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2 20:27:10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一位中国转业军官购买了私家汽车,又下海开了一家旅游出租汽车公司。这件事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条不胫而走的新闻。刘华云在30多年前已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军改商。

后来过了10年,他投资数亿组建大型农业基地。这种发展大规模农业“拖拉斯”在国外很多,当地乡亲百姓是最大的获益者,他这个“致富不忘乡亲”的良心企业家,因此更成了政商界的新闻人物。

转眼又是10年,刘华云已成为坐拥多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再不是一般创新型商人,也不是简单的良心企业家。他在花甲之年不忘初心,穷尽心血踏遍中国的山水,致力研究中国“三农”问题,并写下《中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担起的责任叫遂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曾创造出世界领先的农业文明。”刘华云一直为托起优秀民族的农业文明而津津乐道。

如同许多吃苦耐劳的企业家一样,刘华云出身于江汉大地的农村,土地养于斯,其情忠于农。也如同许多做大做强的成功企业家一样,他当过兵,忠于纪律,更投身理想。这就有了他这个从土地上出来的军人的价值取向,能闯能干能想能做,而最终在他衣食无忧之日,重新回馈于土地,并奏响了他建设中国新农村的人生乐章。

刘华云在《报告》的附件中,专门有一段陈述:“我们早就在为中国贫困县献计献策:近10多年来,我们考察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74个地级市,1332个区、旗、县,与65位省部领导,370多位地区市长、书记,1630位县长、书记谈农业、文化、旅游县城经济,深感脱贫中国贫困县任重道远!”

这一系列的数字,外加数十万字考察报告和附件,反映了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意识。如果没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使命,刘华云完全可以在大洋东岸听涛,在红海钓鱼,在红磨坊品浆。但他在年过半百之后,下定决心“撸起袖子”去拥抱这块贫困而富饶的土地。

从1993年投资资产2.8亿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先行,到在北京港澳中心进行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探索,再到呈请中央在贫困县建立脱贫试验区……当年那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小伙子、在军营历炼成钢的好军人、在商场滚爬出来的梦想者,几乎把自己美好的时光、热血和责任,与这个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同向同行,同德同心,同呼吸共命运,并以强大生命力遂行着国家使命。

奉献的智慧叫先行

对于“三农”问题,刘华云的概括是基于土、潜于族、始于村,而破解“三农”,他则强调策于国、桥于商、利于民。开口不凡,开卷有益。刘华云对中国“三农”熟烂于心,直抵核心。

“我早年融入改革大潮,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成长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更是支持者、践行者和助推者”。刘华云在给国务院的建议中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同时也展示了他一直低调做事,且秘而不宣的过去。这也是他顺势而为、聚智发力的真实写照。

在改革之初,刘华云响应邓小平同志裁军百万的号召,回到故乡,从商近40年,无不良记录,他认为这是一个商人的根本。他长夜燃灯舞文泼墨啃诗书,尤为喜爱当年一大批实业爱国者的传记,并在大量企业家涌进城时,他却逆向支农托农扶助农村产业。对此,他几乎倾其所囊,毕其所力,筑其所基。

“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讲到‘郡县治、天下安’,这使我们过去不懈的追求找到了根本的源头。所谓县域经济,起初热闹于科技创新、经济唱戏、文化搭台,但安定天下之重还是‘三农’,这时我们便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刘华云谈起《中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由梦想正逐步化为现实时,他十分强调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嬗变中的撞碰,以及智慧与时势的交运。

《中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开篇点明主题:“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国民经济中,中国农业相对滞后。从某种意义上讲,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堪忧,这也正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重任。”

《报告》纵论上下千年,古今中外,紧扣“三农”起势。接着,紧施中国新农村建设之策,从新农村乡村整体建设、到乡村企业发展方向、投融资模式及整合县域经济等娓娓纵论。最后,诘问“三农”向何处而去。

《报告》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切实看到随着我国工业化向中后期高端工业化水平升级,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势头减弱,城市吸纳与农民回流到成双向剪刀差。所以,他提出国有经济主导下混合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在新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完备与重构。以此为据确立“以商为桥”的新理念、“以桥带链”的新概念、“以链兴县”的新观念,并身体力行,始成正果。

托起的担当叫力行

有了理想与智慧,再没有比担当更具有内涵的词汇。这个担当,既是担当历史的重任,也是担当破解中国“三农”难题的决心。刘华云不善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生命蓬勃着一种舍我取谁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中如气贯长虹。

当党的十再次把农村改革上升到战略地位以来,刘华云挽着裤脚穿行在希望的田野,几乎不余遗力。他先后发展了亿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新农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拓展了皇明太阳谷旅游服份有限公司、海南旅游包机公司、山西华襄农旅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内蒙白音旅游产业股份公司等一系列实体,全面开展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纳鲜銎笠悼展的诸多项目,包括金融、交通、地产、种养、加工、制造、物流等多个领域,刘氏集团成为了中国“经营最宽”的企业,但最具特色和引以这个团队自豪的,正是由“公司+农户+基地”而演化的“土地+生态+旅游+互联网+”等,堪称中国新农村建设综合性模式与致富机制。

踏寻中国乡村,刘华云开设了大黄河漂流、白天鹅观景区、瑶人山国家森林公园、福寿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潭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大洪山黑龙潭风景区、鸡公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列山风景区、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徐家河旅游渡假区、封江风景区及景区中的宾馆、别墅、度假村等,留下一个又一个让人叹服的开发项目。

借着全国精准扶贫的东风,刘华云扩张到区域经济,签定了仰韶大峡谷、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九龙洞风景区、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国家森林公园、金丝大峡谷生态游,凭祥国家森林公园、江苏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易门国家森林公园,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等,一系列的创举,更是其《报告》的真凭实据。

几乎同时,在中国陆基2%的土地上,出现了中国新农村集团有限公司的杰作,项目遍及广西、山西、陕西、贵州、云南、宁夏、湖南、安徽、湖北、四川、辽宁、江苏等地,形成了中国农乡旅游王国。一些资源专家评论:“这种原始保护性的创新型开发,既保护了中国农村的青山绿水,又带来了农民的真金白银。”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从观花到探花:关注教育考察的目标

校长教育考察从它的目标指向性来看,有着其特殊性。它既不同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督导考察,也不是专业研究者的“学术考察”。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督导考察,往往与评价考核联系在一起,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对该校的管理进行评价,因而考察活动更多地指向他人;专家所进行的“学术考察”,一般以认识学校、寻找亮点、揭示规律、建构理论为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向性。相比较而言,校长的教育考察是校长通过观察其他学校,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行为,从而感悟和提升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艺。因此,这种教育考察行为更多以提高实践智慧为目标,实践指向性强,且更多地是指向自己。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校长教育考察在目标定位上首先要从“走马观花”转向“下马探花”,即要以更新教育理念和提升学校发展智慧为旨归,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在实际的学校情境中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主建构。为强化这种目标指向,具体实施中要增强三个意识:一是研究意识。尽可能多地预先研究被考察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区域教育政策、学校管理风格,以及该校发展的历史、学校发展现状、学校的特色与亮点等基本信息。二是问题意识。拟定好考察提纲,带着自身学校发展和管理涉及的一些现实问题,进入该校逐项去考察。三是主动意识。把自己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困惑和迷茫,在与被考察学校互动中,主动交流、主动碰撞。

二、从共性到个性:关注教育考察的内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校长的教育考察往往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和学习,从内容关注的视角看,既要从共性的角度来认识,在共鸣中实现“感同身受”,更要注意从个性的角度来发现,在拓展中做到“豁然开朗”。因此,在教育考察时,以下五个方面的个性化内容要进一步聚焦。

一是校长的思想力。教育考察过程中,带领参观校园、介绍学校情况、参与互动交流,被考察学校的校长往往是全场主角,他言谈举止中透露的往往就是该校的文化,他不经意的三言两语常常蕴含着许多管理的独特智慧。因此,被考察学校的校长言行背后的思想力,应该成为考察个性化的首要内容。

二是环境的教育力。校园的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孕育场所,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隐性课程。进入一所学校后,诸如学校大门的设计,草坪、雕塑、树木、操场等的设置,各实验室、展览室、校史馆的陈列,甚至包括学生宿舍等的摆设等都应成为考察留意的对象。仔细挖掘各校环境审美角度之外蕴含的教育意义、个性价值,应该成为考察个性化的重要内容。

三是机制的创新力。不成功的学校背后的原因是相似的,成功学校的成功则往往各有各的妙招,这种妙招,就是其深层次的机制创新力。通过预先的信息研究、进入学校后的观察、听取学校情况的介绍、互动交流等综合考察后,从全面、理性角度发现其与众不同的创新点,应该成为考察个性化的关键内容。

四是师生的幸福力。学校担负的不仅仅是教育的使命和任务,还应成为提升师生感受幸福水平的乐园。在教育考察过程中,无论所展示的学校是否有特色,影响多大,它能否让学校充满生命的温暖,让校园更灵动、课堂更鲜活,从而让学生更快乐,教师更幸福,让教育回归人性,应该成为个性化内容考察的核心。

五是文本的借鉴力。被考察学校往往会提供本校在办学和管理过程中总结或者设计的某些方面的文本,诸如校本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手册、学校评价考核方案,以及校本教研方面的管理制度等。对这些文本和经验的“拿来主义”,发挥和利用好文本的借鉴力,应该成为考察个性化的必要内容。

三、从单一到多样:关注教育考察的方法

从笔者参与的一些教育考察活动看,目前,在教育考察的技术层面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前考察”不到位,考察者对所考察的学校一无所知,没有事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作必要的相关了解,也没有必要的主次和重点的分工。二是考察、记录工具单一。很多考察者全凭自身感官进行观察,基本不借助辅助工具,记录工具均为笔和统一发放的记录本,缺乏必要的考察信息捕捉和处理的技术。三是考察者的站位主动性不够。大部分站位喜好靠后,不利于近距离观察、互动、发现被观察者的情绪状态、动作、表情等,主动性不足。

因此,笔者以为,首先,教育考察的组织者要有一个通盘考虑,对被考察对象应事先予以说明,最好附带基本介绍。同时,对考察进行必要的分工,明确重点。其次,考察者的“前考察”准备要充分,应先“备课”再考察,预先确定好自己的考察关注点,以提高针对性。最后,从工具角度看,传统的笔、记录本之外,各种多媒体手段如录音笔、照相机、摄影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等,也要及时跟上,确保信息掌握的全面性、生动性、直观形象性。

四、从静态到动态:关注教育考察的效用

一是加强考察之后的反思。结合区域特点、校情、教情、学情,进行必要的比较研究,知己知彼,弄清楚“我有什么?”“我缺什么?”“我要学什么?”在此基础上思考可以借鉴、改进的突破口,进一步内化教育考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开展关于考察内容的讨论。通过对手头教育考察过程中信息的整理、展示,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一份考察报告,供全校管理层、教师,甚至学生进行全面的讨论。一方面可以使校长的外出考察活动更透明,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集全校之力,变简单的“移植”、“嫁接”他校经验,为扬弃基础上的“为我所用”。

三是建立与被考察学校的联系。教育考察活动不只是静态的一次性的过程,信息的一种单向获取,而应该是一个在互动、合作、共享中实现双赢的过程。因此,考察之后建立与被考察学校的联系,反馈考察体会,定期深层次展开合作,互通有无,互相往来,也是进一步实现教育考察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喀斯特洞穴;洞穴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P9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23504

1引言

洞穴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1],是地球自然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具有多方面价值的、不可再生的国土资源。洞穴形成之后便是一个环境相对稳定的地下空间,它与地面存在着特殊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由于洞穴特殊的环境条件,洞内保存有大量的洞外环境中难以保存的多种信息,是研究岩溶发育史、环境变迁、气候变化、人类文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场所。有些洞穴内发育有各种次生化学沉积物,具有旅游开发价值。此外,洞穴还有储藏、军事、医疗等用途。与许多学科的发展不同,洞穴研究的深入主要是由地下洞穴探险活动推动的。洞穴探险实践与洞穴科学研究相结合,一般的洞穴爱好者与洞穴科学家相结合的关系,有力地推动着洞穴学的发展。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洞穴学在60多年来迅猛发展,现已发展到包括洞穴水文地质[2~4]、洞穴形成与演化[5~7]、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8]、洞穴气候、洞穴环境[9]、洞穴考古、洞穴生物[10]、洞穴开发与资源保护[11]以及洞穴探测与制图[12~16]等相当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分支[17]。洞穴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喀斯特洞穴以其玲珑剔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类沉积景观和幽静深远的洞穴环境,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等。

中国不论在洞穴分布的面积上、发育的数量上、洞穴系统的规模及形成历史的时间长度上,还是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形态种类和洞穴景观的旅游价值上,均处于世界洞穴大国的地位,但也是探测程度较低的国家之一[18]。特别是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广布的碳酸盐岩和湿热的季风气候,为洞穴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和水动力条件,其喀斯特洞穴的演化发育过程具有较好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但洞穴旅游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知名度不高,贵州“洞穴王国”这一优势在旅游业中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洞穴的神秘性为冒险者提供了在黑暗未知的地下世界爬行的体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洞穴探险若要在我国民间普及,贵州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条件,洞穴探险与洞穴潜水两项旅游运动的开发,将成为贵州旅游的新特色,势必成为贵州旅游经济中的新增长点。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新的旅游信息平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洞穴旅游作为一种面向世界的朝阳经济产业,迫切需要一种公共的技术及信息服务平台,来整合优化配置地表、地下的旅游景观,为景区和游客之间架起一座资源共享的桥梁。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协调洞穴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简化洞穴管理和保护工作,为洞穴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辅助已成为大势所趋。结合以上需求以及现有工作基础,研究拟通过制定相关标准规来规范喀斯特洞穴调查与编录,构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数据库,结合贵州省大数据产业与智慧旅游发展的契机,建设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并提供应用服务,是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5个100工程”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的重要步骤,将有利于促进洞穴资源科学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整合聚集国内外喀斯特洞穴研究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国洞穴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2贵州喀斯特洞穴探测历史及现状

贵州喀斯特洞穴的探测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60多年前中国明末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喀斯特地貌和洞穴学家徐霞客。1638年3月起,徐霞客从广西南丹进入贵州,历时一个多月,考察了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及风土人情,其中,洞穴的考察尤其详细[19]。而解放前从清朝到20世纪40年代,除了贵州各县志对洞穴有资料性的记载外,对已洞穴为专题的研究报道几乎未见。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的洞穴探险与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主要集中在水利水电建设、交通建设、水文水资源开发利用、农业地理调查以及考古研究中洞穴的考察研究。

自1985年起,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先后与国际洞穴组织在贵州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洞穴科考,拉开了国际合作的序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23],相继在贵州发现了一些深长大洞穴系统,为所在区域的地质科学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同时有力的推动了贵州洞穴资源的调查与测绘工作,提高了贵州洞穴的调查研究程度[24]。

其中,绥阳双河洞就是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先后和日本洞窟学会、法国洞穴联盟青年洞穴潜水协会历经26年的成果,并于2004年成功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截至2014年12月,双河洞系统以161.788 km继续领跑中国第一长洞;1987年探测的织金洞(打鸡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洞穴,2015年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如今洞内无线网络覆盖,为洞穴智慧旅游做好了铺垫;1985年探测的龙宫,已然和黄果树瀑布组成了贵州喀斯特旅游的一张名片;1989年在紫云格必河发现的苗厅誉为“中国第一大洞厅”,2014年中、英科学家带上精密的3D激光扫描仪再次前往测量,苗厅最终被确认为“世界上容积最大的洞室”,考察报告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

现代洞穴探险国际合作不仅逐渐揭开了贵州地下神秘世界的面纱,并且使世界上的洞穴研究者和探洞爱好者认识了贵州,提高了贵州洞穴的知名度,其中不少洞穴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贵州省至今还未形成一整套喀斯特洞穴资源数据的共享平台,缺乏对外宣传的窗口,成为阻滞贵州省洞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的瓶颈。

3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产业

发展的契机当前贵州旅游业发展正处于优越的政策环境之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了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全国“旅游发展创新区”作为贵州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201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5个100工程”作为实现贵州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抓手,其中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成为贵州省实施“5个100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黔党发[2011]27号)指出要大力发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我省烟、酒、茶、药、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整合科技资源,以突破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关联技术为重点,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技术升级。这一系列利好政策既明确了贵州省旅游的主体地位,又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网络化、科技化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很多环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各大旅游咨询网站、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旅游应用、二维码电子门票、酒店预订、机票预订、线路规划、电子导游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可见信息科技成为了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 “以旅游信息化建设为引领,加强现代科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满足多样化的现代需求”。旅游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贵州省级发展战略,贵州省正在全力落实全省旅游规划工作,3万亿元投资助力“国家公园省”建设,全省旅游行业智慧旅游建设蓬勃开展。喀斯特洞穴作为贵州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之一,是未来信息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

4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产业

发展的契机结合贵州近30年来中外联合科考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集成喀斯特洞穴探测、数据存储及挖据关键技术,规范洞穴调查与编录工作,构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数据库,并充分运用现代空间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搭建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根据公众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从而实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相结合,给传统的洞穴游览增添新的动力。

4.1喀斯特洞穴数据采集及图形表达技术规范

洞穴勘测所得的数据和图形是调查和探险活动被公认的基础和依据。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对洞穴资源的调查和编录工作,但贵州洞穴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归类汇总、建库[25]等工作滞后,洞穴资料分散而凌乱,整个洞穴资源 “家底”仍然不清楚,探洞技术和方法有待提高和规范,洞穴数据采集与图形表达规范标准不统一,一系列技术规程和标准有待研发和制订。因此,首先要总结或改进世界喀斯特洞穴资源探测先进技术,研制喀斯特洞穴数据采集及图形表达技术规范,促进洞穴勘测规范化操作以及数据共享,规范贵州乃至全国其它喀斯特地区洞穴调查与编录工作。

4.2不同来源、不同软件平台下洞绘制数据之间

的转换研究长期以来,喀斯特洞穴资源调查内容分散而凌乱,并多重复性工作,成果不利于合理共享。因此首先要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包括论文、专著、报告、网络、媒体等,然后统一分类整理,并研究它们如何转换到Skyline平台将是构建数据库工作的基础。

4.3洞穴资源空间信息数据库规范构建

以喀斯特洞穴空间分布为基础,以岩溶洞穴学先进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采用GIS技术支持,利用广泛搜集的资料,合理选取洞穴资源特征属性信息,依托Skyline平台,规范构建喀斯特洞穴信息数据库。记录内容包括洞穴位置、地貌部位、地质背景、规模特征、景观特征、科学研究、文献资料和照片等。

4.4喀斯特洞穴数据库管理应用与数据挖掘

运用构建的洞穴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有效、快捷的信息查询,同时叠加地形图、水文地质图、遥感影像图和交通图等进行空间分析,可宏观分析洞穴空间分布规律、水资源开发利用价值、旅游开发与保护途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等。

4.5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空间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结合贵州省“洞穴王国”的省情及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建立一套面向公众的贵州喀斯特洞穴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向客户端提供技术服务,满足大众科普、洞穴科学研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等各类工作需要(图1)。

5结语

喀斯特洞穴是贵州特色旅游最重要的名片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世界喀斯特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传统的洞穴旅游显然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洞穴旅游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依托贵州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以及大数据建设的良好契机,构建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洞穴旅游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并提供应用服务,将会给传统的洞穴游览增添新的动力,为洞穴旅游资源科学规划与保护开发提供科技支撑,从而实现贵州洞穴旅游资源的有序和深度开发,是贵州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业大省”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朱学稳,汪训一,浩,等.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Ford D,Williams P.Karst Hydro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M].Hobo ben:John Wiley & Sons,Ltd,2007.

[3]程星,杨子江.影响喀斯特地下水调蓄功能的因素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0,19(1):52~57.

[4]王在高,梁虹.基于GIS分析喀斯特流域下垫面因素对枯季径流的影响:以贵州省河流为例[J].中国岩溶,2002,21(1):55~60.

[5]张耀光.中国喀斯特洞穴发育的区域分异[J].地理研究,1988,5(4):36~46.

[6]朱学稳.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4,6(2):7~16.

[7]何宇彬,邹成杰.关于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问题[J].中国岩溶,1997,16(2):167~175.

[8]谭明,秦小光,刘东生.石笋记录的年际、十年、百年尺度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D辑),1998,28(3):272~277.

[9]朱文孝,李坡,潘高潮.织金洞的气候环境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J].中国岩溶,1993,12(4):409~417.

[10]Jiang Z K,Guo L,Chuan C,et al.A novel pyranonaphthoquinone antibiotic,produced by the Streptomyces sp.CC8-201 from the soil of a karst cave[J].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2015:1~4.

[11]杨晓霞,向旭,袁道先,等.喀斯特洞穴旅游研究综述[J].中国岩溶,2007,26(4):369~377.

[12]刘福星.溶洞制图的图型设计和成图方法探讨[J].中国岩溶,1994,13(1):51~58.

[13]陈伟海,浩,戴爱德.中国岩溶洞穴数据库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5(1):14~17.

[14]王月粉,戴爱德.基于ArcIMS的特殊地质景观数据库的网络共享[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6(4):5~9.

[15]史文强,罗书文,邓亚东.岩溶洞穴调查的技术规范体系初探[J].中国岩溶,2012,31(3):327~332.

[16]李文兴.岩溶管道(洞穴)形态空间的数学描述及分形计算研究[J].中国岩溶,1997.

[17]陈伟海.洞穴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论评,2006,52(6):783~792.

[18]朱学稳.洞穴学研究的进展[J].科技导报,1997:26~29.

[19]张英骏,章典.贵州洞穴研究历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8.

[20]李坡,贺卫,钱治,等.双河洞地质公园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1]张B.贵州喀斯特洞穴探险潜力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3.

[22]周忠发.贵州喀斯特洞穴信息系统研制与应用[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4.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the evolutionary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karst cave inGuizhou plateau,the center of south China karst regions,has good typicalness and representativeness. But so far, the overall number of Guizhou karst caves is still unclear, greatly affecting the degree of cav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ts popularity in Guizhou Province.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failure to build a unified investigation,detection, and data shar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Guizhou karst cave touri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a powerful way of combining the cave tourism development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add new impetus to the traditional cave sightseeing, provide technology supportforscientific planning and protection of the cav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caves of Guizhou Province tourism resources orderly anddeeply.It can help turn Guizhou from "tourism resource province" to become the "tourism province"a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his paper woulddesig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framework from the karst cave tourism spatial databas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different software platform data conversion, data mining and wisdom, tourism and other aspects, and strived to achieve the upgrading of the karst cav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karst cave; cave tourism; information serviceplatform; frame design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今年四月末,我市第二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江西省考察学习,时间虽短感触和收获却颇多。江西作为中部的一个农业大省、资源大省、正在发展中的经济穷省,其发展条件与我区十分相似,所以其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同样会给我们很多借鉴。

一、江西总体印象及“十五”期间发展的基本经验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人口4200万。即便没到过江西的人也会对江西有三个基本颜色的认识:一是“红”,中国第一个红色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都在江西;作为江南丘陵的一部分,江西的土质也是红色的——红壤。二是“绿”,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0%,是名符其实的山清水秀、“绿色江西”(后详)。三是“穷”,江西作为革命老区也一贯以“穷”著称,“十五”前,江西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全国后十位,“十五”期间江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GDP达到4070亿元上升到全国第十六位,但在中部六省(河南、湖南、湖北、山西 、安徽、江西),江西仍排名靠后,人均GDP在全国靠后,所以江西人也自嘲说“倒数看江西”。但不管怎样江西在“十五”期间实现了缩小差距、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其重要经验有: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一)观念就是财富

江西地形上三面环山(东是武夷山脉、南是九连山脉、西是罗霄山脉、西北部还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一面向水(只有北部鄱阳湖开一葫芦口面向长江),所以江西人把江西的落后首先归结为:地形的封闭,带来观念的封闭。要解决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的问题。

2001年4月,从上海来的孟建柱同志出任江西省委书记,首先进行了为期四个半月的“思想解放”活动,以至江西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江西想致富,要看孟建柱”。为此笔者特意找到了当年根据孟建柱在思想解放动员大会上整理的录音讲话,会上先特意请时任辽宁省省长的同志做了报告。孟建柱说:“刚才同志应邀为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他以翔实的材料和生动的语言重点介绍了大连市十多年来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其中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从大连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薄省长的报告再次说明,一个地方发展快不快,变化大不大,关键在于党的思想路线是否真正深入人心,真正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在于敢不敢干,会不会干,能不能干。我相信,听了薄省长的报告,大家一定受益匪浅,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加快江西发展,需要激情,需要智慧,但首先最需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旧观念、旧思维方式下解放出来。要同小农经济封闭落后的旧观念决裂,同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重农抑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等、靠、要’、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等旧观念决裂,要树立勇于开拓意识,树立市场观念、改革理念,要转变政府工作部门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当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十分严峻的挑战,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躲不过、绕不开的新矛盾、新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争取更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有新的超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路中跳出来,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昨天一位老同志跟我讲,江西过去是鱼米之乡,周边省份的经济发展都不如我们,但现在他们都比我们发展快。对此,我们要承认差距,但更要不甘落后。”

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教育活动,全省干部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明、气顺、劲足、心齐、人和,软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些都为江西日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思路决定出路

在发展的思路上,江西提出“培育创业主体,构建创业精神”的口号,重点解决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具体措施首先是“找差距,学先进、议发展”,学习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如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的;如何利用资本市场,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资金筹措问题;怎么把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为资本;怎么盘活国有资产,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怎么在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体制、培育非公有制经济上下功夫。

然后是真抓实干,努力实现两个下降:一是一产比例的下降,二是国有经济比例的下降。

“十五”期间,江西实现了GDP 年均增长11。6%,达到4070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人均GDP由2000年的586美元增加到1140美元,五年翻一番;财政收入达到425。7亿元,年均增长19。9%,五年翻一番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620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

二、江西 “十一五”发展目标及发展前景

江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具体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同时即是在发展中总结也是在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两条重要经验是: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一)环境是最大的品牌

江西山川秀丽,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庐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个(南昌、景德镇、赣州)、部级风景名胜区6个(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仙女湖、三百山)、部级森林公园20多个,全省有已对外开放的风景游览点400余处。

2005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5095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20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

条件得天独厚,更需要格外珍惜。所以,江西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省委政府明确提出:即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即注重招商引资,更注重招商选资。对落后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决不允许进江西。

保护环境并不仅仅是保护旅游资源,促动旅游业。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成为更大的招商引资的品牌。江西唯一的一高就是招商引资额的奇高,“十五”期间引资3000多亿元,高居中部榜首,2005年招商引资额高居全国榜首。打造“三基一园”,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沿海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移承接的基地,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基地,沿海发达地区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这也会成为未来江西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考察报告

==月==日至==日,市旅游局副局长张运来带队,组织双峰、新化、涟源、冷江四县市政府办、旅游局、财政局及部分景区景点负责人共==人,赴某省省阳城县皇城村、河南省焦作市进行旅游工作学习考察。出发前,市旅游局组织召开了考察团全体成员会议,明确了考察目的,提出了考察任务和要求。在考察过程中,考察团全体成员悉心考察,与考察地相关部门举行了认真的交流会谈。返乡前,又组织了热烈而务实的讨论总结。通过这次考察,大家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对做好我们娄底的旅游业信心倍增。现将这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位于某省省阳城县皇城村的皇城相府,是清康熙帝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相府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是某省省文物保护单位。====年以来,皇城村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同时发展旅游产业,使皇城相府几年时间内声名鹤起,一跃成为某省省重点旅游区,国家=a级景区。去年,旅游人数突破==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万元。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去年地方财政收入==.=亿元。焦作市是传统的煤炭大市,现面临资源枯竭。====年以来,焦作市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现已建成=个=a级景区和一批=a及=a以下等级景区。去年焦作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门票收入达=.==亿元(其中云台山景区的门票收入在五一黄金周中位列全国第五),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占全市gdp==.=%。焦作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被业内称为“焦作现象”,并入编全国统编高中地理教材。

二、考察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及特点

(一)领导重视,政府主导,龙头产业“龙头”抓

焦作市将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龙头产业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市里主要领导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实职,统筹全市旅游发展事项,对全市旅游发展行使最高决策权、管理权。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和常务会议,每年都有要召开高规格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每年都要出台一个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文件,研究部署推动全市旅游工作。市委书记市长不仅在资源保护、旅游规划、旅游投入等宏观问题上重视和支持,而且在微观具体工作上也非常重视,细致到“黄金周”的报道总结,游客的投诉都要亲自过问。新任的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发展旅游业上“咬定青山不放松”,提出“抓旅游工作的态度要坚决,不能动摇;力度要加大,不能放松;领导要加强,不能削弱”,“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放在第三产业的龙头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的口号。今年==月==日,市委书记带队到某省,邀请首都旅游届专家学者、旅行社老总和普通游客代表以及各大新闻媒体,在某省国际饭店举行焦作旅游服务征求意见会。重视支持的力度可见一斑。

某省省阳城县皇城相府旅游业的崛起也明证了领导重视的关键作用。皇城村通过兴办村级集体煤矿有了一定的积蓄,以张家胜书记为首的村支两委班子清醒地认识到,皇城村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地下资源优势。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康熙两次入住,建筑礼制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好的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年,张家胜亲自筹划在首都师大召开了陈廷敬学术研讨会,====年,下大力气做好居住在相府里的村民思想工作,将村民全部搬迁出相府,使相府从此成为一个单门独院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参观景区。

(二)以财政投入为主,全社会参与,景区建设集中抓

焦作市在景区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以财政投资为主,社会投资共同参与,集中全社会力量大办旅游的方针。焦作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的情况是:①从====年开始,全市两级财政投入景区开发建设资金=.=亿元,占全市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左右。其次是争取银信部门的贷款。云台山风景区的建设就贷款=.=亿元。市级财政、县级财政和银信部门贷款各占景区建设投入资金的=/=。②牢牢抓住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方针,利用政策集中财力投入景区开发建设。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安排项目建设和国家各种专项资金时,优先集中安排在景区上。③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加快景区建设。焦作市要求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动员各种性质的企业,鼓励个人参与景区建设。比如韩愈陵园,就引来了韩氏宗亲会,乃至日本韩国和东南亚韩氏后裔,当地知名企业家、韩愈活动过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援助。④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进国家计划笼子,银信部门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亿元,优先投入景区公路建设。增强城市及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

某省皇城相府的投入有其特殊性。皇城村村办煤矿红火,皇城村从煤炭产业利润中拿出====万元资金投入相府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中,拿出====万元改善交通设施,整治周边环境,优化净化景区旅游环境。

(三)开展活动,强势宣传,旅游促销大力抓

两地都把宣传促销活动作为带动旅游前进的“火车头”原动力。焦作的做法是:①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全市的景区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焦作山水”旅游品牌,集中力量向海内外推介。②市财政自====年起每年投入===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旅游业的宣传促销,经费数额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的=%。以大篷车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并远赴东南亚开展促销活动。在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上强势宣传,全面介绍焦作旅游。③以举办各种专题活动为载体,如举办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焦作红叶节,太极拳锦标赛等活动,不断推出新卖点,提高景区景点和焦作旅游知名度。④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国内旅交会、推介会。⑤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行风评议监督活动,开展旅游市场整治活动,郑重提出“不让每一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的服务承诺。

某省皇城的做法是:①在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引来多部电视剧如《康熙王朝》《契丹英后》等电视剧在相府拍摄,皇城相府也随电视剧的走红而走红,客源市场从周边县市迅速扩大到全国各地和日、韩、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②开发地方民俗演艺活动,如迎圣驾、考状元、八音会,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参与性,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好游客的宣传作用。③在花巨资在电视、报纸、网络上作广告宣传的同时,积极热情接受各地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某省卫视《乡村发现》制播了一期专题节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④积极参加各级旅交会、推介会。

三、我们的启示和建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吗?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指出:焦作现象并不神秘,焦作的经验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缓慢或刚起步,起步较晚的地区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焦作经验每一条都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习的。

去年,市里邀请国内有关旅游专家,对我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普查,并对开发前景进行详实科学的论证。专家组得出的结论是:娄底旅游资源丰富,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内涵,娄底旅游大有可为。通过学习考察某省阳城皇城相府、河南焦作两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得出的启示和建议是:

(一)加强领导,铁心发展旅游业

我市有丰富的优秀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将旅游业作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培育,必须高端发力,党政主要领导真正重视,以智慧和勇气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后发赶超。

=、各级“一把手”要将旅游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各级领导要树立无产阶级政绩观,打破思维定式,打破传统羁绊,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破解主要矛盾,突破全局工作。要构建党委抓大事、政府来主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里要组建一个统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市旅游局要独立出来,强化职能配置,充实人员力量。

=、实施借智和充电工程。某省皇城以召开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借某省大学、首都师大人才的智慧来保护开发皇城相府。焦作市聘请世界旅游组织顾问和日本旅游学会副会长为市政府旅游顾问。我们也可以采取中心组学习等方式,邀请国内顶尖旅游专家和经营高手来传经送宝,更新思维、更换观念。可以组团去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这次我们所考察的某省皇城相府、河南焦作市。

=、要选好优秀的人才去建设管理经营景区。焦作市黄河影视文化城自建成至====年,一直难以支撑。新的总经理上任后,勇闯影视拍摄大市场,以影视文化带动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先后有==余部====集电视剧在此拍摄,《争霸传奇》剧组中的群众演员就用了=万多人,在焦作产生的消费达===万。游客人数也成倍增加。

(二)找特色、树品牌,精心发展旅游业

焦作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保单位==处,但焦作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所有这些都无法与洛阳、开封相比。环顾四周,他们发现山水旅游资源是焦作最突出的旅游资源。所以他们一直坚持把“焦作山水”作为焦作旅游品牌来塑造,今天回过头来看,他们的所精心营造的品牌和准确定位是非常成功的。

皇城相府于清中晚期就已约定俗成,并被清当局确认。这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这种无可替代又无以仿效的历史文化现象被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的面纱,弥足珍贵。今天的皇城人以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作为主打旅游品牌,把它开发成今天人们访古和旅游的胜地,成为村级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相当成功的。

娄底境内的山雄奇而秀美,水妩媚而澄澈,富厚堂为湖湘文化集大成者曾国藩故居。娄底旅游要异军突起,响誉海内外,就要定好位,选好标志性宣传口号。双峰县委李大剑书记说过“不来双峰就不算到过某省”,我们是否可以延伸“不来娄底就不算到过某省”这句口号?当然,这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某省皇城、河南焦作两地发展旅游业都以自我为主。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政府财政投入,景区管理局筹资融资,开发建设到一定程度后再走市场化运作道路。这与我们某省某些地方将经营期限卖断几十年的做法又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经营者急功近利的行为,可以避免诸多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干涉甚至批评。相反,可以将景区的开发建设纳入国家诸多项目的“笼子”,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他们的做法,在我们某省一片景区叫卖声中,我们是否可以参考借鉴呢?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确保旅游资源不被破坏,使其永续利用,是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两地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对开发条件不成熟的景点和文物应先保护好,正在开发的景区景点则更需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涉农矛盾。某省皇城村将原住在皇城相府的农民,以房屋、家俱入股管理处,保留产权,参与分红。焦作搬迁景区范围内原住农民时,补偿按政策给足到位,符合条件的农民安排到景区管理局上班,并鼓励发展农家乐,为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们娄底在建设景区的同时,要结合实际,要充分调动农民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服饰;考察;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突出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是我院办学的努力目标,在各学科课程的设置中,均有一定比重地安排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采风收集及运用设计的课时;这一措施,一方面,有效地促进师生对传统民族艺术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为发掘、研究、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出实际贡献。

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形式,从其服饰形态上看,在历经漫长的历史变更后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颇为壮观;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各个节日里,如:苗族的苗年节、吃新节、芦笙节、姐妹节、鼓臧节,侗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等,均能看到节日盛装中的华丽服饰,精美的蜡染、精致的刺绣工艺及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形态,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传统民族服饰采风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更和劳动生活中,根据民族自身的生活环境及文化传承所产生的服饰形式。一般分为便装与盛装,便装却为日常生活劳作中穿着,盛装即是在民族重大节日盛会、婚礼庆典等场合穿着,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多为盛装,由于其穿着的时间性,这就给我们的采风活动必须要考虑其节日的时间安排。因为当今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较少穿着,其原因是现代时尚流行服饰对新时代青年的着装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对于已渐渐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青年也不例外,他(她)们在电视信息、外出务工、上学等的方面,逐渐接受了新的时尚着装理念,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的穿用已不注重;在许多的苗寨、侗寨、瑶寨里平时很少看到青年人穿着其民族服装的,只有在他们的节日里才能看到载歌载舞的身着盛装的人们,展示其华丽的民族服饰。这些华丽的服饰里有精美的刺绣、独特的蜡染工艺和华美的配饰艺术,均蕴含着宝贵的现代服饰创新运用的艺术元素。

由于民族开放与融合,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观念也渐渐被“汉化”。他们所居住的木楼已渐变为水泥砖房,其穿着的棉麻纺织土布也逐渐被时尚的“牛仔布”所代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项圈也更换为时尚的钻戒、项链……这种现象的延续,意味着再过十几乃至几十年后,是否会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丢失更多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发掘和研究、保护和挽救、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是当今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民族艺术的采风、考察研究,正是这一任务的具体实践。

从现代设计的趋势上看,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在现代设计领域上得以广泛的运用。西方艺术形态的引入和发展,所注重的是现代艺术元素的研究和运用,所体现的是以西方艺术元素的现代构成成果。在历经一定设计阶段的探究后,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已开始把目光注视到民族艺术元素的设计运用上,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成功代表作品如:我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的设计作品“鼎盛时代”、张肇达的“紫禁城”、“西双版纳”等等,这些作品均具有时代性又富有民族性,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优秀作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民族服饰艺术元素;但在年轻的大学生中,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需要加强,在学习、研究中丰富和发展民族艺术。因此,民族艺术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弘扬、发展民族艺术具有重大意义。

二、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以3—5人为一组),指定组长负责;同时,组织一个由2—3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船)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套)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

第一组(5人):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二组5人:负责衣服类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上衣、裙、裤等),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

第三组(5人):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协助测量;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四组(4人):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

第五组(4人):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图案)的考察:组员一,负责拍照(一般是用数码相机);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

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三、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四、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

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1)衣服类:有上衣、裙(裤)、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2)银饰类: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有蜡染、刺绣、织造等。(4)装饰图案类: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PS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民族史料: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1)服饰的发展变化。(2)服饰现状。(3)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总结是每次课程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每位师生在该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心得,有了总结,才能检测到每位学生在课程中都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因此采风总结,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撰写考察报告为总结形式。

考察报告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综述:(1)时间、地点及采风的目的与任务;(2)采风过程中的内容与特色;(3)采风后的感想与体会;(4)考察报告,是针对采风过程中专业实施的文字表述,避免游记式的叙述形式;文章要求重点突出、文句通畅、专业研究性强;字数一般以2000至3000字为宜。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一、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

海林市第四次党代会、四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相继召开后,市发改局高度重视会议精神传达、落实,利用2月28日—3月2日三个半天的时间组织了全体机关干部进行学习,集中学习了《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创加快海林振兴崛起的新局面》、《政府工作报告》、《赴江浙沪招商学习考察报告》和市委《情况通报》等资料。为加深对市情的认识和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理解,还组织全局到开发区进行了实地参观。在学习中,全体干部职工围绕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重点,积极讨论、踊跃发言。通过学习,全局上下进一步深入、准确地理解马里书记讲话精神,领会了全会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到海林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差距,认识到“慢发展就是落后,小进步就是退步”,认识到我市正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竣形势。更加体会到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举措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经过学习讨论,面对新挑战、新形势,全体干部表示要将全会精神同我局实际工作相结合起来,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转变作风、尽职尽责,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以全新面貌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二、认真查找不足、剖析存在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对照全会工作要求,认真比差距、查不足、找问题。通过认真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宽;二是职责意识不够强;三是创新发展思路不够多。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全局进行了认真分析,切实提出有效办法,扎实整改。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只要有利于海林发展、财政增收、人员就业的项目就要上、资金就要引,不能按部就班,按图索骥,充分发挥全局的集体智慧,围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特事急事不过夜、项目备案不过天。三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实施全员抓招商、全员抓项目,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项重点工作,组成对外招商和大项目筹办专门队伍,担负起全市及本局承担的工作任务。同时,按照责任分工各部要积极联系各局与其开展同步招商、同步创意项目、同步争取资金。

三、统筹安排部署,明确工作重点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一、项目简介

东京六本木新城是东京著名的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该项目在2003年4月开业,目前已经成为了外地游客去东京必到的综合商业设施,坐地铁日比谷线六本木站下车就可到达。

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是日本森建筑公司的一个马拉松项目。在这个项目的初期,许多人都对这个项目持悲观态度,预测这个项目可能太大了,或者它对于日本传统来说,变化太大、太突然。同时人们也怀疑建造这样一个项目的时机不对,因为那个时候日本正处于一个最长的衰退期。

长达17年的运作,是任何一家国内开发商都不可能做到的。其敬业精神,为后代留下一点有价值东西的负责态度,是国内开发商所欠缺的。森稔社长要整个团队坚持不懈地追求品质,树立世界一流品牌,这也是森大厦株式会社感到自豪的信念。

发展商简介:

森稔,森大厦株式会社社长。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出资兴建了上海森茂国际大厦,该公司一直在日本东京的中心地区从事城市开发事业,上海国际森茂大厦是其在海外进行正式投资的重要项目之一。森大厦在上海投资的第二个项目是世界最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的建设。

六本木项目考察的启发不仅在项目技术层面,而且要深入思考我们对留下对后代有价值建筑及商业文化作品的负责态度与敬业精神,提醒我们在前期投入足够的精力和心血。17年的坚韧精神,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总体规划设计特点

城市设计与项目设计相互结合,充分利用地铁交通和城市公路交通,园林设计立体化,整体设计趣味化,具有丰富的设计内涵。

2.购物中心建筑设计特点

美国JERDE建筑事务所负责六本木购物中心及公共空间设计,JERDE在购物中心设计中非常注重将项目设计为旅游目的地,立面变化丰富,不断让顾客产生好奇心,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很多游客停留一天还没有单调的感觉,实践证明JERDE的设计思想是成熟的。

外立面设计变化比较丰富,采用空间向上退台的方式,与大阪难波城有类似之处。露天广场舞台上设置圆形顶棚,具有强烈的聚集导向作用。通过舞台活动,让顾客参与互动,空中庭院绿化空间,也是让顾客可以参与的公共空间。

水晶岛的设计也突出了强烈的标识作用,它的内部是进出地铁的重要通道。

购物中心内部的中庭设计很有特色,采用内部地面盆景绿化,而且中庭内部立面设置空中绿化花池和水幕处理,增强了中庭空间的动态特征。中庭上空采用透明的天棚处理,同时适度遮挡阳光直射,创造了通透宜人的空间。

中庭主要通道采用曲线方式布置,让顾客在中庭方便找到自己喜欢的商店。

由六本木新城前露天广场和66广场组成公共活动空间,六本木新城经常举办营销及文化活动。

3.交通体系与停车特点

顾客可以乘坐地铁、公共汽车,也可以开车前来,总体停车位2762辆,共计12个停车场,方便顾客寻找方便的地方就近停车。

六本木新城设有摩托车与自行车停车位置,其中自行车免费。地铁直接连通六本木新城B1F。

4.园林设计与艺术设计

绿化与园林是城市综合体的必需的配套设施,空中花园与地上园林相互结合。

高达10米的巨蜘蛛象征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新的信息。

5.关于屋顶庭院的绿化—空中花园的借鉴

六本木新城的空中花园,从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出发,设置了稻田、蔬菜等田园风格的景观,强调了业主的可参与性,人们在春天开始播种,为大城市带来清新的田园景观。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属于少男少女的季节。六本木新城为学生提供实习劳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在春天播种,通过实际劳动增强对生活的认识,在劳动中认识自然。

夏天是美丽的季节,所有的鲜花开放,青蛙为繁华的东京带来欢快的叫声。

鲜花怒放,青菜长势喜人,在六本木新城的空中花园感受夏天斑斓的色彩。

秋天到了,稻田中间插着的老鹰吓跑了偷吃水稻的麻雀,成熟的水稻在微风中摇曳。老师带着小学生来空中花园劳动,看到成熟的水稻,感受秋天收获的喜悦。

冬天到了,周边的树叶开始飘落,六本木新城精心选择的鲜花依旧开放,让严冬里的人们看到春天的希望。

6.六本木新城公共空间艺术作品

妈妈

蔷薇花

露易丝・布鲁乔亚作。高10米的巨大蜘蛛像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一堂,编织新的信息的场所之象征。

伊扎・简兹肯作。远远超出人的身长之巨大蔷薇是六本木新城的爱与美之象征。(由好莱坞美容美发集团公司提供)

COUNTER VOID

壁画作品

宫岛达男作。玻璃屏幕上飘荡的数码式数字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力。

索尔・露维特作。这是为朝日电视台入口大厅而作的活泼多彩的圆环形象。(由朝日电视台委托制作)

安娜之石

只将爱……

托马斯・珊黛尔作。斯得哥尔摩海岸群岛旅行时的回忆是我的设计的全部。(设计师语)

内田繁作。与爵士乐名曲同名的椅子是根据想从东西中除去某种重力的思考而设计的。

公园长椅

DAY TRIPPER

加斯帕・莫利森作。设计概念就是椅子本身。它的意图不是挑起好奇心,只是表现与环境的平衡。

朵鲁格设计集团/约尔亘・贝与克里斯查尼・欧珀瓦尔&尼尔万V.D.威尔登作。家具被结合在人类形成的波形上而形成一体。

卡里穆・拉稀德作。斯・克普是漂流的彩色岛。它是作为东京景色之延续而设计的。

城市综合体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点缀了空间,而且提升了城市艺术品位。

三、业态组合与动线特点

商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整个业态组合考虑了顾客的多种需求,顾客参观购物一天也不觉单调。

1.六本木新城业态组合

商业:具体包括服装、皮具、珠宝、电影院、餐饮名店、美术馆,可鉴赏到深夜的以现代艺术为中心的美术馆,以世界的现代艺术为中心举办时装、建筑、设计、摄影、影像等各种形式的展览会。

电影院:六本木新城维珍TOHO影城

城市观景:都市未来展览馆,处于地上50层的展示设施,从各种角度研讨过“都市”。

学术中心:六本木新城森大厦第49层、第40层里集结着世界中的智慧。立足于此可以眺望整个东京之位置,通过学校、论坛、图书馆、研究网络这四种功能,人与信息的合作开始了。

酒店:东京凯悦大酒店。提供包括28间套房在内的389间客房,最高级的厨师们用精选之食材创造出美味佳肴的10间餐厅、酒吧,绝对宽敞舒适的温泉浴场和健身房,13个宴会会场,教堂,神殿等优雅舒适的空间与无微不至的服务。六本木新城开发包含多栋高层住宅,立体园林何商业设施为住宅销售提供了支撑条件。

2.六本木新城购物中心的动线特点

顾客动线与景观变化相结合,有意识吸引顾客在六本木新城停留更多时间。

不仅可以通过高速电梯到达顶层,而且在购物中心内设置扶梯到达购物中心各层。由于开车前来购物的顾客可以直接停在不同层的停车场,因此顾客可以方便地进入自己喜欢的空间。

四、商品陈列与VMD特点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民族政策;过程;实证分析

[作者]龚志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法学博士。武汉市,430074

[中图分类号]13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008-010

鄂发[1995]26号文件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扶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尽快摆脱发展困境,促进恩施自治州同全省一道共同奔向小康而出台的政策,也是湖北省第一次专门就省内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而出台的最高规格的文件。

一、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背景分析

(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自治州或恩施州)于1983年12月1日成立,是全国成立时间最晚的自治州,现州庆日为每年的8月19日。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处湘鄂渝三省(直辖市)交界处,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本省神农架林区相连,东面与本省宜昌市接界,是我国中西两个经济带的结合部,属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恩施自治州国土面积24061.25平方千米,占湖北全省总面积的12.89%,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29.4%,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27%。全州可耕土地偏少,人均耕地1.17亩。州境内气候的分布,在时间上具有冬暖夏凉、雨热同期的季风性特点,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重,雨量充沛,长江横穿本州东北角,州内流程39公里,属著名的长江三峡地域。省内第二大长江支流清江发源于恩施自治州境内利川市,干流全长425千米,州境内流程305千米,流域面积10893平方千米,是全州主要经济带。

恩施自治州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独特、拥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山区。由于地理条件的优势,恩施州具有从南亚热带到寒温带各种动植物生存的环境,生物资源不仅以丰富性、古老性和多样性著称,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全州植物资源有215科、900余属、约3000种,动物资源146科、500多种。恩施自治州的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煤、天然气和风能。全州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共有大小河流60多条,总流域面积21801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99.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09万千瓦,可开发量349.1万千瓦,占全省的10.6%。本州岩溶发育强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储量丰富,类型为裂隙岩溶水,储量64亿立方米,占全州水资源总量的21.4%。恩施自治州已探明煤炭储量2.19亿吨,居全国第26位、全省第一位,年均开采量约120万吨,占全省开采总量的19%。天然气资源,储量达110亿立方米,现已铺设输气管道至利川、恩施两市,并已正式通气点火,风能理论蕴藏量为50-6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6万千瓦。州境矿产门类较多,储量丰富。恩施自治州已探明矿产60种,产地366处,铁、煤、石煤、天然气、磷、黄铁矿、耐火粘土等7种矿产,居全省第一位。恩施州硒资源极为丰富,分布广,含量高,居世界之首,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前景广阔,将为世界70%以上缺硒地区带来福音。州境地形以山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溶洼众多,峡谷幽深,奇峰异洞,山青水秀,深山之中珍藏着无数胜景,加之,土家族人在州境繁衍生息了数千年,他们勤劳、勇敢、智慧,与苗、汉等民族人民一道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和人文景观。全州基本形成了三大旅游景区,即巴东神农溪旅游景区、恩施清江旅游景区、利川腾龙洞旅游景区。

(二)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的三个考察报告

1995年3月,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学习考察团到周边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黔江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其中州委政策研究室派出了两位同志随团考察。湘西自治州和黔江地区都是与恩施自治州紧密相连的地区,当时的黔江地区属四川省(现为重庆直辖市所属),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五个自治县新组成的一个地区。恩施自治州与这两个地区同属于武陵山区,区域特点大体相同,都是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贫困地区,人口结构类似,人口密度和人均占有耕地也相差无几,只是恩施州的总面积和总人口分别比湘西和黔江要多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开展对这三个地区的比较研究对恩施州的发展定位有其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上级机关作出帮助恩施发展的决策科学性和政策的目标性。

恩施州委政策研究室的两位同志考察归来后,形成长达万余字的考察报告。考察报告首先用事实讲述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川湘鄂边区中的地位迅速下降,其次介绍湘西、黔江发展历程和经验,最后记录两位同志的思考、启示和建议。考察报告得到州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但是在送省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参阅这件事上遭到州里个别领导的质疑,认为是在捅娄子,给州里摸黑出丑。但是,州委政策研究室最终还是把考察报告送到了省里,最终引起了省主要领导和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为恩施发展带来一片生机。

考察报告用近九年的数据对比,十二项宏观经济指标走势来说明恩施州这九年来在发展上远远落后于湘西和黔江两个相邻地区。这十二项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工农业总产值及人均水平、工业总产值及人均水平、农业总产值及人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人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及人均水平、地方财政支出及人均水平、银行各项存款年末余额及人均水平、银行各项贷款年末余额及人均水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均水平、职工年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报告比较分析指出近九年来恩施自治州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长速度在12项指标中有10项位居末尾,有2项位居中间,说明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从人均水平分析,1985年时,恩施州有2项处于首位,6项位居中央,其余4项有2项比湘西低,2项比湘西高(黔江缺资料),处于末位的没有;而1994年时,恩施州有6项指标降到了末位,5项位居中间,其余1项略高于黔江(湘西缺资料),处于首位的没有。考察报告认为恩施州这些年来在武陵山区中经济增长最慢,现有水平最低,质量最差,经济发展动力显得最为虚弱,最终导致社会事业发展迟缓。

考察报告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湘西经验和总结出对恩施自治州的一些有益启示。报告分析认为,按国民生产总值计,从1985年起,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就一直领先于恩施自治州,1986年至199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恩施自治州高3,49个百分点,人均水平1994年比恩施自治州

多400元。报告从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湘西自治州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来介绍湘西州如何抓住机遇求发展。一是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十分重视,省委书记王茂林多次带领省直各部门负责人到湘西自治州逐县调研,回省后又找省委省政府领导一个个交换意见,找省直部门一个个听取汇报,酝酿、商讨举全省之力支持湘西自治州脱贫致富的具体办法、政策和措施;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抓住机遇,及时出台了《关于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意见》(1994年湘发第17号文件),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1994年湘委第23号文件)。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对湘西自治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湘西具有比较优势的五大支柱产业的扶持、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它地市和省直部门对口支持湘西自治州各县市、交通建设、邮电通信、电力、财政金融、干部交流、教育卫生文化、农村发展等各方面;两个文件操作性强,措施具体实在,有责任目标和实施的规划步骤;文件动员的面很宽,基本上是举湖南全省各部门、各地市之合力,政策内容全面,指标具体,涉及到湘西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三是行动迅速,落实力度大。包括两个方面:(1)湖南省直各部门各地市行动迅速,落实快;(2)湘西自治州十分珍惜这次历史性发展机遇,上下齐动,抓紧落实。考察报告还结合恩施自治州的情况给出一些有益启示:一是要增强机遇意识,并坚信湘西自治州能争取到的机遇,恩施自治州也一定可以争取到。二是要克服畏难情绪,建议恩施自治州完全应当理直气壮地走出去,不应当缩手缩脚,不应有任何畏难情绪。三是要采取正确方法,耐心做大量过细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动人,锲而不舍,要争取让上级领导对恩施州情况了解透彻,增强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四是要求真务实,百倍珍惜发展机遇,狠抓落实,湘西经验充分证明只有抓落实了,才算真正抓住了机遇,抓好了机遇。

(三)湖北省主要领导调研

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送到省委省政府的考察报告引起了湖北省主要领导和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为促成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恩施自治州调研起到一定作用。州委政策研究室关于《恩施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川湘鄂边区中的地位迅速下降》的考察报告送到省相关部门和领导手中一个多月,省长蒋祝平和省委副书记杨永良于1995年6月率省直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恩施自治州调研,调研组用10天时间考察了解恩施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省调研组一行深入八个县市,察看了一批骨干企业和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基地,走访了部分农户、学校,拜访了部分扎根山区的科技工作者,沿途听取各县市的工作汇报并交换意见。省调研组一行还实地参观考察了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县和重庆市的黔江地区部分地方。最后,省调研组听取州委州政府关于恩施自治州的全面汇报,使调研组对恩施自治州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调研组还听取恩施自治州对省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恩施自治州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作准备。

省调研组在恩施自治州调查研究时,省长和省委副书记代表省委省政府分别表态,代表省委省政府来看望大家,来认认门,认认人,向大家学习,实地考察了解恩施自治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省长蒋祝平说:“这次调研回去后,结合你们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还要召集省直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打算制定一份扶持恩施州加快发展的正式文件。”“对你们提出的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着网开一面,尽力支持的要求,进行研究。凡属在这里有条件解决的,就解决答复,一时确实不能解决的,我们带回去研究,再作答复。”省委副书记杨永良说:“恩施州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朴实,资源丰富,潜力很大。……我相信,通过这次调研,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工作的领导。”“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回去以后,省委、省政府将研究制定支持恩施加快发展的政策。恩施州也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全州人民的积极性,共同加快自治州的发展。”省调研组明确表示,这次到恩施自治州来调查研究,一是学习恩施州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山区的好经验、好作风;二是了解恩施州当前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省调研组在实地参观考察了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县和重庆市的黔江地区部分地方后认为,人家采取什么有效政策,我们可以先学过来。省调研组还了解到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湘西自治州的政策放得很宽,扶持的力度很大,下的决心也大。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在湘西自治州检查工作时讲到了“三个有利于、两个一切”(只要有利于自治州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湘西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自治州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一切措施可以采取,一切政策可以实行),认为这“三个有利于”和“两个一切”,我们可以借鉴过来。

省调研组这次考察对扶持加快恩施自治州发展达成了共识。认为恩施自治州在湖北省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必要而且能够把恩施自治州建设成为湘鄂川黔边界经济最活跃、社会事业最发达的地区,应该把恩施自治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省长蒋祝平要求省直各部门和地市在支持恩施自治州发展上要动真感情、下真功夫,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扎扎实实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他强调,扶持恩施自治州加快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是全面振兴湖北省经济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是全省上下、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举全省之力,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为恩施自治州人民多办几件实事,促进恩施自治州人民同全省人民一道共同奔向小康。

二、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分析

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上报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川湘鄂边区学习考察报告引起了省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均作出重要批示,促成了省调研组的到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主持下,中共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还亲自参与了鄂发[1995]26号文件初稿的起草工作,为促进恩施自治州加快发展的鄂发[1995]26号文件的出台立下了汗马功劳。恩施自治州民委为了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文件早日出台,先后两次到湘西自治州考察学习,把湖南省如何支持湘西自治州的文件摘抄汇编送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把湖南省支持湘西自治州发展的经验向州委州政府和省民委汇报,先后三次召集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参与文件初稿的草拟工作。1995年12月8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恩施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并以鄂发[1995]26号文件正式下发全省各部门各地市州执行,为恩施自治州加快发展给予了极好的政策支持。鄂发[1995]26号文件共38条具体政策内容,所以恩施自治州将其简称为“省38条”或“38条”。

(一)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要素分析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颁布对促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政策效果十分明显,是“我州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含金量最高,操作性最强,深受民族地区欢迎的好文件”。鄂发[1995]26号文件作为民族政策进行解读和研究,有利于更成熟地促进恩施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政策出台,对恩施自治州将来争取更实在的民族政策会有一些帮助。

鄂发[1995]26号文件是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总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一个具有很强政治性的文件,因此,从大的原则看,该文件是一项政治政策。鄂发[1995]26号文件是一个综合性的文件,是为了促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面全方位发展而出台的民族政策,从具体内容上看,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因此,该政策既是政治性民族政策,也是民族经济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社会政策等。

鄂发[1995]26号文件所要解决的民族政策问题应是恩施自治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不够的问题,以发展为主题,也是解决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从政治角度看,鄂发[1995]26号文件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是贯彻党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政策,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是政治任务。从经济角度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全省相比主要是发展上不平等,实力落后于全省和周边地区,主要是:基础设施差,资金积累能力弱;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少,财政困难,后劲乏力,群众收入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重点突出以发展为主线,尤其以加快经济,提升增长速度,资源开发,增加经济总量为重中之重。全文件共38条,其中26条涉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和要求,4条涉及教育发展,2条强调发展科技,关于卫生、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文明建设各1条,鼓励恩施州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恩施州各级党委和政府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1条,最后1条就是所有同类文件都有的内容,如原有文件要求与之相抵触的,以本《决定》为准1条。总之,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目标就是要使恩施自治州尽快摆脱发展困境,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促进恩施自治州与全省一道共同奔向小康。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系统可作如下归类:

1、民族政策主体,包括决策主体、咨询主体、执行主体和监控主体等。根据文件的文号可知鄂发[1995]26号的民族政策决策主体是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决策人应是省委书记、省长,再就是副书记和副省长。咨询主体应是所有参与鄂发[1995]26号咨询的机构和个人,湖北省省长于1995年6月所率到恩施自治州调研的省直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咨询主体的一部分,省委政策研究室和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应是政策咨询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还应包括向省委调研组汇报工作的恩施自治州的领导。执行主体很宽泛,省委省政府、省直各有关部门、州委州政府、州直各有关部门、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委政府和县市直部门等,还有各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各级学校、科研院所、部分企业等。监控主体以自我监控为主,文件同时隐含省委省政府和恩施州委州政府是主要的监控主体,各级民委机构具体实施监控和督办,还有财政、审计部门。但文件没有明文规定谁来监控鄂发[1995]26号文件执行的全过程,如何监控也没有作出规定,政策监控主体和监控机制缺位,不过鄂发[1995]26号文件在下发执行过程中,州民委与州直有关部门联合制订了几个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文件,与州教委、州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高寒乡民族教育补助款使用管理办法》,与州卫生局、州财政局联合制订了《少数民族医疗减免费使用管理办法》,同时,制定详细规划,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请财政、审计专业人士授课,配备统一的资金管理设备,加强监控力度,再就是与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专门就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高寒乡民族教育补助款以及少数民族医疗减免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纠正出现的偏差。这算是对鄂发[1995]26号文件执行进行监控的一种弥补,不过从此例中也可知监控主体之多。又如,文件第28条规定“九五”期间,由省教委和团省委负责协调,组织省直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捐资帮助恩施自治州兴建或完善120所希望小学。由团省委牵头在全省内筹集希望工程基金3000万元,其利息用于救助失学儿童。此条中的执行主体有省教委、团省委,省直机关、部分企事业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还有相关金融机构、恩施州的有关部门、文件涉及的有关学校参与,也是民族政策执行主体,建设学校过程中,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也要进入,作为民族政策执行主体而存在,工程竣工后还存在验收和决算,因此,还有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审计部门作为民族政策监控主体参与政策过程,当然省教委和团省委同时也是监控主体。

在鄂发[1995]26号文件出台执行的同时,省人大通过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将支持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法规的形式,规定恩施州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法律上保障和尊重恩施州的自治权。把政策执行和监控上升到法律层面,增强了主动性、稳定性和严肃性。

2、民族政策客体。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实施空间来看,民族政策客体应是恩施自治州境内所有受益者、需进行开发的一些资源、要改造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湖北省内需要向恩施作出支援扶持的单位和个人。就恩施自治州境内来看,州委州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部门、各县市委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部门、有关学校、科研单位、部分企业和个人都是民族政策鄂发[1995]26号文件的客体。如,文件第28条(见上)所涉及的民族政策客体应是需要建设的120所希望小学和3000万元资金利息所救助的学生,同时还包括进行捐资建校的省直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

3、民族政策环境。鄂发(1995]26号文件出台大的政策环境是国家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也是外在政策环境;内在的政策环境有恩施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等,还有恩施自治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矿产、生物、气候、水利等;恩施自治州各族群众和领导盼望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决心以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意识到恩施自治州发展在全省的重要地位也是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环境,如果没有恩施州委政策研究室的三个考察报告送到有关决策人参阅,实事求是反映恩施自治州的现状,没有省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政治责任感,鄂发[1995]26号文件出台的希望是很小的。

(二)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效果分析

鄂发(1995]26号文件所涉及的大多数民族政策条文执行的时间应在1995年至2000年这个

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九五”时期,也有一些是没有规定具体终止时间的,如文件第28条规定由团省委牵头在全省内筹集希望工程基金3000万元,其利息用于救助失学儿童。文件第29条规定省计委、省教委每年安排一定的省重点院校招生名额给恩施自治州。还有一些条文是以完成政策任务为终止期限,只设定一个最后期限。

鄂发[1995]26号文件出台后,州委州政府首先把文件中的38条按照政策内容逐一分解到州直34个相关部门和县市,实行对口衔接进行落实,其次州委州政府领导带队赴省汇报,争取政策落实措施,加大政策落实力度。1996年9月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率省直30多个部门到恩施自治州召开全省首次民族地区工作会议,为落实鄂发[1995]26号文件,促进恩施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场办公。根据鄂发[1995]26号文件第26条规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在1996年10月22日下发了鄂政发[1996]82号文件即《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616”工程开展对口支援恩施、建始、来凤、长阳等四县市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了对口支援工作的任务,即各由一名省级领导牵头,率领6个单位(省直2个部门、1家银行、1个大中型企业、1所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1个省辖市)组成支援团,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地方1个县市,每年为每个受援县市至少办6件有一定影响的实事,就是“616”工程。文件要求本着“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急事早办,可办先办”的原则,支援团每年要统筹协调,作好部署;受援单位也要相应建立工作责任制,予以积极配合,确保所办好事与实事的落实,以取信于民族地区和广大干部群众。1997年州政府办公室下文要求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州直有关部门总结检查26号文件贯彻执行情况,后由州民委汇总以恩施州民字[1997]54号文件即《恩施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995]26号文件的情况汇报》。1998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在恩施自治州召开办公会议,后又下发了鄂办文[1998]25号文件,对鄂发[1995]26号进行强调与完善。州委州政府又主持州直有关部门再次检查鄂发[1995]26号文件贯彻执行情况,由民委牵头汇总后以恩施州民字[1998]50号文件即《恩施州贯彻鄂发[1995]26号文件、鄂办文[1998]25号文件的情况汇报》,向州委、州政府和省民委作了汇报。

鄂发[1995]26号文件具体的政策效用如何,以1997年全州汇总统计数据为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贯彻鄂发[1995]26号文件争取资金总额达16.89亿元,其中无偿资金1.3亿元。全州贷款余额65.18亿元,增长幅度高出省平均增幅3.79个百分点,金融部门三年免交二级准备金18872万元,免购国库券7600万元,免购金融债券3550万元;援建的120所希望小学,1997年底到位资金1425.49万元,85%的希望小学竣工;“616”对口支援三县市落实项目50多个,到位资金4650万元;扶持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四年共拨付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1000万元,高寒乡教育补助费96万元,少数民族卫生医疗减免费480万元。另据恩施州民字[1997]54号文件反映,鄂发[1995]26号文件的38条规定中,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有25条,完全按照文件落实的只有5条,部分落实或正在落实的只有17条,完全没有落实的有3条。再看“九五”末期(2000年)的一些统计数据,全州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6419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实现488758万元,增长3.35倍;工业总产值6819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258645万元,增长2.63倍;农业总产值4700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243437万元,增长1.9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96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153769万元,增长2.79倍;全地域财政收入1331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47339万元,增长2.81倍;银行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239825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174730万元,增长7.09倍;银行各项贷款年末余额910986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340802万元,增长2.67倍。从政策过程和政策结果中可见鄂发[1995]26号文件在促进恩施自治州发展中起到了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

鄂发[1995]26号文件帮助恩施州切实把握住一系列重大的投资机遇,使恩施州逐步进入了投资高峰期。“九五”时期,全州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9.72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88倍,年均增长25.1%,相当于建国后至1995年45年间全部投资总和的1.43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这一时期,全州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1个,累计完成投资近32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56.61亿元的56.48%,成为全州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州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电力、城市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达37.2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69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八五”时期的26.4%提高到33.9%。“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由62.20亿元增长到120.96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由34.99亿元增长至79.97亿元,财政收入由5.73亿元增长至10.6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人均3685元增长至人均56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851元增长至1520元。

鄂发[1995]26号文件根据恩施州的实际情况,对恩施州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实行重点支持,对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大拉动作用的一些项目,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全力支持。领导重点研究,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向国家积极争取,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支持恩施州的交通项目,着力缓解交通“瓶颈”制约,为恩施州发挥后发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投资120亿元的水布垭水电工程,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坝址最后确定在恩施州巴东境内,并于2002年正式开工,对建设恩施州清江流域经济带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宜万铁路的立项争取工作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积极向国务院领导和上级部门汇报,把恩施州的发展当作全省的大事要事对待,使投资180亿元的宜万铁路报经国务院批准于2002年7月由国家计委正式立项,控制工程万州长江铁路大桥2002年已动工。一大批水利、水电、公路、城市建设、教育、生态环境、农村饮水等项目投资建设,将为解决恩施州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事关恩施州各民族发展的重大项目的立项开工建设,均与“九五”期间的积极争取有关,与鄂发[1995]26号文件有关,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民族工作的重视有关,体现了民族工作无小事。2003年,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省扶贫办《关于加大对恩施州扶持力度的意见》,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

三、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评价

(一)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定位

曾说:“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正如鄂发[1995]26号文件所说,“恩施自治州是我省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尽力帮助他们加快发展,是全省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全省各级部门,都要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维护民族团结、振兴湖北经济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恩施自治州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没有包括恩施自治州370万各族群众在内的贫困地区达到小康,就不能算是全省实现了小康目标。”“加强恩施自治州的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重大举措”。从省委省政府的角度来看,对恩施自治州的重视确实达到了,坚决贯彻了中央精神,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足见当时湖北省领导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责任感。这与当时的省委书记贾志杰本人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他曾在甘肃省任省长多年,甘肃省是个多民族省,居住有藏、裕固、蒙古、哈萨克、回等少数民族,建立有多个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因此,贾志杰对党的民族政策有正确态度,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政治性、敏感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省主要领导不仅从认识上具有政治家的远见,从行动上也能说明其重视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和对宪法及有关法律的尊重,充分体现了对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视和实践精神。可是,恩施自治州本身重视不够,主要领导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熟悉,没有吃透鄂发[1995]26号文件精神,认识不到位,坐失部分发展机遇,实在可惜。省直部门没有接受系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政策执行不积极,没有后续措施跟上。从此例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一部好的民族政策出台是其基本前提,各级领导部门和主要领导尊重少数民族意愿情感和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要某一环节的领导认识水平和高度没上去,不懂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会使民族政策效用大打折扣。

鄂发[1995]26号文件从总体上说还是有政策执行时间问题,主要是在“九五”计划期间。可是民族问题、民族发展和民族地区发展都是一个长期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是短期能够彻底解决的。恩施自治州没有推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将这些对恩施自治州发展起很大推动作用的政策长期化,写进湖北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细则中去是一重大损失。鄂发[1995]26号文件第3条规定“省里编制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有体现加快恩施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做到举全省之力,大力扶持和支持恩施自治州的发展”,可是,恩施州在“十五”计划期间没有争取到新的民族政策出台,举全省之力支援恩施自治州发展的政策失去了连续性,实在可惜。由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期全力援助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发展,使紧邻龙山县的恩施自治州的来凤县倍感压力,与龙山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武汉市对口支援来凤县。这是“十五”计划期间湖北省就恩施自治州的发展作出的一个比较大的决定。

通观鄂发[1995]26号文件,涉及促进恩施州经济发展的条文居多,内容全面,措施也硬一些,细化一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条文少,解决的是一些很具体的个体事项,目标单一,并不解决这一方面带根本性的问题。关于发展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城乡协调互动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社会保障屏障构建和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的内容文件没有涉及,对政策资源的分配使用在讲究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不够,对恩施州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虑不够,势必影响其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

(二)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系统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执行主体比较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进行统一规范,削弱了政策效用。本来是省委省政府的大政策,强调的是举全省之力支持恩施自治州民族地区发展,可是,由于省各级部门和省内其它地市对民族政策的认识水平不高,对恩施自治州的发展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进一步削弱了政策效用,最后实际上成了省州县各级民委的政策了,无论是向上争取还是向下贯彻,都是民委部门在上窜下跳。恩施自治州民委曾在1997年10月向恩施自治州委政府提出建议,州、县(市)应成立州委州政府、县市委县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贯彻落实“38条”(鄂发[1995]26号文件)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38条”贯彻落实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办、通报情况。因为“38条”的各条涉及到各部门,内容十分丰富,单独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可惜州委州政府没有采纳,各县市也未见行动,真是一大损失。如果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成立专门机构,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执行主体就会紧凑一些,配合协调就会好一些,贯彻落实的难度就会减小。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监控主体、监控措施和监控机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创设,使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少规范和约束,必将影响到政策效果和政策目标的实现,也是这个文件应该完善的主要方面之一。

鄂发[1995]26号文件是就恩施自治州全面发展作出的决定,可是政策受益者(政策客体)分布并不公平,后续政策完善和政策框架没有相继出台,使政策客体异位。如关于120所希望小学建设的选点和选址问题,由于没有出台建设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部分背离了鄂发[1995]26号文件的精神,大的方面实行的是平均主义,每乡一所,事实上从促进共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破坏了公平和救贫扶困原则。同时还考虑了上级便于检查和参观,因此,希望小学又大多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并不全是从需要出发,部分地方搞成了锦上添花。又如,鄂发(1995]26号文件的第27条规定,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每年由省财政给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安排30万元,州直1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特困户子女的学杂费补助,由各级民族工作部门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专款专用。在执行过程中,只有极少数县市按照文件执行了,落实到了真正的受益者头上,在部分县市被挪用,改变了资金使用方向,政策客体异位。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环境,从宏观环境来看,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恩施自治州遇上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恩施自治州均属于贫困地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关注恩施自治州的发展,“九五”期间,省委书记和省长六次到恩施调研和现场办公,为推进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执行力度,还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可是,恩施自治州本身的认识不到位,州委州政府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没有热情和激情,没有战略眼光,部分破坏了和改变了这大好发展的政策环境。虽然恩施自治州民委向州委州政府大声疾呼,要求州直、各县市直各部门要克服怕跑路、怕花费的畏难情绪,应针对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搞好衔接,加强联系,争取理解,达到争取政策全面落实的目的。可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恩施

自治州境内的政策环境没有进行营造和创新。

(三)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执行过程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很重视,省委书记和省长曾六次到恩施自治州调研和检查,就支持恩施自治州发展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但是也存在政策执行不力问题,主要是省州县三级均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没有专人专班;同时,后续研究没跟上,随着改革进程加快,需要有新的政策替换原有的过时的政策,可是,针对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及时出台补充政策进行完善;省直部分单位的领导和恩施自治州主要领导认识没有高度,错失大发展的良机,部分延误了恩施自治州发展。

鄂发[1995]26号文件本来是个大政策好政策,可是,在执行过程中搞成了部门政策,成了小政策,主要是省、州、县三级民委部门在到处奔走争取,成了民委的部门政策,其它部门处于被动执行状态。省直有些部门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当政治任务完成。各县市也存在怕跑路,怕困难的心态,不愿意积极去省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落实。如,鄂发[1995]26号文件第28条规定,由团省委牵头在全省内筹集希望工程基金3000万元,其利息用于救助失学儿童的政策没有能够实现。这条政策执行起来确实难度大,客观上有很多原因,团省委没有执行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主观上也有原因,认识水平不高,没有去积极争取配套政策措施,运作机制没有出台。

政策监控、反馈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相应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省、州、县三级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政策监控机构,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和指标来检验政策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各单位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及时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检查督办,争取逐个解决突出的问题的日常工作机制没有形成。对落实《决定》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制定激励政策。

(四)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效用

正如鄂发[1995]26号文件所说,“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加强恩施自治州的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重大举措”。从省委省政府的角度来看,对加快恩施自治州发展的重视确实达到了相当高度,足见当时湖北省领导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责任感,体现了省领导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可是,恩施自治州本身重视不够,坐失部分发展机遇,实在可惜。省直部门执行不积极,没有后续措施跟上,部分减弱了“38条”的政策效用。

如鄂政发[1996]82号文件(616工程)规定,对口支援时间初定五年,支援团要搞好支援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和完善落实措施。对口双方每年要进行一次总结,并于年底将工作情况向省政府作出专题报告。要把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支援团的首要任务,用好用足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在人、财、物上尽力向受援县市倾斜。要搞好智力支援,帮助牵线搭桥,提高科技及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业,增强经济实力,培植发展后劲。从现在恩施的情况看,并没有实现文件所描述的前景和目标,不仅新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业没有形成,原有的初具规模的传统产业反而成萎缩趋势,甚至消失。如,建始、来凤两县原有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烟厂现已关闭,不复存在,原有的产业链遭到重大破坏,对社会长期稳定、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均造成负面影响。

鄂政发[1996]82号文件规定,根据分工,对民族地区的四县市的对口支援工作由蒋祝平省长统一领导。支援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对口支援工作,并列入议事日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承办部门,注:意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省政府办公厅政务督察室和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计委,要定期和不定期对这项工作进行严格检查,督促落实。遗憾的是没有很好执行,严格检查和督促落实的政策手段措施没有出台,使政策效益大打折扣。

智慧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 ,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三、研究价值

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我们相信本项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应用性成果将会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我们应在继承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民族精神、民族艺术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更扎实,更富于中国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民风民俗的产物,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知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也体现雅拙、粗诳的审美意向只有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才能真正自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勇.《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与色彩崇尚研究》.中国美

术出版总社,2004.5

[2]李晓勇.《土家族神秘的图腾崇拜》.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5

[3]牛军.《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与审美》.中国社会科学

上一篇:特色小镇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