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细胞范文

时间:2023-03-04 07:54:06

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范文第1篇

1.细胞壁上的差异

原核细胞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和胞壁酸,还有脂多糖、脂蛋白等成分。细胞壁除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外,还对物质交换起部分调节作用,其成分还与抗原性、致病性等方面有关。真核细胞中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2.细胞核与染色体水平

原核生物的特征是体积较小,直径由0.2~10μm,进化地位较原始,现存资料可以证明真核细胞是由原核细胞进化而来。代表性的原核生物有: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看有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将它的遗传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没有核膜、没有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也较简单,其遗传信息量小,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的双链环状DNA分子,没有与组蛋白结合,不构成染色体(有的原核生物在其主基因组外还有更小的能进出细胞的质粒DNA)。真核细胞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核膜将细胞内部分成细胞核与细胞质两部分,核膜上有核孔,核内有核仁,其绝大多数遗传物质就分布在细胞核内,双层核膜的出现为遗传物质结构的演化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使高度复杂的遗传装置相对独立起来,也使基因的表达具有严格的区域性。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载体DNA与原核细胞的DNA相比,其结构与数量都有变化。数量由几千发展到几万甚至十万以上;结构为线状,线状的DNA分子能与多种组蛋白结合,形成直径10nm的核小体结构,然后再以核小体为结构单位高度螺旋盘绕形成复杂的染色体或染色质。

3.细胞器水平

细胞器存在于细胞膜以内核膜以外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功能。原核细胞只具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还有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植物细胞);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高尔集体、内质网、溶酶体、液泡(植物细胞)和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中心体,它们分散在细胞质中,每种细胞器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他们之间协调配合来完成物质的代谢。如分泌蛋白的合成,首先要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然后运到内质网中进行加工,再运到高尔基体上进行再加工,最后释放到细胞外,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提供能量的线粒体四种细胞器。二者虽然都有核糖体,但核糖体的化学组成和形态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80S型,由60S和40S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型,由50S和30S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能完成自己DNA的复制及部分蛋白质的合成,其内膜上有与氧化磷酸化相关的电子传递链,为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原核细胞功能上与线粒体相当的结构是质膜和由质膜内折形成的结构,但后者没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真核细胞的叶绿体,也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和合成系统。有些原核生物虽然也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膜结构称之为类囊体,但未被双层膜包裹,不形成叶绿体。

4.基因结构及其表达上的差异

基因结构及其表达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原核细胞DNA含量有限又要保证生命活动必要数量的基因,就必须充分利用仅有的DNA来存储遗传信息,所以其基因简洁而有效,无多余序列。当基因表达时,转录形成的mRNA直接与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蛋白质,即原核细胞是转录与翻译同时进行的。

真核细胞DNA含量远远大于原核细胞,充分的遗传物质使它形成一些特殊的基因结构,如重复序列、内含子、假基因等。其中内含子是基因中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与外显子相间形成结构基因,正是因为它的存在,真核细胞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出现转录后对mRNA进行加工的过程,即将基因中内含子所转录的RN段剪切掉形成mRNA。真核细胞的DNA存在于细胞核中,而翻译所需的核糖体在细胞质中,所以细胞核中的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后,形成mRNA从细胞核中出来进入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即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不像原核细胞那样同时进行而是分开进行的,转录在细胞核中,翻译在细胞质中。这些结构上的特点,促成真核细胞能在转录前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及翻译后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进行多种层次上的调控。原核细胞的调控方式比较简单使其能适应多种不利环境,进行快速调节。而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复杂性及多层次性能够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除上述差异外,还有以下差异:真核细胞有内膜系统,原核细胞无;真核细胞有细胞骨架,原核细胞无;真核细胞的分裂有细胞周期,原核细胞无;真核细胞主要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无等。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除有差异外,也有相同的地方,如都有细胞膜结构,细胞质结构,翻译共用一套密码子等。

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

(1)把病毒当成原核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既不是原核细胞也不是真核细胞。

(2)单细胞动物,如常见到的草履虫、变形虫等都是真核生物。

真核细胞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制作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 活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以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校在2012级高一学生中开展了制作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的比赛活动。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性,还取得了课堂教学中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现将活动情况及受到的启示分述如下:

一、选择合适时机开展制作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比赛活动

由于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此类教学也只能初步了解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许多学生对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认识较为模糊。为此,我们参照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关活动的建议,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了制作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的活动,并进行了评比和展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在本次活动前,我们系统进行了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了一定的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知识基础。之后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制作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并组织学生作品参加比赛。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就收到了来自全年级的150多件作品,之后我们又继续发动学生增做作品和修正完善作品,于是在后一个星期中我们又收到了80多件参赛作品和一些经过完善修正的作品,本次活动共收到参赛作品236件,据初步统计,全年级参与制作模型的学生约占98%,较好地体现了活动的全体参与性。

对于学生的参赛作品,我们积极组织生物教师认真评比,共评出:一等奖作品5件、二等奖作品6件、三等奖作品10件、优秀作品奖16件。之后我们又从未获奖的作品中选出20多件作品连同获奖作品一起在校园内显著位置进行展示,并连续展出了两天,期间学校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乃至许多教师都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学生的作品。

二、本次活动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启示

启示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多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性

每个人天生都喜欢探究,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既能满足求知欲,又能获得知识、得到乐趣,还能提高能力和增强学习的兴趣性。在本次活动期间我们发现,学生议论有关生物学问题的声音不断,表现出对学习生物知识浓厚的兴趣性。我们有理由相信本次活动对学生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据此我们认为积极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兴趣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启示二: 通过活动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共同构建知识

本次活动的学生参赛作品中,有许多是2人或3人或4人等多位同学共同完成的,在完成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在材料准备、模型构建、模型完善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分工合作、互助学习 ,共同探究等学习过程,在制作模型过程中,学生之间有讨论、有争论、有相互借鉴;在参观作品过程中相互评议、交流和自我修正,并从中构建了较为科学完善的真核细胞结构知识体系。

启示三: 活动可以达到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学习效果

在本次活动优秀作品展示期间,我们时常听到学生对有关作品的评点,议论,也时常看到学生在展示台前相互指认“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中心体、核糖体、液泡、核膜、核仁、核孔、染色质”等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场景,以及争辩作品优劣、制作逼真程度、有无制作错误等的场面。

启示四:制作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开展制作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活动既能让学生动脑,又能让学生动口和动手等;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也有利于科学构建相关生物学知识;而且还能利用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材料选择、细胞形态、相关细胞结构的制作中体现出较强的创造力。如:在制作叶绿体时,有些同学将绿色硬纸片剪成圆纸片代表类囊体,并用胶水将许多绿色圆纸片粘在一起做成一个个基粒,并用长条状纸片将这些“基粒”连接在一起;有的同学则用各色橡皮泥制成细胞核各部结构的立体模型,在制作液泡时,有的同学用透明塑料袋装上水(有色水)来表示,有的同学则用有色气球装上水来表示,有的同学用白纸做成囊来表示等等。

真核细胞范文第3篇

【关键词】RT-PCR;Northern blot;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复杂的多,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也不一样。以介绍常用的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检测方法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的理解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复杂性。更加全面得理解真核细胞的复杂隔室结构与其基因表达的关系。及解决一些实验过程中常见的错误。

1.以RNA为底物的检测方法

1.1 RT-PCR

RT-PCR为反转录R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的缩写。逆转录PCR,或者称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一种广泛应用的变形。

在RT-PCR中,一条RNA链被逆转录成为互补DNA,再以此为模板通过PCR进行DNA扩增。由一条RNA单链转录为互补DNA(cDNA)称作“逆转录”,由依赖RNA的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来完成。随后,DNA的另一条链通过脱氧核苷酸引物和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完成,随每个循环倍增,即通常的PCR。原先的RNA模板被RNA酶H降解,留下互补DNA。RT-PCR的指数扩增是一种很灵敏的技术,可以检测很低拷贝数的RNA。RT-PCR广泛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并且可以用于定量监测某种RNA的含量。试剂为:oligo多聚体,相当于mRNA引物,AMV(M-MLV):逆转录酶dNTP:脱氧核苷酸,RNase:RNA酶抑制剂,PCR Buffer:RT-PCR缓冲液,MgCl2:2价镁离子。

高志强等用荧光RT2PCR快速检测狂犬病病毒,得到方便实用的检测狂犬病病毒的方法。姚立等运用RT-PCR检测一种香菇病毒,并为香菇快速脱毒提供技术支持,是的香菇人工栽培更加周期减短,产量增加,更加有利于抢占国内国际市场。黄一等建立起了用RT-PCR检测食品中的骨髓灰质炎病毒的体系,为食品出入境检测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检测体系。董雅凤等通过RT-PCR建立起了检测苹果茎痘病毒的方法。以上通过RT-PCR在真核生物检测病毒基因的表达都有很明显的检测结果,对其研究的深入,必将带来更加方便实用的检测方法。但RT-PCR过程中的引物要特异的合成,RNA易被无处不在的RNAase水解。而且操作时酶易因反复冻融而变性所以此项检测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但因其敏感度高所以也使得其使用率相当高。

1.2 Northern blot

Northern blot是在变性条件下将待检的R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继而按照同Southern blot相同的原理进行转膜和用探针进行杂交检测。用于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及其含量。需要的贵重仪器为: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真空转移仪,UV交联仪,杂交炉,分光光度计。而且还需要特意的探针模板DNA(25ng),尼龙膜等。还要X光底片,底片暗盒等特异的装置。在进行northern blot之前要用RNAZaP去除梳子,电泳槽,刀片等表面的RNase酶以防污染。基本步骤为:(1)制胶;(2)探针的制备;(3)RNA样品的制备;(4)电泳;(5)转膜;(6)杂交;(7)洗膜;(8)曝光,即成。

汪吉宝等运用Northern blot检测喉鳞状细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辅助阐明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叶铃等创造性的运用多寡核苷酸探针同步标记应用于Northern blot多基因分析,从而简化了实验过程,缩减了实验时间,节省了实验试剂,并使各基因表达丰度之间的比较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提高了Northern blot的检测效率和成功率。廖和荣等报道了运用Northern blot分析绵羊皮肤mRNA差异,一定程度上探讨了与绵羊毛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对绵羊羊毛品质改良和提高方面的研究。刘红等创造性的运用反向Northern blot技术快速筛选阳性克隆,可用于各种分离差异片段的方法中差异片段的初步筛选,也可用于基因诊断中的目的基因的多个位点突变的检测,不仅快速而且简便又经济。

以上对Northern blot的灵活运用,既达到了检测的目的又简便经济。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用于RNA电泳、转膜的所有器械、用具均须处理以除去RNAse酶,以免样品的降解。由于RNA分子都比较小,一般不酶切,可以直接将提出的RNA样本点样,转印杂交。应该尽可能使用严谨的杂交条件,比如高的退火温度或高甲酰胺含量。转膜时,注意膜和多孔渗水屏之间不要有气泡.只有细胞内表达量有一定高时才能检测的到,所以灵敏度没有RT-PCR强,并且易污染,因而使用频率不如RT-PCR。

2.以蛋白质为底物的检测方法

2.1 ELISA

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②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刊物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1)固相的抗原或抗体。(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3)酶作用的底物。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性状以及检测的具备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具体有:①双抗体夹心法;②间接法测抗体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故称为间接法;③竞争法。

王立军等通过检测海岛地区幼儿抗-HBs得出ELISA由于灵敏度不如ECLIA而使得推广ECLIA成为当务之急。胡学肖等运用ELISA法检测禽组织中的盐酸克伦特罗残留量,从而开创了灵敏度高,快速有效,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定性和半定量检测的技术。沈昊宇等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水产品中的呋喃唑酮残留量,从而为水产品的质量保证提供了一把利剑,为中国水产品的出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王日平报道ELISA法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得出的值更接近靶值,效果更好。

以上的报道都是对ELISA法的改造及改进,以使其运用于特定的对象。ELISA的所有步骤都有据可依,但具体操作过程中易污染,而且必须要有相应的抗体。除此之外,新手做ELESA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不易成功。而且国内很少有几个研究机构有专业的洗板器,因为其性价比太低,全靠经验洗板。所以成功率不是很高,但因其灵敏度高,所以使用率还是很高的。而欧美大部分使用洗板器,效果要理想一些。

2.2 Western blot

Western blot中文一般称为蛋白质印迹。它是分子生物学和免疫遗传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其通过特异性抗体对凝胶电泳处理过的细胞或生物组织样品进行着色。通过分析着色的位置和着色深度获得特定蛋白质在所分析的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的信息。

Western blot与Southern blot或Northern杂交方法类似,但Western blot采用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被检测物是蛋白质,“探针”是抗体,“显色”用标记的二抗。经过PAGE分离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固相载体上,固相载体以非共价键形式吸附蛋白质,且能保持电泳分离的多肽类型及其生物学活性不变。以固相载体上的蛋白质或多肽作为抗原,与对应的抗体起免疫反应,再与酶酶或同位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或放射自显影以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性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成分。该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检测蛋白水平的表达。其基本步骤为:(1)收集蛋白样品;(2)电泳;(3)转膜;(4)封闭;(5)一抗孵育;(6)二抗孵育;(7)蛋白检测。

邓子牛等运用Westren blot分析了溃疡病PthA,表明与柑橘溃疡病有关的PthA蛋白质在转pthA-nls基因糖橙和在转pthA-nls基因冰糖橙中成功表达,为PthA抗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杨焕明等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冷刺激不同时间仔猪3种组织HSP70的表达,得出冷应激反应中代谢最旺盛的器官肝脏中的物质代谢可能与HSP70的表达量有关。

对Western blot的灵活运用,与各种检测技术结合更趋完美。但因为进行WB检测需要有一定的蛋白表达量,所以灵敏度不如ELESA,但污染指数没有ELESA高,因此也是检测蛋白质的常规方法,国内外进程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欧美国家的试剂相对精确些。值得提出的是WB流程简单,但操作难度相当大,而且价格也不菲。

2.3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个B淋巴细胞克隆分泌的抗体,应用细胞融合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多克隆抗体是将纯化后的抗原直接免疫动物后,从动物血中所获得的免疫血清,是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混合物。以用于不同的用处。

卜宪敏等报道了83例肾活检标本免疫组化分析,强调了免疫组化在基层医院肾活检病理诊断所起的作用。杨晓凤等对假肥大型营养不良肌细胞抗肌萎缩蛋白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得出了其在DMD和BMD确诊及鉴别诊断中起了重要作用。等报道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特征,有助于积累临床经验,提高诊治率。葛仕豪等运用免疫组化系统分析了禽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征,得出了消化道内分泌细胞除了存在于鸡的胃肠道,也存在于其他组织器官。潘绍新等报道了运用免疫组化研究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核因子ΚB,进一步阐明了NF-ΚB在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以上研究中大部分需要进行石蜡切片,而且步骤很复杂。但就一个石蜡切片仪器就相当的贵,并且还要有专门的人员使用,所有一切使得在ELESA及Western Blot存在的情况下使用频率略有下降,但其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检测手段,在动物疾病病原定位方面已使用多年,技术成熟,并能对抗原进行精确地定位。

3.不同底物检测方法的比较

基因表达的终产物有RNA或者蛋白质。以RNA为检测底物的RT-PCR及Northern blot方法。可以检测一些非编码RNA(如:miRNA,siRNA,piRNA等)的表达水平,及编码蛋白质基因mRNA的表达量。以蛋白质为检测底物的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ELISA假阳性较多。Western blot运用普遍,但操作过程中容易污染。免疫组化,技术成熟,并能对抗原进行精确地定位。

4.小结

综上所述,不论是对RNA还是对蛋白质的检测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及材料作出适当的取舍,或结合使用,以达到扬长避短,将各种方法用到极致。并在用好各种检测方法的基础上,争取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创出更好,更灵敏的检测方法来。为明天的生命科学工作者奠定基石,谋求福利。

参考文献:

[1]高志强,张鹤晓.狂犬病病毒快速荧光RT2PCR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0(46):14-17.

[2]姚立,陈春乐.一种新香菇病毒基因组部分cDNA序列及病毒RT-PCR检测[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61-70.

[3]黄一,李想.食品中骨髓灰质炎病毒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J].生物科技通讯,2010,21:

65-69.

[4]汪吉宝,符征.Northern印迹法检测喉鳞状细胞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2,16(12):648-649.

[5]杜明梅,叶铃等.多寡核苷酸探针同步标记在Northern blot多基因分析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7):685-688.

作者简介:张伟,男,现就读于温州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07级生物科学专业。

真核细胞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瘤病毒18型;E2蛋白;定位

中图分类号: R3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188-02

Expressionand localization of GFP-HPV18 E2 and its mutants fusion proteins in eukaryotic cells/CHEN Chun-lian, WAN Yan-ping, PENG Jun//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College, Guilin 5410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of GFP-HPV18 E2 and its TAD or DBD fusion proteins in macrophages. Methods:The plasmid of pEGFP-C1/ E2, pEGFP-C1/TAD, pEGFP-C1/DBD or pEGFP-C1 was transfected into macrophages,respectively. Their expression and localization were observed with fluorescent microscope.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analyze GFP or its fusion proteins by the anti-GFP antibody as the first antibody.Results:Fluorescence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whole cells transfected by pEGFP-C1, mainly in the nuclei of the cells transfected by pEGFP-C1/E2, but only in the nuclei of the cells transfectedby pEGFP-C1/DBD while only in the cytoplasma of the cells transfected by pEGFP-C1/TAD. Western blot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GFP, GFP-E2, GFP-DBD, GFP-TAD fusion proteins. Conclusion:GFP-HPV18 E2 and its mutants could express in macrophages. GFP-E2 fusion protein locate mainly in nuclei, while GFP-DBD fusion protein locate completely in nuclei and GFP-TAD fusion protein locate completely in cytoplasma.

Key words:HPV18; E2; localization

人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8型(HPV18)属高危型,可引起重度不典型性增生,甚至恶性肿瘤[1]。HPV18早期基因区编码的E2蛋白由365个氨基酸(amino acid,aa)组成,分为N端转录活化结构域(transactivation domain,TAD)和C端DNA结合域(DNA-binding domain,DBD),前者有206aa,后者有80aa;两者中间为可变的铰链区(hinge),有79aa[2]。E2蛋白既调节病毒的转录又调节病毒的复制,且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巨噬细胞(macrophage, MΦ)是机体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效应细胞。HPV 感染后,在真皮基质可检测到大量的MΦ[3]。本研究报道GFP-HPV18 E2及其突变体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在细胞内的表达与定位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pEGFP-C1/HPV18 E2、pEGFP-C1/TAD和pEGFP-C1/DBD由本室保存[4],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购自中国典型培养物保存中心(武汉)。低温高速离心机是HETTICH公司产品;倒置荧光显微镜是日本Nikon公司产品。SofastTM转染试剂购于厦门太阳马生物有限公司。兔抗GFP抗体购于eBioscience公司,HRP标记羊抗兔IgG购自Solarbio公司。

1.2 方法

悬浮细胞THP-1在体外培养经佛波脂(PMA)活化后可分化为贴壁的MΦ[5]。转染前3 d,THP-1细胞用按0.4×109细胞/L转入24孔板,每孔1ml,培养24h后加入终浓度为40 μg/L的PMA诱导48 h。用新鲜培养基洗涤细胞后每孔分别加入3种重组质粒及pEGFP-C1各0.5 μg,同时作空白对照,用SofastTM转染试剂按说明书转染细胞。细胞转染后6 h,用新鲜培养基洗涤2次,每孔加1ml培养基继续培养。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的表达与定位,在表达荧光细胞数量最多时收集细胞,置4 ℃下加入50μl细胞裂解液30 min,10000r/min 4℃离心5min,收获细胞裂解上清液经SDS-PAGE后,以抗GFP抗体为一抗作Western blot鉴定。

2 结果

经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质粒能在细胞内表达,其定位如图1所示。GFP-DBD融合蛋白完全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内,GFP-TAD完全表达定位于细胞浆,GFP-E2、GFP 在细胞核、浆内均有表达,但GFP-E2表达组细胞核荧光亮度强于细胞胞浆,GFP在细胞核浆内呈均匀表达。转染48 h后发荧光细胞数量最多,收集此时的细胞裂解,Western blot 结果见图2 。图中相对分子质量(Mr)约29400,53400,70700,38600的条带分别与预期GFP,GFP-TAD,GFP-E2,GFP-DBD大小一致。

图1 重组质粒在细胞中表达的荧光显微照片(×400)

Control:对照;GFP:荧光素蛋白;GFP-DBD:荧光素-HPV18 E2 DNA结合结构域融合蛋白;GFP-TAD:荧光素-HPV18 E2转活性结构域融合蛋白;GFP-E2:荧光素-HPV18 E2图2 重组质粒在MΦ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1:巨噬细胞裂解物;2:pEGFP-C1转染的巨噬细胞裂解物;

3:pEGFP-C1/TAD转染的巨噬细胞裂解物;4:pEGFP-C1/E2转染的巨噬细胞裂解物;5:pEGFP-C1/DBD转染的巨噬细胞裂解物3 讨论

在与HPV18 相关的宫颈癌中,缺少E2蛋白的表达是HPV18所致宫颈癌的一个重要标志,若在其癌细胞中重新引入E2基因可以抑制HPV致癌基因E6,E7的表达,使细胞周期阻滞止于G1期,细胞可发生衰老或凋亡[6],说明E2蛋白在癌变过程中可能发生负调控的作用。

MΦ具有较强吞噬和杀伤能力,可调控局部细胞微环境及抑制肿瘤,并能呈递抗原和产生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HPV18 E2蛋白N端结构域含有一段核输出序列(nuclear export sequence,NES),C端结构域含有一段核定位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NLS)[7]。将HPV18 E2及其TAD、DBD与EGFP融合蛋白载体在MΦ中瞬时高表达发现,GFP-DBD融合蛋白完全表达于细胞核内,GFP-TAD完全表达于细胞浆,GFP-E2、GFP在细胞核、浆内均有表达,但GFP-E2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内。笔者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GFP-E2、GFP-TAD在体外培养的MΦ中瞬时即时高表达上调其TNF-α和IL-1β分泌水平,推测E2蛋白对HPV感染者体内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以及免疫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结果将在相关论文中报道。至于HPV18 E2蛋白上调MΦ分泌TNF-α对机体起何种作用及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MUNOZ N,BOSCH F X,DE SANJOSE S,et al.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J]. N Engl J Med, 2003,348(6):518-527.

[2]DELL G,GASTON K.Contributions in the domain of cancer research: Review Human papillomaviruses and their role in cervical cancer[J]. CMLS,2001,58(12):1923-1942.

[3] 顾群,孙脊峰,余春艳,等.尖锐湿疣和寻常疣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4):397.

[4]陈春莲,彭俊,余敏君,等. GFP-HPV18 E2删除突变体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5(5):643-645.

[5]LI Y H,BRAUNER A,JONSSON B,et al.Ureaplasma urealyticum-induced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by Macrophages[J]. Pediatric Research, 2000, 48(1):114-119.

[6]GOODWIN E C,DIMAIO D.Repress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oncogenes in HeLa cervical carcinoma cells causes the orderly reactivation of dormant tumor suppressor pathway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97(23):12513-12518.

[7]BLACHON S,BELLANGER S,DEMERET C,et al.Nucleo-cytoplasmic shuttling of 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E2 proteins induces apoptosis[J].J Biol Chem,2005,280(43):36088-36098.

(收稿日期: 2007-07-06)

真核细胞范文第5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②能够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③描述染色质组成以及与染色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②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位结构模型。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②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③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羊培育过程;伞藻实验和变形虫实验,实验展示过程中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掌握细胞核的功能。

2.导学案教学

精心设计编写导学案,通过导学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的基本理念,但对于细胞核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控制生物遗传和代谢还不了解,因此要把握好知识的延展,另外学生对克隆羊、伞藻嫁接等实验又很感兴趣,因此通过实验设计的探究,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

出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的亚显微结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比较两者的不用,同时说出细胞内各结构的名称。

【讲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细胞核,以及细胞核中结构的区别,等我们学完这节课之后,再来完成两者细胞核的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回忆,说出各结构名称,同时通过比较,得出两者的区别。

植物细胞: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为真核细胞。

细菌细胞: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只有核糖体,为原核细胞。

一、细胞核的结构

【提问】大家阅读课本,思考:

真正的细胞核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细胞核包括:核膜(2层膜,有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的通道)、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讲述】染色质、染色体:主要有DNA和蛋白质组成,呈细长丝状,因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若细胞要分裂,染色质就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棒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用自制的教具讲解)。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染色质与染色体比较表。

二、细胞核的功能

【提问】具备这些结构的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呢?

资料一: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使学生对细胞核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

【提问】

1.多莉最像哪只羊?为什么?

2.从多莉的培育过程,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多莉的培育过程,回答:多莉最像B母羊。因为B母羊提供细胞核;得出的结论是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资料二: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提问】

1.移植长大后的美西螈是什么体色?为什么?

2.由此你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主要由什么控制呢?

学生观察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活动】验证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提示】伞藻嫁接实验

实验设计思路:学生小组探究设计实验

依据学生的设计思路,以图示来表示实验过程。

【结论】伞藻的嫁接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遗传。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得出结论,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核区的比较

【提问】那么原核细胞中核区的功能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是否一样?结构又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课堂小结】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它是真核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细胞核中包含着携带细胞全部基因组的染色体。由于绝大多数遗传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DNA复制、RNA转录都在细胞核中进行,因此,它成为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作业布置】

教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细胞各个结构的特点及功能,对细胞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这种方法就是建立模型。

注意:科学性、准确性应放第一位,还应考虑艺术性、成本低廉等等。

【板书设计】

三、尝试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

真核细胞范文第6篇

引言

在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的有丝分裂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曲线规律贯穿了整个生物学的始终,因此成为遗传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也是我们将来学习生命科学的基础。本文主要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数量变化分析、核质分裂不同步时,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分析以及细胞核内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分析等三个方面进行阐明论述。

一、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曲线

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以及DNA的数量变化从根本上能够影响到真核细胞的生长、发育以及繁衍。图1与图2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画出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二、核质分裂不同步时,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通过学习与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细胞质和细胞核都能够同时完成有丝分裂这一完整的过程。很多时候,大多数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分裂过程中并不是同步的。众所周知,细胞周期的划分是具有一定阶段性和时间性的,因此,根据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的变化情况来看,细胞周期分为细胞间期、细胞分裂前期、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分裂末期等几个阶段。而细胞一旦开始分裂,就会持续地产生细胞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几种不同形态,直至细胞完全分裂结束,而这即为整个分裂期过渡到分裂间期的过程。由此可见,这一系列发生的变化都集合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细胞的核分裂过程。因为细胞的细胞核是由真核细胞所完成一系列的遗传发育过程的,并且其也是生物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这就造成了对于细胞的有丝分裂,人们笼统地认为细胞核的分裂就是整个细胞周期进行的唯一目的。

其实,除此之外,细胞的胞质分裂也是一种重要的有丝分裂过程。当细胞核完成分裂之后,细胞质也要进行相应的分裂,以确保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骨架以及细胞膜等原生质层,使得新细胞能够成为一个分裂完成的完整细胞体,进而成长为完整的子细胞。而这些都需要在核分裂结束后,细胞质去完成与实现。因为新的子细胞并不具有自己分裂与产生新的子细胞的功能,所以需要相应的细胞质与蛋白质去融合,进而成为完整的原生质层。图3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且核质分裂并不同步时,该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图3

三、细胞核内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分析

在生物体内,细胞核是整个细胞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中枢系统,为整个细胞的分裂复制过程提供相应的能量,同时也为细胞质的分裂过程传达最高的“指示”。可以说,细胞核的分裂掌控了整个细胞分裂周期的流程与规律。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细胞分裂末期时,细胞产生的变化会对细胞核中染色体以及DNA数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在细胞分裂末期,细胞内的情况是最为复杂的,这时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已经完成了整个分裂的过程,细胞核以及细胞的原生质层已经完全独立分裂成了两个全新的子细胞。也就是说,整个真核细胞的分裂周期已经进入了尾声。但是,让我们惊奇的是,这时的两个新子细胞还是连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这些子细胞并没有完全地分离断裂开来成为两个独立的子细胞,而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以,要格外注意这时细胞核内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其具体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图4 细胞分裂周期细胞核内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四、结语

细胞分裂包括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而有丝分裂又占据了大多数细胞分裂的主要历程。因此,全面了解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对于我们学习细胞分裂乃至整个生物学科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福康.生物学教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31)

真核细胞范文第7篇

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的

1.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和主要功能(C:理解)。

2.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B:识记)。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真核细胞的核膜和染色质。

(2)原核细胞中拟核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关于真核细胞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四、教学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可用1课时讲授,包括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两部分内容。前者应更多地采用观察分析方法,使学生重点掌握染色质的组成,了解其功能。后者主要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认识原核细胞的原始性。

在关于细胞核的教学中,要利用模式图,通过观察概括出细胞核主要包括核膜、核质、核仁、染色质几部分。然后,重点分析核膜和染色质的结构、成分和功能。

关于核膜的结构,应注意让学生观察到核膜与内质网相通连,认识到核膜同样是选择透过性膜,它控制着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对核内的物质具有保护作用。细胞核和细胞质间存在着频繁的、大量的大分子物质的交流,核孔就成为这些大分子的理想通道。通过这种分析,使学生理解核膜的结构特点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在讲述染色质时,可以适当结合示意图,把染色质细丝的分子组成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了解,一条染色质细丝是由一条DNA分子,缠绕在多种蛋白质球体上形成的串珠状结构。

在讲述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时,要注意强调它们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伸展的染色质形态有利于在它上面的DNA储存的信息的表达,而高度螺旋化了的棒状染色体则有利于细胞分裂中遗传物质的平分。

在讲述细胞核的功能时,应重点讲述它是DNA储存场所和复制的场所。要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活,决定着生物体的性状。如果时间允许,可具体阐述教材中的例子,证明细胞核的这种作用。

在讲述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建议列出对比表,从大小、细胞壁、细胞器、细胞核几方面概括出它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在对比中,应渗透原核细胞的原始性,真核细胞结构的复杂性和完善性。

五、参考答案,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复习题二、1.(C);2.(D);3.(D);4.(C)。

三、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1.细菌的体积较小;2.细菌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肽聚糖;3.细菌的细胞质内只有分散的核糖体,没有其他复杂的细胞器。

六、参考资料

间期细胞核的形态和结构间期细胞核大多呈球形或卵球形,但是随物种和细胞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有的呈分枝状、带状。在哺乳动物中,嗜中性白细胞的核就是多叶形,而平滑肌的细胞核则为杆状。核的形状往往同细胞的形状有直接关系。多角形、立方形和圆形的细胞,其核多呈圆形。细胞核的位置多处于细胞的中央,如果细胞的内含物增多,则可以把核挤到一侧。例如,植物细胞的液泡增大后,核就偏到一侧。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脂肪滴加大后,核就被挤到细胞边缘,呈扁盘状。但是,不论细胞核是什么形状,其核膜多是凹凸不平的,有的甚至缺刻深陷,将核分叶。细胞核在细胞生活周期中,形状变化很大,在有丝分裂阶段时,细胞核可以暂时解体。

核膜的结构特点在细胞核的有双层膜结构,称为核膜。核膜是核的边界,由内外两层单位膜组成。核膜的每层膜厚约6.5nm,两层膜间隔10~50nm的空隙,称为核周腔。有的细胞中,可看到核周腔同内质网的腔隙相连通。在核膜外层的外表面上有颗粒状的核糖体,它们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内层核膜与染色质纤维相连,不仅染色质纤维的两端连在核膜上,而且染色体的松散部分也常位于核孔的附近。

核膜并不是完全连续的,有许多部位的核膜内外两层互相连接,形成了穿过核膜的小孔,称为核孔。核孔是核质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核孔不是单纯的小孔,结构相当复杂,因此这种小孔又叫核孔复合体。核孔的直径大约70~80nm,核孔通道的直径约9nm。核孔的密度和总数因细胞类型不同而异。转录活动低或不进行转录活动的细胞,核孔很少。核孔在核膜上的分布不均匀,有一定的区域差别,核质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旺盛的部位核孔数目多。

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在核中装配好的核糖体亚单位,就是穿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的。但是,不是所有的RNA都可以自由穿过核孔,它们只有在核内经过处理,成为mRNA后才能穿出核。

核膜的主要功能真核细胞具有核膜,这在生物进化史上有重要意义。核膜作为细胞质同细胞核内部结构之间的界膜,对稳定细胞核的形态和化学成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核膜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屏障作用。核膜是遍布细胞中的“膜系统”的一部分,它的特殊功能之一是把核酸(尤其是DNA)集中在细胞核中。

2.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信息和物质交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离子与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核膜。但是,核膜对某些离子(如Na+)有一定的屏障作用,这不属于主动运输过程。

(2)单糖、二糖、氨基酸、染料、核苷、核苷酸、鱼精蛋白、组蛋白、RNA酶以及DNA酶等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核膜。

(3)大分子和小颗粒物质的交换:高分子化合物如γ球蛋白、清蛋白等进出细胞核要由核孔通过。

3.核膜在染色质(体)的定位和细胞分裂时的作用。

(1)染色质的终末细丝常常连接在核孔上。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非常复杂的染色质在异常活跃的细胞核内不致紊乱。

(2)当细胞分裂开始之初,染色体的聚集有可能开始于核膜,然后由外向内发展。在前期或早中期分裂相中,核膜破碎,这些碎片可能加入核膜所附的微管成分,促其生长,从而使所附的染色单体定位并且发生分离。当细胞分裂完成,子细胞核重建,核膜新生或恢复时,它可能有使核仁组成中心定位,趋向中心位置的作用。

4.核膜在细胞核融合时的作用。当卵细胞受精时,和卵细胞的核膜可以相互识别并且相互接触,在一个以上的部位相互连结,进而相互融合成一个核。

5.核被膜具有某些生物合成的功能。在外层核膜表面附着核糖体,因此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核周腔中存在多种结构的蛋白质和酶。核膜也能合成少量膜蛋白、脂质和组蛋白。有人还报道核膜有糖的合成作用。

核仁核仁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结构。在光镜下的染过色的细胞内,或者相差显微镜下的活细胞中,或者分离细胞的细胞核内,都容易看到核仁,它通常是单一的或者多个匀质的球形小体。

核仁的大小、形状和数目随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型和细胞代谢状态而变化。蛋白质合成旺盛、活跃生长的细胞,如分泌细胞、卵母细胞,其核仁大,可占总核体积的25%;不具蛋白质合成能力的细胞,如肌肉细胞、休眠的植物细胞,其核仁很小。

在细胞周期过程中,核仁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结构,在有丝分裂期间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

核仁具有重要功能,它是rRNA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场所。因此,对核仁结构、动态和功能的研究,不仅为早期细胞学家所密切关注,而且在20世纪60年现核仁的重要功能以后,也一直受到各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在光镜下呈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比较集中于核膜的内表面。由于染色较深,在光镜下常被误认为是核的界膜。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中,呈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形状,并有基本恒定的数目(因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异),例如人体细胞有染色体23对,共计46条。染色体是由染色质浓集而成的,内部为紧密状态,呈高度螺旋卷曲的结构。

根据对染色体组成成分的分析,可知它在细胞分裂间期仍然存在而不是消失,只不过这时它的结构呈稀疏和分散状态:有的部分非常稀疏,因而在光镜下看不到;有的部分螺旋盘绕得比较紧密,因而在适当染色后呈颗粒状,这就是染色质。

现在已知染色体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其中所含的DNA是遗传物质。

原核生物和病毒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等。现将其中几种原核生物和病毒,列表(表2-2)比较如下。

表2-2几种原核生物和病毒的比较

种类

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病毒

直径d/μm

0.50~10.00

0.20~0.25

0.20~0.50

0.20~0.30

<0.25

可见性

光镜下可见

光镜下勉强可见

光镜下可见

光镜下勉强可见

电镜下可见

能否通

过细菌

过滤器

不能

不能

细胞壁

有坚韧的细胞壁

与细菌相同

与细菌相同

无细胞结构

繁殖方式

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

复制

培养方法

人工培养基

人工培养基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核酸种类

DNA和RNA

DNA和RNA

DNA和RNA

DNA和RNA

DNA和RNA

支原体它是已知的可以自由生活的最小生物,也是最小的原核细胞。它的突出特点是没有细胞壁。因而细胞柔软,形态多变,具有高度多形性。在电镜下观察支原体细胞,可见具有细胞膜,细胞膜内有核糖体、RNA和环状DNA。支原体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昆虫、脊椎动物及人体内,是动植物和人类的病原菌之一。人的胸膜肺炎、尿道炎、关节炎、老年支气管炎等,以及家禽、家畜的呼吸道疾病等都可能是支原体引起的。现在正在生产抗肺炎支原体的疫苗,并且大规模试验这种疫苗在防治肺炎支原体所致的人类呼吸道疾病的效果。

衣原体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可以直接侵入宿主细胞,能感染鸟类、哺乳动物及人类。如鹦鹉热衣原体能引起鸟类疾病,有时可传至人体。砂眼衣原体是使人患砂眼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立克次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也是专性细胞内的寄生物。通常寄生在节肢动物如虱、蜱、螨、蚤等的消化道表皮细胞内,并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染给人及其他脊椎动物。例如,普氏立克次体,由虱传染给人,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原核细胞指构成细菌和蓝藻等低等生物体的细胞。它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只有原核或拟核,所含的一个基因带(或染色体),是环状双股单一顺序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没有组蛋白与之结合;无核仁,缺乏核膜。外层原生质中有70S核糖体与中间体,缺乏高尔基体、内质网、线粒体和中心体等。转录和转译同时进行,四周质膜内含有呼吸酶。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脱氧核糖核酸复制后,细胞随即分裂为二。

蓝藻门旧称蓝绿藻门,藻类植物中最简单、低级的一门。根据近些年来形成的生物分界系统,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界。但是,蓝藻和原绿藻与植物界又有一些相同之处,故一些文献资料将它们分别归纳为原核藻类中的两个门。藻体是单细胞或群体,不具鞭毛,不产生游动细胞。一部分丝状种类能伸缩或左右摆动。细胞壁缺乏纤维素,由黏肽(含8种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以及氨基葡萄糖等)组成,壁外常形成黏性胶质鞘。无真正的细胞核,拟核的组成物质集中在细胞中央,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内除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外,尚含有藻蓝素,部分种类还含有藻红素。色素不包在质体内,而是分散在细胞质的边缘部分。藻体因所含色素的种类和多寡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储藏物质为蓝藻淀粉。繁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没有有性生殖。主要分布在含有机质较多的淡水中,部分生活在湿土、岩石、树干上和海洋中,有的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或生活在植物体内形成内生植物。少数种类能生活在85℃以上的温泉内或终年积雪的极地。

蓝藻细胞模式图高中生物(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的蓝藻细胞模式图,只有5个图注,即拟核、核糖体、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实际上,蓝藻细胞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现将其详细结构注释如下图(图2-9)。

图2-9蓝藻细胞模式图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壁

1.细菌细胞的细胞膜外有细胞壁,重量约占细胞干重的10%~20%,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此外,有的细菌的细胞壁还含有胞壁酸和特殊的脂质化合物。

细菌的细胞壁有以下功能。

(1)保护细胞,能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如革兰氏阳性菌,可承受2kPa的压力。还能使细菌细胞不会由于细胞质浓度较高而破裂。

(2)保持细胞的固有形态。

(3)有过滤作用,如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物质就不能通过。

(4)可为某些细菌的鞭毛运动提供可靠的支点。

2.藻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肽聚糖等,此外还含有氨基酸和胞壁肽氨基酸。

3.核生物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固体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初生壁上还含有半纤维素和果胶质),它形成了细胞壁的网状框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这种框架是由微纤丝系统组成。在完整的壁上,在微纤丝之间的空间,可以由其他物质所填充。

纤维素分子是由8000~15000个葡萄糖基(C6H10O5)通过糖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多聚链,链间葡萄糖的羟基之间极易形成氢键。纤维素分子束聚集成为较大的单位──微纤丝,进而再聚集成较粗的纤丝──大纤丝。使得完整的纤维具有高度不溶于水的性质。使细胞壁牢固并具有一定形状。

在细胞的生长分化过程中,细胞壁不仅可以扩展和加厚,并且由细胞质合成的一些物质可以渗入到纤维素的细胞壁框架内,因而改变细胞壁的性质,使细胞壁完成一定的功能。例如,纤维素细胞壁的框架中因添加了木质素而木质化,这就增加了细胞壁的硬度,增强了细胞的支持力量。又如,在细胞壁表面添加了角质(脂质化合物),使角质化的细胞壁透水性降低,增强了细胞壁防止水分损失的作用。栓质化(栓质为脂质物质)的细胞壁,增强了不透水、不透气的性能,增强了保护作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茎、叶表皮细胞发生硅质化(渗入了二氧化硅),使细胞壁硬度增加,加强了作物茎秆的支持作用,等等。细胞壁上有胞间连丝,这些胞间连丝较多地出现在细胞壁没有加厚的位置上,这有利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在高中生物(必修)课本第一册中主要提出了在细胞大小、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几方面的明显区别。其实,二者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的区别,现列表(表2-3)比较如下:

表2-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种类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1~10μm)

较大(10~100μm)

染色体

一个细胞只有一条DNA,与RNA、蛋白质不联结在一起

一个细胞有几条染色体,DNA与RNA、蛋白质联结在一起

细胞核

无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

无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内膜系统

简单

复杂

微梁系统

有微管和微丝等

细胞分裂

二分体、出芽;无有丝分裂

能进行有丝分裂

转录与翻译

出现在同一时间与地点

真核细胞范文第8篇

1.特殊性举隅

1.1生物(细胞)结构类(表1)

1.2生物分类类(表2)

1.3基本概念类(表3)

1.4细胞代谢类(表4)

1.5基本规律类(表5)

1.6研究方法类(表6)

2.以特殊性为命题背景的试题举隅

[例1](2012年上海高考卷)由细胞形态判断,下列细胞中最可能连续分裂的是( )

解析:A为,C为肌细胞,D为神经细胞,皆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

答案:B。

点评:本题专门选取了高中生物中常见的各种特殊形态的细胞,考查学生对不同细胞形态特征的识别与分化程度的判断。由于本题答案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细胞形态的观察和识别,无疑,这种求异的高考导向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例2](2012年安徽高考卷)图1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解析:由图可知:基因的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符合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真核细胞由于核膜的存在,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所以A、D项错误,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B项错误。

答案:C。

点评:以基因表达的过程为考点,考查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在高考试题中并不少见。但本题正是根据“基因的转录还未结束翻译已经开始”这一特殊性判断主体细胞为原核细胞。由于学生对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方式掌握较为熟悉,因而考查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在近几年高考中已多次涉及,值得注意。

[例3](2011年天津高考卷)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B.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在动物细胞培养中,胰蛋白酶可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D.DNA连接酶可连接DNA双链的氢键,使双链延伸

解析:突破关键点是要准确认识酶的化学成分一般为蛋白质,少数为RNA,后者基本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据此可将A选项直接排除。

答案:C。

点评:题干中B、D选项相对明确,易判断。命题时,本题的瓶颈就设置在A选项,亦即酶的成分的特殊性上。在高考单项选择题的命题中,用大家相对熟悉的普遍性问题作铺垫,把试题的关键点设置在特殊性上,常受命题者青睐。

[例4](2012年长沙中学竞赛题)关于洋葱根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和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是基因的载体

C.有的细胞具有大液泡,与水分吸收息息相关

D.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活动较活跃

解析:本题为高频错题,一是易忽视题干中“根尖细胞”为地下细胞这一信息,二是误认为植物所有细胞都有叶绿体。其实,掌握了植物不见光部分细胞不含叶绿体,试题也就突破了。

答案:B。

真核细胞范文第9篇

不可否认,进化论仍有一些问题未解决,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物种冲突是如何导致进化的,新的物种是如何形成的,进化是否可以预见,以及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与进化论是否有矛盾等等。其中生命起源问题引起了人们最大的关注和争论。对地球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人们虽然提出了许多假说,但至今未有一个获得公认。人们希望通过模拟早期自然界环境而创造出生命,但也一直未能成功。2005年美国科学家声称能制造出与自然界很相似的“细胞”,但它仍然缺乏属于生命定义的两个重要特征,即自我繁殖和进化的能力。尽管目前人类尚无法破解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但却可以了解早期生命是如何进化的。

太古代(距今36至25亿年):原核细胞时代

地球最早发现有生命迹象存在是在格陵兰距今38亿年、世界上最古老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碳,而有机碳是生命的残留物。发现最原始的细胞化石是在澳大利亚和南非距今35亿年和34亿年的沉积岩中,它们是分别仅有十几微米的丝状和球状的细菌或蓝藻菌,它们只有原生质和细胞膜,没有细胞核,称为原核细胞。细菌体内无叶绿素,故不能自养;而蓝藻菌有些有叶绿素,故能吸收二氧化碳和阳光,并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制造出有机物供细胞生长且释出氧气。在南非和澳大利亚距今32亿年的燧石层中发现这类细胞化石就更多也更清晰了。我国山西五台山地区在距今25亿年的太古代晚期发现的原核细胞就更清晰了(图1)。

有人否定早期原核细胞存在,认为那是岩石结构。但只要了解地球早期大气层的变化,就不难证实了。地球原始大气层和其他行星一样,充满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气、氢气等,但没有氧气或极少极少,而且地表温度高达70~80℃。这样的恶劣条件却有利于原核细胞的产生和生长。后来氧气的逐渐增多,显然与蓝藻、蓝藻菌的光合作用有关。尽管它们很微小,但由于它们无性繁殖很快,繁殖一代仅需20分钟,故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导致氧气含量越来越多。

如何证明当时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加呢?这从太古代后期在澳大利亚、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在巴西等地发现的特大型沉积铁矿得到证实。当时火山喷发频繁,因此水中有大量二价铁存在,而当氧气增加时,就可把溶于水的二价铁转化为不溶于水的三价铁,从而在水中大量沉淀下来,以致形成了世界性的“成铁事件”。

元古代早期(距今25至16亿年):真核细胞时代

元古代初期当大气层的氧气增至占大气总量的1%时,有核细胞出现了。固有核细胞需进行有氧代谢,而且有核细胞不能防卫强烈的宇宙射线、紫外线,故只有地球有足够氧形成阻挡射线的臭氧层之后,才适合它的产生和繁衍。有核细胞也称真核细胞,它的形成显然是由原核细胞中一些分散的核质集中,而逐渐形成了细胞核而来的。有了细胞核就会进一步分为核仁、核液和染色体,还会促使细胞吞进其他细胞而成为其细胞内的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等。所以,它比原核细胞大多了,也复杂多了,增加了各个成分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故细胞核可以说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所以真核细胞的出现是生物史上一次大的飞跃。

真核细胞的出现,使藻类进入了空前繁盛的阶段,不仅如此,它还为进化为有性繁殖和多细胞,进而进化为各种更高的动、植物提供了基础。例如我国山西永济地区在距今13亿年的岩层中发现了一种长椭圆形的藻类化石,它的表面有特征的、螺旋分布的沟纹装饰,这与现代沼泽中一种绿藻类的螺带藻十分相似,所以它很可能成为目前已知的最早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化石,这对研究地球生物何时出现有性繁殖至关重要。

地球上最早的真核细胞是在澳大利亚距今25亿年的沉积岩中获得的,它是以生物标记物――甾烷的形式从岩石中分离出来的;而化石可能是加拿大距今19亿年的燧石层中某些球状化石;我国河北在距今18亿~17亿年的岩石中也采到很多、保存很好的真核球状化石。

中元古代(距今18至10亿年): 多细胞藻类时代

随着有核细胞藻类的出现,藻类空前繁盛起来,藻类的激增必然引起细胞间质的分化,促使单细胞藻类向群体、多细胞方向进化。以现生衣藻为例,衣藻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一般都离开母体独立生活,但在不利条件时,它们就躲在母体包囊里共度难关,形成最初级的多细胞藻类;盘藻则更进一步,由14~16个细胞组成群体,细胞间有一定联系,行动也统一;空球藻就更进一步了,由32~64个细胞组成群体,细胞间有了分工,一两个细胞丧失繁殖能力成了营养细胞;到了团藻细胞就更多了,它由几百个甚至数万个细胞组成,之间有原生质丝联络,专司营养的细胞也占多数,这就是多细胞进化过程,在化石藻类中也能见到这种进化趋势。

真核细胞、多细胞藻类的出现大大加速了物种多样性的产生。如太古代的10亿年间,原核细胞才进化至4千余种,而有核细胞和多细胞出现的15亿年间,很快达到了10余万种,这显然与多细胞和有性繁殖的出现有关。

新元古代(距今10至5.4亿年):原生动物时代

中元古代虽然出现了许多多细胞的藻类,但它们个体都很小,一般要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才能见到。但是到了新元古代,随着藻类的进化,一些大型的宏体多细胞藻类,如绿藻、红藻、褐藻等出现了,这为今后进一步进化为更大型的蕨类植物提供了基础。

更令人瞩目的是新元古代后期动物出现了,这也是划时代的事件。尽管世界各地都有古老动物化石的报道,但获得公认的是我国贵州瓮安在距今5.8亿年的磷矿层中发现大量球形微体化石(图2),其大小在0.5毫米左右,具有细胞分裂,而且这些分裂细胞都是呈螺旋状排列,这与藻类平面交叉的细胞分裂不同,而是与现代海洋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的胚胎很接近,所以这些化石被公认为动物胚胎化石。

2005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尹磊明研究员与外国学者一起在湖北宜昌一距今6.32亿年的硅质层中又发现这类化石,而且胚胎细胞外有一层囊胞包裹着,囊胞外有刺状突起物,成为真正休眠卵。这一发现很重要,因为不仅再次证明翁安发现的确实是动物胚胎化石,而且把动物化石发现的时间推前了5千万年。遗憾的是宜昌发现的也只是动物的卵化石,而未见动物的成虫,是什么动物在翁安和宜昌产下了这千千万万的卵化石至今仍是个谜。

目前发现的动物化石都是多

细胞动物化石,因能产卵显然属多细胞。动物的最初阶段显然也是单细胞,而且是从有核的单细胞藻类进化而来(只是目前尚未发现早期单细胞动物化石),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了解了也不足为奇了。因最早期动、植物有时是很不好区分的,如现生的单细胞眼虫,既可称原生动物,因为它有一根鞭毛,使身体可以游动;也可称为眼虫藻,因为它有叶绿体,可像植物一样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而制造有机物。还有现生草履虫,它也是兼有动、植物特性。

至于动、植物是如何分野的?地质学家推测,在距今7亿年前,由于大冰期结束、气候变暖,海水中有核单细胞藻类大量繁殖,竞争剧烈,促使有些藻类充分利用细胞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不断增强自身制造营养物质的本领,久而久之,细胞内动物机能就逐渐丧失,慢慢成了真正的植物――藻类;而有些藻类为了生存、发展,不断应用运动的机能,占据有利地段,甚至在危急下,攫取其他弱小的原核细胞,长此下去,植物机能渐渐失去,相反运动机能、吞食机能和消化机能越来越强,终于成为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了。近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一种蜗牛,当它们大量吞食藻类后会使藻类的叶绿体留在自,己体内发挥作用,从而靠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出食物供自己所需。这充分表明在低等的生物中,动、植物的界限不是非常分明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也就是原生动物出现后藻类逐渐减少的原因,随着动物的不断涌现,藻类近30亿年对地球的统治终于结束了,所以这一时期也可称原生动物时代。

新元古代末期(距今5.7至5.4亿年):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出现

1946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山区距今5.7~5.4亿年的砂岩中,发现了大批奇形怪状的化石,它们大多属扁平状印痕,一般只有几厘米大小,个别的可达1米以上,它们身上无骨骼,体外无硬壳,这一新奇的生物群后来在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有些学者认为它们分别属于腔肠动物的水母类、水螅类等,环节动物的多毛类以及节肢动物等;另一些人觉得它们缺乏动物所具有的运动、攫食、消化等器官功能,故应归于营自养的类似植物和菌类或是一类特殊生物;更有人根据它们与后来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后的生物面貌截然不同,而把它们归于生物大爆发前一次失败的生物进化过程。总之,由于这一生物群的特殊,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和争论,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近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朱茂炎研究员为首的一个中、澳、美研究小组在贵州江口县距今5.6亿年的黑色页岩中找到了保存很好的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图3),这是一实体化石,不像埃迪卡拉的痕迹化石,而且它属于成虫,故个体较大。其直径大约2~4厘米,身上有8条侧缘平滑、呈螺旋状向外的旋臂,这是肌肉构造。它体外有一层皮膜把它包裹着,当它缓慢移动时,金靠这些肌肉来进行。这一重要发现公布后,引起广泛瞩目,因为它是埃迪卡拉生物群唯一的实体化石,也是世界上发现最古老的动物成虫化石,而且它与现代海洋中珊瑚、水母等动物类似,这表明埃迪卡拉生物群与后来早古生代生物群还是有联系的。

我国发现了距今6.32亿年和5.8至5.7亿年的大量动物胚胎或卵化石,以及距今5.6亿年埃迪卡拉生物群的实体化石,这些都是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前奏,这充分说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绝非偶然,只是大爆发前可能气候还比较寒冷,不太适宜动物的大发展,或是有大量化石但尚未被发现而已,就像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二幕――云南的澄江动物群,目前在世界上也仅发现于我国的澄江地区一样,并不奇怪。

真核细胞范文第10篇

纵观各地高考卷不难发现,本考点多次考查,命题多围绕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尤其是核膜、核孔、核仁,在最后复习阶段需予以重视.一、考点扫描考点一:细胞核的结构1.细胞核的有无(个数)对于真核生物来说,绝大多数细胞具有一个核.凡是无核细胞,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分裂,如哺乳动物和人的成熟红细胞、血小板、植物的筛管细胞;人工去核的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太久.也有的生物细胞具有两个或是多个核,例如双小核草履虫;人的骨骼肌细胞中细胞核多达数百个.对于原核生物,由于其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故称作拟核.2.细胞核的结构(1)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同种物质(DNA与蛋白质组成)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分裂间期染色质,分裂期染色体),如同钢丝与弹簧.染色质分裂前期:螺旋变粗分裂末期:解螺旋,变细变长染色体(2)核膜双层膜,外膜与内质网相连,且有核糖体附着;在有丝分裂中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具有选择透过性(如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包括ATP、离子).核膜是不连续的,上面分布有核孔.(3)核孔核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一个相对独立镶嵌着由多种不同的蛋白质构成的复杂结构――核孔复合体,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一些大分子物质依据自身的拟定位信号和与核孔中专一受体蛋白(载体)结合而实现主动运输.如细胞质合成的DNA和RNA所需的聚合酶以及染色体中的组蛋白和核糖体蛋白都要通过核孔运入核内,核内生成的各种RNA以及组装好的核糖体亚基等大分子又必须通过核孔运出.但是它控制物质的通过不光依靠孔径的大小,还依靠核膜,核孔周围的各种蛋白质,即使是直径小于核孔的物质,也不一定能顺利通过,所以仍然具有选择性.(4)核仁折光性强,将碘液滴加到新鲜洋葱鳞茎表皮细胞,可见细胞核被染成红褐色,而核仁染得更深,易与其他结构区分;在有丝分裂中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参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 .(5)核孔的数量、核仁的大小与细胞代谢有关,如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量大的细胞,核孔数多,核仁较大,如两栖类的卵母细胞,核孔数可达百万.核孔的作用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因此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较多.考点二: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二、例题解析例1(2014宿迁调研改编)如图1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形态相同B.破坏②不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C.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在细胞分裂中发生周期性变化D.蛋白质和RNA等生物大分子穿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需要能量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正确识别图中的①为染色质,②为核仁. (2)明确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图中①为染色质,由丝状DNA和蛋白质构成,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形态不同;②为核仁,其功能是与r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若破坏核仁,则核糖体无法形成,不能合成胰岛素;核膜是双层膜,即四层磷脂分子构成;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完成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物质交换,需要能量.例2(2009山东高考)真核细胞单位面积的核孔数目与细胞类型和代谢水平有关.以下细胞中核孔数目最少的是().A.胰岛细胞

B.造血干细胞C.效应B细胞(浆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解析选D.细胞的代谢越旺盛,则核孔的数目越多.A、C中的细胞分别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和抗体,代谢旺盛.B中细胞的分裂能力很强,代谢旺盛.只有D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代谢较弱.故而D中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核孔数目最少. 例3(2014安徽联考)如图2为某种生物的细胞核及相关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2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具有选择性B.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低等植物或动物 C.在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减小,染色质浓缩 D.rRNA(核糖体RNA)和蛋白质在核仁中合成并组装成核糖体解析选B.核孔也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允许核内DNA外出;中心体存在低等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在衰老的细胞中,由于代谢缓慢,细胞核代偿性增大,染色质浓缩;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例4(2014南通调研改编)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B.在显微镜下观察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C.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DNA,RNA和蛋白质的交换D.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解析选A.核膜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有利于多种生化反应的顺利进行.真核细胞分裂间期的核中无染色体,有丝状染色质;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而RNA及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通过;原核细胞的拟核不仅无核膜,而且它只是一个的大型环状DNA分子,没有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也无核仁等结构.(收稿日期:2015-06-13)

上一篇:细胞培养范文 下一篇:胚胎干细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