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3:12:57

政治学术论文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1篇

编者按: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政治传播的教学、科研机构。荆学民教授领衔的政治传播研究团队,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基地项目等,2011年成功申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政治传播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研究团队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政治传播的“组团”学术论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现在,研究所已经逐步成为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不断地聚集国内外学术骨干及其研究成果,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在政治传播方面提供有指导意义的战略理论和有效的策略建议。本期前沿访谈栏目组有幸约访到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荆学民。让我们一起感悟他精彩的研究经历,领略他的学识素养及传道解惑之路!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荆所长您好,欢迎您做客我刊前沿访谈栏目!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及您担任所长以来所里明显的变化?

荆所长:首先感谢《今传媒》对我的信任!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支撑“政治传播”研究的基础学科,即政治学与传播学,均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主体和优势学科。2008年,我调入中国传媒大学工作,基于我对政治传播研究在目前以及未来中国的重要性之学术自觉,我向学校提出成立了政治传播研究所。这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以“政治传播”命名的研究机构。研究所成员多数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学与研究人员,具有共同的学术理想和研究目标。为支撑政治传播的研究,基于高等学校的优势,研究所以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学科依托,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政治传播”的硕士招生方向;在传播学二级学科下设置“政治传播”博士招生方向。实现了政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交融对接。博士研究生2008年当年就开始招生,今年已经有毕业生,就业很受欢迎。

我担任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同时担任第一届政治传播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除了正常的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之外,致力于研究所的基本建设,尤其是凝聚学术方向,聚焦政治传播研究。建所四年多,步步为营,稳步前进。最突出的成绩是,2011年我们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独特的优势一举中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第一个关于政治传播的重大项目,也是我们中国传媒大学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南大哲学系毕业的,当年因为什么原因使您对政治传播学产生浓厚兴趣呢?这些年又在哲学、美学、政治学、传播学方面有卓越建树。现在还经常出国参加课题研究和讲座,能谈谈您在各国演讲的大致情况及演讲对各个国家在学术建设方面有何影响?

荆所长: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也可以说提到了我的“痛处”。我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即77级学生,1982年毕业,当大学老师一直是从事哲学的教学与研究。期间,穿插着研究过美学。在哲学研究领域,从1986年在《哲学动态》发表第一篇关于“信仰”的学术论文起止2008年的20多年时间里,我一直专注于研究一个“东西”,这就是“信仰”!这里我给你“晒”一下2011年我刚出版的《现代信仰学引论》一书后记里的几句话:“学术生涯二十年,‘信仰’使我‘魂牵梦绕’,我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一直围绕在‘信仰’这个主题上。可以说,毕生研究信仰已然成为我的‘信仰’。信仰这条奔腾不息永远流向未来的精神之河仍在吸引着我。”瞧瞧,多有感情啊。可以这么说,2008年之前,学术界对我的“认知”与“检索”,是与“信仰”这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我现在主持着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每年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前沿》两门讲座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课程邀请的都是各个学科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每每直接地、间接地讲到与“信仰”有关的学术话题,我在点评时就充满着难以名状的冲动与激情。

从2008年我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之后,我逐步“转型”,开始全力研究政治传播。在我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创造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和世界各国的政治实践。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已经构成了人类政治文明中引世人注目的壮丽景观。这种背景之下,研究、总结、提升、构建和传播中国特有的政治文明,建构与中国的实力和政治文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由此而展开的政治传播研究,在未来中国的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将大展宏图、前途无量。而我自己此前的学术、知识积累以及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强烈关注的学者品质和使命感,都可以为我接下来的政治传播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比如,哲学高度和深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表达方式用之于政治传播研究的优势,是仅止于用传播学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政治传播所难以达到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有意义的。2009年,我们在《现代传播》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政治传播研究的论文《视界融合:政治传播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辨析》,迅即就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几乎每篇都被《新华文摘》至少“论点摘编”。以我的判断,国家将高度重视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因此,从2009年便密切关注国家重大招标课题,果不其然,在2011年第二批招标中就出现了“政治传播”的招标课题。我们可以说是有备而去,因此申报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2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50-1188/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是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第九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年版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2020年版权威学术期刊。

该杂志致力于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反映和总结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定位为学术性期刊,注重理论创新、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实证研究,涵盖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该杂志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学与人类学、教育学与心理学、政治学与法学、经济学与管理学、文化学与传媒学等研究领域。每期刊载一些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性的学术论文,涵盖广泛的研究范围。该杂志还定期发表学术评论、学术综述、学术动态等栏目,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37-1407/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得过“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山东省优秀期刊”等称号。

该杂志旨在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交流。秉承着严谨、公正、客观的学术态度,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主要刊载内容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评论、研究方法与技术等。该杂志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

该杂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推动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深化。在学术论文方面,杂志注重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创新性和实证性,鼓励学者们开展前沿性、深入性的研究,并提供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此外,该杂志还特别关注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前沿动态,以评论和研究快报的形式刊载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在编辑团队方面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编辑团队由知名学者和专家组成,对稿件的审核过程非常严格,确保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内容的可靠性。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4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15-1217/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本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入网期刊。致力于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与交流,促进学术界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学术界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学术成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该杂志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期刊以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交流为宗旨,以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目标,为学术界和社会提供学术研究成果和理论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

该杂志采用匿名评审制度,所有投稿的论文都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确保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期刊注重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鼓励学者们发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秉持学术潜力、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要求,努力打造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期刊注重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鼓励学者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实际需求,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学术支持。坚持严谨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理念,尊重学术自由和学者的独立思考,鼓励学者们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促进学术界的多元发展。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5篇

始终围绕合训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本专业所有课程分为两大系列。理论系列课程旨在使学员系统掌握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应用系列课程旨在使学员运用基本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员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构建了文理交融、指技兼备、军地相容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在课程类型上,构建了必修课(约占85%)、选修课(约占15%)、自修课(不计入总课时)三位一体的人文社科基础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上,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约1600学时)、技术基础课程(约850学时)、专业课程(约150学时)三大系列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学科背景设置4个系列: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列、军事基础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公共工具系列;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支撑武器系统的相关技术体系和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专业课程围绕国际政治学与国防政治学两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技术的集成性和军事的应用性,使课程体系更符合“合训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专业骨干课程是政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每年选取若干门政治学科骨干课程进行专项建设。比照国内一流大学政治学专业课程建设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方案,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针对既有的教材不能适应“合训政治学专业”建设要求,我们成立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小组,按照“文理交融、指技兼备、军地相容”的思路,先后派出3个调研组,深入地方著名高校、基层部队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及时将政治学理论、信息化战争、体系作战等前沿问题引入教学,建立了一批体现政治学学科要求、与军事斗争准备密切相关、部队建设急需、有较高军事技术含量的专业教材。同时,建立了教材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和部队基层建设新经验,纳入教学、进入教材,初步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教材相配套、教材与讲义相结合、文字与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相衔接的教材体系。

二、构建“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合力育人的新机制

坚持以“学科”为支撑,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动力,以“团队”为基础,建立了学科建设与条件建设良性互动、科学研究与团队建设互相支持的机制,促进教学科研向育人方向聚焦,推动学科团队为人才培养服务。

在“大政治学”学科视野下,“合训政治学专业”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学等三个一级学科为依托,以国际关系硕士点、国防经济硕士和博士学科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军队政治工作学硕士和博士学科点等相关学科点为支撑,大力加强了“合训政治学专业”建设的学科基础。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我校“合训政治学专业”确立了“大国外交与国际安全、地缘政治与周边安全、执政党建设与政治安全、军备控制与太空安全、国防制度与军事安全”等5个学科研究方向。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研究平台,积极探索政治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取得了一批军内外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8年来,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大课题1项;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和后期资助课题等10项;出版了各类学术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相关学术成果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强调将研究成果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进入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中一项获全军教学观摩一等奖。

按照师资重组、力量整合、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派最强的教员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大力推进名师工程、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学术带头人个性化培养方案等举措选派教员到国内知名院校深造,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素质能力;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政治学专业优秀人才,打造出一支既擅长教学又精于科研的强势教学科研团队。2名教授获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授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同时,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了我校政治学专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例如,与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政治学专业或相近专业建立了各种学术交流联系。如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冲突与安全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外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学术联系。先后派出5位教员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蒙特雷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院校访问学习。先后有6位教员到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我校政治学专业的影响力辐射力明显提升,在军内外已有一定影响。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6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N:51-1674/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注重反映社科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积极追踪社会学术热点和理论前沿,所刊论文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在编校质量和编排规范上追求高标准、高品位。主要刊载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辟有巴蜀文化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等。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7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N:32-1607/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它在内容和主题上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长期以来,该期刊一直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积极致力于生态文明研究成果的报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作为一份学术期刊,致力于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与生态环境科学领域之间架起桥梁。它通过发表优秀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界、决策者、社会大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该期刊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与探索。

该期刊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政治学、法学等。研究方向涉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环境管理、生态文明与社会变迁等重要议题。这些研究方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了学报在环境与发展特色上的努力。旨在成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的和评论,为学者们提供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的机会。同时,它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支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通过交叉渗透的研究视角和内容布局,为研究者、决策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环境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8篇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王性玉等10名专家、教授榜上有名。

2013年,河南省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着眼于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潜心研究,奋力攻关,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全省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卓著、师德高尚、影响广泛的先进人物。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表彰先进,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举办了这次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通过严格初审、网络投票、专家评审,最后10位同志光荣当选。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号召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以这10名同志为榜样,瞄准高目标,迈开新步伐,扎实工作,着力攻坚,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王性玉,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是河南省第二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术牵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新世纪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和区域金融。他先后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管理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系列论文50多篇,出版有《期权投资与做市商风险管理》《博弈论和衍生品视角下的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等学术著作8部。王性玉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抵押品替代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户信号传递、金融抑制及农贷技术设计”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李勇,1976年生,博士、教授,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博士后访问学者,兼中国新媒介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河南省微影协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李勇致力于媒介文化、批判理论、传播哲学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博士后特别资助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9项。他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现代传播》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著作4种;获省社科优秀成果、省级教学成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2项;《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就其研究成果刊发过评论文章。

张纪,1971年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是洛阳市金融专家委员会委员、洛阳市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至今,张纪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研究》《上海金融》《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经济探讨》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独著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6项。2012年,他的研究报告得到时任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的高度评价。

傅修海,1976年生,中共党员,2009年获中山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兼郑州大学教育部公民教育中心研究员。他主要从事中国文艺思想史、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等研究,已出版专著1本,编著3部;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评论》《鲁迅研究月刊》《南方文坛》《甘肃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语境下的中国左翼文学现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瞿秋白与左翼文学的中国化进程》等10余项科研课题;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代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樊红敏,1968年生,政治学博士,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与公共事业管理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民主建设与农村治理、县域治理与政权建设、廉政建设与腐败治理。在科研上,她注重实地调查,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在县域治理、农村发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学术影响力。近年,共4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其中1项结项鉴定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主持和参与地方合作课题8项;出版专著2本,合译专著1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在社会服务上,她积极参与基层实践创新,接受了《检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为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作用。

魏鸿雁,1966年生,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先后在《文学遗产》《中州学刊》等专业学术刊物上20余篇。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许文忠公集注评”、省社科联课题――“郑卫之风与中原文化源流探究”等,还参与“蒋捷《竹山词》校注”等科研课题4项。出版《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佛玄哲理诗艺术研究》等2部学术专著。其中,国家社科成果对汉代小说的系统研究,弥补了小说史研究上的不足,对完善早期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士祥,1974年生,文学博士,现任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是河南省教学标兵、省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国家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他曾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博士后教育部特别资助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1项;出版著作7部。在《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36篇,代表著作有《唐代诗赋研究》《考场风云》。获省社科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省教育厅社科特等奖1次、二等奖3次。王士祥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河南电视台《传承》栏目嘉宾、河南电视台《经典少年》栏目专家评委、省干部自主选学国学专题主讲教师。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媒体多次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9篇

塞缪尔・亨廷顿1927年出生于纽约,父亲和祖父都是杂志出版商。亨廷顿16岁即入耶鲁大学,仅用了两年半便以“特优”成绩提前毕业。在军队服役一段时间后,入芝加哥大学学习,获政治学硕士,后入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亨廷顿毕业后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1962年,他受聘担任哈佛的终身教授。亨廷顿曾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他还是著名的《外交政策》杂志的联合创办人,曾长期担任哈佛国际和地区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

亨廷顿曾数度在政府任职。他于1967年入约翰逊政府的国务院做顾问,后又在1977年出任卡特政府时期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安全计划协调人,帮助卡特制定了人权外交政策、对越政策和对苏政策。他还先后在国防部、中央情报局任职。对政府事务的深度参与和其作为学者的双重身份使其获得了“学政复合体成员”的评价。

亨廷顿一生著述颇丰,且一向以提出鲜明新颖而又具争议的观点而闻名于学术界。从1957年其第一本重要著作《士兵与国家》到1996年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一共出版了近二十种著作,还发表了九十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我国读者较熟悉的代表作还有《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亨廷顿学术思想的三条主线:

亨廷顿鄙视理性选择理论。在其第一本重要著作《士兵与国家》中,亨廷顿就认为必须把人类本性中的非理性、虚弱、邪恶当做既定的和想当然的事物加以接受,并作为决策和行动的前提。亨廷顿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他欣赏这样两句话:“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

亨廷顿是一个传统的保守主义者。他认为真正的保守主义是维护既有的,而不是去追求未拥有的。亨廷顿的保守主义体现在他对秩序的强调上。在国际政治层面,他所主张的秩序就是美国和西方实力的优势主导地位的永久维持,以及美国和西方阵营维系团结、强化凝聚力、成功抵御任何对这种优势地位提出质疑和挑战的努力的能力。

政治学术论文范文第10篇

《社会科学评论》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该刊主要以对国内外重要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研究综述为主要内容,以从宏观角度和系统角度反映和评述各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向、重要成果、学术前沿为宗旨。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综述论文、国内外学术动态、书评、学术活动报道等。以其独特的学术论文选题、文笔深刻的撰写方式、深入的文献和信息搜集及严格的质量控制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首选文献杂志之一。在内容上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针对当今社会科学的重要问 题,宏观上从当代国际社会趋势、国家治理、社会关系、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阐述与探讨。其对热点事件的评论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诠释也广受同仁关注。由于其学术水平的高超,定期发表的综述论文们已成为社科领域一道不可忽视的学术演进指标。

上一篇:大学政治论文范文 下一篇:时事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