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8:09:45

政治心理论文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逆反心理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大阻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及原因,探讨消除或者纠正其逆反心理的对策,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因为自身认知结构与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发生冲突,而引起的与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心理反应。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有意识地做所不被期望的事情,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谈,没有实际价值,想法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而只热衷于像语言类、技术类等对其以后的发展前途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学科的学习。

2.对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片面的反面思考。有些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时往往与社会上个别的黑暗现象作对比,以偏概全的片面否定正面宣传。对英雄事迹和模范先进人物也以有色眼光来判断,认为那只是沽名钓誉的作秀行为,给予排斥和嘲讽。

3.标榜不良倾向,追求个胜自我。有些大学生是非价值判断发生歪曲,对好学风,好榜样不以为然,对不良倾向却盲目崇拜。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被看成是英雄主义,男子汉气概,而乐于助人、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认为是傻子、窝囊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受教育者,二者的素质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施教的后果。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如果自身存在瑕疵,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其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态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互动的。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仅仅把大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对象,没有平等意识,也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反馈。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尊心受挫,产生抵触情绪。(g)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需要教育者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因才施教。而有的教育者不注重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只是作为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话筒,生硬的灌输,照本宣科。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满足,引起大学生的反感。(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有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证明:在沟通说服中,观点呈现增多,同意人数会增加,但当达到一定呈现次数后,同意的人数反而会下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中学的德育课内容有交叉,教育者如果没有适时提炼出反应时代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对于对知识渴求心理极强的大学生来说势必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相反,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其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1)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日渐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往往做出与其期望相反的举动。同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强,也使大学生对明令禁止的事情产生一探究竟的期望心理,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实际问题不能面面俱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没有完全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之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质疑。另外,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看待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其自身的认知结构的判断结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矛盾时,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情绪。(2)发展阶段的需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大学生面临交友、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用各种技能武装自己,参加各种资格培训似乎才是大学生的真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直接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导致大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是网民构成的主体,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随意性,不良的网络行为容易使个体角色混乱,造成人格的虚拟性、封闭性、变异性和迷失性。另外,许多学生在分析批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接受外国文化的观点,把我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得出错误结论,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造成了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和认识上的偏见,进而强化了心理上的逆反倾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因素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教导方法就是理论灌输。教育者并未全面准确向受教育者展现各种重要相关信息,仅靠某些“大道理”来诱导大学生,使其在认知方面发生变化。其出发点是控制受教育者的理解和认知,而不是帮助他们理解和认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专注于将书本中宣传的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没有对那些非主流观念作深入批判分析。这种“明令禁行”的教导更激起了大学生猎奇的心理,对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起到了诱导作用。

三、预防或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必须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同时要尽量消除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净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现代化的观念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体系,打破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的界限,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不断更新、拓展新的理论方法,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大学生;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2.改变教育模式,以主体互动的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客体及被改造的对象;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倡导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挥;积极主动地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在理解与对话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相互激励和促进,以求得共同发展进步。

3.优化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每个人的发展都面临大量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教育者能够针对个体发展的不同要求,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服务;探索隐性教育方式,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影响;要根据“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程,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宣传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肖•阿•纳奇拉什维里运用定式心理学理论研究宣传活动心理内容、心理规律。这种理论引用了国内外心理学界特别是美国心理学界许多实验研究成果,对宣传过程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律及主客观因素对该过程效果的影响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阐述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中的许多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联合成一个整体,由此建立了宣传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意识、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把宣传心理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运用宣传心理学观点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大效能。

一、首位律和新奇律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无意义音阶群”实验中总结出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即“人们对一套材料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比中间部分记得更加清楚”。阐述顺序在形成定势时也具有同样的规律。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先谈正确的观点还是先谈错误的观点,先谈自己支持的观点,还是先谈自己反对的观点,怎样安排先后顺序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1.首位律

根据肖•阿•纳奇拉什维里提出的理论,当前一种观点和后一种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距。在这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先提出的观点已经逐渐形成肯定的定势,并从这一立场出发来看待后一种观点。这个情况在印刷材料中很容易实现。例如,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尚无任何坚定立场时,那么他所阅读的第一本书中的观点往往很容易被他所接受,而对以后阅读,阐述相反观点的书籍,就要根据已形成的观点去接受和评价了。因此,后阅读的书籍对他产生的影响就要弱的很多了。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遵从这一观点,将重要的,支持的、正确的观点在教育开始就阐述出来,先入为主地阐明立场观点,然后再对观点进行分析,批判反面的,不支持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维定势,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够支持你的观点,赞同你的思想,顺利地将正确的、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

2.新奇律

在一系列不同的观点中,比较新颖的观点往往会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新奇律告诉我们,已经为人所知的观点,它的说服力比那些第一次提出的观点要小得多。同样,如果一个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能使人产生亲近感,也同样被认为是新鲜而容易接受的。据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多运用新颖新奇的方式来阐明观点,不断充实新鲜的论述和事例,让大学生们耳目一些,变灌输式的教育为积极主动地接受。

二、威信的作用

实验证明,如果大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德高望重,极有威望的人,那么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影响就会有很大的强度。另外由于人类知识的极大分化,个体已经不能独立地对一切科学领域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观点。因此他们也需要有权威、有崇高声望的来源,希望依靠这些来源了解许多复杂情况。对威信的需要夸大了威信对人们的影响力。这个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最新的前沿的信息,具有强大的信息储备,知识渊博,并在此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为人要正直,品德高尚,工作和生活严谨求实,树立自己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另外,教育者们还要旁征博引,引用那些有较高威望的教育家、科学家、思想家以及政治领袖们的事例来教育引导大学生们,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觉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名片”效应与“自己人”效应

大家知道,人们都希望能从有威望的人那里获得令人信服的信息。因此,人们都是毫无批判,信以为真地接受来自权威人和机构那里的信息。在实际宣传工作中,可以碰到这一共同机制起作用的各种不同形式。从这方面获得的效果可以称之为“名片”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都应该利用这种效应。就是要把他的观点的基本主题组织到另外一些能成为大学生所接受的主题中间去,这样就能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教育者在观点方面和大学生观点相近,有许多共同的东西,这种印象有助于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大学生之间意见一致的情境。

实验表明,不仅是观点上的一致,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以及大学生认为有某种意义的一切相似性,都能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影响力。这种相似性会使人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教育者同自己视为一体。大学生们一般会不由自主地接受他们所爱戴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的观点,同时,他们也会反对他们不喜欢的教育者的观点。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大学生中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要贴近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化解矛盾,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他们“自己人”,让他们在情感上尊重你,爱戴你,这样你才能将你的观点渗透到大学生中去,取得积极的效果。

四、团队的影响作用

在社会心理学中主张,人们生活其中并把它当成自己的团体,那么这种团体就是模范团体。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人们很容易接受和赞同模范团体中的观点和准则。模范团体对其成员有如此强烈的影响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原因是在团体、个体和某些观点中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相互联系。当个体以肯定的态度对待团体,而团体对某些观点或习惯也持肯定态度时,那么,个体对这些观点也会持肯定定势。在模范团体中,对模范团体的遵从会受到表扬,偏离会受到惩罚,表扬和惩罚也就使个体的行为有了相应的方向。个体由于实行它而受到表扬的行为就会逐渐加强,而导致个体受到惩罚的活动则会逐渐减少和消除。利用这种理论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组建优秀的团队,利用团队的作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五、模仿作用和遵从趋向

心理学理论认为,模仿是人的社会本性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现形式之一。大量实验数据证明,人们的观点、认识和对事物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他人的感知内容。宣传心理学认为,榜样的力量能够使人产生遵从的观点和行为趋向。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以及各种社团中学生骨干力量的带头作用,树立典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感染周围的大学生,使他们产生模仿,迎头赶上。另外,还要鼓励一些反面的学生现身说法,将自己最为难忘的教训交流给身边的大学生,让他们产生一定的人生感悟,防微杜渐。通过以上的做法,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风气和氛围,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肖•阿•纳奇拉什维里.宣传心理学.新华出版社,1984.

[2]孔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要让学生明白政治小论文的特点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色,要正确认识一种事物,主要正确认识其自身特点。一篇好的政治小论文一定要突出政治小论文的四个特点:

第一,突出“政治”的学科特点,使用政治术语,必须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的观点和语言进行写作,而不是其他模棱两可或过分华丽的文学语言。

第二,突出“小”的特点,写作时要精选证据,简练语言,从字数篇幅到内容都做到“小”,400~500字为宜。

第三,突出“论”的特点,文章要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说服力强,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且三者之间要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

第四,突出“文”的特点。“文”是小论文区别于一般的分析说明题、辨析题的特点。写小论文除了要体现深刻的政治道理外,还要求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情真意切、富有哲理充分体现政治小论文的“文”的特点。

二、要让学生认识写作政治小论文的目的

写政治小论文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教材知识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果写作时只就事论事或不着边际,不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做不到论证深刻,抓不住问题实质,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就失去了写政治小论文的初衷。

三、要具备现实性和正确性

提高觉悟,指导践行,学以致用,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落脚点。写政治小论文也应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写政治小论文应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或现实要求,联系自身的思想认识实际,体现时代特征。同时,思想政治课有其鲜明的导向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所以,必须保证所写的政治小论文的正确性,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这也是政治小论文的生命力所在。

四、尽量克服学生写作的误区

学生写作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畏惧心理。因为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写过政治小论文,从而很多学生对写政治小论文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身的理论不足、高度不够,感觉无从下手。针对此问题,应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只要他们上手写作,问题的解决就有了突破口。二是大量摘抄教材知识,堆砌理论观点,造成文不对题;或论证杂乱,观点不清;或内容空洞,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不论是有背景材料还是没有背景材料,都应把握好写作角度,归纳出有内在联系的论点和论据并加以运用。三是不与政治理论衔接、无政治特色、将政治小论文写成了语文作文。四是不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特别是对论据要进行精选,论据是论证的依据,必须严密准确,要与实际相符,经得起推敲。论点要靠论据来支撑和印证,论证的力度和正确性要依靠论据来保障。如果论据不严密,甚至错误,随意下结论,随意找论据,以偏概全,就起不到论据的作用。五是心中无数,缺乏腹稿或提纲就匆忙上手写作。一篇政治小论文常规写作步骤为:开头简明扼要地交待论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并总结得出结论,最后或展开联想,或表达决心,或表现立场态度等。

五、认真批阅及时点评

对一篇政治小论文进行有效地批阅,其工作量绝不少于语文教师对一篇作文的批阅,笔者深有体会。首先,考察文章与思想政治的理论有无关联,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是多是少,有无“堆砌”现象。其次,论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得当,论证是否有力,有无分散或无关的现象。再次,文章的布局是否合理,长短是否相宜,字、词、句、标点、语法等要素的使用是否正确,结尾是否有启示意义,是否升华主题、发人深省等都得审视。最后,指出得失,写下中肯的评语,翔实客观的评语对学生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方面能考验教师的批阅水平、认真态度,另一方面对文章的认可程度、作者兴趣的培养等都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名政治教师的对文章的点评,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六、对优秀的政治小论文以范文的形式加以推广和交流

我在对高二学生进行政治小论文训练时,就设计了如下的备选题目:①论中学生是否应该使用手机;②论中学生的消费特征;③身边的文化活动;④“韩流”来袭;⑤汉语与爱国;⑥我与网络。

要求: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用《思想政治》必修1、或必修2、或必修3的知识,选择一个角度,以上述“备选题目”中任意一个为题,写一篇政治小论文,500字左右。

此题一出,很多学生表现出了畏难情绪,不知如何下手,我就及时就以“怎样写好政治小论文”进行了培训和相应的强调。有学生提出找一些范文,让他们见识一下,我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一是怕影响他们的思维创新,使我很难见到别具一格有见地的文章,二是有些文章让我不太满意。于是告诉他们,你们应尽力按要求写,你们写出的好文章就是范文。让我欣慰的是在规定时间内他们都完成了自选题目的政治小论文,有一些文章着实让我激动,立即作为范文进行了交流和推广。

七、体会与反思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何思禹(1988-),女,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德育理念,也是一项实践工作。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检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文献检索与数据分析,通过内涵、内容、意义、缺失原因及其现象分析四大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与比较,评述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和行为,是人类本质的一种提升。近年来,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体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以及大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等因素,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得苍白无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僵化生硬、陷入固定模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2012年11月,在党的十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以上文件均明确表明,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创建有利于沟通的和谐的人性化环境。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研究文献检索数据分析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高级检索模式下,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为篇名进行精确搜索,相关的文献共526篇,其中包含期刊论文462篇,硕士、博士论文49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文章8篇。发表年度及篇数(每三年为一个单位)分别为:2013年―2011年共计218篇,2010年―2008年共计254篇,2007年―2005年共计43篇,2004年―2001年共计10篇,1993年1篇,1994年到2000年以及1992年以前为空白。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高级检索模式下,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为篇名进行精确搜索,相关的文献共138篇,其中包含期刊论文共121篇,硕士、博士论文14篇,报纸文章2篇。发表年度及篇数(每三年为一个单位)分别为:2013年―2011年共计75篇,2010年―2008年共计60篇,2007年―2006年共计3篇,2005年以前该领域的研究为空白。

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兴起于1993年,由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王东莉于1993年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上的文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为研究起点。然而此后的7年间,无人继续关注此问题。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兴起更是晚于2006年,至今8年的时间里,只有138篇文章发表,平均每年发表17篇。可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与研究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对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内容的梳理、价值的认识、缺失原因等问题进行了不同层次地研究和探索,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其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袁晓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能让学生自由地成长,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根本就是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本,并走向主体、个性化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3]邱伟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加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和生命存在的关爱,促成人的生命发展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4]而王东莉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从哲学意义上界定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5]

纵观学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不同学者阐明了不同的观点,但基本集中于“学生自身发展”、“人文精神引导”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

沈壮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旨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为基点,拓展心理健康与调适。”[6]王东莉认为“促进思想观念现代化、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熔铸新型的精神品质、培养丰富的创造力四个方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内容。”[7]邱国栋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生存状态、满足大学生的社会需要等方面入手。”[8]

可见,学界关于此部分的研究较少,仅分散于部分学术文章中,另有少数几篇硕士学位论文谈及,均没有具体、系统地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义

王刚认为,“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体现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9]丁钢等人认为,“加强人文关怀,创建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共鸣的人性化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手段。”[10]南巾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离开人,缺失人文关怀,就会缺失生命,犹如形存实亡。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11]

由此可知学界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总结,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意义都持肯定的态度。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及其现象分析

徐金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在“重教师,轻学生,学生主体性丧失;重灌输,轻疏导,学生思想困惑严重;重管理,轻关爱,学生心理问题突出。”[12]任效峰认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其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不论在目标和价值的定位上、方法的实施上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文关怀的缺失。”[13]李训茂则把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缺失表述为“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的政治需要和受教育的层次性需要”[14]

可见,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人”的缺失、“情感”的缺失以及“主导性”的缺失这三个大的方面。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分析及研究展望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已经得到学界的积极关注,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但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多地停留在宏观视野的理论层面上,对其微观深度的具体研究则相对较少,诸如在研究内容上没有深入挖掘人文关怀的内涵与具体内容,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都是采用文献研究法,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迄今为止,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的学科领域单一,不具有广泛性。总体而言,对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在学科领域上比较单一,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仅有王东莉从哲学上给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而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广泛性与包容性而言,“人文关怀”这一理论同时可与多个学科相关,如心理学、社会学。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应当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综合各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科学化。

第二,理论研究缺乏微观上全面、深入地探讨。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上,并没有进行详细地阐释。然而,若不能清晰、具体地列举出什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缺失、对策的具体论述。

第三,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实践的指导性。尽管近年来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文献数量呈增长趋势,但多数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且相对集中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上。学界的研究从理论本身出发,而不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研究脱离实际,文献中提出的措施自然无法获得现实的立足点,很难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也就无法真正提高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通讯作者:何思禹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07.

[3]袁晓剑.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育人机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

[5]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

[6]沈壮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

[7]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1993(7).

[8]邱国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王刚.走向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0]丁钢,丁建铭,沙玉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链[J].江苏大学学报,2004(2).

[11]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J].教书育人,2006(2).

[12]徐金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其对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报,2009(5).

[13]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

[作者简介]王小元,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段勇,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034―03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2006年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体系已经在全国高校实施,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笔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并坚定服务社会的人生目标具有深远意义。从目前情况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参与主体不广泛。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是社会实践教学追求最大效果的力量保证,如果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达到开设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目前,高校在理论上都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且都有学时保证。但从社会实践教学的实际看,能够真正参与的大学生数量不多,约占20%左右。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社会实践调研,而是通过网络等途径完成社会实践论文,甚至有时会出现直接下载论文应付老师的情况。

2.组织方法不科学。组织方法的科学性是社会实践教学追求最大效果的组织保证,如果组织方法不科学,社会实践就会产生事倍功半的后果。目前,高校大都以“任课教师出题并作适当指导一大学生组队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撰写实践论文任课教师批阅论文”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不能够完全跟踪大学生社会实践,只能对一头一尾进行有限监控,使实践教学处于“放羊”状态。

3.考核体系不严格。严格考核体系是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尊重,也是激励大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之一。如果教师对实践论文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很难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教学采取认真的态度。从目前看,由于大多数教师理论教学任务繁重,课程考核形式陈旧,社会实践教学只占学生课程成绩的10%,没有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30%相对应,因此,教师很难在学生的实践论文方面花太多时间,只能大致看看,给出论文成绩,而不可能对实践论文本身提出多少修改意见,即使有修改意见,也不可能将意见反馈给学生本人,这种考核体系对大学生的帮助非常有限。

4.实施效果不理想。追求最大效果是社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如果社会实践的最终结果与预期效果差距甚远,则社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从实践教学开设至今的效果看,总体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逐步减弱,效果不断滑坡。二是效果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同学投入了时间,真正参与了实践教学,感觉获益匪浅;另一部分同学没有参与社会实践,只是随便写了一篇论文,他们认为实践教学是徒有虚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总体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资队伍明显短缺。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的招生规模平均扩大了2~3倍。但是,由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力量没有明显增加,导致教师的理论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基本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部分学校的教师只能应付正常的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很难投入需要的师资。

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做好实践教学工作,需要高校加大投入,按照中央精神,高校应该依据学生规模,生均拨款15~20元用于教学工作,包括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负责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没有自己的专业,因此不可能有专业建设经费,也不可能有专业实习经费,条件好的学校也只有很少的专项基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般都面临着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不够的尴尬局面,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3.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不尽合理。合理安排和统筹分配实践教学学时是追求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捷径。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实践教学的学时大致为课程计划学时的1/3,总共约80个学时,按照每日8学时,大概为10天。应该说,如果合理利用10天时间,真正开展实践教学,效果是理想的。但是,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和分配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搞平均主义。每门课都有实践教学的学时,表面上,对每门课程都重视,其实,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最终都很难真正开展。二是时间跨度长。80个学时分别在两个学年、4个学期,这种分配表面上要求大学生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其实,由于学时过于分散,很难发挥时间的规模效应,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4.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是维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情况看,高校的社会实践大都采取学生撰写实践论文的单一形式进行。这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5.实践教学的考核缺乏激励机制。教育学认为,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手段。从实践教学角度讲,把大学生的实践成果合理如实地体现在个人的成绩中,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吸引学生持续参与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实践教学的成绩只占总成绩的10%,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论文除了增加很少的几分以外,没有更多的收获。因此,无法建立起一整套激励机制,也无法吸引更多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教学。

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具体对策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更好地落实和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推动高校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具有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重理论、

轻实践”教学模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战斗力,重要途径是培养精神、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为此,在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二是合理增加教师数量。高校可以考虑按照自身的发展规模,参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学科发展需要(比如硕士点的多少),合理增加教师,将教师的人数维持在一个最佳的水平。三是大力提高教师质量。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而且还要掌握教学方法,尤其要掌握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社会发展实际;在感受社会发展实际的过程中,能够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认同。

2.落实和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落实和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以实现其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为此,一是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相关文件的精神,并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近几年以来,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高校以落实资金投入为突破口,切实贯彻实施中央文件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二是继续加大投入。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投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完善硬件设施。从搞好实践教学这一目的出发,高校可以考虑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为确保其正常有效运转,该中心应由大学生思想咨询中心、时事报告中心、实践论文写作指导中心和网络德育基地等组成。

3.改革考核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应该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为此,现有考核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具体包括:一是要明确考核目的。二是要规范考核形式。三是要调整考核权重。这也是对考核体系作出的最重要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实践考核权重从10%调整到30%,考试权重从70%调整为50%,平时考核权重维持不变。

4.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中发[2004]16号文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与探索。为此,建议高校鼓励和支持教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为平台,在丰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思想咨询、开展网络教学、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和指导大学生实践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

(1)改进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按照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现有困难,高校及其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规模利用实践教学时间。新体系的实践教学时间为80学时,约10天,规模利用有限时间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极其重要。可以考虑将实践教学时间分成一年级和二年级两阶段,每阶段5天,教师依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分成各个小组,配备指导老师,负责对小组的实践教学进行监控。二是完善组织方法。为解决师资的短缺和没有相应配套资金的困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执行部门在改革考核体系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教学的动员和引导,组织学生就近参加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在每个教学班中选择一些学习成绩好、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社会实践小组,利用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学期开展1~2次外出实践活动,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最终能够服务社会。三是加强与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可以考虑加强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的合作,一方面可以整合高校社会实践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将优秀实践论文与各种荣誉挂钩,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

(2)开展思想咨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咨询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需要接受思想政治咨询,而不是心理咨询。高校可以考虑比照“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模式,建立“大学生思想咨询中心”,配备办公场地及相关配套设备,轮流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大学生解答思想道德问题,确保大学生有思想道德问题时能够寻求思想道德咨询中心的帮助,解决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问题,帮助他们纠正错误认识,形成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认同。为他们了解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解除思想道德的后顾之忧。

(3)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分析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举办时事报告会,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国际国内大事作专题辅导讲座,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发展的动态,也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4)指导大学生实践论文写作。撰写实践论文是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部分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实践论文写作指导团队,通过引导学生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与所学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帮助他们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论文 教学形式 联系实际 鲜明的 时代性

思想政治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的教学形式,是架构课堂与社会实际的主要桥梁。同时小论文又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学生小论文的撰写,对于适应新时期教育要求,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小论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呵护学生的不成熟之处,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同时尽可能精心地指导学生进行构思、修改、润色,多帮学生向校内外的刊物上投稿。考虑到现在初中学生开课门数较多,思想政治课时比较少,不可能更多地占用课堂时间,所以政治小论文不宜太多,每学期一到两次比较合适。

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学生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写什么以及怎么写,对此教师必须认真加以指导,破除学生对写作小论文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树立决心和信心,先将学生领上路,使他们尝到写作的乐趣,然后再放手让他们去写。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优秀的政治小论文,特别是同龄中学生撰写的,然后让学生自行拟题,也可以自己直接命题,还可以与学生讨论之后来选题。当然,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一是要使题目既新颖又能概括全文主题;二是题目要既能结合教材又能联系实际,不至于空洞乏味。选题从小处着手,切忌好高骛远。好的小论文题目应该是立意新颖,富于启发,与时俱进,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的感觉,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受到启发,引起思索。

确定题目后就要围绕选题准备素材,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学科,大量生动活泼的时事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的素材。材料的获得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间接经验,即通过报刊杂志获得材料,另外还可以从电视新闻、电脑上网或与别人的聊天等途径来获得素材,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内在底蕴。二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即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访问、现实经历、所见所闻来获得的材料。

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借鉴语文教师写作指导的经验与方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指导学生的结构安排、语言组织;另一方面则又要根据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政治小论文写作的要求方面,对学生作出具体的特殊性的指导。在构思论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清楚政治课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语文作文,它具有政治性、现实性、理论性、逻辑性等方面的特点,论点要越小越好,越新越好。通常是一事一议,以小见大,文字精炼生动。其次,在有了写作材料,有了对主题和材料的认识之后,要围绕一个“理”字,用理论观点去统帅构思。“理”要是思想政治教材中所讲过的理论观点,如若不然,而是自己随意有感而发的一个议论、一个观点,那就不是思想政治课小论文了。这是思想政治课小论文与其它作文的主要区别。一篇小论文最好用一个理论观点去指导构思,抓住事物的一个侧面,理论观点多了,就会分散,往往驾驭不住,也有悖于“小论文”的要求。运用理论时要注意:对理论观点的叙述和议论,语言要自然,规范化、口语化,不要生搬硬套教材,理论与材料的衔接要自然。通过这些指导,使学生掌握政治小论文的特点及书写技法,效克服学生对撰写小论文的畏惧心理,能使其在撰写时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通过思想政治小论文的撰写,学生可以审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理论观点可以包容几方面的实际,而有些事实又可以多角度加以分析,现象与现象之间又交错联系、互为因果。在这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总有无数的新生事物、无穷的新鲜问题值得探讨,在探究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兴趣,更是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及理论水平。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富有新意,且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善于求新求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搜集材料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捕捉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的敏锐性,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实践古人所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境界,感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的妙处。由于学生深入了社会,因此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厂矿单位的成败得失,看到了人间存在的正义邪恶,深切地感受到了影响社会的清浊时风,感受到了激励经济的竞争浪潮,培养了学生如何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能力,真正实现“小论文,大社会”的作用。学生也从中逐渐发觉自我的、家庭的生活前途与家乡的、本市的乃至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关心的事越来越多了,把个人的得失,融入了整个社会去看待,思想觉悟也随之一步步提高。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组织政治 综述

一、引言

组织政治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也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组织内与组织外两种观点。

1.组织政治。这里所谓的组织政治,是指:在潜在动机支配下,为获得和保护个人或相关团体的利益而对他人或团体施加的影响(马超 2005)。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组织政治特指在组织内部发生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各种组织中大量存在,例如:公司制企业由于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实际控制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在利益和目标追求上与股东不一致。因此,公司这个组织所做出的决策就有可能不是为了组织的利益最大化,而是职业经理人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一个职业经理人在提拔任命某主管时,可能选择的标准不是德才兼备,而是听话、迎合上司等。在这里,组织政治产生了。

当然,组织政治是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的,但是本文所关注的组织类型仅是企业。企业内部的组织政治又被称为企业微观政治。

在企业外部,也存在着组织政治行为,这被称为企业宏观政治。

2.企业宏观政治。企业宏观政治是指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权力关系。企业作为行为主体,与供应商、顾客、工会、竞争者、投资银行、政府等客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企业通过斗争、合作、联盟等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黄忠东 2003)。

这个概念表明,不仅企业内部的人、团体之间存在政治行为,而且企业与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也存在着政治行为。

企业宏观政治常常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被称为企业政治战略。其中,尤其以企业对政府的政治关系最为重要,被称为企业政府战略(黄忠东 2003)。例如,企业施展各种手段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向非营利组织扩展(成志刚 2005,王锐兰 2006)。

本研究中,仅关注企业内的组织政治或者叫做企业微观政治的研究成果。

3.组织政治认知。由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政治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所以在实证研究中很难取证。这给组织政治研究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题,研究者从人的知觉入手,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政治知觉的测量来定量分析组织政治。这个思路的原理是:人做出反应的依据常常不是事实,而是人的知觉。不论这个知觉是对现实的正确反映还是对现实的扭曲。

基于此,组织政治知觉研究在组织政治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学者已经在此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

Ferris等人给出了定义:组织政治认知是组织员工对工作环境中自利行为发生程度的主观评估,其中包含了个体对这种自利行为的归因(马超 2005)。

Kacmar和Ferris制作了3因素、12项目的组织政治认知量表POPS(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scale)(王建 2005)。这个量表成为组织政治认知研究的基础,被后来的研究者们广泛使用。

4.省略)进行文献检索,从中提取符合本文“组织政治”定义的文献。具体步骤如下。

1.利用关键词“组织政治”进行文献检索,设定时间范围为:1994年~2006年,得到94篇文献,其中期刊论文90篇,学位论文4篇。

2.按照本文的“组织政治”定义,对以上文献进行筛选,得到21篇文献,其中学位论文4篇,期刊论文17篇。

3.对关键研究者之一“黄忠东”的成果进行再搜索。利用其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的图书馆进行搜索,得到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纸质版)。至此,本研究共获得22篇文献,其中学位论文5篇,期刊论文17篇。

4.对这22篇文献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进行逐个分析,以展现组织政治研究在我国的主要发展历程;按照研究主题和方向,对上述22篇文献进行对比和分类,以展现我国学者对组织政治的研究兴趣和取向。

三、主要研究者及其成果

上述22篇文献中有21篇是在2003年以后发表的。这说明组织政治研究在我国刚刚兴起。

总结分析上述22篇文献,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心理学方向,即研究组织政治认知,制作适合本土企业组织的POPS,在这个方向取得的成果最多,质量也较高;二是组织管理方向,即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组织政治,研究如何控制、利用组织政治。这个方向取得的成果较少,研究者未能获得深入的成果。三是个人应用方向,即结合个人的职业生涯,提出如何利用组织政治获得职业成功的策略建议。

现在我们从这三个方向分别介绍主要研究者的成果;并给出简短评价。

1.马超。马超于2005年5月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组织政治认知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研究》。

他在该研究中主要关注组织政治认知。他主要依据Kacmar和Ferris在1992年制作的3因素、12项目的POPS,经过修改,形成了新的《组织政治认知调查问卷》,对辽宁和广东两地29家企业2100个员工进行调查。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等探索性因素分析手段,得到POPS的最佳结构为三维,分别是:自利行为;薪酬和晋升;同事关系。这与西方POPS的三维结构略有不同。接着,他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等验证性因素分析手段检验了三维的POPS,结果比较满意。制作POPS是他该项研究的核心成果。所以我们把他的研究方向归为心理学方向。

此外,他还探讨了组织政治认知的影响因素。其结论如表1所示。

组织政治认知的影响效果,结论如表2所示。

同时,该研究认为:心理应激、员工满意感、离职意图、绩效水平四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心理应激对工作满意度有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图有负向影响;离职意图对绩效水平有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对绩效水平有正向影响。此外,该研究还进行了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组织背景员工组织政治认知的对比分析。

总体上来看,该研究的成果是:在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组织政治认知模型,如图所示。

马超所作的研究工作是基础性的,他把西方的组织政治认知理论加以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政治认知模型,他的研究成果之一――POPS必将被以后的研究者广泛使用。

分析该研究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将西方理论界的先进成果筛选,选择那些在一般意义上对人类适用的理论,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再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它、检验它,将它变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理论。这种方法是我国的学术研究迅速赶上西方发达水平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研究者快速产出研究成果的一条捷径,值得借鉴。

2.黄忠东。黄忠东是较早介绍组织政治理论的研究者之一。他的综述性论文也较为深刻和全面,这以他在2004年发表的期刊论文《组织管理的新分支:组织政治学的研究综述》为代表。他从管理学的角度论述了组织政治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提出了在我国管理学界开展组织政治研究的建议。所以我们把他的研究方向归为组织管理方向。

黄忠东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现在他于2005年11月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员工的组织政治知觉、组织政治行为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里面。该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仅研究了组织政治知觉,同时还研究了组织政治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应该说,这个研究比马超的研究更全面。主要成果如下。

(1)该研究认为:企业员工组织政治知觉有四个纬度,分别是:①上司行为;②小团体行为;③同事行为;④晋升和加薪。这与马超的三维结构不同。并且,员工组织政治知觉与员工周边绩效显著负相关,与任务绩效则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2)组织政治行为有六个纬度,分别是①讨好;②自我宣传;③塑造良好形象;④联盟;⑤利益交换;⑥打击竞争对手。并且,讨好和塑造良好形象可以促进员工的绩效,但是自我宣传不利于员工绩效。

总体上看,黄忠东的研究细腻且丰富,基础面广,特别是基础理论部分。在POPS上,他的成果没有马超的简练。不过他的研究面比较宽。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分层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3.杨建锋等。杨建锋几乎与马超同时发表了学位论文,不过这是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企业员工组织政治知觉量表的编制与施测》。他的主要成果是依据Kacmar和Ferris1992年的3维量表构建了一个POPS。我们把它归为心理学方向。研究方法也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与马超相似的是,他也认为最优结构是三个纬度,它们分别是:①一般政治行为;②随波逐流;③晋升与薪酬政策。但是,这个量表原创性较少。由于量表设置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足,他的POPS与马超的相比要逊色一些。

另外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马超的研究认为我国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水平较高,而杨建锋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该水平较低。

总体上看,杨建锋的成果很有说服力。他独立完成的POPS很具参考价值。

同样在2005年,朱炳耀和闫戈也分别发表了他们的硕士论文《民营企业组织政治知觉对组织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和《国家公务员晋升公平感及其与组织政治知觉的关系研究》。朱炳耀采用Ferris的POPS对民营企业员工施测,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组织政治知觉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显著负相关,与工作绩效负相关但不显著。我们把它归为组织管理方向。闫戈主要研究了公务员的公平感。我们把它归为心理学方向。

可以看出,2005年是组织政治研究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陆续有五篇学位,集中展现了大陆学者在组织政治领域的研究成果。

4.孙汉银、王建等。孙汉银(2004)、任迎伟(2003,2005)、王建(2005)均对西方组织政治或组织政治认知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其中,任迎伟特别指出了对组织政治行为的伦理评价。

他们的文献属于介绍性质,对引进组织政治理论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5.张丹、周艳等。张丹(2006)、周艳(2005)等人从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借鉴组织政治理论的策略。我们把它归为应用方向。

6.小结。在我国进行组织政治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有句顺口溜说中国人“对内内行,对外外行”。我们从生活中、文化中总能感觉到国人身上无处不在的政治气息。这造成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忙于处理内部政治,延缓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组织政治研究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从上述文献总结中可以看出,在组织政治研究的领域,我们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仅仅完成了对组织政治认知的量化分析,对组织政治现象的原因、影响的量化考察。但是我们仍未就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和控制组织政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把事物的轮廓描摹出来,让人们对其有了清醒的认识,但是尚未就如何驾奴这一事物提出见解。今后在这个方向上或许我们能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黄忠东:员工的组织政治知觉、组织政治行为与员工绩效的关系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5

[2]马超:组织政治认知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5

[3]杨建锋:企业员工组织政治知觉量表的编制与施测[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朱炳耀:民营企业组织政治知觉对组织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5]闫戈:国家公务员晋升公平感及其与组织政治知觉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6]张丹:组织政治行为视角中的管理者职业生涯管理[J].商业时代,2006(4)

[7]安鸿:论组织政治行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8]马超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量表的构建[J].心理学报,2006(1)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28-02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仁化县两名青少年,凌晨从游戏机室出来,竟联手拳打脚踢、火烧路边一名乞丐,导致乞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心酸的事情呀! 乞丐是弱势群体,他们不但不同情,不可怜他们,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寻刺激取乐,就将其烧死,真让人心寒呀!

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的严重失衡和错位,若不及时纠正,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试想,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他的思想品德能高尚吗?恐怕不危害社会就是万幸了。那么,怎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1.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在我们今天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二年级的教材用的是人教版的,三年级的教材用的是北师大版的。两个版本的教材都蕴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几个大的方面,两个版本教材在以生活主题为统帅呈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融合了道德、法律和国情的视角。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明白如何处理亲子关系、如何对待父母的严要求,高期待;正确处理同学友情,使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自然而美丽的事情,但既然是春天,就不要去做秋天的事情,要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师生结伴同行,怎样对待老师的批评,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即使老师犯了错误,也要原谅老师的错误。中学生要树立"诚信大于天、责任比金贵"的意识;正确对待网络交往;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正确看待自己;善于调节情绪,陶冶高雅的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责任意识等与中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内容。知道了这些内容,在生活中,才能够身体力行,知道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怎样做,从而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

2.思想品德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品德,专业的知识,健全的心智去影响、感染学生

一则广告说得好:"一个孩子的母亲经常给自己的母亲洗脚,等这个孩子长大后,自然也会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这充分说明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们的身边,这扣人心弦的事例太少了。我们当教师的,必须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知行统一,时时记住"教育无小事",从教学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特别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以身作则,行正为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师者的神圣职责要求教师必须净化"本我",控制"自我",更好地展示"超我"。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严于律己,才能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反之,如果教师忽视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负责任,作风浮夸,行为散漫,其后果必然是误人子弟,害人害己。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诚然,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作为教师,也不例外,人人追求美,喜欢美,但我们作教师的,更应注重自己的心灵之美,使我们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教师难免有怒气顿生之时,这时应学会制怒,合理宣泄。等到情绪稳定以后,想出较佳的策略后再处理学生问题,这样可以避免与学生之间的不良冲突,不影响师生关系。

3.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两个人,一个人得了奇怪的病,到医院检查也检查不出来,这个人心想,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不能就这样离开人间,于是,每天吃吃喝喝,悠闲自得,神清气爽,不亦乐乎!另一个人忧心忡忡,成天怀疑自己有病。结果,前一个人后来到医院检查,自己的病奇迹般好了;而另一个人到医院检查,自己真的得了不治之症。可见,良好的心态是多么重要。

传统的师生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师生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的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充分运用语言、眼神、手势、微笑等来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尽量并且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重拾为人的尊严和权力,获取充分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让学生对你有亲近感,使学生体验到活动是有趣的,受教育是快乐的,发展是愉快的,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让思维得到升化,让潜能得到发展,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会消除恐惧心理,愉快地学习。特别是对于学习等各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师生间朋友式的关爱更能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使他们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4.书写政治小论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学生多写一些政治小论文,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纠正不良现象,端正态度,赞扬真善美,贬低假恶丑,树立良好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我校一些学生不顾学校的三令五申,多次夜晚出去上网,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根据这一情况,我让学生书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定,言简意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每次小论文写作后都及时进行评比、小结,优秀的小论文进行展览,使学生们认识到不良上网的危害,使他们痛改前非,从而使学生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遵循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偏差,通过多种途径及时纠正,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9篇

一、撰写政治小论文的积极意义

由于撰写政治小论文需要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时事政治,了解社会百态,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巩固课本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中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所限,理解新闻事件时可能过于片面,通过写政治小论文,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新闻事件。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1.引导学生选好题目

政治试题中常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通常为自拟。假如论题太大,学生必然泛泛而谈,说理空洞且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一次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倡导广大网民要遵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有的同学便立题为“上网安全”,这样的题目使人读不出所写论文的主旨内容,如果把它改成“文明上网,人人有责”或“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就会通俗易懂,论点明确。优秀小论文的题目应该立意新颖,富于启发性,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使人一看题目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炼观点之后就要对观点进行说理论证,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尽量把政治理论生活化。如针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一论题,可以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家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思考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情。针对“责任一路相伴”这一论题,可以收集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材料,并结合材料阐明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性。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政治小论文,既有利于巩固书本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凸显创造性思维

写小论文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现出对情景材料认识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活动搜集材料,并将其归纳整理,结合材料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学生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4.通过批改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批改、分析、校正是撰写政治小论文不可忽视的几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小论文时切忌包办代替,直接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写进小论文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要通过批改小论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小论文。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生互批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批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借此提高写作水平。

三、其他常见问题和应对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政治小论文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总结了几点应对方法:

问题一:对时事的认识不深入,对文章的分析不透彻。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紧,对时事政治了解得少,平时看电视也不关注新闻;部分学生关心时事,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写小论文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对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把握不好。有些学生片面追求华丽的语言,未能遵循政治小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有些学生的小论文逻辑和条理不清晰,缺乏推理性。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张贴范文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组织写作比赛,帮助学生养成敢写、乐写的好习惯。

问题三:过多地照搬课本语言,说理空洞,缺乏新意。过多地照搬课本语言,必然导致文章只有理论的“骨架”而没有现实材料的支撑,缺乏创意。这个问题是比较棘手的,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语文教材中的优秀论文,体会其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语言艺术,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小论文的说理性。

政治心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1)03-0035-05

Study on th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Colleges of Physi cal Education

CAO Miao sun1,DONG Qi qi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 Beihang University, Be ijing 100191,China;

2.Sports Institute of Jiujiang University, Jiuji ang 332005,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colleges of physic 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s focus l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ideology and politics cultivation, humanity quality cultivation,management t eam build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teaching practice,graduation t hesis, employment and student society. Its feature is reflected in scatteringand lacking of systema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 f higher education nowadays, it is important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o r esearch how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colleg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ow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tale nts.

Key words: colleg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 on; research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 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承担着育人的艰巨任务,承载着育才的巨大责任。笔者尝试对我国近 几年相关的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分析其现状,把握其特点,旨在为 今后的研究拓展思路,为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

1 概念界定

1.1 学生事务学生事务是典型的美国式术语,最早源自于具有英国传统的美国高等教育,它是与学术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认为,学术事务通常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认知发展等;而学生 事务则涉及学生的课外、住宿生活及情感或个人问题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事务是指“ 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1]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学生、专业人员 、具体 事务和学生事务专业。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运行逻辑的系统 。[2]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学生事务是指“高校为维持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秩序, 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之外所必须提供的具体事务,一般可 分为管理性学生事务和指导与服务性学生事务。”[3]该定义涵盖了学生事务的内 容和培养目标,略显繁杂,相比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的简练。

1.2 学生事务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指导下,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 ,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的组织活动过程。”[3]也有学者从管理职 能的角 度认为,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但无论从什么视角出发, 其重点都侧重于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事务。所以其概念的引申和变化相对于“学生事务 ”概念的界定,则简洁明了。一般认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招生与学籍管理 、新生入学辅导、宿舍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和奖惩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组织的指导与 管理、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内容的细化可能有所出入 ,但大体上相一致。

1.3 学生工作一般来讲,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指那些直接作用于学生,由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 学生正确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3]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 方面。笔者以为,和学生相关的诸多事情笼统地都可以称为学生工作。

1.4 学生事务与学生工作辨析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学生事务”就是“学生工作”。严格意义上讲,二者之间存在诸多 差异。术语“学生事务”是外来词,而术语“学生工作”是本土化的产物。早期的“学生工 作”被归属于德育工作。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德育工作并不能反映新增学生 方面的工作(如贫困生资助、心理咨询等)特征。于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工作”术语开 始频繁使用。此时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学生管理已 经从狭义的“管理学生”扩展到管理学生的诸多具体事务上,即逐渐具备了美国所指的“学 生事务”的特征。

另外,美国的“学生事务”的每个部门都是相对独立的,其主要目的都是尽最大努力为 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我国现阶段所指的“学生工作”在概念上和 “学生事务”基本趋向一致,但主要部门都是在学生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发挥作用,而且 ,主要的工作方式强调的还是“管制”,服务意识相对缺乏。所以,简单地讲,“学生事务 ”和“学生工作”表面上基本上是等同的。但从二者的发展演变来看,其内涵还是存在较大 差异性。

2 研究综述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以“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为关键词在CNKI等期刊网上进行检 索,没有任何相关的信息。然后,尝试以“体育院校学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 库》重新进行检索,找到373篇相关文献。以“体育学生”为关键词,重新检索,找到157篇 相关文献。以“体育学生管理”为关键词,重新检索,找到1篇相关文献。但在所有的文献 资料中,只有少数篇章的研究内容与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相关。通过研读这些国内关于体 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现作如下梳理。

2.1 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1 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实践证明,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并不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体育院校学生 的“思想教育工作复杂,学生所学课本的这是与其本身的素质条件不符,知识的断层引发厌 学,思政工作处于‘夹生饭’状态”[4]”政治课教学内容中传统理论较多,教学 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 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

2.1.2 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研究如何发挥互联网优势,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增强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 性,已经成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 文化侵略的背景下,”在面对“网络的‘黄色浪潮’和不良信息的影响下,”[5]体育 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不良信息的识别和抗诱惑能力不足, 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没有清醒认识,导致“道德情感冷漠和人格异化。 ”[6]因此,必须加强学生“防御能力和批判能力”[7]的培养,发挥 控制和导向 作用,净化网络空间,培养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建设, 建立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8]健全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开展 有意义的活动,加强网络行为道德的宣传教育,制定网络守则,建立具有普遍适应性、层次 较高的网络伦理和道德规范标准”,[9]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2.1.3 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视角展开了探讨针对如何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 了讨论。在新形势下,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特别运用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的知识 和原理来研究,引导学生的心里和行为。从培养团队精神入手,加强和改进体育院校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 的全面 发展。同时,对体育院校学生的从众心理,要加以正确引导,利用集体凝聚力,发挥从众的 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2.2 体育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体育院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上,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日 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 力量。研究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以下特征。

2.2.1 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调查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岗位职责不清;政治理论水平较 低,业务技能较低;专业基础差;工作量大,条件艰苦;辅导员与学生比例不均衡,结构不 合理。”[10]加强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定位意识 ;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建立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10]

2.2.2 对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角色定位的思考体育院校辅导员因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特殊性、时代性,要求辅导员对自身 角色进行定位。研究表明,体育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应该定位于“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施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健康成长的服务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11]体育院校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3 对体育院校辅导员素质的探讨“体育院校辅导员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训练育人于一体”,[12]其素质的高 低 ,直接影响到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做到“一强,事业心和 责任感强;二正,为人正、处事正;三懂,懂学生、懂业务、懂政策;四会,会做思想工作 、会解决问题、会实施管理、会总结创新,”[13]踏实工作,努力成为一名合格 的优秀辅导员。

2.2.4 对体育院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作用的分析在高等体育院校管理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与管理的需要,建立新型 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与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 要转变管理理念,以服务、引导为主;辅导员与学生相互信、尊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 提;辅导员与学生情感交流与沟通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辅导员激励与批评的艺术是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法宝。”[14]

2.3 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

2.3.1 对体育院校学生心里健康方面的研究体育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有其自身特点。研究显示,影响体育 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别是“同学关系;责任感;校园文化;学习压力;奋斗目标;社 会竞争;自我价值等16个方面”,[15]分析认为,体育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 体较好 ,一般优于普通学生。“男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女性学生;体育术科类学生的心 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学科类专业学生;体育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较为突出,其心理健 康因子主要为抑郁、人际交往和恐惧。”[16]但在躯体化和敌对因子方面表现为 高分值 。从调查结果来看,体育院校学生在“强迫症状、焦虑、偏执等方面因子分大于3分者较多 ,表示他们在这几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17]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体 育院校 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将运动处方引进体育训练,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心理水平进 行训练改革,”[18]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锻炼的效果。

2.3.2 对体育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分析应对方式,又称应对风格,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 的策略和方法。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 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19]通过使用EPQ的E分 量表(内 外向)和应对方式问卷,考察了体育院校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 表明“体育院校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与合理化 、自责;体育院校女学生在求助和幻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退 避和合理化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和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 [20]不同人格特质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应对方式有所不同。

2.3.3 对体育院校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研究通过探讨体育院校学生专业成绩和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情 绪稳定、性格偏内向和非精神质特征可促进专业成绩的提高;心理控制源偏内控者专业成绩 高于偏外控者。说明某些心理因素对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产生明显的影响。”[21]因此, 在实际教学和训练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个性的健康引导,培养学生努力和成 功的心理动机及心理期望习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4 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教育实习作为体育院校学生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在针对 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实习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两大方 面。

2.4.1 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改革的探讨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实习模式的个案研究发现,实习经费的严重不足;教学与实习 的冲突;实习接收单位不足;运动项目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等因素,促使体育院校学生教 育实习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实习改革要与教育思想、 教育计划、教育方法的改革同步进行”;[22]同时以市场为依托,加强实习基地 建设。

2.4.2 对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体育院校学生教育实习的能力,部分学者就体育院校及体育系学生的语言口头 表达能力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偏低,主要表现在“语言不规 范,普通话不标准;语言贫乏,逻辑性差,讲话方式不当,反应不敏捷;传统观念的束缚抑 制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受到学识水平的局限。”[23]因此,要 加强对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以便更好地走向实习岗位。此外,一些学者对体育院校社会 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较其他专业 有差距;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实践课程存在时间偏少、安排不够科学 的现象,”[24]因此,要加大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改革 实践课程的管理体系,提高各类实践活动的锻炼效果,达到增强学生实习能力的目的。

2.5 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体育院校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不仅反映了教育的时代特征,而且对提高我国体育 科研水平也具有现实意义。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论 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质量体系构建、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四 个方面。

2.5.1 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2003届体育教育专业的150名应届毕业生调研发现[25],在毕 业 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有40%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项学习选择了训练类的课题进行研究。有2 7.2%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学实践类的题目进行研究。另有20.8%的学生进行了教学理论类 的 课题研究。有51.2%的学生在研究中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总结性、经验性的方法。在对通过毕 业论文后的科研能力自评时发现,只有11.2%的学生认为掌握了科研程序,可以独立开展研 究。在撰写论文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知识面窄和相关资料缺乏。由于学生科研能力不强,因 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建议体育院校提高对学生科研方面的要求,严格论文的评审,提 高论文的质量。

2.5.2 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败。通过对上海体育 学院的调研发现,75.5%的学生怕写毕业论文。[26]针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 不知如何 选题这一现状,有学者认为,选题时间安排上要提前准备充分;论题的大小及难易度要“适 中”;要善于从体育兴趣和爱好出发选题;同时要注重结合体育专业实际,考虑选题所蕴涵 的体育学术价值。指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选题。要密切联系现实体育政策与环境, 促进选题的科学与合理。

2.5.3 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ISO9000标准是通过规范产品生产的管理体系来提高产品质量的归结性标准。将ISO9000 标准运用于构建体育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的。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应结合体育 院校毕业论文及体育院校本身的特点,有侧重的选取重点要素,而不能照搬ISO9000标准的 所有要素。因此,对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从体育院校毕业论文管理 体系文件化、领导作用到位、资源投入有保证、全员参与过程控制、监控体系、有效沟通体 系几个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 的目的。[27]

2.5.4 对体育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偏低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源于学生自身 科研能力薄弱、教师指导和监控不力、办学理念陈旧等造成的。因此,要从 学生自 身、教师和整体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加强各科知识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科研兴趣。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掌握思维 方法。要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

2.6 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针对体育院 校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受到一些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目前 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对体育院校学生提出了更大 的挑战;社会对体育院校学生存有的偏见削减了就业的机会;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视野狭窄 ,影响就业的落实。”[28]调查发现,期望选择教育行业就业的学生高达64.3% ,但实现 该领域就业的学生只有28.5%。有41.8%的学生希望到大城市发展;有35.7%的学生期望收 入 在5 000元以上。[29]从中可以看出,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心态有点脱离现实,难 以实现 。针对这种情况以及体育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加 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勇于实践,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30]

2.7 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关于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团的现状调查和社团参与社区服务模式两 个方面。研究表明,在高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良好 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成员流动大,组织不稳定;活动场地不够、活动经费不足、发 展不均衡、专业指导老师配备不足、社团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31]因此,今 后要加 强对体育院校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和经费投入,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充 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社团的特色优势,引导其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为社区的群众体育发展做出 应有的贡献。”[32]

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研究,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方面,还存在一些其它视角的研 究。如关于“在体育院校开设社会性别课程的思考”研究;[33]关于“体育院校 学籍档案的管理”的研究;[34]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5]等。总 之,通过对当前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难发现,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讲 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略显凌乱、繁杂。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在高校学生事务 管理研究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如何挖掘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色,如何规范体育院校学 生事务管理的系统化研究,迫在眉睫。

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3.1 研究的不足 1)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比较凌乱,缺乏系统化、正规化,未能真正形成一 个成熟的研究领域,未能有效地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最大的特点是零散 。研究的视角,关注的焦点虽然很广,很丰富,但缺乏持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鲜有深邃 系统的上乘之作。

2)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缺乏国别化比较,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从相 关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和研究人员只对中美体育院校或系的课程设置,或竞技体育人才 的培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比较,而且多数是一些介绍性的对比研究,或是参观、交流的经验 之谈,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国别化的比较研究,除了美国方面的关注比较多之外,其他国家 很少涉及。因此,如何打开国门,拓展视野,开阔思路,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体育院校 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时不我待。

3)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如国内关于体育院校学 生党建问题,关于体育院校学生恋爱和性取向问题等都还没有展开讨论。已有的研究成果, 部分观点还存在分歧。如对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测试的内容和途径各异,因而导致部分研 究成果有出入。类似这种情况的产生,反映了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开展的不足,还存 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3.2 未来展望 1)今后要加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探讨,鼓励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者 和科研人员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 领域,相关的研究理论非常薄弱,难以满足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加 强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的理论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今后要促进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加大科研投入,搭建 学术交流平台,促使相关研究朝科学化迈进。

3)今后要加强同国外体育院校或系的对流活动。国外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特 别是美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科学化的道路。其理论的丰富,深入的研究,已经为体育院校学 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障。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有 助于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飞速发展。

4 结束语

从上述研究中发现,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还处在非常稚嫩的阶段。在高 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院校同样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转型期高等教育系 统的变革与发展,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是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急需解决的问 题。希望本篇拙作能为我国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也真心希望 今后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融入到研究体育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队伍中,共同为培养我国优秀 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09,7:10.

[2]马健生,腾.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启示[M].武汉:湖北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7:123.

[3]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5-8.

[4]吕艳男.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 学报,2007,23(1):144.

[5]王彬.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7(4):35.

[6]王竹林.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 06,6(2):96,97.

[7]张厚福.利用网络对体育院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25.

[8]郭翔.网络化背景下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9,6(2):77.

[9]孙凌云.网络对高等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10(5):154.

[10]韩保根,郎文孝.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8,6:77,78.

[11]葛见珠.体育辅导员多重角色定位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7,21(5):70,71.

[12]赵越,高桂银,等.关于加强体育院校学生辅导员素质的几点思考[J].科学决策 ,2008,12:131.

[13]汤岩.关于体育院校学生辅导员素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9(2):114.

[14]葛见珠,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9 ,17:199,201.

[15]徐伟宏.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 (8):87.

[16]王纯.2007年度中国学校体育论坛(之三)论文集[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社,2008,:175.

[17]刘素卿,刘素文,等.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的研究[J].河北 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69.

[18]刘英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运动处方干预[J].体育科学研究,2009 ,13(3):66.

[19]季浏,〔澳〕罗伯特J•科克比.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J].天 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7-11.

[20]褚跃德,王英春.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J].沈阳体 育学院学报,2009,28(6):63.

[21]李万虎.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学生专业成绩和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的关 系及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4):51.

[22]许声宏.社会需求与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教育实习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 01,24(4):534.

[23]桂海荣.对体育院、系实习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20(4):91.

[24]韩凤月.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20(4):118.

[25]王晓春,白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04,23(6):812,813.

[26]吴坚,康昌发.体育院校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如何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26(2):85,86,87.

[27]沈钧毅.运用ISO9000标准构建体育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 [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4):54.

[28]朱汉义.从现代人才观析体育院校学生就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 2):58.

[29]王艳娜,李英玲,等.高校体育学院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差距[J].中国 科技信息,2008,19:274.

[30]周庆柱.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9 :254.

[31]孙凌云.论学生社团在高等体育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 报,2004,18(2):52.

[32]胡鑫晔.体育院校学生社团参与社区服务模式的研究[J].财经界(管理学家), 2008,6:134.

[33]马国义,易学.关于在体育院校开设社会性别课程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3,17(4):39.

[34]杨浏.论体育院校学籍档案的管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4):32 .

上一篇:政治心理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政治伦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