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39:50

政治生活论文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宪法性制度;规范性制度

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认为人天生就要过政治生活,这是人天性上的渴望。孔子曾说:“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孔子是在告诫不愿意从政的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政治,就等于从政,何必一定要立于政治舞台之上呢?”这就是说人类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政治为我们编织的网络,除非你甘愿做“野兽”或“神祗”。所以,罗伯特·达尔说:“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现代政治学家阿伦特在反思法西斯主义时指出,正是人们丧失了公共生活才导致了法西斯的产生。所以她提出了为“复数的、而非单数的人”重建“公共领域”,通过“公共领域”参与政治生活。但是我们以为政治生活并不是随意就可以进行的,它应在政治制度设立之后,并在政治制度的导引下才能实现。可以这么说政治制度“发挥着双重的作用,它束缚和腐蚀人类的行为,但它们也提供了人类解放的途径。”所以创设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参与政治生活的前提。

我们以为,政治制度创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创设的起点,它反映了共同体成员普遍的利益诉求,是政治制度的最终目的,所以政治价值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政治制度的运行是否顺利,是政治制度成败的关键;其次,宪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二个层面,它是政治价值的原则性展开,它是在政治价值的指导下,将比政治价值更为具体的政治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宪法等法律体系表达出来。由于宪法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把政治价值固定在更为具体的政治制度之中,并且用强有力的威慑作用给政治价值提供了保证;最后,规范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三个层面。它不仅是在宪法性制度的指导下,制定出政治生活所需的具体行动规范和秩序等,使政治制度运行起来,而且将政治价值落实在人的行动中,是政治价值得以实现的最关键一步。以下,我们将对政治制度创设的3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政治价值。政治价值是政治制度创设的起点,政治制度是以政治价值为目标才展开的,所以政治价值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也就是合法性的问题。“所谓合法性,指的是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也就是社会公众对政治制度的心服口服。”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没有一种统治仅仅以价值合理性为动机,竹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勿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赴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所以人们只有在基本的政治价值方面达成明确的共识,才能依止匕注行澎治制度的选择和建构。因为“价值所反映的是每个人所需求的东西,或者反映的是人们心中关于美好的衣正确事物的观念,以及人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范要’做什么的观念。”所以,我们选择的政治价值,应该反映共同体成员的普遍利益诉求。但是如何迭择具有普遍诉求的政治价值呢?首先,我们以为不恒地域的民族由于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形成了其狙特的政治价值偏好,也就是传统的政治价值,它对于本民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政治价值选择很有必要从传统的政治价值序列中发掘出至今仍合适宜以部分,我们称之为自生的政治价值。自生的政治价伯蕴含在人们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传统之中,是被一什代人甄别和传承下来的,并且是在与不同的政治价伯的竞争中保存下来的在当今仍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部分,它直接表现为人们的行为所反映的道德意识。因而在自生的政治价值指导下设立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是对业已存在于共同体成员之中的行为规范的制度化,所以这样的政治制度很容易被共同体成员所接受和认可,并且在运行中很少会遇到阻力。其次,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加深,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念会受到不小的冲击,动治价值认同会发生变化。更加适合人类自身发展区政治价值在不同民族之间逐渐达成共识,例如人权、自由等,所以还要在外来的政治价值中选择已经本土化的部分。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不是说对于外来政治价值带有地方特色的理解,而是说外来的政治价值在共同体内传播后已经得到共同体成员认同的部分。这些被大众接受的政治价值之所以能被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适性。

第二,宪法性制度。宪法性制度是政治制度创设的第二个层面,它是整个政治制度的基础,因为宪法性制度上承政治价值,将抽象的政治价值内化于其中;下启规范性制度,给规范性制度的展开以指导。它连接了政治价值和规范性制度,使政治制度浑然一体。

首先,“一方面,政治制度不仅是政治价值的外在疑固形态,物化形态,另一方面,由特定的政治价值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必然反过来要强化以及推动这种价值的进步、完善和发展。”而宪法性制度就是抽象的政治价值落实在现实中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将政治价值内化与宪法性制度之中呢?因为政治价值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且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政治价值的理解往往是不一样的,所以如何在政治生活中体现出政治价值经常令人难以把握。我们以为,第一,要从政治价值出发,发掘出更为具体的政治原则,这些政治原则是对政治价值的初步展开,要能体现出政治价值的诉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审慎的政治制度设计,将政治原则转换为可操作性的政治制度,这样的话政治价值就内化于政治制度其中了,这些政治制度我们称之为宪法性制度。比如我们将可以将自由看做我们要追求的政治价值,但是对于它的理解有太多的差异,单单说追求自由往往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去设计政治制度,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使自由免于被侵犯,也町以在宪法中设立一些具体的不可侵犯的公民权利,给人们提供追求自由的环境等。第二,要将从政治价值中分离出的政治原则添加在宪法和基本法律之中,由于宪法的神圣性和持久性给政治原则以崇高和恒久的地位,那么根据政治原则设立的政治制度也就具有了强力的保障。同时,政治价值也就获得了宪法所赋予的合法性和法的威慑作用下的强力保障。

其次,由于规范性制度是在宪法性制度的导引下展开的,规范性制度也指明了共同体成员的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行为准则,所以宪法性制度的创设不能只考虑到对于政治价值层面的统一,还要考虑到它所导引下的规范性制度是否能从它这里得到展开具体行为活动的标准。所以宪法制度还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第三,规范性制度。规范性制度是在政治价值和宪法性制度要求的指导下所设立的规范政治生活的具体的行为标准。我们以为仅仅有宪法性制度是不够的,因为它仅仅表明了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没有表明其工具属性。“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是指政治制度的理想和信念是什么,政治制度应该关心什么利益”,而“政治制度的工具属性是指作为一种规则,它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实际上是指政治制度的效率问题”,前者告诉了公民“应该做什么”,而后者则解决了“如何做”的问题,但是政治制度的最终指向应该是人,人应该是政治制度设立的主体,也是政治制度运行的源动力。规范性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第三个层面也是和共同体成员最亲密接触的部分,它是人能直接体会到的政治制度,它规定了政治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可以说规范性制度是政治价值和宪法性制度在现实中活生生的体现。没有它,我们的政治生活就没有了规矩,我们也就会无所适从。所以规范性制度首先要考虑的是现实性,它要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性制度,也就将大众脱离在政治制度之外,政治制度也就失去了其运行的动力,政治制度本身的存在都会受到质疑。所以无论有再美好的价值诉求的政治制度如果它本身没有可行性,也是毫无意义的。乌托邦就是典型的具有美好价值追求的政治制度。乌托邦所呈现的生活场景是令人无比向往的,但是谁又会去追求它呢?所以,规范性制度的创设一定要是现实的可操作的。规范性制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在政治制度的框架内有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它制定了政治生活具体的行动规范和秩序等,使政治制度运行起来,而且将政治价值落实在人的行动中,是政治价值得以实现的最关键一步。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2篇

一、20世纪后期世界上几个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历史启示

20世纪后期,世界政党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现象是,一些曾长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连续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发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印尼专业集团、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之所以执政失败,其中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败,缺乏民主。

例如:日本自民党,成立于1955年,连续执政38年,在1993年大选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败侵蚀了自民党的根基。自民党执政后,金权丑闻接连不断。20世纪70年代田中角荣、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台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等,都因受贿、偷税、漏税失去了国民的信任。而金权丑闻的背后,根子在于党内派系林立,缺乏民主。自1955年自由党和合并成自由以来,派系斗争始终是自民党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争的核心是“权”,即谁当总裁进而成为首相。有“权”就有“利”、“权利相关”。自民党内有句话:要想当总裁,首先要成为派系领袖,在党内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维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钱。单靠合法的政治资金很难维持派系正常活动,因此只有从非法途径集聚“政治资金”。结果不免闹出“金钱”丑闻。新闻媒体对日本有种说法,叫做“一流经济,二流生活,三流政治”。自民党内元老当权、派系斗争、密室策划等陋习,不仅日本国民厌倦,党内也不满。结果在冷战后民主化浪潮冲击下。

再比如印度国大党(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独立后执政,前后长达45年时间,党员3000多万,在1999年选举中失败,沦为反对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党内专制,缺乏民主。英·甘地任党主席期间,达到极点,她独断专行地炮制1975年“紧急状态”,短时间内逮捕了十多万所谓“异己分子”,严重削弱了执政基础。加之执政的国大党主席与国大党政府总理之间争权夺利,尼赫鲁在世时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没有酿成党内分裂。尼去世后,国大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对党力量成长壮大。加上国大党长期背着“历史长、独立早、南亚老大”的包袱,倚老卖老,固步自封,治党治国不力,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严重。10亿人中,有1.5亿住贫民窟,有5亿人未用上电,3亿多人未有安全饮水,4亿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国失业人口7000万,童工1亿多,引起广大人民不满。结果使这个百年老党,失去了执政地位。

还有印尼专业集团,成立于1964年,自1971年苏哈托执政以来近30年,但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失去了执政地位。苏哈托被迫辞职,直至走上被告受审席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军人干政、压制民主。苏哈托当年靠军队上台,执政后,扶持军队干政。印尼议会、政府要员大都是退役、现役军人。在军人干政下,民主政治进程缓慢,媒体受到严密管制,反对派人士受到压制。人民有意见没有正常表达渠道,问题日积月累,直至积重难返。政治专制,必然导致腐败。苏哈托长女任内阁社会事务部长,4个子女、一个媳妇是国会议员,他的家族控制全印尼的金融业、汽车业、电力、建筑、交通运输、森林、矿山、新闻媒介、房地产业,可以说控制了印尼经济命脉。苏家族拥有财产,最低估计200亿美元,最多估计1000亿美元。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1929年成立,是拉美地区第一大党。连续执政71年,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之一,在2000年7月大选中失败。在拉美乃至国际社会产生极大震动和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执政,缺乏党内外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争权夺利、组织分裂,最后威信扫地。如上届总统及亲属亲信到本届政府的一些部长、州长、国家反毒局长等要员,都卷入重大案件。前总统本人为躲避受审,至今隐居国外。党内派别林立,争权夺利严重,直至发展到互相残杀。1994年大选前,总统候选人和总书记先后遭谋杀,震惊国内外。党内专制盛行,党主席、总书记是指名安排,因政见分歧,不少重要成员在党内受压,被迫脱党。上述种种弊端,使党逐步失去凝聚力、号召力。加之经济政策不公,贫富悬殊加剧,墨300个家族占有全国50%财富,全国一半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人称墨是“制造穷人的工厂”。党失去了群众基础,南部山区农民揭竿而起,武装暴动,至今仍未解决。

以上政治现象给人们深刻的历史启示。总书记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曾认真研究了这些老党大党执政失败的历史教训。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刻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我们应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二、我们党政治民主实践的历史经验

研究党的建设和政治民主问题,不仅要有世界眼光,认真总结世界政党发展的历史经验;而且要有历史眼光,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政治民主实践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帮助下建立的。这就决定了领导十月革命成功的俄国共产党及其政治实践是我党建设的组织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理论和实践,民主集中制是政党组织的基本原则。俄国革命的成功,使早期共产党人得到重要政治启示:即中国共产党应以列宁建立的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

然而,由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对民主集中制理论在整体上认识研究不够,所以在当时国内外、党内外各种政治思潮及复杂政治环境中,逐渐在党内形成了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家长制倾向;二是极端民主化倾向。而在这两种倾向中,家长制倾向在党内占据上风。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就是典型。加之,革命年代所处的恶劣政治生存环境和所面临的严峻政治斗争,使得我党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时,重点是强调集中。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42年在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整风运动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为党内民主发展提供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民主实践提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方法。党的七大对党内民主又作下理论总结,促进了政治民主实践的发展,使我们党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赢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1945年同志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作过一次有关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对话。当时黄先生问,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充满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新中国成立后,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效地领导了国家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56年召开的党的,鉴于苏联共产党内斯大林在晚年破坏民主

集中制、大搞个人崇拜的教训,明确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系统总结了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使全党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而且在制度设计和民主实践上都向前推进了一步。

犹如分水岭,把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发展分成两段。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此产生转弯;同样,中国政治发展包括党内民主的探索和实践也在此发生转弯。当时由于国内外、党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来,其中包括坚持和扩大党内民主。1957年反右扩大化后,阶级斗争代替了经济建设,党内确立了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1959年,在为八届七中全会准备的讲话提纲中,写下两行字:一是“权力集中常委书记处,我为正帅,邓为副帅”;二是“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注:《建国以来文稿》第8册,第196页。)党的一元化领导形成的高度集权,不仅体现在党对国家、对社会的集权,中央对地方的集权,而且体现为党组织内部的集权。在这种体制下,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权力又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变成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个问题。以后这个问题发展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这场历史性的灾难,党内民主陷入党的历史上最为深重的危机。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两条:一是认识问题,二是体制问题。我国是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从秦始皇到,是一个个人专断、家长制和个人迷信盛行的国家,是一个权力无限、没有监督与法制的国家。这种专制传统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影响很深,从而使我们党和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匮乏。因而,我们党成立以来探索和实践党内民主的历史不短,但党内民主成长的基础却十分脆弱,党内民主发展步履维艰。同时由于我们党长时期处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地下党与根据地的党,对敌斗争尖锐,战争环境、军事生活,需要高度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建国之后,特别是50年代以后,战争年代这种体制不仅继承下来,而且历次运动都有所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谈到这种体制时说: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革命队伍内的家长制作风,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还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生。

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的这一重要讲话,以其正确性和权威性说明,我国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影响之严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对我国政治民主建设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之大。

邓小平在讲话中同时深刻指出,克服和解决这一弊端的根本办法,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他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同志在中央党校的“5·31”讲话,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讲到党的建设问题时,提出了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促进人民民主的战略思路,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对我党政治民主建设实践历史经验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为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方向。

三、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党内民主的实质决定党内民主的有效运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制度的权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党内民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状况和中国政治体制运作程序及基本架构,目前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应在以下几个环节上进行制度创新。

(一)党代会制度

在制度层面上,党内民主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结合。直接民主的制度表现就是党最基层组织以党员大会的形式决定党内重大事务,间接民主的制度表现就是党的各级组织以党代表大会的形式决定党内重大事务。在党内民主建设中,党代会制度能否有效运行,是判断党内民主生活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重要标志。党代表大会是党内的最高机关,是党员意志的集中表现。为了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的作用,党的曾决定采取一项根本改革,即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但遗憾的是,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给这个新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的机会。党的九大废除了这项改革。党的十二大曾有人提议恢复常任制,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恢复,仅对各级党代会的时限作了调整(全国党代会5年1次,省、自治区、直辖市5年1次,县3年1次,基层党组织每年1次),后经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在中恢复提出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但在实践中,尤其在基层,有的党组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党代会常任制。例如浙江台州市椒江区,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已有11年,积累了一定经验。椒江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扩大党员民主参与,提高区委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对领导机关的制约和监督,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方面,都收到了显著效果。

代表制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本形式。过去党的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1次,代表平时无法履行职责,对权力机关形不成指导和监督。这种状况同广大党员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极不适应,也大大落后于人代会和政协会代表的作用。时展到今天,实施常任代表制已成大势所趋。可否考虑:在更高层次上普遍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从机制上形成一个在党内足以对权力和权力机关实行监督和制约的主体,使广大党员的民利的实行从组织上得到保证。这对于增强党的肌体的活力和凝聚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二)党委会制度

集体领导是党内民主的本质要求。集体领导的实质在于一切重大决策,都是采取由党员或党员干部在党员大会、代表会议、党委会上,在自由而切实的讨论基础上进行表决。在集体领导各个环节中党委会应发挥十分重要作用。因为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会是该地区或单位工作的领导核心。但从实际运作看,集体领导时常出现有名无实的不正常状况,集体领导掩盖下的个人包办和个人专断没有得到完全克服。不少地方和单位,以常委会甚至以书记办公会形式研究决定重大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党委会的作用。这是党内民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如何从制度体系上保证党委会制度(包括地方党委全委会制度)有效运作,充分发挥党委会全体会议决定重大问题和协助监督常委执行党内重大决定的功能,是当前党内民主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十三大报告在集体领导问题上曾设想: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适当增加中央全会每年开会的次数,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地方各级党组织也要相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议事规则,表决制度和生活会制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讲话中,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集体领导的新原则:即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个原则对进一步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好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这一精神,广东省今年通过全委会选举任命2名市委书记、1名市长,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一做法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各级党委学习借鉴和推广。

(三)选举制度

选举是党内民主的最直接体现。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进程,党的十三大改革和完善了党内的选举制度,明确规定了党内选举的提名程序和差额选举办法。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基层,实行了村民自治委员会直接选举的方式,为扩大党内民主,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提供了新鲜经验。

目前,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是否可以考虑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党内选举制度,加大差额选举比例和范围层次,适度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实行候选人与代表见面和交流制度;另一方面在党的基层选举中推行直选制,这是发展党内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内领导干部的选拔上,是实行任命制还是选举制,关系重大。实行任命制,不实行开放的公平竞争,领导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受党员群众制约,就不会对党员群众负责。做官的“捷径”是讨得上级领导的“欢心”。由于领导干部不受党员群众的限制,就难免孽生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人身依附等丑恶行径。相比之下,领导干部通过选举产生,权力是由下至上逐级授予的,掌权者是由下至上选举出来的,这样他们就必须承诺对选举他们的党员群众负责,并尊重保护党员群众的权益。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潮流中,我们党内选举应逐步从任命制向直选制过渡。能否实现这一转变,兹事体大,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当然,这一制度的转变和实现,需要经历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这不仅需要时间的准备,而且需要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准备。

(四)监督制度

监督与民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从一般政治过程来看,没有监督就没有民主;反过来,没有民主,也就形不成监督。从某种意义上,人们可以从监督的广度、深度来判定民主发展的水平和程度。

政治学认为,权力的运作有一个铁的规律,就是权力腐败规律。权力是自发地倾向于腐败的,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因此,如何监督权力,把腐败遏制到最低限度,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家们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

从我们党发展历史来看,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革命的需要和革命条件的限制,党的监督主要围绕如何保证党的集中和纪律展开的。而且监督主要是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组织对党员的监督。解放后,党内监督在整体上得到有效发展,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特别是5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的变化和集中程度的日益强化,党内监督和党内民主一样开始变形,其功能日趋退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个《准则》与、党的有关法规,加上党的纪检制度和相关的工作制度一起,构成了新时期党内监督的基本制度架构。但从实际运作状况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革。

同志曾指出:“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成功地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党的建设的实践看,这方面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哪个地方、部门什么时候党内监督工作抓得比较紧,民主集中制执行得比较好,个人专断、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就比较少,消极腐败现象也会受到抑制,出了问题一般也能得到及时解决。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3篇

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把职高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因素带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任务和生活化场景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根源于美国教育学者杜威的实用主义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论。把生活教育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教育,加强政治知识的实践,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职高政治课的现状

职高学生毕业后将走入社会,运用掌握的专业技术投入到社会建设过程中。通过政治课堂的学习,能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能用敏锐的眼光分清事物的好恶。但是在现在的职高政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重视专业课知识的学习,把精力投入到提高专业技能方面;认为政治课的学习对以后步入社会的帮助不大;教师对政治学科的不重视。这些问题使职高政治课堂的教学趋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政治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使政治课堂能真正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好的基础。

三、职高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要使职高政治教学效率不断提高,需要把生活化的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学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政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不仅要把生活化的因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的眼光和思维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如果教师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任务的布置,会让高职学生对政治课堂失去兴趣,会感到政治学习太枯燥。由于缺乏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政治教学枯燥的理论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在进行职高政治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运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进行政治情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使生活化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和课堂教学任务紧密联系,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营造生活化氛围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就是把政治知识融入到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分析和探索。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调动起来。由于职高学生大部分活泼好动,死板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政治课堂中,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职高学生能充分发挥对知识探究的热情,使他们摆脱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和学习过程的枯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并对政治课堂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设置生活化空间使组织形式生活化

在生活化的情境和氛围中,学生在学习时也要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学习探究;也可以全部学生围成一个圈进行知识的探究。在没有形式拘束的课堂中,学生在生活化的空间进行学习,能利用他们对生活化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能有效运用知识。

(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后探究生活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在运用过程中把实际生活现象和政治知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开展课外采访、调查活动:去调查农贸市场、超市、商场哪些商品属于绿色商品,以及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的习惯。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政治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不断获得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政治课堂高效进行。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涵义策略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要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反思课堂体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模块“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后,让学生以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为主题,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分工负责,展开调查,进行专题研究活动。从而剖析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这样就使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一展风采.并且巩固了所学知识,享受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5篇

一、确立生活化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教育理念,我将生活化思想政治教学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归纳如下:1.生活化的知识目标。生活化的知识目标不仅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掌握与生活有关的思想政治内容,还要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自主感知生活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并在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整合下树立起为其今后生活服务的意识。2.生活化的能力目标。该目标不仅需要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开展中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指学生要在今后面对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借助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该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能借助在校期间所形成的能力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并在其中形成新的能力。3.生活化的情感目标。在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中,不仅需要借助生活实际现象来引导学生感同身受,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更需要学生借助已经树立的思想观念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借此为生活服务。

二、开发生活化教学内容

尽管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思想政治教材编写人员将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这一部分内容还是很少的,而且有些知识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轨的,无法满足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对此,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更多的生活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我在开发生活教学内容的时候,一般会借助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一点小事或借助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生活化教学过程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始终。我在创设生活化教学过程的时候一般会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1.导入环节生活化。导入环节能否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本堂课的开展效果。对此,我会借助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以“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导入的时候,会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在讲桌上放置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品牌的矿泉水,并明确标注其价格。然后根据该情境向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1)在我们生活中去超市购买矿泉水的时候,有没有导购人员迫使我们必须买哪一种矿泉水的情况呢?(2)在购买矿泉水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品牌之外,还要留心哪些问题呢?(3)倘若一瓶矿泉水上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你还会购买吗?……如此在生活化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会了解到何为选择权、何为知情权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讲授环节生活化。在讲授环节我一般会在新知讲解之后,借助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借助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该问题。以“我们一生的权利”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会在教材内容讲解之后,向学生呈现2011年高晓松酒驾被判处六个月拘役,并罚款4000元的新闻事件,在该新闻的呈现下,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在该事件中所提及的新修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将对公民的哪些权利实施保护?在依法治国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应该如何将《道路交通安全法》落实到实际当中,使驾驶人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驶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呢?……在问题的诱导下,学生自然会想到生命健康权、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等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讨论出诸多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措施,诸如贴大字报、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等。如此,在问题的解决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在组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生活化教学贯穿始终,设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开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及落实生活化的教学过程等,使学生在生活的氛围中自主感知思想政治内容,在生活现象中树立高尚的思想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玉凤.浅谈新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7).

[2]沈洁.回归生活,打造高效课堂——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6(04).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6篇

1.1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

高职教育和社会就业密切相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高职教育的目标看,高职院校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实际应用与操作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做好思想与技能方面的准备。二是从高职教育的对象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参与集体类活动有很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促进和丰富了高职院校各类活动的开展;他们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同时,由于高职教育属专科教育的层次,高职学生普遍入学分数不高,整体素质差别较大,个人约束的意识不强,存在叛逆、自卑等负面的情绪,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思想政治教学在案例选择上与社会生活存在“两张皮”现象,很少选择新例子,教学内容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造成教学与生活脱节。三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老师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满堂灌方式,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还不够好。

2.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及其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1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含义

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指的是把社会实际生活内容应用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实际生活内容引入教学主题,采取生活中典型例子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而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教育思想。

2.2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促进政治教学的具体化和通俗化,使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的间接性知识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推动学生提升个人技能,掌握生存本领,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使学生产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三是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的应用,使学生把一些思想政治意识和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

3.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策略

3.1强化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设计中的应用

坚持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设计原则,注重时事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将新闻时事和社会案例等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注重将形象生动的比喻引入到教学内容设计中,为相对抽象的理论增添趣味;注重将图片与漫画引入到教学内容设计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3.2强化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情景设置中的应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话题,设置出一定授课情境,营造积极创新的机遇、条件和氛围,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和探讨,促使高职学生拓宽思路,提升个人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3.3强化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将政治理论内容与社会生活问题,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强化高职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通过分小组协作研究的方式,安排大家针对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自由辩论,使每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在辩论结束后适时总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学是一项地位重要、但取得实效难的内容。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将教育生活化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教育生活化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措施和办法,为提升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7篇

>>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 浅谈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试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谈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谈中学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浅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小议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现代化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教学生活化。所以,初中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生活化展开,这不仅是初中政治教材的内在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成的规律。因此,老师要把握政治教学和生活化教学原则,切实注意将课程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精心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模式,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更好地学习政治。 关键词:初中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情境 策略

一、搜集生活热点,设置课堂情境。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发达,今非昔比。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学习政治,更加方便让学生掌握现代多元化信息。

初中生要求了解更多教材以外的信息,从国家大事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而这些信息也确实成为学生学习政治的最好途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掌握和了解政治知识。对于学生无法解释和了解的政治内容,这也要求老师在日常生活里和教学中多多关注新闻材料,并将这些作为学生教学的素材,辅助政治教学。例如:在学习《珍爱我们的生命》这一课时,就可以列举2015年3月1日大学生孟瑞鹏见义勇为,救落水儿童遇难的事迹,以这个实例教导学生不放弃生的希望既指不放弃自己生的希望,也是不要放弃别人生的希望。英雄孟瑞祥为救溺水儿童的生命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是不放弃他人生命的最好体现。借此来增长学生政治素养,了解珍爱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此外,在政治课堂教学上,老师还应该将一些国家大事、时事要闻等热点素材当做讲学的内容,和所讲政治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不但对政治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还对其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了解。在课堂上设计生活中的材料和事件,除了具有教学目的之外,还是为了对学生有正确的思想教育,对学生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而且生活实例引用到政治课堂中,也是现代教学一种新方法,是一种新载体,更能引起学生的广泛热情关注,并密切联系关注,这才是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果不对学生加以生活化的政治教育,那么学生只有一套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没有现实生活依据,恐怕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发生偏执,陷入复杂的困境中。

二、政治教学活动生活化。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是课堂的主体,不应该占据课堂主要时间和活动,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政治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组织、领导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真正亲身经历这些政治生活。

在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学不仅仅是三尺讲台,而且可以是室外广阔的天地。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家庭,走向校园,走向社会。有位学者曾经说过:“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走向社会,而不是局限于课堂教室中。这样的教育并非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学生们也应该大胆走向校园,迈向社会,真正的体验一下政治生活化的感觉。同时老师也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政治生活条件。例如在每学期评选班干部或者优秀学生的时候,老师就让大家投票选举,进行匿名投票,让学生体验下民主选举,知道自己还有一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社会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出去做一个简单的政治生活调查,。例如,去采访经常去饭店吃饭的人们,向他们询问,吃完饭是否向店主索要正规发票。如果他们不经常索要,应该告诉他们其中的缘由。一般不开发票,饭店就会出现偷税漏税的现象,不向国家缴纳应有的税务,而吃饭的人索要发票不仅仅是一种监督,而且也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么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的政治生活,而且让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和感悟。

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老师必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用心去体会。唯有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才能更加彻底的体验到政治生活。才会做到明是非,辨曲折。

三、选材要适度,应用要科学。

为了让初中生能够切实体验到政治生活化,首先就该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材料,并且科学的加以应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他们所体验到的却是复杂翻样的。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也不同,并且理解各有差异。他们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实面目,而被事物表明的假象所欺骗。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老师在选材的时候,应该选取大多数同学都能看得懂的政治材料,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会有差偏,教学进度也都可以保持一致。

仅仅拥有丰富易懂的材料还是不够的。老师还要懂得正确的、科学的应用。在选取的材料中,老师要进行恰当应用,选取的材料要尽可能精炼。简洁,不要拖泥带水,不然政治课堂教学就会失去严谨性。同时,材料要保持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才会更具有让政治说服力。如果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政治教学素材,更能加强学生的亲切感,对学生更有教育意义,政治生活化影响也较大。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小主人,加强沟通

初中生政治生活化需要彼此多进行交流沟通才能贯彻实行。学生在密切交流后才能知道自己所存在问题,找出毛病所在。

在现代教育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吸收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做课堂的领导者、主宰人。现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提升学生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政治教学过程也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和讲学,而是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主人,掌握主动求知的权利,促进学生成为知识、课堂领导者。此外,学生彼此间的经常交流和沟通,便于学生相互了解,解决自身存在问题,激发思维,提高政治生活化学习效率。

结束语:初中政治是一门简单而深刻的学科,它所包含的教学意义极为丰富。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要前沿,是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地。初中政治生活化可以使政治课堂教学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很好地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政治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加使学生对政治生活有了彻底的了解。讲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既充满了乐趣,又获得了知识。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番风潮,同时还应该注意如何做好课堂学习和生活的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王丽,浅谈如何构建初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性,[J] 《速读(中旬)》, 2014(5).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西方;政治思想;女性;角色缺少;原因

女性作为社会的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历程中,女性的地位仍未达到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在人人自由平等的西方社会,女性在其整体的政治发展进程中,女性的角色极度缺少,而关于女性的地位、政治权利等也是凤毛麟角。尽管现在女性地位和权利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一些国家女性甚至掌握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但在整个西方和世界范围内,女性仍未达到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女性角色的缺失和地位的低下,有着很多的制约因素。

一、西方政治思想中长期存在着男权主义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在源头上就存在着严重的男权主义思想。在古希腊,社会流行着种阶等级、性别歧视。“柏拉图非常开明的表示,妇女与男子一样也可以训练成为合格的军人和哲学家,废除了家庭,可使妇女从家庭的狭小圈子里解放出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1]但现实是妇女仍被认为是家庭内部事务主要操持者。亚里士多德则极端的认为,“妇女,只相当于肢体不全的男人”。男性处于第一位,女性从属于男性。在这种男权主义传统下,女性参与政治,或是被认为是异端,或是受到排挤,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二、女性在西方政治中长期受到漠视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女性角色长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将女性解放,但社会流行的性别歧视观念下,根本无法实现。中世纪神权至上的观念中,女性被认为是男人的附属品。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虽然宣扬个人平等自由,但女性的权利远远没有得到保护和重视。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的地位才真正的改善。以法国西蒙娜・德・波伏娃为代表,对女性的重视和研究才真正引起政治和思想界的关注。“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由追求社会政治权利逐渐转向理性思考,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重新审视自己,观察世界。她们从强调男女平等逐渐转为承认男女性别差异,强调女性心理的独特性”。[2]当前,女性主义的兴起使女性权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女性的权利以及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女性自身的特点的制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男女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女性的地位以及与男性关系的变化,主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倍倍尔说:“男女是不同性的两种人类,各人都具有适应他自己的性的目的的特殊的身体组织,为着执行性的职分,非有许多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不可。这是不论谁也不愿否认且不能否定的事实。但是这种事实是不能成为男女间在社会上政治不平等的根据的。”[3]但现实的状况是,女性的地位在有了劳动分工和私有制的情况下,就开始处于劣势。随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漫长的西方政治历程中,由于女性自身的特征,无法在私有制和劳动分工条件下与男性进行竞争,这就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参与权利得不到认可和保护。

四、各个时期西方政治机制和法律关于女性权利的缺失

在中世纪之前的西方政治中,女性普遍的被认为不能参与政治,女性参与政治的机制和法律更是极度缺失。而在西方各国先后建立了民主政体后,标榜着人人平等、自由的西方各国,在其制度建设和法律构建的进程中,女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平等地位。在美国,独立之后的政治设计和法律构建中,女性与奴隶处于同样的地位。即便是今天,女性在大众媒体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仍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媒体总是“不停地加强男性主导意识形态,而不是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新闻反映了男性的观点”。[4]在资本主义不断地完善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得到了承认,有机会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在目前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下,女性仍未实现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在参与国家政治过程中仍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各个时期普遍存在制度和法律的缺陷,导致女性在整个西方政治发展历程中不能有效的参与政治生活,导致女性角色的缺少。

五、各个社会阶段的社会观念的制约

女性主义认为,塑造女性生活的所有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安排都是非正义的,在各个社会阶段里,人们地位、机会和权力的决定因素是生理性别,女性在整个社会制度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主义认识到,“主流正义理论从一开始就证明女性从属地位的合法性,他们或者完全忽略了女性,或者将女性局限于正义原则调节范围之外的私人的家庭领域。”[5]在各个历史阶段,女性在政治思想家的视野中,女性都属于家庭领域。即便是当前,整个社会的观念仍未改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存在的这种观念,对女性的行为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性。女性的行为活动几乎都不愿超越这种社会观念的底线,以避免自己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各个社会阶段普遍存在这种女性观念,对女性的行为有着极大的制约,使得女性在政治中无法获得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结语

当前,女性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待于改善。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女性角色的缺失,短期内很难取得改观。尽管现在女性参与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现实的社会状况和社会观念仍需要不断地改变,才能真正保障女性的权利。只有真正培养社会普遍性的男女平等观念,建立同等的参与机制和法律体系,提高女性的社会意识和权利意识,才能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参考文献

[1]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第33页

[2]张舒:《波伏瓦与女性主义:中的女性主义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第5页

[3]陈元:《社会发展与性别差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西方女性主义的比较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第1页

[4]谭超华:《中国媒体再现西方政治女性的性别议题及机制:以对赖斯和希拉里的报道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9月第九期,第103页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9篇

一、文风的含义

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

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

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

(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

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

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

①真实和虚伪。

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

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

②充实与空洞。

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⑧新鲜与陈腐。

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

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

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

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新颖与老套。

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

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

②质补与浮华。

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

②精当与冗长。

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

(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

1.文风的时代特征。

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 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

2.文风的个人风格。

文风的形成,对于个人来说,又是作者自身的立场、观点、思想作风、精神面貌、文化修养以及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因素在论文上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的“文如其人”和“以文知人”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文风离不开个人风格。

3.文风的民族特色。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第10篇

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

人们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叫作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个作风问题,我们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就是文风。人的作风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毕业论文中的文风也不例外。一个人有怎样的思想、立场、作风,就表现怎样的文风。明朗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里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就是说为人怎样,就写出怎样的文章。如果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写出论文来就有一定的准确和鲜明性;如果朝气蓬勃,思维敏锐,写出论文来就可能生动活泼;一个作风浮华的人,写出论文来决不会朴实;一个思想贫乏的人,写出论文来一定空洞无物。文风不是个别的文章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坛风气。毕业论文的文风应该是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在论文中的反映,应该是一些有着相同或相近世界观、思想作风、思想方法的人,在论文写作中的一贯表现。

文风和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论文文风是论文的作风。论文的风格是指论文的特色和气派。我们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因为这是对论文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但却不能要求每个论文作者具有同样的风格,因为风格是论文作者创造性的表现、成熟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论文作者树立良好的文风,摒弃不良文风;但风格却鼓励多样,提倡风格百花齐放。

二、文风的表现和要素

(一)文风在论文中的表现

1.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

优良文风和恶劣文风在论文内容上的表现,突出地反映在三个方面,即真实与虚伪,充实与空洞,新鲜和陈腐。

①真实和虚伪。

真实,就是论文的材料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能体现历史必然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从事实的全体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事实才是“胜于雄辩的东西”;但是如果事实“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这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3卷第279页)因此,构成论文的材料必须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能体现历史的必然性的。

虚伪,就是与必然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相背离,论文的材料违背事实。

②充实与空洞。

充实,就是内容丰富。充实以真实为前提,翔实地表述真实的事理。马克思说,充实的文风要“三多”:“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页)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做到明确地提出问题,具体地分析问题,合理地解决问题,力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空洞,就是空虚,言之无物,在文辞中没有内容或不切实际。同志曾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⑧新鲜与陈腐。

新鲜,是指论文主旨正确有新意,论文材料新颖别致,不搬弄前人之说,也不套袭旁人之文思。毕业论文要求多种多样,新鲜别致,每个人的毕业论文应力求有新意。

陈腐,是指毕业论文陈旧荒谬,材料雷同不新鲜。陈腐文风传播陈腐的思想观点,毒害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颓废风气,压抑人们的创造力。

2.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

形式受内容制约,而又影响内容的表达。文风在论文形式上的表现反映在三个方面。

①新颖与老套。

新颖的形式式有助于毕业论文充分表达新鲜的内容,新鲜的内容则要求新颖的形式来表达。我们所说的力求新颖,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以自然为基础,顺应新鲜的内容。

老套,是陈旧的东西。雷同老套的论文形式,不能表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大干世界。者套的形式总是与陈腐的内容相结合,而与新颖的内容相冲突。

②质补与浮华。

质朴,就是朴实不浓艳。浮华就是艳丽而不实在,专门追求华丽的词藻,不讲求实际的形式。

②精当与冗长。

精当,就是以尽可能省俭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做到要言不烦,言简意赅,“文约而事丰”。冗长就是以偏长的篇幅表达偏少的内容。用刘知己的话来说,就是“虚益散辞,广加闲说”。

(二)论文文风形式的话要素

1.文风的时代特征。

论文的文风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风气在论文上的反映。它总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产物,是受政治情况的决定和制约的。换句话说,在文风上总是打着时代的烙印的。以“五四”的文风为例。从清末到“五四”,文章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用白话代替了文言。这次文风的变革,是巨大的空前的。其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解放。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精神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从另一个角度说,文风也会对政治思想、社会风习有反作用,它能够直接、间接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时期,“帮八股”极为流行,作用极坏,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风对于时代的巨大影响。那一段时间“帮八股”文风的流行,产生的恶劣影响,对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都有极大的坏作用。超级秘书网

2.文风的个人风格。

文风的形成,对于个人来说,又是作者自身的立场、观点、思想作风、精神面貌、文化修养以及写作的目的和态度等因素在论文上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的“文如其人”和“以文知人”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文风离不开个人风格。

3.文风的民族特色。

上一篇:政治诚信论文范文 下一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