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7:55:38

政务建设论文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税收管理

1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1、1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历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应用起步较早,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O世纪8O年代初开始,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阶段(如GCRS,CRI:''''G软件等);

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是步入面向管理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如增值税稽核、协查系统等);

第三阶段从2004年开始,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实现并创造税收价值的全方位税收服务系统阶段,即电子税务建设阶段。

1.2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就

国家税务总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降低征纳税成本,改善税收环境,为纳税人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的税收服务。主要表现在:一是进一步规范税务机关执法行为,加快了依法治税过程;二是有效地遏止了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偷骗税活动,保障税收收入及时入库;三是进一步规范了税收秩序,保护了广大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四是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保护企业的合法经济利益;五是进一步增强了税务机关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税收管理的意识,实现了税收管理手段的根本转变;六是显著提高了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税收征管质量;七是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2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由于税务总局电子政务建设主要由政府提出并组织实施。用户主要是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受用户使用数限制,网络的建设很难以用户驱动来发展,网络建成后也很难实行企业化经营,因此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大,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来解决,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由于当前税收信息化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资金的需求量也进一步扩大,庞大的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需要在硬件购置、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建设以及各项运行保障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2、2信息安全问题

影响税务信息安全的因素相当广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滞后,原始信息的可利用性存在安全隐患;手工录入导致的信息失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由纳税人提供的涉税信息的安全保障缺乏法律性的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的理念有所偏差,多注重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的投资,而轻视对应用系统的经常性维护;计算机病毒对涉税信息安全的冲击;税收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信息安全隐患等。

2.3信息孤岛问题

多年来税务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因素大多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业务的应急需求,缺少统一的规划,因此,各地信息应用系统建设自成体系、重复开发、功能交叉,而且普遍存在“信息孤岛”。

2.4信息共享问题

数据集中度明显低,信息共享困难,数据很难进行综合利用。到目前为止,国家税务总局征管数据2,3在征管的区县,l,3数据库建在地市一级。软件功能也是功能交叉,带来数据重复采集,一个税种一套表,很多共享表格要填多次。系统软件不统一,造成运行环境不兼容。操作系统、数据库,包括中间件,各种公司的产品都有。CTAIS与金税工程二期各自独立,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3国家税务总局电子政务建设对策

3.1优化税收征管流程以形成高效电子税务格局

若要优化税收征管流程以形成高效电子税务格局,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适合电子税务、科学规范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征管机构调整后,必须对税收业务和工作规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既符合专业化管理要求,又适合计算机管理、便于操作的税收业务流程。要以简化的业务流程为基础,将内部管理所用表、证、单、书简化、合并或部分取消。按照税收管理的认定、申报、管理、评估、稽查、执行等环节,确定最小化的指标体系。

二是优化纳税服务,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纳税人服务管理,应体现在征收管理流程各个方面,包括渠道管理、内容管理、纳税分析、税务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税务机关应在建立税收管理信息传递机制后,对纳税人进行有效的、富有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并加强对纳税人的状态监控。纳税服务人性化应包含:简化税款征收程序;税收管理环节准确、高效;建立良好的纳税环境。并建立上述各环节状态的信息库,以纳税人客户关系管理和状态管理为原则,整合税收管理业务流程,建立以纳税服务为核心的管理新体系。

三是改革审批制度,提升电子税务效率。重点是将现有征管分类.对不存在审批实质、流于形式的部分征管业务,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例如税务登记,税收登记人员只需查验资料齐全、证件合法,即可当场核准税务登记,发放税务登记证,免于审批。

3、2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以强化税收数据的开发利用

科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仅要搞好技术平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在于搞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首先,要加强对数据的采集,按应用需求对数据采集内容进行整合,加强数据审核,尽可能从源头保证数据的质量,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定期进行数据的清理和校验,进一步把垃圾数据清理出系统之外,确保在此基础之上加工的数据产品真实有效且能对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其三,应在数据加工和分析上下工夫,把各种历史数据、各类财务信息、申报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通过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抽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决策分析,并且把数据转化为信息,进而使信息转化为知识,最终将其输送到决策者和用户手中,发挥出信息化的应有效用。

为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在省一级建立数据处理中心,通过安全畅通的网络,保障各级税务部门实现资源共享;在内网平台基础上实现包括工商、海关、银行、财政、统计等部门的网络互联,实现信息交换、建立共享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层体系结构的数据库技术,对所有涉税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的联合分析处理,通过数据抽取、加工、比对、合并、分析等功能,整合异源、异构数据资源,形成统一的有效信息,利用科学的分析预测模型进行目标、过程和行为的管理决策支持,利用纳税人电子档案、报表、征管质量分析等数据产品,提供信息服务,使数据真正向管理信息转化,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综合、快捷、高效的功能。

3-3建设一个系统及三大体系以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服务

3.3.1税务决策支持系统

这是最高层次的电子政务,是全面提升我国税务预测和决策水平的现实需要,是我国税务工作从操作型管理走向数量型、分析型、智能型管理的标志。在指导思想上,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应着眼于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立足于税务行业跨越式发展需要,构建一个集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开放性、安全性于一体的高效、智能化的决策系统。在功能上以面向决策层服务为主导,兼顾管理层的需要。同时,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应遵循先进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共享性原则、保密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按所使用的技术不同。可以将决策支持系统分为四类:一是基于模型库和数据库的“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二是基于模型库、知识库、数据库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三是基于数据仓库、OLAP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的“新决策支持系统”;四是将上述三种类型决策支持系统所使用的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新决策支持系统”是目前税务系统发展决策支持的重要方向,而“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框架设计是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设计的核心所在,它决定了决策者进行决策的范围和最终的信息来源。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4个子系统:

一是税收业务子系统。二是行政管理子系统,三是组织文化子系统,四是技术监督子系统。从功能上看,应该包括报表浏览、即席查询、多维分析、模型分析等四大功能。

3.3.2税收经济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税收经济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目标是构建网络环境下经济与税收信息共享的管理模式,建设以总局为核心,有效地减少信息冗余的、垂直的税务门户网站。这可能需要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及税务服务企业联合运作,采取有生命力的管理机制和市场机制。

不论是政府部门、企业、个人。还是学术机构、教育单位,均可在该网站或映射网站上得到相应服务。在强调客户群体。即纳税人的广泛性的同时,注重对高端客户的细分,根据最重要的客户群设置栏目和内容;网站内容要突出时效性和实用性。一个具有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有特色的税收经济公共信息服务网站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一是法律法规检索指引功能;二是综合财经新闻、财政金融信息动态服务功能;三是财政金融专家在线咨询功能、疑难自动解答功能;四是税收征纳业务网上电子处理功能;五是财政金融基本知识、前沿理论的介绍与讨论功能;六是网上财政金融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功能;七是网上出版物及相关资料的发行功能。

3、3、3电子政务标准体系

电子政务的首要保障就是需要制定极其严格的标准体系。它的重要意义是,在无数形态各异、标准不一的硬件、软件、网络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语言”,从而能够把现实中的一个个税务应用系统连成整体。为此,需要进一步修订、补充、完善税务信息化的业务规范。

3.3.4,财务安全保密体系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本论文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背景、环境因素、发展历程等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对策

一国际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述

1.电子政务概述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去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按目前通俗的说法,就是“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外在表现为政务手段的改变,其实质却是政务内涵的深化。前者是“面”上的变革,后者是“质”上的变革,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公众服务。

2.电子政务和传统政务的区别

传统政务实际上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以政府机构和职能为中心,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要通过政府部门办理相关事务必须首先了解各个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权限和具体分工,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到不同部门办理。而电子政务的处理方式是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政府以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政府管理与服务作为出发点,帮助

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办理各种经济与社会事务。同时实行电子政务更关键的是带来管理和工作的传统观念的改变、精简和优化政务流程,科学决策,使政务处理更加集约、快捷,并以此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国内许多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提出的并联审批模式,扣波了部门之间的界限,相关部门根据业务流程同步审批,这种业务流程再造符合电子政务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根本要求。

3.国际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目前,世界上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这成为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新动向。

2003年,日本政府宣布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并计划2005年全面进入“办公电子化阶段”。

美国在2000年6月6日开始,用了2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建设电子政务的全部立法程序。布什政府上台后,同样表示要利用互联网帮助政府提高工作效率,使公众有能力以一种更及时和有效的方式和联邦政府进行交流.在2001年的“9.11”事件后,美国的IT业经受了沉重打击,美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把建设电子政务作为刺激国内IT业增长的手段之一。

英国也在2000年提出,要建设最适合于知识经济发展的“电子英国”。

尽管加拿大的电子政务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速度惊人。根据艾森哲近期对各电子政务进行的整体调查,加拿大独占鳌头.新加坡列第二.美国第三。加拿大的电子政务之所以能够发展如此迅速并后来者居上,得归功于加拿大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加拿大是拥有世界最先进广播系统的国家,因此拥有良好的国家信启、基础设施:其国内主要城市均有高速数据网联通,通讯上网费用全球最低。由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国家光纤网早在2001年就已建成.其技术甚至比美国领先了半年。

发达国家已将实现公共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电子政务作为工程在建设着。在世界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并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已经是大势所趋。

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也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其中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1993年起,国务院成立了国家信息化联席会议并实施金桥、金关、金卡和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金桥工程是直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服务,通过建设政府的专用基础通信网,实现政府之间的相互连接,计划建成一个连接全国各省、市、区,多个城市与几十个部委互联的专用网。金关工程主要是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到1999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已实现了银行、外汇管理机构以及海关的计算机联网,在关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此,我国的电子政务从计划酝酿走向全面实施阶段。到2001年,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并且有几十座城市提出了建设“数字城市”的计划。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县、市级以上的政府都没有站点,并通过网站向社会信息。

二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同地区差距悬殊,发展不平衡

同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样,我国政府信息化水平不同区域间差距也很大。总的讲,改革开放力度强的东部沿海省市信息化程度显著高于中、西部省份,经济力量雄厚的国家直辖市信息化程度显著高于大多数省、区。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的各省、市、区在推进政府信息化时一开始就处在非同一起跑线上,在推进的过程中进展快慢也不一样,形成开始信息化程度愈高者发展愈快、愈低者发展愈慢的状况,以致先进者有的已步人国际先进行列,落后者有的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协调机制失灵,开发与应用脱节

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体制因素造成各行政机关之问的业务分割外,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是影响电子政务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要求对传统的办公业务规范化、数字化,这需要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如规范办公流程,对现有的一些业务格式化、标准化,制定系统代码、系统分类等另一方面,系统建成后大量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加载,日常信息的加载,对外以及信息的更新、维护,办公流程、业务组织的进一步优化调整等,都牵涉到业务和技术的各个环节,必须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而目前,管理者、应用者、技术员三者之间常常缺乏业务的沟通、协调和融合,横向的协同性较差,以至往往出现有些系统开发出来后从来就没有被应用过;有的数据库建成数年,里面的内容仍是当年的数据;有的机关计算机网络开通后,网上只有少量的电子邮件,公文、信息等依然还是通过邮局传递;一些政府网站内容单调、信息过时,甚至几年如一日。

3.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政府信息系统和网络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定的法规环境,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法律和法规来保障,这一点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于2000年5月就通过了《电子政务通讯法案》,确定电子签名和其他电子证书在法院审判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并授权政府部门修改有关法令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实施扫除障碍。日本为了实施E-Japan”的构想,将制定《IT法案》和修改各种过时的法律置于优先地位。其他国家也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允许电子签名的使用,承认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并出台相应的网络安全政策。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关于快速发展的电子政务该如何建设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制定一部系统的关于电子网络方面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国家制定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已迫在眉捷,电子政务的立法进程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才能使电子签名、信息公开、政务公开、个人数据保护等有法可依。

4.网络重复建设和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尽管党和政府在推动信息化的统一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方和部门过分强调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造成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分散投资、分散管理、重复建设等现象。如我国各省、市、税务、银行、海关等地方和部门都先后建立和应用了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但这些网络系统条块分割,各自独立,数据库标准、软件应用、域名和内容也没有进行规范和统一,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困难,一方面造成资金的浪费,另一方面给以后的网络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带来很大困难。

5.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问题影响行为的前进。

①一些党员干部对电子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把握世界潮流发展的大势,没有看到国外政党对电子党务的使用,没有看到电子党务对促进信息化、保持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的积极作用,认为电子党务可有可无或是现在发展电子党务为时尚早

②把电子党务看成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部分或分支,认为没有必要把电子党务单列出来,实际上电子党务与电子政务有相同更有不同,电子党务可以借鉴电子政务的发展经验或是共享电子政务的平台资源,但是电子党务不是电子政务都能涵盖的,只有以电子党务为统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推进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机关部门的信息化进程。

③把电子党务简单的理解为党务工作上网,或是把电子党务局限的理解为办公网络自动化,“导致了重项目建设、轻系统更新维护,重网络建设、轻业务流程优化重组,重硬件设备、轻信息开发利用等现象。”

④认识不到发展电子党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以为电子党务很简单很迅速,花点钱搭建一个系统就完成了,没有把握电子党务的本质,各地各部门缺乏对电子党务的全局规划,往往是各自为战、一哄而上,造成了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⑤认为党务党建工作有特殊性,不宜实行信息化。其实不然,党务党建工作确实有些重大问题是需要保密的,但相当大一部分领域诸如理论宣传、组织管理、干部任免、网络监督等是可以公开的,至少可以向党员公开,这样才符合党务公开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思考

1.充分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成功经验

电子政务及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的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目前正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许多发达国家中都已进入发展期。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和研究明显滞后.但是.这也为我国政府借鉴成功经验.避免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综观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较为发达和成功的国家,他们发展的经历和实践结果,都充分证明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广阔前景。总结他们发展电子政务的历程和经验,以下几方面的启示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1.1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

公众电子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府服务方式和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世界各国政府正积极应用互联网为民众提供在线服务,例如在线预约、线上发证、在线报税、在线缴款、在线申办等等,民众将利用浏览器自助上网获取政府信息及服务。政府也将广为运用“公共信息站”及自动柜员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为民众提供获取政府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3.1.2整合服务,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到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民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仅是要求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获得服务的方式和程序也要不断改善。民众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满足民众需求,世界各国政府将不断自我创新和调整,整合传统公共服务,建立“单一窗口”,给民众提供“一站到底”的公共服务。

2.着力解决好电子政务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保障。没有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一方面可能造成网络体系运转不畅,政务工作和服务质量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造成网络瘫痪;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秘密信息泄漏。专家指出,电子政务安全面临七种威胁:

①黑客和计算机犯罪。

②二是病毒的蔓延和破坏。

③三是机要信息的流失与信息间谍的潜入,这一条可能是电子政务实施中比较敏感的。

④是网上恐怖活动家。

⑤五是内部人员泄密,包括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和违法、有目的窃取两种情况,据国外统计,核心部位出现犯罪的部门,80%以上是内部人员所为。

⑥六是网站安全产品的使用。

⑦七是网络的脆弱性,网络发展到今天很多漏洞不断出现。

所有这些安全威胁需要认真地考虑。因此,必须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此外,还要强化用自主知识产权保障电子政务安全。

3.制定信息政策和法律,加强信息交流道德教育

加快制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面对越来越多的金融盗窃、黄色信息等计算机犯罪的问题,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信息政策和法律,以保障信息安全、打击信息犯罪,为信息化建设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信息法律法规的制定,一直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此外我国在制定信息政策和法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实际可操作性,诸如制止和处罚网络犯罪的具体手段和标准,怎样培训网络执法人员等,均未作明确的规定,以后在这一方面需要细化。同时还要加强信息交流道德教育。加强信息交流道德教育,让每一位参与到网络系统中的用户意识到信息网络规则,意识到其他网络参与者的存在和权利,意识到在公共信息中使用令人不愉快的语言,是网络不道德的行为,并最终自觉纠正。

4.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的运用

政务网络平台上可以加载共性、重点和跨部门的应用系统,突出重点,满足共性需求,减少重复建设。比如,基础性办公通用软件,如公文流转和网上办公系统、政务电子邮件系统等,都可以直接加载到统一网络平台上。通过组织开发统一、支持跨平台、支持功能与流程定制的基础性办公通用软件,基本满足各部门的无纸化办公需求。各单位的专业应用可在通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其他共性、重点和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也可以基于网络平台进行开发,直接加载运行,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为各政务部门提供服务,实现应用系统在本级政府层面的业务融合。加强业务系统的整合,将为当地政府和部门管理者提供对服务过程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升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和监管力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政务网络平台,在建设规模、网络架构、网络管理、网络运行方面都隐藏有潜在的技术风险,还可能因为整合各级、各部门已有网络资源带来一定的行政风险。即使在网络平台开通运行之后,如果没有加载足够的业务,没有提供有效的服务,没有其他政务部门的积极配合,没有企业和市民的主动参与,那么,网络平台的发展依然会面临严峻的形势。因此,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得到信息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5.完善网上服务系统

电子政府运行环境下,将会盘活政府部门掌握的不为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所使用的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政府将那些无须保密的信息都公布在网上,通过上网公民就可以方便的查询到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政府还进一步开发网上服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向公民提供更迅速、更简便、更周到的服务,政府服务的平台将从传统的办公室、窗口、柜台转向简单的网络平台。比如,通过政府网站来进行纳税、申请执照等。而且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网络,可以将政府更加公开,可以将更多的政府信息向社会公开。政府在制定政策,作出重大决策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让公民参与,让公民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从而使各级政府网站成为便民服务的“窗口”,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足不出户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在网上实现政府职能,从而密切政府与公民的紧密联系。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作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电子政务建设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进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管理的革命,这与我国以往的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回顾我国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我们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展开的,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的改革,而目前的基本情况是,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带动不了其他的改革了,我们的改革遇到许多问题,多数与政府自身有关,如果政府自身改革不能深入,其他改革也恨难深化。就这个意义上说,要消除电子政务发展上所遭遇的新一轮“瓶颈”,使得电子政务的开展继续为政府自身的改革发展提供帮助,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将为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关键。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1)可以达到政务业务系统之间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的要求。除了许多系统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这些部件之间的操作接口同样也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如果接口标准和规范无法达成统一,则很可能对整合系统的顺利运行造成影响。因此,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充分保证来自不同厂商的系统能够在统一的接口标准规范下很好地协同工作。

(2)能够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对于电子政务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而言,标准和规范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框架下,可以促使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来,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基本的产业规模,使整个产业链快速闭合。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可以使得产品的成本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有助于技术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3)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直以来,标准和规范是保护关键技术所有者权利的关键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在IT产业方面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因而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尤为强调产品在系统中的全面应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许多核心技术仍然需要依靠国外,因而采用这些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全面保障。

2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框架

2.1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技术路线方向

以下两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技术路线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建立起标准规范框架,并确保其完整性。首先应该经常关注国外相关领域内的所取得的新成果,并且将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结合起来,努力建立起完整的通用框架体系和电子政务业务规范标准体系,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严格遵循紧密结合应用和急用先行的基本原则。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密切结合重大专项工程和部级的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以便及时将应用成果转化为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使其上升为正式标准,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将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能够使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得到有效缩短,从而能够更加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

2.2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内容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规范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在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指南和体系结构是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主要内容。电子政务服务的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的重点是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变得越来越规范,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的数据格式标准系列和安全技术标准系列等等。对外服务业务规范体系。从该体系的重点来看,主要是规范对外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并且应该在政务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使业务的通用流程规范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从而为外部政务服务系统之间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提供重要支持。

2.3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政府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将以现行的政府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标准化为纽带,发挥自己的最大努力构建出我国的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同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所有的电子政务业务规范和相关的技术标准都应该为建设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有效的标准支持,并确保其正常运行,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产品研发工作和所必需的而各种关键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互操作。同时,由于业务技术标准规范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因而我国电子政务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不断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发展。

3电子政务中的标准化技术

3.1总体标准

以下几点是总体标准所包含的的具体内容主要:术语标准。设置术语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所获得术语集更加标准化,使术语集当中所包含的所有术语和相关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对应,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歧义,使人们产生误解。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当中,术语标准主要是将该领域所涉及到的技术和所使用的通用术语汇集起来,比如数据处理、各种信息技术以及汉语信息处理等等,并且对其进行定义,不仅需要定义术语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解释。中文信息处理标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为了便于应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制定都已经制定出了相应的内码体系,并且设置了相应的编码标准。要想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对中文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尤其是汉语信息和汉字信息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部分。

3.2信息安全标准

以下两个方面是信息安全标准的具体内容表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交互双方可以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交换信息阶段使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密码技术属于一种交叉性学科,该技术将众多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最主要的有通信、科学以及计算机等等,除了具有确保信息机密性的信息加密功能以外,还具有系统安全、秘密分存、身份验证以及数字签名等功能。密钥管理标准。密码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基本要素,密钥管理是其中一大要素,另外一大要素则是加密算法。由于密码系统通常会被反复多次的使用,因此,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密码算法根本无法充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密钥是对解密算法和加密算法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信息,密钥系统能够为加密信息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

3.3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网络建设规范。网络建设规范的基础是建立“三网一库”,具体而言,就是在政府机关的内部建立起办公业务网,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办公业务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最终建立起一个地区级的政务专网,从而使政府内部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因此,网络建设规范除了需要包括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建设规范以外,同时,还必须包括电子政务办公业务网建设规范。网络维护管理规范。通信网络的建设是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电子政务运行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必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建设。目前,国家电联、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部分民间团体均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标准,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管理标准化的进程。当然,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具有特殊性,因而应该在充分借鉴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制定出对电子政务外网、内网以及专网等的管理标准。

3.4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换指的是软件与软件之间的通信。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不断朝着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方向发展,归根结底,所有关于电子政务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和政府与政府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一种交换。建立起信息交换总格服务平台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各种复杂的电子政务变得更加的简单,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服务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存的各种网络有着不同的信号机制和通信协议。因此,作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应该通过更加简便的信息交换机制来完成复杂的电子政务。标记语言标准。顾名思义,标记语言指的是一种用来给文本添加标记的语言,从发展历程上来看,这些标记语言依次经历了“标准通用化标记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和“可扩展标记语言”三个发展阶段。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网民日益增多,而政府为了适应形势,需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管理与服务,正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而当前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意义重大。

1.提升了政府运作效率,并使政府行为“阳光化”众所周知,政府行政管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会产生两个重要变化:一是促使政府调整和革新其组织结构、权力结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二是为政府提供新的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技术环境,网络条件下强大的信息传输、储存和处理能力以及知识管理能力等,这能使人力、信息、知识、管理方式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共用,有效地降低现代行政管理与服务的成本,会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建设电子政务使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功能职责分类、服务领域、行政流程、工作状态都清晰可视,使这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在“阳光下运作”,此举能更加规范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让其接受社会群众“雪亮眼睛的监督”。

2.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了使政改跟上经改的步伐,推动政府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刻不容缓。而电子政务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功不可没。这是因为,电子政务实现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政府行政管理的高度融合,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官民互动模式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往往能冲破多层“权利门槛”直达政府高层,使老百姓关切的现实问题能更多地得到合理化和现实化的满足,政府的人本行政理念得到贯彻落实,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日益成为让人民满意的新型政府。目前,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契机下,我国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正在由原来的“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由原来的以“政府组织的任务”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主。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路径

1.注重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经验国外电子政务较我国发展发展更快。如美国电子政务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现在美国的电子政务在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营方式、立法体系等方面都比较完备,使美国电子政务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借鉴外国的经验,“为我所用”,刻不容缓。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立法方面不到位、政改体制和机制建设乏力、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孤岛现象较严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影响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吸纳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打造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2.提升政府公务员应用电子政务的业务素质和规范网民的参与行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电子政务方面的业务素质还不强。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政府机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政府机关必然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特别是需要引进一批既懂得新技术应用又熟悉政府业务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公务员队伍又在不断缩减,一些优秀人才由于受编制的限制而被拒之于门外。因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通过多种培训和再学习提升政府公务员应用电子政务的业务素质已成为当前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另外,对于网民这一主体,也必须通过法律建设等来规范他们的参与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国内网民数量激增,尤其是微薄时代的到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网上平台及主要领导和负责人也都在积极开通微博与网民在线互动,及时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此过程中,有存在不少缺乏网络道德的民众虚假信息、恶意攻击政府、说事粗口下流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建设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促使他们“文明行网络”。

3.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笔者认为,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借鉴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经验,提升政府公务员应用电子政务的业务素质和规范网民的参与行为,还应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陈庆魁和彭渝两学者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在国务院中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切勿造成信息的“条块分割”;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对一些拟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要纳入到全国性规划中,对已投入使用和在建的电子政务应逐渐过渡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下,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唯有此,电子政务建设才能不断加强。

三、总结

总之,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在我国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必须不断加强此方面的建设,而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才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希望经过此方面的初步研究能吸引更多的学者专家关注此问题,推动电子化政务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以此指导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电子政府维度建设不断科学化、现代化。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安全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安全防范措施、隐患较大等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与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特别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作出了部署。(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面向需求,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工作,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五)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研究。

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的主要内容来看,强调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而两者的结合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更显重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加速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1传统政府运作机制和部分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的束缚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政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政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扬弃。在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不合理,办事透明度低,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各政府机构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成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障碍。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官员留恋并习惯于传统的公务文书形式,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礼,也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阻碍之一。

1.2信息利用率低,开发手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库,但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信息库仅占10%左右[1],其他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和适时更新,基本上是“死库”,从而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量信息却“锁”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白白浪费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多、电子方式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的现象。

1.3数据来源的复杂性、信息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信息孤岛”

前几年,各部门、各地方也建了不少政务信息数据库,但由于国家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少一个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结果造成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信息流通瓶颈等问题,制约着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在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各自为政,自行规定一套很不完善的标准,自行建立一些很不规范的数据库。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缺乏“标准意识”,明明有国家标准却不执行,而是强调特殊性,自行制定一套“土标准”。这些标准各异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4信息化水平与信息化能力低成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障碍

在我国,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有80%处于封闭状态。国家重点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作为其强大的后盾,较低信息化水平的社会将难以全面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5信息技术人才短缺阻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美国信息产业中心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约有34.6万职位空缺,目前美国对各行业进行统计,约需100万信息技术人才。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其中德、英、法国分别短缺18.8万、8.2万、6.7万人,在我国,计算机软、硬件人员占信息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2.5%和6.25%[2]。由此可见,21世纪信息技术人才最为需要。目前可以说,50%的新岗位属于信息技术支持与网络管理,几乎每一个机构都需要这类专门人才,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公司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则更为重要,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极大障碍。

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针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2.1建立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

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机构。这是一个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威机构,负责全国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管理和营运,协调网络的运行。它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存储、交换、传递的统一代码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术语标准;负责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管理和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另外,它还负责建立各地区的区域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这些地区性的机构在它的领导下,进行本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此基础上,从而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2建立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

我国的政府掌握着数以千计的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库,但大部分是“死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激活“死库”,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包括:综合服务系统,具有信息、信息检索、导航服务、信息处理、电子杂志等功能;公文处理系统,具有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公文管理、公文检索、会议管理等功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信息处理、信息查询、决策分析等功能。开发具有可读性、可检索的终端用户界面,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2.3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

电子政务的标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电子政务基础标准、电子政务应用标准、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和电子政务网络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重视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作以及安全保密的基础。为此,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尽早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2.3.1开展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我国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及未来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框架和标准细目。

2.3.2制定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的研制工作,使得我国电子政务的业务与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使我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业务和服务标准。

2.3.3研制电子政务安全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以确保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数据的畅通、安全、以及保密,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保密。

2.4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

为了能够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网络结构的便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设想建立电子政务运行的统一的网络平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展开了一场有关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的问题的讨论[3]。所以,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构建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的网络平台,以便于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5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当务之急的是建设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数据库。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系统,总体结构应该是开放的Browser/Web/server的网络环境下,由标准类、公用类资源数据库系统,加上分布式的各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群系统组成。它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数据中心,承担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功能。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包括国家元数据库系统、国家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国家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共用类数据库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社会综合统计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服务资源信息库、人口资源信息库;分布式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群是指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管理的业务属性,在标准类、公用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建设本部门的政务类数据库系统,例如城镇规划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质量监督管理数据库、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劳动就业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企业资信数据库(可与法人单位库建立关联)、个人资信数据库(可与自然人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关联),等等。各地方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一般分原始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两大类,可根据使用频度建立多个专题数据库。综合信息库原则上应对社会公众开放。

2.6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公开政府信息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直至工业化社会,政府部门把垄断信息作为自己的特权之一,认为政府信息理应归政府所有。但是到了信息社会,信息的社会共有性得到了包括法律界的社会各界的普遍承认,政府不能再独自占有信息。美国60年代就制定《信息自由法》,规定信息是社会所共有,其他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类似的“信息公开法”,“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专项法律,但人民享有知情权是一项宪法规定的权利,可以同通过‘权利推定’予以肯定。依照我国宪法所体现的‘人民’的原理与原则,人民理应享有知情权。也就是说,社会公众有权享用信息,其中包括主要由政府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公开信息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4]。”

我国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电子政务,正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调查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合理方案,起草有关法律条文,相信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很快就会出台。

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使社会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信息公开的意识,为使公众公平的享用本该享用的信息创造一切条件。

2.7正确认识共建与共享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由于经费不足及认识方面的偏差,人们只希望共享,而不注重共建,认为既然是资源共享,那么自己就可以随意享用其他政府机构建成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而不需要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了。有的政府机构了解一些共建的重要性,但总找一些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寄希望于共享信息资源。孰不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体系是要大家的共同建设来维持的,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机关的投入,共享信息资源何在?忽略共建的做法,必将导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瓦解。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在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8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人才共享机制

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制定有关招聘信息技术人才的政策,采取吸引、招揽人才的有力措施,创造出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而且除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外,还应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实现政府部门系统内技术人才的共享,以解决系统内的人才危机。

【参考文献】

1赵培云.试论政府信息资源上网及其市场化.图书情报知识,2000(3):33-35

2姜岩.硅谷引爆世界人才大战.北京晚报,2000.9.30

3王元月,纪建悦,林则夫.电子政务及我国发展战略研究.科研管理,2002(5):48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征,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和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平安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足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摘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征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目前状况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和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和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平安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平安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和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平安防范办法、隐患较大等新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策略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新问题进行探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和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非凡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足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平安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摘要: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摘要: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摘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

6刘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目前状况和猜测[J.当代通信,2005(5)

7刘家栋.2004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白皮书[M.武汉摘要:武汉出版社,2004

摘要电子政务既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现代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显著标志,还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之一。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要实现中部崛起、和在中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必须要不断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一、电子政务培训的机构建设应予重视

由于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出现的涉及多学科的新事物,一些地方的教育培训单位,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还没有专门的电子政务研究培训机构,而是把电子政务培训任务挂靠在现有部门,如管理教研部、计算机教研部等。由于机构的缺位或不到位,不能有专门人员研究、策划电子政务培训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细则,使电子政务培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由于现有教研部门工作职责、职权范围所限,教学人员与当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缺乏紧密联系和直接往来,教学单位对于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前沿性政策及技术问题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了解沟通,信息不灵。因此,各省、市级电子政务教学培训主管单位组建相应的专门机构,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及技术前沿课题,适当参与相关的科研及建设实施实践,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以及有效组织各级扩散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来看,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给予了重视,各地大都完善、建立了电子政务培训硬件设施,如设备完善的计算机房和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为电子政务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各地电子政务教学主管单位应加强和完善培训单位的机构建设,从机构设置上为电子政务培训提供保障,以便有专门培训机构承担各省、市级电子政务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如了解并根据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和技术条件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扩散培训的指导;参与科研和技术攻关,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协调培训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实施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关系等。

二、首先要加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

电子政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政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电子商务资料库!1;5+*96*)15%)"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电子政务培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技术,但是目前现有师资队伍尚不足以胜任电子政务培训教学需要。一方面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单一,很难将电子政务的理论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加以概括和领悟;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电子政务实践经验,对相关政策把握不足,对建设的宏观规划和具体步骤了解不够,在教学和技术上均无经验可言。依现有师资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要使教师尽快掌握电子政务学科理论以及培训必备知识,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培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家权威性培训大多针对较高层次和级别的领导干部,尚未扩展到师资培训。而对于地方广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来说,则主要依靠地方培训教师进行。因此各地必须抓紧电子政务师资培训,并将培训与资格确认统一协调起来,参与电子政务扩散培训的教师应当首先取得电子政务培训教师资格,师资资格培训是各地电子政务培训的当务之急.

三、电子政务培训必须标准化、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范有赖于电子政务培训的标准化。目前电子政务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培训机构的不完备,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电子政务培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地方尚不能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有侧重地进行课程设置。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内容和形式上应区别于普通公务员培训,课程设置应有区别。随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领导干部将担负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工作,他们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实施的决策者,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应侧重在电子政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上,通过培训使广大干部加深对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明确责任,理清建设思路,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的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专业技术管理干部还应通过培训,使其具有评估和鉴别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电子政务的新的应用发展和实践效果,以便辨识新技术给政府现代化带来的新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而对于普通公务员则应把重点放在电子政务办公能力培训上,主要培训桌面系统应用、OA办公自动化应用、网络平台应用等操作技能。

目前,一些地方培训课程的设置不够理想,比如,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与普通公务员的培训选用同样的教材;将大部分学时分配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将电子政务培训仅作为一种烘托。这显然偏离了国家培训要求和实际需要,如此往复将会形成以计算机培训代替电子政务培训的局面,达不到应有效果,影响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其次,由于培训师资紧缺、实验环境和条件的局限,培训课程受到影响,比如,培训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人(教师)设课问题。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一般按照现有教师可以胜任的课程(如计算机课程等)安排。在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实验环节的设计上,由于目前没有电子政务模拟系统,所以培训的实验环节只好安排为计算机基本操作: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使电子政务的培训变为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目前的电子政务培训尚未实现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步实施,因此电子政务培训,从内容、标准和效果上不能得以确认。

四、重视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科研——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三者在电子政务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科研这个中间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电子政务培训与电子政务建设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电子政务培训为电子政务建设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对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也将促进电子政务人才培训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办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施工作。参与科研攻关、了解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实践进程对于培训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培训师资不参与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就像医学院的教师不临床一样,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如何可以搞好电子政务培训呢?因此,为深入了解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和框架体系等,各省、市电子政务培训主管单位的师资应积极参与本地区电子政务的科研和建设实践,以便更加贴近实际地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编写比较权威、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课件,使培训更好地配合本地区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确保电子政务培训的有效性,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实践提供人才保障。

五、利用模拟环境提高电子政务培训质量和效果

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电子政务的培训应该在一个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环境的主要意义有两个:

第一,这个模拟环境可以开发为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电子商务资料库(.44,1+06&1".-(的模式,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基本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基础信息建设尚未完成,机构调整问题、电子政务的立法问题;电子政务安全数字鸿沟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还无法做到成熟的水平。因此人们无法看到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形态,从而对电子政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的认识。但是电子政务在模拟环境的建立中可以屏蔽许多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难点和制约因素(比如: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成,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数字鸿沟问题等)。建立虚拟的基础信息环境(如政府信息平台,即:电子支付、电子纪录、电子文件以及电子签名;国家基础信息系统:如人口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理想的政府机构的结构和政府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等。这个模拟环境的建立可以将最成熟的电子政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培训者通过这个环境深入理解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电子政务给政府管理模式带来的变化;电子政务成熟阶段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业务流程等。政府角色及与公众关系的改变;政府管理的有限虚拟和虚实并举的新型态;信息时代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最终了解成熟的电子政务的整体模式、实施过程,掌握电子政务这门新兴学科。

第二,模拟环境可以对电子政务中一些典型应用系统进行模拟和分解,按照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不同业务流程和角色(政府、企业、公众)进行设计,使培训者以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电子政务模拟系统的实际操作,从而学习和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进行电子政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和电子政务运行的模拟化组织和管理,掌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实际操作。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1、组织保障

一、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战略计划的施行需要1个高效、灵便的组织来保障。我国基层社区是自治组织,它也是范围巨大、结构繁杂的,管理强调节制、1致以及肯定性的轨制型组织。我国社会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转型,致使社区也必需解脱僵直、封锁的管理法子,努力成为结构扁平、精干、富于变化的灵便型组织情势,这类灵便型的组织情势使信息渠道畅通、传输快速更加对于称。人力资源计划是依据组织的内涵,立足于社会糊口的发展变化,使社区组织有助于人力资源计划方案的施行。

二、社会应努力成为知识型的管理。今天的社区是知识经济时期的社区,它渴想知识的武装,更趋向于成为知识管理型组织。在信息社会全新的扭转进程中,它更渴想更新,也更趋向于学习型组织。跟着知识经济在不断向广度以及深度的发展,知识愈来愈成为战略性资源,知识工作者在组织中的数量以及比例愈来愈大,而且他们也是保持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首要资源。这是1种全新的组织模式,其将学习上升到组织的层次,而不单单强调个体层次的学习。

三、人是出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力大小及其施展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以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状态。而要晋升人的能力并使其更好的施展,组织保障是不可替换的。尽人皆知,人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1,现代人主要是社会存在物或者“社会的人”。1般来讲,人口、人力资源、劳动力都是人类社会流动的结果,也是形成人类社会流动的条件。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角度讲,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人力资源处于必定的社会规模内,其构成、分配以及使用都处于整个社会当中并依赖于社会,因此人力资源从本色上讲是1种社会资源。而今天的社会人,生存糊口在必定的组织里,例如社区组织。社会人在社区组织里通过精神文化、价值观、人际瓜葛、团队建设、利益整合等方式,增进其本身以及糊口的发展。

2、轨制保障

我国的政治轨制是社区电子政务建设战略人力资源计划的根本保障。跟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社区各项轨制正在树立以及完美。固然,社区电子政务建设人力资源计划方案的具体落实必需有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配制、开发、鼓励机制、绩效评价、薪酬福利等人力资源管理轨制,二者必需互相配合、予以保证,从这1点来讲,目前还缺少科学系统的匹配。我国社区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的制订以及落实还有1个艰难的进程。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赶时、出政绩,仓促地建立网站、注册域名、买进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软件,但热闹过一阵子之后,许多事便无人问津。这不仅有悖于国家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网站的建设不是要给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作秀”,而是要在网络上真正建设一个信息丰富、内容实用、服务快捷、互动性强的电子政府。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笔钱对发达地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而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低得令人惊奇,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建立电子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都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否则,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政府e化就是在沙滩上盖高楼。

(三)部门协作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四)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一些政府网站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除了这些红头文件之类的政府公文,看不到其他什么像样的信息,而且多偏重介绍和宣传的静态功能,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缺乏与用户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务透明度进一步增强。笔者就是在此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电子政务工作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今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网站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2]王德欣.电子政务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上一篇:征信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整体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