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业范文

时间:2023-03-17 19:48:11

证券业

证券业范文第1篇

wto对证券市场的基本要求:证券市场的开放服从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其主要有以下六项基本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逐步自由化原则。其中前三项原则为一般性原则,各缔约方在所有服务贸易领域都必须遵守。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逐步自由化原则则属于特定义务,需要各缔约方经过谈判达成具体承诺并加以执行。《服务贸易总协定》对证券市场开放的要求,是由其基本的法律原则所决定的:

(1)在可协商的原则中,对于逐步自由化原则,外资渴望进入中国证券市场,但目前中国坚持仍然会开放b股市场,但是a股不能开放。美方则坚持提出开放整个证券市场。对于这个要求,中国仍然坚持金融部门的开放必须循序渐进。并且因为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直接开放外资进入的可能性不大。近年来中国证监会曾经提出研究组建中外合作投资基金的可能性,以基金的形式吸收外资进入,采取组建中外合作基金形式的可能性极大。

(2)就证券市场准入原则来说,各缔约方的证券市场应该向其它缔约方开放,除非在承担义务清单中明确规定,否则,任何缔约方不得限制外资进入本国证券市场,包括限定其最高股权比例或对单个的或累计的外国投资实行限制;不得要求缔约方必须通过特定法人实体或合营企业从事证券业务;不得限制境外投资者的数量,包括采用数量配额、垄断、专营服务提供者等方式;不得限制外资经营证券业务的总量。

(3)就证券市场的国民待遇来说,缔约方给予外国证券投资及投资者的待遇不得低于给予本国证券投资及投资者的待遇,包括投资品种、投资数量、投资比例等方面都不应有差别。就证券市场的透明度来说,除紧急情况之外,每一缔约方必须将其与证券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它决定、规定以及习惯做法,最迟在生效之前予以公布,以便给国内外市场主体有充分的时间予以了解和掌握,尽量使得市场环境变得可以预见,并进而决定自身的行为取向。

二、加入wto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

1.wto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的机遇

(1)加入世贸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从而有利于证券市场人气回升。此外,加入世贸还有利于长期建设性国际资本放心地进入我国市场,扩大外商来华投资。加入世贸也有利于我诮械牟到峁沟髡轿弧?

(2)我国宏观调控手段将加快市场化步伐,股市对有关政策调控工具的反应将更加灵敏。加入世贸后我国将逐步放开金融服务市场,国际金融资本进出我国的频率将会加快,通过市场手段调控国际资本的供求成为必然选择;而加入世贸后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对比及市场状况,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通过有关政策工具调控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将逐渐加强。

(3)中国保险和银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资金来源的扩大。在此次中美贸易谈判后,国家可能有限度地进行中外合作基金等试点,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在证券市场中引进国外投资性资金。通过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我国证券市场有条件引进一部分规范化的国际资金,发挥国际资金支持我国股份制改造的功能。

(4)效益不断下降的国有大企业重组任务更为迫切,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从其他国家加入世贸前后经济发展情况看,由此带来的机遇往往大于挑战,关键是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产品老化,技术更新步伐慢,业绩不可避免大幅下滑,因此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对趋于衰落的行业和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是必然之举,而业绩较差的国有大型上市公司则首当其冲。

2.wto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1)证券市场主体行为有待规范。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很多,这就要求在不过多干预正常的市场运作的同时实现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证券市场和证券业发展的基石,由于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实践中不少上市公司成为欺骗投资者和"圈钱"的现象;上市公司的恶意包装、信息披露不规范、内幕交易、报表式重组等不规范行为,可以说是难以言数;机构投资者往往"力大欺人",利用资金优势和与上市公司的恶意串通,操纵市场的行为亦时有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应有的独立亦往往被扭曲。

(3)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有待于优化和提高。就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来说,与国际成熟证券市场相比差距很大。到1999年1月底,纽约证券交易所3105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已达到10.5万亿美元,那斯达克(nasdaq)的市价总值为3万亿美元,东京股票交易所的市价总值为2.5万亿美元,伦敦交易所为2.3万亿美元,法兰克福为1.2万亿美元。而到1998年底,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为851家,发行总股本为2345.36亿元,市价总值19505.64亿元。另外,我国国民经济的证券化率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1998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为24.4%,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为7.26%。而在1996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证券化率则分别是,美国115.6%、英国151.9%、加拿大83.9%、澳大利亚79.5%、荷兰96.5%、新加坡159.7%、日本67.2%。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化率也远高于我国的水平,1996年,韩国为28.6%、泰国为53.9%、墨西哥为31.8%、印度为34.4%、埃及为20.9%。可见,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过于狭小,难以发挥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应有的支撑作用。且投资者结构与发达市场有差距,沪深两市有投资者3908.9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资金不大的个人投资者,且下岗职工占很大比重。机构投资者数量有限,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就市场的品种结构来说,除股票市场有一定的规模外,国债、企业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的规模都很有限。我国证券市场的这种规模和结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的发挥。

(4)证券市场运行机制有待于优化。突出地表现为计划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等运用尚不协调。由于缺乏对证券市场的管理经验,监管中有时不知不觉地因循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或行政干预来管理证券市场,如上市企业的选择、企业上市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市额度和发行价格的确定等,都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痕迹。

(5)作为证券市场主体的证券经营机构尚不具备与国际券商竞争的能力。与国外的证券经营机构相比,我国券商存在的不足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现实障碍。其主要表现在:我国券商普遍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券商间业务结构雷同,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上,券商无自己的经营特色;券商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并购、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创业基金等现资银行业务还有待开拓;券商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往往因为管理失控而引致经营风险。因此,一些观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很可能对我国证券业和证券公司构成致命的冲击。

三、证券业面对加入wto的对策

在我国证券业系统竞争能力薄弱,券商规模较小、创新不足的情况下,短期内全方位地开放证券市场,势必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以致对整个金融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此,采取有效措施,按照wto的原则要求构建并优化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培育有竞争力的市场运行主体,主动地面对对外开放后的国内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进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是证券业面对开放的策略。

(1)积极研究wto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确立结构性的对外开放证券市场的基本策略。从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时间来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证券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属于弱势产业,因此,要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根据我国证券业的发展状况,逐步地分阶段地开放我国证券市场。就证券市场的准入形式来说,继续扩大跨境服务方式的外国券商的商业介入,鼓励自然人移动方式提供的投资咨询、项目策划、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对外开放,对于我国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海外融资业务的跨境消费予以支持。而对于以商业存在方式在我国境内从事证券市场相关业务的则加以适当控制,近期在扩大国外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在国内设立代表处的基础上,扩大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的试点范围。

(2)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可考虑适当向外资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开放目前我国券商和投资银行不能满足的业务市场,如购并重组,特别是跨国性的购并重组、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创新性强的业务,而对于我国券商和投资银行能够提供服务的细分市场,如国债的承销发行、发行a股企业的改制、包装上市和承销发行及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等则适当地加以保护,提供政策上的缓冲期。在鼓励海外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参与发行b股、h股、n股和s股的同时,创造条件促进我国券商的介入,在合作中培育我国券商的竞争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与此同时,探索通过中外合作或合资基金等路径,引导海外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以适当的方式适度地介入我国a股市场,以求在渐进的结构性的融合过程中,提高我国证券业主体的竞争能力,并保障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

证券业范文第2篇

大家好!我竞聘的岗位是****。

我叫******,从93年开始从事证券业,94年被派往深交所,任场内红马甲,当年被评为年度优秀出市代表;96年回来后,就一直在客户服务部任客户经理;2001年取得证券经纪从业资格。

这次参加竞聘,是对我以往工作的回顾,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促进。我有信心,也有决心面对这次挑战。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人忠诚实在,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善于和他人合作的良好职业道德。

本人忠于********证券事业,某证券公司曾以优厚的待遇许诺,让我加入他们的团队,但我谢绝了,因为十几年来我与********证券公司、与我们的客户、与我们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我也坚信********证券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我热爱证券事业,勤奋工作,尽心尽责,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历次基金销售中,共销售基金五百多万,名列营业部前茅,特别是********基金的销售达100万,受到公司总部的嘉奖,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在理财2号的销售中,也销售了110万。

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服务文明、热情周到、耐心细致,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给客户留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印象,多次受到客户的好评,客户满意度较高。

三、具有证券从业资格、良好的证券业务知识,精通业务,了解各类证券业务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流程。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对金融产品的营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

下面谈谈我对****职位这一职位的理解

****职位主要是负责柜台日常事务的具体操作,负责客户一般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做好日常客户服务工作,认真执行各项业务制度,注意防范风险及对新员工的柜台业务传授与指导。

工作设想方面

我认为****职位除了按照其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众所周知,客户是营业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客户资源。要建立与维持同客户的良好关系,就必须树立客户利益至上的观念。客户服务工作的好与坏代表着营业部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与营业部利益直接挂勾。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第一,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问题处理技巧;第二,要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客户,与客户产生共鸣;第三,要对客户以诚相待,言行一致,不能夸夸其谈,做到名副其实;第四,要努力做客户的向导,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站在客户立场来帮助客户;第五,要积极处理客户的意见,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地听取客户的抱怨,提出稳妥的解决方案以期客户的认同,来获得客户的理解,并表示非常重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总之,必须在工作上牢固树立真诚为每位客户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营业部的诚信度,构筑整个营业部服务工作的诚信体系。

证券业范文第3篇

一、关于IT治理及其治理模型

1、IT治理。1999年英国国际消算银行(HIS)了《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报告。该报告认为,企业风险来自于许多方面,而不仅是财务风险。因为事实说明,在金融界所有过去的风险问题都是由内部控制疏忽、信息技术失败引起的,而且与企业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依赖和应用新技术的风险密切相关,并呼吁高层领导树立风险意识。IT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支持企业的信息数据资产,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和商业环境中提高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另一方面IT和IT应用也存在着风险,也要注意“管理”。

麻省理工(MIT)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的Peter Weill和Jeanne W.Ross认为,“IT治理是在IT应用过程中,为鼓励期望行为而明确的决策归属和责任担当框架”。可见,IT治理强调关键是IT决策权的归属和责任以及实现它的机制。

他们还认为,任何企业的IT治理都必须完成以下五个关键问题的IT决策安排,确定由谁负责决策和承担决策责任,由谁负责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即,(1)IT原则:高层关于如何使用IT的陈述。(2)IT架构决策:公司在技术上的选择和应用程序的组织逻辑。(3)IT 基础设施决策:为多个应用提供共享的、基础的服务,包括通讯网络服务。(4)业务应用需求决策:企业需建设哪些信息以支持关键业务流程。(5)IT投资和优先顺序决策:企业在IT的哪些方面投资,以及投资多少的决策。这五个决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IT原则是最重要的,它阐明了企业的IT目标,决定了其他决策的方向。IT架构决策把IT原则转化为清晰的愿景来帮助企业实现其商业目标。基础设施和应用决策是由原则、架构和投资标准决定的。这五个关键问题的决策和执行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IT治理的绩效。

2、IT治理模型COBIT。国际上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基金会以及信息治理研究所开发的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BIT,它作为IT治理的模型,经一百多个国家应用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由此衍生的相关标准也已成为国际上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的事实标准,目前最新版是4.1版。

COBIT是一个基于控制的IT治理框架,特点是以业务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由测量所驱动。COBIT为企业规划、实施和更新IT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控制体系。它从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给出了对IT的评测、度量和审计的方法,面向信息系统审计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级IT管理人员,将IT处理、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与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

二、证券业企业IT治理的建立

1、证券业企业IT治理现状。我国证券业企业IT治理的理念还很淡薄,即便在一些大证券机构中,现状也令人堪忧。从对一些高管人员的访谈得知,公司老总非常重视系统情况,表明只要不出问题,要钱给钱,要人给人;IT计划执行的具体情况鲜有人能说明;技术人员的地位在公司也较高,但技术外包往往把他们的角色转换为了项目管理,相应的责任也模糊起来了。这实际上反映出以下问题:(1)IT资源在公司的战略资产中地位受到高层重视,但具体情况不清楚;(2)缺乏IT治理明确的概念描述和参数指标;(3)IT治理的明确责任与职能不清晰。而这些都是建立IT治理要解决的问题。建立IT治理理念,是证券业企业IT治理实施的第一步。

2、基于竞争战略的五个关键决策的安排建议。根据迈克尔・波顿的战略管理理论,证券业企业的战略是很典型明显的:专注于某一目标市场。证券业企业通常强调对某一目标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够针对这一特定的客户群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需要识别出对企业利润贡献率最大的客户,发展和保持与他们的良好关系。通过为单个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获取利润。

(1)IT原则:证券业公司关注识别出所服务的客户群和目标市场,需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因此,企业宜采用由IT专业人员和CXO们组成的高管会共同决策的治理模式,来确保IT与公司的业务战略一致,使公司的IT原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业务应用需求决策:证券业企业IT治理的关键在于整合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以单一的视角面对客户。同时需要获取完整的客户数据,以便提供更好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给客户,达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成功识别并服务于分散的细分市场,依赖于强大的具有数据分析和挖掘功能的信息系统对这些细分市场的揭示。因此,应由IT部门负责将公司的IT原则转化为支持企业战略的IT架构,同时由各业务部门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3)IT 基础设施决策:证券业企业一般都有一个由IT和业务主管组成的“IT管理委员会”,由CIO集中控制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开发,努力建设标准、共享的基础设施,使各业务部门的协作更为便捷。

(4)IT 架构决策:需要标准、集成、统一的架构来保证业务相互协作的需求。由指导委员会、业务部门或战略委员会与IT部门联合决策的形式较适合证券业企业。由指导委员会与业务部门共同决策,可以将部门的应用需求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此形式需要各业务部门将各自的需求汇报到IT部门,由IT部门制定出共同的解决方案。

(5)IT投资和优先顺序决策:此决策也需要IT指导委员会与业务部门以及与IT部门共同决策,以保证技术共享、企业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和集成化。战略委员会主要负责整个资金预算和项目优先级的决策。对于企业与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平衡则由指导委员会与业务部门共同决策。联合决策可以保证公司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并保证最急需的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3、建立IT治理模型。COBIT框架对证券业企业的IT治理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典型的IT治理的控制模型和治理过程如图1所示。(图1)它将企业的IT过程归集为四个控制域:规划和组织、系统获得和实施、交付与支持以及系统运行性能监控与评估,共包含34个IT过程,并为每个IT过程设置了相应的控制目标体系。这个控制目标体系有一个高级控制目标和若干具体控制目标组成。每个处理过程还包括更详细的控制目标、管理指南及成熟度模型。该控制模型覆盖了信息及信息资源的各个方面,并与不同的信息标准需求联系起来,可为证券业企业提供信息资源投入风险的全方位控制。

4、确定IT治理的流程和沟通机制。IT治理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明确的治理流程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典型的治理流程包括:

(1)IT投资批准流程:企业应该采用各种科学、规范的决策方法,对IT项目的投资及其优先级进行决策,目标是保证企业的IT投资整体效益最大化,而不是局部效益的最大化。需要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考虑IT项目的优先级,确保公司的IT战略规划和IT标准的贯彻执行。

(2)架构的例外流程:企业的整体架构是为了保证整个公司系统的集成性,有效实现公司数据和信息的共享。但任何完善的架构都难免会遇上例外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处理流程。

(3)服务水平、费用分摊协议:该协议规定了IT服务部门对业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和成本。通过谈判,迫使IT部门像供应商一样“销售”他们的服务,不断地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杜绝过高的服务造成的浪费或服务水平不够对业务发展的负面影响。

良好的沟通机制能使企业将IT治理的原则、政策和有关的IT决策结果更好地传播出去,并得以实施。根据不同的对象,可选用的沟通方式有:高层管理者公告,正式委员会的会议,岗位轮换、交叉培训、定期例会制度,公司内部局域网等。

证券业范文第4篇

从国外证券业的主要投资力量来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国外证券业的主要投资力量。1999年,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国内非金融机构共持有上市公司70%的股权,而公共部门只持有6.7%的股权。事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全球民营化的浪潮影响了各国和地区市场的股权结构,在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及新兴市场)公共部门的股权比例均已大幅降低。除了意大利、芬兰及挪威以外,其它发达国家1999年公共部门所占股权比例均低于10%。在欧洲,即使像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有着根深蒂固的公共部门文化的国家,公共部门持有的平均股权比例,也由1997年的8.2%降至1999年的5%。在美国的十大投资银行中,几乎没有公共部门持股,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分别为46.5%和53.5%。

结合国外证券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国内证券业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提高民营资本在证券业的市场份额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国内证券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国内证券业的市场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过低;由于证券公司发挥资本营运效率的努力受制于外部的因素方面较多,使我国部分证券公司的净资产规模效益不明显;证券业务差别化方面表现为业务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雷同,竞争手段缺乏特色与创新;证券业的市场壁垒过高导致行业垄断;在垄断条件下的非市场化定价这种垄断超额利润的取得,必然以投资人和上市公司的损害为代价,从而也损害了社会总福利。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证券业市场集中度过低,且对券商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低集中度与高利润率并存是我国证券业的一大特点,这主要是我国对证券业严重的管制和保护造成的。过高的行业壁垒造成了证券业持续的垄断利润和“优不胜,劣不汰”的无效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放松对证券业过于严厉的行业管制,引入新的竞争者来促进证券业的优胜劣汰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向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和外资开放国内证券业已是大势所趋。

从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途径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新设组建证券公司;二是参股(控股)进入已有的证券公司。其中,通过新设又有民营资本出资设立证券公司和民营资本与证券控股集团公司联合设立某种证券业务子公司两种方式;参股又有通过增资扩股和受让国有股权两种方式。

从实践中来看,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旧体制的阻力与传统认识、规避金融风险的金融压制、金融结构的内在缺陷和行业环境的制约、法律的欠缺与配套服务设施的不足、民营资本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与信誉问题以及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限制。

针对目前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现状、问题、障碍等,提出我国证券业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推进民营资本的发展应做出相应的政策,完善相应的法规。如明确民营资本参股或控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比例及条件;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完善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强化监督机制,明确监管内容及范围;推动民营证券向现代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转变等。

本报告分六大部分,分上、中、下三次刊登。上部刊登“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发展状况”和“国外证券业中私人资本的控制状况及启示”;中篇刊登“中国证券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和“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途径分析”;下篇刊登“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和“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资本证券业行业管制

5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存在的一些障碍和问题

通过对我国证券业的现状分析,市场结构研究,以及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途径分析,我们认为证券业的发展需要有民营资本的进入,以增强证券公司的竞争力及活力。但是,从实践中来看,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

5.1旧体制的阻力与传统认识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变革都会遭受原有体制的抵制,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同样会遇到这方面的阻力。前面我们提到,证券公司最初多为银行或财政部门设立的,后来虽然“脱钩”,但国有垄断性质仍较为突出。在这种垄断市场环境下,即便是监管部门没有任何的限定性条款,企业或资本也不可能实现自由进出。因为对于原有垄断资本而言,民营资本的进入无疑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要打破这种垄断,资本的特性决定了这自然会遇到原有体制从上到下的排斥,会遇到包括垄断资本所有者、人、企业内部管理者等等各方面的阻力。更何况改革、变迁本身就有路径依赖问题,为了减少改革与原有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利益结构之间的摩擦,我国金融制度供给的着眼点自然更多地放在了外延扩展上,如增设新的机构,引进新的工具,开辟新的市场,等等;而对那些涉及面广、可能对现有制度框架和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民营资本的进入问题,尽可能采取回避和拖延的态度,把改革的矛盾和困难后移(2002,李辛白)。

不仅如此,在这种传统体制下所形成的传统认识也是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比如,“传统投资理论”认为,金融领域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可能会引起“不正当”竞争,扰乱金融等市场秩序,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在许多人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对民营证券业的恐惧和不信任。比如,很多人认为,证券业是个高风险行业,其经营失败所产生的负外部性较大,目前民营证券公司不管是在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上,还是在经营管理水平上,都还难以达到证券业经营素质较高的内在要求。

5.2规避金融风险的金融压制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金融风险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的巨大损失受到我国理论界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我国规避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呼声日高。于是,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进程中,也经常会推出一些金融压制的方案(这些方案当然是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有关部门在金融深化与金融压制之间有意无意地寻找平衡,选择的实际上是一条金融约束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当市场化改革遇到挫折时,金融压制是一种便利的回避问题的方式。最近两年,我国民营资本入股证券公司或设立证券公司的步伐虽然有所加快,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民营证券公司先后出了一些问题。于是为防范风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实质上已经禁止(尽管没有公开宣布)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了,这也是一种暂时回避问题的金融压制。这些金融压制对于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显然会形成一些障碍。

5.3金融结构的内在缺陷和行业环境的制约

经济学家李扬曾指出,我国的金融结构存在着五大缺陷:(1)缺少私人投资市场;(2)缺少多样化的金融机构;(3)缺少融资工具;(4)缺少健全的内控体系;(5)缺少制度保障体系。

这些缺陷对于民营证券公司的发展来说都是障碍和问题。因为缺乏私人投资市场,实际上意味着缺乏合格的私人资本金和合格的民营企业,意味着民营证券公司无法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同时,缺少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工具,又意味着市场缺乏必要的创新环境,民营资本要想另辟蹊径进行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业务创新的话,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这样民营证券公司的优势和特色很难发挥出来,即便有一些小打小闹,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虽然目前民生证券、爱建证券、大通证券、德恒证券等已经逐渐成为市场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在券商业绩排行榜中,它们显然还无法和第一梯队相提并论。此外,缺少健全的内控体系以及制度保障体系,则使得民营资本的风险加大,且无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

与此同时,我国当前的证券行业环境不佳,也制约了民营证券公司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民营证券公司的问题实际上暴露的是整个证券行业面临的问题。首先从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看,数量众多的证券公司业务模式缺乏创意、大体雷同,人员素质不高。其次从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看,多为靠天吃饭,即便有一些创新,也仅限于网上交易等,赢利模式雷同,赚钱不易。第三从证券公司投资业务看,国内目前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能挣钱的项目。再加上近两年股市持续低迷,2001年券商增资扩股放开之后证券行业的高盈利神话已经破灭,就是国有的证券公司都面临生存危机,更不用说刚刚进入证券业脚跟尚未站稳的民营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压力了。

5.4法律法律的欠缺与配套服务设施的不足

对于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倒是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门规范,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空白或欠缺的,配套服务设施是不足的。其实,若民营资本在证券业中已经享受到国民待遇,就无须再出台这些多余的法律法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目前民营资本进入国内证券业(尤其是银行业)仍有一定难度,存在不少有形与无形的限制,需要本来就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行政机关审批“把关”。而且,这种过于原则、随机和不完整的准入管制或政策在短期内还不会完全取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缺乏针对民营证券机构的准入法规、监管法规和破产法规,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不仅会使有关部门产生较大的权钱交易的寻租空间,而且不利于形成真正清晰、公平的竞争规则,使得民营资本进入我国证券业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触礁”。

5.5民营资本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与信誉问题

阻碍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最大障碍还在于其自身的道德风险和公司治理结构风险,这也是监管当局限制民间资本进入我国证券业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即便是民营资本经营状况不错,但是由于其没有国家的信用背景,所以也往往会因个别民营证券机构的信誉出现问题,而导致危机或风险的产生。

2003年6、7月份,富友证券因挪用客户国债回购总金额36亿元左右(其中上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是“重灾区”,占近半份额)而被中信证券托管,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振动,给民营证券公司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今年以来发生的“民生证券事件”也颇引人注目。注册于北京的民生证券是我国首家由民营资本占主体地位的证券公司,第一大股东是触角遍及民生金融家族的中国泛海控股。但是,2003年春季以来,这样一种股权结构却导致了民生证券愈演愈烈的一场控制权之争。在这场控制权之争中,出现了两个董事会,双方互相指责。按民生证券现任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说法,第一大股东中国泛海进入民生证券后,变相抽逃资本金、大量占用证券公司资金和控股比例超过证监会有关规定;而大股东支持的“新一届董事会”则质疑现任董事会滥用股东资金、不合理分配法定公积金和风险准备金等。

这场控股权之争不知什么时候最终结束。目前,依据证监会的要求,民生证券实行的仍是“双人签字”的“特殊时期印鉴管理办法”,公司本来势头不错的业务已经停滞不前,风险进一步加大。上述事件给民营资本介入证券业带来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它使人们觉得,民营证券公司乃至民营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也不能让人放心。相比而言,民营金融企业更容易被狭隘的团体或个人所操纵,导致运作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而没有了政府信用的支持,与国有证券公司比较,商业信用和市场形象对民营证券公司发展的意义几乎是致命的。这种风险和信誉问题至少会导致民营资本面临更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5.6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限制

可以说,证券业对民营资本开放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对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挑战。我国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专业监管部门组建及行使职能的历史比较短,监管经验不足,监管技术、手段和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不仅不能十分有效地进行监管,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就采取金融压制的手段,从而使得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受到或多或少地制约。

比如,上面提到的“富友证券”事件和“民生证券事件”发生后,有关监管部门的第一反应就是:暂停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审批和试点。这些与其说是金融监管当局对民营金融的“不放心”,还不如说是监管当局监管能力不足并且对自身监管能力不自信的表现。

正是由于上述困难和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民营资本对中国证券业的介入,使得民营资本在中国证券业中的比例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

6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政策建议

从最新的纲领性思想来看,我们认为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证券行业来说,《决定》为证券公司进一步增资扩股提出了理论依据。《决定》提出:“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决定还提出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强监督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可以说,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隐性政策已经消失。在有利于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整体经济环境下,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对民营资本的监管、增加对民营资本相关政策的透明度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因为,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已经是大势所趋。

从实践发展来看,目前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股本比例约为13%左右,显然,这与发展证券业多元化的战略相比,明显偏低。我们认为,政策上尽快給予一个明确的规定是当前推进证券业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的途径之一。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证券业的重组和扩大对证券业的资金投入,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条件下,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明确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方式、渠道,避免由于法律、法规不明朗,造成的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交易成本太高、重组效率太低等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也应该对民营资本让渡证券公司股权或资产的退出政策予以明确。在此,我们认为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更为紧迫。

在此,我们针对目前民营资本进入中国证券业的现状、问题、障碍等,提出我国证券业在多元化的进程中,推进民营资本的发展应做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6.1明确民营资本参股或控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比例及条件

目前,政策上并没有明确民营资本参股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比例和条件,民营资本对于参股证券业和基金业都进行尝试性的涉足。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我国多数证券公司的前几名大股东仍为国有企业,而许多地方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仍为当地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因此,在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公司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政策不够明朗,地方政府担心在国有资产转让的过程中,承担“监管失职”的风险,以政策依据不足为借口,设置种种障碍拖延民营资本的进入,导致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流产。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对于民营资本进入的条件给予明确(如民营企业近三年的基本财务状况),对进入证券公司的民营资本的资本比例或持股比例做出要求。资金比例的明确规定,既能使证券公司国有财产不流失,又能保证民营资本按照相关条件做准备。

6.2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完善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

股权转让或是资产重组对参与各方的影响较大。如对于证券公司来说,一旦有民营资本进入证券公司的消息传出,证券公司内部的业务稳定性势必受到影响,尤其证券业的产品是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智力产品为主,公司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员的工作操作稳定性及其操作效果;而对于想要进入证券业的民营资本来说,因其对审批程序和审批制度缺乏准确的把握,对进入证券业的畏难情绪也比较高。因此,目前从监管部门来说,需要明确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审核批准程序,增强审批制度的透明度,以提高审批效率,降低证券公司在股权转让或资产重组过程中的怠工成本。

6.3强化监督机制,明确监管内容及范围

证券业是一个特许权经营的行业,证券特许权价值不仅对市场进入者设置了一定的行业壁垒,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证券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特许权价值越高,证券资产经营的谨慎性越强,对道德风险的约束性也越强。此外,特许权价值还为存款人提供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功能。因此在证券业市场对内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先进的监管理念和监管制度以民营资本的进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在对民营资本提供合规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审查之时,对民营资本进行有效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监督的手段至少应该保证两个环节内有效:一是对于所要进入的民营资本基本状况的监督;二是对于交易双方交易内容的监督。

民营证券在市场准入的申请与核准程序方面监管应包括:(1)制定申请人所需具备的各项基本条件;(2)列明申请所需提交的各种文件和资料;(3)审核与批复的时效;(4)核准的修改与撤销;(5)申请的拒绝程序;(6)许可证费率制度;(7)收购程序;(8)注册地对证券服务的需求状况;(9)注册地证券市场结构与同业竞争状况等内容。

除此之外,监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应当有所创新。监管应包括对证券组织的所有权结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经营计划和预计财务状况的审查。

对于交易双方交易内容的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交易过程中,交易价格、交易的标以及债权、债务问题的处理等,是交易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交易价格的监管重点应该是交易标的定价依据,以及这种定价的合理性。在交易价格的监管过程中,还要监督其定价是否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否考虑了证券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以及是否考虑了证券业的垄断性带来的部分增值收益等。除交易价格外,交易标的、债权债务问题也是监管的重点。双方以什么做交易,交易中股权、资产的比例,流动性资产的状况,债权、债务问题的设计方案等都是监管的重点。

在完善民营资本进入证券业的监管过程中,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除部分商业秘密不宜公开外。交易程序和交易内容的透明化是监督有效性的必要补充。公开化能够保证社会监督和媒体、舆论对监管的进一步完善。

6.4推动民营证券向现代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转变

证券业范文第5篇

一、混业潮进逼中国证券业

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1月12日正式签署了该法案,从而使其最终生效。该法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废止运行了66年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放宽了对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行业限制,允许其交叉经营,从而结束了近70年金融分业经营的历史。克林顿称该法案“将带来金融机构业务的历史性变革”。一些经济观察家认为,新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全球金融业告别分业经营,重新进入混业经营时代。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此后5年间国外银行将彻底进入中国市场和国内金融机构平起平坐、同台竞争。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证券业是固守分业经营模式的老路还是加紧步伐实施混业化改革呢?现在时间将要过半,中国的证券业已经走到了一个经营体制的历史岔路口。

站在全球金融史的高度观察,混业经营其实并非新鲜之事。事实上,20世纪世界金融发展史,金融业的经营体制经历了从初级阶段的混业经营到发展阶段的分业经营再到发达阶段的混业经营的一个否定到自我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进程。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到了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银行资金大量涉足证券、期货、房地产等领域,造成了金融风险陡升。为了控制日益严峻的金融风险,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银行业分业经营的原则。虽然,在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混业经营的尝试从未停止过,以致出现光大、中信等模式,但一直到今天这个“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法律框架的未被打破,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分业经营的最后一个“堡垒”。

从美国的经验看,金融经营体制的实施也经历了一个“混-分-混”的历史演进过程。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实施混业经营,而30年代的“大危机”砸碎了初级阶段混业经营的梦想。被誉为“分业经营法典”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实施。其隔离措施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降低金融风险的作用,它在支持经济的发展、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方面,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80年代后美国经营体制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随着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的变化,金融创新活动使得投资银行业的收益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银行业业务创新能力受阻,竞争力不断降低。与此同时,一直实行全能银行制的欧陆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提出空前的挑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美国银行业开始千方百计的寻求出路。他们首先采取兼并和金融创新手段向证券业渗透。政府也心领神会开始放松管制,默许甚至鼓励金融机构的相互渗透。90年代尤其是中后期,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风起云涌。而且美国在分业经营道路上的两大盟友英国、日本的相继“变节”更使得分业经营雪上加霜,1999年混业经营在美国东山再起。

那么,这种全球性的“混业潮”是否为一种非理性的跟风,经历了由“混”到“分”转变的全球金融业是又简单回到了起点吗?我们认为,“混业潮”背后有其深层次的推动力量,它是市场分工深化导致的金融功能配置格局重构使然。

按照西方国家尤其美国理论界近来流行的“功能观点(functionalperspective)”,金融业的行业划分是相对的、动态的,金融机构的形式、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类是可变的,但金融基本功能是稳定的。从功能观点看,金融中介机构与市场手段都是实现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在提供金融功能上,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竞争,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比较成本的变化,最优的配置状态是由成本最低的主体提供金融功能。这个过程被称为金融功能的竞争性配置,它导致金融体系结构的变化和金融的成长。从当今金融的发展趋势看,传统行业间界限越来越模糊,有些金融新产品已很难明确地归属于某一传统行业,所以行业的划分是相对的,混业经营是以一种更有效率的分工模式取代了原先的分工模式。金融功能配置模式的变化,导致金融分工模式变化,促进金融体系效率的改进,而这是金融分工深化的表现。我们认为,当前全球金融业混业趋势是比较成本优势竞争法则在重构金融市场中的体现,是市场的必然发展。正是由于分业经营造成的激烈竞争,才使金融业最终走向混业经营时代。

二、中国证券业的两难抉择

在全球金融混业大潮的步步紧逼下,中国证券业何去何从、作何抉择是一个面临紧迫而又难以逃脱的现实难题。面临混业大潮,我国证券业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的两难悖论:是要坚持对现行证券业有利而终将死路一条的分业经营,还是要抉择死而后生的混业经营之路。

其实,“鬼子”悄悄地“进村”了。它已经开始渗入并对我国的证券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国有商业银行首当其冲。它们为避开分业经营的政策管理而绕道海外,在那里它们开始操练混业经营的本领。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合作成立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也可从事投行业务。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通过控股中银国际和中金公司,开始了其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格局。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不“让贤”,以中信和光大集团为甚。以光大集团为例,目前其所辖的机构不仅有银行、证券、信托,还有在香港上市的光大控股、光大国际、香港建设等公司,还持有申银万国的股份。而这两家机构已初具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

在混业经营的国际大气候下,国内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的股份制金融机构都纷纷以各种形式尝试混业经营,对现行法律法规形成挑战。而实际上,监管层在政策上也在渐渐发生重大的转变:

——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8月19日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进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

——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在1999年10月26日允许批准的保险公司以不超过上半年总资产的5%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在二级市场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和在一级市场配售新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2000年2月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

——《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从2000年10月起开始执行,商业银行可以买卖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贷款。

——2001年7月4日,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进行证券业务,似乎在暗示着混业经营将是今后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200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获国务院原则通过,经过进一步修改,将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据悉,草案对商业银行投资的限制有所放松,国务院得以以专门规定的形式放开银行的业外投资。这实际上为金融混业经营预留了一条“暗道”。

可见,管理层也开始逐渐的缓释分业经营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束缚和压力,以给金融机构注入足够的活力,帮助其提高入世后与国外同行的竞争能力。种种迹象表明,尽管一直到目前为止“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还没有改变,但中国金融混业的序幕已在不经意间悄然拉开。

而混业经营对目前中国证券公司的挑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尽管央行出于规避风险的谨慎态度,对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采取了审批制,但商业银行迟早将介入到证券业务中来,目前之所以不允许商业银行买卖股票,显然是担心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二是在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方面,尽管也被央行纳入了审批制的范畴,但商业银行从事此类业务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商业银行估计很快就可能取得代办开户、基金买卖、代为证券资金清算等业务。

从国际的经验看,关于证券业务,实际上即使在美国1929——1933的“大危机”后,刻板的分业框架也没有将此从商业银行中分割出去。同样,国有银行在机构和经营网点、在民众亲和力和信誉、在服务完善程度和风险内控等方面,可能使得证券公司的证券业务丧失“泰斗”。试想到分布稀少的证券营业部人头济济地看盘、下单和交割,和到星罗棋布的储蓄网点就近炒股票,股民们会选择何者呢?如果商业银行能再下些功夫,提供适当的证券咨询服务,创造更便捷的资金转账工具,那么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上就举步维艰!

在基金管理业务,实际上商业银行也具有证券公司难以匹敌的优势,尤其是像共同基金、开放式基金这样资金来源分散的大众投资工具上。商业银行如果能驾轻就熟的吸储手段,移植到基金份额的出售、转让和托管等方面来,则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在此类基金方面就可能无所事事!中间业务的放开,就有可能使得商业银行蚀空证券公司现有的经纪业务。而若真正实行混业后,商业银行获得证券承销业务则是如虎添翼。

岌岌可危对我国证券业来说已不再是危言耸听!

觊觎我国证券公司多年所习惯的安然厚利和安逸生活,恐怕不仅是商业银行,连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均要挤入证券业来分得一杯羹。信托公司则可能通过金钱信托,IT企业则可能通过网上证券交易等方式逐渐渗透到证券行业中来。

在中国证券业发展道路面前,不仅仅有前面有“狼”后面还有“虎”。中国加入WTO已近两年,外国投资银行这些“巨无霸”完全进入中国市场已有指日可待。和国内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证券公司多少还有证券承销和业务的经验积累,还有证券研发和投行人才的点滴积累,而这些优势,在外国投资银行面前则会荡然无存。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中间业务发展经过培育、成长、成熟的过程,已经谙熟各国的法律框架和运作惯例,了解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握有来之能战的投资银行领域的人才精英,兼具和在华的跨国公司的天然联姻优势,其成形的市场、成文的规章、成套的产品、成功的经验,成名的品牌,都足以使得他们对证券业务的渐次给中国证券公司目前粗放的经营战略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更让人担心的是,我国证券业在直面外国投资银行时,几乎没有太多的“本土化”优势可言,资本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决策层思维狭隘已被认为是中国证券公司的几大通病。客观地讲,诸多证券公司除了拥挤在承销和经纪两项业务之外,几乎没有足以称道的经营特色。

而混业已是摆在我国证券业面前一场生死攸关的挑战,要么在混业经营重冲出一条血路到达“涅盘”境界,要么就活活地在混业大潮中被无声无息地呛死。

三、走向混业的战略构想和制度安排

面临生存或死亡的两难选择,中国证券业作何战略抉择?面对艰难的竞争格局,国内证券业已经在做一些自救措施:一是证券公司掀起了新一轮规模扩张潮,陆续有多家证券公司增资扩股,以壮未来行色,但其资本金规模,显然无法与国有银行和外国投资银行相比;二是证券公司对兼并重组的空前热情,它们以图大则不倒。而这两招恐怕难以抵挡混业的严峻挑战,而需要更缜密的审时度势和从长计议才可。

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我们有可能找到比较适合我国证券业逐步走向混业的一条“涅磐”之路。目前,国际上的混业经营主要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全能银行制,德国为代表。德国全能银行原则上可以经营所有的银行业务,包括全面的存款、贷款、证券、结算、租赁等各项业务,其融资范围包含了从商业银行、私人债券、国际债券的发行等各种业务,服务对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另一种是金融控股公司制,英、法、日、美为代表。在这种制度下母公司以金融为主导,并通过控股兼营工业、服务业的控股公司。它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高级形态和有效形式,也是金融领域内极具代表性的混业经营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对外是混业经营,对内则是分业经营。尤其美、日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是通过近年来金融机构兼并和金融业务的综合化不断扩张实现的。

而在目前我国分业经营的政策框架下,各商业银行面对竞争积极探索混业经营的路子,以期壮大实力提高在同业中的竞争力。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光大、中信、平安等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我国虽然形成了上述几种混业经营的“准模式”,但证券业今后的路怎么走,理论界主要有主张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和发展全能银行两种不同的观点。

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经验表明,适合国情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因此,从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全能银行模式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各有优劣,但从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出发,我们认为,我国证券业的发展战略适合走渐进的混业经营和多层次监管的类似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特殊道路。

首先,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是决定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首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的典型特征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人才结构都很单一。这种状况决定了在混业进程中,它们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重新成立以前完全没有涉及的业务部门,特别是在面临开放压力的背景下,而依靠购并方式,通过收购控股的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将是最为迅速有效的手段,在人才、客户、经验等各个方面也都将有利于新业务的快速发展。

其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是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另一重要原因。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稳定,这是中国金融业向混业之路的先决条件。中国目前分散的机构型监管难以与全能银行模式相适应,必须组建单一功能型超级监管机构才能实现有效监管。但是,在近10年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资源的积累十分有限,难以迅速形成这样的监管体系。全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够与这种现状有效衔接,方法是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同时,遵循“机构型监管——功能型监管——超级功能型监管”的推进思路对监管进行渐进式改革

再次,中国已进行的金融控股公司实践为选择控股公司模式和全面实现向混业经营平稳过渡积累经验。尽管自1993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仍有不少金融机构通过控股公司的方式在进行混业经营实践,诸如光大、中信、平安模式的金融控股公司实践。此外,中行、建行、工行等在香港或内地进行的混业经营实践都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尽管这些机构的混业经营比较初级,但是,以银行、保险公司甚至实业公司为控股公司所进行的多样金融控股公司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而且,美国的混业化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机会。美国金融体制结构的变化历程类似于我国,经历了“初级混业——暂时分业——高级混业”的过程。这样,美国在推行混业经营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保留了原先金融分业制的一些好做法,如在金融集团内部建立风险“防火墙”,这些作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提出,我国要推行渐进式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实行多方位监控体系最终要实施分三阶段走的战略规划:

在第一阶段,暂时维持分业格局,暗中推动混业实践,培育混业的成熟环境和条件。

从国外经验看,从严格分业经营体制向金融混业经营体制转变过程中很少搞“一刀切”,如美国在相当长时期是通过在分业经营格局下搞“个案处理”和“特批处理”方式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试点的。因此,在该阶段,根据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和发展状况,在维持现有金融业分业经营总体格局前提下,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深入推进“交叉经营”,对有条件的证券公司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大胆个案实践,同时对现行政策、法律逐项检讨,培育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法律环境与金融条件。

而我国证券业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拓展业务领域,既有利于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又能创造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条件和基础。证券公司要“内练苦功”,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进行一系列“帕累托改进”,暗中推进混业经营进程。在这个阶段,首先,我们继续要鼓励商业银行在海外进行业务拓展,收购兼并;其次,要大力提倡和继续推动银证合作。现阶段这种形式多样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和创新提升了服务水平,而且银证之间的合作为建立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业务基础,也为今后联合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了很好的业务磨合机会;再次,要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

第二阶段,在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个案实践的基础上,分梯次、多元路径推进混业经营。

由于中国金融业历史遗留问题很多,金融体系比较脆弱,必须进一步加大规范经营的力度,花大力气清理不良资产。但与此同时,对一些原先业务范围过窄的要适度放松,对相对风险较小、绩效明显的业务交叉方式放松管制,必要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该阶段,应以已有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实践为先行,分梯次推进混业经营实践,积极推进向混业经营的过渡,并为最终全面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条件。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基础上,以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核心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深入开展混业经营,而国有商业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应以战略联盟、收购兼并等方式渐进向混业经营过渡。在这个阶段初期,可以采取外部战略联盟方式渐进地推进,通过战略联盟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取混业经营经验,也可以为下一步通过收购兼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奠定基础。

在这个阶段,管理层可以考虑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业管制可以在条件合适时放开: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允许信托业进入证券市场、资产管理领域、共同基金领域和风险投资领域等;银行和保险的业务交叉可以进一步放开;从国际经验看,目前全球保险业普遍处于“靠投资收益养活主业”的境地,保险业向投资管理型转变是一个全球性大趋势。从风险控制角度看,保险资金不同于银行资金,期限长,稳定性好,进入证券市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要远低于银行与证券的混业经营模式,因此,对保险投资的限制可以进一步放松。

第三阶段,在前一段实践的基础上从法律上确认混业经营,最终过渡到完全意义的混业经营模式。

当前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质、法律地位和监管方式等还都缺乏明确规定。到了这个阶段,应根据形势需要,对原先法律框架作较大的调整,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在这个阶段,根据混业经营实践进程选择适当时点对分业经营进行彻底改革,最终实现全面混业经营。

在这个阶段,管理层要在前两个阶段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国际规则,立足中国国情,全面系统地修订、完善和制定金融管理法规,推出金融制度改革的一揽子法案,全面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同时,改革监管制度与结构,建立与混业经营体制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那么,这个阶段还要涉及一个是继续实施分业监管还是实行统一管理的大问题。从美国的经验看,按《金融现代化法案》的规定,由联邦储备体系(FRS)继续作为综合管制的上级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监管,另外由金融监理局(OCC)等银行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州保险厅分别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分业监管,因而采取了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实现对金融服务领域的全面统一监管,避免了旧监管体系按金融机构分类监管的弊病,顺应了金融业混合经营的发展趋势。

证券业范文第6篇

先从证券公司角度来看,在一级市场上,投资银行家首先会对所承销企业各方面财务信息进行专业性的收集处理,再以标准格式对广大外部投资者,为那些对该上市企业感兴趣的投资者“免费”提供信息咨询。当投资者认可该企业的投资价值后,他们就会积极认购该股票,证券公司最后才从上市公司所募集资金的总额中按规定比例提取费用。至此,投资银行家前期生产信息的劳动就取得了相应回报。而在二级市场上,证券公司通过对已上市企业项目的风险、收益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后者往往以佣金的形式为他们获得的信息服务付费。由于证券公司信息时是面对广大潜在的投资者,并不仅仅是那些最终付费的投资者,因此它们的信息生产公布活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为“搭便车”提供了可能,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投资者为信息付费的积极性,最终将使证券公司生产信息的活动受到抑制。

再来看银行,一方面由于银行与企业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对企业的资信、财务状况及其所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都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他们生产信息的成本较低;而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是不可交易的,或者更准确地说,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外部人是看不到的,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弱了银行生产信息的外部性,从而使其生产信息的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正因为银行生产信息的成本较低和贷款的不可交易性等特点的存在,使银行成为金融市场上最为重要的力量。

实质功能的趋同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由于前者主要是为企业筹集长期资金,而后者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短期贷款,这又使得二者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证券业与银行业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使二者在实践中同时存在着合、分两种可能性。根据银行业和证券业关系紧密的不同,我们可将证券业的发展模式分为三类:(1)附属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证券业与银行的关系最为紧密,前者是作为后者的一个业务部门而存在,不是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其最终决策权属于银行。德国“全能银行”模式下的证券业就是这种模式。(2)独立发展模式。此模式下证券业同银行保持着相当距离,前者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不受后者支配。大危机之后的美国等就是采取这种模式。(3)关系型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证券公司和银行同属于某一金融控股公司,二者是一种兄弟式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业务上的相互支持较第二种模式紧密了许多。因此,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介于前面两种模式之间的模式。现在的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就是这种模式。

三种模式的综合比较

从历史上看,证券业从一开始是作为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而存在的,但是20年代“大危机”后,美国国会认为银行资金不受限制地进入证券市场是导致这场灾难的主要原因,随后通过了将银行业与证券业严格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此后,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才作为一种独立的模式发展起来。在间接融资主导金融市场的时代,证券公司和银行分业经营对双方似乎都没有形成多大不利影响,但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直接融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局面,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又使美国金融界要直接面对来自欧洲全能银行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证券业和银行业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内在与外在需要,《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和实施为这种合并扫清了法律障碍。此后,双方便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开始了紧密的合作,证券业也同银行业结成了一种兄弟式的合作关系。

从三种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来看,它们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模式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一、附属发展模式的优劣

银行的发展早于证券公司的发展,在第一家真正的证券公司产生之前,银行吸收的存款、经营规模、所拥有的分支机构及对客户的了解就已达到相当水准。由于证券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银行相似的,是可以以银行的资源为依托的,因此,后产生的证券公司若依附于银行则会在业务发展上获得许多便利。

1.资金上的便利证券公司的三大传统业务——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自营业务无一不需相当资金的支持。经纪业务的开展不仅需要在人口居住密集度较高、地价较贵的地方兴建营业网点,而且还需购置昂贵的信息传递设备,若想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有时往往还需要雇佣一批证券分析人员,而这些员工的工资通常也是不菲的。投行对资金的依赖一方面体现在项目的选择、项目的培养需要相当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为了分散风险,各国证券管理机构都将单个证券公司所能包销的证券金额与其注册资本挂钩,若注册资本较低,则其在承销证券方面竞争力将受到较大影响。自营业务利润一直是证券公司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是较大的,具体数额主要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上述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汇总起来是非常大的,单凭证券公司自身的信用要么所吸引的资金不足,要么资金成本过高,在其发展初期该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而银行由于能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其资金来源较为充裕,证券业务部若作为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无疑可以在注册资本金、流动资金等多方面得到它的支持,从而缓解资金缺乏的困扰。进一步讲,即使证券公司不得不寻求外部融资,当它作为全能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去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融资时,全能银行潜在的担保会提高它的信用度,从而降低其筹资成本(R·吉斯特,1998)。

2.营销网络上的便利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和证券发行业务都需要强大的营销网络的支持,这需要在各个地方设立网点与广大投资者建立直接联系。要建立这么多的网点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同时由于证券的推广发行是短期事件,而短期内要招到足够的素质合格的员工也是困难的。而银行由于要直接面向广大公众吸收存款,因此它们分支机构往往遍及城市甚至农村,利用银行业已建立起的网络体系来开展经纪业务和证券发行业务,显然可以大大降低证券公司的营运成本。

3.信息上的便利

在证券公司产生之前和在普通的公司具备上市资格之前,银行就与企业有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从事的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情况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领导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而由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都需要银行的长期支持,企业在与银行相处时的机会主义也较弱,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性也较小。而上述这些重要信息也是证券公司在向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推销企业债券、股票时所必需披露的。因此,当作为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时,券商就可以在做投行业务承销证券和证券分析业务时获得银行提供的信息便利。即使证券部门要承销和分析的公司与银行并无合作关系,但银行长期以来从事信贷活动积累起来的专家才能对证券部门业务的开展也是一种重要支持。

作为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证券业务部确实可以获得上述诸多便利,但享有这些好处是有代价的,或者说作为附属部门,证券业务部在开展业务时也会受到一些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来自全能银行各部门间潜在的利益冲突(conflictsofinterest),即当银行内部业务上存在冲突且一方是证券部门时,全能银行为了总体利益最大化而主动牺牲或放弃证券部门的利益,使后者的业务发展受到不利冲击。从投行业务来看,当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项目需要融资时,银行既可以直接为其提供较长时期的贷款获取高额利息收入,也可为其发行证券融入长期资金而收取较低的佣金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全能银行一般倾向于对其发放贷款。而当受理的项目是—些低收益高风险的项目时,全能银行则会为其努力包装,将它推销给广大投资者。再如,当客户存在巨额未偿还贷款并无力支付时,全能银行会主动替借款人发行债券以抵偿无法收回的贷款,将信贷风险转嫁给客户。但来自实证方面的研究却对所谓的“利益冲突”问题提出了异议。

美国两个学者克罗兹勒(Kroszner)和雷简(Rajan)在1994年利用美国在1921—1940年的资料作了研究。他们首先把该期间的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承销的121类行业的债券给予配平(matchedsecuritymethod),对它们之间的绩效进行对比研究。绩效指标采用正常履约、未清偿和违约三项。正常履约(retired)表示发行的债券在到期时或到期前全部偿还本息;未清偿(outstanding)表示债券还未到期;违约(default)则表示发行的债券在到期后未能偿还本息。该研究成果揭示,1921—1940年,美国商业银行承销债券的违约率比美国投资银行要低得多。1925~1930年,商业银行承销债券的平均违约率约为0.6%,投资银行的这一数字是1.5%;1932—1940年承销债券的违约率,商业银行平均约为11%,而投资银行则为27%。可见,商业银行承销的债券有着比投资银行更好的绩效。

但后来的歌伯斯和勒纳(PaulGompersandJoshLerner,1998)认为上述的研究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因为Kroszner和Rajan在收集数据时未注意那些发行股票的投资银行是否拥有对该上市公司的贷款,若没有,则“利益冲突”问题根本不会出现;二是在大危机背景下,很难测量证券的长期收益率,而只能看到违约率;三是由于所选择的时间太短,说服力不强。认识到上述不足之处,歌伯斯和勒纳对“利益冲突”问题进行了重新分析,但他们并未直接对全能银行展开研究,而是选择了那些在拟上市公司拥有一定比例的风险投资,同时自己又是该公司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他们认为投资银行对拟上市公司的风险资本投入类似于全能银行模式下银行对后者的贷款。这两位学者选取了20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最终发现:(1)投资者是理性的,对于存在“利益冲突”的投资银行发行的股票,他们都会要求一个价格折扣来获得补偿;(2)从业绩表现上看,由这样的投资银行发行的股票的市场表现,它的长期收益率同由那些不存在“利益冲突”的投资银行发行的股票一样好,甚至更好;(3)存在“利益冲突”的投资银行会适应性地选择那些对信息不敏感的股票来承销。

无论证券业附属发展模式下的“利益冲突”问题是否真实地在实践中存在,但目前公众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采取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策略使这种模式下证券业的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它使券商被迫以更低的价格发行证券,同时也使它们在项目选择上更为挑剔,有意识地回避那些对信息敏感的行业和企业。显然这种策略是会增大投行的运营成本,是不利于证券业的发展的。

二、独立发展模式的优劣

虽然没有银行的全方位支持,证券公司的发展会受到一定不利影响,但至少从整个证券市场健康成长和控制宏观金融风险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具有许多可取之处。

1.从证券公司自身发展来看,虽然全能银行模式条件下的许多便利条件都无法享受,但是由于脱离了银行的控制,证券公司可以从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独立地做出决策,注意信誉度的培养,避免做出那种为了全能银行利益而损害广大投资者的行为,这对它自身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而脱离了银行稳定利润的支持,证券公司成为了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它们的生存压力大大增强,这迫使它们必须不断地寻找利润增长点,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其创新动力也显著加强;同时,在这种模式下,证券公司与银行各司其职,双方都可以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发展业务上,避免了为调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所耗费的资源。此外,专业化的分工也有利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和积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各行业创新的可能性,从而增强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美国投资银行业长期在金融创新以及业务规模和质量上名列前矛,与其分业管理政策是不无相关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证券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的行业。

2,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来看,独立发展模式有利于市场的公正和合理。因为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相当密切,它不仅可以作为开户行了解企业的资金收支状况,而且还可以通过贷款信用评估掌握企业内部财务、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它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外界难以掌握的内幕信息,并在这种信息影响证券市场之前抢先作出反应,从而造成内幕交易,这对广大投资者是不公平的。所以,证券公司的独立发展模式可以减少它利用内幕信息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正性。

3.从宏观层面来看,有利于降低整个金融体制运行中的风险。这是因为:其一,商业银行在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投资时,一旦得手,高额的收益便可被银行所有者或经理层占为已有(由于存款利息是固定的);倘若投资失败,面临破产,那么损失则由存款保险公司或储户承担;另外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商业银行清楚地知道,如果证券投资失败,金融监管机构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必然会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以防止其倒闭,这就是所谓的“大而不倒”(TooBigtoFail)原则。因此,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必然会促使商业银行大胆冒险,从而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其二,商业银行负债的短期性注定它不会大量进行中、长期投资,而更注重短期收益和证券的流动性。这种投资上的短期性和因此产生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频繁进出,很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商业银行如果进行证券投资,会对经济危机起助长作用。这是因为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便可能会产生下面的连锁反应:经济形势不佳——投资者失去信心——抛售股票——股市下跌——商业银行遭受损失,若损失较大一银行信用危机——挤提——全社会信用危机——经济危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单从微观层面考察,或者说单从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立场来看,二者存在着融合的内在需要,混业经营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但若从控制宏观金融风险和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在缺乏配套的制度安排的条件下,混业经营总体上是不利的。能否成功地推行混业经营制度,关键在于是否能在银行业务部门和证券业务部门之间建立起两道“墙”:一道“墙”用来阻隔非法的信息流动以保持证券市场的公平和公正;另一道“墙”则用于防止风险在部门之间的过度扩散和放大。这两道“墙”的建立不仅取决于监管机构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取决于公司业务部门相关人员自律能力的培养。

三、关系型发展模式的利弊

由于单纯的附属发展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利益的诱致下,近年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HoldingCompany),而随着这种制度创新的产生,证券业逐渐出现了第三种发展模式——关系型发展模式。

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发起成立的多样化金融集团公司联合论坛对金融控股公司所下定义为:“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因此在金融控股公司中,银行与证券公司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法人实体。独立性体现在财务上,而密切联系体现在它们同属于一个集团公司,共享着集团内部包括客户资源的一切资源。德国的德意志银行集团、美国的花旗集团以及英国的劳埃德信托储蓄集团、巴克莱银行集团、国民西敏寺银行集团都是选择金融控股公司这一崭新的制度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制度平台。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日益受到各国青睐,这是因为作为介于附属发展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之间的一种制度,它既充分吸收了原来的两种证券发展模式的优点,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内部风险的积累,因此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的一种发展趋势。

对于前者主要体现在:其一,证券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在财务上独立核算,这使它在决策上保持了相当的自主性,受银行干预的可能性较附属发展模式下大为降低。同时,它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只关注证券业务的开展,这使其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保护。其二,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证券公司与银行实质上结成了比独立发展模式下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获得银行资金支持和营销网络支持更为便利,有利于证券业的发展。

而在防止内部风险积累上,当今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采取了所谓的“中国墙”和“防火墙”制度。“中国墙”制度最早确立于美国的证券业中,英国在1983年颁行的《有执照交易商(业务行为)规则》中,将“中国墙”定义为:“建立的一种安排,借以使从事某一部分业务的人所获信息,不被从事另一部分业务的人(直接或间接)所利用,从而得以承认,各个业务部门的分开决策没有涉及业务上任何部分或任何人在该事情上可能持有的任何利益”。因此“中国墙”制度是为防止滥用信息优势从而导致潜在利益冲突而设置的,其本质是“一种把金融机构分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以避免敏感信息在各部门间相互流动的一种安排”。而“防火墙”概念是1987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它特指“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特别是信用交易”的措施。RossCranston先生在其《银行法原理》一书中也提到:“防火墙是分离银行与其子公司在从事证券活动时的风险的一种制度,其目的在于防止全能银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风险传染。”在“两墙”制度的保护下,金融控股公司成功地避免了金融风险的扩散,而且也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

作为一种中介模式,关系型模式也部分地拥有上述两种模式的缺陷,但与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相比,是瑕不掩瑜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三种模式可享受到银行在营销网络、信息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见表1。

表1三种模式下证券公司获得银行的支持度

证券业由附属发展模式到独立发展模式,再走向关系型模式的演进路径,其实质是一个金融业由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混业经营(但这次的混业与以前有许多不同)的过程;就管理当局来说,是由单纯地注重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转向关注金融体系的安全,再发展到同时重视安全和效率的一个选择的过程。这种体制的进化是随着金融机构自律能力逐步增强以及监管方面的制度不断健全和管理者监管能力显著提高而实现的。

我国证券业的发展选择

我国证券业在1993年之前采取的是附属发展模式,但由于当时未能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成功地建立起“中国墙”和“防火墙”而告失败。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独立发展模式,这是由我国金融机构的自律能力、管理制度、监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我国的券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证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肩负着重大责任的行业,它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制的成败,关系到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分散及其企业化进程,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的总体市场化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分析我国证券业在国际金融界出现金融控股公司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际的制度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不出意外,我国将于今年末或明年初成为世贸组织的全权会员。一旦我国正式加入了WTO,我国将履行在谈判中作出的逐渐开放国内金融证券业的承诺。入世3年内,我们将允许外资持有基金管理公司33%的股份,3年后可增至49%;同时外资券面也可持有证券公司33%的股份。因此,入世对我国的证券业而言,意味着将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再注意到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状况,这种竞争还可能来自一些诸如花旗集团之类的大型跨国金融控股公司。潜在竞争对手的增加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我国的证券业如果再按部就班地前进,估计是很难在合理的保护期内迅速成长起来的。毕竟,国外的竞争对手大都具有上百年的经营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求仅仅发展了十来年的国内同行要在几年时间内获得可与别人相比拟的经验和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允许证券业采取—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使它们在短期可以迅速强大到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很多,但借鉴国外最近的发展验,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以及券商的实际情况,我们认组建几个以券商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可供选择方案。目前我国已有诸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以及平安险等包含证券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但它们的控股公司都是非证券公司,这使证券业务可能因得不到集领导的足够重视而发展受限。若组建几个以券商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借助银行的营销网络和资金支持,对于我国证券业实现低成本、跨跃式扩张,稳定和吸引更多的客户并进一步提高券商覆盖客户的能力,最终直接增强证券业的盈利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在此基础上再集中资源,随着市场的成长不断研究开发并推出新产品、新业务,加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才能与国外券商—争高下。实际操作上,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案;(1)让一些大型券商同国内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先合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2)让国内信誉度较高、资本资产规模较雄厚的券商出面组建控股的民营银行;(3)对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改组,使证券业务部门成为其母公司。

证券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 证券业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6)》,报告指出,2016 年,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金融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其中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是针对需求侧而言,“需求侧管理”即传统的对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刺激;“供给侧管理”则注重从生产、效率、创新、制度角度入手进行经济调节。

一、当前证券业制度改革措施

多层次金融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资源分配的重要作用,肩负着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将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证券业作为金融行业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成员,必然是金融业乃至整个市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层已经着力推进的证券业制度改革措施主要有:

完善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融资。完善相关法律规则,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增加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数量,研究推出向创业板转板试点,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

研究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

强化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化解金融风险,鼓励通过资本市场优化重组,化解落后产能。

二、证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怎么做

十年来的市场热潮,推动着证券行业迅猛发展,我们应该怎么结合供给侧制度改革,提供更受欢迎的“产品”,从而更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呢?

我们的经济生活已经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券商必然也要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从2012年第一届券商创新大会开始,伴随着互联网金融野蛮式的发展,券商开始探索互联网化的路径。在这过程中,最大的机遇是监管层放开对投资者开户方式的限制,在符合基本开户流程、保证投资者教育到位和客户资料真实完整、客户回访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允许证券公司探索网上开户,以减轻设立网点的压力。这对一直局限于临柜开户的券商而言无疑是颠覆性的革命,配合账户“一码通”,意味着券商可以走出原有的“经营地域范围”,真正做到为客户提供“上门开户”,实现营销力量从市场饱和地区向非饱和地区的转移。我司适时推出了网上开户和手机开户系统,虽然前期存在着各种技术限制,但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已能实现全年无休、3分钟开户甚至创业板转签,一方面满足了客户在交易时段无法临柜的开户需求,另一方面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减轻柜台业务负担,是公司和客户的双赢。但网上开户不可避免的带来佣金战,在华泰和国金力推低佣网上开户之后,整个证券行业的佣金率出现了大幅的下滑,今后也将一直处在持续下滑的趋势中,这既是争夺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也是券商服务同质化的无奈之举。参考国外券商发展经验,低佣是必然的,但在低佣的同时必须提供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在增量客户争夺战中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线,才能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

全面_展网上开户取得巨大效益之后,券商开始和互联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利用互联网公司的网络广告资源和流量导入优势,在其网站增设网上开户功能或链接入口,把投资者引向合作券商。类似的合作有国泰与网易、广发与新浪、国元与万得资讯,都对新增客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离券商的预期还有较大差距。由此有的券商成立了互联网商务部门,寻求“互联网+”转型。

投资者无疑是很欢迎券商进行互联网转型,他们获得了看得见的便利和实惠,但他们要的可不仅仅是网上开户这个功能。券商们尝试着推出综合功能账户和互联网金融品牌商城,意在迎合客户在自己账户进行股票买卖、理财产品转让、消费和支付等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以国泰君安推出综合账户“君宏一户通”和互联网品牌“君宏金融服务”为例,它集成了客户在国泰君安开立的包括股票、信用、资管、期货等各类实体账户,通过一户通,可以进行全景资产展示和诊断,下单各类交易,查询和购买理财产品,获取资产配置方案,资金能直接进行购物支付和生活缴费。商城则提供了理财产品、股票质押贷款、客户之间柜台市场产品转让的功能。这类综合账户和商城依然侧重于证券市场方面,而消费者在转账和消费支付方面的体验则与银行综合账户及支付宝等高效产品无法比拟。方正证券和齐鲁证券还率先推出了官方淘宝店铺,但产品几乎无人问津。

总的趋势上看,券商的互联网转型都首先着眼于交易账户的功能整合,其次是账户闲置资金的使用。想要留住客户的闲置资金,券商必须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去年疯牛疯熊的行情,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跌,使客户的理财需求从权益类转向固定收益类品种,因此券商针对性地开发了回报率高于市场利率的产品,力求使躲避市场风险的资金不流向其他渠道,如国金的“佣金宝”、华泰的“紫金天天发”、方正的“金添利”。此外,还有针对长期套牢股票或短期资金需求推出的小额股票抵押贷款产品,如我司的“易惠金”。在打新需要资金的时期,易惠金供不应求,但在行情剧烈波动时,小额质押贷款的缺点会被放大:操作不便,流程复杂,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如果质押的证券能按客户意愿进行卖出操作,即便隔日才能回款,客户也乐于接受。

除了固定收益类、公/私募基金外,国内券商似乎还没有其他更灵活的产品提供给个人投资者。国外则有过创新,券商在系统中根据客户填写的风险评测和投资问卷,自动生成与客户相匹配的投资组合,后续再由系统定期自动帮助客户调整投资组合的构成和比例,实现在客户风险承受范围内的专业化分散投资,简单方便,可靠易行。不过在国内很难推行,一是管理层不允许证券公司代客理财,二是投资者对软件不信任,更愿意自己单干。还有诸如推网上理财平台,提供研究报告、投资组合建议,并以此收取较高服务费的方式,不被向来习惯免费的投资者所接受。

个人投资者通道经纪业务之外,券商提供给机构投资者的产品主要有股权融资(IPO)、债券发行承销以及股份公司兼并重组和PB、通道业务等。核准制IPO对券商的保荐人牌照数量和通过管理层审查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只要通过了审查,就不需要考虑有没人申购的问题。在注册制施行之后,机构考虑更多的是券商对发行时间段选择、市场情况判断、定价能力及拥有的买方资源,直白说就是“卖券”的水平。这要求券商围绕着“卖券”,运用公司研究、价值判断、市场需求分析和销售能力,帮助企业满足上市条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最终达到把券卖出好价钱的目的。与此相类似的是债券的发行承销。管理层对企业发债融资,特别是非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融资的重视,会使得债券品种日趋丰富,券商如何发挥产品设计、定价能力来使企业发债更顺利,价格更优,是企业方很看重的内容。此外,减少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大背景下,市场上出现了中国中车这样的行业巨无霸,煤炭、钢铁行业的整合也在大步推进,必将催生出一股大企业之间、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并购重组热潮。具有强大融资、企业估值、交易方案设计能力的券商无疑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能提供更强产品方案的券商必然更受企业青睐。

目前,银行取得券商牌照在金融业中有很高的呼声。假设券商牌照全面放开,银行、保险可以从事券商的所有I务,甚至能带来更强大的融资渠道,但巨无霸们在投资研究上的能力是无法与券商相媲美的。券商拥有金融行业里最好的研究所,几乎能对所有的股票、债券、衍生品进行细致准确的定价分析判断,取得研究结果后构建模型进行量化和高频交易,进而推出适合不同投资者需求的产品。证券业的供给侧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要由这些优势部门来进行推动,创造新的金融产品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对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最终树立自身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艰难而充满诱惑的过程,行业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产品价格和质量的改革,同时也是对行业观念的改革,是新产品出现后消费者观念的革新。管理层力推多层次资本市场,券商永远会是走在最前面,受益最大的一份子。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孟庆江.供给侧改革为券商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N].上海证券报,2016-05-28.

证券业范文第8篇

大家好!我竞聘的岗位是****。

我叫******,从93年开始从事证券业,94年被派往深交所,任场内红马甲,当年被评为年度优秀出市代表;96年回来后,就一直在客户服务部任客户经理;2001年取得证券经纪从业资格。

这次参加竞聘,是对我以往工作的回顾,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促进。我有信心,也有决心面对这次挑战。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人忠诚实在,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善于和他人合作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服务文明、热情周到、耐心细致,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给客户留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印象,多次受到客户的好评,客户满意度较高。

三、具有证券从业资格、良好的证券业务知识,精通业务,了解各类证券业务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流程。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对金融产品的营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

下面谈谈我对****职位这一职位的理解

****职位主要是负责柜台日常事务的具体操作,负责客户一般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做好日常客户服务工作,认真执行各项业务制度,注意防范风险及对新员工的柜台业务传授与指导。

工作设想方面

我认为****职位除了按照其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众所周知,客户是营业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客户资源。要建立与维持同客户的良好关系,就必须树立客户利益至上的观念。客户服务工作的好与坏代表着营业部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与营业部利益直接挂勾。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第一,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问题处理技巧;第二,要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客户,与客户产生共鸣;第三,要对客户以诚相待,言行一致,不能夸夸其谈,做到名副其实;第四,要努力做客户的向导,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站在客户立场来帮助客户;第五,要积极处理客户的意见,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地听取客户的抱怨,提出稳妥的解决方案以期客户的认同,来获得客户的理解,并表示非常重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总之,必须在工作上牢固树立真诚为每位客户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营业部的诚信度,构筑整个营业部服务工作的诚信体系。

以上就是我这次参加竞聘要阐述的内容,如果我能竞聘上岗,我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与营业部全体同事一道,团结协作,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证券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证券业范文第9篇

我叫,从年开始从事证券业,年被派往深交所,任场内红马甲,当年被评为年度优秀出市代表;年回来后,就一直在客户服务部任客户经理;年取得证券经纪从业资格。

这次参加竞聘,是对我以往工作的回顾,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促进。我有信心,也有决心面对这次挑战。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人忠诚实在,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善于和他人合作的良好职业道德。

本人忠于证券事业,某证券公司曾以优厚的待遇许诺,让我加入他们的团队,但我谢绝了,因为十几年来我与证券公司、与我们的客户、与我们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我也坚信证券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我热爱证券事业,勤奋工作,尽心尽责,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历次基金销售中,共销售基金五百多万,名列营业部前茅,特别是基金的销售达100万,受到公司总部的嘉奖,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在理财2号的销售中,也销售了110万。

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服务文明、热情周到、耐心细致,想客户之所求,急客户之所需,排客户之所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给客户留下了诚实守信的良好印象,多次受到客户的好评,客户满意度较高。

三、具有证券从业资格、良好的证券业务知识,精通业务,了解各类证券业务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流程。具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管理经验,对金融产品的营销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

下面谈谈我对职位这一职位的理解。

职位主要是负责柜台日常事务的具体操作,负责客户一般问题的解决与处理,做好日常客户服务工作,认真执行各项业务制度,注意防范风险及对新员工的柜台业务传授与指导。

工作设想方面。

我认为职位除了按照其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日常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众所周知,客户是营业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客户资源。要建立与维持同客户的良好关系,就必须树立客户利益至上的观念。客户服务工作的好与坏代表着营业部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与营业部利益直接挂勾。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第一,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问题处理技巧;第二,要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客户,与客户产生共鸣;第三,要对客户以诚相待,言行一致,不能夸夸其谈,做到名副其实;第四,要努力做客户的向导,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站在客户立场来帮助客户;第五,要积极处理客户的意见,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地听取客户的抱怨,提出稳妥的解决方案以期客户的认同,来获得客户的理解,并表示非常重视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总之,必须在工作上牢固树立真诚为每位客户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营业部的诚信度,构筑整个营业部服务工作的诚信体系。

证券业范文第10篇

昔日在股市翻云覆雨,而今变为阶下囚。近期,随着多名证券高管,甚至是曾在证监会供职的高官落马,一场反腐风暴似乎正在席卷中国证券业。

雷波终于被人“擂”倒

5月14日晚,国金证券的一则公告让券商界震惊不已。国金证券董事长雷波突遭调查,让淡出公众视野的“案”再度成为焦点。

雷波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以往,在国金证券的报告会上,这位国金证券前董事长总是不同于其他员工的西装笔挺,一身休闲打扮的他总是喜欢倚靠在会场后方的角落里,双手交叉抱胸,时而与旁人低声闲聊,时而微笑与周围人点头示好。

然而,激起千层涟漪的雷波被调查事件,在业内人士看来却是“迟早的事”。生于1958年的雷波,曾任职于证监会,是担任证监会副主席期间的秘书。而雷波成为国金证券的董事长,又和的另一位密友――“涌金系”创始人魏东有关。2008年6月,在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任上被“”,今年2月初,被、开除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而魏东则于1年前离奇自杀。

“案牵涉到的金融圈内人士太多了,雷波绝对不是最后一人。”一位证券业界人士告诉媒体:“现在的市场传言很多,甚至有一种说法是调查部门手头有一份涉案名单,所有涉案人员将一个个接受调查。”

高管李克军最终落马

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称建银投资)总裁助理、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宏源证券)原党委书记李克军接受组织审查的消息于6月3日传开。他的落马因为牵涉了掌控中国证券行业半壁江山的汇金建银系而惹人注目。

外界流传李克军被带走调查的原因,可能跟与他相关联的账户上有3000万元左右的巨额资金来历不明有关。其中涉及3方面的问题:一是其在建行任网上银行总经理时曾负责一些IT设备的采购;二是其2005年在中投证券任职副董事长一职时,亦分管采购;三是可能与股票交易有关系。上述观点未得到官方证实。

还有人将李克军离职与股东间权利斗争相联系。去年4月底国务院正式颁布《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一家公司只能参股一家证券公司、控股一家证券公司(俗称“一参一控”)。由于拥有券商数量过多,资产复杂,“一参一控”政策正式颁布后,业内普遍认为“汇金系”券商整合难度大。甚至有人担心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可能因为特殊身份,豁免这一监管要求。

分析人士明确指出,即使汇金公司已经明确会退出一些券商,但由于整合时涉及的股东关系复杂,券商高层人员协调以及转让股权价格等问题很难达成一致,业内人士猜测,李克军离职原因也可能涉及公司股东之间的权力斗争。根据宏源证券内部人士的回忆,5月22日,李克军还参加了股东大会,开完会离开办公室不久即被带走。在当日的股东大会上,公司副总经理高涛被选举为新的副董事长,李克军在高管名单中消失。

“独裁者”肖时庆难逃法网

目前看来,由案引发落马的高管除了国金证券董事长雷波,还有银河证券前总裁肖时庆。

肖时庆在证券界被人称为“独裁者”,可见其在位时权倾一时,何其威风。然而也难逃恢恢法网。5月14日,中国证监会收到检察机关送达的批捕通知书,称银河证券前总裁肖时庆因涉嫌,已经于5月13日下午17时被正式逮捕。

对于肖时庆的落马,业界曾有两种猜测:一是与已经进入司法审理阶段的证监会原副主席一案有关;一是可能与原银河证券北京望京西园营业部原总经理杨彦明巨贪案的去向有关。(详情本刊已于上期披露)

证监会官员“落马”回眸

曾经的证监会官员,转身变为阶下囚。真可谓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鲁晓龙:1995年案发前担任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案发后,被判入狱13年。

钟志伟:鲁晓龙案发后不久,当时的证监会上市部副处长钟志伟也被逮捕。原因是湖北一家企业上市时提出要给他一部分原始股,钟志伟接受了大约4万股原始股,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刘明:1994年进入证监会任发行部副主任。1999年下半年,时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员办主任的刘明被要求接受中纪委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湖北省一批上市企业采用向当事人或亲属行贿原始股的办法,获得最终上市资格。刘的两名亲属的账户上分别有1000多万元和700多万元不明来源的现金。证监会最后给出的处理意见是:“解除公职,”。

段素珍:2001年7月,时任证监会期货处副处长、太原证券监管特派员的段素珍正式被批捕。原因是收受贿赂,为他人乱批营业执照。自1997年以来,段素珍先后为山西某信息咨询公司及广西北海中天期货有限公司非法办理营业执照,共收受好处费52.7万元。

高勇:2004年8月24日,已经从证监会调任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高勇因涉嫌巨额受贿被检察机关依法逮捕。高勇的落马是因为贵州原省委书记受贿案发。向儿媳行贿的刘志远为求立功赎罪,举报高勇在任中国证监会贵阳特派办主任期间向其索贿120万元,经调查属实。高勇在仕途如日中天时突然“陨落”。

王小石:2004年11月18日,时任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的王小石因涉嫌名被批捕。当年11月底,证监会首次对王小石案件的事发原因做详细披露。王小石涉嫌在“过会”过程中出卖发审委员名单和在发可转债的过程中参与公关、介绍受贿。

证券监管体制亟待改革

“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高管告诉媒体,“证券高官频频落马反映了高层狠抓腐败的决心,这也将促进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改革进程。”

早在1995年,鲁晓龙作为证监会涉案官员第一人被判入狱后,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基曾对此事作了很长的一段批示,要求证监机构加强教育,严防行贿受贿行为。然而,在鲁晓龙事件发生后不久,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处长钟志伟又被逮捕。

据了解,在钟志伟案后,紧张的气氛在中国证监会内部蔓延,所有的大会小会都无一不提反腐之事。然而,即使如此,似乎也没能彻底杜绝证券高官腐败。

值得注意的是,历年来落马的证监会高官大部分都与“发行审批”有关。一位券商高管指出“这些部门拥有充分的权利,来决定一家企业是否上市,而上市又对一家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谁来监督这些部门并没有很完善的配套机制,这就使得一些腐败案件频频浮现”。

2004年初,由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等人研究编制的中国首个金融腐败指数显示,2002年至2003年度,中国金融腐败指数为5.42,其中银行业腐败指数为4.17,证券业腐败指数则高达7.26,指数越接近10表明腐败越严重。

作为监管部门,证监会主要职责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秩序的公平、公正、公开,对内幕交易实施处罚。如果连审批的活都揽上,毕竟忙不过来,不如交给交易所,而且交易所更了解企业。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本是证监会定的,如果监管也让证监会来做,那么就等于一场足球赛,证监会又是裁判又是场上队员。

上一篇:对外贸易概论范文 下一篇:行业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