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1 08:28:02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证券分析师报告; 投资者决策; 建议

一、引言

2010年3月,证监会通知规定:“各证券公司在发表宏观经济、行业分析、市场走势等意见,应审慎发表具体证券品种的分析意见,不得传播虚假、片面、误导性消息,不得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者市场走势做出确定性的判断。”2011年1月1日,证监会的《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在我国证券市场开始正式实施。这个规定首次针对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证券研究报告的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并要求证券分析师(Security Analyst)要谨言慎行,按照证券信息传播的相关规定来发表具体评论意见和撰写研究报告,努力为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规定后,国内证券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将面临重大挑战。证券分析报告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是什么?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决策?一时间,上述疑问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证券分析师行业迅速兴起,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不断增大。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证券分析师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他们依靠自身专业知识通过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缓解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整个市场的信息获取成本,使资本市场更有效率。然而,基于信息有用性的假设,投资者在作出投资选择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参考证券分析师的投资意见或建议,证券分析师基于宏观经济、行业和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所撰写的证券分析师报告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参考。因此,笔者认为,证券分析师预测报告无疑会影响投资者作出决策选择,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本文期望在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证券分析师研究方面的相关理论,更多地关注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行为决策,构建证券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机制框架。另外,考虑到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本文还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为分析师行业的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提供政策建议。

二、证券分析师报告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证券分析师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当代金融学研究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纵观国内外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有关分析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很多方面需要加以完善,归纳起来国内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分析师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其最重要的职责是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进行预测,因此许多学者从分析师的预测方面展开研究。Terence Lim(2001)研究了分析师理性与预测偏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二次损失效用方程来对公司盈余预测进行建模研究。Amhed,Forbes(2004)在采用Keane,Runkle(1998)的基础之上检验了他们在建模策略中的潜在假设,并检测了分析师盈余预测是否具有理性。Jeffery,Reuven(2003)对大量相互矛盾的分析师盈余预测属性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认为许多异常和相互冲突的分析师盈余预测研究结果是因为研究者没有考虑到正确的分析师预测误差属性。

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分析师所提供的预测报告是有一定信息含量的,许多学者围绕证券分析师预测的投资价值和投资策略展开研究。Bjerring,Lakonisho和Vermaelen(1983)研究了加拿大证券分析师的表现,认为由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回报率在扣除交易成本后仍高于整体市场回报。Womack(1996)的研究指出,证券分析师所推荐的股票在其报告后有显著的价格运动,其中推荐卖出的股票比推荐买入的股票的价格运动更为明显。林翔(2001)通过对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实证研究发现其报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认为我国证券分析师拥有一定的私有信息。朱宝宪和王怡凯(2001)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媒体荐股建议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短线投资建议推荐的股票组合收益要高于投资基金的收益。

最后,分析师的预测报告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Givoly,Lakonishok (1979);Penman(1980);Waymire(1984)认为,作为能在市场上获得的公开信息,分析师的报告可以用来预测一家企业未来的成长能力,可以减少投资者和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研究表明投资者对于分析师预测有显著反映,说明投资者认为分析师预测有利于自身做出决策,会将分析师报告视为比较有价值的重要信息。Lin,McNichols(1998);Michaely,Womack(1999);D-echow,Hutton,Sloan(2000)指出,分析师报告可能会对投资者有负面作用,因为他们制作报告的潜在动机可能是为了取得佣金或投行业务,因此分析报告会存在偏差,甚至过分乐观。另外,投资者在使用分析师预测报告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Krishnan and Booker(2002)研究了投资者基于分析师荐股报告做出短期决策的影响因素,发现只要荐股报告存在,就可以减少投资者过早卖出可获收益股的几率,在此基础上,可靠的报告可以同时降低过早卖出和过久持有的几率。Chen,Francis和Jiang(2005)的研究表明,如果证券分析师的报告相比以前更准确、更频繁时,投资者就会更重视分析师的季度预测,而不是自身已形成的观念。Ajinkya,Gift(1984)认为,投资者在参考分析师报告的同时会关注分析师相关信息的背后动机。因为出于一些动机,分析师报告会存在一定偏差。Kelley,Michaela(1980)提出归因理论,即个体在理解某一行为时,一般都会探求该行为发生的原因。并且个人对这一行为做出反应时,之前的理解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投资者如何根据自身对分析师动机的期望来对分析报告做出反应。Weiner(1985)指出,由于负面或预料之外的消息更容易产生归因效应,人们更倾向于对这些消息进行思考。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不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在分析师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并没有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师预测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因此,本文正是沿着上述思路展开的。我们期望所得成果能进一步拓展本领域的研究,为我国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分析师报告影响投资决策的机制分析:一个扩展的框架

总体上本文在研究不同类型的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如图1所示)。

(一)研究分析师预测的公布形式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针对分析师预测的公布形式首先要区分不同的类型,并从中找出对投资者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公布形式。比如,在互联网及其发达的当今社会,很多信息都会以网络链接的形式来或者进行传递。然而,心理研究表明,信息的独特性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回想信息并影响其作出决策(Hyde和Jenkins,1969;Clements和Wolfe,1997)。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假设在资本市场中分析师预测可以选择是否以超链接(Hyperlink)(不同的文件组合在一个界面的超链接)的形式来进行,即分析师的预测报告是否以一个文件界面来向市场传递信息。我们的研究期望探寻这种不同文件的独特性即超链接的产生是否会混淆投资者的决策的选择(Wright,1991;Mathew,1997)。也就是说,分析师公布预测的形式不同是否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

(二)研究分析师预测的公布时间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年报公布的时间是重要的时间点,即存在所谓的“盈余公告效应”。盈余公告效应是指股票价格在盈余公告之后受公告内容影响,收入预期误差为正的股票在较长时间内持续走高,为负的股票则是持续走低。或者说,它指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财务数据的公布能够导致股价产生长期的、持续的、方向一致的漂移,这个现象最初由Ball和Brown提出,此后的学者(Rendleman,etc,1982;Foster,etc,1984;Bernard,etc,1989)以不同的方式验证了盈余公告效应的存在。因此,盈余公告效应表明了财务数据的公布对股价的影响。对分析师来说,其在年报公布前的分析师预测与年报后相比,影响可能不同。年报的公布时点是一个重要时间点,即同样的分析师预测在年报公布前后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研究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含量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含量可以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如是否包括分析师盈余预测或股票评级、私人信息所占的比重以及分析师的声誉等等。在实践中,投资者也许会认为包括了分析师盈余预测或股票评级的预测信息会更加可靠,从而提高分析师预测的可信度。同时,投资者也有可能对包含有更多私人信息的分析师预测更感兴趣,认为这种预测报告更有价值。另外,那些声誉好的分析师更能够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即存在所谓的“金牌分析师”效应。

(四)研究分析师预测公布的情景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分析师预测公布时的情景在宏观上是指处于牛市还是熊市,而在微观上是指股票处于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也许相同的股票评级或盈余预测在不同的情景下,投资者会有不同的决策。

四、建议和结论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投资者在交易的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证券分析师的建议和意见,这就要求理论界对“证券分析师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投资者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来说:1.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环境,使得研究对于我国投资者更具实际意义,必将丰富与完善证券分析师相关理论研究;2.填补国内证券分析师报告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理论空白,不同于之前国内的研究将着眼点放在证券分析师一方,而更多的关注投资者在此过程中的行为决策,进一步为我国这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从实践上来看:1.为投资者提供更加详尽的理论分析报告,有利于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更加理性的对待证券分析师报告,从而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2.平衡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的关系,使得证券分析师在制定报告的同时能够从投资者的实际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得考虑到该报告对于投资者最后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证券分析师的工作绩效;3.为进一步完善国内相关监管法律制度及条例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将从投资者实际决策的角度出发,使得监管机构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投资者对于证券分析师报告的影响过程,从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证券市场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鉴于本文是在我国特殊的证券市场制度背景下展开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环境,使得本文对于我国投资者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建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更加理性地对待证券分析师报告,相关研究成果也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同时,应该平衡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的关系,使得证券分析师在制定报告的同时能够从投资者的实际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该报告对于投资者最后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证券分析师的工作绩效。另外,本文还从投资者实际决策的角度出发,期望监管机构能够更加全面了解证券分析师预测报告对于投资者的影响过程,从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证券市场并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Givoly,D.,&Lakonishok,J.‘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financial analysts’forecasts of earnings:Some evidence on semi-strong ineffici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1979(1):165-185.

[2] Ajinkya,B.B.&Gift,M.J.Corporate managers’earnings forecasts and symmetrical adjustments of market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22):425-444.

[3] Kelley,H.&Michaela,J.L.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0(31):457-501.

[4] Penman,S.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earnings 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32-160.

[5] Waymire,G.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information conten of management earnings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18):703-718.

[6] Lin,H.&McNichols,M. Underwriting relationships,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 and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8(25):101-127.

[7] Michaely,R.&Womack,K.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the credibility of underwriter analyst forecas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9(12):653-686.

[8] Francis,J.&Soffer,L.The relative informativeness of analysts’stock recommendations and earnings recommendation rev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7(35):193-211.

[9] Dechow,P.,Hutton,A.&Sloan,R.The relation between analysts’forecasts of long-term earnings growth and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following equity offering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1-31.

[10] Kelley,H.&Michaela,J.L.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0(31):457-501.

[11] Eagly,A.H.,Wood,W.&Chaiken,S.Causal inferences about communicators and their effect on opinion chang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8(36):424-435.

[12] Cote,J.Analyst credibility:The investors’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0(12):352-362.

[13] Francis,J.&Philbrick,D.Analysts’decisions as products of a multi-task environ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31):137-164.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一、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内涵及表现

现资银行通常包含以下几种主要业务,即:证券承销、证券交易(包括自营和经纪业务)、证券研究、公司并购、资产管理、基金管理等业务。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其可能存在多种利益冲突。

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指的是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师利用其所具有的信息优势,为谋求自身或第三方的利益而损害客户(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具体可以表现为:证券分析师为了迎合发行者、招揽有厚利可图的投行业务而过度乐观的、有失公正的研究报告来误导客户;为了赚取更多的经纪业务收入而带有过度“乐观倾向”的研究报告诱使投资者进行多次交易;为了牟取其自身利益而不够独立或有失公正的研究报告。

二、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来源

具体而言,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来自于所在投资银行(我国指证券公司)的压力。

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沟通发行者和投资者的金融中介,长期以来必须同时向投融双方提供服务,即一方面为企业承销股票、实施并购或发行债券以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为证券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因此,对于证券公司本身而言,就面临着利益冲突。证券公司在处理该利益冲突时,利益的天平往往会偏向于企业。具体的,来自证券分析师所在公司的压力主要包括招揽投行业务、增加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投行业务方面,在二级市场上充当经纪人和一般投资者只是综合证券公司的次要业务,其更为主要的业务是进入一级市场(证券市场)扮演投行的角色,从事能够给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的证券承销、并购等业务。因此,一直以来各证券公司都竞相追逐投行业务。为了得到最有利的股票发行价格,证券公司可能要求其分析师对其股票给出最好的评级,过于乐观的研究报告以取悦目标客户。特别地,当分析师薪酬与投行业务利润直接挂钩时,这种利益冲突会变得更加严重。在这种薪酬制度下,大部分证券分析师为了其经济利益,在出具研究报告时可能会丧失其独立性与客观性,由投资者的投资顾问沦为投行家的营销团队。例如,卖方分析师对于本公司承销的股票,由于可能存在推销的经济激励,他们很可能不会发表最准确、最优的研究报告。

在经纪业务方面,证券公司为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证券,并按照成交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佣金,即经纪业务的交易量越多,获取的佣金也越多。在这种制度安排下,证券分析师就可能对市场走势给予更为乐观的评价,提供大量的“买入”或“强买”建议,从而诱使投资者加大交易量,并通过股票需求的加大以提升股价,进而实现更高的交易额,为公司获得更高的佣金收入。而如果提供“卖”或者“强卖”的建议,则会使交易量下降;此外,股票的需求也会因对市场的悲观评价而有所减少,从而迫使股价下跌,成交金额减少,获得的佣金收入减少。

在自营业务方面,由于证券公司有大量资金进行股票投资等活动,因而也会持有部分与分析师研究相关的股票。因此,在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向市场发出“买”或“强烈买入”的建议时,而股价也因此拉升的时候,证券公司可能会大量抛售其分析师推荐的股票,以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2.来自大型投资客户(机构投资者)的压力。

在券商竞争交易业务的市场,机构投资者能够给与或带走重要业务的能力赋予了他们权力去影响券商牺牲其他投资者的利益。通过直接付给券商交易佣金,机构投资者可以向受雇于券商的分析师施加压力,使得分析师对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发表乐观意见或隐瞒负面意见。

此外,《新财富》,一个有影响力的中国商业杂志,基于对大型机构经理的民意调查对中国分析师进行了排名。他们选出的明星分析师的薪酬和地位会立即得到显著提升,他们所在的证券公司也会获得市场更高的认可度。基于此,分析师也有可能去迎合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3.来自于所分析公司管理层的压力。

现代公司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两权分离,即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企业的高管人员作为经营权的掌控者,所有者管理企业,为了维持其在公司的地位以及声誉,他们必须让董事会和股东感到满意,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升股东手中股票的价值。因此,分析师所分析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对分析师施加各种压力,要求其有利于该公司的分析报告。如果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对所分析公司造成了不利影响,则会影响两者之间的交流关系,该分析师则很难再受到公司管理层的亲睐。故为了维护与目标公司管理层的这种关系,分析师可能会倾向于发表对其有利的研究报告。

4.源于证券分析师个人利益的影响。

在上面讲述的三种来源中,证券分析师都是作为证券公司雇员为了公司利益而被迫作出背离事实进行预测的行为。但证券分析师也有可能出于个人投资利益方面的考虑而导致利益冲突,这将对其研究报告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当证券分析师自身持有所分析公司股票时,他们其实扮演了普通投资者与证券分析师两种不同的角色。作为理性的普通投资者,他们一般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故他们会用尽一切方法来促使他们的股票升值;而作为证券分析师,他们的义务是向社会公众独立无偏的研究报告。显然,这两种角色有时候会导致利益冲突,比如分析师可能会通过乐观的研究报告而诱使投资者大量买入股票,而私下却对其股票进行与其建议相反的交易操作。

三、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行为的治理与监管

证券分析师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发展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相互制约。要实现证券分析师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加强对分析师利益冲突行为的治理与监管,以保持证券研究的客观性与独立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实现:

首先,拓宽券商的盈利管道,抑制所属分析师利益冲突行为。佣金收入是我国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单一的盈利管道使得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并引发了承销市场上的信誉危机。因此,积极开拓新业务、拓宽券商的盈利管道,在一定程度上便能够有效抑制分析师的利益冲突行为。

其次,加强声誉对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行为的约束。证券分析师的声誉是其业绩、行为和品德记录长期积累而成的,对分析师本人乃至整个证券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良好声誉的证券分析师不会为了某些利益而损害自己的研究报告,他们会向市场传递真实、正确的信息,引导市场资金流向,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故证券分析师对他们声誉的关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所面临的利益冲突。对于不同声誉的证券分析师应当实行分类监管,即先建立证券分析师的声誉评级制度,然后再对不同声誉的证券分析师在监管层次上进行区别对待。对于高声誉的分析师而言,主要是进行规范性监管,即监管其是否遵守了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业自律公约等;而至于低声誉的分析师,则主要进行合法性监管,即监管其是否严格遵守了有关各项法规中关于证券执业活动的规定。

第三,建立完整的证券分析师信息披露制度。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主要源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包括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故改善分析师的利益冲突问题,关键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信息披露恰好能起到这一作用,故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析师信息披露制度,在立法上规制选择性信息披露的行为,从而使得所有投资者在接触信息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

第四,完善“中国墙”制度。“中国墙”(Chinese Wall)是一个特定术语,主要出现在英美等国的证券制度中,指的是综合型券商为了防止敏感信息在其内部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各项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流动而建立的一种将各职能部门相互隔离的制度。它作为一种券商自律机制,也是一种间接管理机制,不仅可以避免政府直接干预所产生的巨额管制成本,而且为遵守其规定的券商编制了一个安全网,使他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仍能顺利地开展各项业务,不受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控诉的影响。“中国墙”制度在解决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问题方面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证券分析师是怎样选拔的

翻开众多证券分析师的简历,我们不难发现,证券分析师们往往拥有高学历头衔且大多出身名校,虽然“高学历+名校”并不能简单等同于高技能,但反映了证券行业的高门槛和高壁垒,确保大多数分析师的较高素质。同时,部分行业研究岗位也会引进有相应的深厚行业背景的人才,以保证相应行业分析的专业化。此外,随着数量化分析等金融工程领域的需求兴起,大批具备数学、计算机等背景的高端人才进入到该领域担任量化分析师。

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从其他专业领域引进的人才,进入证券研究部门后,都必须至少经历两年的培养期,期间他们学习证券研究的分析思路、熟悉行业及上市公司、掌握数据的搜集处理方法等。同时,分析师必须通过证券业协会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者会得到协会的审核许可,才可取得正式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方有资格对外撰写证券研究报告。此后还需2-3年甚至更长的磨炼期,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所研究的方向和证券市场,这是每一个成熟的证券分析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研究报告的编写步骤

由于研究报告的种类很多,编写过程各有特点,我们这里就以最为常见的公司类研究报告为例,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关注行业和公司动态,萌发报告思路。证券分析师日常需实时关注和跟踪行业动态变化,一旦行业或上市公司出现新的变化,即需要结合宏观环境、市场状况等相关因素,在第一时间判断其是否产生投资机会或风险,如有,则需要着手准备相关报告,并通过下一步的资料准备、实地或电话调研去验证上述判断。

第二步,搜集整理数据、构建数据模型。当确定需要研究报告时,分析师首先要做的是从海量的公开资料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各种信息、数据加以筛选整理,并且结合该行业或上市公司的特性,选择应用合适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构建上市公司财务模型。之后,根据分析师的专业判断,预计上市公司未来几年的盈利状况,完善财务模型,并运用数据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最后,再运用合适的估值方法,给予该公司相应的估值,计算其股价的合理区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财务模型的构建过程,也是证券分析师的专业能力得以体现的过程。

第三步,搭建分析框架、撰写报告。单薄的观点、资料的堆砌、数据的列示,是无法取得客户及市场认可的,证券分析师还需要将各种资料形成文字,用专业的语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地论证出来,辅之以定量数据支持,这里的论证逻辑即为分析框架。框架建立之后,再加入文字、图表、定量定性的分析等,才能够使一篇报告内容丰满、逻辑清晰。

当证券分析师反复修改、论证相关结论和报告内容后,则可上传到公司专门的报告审批系统,按照固定流程接受审核,只有经严格审核通过的研究报告才由公司统一对外发送。

证券公司审核流程和风险控制

证券公司是证券研究报告的主体,证券研究报告的所有权均归属所在证券公司,相关风险也由证券公司承担。对此,证券公司大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审核流程和风险控制。

首先,从源头加强研究报告的质量。即对证券分析师从招聘、培训、考核一系列环节进行筛选,专业培训和合规教育。研究报告模板有专门的格式要求,不能随意删减或更改,必须在特定位置或地方填写与之对应的内容,并在页尾就分析师的执业资格、评级标准作出明确说明。

其次,严把审核关。一份研究报告的初稿,至少需经过四至五道审核程序,才能对外发送,任何一次审核不通过,都需返回作者重新修改,直至合格方可进入下一流程,尽力避免有瑕疵或不合格的报告出现在客户面前。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报告的免责声明也是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研究报告都是该证券公司针对与公司签署服务协议的签约客户的专属研究产品,为该类客户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辅助和参考,双方对权利与义务均有严格约定,仅提供给上述特定客户,并不面向公众,也基本不授权第三方机构转载、转发。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 乐观倾向 利益冲突 认知偏差

一、引言

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是指证券分析师对公司未来盈余的预测值相对于实际值呈现系统“正偏差”特征(Brown,1993),或者在投资评级时倾向“买入”等正面评级,不或延迟“卖出”等负面评级的行为。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是证券分析师向投资者传递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能够降低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而证券分析师的乐观倾向行为则会使这些信息出现偏误,误导投资者,进而阻碍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现。因此,证券分析师的乐观倾向行为一直受到国外学者的重点关注和研究,是近二三十年来国际实证会计乃至金融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研究对促进分析师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以及对投资者甄别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将从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存在的经验证据、动因、经济后果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二、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相关研究

( 一 )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存在的经验证据 (1)证券分析师预测存在系统乐观倾向特征。Fried and Givoly(1982)和 Brown,Foster and Noreen(1985)最早证明了证券分析师在预测评级过程中存在乐观倾向。随后多位学者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连续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系统地高估公司未来每股收益(Dowen,1989; Butler and Lang,1991; Lang,1991; Calderon, l993)。随着盈余公告日的临近,证券分析师对盈余变动方向预测得越准确,乐观倾向也逐渐降低(Mstsumoto,1999;Richardson,Teoh and Wysocki,1999)。证券分析师除了在年度和季度等短期盈余预测中存在乐观倾向外,研究者还发现其所做的长期盈利预测同样偏于乐观(Deehow and Sloan,1997; Rajan and Servaes,1997)。长期盈利预测通常是指证券分析师对公司2年—5年的成长性进行预测,是研究者用来检验资本市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我国证券分析师在盈利预测上也存在乐观行为。吴东辉等(2005)和李文贵(2007)均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偏于乐观。(2)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在盈利公司和亏损公司之间存在差异。研究者发现,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在不同公司之间有差异,当公司报告亏损时,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乐观倾向更显著。Dowen(1996)指出,十二分之十一的持有期间,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会在公司报告亏损时表现出更强烈的乐观倾向;Hwang,Jan and Basu(1996)指出,当公司报告亏损时,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乐观倾向激增十倍。Degeorge, Patel and Zeekhauser(1997)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在亏损样本公司中的乐观倾向更强烈。Das(1998)和Brown(2000)的研究进一步发现,证券分析师对发生损失的公司比没有发生损失的公司更容易产生乐观倾向,而且对前者的盈余预测不如对后者的准确。Clayman and Schwartz(2004)认为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当公司报告亏损时,证券分析师更可能错误理解盈余信号。尤其是当证券分析师预期某公司将会报告盈利,而事实上该公司报告了亏损,这就使得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存在乐观倾向。(3)证券分析师预测的乐观偏差程度的估计。分析师预测乐观偏差的程度如何呢,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估计。Chopra(1998)发现证券分析师平均高估盈余6.1个百分点。Lim(1998)发现分析师乐观倾向的平均值是0.94%。这一数字在小公司则高达2.5%,大公司股票则相对较小是0.53%。Brown(1998)观测到的预测误差均值急剧降低,从1993年的2.6%下降到1997年的0.91%。

( 二 )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的动因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存在乐观倾向行为后,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解释。迄今为止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类认为是分析师外部制度环境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驱动分析师进行乐观预测,一类认为是分析师自身的认知偏差导致乐观预测。(1)外部利益冲突驱动乐观预测。独立性是资本市场信息中介执业的灵魂。证券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信息中介,独立性是其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现实中由于以下一些利益冲突,驱使证券分析师违背独立性原则,过度乐观的盈利预测。一是所分析公司管理层对分析师的压力。分析师获取及时信息和公司私有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交流。为此,分析师需要与公司管理层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出于这种考虑,分析师会尽量回避或拖延报告负面消息的时间(McNichols and O’Brien,1997),或者有意识的提供乐观预测(Lim,1998; Das et a.l,1998;Lim,2001)。Lim(2001)从理论上解释了证券分析师为维持管理层关系乐观预测的原因。他认为,由于管理者的薪酬与公司的股票价值相关,公司的股票价值越高,管理者可获得的薪酬越高,乐观的盈余预测能够提高公司的股票价格,所以管理层更喜欢乐观的盈余预测。所以,乐观预测或许是分析师迎合管理层的无奈选择,为了增加与公司管理层接触的机会,获得管理层掌握的公司私有信息,分析师只好提供乐观的盈余预测。Mest(2003)对比检验了分析师盈余预测和销售预测的乐观倾向程度,研究结论也支持了Lim(2001)的观点。二是证券公司对分析师的压力。证券分析师供职的证券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损害分析师研究的独立性。首先,在投行业务方面,为避免损害证券公司和客户之间的业务关系,证券公司可能会要求分析师不要发表对公司客户不利的研究报告。Demetriades and Hussain(1996)和Dechow, Hutton and Sloan(1997)的研究都证实了证券公司与所分析公司的投行业务关系与分析师乐观预测的相关性。他们发现,承销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显著乐观于非承销商分析师。Lin and McNichols(1998)发现,附属分析师(affiliated analysts)比非附属分析师(unaffiliated analysts)的评论更乐观。Groysberg, Healy and Chapman(2008)认为,薪酬结构的差异可能是承销商分析师乐观倾向的原因。我国学者原红旗和黄情茹(2007)、张博(2011)的研究也发现,相比非承销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国内承销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更乐观。其次,在经纪业务方面,分析师面临着压力。由于分析师的“买入”评级能增加证券公司的交易量,而“卖出”评级不能(Aitken,Muthuswam and Wong,2001; Irvine,2004;Jackson,2005),因此,为获得更多的佣金,分析师可能会被要求多提供“买入”建议,而少提供甚至不提供“卖出”建议(Cowen et al,2006;Jacob et al,2008)。最后,分析师也受到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压力。为了促使所在证券公司所持有股票的价格保持稳定或上涨,分析师可能会被要求向公众提供乐观的投资建议(Dugar and Nathan,1995;Michaely,1999)。三是机构客户对分析师的压力。机构投资者通过两种方式对分析师施加压力。一方面,证券公司所承销的股票主要销售给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如果大量持有证券公司承销的某个公司的股票,可能会因此施加压力给证券分析师,以降低股票的购买量或减少在该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量威胁分析师发表对该公司的不利报告或者要求其发表对该公司有利的报告。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对分析师的排名有直接影响。比如在美国,《机构投资者》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度的明星分析师排名。明星分析师的排名产生于机构投资者的主观投票,在没有客观标准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主观态度决定了分析师的排名,而分析师排名又是分析师薪酬的关键因素。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证券分析师的“独立性”再次受到冲击,为获得较好的排名,证券分析师不得不迎合机构投资者的偏好,做出带有乐观倾向的预测。四是分析师自身利益的压力。分析师自身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析师可能会乐观预测以推荐自身拥有的股票;另一方面某些大资金或大机构会雇佣分析师出具乐观研究报告以推荐其手中的股票(Cowen, Groysberg and Healy,2003)。(2)分析师自身的认知偏差导致乐观预测。有些学者试图用行为学中的认知偏差来解释分析师的乐观倾向行为,认为证券分析师是如实报告他们作出的预测的,只是由于认知过程中存在偏差,才使得这种预测带有乐观偏见。Debondt and Thaler(1990)认为是分析师对好消息过度反应导致乐观预测。Abarbanell and Bernard(1992)则认为是分析师对坏消息反应不足导致乐观预测。Wong and Raymond Seetoh(2004)则利用Tversky和Kabneman(1979)的期望理论来解释证券分析师情感因素在盈余预测过程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面对公司正盈余增长和负盈余增长时的行为不对称。当公司盈余呈现正增长时,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是准确的,但是当公司盈余呈现负增长时,则存在乐观偏差。

( 三 )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的经济后果 大多数研究认为,乐观倾向行为有悖于证券分析师的独立立场,是证券分析师分析和预测无效性的表现,会误导市场对证券的定价,从而阻碍市场有效性的实现。(1)分析师乐观倾向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行为。研究者认为,当市场处于上升趋势时,证券分析师的乐观预测会提高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加剧投资者的“狂热”情绪,形成股市泡沫(金雪军和蔡健琦,2003)。Miller(2002)的研究就指出,证券分析师乐观预测是造成美国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原因之一。相关研究也发现,投资者并不能充分识别并纠正分析师预测中的乐观倾向,从而被乐观倾向所误导(Michaely and Wmoack,1999)。此外,投资者在识别分析师研究报告上有差别,Boni and Womaek(2002、2003)研究探讨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对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是否都能作出正确反映,发现机构投资者会有意识的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在定价上给予一定的折扣和修正,而个人投资者由于缺少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经验而无法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进行修正,而直接依据证券分析师的预测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价。Malmendier and Shanthikumar(2004)的实证研究也证明,相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更容易被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所误导。(2)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影响所分析公司管理层的行为。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压力能够对证券分析师施加或产生影响,但同时,由于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公司管理层也会受到证券分析师的业绩预期压力。为达到预期业绩,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采取危害公司健康经营的战略和投资行为(Fuller and Jensen,2001)。金雪军和蔡健琦(2003)也认为,为“迎合”证券分析师的乐观预测,公司管理层可能会改变原有稳健的经营战略,而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甚至通过财务造假以达到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此外,当整个市场处于泡沫中时,分析师乐观预测还可能“冲昏”公司管理层的头脑,使其不能客观的评价本公司的经营状况(Schultz and Zirman,2001)。

( 四 )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的约束机制 主要有以下观点:(1)构建分析师声誉机制。声誉对重复博弈举足轻重,因而可抑制利益冲突。研究表明,有良好声誉的分析师不愿陷入纯粹向投资银行提供帮助而扭曲其建议和预测(Jackson,2005;Fang and Yasuda,2006a;Clarke et al.,2007)。金融机构对声誉的关注亦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利益冲突(Ljungqvist et al.,2007)。(2)构建科学的分析师薪酬机制。金融机构普遍实施的薪资与业绩捆绑的薪酬计划会驱使公司经理通过分析师建议及其他形式的期望管理抬高股价(Bolliger & Kast,2006)。而薪酬制度的合理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扼制利益冲突(Hong et al.,2000)。(3)加强证券监管。为降低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都制定了降低分析师利益冲突的法律规范。如美国2002年通过的SOA法案制定了处理分析师利益冲突问题的条款,并要求SEC和证券交易所制定处理利益冲突问题的细则。但最近对这些法规有效性的实证检验的结果不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乐观预测的数量确实少了,但预测的信息含量也降低了(Jonathan et al.,2011;Ohad et al.,2009)。

三、结论与展望

上述文献表明,对证券分析师的乐观倾向行为的研究,仍需要在如下方面深入。(1)对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动因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尚待探索的问题。首先,国外学者对分析师乐观倾向动因的研究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解释框架。其次,分析师为维持管理层关系而乐观的预测报告,那么管理层为什么会偏好乐观的预测报告呢?对此国外实证研究文献没有给出详细的理论解释。对于认知偏差造成的分析师乐观倾向,研究者明显忽略对这种动因造成分析师乐观倾向程度的衡量。最后,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而言,国内学者零星的研究尽管已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存在乐观倾向行为,但是无论从研究方法的严谨性还是从样本的时间跨度来看, 其支持力度均有限。而且,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短,因此,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分析师都不如西方资本市场成熟,分析师所面临的利益冲突是否不一样,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造成分析师的乐观倾向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无疑会丰富和发展证券分析师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嵌入中国制度背景的研究,将为理解新兴资本市场中证券分析师的乐观行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2)证券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的经济后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前述的文献已表明,分析师与投资者以及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因此,如何判断和计量证券分析师乐观行为的经济后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其次,尽管我国学者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现实中我国证券分析师丧失职业道德,卖身为“庄托”,充当“黑嘴”角色,乐观、“超乐观”甚至虚假的信息误导投资者的违规事件却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由此可见,我国证券分析师的乐观倾向行为的经济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复杂程度可能远远超出西方资本市场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的经济后果,这无疑也为国内学者提供了研究机会。(3)如何约束证券分析师的乐观倾向行为目前仍然是个难题。西方实务界出台了一些法规以降低证券分析师的利益冲突,但理论界对这些法规有效性的实证检验仍然存在争议。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投资者保护意识差,资本市场缺乏分析师声誉回报机制,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远未建立以来,如何建立分析师乐观倾向行为的约束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上市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研究”(项目编号:71172198)资助

参考文献:

[1]原红旗、黄倩如:《承销商分析师与非承销商分析师预测评级比较研究》,《中国会计评论》2007年第3期。

[2]于静、陈工孟、孙彬:《最佳证券分析师能战胜市场吗?》,《财经科学》2008年第5期。

[3]张雪兰、何德旭:《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影响投资者利益吗?》,《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4]公言磊:《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乐观倾向成因研究综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5]金雪军、蔡健琦:《证券分析师行为及其市场影响》,《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8期。

[6]Ali A., Klein A., Rosenfeld J. Analysts’ Use of Information about Permanent and Transitory Earnings Components in Forecasting Annual EPS.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2.

[7]Avarbanell J.S., Bernard V.L., Tests of Analysts’ Overreaction/Underreaction to Earnings Information as an Explanation for Anomalous Stock Pric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finance, , 1992.

[8]Boni,Leslie,and Kent L.Womack, What do Investors Want and Need?,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and Dartmouth College. 2001.

[9]Boni, L., Analyzing the Analysts After the Global Settlement.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the Nomura Institute of Capital Markets Research. 2006.

[10]Clarke, J., Khorana, A., Patel, A., Rau, P.R.,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Differences in Analyst Behavior at Investment Banks, Brokerages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Firms. Working paper. Prudue University. 2005.

[11]Chopra,Vijay Kumar. Why So Much Error in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of Corporate Earning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98.

[12]Dechow, P., Hutton, A., and Sloan, R., The Relation Between Affiliated Analysts’ Long-term Earnings Forecasts and the Overpricing of Equity Offerings. Working Paper,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13]Dugar, A., Nathan, S., The Effects of Investment Banking Relationships on Financial Analysts’ Earning Forecasts and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

[14]Dowen R. J.,Analyst Reaction to Negative Earning for Large Well-Known Firms.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6.

[15]Fernadez F.A. 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Securities Analysts,Securities Industry Association Research Report. ,2001.

[16]Fried, Givoly. Financial Analysts’ Forecasts of Earnings: A Better Surrogate for Market Expectations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2.

[17]Fang, L.H.,Yasuda, A., The Effectiveness of Reputation as a Disciplinary Device in Sell-side Research.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6a.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陈工孟(1964―),男,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030)教授 。研究方向:证券投资、公司金融。

孙 彬(1981―),女,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院(上海,200030)博 士生。研究方向:证券投资、公司金融。

[关键词]最佳证券分析师;超额收益率;市场有效;投资价值

一、引 言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分析师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往往影响机构 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很多股民并不具备证券市场的专业知识,往往采取不理性的跟 风行为,专业的证券分析师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考察 一下证券分析师的水平和能力。证券分析师对股票和行业的研究是基于市场上的公开信息, 考察了他们的能力也间接地的检验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

Cowles(1933)发表了《股票市场预测者有预测能力吗?》,认为大多数证券分析师推荐的 股票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1]Lloyd-davies和Canes(1978)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 在华尔街日报推荐栏目中推荐的股票在推荐的当天平均上涨1.7%。[2](43-56)Ken t L. Womack(1996)研究了美国主要证券公司分析师的买入和卖出股票推荐,[3]( 137-167)发现推荐前股票的价格和推荐后的价格间存在显著的、系统的偏差。对于买入推荐,平均事后漂移是+2.4%,而且是短期的。 但是对于卖出推荐,事后漂移是-9.1%,并且延续六个月。目前,国内对于证券分析师的考 察,主要以研究机构的排名为准,例如比较有威望的是新财富和今日投资。他们采取的方式 以定性为主,往往通过一些专家打分来决定名次。

本文采用了严谨科学的定量方法对证券分析师进行排名。给证券分析师排名并不是最终目的 ,主要想考察最佳的证券分析师是否具有战胜市场的能力。因此,接下来本文利用PCAR和PB HAR模型, 分别以上证综合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为标准,实证检验了最佳证券分析师战胜市场的能力。 前面的学者研究过基金经理是否能打败股票市场,基本上都得出除去交易成本基金经理并不 具备战胜市场的能力。那么,证券分析师作为证券行业的顶级人

才,是否能打败市场呢?

二、研究方法设计

(一)最佳证券分析师定量评选方法

参考Brown和Warner(1985)提出的市场模型,[4](3-31)我们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模 型来计算超额收益率。

1.事件期市场调整超额收益模型

2.事件期规模调整超额收益模型

是将每天进行交易的全部两市 A股股票按照流通市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分 成数目相同的五分位数,再将该分位数中所有股票的收益率按照流通市值加权求和得出五种 规模的收益率。

3.事件期行业调整超额收益模型

利用每种推荐报告类型的全部样本股票可以构建成一个投资组合,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为 全部样本的算术平均值。

超额收益率的计算分别以窗口[t+1,t+5],[t+1,t+21],[t+1,t+63]计算事件后一周 、一个 月和一个季度的累积超额收益率。我们给予这三个时间段的比重分别为0.2,0.3,0.5,得 到一个反映分析师推荐后短期、中期和长期内收益率的综合指数。

综合收益率=(事件后一个星期累积超额收益率)×0.2+(事件后一个月累积超额收益率 )×0.3+(事件后三个月累积超额收益率)×0.5

对分析师排名时,需要综合考虑该分析师跑赢大盘、同规模股票和本行业的能力,对分 析师三部分的综合收益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排名收益率为:

排名收益率=1/3*事件期市场调整综合收益率+1/3*事件期规模调整综合收益率+1/3*事件期 行业调整综合收益率

(二)最佳证券分析师战胜市场能力的衡量

为了能够稳健的衡量证券分析师能否战胜市场,我们采用了两个超额收益率模型。

1.累积超额收益率模型

三、数据来源与实证结果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于303名候选证券分析师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15083篇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从维赛特终端下载得到。我们的研究报告比较全面,其中剔除了卖出推荐、新股定 价和行业研究的报告。评选分析师时主要依据了分析师的买入推荐,其中增持和推荐被 纳入买入推荐,而卖出和中性被剔除了。评价分析师时之所以忽略了卖出推荐,主要原因在 于大部分分析师并不作卖出推荐研究报告,而卖出推荐研究报告只占所有研究报告的十分之 一。

(二)最佳证券分析师排名结果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看,(1)最佳证券分析师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业、有色金属行业、金融行业和 建材行业;(2)事件期规模调整综合收益率和行业调整综合收益率一般都高于市场调整综 合收益率,这说明这些最佳证券分析师更善于战胜同规模股票和所属行业,是行业中的佼佼 者;(3)事件期市场、规模、行业调整综合收益率和排名收益率四者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 说明四者的相关度较高,当最佳分析师能够战胜同规模股票和本行业时,战胜市场的概率 就较高,反之亦然。

(三)最佳证券分析师战胜市场能力的实证检验

我们利用PCAR和PBHAR模型,对50名最佳证券分析师推荐股票后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 度、六个月、十二月以及推荐前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的超额收益率进行实证检验, 统计结果见表二。

从表二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不考虑手续费的情况下,最佳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在 一个星期内是能够明显战胜市场的,而且也是稳健的。但是当考虑手续费时,如果手续费是 0.8%还是能够战胜市场,而当手续费是1%时却不能战胜市场。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在一个月 内 战胜市场的能力是最显著的,不管是否考虑手续费这个结果都是非常稳健的。当不考虑手续 费时,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在一个季度内是能够战胜市场的,而且结果是稳健的。当考虑手续 费时,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在一个季度内能够战胜上证综合指数而不能战胜沪深300指数。综 上所述,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在三个月内都是有投资价值的。虽然与上证综合指数比较,没有 得到最佳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在六个月内明显弱于市场的结论,但是与沪深300指数对比 ,分析师荐股六个月的收益率明显弱于市场。在不管考虑不考虑手续费的情况下以及与上证 综合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中的任何一个相对比,最佳证券分析师荐股12个月的收益率明显弱 于大盘,而且是稳健的。

前一个季度PBHAR(沪深300指数)-0.011090.130103-0.602 ―― 注:(1)***代表在1%的水平下显著,**代表在5%的水平下显著,*代表在1 0%的水平下显著。(2)PBHAR指标是连续相乘的结果,所以没有计算扣除手续费的T统计量。那么,最佳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前期表现怎样呢?在不考虑手续费的情况下,最佳分析师 推荐的股票在前一周内能够战胜上证综指,但是不能够战胜沪深300指数。在考虑手续费的 情况下,与上证综指相比不明显,但是与沪深300相比明显弱于该指数。在不管考虑不考虑 手续费的情况下,最佳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在前一个月内明显不能获得超额收益率。尤其与沪 深300指数相对比,获得了明显弱于该指数的收益率。在不考虑手续费的情况下,最佳证券 分析师荐股前一个季度的收益率与上证综合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相对比的检验统计量都不显 著,我们不能得到明显强于大盘或弱于大盘的结论。但当考虑手续费时,可以得到弱于沪深 300指数的结论,但是不能得到弱于上证综合指数的结论。综上说明分析师推荐股票的前三 个月的收益率比较平稳。

同时我们也能发现,最佳证券分析师战胜上证综指的能力强于战胜沪深300指数的能力,这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沪深300指数是强于上证综指的。而且我们也发现,PCAR值明显大于PBH AR值。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依据事件期市场、规模和行业调整超额收益率模型进行排名,评选出了50名最佳证券分 析师。以这50个最佳证券分析师为样本,根据PCAR和PBHAR模型,研究了这些分析师战胜市 场的能力,得到如下结论:

评选出的最佳证券分析师主要来自于交通运输业、有色金属行业、金融行业和建材行业。最 佳证券分析师荐股具有一个星期至三个月的投资价值。尤其是荐股一个月的投资价值尤其明 显。而荐股六个月和十二个月,或者不能够战胜市场或者显著的弱于市场。因此,对于投资 者来说,持有最佳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一个月是一个最佳的投资持有期,能够获得显著优 于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而不能对分析师推荐的股票进行半年以上的长期投资。最佳证券分析 师荐股前股票并没有疯狂上涨,因此不能说分析师荐股只是盲目的追涨。从这些我们能看出 ,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前期没有获得超额收益率,而是分析师推荐后获得了超额收益率。这说 明最佳证券分析师能够很好的把握股票的买入时机,推荐的股票具有投资价值。因此,对于 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密切关注最佳证券分析师推荐的股票是能够获得优于市场的 收益率的。最佳证券分析师荐股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证券市场 还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市场下的证券价格不仅反映历史信息,而且反映了所有 有关证券的能公开获得的信息。[5](283-306)而证券分析师撰写研究报告是通 过搜集公开信息,进行公司基本面分析的。

这些结论以及背后的机理,蕴含着很深的政策含义,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 考价值。

既然最佳证券分析师能够战胜市场,推荐的股票具有投资价值,那么相关部门就应该定期 对证券分析师进行客观、公正、定量的评价,并及时公布排名结果和其推荐的股票组合的 超额收益率,让他们推荐的股票成为中小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参考。由于他们向市场参与者提 供了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信息,从而减弱证券市场内股票真实价值的价格偏离,促进了 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既然通过搜集公开信息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率,那么说明我国目 前的信息披露还存在不足。证券分析师搜集信息时还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获得该 公 司的第一手材料,而中小投资者仅仅是查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这说明财务报表还不能反 映公司的全部情况,还存在造假的嫌疑,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财务制度,加强 上市公司的会计审查。

主要参考文献:

[1]Cowles, Alfred. Can stock market forecasters forecast[J].Econometrica,1933, 1.

[2]Lloyd Davies, Peter, and Michael Canes. Stock prices and the public ation of second-hand inform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1978, 51.

[3]KENT L. WOMACK. Do Brokerage Analysts' Recommendations Have Invest ment Value? [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6, march.

[4]Brown and Warner. Using daily stock returns: The case of event studi 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5, 1(14).

[5]Fama. Market efficiency, long-term returns, and behavioral financ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8, 3(49).

Can the Best Security Analysts Be at the Market?

Yu Jing1 Chen Gongmeng2 Sun Bin3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s out fifty best security analysts f rom three hundred and three candidates byevent market, size and industry adjusted abnormal return model, based on 15,083research reports from 2005 to 2007. In the mean time, we empirically examin t heir capacity to beat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we find that thestocks recommended by these fifty best analysts generally have three months inve stment value, especially one month investment value. We also find that the stoc ks, before recommended by these fifty best analysts, have no abnormal return. Th ese conclusions suggest that the best security analysts have better market timin g and stock picking abilities, and that security market be not semi-strongly eff icient.

Key words: Best Security Analyst; Abnormal Return; Mar ket Efficiency; Investment Value

[ 收稿日期: 2008.4.3 责任编辑:邵华明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8)05-0040-07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有效性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上:一是证券价格对证券信息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二是存在一种能够提供与传递信息并保证信息质量的法律制度。(注: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5。)证券监管旨在通过树立市场信心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其主要手段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随着证券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披露报告中出现大量晦涩难懂的法律和会计术语,超出了普通……

在我国,真正意义的证券分析师尚未出现,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在2002中国工商论坛上指出:我国将在适当时候推行证券分析师制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了十几年,从事股评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制度的推出,除证监会大力推动外,还需要证券业内部的力量。该职业的产生首先应基于市场需要,我国1998年《证券法》并未采用证券分析师的概念,而是用了“证券咨询机构专门从业人员”的冗长称谓。2000年7月证券业协会制定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也只是略微提及。

二、证券分析师的市场角色与法律定位

当证券发行人的预期利润、管理决策等可能引起证券价格发生较大变动时,为辟免其证券价格过渡波动,发行人会将信息选择性地披露给一些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再由他们做出市场预测和投资建议,这种选择披露的方式表面上看有利于证券价格的稳定,实际上违背了证券监管理念。证券分析师为避免被发行人排除于信息公布所选择的人员范围外,有时会不得已做出对发行人有利的评价或建议,而不敢提相反意见。(注:施天涛、李旭从“选择披露”到“公平披露”——对美国证券监管新规则的评价与思考[J],环球法律评论,2001.(4).492。)2000年8月,SEC试图以实现市场机会真正平等的公平披露规则而代之选择披露规则,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证券分析师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无论在信息的搜寻还是证实上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多数解释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都十分强调证券分析师在获取证券信息方面的优势。证券分析师有两个基本职能,首先是从发行人以外的渠道搜集有关证券价值的重要信息,例如,利率、竞争者行为、政府行为、消费者偏好、人口变动趋势等。这些信息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发行人所依赖的参考资料;其次是证实和比较发行人披露的信息,防止恶意欺诈并消除偏见。(注:[美]小约翰·科菲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3。)

证券分析师是投资者的参谋,其应当利用上市公司正式的信息、相关产业信息、经济发展信息提供分析意见,并尽可能地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分析意见客观、真实、可靠。但因为证券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其不应对预测行为承提责任。司法的干预应该是有限的,除非分析师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否则不能因为预测的误差追究其责任。法律应鼓励证券分析师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才能为投资者服务。投资者参考分析师的意见做出自己独立的投资判断,最终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维护投资者利益和保证分析师正常执业的目标是一致的,证券分析师组织将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分析师的执业能力,培养分析师良好的执业素质,以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

证券分析师业正在形成规模,对证券市场起着推进作用的同时,可能带来危害证券市场的消极作用,各国证券市场频现证券分析师的丑闻,给证券业蒙上阴影。为促进证券咨询业的规范发展和提高证券分析师的专业水平、规范证券分析师的行为,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内的制度来规范这一职业。证券分析师何时应为其言行承担法律责任。更要明确何时应豁免其法律责任,避免其遭遇诉讼威胁。

三、证券分析师言行的不实责任与责任豁免

在世界经济衰退和股市持续低迷的大潮下,作为证券业楷模的华尔街也出了问题,证券分析师违规操作的丑闻频现,引发人们对证券分析师法律责任的纷纷议论。最轰动的美国纽约州司法部诉美林集团证券分析师建议公众购买潜在垃圾股、自己却大量卖出的信用欺诈丑闻,近日以和解协定告终。但远非尾声,若分析师的问题不解决,没有人仍会对证券业抱有信心。该案的大白天下初步揭开了投资银行和分析师互相勾结的重重黑幕。

证券分析师应当对股民负责,提供客观的评论。许多分析师却违背职业道德,扮演投资银行推销员的角色。多数华尔街投资银行主要依据利润给分析师付酬,两者狼狈为奸。为了吸引投资者,投资银行利用自己的分析师吹嘘自己的证券,所谓“专业股评”虽不乏善意的引导,但也存在恶意欺骗。20世纪90年代网络股和电信股的泡沫,某种程度上就是分析师吹起来的。只有分析师的收入与其任职的投资银行的经营业绩分离,彻底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证券分析师信用欺诈释放的市场信号导致股市异常变动,市场自身无法调节,需要政府监管的外力价入,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另一重要干预是减少证券投机。证券投机虽有益于促进证券价格根据时价做出调整。但投机者往往醉心于研究开价不足或过高的股票。(注:[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579—580。)证券监管禁止证券诈欺,投资者有权通过司法途径提出欺诈的损害赔偿请求。

根据传统的欺诈原则,可诉的虚假陈述必须实际上已为被欺诈人信任,否则,这种欺诈就是无害的。通常,来自证券欺诈的收益为零。尽管欺诈所产生的成本并不等于投资者遭受的损失,但确实存在社会成本。虽难以量化,但至少可能存在两种:第一,经理层在封锁坏消息时将动用的资源;第二,有些投资者为克服公司经理层虚假陈述的损失,就不得不设法用更多的资源努力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另外,证券价格下跌导致的损失是否属于应予赔偿的部分,而分析师信用欺诈应赔偿投资者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都值得研究。

我国证券法上规定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下列行为:一是委托人从事证券交易;二是与委托人约定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投资损失;三是买卖本咨询机构提供服务的上市公司股票。在我国首例股评家与股评刊登媒体被判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湘中药股评案”相关法律问题的研讨会上,有人提议尽快建立证券分析师信息获取、分析业务免责制度,证券分析师只要完全尽了诚信和注意义务仍无法避免事实失真时可以免除责任。证券分析师的地位应该完全中立,其进行证券分析时,只需依其内心的确信,发表忠实于专业知识的专家意见即可,无需受任何人的指摘。如非经过严格的法律途径调查和充分的证据支持,证券分析师不应受无合理和合法根据支持的苛刻指责。

香港格林柯尔公司对瑞银华宝及其证券分析师提起诽谤之诉要求对方停止发表相关诽谤言论和赔偿损失。以普通法下的诽谤而不是以违反专门证券法规为诉由对自己的股票进行跟踪分析的分析师的案例很少见。著名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师在研究报告时,肯定都会加注标准的免责声明,明确表明该研究报告只供信息参考之用,并不保证报告中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一般可以躲过不实言论的诉讼。瑞银华宝研究报告的观点和内容都比较平实谨慎,基本上是对事实的描述,并未发表什么主观意见,而且都加注了详尽的免责声明。证券法上恐怕都很难找到诉由。即使报告内容有不当之处,加注的免责声明“基于从据信可信赖之来源所得的信息,但是未经独立认证,也不能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足以免除其法律责任。格林柯尔所以选择侵权法下的诽谤为诉由,正因为证券法上师出无名。而诽谤之诉必须证明侵权方存在明显的恶意,即要证实该报告中的言论纯属不实甚至捏造,原告的举证责任并不轻松。从表面上确实看不到原告有任何胜诉的理由。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有效性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上:一是证券价格对证券信息具有不 同程度的敏感性;二是存在一种能够提供与传递信息并保证信息质量的法律制度。(注 :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5。)证券监管旨在通 过树立市场信心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其主要手段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随着证券专业化 程度的提高,信息披露报告中出现大量晦涩难懂的法>文秘站:会计术语,超出了普通……

在我国,真正意义的证券分析师尚未出现,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在2002中国工商论坛 上指出:我国将在适当时候推行证券分析师制度。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了十几年,从事股 评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但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制度的推出, 除证监会大力推动外,还需要证券业内部的力量。该职业的产生首先应基于市场需要, 我国1998年《证券法》并未采用证券分析师的概念,而是用了“证券咨询机构专门从业 人员”的冗长称谓。2000年7月证券业协会制定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也 只是略微提及。

二、证券分析师的市场角色与法律定位

当证券发行人的预期利润、管理决策等可能引起证券价格发生较大变动时,为辟免其 证券价格过渡波动,发行人会将信息选择性地披露给一些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再 由他们做出市场预测和投资建议,这种选择披露的方式表面上看有利于证券价格的稳定 ,实际上违背了证券监管理念。证券分析师为避免被发行人排除于信息公布所选择的人 员范围外,有时会不得已做出对发行人有利的评价或建议,而不敢提相反意见。(注: 施天涛、李旭从“选择披露”到“公平披露”——对美国证券监管新规则的评价与思考 [J],环球法律评论,2001.(4).492。)2000年8月,SEC试图以实现市场机会真正平等的 公平披露规则而代之选择披露规则,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证券分析师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无论在信息的搜寻还是证实上都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多数解释证券市场效率的理论都十分强调证券分析师在获取证券信息方面的优势。证 券分析师有两个基本职能,首先是从发行人以外的渠道搜集有关证券价值的重要信息, 例如,利率、竞争者行为、政府行为、消费者偏好、人口变动趋势等。这些信息是不具 备专业知识的发行人所依赖的参考资料;其次是证实和比较发行人披露的信息,防止恶 意欺诈并消除偏见。(注:[美]小约翰·科菲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J]经 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13。)

证券分析师是投资者的参谋,其应当利用上市公司正式的信息、相关产业信息、 经济发展信息提供分析意见,并尽可能地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分析意见客观、真实、可 靠。但因为证券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其不应对预测行为承提责任。司法的干预应该是有 限的,除非分析师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否则不能因为预测的误差追究其责任。法律应 鼓励证券分析师利用自己的知识与才能为投资者服务。投资者参考分析师的意见做出自 己独立的投资判断,最终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维护投资者利益和保证分析师正常执 业的目标是一致的,证券分析师组织将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分析师的执业能力, 培养分析师良好的执业素质,以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

证券分析师业正在形成规模,对证券市场起着推进作用的同时,可能带来危害证券市 场的消极作用,各国证券市场频现证券分析师的丑闻,给证券业蒙上阴影。为 促进证券咨询业的规范发展和提高证券分析师的专业水平、规范证券分析师的行为,急 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内的制度来规范这一职业。证券分析师何 时应为其言行承担法律责任。更要明确何时应豁免其法律责任,避免其遭遇诉讼威胁。

三、证券分析师言行的不实责任与责任豁免

在世界经济衰退和股市持续低迷的大潮下,作为证券业楷模的华尔街也出了问题,证 券分析师违规操作的丑闻频现,引发人们对证券分析师法律责任的纷纷议论。最轰动的 美国纽约州司法部诉美林集团证券分析师建议公众购买潜在垃圾股、自己却大量卖出的 信用欺诈丑闻,近日以和解协定告终。但远非尾声,若分析师的问题不解决, 没有人仍会对证券业抱有信心。该案的大白天下初步揭开了投资银行和分析师互相勾结 的重重黑幕。

证券分析师应当对股民负责,提供客观的评论。许多分析师却违背职业道德,扮演投 资银行推销员的角色。多数华尔街投资银行主要依据利润给分析师付酬,两者狼狈为奸 。为了吸引投资者,投资银行利用自己的分析师吹嘘自己的证券,所谓“专业股评”虽 不乏善意的引导,但也存在恶意欺骗。20世纪90年代网络股和电信股的泡沫,某种程度 上就是分析师吹起来的。只有分析师的收入与其任职的投资银行的经营业绩分离,彻底 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证券分析师信用欺诈释放的市场信号导致股市异常变动,市场自身 无法调节,需要政府监管的外力价入,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另一重要干预是减少证券投机 。证券投机虽有益于促进证券价格根据时价做出调整。但投机者往往醉心于研究开价不 足或过高的股票。(注:[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M]北京: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579—580。)证券监管禁止证券诈欺,投资者有权通过司法途径提出 欺诈的损害赔偿请求。

根据传统的欺诈原则,可诉的虚假陈述必须实际上已为被欺诈人信任,否则,这种欺 诈就是无害的。通常,来自证券欺诈的收益为零。尽管欺诈所产生的成本并不等于投资 者遭受的损失,但确实存在社会成本。虽难以量化,但至少可能存在两种:第一,经理 层在封锁坏消息时将动用的资源;第二,有些投资者为克服公司经理层虚假陈述的损失 ,就不得不设法用更多的资源努力发现企业的真实情况。另外,证券价格下跌导致的损 失是否属于应予赔偿的部分,而分析师信用欺诈应赔偿投资者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都 值得研究。

我国证券法上规定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下列行为:一是委托人从 事证券交易;二是与委托人约定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投资损失;三是买卖本咨询 机构提供服务的上市公司股票。在我国首例股评家与股评刊登媒体被判承担损害赔偿责 任的“湘中药股评案”相关法律问题的研讨会上,有人提议尽快建立证券分析师信息获 取、分析业务免责制度,证券分析师只要完全尽了诚信和注意义务仍无法避免事实失真 时可以免除责任。证券分析师的地位应该完全中立,其进行证券分析时,只需依其内心 的确信,发表忠实于专业知识的专家意见即可,无需受任何人的指摘。如非经过严格的 法律途径调查和充分的证据支持,证券分析师不应受无合理和合法根据支持的苛刻指责 。

香港格林柯尔公司对瑞银华宝及其证券分析师提起诽谤之诉要求对方停止发表相关诽 谤言论和赔偿损失。以普通法下的诽谤而不是以违反专门证券法规为诉由对自己的 股票进行跟踪分析的分析师的案例很少见。著名投资银行的证券分析师在研究报告 时,肯定都会加注标准的免责声明,明确表明该研究报告只供信息参考之用,并不保证 报告中内容的真实和完整性,一般可以躲过不实言论的诉讼。瑞银华宝研究报告的观点 和内容都比较平实谨慎,基本上是对事实的描述,并未发表什么主观意见,而且都加注 了详尽的免责声明。证券法上恐怕都很难找到诉由。即使报告内容有不当之处,加注的 免责声明“基于从据信可信赖之来源所得的信息,但是未经独立认证,也不能保证其准 确性或完整性”,足以免除其法律责任。格林柯尔所以选择侵权法下的诽谤为诉由,正 因为证券法上师出无名。而诽谤之诉必须证明侵权方存在明显的恶意,即要证实该报告 中的言论纯属不实甚至捏造,原告的举证责任并不轻松。从表面上确实看不到原告有任 何胜诉的理由。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的证券分析师队伍日益壮大。证券分析师作为专业人才,其提供的股票评级是否具备实际投资价值?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给出的股票评级在短期内是具备投资价值的。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股票评级

随着监管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立足于公司基本面分析的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主流理念,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其影响力也急剧扩大。公司研究报告是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的总结,而其中的股票评级则是分析师报告的主要结论,也是对证券市场投资者而言最为直观和最受关注的信息。若分析师给予一家上市公司“买入”或“卖出”评级,则代表了分析师认为该公司当前股价被低估或高估的强烈信息,若投资者接受了分析师的信息,则将通过具体的买入或卖出行为影响股价的涨跌。关于证券分析师股票评级的投资价值,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对于个股评级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3年。Cowles(1933)分别收集了16家金融服务公司、20家火灾保险公司、1位华尔街日报编辑和24家金融出版媒体的荐股信息,经过计算发现被推荐股票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弱于大盘1%到4%。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由于当时证券分析师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关于分析师荐股的投资价值的研究开始兴起。

Diefenbach(1972)收集了1967年11月17日到1969年5月23日期间(共80周)来自24家证券经纪公司的个股评级(包括买入建议和卖出建议),将这些股票自被给出评级后52周的收益率与同时期市场指数的收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获得买入评级的股票在未来52周的平均收益比同期指数收益率高出2.7%;而获得卖出评级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则比同期指数收益率低11.2%,且在全部获得卖出评级的股票中,在未来52周能跑赢指数的股票占26%。

Davies和Canes(1978)研究了股票评级二手信息的扩散对于股票的影响。他们使用市场模型对1970年到1971年华尔街日报“市场消息”专栏中的股票评级(包括597个买入建议和188个卖出建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些二手评级当日,买入评级的股票有着0.923%的超额收益,卖出评级的股票有-2.374%的超额收益,并且都是统计上显著的。另外,在二手评级后的20个交易日,被评级的股票并未发生超额收益的反转。作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股票价格无法完全反应全部信息,因此即使的二手信息的传播也能够对股票基本面估值产生影响。

Groth et al(1979)以一家美国经纪商在提供的1964

年1月至1970年12月期间提供的约6200份股票评级为样本,并对日期的准确性作了交叉检验,他们以CAPM为衡量基准,发现买入评级的公司在推荐公布前6个月,月超额收益率始终为正,推荐当月超额收益率达到最高,推荐后一个月超额收益率急速下降但仍为正,数月之后超额收益率才变为零。推荐之后股票的超额收益率整体上低于推荐之前。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些被给予买入评级的股票在报告之前可能就已经历了利好消息引起的股价上升,而股价上升又吸引了证券分析师对这些股票进行研究,并给出乐观的评级。

但是,这些早期的研究都存在着样本时间短、选取的证券公司数量少且代表性差、个股可能集中于某几个行业等问题。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数据库的完善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有关研究进一步深化。Elton et al(1986)利用IBOS数据库,收集了自1981年3月到1983年11月的来自34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其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评级的股票而言,上调至强烈买入的股票在报告当月产生较大正超额收益,且这种正超额收益在此后的两个月会变小,但依然显著;评级下调至卖出的股票在报告当月存在显著负超额收益,这种负超额收益在报告后一个月仍然显著,且绝对值会变大。

Barber 和Loeffler(1993)分析了1988年10月到1990年10月来自华尔街日报”标靶”专栏的股票推荐。该专栏由四位分析师每月各推荐一只股票,作为对照,华尔街日报会随机选取四只股票。他们发现,专栏公告后两天之内,产生4%异常收益。

Womack(1996)利用First Call数据库,以分析师评级的四种极端变动为样本,发现分析师评级的变动对股价有显著影响。在3日事件窗口内,“新添到买入列表”和“新添到卖出列表”的规模调整收益率都在统计上显著,分别为2.98%和-4.69%;“从买入列表中删除”和“从卖出列表中删除”的规模调整收益率也在统计上显著,分别为-1.94%和0.32%。

二、国内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业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报告数据库直到2005年前后才开始完善,因此国内学者对于股票评级的早期研究大都基于对财经媒体荐股“二手信息”的

市场反应研究。林翔(2000)收集了《中国证券报》每周一“咨询机构看市场”栏目1998年4月13日至1999年6月28日来自601家上市公司的共1414次股票推荐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股票推荐前后是否存在超额收益情况。结果发现用市场模型计算的个股超常收益在股票推荐之前第4周就开始显著大于零,在推荐前一周达到最大值。推荐公开后10周都存在显著的负超常收益。他认为其中原因在于证券咨询机构拥有一定的私有信息,在推荐公开以前,私有信息已经在咨询机构的客户中扩散,客户和追随趋势者的过度买入造成了推荐公开后的抛售压力。

朱宝宪、王怡凯(2001)以《上海证券报》每周日“为您选股”栏目的投资建议为研究对象,搜集了1999年1月至11月共44周总计565次股票推荐,以市场指数调整的收益率为衡量基准。他们发现,总体来讲“投资建议”股票组合的收益率统计上显著高于大盘;将“投资建议”划分为短期和中期投资建议后,发现短线投资建议的股票组合收益率高于投资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但中期投资建议的股票组合收益率几乎都低于大盘。研究结论认为,一些专业投资咨询机构具有相当的把握市场短期热点的能力,但对中长期的预测能力不足。

徐立平、刘建和(2008)收集了2000年12月1日至2002年12月23日上海证券报每周一“本周股评家最为看好的个股”这一栏目的荐股统计数据对A股市场中证券分析师荐股的市场影响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采用事件研究法,用均值调整模型计算非正常收益率,结果发现分析师所推荐的个股在推荐之前正向的非正常收益率(PAR)表现相当明显。推荐之前六个交易周时正向的PAR表现最强,而后依次下降,并在公布基准日后短期内下降为负值。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负向的PAR也越来越大。

徐永新、陈婵(2009)手工整理了2007 年1 月至12 月《中国证券报》“实力机构周末荐股精选”所推荐的A 股股票作为研究样本。他们发现股票推荐之前一周,所推荐的股票已经具有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率,股票推荐前一周的累计超常收益率超过4%,推荐前的第一个交易日的超常收益率高达2%左右;股票推荐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有1%左右的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率,而第二至五个交易日均为显著为负的超常收益率,且推荐后第二至五个交易日累计超常收益率中值低于-1%;同时,推荐前后市场也均有超常的交易量反应。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股票推荐中可能存在信息泄露。

随着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数据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师的一手评级信息进行相关的研究。王征、张峥、刘力(2006)整理了六家实力较强的券商研究所每月末向机构投资者提供的业绩预测和投资评级信息。他们将券商研究员2004年3月至2005年6月给出的19310次股票投资评级划分为增持、减持和中性组合,组合每月更新一次,并计算每月各组合的收益率。他们发现,在样本期间,分析师增持评级组合相对市场指数的超额年化收益率达到23.85%,该超额收益率在经过CAPM模型、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和包括动量因素的四因素模型风险调整后仍然显著。分析师减持评级组合的超额收益率为负值,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该策略在考虑交易成本后,仍能取得显著的超额收益率。他们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认为国内证券分析师股票评

级具有投资价值。

李雪(2007)收集了自 2006年1月1日到2007年4月1日四家研究机构308份股票评级调整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将所有评级调整分为调高与调低评级两组,以市场指数调整的收益作为衡量基准,发现在(t-10,t+51)的时间段内,调高组产生6.53%的正异常收益,调低组产生-7.49%的负异常收益。在(t-1,t+1)、(t+2,t+31)和(t+2,t+51)三个时间段,除了调低组(t-1,t+1)不显著之外,其他调高组和调低组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和负的异常收益。另外,不同研究机构影响力的差异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异常收益的显著差异,但在长的时间段内则效应不显著。作者认为推荐后股票价格漂移根源于分析师推荐报告的内容逐渐被投资者接受而导致的交易行为,而不是由于新的信息出现、推荐力度或者推荐机构的影响力造成的影响。

三、结论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早期的国外研究大多认为分析师的选股建议没有实际价值,而最近20年来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大多认为分析师的工作是有效率的,即他们的股票评级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特别是报告前后的短期时间内效果明显。研究报告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是证券分析师行业在资本市场中所发挥效率的反映,集中体现了证券分析师行业在产业分工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翔.中国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0(2):55-65.

[2]朱宝宪,王怡凯.证券媒体选股建议效果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1(4):51-57.

[3]徐永新,陈婵.媒体荐股市场反应的动因分析.管理世界.2009(11):65-73.

[4]徐立平,刘建和.证券分析师荐股的市场影响力研究.财经论丛.2008(4):70-76.

[5]王征,张峥,刘力.分析师的建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来自中国市场的经验数据.财经问题研究.2006(7):36-44.

[6]李雪.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价值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7.11:72-77.

[7]Cowles,A.1933.Can Stock Market Forecasters Forecast?.Econometrica,vol. 1,no. 3:309-324.

[8]Diefenbach,R. 1972."How Good Is Institutional Brokerage Research?"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vol. 28,no. 1:54-60.

[9]Groth,J.,W. Lewellen,G. Schlarbaum,R. Lease. 1979."An Analysis of Brokerage House Securities Recommendation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vol. 35,no. 1:32-40.

[10]Womack,K. 1996."Do Brokerage Analysts' Recommendations Have Investment Value?"Journal of Finance,vol. 51,no. 1:137-167.

[11]Barber,B.,D. Loeffler. 1993."The 'Dartboard' Column:Second-Hand Information and Price Pressure"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vol. 28,no. 2:273-284.

[12]Davies,P.,M. Canes. 1978.”Stock Price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Second-Hand Information”The Journal of Business,vol. 51,vo. 1:43-56.

[13]Elton,E.,M. Gruber,S. Grossman. 1986."Discrete Expect

ational Data and Portfolio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Fin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信息透明度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目的

证券分析师通常受雇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或投资机构,是证券市场中的专业分析人员,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沟通不可缺少的桥梁,吴东辉、薛祖云(2005)指出,中国的证券分析师所提供的盈利预测对投资者的实际操作而言是有价值的。但是,同时林文雄和王玮璐(2003)通过调查问卷对国内分析师报告的信息来源、关注域和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认为国内分析师分析技能比较差,盈余预测准确性不高。因此,什么影响了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精度成为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证券分析师的作用是通过其优于一般投资者的信息收集途径和专业分析能力,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利用专业知识并结合个人判断,对目标公司的盈余数量和质量进行研究,将研究结果形成报告,向市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信息,图1是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流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分析师出具报告的主要来源,分析师经过整理、加工这些信息,最后传递给市场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预测失误部分与上市公司有关,部分与分析师有关。所以,笔者从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分析师预测精度的因素:第一个是信息源的供给情况以及信息质量;第二个是分析师本身的行为导致分析师做出不客观的分析。(图1)

二、证券分析师行为

1、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行为及其影响。证券分析师所面临的利益冲突主要包括:来自上市公司的压力、来自分析师所在公司的压力、来自分析师个人投资所带来的利益冲突等三个方面。

首先,证券分析师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是进行盈余预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师取得怎样的信息影响其出具怎样的报告,因此分析师为了取得上市公司的信息,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和公司管理层合作,并有利于其分析公司的消息,这样才能获得公司的支持,获得更多的私人信息,这样就使得分析报告失去了独立性和公正性。Boni和Womack(2001)发现,69.3%的分析师认为,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压力通常是卖方分析师乐观研究报告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对于证券公司来说,其收入大多来自经纪、投资银行和自营等三块业务,每一块业务都有可能为分析师带来相应的利益冲突。就经纪业务而言,分析师只有较多地提供“买进”的建议才能帮助其所在公司增加交易量以此来赚取佣金;就投资银行业务而言,分析师的乐观研究报告可以迎合拟发行证券的公司,以招揽投行生意;就自营业务方面而言,分析师所在公司通常持有大量证券分析师所分析的股票,当公司分析师推荐买某公司股票时,公司可能抛售该股票赚取利润。总体而言,社会各界认定分析师存在利益冲突的一个主要依据是:分析师普遍存在一种“乐观倾向”,所给出的买进的评级远远多于卖出的评级。

最后,证券分析师与自身利益之间存在冲突。Laura Unger(2001)指出,分析师往往会持有自己所分析的股票。分析师在其所分析公司发行上市之前就持有了这些股票,当公司上市之后,分析师便建议投资者购买这些股票,一旦股价上涨,分析师便抛售手上的股票以此来盈利。

2、证券分析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情绪行为。证券分析师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直接影响着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质量。分析师的工作是对未来进行预测,预测失误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情,事实上也会经常发生,这就要求从事证券咨询这一行业的人员拥有专业的判断以及必不可少的是较高的素质。但是,我国不少证券从业人员虽然经过了全国统一考试,其理论业务水平较之从前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素质仍然偏低。

林翔(1999)分析了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效果,发现咨询机构推荐的股票在推荐公开前有明显的超常收益,相反在推荐公开后却存在显著的负超常收益,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的证券咨询机构并不是致力于收集和分析财务信息,其拥有的私人信息少,缺乏行业分析能力,靠与客户“合谋”来赚取利润,分析师倾向于采取市场投机行为而不会进行基本分析和实地调研,导致了分析师不能真正挖掘出公司潜在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分析师的专业性不够强,经常一个分析师同时进行宏观、行业和公司股票各个方面的分析,而在国,外证券分析师都是有分工的,专门从事某个方面的研究,这也是由证券分析专业性强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总之,证券分析师对市场的影响力较差,名牌分析师尚未出现,国内证券市场上习惯性称分析师为“股评家”,这说明国内证券分析师行业还很年轻,还没发展成一个健全、有效率的市场,从而难以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除了分析师自身能力这种客观因素,分析师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个体,可以说这是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分析师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系统性决策偏差及情绪的影响。John C Easterwood和Stacey R Nutt(1999)的研究认为,分析师会对坏消息的反应不足或对好消息的反应过度,分析师基于信息对股票每股盈利做出的过度调整行为已明显不能认为其是理性;而是否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取决于其接受到的盈余信息的本质。一般而言,市场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乐观的情绪倾向,在这样的环境下,分析师因为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自身的声誉及其所处机构的声誉或者实力,对盈余信息存在一种过度反应,进而影响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准确性。

三、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

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是指透过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明确、容易地知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及这些经营活动的后果,从而得到清晰、完整、可比、不失的印像。至少应当包括:充分披露原则、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高也就意味着其披露的与上市公司价值相关的信息数量越多、及时性越强、准确性越高,可靠性也越高,这样的会计信息才是质量较高的信息。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优于诸如随机游走等统计模型,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证券分析师拥有更丰富的信息以及对信息更有效的利用,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影响盈余预测质量的重要基础因素。透明度越高、质量越好的信息才能被分析师更加有效地进行利用。

胡奕明(2005)调查发现,证券分析师进行预测的信息途径从均值来看依次是公开披露信息、间接资源、对公司的调研、非正式信息。公开披露信息属于公有信息,是所有分析师都能公开获得和知晓的信息,后面几种称为私有信息,则是分析师通过进一步加工或与管理层私下沟通而得到的信息,是分析师个体所特有的。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越高,分析师可以利用的公有信息也就越多。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于私有信息而言,公有信息不但获取成本更低,而且还是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时重要的信息来源。

此外,Byard和Shaw(2003)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分析师公有信息的精度,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其私有信息的精度,从而提高其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因此,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财务分析师可获得的公共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对证券分析师用以预测的全部信息,包括公有信息和私有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随着分析师可获得信息数量的增加和信息质量的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自然也会提高。

最后,当上市公司不止一个分析师跟的时候,分析师之间必然会产生分歧,Brown(1987)发现,分析师预测之间的分歧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信息集当中公有信息和私有信息的相对质量,在信息集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公有信息的质量越好,分析师之间的分歧就会越小。一个公司披露的信息质量越高就会越吸引分析师跟随,减少分析师间的预测分歧,降低分析师预测的修正率,从而提高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所以说,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越高,就意味着证券分析师进行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时可以利用的公有信息越多,其信息质量也越高。如果公共信息是分析师预测时主要的信息来源,那么当透明度越高时,分析师之间对同一上市公司盈利的预测分歧将越小。对于那些信息透明度低的上市公司,私有信息将更有价值,分析师将更有动力通过个人的努力及各种手段取得私有信息以做出更有价值的预测。这样,信息透明度越低,财务分析师进行预测时的私有信息持有状况差异越大,分析师预测分歧也就会越大,分析师预测精度越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提高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只有通过改善证券市场信息质量以及完善分析师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

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范文第10篇

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认为,要缓解投资者对券商研报的信任危机,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保证研报的客观、公正和诚信。当务之急是在中国券业内部建立真正的“中国墙”,规范券商研报的出具,只有制度到位了,才能重新树立起券商研报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不可忽视。

而作为主流财经媒体,搜狐设计推出“金罗盘”这样一套券商研发能力评估体系,旨在把为数众多的研究报告放到一个平台上进行“擂台赛”,通过对券商推荐的股票几个月市场表现的排名对比,可以使造假者、造谣者、研发能力差的券商曝光在大众的视线中,可以使劣质报告及劣质研究人员没有了市场,也使广大投资者可以通过排名对比的变化,选择研究能力强的、诚信的、水平高的券商报告作为投资参考。

“搜狐金罗盘券商研究能力评测”是搜狐独家开发的研报准确度评测系统,囊括所有主流券商研报数据,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算法真实揭示券商研报准确率,是目前最具权威的券商研究能力评价产品。投资者可以参照该评测数据,长期跟踪了解券商研究能力状况,为投资提供参考。

根据搜狐金罗盘评测系统测算,7月共有38家券商的280位分析师了468份个股买入评级报告,挖掘出275只牛股,最高涨幅达69.53%;在券商研究能力排名中,瑞银连续两月失败。

分析师能力排行:海通陆凤鸣、白瑜夺头筹

股民期待和媒体热炒的“七翻身”未能在A股市场上演,整个7月上证指数经历了缓涨急跌,最终放量下挫2.73%,报收2701.73点,2700点整数关口经受多次考验。

其间,搜狐金罗盘评测系统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对这468只评级买入个股的7月行情表现进行准确测算,其中275只个股在评级买入后的20日内最高涨幅大于10%,满足搜狐金罗盘评测成功的条件。

表现最好的评级报告是海通证券分析师陆凤鸣和白瑜的,他们对大禹节水给出买入评级,评级理由是“大禹节水所处的节水灌溉行业为国家‘一号文件’扶持对象,发展潜力巨大”,而大禹节水果然在评级后走势强劲,20日内最大涨幅达到69.53%,表现极为抢眼。

金元证券分析师陈光明在分析师能力排行中位列第二,他在比亚迪上市前一天给出买入评级,收获涨幅61.59%。

第三名的东方证券分析师杨宝峰推荐铁汉生态,涨幅达到60.23%;第四名的方正证券分析师张远德推荐东方电热,涨幅52.53%;第五名的东方证券分析师王晶推荐华鼎锦纶,涨幅42.03%,均表现出极佳的择股和择时能力,具有极强的投资参考价值,并分别引领了水利、锂电池、次新股等板块的反弹。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468份买入评级的报告中,有3只股票在评级买入后的20日评测期间内一天也没有涨过,其中齐鲁证券研究员程娇翼和谢刚推荐宁波银行后,该股最终下跌3.07%,尴尬沦为跌幅榜第一。

瑞银证券分析师王进推荐中国联通,下跌1.23%,位居跌幅榜第二;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和王鸣飞推荐农业银行,跌0.71%,排跌幅榜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股在跌幅榜中独占两席,较为客观反映了银行板块是7月行情走势最熊的板块。

券商研究能力排行:瑞银证券连续垫底

据搜狐金罗盘的数据统计,7月山西证券、天相投顾、英大证券、国信证券、中原证券和太平洋证券等6家券商以100%正确的个股买入评级准确率,联袂高居券商研究能力排行榜的榜首。而瑞银证券、万联证券、恒泰证券等3家券商荐股竟然无一成功,集体垫底,更令人惊讶的是,瑞银证券已是连续两个月荐股全部失败。

查阅7月券商研究能力排行榜的榜单可以发现,山西证券和天相投顾均了3份推荐买入评级的个股研报,正确率均达到100%,“3评3中”。巧合的是,两券商均推荐过重庆百货,该股在评级日后20日内最高涨幅达到16.36%,符合搜狐金罗盘评测成功的条件。

国泰君安、浙商证券、方正证券、国海证券分别位列7至10名,成功率都在75%以上,其中国泰君安12份研报11次荐股成功,成功率高达91.67%,方正证券和国海证券的荐股成功比率分别为15:19和10:13,“质”和“量”的关系处理堪称完美,均具有较高的投资实战参考价值。

但是恒泰证券、万联证券和瑞银证券无一成功,其中作为合资券商的瑞银已是连续失败。瑞银证券6月了2份个股买入评级报告,无一满足搜狐金罗盘成功标准,即评级日后20日内最高涨幅达到10%。

上一篇: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 下一篇:企业财务分析研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