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加赏析范文

时间:2023-02-26 07:55:25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诗歌阅读 比较 赏析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73-01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六单元第二册第五单元都是诗歌,能不能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关键就在这高一语文诗歌单元。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有几点尝试,记下来抛砖引玉,以期大家指正。

第一、讲授诗歌,传统加创新。

1、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抄、多悟、多写感受。虽然“修行在个人”,但“师傅领进门”非常重要。读、背、抄、悟、写是领会诗词的可行方法,因此,开学以来,强调摘抄抄诗,阅读读诗,闲谈谈诗。说诗,可说诗的发展、诗的风格、诗的内容和特色。老师本着一个理念:只要动口、动手,就是成功,一段时间来,学生对诗有了一些认识,并且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比较赏析。诗歌教学,如果就诗论诗,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比较赏析的方法非常适用。比如写作风格上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感情寄托。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将重点确定为对诗的音乐描写的赏析。并将本篇与作者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做比较,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与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做比较,比较音乐描写及表达情感的方面的异同点;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做比较,比较音乐描写的异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做比较。这样比较,做到了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还将《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作比较,比较情景、情事和情感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凄美和壮美相对,缠绵和豪迈相比。

第二、利用班内的教学园地,进行“墙上”阅读

把班内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负责语文园地的四分之一,要求园地内每天都有摘录的诗歌名作及其相应的解析,相关东西上墙后,要求班里所有同学工整抄写当天的这四首诗,扩展阅读涉猎范围,通过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规定在两周期间,学生每天有读,每天有记。鼓励对摘抄的诗歌谈不同的见解。真是有心“插柳”“荫”一片,各小组安排井然有序,小组成员互相配合,有的查找资料,介绍相关的诗文趣话;有的选诗;有人做相关的解析,还推选水平较好的同学尝试结合现实谈感受。有些小组别出心裁,就搞成个别诗人的专栏。比如第一组把板块命名为“李白专柜”,两周时间,摘录的诗有《将进酒》《秋浦歌》《金陵酒肆留别》等近十首诗,还有杜甫、赵翼等人对李白文作的评价。第二组主要摘录词作,他们把词按婉约、豪放分开,两种风格的词交替上墙,也配以分析和评论。各组成员不甘示弱,每天我随同学生一起欣赏园地的内容,大加赞赏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学生们为此兴致勃勃,精心筹划。两周结束后,我把每人的摘抄本逐本精批,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点评,肯定了成绩,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墙上”阅读参与面广,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目的,调动了学习主动性。

第三、利用课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

在进行完第三册1--6课的诗歌教学后,我将第七课的《近体诗六首》和第八课的《词七首》放手让学生讲,在宣布完这一决定后,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具体方法是:

其一,自愿报名,通过抽签决定所讲诗歌;

其二,资料自己收集,有疑问随时咨询老师;

其三,鼓励大胆尝试,只要上台,就是成功!其四,要求听课的同学做好预习,便于互学互进。结果出人意料:

其一,两个班报名讲课的都超过了15人,有几人竟然是一向沉默寡言的学生。

其二,学生授课的步骤、方式方法效果奇好。听课的同学积极性高,配合特别默契。

其三,学生对资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到位的,资料来源也有多种渠道。

其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和听课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五,讲课的同学迈过了“胆怯”的这个坎,征服了自己,建立了自信。

这次学生讲课,对我的教学有不少启发,例如在知识的讲授中,完全不用面面俱到,因为学生主动吸收的能力是超强的。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学是该实打实的放手了。因为诗人做诗,讲究含蓄,目的就在留下想象空间,那老师讲课,理应引而不发,这就是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第四、鼓励学生做诗。

自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引导学生尝试写诗,宣泄情感。比如有一学生的词作《一剪梅.高二》的上片“无言独下五楼,月如钩,寂寞夜路伴我走。写不完--作业,背不完--单词,别是一番困意在心头。”学生生活丰富而单调,能以这样的方式宣泄情感,我相信,这定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第五、开展诗歌朗诵比赛。

学诗重在读,美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我们从鲁迅的“吭吁,吭吁”派就知道,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的劳动中喊出来的吗?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2篇

一、多措并举,营造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所以不解决语文教师的思想问题,推行只能是空谈。我们通过教研会、例会进行全员发动,让语文教师甚至每一位教师认识到要从孩子们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外阅读,并且根据学校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1、师生共读,共同成长。

学校倡导师生共读,要求教师做到“四统一”:和学生统一书籍版本,和学生统一读书进度,和学生一起写读书笔记,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尤其是教师的读书笔记,每月检查一次,全校公示结果,督促教师和学生同步读书。同时鼓励教师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再和学生聊一聊内容及读后的感受,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同样,学生一旦有了新书,也会抢着向老师介绍。

2、家校合力,书香弥漫。

我们深知家校合力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一减一肯定等于零,一加一也许大于二。学期初我们下发《“亲子共读”倡议书》,首先让家长明白孩子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其次鼓励家长做好“四个一”:为孩子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周月至少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一次;每周至少和孩子读一个小时的书;每周至少在孩子的读书笔记上留言一次,让每一个家庭都能远离电视、电脑,让每一个家庭都弥漫浓郁书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纳入评价,注重过程。

经学校读书工程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我们将课外阅读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期中期末语文成绩中。学生的语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外阅读成绩,将每周名著测验或者交流的成绩记录在册,满分10分,期末取平均成绩,名著读完对读书笔记和书上的批注进行打分,满分10分,共20分;二是练字成绩,每周测验一次,成绩记录在册,满分10分;三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120分,三者相加共150分。这样学生平时阅读的情况就能和最终的语文成绩挂钩了,名著所占的比重也由原来试卷上的5分增加到25分。这一举措在推行课外阅读初期效果非常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二、系统阅读,让读书成为习惯。

具体阅读时,我们通过“导――读――理――悟――展”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与文字展开对话,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1、导――经典未读,指导先行。

阅读之初先上一节阅读指导课,可以以课内为切入点,由点到面,如由《荒岛余生》的解读激发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也可以以媒体为切入点,新旧结合,如从《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大部头作品的兴趣;也可以以活动为切入点,拓展视野,如让学生搜集与作品、作家相关的资料,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文化背景,人物关系,历史地位等等,多管齐下,充分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陌生感,融入名著。

2、读――注重过程,读测结合。

学期初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内容分为摘抄词语、内容概括、赏析感悟三个板块。但是每个年级又略有不同,比如摘抄词语,初一至少摘抄五个词语,初二至少摘抄七个词语并用其中一个词语造句,初三至少摘抄十个词语并用其中两个词语造句。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小组交流,从中推选一位“说书小达人”、“小小评论家”,并进行全班交流。

没有评价就没有提高,我们还是采取了最原始的评价办法――抽测。按照每周读书的进度,整理测验题,每周五进行周评价,成绩直接与小组评价考核挂钩,和自己的语文成绩挂钩。对于没有认真阅读的同学,教师通过家访、家校通等方式,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加强对孩子的督促力度。

3、理――二次阅读,梳理内容。

阅读完毕安排一课时的“二次阅读”,让学生再次回顾经典,篇幅短的可以整体浏览,篇幅长的可以重点阅读。回顾的同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内容梳理,如引导学生用画关系图的方式梳理出简爱和其他人物的关系及发生的主要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甚至一页纸都不够用。这样简单的梳理,既让学生的“回顾”变得有了意义,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悟――分析感悟,深入挖掘。

名著阅读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质量,每个年级都根据名著的特色进行相应的习作指导。可以写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写对书中人物的认识评析;也可以写读后受到的教育启发等等,引导学生抓住任意一点,深入挖掘,达到读有所悟,悟有所感,悟有所积,积而能用。

5、展――分级展评,共享成果。

安排一课时的交流展示课,先进行优秀读书笔记的展评,再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优秀的内容梳理一份、精彩读后感一份进行全班展评。在班级展评的基础上开展全校性的读书笔记展评,同时将优秀的读后感推荐到校刊《寻梦》及各级报刊发表。这样既让学生为之付出的情感有了归宿,也无形中扩大了经典对学生的影响力。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3篇

一、三步通晓法。第一步是“粗读”。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三个任务:1.了解文章体裁、作者、出处以及写作年月、背景等。2.查工具书弄懂生字词的表面意思。3.捕捉段落主句,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如《挖荠菜》一文是通过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感受的叙写,表现两代人之间的不同心态以及作者的希望。第二步是“细读”。这个阶段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找出表现中心思想所选用的材料。如《挖荠菜》一文,为表现主题所选用的材料是:①“馋丫头”;②被赶下水;③挖吃荠菜;④怀念荠菜;⑤带领孩子们挖荠菜:⑥孩子们吃荠菜。二是掌握文章的结构布局。如《挖荠菜》是用对荠菜的不同态度和感情为线索来结构文章的。三是弄懂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挖荠菜》是运用夹叙夹议表达主题的写法。第三步是“精读”。这是对文章的品读咀嚼、欣赏吸收。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两个任务:①研究文章写作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②掌握绝妙之处,摘抄背诵优美段落。仍以《挖荠菜》为例.这个阶段就应当仔细分析作者为什么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还应探讨作者以“馋”字落笔有什么好处;最后还要对文章的警句、点睛之笔摘抄、赏析和背诵。

二、对照比较法。将新读的文章与以往读过的同类文章或不同类文章的同类手法作一番对照比较。这样能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当然,“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因此,既要比较其“同”,更要对照其“异”,明确其“异”。如《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两文,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是“同”。前文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后文的特点则是选材的代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异”。对照比较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如文章的语言、笔法、结构、描写、风格等均可作比,找出同异后,列表作记,加深理解,加强记忆。

三、内外结合法。我们所学的课文,仅仅是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的一朵朵小浪花。课内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能学到一些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与所学课文有关的文章和书籍阅读,这样能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如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再读施耐庵的《水浒传》,更便于我们了解选文的前前后后,对选文部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四、梳理线索法。一篇篇好的文章,就像一串串精美的珍球,光彩照人。珍珠是用“线”穿起来的,文章也有一条贯穿全文材料的脉络――线索。文章是靠线索贯穿起来的,它反映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它像一根无形的丝线,把文章所记叙的人物、事件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的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如,《鲁迅自传》;有的文章是以人或事物为线索的,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有的文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就是以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为行文线索的。我们读文章时要梳理把握好文章的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尽快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五、圈点标记法。古人读书,常用朱笔将字句划圈加点,眉批缝记。他们多在妙字佳词处加圈,文眼警句处加点,并在书眉处加批语。行间作记言,以加深印象。圈点标记的形式,并无定格,只要自己明白即可。但圈点标记要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扼要。

六、想象联想法。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和联想,是深入理解、鉴赏文章的好方法。我们可以调动脑子里已有的形象记忆,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景物、情节、场面等。例如,读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根据作品的描绘,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体验,想象作品中描绘的春山、春水、春草、春树、春风、春雨以及春天景色中的人物活动,使文中形象在头脑中变成一幅幅活动画面,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再如杨朔的《荔枝蜜》中,作者从眼前的荔枝树,联想到荔枝,又联想到鲜荔枝蜜,再联想到酿造荔枝蜜的蜜蜂;从荔枝蜜的甜美,联想到生活的甜美,从酿造荔枝蜜的蜜蜂,联想到创造甜美生活的农民。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住作者这些联想的思路和方法,对开拓我们的思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4篇

1、 在对比中体悟中培养学生的品读意识

阅读时的品读意识,是语文意识的核心。但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感悟,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味的读读悟悟,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种混混沌沌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中,往往是学生读得热闹,说得热闹,学完课文后,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以外,对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布局谋篇的科学等一些语文知识学生却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我以为,语文教学该精确的地方,还是应该精确的,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感悟,收获一定是甚微的,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亲近语言,玩味、体悟,潜心品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当然,每个学段的品读对象各有侧重,低段的阅读教学,应首先着眼于字词,继而是句,偶尔是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从词句入手去培养学生的品读意识。

(1)、在对比中敏化

品味赏析一些妙词佳句的精妙之处,比较是最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推敲、咀嚼、品赏,在对比中学习语言,敏化语感,丰厚底蕴。

(2)、在比较中赏析

句子是人们用语言交换信息、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无论是理解、表达、阅读、写作,它都是一个基本构件,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位置,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去赏析。

低段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极富形象与丰富情感的词句,并经常性地进行这种练习比较,培养学生“字字未宜忽”的品读意识,久而久之,这种有意关注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就会日渐敏锐,形成阅读的敏感,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就会细品慢嚼,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的言语就准确了、传神了、丰满了。

2、在圈圈划划中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

语文学习就是从一个个生字、一个个新词、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自己的言语世界的。积累意识淡漠的学生,尽管书读得也不少,可记住的却不多,对于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大都不会去特别留意,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好的习惯,使他们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丰富自己语感图式的机会,导致自己的语文能力总是上不去,可见积累意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及早开始进行培养。

当然,语言积累包括很多内容,有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有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有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还有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断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诵背等。而低段语文教学则应重在吸纳积累大量的词句,为日后能正确妥贴地表达准备好砖砖瓦瓦。

(3)、重视生字新词的积累。

很多老师都比较注重对一些成语或文中用得较为精妙的语词的积累,而在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这一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一些文中与表情达意并无多大关系的生词,老师往往会一带而过。使得一提起积累,学生便把目光锁定在一些四字词语或是成语上,其实,这样的积累习惯是不正确的。大家知道,词语是表达的“元件”,写作的基础,很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正确表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词语掌握不足,没有足够数量的准确概念,要想正确表达自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在教学中,对那些看起来并不那么重要的生字新词,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多加关注。在初读环节,安排学生动笔圈圈自己第一次见到的生词,并通过相互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积累,以丰富学生的语词库。

(4)、重视引导学生赏析积累佳句

对于积累文本中的经典语句新课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就有许多“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这样的练习,但一开始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抄些什么,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初始阶段做好引领指导工作,培养正确的积累意识。

凡是一种意识的形成都是需要反复强化才能牢固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文本生词的关注和佳句的欣赏应课课进行,时时进行,学生在课内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地培养训练之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也能圈圈生词,划划好词,同时安排一些“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等诸如此类的生词好句交流活动,并能及时反馈交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会有很强地积累生词好句的意识,就能极其敏锐地捕捉到文中的生词佳句,语汇丰富不会再是班内少数尖子生的专利。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5篇

1. 这“三个一”中的“一”是从以下几项中组合出来的 一个成语;一篇读书笔记;一句文言文加译;一首诗歌的鉴赏;一段你欣赏的文字;一个值得你记的病句;一则新闻的评论;一篇作文的题目、开头或结尾。

2. 指导思想 我们这种课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依照、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这一项的要求和建议。其次是针对高考进行积累和训练。

2.1 诗歌与散文:(1)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2)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4)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2 小说和戏剧:(1) 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2)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3) 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2.3 新闻与传记:(1)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2)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浓度的思考和判断。

2.4 语言文字运用:(1) 增强语言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 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3. 每个“一”都是有具体内容和要求的

成语:原词(个别还要注音)+解词+造句。

病句:病句+病因+修改。

你欣赏的文字:摘抄;不少于50字。

作文:作文原题+题目+开头(或结尾)。

诗歌:原诗(词、曲)+赏析(不少于100字)。

文言文:原句(不少于20个字)+翻译。

新闻:必须是当天的或当天的报纸或新闻报道中的。

读书笔记:《必修》推荐名著、《选修》的《中(外)传记作品选》、《中(外)小说欣赏》、 《中(外)戏剧作品选》、《中国文化经曲选读》、《古文观止》等;不少于200字。

4. “三个一”的“三”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组合建议和要求

高一(学段1):成语+读《大卫 科波菲尔》+《论语》之句和译;

高一(学段2):病句 +读《家》《巴黎圣母院》+《论语》之句和译;

高一(学段3):成语+读《高老头》《红楼梦》(前6回)+课内文言文或《孟子》;

高一(学段4):病句 +读莎士比亚戏剧、《谈美》+课内文言文或《孟子》;

高二(学段1):成语+《堂吉诃德》《三国演义》(前50回)+一段自己欣赏的文字;

高二(学段2):成语+诗歌赏析+一段自己欣赏的文字;

高二(学段3):成语(或病句)+诗歌赏析+《中国文化经曲选读》句子和翻译;

高二(学段4):成语+读《古文观止》+一段自己欣赏的文字;

高三:成语+《中(外)传记作品选》、《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作品选》+任意文言句子翻译;或者搭配作文训练。

5. “三个一”作业的效果是显著的

5.1 它保证了不论有没有语文课,学生都会学语文,生活时时处处有语文。我们把这项作业戏称为语文“律动”。

5.2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用课前反馈或读书报告会等形式中,请某位同学来给大家赏析一首诗或谈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评价一则新闻或谈自己写的作文,首先是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素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有几位同学在市里的读书报告会上侃侃而谈,轻松折冠,在同学们中就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其次是拓宽、加深了语文课。最后,教师课堂的在这个课前活动中的适时点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师和语文课程的同步发展。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6篇

因为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更是重中之重。

一、精讲课文,注重积累

(一)选择美文,激发兴趣

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著和范文,这些课文不仅是

语言的典范,也是思维的典范。凭借着一篇篇课文进行训练,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

如第九册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如何教会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呢?在理解母亲说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会:母亲为什么不用肯定语气说,而是用问的语气说?一个小小的问号告诉我们多少东西啊?母亲在有病的儿子面前,真是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没说好,惹儿子发脾气!这个问号回答了母爱是什么――是平等,是商量,是小心翼翼呀!读了这篇课文后,同学在回忆父母之爱能把眼光放在细微处,一片片生动感人的习作呈上来。有的写了妈妈总是把好吃的菜放在我面前。有的写了几次醒来,发现了妈妈用温柔的眼光看自己,轻轻掖好被角。有的写自己每一次回家妈妈都亲切地问道:“回来了,累不累?饿不饿?”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但多了一份真情,有了一份感动,不再是“假大空”的习作了。从中学生也体会了习作就是生活,用爱心就有感触,感悟生活,少了几分畏惧作文的心了。

(二)注重积累、活学活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局而章。积章而生篇。”这句话告诉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学生只有大量而广泛得积累资料,写作才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阅读文本可谓文质兼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鉴赏着精美的语言,享受着典范隽永的语言熏染。如果能把这些语言积累下来,六年下来,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1)任务性积累。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中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有时还要布置明确的任务。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

(2)趣味性积累。在班队课,体育活动课放心班时,开展读写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应有印象。

(3)自主性积累。除了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学习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二、教给方法,迁移模仿

读的结果是能把看到的、观察到的上升到自己的思维中去,通过感知,形成自己的思想或独特见解,这就是读书心得。教学生如何去写,成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因此,在阅读课上要教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1)接受性读记,就是要求学生对阅读物的精彩词、句、段、篇及知识见闻有选择的摘抄。读记,加深印象,在读记中有的同学还对摘机绘上彩图,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创造性读记:就是要求结合所读文章的赏析,评价,再创造。包括赏析评点,读书心得、改写、续写、仿写等多种形式。在读记中学生可以随意写出自己的想法,对文章的看法,对学生读记中出现的不同形式加以表扬肯定,促进了学生用多种形式尝试的积极性,学生灵活运用,不拘一格,使阅读活动由被动变化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思维,想象及情感活动的参与,有效地服务于作文训练。课文《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写景佳作。教师在教完这篇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写山水特点的语段进行积累,加深印象。在积累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三、凭借教材,发挥联想

课本的知识反映的生活,尽管是间接的,但都是典范之作,每一篇都犹如绚丽多彩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我们看到的山,看到的水,看到的人……其实是直接生活,没有概括、理论化的东西。而典范之作则不同。所以我在授课时对这些典范之作下功夫,逐字逐句,仔细分析,阐明了中心等,其实就是力图把学生带入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1)填补课文中的“空白”训练。作者常常使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自己。教学时,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得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作者细腻的刻画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我在教学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小练笔,引导学生想象围观人的赞叹和议论。而在教学《那天》时,我让学生说说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之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并引导学生从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去想象。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中一些省略号或有关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大胆表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2)改写或续写课文内容训练。即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奇结局,也就是给故事加新的结尾,或利用已感知的材料,将已有的形象为基础展开想象,使故事情节衍生发展。如我在讲完《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巧妙得设计了这样一问一答“您想用什么方式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呢?”让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想法。再如我在教学完《去年的树》这一篇课文后,让学生给文中的小鸟写封信,将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学生是奇想连篇,各有千秋,哪还愁无话可说呢。

(3)扩展性描述诗歌训练。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感,其文字间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含义,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某精炼的文字展开,详尽细致的描述其具体情形,例如我在教学《忆江南》一诗时就曾让学生赏析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开阔意境,并随堂作画,课堂气氛煞是活跃。有时我还让学生把精美的故事扩展成一篇散文,把饱含深意的眼神,手势,心理活动,情节扩展成细致的描述等,这既需要借助想象,又利于发展想象。

我们要把读和写很好的统一起来,使读有利于写的提高,使写有利于记的表达。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的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报》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前预习;语文课程标准;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26-01

一、教师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教师在预习阶段的正确指导就像教走路一样,当学生学到了步骤后,多次使用这些步骤,就能使预习像走路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在这个初始阶段,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预习,所以预习的步骤对于那些对预习无从下手的学生就尤为重要。针对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所采用的预习方法当然也会有所不同。笔者根据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两方面的要求,结合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在实习期间的教学实践,针对不同的文体,总结了相应的预习步骤,具体如下:

1、识字与写字部分

(1)现代文阅读:摘抄预习中字音有疑难的词语、字形方面容易出错的词语、新积累的好词等,每课不少于10个。

(2)文言文阅读:摘抄预习中字音有疑难的词语、词义难以理解的词语、重要的文言语法(包含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古字通假、一词多义等),每课不少于15个。

2、阅读部分

(1)小说能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要素来概括并叙述故事;能找出关键人物,并简要分析人物形象;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好句,并结合小说内容具体体会它的作用。

(2)散文叙事散文,能概括事件,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并选择好句进行朗读和赏析;抒情散文,能读懂作者所写景物或所托之物的特点及寄予其中的情感,并能对其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朗读和赏析。

(3)说明文能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特征;能了解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并能举例证明。

(4)议论文初步分析文章的结构,并能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概括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找出文中作者的主要论点,并能概括文章所采用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且能分析文章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通过预习,学生不可能把以上的问题全都解决,所以在预习的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除了以上预习步骤中会产生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多提一些自己的疑惑。学生在预习时的有益收获,可以减轻教师上课的负担,使课堂在轻松有序的节奏中更好的进行。

二、中学生自主安排预习

安排好预习的时间,第二步就该明确预习的内容,使用正确的预习方法。在这里,“读、划、写、查”是学生可以使用的基本方法:

1、“读”――先略读一遍课文,以领会课文的大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初读不够,再进行细读。虽然语文课文的文体不同,但在诵读时,都应该找到文章的关键所在。例如,《项链》这篇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对文章的结构“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过程能够有清楚的了解。

2、“划”――即划层次、划重点。将课文内容按照情节发展划分成几个层次,并分别标出序号。对每层中重点用“”,对重点字、词下面加“”,对疑难问题旁边加“?”表示等等,划时要重点突出,切勿面面俱到,符号太多。

3、“写”――即将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书的相应的留白处。(1)写段意:每一段在段后写出段意;(2)写小结:一要概括本篇课文内容,二要反映课文内容各层次之间的关系;(3)课后的探究练习:对练习题思考的同时,可将主要思路写在题后空白处,便于课上再次回忆。

4、“查”――即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1)合上书本思考刚才进行的预习活动的内容大意,哪些内容已看懂,哪些内容模糊,哪些内容不懂,需要在什么地方再提高;(2)对照课上老师的预习指导,检查自己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并可以与家长进行交流,能简要地用语言表达;(3)根据课本的练习,做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检查预习的效果。

三、家长促成中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1、与孩子共同预习,由父母变成同学。在孩子预习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或者抒发亲情的课文时,父母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探讨,像同学一样抒发自己的看法,使自己的孩子在预习过程中拓宽自己的思维,勤于思考,敢于提问。

2、拓展预习的场所,增加预习的机会。中学阶段的学生随着日渐沉重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少的时间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3、多与孩子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其实,突击式的询问并不是很好的方式,适当的交流锻炼孩子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开拓,学生应改变将学习看作“任务”的观念,而转变为自主学习,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切实将语文预习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预习的可操作性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才能促使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向更广的层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璐琳.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1.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8篇

一、指导学生用心观察,丰富写作素材

目前,学生们总是感觉自己的在校学习生活枯燥无味,根本没有什么素材值得一写,的确,孩子们天天蜗居在校园里,每天都是在过着单调、琐碎、平凡、重复的生活,身边似乎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发生,所以也就感觉写不出一鸣惊人的佳作来。其实,正是这些每天都在经历着的看似平淡的生活,才真正体现了生活的原始状态,这种生活的原生态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出一种平凡的感动,从小事中见本质,从小事中发现真理,从小事中感受趣味。同样是面对乏味的学习生活,田晓菲却写出了《十三岁的际遇》,而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也是平凡中见真情。学生缺乏的不是精彩的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思考;同样的,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教师平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如果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从中悟出能给人以启迪的人生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王建抒写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慨。再如,阿累看到鲁迅的一面,感受到鲁迅对革命青年的真挚关怀……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并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身处农村地区的学生,可利用身边宝贵的自然资源,利用上学、放学的时间,利用帮父母劳作的时间或是周末等空闲时间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春雨秋风……身边小事,在注意观察时,要做到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美词佳句

写作成功的学生大多有相似的经历:读到好文章,他们反复咀嚼甚至把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作文时一不小心用了上去,结果教师大加赞赏,一次成功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去阅读去积累,不知不觉中作文水平见长。写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重要经验。“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是积累的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的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让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妙的句子。积累词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积累课本中出现的优美词语,另一方面根据该词语进行联想。具体方法如下:如让学生摘抄“无私奉献”这一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由此让学生联想表示人物类似品质的词语,如“刚正不阿、公正廉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还可以再进一步拓展,联想出出与以上品质含义相反的词语,如“假公济私、贪赃枉法、损人利己、忘恩负义……”这样,学生不光掌握了这一个词语,还认识了相关的一类或几类词语。对于优美句子的积累也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可以根据句式积累,按照句式的不同将句子分为不同的类别;一方面可以根据修辞积累,按照不同的修辞手法将句子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虽然修辞手法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但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让学生知道这些修辞手法会对句子的表达效果起什么样的作用。

三、创设活动情境,在运用中厚积薄发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这句话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但我们也看到,一部分学生在积累语言时存在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等不良现象,语言积累流于形式,厚积而不得发,导致语言积累的“高耗低效”。

既然学生的生活单调,教师不妨精心创设一些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来充盈学生的生活,为作文积蓄原料。有配合教学内容的课本剧、辩论会、朗诵会、手抄报等,也有定期举行的校园快讯、趣闻轶事、成语接龙、对联先锋、社会前沿、诗歌赏析等,还有不定期开展的参观、郊游、社会调查以及长期开展的课前讲演、班级贴吧、生活启示录等。活动的开展,有的需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有的则灵活机动,自由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有了教师的激励性评价,阶段性总结,科学而艺术的引领,才能保证活动的持久性与时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品析自己的好词好句好段,这就要求老师要备好课,在批阅摘抄本的同时,把学生的好句好段也摘录下来加以品析,甚至背诵。每周选10位同学的作品,每节安排两位学生来展示。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可以给学困生、情绪生机会。当然课前要做好准备,找他们交流,对他们的摘抄给予肯定,一起品析好词好句,他们的发言会让别的学生刮目相看的,喜悦的心灵会慢慢融入到这种氛围中。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累计;意识;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32-01

有教师进行作文教学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当前写作文时的最大困惑是无话可说占36%,不会表达占56.5%;在谋篇方面,写作时有思路但不清晰占73.5%,没有思路占22%,有思路很清晰仅占4.5%。

以上调查结果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头脑中的储备的作文素材和写作思路太少,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强化作文积累意识.

一、学生作文积累意识弱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没有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当前的语文教学,使得学生的阅读阅读量很少,很多人平时还不注意积累,就连课本上许多现成的事例,写作文时也不能恰当运用。部分学生平时也搞摘抄,但他们只是从书上摘抄到本子上,而不记在心中,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的摘抄仅仅是形式上的摘抄。以为摘到篮子里的就是菜,不对自己摘抄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没有进行过加工,所以没有成为自己的东西,写作时仍然无话可说。

(二)传统的作文教学重视老师批阅而不重视评讲和学生的修改。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有时迫于种种压力即使写了,写出的作文也多是“一次性”作文。许多学生渴望老师批改自己写的作文,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被重视的欲望。作文本发了之后,很少有人对自己的文章再去进行修改。许多错别字就一直错下去,许多表达方面的语病屡改屡犯。这样恶性循环,就造成当前作文教学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

(三)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两张皮。这样就形成了读与写的脱节。大多数学生喜喜欢读别人写的文章,却不喜欢写文章。因为懒于写文章,所以就造成了当前这种不会表达的现状。

二、强化学生作文积累意识的方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思路决定出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都是名篇佳作,上阅读课时要有意识的去联系写作知识,那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课中怎样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作文积累意识呢?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在读写结合是不错的方法。阅读,可以品味文中的语言、人物、结构和表现手法等,而写作则是运用准确的语言、典型的人物、精巧的构思和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旨。为此,在语文课教学中,由模仿起步,所有的大家说的每一句话都未必是自己创造的。学习散文,在赏析的基础上,可以练习仿写。比如在教《故都的秋》一文时,试着搜集并诵读古代或现代描写秋天的诗文,或置身野外秋景中,感受秋天,品味秋天,思索秋天,仿照课文中的语言形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秋》的散文。学习小说,在鉴赏的基础上,可以去续写和改写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积累意识,注重素材整理

首先,注重语言的积累,即通过背诵识记大量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无数的实践证明,现在的高中学生没有要求就不会有收获。就是说,再好的语段,如果你不要求背诵,是很少有人主动的去背诵的。教学中,不管课后要求不要求背诵,我认为有必要背诵的句子、语段,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并默写。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有生命力的句子,值得学生去积累。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储备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应积累素材

1、积累观点。人生在世,虽然所遇到的问题形形,但对人生的根本问题,前人和别人都进行了思考,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要有意识的整理这些观点。

比如,在当今物质生活已经明显提高的环境下,人们已开始追求精神的家园。那么前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邃的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2、积累结构。积累文章的结构,也就是积累文章写作的思路。文章的结构方式主要有并列式 总分式 对照式 递进式。比如《《怀疑与学问》》就全文的论证结构而言,本文是递进式的。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先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③④⑤段),然后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二个层次的论证比第一个层次的论证深了一层。

3、积累事例。所学的课文中有许多在写作时捎加改造就能用的事例。例如,就思考这个话题,就可以整理如下:

屈原因思考国家的前途而忧愁抑郁而投江,吴用因思而智取生辰纲,勾践因思而报仇雪恨,史铁生对人生命运的思考的典型事例,马谡因不思而大意失街亭等事例。

再如建设精神家园这个话题可以整理的事例:孔子周游列国,屈原怀沙沉江,司马迁忍受宫刑的羞辱,曹雪芹安守半生的贫贱……

摘抄加赏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活积累;低年级;词语积累

一、注重生活积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1.日记的内容要在生活中积累

学生初次写日记,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于是我鼓励学生留心周围的人、事、物,积累写日记的素材。记得有一天下午,我正在上课,忽然一阵清脆的警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一辆救火车从校门口驶过。第二天,我发现我班一名一向日记写得不太好的同学这样写道:“下午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听到一阵警报声。回家的时候,我听别人说我们场着火了,回到家,我急忙问妈妈,妈妈却说谁家也没着火。这是谁在撒谎呢?”我把这篇日记当作范文读给大家听,并表扬道:“杨××同学留心生活中的小事,并把它写进日记里,说明她善于观察和积累。希望大家向她学习,把生活中发生的新鲜、有趣的事写进日记里。”经过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再是三言两语,他们都能把自己所做的事写下来,一位同学在《喂鸡》中这样写到:“今天,我回到家,妈妈让我喂鸡。我抓了几把稻谷,来到鸡食棚边,还没等我撒下去,我家的一只公鸡就跳起来,zhuó(啄)了我一下。手可真疼呀,恨死我了,我想一定要打它一顿。我拿了一支条子去追它,可它连跑带飞,我怎么也追不上,我告诉了妈妈,妈妈骂我说:‘你真笨,你不会边喂边打。’”

这些日记,虽然在用词方面还不够准确,表达方面还有所欠缺,但它非常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儿童的心理。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新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要引导学生合理展开联想并写下来。我鼓励大家搜集家乡的过去和未来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家乡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展开想象,未来的家乡又会怎么样?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你看,那一zhuàng,zhuàng(幢幢)高楼,就是我们的新住房,门前有一个很大很美的广场,旁边开着许多鲜艳的花,整齐的街道上,一辆辆小车来来往往。林场公园的大名已经远bō(播)各地,成了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3.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眼中各不相同,阅读也一样,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学生的心中有不同的感受。

在学习了课文《动手做做看》以后,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可能会怎么说呢?请把你想到的话写下来,因为大家对课文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写出的体会各有千秋。

二、指导学生把日记写具体,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不论是写日记还是写作文,学生最容易犯写成流水账的错

误。一位同学经常这样写:“放学回到家,我就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我就吃饭,饭吃完了我又出去玩。天黑了,我就急忙回家,看电视。”这是一个标准的流水账式的日记。怎样引导这类同学写好日记呢?过深的道理他们不明白,过多的条条框框反而使他们不会写日记了。于是我让他来演一演自己回到家里的情形,让全班同学认真观察,帮助他修改这篇日记。在大家的帮助下,一篇日记完成了:“放学回到家,我放下书包,准备写作业。我搬来凳子,解开书包,掏出书和一些作业本,打开书,又翻开作业本,认真地写起作业了。”看大家兴致勃勃的样子,我随即又问:“怎样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呢?”通过反复的讨论,终于得出:写一件事情,除了要写清楚它的过程,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这样写出的日记就具体了。

三、注意词语的积累,解决写得好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注意语句的修饰。写出来的语句不够具体、生动。主要原因是:不注意词语的积累,在运用时,找不出合适的词语,就用方言来代替或有时就干脆不用,那么怎样来积累词语呢?

1.课堂教学中注重优美语句的赏析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赏析优美的语句。想一想,句中的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积少成多,由优美的语句到词语,经过教师适度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地运用到日记或作文中去。

2.注意课后多积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词语光凭课堂中的那几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课外下工夫。于是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好的摘抄本,每学完一篇课文,就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词语摘抄下来,并读给同桌听,在每周的展示台中,展示给大家。当然仅抄在本子上,这不是我们的目的,还要比一比谁在日记或写话中能加以运用,特别是能巧妙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的同学,教师要大加表扬,使班里掀起一股“我会积累和运用词句”的热潮。

上一篇:摘抄美文范文 下一篇: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