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肿瘤范文

时间:2023-03-10 23:57:51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范文第1篇

提到胸腔肿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肺癌。其实,人体胸腔中有一个称为“纵膈”的特殊区域,它前达胸骨,后抵脊柱,两侧为纵膈胸膜,其间有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诸多重要组织脏器穿行,可谓整个胸腔的交通要道。就是这样一个关键区域,容易受到畸胎瘤、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的觊觎。每一种肿瘤的症状都“云诡波谲”,让人防不胜防。

咳嗽竟然咯出头发和牙齿:令人恐惧的畸胎瘤

从年初开始,一向健壮的小王因为顽固性咳嗽而频繁出入医院,化痰药、中枢镇咳药、消炎药用了无数,咳嗽始终纠缠不休,间或还伴随有隐隐的胸痛。更让他感到恐惧的是,在咯出的痰中竟然有头发和牙齿!小王吓得不轻,马上去一家大医院就诊。胸部平片、CT……看着一份份影像学检查报告单上“畸胎瘤”三个刺眼的字,小王心中升腾起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察到小王惊恐的表情,医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向他介绍畸胎瘤的“前世今生”。

畸胎瘤是一种生殖源性肿瘤。胚胎发育时,少部分具有分化功能的全能干细胞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机体的调控,会在胎儿体内的某个部位潜伏下来(通常在卵巢、等器官)。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畸胎瘤和人体相安无事,然而一旦条件成熟,瘤体细胞就开始生长、分化,生成角化鳞状上皮、毛发、皮脂腺、汗腺、牙齿,甚至还有神经、骨髓和视网膜。位于纵膈中的畸胎瘤不断生长,突入支气管中,患者除了有咳嗽、胸痛、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难等症状外,还会咯出毛发、牙齿等异物,观之令人毛骨悚然。此外,不断生长的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患者会出现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时,则有颈静脉怒张等表现。

生长于纵膈中的畸胎瘤多为良性,通过开胸或胸腔镜微创手术,可以有效地切除病灶,使患者恢复健康。尽管如此,仍不可掉以轻心,毕竟存在有一定比例的恶性畸胎瘤。

眼皮耷拉 四肢无力:全拜胸腺瘤“所赐”

身为家庭“顶梁柱”的老陈,最近越来越感到浑身无力。一开始只是提重物、爬楼梯时比较吃力,渐渐地连呼吸都感到困难,到最后眼皮竟然都耷拉着。老陈做了多种检查,医生的诊断莫衷是一,有说肌无力的,有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说神经官能症的……在持续不断的等待和焦虑中,老陈的症状越发严重了。最后,医生在胸部CT中发现了端倪——老陈的胸腺比正常人要大,而且向一侧突出,非常契合胸腺瘤的影像学特征。

胸腺生长于纵膈中,后部紧靠着心脏、大血管,重量仅数十克,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胚胎期和刚出生时,胸腺的重量为10克~15克,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继续发育,至青春期时长至最大,达30克~40克。此后胸腺逐渐萎缩,淋巴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时仅余15克左右。

胸腺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其所分泌的胸腺肽对调节人体T细胞(一种与免疫功能高度相关的淋巴细胞)的发育至关重要。一旦胸腺发生肿瘤,T细胞的分化与发育出现障碍,人体就有可能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原本应该“一致对外”的免疫系统转而攻击人体自身的骨骼肌细胞,最终导致肌无力的发生。老陈的力不从心就是由此而来。

传统胸腺瘤手术需要开胸,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胸腺本身的体积较小,给胸腔镜微创切除手术带来了便利,同时具有创伤小、痛苦轻、切口小且隐蔽等优点。

心跳过速 自汗盗汗:竟是胸内甲状腺瘤

方女士刚迈入50岁的门槛,就出现了典型的“更年期综合征”表现,心慌、潮热、汗多、情绪易激动……到社区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甲亢。方女士不相信,马上到大医院再做检查,结果发现T3、T4、TSH等指标异常,证实了甲亢,但核素成像却显示甲状腺基本正常。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医生说出了一个她从未听过的疾病名称——胸内甲状腺瘤。

甲状腺位于人体颈部的甲状软骨两旁,分为左右两叶。其分泌的甲状腺素、降钙素对人体三大物质(蛋白质、糖类和脂类)代谢、钙磷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患者可出现心律加快、易饥饿、情绪易激动等表现。

纵膈肿瘤范文第2篇

【摘要】:研究运用腹腔镜进行纵膈肿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7月之间在我院进行纵膈肿瘤手术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了腹腔镜进行纵膈肿瘤切除手术。结果: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度和肿胀度及出院时间进行比较,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和对照组相比效果显著,经秩和检验,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胸腔镜进行纵膈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疗效较好,而且住院时间短,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纵隔肿瘤切除术;胸腔镜;手术配合

胸腔镜手术,简称VATS,是一种微创的手术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手术的伤口小、患者痛苦少及不影响病人的咳嗽和深呼吸,降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能够尽快出院的好处[1]。因为它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在我国的医院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 临床资料

我们医院随机选取了98例在2010年7月~2011年7月之间进行纵膈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9例患者。对照组中30例为男性患者,19例为女性患者,年龄都在19~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岁,使用常规的开放式手术方式。治疗组中29例为男性患者,20例为女性患者,年龄都在21~68岁之间,平均为44.2岁,都使用了VATS的方式进行治疗,其中有15例患者没有任何不适是在体检时发现有纵隔肿瘤,6例病人出现气短、胸闷、胸疼等现象在经过CT检查后可确诊为纵隔肿瘤[2]。患有前纵隔肿瘤的患者为21例,患有中纵隔肿瘤的患者有17例、患有后纵隔肿瘤的患者有11例。在胸腔镜下这49例患者都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并且全部都手术成功,手术所用时间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之间,住院时间平均为6天。

2、 术前准备

2.1 术前探视

胸腔镜手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很多病人不明白手术具体方法,所以在手术前要向患者进行仔细说明,胸腔镜手术具有对患者伤害小、愈合快的优点,使患者消除心理的负担,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手术。

2.2 器械准备

准备胸腔器械一套,需要使用的特殊机械包括冷光源、胸腔穿刺套管、镜头、电缆、钳、钩、剪及带电凝的分离器等[3],在使用前都要经过2%戊二醛浸泡或者40%甲醛熏蒸消毒灭菌。

3、 手术过程中的配合

3.1 首先进行消毒、铺无菌单、连接冷光源、电烧器,吸引及电视系统,把消毒后的胸腔镜擦试干净,[4]按照使用的先后顺序排列在无菌器械桌上,然后递电烧器线及冷光源线、吸引器管,帮助套好摄像镜头。

3.2 在手术过程中帮助传递各种手术器具。

4、 术后配合

4.1 对病人的管理手术后尽快的把患者置于平卧位,注意保暖,同时查看皮肤是否完整。查看患者的插管引流是否通畅,看是否由弯折,受压的现象发生,预防管路滑脱。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如果有痰液,要尽快的析出。

4.2 胸腔镜系统的管理手术完成后,尽快关闭胸腔镜系统光源,使各种导线连接处于断开的状态,把所有器具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因为胸腔镜器械是精细的仪器,所以在消毒清洗时要把动作放轻,以防损伤元器件,消毒时要先用清水进行清洗,之后放在多酶洗液中浸泡5分钟后在用清水进行冲洗[5],把仪器能拆卸的地方全部拆开,用毛刷进行刷洗,用高压水枪冲洗细小的管道,消毒完毕再用氧气吹干后放入专门存放器械的柜子中,再次使用时要进行低温灭菌。要有专人进行保管和维修。

5、 统计方法

对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1术后6天时,治疗组伤口疼痛和肿胀和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63,P<0.05;t=-2.538,P<0.05)

6、 讨论

纵膈内的器官和组中相对较多而且复杂,导致肿瘤的因素比较多,而且种类也很多[6]。其中最多见的是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原发性囊肿、胸腺瘤、淋巴瘤,当中的大多数是良性的。正常情况下,尽管是良性肿瘤,如果确诊也要尽快进行手术[7]。可是,不是每个患者的纵膈肿瘤都可以运用VATS进行治疗。这组4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没有并发症的出现,这和在手术时密切掌握手术的适应症有关。在手术前要进行常规的检查,包括胸部的平片和CT检查,如有必要还要进行核磁检查[8],最终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有无侵润及转移等,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VATS。

结语:临床实践表明运用胸腔镜进行纵膈肿瘤手术是即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式[9],而且VATS住院的时间短,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而且手术所用时间很短[10],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它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通过对照得出这种手术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烽,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95

[2] 梁正,刘丹丹,沈祯云,等.胸腔镜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6(3):222223

[3] 胡建才,米水波,张晓明,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血气胸200例报告[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22(3):6263

[4] LandreneauRJ,MackMJ,HazelriggSR,etal.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basictechnicalconceptsandintercostalapproachstrategies[J].AnnThoracSurg,1992,54(4):800807

[5] 石应康,译.胸心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76401

[6] 汤应雄,魏翔,潘铁成,等.电视胸腔镜手术诊断和治疗纵隔肿瘤的探讨[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5(4):547548

[7] 周海榆,陈刚,肖朴,等.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肿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073908

纵膈肿瘤范文第3篇

胸部是临床影像学诊断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纵膈又是胸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及脊柱旁沟结构,上界为胸廓入口,下界为膈顶。内含有多个系统的器官和组织,因而发生病变的种类相当多。临床工作中遇到最多的为纵膈肿瘤,按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现就近年来收集到的80例原发性纵膈肿瘤的X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纵膈肿瘤的X线征象,从而能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本组80例皆经病理学证实,且X线资料齐全。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从3岁6个月至71岁不等,平均36岁。良性53例(占66%),恶性27例(占34%)。按组织来源具体分类统计:胸腺瘤28例(占35%),神经源性肿瘤14例(占17.5%),畸胎性肿瘤17例(占21%),胸内甲状腺10例(占12.5%),支气管囊肿5例(占6%),心包囊肿4例(占5%),食管囊肿2例(占2.5%)。

纵膈肿瘤临床表现症状比较复杂,常见有胸痛、气促、咳嗽、胸闷,甚至还有吞咽困难、咯血、声音嘶哑、心悸、纳差、消瘦。当合并有感染时伴有畏寒、发热、咳浓痰等症状。胸内甲状腺患者表现为颈部软组织肿块,胸腺瘤可合并有重症肌无力,恶性纵膈肿瘤可合并上腔静脉综合症。

本组全部病历均有胸部正侧位片,其中6例做胸部CT检查。笔者认为对原发性纵膈肿瘤的X线诊断可分为三步。其中第一步为定位诊断,第二步为分类诊断,第三步为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为了划分各种类型的纵膈肿瘤的好发部位,以助定性诊断,同时为了便于描述肿块发生部位,纵膈被认为地分成几个部分。分法有很多,如“三分区”、“四分区”、“五分区”、“七分区”、“九分区”。其中最常用为九分区法,提出最早,划分比较简单、容易,分区比较详细且易被理解、接受。具体分法是首先画两条横线,分别为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四胸椎椎体下缘连线和相当于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椎体下缘连线。从而将纵膈分为上、中、下三份。前纵膈为胸骨之后,心脏、大血管、气管前的狭长三角形区域。中纵膈位于心脏、大血管、气管前缘之后,食管之前区域。后纵膈为食管之后,胸椎前及椎间旁的区域。

第二步分类诊断,即根据肿瘤大置,从而确定其组织来源,各类肿瘤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前纵膈常见为胸内甲状腺,中纵膈也为其好发部位,位置都偏高,上端与颈部软组织相连,常偏于一侧,多呈椭圆形,常压迫气管,使其移位,瘤体内可见斑点状钙化。肿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胸腺瘤卫前纵膈最常见的肿瘤,大于前上纵膈和前中纵膈的偏上部分,贴近心底部,多偏于右侧。神经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膈脊柱旁沟区,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与纵膈交界可能呈锐角,此点为它与其他纵膈肿瘤的不同之处。临近脊柱可受压迫侵蚀。畸胎类肿瘤好发于前上、前中纵膈,靠近心脏和大血管,上缘往往位于主动脉弓顶部平面以下向一侧突出,密度不均匀,若出现牙齿或骨骼影,则可明确诊断。支气管囊肿位于中纵膈上、中部,接近中线,于气管支气管旁,正位X线片上呈半圆形或椭圆形,以宽基底与中央相连,侧位上以清楚后突的轮廓向脊柱,比较不清楚的前缘向气管,形态可随呼吸而变形。食管囊肿位于食管行径,中后纵膈交界处,呈圆形、椭圆形,轮廓光滑规则,食管常受压移位,但粘膜正常,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位。心包囊肿通常位于前方心膈角区,多见于右侧,基底贴近纵膈胸膜,呈圆形囊状肿块,边缘光整,可随呼吸而变形。小的囊肿可伸入斜裂呈泪滴状具有特征性。虽然每类肿瘤都有其好发部位,根据大置可初步估计肿瘤来源,但绝对不能过分强调,也存在常见肿瘤位于少见部位和罕少见肿瘤。本组病例中有1例畸胎瘤发生于后纵膈,1例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前纵膈,1例胸腺瘤发生于后纵膈。国内尚有报道纵膈血管瘤,软骨瘤等罕少见病例。

第三步定性诊断,即鉴别肿块的良恶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有很大的作用。根据本组病例X线资料,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型状,良性肿瘤特别是囊肿,大多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境界清晰,囊性病变还可随呼吸运动而变形。而恶性肿瘤常呈分叶状,但良性肿瘤也可呈分叶状。本组统计肿块有分叶者恶性居多,但单独统计胸腺瘤良恶性出现分叶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国内报道基本符合。2.轮廓,良性肿瘤因具有完整包膜而边缘光滑、锐利(某些囊肿继发感染时,边缘也可模糊不规则)。而恶性肿瘤因一般无包膜,其轮廓模糊不清,甚至肿瘤的大小和范围都不易确定。3.大小,瘤体较大,尤其是直径大于10cm或正位胸片上肿块想纵膈两侧突出者恶性居多。随访观察本组两例胸腺瘤短时间内体积迅速增大,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因此如肿块短期内突然增大应充分考虑恶性可能。一般来讲,良性肿瘤生长比较缓慢,但当囊肿合并感染时体积也可在短期内突然增大。4.转移和侵润,当合并有胸腔积液或身体它处转移时多为恶性,出现上腔静脉综合症者也多为恶性。肿块周围结构不清或骨质侵蚀性破坏者均为恶性,而良性肿块周围结构清楚,对邻近骨组织表现为局部的压迫性吸收。

总之,纵膈肿瘤的X线诊断比较复杂、困难,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傅长根主编 X线读片指南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1 R814-62

[2] 王云华 原发性纵膈肿瘤的CT诊断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年2月第17卷第二期

[3] 王云华 原发性纵膈肿瘤X线诊断(附255例X线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0年第19卷第五期

纵膈肿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纵膈肿瘤切除;电视胸腔镜术;开胸术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电视胸腔镜外科是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胸部微创手术,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1,2]。本研究收集了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自2011年2月~2014年2月纵膈肿瘤手术切除的患者45例,采用患者自愿选择术式的办法,将其随机分为电视胸腔镜治疗组(VATS组)24例,传统开胸术组2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最终比较和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例数、止痛药剂量、术后胸管放置时间、胸腔引流量、手术后住院日、住院总费用等指标,进一步阐明电视胸腔镜术的优越性。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VATS组共2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45~62岁,平均49岁。病理类型:胸腺瘤2例,胸腺囊肿3例,支气管囊肿2例,神经鞘瘤6例,畸胎瘤3例,心包囊肿8例。

开胸术组共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2~65岁,平均51岁。胸腺瘤4例,胸腺囊肿2例,支气管囊肿1例,神经鞘瘤3例,畸胎瘤6例,支心包囊肿4例,食管囊肿1例。

术前两组均行胸部增强CT,心脏彩超,肺功能等检查,必要行胸部磁共振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有无明显外侵以及和周围组织器官大血管的关系。对于术前合并肌无力的患者,给予溴吡斯的60~120mg 3次/d,以控制症状。肿瘤大小2~13cm,平均(5.6±1.7)cm。根据统计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基础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VATS组: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术中健侧单肺通气。前纵隔肿瘤胸腔镜自第6~7肋间腋后线置入,操作孔定位于第3助间腋中线及第5助间腋前线。中纵膈肿瘤胸腔镜自腋中线第6~7肋间置入,操作孔定位于第6~7肋间腋前线和腋后线上。后纵隔肿瘤,胸腔镜自腋前线第5~6肋间置入,操作孔定位于4~6肋间靠近腋前线和腋后线处;上述切口长约1~1.5cm,手术中根据病变的部位,操作孔和腔镜孔可以互换,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个操作口适当延长至2.0~3.0cm,作为标本取出口。术中以超声刀或电钩切开肿瘤表面的胸膜,沿肿瘤包膜与周围组织的间隙仔细分离,细小的血管一般电凝切断;粗大的滋养血管以钛夹夹闭或超声刀凝闭。如果出现明显的出血,吸引器压迫出血点控制出血后,用超声刀凝闭或钛夹夹闭。肿瘤切除后置入标本袋取出。肿瘤体积较大时,可将标本袋口拉出切口外,囊肿可切开囊壁吸出囊液,使瘤体变小,便于取出,如果为实体肿瘤较大,可夹碎肿瘤后分块取出。对于畸胎瘤等囊性肿瘤,尽可能地包括包膜在内完整切除,对于确实有部分包膜残留,以电钩及超声刀烧灼,防止复发,对于胸腺瘤,应将周边的脂肪组织完整切除。术中操作尽可能做到无瘤技术以避免切口污染或肿瘤种植性转移。术后于腋中线切口置入胸腔引流管,持续引流,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主动咳嗽[3]。当胸腔积液

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选择肋间后外侧切口进胸,切口长约10~15cm,使用肋骨牵开器牵开肋骨,胸内操作完全为直视下进行分离,切割,结扎及缝合。部分患者采用正中开胸的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全麻单腔气管插管,从正中劈开胸骨,行纵膈肿瘤切除术,纵膈胸膜损伤者予以放置胸腔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术中及术后转归、并发症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肺复张情况、杜冷丁止痛药剂量、胸管引流时间、胸管引流量、术后平均住院日、并发症及总住院费用,各项指标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见表1。

从各项指标可以看出,VATS组与常规开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微创是外科手术发展的方向,而胸腔镜手术是胸外科微创手术的代表和主要技术,纵膈里的组织器官较多,结构复杂,纵隔肿瘤多无特异症状[4]。同时纵隔组织来源多样性,是人体结构中发生肿瘤类型最复杂的区域,一旦确诊纵隔肿瘤,除淋巴瘤外,均应手术治疗,传统开胸手术虽然视野暴露清晰,但手术创伤较大,伤口不美观,患者疼痛明显,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并发症较多[3]。而电视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弥补了上述缺点,胸腔镜下清晰的视野,较大的手术范围,特别对于胸顶等常规开胸手术的盲区其优势更得到进一步体现。目前完全胸腔镜下可以对大多数的纵隔肿瘤进行切除,特别对于后纵膈的肿瘤,后纵膈较大的空间,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良性多见,这类肿瘤般包膜完整、边缘光滑,没有大的滋养血管,与周围组织容易分离,便于胸腔镜操作,属于胸腔镜的手术的最佳适应症[5],当然部分肿瘤经椎间孔向椎管内生长,在腔镜操作下容易损伤脊髓和神经根且不容易完整切除,首选开胸手术[6]。中纵膈肿瘤多见于各类囊肿,对于纵膈各类囊肿胸腔镜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的患者,因肿瘤浸润性生长与心包、大血管关系较密切,腔镜下分离困难,术中容易出现大出血。应视为胸腔镜手术的禁忌症[7]。对于纵膈肿瘤的大小,不一定为胸腔镜手术的绝对禁忌症,本次研究胸腔镜组中有7例肿瘤直径超过10cm均在全胸腔镜下切除,为此我们认为,良性肿瘤边界清楚,包膜完整,没有明显外侵,偏向一侧胸腔的仍可考虑胸腔镜手术,如术中因肿瘤和血管及周围组织粘连而暴露困难的必要时可行小切口辅助手术。本次研究中胸腔镜组中的2例前纵膈肿瘤,因和血管,神经及心包粘连一例在小切口辅助下完成肿瘤切除,1例因分离过程中血管破裂中转开胸。

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具有微创、伤口美观、生理干扰小的特点,可保留胸肌,不损伤肋间神经皮支,因此疼痛程度轻,出血少,术后恢复更快[7]。本研究中,观察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疼痛评分、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小于对照组,验证了上述理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的优点、在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情况下适用于大多数纵膈肿瘤的治疗,较传统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罗强.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脓胸临床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0):1348.

[2]罗芬,左彦.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5):700.

[3]周波,聂军,杨卫东,等.胸腔镜腔内切割缝合器与腔镜下缝扎术治疗自发陆气胸的效果比较[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屯子版,2012,5(1):47.

[4]KITAMI A,SUZUKI T,USUDA R,et al.Diabnostic and thera-peutic thoracoscopy for mediastinal disease[J].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4:10:14-18.

[5]Lacreuse I,Valla JS,de Lagausie P,et al.Thoracoscopir resec-tiwi of neurogenic tumors in children[J].J Pediatr Surg,2007,42(10):1725-1728.

[6]Maeda S Takahashi S,Koike K,et al.Preferred surgical ap-proach for dumbbell-shaped tumors in the posterior mediastinum[J].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1,17(4):394-396.

纵膈肿瘤范文第5篇

我院从1992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3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病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19~68岁,平均33岁。其中手术切除33例,手术探查3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6例。其中畸胎类肿瘤16例,(良性14例,恶性 2例);胸腺瘤7例;神经源性肿瘤1例,纵隔淋巴结核2例,胸内甲状腺瘤7例(良性6例,恶性1例),心包囊肿、支气管良性肿瘤各1例,恶性精原细胞瘤1例。

1.2 手术方法本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其中后外侧切口16例,前外侧切口13例,颈部低位领式切口1例,胸骨正中切口6例。术中发现肿瘤侵犯肺2例,侵犯大血管3例。行肿瘤完整切除33例,其中扩大切除(肺楔形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3例。

2 结果

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全部病人随访3个月一5年. 良性肿瘤术后未见复发.3例胸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4、7、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3例失访。

3 讨论

3.1 发生率:据国内文献报道,以畸胎瘤最多见,原发性纵隔肿瘤大多数为良性[1]。

3.2 诊断:本病常无典型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 CT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来自于心血管系统的以及侵入椎管的纵隔病变,进行MRI检查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浸润范围[2]。

3.3 术前准备行术前常规准备即可,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及甲状腺等和伴感染伴随症状的患者需控制症状后方可行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3.4 术中处理经验 一经诊断,若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除淋巴瘤考虑行放化疗外) 应及早手术切除[3]。

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根据肿块的部位、大小、深度以及周围器官的关系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切口的选择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血管受侵或受压迫可引起静脉回流障碍,用心包或人造血管重建其连续性,效果较好。我们采用的处理方式如下:①血管受侵需切除部分血管,先建立旁路转流,阻断受侵血管,切除肿瘤后对病变血管部分行端端吻合或缝闭血管残端使用旁路循环,术后应注意观察血液回流状况,有回流障碍症状则需改用上述方法;②血管损伤时也可采用同样方法。可在术中游离粘连处血管前先建一旁路,若分离或切除肿瘤时血管损伤可及时阻断,减少出血,若未损伤术后予以拆除 [4] 无论旁路或血管重建均应注意抗凝问。

巨大肿瘤的切除:本组中直径大于10cm的肿瘤8例,①包膜完整的实性肿块,沿包膜锐性分离,切除肿瘤,若瘤体巨大,暴露困难或无法整体切除,先结扎瘤体滋养血管后再分块切除,若血管无法显露,用填塞止血法,用纱布边止血边切除。②肿瘤为囊性者,可先用粗针或小切口吸出囊液使肿瘤缩小,暴露清楚后切除。③对于受侵或长期受压不能复张肺组织或心包及纵隔组织。应行肺叶切除或心包及纵隔部分组织切除。④遇到剥离困难者时,也可先行包膜内切除,再切除包膜。

在术前怀疑为恶性肿瘤,则应选用经胸骨正中切口,利于彻底清除纵隔脂肪,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即使无法完整切除,也应尽量多地切除瘤体,残留部分用银夹标记,以备术后放疗。

特殊情况的处理:①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的处理:调整好抗胆碱酯酶药物用量。掌握好拔除气管插管的时机,拔管后严密监测患者呼吸状态及血氧饱和度,做好围手术期处理,绝大部分情况下可避免肌无力危象的发生[6]。

3.6 生存质量 广泛转移者应放弃手术,行放射治疗或化疗。

3.7 术后辅助治疗 防止肿瘤复发的重要措施是完整切除肿瘤,根据病情作相关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的内分泌检查,再根据具体情况辅以放、化疗等。

参考文献

[1]蒋耀光,王如文,赵云平等.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236例分析.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4.11(1):32-34.

[2]王振捷,于洪泉,任华等.上腔静脉和无名静脉的切除及重建治疗纵隔肿瘤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12(1):22-25.

[3]严振球,杨晓曰,贺端清等.纵隔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临床军医杂志,2006,34(2):178-179.

[4]郭永祝,曹洪春,夏文法.93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 999.15(4):199.

[5] 蒋耀光,王如文,赵云平等.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236例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4,11(1):32―34.

纵膈肿瘤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纵隔肿瘤;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传统开胸手术;效果

纵膈肿瘤是临床胸部常见疾病,分为转移性肿瘤和原发性肿瘤,前者比较常见,多为淋巴结的转移,后者则位于纵膈内各种组织结构产生的囊肿和肿瘤。该病一经确诊后只要无其他禁忌症,临床上都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对此,我院特选取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电视辅助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纵膈肿瘤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1~73岁,平均(46.2±4.9)岁。患者严重程度与肿瘤大小、部位有关,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部隐痛等。术前诊断主要依据CT、胸部X线、MRI,手术指证:包膜完整没有外侵、肿瘤直径<5cm,全身心肺功能可耐受手术及胸腔内没严重粘连。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俯卧或侧卧位略仰卧,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健侧肺单肺通气。第一个套管可选择于腋中线第6~8肋间,将10mm胸腔镜置入探查,明确病变具置及相邻关系后决定后两个套管口的部位。用电钩打开肿瘤表面的纵膈隔膜,用抓钳牵引瘤体,锐性和钝性相结合游离肿瘤,直至小心剥离肿瘤。在包膜外完整切除实体肿瘤,如果瘤体较大会影响显露及操作,对此应行穿刺操作后放出瘤体内液体后再对其剥离,应整块切除胸腺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胸腺和胸腺瘤。

对照组: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MRI、CT、胸部X线)决定手术入路。首先给予患者双腔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后建侧肺单肺通气,将肿瘤完整或分块切除,之后将术中切除的肿块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放置纵膈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止痛、气管拔管及术后住院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用(x±s)表示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用t检验,如果P <0.05,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术中失血量65.4±21.2ml,对照组135.8±37.6ml,观察组手术时间114.5±28.6min,对照组136.9±30.1min,观察组术后止痛时间3.3±0.8d,对照组4.7±1.6d,观察组气管拔管时间48.9±26.8min,对照组55.2±28.6min,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7.4±2.9d,对照组9.5±3.1d,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t=7.88,P<0.05,* t=2.75,P<0.05.

3 讨论

纵膈肿瘤可来源于多种组织,属于临床常见病。针对临床诊断的纵膈肿瘤,只要患者无手术禁忌,均应给予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将纵膈分成前纵膈、后纵膈及中纵膈。肿瘤部位不同,手术入路也不相同。该病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胸闷、咳痰等,同时部分患者还有上腔静脉综合征、Homer综合征及声音嘶哑等周围组织器官受压症状及发热感染症状。大部分患者的初步临床表现与纵膈肿瘤性质、部分、大小和是否对周围脏器进行侵犯等有联系,不利于早期诊断,临床确诊需借助患者相关辅助检查及患者显著的临床表现。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医学技术相对于以往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许多无症状纵膈肿瘤都被当下普遍应用的高分辨率CT检测出来。但在治疗该病方面,由于肿瘤具体结构与体内相应的重要器官及大血管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手术风险较高。虽然传统开胸手术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切口是根据肿瘤位置选择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创伤大,疼痛明显,术中出血多,较易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影响心肺功能。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需没有肺脏遮挡、稳定清晰的手术视野,能使前纵隔脂肪及心包脂肪组织彻底清除,【2】最重要的是达到了微创的目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都优于传统开胸组,两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手术时间短,是治疗纵膈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罗国军,张利,李卓东等.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胸部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12,07(9):1196-1197.

纵膈肿瘤范文第7篇

关键词:纵膈型肺癌;CT;MRI

纵膈型肺癌是肺癌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原发于肺内。由于纵膈旁肿块是其主要表现,因此在检查时易被误诊为纵膈肿瘤[1]。本文选用我院54例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究纵膈型肺癌CR与MRI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纵膈型肺癌患者,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6.2±4.8)岁,病程在3~7个月,平均病程(3.1±0.2)个月。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咯痰、咳嗽和痰中有白色泡沫等症状,偶尔会有声音嘶哑、胸部疼痛、食欲降低、消瘦和无力等症状。

1.2方法

1.2.1 CT检查 所有患者进行尿常规、血常规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外,行CT检查。选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螺旋CT扫描仪,将工作电压和电流参数分别设置为140kV和200mA,层厚和螺距分别为5~10mm和1mm。取患者抱头仰卧位,让患者深吸气,于屏住呼吸7~10s期间内进行扫描,扫描顺序依次为肺尖,肺体,肺门,纵膈处,上腹部最后至双肾。若扫描未结束应反复进行屏住呼吸扫描。若不能确诊,需进行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流速2.0ml/s,注射静脉团,90s后反复进行扫描。若不能完全确诊,行MRI检查。

1.2.2 MRI检查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MR设备,SE/FSR作为扫描参数,行平扫及增强扫描。TR842.6ms,TE10.3ms为扫描参数,平扫顺序为横断面平扫和冠状面平扫。增强扫描顺序与平扫顺序相同,层厚和螺距分别为10mm和1.2mm,将配备的GDDRPA设备作为增强对比剂,用量和流量分别为0.1mmol/kg和2.0ml/s,使用高压注射剂完成注射。经纤支镜活检,确诊病理。确诊后采用相关措施进行治疗。

2 结果

经CT与MRI检查后,均出现18例不规则形态者,36例形态为圆形或者卵圆形。患者病灶位置分布于上纵膈,中纵膈和下纵膈,分别为14例,12例,10例。经CR与MRI增强扫描,16例病灶边缘清晰者,38例边缘不清晰。经MRI扫描后,见9例边缘较整齐,见25例边缘出现毛刺样物,见20例边缘分叶。见相邻支气管闭塞或变窄4例,见出现胸廓骨性转移2例,见与淋巴结融合者4例。病例检查结果表明,腺癌18例,小细胞型肺癌16例,鳞癌17例,腺鳞癌3例。

3 讨论

纵膈型肺癌是肺癌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咯痰、痰中见白色泡沫或血丝、声音嘶哑以及食欲降低等症状。其形成机制为,肺癌的位置相对隐匿,与淋巴结融合后会造成纵膈增宽;靠近纵膈胸膜的肺癌表现类似于纵膈肿瘤表现;肺不张是中央型肺癌的主要表现,缩小情况及其明显,造成纵膈增宽。纵膈型肺癌原发于肺内,与纵膈处相近,一旦发病就易侵入纵膈,由于其能够与纵膈内的淋巴结具有较好的融合性,因此在诊断其生长位置时较为困难。其影像最主要的一项特征则为在影响中会呈现透亮的分隔带。但识别能力相对较难,常被忽略。

CT检查可清晰的显示纵膈型肺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纵膈型肺癌原发于肺内,锐角相交是肺癌部位和纵膈呈现的最主要特征,脂肪线影主要存在于肿块周边和纵膈,亮度较为明显。肿块最大经线数值远远高于纵膈贴近的基底部和肿块。②经CT检查后,纵膈型肺癌肺部外缘位置多见于“分叶”状态,而纵膈型肿瘤肺部外缘位置“分叶”状态较为少见,且边缘呈现光滑状态。③经CT检查可清晰的见患病边缘和毛躁区域。“毛刺样物”是毛躁区域主要特征。当出现上述状态时,则可诊断为纵膈型肺癌。纵膈型肿瘤病症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和呼吸窘迫。根据其症状以及上述诊断特征,将纵膈型肺癌和纵膈型肿瘤进行区分。

临床中常用CT检查法对纵膈型肺癌进行诊断。CT诊断能够根据肺部组织改变形态及血供特征变化情况实现诊断和评价,CT下可显示纵膈型肺癌的癌肿位置、密度、大小、边缘、形态以及与淋巴结的融合情况,能够有效地对肿瘤类型和分期进行判断。但根据显示的肿瘤内部特征,尤其是相关症状表现及CT表现评估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缺陷。相关学者认为CT检查过程中的辐射计累积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2]。无辐射MR检查法因此诞生,其能够正确的评估和监测肺部及其他内部脏器发生的组织病变。在核磁共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MRI检查法改善了以往检查存在局限性的弊端。MRI检查法的广泛应用不仅为肺部病变诊断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而且开创了崭新的成像功能。改变了以往检查肺部疾病时,纵膈、胸膜及胸壁病变难以分辨的缺点,使肺部检测、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MRI检查可在活体组织内实现无创影像检查,是目前唯一的一中活体检测手段[3]。其主要是采用水分子扩散运动等微观扩散运动,进行肺部病变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为临床诊断纵膈型肺癌及纵膈型肿瘤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CT与MRI检查后,肺癌部位为圆形或卵圆形态较多,不规则形态较少;边缘不清晰,见分叶和毛刺样物较多,边缘清晰较少,腺癌、鳞癌和小细胞型肺癌较为常见,肺鳞癌较为少见。

综上所述,在进行纵膈型肺癌诊断过程中,应区分纵膈肿瘤和淋巴瘤等类似病症。综合性考虑诊断结果,保证诊断的严密性。严禁将CT诊断作为唯一诊断标准,若出现疑似病症或者不能明确诊断者需行MRI检查法诊断。将CT检查法与MRI检查相结合,对患者进行诊断,不仅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性,还可提供有效的临床纵膈型肺癌诊断依据,有利于诊断后的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永平.纵膈型肺癌CR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3):24-26.

[2]陈建.纵膈型肺癌患者的CT及MRI临床表现及诊断结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38-39.

纵膈肿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胸腔镜微创手术;传统开胸手术;纵隔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088-02

为分析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VATS)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将2009年10月―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50例纵隔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来比较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纵隔肿瘤患者,其中行胸腔镜微创手术作为观察组,行传统开胸手术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2±8.6)岁,患者的病理类型为畸胎瘤8例,胸腺瘤5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脂肪瘤2例,心包囊肿6例;对照组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5±10.2)岁,通过检查患者的病理类型主要有畸胎瘤9例,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各4例、心包囊肿7例、脂肪瘤1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分布在纵膈的前中后3个位置,多数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通过健康查体或在其他疾病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纵膈区占位病变,少数患者不同程度的咳嗽、活动后胸闷及气促等症状,所有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均没有开胸手术史、肺炎肺结核病史以及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VATS微创手术,术前均通过患者拍摄的DR胸片和胸部增强CT确定肿瘤及部位,完善术前检查及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入路选择与肿瘤位置相应的右胸腔或左胸腔进胸,选择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患者健全的一侧进行单肺通气。手术时让患者进行45°或90°的健侧卧位,腋下垫枕,患侧抬高,若手术时需要调整患者的,此时只需调整手术床的角度即可。实施胸腔镜微创手术时,胸腔镜的观察孔选择在患者腋中线的第6或第7肋间,主操作孔选择在患者腋前线的第4或是第5肋间水平作一个2~3 cm的切口,利用置入的30°胸腔镜对患者的纵膈区肿瘤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初步探查,首先打开纵膈胸膜在肿瘤和其周围组织之间进行单孔操作试行游离,若是游离操作较为困难时,需要再切开一个副操作孔,此副操作孔的位置在腋后线第6或7 肋间,使三孔成三角形关系,副操作孔最好与胸腔镜观察孔在同一肋间,这样可以减少术后肋间神经痛的发生率,切口大小为1 cm。其次,行肿瘤切除操作,①最好使用超声刀游离切断肿瘤周围的组织,以减少术中出血,保持术野清晰,遇有较大血管给予钛夹夹闭,②对于包膜完整的肿瘤,包膜外完成实体肿瘤的完整切除,肿瘤根部给予牢靠的结扎,以免引起术后出血,③如果是胸腺瘤合并MG,应行包括前纵隔脂肪在内的扩大切除术,若是患者体内的囊肿性质肿瘤体积过大,需要先进行穿刺放液,之后再进行剥离。对于神经来源的肿瘤需要使用钛夹把肿瘤远近端正常神经干部位的神经夹闭切断,之后再行肿瘤完整切除;对于非神经来源的肿瘤,沿包膜外将肿瘤剥除。把切除的肿瘤放置在标本袋中,从切口去除,对于体积较大的肿瘤需要将其在标本袋中切碎再行取出。标本取出后,创面彻底止血,用0.9% 温生理盐水冲洗胸腔,同时检查创面,在确定无出血后,退除胸腔镜,于胸腔镜观察孔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一根,最后把切除的标本送至病理室进行组织学检查,判断其良恶性,指导患者术后是否采取相应的化疗或放疗等辅助治疗。

对照组患者也是先判定患者的肿瘤位置,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患者取平卧或健侧卧位,胸骨正中切口或胸壁根据患者肿瘤的病历情况进行完整切除或是部分切除。患者手术的前正中切口,在手术完成后根据具体情况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最后把切除的标本送至病理室进行组织学检查,判断其良恶性,指导患者术后是否采取相应的化疗或放疗等辅助治疗。

1.3 疗效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引流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疗效。

1.4 统计方法

该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纵膈肿瘤切除手术都顺利的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并全部治愈出院。在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所使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纵膈肿瘤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吞咽困难、声嘶、Horner 综合征等肿瘤周围器官受压迫症状,但是这些症状都缺乏特异性,并且此疾病的首发症状和肿瘤的性质、发生部位、体积大小以及其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和压迫症状有关联。因而使纵膈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困难较大,在对纵膈肿瘤早期进行诊断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借助其他检查工具方能对其确诊。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分辨率的临床检查仪器被创造和使用,其中在CT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最为广泛,通过这些高分辨率的检查仪器,很多无症状的肿瘤也能被及早的检查出来。但是纵观肿瘤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同时还与人体中的重要脏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其风险较大。传统的开胸治疗是确定患者的肿瘤位置之后,以人体的胸骨正中位置为手术的切口,这样的手术切口虽然手术视野暴露充分,方便了手术操作,但是行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创伤较大,术中的出血量较多,手术耗时时间长,由于开胸手术的切口为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因此实施手术便破坏了了胸廓及胸骨的完整性,术后对患者的心肺功能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术后疼痛较重,不利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延缓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增加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恢复时间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VATS微创手术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资料统计显示国外发达国家的医院80%的胸部疾病可以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完成。目前,胸腔镜技术的应用使一些胸外科疾病的诊疗理念得以转变[1]。胸腔镜技术的手术适应证已经涵盖了大部分需手术治疗胸外科疾病,并在不断的扩大,现已成为胸外科的主流手术方式[2]。国外Sumera Sharifa等[3]指出:利用胸腔镜技术治疗胸腺疾病的效果良好,胸腔镜手术方式的野暴露良好,在进行胸腺切除手术时能够较好的完成胸腺的完整切除,对于患者体内的纵膈脂肪和心包脂肪组织也能够清除彻底,在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和常规手术相当,同时实现了微创的目的。国内黄元鲁等认为通过对一些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纵膈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中该院可以得出,采用胸腔镜手术切除纵膈肿瘤能够与传统手术方式取得同样的效果,同时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4]。

另外,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还具有安全可靠、恢复迅速、预后良好的特性[5-6]。使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后患者通常在24 h内便可以下床活动,通常在术后的3周左右就可以从事体力活动[7]。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肿瘤时由于其各方面的优势而被患者所接受,同时胸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先进、微创肿瘤治疗方法,对于那些因肺功能不佳、高龄、体能较差而不能实施开胸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疗效较优的手术方式[8]。

该实验研究也证明了使用胸腔镜手术切除纵膈肿瘤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或减少,能够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优势。

[参考文献]

[1] 朱江,李强,何金涛,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肺癌15 例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2):314-315.

[2] 王会志,于翠娟,刘贵祥,等.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62 例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9):1836-1837.

[3] 陆双政,黄元鲁. 胸腔镜手术微创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研究[J].右江医学,2011,39(6):710-714.

[4] 饶展鹏,王正,任康奇.电视胸腔镜在纵隔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19):29,31.

[5] 邓成飞.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膈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疗,2014(2):178-179.

[6] 李德刚.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膈支气管囊肿疗效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4):151.

[7] 马跃峰,孔冉冉. 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4(2):358-360.

纵膈肿瘤范文第9篇

方法:抽取我院2008年1月份到2012年1月份收治的30例纵膈型肺癌患者及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其X线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病变在影像学中的分类及表现。

结果:经研究,纵隔型肺癌在影像学的分类上,有18例为中央型肺癌,8例为周围型肺癌,4例为隐匿型肺癌。在影像学的表现上,中央型肺癌具有单侧性中上纵隔增宽特征,且在肺门区出现结节状或团块状的肿块;周围型肺癌具有中、上纵隔增宽特征,且由于肿块病灶内缘与纵隔紧贴,使得肿块和肺组织的界线难以分清;而隐匿型肺癌则表现出淋巴结广泛肿大的特征,另外在支气管粘膜面上出现小结节。

结论:经过详细了解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分类,并细致观察其病变表现,能够有效减少和预防因误诊为纵隔肿瘤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发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 肺癌 X线 CT表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0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03-02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具有纵隔旁肿块和继发变化的病变表现,在临床上,若仅以影像学中肿瘤的位置来判断,往往容易被误诊为纵隔原发肿瘤、纵隔转移瘤等[1]。从目前来看,纵隔型肺癌多发生于35岁到51岁之间,且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以及行为习惯、自然因素等的影响,使得纵隔型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缓慢增长的趋势。可见,提高纵隔型肺癌在影像诊断中的准确率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抽取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30例,其中男性有18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35岁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0±2.41)岁。经影像学诊断,全组患者均确诊为患有纵隔型肺癌,且伴随有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特征,具体包括:出现咳嗽、咳痰的有13例,出现发热、胸闷及胸痛的有9例,出现由声带麻痹引起的声音嘶哑的有5例,另出现吞咽困难、上腔静脉综合征、锁骨上窝扪及肿大淋巴结的各有2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全组患者除了行正侧位胸部X线摄影和CT检查之外,还包括增强检查一项。正侧位胸部X线摄影范围从上界到下界,为第7颈椎到肋膈角;两侧范围包括了胸壁软组织在内。正侧位胸部X线摄影以125KV,1.50-1.60mAs,2.55~3.00ms作为正位照片的常规条件,以125KV,6.0-6.8mAs,11.0-11.5ms作为侧位照片的检查条件。CT检查行5~10mm常规扫描,特殊病灶处以2mm薄层扫描为主,检查范围包括肺尖到右膈顶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全组进行CT增强检查,需要在肘部静脉注射100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控制速率在2.5ml/s到3.0ml/s之间,60s到90s之后扫描,对肺窗和纵膈窗进行常规图像摄影。

1.2.2 研究内容。安排经过评估及考核的医师2名进行X线阅片,CT片由3名放射学医师阅片。X线片根据肺癌的生长方式进行分类,并观察肺癌部位、形态和边缘,以及气管、食管受压等情况;CT片主要观察肺癌生长位置、大小和边缘特征、继发肺部改变等。纵膈窗重点分析肺癌与纵膈在解剖方面的关系,并借助骨窗了解胸廓骨质的具体状况。

2 结果

经X线检查和CT表现,有18例为中央型肺癌,表现出单侧性中上纵隔增宽特征,且在肺门区出现结节状或团块状的肿块;有8例为周围型肺癌,表现出中、上纵隔增宽特征,且由于肿块病灶内缘与纵隔紧贴,使得肿块和肺组织的界线难以分清;另有4例为隐匿型肺癌,表现出淋巴结广泛肿大的特征,另外在支气管粘膜面上出现小结节。经组织病理确认,全组30例纵膈型肺癌中,分别采用手术治疗、穿刺活检及支气管显微镜并取活检的有16例、8例和6例,发现患有鳞癌、腺癌及小细胞癌各为17例、8例和5例。对照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正确的有28例,另2例误诊为纵膈肿瘤、淋巴瘤和转移瘤,准确率高达93.3%。

3 讨论

纵膈型肺癌,是一种发生在支气管上皮的特殊恶性肺癌,以呼吸道症状为显著特征,通常可以划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隐匿型等三种类型[2]。其中,中央型肺癌由于与纵膈肿瘤较难分辨,往往容易被误诊;同样,隐匿型肺癌由于难以鉴别纵膈内原发性肿瘤和纵膈淋巴结的转移,在临床上也极易被诊断成纵膈原发肿瘤或转移瘤。本次研究全组30例患者均在影像学分型的前提下,通过观察和分析肺癌的表现特点,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纵膈型肺癌通常是从肺内肿块发展为纵膈内瘤体的,经X线检查可看出,纵膈旁肿块与纵膈的角度多呈锐角,且大小不超过中线[3]。受到纵膈型肺癌肿块影响,会使肺门正常结构消失,而诸如阻塞性肺不张、膈肌麻痹等征象则有明显升高。另外,相对于纵隔肿瘤来说,纵膈型肺癌还会压迫并侵犯肺部,导致供血减少,造成肺纹理局部不紧密等情况[3]。

相对于X线在检查纵膈型肺癌的表现特点来说,CT可借助重建图像或进行薄层扫描等功能,更为完全地将支气管的阻塞情况显现出来,从而帮助医生准确了解到肿块的各种征象,降低误诊、漏诊率。具体来说,CT检查范围包括检查肿块位置、形状、轮廓、邻近肺野以及受累支气管情况和肿块压迫或侵犯邻近结构的情况、转移特征等。

通常出现纵膈型肺癌时,早期患者一般会有刺激性干咳,并逐步发展为咳嗽、咳痰,或咳血丝痰,以及伴有气急、胸闷胸痛等症状;且随着癌细胞向纵膈淋巴结的转移,也会引起喉返神经麻痹、声音嘶哑等邻近器官受压迫症状[1]。需要有一定了解,并予以重视。

经本研究表明,详细了解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分类,并细致观察其病变表现,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锡华,张旭升,郑晓林.纵膈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08,(20):1102-1103

[2] 刘建伟,陈国伟,刘洪杰,李爱忠.纵膈型肺癌的X线CT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08,09,(05):112-113

纵膈肿瘤范文第10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perative method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otal thoracoscopic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umor resection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s for research. Results The cut length, blood loss, thoracic tube drainage time, postoperative length of stay,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respectively(5.19±1.98)cm,(73.11±9.62)mL, (2.39±1.12)d,(9.01±2.15)d, 0 and 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21.85±2.76)cm,(149.25±9.85)mL,(4.31±1.58)d,(13.85±2.21)d, 11.76% and 5.8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obvious(P

[Key words] Thoracoscopy; Mediastinal tumor; Operation

原发性纵膈肿瘤属于胸部常见肿瘤之一,良性肿瘤患者居多,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1]。但常规开胸手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较高,随着胸腔镜在临床手术中应用的推广及其水平的提升,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在临床的应用也逐渐增多,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两种手术的差异及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的优点,整群选取了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行纵膈肿瘤切除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比分析了常规开胸手术与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的手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68例行纵膈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自主意愿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17~64岁,平均(45.85±3.14)岁;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16~63岁,平均(45.91±3.22)岁。上述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胸手术治疗,选择传统正中切口或肋间切口实施手术;观察组在全胸腔镜下实施纵隔肿瘤切除术。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随访18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复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9.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病例。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肺不张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声音嘶哑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4/34例);随访期间,出现2例复发患者,复发率为5.88%(2/34例)。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原发性纵膈肿瘤属于胸部常见肿瘤之一,有胸内甲状腺瘤、胸腺瘤、畸胎皮样囊肿、气管及支气管囊肿、畸胎瘤、恶性淋巴瘤、淋巴肉瘤、脂肪瘤、食管囊肿及神经源性肿瘤等,良性肿瘤患者居多[2]。纵膈结构十分复杂,该部位心脏、神经、大血管、胸腺、食管及主支气管等重要脏器、组织密集,属于人体结构中出现肿瘤类型最为复杂的部位[3]。以往临床常给予患者开胸手术治疗,该术式经胸骨正中切口或经肋间隙开胸,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有明显疼痛感,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恢复慢。

现阶段,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电视胸腔镜器械及技术在纵膈肿瘤患者诊治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肿瘤直径不足5 cm的纵膈良性肿瘤患者以及重症肌无力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4-5]。在胸腔镜下实施手术可取得和开胸手术一样的疗效,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对患者机体损伤更小,术后患者无严重疼痛感,术后恢复快。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主要适用于纵隔囊肿(如淋巴管囊肿、胸腺囊肿、皮样囊肿)、直径不足5 cm的实体肿瘤或畸胎瘤、胸腺瘤。利用胸腔镜技术能够观察到患者组织细节,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在对肿瘤进行游离时更具有精细性及安全性,可有效防止对周围组织及器官造成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6-7]。且术中坚持无瘤技术原则,采用电刀烧灼残留包膜,可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仅进行活检,不能进行肿瘤切除[8]。在该研究中,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及复发病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全胸腔镜辅助下实施纵隔肿瘤切除术,满足了微创技术要求,大大减少了对患者机体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高,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董彦军,等.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 31 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2):175-176,185.

[2] 俞晖,李勇.16 例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35):11.

[3] 郑轶峰,等.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262-263.

[4] 王强,等.完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45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6):486-487.

[5] P Bernal,G Ucros,A Mejia.Mediastinal Parathyroid Adenoma and Brown Tumors[J].World J Nucl Med,2012,11(1):39.

[6] Motus IY,Bazhenov AV,Massard G.Surgery for huge mediastinal tumors[J].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15,23(7):846-850.

[7] Weissferdt Annikka,Moran Cesar A.Staging of 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s[J].Advances in Anatomic Pathology,2013, 20(1):1-9.

[8] Andrew L Rivard,Robert P Gallegos,James M,et al.A middle mediastinal tumor[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2,28(5):993.

上一篇:泌尿系统肿瘤范文 下一篇:抗肿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