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范文

时间:2023-03-04 10:09:42

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 语言表达 词语拓展 句式训练 展开想象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66-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切的语言训练点,落实语言实践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秋游》是二年级上册一篇情景交融的叙文。课文句式整齐,富有音律;情景交融,真切细腻。学生需在读与说中感受秋天景物的色彩美,景物形态的变化美,文章句式的节奏美,以及秋游的快乐。

教学中注重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朗读、感悟、应用,以及句式训练、想象说话等方式来感悟文本语言,训练语言表达,进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 词语拓展,感受语言魅力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读懂文章,必须对重点词语加深理解。在读好的基础上再对词语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秋游》中描绘秋景图最简洁也是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在色彩词的应用上。“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在教学中,着重于“黄、红、白”这几个颜色词的学习。先让学生朗读好这几个颜色词,感受一下相同句式的音律美,并且能够读出不同庄稼的不同颜色,感受农田的五彩缤纷。接着就在单音节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双音节词。如:同学们,稻子黄了,你能给“黄”换个两个字的词,让稻子变得更黄吗?学生回答:金黄。红和白的教学方法也一样,“红”换成“火红、通红”,“白”换成“雪白”等。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从单音节词变成多音节词,具体为:同学们,你们真厉害,我们的一个字变成两个字之后,这些庄稼的颜色变得更黄、更红、更白了。那你能不能把它们变成三个字?我相信那时的农田一定更加美丽。学生:“黄”可以换成“黄灿灿、金灿灿、黄澄澄”。“红”可以换成“红通通、红艳艳”。“白”换成“白花花”。通过这样的分层词语训练,不仅让学生感悟到了秋天的色彩美,还丰富了学生词语积累,让学生学会用丰富的词语来表达事物的颜色。在此基础上再去指导学生朗读文本语言,他们感悟更深,读的也会更加到位。

2 句式训练,学会形象表达

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要求通顺,还应该注意表达时的艺术性。

《秋游》第三自然段中通过“黄”“红”“白”等颜色词描绘了秋天农田丰收绚烂之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份绚烂之美,笔者设计了一个句式: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就

像( )。先让学生看相应的图,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学生说了几个精彩的句子,如:稻子黄了,就像铺在大地上的金色的地毯;高粱红了,就像人们举着火把在跳舞。让学生从颜色、形状等特点出发。另外,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环节:( ),就

像( )。完全让学生自己来说。如果说前一个句式设计是帮助、引导学生练习形象表达,那么这个环节的设计则是让学生主动创造。从被动到主动,不仅是语言表达难度上有了训练上的提高,说话意识也更趋向自我追求。

3 展开想象,丰富文本内涵

教学需要激发想象力。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

在《秋游》中,白云的变幻多姿就是加入了人们的想象。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笔者让孩子进行想象说话。先出示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朗读,明白白兔、绵羊和白云都是白色的。然后出示几幅白云图,看着图按照老师出示的句式进行说话:几朵白云有时像( ),有时像( )。学生大多说的是很简单的答案,如:白猫、白龙、白狗等。这种想象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脑海里的画面都还是处在静止状态。这时有位学生说:几朵白云有时像喵喵叫的小猫,有时像奔跑的小狗。老师接下去的评价非常关键:是的,你的白云不仅是千姿百态,而且都活了起来。接下去学生的想象思路就被打开了,说了非常多的好的比喻。通过想象,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了充分地训练。白云的千变万化是那么真切,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也会更加轻快、活泼,充分读出白云的变化美、形态美。

4 联系生活,体验说话的快乐

低年级孩子,尤其爱玩。因此在课上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联系其生活实际,结合文本语言达到语言训练目的。

《秋游》里除了秋天美,另一重要主题就是“游”,即游玩,玩耍。文章最后一节着重学生游戏。课上,除了让孩子看图说说正在做的游戏外,还可让孩子参与课文游戏。像“打滚儿、逮蚂蚱”,这些游戏学生平日都做过。可让他们边读边加上自己动作。学生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学生说了很多游戏,并且配上自己动作,仿佛自己也来到草地上在做游戏一般。他们说到:我在小溪边画画;我在观察地上打架的蚂蚁;我在欣赏湛蓝的天空……这时教师出示“同学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就难不倒学生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需要反复强调,学生带着快乐去读这一段,去说自己的体验,真正体验到了秋游的快乐。

语言训练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也是文本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若对文本语言的细微处关注不够,把握不准,便会丧失语文教学的真谛。品析语言的准确美,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是做到表情达意,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主题,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与运用。让学生在体会语言、积累语言中运用语言,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为此,我在引导学生细品文本语言时,从如下两点着手:

一、把握语言文字的准确美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一段:“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着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着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作者周晔为了准确地写出伯父鲁迅与父亲俩救治车夫的情景,连用了九个动词:“扶、蹲、跪、拿、夹、拿、洗、敷、扎”,突出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尤其“半跪”一词用得十分准确生动。鲁迅先生“半跪”着救护车夫的场景,就像电影写镜头,可见先生的一颗爱心――怜爱之心,同情之心,关切之心。

在导学时,先抓住九个动词描写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品味,将自己当作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相互品评,在品读中感悟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入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

二、搭建语言文字训练平台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的范例作用,就是要让学生探索课文中典型的构词、组句、连段的规律,而后举一反三,在积累运用中形成语言技能,在运用中创新。”抓住文本语言“亮点”,积累运用。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是指一篇课文中写得最为含蓄深刻(精彩)的部分。如《少年闰土》中“我”抒发感想的句子:“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教学时,抓住“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解读感悟:“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自己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像井底之蛙的生活环境深感不满,流露出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设问深究语言文字:“我”向往朋友闰土哪些稀奇的事?随机引入“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接着进行“言达意”的训练:闰土在 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 。学生与文本语言产生“撞击点”,智慧地生成语言:

1.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2.闰土在雪地里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3.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4.闰土在潮汛到来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跳鱼儿。

5.闰土在翻地播种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白菜、萝卜是怎样种出来的。

……

此时此刻,因为这些新鲜事激起了学生们对闰土的羡慕、佩服,并感受到鲁迅和闰土小时候建立的深厚、真挚的友谊。一个天真可爱、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难忘文章开头美丽又神奇的画面――皎洁月光下看瓜刺猹的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乘兴而入,再一次让学生充满感情读背课文第一段话,然后运用这段环境、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学生成功一例如下: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绿树掩映下的半圆形池塘里鱼儿嬉戏,荡起波纹,一圈又一圈地扩散开来。跑步的我不禁驻足观赏,勾起我钓鱼的念头。于是,我赶紧吃罢早餐,找蚯蚓,拌饵料,装钩线,戴上草帽,拿着鱼篓来到塘边。下钩后,我耐心地等待着……

课堂上适度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能及时有效地内化文中“亮点”语言,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力。阅读教学中,重在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语言规律及语言素材确切体验和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化为内在知识,并获得精神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语言训练范文第3篇

因材施教

我发现,虽然宝宝不会说话,但平时嘴里哼哼哈哈的,鼻音特别准。于是我决定不从爸爸妈妈教起,而是先教他说“公公”,“公公”两个字用鼻音就可以轻易发出。果然,宝宝很快就能说出“公公”两个字,而且音很准,喊得特别响亮。我接着激发他的成就感,每天问好多次:“公公怎么说啊?”特别是在家里来了亲戚时,涵涵回答得又快又准,理所当然得到了大家的表扬,满足了涵涵的成就感。

把握时机

趁着宝宝自信心“膨胀”时,我接着教他说“妈妈”和“爸爸”。这两个词语都是单音节,怎样才能让宝宝迅速记住呢?我灵机一动,把“爸爸”和“妈妈”的发音改编成一首歌,每句押韵时都落在“a”韵母上,爽口易懂,简洁易记。涵涵可喜欢这首“爸爸妈妈歌”了,每天都反复哼唱,我和丈夫下班回来一开门,他就跑过来对着我俩唱个不停。我和丈夫会及时表扬他,亲亲小脸蛋或鼓个掌。就这样,又攻克了第二个发音难关。

不要急于求成

在教宝宝说话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心急。一来孩子的脑部发育还不完全,容易遗忘;二来家长急于求成的态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有时宝宝即使心里明白,但就是不敢开口,学习说话变成一项艰难的功课。有段时间,涵涵明明已经学会了说“姑姑”,可过几天再让他说时却怎么都不开口。这时我没有急着去逼他,而是转移他的注意力,再教他新的内容。结果涵涵在学会了叫“舅舅”后,又记起了以前学过的发音,终于重新开口喊“姑姑”了。

不要贪多

给宝宝一天教一到两个音节或词语就可以了,甚至两天教一个都没关系,让宝宝有机会巩固已学过的内容,不易遗忘。有一次,我接连两个晚上教涵涵学说“灯”,这也是个有鼻音的词语,对涵涵来说原本不难,但第一天晚上教时他并没有开口尝试模仿发音,而是我说一次他笑一次;到了第二天晚上,我再教,他就会跟着模仿了;到了第三天晚上临关灯时,他自己就指着天花板上的灯说得很好了。

随机教育

一天,我带着涵涵在小区散步,看到路边有几只大公鸡,涵涵觉得很新鲜,盯着不肯走。我灵机一动,指着大公鸡教他:“鸡――”。教了几次,他都说不准,我转而教他说“喔喔”,这回他一下子就学会了。回家后跑到墙边,指着公鸡的图片,“喔喔”地叫个不停!这时我再次细心地示范“鸡――”这个音节,涵涵因为见过实物,又正对着图片,兴趣特别大,也一遍遍跟着我发音,经过几次的纠正和尝试,涵涵终于清晰准确地发出了“鸡”这个音节。

语言训练范文第4篇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本身就应当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质体能、个性心理及其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定目标”,是衡量小学生学习语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是评价小学生语文是否过关的主要标志。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落实听说读写训练来组织教学,具体做法是:

1.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课倾向。

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的只在灌输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语文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特有的任务”就是指语言文字训练。在现实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以为语文教学不增加思想教育的份量和时间就是不重视德育。尤其是对一些思想教育内容明显的课文,更是以思想教育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如教《我的战友》这一课文时,有的教师着重围绕“身上是如何着火的?他是怎样牺牲的?烈士有哪些高贵品质?我们怎样向他学习?”等问题来组织教学。殊不知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去实现,要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要突出听说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和科学常识,应该向学生传授,但不能以传授这些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要把专业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如《太阳》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的能力。这里的“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知识。实现这个目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前苏联语文教学法的影响很深,直至今天,那种重分析轻训练的教学模式还有相当一部分市常虽然它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跟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实际已不相适应。由于它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中心,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时,尽管是一读就懂的课文,也要逐段逐句进行分析、提问,结果越分析越复杂。启发式教学是当前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它通常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于是很多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方设法地设计一连串大小问题,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有位教师教《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可他设计了六个问题:

(1)威尼斯小艇有多长?

(2)小艇像什么?

(3)小艇的船头和船艄有什么特点?

(4)船头和船艄像什么?

(5)小艇行动起来怎么样?

(6)小艇行动时像什么?像这位教师课堂上一味地提问,一节课就提了几十个问题的现象还十分普遍。于是语文课教学就出现了“四多四少”的现象:提问多,读书少;简单的问题多,启发思维的问题少;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多,训练语言文字的问题少;回答多,笔练少。由于教师连续提问,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讲完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学生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热烈,而一篇课文学完了,许多学生连课文都不能流畅地读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落实,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4.语言文字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

训练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成功与否。所以要真正做到落实到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备课首先考虑。一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哪些内容?要达到怎样的要求?通过怎样的形式训练?教师怎样进行指导?读的、说的、写的都应该根据整个教学目标通盘考虑,保证一定时间。

(2)训练贯穿全课堂。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具体转化为:以语言训练为主、以学生实践为主、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并以训练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训练;思维

一位学者这样说过:“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是他思维的外显”。心理学研究表明:言语最能反映儿童思维能力。国际数学界把数学语言列为下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要素之一。这些信息,提示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流利的表达,说明有敏捷的思维,所以教师对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训练,不仅仅是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更益于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对此,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我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我想说一说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点滴做法。

一、训练口述过程,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概念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教师们总是采用直观演示和动手实验等活动,逐步是学生形成抽象概念,这样的课堂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等,感觉上效果不错,但是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便会发现,实际的效果往往教师们堪忧。原因在与直观的操作缺乏学生在脑海中对表象的加工,抽象的过程粗略,不细致,收不高预期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过程进行复述及整理。进行表象的深加工,使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沿着实物进行一一感知辨认,再一一建立表象,最后将抽象概念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例如教学第十册“体积单位”时,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升、毫升等体积的理解,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教师引导让学生们动手实验,大家学习兴趣很高同时也记得都非常熟练。接着引导学生讨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升、毫升它们到底有多大?同桌之间用手比划比划,也可以借助尺量一量,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呢?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得出答案。一般来说,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我强调让学生口述实验过程,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这里虽然在课堂的进度上慢了一些,但这并不是在空耗时间,学生能很好的把过程复述出来,说明他不仅知道了问题的答案,而且能够理解解决该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同时也可能发掘出学生在思考中生成的一些新问题,在此引发全班讨论,使全班在掌握该知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通过直观操作和语言表述的共同协作,相互支持和协调,大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训练口述方法,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学生理解一个概念,明白一个法则,熟悉一个公式,都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在此过程中长知识,长智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抓住思维发展的主线,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开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思维水平。例如:在分析应用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想的清楚,而且要让学生讲得明白,把脑海中的思维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正确与否才会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语言训练把正确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例如有这样一道补充条件的题目:“一本书有240页,(――)还剩多少页?”补充:(1)看了80页;(2)看了八分之五;(3)还剩20%没有看。针对不同的条件,让学生列式,思维快的学生很快就列出(1)240-80;(2)240-240×5/8(3)240×20%。只是列出算是不能算全部完成教学任务,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有条有理的有语言表达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还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吗?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学生的思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三、训练口头归纳,提炼,提高思维层次

有人说“数学新知识的产生,总是构建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其实很多的新知识的增长点,是旧知识的转换、引申,与旧知识的结合,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形成新知识的规律,通过口头归纳,提炼规律,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方法时,就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行,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反复让学生体会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推导过程中可以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相互补充启发,仅可能多让学生讲讲推导过程,在教师引导下,从无序到有序。同时也很好地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关系。

四、学会自身内化语言,达到较高逻辑思维。

所谓内化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不发声的语言活动,需要在大量的外部语言训练上逐渐形成,并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完成,促成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逻辑思维转化。

例如,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时,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从条件想起,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根据另外一个条件和先求出的问题,可以再求出什么;从问题想起,要求出最后的问题,就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哪个条件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要我们先要求出来的;必须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从而掌握住找中间问题的这一规律,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实每个W生的思维都有着异样的光彩,如璞玉浑金,而教师的训练是使其散发光彩的一个诱因,通过其外显形式――语言的训练,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是最好的工具,有效的途径。相信在老师精心的诱导下,有效的训练中,每个学生有目的的“多说”,定会让学生们的思维光彩四射!

【作者简介】

语言训练范文第6篇

我们从李先生分析的例子入手:

例一:“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如:‘瓮’是什么部首,它的第七画是点还是折,它的声母是什么,它的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

例二:“有一天,她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

李先生认为:第一个例子错在“教了不需要的语言知识”(学生学习“瓮”这个字的最终目标是会用,它的部首、笔画、声母、韵母、义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第二个例子错在叶巴无法或不必要知识化的内容教成知识(学习“灰溜溜”会用是最重要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不会用另外一句话解释一遍并不影响他们正确使用这个词)。

先生认为第一个例子的错误是“教了不需要的语言知识”。我们不妨看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课程目标之阶段目标有如下说明: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应达到的,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试想,学生不识声母、韵母,如何能正音?不知部首、笔画,如何能正确书写?由此可见,部首、笔画、声母、韵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自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虽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屡有变化。但对部首、笔画的要求从未放弃,汉语拼音方案出台之前,也有对注音字母的要求:

“识最普通文字二干个左右,并能使用注音字母。”“写字的姿势,工具的应用,以及字的笔顺、结构、位置等,开始的时候,就应注意指导。”“字音的教学必须依靠拼音,字母。识字课开始就教拼音字母,教儿童掌握拼音字母的读法、拼音和音调……”“就汉字字形作适当的指示,对于识字教学是必要的。开始的时候可以就新识的字逐步教儿童认识汉字各种笔画的形状,知道汉字各种笔画的名称,并且把书写的笔顺教给儿童……”

这几份标准或大纲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其余内容李先生和读者可参看《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这里不再引述。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书写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小学阶段更需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教学。

李先生认为第二个例子的错误,需放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若是撇开具体的语境,让学生死记硬背“灰溜溜”的解释,这种方法确实有问题,但若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不但不是错误,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取得语言的雅致及避免重复的能力。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中没有说明是解释语境义还是死记硬背,李先生的分析有片面之嫌。退一步说,即便是识记“灰溜溜”的基本意思,在小学阶段也并非绝不可接受,因为学生若是不知这个词语的基本含义。却要求他们学会运用,这种要求不符合心理学中程序性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

届文中,李先生论述了新的“训练”与“知识”的关系图,其中涉及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论述,这应当源自于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f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Pedge)。前一类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后一类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认知策略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在认知活动中习得的。

所谓程序性知识者,事实上只是程度之分,而且任何程序性知识之内、都必须包括部分陈述性知识。即先经语文陈述性知识的内容,而后按程序运作达成学习的结果。

“灰溜溜”的基本意思应属于陈述性知识,比对李先生的观点:“知识”对“训练”来说是“无也可有更好”的关系。我们无法理解,若是没有了这些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获得的基本知识,李先生期望的这些能力从何而来。就像一台电脑,即便装备了再好的程序,若是没有相关文档储存,岂不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裸机”?其作用恐怕有限。更何况,没有相关知识,人脑中的这个程序恐怕是不容易形成的。这或许是李先生对教育心理学中这三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理解偏差或者是误读的缘故吧。至于言述性知识,除了在李先生一些文章中出现过外,笔者未能在其他心理学书籍和辞典中寻找到。期盼先生日后能在文中有所界定,以避免这种绕口令似的概念演绎。

李先生还认为:关于语言知识,过去有一个所谓“八字宪法”的表述。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是一种描述性而非类型化的表达,是教师们对教学实践中所教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它们与训练的关系是一样的,都是动宾关系,即“练知识”,也就是知识操练。……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操练”式的训练,肯定不是训练回归所需要的。

所谓“八字宪法”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真实含义,我们不妨查阅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沈佩畦先生的解释:1.字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字的教学:包括“识字”和“写字”两部分。2.词是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建筑材料。词的教学,包括“辨词”和“积词”两部分。3.句是语言(包括

口头和书面)的基本单位。句的教学,包括“用词造句”和“修词炼句”两部分。4.篇是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叙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整个过程,就是篇章结构……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是五种学科或科学,是各自从思维或语言文字现象中探索规律的科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所得的结果,它们自成各种科学系统。这五种科学系统,与字、词、句、篇教学系统,内容有交叉,但要求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根据沈佩畦先生的论述,对比认知心理学三种知识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字”“词”“句”“篇”的教学中,“识字…‘积词”属于陈述性知识,“辨词”“用词造句”“修词炼句”属于程序性知识,“篇章结构的架构反思”属于策略性知识,“写字”则可归属于动作技能。“语”“修”“逻”“文”是学科或科学系统,李先生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知识操练式”的训练恐怕有失公允!没有“字”“词”“句”“篇”这层皮,言语智慧这些毛依附于何方?当年,沈佩畦、查如棠诸先生的这些观点对上海市中小学“加强双基”教学起了引领作用,其功不可没!今天,广大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下降,与忽视前辈们的艰辛探索所获得的成果不无关系!

语言训练范文第7篇

根据这样的教学理念,两位教师执教《航天飞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时,不约而同地把课后作业题――“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教学的内容比较集中,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能真正实现“一课一得”。但由于对学情把握的不同,对文本研读细致程度的不同,对学生主体作用认识的不同,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也不一样。

【教学设计一】只为“阅读”的阅读教学:品读课文与学习语言相割裂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航天飞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航天飞机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认识航天飞机奇特的外形

1.学生自读,找描写航天飞机样子的词句,用“_____”画下来。

2.师:原来航天飞机长得这么奇怪啊!

(1)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介绍一下吗?

( )的翅膀 ( )的脑袋 ( )的机尾

(2)你会连起来说一说吗?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师补充介绍:最大的航天飞机长约50多米,有7间教室那么长,有5层楼那么高。大约有200多头大象那么重呢!

听到这里,航天飞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说。(庞然大物)

4.小结:航天飞机是个庞然大物,有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外形真奇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和本领

1.师:看到这样奇特的外形,普通飞机问智慧老人:“这是什么呀?”请你当智慧老人来回答。

2.学习智慧老人说的第一段话。(“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

(1)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航天飞机飞得更高更快?

(2)再读两句,学着智慧老人的样子夸夸航天飞机。

师:航天飞机飞得可高啦!你能飞两万米高,它却能飞几十万米高。

师:航天飞机飞得可快啦!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普通飞机要飞四个多小时,我却只需要七分钟。

(3)师:航天飞机飞得更高。普通飞机在天上飞,我们能看得到;航天飞机呢,肉眼根本看不见。谁来读一读,看谁飞得高?

(4)师:航天飞机飞得更快。谁用朗读来体现?

(5)(出示地图)补充介绍:东海之滨是我国的最东面,帕米尔高原是我国的最西面,这两处地方相距4000多千米。这么远的距离,普通飞机飞行要“四个多小时”,航天飞机只需要“七分钟”。听完老师的介绍,谁再来读一读?

3.学习智慧老人说的第二段话。(“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

(1)自读,说说航天飞机有哪些本领。

航天飞机能( ),能( ),还能( )。

(2)提问:“释放”“回收”是什么意思?

(3)师:想亲眼看看吗?(出示航天飞机用机械手释放、回收人造地球卫星的简单动画)

此时此刻,想对航天飞机说什么?

(4)师:航天飞机的本领可不止这些。(出示资料,教师补充介绍其他本领)

四、学习自我介绍

师:普通飞机到航天飞机家做客,你能代替航天飞机进行自我介绍吗?

1.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介绍。

大家好,我是航天飞机。我有( )的翅膀,( )的脑袋,( )的机尾。我飞得又高又快。普通飞机只能( ),我却能( )。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普通飞机要飞( ),我却( )。我的本领可大了!我能( ),( )。

2.用自己的话练习介绍,注意用上补充的资料。

【点评】

以上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比如介绍航天飞机外形和本领时都有循序渐进的句式练习,学习自我介绍由填空式句子的辅助到放手让学生自由练说,看得出教师有一定的言语训练的意识,想帮助学生学到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但由于教学设计指向的只是文本的“阅读”,只着眼于学习文本内容,学一些知识理解层面的东西;又缺少精细化的言语训练指导,只安排了与阅读教学割裂的自我介绍的流程,缺少循序渐进的扎实的训练,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懂得自我介绍的要点: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清晰流畅等,也不可能学会本课介绍的方法:选用课文内容从外形、特点、本领三方面来介绍……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教师知道要以课文为例子学习语言,心中有“学习自我介绍”的核心目标,但由于没有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品味语言、习得语言”为重点的教学设计,品读课文时为读而读,学习语言时为练而练,品读课文、学习语言都是支离破碎的。品读课文与学习语言的互相割裂,造成了语言味在语文课堂的缺失,也使学习过程缺少了一点扎实、一份真实。

【教学设计二】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品读课文与学习语言相融合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很高兴和你们一起上课。初次见面,老师先来个自我介绍。我姓徐,来自晨光实验小学,今年教三年级,是一名语文老师。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们也能向老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吗?

二、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航天飞机哪三部分的内容?(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本领介绍清楚的。

三、略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感悟外形的奇学习抓特点写外形的方法

1.师:请大家自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航天飞机长得怎么样?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三角形的、尖尖的、方方的”这三个词把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写得多形象啊!(指读)

小结:介绍外形时,作者先告诉我们航天飞机是个庞然大物,然后抓住了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三个有特点的部位来介绍,条理清楚,语句生动,一起读一读。

2.师:航天飞机的外形真奇特,你会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吗?

3.师:看到这样的航天飞机,普通飞机充满了疑惑,充满了惊讶,他想:――(接读)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通过细读智慧老人的话学习先总后分介绍事物的方法

1.师:于是,“他找到智慧老人,想――问个究竟”。为了把航天飞机介绍清楚,智慧老人一共对普通飞机说了两段话。这两段话分别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2.学习第一段话。(“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

(1)航天飞机到底飞得有多高?

①作者用几十万米这个具体的数字写出了航天飞机飞得高的特点。读好这个词。

②再读一读这句话,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航天飞机飞得高?(和普通飞机作比较)怎么比的?谁也来帮他们比一比?(指名读句子)

(2)你从哪儿体会到航天飞机飞得快?

①(出示地图)补充介绍。

②四个多小时?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如果早上七点钟开始飞,十一点多才到,要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呢!

③七分钟有多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④作者把航天飞机和普通飞机作了比较,让我们感到了航天飞机飞得更快的特点。(齐读)

(3)小结:这段话,智慧老人先总的说航天飞机比普通飞机飞得更高更快,然后把它们作比较,又列出了两组数字,让我们体会到航天飞机飞得更高更快的特点。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

3.学习第二段话。(“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

(1)自己边读边想,他有哪些本领呢?

(2)他的本领就是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释放”卫星就是把卫星送入太空,“回收”卫星就是把卫星捞回机舱。

(3)第三句就具体介绍了它回收卫星。读读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本领介绍生动的?

把航天飞机当作人来写,多有趣啊!边做动作边读。

(4)小结:这段话,智慧老人先总的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然后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了补充说明。我们也合作着读一读。

4.总结:智慧老人对普通飞机说了两段话,每段话都是先用中心句概括地说,然后再进行具体介绍,条理多清楚啊!我们再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五、根据课文内容,学习自我介绍。

1.师:学到这里,你会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吗?可以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自己呢?(外形、特点、本领)

2.师:外形刚才已经介绍过了,谁再来试试?

点拨:你们选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把航天飞机的外形说得多清楚,而且先介绍翅膀,再介绍脑袋、机尾,说话很有顺序。

3.师: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自己的特点和本领。在介绍时,可以学习智慧老人的方法,先总的说一说,再用几句话具体介绍。

(1)这段话是介绍你们飞得高飞得快的特点的,你能仿照课文先说一句中心句吗?

(我比普通飞机飞得更高更快。M我飞得又高又快。M我飞得可高可快啦!)

(2)这段话是介绍你们的本领大的,你也能说一句中心句吗?(我的本领可大了!M我的本领特别大。M我的本领可不小哦!)

(3)中心句想好了,后面的具体介绍我们分头行动。一、二大组写特点,三、四大组写本领,比一比哪组写得又快又好,说得清楚明白。来,打开语文书,选用书上的关键词句进行介绍吧!

4.师:航天飞机们,外形、特点、本领都介绍过了,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整地说一说吗?

大家好,我是航天飞机。我长得________。 _________。(外形)我________。_________。(特点)我的本领_________。_______。(本领)你们认识我了吗?

【点评】

以上教学设计,为了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的目标,从课前谈话“师生自我介绍”的无意识接触,以介绍外形为示范的教,到以学习智慧老人的介绍方法为模仿点的总分段落的说写练习,再到完整的一段话的自我介绍,教学循序渐进,训练环环相扣,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语言味”。

(一)选用课文内容的技巧适时点拨,品出本真的“语言味”

“无话可说”是三年级学生言语表达最大的难点。教科书编者充分考虑到这样的学情,在布置课后作业题时友情提醒:“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通过和编者对话,教师明确了学生为航天飞机写自我介绍时的基本抓手是课文内容,学生只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正确选用书上的词句进行介绍,不必自己找米下锅。

如此定位之后,学习第二自然段介绍航天飞机的外形时,引导说出“航天飞机的外形很奇特,有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后,教师立即小结点拨:选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把外形说得多清楚。但同时也指出,“翅膀、脑袋、机尾”三个部位的前后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样有顺序的介绍才有条理,让人听得明白。指导介绍特点、本领时,也给予方法指导:打开语文书,选用书上词句进行介绍。如此一来,学生明目张胆地“抄书”,把书上的语言大胆地“借”到自己的习作中,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我介绍”的言语训练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总分构段方式的学习循序渐进,练出浓郁的“语言味”。

“言之无序”是三年级学生言语表达的通病。为了帮助学生在介绍时理清言语顺序,学习文中智慧老人“先总说后具体介绍”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总分构段方式是中年级品读段落的重难点,也是段落仿写训练时的一个巧妙抓手。学生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初次接触,重在初步认识,明白表达一个意思可以这样先总说再具体叙述;在《东方之珠》一课中再次出现,重在引导认识运用总分结构的妙处:条理清晰、意思明了;本课是第三次出现,重在以文为例学习运用,明确应该怎样先总说再具体叙述。

因此,以上教学设计围绕“学分构段方式”,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循环往复的训练。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航天飞机的外形怎么样”的总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词句、诵读积累、练习介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并尝试运用。学习第三自然段,通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引导学生找中心句,再体会,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总分结构,品析了运用总分构段方式的妙处。学习自我介绍时,让学生试着说说中心句,再选用文中语句具体介绍,实实在在地练习了“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经过一次次的言语实践,学生慢慢触摸到了总分结构的内核,渐渐掌握了总分构段方式的秘妙,消极语言变成了积极语言,“死”的知识变成了“活”的能力。

【总评】

语言是怎么习得的?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仅仅靠自读自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必须适时引领学生关注,使学生对好的语言有一定的敏感力;必须巧妙引导学生品味,使学生对语言好在哪里有一定的鉴别力;必须扎实指导学生运用,使学生知道如何借用才恰到好处。其中,言语实践训练是重中之重。

教学设计一,只为阅读,走的还是“教课文”的老路。教师认认真真教课文,逐字逐句品读、研读、美读,唯恐遗漏。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虽然有所涉及,但只是零零碎碎的“点”的练习,没有大张旗鼓的“面”的铺陈,对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缺少有效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二,指向“写作”,走的是“教语文”的新路。教师把课文作为例子,紧扣课文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精彩的语段,既指导玩味语言,对经典语言进行“细嚼慢咽”,又适时进行迁移运用,内化语言范式,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指导。

语言训练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积累;品味;运用;语文实践

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其表现为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去,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只注重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一、运用教材,积累语言

现行教材都是编者精心编选的,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指导:

1.注重词语积累,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比如,学习“浏览”这个词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明确:望、瞄、瞟、瞪、盯、瞥……)分别用这些词语说话,体会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再如,学习了“风和日丽”“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等词语,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表示天气的词语。这样,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词汇就会越来越丰富。

2.指导熟读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等词语形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想提高说写能力,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摘抄好词佳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摘抄好词佳句是我经常布置的一项作业。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手中都有积累本,或者积累课内的语句,或者积累课外的词句。有的学生只要一接触到新词就能主动积累到本子上,还有的学生能将摘抄的内容运用于自己的日记或写话中。

二、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的过程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艺术的语言说,就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功夫。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凭借联想和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里视像,然后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知,并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以此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知。

以《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

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齐欢跃起来。”大家仔细品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体会一下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电台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来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呼。

生2:这声音传到了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并结合文字进行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科学的热爱之情。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时,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巧妙地以“‘村落’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导入新课:

师:(出示题目)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里的“村落”指的是什么?

生:草虫边上的小土堆,是草虫聚集在一起的地方。

师:(出示句子“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谁能说说这里的“森林”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生:草丛。我从“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句得知的。

:这是郭枫写的一篇极富想象力的课文。文章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小甲虫以生命、美丽和智慧,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把自己变成草丛中的一只小虫,跟随作者走进神奇的“森林”,去认识那充满乐趣的“草虫的村落”。

……

这篇课文并不是童话,而是一篇极其独特、充满奇异的联想和想象的游历记。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带进“草虫的村落”,使学生为作者的独特感受所折服。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努力将学生引入草虫世界,使学生成为草虫的一员,感受到与小生命交流的童心童趣和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学生带着遐想和童趣进入文本,学习兴趣更高,理解感悟课文的效果更好。通过感悟语言,学生能够更好地积累语言,进而发展语言能力。

三、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语文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品味用词的准确,从中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在教学《笋芽儿》时,我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的段落,如“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春雨姑娘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然后让学生说说“笑红、摇着绿辫子、、滋润、照射、温暖”这些词语是否能调换使用,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孩子们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学习“读诗落泪”一部分时,我以文中的诗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愁、爱国之意。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架起了学生与外祖父之间的情感桥梁。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诗句朗读中,情感不断升华。每一次诗句品味之后,我都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效果。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学生的心中荡漾,老人那绵长的乡愁弥漫在学生的心田……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学会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来准确生动地表达情感。

四、模仿练习,运用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许多课文在表达方法、表现形式上都各有特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分析、仿照和运用。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如在学习《泉水》一文时,让学生想想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并出示句式仿说: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说:“ 。”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学生学会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的创造。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从文本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如学习《争吵》一文后,布置小练笔:读了课文,写一写与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事,容易唤起记忆,激发写作欲望,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

参考文献:

语言训练范文第9篇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并不能因为语言文字训练并非自己课程专属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教育的性质。关于语文教育的性质存在不少争论,其核心在于语文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语文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而当我们在考虑这三个问题时,恰恰说明我们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还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层面。社会与语文教育的价值评价、语言文字内在的逻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价值期待将语言教育进行了界定。如今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并不是社会道德的角色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语文教育回归本质,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种新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认可,它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对于人性的呼唤和重视,这种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精神需要坚持。

语文教育应该加大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文字,形成成熟的语言逻辑系统,而这些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训练的。如果不进行这些训练,那么语文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失去了自己的根基。那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呢?

笔者并不认同把语言文字训练当做一种纯技能的、知识灌输式的训练。显然如果这样理解和操作语言文字训练,那么就会重新走入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即使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处处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使在跳出的传统教育模式限制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回到其中,比如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关注的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于教师层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层面,学生怎么来学和学什么则考虑不多。这种完全由教师的教决定学生学的理念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什么并不是一件难题,因为教学大纲都已经做了详尽的限定。教师往往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转换,教师教学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以及程度都呈现被动状态,而学生学什么完全由教师所决定,学生因为没有自主性,只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状态并不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不得不说的是,我国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教学自主性没有被激发或者不能实现,导致创造性教育无法实现。笔者曾经观察过一些特级教师的授课过程,他们并没有恒定的教学模式。虽然曾经有教育专家试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当我们在找寻一种适合绝大多数情况的授课模式时,恰恰说明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实质所在,甚至是为了满足教师的偷懒心理。试想如果真的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那么直接放视频录像就可以了,还用教师做什么呢?所以笔者认为做好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师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既能体现标准化、简单化,同时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才可能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文字训练。如果过于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则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储存知识和语言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可以很好使用语言的具有成熟标志的人。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体验之美、感情之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误区是教师容易在语言文字教学中产生的:

1.教师因为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书面语言的训练,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2.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忽视学生的练习。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不停地去灌输,讲得太多,管得太多,而学生除了听得太多,就是说得太少、练得太少。

3.教师和学生地位的不对等,使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反复性学习,而忽视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尤其是因为反复性学习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此。对于学生的揣摩和创新,教师认为和考试无关,内心也认为是学生天赋使然,并不注重培养。

4.教师容易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当做一种既定的展开模式。在这种框架内,教师展开教学,如果学生具有自主性意识,则会认为学生打扰了自己的教学进展,强行打断学生。这种状况说明教师希望自己上课过程永远按设计所走,不期望被打破,学生则在此影响下成为框架的牺牲品。

5.教师在教学中易受家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左右徘徊中丧失了自己的教学方向,缺乏坚定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到底要实现什么、完成什么,教师要时刻清楚,而不是随波逐流。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是易事,尤其在各种误区之下,想较为完美的实现语言文字训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教师要能将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长远发展相联系。教育是一门艺术,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给予学生美的陶冶。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基础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消除家长和社会的误解,消除自己教学中的误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科学的人文主义色彩。

语言训练范文第10篇

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为主线,综述这一领域研究的经验。

一.语言学家章熊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上世纪80年代,章熊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使学生思维清楚,语言准确。因此,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目前应该注意的还是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联系。在培养和训练中,应该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并提出了“语言-思维训练”的写作教学体系。其要旨是从具体的语言活动过程中来训练思维,从而提高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最终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写作能力。

2、研究的成果

这一训练体系向我们展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⑴语言和思维训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的手段、措施的设计来组成训练序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言和思维的不断发展。

⑵这个体系把语言和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符合人们表达的实际需要,沟通了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

⑶这个体系开始突破以文体为中心的训练模式,着眼于学生主体表达的目的和表达行为。这种注重思维、语言,而非简单的文本制作的作文教学思想,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僵化模式的大胆突破,终于掀开了当代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新一页!

3、留下的研究空间

章熊先生仅仅设计了“说明性练习”,对于其他的“议论性练习”、“叙述性练习”、“抒情性练习”尚未拟订出相应的训练设计;训练的“知识点”不是写作思维最基本的思维规律、技术、思维模型,而是一种写作目的、行为(例如“说明性练习”)中的写作语言和思维,所以,训练的“语言”和“思维”的目标性不强,一般性的写作语言、思维的训练效果也就不是很强。

二.写作学家马正平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马正平教授的写作学理论称为“写作生长论”或“非构思写作学”。主要是从赋形、策略、路径三个方面展开的,对写作思维的探讨比较全面、系统,有利于人们对写作思维的认识和操作。该理论对于强调演练操作、形成技能的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

马正平教授指出广义思维就是以赋形思维为终极的路径思维、策略思维和文本思维的四位一体的自组织生长和协调过程:

言之有文:赋形思维—重复与对比

非构思写作 言之有理:路径思维—分析与综合

思维操作模型 言之得体:策略思维—协调与对抗

言之有序:行文思维—渐进与平列

在对人类思维进行宏观微观的分析之后,马正平教授提出了写作思维的理论模型。他发现,人们平常所谓的思维(分析与综合),其内部存在着五种大的思维(分析与综合)操作模型——因果思维操作模型(逻辑思维)、构成思维操作模型(空间思维)、过程思维操作模型(时间思维)、程度思维操作模型(数量思维)、相似思维操作模型(异同思维)。由此,揭示出了原因分析与综合、背景分析与综合、功能分析与综合、措施分析与综合、他相似分析与综合、自相似分析与综合等,共18种微观思维操作模型、技术。在写作中,不但可以运用各种分析和综合的操作模型、技术来进行立意、选材,还可生成表达行文的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与综合这种一般写作思维模型的建构,是为狭义写作思维模型操作技术、艺术的功能实现提供了一种写作思维的技术准备。

2、研究的成果

马正平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先后提出了写作文化学、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思维学、写作措辞学等概念和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写作学与写作教学的理论和训练体系。”即非构思写作学,也称写作生长论。他利用自己的写作理论,积极地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动力学写作教学训练的理念体系和训练方案。1999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动力学作文教材丛书”——《DCC作文导写导练》。随着当作学对写作思维操作模型的重要发现,2001年,马正平又接连推出了“DCC”作文的升级版《新路径作文训练》(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和《新理念作文教练》(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3、开创的研究境界

“语言-思维”训练的早期研究,大都是在写作思维学成熟之前,人们依靠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心理学、逻辑学和思维学等基础理论来指导和推进的。马正平教授的写作生长论结束了这一局面。尤其是思维操作模型的发现,便于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让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具有了“可教性”和“可学性”。

三.一线教师谢海龙的研究

1、研究的概况

在马正平教授写作理论的启示下,一线教师也展开了自己的相关研究。其中有一定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山市谢海龙老师,他编著了《高考作文思维训练》(由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谢老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训练设计的学理依据和训练体系的前后脉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运用了马正平教授写作思维学中,思维操作模型的理论成果,根据并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三种“恰当”的言语训练形式:思维句型、话语论辩和审题立意,以及“分类训练”和“综合训练”两种训练结构。前者包括:1思维模型、2模型演练、3范文借鉴、4训练设计四个环节;后者包括:1思维导练、2话语论辩、3审题立意、4智慧背囊四个步骤。

2、研究的成果

上一篇:basic语言范文 下一篇:英语语言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