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范文

时间:2023-02-21 15:23:08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1篇

90年代我国语言应用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基本经验 姚亚平

对外汉语新闻听读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王新文

"对外汉语”之说不科学 鲁健骥

多元化智能论中的语文教学 王培光

论教学提问语的类型与功能 崔达送

"评点”的涵义和性质. 于立君,王安节

语境的制约功能及其表现形式 韩彩英

试论现代汉语"新借形词” 罗聿言

汉语语词在商品品牌名称中的运用 杨薇

三字格新词中"谓「名名词×××”格式的语义结构 王洁

中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与对策 张先亮

潮汕方言与潮剧的形成 林伦伦

电子文本的简繁转换--关于简体古籍逆向工程的实验报告 郭小武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评介 王均

当代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读许嘉璐新著《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 朱瑞平

应用语言学的新天地--读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 刘海涛

体态语研究的新成果--读身动学新著《体态语》 王葆华

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胡明扬

以规范标准建设为核心,开创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新局面 袁贵仁

《信息处理用词汇研究》九五项目结题汇报

歧义切分与专有名词识别软件 刘开瑛

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

汉语词的概率语法属性描述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

面向信息处理的词汇语义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董振东,董强

方言区普通话测评中的负面因素 杨云

初级阶段口语教学应重视成段表达能力的训练 李小丽

留学生汉语学习焦虑感与口语流利性关系初探 张莉

语义模糊性的几种表现形式 吴振国

电话心理咨询导语:结构与功能 高一虹,龙迪

论词语叠连式不礼貌语言 丁崇明

命名与广告行为的语用分析 宗世海

谈公文语言运用的功利要求 方国雄

论导游语言的研究 韩荔华

《现代汉语词典》对异形词的整理及对当前词汇规范的启示 苏新春

略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 周健,张述娟,刘丽宁

范畴语法 冯志伟

一本好而切题的社会语言学著作--读郭熙著《中国社会语言学》 刘丹青

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 王建华

国内学术会议消息四则

从色彩词的规范谈规范化工作中的语用原则 叶军

并列型标题各并列项的信息量问题 王成宇

香港书面汉语句法变异:粤语的移用、文言的保留及其他 石定栩,王灿龙,朱志瑜

国际学术会议消息三则

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 郭熙

中国大陆商标命名的世纪变迁 曾祥喜

语文现代化中的语文感 王培光

汉语"字/词"公众语感的测量 王立

立法技术中的几种语言表述问题 刘红婴

行政法律语病例析 周晓林

动词类义的抽象原则与方法--动词类义系列研究之二 郭曙纶

如何解决辞书中词性标注的分歧 马彪,邹韶华

语文辞书修订工作的基本特点--从《新华字典》的多次修订想到的 程荣

《现代汉语词典》四音节成语注音的按词分写问题 余桂林

再谈字母词的读音问题 李小华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 李泉

教育部、国家语委下发《关于在教育系统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通知》

继承与创新结合,知识与能力贯通--《现代汉语通论》读后 沈阳

再论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王均

抓住机遇,扎实推进语文改革 --规范汉字及其拼写工具的完善 马庆株

汉语拼音方案修改意见综述 高燕

声调识别错误的统计分析 --语音输入软件测试报告之一 蒋平,吴振国

多音误读与语用频率的关系 杨华

论加强粤方言区普通话教育的研究 方小燕

"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 杨亦鸣,徐以中

与语气词规范有关的一些问题 齐沪扬

从日语的角度看汉语被动句的特点 杉村博文

试论教学语法的定位 张先亮

新时期语法变异现象研究述评 刁晏斌

颜色词的收词、释义和词性标注 李红印

"令尊"类词语用法的历史考察 周志锋

"一不留神"的非"防备危险或错误"用法探析 程邦雄

《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方言词的考察 刘晓梅

港台出版物中的"氏著" 汪化云

韵律单元边界特征的声学语音学研究 熊子瑜

汉语的七音节篇名 刘云

1994年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述 王晖

吸纳百家自成一体--《文化语言学》(修订本)简评 程乐乐

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通知(第1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评周庆生等编译的《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 周明朗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2篇

从初赛的成绩统计看,全国参赛的13个省、直辖市,大部分学校的平均成绩在60分上下(计算机处理汉语汉字的初步知识部分占10分,未计算在内),如果扣除“有关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初步知识”的得分(这部分占10分,学生得分率达95%),那么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得分率则要低于60%。决赛甲组试题总分为700分,5个队总得分为510分,得分率达72.8%。乙组试题总分为570分,5个队总得分为290分,得分率仅为50.8%。考虑到初赛和决赛都是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后进行的,所以上述两组数字表明,目前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较多,水平亟待提高。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从省级重点校、城区普通校、乡镇普通校随机抽了131份初赛试卷做了统计分析。

1.字形规范

字形规范涉及错别字、繁体字、笔形、笔画数、笔顺等内容。学生对常写的字掌握较好,如“罐头”的“罐”、“就餐”的“餐”、“副食”的“副”等,但对一些常说而不常写的字则掌握不好,如“荧光屏”的“荧”、“萤火虫”的“萤”、“轻盈”的“盈”、“户枢不蠹”的“蠹”等。对笔画数掌握较好(试卷第14题,得分率为85%),而对笔形、笔顺则掌握得较差。很多学生不了解基本笔形(笔画)为8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以”字和“引”字的起笔都属折笔(该题得分率仅为21%)。试卷第13题问各组字最后一笔笔形相同的一组是哪组。正确的选项是D--“戒母卵肃祭”,选对的只有31%,问题出在“肃”字上,多数学生写“肃”时最后写右下的一竖,而不是最后写下边中间的一撇一点。51%的学生选了错项C--“务场身卢必”,问题出在“必”字上,“必”字的一撇应为第四笔,而不是最后一笔。失分率高的还有第10题,50%的同学没看出“一愁莫展”中的“愁”应写作“筹”,12%的同学没看出“变本加利”中的“利”应写作“厉”,8%的同学没看出“知迷不悟”中的“知”应是“执”。单看“愁”和“筹”、“利”和“厉”、“知”和“执”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在某个词语环境中,学生就分辨不清了。究其原因,恐怕跟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把字义(语素义)和词语义联系起来理解和记忆很有关系。

2.读音规范

;从决赛看,重点学校读音规范的问题解决得较好。读初中教材中的书面语词,甲组5个学校代表队均没有读错的,而乙组5个队中4个队有失误,如把“曲高和(hè)寡”的“和”错读为é,“为(wèi)虎作伥”的“为”错读成wéi。从读错的例子看,一是读字读半边的情况较多,如把“酗(xu)”错读为xiōng,把“吮(shǔn)”错读为yǔn,把“酊(dǐng)”错读为dīng。二是多音字问题多。试卷第19题要求判断带点字读音都不同的词,正确选项为B--着数、着慌、衣着、看着。其中的“着”依次读为zhāo、zháo、zhóo、zhe,答对的为59%。

3.理解字词义

学生理解字词义的能力在这次竞赛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测试:(1)多义字(语素)在不同词语中表示的意思,(2)多义词在话语中表示的意思,(3)新词语的意思,(4)词语的临时意义。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比对多义字的理解情况要好。试卷第17题要求学生明辨“活”这个词分别做动词、形容词、副词时的意思,得分率为82%。试卷第9题、第16题要求学生分辨多义字字义,19%的学生分不清“筹划”和“划算”中“划”的意思,12%的学生混淆了“洞”的两个主要意思:在“洞察”“洞悉”“洞彻”中“洞”表示深远透彻,在“漏洞”“空洞”“洞穴”中“洞”表示物体中间的穿通或凹入较深的部分。第34题要求判断画线的词语中没有使用比喻义的句子,得分率仅为15%。选项A--“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中起比喻作用的是“像乌鸦盘旋在头顶”这个短语,“乌鸦”在这里没有比喻义。反之,另三句话中的“尾巴”“金马车”“水龙头”在句中有比喻义。这说明学生不善于依据语境来分析判断词语在话语中临时产生的意义。

4.使用工具书

使用工具书的水平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成正比的,所以使用工具书就成了检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个内容。试卷第7题要求学生将几个省按《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顺序排列,实际上是检查学生能否熟练正确地使用音序检索法。从答卷看,主要问题出在以z、c、s、zh、ch、sh为声母的音节排列顺序上。25%的学生将“四川”排在了“陕西”的前边。决赛时甲乙两组都有查字典的内容,一看学生对部首检索法掌握的情况,二看查阅的速度。10个代表队只有2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查出了5个字的页码。要使用好工具书,就得了解工具书的体例和使用的符号。决赛中有一道题,是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了几个符号看学生是否掌握,结果有一半符号学生不了解。

5.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要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还涉及对语句内部的结构层次及上下文文意的理解。试卷第33题要学生选择语句中应填入的一组标点,该题得分率为81%,失分主要集中在感叹号和句号的分辨(没有注意说话人的语气)及冒号和逗号的区别上(引出说话人原话时不能用逗号)。文字相同的句段,点上不同的标点,可以构成不同的文句,表示不同的意思,这不仅有语气的问题,还有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问题。“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点上不同的标点至少可以表示五种意思:第三者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第三者向哥哥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哥哥向第三者陈述--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哥哥发出疑问--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第三者问哥哥--“哥哥,弟弟在学校打球?”这道题决赛时实力较强的队也没有做出来。

6.语句理解

理解语句的意义一要从语句本身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及层次入手,二要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从答卷看,中学生最不善于联系语境来理解语句义。第21、30题是判断歧义语句,初中生判断语句有无歧义一定要调动语感、联系语境来分析。试题没有提供语境,那么题中的语句可以出现在什么语境中,完全要学生自己来补足。“到学校,我就走了十分钟。”出现在“有急事,我跑着去的”后边,这句话表示时间短,“就”要重读,如果出现在“我扭了脚”的后边,这句话则表示时间长,“就”前边的词语要重读。第21题是判断只有一个意思的语句,“长庚爷爷”可以是复指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做不同的短语意思是不同的,却有47%的学生选它。“踩痛了我的脚”可以是述宾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人家不知道”中的“人家”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别人。这两个错项分别有15%、10%的学生选。第29题要求学生从四组语句中找一组同义语句,得分率为60%,选项A“书他拿走了”和“他拿书走了”不是同义句,把它们分别造两个更长的语句来比较:(1)书他拿走了,一直没还。(2)他拿书走了,一直没回来。(1)(2)句的后半部分是不能互换的。联系语境就不难看出A是错项,但有27%的学生选了它。如果用术语来描述,那么前者陈述的对象(话题)是“书”,信息焦点在“拿走”上;后者陈述对象(话题)是“他”,信息焦点在“走”上。第21题、31题都要求既要读懂题干中的语段和供选择的词语,又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这两道题的得分率分别为53%和19%。第35题的得分率更低,只有18%,由于没有懂题干和选项中的语句(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就分辨不出语句中的“巾帼”“须眉”和“国色天香”是借代,“骆驼”“群芳”“鸟枪换炮”是比喻。

7.语言表达

词汇丰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必要条件,所以竞赛设计了相应的试题来检测学生的词汇量。决赛表明,普通校学生的词汇量大大低于重点校学生的词汇量。在B组竞赛中,用指定的后缀举例词时,出现了“降低率”“骄傲感”等生造词;做成语配对题,有的代表队填不出“偏听则暗”“败絮其中”等并不生僻的成语。从初赛答卷看,中学生虚词的使用问题要大于实词。试卷22题要求选一个可以在同一处填入“的”或“得”的句子,得分率为59%;而选用实词的第24题得分率则为66%。

语言表达的标准,一般定为准确、连贯、得体、简明。通过竞赛可以看出,中学生离这个要求有较大的距离。试卷第26、28题是从病句的角度来检测表达是否准确的,这两题的平均得分率为52%。32题是从选句入位的角度来检测表达是否连贯的,得分率为37%,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从下文夫人的话:“也曾想从地下钻个洞到中国来呢!”来推知说话的双方所处的地点是在中国。表达得体,这个要求体现在决赛题中,该题要求给影剧院拟一句宣传文明礼貌的标语口号,限定为14字。有一个队拟的是:“文明礼貌花常在,遵守公德果满园。”这个口号形式较工整,但却欠得体,也较空泛。表达简明,是通过拟写电报来测试的。决赛时给甲组各代表队提供了4条信息,要求提取必要的内容拟写15字以内的电报正文。5个队中有3个队不符合简明的要求,在电报的正文中出现冗余信息,如叔、侄之类不必要的称谓。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没有占据语文教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工具性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那么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破除传统的读解理论,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

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讲读课文的。在绝大多数教师心目中,不管是采用讲授式,还是启发式,最终就是要达到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出课文中心这个目的,而每篇课文的中心都见于教学参考书,几十年不变。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的思维符合既定的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思想,似乎就是读懂了文章,受到了教育。出于这种模式,生字生词属“扫清障碍”之列,教师处理字词是为了便于讲解文章,而不是利用语境(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字词,并有选择地延伸到语言应用中去。对于语句,则是和理解中心有关的才作讲解分析,而这种讲解分析也只是为归纳中心服务的,并没有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学习。语文课不去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那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语言,而是一味以图解文章中心为己任,这是传统的带有封建印记的读解理论在作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排斥品德情操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只能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是潜移默化式的。传统的读解理论认为文章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是早已确定在文章之中的,它追求绝对唯一的解释,执着于“至上至善”的向往,所以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每讲一篇课文都要挖出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塞给学生。现代的读解理论赋予读者以再创造的权利,认为文章的解释随时代而产生,又随时展而变化。文章的解释实际上是读者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置入文章之中而产生的一种创造,它带着鲜明的时代性。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讲解分析的误区,就每篇课文的“语言窗口”调动学生去比较、体味,承认每个学生有权利自主地读解文章,展开创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语文课从“解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语言教学成为语文课的主角。

2.打破文选模式,编写单项训练教材

我们认为文选式的教材模式必须破除。文选式教材的弊端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选占去了教材的绝大部分篇幅,分析课文自然成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传统陈旧的读解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自然成了点缀和附庸,语言文字应用的训练也因此被架空了。其次,文选式教材无法使教学成为有序的活动,每篇课文给学生讲什么,训练什么,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往往是该讲该练的没讲没练,该多讲多练的没多讲多练,反之,不该多讲多练的却在做无效的重复。过多的重复和程式化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了许多人学和不学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上没有差别的可悲现象。最后,文选式的教材几乎取消了听和说的训练,这和现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大家都认为“听说读写”不可偏废,为什么一教起书来,就走了样,毛病就出在教材上。一篇篇的文章需要教完学完,教师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连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属“听”的能力,学生最现实的问题)也无暇顾及。

任何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整合和离析两个角度来进行。“整合--离析--再整合--再离析”是随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发展的。有人用“整合”来为文选式教材辩解,认为文选式教材可以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具有整体效应。我们承认“整合”是“离析”后的高级阶段,但这种“整合”必须是在“离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对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提高的要素还搞不清,各要素之间的序列关系还找不到,那么这种“整合”只能是原始的、混沌一片的。在我们没把语文教学的内部结构序列搞清楚前,不妨先按“听说读写”来编写单项训练教材。建议如下:听,可以有言语义(理性意义、联想意义、言外之义等)、非言语义(体态语)的理解和有用信息的提取等内容。说,可以有语音规范,停顿、语气、重音、语速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等内容。读,可以有阅读方法和不同文体的阅读等内容。写,可以有用字规范,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内容。在没有编写出单项训练教材以前,不妨先组织人就目前使用的基本篇目,编写一套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参考书,要把每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都挖掘出来。

3.引进语言学理论成果,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素质

教育要培养未来的建设者,但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却总有后滞性,这种后滞性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我们把汉语母语教学(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学做一比较,或许能说明些问题。熙先生曾说:“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依靠汉语研究,否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根本。”对外汉语教学从50年代的起步阶段就和语言研究、语言理论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不断从汉语语法研究、语义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中汲取营养。语文教学本应和语言学的各分支有密切的联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一条无形的隔离带。以80年代推行的《教学语法提要》为例,《提要》从汉语实际出发,吸取了结构主义的析句法。但何为结构主义的析句法,这在整个80年代,不仅一般语文教师不知道,就是专门从事教学研究或教师培养工作的同志也知之甚少。正因为如此,《提要》至今仍不为许多教师理解。再看师资,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历整齐(本科以上),掌握一门外语,学过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常参加国际交流,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做带头人。语文教学的师资状况显然就相形见绌了。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超后滞”局面,必须打开闸门,引进语言学的股股清泉,重新审视思考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要把提高语言素质放在突出的地位。(北京地区开展了全员性继续教育,教学大纲所设的有关语言的课程只占全部课程的20%,初、中级教师学习与语言有关的课程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8%-25%。)笔者做过一次测试,把高考试卷中的病句题汇集起来,让初中教师做,结果大多数教师的成绩在60分上下,改正率低于重点校的高三学生。教师的语言素质低直接制约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语言素质,除了靠培训学习外,还要建立一套激发内驱力的机制。就语文教师的语言校正能力而言,完全可以制定一套较科学的测试标准。这样可以把教师的聘任、工资、晋级和其语言能力挂上钩。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信息设计;自媒体

0 引言

语言文字是人们传递信息的载体及工具,其传播的形式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开始发生转变,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从传统纸质媒介逐渐转向电子媒介,这种形式的转变增加了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可能性。而语言文字传播的形式正是通过信息设计来完成,本文以自媒体语义为背景,阐述信息设计语言文字在当下社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单的阐述,并通过这种阐述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两者在今后的应用中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

1 语言文字与信息设计关系

信息设计是一种信息加工再表达的过程,通过整合信息,设计出符合当代受众时代需求的一种方式。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设计的基本元素,在信息设计中充当细胞组织的功能,贯穿整个设计的过程。在信息设计中,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符号化的信息设计的传播形式,要实现其信息的传播,首先都要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基本语义内容,然后通过形式设计将信息更加合理有效地传达给受众,从而达到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信息设计最终呈现出来的应用形式就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

大卫・斯莱丝解释说:“信息设计的目的在于使信息易于获得并为人所用。”信息设计的这种特性恰好使语言文字的传播更加形象、便捷、有效。而语言文字的设计具备双重性,首先是设计作品具备功能性,其次作品具备艺术审美性。在信息设计的过程中,其语言视觉和听觉物质化以及予以内容符号化的过程就是在保证信息内容不变的状况下,对其设计形成的一种优化效果。

2 自媒体语义下的信息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设计的发展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信息内容的传达,而是更加关注信息受众的需求。语义环境不同,针对的受众就不同。自媒体是为个体提供信息消费、积聚、共享的独立空间,能够从事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达形式的总称。《自媒体文化缺失及其传播环境重构》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在自媒体语义下,信息内容根据传播者个人而定,没有固定的受众人群,更多是与自己有着相同观念价值的人群之间的交流。所以,其信息设计的形式多是以趣味性和便利性为主。

3 自媒体背景下的信息设计形式

自媒体语义下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自我表达的符号。在语言文字传达的过程中,只要是肯定的语言符号标志或者指代了某种事物和意图,它就能够被分解为语音模式、文字模式和语义内容三方面。换句话说,完整、成熟的语言符号应该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它既包括听觉物质化――语音形式、视觉物质化――文字形式,也包括符号信息化――语义内容。语言文字的形式在互联网时代经过信息设计,呈现出更多的表现方式,增强了语言文字的表现能力。应用形式不同,媒体人带给受众的感受就不同。信息设计根据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能够让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媒体人的观点和感受。

3.1 听觉物质化――愈加生动,能直观感觉到媒体人的态度

听觉物质化的语言文字即语音形式,其表达形式相对于书面表达更加随性,易理解且更具备时效性。自媒体是一个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的网络平台,能够充分表达自媒体的感情、情绪、观点是其重要的功能。智能手机的出现和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不同形式的自媒体平台出现,这种平台既是信息设计的结果、信息传达的过程,也是信息设计的过程。例如,微信的语音功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受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媒体内容,媒体人通过语音功能随时随地向受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打破传统意义上相对正式的表达形式,以一种更加便利的形式出现在传播者和受众的面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设计的不断完善,听觉物质化的语言文字形式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易操作性。信息设计平台不再局限于专业性的人群,设计师将信息传播平台所需要的语言文字内容进行专业的设计,然后为使用者体供选择设计的选项,通过不同元素的原则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但是也是一种信息整合的过程。例如,美拍、小咖秀等应用程序,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背景音乐进行加工,这种加工的形式也是一N对语言文字的信息设计,通过语音、语调的改变,形成媒体人自己的风格。

在语言文字听觉化的过程中,一些语言文字的转化因为受到文化和地域差异的影响,在其转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方言在信息设计中的应用,许多网络热门词汇的产生就是来源于各地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非常具有趣味性。

3.2 视觉物质化

语言文字的视觉物质化就是传统意义上看到的文字形式,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其在互联网上的表达形式呈现多样化,如弹幕。在视频软件以及音乐软件中,软件的使用者可以一边欣赏视频或者音乐,一边利用弹幕表达自己这个时刻的想法与心情,通过文字的形式,与其他使用者进行讨论,具有一定的即时性。

视觉化的语言文字除了以上所具备的特点,自媒体时代带来的更多的是语言文字的便利性。一些自媒体平台如博客、豆瓣等,媒体人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文章,与大众一起讨论,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信息的交流与表达,为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在信息设计过程中,就文字本身而言,汉语言文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本身就带有一种符号化、标志性的性质,所以能够在视觉化的信息设计中向受众传达一种观念、价值。语言文字是一种十分受用的设计元素,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3.3 符号信息化――语义内容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泛滥,在信息的表达过程中对信息加以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有选择地整合提炼,在不失去信息固有价值的同时,弱化不重要的信息。符号化的信息设计能够更加形象地向受众传达传播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其中,信息交流平台经常使用的表情就是一种符号信息化的表现,在信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对设计对象的心情、神态、感受等感官进行整合,对适用人群表达的语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设计出一种既简洁又能比较全面地表达使用者感受的信息符号,并通过这种形式传达给对方,使双方产生共鸣。这种信息符号的转换过程就是语言文字在语义内容方面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任海燕.热点事件的舆论特征与媒介引导――以几个语言文字议题为例[J].新闻知识,2015(6).

[2] 杨洁.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征与创新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2).

[3] 杜鹃.秩序与灵动――文字设计的组织形式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4篇

所谓“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是指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和文字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构成人的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下,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普遍下降,中学生作文、大学生论文都充斥着错字、病句,行文晦涩难懂,缺少逻辑性。20世纪70年代,作家余光中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当代中国人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下降,而当下,国人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更糟糕,中学生作文没有生活素材,大学生做个演讲报告语无伦次,生编硬造,没有逻辑性,对于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却不屑一顾。

一、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的原因

国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下降有很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政策的偏颇。国家的相关政策就表现出重理轻文的现象。例如,国家每隔几年就要拿出大量资金奖励自然科学家,但如季羡林、钱钟书等国学大师们却没有享受到如此厚重的待遇,从教育部拨款的科研经费上也看出,理工科的科研经费远远超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而且数额巨大。第二,基础教育的先天不足。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死记硬背,缺少文化经典的阅读积累,课程设置上忽视语文课程。大学亦如此,尤其理工科,唯一能够看出提高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课程是“大学语文”。第三,英语学习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都在追求做“精英”(社会上很多人把精通英语的人称为“精英”)。社会评价体系也以英语的水平高低为标准,大学生必过英语四级,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实际上,过了英语四级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有些高校的录取也以英语成绩的80%为标准,否则,此大学门槛高不可攀。第四,网络语言的影响。厦门大学李如龙教授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语言,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苗头。[1]从目前看,网络语言的产生与滥用,对青少年和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

二、文化传承是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灵魂

面对国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下降的现实状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人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我们认为,承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灵魂。

1. 中华文化即是一种传承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在传统的社会历史结构中存在着一个完备的文化传承体系:古代中国从蒙学馆、私塾到乡学、县学等各级各类学校,从对文化典籍的认同、整理、诠释、保存和记诵到对元典精神文化的继承,从家训、祖训到社会各界力量的监督和约束,从统治者的提倡到科举制度的实施,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共识,整个社会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文化承传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这种传承制度和机制对人们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社会约束力与自制力,在世界古老文明史的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鲜活的影响力,其内在的根源就在于此。

龚自珍研究春秋史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意思就是要灭掉一个国家,首先要灭掉这个国家的历史,人民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文化,对这个国家还有什么感情可言呢?从这个方面来讲,对于历史以及对于文化传统的认同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事关我们国家、民族生存的问题,而且从文化方面来讲,它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之所在。

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创立新知,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延续至后代子孙。很明显,我们谈的文化传承创新不是泛指一切知识领域及其成果,而是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换句话说,是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是以实现社会核心价值为中心的思想文化传承创新。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自然就会产生社会历史责任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就会自然产生民族自豪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与陶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越来越称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006年9月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一些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相关课程”。[2]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2. 文化经典的阅读促进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所谓“文化经典”,则是指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越是经典的东西,就越是让人回味无穷。如,中国的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等,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国历史上塑造、培养、教育学生的最权威的教材,靠一代代人的传承、解释、记诵并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文化经典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民族语言。我们常常说某人的语言很“老道”,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对经典的语词、典故和史料烂熟于心,并且能恰当灵活地运用,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中华文化经典,内容凝练,思想深邃,情景交融,语言精美,如《诗经》,文辞优美,语言简明扼要,文学价值极高;与《诗经》高峰对峙的《离骚》,语言之纯美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论语》不仅表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精辟的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士不可以不弘毅”等等。这些思想培育了中国人民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台湾著名教授王财贵说:“四书五经也好,《庄子》、《老子》也好,古典诗词也好,常讽咏、朗读,可以愉悦性情,涵养气质,增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3]诵读记诵这样的文化经典有利于对精美语词和精彩句段的积累,我们只有对精美的语词、句段熟读成诵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是五千年中国文化深沉积淀的产物,语言传承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人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的能动表现,而且也都是传承的结果。[4]也就是说,语言文字不是人的生物本能,是人的后天习得,只有经过历史的延续,人们的传承,才能把祖国灿烂的文化绵延不断地延续下去,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注释:

[1]俞允海.当代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2]袁川.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8,2.

[3]周云钊.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明;规范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75-01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素有"文明古国"之称,其文化底蕴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是历史悠久,奥妙无比。我们必须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了解与掌握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人大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到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1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汉语文字工作为现代语言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我们建设文明、和谐的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应当有新的思考,要把建设和谐、文明的语言文字环境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1.当前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规范缺失

语言文字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符号系统比较繁杂,笔画繁多,一字多音多义,这就容易使汉字在应用上常常有不规范现象。

1.1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不规范使用。繁体字的复兴跟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使用繁体字有关。出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长期沿用繁体字,特别是台湾同胞接受的是繁体字的教育,他们的规范汉字就是繁体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港澳台地区使用的繁体字也成为时髦的东西,重新进入到大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2错别字的普遍泛滥。由于汉字笔画结构繁难,难记难写,容易写成错别字,有时由于意念上的关联,字的偏旁常会发生类化作用,而造成一些错别字,然而错别字产生的更重要原因是人们对错别字的态度问题。部分使用者认为,错别字的产生只要不影响意思的理解就无所谓,这种态度助长了错别字的产生,是错别字产生的主观因素。

1.3标点符号的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使用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歧义;标点使用不规范,会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以往人们在书面表达时,由于不重视或不理解标点符号的用途,常有文章中除了逗号和句号就没有其他标点的模式,更不要说准确使用分号、引号、省略号了,有的还用网络符号来代替正确的标点符号。

2.语言文字应用环境需要规范、文明

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规范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还会导致不和谐因素扩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里的有意、无意地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要有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2.1加强文字法的宣传,提高国民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知度。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国务院及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特别是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语言文字工作已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只有这样,人们对汉语规范的认知才能提高。

2.2强调媒体的正确传播和自身示范作用。随着时代进步,媒体语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当今媒体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往往会效仿媒体,特别是青少年,所以保持和加强媒体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国家语言文字法的要求,也是媒体应尽的义务。

现代媒体上常常出现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书报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错别字泛滥,甚至某些权威的党报党刊也错字屡出;影视媒体的字幕上错字频现;而广告中却存在着牵强附会和随意篡改成语的现象,如:"咳不容缓"、"快治人口"、"终身无汗",等等。新造成语往往撇开原成语的整体含义而使用其字面或者更换某个字,这种成语"新编"往往对青少年产生误导。成语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使用之后保存下来的语言珍品,无节制地篡改使用,造成以讹传讹,甚至误导,对社会的语言文字环境有较大影响。

2.3从教育入手建立语言文字应用的评价体系。就国内交际而言,汉字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汉字和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是国家稳定团结、政令畅通的重要保证。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育工作责无旁贷。实现汉字规范化,建设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要从教育开始抓起。进行扎实、深入、有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对于语文教学和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建立一套评价体系,搭建一个评价平台,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创造条件。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生 语言文字应用 学习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语言文字应用,指的是对语言和文字在实际中综合运用的能力。它具体包括:汉字(汉字的基础知识;读准汉字;正确书写汉字等)、词语(词语的基本知识;同义词;反义词;熟语;实词;虚词等)、句子(句子的基本知识;句子运用中常见的错误;歧义现象及歧义的消除;句子的分类选择;句子的变化;句子的仿写、缩写、扩写;句子中的语音问题;标点符号的运用;修辞格;语言表达效果等)。

一、问题的提出

首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素质、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高中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公开场合讲话时怯场、紧张, 嗦嗦、词不达意,逻辑性不强,普通话不够标准;写作时错别字较多、语病较多,标点符号经常误用,文章缺乏鲜明的主题,不少同学写作常见的应用文都存在诸多问题。作家余光中曾写过《哀中文之式微》,感叹现代中国人母语能力的下降。而现今的状况更糟,英语崇拜席卷神州,学习英语“从娃娃抓起”,而对汉语的学习日渐衰微,作为母语的汉语在中国正在成为弱势语言。

其次,语言文字应用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分值。以2011年浙江高考卷为例,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就占了24分,其中包括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句子的衔接以及仿句和看图说话,这些考题是显性的,明显地是考查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其实,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整张考卷中无处不在,比如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及写作部分,都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考生高考的语文水平。

综上可见,无论是从宏观的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高考的功利角度,切实提高高中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目前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面临的困境

1.教师教学的无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每一次在教过高三后,看到那张高考试卷,老师们都会反思:这三年我们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了?高三整整一年的复习,教会学生什么了?如果不复习直接参加高考,结果和现在相比会有多少距离呢?我们每天领着学生反复地复习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而高考题出来了,我们却发现平时复习的很多东西高考并不考。整个高三我们和学生一起埋在书山题海里,做了大量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目,但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所以教学的“有效性”从何谈起呢?

2.学生学习的困惑。老师都会告诫高三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复习要注重方法,要按照步骤有计划复习:1、熟悉考纲要求,明确复习目标;2、夯实基础,培养能力;3、逐步积累,持之以恒;4、总结方法,巧于应试妙方。大多数的学生也按照老师的办法做了,但是很多学生在模拟考试甚至高考中还是最怕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准备的不考,考的都是自己没有准备的。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高考语文考得是运气,学与不学差不多。

(二)原因剖析

1.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语言文字积累不止是对语言文字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而我们的学生真正积累只是在高三这一年,所以积累只是局限于背诵、理解的阶段,并未真正领悟到学习语文的真谛。

2.语文学科是时代性与知识性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语文教材内容的时代气息应洋溢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育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因此,语文高考试题是千变万化的,它是紧跟时代脉搏,题目紧扣时代热点,题型多变,层出不穷。

3.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特点,有些东西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高中语文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除了小学、初中时已讲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大多数具有“不确定性”。对这些内容教师不必、也不可能不留余地、完整无缺地传授给学生。高中语文中的许多结论与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即具有“模糊性”特点。现在学生的学习都是很功利的,他们就想要一个没有疑问的结果,或者是这类题目解决的办法,但这恰恰是我们有时不能给学生的。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面对这一困境,笔者反思了自己多年的教学过程,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

1.转变思想,强调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而当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课,却忽视了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工具性。长此下去,我们的语文究竟能教给学生些什么就很值得怀疑了。因此高中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应被弱化,听说读写等基本功训练要加强。

2.遵循教学规律,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化整为零、点滴渗入的,而我们今天的课堂只能让学生囫囵吞枣,先咽下去再慢慢地去嚼。而整个高三甚至更早就进入了高考复习阶段,这个时候才想着回去补充欠下的内容,让学生大量地去做字音字形等题目。其实,这样做违背了教学规律。语文学习需要点滴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3.重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透过浙江省近两年的高考试卷,就会发现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题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字词、成语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生僻的字词基本不会出现。了解到这一特点,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注重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注意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多去看些报纸,读一些评论性的短文,这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答题水平定会有提高。

4.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学生提高的速度也是缓慢的,因此教师要思考教学的好办法。笔者尝试了这样几种形式:(1)课前演讲。(2)加强诵读教学。(3)引导学生做好摘抄。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一种文化。而语言文化的陶冶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失去灵魂的语文只是个空壳。”因此,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水平,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行霈《语言文字应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陈红莲《提高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效率的几点体会》(《语文天地》2011.11)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7篇

为使社会语言文字应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现就加强本市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管理范围

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包括社会用字管理和普及普通话两个方面。

(一)社会用字管理的范围是面向社会公众的示意性文字,包括计算机用字、出版印刷用字、影视屏幕用字、公共场所用字。公共场所用字中,重点是各种牌匾(招牌)、标志牌、指示牌;各种宣传物品和广告;各种奖牌、证书和票据凭证;各种商贸活动和会议用字等。

(二)普及普通话是指经过有效管理,使普通话成为机关的公务用语;成为广播、电视的播音用语;成为学校的校园用语;成为公共服务行业的主要服务用语。

二、规范标准

(一)简化字以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标准。

(二)异体字中的选用字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标准。

(三)汉字字形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1988年联合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标准。

(四)汉语拼音以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为准。用汉语拼音拼写现代汉语以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为准。

(五)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三、基本要求

(一)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等出版物和广告宣传品用字必须规范。报头(名)、刊名、封面以及栏目名称,凡已使用繁体字的应予以纠正。其中,属手书字的必须在醒目位置标注规范字,属印刷体的应立即予以纠正。

(二)影视屏幕标、厂名、电影及电视片名、字幕、栏目、广告等应使用规范字。凡已使用了手书繁体字的台标、厂名、栏目,在纠正前应标注规范字。

(三)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商店(场)等经营场所的牌匾(单位名称牌)、标志牌及标语、广告、大型活动等各类用字应使用规范字。凡使用了繁体字的牌匾(单位名称牌)的,要逐步予以纠正,在纠正前须挂上规范字标牌。其中,属手书字的商店名,必须在醒目位置配放规范字店名。

(四)计算机软件所涉及的中文信息处理用字应采用规范字;进入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各类中文信息应采用规范字。

(五)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会议中必须使用普通话,同时应加强普通话训练,提高口语能力,逐步普及校园用语。教师要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做到持证上岗。

(六)机关在公务活动中,应自觉使用普通话,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使普通话成为工作用语。

(七)广播、电视传媒必须以普通话为播音用语,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逐步做到持证上岗。

(八)公共服务行业工作人员,要做到以普通话为主要服务用语。

四、具体措施

(一)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对本市语言文字工作加强宏观协调,依法实施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县(市、区)政府应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和经费,负责本区内语言文字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推进各街道加强属地管理。市和县(市、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在同级政府领导下,具体实施本行业、本系统的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工作。

(二)建立社会用语用字审批制度。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负责对出版物用语用字以及印刷企业用字的监督、管理;广播电影电视管理部门负责对影视屏幕用语用字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名称用字和广告用字的监督、管理。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8篇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使用汉语言文字,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市、县(市、区)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语言文字的监督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汉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规划和具体措施;

(三)综合、协调、指导汉语言文字管理工作;

(四)督促、检查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情况;

(五)做好汉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教育、培训、咨询和服务。

各级工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城建、邮电、交通、贸易、旅游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汉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管理。

第四条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第五条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每个公民应当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规范字。

第六条下列人员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必须使用普通话:

(一)学校师生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

(二)电视台、广播电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人员;

(四)各类文体、商贸及其他公开宣传活动中的主持人、宣讲人。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使用方言: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时,需要使用方言的;

(二)艺术形式中确有必要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八条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师范类毕业生、中小学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国家工作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推广普通话作为对学校工作全面评估的一项内容。

第九条下列范围的社会用字应当使用规范字:

(一)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名牌用字;

(二)各类公文、证书、奖品、公章、票据等用字;

(三)报纸、刊物、图书等出版物用字;

(四)影视屏幕,音像制品用字;

(五)各类广告以及商品名称、包装和说明书用字;

(六)各类地名和地名标志用字;

(七)电子计算机、打字机等汉字信息处理用字;

(八)学校、幼儿园教学用字;

(九)各类文体、商品展销活动和各种会议用字;

(十)标语、宣传物品及各种墙报用字;

(十一)其他面向社会公众的汉字。

第十条社会用字必须执行下列标准;

(一)汉字字形以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二)简化字以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的《简化字总表》为准;

(三)正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

(四)异读词以1985年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准;

(五)汉语拼音以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为准。

第十一条社会用字书写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书写规范、工整、易于辨识;

(二)书写行款一般为横行左起右行,需竖行的应当由右向左;

(三)使用汉语拼音的公共场所用字,应当与汉字并用,并按照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书写;

(四)牌匾、广告等需要书写外文的,应当以中文为主,外文为辅。

第十二条社会用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允许保留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整理和出版的古籍以及出版物中确需使用的;

(二)文物、古迹中的文字;

(三)书法艺术作品;

(四)姓氏中的异体字;

(五)具有影响的老字号牌匾;

(六)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面向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地区的中文宣传品;

(七)经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认可,其他确需保留使用的文字;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三条凡对推广普通话、实施社会用字规范化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一条规定,使用不规范汉字或者书写不规范的,由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一百元至五千元罚款。

第十五条对拒绝或者妨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监督检查的,给予警告;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从事语言文字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复议、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9篇

[摘要] 店名是经济社会中最普通、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商家店名的语用问题不少,其具体表现形式为求大、求洋、求异和其他情况。商家店名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活状况,也折射出人们的语用心理。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应用 商家 店名

店名即商家的名称,亦是招牌。好的店名,对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商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足,对商家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商家多、店面多,因此,各种店名五花八门、目不暇接。然而,在观察了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商家店名以后,笔者发现我国不少店名的用语用字不太规范。经过对湖南的湘潭、长沙和衡阳三市的重点调查,笔者记录了当前我国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某些不良现象,从社会语用(societal pragmatics)的视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求大

为了显示自己势力雄厚,也为了吸引顾客,当前商家普遍存在一种求大心理。规模稍大的店铺的店名一般用“城”,例如:图书城,电脑城,汽车城,电器城,电影城,美食城,洗脚城,,火锅城,家城,电玩城,卡拉OK城,文具城等。普通的商店往往取名为“超市”,例如:百货超市,图书超市,网络超市,食品超市,服装超市等。湖南衡阳某银行的营业所就自称“金融超市”。明明是规模小、面积不大的店铺,却取名为“中心”,例如:休闲中心,美容中心,按摩中心,练歌中心,洗浴中心,美食中心,信息中心,打印中心,网络中心,婚介中心,广告制作中心,废品回收中心等。

商家求大心理导致店铺名称与其实际规模不符,给消费者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也让顾客有担心商家欺诈的顾虑。这样的店名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作用,反而会使顾客望而却步。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俗语也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古训都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商家绝对不能靠虚浮的店名来哗众取宠,理想的店名,加上货真价实的商品,再加上一流的服务,才是商家成功的保障。目前我国广告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浮夸之风,尤其是医药类广告,任意地夸大疗效、功能、作用,请名人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过分夸大事实的广告,包括商家店名,违反了《广告法》,引起了广告受众的反感,甚至引起官司。

二、求洋

店名作为商家从事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不少商家以为有了洋店名,就可以提高自身档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更大。所以就用西方名称命名,这样的洋店名在我国随处可见。例如:杜鲁门摄影社,路易十八酒吧,华盛顿餐馆,凯撒服饰店,罗马休闲中心,夜巴黎卡拉OK厅,希拉里美容美发中心等等。湖南衡阳市有一家发廊的店名是“莱温斯基”,下面还有一行文字,赫然写着“克林经贸有限公司”,有意无意地把“克林顿”的“顿”字给省略了,叫人摸不着头脑。2005年笔者与湘潭市翻译协会的成员一道考察了湘潭市河西、河东几条主要街道的店名问题,调查发现借用西方名称的店名不少。例如:凯旋门大酒店,卡萨布兰卡休闲所,罗马假日酒吧,蒙娜丽莎服装店,维多利亚中西餐厅等。部分店名干脆全是英文,或者其他国家的语言,例如:Menroe(美容中心),Elizabeth(服饰店)等。商家大都认为这样的店名“洋气”、时髦,能吸引顾客,尤其是年轻人。再说,对含有外文的名称,普通百姓通常不会去认真分析、探究。有的店名是英汉对照,但绝大部分的翻译有问题。例如河东的一家店名“汽车保姆”(维修中心)就简单地译成“Car Nurse”,“东方威尼斯”(咖啡店)的英文名称是“Orient Venice”,“ⅩⅩ大药房”译成了“The Big Pharmacy of ⅩⅩ”,等等。

中央电视台曾经在新闻联播中报导说湖南长沙有十多家娱乐场所被工商部门勒令更名,因为其名称分别是“路易十八”、“皇帝”、“贵族”等宣扬颓废、腐化的东西。中央电视台也曾报道过深圳的洋店名泛滥成灾,如“麦当劳”、“拿破仑”、“凯撒”等随处可见。这样的不良倾向和商家崇洋的心理,有误导青少年的负面社会效应,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

三、求异

一些商家为了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别出心裁,尽力使其店名独树一帜。他们往往采用仿拟的手段,或者利用人们早已熟悉的名称,或者利用谐音,使自己的店名对顾客产生某种影响。某台商的珠宝店就取名为“石头记”,使消费者马上就联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湖南长沙一电脑城就取名为“百脑汇”,使消费者马上就联想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这样巧用文学作品名称或一字之改的店名,的确与众不同,而且还贴切生动,有风趣幽默之功效。但许多店名却因为过分求异,导致语用失误。例如,某因为沿用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国台湾的称呼“福摩萨”(Formosa)而引起公愤,被勒令更名。

有些谐音手段就更加离谱了。例如:留得华(服饰店)Vs刘德华;最高发院(理发店)Vs最高法院;发新社(理发店)Vs法新社;棕楠海(洗浴中心)Vs中南海。这样的店名,直接仿拟名人或政府机关名称,是一种不太妥当的做法。这样的商家店名,实质是片面追求标新立异,是对“创意”二字的歪曲理解和滥用。尽管目前从法律、法规上无法认定商家构成对名人、机关的侵权,广告法也没有规定商家名称不能与名人、机关同音,商家在广告活动中利用仿拟的修辞手段,钻政策空子,大打球,有意“巧妙”地利用人们共有的百科知识,其语言的语用合适性(appropriateness)荡然无存,也是对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的歪曲理解。这样的做法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与我国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背道而驰,应当由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或坚决予以取缔。

四、其他情况

我国商家店名不规范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良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店名中有错别字、简化字。例如:“常来座餐馆”中的“座”应该是“坐”,“花得来美食”中的“花”应该是“划”,某招待所在楼顶高耸着“工商招待所”,门口却醒目地书写着“恭商招待所”。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现在还有不少人误当规范的简化字在使用。例如:不少中小城市舞厅的“舞”普遍使用“午”字,停车场的“停”用的是“仃”,某土鸡蛋店名中的“蛋”用的是“旦”。另外,许多地区油漆店的“漆”字,电影院的“影”字,餐馆的“餐”字,都使用“简化字”。其实,“二简方案”试行了一段时期就被废止,但目前的状况是废而不止,不少字仍在社会上流行,鱼目混珠,造成混乱,尤其是影响青少年。其次,一些店名反映出了商家的封建迷信思想。不少店名采用了所谓吉祥数字,例如:168发屋,九九餐馆,5899休闲会所,3Ⅹ3鞋店,360度酒吧,等等。再次,带有“王气”的店名不少,例如:皇宫酒楼,皇朝食俯,太子休闲中心,天子娱乐中心,王爷槟榔店,可谓是全民皆帝,满街是王。目前所谓“怀旧”的饭店牌名称不少,例如:,大锅饭,ⅩⅩ大食堂,无产阶级大饭店,等等。此外,我国还有许多店家名称,明明是喧嚣的城市里的小居民区,偏偏叫“ⅩⅩ山庄”,里面是昏暗肮脏的网吧,却取名为“钻石金柜”,狭窄的街边小店,却美其名为“时尚简爱精品屋”。有的店名更是语码混用(code-mixing),例如:阿敏de店,E网情深,健康life生活,漂亮女人美容美体Spa生活馆。还有的店名甚至由乱改成语而来,例如:常来常网,食全食美,浴众不同,一网情深等等。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彼特曾经说过,现代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教会和学校相匹敌。广告主宰着宣传工具,它在公众标准形成中起者巨大作用。曹志耘也指出,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成分,商家店名也同样具有影响力,它同其它形式的广告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店名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反映。可以说,店名表现出了人们真实的语用心理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折射出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

商家店名的诞生离不开创意,但创意绝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创意来源于信息、知识和经验,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看待语言生活的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及时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处理好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应用的种种不良倾向,说明了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缺乏有力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机制,也说明了我国的社会语用制约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同时也说明了有关商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不重视祖国神圣的语言文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颁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就明确规定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应当规范、标准,广告用语用字,不得使用错别字,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避免商家店名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要纠正我国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不良现象,有关各方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更要自觉维护我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秀玉:新编简明英语广告写作手册[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5]石裕晶陈寅涛:英汉、汉英广告写作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6]孙戈卢颖:广告语言魅力[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7]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张金海:经典广告案例评析[M].省略/bbs/lofiversion/index.php?t1050.html

[10]超强店名集锦 news.省略/a/20060323/001057.htm

[11]赵沁平: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www.china-language.省略/webinfopub/list.asp?id=2120&columnid=178& columnlayer=01380178

语言文字应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言文字 规范化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82-01

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每一个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的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现代信息技术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1.1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有效应用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学生也对现代信息技术充满了期待。因此,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者要有效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功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巧妙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要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为目的。

1.2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培训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文字交际语境,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形成积极主动的交际状态。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侧面的应用也吸引着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的认知潜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2 充分利用网站的强大功能,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得到有效应用

2.1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要充分发挥网站的强大功能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活动中,不管哪一个层次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网站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和教学。在网站上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语言文字专栏,介绍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以及相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安排。教师通过网站可以还可以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相关方针政策、知识,还可以相关的普通话测试的模拟试题。学生通过网站可以自主进行规范化语言的学习。

2.2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站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划中得到应用的最大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站优化语言规范化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站优化学生语言规范化课堂教学机制,使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融合。学生在新颖的课堂模式中,能够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规范能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课下,教师要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

3.1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哪一层次的学校都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一种重要应用,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普通话语境以及规范汉字的使用。尤其是在字音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诵和进行规范语言训练。学生经常在规范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听读,那么学生的语言规范化程度也便会不断提高。

3.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语言规范化训练。如在普通话测试的语言规范化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指点需要进行普通话测试的人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教学课件进行自主训练,也可以在网上跟读规范性朗读。同时,参加普通话测试的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

而在国内的各所学校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言规范化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的兴趣,并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虚拟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语言规范化程度。学生通过新颖的课堂练习创造性使用规范语言,从而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的目的。

同时,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以及互联网的普及,除了在课堂上的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使用之外,同时可以通过开发规范性语言的训练短片、开展家庭多媒体语言训练活动、创设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规范化语言的训练。另外,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实时性以及交互性进行信息交流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网络的协作式交互训练可以使参加语言文字训练的人员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研读、自主提升语言规范化的程度。

3.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相关人员规范化语言的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相关人员运用规范化语言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培养相关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要构建符合相关人员认知特点的语言交际评价体系,利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语言的交际。如对参加普通话测试的人员进行评价的时候,就要让参加测试的人员从评价中可以获得激励,并获得对自己普通话水平的准确认知。

总之,要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得到有效应用,就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数字语言范文 下一篇:播音主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