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7 10:47:57

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阅读思维逻辑的情境性、、教学的形式多样性以及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因此,阅读教学中,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引感,以情动人

阅读的内容能决定情感性。欲想使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感染力,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欲望,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产生内在的动力,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教出情趣。不论是教写景的、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议论文还是说明文,都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中以语言的方式所传达的作者的喜乐爱憎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字、词、句、段篇中的含义,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之处。

2. 入情入境,开发思维

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思维的规律与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展现形式,语言的本身就不单是传授知识的凭借,更为重要的则是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接受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想传达的情感信息,则不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都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等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和理解当中的深刻含义。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的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或记叙文的阅读教学,更须贯彻以情境熏陶,开发思维的原则,给予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发思维的特定内容与形式,也就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情感与态度、故事的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等,让学生进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当然也离不开抽象思维,更应重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等抽象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这不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性、自主性、开放性的体现。这样,就能把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不会学”变为“乐学、爱学”。因此,老经验的语文教师会针对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活跃的最高境界。

3.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就是人类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总称,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课文就是反映现实的生活,而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沟通与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必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就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语文求知欲。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必须与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尤其是听说读写的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动就象一盘盘美味佳肴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浓厚,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4.提高语言艺术

在阅读内容中的情感性和阅读中思维逻辑的情境性都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准确、形象、生动、鲜明,感染力强的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浮现作品中生动形象的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描述、表达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并能开拓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此外,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探索,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当对学生新异的求知刺激,易于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模仿。

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要素是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它们互相之间紧密地联系,交叉渗透着,相互作用,是缺一不可的。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语文能力;课内课外延伸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仍是我们当前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我认为这其中最值得和必须强调是阋读,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善于读书,通过读书必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且将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阅读动机的稳定性与深刻性。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我们现用的阅读课程来看,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阅读课程,按照设定的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身心愉悦,让他们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目前,《语文课程标准》在我国已全面实施,广大语文工作者对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出了一条条有效的路径。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阅读课程,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因素加以培养,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心力,在”相机诱导“下,”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相融了“,这样,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阅读,自然会充满热情,增强读的欲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进而去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而在阅读中不断感受愉悦,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必将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一种”稳定兴趣“,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并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里”语文能力“即”语文素养“中所说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阅读教学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可让学生感悟并学会运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通过白已的思考,提出自已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充满自主性,并在强化个性体验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简言之,就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能”自由读书、有目的地读书“;其次,阅读教学中也渗透了对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得到的体验感受,产生的看法、联想,作出的评价等均可直接作用于写作,阅读美文中生动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高尚的情操等等的熏陶感染无疑也会对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无疑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何况,现在的阅读教学普遍都重视”读“与”练“结合,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另外,阅读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同样起重要作用。一方面,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信息可以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大说话的厚度;另一方面,所阅读的人物说话技巧、语言逻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谈,有条有理,大方得体;而阅读在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阅读教学也包含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如在阅读中对生字的识记,形似字的辨别,字的笔顺笔画的掌握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过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学生从阅读课程中积累字词句篇,获得一定的语感,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但更多的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在课外阅读中等待着他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文笔精华,犹如浩瀚的海洋无边无际,让他们尽情地去遨游吧!那是一座无比巨大的宝藏,如果说阅读课程已经引领学生来到了宝藏的大门前,阅读教学又交给了他们一把开启这大门的钥匙,那就让他们立即扑进去,尽情地获取吧!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这无疑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营养还不足,亟需不断地通过阅读吸取营养来补充自己,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阅读。而大量的、经常性的课外阅读,又对课程的阅读予以补充,形成帮助,促进对课程的阅读。这样的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循环往复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积累起浓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还能使学生培养并建立起稳固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等语文能力,并可以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熏陶出高深的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显然,这种阅读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综合阅读 需求心理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打破过去阅读教学中的诠释化倾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阅读过程是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要打破过去单纯接受式的静态阅读模式,倡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倡导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增强学生阅读的多样化效果和延伸性效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阅读学习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阅读的兴趣,其次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的需求心理,最后要经常开展阅读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阅读的兴趣

阅读的兴趣缘自于文本的趣味,缘自于读者的一种需要,缘自于一种有效的激励语文。阅读自然也需要这种阅读的原动力。学生阅读的兴趣特别需要阅读趣味的支持。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独立阅读与合作阅读同时进行。独立阅读就是学生个体的自主阅读,能更好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学生可以择其所好进行选择性阅读。合作阅读的益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在于在同学的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得到展示自己的一种心理满足,这种满足的喜悦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改编或改写。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会激起学生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自得其乐。不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或者改写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难易适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为佳。

再次,为了促进学生认真阅读,积极阅读,教师可以适当组织阅读复述比赛。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综合阅读,我们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阅读复述,然后由学习小组推荐阅读复述优胜者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阅读复述比赛。

最后,利用学习园地,让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到的好文章。要求写出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处、主要内容,以及推荐者姓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小组轮流主办。

二、注重设置一些阅读的需求心理

在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学生阅读文本的趣味性。一个人的需求心理能激起他对某个事物的强烈兴趣。阅读教学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合理的方式,为学生设置一些阅读的需求心理,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阅读兴趣。

首先,写读书笔记是一种督促学生进行综合阅读的有效方式,既有利于教师进行阅读检查,又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是评价学生综合阅读的有效依据。

其次,读书报告会。可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学生读书报告会,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并在全班报告自己的读书情况,最后评出“读书能手”。评选条件如下:有自己的读书清单,有自己的读书收获,有今后的阅读打算。

最后,专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专题,搜集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便于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个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交流,更有利于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专题阅读可以有效地配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比如,在“走进大自然”、“月球探索”、“人类的起源”等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分别开展“大自然探迷”、“自然之歌”、“月球探迷”、“月亮文化”、“人类起源探迷”等专题进行综合阅读。同时,通过专题读书报告会进行综合阅读成果展示,或者举办专题阅读成果展示手抄报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督促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三、开展活动,激发学习

阅读教学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这种学习,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又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之外,还要多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第一,以读引读。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而引导学生读同一类的文章。

第二,以说引读。在班里,每两周来一个最新作品会,由喜欢阅读的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最新动态,介绍两周来报纸、杂志中出现的一些好文章,通过“先行者”的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要求学生讲一说书中的故事,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和美化,还能在讨论中检查学生阅读的深入程度和阅读的效果。定期举行精彩片断朗诵会,要求朗诵材料有经典性,内容有广泛性。

第三,以活动引读。我们每学期举行一次知识抢答赛,在知识题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如与四大名著有关的人物及情节、典故、歇后语等。

第四,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当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延伸阅读之后,有许多学生就开始有表达的欲望:对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对文章的艺术方面评头论足。老师在此时恰当引导,把他们写的读后感、随笔整理出来,在学习园地中展览,让学生在展览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就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学习。

因此,我们应该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良好阅读的氛围,在氛围中同学自由交流、互相竞争,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阅读局面,使语文阅读教学在活动中完成,使学生在过程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语文综合性阅读的能力也在活动中同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知识积累 整体感知

1.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2.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在语文阅读训练中,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学生往往产生烦燥不安情绪,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以至不能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更谈不上准确解答关于阅读的训练问题,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却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这样的训练是不会有收效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3.设置图书角,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却没有考虑到阅读的物质前提,即是有的无矢,阅读也就成了空谈了。面对当前中学文化氛围相对较薄弱,家庭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且如觅书过程艰难,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殆尽。为此,应集众人之力量,设置一个班级图书角,从教师到学生每学期一人捐出最少一本的书籍。让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让学生的阅读强烈愿望有地方冲浪实现,也掀起了班级广泛阅读的高潮。多样的社会,要求多样的人才,在图书角的内部也必须多样化,不能局限学生的阅读面,不能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另所备之米应香气逼人,所集书籍应健康向上。并非所有的书都“开卷有益”,况且中学生本身还缺乏明辨是非,特别是抵制诱惑的能力。因此,设置图书角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热情地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要帮助学生净化阅读内容、规范阅读行为、提高阅读品味,教育学生远离黄色、灰色、黑色的读物,拒绝“”的诱惑,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确保阅读大课堂在光明的快车道上健康平稳地运行。

4.不应忽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名篇名句,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串讲加分析的教学方法,教法上面面俱到,结果是费时费力,最容易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既没有互动投入,也没有激情感悟。在古诗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比如,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句式等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如果掌握不了,就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同时根据汉语言的特点,沟通古今,活学活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文有利于表达的凝练与生动。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必须得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最绚丽多姿的古诗文.我们只有采取诵读、积累、感悟、运用等最本朴最实效的策略来教来学,才能让学生把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规范表达等领悟在心,运用在手,才能将优秀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镶嵌于灵魂.传承给后代,并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阅读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一、教师转变角色,积极引导

目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很理想,存在着“主客倒置”的现象。如往往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这样,一节课上完了,教师好像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学生却往往收获无几。主要原因在于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教师讲解过多,而学生只是被动参与,他们的认知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他们在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探索与发现等活动被严重地轻视。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具体表现在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引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的适时适当引导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对于作者引用《过华清宫》一诗,同学们认为它揭露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奢侈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进行引导:大家说的没错,但这是一篇说明文,这一段的首句是说荔枝不耐储藏,作者引用这首诗是为了说明荔枝不耐储藏的特点。听后,学生们恍然大悟。教师适当引导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对学生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不是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例如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力图抓住林黛玉这个人物让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从众人眼中的黛玉、王熙凤眼中的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黛玉对其进行描写。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作者主要抓住其不俗的气质进行描写;熙凤眼中的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王熙凤通过夸黛玉标致来奉承贾母,足以表现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宝玉眼中的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主要突出其绝代的美丽和过人的才气。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对林黛玉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感受到了她与众不同的、超凡脱俗的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置身于作品之中,从而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6篇

一、精讲多读

课程标准规定:“在阅读教学方面,不再搞过于繁琐的讲解分析,记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这是新时期、课程标准给我们的新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讲到底,先解词,再归纳段意,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写作特点。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讲深讲透,学生的要求是认真听讲,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完全围绕着教师打转转,没有一点创新意识,也缺乏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强调典型的多样化,岂能由教师一个人包办代替呢?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越学越糊涂,教师也越教越乏味,怪不得有人认为“误尽天下苍生的是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意思,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交流,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创建学生的新思维体系,让学生对所读的文章有新的见解,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这种意义上的精讲多读,教师的精讲应体现在主导性上,它并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结果,而是和学生处在同等的地位,与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和学生讨论阅读中的疑问,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探究式学习氛围。它重在学习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的多读也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多读。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同一材料的多次重复阅读,即我们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呢?首先就要有时间上的保证,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多次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多引导。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多讲少读,实施满堂灌的教学,正如一个老师所说的那样,一篇好文章,学生一看就产生了想读的愿望,就好像一个人看到一件好衣服想试一试那样,但我们教师硬要从衣服的面料、做工等方面来分析,等教师分析完,学生也就毫无兴趣,根本不想读了。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讲究的是深入的体会,是“涵泳”。其次要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读。个人阅读的方法有:默读、朗读、精读、浏览等。集体阅读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度、分小组赛读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撒手不管,应该在学生难懂的地方或是文章最关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指导。如果教师不在这个时候指导一下,学生就会感到困难,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指导,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以读代讲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好方法,记得2001年石鼓区送教下乡活动中,胡妍老师执教的《荷花》,它并没有从字、词、句来分析课文内容,而是通过朗读指导来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她在教荷花的形态时,就是让学生朗读“挤挤挨挨”、“碧绿”、“大圆盘”这几个词语来促进理解的,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另一种含义就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不但很好地阅读课内材料,还要积极参加课外阅读,增加阅读读量,加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方法也很多,其主要方法还是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扩展学生的阅读。例如,在教过《赤壁之战》后,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在教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所有关于李白的诗歌等等。

二、精问多思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疑问的过程。南宋的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则须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中间的“疑”就是问题,也就是一个思考过程,“不疑则不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没有问题,不思考,就不会有收获。其实,学生只要进入了阅读情境中,就会出现一连串的问题,但由于他们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出一定的条理,有时候问题在脑海里稍纵即逝,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弄不清问题在哪里,可能会处在“不疑则不悟的阶段。”

新的阅读教学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充分把握机会,在学生处于“似疑而非疑”,分不清“疑在何处”时,梳理学生的疑问,精心激起学生的疑问。有的教师在提问时很随意,没有经过思考,想到什么就提什么,这样对学生毫无用处。根据语文教学的三个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可以把要提的问题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识记,就是复习所读材料的内容,提问的方式可以是“文章怎么说?”,“文章怎么写?”,“文章写了什么?”等。第二层次是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所读材料的理解,提问的方式是“为什么?”,“你怎样理解?”,“你认为怎么样?”等。第三个层次是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所读材料的运用能力,提问的方式一般是让学生造句、说话、作文等。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在考查学生对杨梅形状的理解时,第一层次应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问“文章把杨梅比作什么?”第二层次应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法,可以这样提问“文章中为什么把杨梅比作乒乓球,从中你能知道杨梅的形状吗?”第三个层次就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让学生跟据上面的比喻句再写一句比喻句。其实教师的提问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怎样思考,主要是引导学生,放飞学生的思维,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最终达到“大疑则大悟”的境界。

学生的多思,主要是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多样化上。学生由于知识面和经验的缘故,往往看问题只看表面,而不会作深一步的思考。例如,像《我的战友》、《开国大典》等内容直接,主题鲜明的文章,他们能很快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但对于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梅花魂》等含义较深、主题含蓄的文章,他们一下子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和写作方法。如果学生浅尝辄止,就会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许多问题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应拨开现象看本质。同样道理,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往往只满足于一种答案,缺乏思维的多样性。他们总是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老师满足于一种答案,努力把学生变成“标准化”学生。这样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新时期的阅读教学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化。以前有一篇文章极力称赞“冰雪融化了是春天”的创意很新颖,其实这就是称赞思维得多样化的,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效仿。在训练学生思维多样化的时候,切忌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学生,应当让学生充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绝对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衡量。如果仅仅用“对”、“错”来衡量学生动态的、开放的思维过程,那将会扼杀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走上传统教学方法的老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多样性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阅读教学的精问多思,不仅要求学生会问,会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引导。它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中更认真,更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三、精导多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运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如低年级以组词、造句为主要内容,中年级以说话为主要内容,高年级以写作为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尽量激发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记得有一次一位特级教师在讲《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就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它在让学生理解“权威”这一词语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权威’的含义吗?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权威人士吗?你怎样看他们?”马上就有许多学生回答。答案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是让学生明白不要只相信“权威”的话,要在实践中得到知识。这种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学,值得我们学习。它既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又让学生明白道理。还有一位教师在教“一丝不苟”这个成语时,就要求学生在理解后造句,学生当时造的句子有“小明看电视一丝不苟。”“小军做作业一丝不苟。”从语法和句意上来分析,两句话都正确。但教师还是肯定了后一句,并说明了理由。这位教师的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我认为就“导”得好。还有我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按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介绍家乡特产的文章,结果学生按照先写树,再写果的顺序,介绍了我们衡阳的特产——柑桔,在市级比赛中获奖。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很重要,关键要教师在备课时多钻研教材,找准引导的切入点,然后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一般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运用知识的要求,这还要教师去发现,不求满地开花,但求一课一得。由此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空间,营造运用知识的氛围,发掘运用知识的源泉,这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加强,思维将会更有条理,创新意识将会更加强烈。这样,教师就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7篇

我所看到的现象是,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将阅读教学曲解为:阅读教学即是阅读训练,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解题技能,以应付考试,获取高分。祸患又何其巨大?《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课总体要求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而许多教师并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将阅读内容局限于课本,学生阅读水平低下,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尴尬。

尴尬之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习惯尚未形成。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的影响,没有读书的家庭氛围。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许多学生从不在课外阅读文学书籍,即使读,也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应付老师的检查。据调查,我班学生很少有真正的课外书籍,他们普遍只对一些鬼怪小说、恐怖故事、童话传奇感兴趣,根本不知名著经典为何方神圣,这实在是农村学生的一大悲哀。

尴尬之二: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过分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须知,“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缘于生活,阅读当然离不开课外。许多教师习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目的是“学习这篇课文”,教学过程是“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教学着眼点是“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教师不问学生的个人体验,强行灌输,学生消极接受,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大相径庭。因为从本质上说,阅读首先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读者能够享受到思想被净化的愉悦,如果学生这样被动接受,试问:他们还有什么愉悦可言?多数教师习惯以课堂为主线,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重阅读技巧的解析,轻阅读内容的延伸。

尴尬之三:尽管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大多教师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技能落伍,教学手段陈旧。许多教师依然故我,践行着“三个一”工程——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试想,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此简陋的教学设施,学生如何来劲?加上教师薪水微薄,上有养老之负担,下有育儿之责任,迫于生计,无心教书,工作倦怠。上课铃响,无奈走进教室,下课之时,匆匆离开。“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究竟能留给学生多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许多教师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

面队课改,面对课改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我心依旧。自课改实施以来,我从未停止对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以下是我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粗浅思考。

一、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做起。课堂上生动的讲述,渊博的知识,飞扬的文采,无一不让学生心驰神往。学生会明白,老师有如此的魅力,一定来自于平时广泛而大量的阅读。这无疑会对学生课外阅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广泛涉猎大量书籍,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的适合学生的作品给他们,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茅盾、老舍、叶圣陶、冰心,他们无一不是热爱读书的典范。在班级中树立读书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多读书,善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其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可利用教室这一阵地,张贴读书名言,书写读书标语,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间,有一种泛舟书海的惬意与快乐。另外,鼓励学生尽量多读一些学生刊物,提高语文素质,经常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全班同学共同分享。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并养成自觉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立足现实,拓宽学生的阅读资源。

渊博的知识源于广泛的阅读,优秀的文章也源于广泛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资源有限,我的做法是“积小流以成江河,积小慧以成大智”。在老师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能量”。

三、加强背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

通过背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妙笔生花的可能。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仿”。中国古代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而一些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注重诵读。白居易在求学读书的时候口舌生疮仍坚持不懈,坡更是把每天诵读《汉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里的200余篇古文,茅盾能背诵《红楼梦》。

四、转变方式,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8篇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三)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9篇

教育家杜威说: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知识原来是寓于生命之中的。意思是说,有生命的知识,通过非生命的载体,在教学中又回到有生命的个体中。这一教学过程,便是对话、心灵交流和有效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升华。语文阅读教学便是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实施对话、交流和训练呢?

1.重视与文本的对话。教师阅读文本是凭自己的阅读个性和经验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并为满足师生对话的需要而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否则,你哪来与学生对话的资本呢?

2.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交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主要方法有:“标题信息获取法”,即引导学生抓住标题,从文体、概念、含义等方面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阅读中思考和寻找答案,获取有效信息。“思路提纲阅读法”即扣住文章思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提纲性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感知文本内容要点。“专题阅读讨论法”即根据教学思路,确定一两个专题或话题,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

3.在学生积累了阅读对话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朱熹说:书要自己熟读,道理要自己去探究。叶圣陶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可见古今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情境、条件和机会。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还表现为探讨与交流、合作与互补、倾听与评价。阅读教学对话不仅受教学方法的影响,而且受学生素质和文本内容的影响,所以有一个创设情境的问题。这个情境,就是和谐的教学氛围和适宜的情境。为了保证学生全员参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每人备一个笔记本,记下问题、别人的发言要点、自己的发言提纲等,因为这种动笔保证了倾听与思考,是保证全员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对话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以问题为对话核心,二是教师的示范和提醒,即教师以自己的学识和见闻,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对话受阻时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迪。阅读教学对话,尤其要重视为学生创造机会,这不仅要求在设计教案时把学生活动和讨论内容作为重点,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各层次的同学有适合自己的发言机会。

5.有效训练,增强综合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层次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消化、巩固、迁移的过程。

这种训练分基本训练和迁移训练两类。基本训练也就是精读训练,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一部分课文进行深入透彻的阅读,寻求规律,以积累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在感性和理性方面有较大的收获。基本训练重点有三方面:

(1)精要语段训练。精要语段训练是课堂教学对话中阅读训练的主要方法。精要语段训练要巧妙,能体现阅读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受到启发,得到训练,学到东西。可以从三方面设计精要语段的训练题:正确理解语境中的语言含义,理清语段层次;体会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精妙或意境的优美;通过对内容和表达的综合思考,获取有效信息,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

(2)精要语句品味。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含意深刻,表现了重要的思想意义,对突出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有些语句,构词造句精妙,极富表现力,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巧妙设计,适时点拨,让学生去品味、感受。

(3)精要内容设疑。学生的课堂对话,常存在“浅”、“散”、“乱”的情况:“浅”,即只从字面来理解;“散”,即回答问题、阐释问题分散有较大的跳跃性;“乱”,即不注意完整性和有序性,常前后倒置、或重复、或遗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生自我阅读和课堂教学仍难理解的,教师可以扣住文章思路,设疑点拨,引导讨论,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

(4)迁移训练主要是与文本有关联的语文知识的积累。结合学生阅读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可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语段,设计阅读训练题。设计训练题,即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又要适当引进典型的中考题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训练中真正学会阅读,培养能力。

(5)创造性的阅读。所谓创造性的阅读,就是阅读中不迷信书,敢于批判,敢于推陈出新。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阅读,学生才能不拘泥于书,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不仅要引导他们养成脚踏实地的读书习惯,而且要引导他们养成大胆质疑的精神。

语文阅读教学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87—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学习内容,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一、抓住字、句、段的训练,夯实基础

1.词语训练扎实有效。现在的学生阅读量普遍增多,对词汇的掌握比较丰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如,《开天地》一课中,作者用“抡起、踩、猛劈”三个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笔者让学生做出的动作,并谈谈自己做动作时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2.加强句子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扎实体会。如,教学《科里亚的木匣》时,笔者抓住“就在那天,他们到喀上去了”这个过渡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讲的目的在于激起读者接着往下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点出时间在不停地变化,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3.加强段的训练。段的训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段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等方面。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大意,接着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找出第二部分就是重点段,然后从重点段入手进行分层训练。当学生分层遇到困难时,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看一看两个自然段之间联系得是否紧密,如果联系紧密就放在同一层里,如果联系得不紧密就把它分开。分完层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第二部分的内容,归纳出每一层的大意。这样逐步反复训练,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划分段落和划分层次的方法。

二、打造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课堂,让学生喜欢语文

1.预习是重头戏。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的最佳渠道,学生只有在预习之后,才能知道哪里是薄弱环节,哪里相对易懂。所以,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方法一般是五步走:一读,读熟课文,要求读通顺、流利。二圈,圈出生字词,并查字典理解。三画,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四思,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留到课堂展示。

2.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年级学生是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所以,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学,把这种直观的美,让学生用图画表示出来,对记忆、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教《望天门山》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意绘一幅画,很快,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就学会了古诗。此外,创设情境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不足,有时候很难理解文章里面蕴含的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用音乐或者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现行的教材都是按照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用主要的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单元训练项目是“掌握文章段落”。笔者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掌握自然段的基础上,交给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接着让学生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说出段落大意,并学习这种分段方法。

上一篇:债务风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债券风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