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7:30:40

语文课本论文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意思 观点 思路

学会读语文课本,就是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再将所学不断用于实践,那学生的作文之渠也定能清澈澄明。拿议论文来说,只要能认真地去学习课本所选的范文,就能掌握写好议论文的要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意要深远,思要深刻

文章的“意”,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好的立意除了要求全面领会,深刻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之外,还要求作者平时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观察生活,提炼主题。比如《游褒禅山记》,这本是一篇游记,对于“花山”之名、仆碑、前后洞之景,人人皆见之闻之,可王安石却能够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迥于常人之意就源于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反思,对生活经历的深刻感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启示我们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眼睛多看,脑子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会怎样”,眼见耳闻到最后都必须要在心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让我们与时代同步,并且能让思想的高度与日俱增。

二、观点突出,一目了然

学生总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论据,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这种松松散散的开头万不可取。无论是引用名言警句开头法,还是寓言设喻法,都必须做到开篇点题,简洁明确,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比如《师说》,开篇第一段就提出了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观点突出,一目了然。学生若能从这些文章中汲取养分,谨记原则,不断实践,那么好头一开,妙文自然来。

三、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等等,但不管哪一种最基本的结构无非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比如《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共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第2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模式。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也”,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层次井然,环环相扣,文章结构极为严谨。让学生学习这个模式不是要教学生死搬硬套,而是让学生养成最基本的思维习惯,知道一篇议论文应该怎么想,想什么,怎么写,写什么。

四、叙议结合,说理充分

学生的议论文里,主要论据是事例,但事例与论点往往是皮骨两离,甚至只摆论据,不能结合论点对论据进行议论,或者只有叙,没有议,总之议论和论据不能紧密结合,说理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所以具体到每一个论述段必须各要素俱全,比如论点句、论据、分析论据,安排可以灵活,但内容一个都不能少。比如《咬文嚼字》,以第五自然段为例,开头两句分别从正反两面阐述论点“文字和情感关系密切”;接着第三句引出论据,叙述简洁,只一句,清楚即可;第四句开始结合论点分析由“推”到“敲”一字之差,情感,意境全然不同;最后一句再次强调论点“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一个论述段是由论点――论据――议论――论点四部分来构成的,是一个极为严谨的论述段,自然它的论证说理是强有力的。这样的优秀范文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首选,读不仅为读,更为了写。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强调读的方法,读的目的,进而提高读的能力。只有会读书了,读的价值才能体现。写出这样的说理充分的“猪肚”我们的文章才不会索然无味。

读与写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在有限的阅读中,如何更好地以读促写,抓住教材当中的课文应该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也是教材编写者们初衷,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越来越生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读与写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源头活水何处来?伊人就在课文里。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语文;处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326-0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职业。然而现在情况已有所不同,批评教师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是谁又曾真正的明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们不被人理解而又无处言说的尴尬处境。在近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语文教师处于教育阶梯的最下层,在这种争论的状态下,他们艰难的行走在他们的事业之路上。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与负担越来越沉重,他们已不再是以往知识渊博,人格高贵,儒雅脱俗的形象,语文教师受到了质疑。本论文主要探讨了语文教师所处的几种尴尬处境。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与现实功利性的矛盾

1、基础学科地位不易落实。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语文这门学科是无足轻重的。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于是顺理成章的认为没有必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而对于母语的进一步认识则是那些专家学者们的事。而语文由于知识的连续性和学习的终身性,需要长期的积累并且进步缓慢,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离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的生活太远了,不能为人们带来任何眼前的实际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于是她在这个重即时效应的社会背景下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冷落。

2、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为相距较远。知识可以教给学生,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但是语文学科检验的结果并不明显,语文学科在一段时间内的检验,学生学与不学在分数上并不会有明显的差别。而数理化科目和生活的联系则更为紧密,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比如夏天天热时洗热水反而会比洗凉水更凉快。而语文的学习我们只需要识几个字、会写个便条、能够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上上网,也就说只要具备了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就能应付现实生活。种种原因导致学生不重视语文,对语文课没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是休养生息课。

二、语文教材对语文教师的束缚

王荣生老师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明确的提出我国语文教师处于一种十分艰难的处境,首先是因为语文课程内容研制的缺失。过去一本语文教材是多年一成不变,时代变了但教材的内容仍不变,内容跟不上形式的变化。现在虽有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材版本的出现,但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也近乎是“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语文课文中,每一篇文章前往往有“阅读提示”后有“思考练习”他们就像“伏敌”和“追兵”一样把学生的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和能力层面而设定的训练目标。而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由于课堂时间和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也只有将学生引向这些预设的问题之中。

此外,教材之中还有一些无法触碰的硬伤。语文《长城砖》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的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2003年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飞行员杨利伟成为了航天英雄,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坦言:“我在太空没看见长城”于是“在太空中能否看见长城”的讨论成为各媒体的热点话题,2003年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语文课本也应尊重科学》。面对孩子的质问,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硬伤教师又该如何解释,而这也远非语文教师可以证明的事情。

三、教师自身不足和缺陷引起的尴尬处境

1、职业意志不稳定

许多教师走上语文教师这一岗位,并没有将其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而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其职责就是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即肢解一篇篇有价值无价值的文章,应付一次次乏味得令人窒息的考试。更有人仅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一块跳板,将来或是从政或是从商。因此,能够将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已经是他们的终级目标。教师在工作中所接触的教学内容,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考试试卷都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提供和介绍的。在大约两轮的教学后,教师掌握了这些别人提供的东西,并能熟练应用就把教学当成了一种重复性的劳动,而忽略了教学的创造性。

2、职业素养不足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给理想的教师定下了九条标准:“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尊重他人,善于诱导;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于创新;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看完这九条标准,试问有几名教师能够说我做到了。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极其威力的教师,就不见得会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教师没有激情,教师没有受到课文的美的感染,学生又从何处去感受课文的美,因此,学生也将课文看成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已,又何来的对于语文的兴趣。教师没有激情,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生的消极反应又影响到教师的情绪。于是,一种恶性循环由此开始。

参考文献:

[1] 冯文全 冷泽兵 卢 清. 教育学.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 翟启明. 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522.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34-02

理性思维是人体大脑思维的成熟模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相连,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理性思维是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性格、情感、意志力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韧性加大,领悟能力加强,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是学生接触最早、最为熟悉的课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很多的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做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加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实现向理性认知飞跃。下面就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谈一点看法:

一、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高考作文虽不要求一定要写议论文,但是议论文无疑是高考语文作文的一部重头戏,议论文也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作文的常用体裁。如今的语文课本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些作文材料和话题,几乎没有相关的作文理论指导,所以应当在语文教材中适当增加写作理论的份量,以改变作文教学中缺少系统理论指导的奇怪现象。也有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重读不重写,在课文阅读分析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很少顾及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对范文的阅读和借鉴,但也离不开写作理论的必要指导。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只能使学生的写作陷入盲目状态。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通常就是给出一个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立意,然后作文。很多学生读不懂材料,有的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抽出一句话然后立意写作,导致对给定材料的把握不全,写出的作文的水平不高,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的做法。有的学生实在理解不了材料,也不懂得如何下笔来写作,在教师催交作文的时候匆匆写作,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作文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批改完作文后就开始作如下的评讲:首先分析材料,得出问题所在,然后就拿一些好作文进行朗读,再针对不好的作文进行一些小段落的修改,警醒学生。但学生对如何写好议论文还是一头雾水,无从着手。按照这样的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何提高?

二、改变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方法

如今有很多学生谈议论文写作色变,这种情况使人担忧。那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1)首先要明确议论 其实议论对于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当人们在针对一个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后,并且为了这个立场而跟别人辩论,有时甚至会争论到面红耳赤的程度,这就是在议论。进而明确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将生活当中的“议论”的书面化,是将口语的讨论、辩论书面化。议论文就好比两个或者多个人在争论一个问题时,双方或者多方在申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后,用各种事实和道理为自己的立场而辩论,证明观点的可行性,并且用语言文字有条理地组织成文,这就是“议论文”。因此,教师指导好学生写议论文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明确如何进行议论文 ①针对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并总结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主要问题。由这些观点和问题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最好能以这个中心论点作为作文的题目。②好的题目是议论文的最大亮点。要教给学生有关立议论文标题的技巧:如给定的材料中讲的是一段呼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可以这样确立题目:A确定论文的讨论范围,是一般的题目。如:论人性等。B用中心论点直接作为论文的标题,是好的题目。如: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C既用中心论点作为标题,同时运用修辞手法的题目,是很好的题目。如:我们的生活需要“人性”这缕阳光。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部分往往决定全文的基调,非常重要。议论文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往往表现为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者开宗明义,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那如何做到“开门见山”呢?大致说来,应该紧扣给定材料的内容或者相关的话题,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交代清楚为什么持用这样的观点,然后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④整体上,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仍使用这种思路,但需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论点作几个方面的论述。总之,我们既要注意突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也要注意突出各个层次的论点。比如针对“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可以在本论部分作这三个方面的论述:A学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礼仪。B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做一名知法守法公民。C在学校教育体制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然后对各个分论点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本论部分的论证引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关名人名言等。⑤议论文的结尾部分采用画龙点睛,即“卒章显志”的写法,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应简要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这时候,全文就形成了“总”(序论)——“分”(本论)——“总”(结论)这样的一种结构模式。

(3)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议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之外,教师应当指导好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作文的习惯,指出作文中问题所在,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议论文作文能力。有句话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不能靠一味地写”,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在自己文章里存在的问题,然后设法去修正这些问题。比如: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步骤:第一遍修改作文里存在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要求书写工整、美观。第二遍修改作文中的语病,使用词恰当,句子通顺。第三遍则修改作文中哪些段落衔接不好,文不对题,然后删除或者添补一些内容进去等等。修改的过程在于换一下作文当中的“零件”,使文章读起来更顺口,更富于说服力。针对一些大部分学生都会常犯的错误则由教师在作文讲解课上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去改正。实际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在作文当中的错误、缺陷,然后想好对策进行修改。这样一个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的过程能锤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和理性的构思。

(4)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但要求必须有理有据。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进而筛选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学生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多角度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将思考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有理性思维的人才,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高中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应当在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3)

2、姚本先,《心理学》(《心理学新论》(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2)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4篇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每节语文课就要像一篇散文,让学生欣赏其中。

几十年来,我的语文课总是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每一节课都像散文一样,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上我喜欢放开,说这说那,东拉西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但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也要收得回。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但是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缺点,严重影响到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语文教学反思论文交互现象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教学交互的纪律对教学活动,特别是对以人文化成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鼎新要求语文教学适应新时代的特点,而语文教学中实施交互式教学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围绕“意义”所停止的全面的立体的交互。既包括课堂组织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包括进修过程中的师本互动、生本互动;既包括显性互动,也包括隐性互动;它应当体现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综合性实践活动等诸多方面。语文交互式教学以生态学的共生论、哲学的主体间性、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另外,我国古论中也孕育了交互的萌芽,为当前语文教育的鼎新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进进新世纪以来,语文教学鼎新进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宗旨、教学方法等诸多领域都停止了大胆的探索,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本文一方面对语文交互式教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停止了全面的纵向梳理,另一方面还运用横向比力的方法对语文交互式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进探讨;在对语文交互式教学的理论内涵进行纵深探究的。在“历史扫描”一节,我们总结了古代语文教育在凸显“交互”特征方面的三个主要特点:1.古代语文教育夸大触及人之本性,启发自觉之心。2.古代语文教育注重人文化成,构建完丽人格。听课网3.古代语文教育教学强调物我交融,追求理想境界。除此以外,本文还对语文交互式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细致探讨。第三部分具体论述了语文交互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语文交互式教学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哲学、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结果,使其内涵得以进一步拓展、加深和完善。从哲学、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透视语文交互式教学,站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关照它,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给它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的共生论、哲学的主体间性、建构主义三个角度对语文交互式教学作出全新的理论阐释。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语文交互式教学的教学特征,我们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的特征:1.自主体验性;2.平等对话性;3.日生日成性;4.非预设性。在本论文的第五部分,从教学实例入手,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交互式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语文教学中运用交互式,就能激活语文教学内容,化静态的客观知识传授为动态的主观精神建构,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感和创造力,使其能够触及老师和学生的心灵,唤醒师生的精神和灵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过程性与生成性,使语文教学释放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5篇

一、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使用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为培养统一的国民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一的教材越来越受到挑战。

一方面,教材的适应性差。特别是像我们国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这一情况就显得更为严重。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有效弥补国家语文课程资源(教材)的不足,使语文课程与地方实际紧密相连,更符合不同地域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不高。传统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本往往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教语文等同于教课本,教课本就是教要考试的内容,老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往往就会造成“死读书、读死书”现象,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却很有限。这也可能是许多学生与家长不重视语文的一个原因。

所以,大力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紧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学的呼唤,刻不容缓。

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目前的现状和问题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其中指出:“各地区都蕴涵着自然、社会、文学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可见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学校与外界交流较少,导致大量地方资源处于“沉睡”状态,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开发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渗透、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日常经验积累等非正式教育途径。

三、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切实有益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切实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语文实践能力;切实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徽文化底蕴的体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同时,也能给各地的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四、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研究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黄山市地属古徽州,不仅以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闻名中外,更以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著称于世。徽文化是与藏文化、敦煌文化齐名的中国三大古文化,历史上这儿文风昌盛,文人荟萃,曾出现过朱熹、陶行知、戴震、程大位、胡适等大师级人物,称得上是人杰地灵。这里名人层出不穷,景点纷繁众多,民俗丰富多彩,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拥有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最有利条件。

然而,我们的学生,土生土长的“90后”,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却是模糊的、浅显的、片面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徽文化传承下去,让古老的徽文化在新时期焕发新的光彩。

徽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恰当地利用徽文化,必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将徽文化与语文教学巧妙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徽州,开发名人文化资源

1.开展“名人传记读书活动”。

通过阅读熟悉徽州名人,了解名人与徽文化的关系,写读书心得,记名人故事,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2.举办“我心目中的名人”演讲比赛。

参观名人故居,加深对名人的了解,学习名人精神,即徽文化的精髓,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3.开展“名人诗文朗诵比赛”。

搜集名人诗文,感受徽文化的底蕴,通过朗诵达到普及推广的目的。

(二)放眼黄山,开发山水文化资源

1.开展“徽州之美我来说”综合性实践活动。

推荐学生在父母带领下,利用假期或双休日,走进黄山的山山水水,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获得心灵的陶冶和美的感受,利用相机记录下美丽的黄山山水,并可以制作图片展,向同学介绍,尝试写以“家乡美”为主题的山水游记。

2.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

3.收集有关“新安江”的诗文,开展“爱我母亲河”的活动,并尝试撰写小论文。

(三)融入生活,开发民俗文化资源

1.开展“我与民俗面对面”活动。

让学生推荐民俗,并在生活中感受民俗风情。

2.开展“徽州楹联文化的传承”活动。

组织学生到景点收集传统楹联,或到大街搜集广告语、标语、对联(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而让学生自己尝试撰写对联。

3.开展“家乡方言我来说”综合实践活动。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国家语文教材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关系。国家语文教材是由专家开发的,有着更严密的思考,在学术品质上优于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仍然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联系更紧密,因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是为了弥补国家语文课程远离学生生活的不足,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使国家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并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兴趣上高度统一。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6篇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记事,亦可发表议论,或两者兼有,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以叙事为主的,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记叙“捕蛇者”的苦楚,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应该减轻“赋敛”的道理。以议论为主,如韩愈的《马说》阐明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千里马”应该善“知”、善“策”的道理。

表:古代奏议的一种,是臣子向君主陈说请求和愿望的应用文体。以议为主,兼有叙事抒情,以情感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谈天下形势。讲安邦经验。申明“出师”的理由,表述对蜀汉的忠笃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在恳切陈情中深表政事,催人泪下。

论:阐明事理的议论文,源于先秦诸子。其特点是长于言辞。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摆出观点,提挈全文,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最后用排比句式对比论证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层次清晰明了,语言也极为生动准确。

记:用来写人、叙事,状物的记叙文体。在写法上。既可由事、景、物生发出情,也可寓情于事、景、物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对岳阳楼及洞庭湖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下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世外桃源寄寓理想,反映了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铭:起初是刻在器物、碑版上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称功纪行的文体,有时也用于警戒、勉励。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书:在文言文中,《XX书》大多为书信。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给司马光的回信,一一驳斥了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阐明了坚决实行新法的理由、态度和立场。

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其特点是题材真实,概括性强。如司马迁的《陈涉世家》,真实地再现了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史实,记述了陈涉领导发动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农民起义迅猛发展的形势,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一位农民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动物小说 中学语文 教育意义 沈石溪 斑羚飞渡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第六单元,收录了包括冯骥才的《珍珠鸟》、沈石溪《斑羚飞渡》、牛汉的《华南虎》、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在内的5篇“动物小说”。5位作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描写了狼、虎、马、羚羊等动物各自的世界与生活,为学生带来了与人类社会不同的属于动物世界的情感与伦理道德。

笔者认为,将动物小说收录进初中语文教材,这与作品中浸透着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以及学生从中可以收获的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本文谨以“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为例,试从文本解析、作品价值和人文内涵这三方面出发,简要论述“动物小说”对中学语文教育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1 “动物小说”概念阐释

可以说,“动物小说”这一概念,是本论文中出现的中心概念。对这一概念做一个清晰的阐释,对于本论文的展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整理了现有的研究资料之后发现,“动物小说”的概念可分三个层次去理解:

首先,“动物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形式。其特点在于它是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形象地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各种动物寻食、求偶、避难、御敌的情态、技能,动物在大自然中的命运、遭遇及动物间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接触等,从中寻觅大自然的奥秘与情趣,给人类以有益的启示与享受。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长廊中,有无数作品以动物为主角,但是,并非所有以动物为主人翁的文学作品都是“动物小说”,那些把不同种类的动物当作人类社会道德观念的形象符号,或当作不同类型人物的化身,让动物进入人类的生活形态,让动物开口说话,仅仅把动物自身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当作点缀或趣味,这一类作品或可称为寓言或可称童话。而那些实录性作品,虽然是以动物为主人翁,着力描绘动物的生活形态和行为动作,其中也不乏有精彩的心理描写,但总体上说,是以知识性和趣味性见长,基本上都是站在人类的叙述角度对动物进行外部观察和命运追溯,就分类而言划入动物故事或动物传记文学更为妥当。

再者,本文所指涉的“动物小说”是指,以动物为主人翁展开故事建构,在故事情节和动物行为基本真实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个别动物的心理感受和思维稍稍逸出物种局限的,渗透着作家对人生、对命运等问题思考的兼有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2沈石溪及其《斑羚飞渡》

有着“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之称的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69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插队,在云南边疆生活了十八年。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代表作有《狼王梦》《第七条猎狗》《双面猎犬》《一只猎雕的遭遇》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一直来,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都深受学生及成年读者的欢迎。从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非常多的学生通过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获得了心灵上的洗礼。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在于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引起了学生听故事的兴趣,作家深情诠释的动物形象深深感染着他们纯真的内心,惊险刺激的动物故事牵动着稚嫩的神经,从而培养了学生关心热爱动物的责任心和面对死亡的勇气;其次,在作家笔尖缓缓流淌的文字如同催化剂一般促使学生去思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去体会动物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无情的丛林法则面前是多么渺小与微不足道,就好像,与手持猎枪的人类比起来,哪怕是再凶狠的动物都是无助与无奈的,沈石溪动物小说直接激起了学生对人性、道德、生命、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关注。好几次在讲解作品《斑羚飞渡》时,笔者都曾深深被学生们所流露出来的真情所打动。

作为课堂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对语文作品的接受与反馈程度,是检验一部作品、一堂课甚至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最好的指标,从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中,笔者感受到了语文课本的魅力和课堂教育的价值所在。这是与该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分不开的。具体而言,《斑羚飞渡》这部作品所具有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生态内涵。《斑羚飞渡》一文描写了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不惜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摆脱困境。从作家动人的描写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动物在自然中生存的法则和羚羊的生存现状。用牺牲一半来挽救另一半羚羊的办法,可以说是这个物种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存窍门”,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自然生态法则。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动物世界不同于人类世界的生存、繁衍、进化法则,对于他们而言,不仅可以从中收获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更多与这个大自然息息相关的生态知识。从这个方面而言,《斑羚飞渡》是一部具有自然生态内涵的作品。

(2)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是《斑羚飞渡》真正打动学生的关键所在,也是作家作品之所以如此具有魅力的原因所在。作品中,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展示了处于个体利益与家庭(族群)利益冲突中的动物们毅然以家庭(族群)利益为先的气魄。当一只年老体弱的羚羊,以自己的牺牲来获得另一只年轻羚羊的生机,这种以家庭、集体利益为先的行为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体现出了悲剧(悲壮美),而学生们之所以在课堂上能从作品中获得心灵的洗礼,也正是因为该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心智相较于小学阶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也有了进一步成熟的趋势,因此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承担起树立学生能够欣赏甚至是享受语文作品,从作品中获得心灵的陶冶进而引导他们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任务。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作品本身文学性因素的剖析,让他们在作品中获得文学的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

3动物小说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意义

在上文的论述中,笔者简要阐述了沈石溪《斑羚飞渡》的内涵价值,而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的第六单元所收录的这5部动物小说作品,就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以不同动物形象为主人公的作品,它们的出现可以为初中语文教育带来怎样的意义呢?

首先,令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形式更加丰富。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已经阐释了“动物小说”的定义,而将以动物的喜怒哀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作品带入中学语文的课堂,可以大大丰富整个课本的作品形式,令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的语文作品,培养他们对不同类型作品的鉴赏能力,尤其是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令学生可以从课本中感受到文学的博大精深,提升他们对作家作品的学习兴趣。如果中学课本中,所有作品都是以人类形象为主人公的话,那么学生便不能更加全面、丰富、多元的感受到文学的立体性、深厚,同时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阐释能力和想象能力,一定程度上就有损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有利于开发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对动物世界的关注与同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人类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大自然的生态圈要紧紧围绕人类为中心进行运转。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中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并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群体,他们应该更多元地接触大自然,更丰富地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斑斓美丽,而将动物小说带入中学语文课堂,不仅仅可以让中学生了解到动物与人类在自然中应该是平等的,动物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友情、爱情、亲情的需要,它们的生存现状是与我们的生态文明紧密相关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对它们加以关注与照顾。通过课堂上对动物小说的学习,可以陶冶中学生们的情操,在他们心中播撒关爱、平等与尊重的意识,进而令他们更好的与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笔者认为,这将是动物小说进入中学课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4结语

“动物小说”作品进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笔者认为这绝不会是偶然。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不断地从这些作品中发现新的可供与学生交流、学习的知识,“动物小说”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是巨大的,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文学、文字的魅力,也让学生们获得了更多对动物世界、自然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更深入地挖掘这些“动物小说”中的深刻所指,是值得中学语文老师重视与关注的。对于这一点,笔者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动物小说:人间的延伸》[J],儿童文学研究,1997(01)。

[2] 沈石溪:《斑羚飞渡》,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8月。

[3] 朱宝荣:《动物形象:儿童文学不能承受之重》[N],《文艺报・理论与争鸣》,2004年10月26日(002)。

[4] 朱宝荣:《动物形象:小说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隅》[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5(01)。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8篇

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课标依据、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教材处理(含资源开发)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内容。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盛行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等,基本上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案。显然,它们要想充分发挥其良好的作用,必须以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教材和学情的正确分析为前提条件。但是,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却存在着一种重视模式运用或导学案撰写,轻视对这些前提条件认真研讨的现象。有的教育专家在论及改革传统备课的问题时,提出教师可以不写教案,只需写出导学案即可。笔者认为,这不可误读为不需要教学的整体设计。相反,无论是教案还是学案,对教学设计的一些要素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当前教学模式、导学案“风起云涌”之时,更应当加以强调。

一、必须重视教材的解读。

大家知道,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要想用好教材,首先必须深刻地理解教材。然而,课程改革以来,有的地方,强调形式比较多,强调方法比较多,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够,也就是对教材缺乏深入的钻研。内容理解不透,形式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目前,有些中小学,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推行导学案,却在教材解读上下功夫不够,就是这一问题在新形势下的表现。

解读教材,首先要明确当前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编排特点,教学的重点。为此,就必须通览学段教材,对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以初中八年级语文(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为例,这是一篇议论文。纵览初中阶段的苏教版语文课本,虽然在七年级(上)语文课本中有过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它主要服务于其所在单元的“关注科学”主题。而作为初中阶段首次出现的议论文单元,就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所在的《道德修养》单元。该单元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开始培养学生了解该类文体的知识,和初步的读写能力的重任。再从该单元内部的编排情况看,围绕“道德修养”专题,设置了五篇课文,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文体的知识与能力来说,也是从不同的方面着眼于学生议论文理解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有的侧重于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以及正反对比写法的运用(《纪念白求恩》);有的以并列式结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有的灵活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体例(《多一些宽容》);有的凸显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陋室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议论文的要素、结构、论证方法都具有典型性,是培养议论文读写能力的良好范例。。其次,要认真分析当前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文章的过程,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的研究过程。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比如文章的体裁,层次结构的安排,主次、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语言的运用等。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为例,从形式入手,先研究其结构。文章分三大部分。第一段即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到第六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其中,第二、三段列举名人事例,从两个角度(高尚的灵活胜于生命与显赫的权势;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六段以乘车的普通少女和参观画展的青年人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七段联系现实,批评了“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的现象, 期望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这样,从分析结构入手,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就自然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这就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采用了纵贯式结构方式;运用举例论证法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典型的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

二、做好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旨在学生能对“人的高贵”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一个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真正理解它有一定难度。文中虽以浅显的事例提高人们的认识,但在教学中还应以贴近学生的实例,加深他们的理解。关于议论文的知识与能力,从课程标准中考查,此前(包括小学阶段)没有专门进行过教育。但是并不等于学生一无所知。有的小学老师,已经结合语文课本中的说理文讲授过一些知识。例如:《人民教育》(2013.6)刊载了蒋岳庆老师的一篇文章——《小学说理文如何教》,文中强调让学生掌握文体特点,明确提出“就说理类课文来说,最重要的结构特点是开头摆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总结提升”。这说明,小学已介绍过一些议论文结构的教学,并涉及到举例论证的方法。又如,如前所说,学生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学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议论文也有一定的印象。再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此前已进行过三课的议论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议论文读写知识与能力。因此,此时的教学,就应当考虑到以上的学情,以旧引新,更多地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的机会。但是,由于学习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学生已有的议论文读写知识和能力有高低之分;对 “灵魂”一词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水平。这些都应在设置学习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时予以考虑,比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充分展示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学生的特长,使能力较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带动和启发。

三、科学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首先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有关议论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一表述,仅限于“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在中找到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些表述,都是教师制定三维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但课程标准确中的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但都还属于课程目标的范围,还不能称之为学习目标。教师确定学习目标时,还需要结合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按照叙写三维学习目标的五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要求,制定出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下面,试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为例,写出该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说出本文结构安排的基本框架。并能准确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阐明论点的理由与根据的所在段落。

2、阅读知识短文《写简单的议论文》,能简要说明本文在阐明论点的理由与根据时,运用的论证方法。

3、能详细划分本文论据部分的层次,并说明它们各自证明论点的角度。

4、独立阅读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能准确地指明其论点和论据,并说明其论据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1、2、3属于一般要求;4为较高要求)

5、感受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6、在对文本的揣摩、品悟中,感受人物高贵的精神世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维;学生;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80-01

在现代课改理念的推动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以往地接受式教学方式,将课堂变得开放、自主,并且学生学会了在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求知、认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活”了起来。当我们在课堂上为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素质和应变能力折服时,当我们在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与老师默契配合、积极思考以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为之高兴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究竟学会了多少?他们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时时注重着课堂气氛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启发,力争让枯燥的文章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下,变得活泼生动,让学生在自主的认知中掌握知识。但我发现教师设计的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确实启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的思维往往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孩子们只是在发掘自己原有的生活和认知基础。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生动的课堂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呢?于是我就在语文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实践,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

1.课堂设计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 发,力争多向性,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1.1 对学生的基础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认知基础,而我们的课本知识正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点性的点拨。如我在教学《猴王出世》时,我一开始设计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读懂古代白话文。但是对于“西游记”这个故事,学生大多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鲜明的人物,倍受学生喜欢。所以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表现出了对人物语言、动作的表演欲望,并且还想配上韵律较强的古代白话文,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生的兴趣,先进行了古代白话文的点拨真是事半功倍呀!

1.2 抓住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实现教案预设的转化。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是要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而后作为一个切入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一般教学问题的提出都是老师来设定的。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会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许这时我们教师的设计思路还没有进行到这里,所以就草率的放过,其实我们更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个关键性的生成性问题,巧妙的进行运用会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

1.3 站在低起点向高起点看齐,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于是他们在提问和回答问提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来。那么当层次比较高的学生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老师既不能阻碍好学生的发展,又不能使层次比较低的学生望而却步。于是老师就应该站在层次比较低的同学的角度向高起点看齐,使好学生既能发表看法,又能全面的进行教学。

2.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孩子的思维的闪光点

2.1 从孩子的思维出发,学生有自己的基础。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有利时机,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正是在这个时机进行为最佳,只有这样孩子的思维才能顺着自己原有的基础与思路出发,孩子才不会懒得动脑去思考。

2.2 给学生垫台阶实现思维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生活化的事物去理解课文中的问题,这是老师要实现生活与课本的转化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垫上台阶。如:在教学《雨铃铛》这课时,老师让学生理解'串串'的含义时,学生会马上想起糖葫芦,这时就需要老师给学生垫一个台阶,让学生可以马上回到课文当中,而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只停在课文之外。

2.3 抓住孩子思维的延续,让其产生矛盾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错老师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矛盾点上,也是学生思维运转速度最快的时候,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渴望欲很强,在这时老师就应抓住这个错误,也一定要追问孩子们为什么?让其在错误中求疑;在停顿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也让全班学生一起解疑。

2.4 该沉默时就沉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在现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对于重点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和积累,一定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沉默中学会思考。

3.跟着孩子的思维走,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出手

在教学中我遵循着:孩子自己能做到的,我一定不会去做的原则。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折射出的魅力,是每个老师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当首先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也可以使思维在孩子和孩子之间交叉,并获得解决。永远孩子能做的老师一定不要去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连续着、矛盾着、并且前进着,把生动的语文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有充分自由的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课堂效率最大化。

语文课本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对高中“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进行整合和归纳,培养师生进行角色换位,从而提高效率,真正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效果。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有:一、高效课堂的构建模式;二、“语文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语文主题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四、“语文主题基础知识积累”课堂教学模式;五、“语文主题背诵及演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六、“语文主题练习”课堂教学模式;七、“语文主题高考链接”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以“高中人教版”为例,研究基于“语文主题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本文重点研究“语文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文主题”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机制

“高效课堂”就是高效率课堂、高效果课堂、高效益课堂。具体教学途径有:(1)通过抢答法、竞赛法、分组发言、开火车回答问题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通过让学生多讲,让学生当成小老师、出卷人等方式进行教学角色的互换,还可以通过学生改题目或评分,培养学生的评分能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3)课堂上通过运用“主题教学法”对课堂内容进行整合归一,从而让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系统性。

二、高中“语文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采用“以一带多,以点带面,讲一练多”的原则,即教师帮助学生挖掘考点和知识点,以第一篇为例,教师讲解为主,采用归纳法进行梳理,其他的几篇采用演绎法,学生加强练习巩固。具体课堂教学方法序列为:目录单元介绍主题阅读

教师在讲解这几篇诗歌的同时引入高考考点,然后采用归纳法让学生积累,在此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演绎法,老师出示问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练习,其思想是让学生平时就养成“高考”意识,学生做完题目后认真核对答案。采用“答案三步法”:一、改正自己的答案;二、研究参考答案,比如采分点以及答题思路或套路;三、学习与模仿答案,重新修正类似题目。

我们选取某高中高二学生的几个班级作为研究实验班和原照班级。我们把使用主题教学的班级标为A班,仍然使用传统教学的班级标记为B班。通过成绩结果对比,使用传统方法教授阅读课和用主题阅读方法授课的实验对比数据显示:

我们以高中二年级本人所带的两个班级为例:

样本班为高二、1班,人数65人。高二、1班(传统教学模式)

实验班为高二、2班,人数65人。高二、2班(主题教学模式)

下面我们对同一个班级进行历时研究,我们通过同一个班级高二、1班2次考试成绩进行对比,2016年10月份期中考试使用主题教学模式,2016年12月月考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高二、1班2016年10月份期中考试和2016年12月月考成绩历时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语文主题”课堂教学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或中等以上的学生在短期内效果最为显著,其他层次的学生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

三、高中其他“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模式

“语文主题写作”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各大文体写作的教学,比如记叙文、议论文等。在训练写作时候,教师可以参考作文资料,每周拿出两节课作为作文课的讲解。

“语文主题基础知识积累”(字音字词、病句、标点)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利用语文课前时间让学生积累或检查。方法有:

1.学生在上课之前轮流写几个字音字词,让其他同学记在笔记本上积累;

2.利用辅导资料自学语文积累部分的生字词;

3.考题中把错的或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这部分字音和字词记在笔记本生积累,不断加强复习。

“语文主题背诵及演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多加强落实和检查工作。对每天或每周布置的背诵或演讲的主题内容进行检查。

“语文主题练习”课堂教学和“语文主题高考链接”课堂教学时,师生需要积极配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模式加强积累和巩固。

课外阅读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每周设计一堂课外阅读课,教师出示固定主题。选取资料来源于练习册、语文读本、课本后的名著导读、课外书,并交流读书心得。课外阅读主题设有:亲情、友情、爱情、励志类(坚持、坚强等)、文明、Y仪、安全、应考、行为、习惯、心态等。

四、结语

“语文主题课堂教学”可以使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练习可以做到归纳整合知识点和考点,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纪恬.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李萍.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西南大学,2011.

上一篇:职业高中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老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