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1 11:31:38

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是学生正喜欢玩闹的时候,他们单纯、有个性、易冲动。他们会时不时地在书桌上和墙壁上书写一些词语或者图画,适时表达他们对学校的留恋。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临别语言。这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事实上,有效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内心感受得以表达,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凭借无以计数的习题或者是书本上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能就此降低。其实,课文只是一个案例,例如,童话故事里面《卖火柴的小女孩》,伺机回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等。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是从文章中进行的延伸,还可以在作者的丛书上进行思维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对“童话大王”安徒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在课下拓展课外阅读增加了兴趣。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和增设情景,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信念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这个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中还紧紧地握着一根燃烧过的火柴。新年的热闹一如既往,没有人关注到这个小女孩。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童话故事中的情节和现实相链接,如,小女孩和她奶奶紧紧相拥,向那没有饥饿、痛苦和寒冷的地方飞去了。她们就这样地飞着,当她们来到这片青草地上的时候,被这群欢乐的孩子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们会……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拓展。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已经没有整齐的读书声了,如果要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无论是在学校里面的演讲活动还是平时的作文比赛,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如此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在此无论是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还是用书画的方式,都在无形中使语文课得到了高效的学习。

我想,我们该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样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实践证明,在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里、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会喜获“双赢”,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升华,语文学科的魅力会得到充分展现。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学思考;反思

中学语文教师要掌握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正确对待新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语文教育经验,我认为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生活气息浓、思考性强、同人文教育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一、充分挖掘人文内涵,发扬人文价值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育一度追求科学化,在教学中过于追求准确性和客观性,这样就使得语文学科不断向自然学科方向发展,而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追求答案,这就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人文内涵,发扬人文价值。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初中生处于叛逆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追求个性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不一样,这就导致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思想差异比较大。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语文教师也要本着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态度对待,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作品的独创性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发表个人对作品的看法时,不能强制性地让学生认同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肯定学生看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补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得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初中生处于身心成长阶段,他们才刚刚有自我意识感,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隐藏起来。教师创建宽松、平等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打开学生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而学生也因为教师的亲切而增加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根本要求。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必须也要紧跟着这一轮轰轰烈烈的改革,不能作时代形势发展剧变的弃儿,必须要深刻反思在以前的日常教学之中,有哪些是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求不合拍的,哪些必须要全部抛弃的,哪些可以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因为反思是一种认识自身从而超越自身的活动。对语文教师而言,它是语文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走向成功的好途径。

一、反思过去,寻找“病因”

俗话说得好,要把病给医治好,得先知道是哪个部分出问题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想一下,无论是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因为这个或那个的问题,必然会多多少少地出现问题的。在日常教学之中,自身不当的一个暗示,一句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言语,一声粗鲁的呵斥,一次无言的拒绝等等,都会给你的学生――祖国的未来造成难以名状的伤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教了很多年的书,又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更不用提去进行反思,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在孤芳自赏之中一日一日地渡过,一年一年地重复着那昨日的故事,日积月累,那将要伤害我们多少的学生啊?!这样的语文教师,能真正教育好他们的学生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吗?当然,就更加不是一个优秀老师啦!其实这就是我要研究要试图解决的课题。

二、分析解决问题,把握现在

教师作为文化和语言的传承人,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勇敢地担当起这一角色。一方面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加深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理解,对自身过去的行为和习惯进行逐一的排查,把和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符合的行为习惯加以保留,并进一步传承和光大,对不和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相吻合的行为习惯加以淘汰和改造,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语文教学方面,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从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与能力素质、心理品质三方面加以进行。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思想道德上应反思自己到底热不热爱教育事业,有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有没有处处为人师表,用高尚的人格育人,用文明的行为育人;热不热爱自己的职业――语文教学,有没有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整个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去,还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有没有担当起语文教师这一作为知识语言传承人的这一职责。其次,在知识与能力素质上,应反思自己是否有扎实的深厚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底蕴,是否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系统,熟悉教育科学知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通晓社会科学知识,有没有注意终身学习,有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没有让学生从心底里由衷地敬佩你,让你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向心力。有没有掌握一专多能,因为教师只有具备了基本认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等,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最后在心理素质上,应反思自己是否有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一种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是否有从众心理,守旧心理,懒惰心理呢?有没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呢?有没有豁达的心胸、积极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创新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较强的心理适应力。因为教师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对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具有非常关健的作用。它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独特教学风格形式;有利于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三、调整策略,积极进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我们教学的行动指南和依据,是必须加以贯彻和执行的。在过去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观念的僵滞和停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大幅度地减少教育所留下的伤害和遗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寻求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这才是当务之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首先是根据新的纲要,制定好教改的整体计划,前提是根据学生客观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教学实际,做到计划的科学性、实用性,措施的扎实性、有用性。在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反思考虑,原来的问题有没有找到对策,要加以解决好,新的方案是否有效果,效果有没有达到?在解决这一批次的问题之后,继续反思寻找新的问题,然后再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寻求讨论对策,提出改革改进的措施,从而最终实现反思性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不断优化,不断前行。作为传承语言和文化的语文教师,也就这样不断趋向完美。

无数次的实践证明,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地调整崭新的教育教学策略,不断地解决原有的和新出现的问题,才能够迎来崭新的语文教学的明天。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训练目标;达成;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07-01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容易忽略的一件事就是不重视教学后的实效总结。作为一位有心的教师,每节课之后都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所讲的内容哪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哪些还能讲的更加到位,我们总会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这其实就是教学心得。教师要是在每天课后抽出一定时间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和失败的经验予以总结记录,然后不断地反思推敲,提出精华去除败笔必能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

1.反思教学的亮点

所谓教学亮点,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处。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课堂,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曾经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不想有学生突然提出想让老师也背诵其中一段,笔者当即声音并茂地将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笔者趁热打铁又将王勃的《序》也背诵一遍,看着学生目瞪口呆的样子,笔者因势劝谕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因为有些文章确实是千古华章,经常颂之,既能提高语感又能陶冶情操,实为一举两得。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一个提示,每节课都应有每节课的出彩之处,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画龙点睛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2.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对即对错即错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语文知识至今都存在学术争议,所以即使有教学上的瑕疵也不难发现。如果能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作将来改正之之用。同时不断地积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就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体教学水平。

3.反思教学中的教

北师大附中程翔老师习惯于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一遍遍的重温教案备课,揣度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堂课即使准备的再好,也会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语文教师的好课堂就是在不断打磨中炼成的。所以说语文教师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该发扬的发扬该摒弃的摒弃。唯有如此,才能根据自己的反思重新调整以后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优秀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反思教学中的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互动式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常态,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语文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那么教师需要改变原来的身份,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而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的参谋。学生的学困难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拨云见雾,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真是需要,语文教师才能有目的的积累自己的课前准备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准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5.反思教学评价

评价一堂课的教学实效高低,在于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测试,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写作。这也就是语文教师需要反思的地方,对语文教师评价课堂实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思维,而应该创新理念,力争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走出校门,到生活中体验学以致用的真实效果,也是我们评价教学实效的一种新思维新观念新形式。当然,创新教学评价的方式还很多,需要语文教师挖掘潜力体现智慧,只有深入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6.反思目标达成

每节具体的课堂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有的青年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一般都设计得尽乎"完美'',但往往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因此.,每节课后,我们都要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如知识目标的重点是否突破,难点是否化解;情感目标的情境设置有没有达到使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能力目标的设定是否通过知识目标的完成体现出来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目标达成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使之更贴近教学实际,从而使目标顺利达成。除以上几点外,我们还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容量等是否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反思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记下错例,以错为戒,以错促思,以增强再教时的针对性,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主要问题;学科分界

一、具体研究方式方法

经过学习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教学反思的方法比较有效:

1.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并正式或非正式地与合作教师、同事或专家等分享其洞察或想法。

2.案例法

案例取材的来源,可为教师或同事的亲身经验;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问题;描述教育历程相关的儿童读物、教育小说、录音带或影带;取材真实情节的假设性案例等。

二、具体措施

在以上三种教学反思方法下,我们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用语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深?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三、研究过程

首先,因为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理论水平有所欠缺,所以我们前期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学习国内外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知识,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调查、分析目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法,进行问题收集汇总,制定下一步课题操作方案。

具体研究阶段:

我们工作在一线,所以就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为主要方式。我们课题组成员平时积极积累各自经验反思笔记,通过撰写教学反思(自我反思,个人反思)提高反思水平(详见附件 案例反思 反思日记)。

其次,我们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分析教学,反思案例(集体反思、讨论),找到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对教案进行再设计,再上课,再比较,让反思深刻,让反思有效。

四、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五、激活语文课堂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参考文献: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淼.中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我当过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后来做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工作,也还是坚持争取时间到课堂听听语文课,参加一些语文教研活动,可以说我这一生做的最多的事是语文教学,最不满意的事还是语文教学。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似乎没有停过步,学生的语文学习书籍也没有减过负,然而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却并不令人满意,青少年语文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好像至今都没有找到叫人信服的答案。

中小学的语文学科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是人的一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石,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就是这样一门为青少年素质奠基的课程,由于种种因素而困扰了我们几十年,至今也尚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作为一名曾经的老语文教师,我常常就自己的从教经历在反思,并把一些心得记录下来。供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专家们作参考。

一、语文学科的功能研究是什么?

国家为中小学设置课程,总是有目的有要求的,为何别的学科都比较容易理解,能一目了然,偏偏碰到语文就乱套了。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发生过几场全国性的大争论,即语文学科的“文道之争”“工具之争”等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一切都要服从阶级斗争的需要,语文也就成了要坚持“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这个“文艺方针”的学科。语文课上政治说教泛滥,空洞分析连篇,再加上当时苏联的文学理论被奉为经典,所谓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等概念也牵扯进了“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能不乱套呢?直到十年,一些地方干脆把语文课和政治课合并,另起名称叫“政文课”,结果是学生的语文质量急剧下降,以致到恢复高考之后,由于学生的语文水平低下,大学不得不加设语文课来补救。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广大语文教师经历拨乱反正,意气风发地迎接语文教学的春天,然而这个春天似乎很短暂,在高考、中考这一系列考试指挥棒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学似乎又迷失了方向,语文在考试的战车上为分数而狂奔。结果呢?仍然是学生语文素质下降,学生写不好字,写错别字。中学生写不好信,大学生不会记听课笔记,研究生写的论文连导师都看不懂等等。总之,社会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仍然很不满意。

如果以1980年为轴心划个线,大致上是前30年语文教学受政治原因的干扰,后30年又受考试重压的干扰,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备受摧残,这应该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间虽不乏志士仁人挥臂高呼,励志改革,然而收效甚微。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是悲壮中前行。在上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中也曾经展现过改革成就的曙光,但时间是短暂的。

每当回顾这一段历程,我常常在想,现在政治清明,让人窒息的门窗早已打开,至于考试的压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考试也会逐步走上规范,形成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说到底,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外部因素,就语文教学自身来看是不是存在着问题呢?我认为不仅存在,而且很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找准语文学科功能的定位,恐怕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教中小学生学语文是为什么?这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然而我们都被种种因素所困扰,把教学目标泛化了,使语文的核心任务缺失了,形成了功能性错位。我们承认,语文以文章为媒体来教学,而文章是有内容有思想的,是“血肉之躯”,但是学生学语文除了受内容的熏陶、感染,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上,这里内容与表现内容的语言文字谁是教学的主体呢?当然是后者,不能主次颠倒。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学生的理解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常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甚至心境的变化都会不断深化,而如何谴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等这些语文的根基却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领会,直至奠定基础的。

我还在想,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大纲,或者语文教学纲要,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时,常常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化,甚至把它说玄了,说泛了,让教师看了、听了,反而糊涂了。为什么不简明一些呢?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应该是:让我们的学生会识字、勤写字;让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让学生们开口会讲话、提笔能写作。这就是语文的目标,至于各学段、各年级的要求都是从这个大目标引发出来的。

这几十年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争争吵吵,现在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总结,把语文的功能搞明晰,既不要被政治迷惑方向,也不要被考试捆住手脚。就各类考试来说,只要学生具备语文的基本功夫,就不应该受考试的制约,何况考试也在改革,也要力求符合教学实际、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二、语文教材的内容应该怎样确定?

教材是教学之本,好的教材不仅学生喜爱,教师更喜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名师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等都自编或自选材料,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今天国家也提倡“一纲多本”,提倡教材的多样化,这实在是一大进步。

现行的教材,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以文章为主体来编制的,依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选择课文,再把课文或按文体、或按内容编制成单元,由浅入深,步步提高,把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知识纵横交织到一起,这是一项综合工程。可以说编教材难,把握好教材更难。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体任务是识字,按教学目标应该掌握3000常用汉字(一说是2700常用字)、这项任务都分散在课文之中,必须一课一课落实到位,这就很不容易,既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又要把字、词落到实处,不能偏废。记得到日本小学去听课,看到教师指导学生认字、写字的严格情景,真叫人敬佩,学生写字时按偏旁笔画、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让人感叹。学生升入初中识字量要增大,词汇量要扩充,作文的要求在提升,如何才能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呢?我一直认为。小学到初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时期,人的一生的语文基础都要在这九年里打好,所谓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都要通过九年的学习和训练,形成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的教材就要围绕这个目标来编制。

至于到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应该有所变化。高中是语文学习的提升和扩展阶段。高中学生的心志在升华,知识面在展开,思辨能力在提高,语文学习的

视野应更加开阔,需要帮助他们在文字的锤炼、文化的传承和语言的比较上下一番工夫。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曾经经历过一段语文教学的大变革时期,1956到1958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学的语文课改成“文学”和“汉语”两门相辅相成的学科,初中“文学”课本以中外优秀现代文为主体,高中“文学”课本则按中国文学史的体系从《诗经》到明清小说中的精品编选而成,汉语则从初中到高中按汉语拼音、词类词性、语法、修辞、语言逻辑等贯通编成。据说这是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这项语文课程的大改革,大概实行了两年多一点时间便戛然停止了,至今也不知道是何原因。然而它留给语文界的影响却是很大的。据我所知,那两年里学校语文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从早到晚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直到现在一些当年的学生来看望我,也常常会感谢教师给他们在语言文字上打下的基础。这段短暂的“文学”“汉语”分设的语文教材改革,经常让我想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高中学生应该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学史知识,知道祖国文化的发展传承脉络,要学习一些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了解这些作者的时代背景,因为文化是积累起来的民族和历史的记忆,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来唤醒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记忆,从而奠定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总觉得长时间以来,在高中阶段我们语文课本中“文言”所占的比重偏低,应该超过课文总量的一半,甚至可以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二。一部《古文观止》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史,里面很多经典名文,至今还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辉。为什么不多选些给学生读呢?

高中学生还要懂得一些语法、修辞的知识,不能因为“繁琐”就取消,其实学生学外语不是一直在贯穿着学语法吗?繁琐可以简化,枯燥也可以变成有趣,关键在教学得法。我们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汉字形成的源流吧,总要知道我国汉代有一部《说文解字》吧,构造汉字的“六书”总应该懂得一点吧,至于浅近的语法、修辞常识更是要掌握一些,不然在今后使用语言文字的时候,连错在哪里都不知道,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我还耍斗胆地说一句:不妨让高中生接触一下繁体字。文字改革50多年了,我们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是简化字,基本不识繁体字,而港澳、台湾以及其他海外华人都使用繁体字,文字的隔阂可想而知,更主要的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都是繁体字,真正成了现代学生的“天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想不妨在高中阶段搞一本常用汉字的“简繁对照”,就像小字典一样,让学生接触对照,或者把三批简化字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辨别。

三、为什么语文教师逐渐缺少了个性风采?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南师附中当语文教师的时候,总觉得当时语文组的一批老教师几乎人人身怀绝技。像老组长方毅侯毕业于北京大学,师承刘师培、黄季刚,博学多才,课堂上旁征博引,鞭辟人里,把一篇篇文言文和鲁迅作品都教活了。又如毕业于中央大学的高鸿奎老师擅长古今汉语。他在教学中常常抓住几个关键字词把整篇课文盘活了。再像毕业于南高师的欧济甫老师擅长古代散文,毕业于中央大学的季廉方老师对音韵、诗词有深厚的功底,所以他们的教学常常能凭借自己的专长实力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欢乐境界。每当想起这些前辈老师们的语文教学,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情,总会感到我们今天的教学正在失去当年的繁华。不要看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上也会出现热热闹闹的场景,也会有条分理析的讲解,但总觉得缺乏厚实的基础,缺少厚实的力度,能留给学生回味的东西少了,让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更少了,似乎如今的语文教学“含金量”不足。

问题究竟出在何处?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十年来从上到下用一些所谓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把教师的手脚捆住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小学校全面推广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语文课也必须按凯洛夫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一节课必须分五段,缺一段就不够完整,真是十足的肢解课堂,形式主义泛滥,加上学习苏联专家的“《红领巾》教学法”,把课文编织成若干问题,从头到尾,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在语文课堂上文章的诵读少了,字词的训练少了,教师的讲解更少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想而知。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理应充满生机活力,只有当教师的个性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课堂才会呈现生命的活力,学生才能释疑解惑,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如果把课堂教学机械地搞成公式,或者说搞成“模式”,这不仅是摧毁了课堂,更是摧毁了教师的聪明才智,直接受害的更是学生。至于现在不少教师在围绕着考试指挥棒施教,把课堂搞成迎考操练课,如果这种教学会产生一点押题命中的效果的话,那设想考完以后呢?学生又能获得多少东西而终身受益呢?这种近视短见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的良知上是通不过的。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在提速,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教学反思对于提升我们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将“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学会反思”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下面我就自己几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有关“教学反思”的一些做法和见解和大家共讨一下:

一、 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现状确实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学反思是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教师积累经验;有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第一时间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成长;有利于提升教师素养,培养思维能力;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这几点,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学者型”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反思中来。

二、 选好教学反思的切入点

教学反思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在反思时可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学反思可以抓住以下几个切入点:

1、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这节课

教学方法是否“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在授课结束后,反思自己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最适合这节课的?如果不适合,那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们应改用哪种方法?“尝试发”、“启发法”、“发现法”、“小组合作法”…… 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既积累了经验,又可以寻求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2、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备课时,我们都会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那在教学过程结束后,我们要反思这节课自己制定的目标完成的怎样?哪个目标制定的不完善,哪个目标没有实现好,需要下节课在完善?

3、反思是否让学生参与了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留意学生在这节课中所扮演角色,留意学生不经意间产生的“智慧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微妙之处进行捕捉,加以重组整合,课后反思、提炼,以便教学生们真正需要的知识,教学生们不懂的知识。

三、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学反思方式

1、在对话中反思——开展教师间教学交流

开展教师间合作式的相互评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等。通过与同事之间的对话进行合作反思,将自己对某一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展现给同事,通过这种教学交流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反思的成效。

进行自我说课,在备课中反思:

2、在说课中反思——自我说课,即自己对自己说课

在说课过程中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上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等。这样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完善,在说课中查漏补缺。

3、在换位中反思——站在学生的角度

教师在教学行动中不能只沉浸于“自以为是”的主观认识之中,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情感和体验。由于年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的差异,教师与学生对于同一教学过程的感受和认识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决策和行动选择在实际效果上一般会与教师的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教师主观认为合理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行为,常常在学生方面看来未必合理。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尝试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思想、体验和感受。

在我初上《二泉映月》这一课时,只是读、分析语句,孩子们根本体会不到文章的感人之处,朗读起来感觉平平。课下我及时进行了反思:现在孩子们才上五年级,对于生活缺乏经验,不知道阿炳苦难的童年,不了解阿炳辛酸孤苦的一生,所以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情感。因此,我布置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并且了解阿炳的艺术造诣在世界的影响。我在下次课堂中两次用了《二泉映月》的音乐,一处放在开课处,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处放在结课处,力求通过全文的感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的领悟。通过这次的改进,学生们体会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所表达的含义,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向往。

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换位”至学生的地位,启动教学反思,对于纠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偏差,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1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2 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3 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4 调控措施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4.1 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4.2 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4.3 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1-02

新课程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现结合新课程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设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感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地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老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 “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 “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 “不假思索地说”, “无根据地说”, “任意地说”, “编造着说”, “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能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做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课堂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共课还是平时教学中,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的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成员在权威的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上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可“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控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交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供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站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 “环保课”、 “综合课”。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育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0篇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1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1.1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1.1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1.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1.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1.2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1.3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3.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1.3.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1.3.3 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4 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4.1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1.4.2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2 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范文 下一篇:数学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