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03-02 12:31:33

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1篇

文本与实际生活互相渗透

学习的目的不是单一地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语文学习中,有很多意境是只可意会而很难言传的,但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真实存在,并且会留下痕迹。他们阅历有限,但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老师不应将自身的感受不知不觉地注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应该用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看世界,写实话,讲真话。

儿童是感性的,善于模仿的。他们在文本中建立了最基本的是与非、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的观念,在学习语文中培养了语感,聆听了大自然最美的声音,感受到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宁静与美妙。例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在抒情轻音乐的烘托下,笔者出示了美文欣赏,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入情入景,沉浸在荷叶、荷塘、夏虫的天籁之中。“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变点什么呢?”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深深地打动了笔者:“我想变成一朵荷花,陪伴在荷叶身边,让她从此不再孤单”“我想变一只萤火虫在夏天的夜晚快乐地飞行”“我想变一只小飞虫自由自在地舞动”。笔者为他们的梦想感动。因为他们是懂得美的,他们的天性是自由而快乐的。

丰富情感,延伸思维空间

只有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于学生心中时,教育才是有效的。只有以实践内化为评价尺度,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例如:《狼和小羊》结尾处,行文戛然而止。每位孩子读到此处都会泛起情感的波澜。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遐想的空间:此时扑上去的大灰狼会怎样?孩子们心软,同情弱者,憎恨凶残的大灰狼,于是纷纷表达:“它一扑,扑了个空,掉进水里了”“它刚一扑向小羊,猎人来了,把它打死了”。也有学生说:“它刚一扑,扑到大石头上,摔得头破血流。”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是非、美丑的基本观念,价值感在课堂上得到一一展示。在相互交流中,他们的情感丰富了,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延伸。但是对像狼一样的坏人,他的本性还是超过了孩子的阅历范围,因此教师要抓住“龇牙咧嘴,气冲冲,反正都一样”等词语,细心体悟,认清狼的凶残本性。

细读文本,掌握语言操作技巧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指出,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应该是独特的、深刻的、与众不同的。语文课的工具性,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感悟则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多角度、多层次的体验。人文感悟已贯穿在教学环节中。它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之上。语言素养的构成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操作技巧,还应该是人的思想素质以及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人格因素的合理建构。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该在文本中感悟教材的人文气息,与文中人物对话,接受文化洗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例如:学习《大禹治水》一文,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重点词和段落,体会大水给人们带来的极大危害,利用板书和文本,体会大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付出艰苦的劳动。从挖通9条大河、劈开9座大山引导河水流入大海,体会治洪工程的浩大。从13年、3次等词语的对比,领悟大禹治水的伟大意义,感受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潜心会文,让这位传说中伟大的英雄在学生们心中留下烙印。又如: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能感情朗读、熟练背诵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指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和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举目远望,看见落山的夕阳,看见黄河水滚滚东流,奔向大海。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和这样的诗人站在一个画面上去体会领悟,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品位,形成了自身的精神力量――积极向上、高瞻远瞩,也懂得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语文,传承千年的东方文化,让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既有雨夜桃花飘落的伤感气息;又有面朝大海的淡定从容和对幸福生活的执著守望;还有对时光飞逝的警醒和对童年生活百般留恋的情怀。让一切美妙的声音,滋生对生命最美、最喜悦的期待,提升生命的质量。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2篇

课堂是什么?是我和孩子们共学习、共成长的时空。

课堂有什么?有探究,有发现,有合作,有启迪,有顿悟,有情感互动,有智慧共生。

孩子们需要课堂,我离不开课堂,于是,课堂便成了我们共同拥有的闪亮的生命。

老师们说,课堂上的我是最生动、最有魅力的。是的,只要一走进课堂,我就会被美丽的语文、聪颖的孩子们激活。我期待着,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苏教版第十二册的《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学中,我“以读为主”,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品味、领悟和沉醉。

1.导读激趣。

“趣”是乐学的先导,可以创造自主参与、和谐宽松的良好课堂教学气氛。教学时,我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用了这么一段导语:“同学们,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太湖之滨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名叫‘碧螺春’。”板书课题后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最后实施检测,保证初读的效果。此时的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尽量读出感情来,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把阅读引向深入。

在此过程中,“读”是核心,“讲”是灵魂。“读”是学生的读,读中理解课文;“讲”是学生的讲,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2.熟读精思。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咬文嚼字,精雕细琢”的阶段。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文章的蕴涵,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收益。如我在教学“采茶”这一段时,问:“采摘茶叶也有一番技巧,第三、四自然段就写了,采茶姑娘清晨在茶园里采摘嫩芽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是一个思维强度颇大的问题,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过程,甚至还能引发学生思维的撞击,出现不可多得的争辩场面。

3.赏读内化。

这一环节主要是运用丰富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诵读的情趣,将学生带入课文语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请你们也学着那个外国诗人,写一句诗,来赞美这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顿时,课堂静下来了,我知道,这段空白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段。果然,有十几双手陆续举起来了。你看:

翠绿欲滴,清新爽人。如青螺入水,惟有碧螺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碧螺绿湖山。能不忆江南?

状如青螺形蜷曲,味道清甜香宜人。要问此茶在何处?碧螺峰上可采之。

似旗似枪五彩丰,茸毛轻舒飘来香。清新爽人宜招待,此茶惟有碧螺春。

湖山何所有?上有碧螺春。入水清粼粼,入口甜津津。

清香浓郁吓煞人,产于太湖碧螺峰。要问香茶是何名?惟我沁心碧螺春。

品味碧螺春,就是品味江南好春光。

……

在这堂课中,学生始终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索,他们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取得了“享受语言,享受文字”的效果。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3篇

我对语文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有了语文,我们会不再孤独,不再苦恼,心烦时可以瞒着妈妈写日记,发泄自已的情感,欢喜时也可以记下我的欢歌笑语。

我爱语文,语文是我们学习的母语,母语可以体现出我的喜怒哀乐,带给我快乐,带给我兴奋,有时让我失落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又有了一份信心,母语看似如此的枯燥,但它却可以被我写成美妙的小诗,美好的篇章,它可以充满色彩,把无味的咖啡,变成荔枝味的奶茶,如果你为语文打开一扇门,让语文也成为大家的爱好之一,美丽的风景画,美丽的风景画下来很美,写下来更加动人,更加吸引人,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语文的奥妙,它可以描绘世界的千变万化,丰富有趣的文字,更能体现写作的无穷魅力与乐趣,这是它如磁铁般吸引我的地方,我坚信,它也一定能吸引我身边的每一位,不管是想识的还是陌生的朋友。

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语文可爱的一面,趣味无穷。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南中初一:胡汇灵(淡紫秋月)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4篇

我搜寻着你的魅力,为此,我守候千年。只为与你邂逅。

唐代诗人李白仰天长叹“明月几时有”,又把酒临风问“今昔是何年”。这是一种洒脱,一种老生狂放的气质,一种俯仰天地的霸气。因此他获得了诗仙之美名,留下千古华章名句。

同样具有伟大人格的还有史学大家司马迁,他在受刑后,忍受着巨大痛苦。他愤怒着,愤怒如火山般爆发,低诉着对这不公平世界的呓语,不,他不会屈服于统治者的。可以证明他的,便只有那只笔了。一滴血疾字,两行泪浇花。不屈化作《史记》。这是一部血泪着成的名史,它维护了一个男人的尊严,尊严。

独立橘子洲头,豪情万丈,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个志存高远的少年。他拥有着君临天下的大气,领导着无产阶级叩响了新中国的大门。

语文,在对这些不朽的灵魂赞美的同时,我们也赞美着你,是你造就了人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语文,你的魅力无处不在。你如春雨般滋润着万物,使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露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你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人格,使他们屹立在历史的风雨中永垂不朽。你影响着同我一样的学子,期待着与你会晤,畅叙心中倾慕、赞美之情。

在我心中,你是一幅色彩缤纷、线条优美的画卷,能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妙、世界的神奇;你是一曲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仙乐,能让我领悟到高山的淳朴、流水的真挚。作为良师,你能给予我的,是需要我辛勤劳作的土地。你是一行行前人的足迹,引领我登上书山的峰顶。你是一句句殷切的叮咛,提醒我拾起遗漏的点滴。我对你怀揣着无限敬意。

我流连于祖国名山大川,徜徉在故乡的小桥流水旁,只为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到你的足迹。你就像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回首着与你邂逅的日子,每一天都使我欣喜不已。在我还未想好能否迎接得起未来的挑战时,你早已背起行囊,豪情万丈地对我说:“军号已经吹响,钢枪正需檫亮。未来向你走来,东方已露出曙光。时间不允许你再犹豫;空间,不允许你再逃避。”我明白了,智慧在我脑袋里,只有充满自信与乐观,决不能留下遗憾和叹息。

你那神秘面纱后,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心,是有对莘莘学子的殷殷期盼,以及对社会美好和谐的衷心祝愿呢。

你的身影奔波在社会中,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请允许我从这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卷吧。

小男孩看见妈妈为年迈的奶奶洗脚,年幼如他,也吃力地端着水,摇摇晃晃,想为劳累的妈妈洗去一天疲劳。而妈妈则享受着儿子的孝心。一屋子欢声笑语。想必,那小男孩心中早已播下爱的种子,日后开的花结的果必是善良之花果。恍惚之中,我似乎看见那笑声之后所蕴涵的无穷能量,对,那是祖国的希望,民族复兴的曙光。

语文的魅力,是一种指引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照亮了社会的和谐,也照亮了祖国的希望。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5篇

我不是古文控

侯文咏

内地小孩子都很怕学古文,台北小孩子也一样,从小学开始,天天都被要求背书,很多小朋友觉得古文超级无聊,但为了考试不得不念,所以大家念古文真是一边念一边痛恨。我也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怎么会乐呢?一点都不乐啊,有朋自远方来还要破费啊。

所以我从来不是一个“古文控”,甚至是非常讨厌古文,以至于18岁考完大学联考(相当于高考),便把所有的国文课本付之一炬。反观我从前写的书里,也从来没有跟古代有任何瓜葛,唯一的瓜葛是不幸被一个叫做蔡康永的家伙抓去合作了40集《欢乐三国志》。因为这个电视节目,我才跟三国有那么一点点联系。

做了几年,我有了两个收获,一是收获了康永这个莫逆之交;二是发现古文可以变成我的好朋友。古人的智慧其实都可以变成今人的,人类要经历的事就那么多,古人当时的心情完全可以换作今人现在的心情。

比如说《三国演义》里一段诸葛孔明的故事。诸葛亮在荆州的时候,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琦,小儿子刘琮。妈妈喜欢小儿子,希望刘表传位与小儿子。刘琦大公子郁郁寡欢,就跑去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只说了四个字――疏不间亲。所谓疏不间亲,就是说关系比较疏远的人不会去离间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讨不到计策,刘琦只好出狠招,把诸葛亮骗到阁楼上,再把梯子抽掉,诸葛亮这才对他说了很多真心话。

这种事我们都遇到过。好朋友跟她男朋友吵架了,跑来跟你倾诉,你同仇敌忾地说:“早就跟你讲过,那男的根本是猪头嘛……”天有不测风云,过两天人家两个和好了,你义愤填膺的话无意中传到男生耳中,结果两个人都不理你了。后来你会发现,原来猪头是自己哦。

早知道疏不间亲,你就不会这么傻了。

西方有句俗语:所有的历史、所有的经典,讲的都是现在。古文不仅可以预知一些事,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现在的事。举个例子,有人称赞你的时候,很多人不晓得怎么回答,我也是,那个情景很闷啊。如果是说:“哪里哪里,都是你过奖,其实没有这么厉害!”自己会觉得好虚伪。

可是如果你回答:“这算什么啊,我从小琴棋书画礼乐诗词样样都会啊,这些都小case(小菜一碟)。”虽然好像理直气壮,但有点违背咱们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品格。翻到我以前很讨厌的《论语》里面来,孔老夫子也被这样称赞过:“啊,孔丘你好厉害哦,你怎么什么都会啊!”孔老夫子讲了一句千古名言,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因为我出身贫寒,小时候很穷,只能什么都学啊,所以学到现在才会变得这么厉害。既谦虚又自大,衔接得又是这么自然流畅。第一次发现,这个孔仲尼有如此高明的本事!

经过这样的事情让我觉得古文并没有那么讨厌。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跨越限制,时间的限制、地域的限制。在书里你随便就可以找到李白、杜甫、苏轼……这些人当你的好朋友,会让你慢慢看到古文有趣的地方。阅读历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未来。

所以阅读古文就是为了我们的现在以及未来,它就这样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

(注:“控”,由日语发音译。指对某类事物强烈迷恋。)

(选自《视野》2010年第17期)

写作借鉴

1.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先说自己对古文的“痛恨”,然后写因为做电视节目,才有意识有目的地接触、了解古文,才真正认识到古文的用途和意义。这样欲扬先抑,娓娓道来,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

2.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从自身所经历的事情说起,亲切自然,令人信服。

3.语言准确、亲切、含蓄。文章的题目运用了一个音译外来词“控”,新潮时尚,且又含蓄,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作者做电视节目是“唯一”的一次,且是被人“抓”去的,非自愿的,用词准确、活泼,把对古文的“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都小case”一句,亲切可感。

4.主题深刻。作者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古文并不是仅仅积累一些古代的死知识,而是要从中发现乐趣,为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要学会学以致用。

【二号美文】

话要怎么说出口

任为新

乡下家里来客人,席间都由小孩子添饭。有一次,我帮一个客人添了,她接过去说:“哎呀,饭太多了。”我补的一句话后来被我妈骂了个狗血喷头――我是这样说的:“不要紧,你吃不完,我们会给狗吃的。”

“人”的定义款项之一是“使用语言”,“能使用”是基本配置,“出色地使用”才是高端配置。话人人都在说,天天都在说,但真正“会说话”的人其实不多。

奥斯卡获奖影片《在云端》一气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奖三项提名。这就是一个“如何说话”的故事。主人公瑞恩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拿着高薪,衣着光鲜,坐坐飞机,满世界跑,然后代表公司对人说:“你被辞退了。”但这其实是一份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你是在敲掉别人的饭碗。这时候会不会说话,效果大不一样。无能的会把人说得要跳河,有才的则“让地狱变得可以容忍,让受伤的家伙看到希望”。乔治・克鲁尼扮演的男主角就有这样的本事。

有一场对手戏,名牌学校毕业的高材生要和克鲁尼比拼:如何裁掉为公司工作了三十多年的鲍勃。高材生是这样说的:“根据心理学原理,孩子遇到家庭挫折,会更专心于学习……”

他得到了鲍勃一句“狗屎”的回答。克鲁尼备过课,他是这样说的:“我知道你年轻时兼修法厨,你喜欢法国烹饪,但后来没能一显身手。现在的这份工作,有稳定的薪水,但不是你喜欢的。今天你可以把它看做是辞退,也可以把它看做是机遇,是你重新追逐梦想的开始……”鲍勃和克鲁尼握手:“你说得有道理。”

陆游说:“作诗功夫在诗外。”说话说得好,功夫也是在话外的。

电影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有的只是快镜头一闪而过:克鲁尼在喋喋不休,对面的女人由眉头紧锁到渐渐舒展。克鲁尼对一个被裁的黑人欲言又止,后来就相互哀伤地注视……很多时候,语言不仅仅是有声响的那种,体态、表情都是语言,甚至连体态表情都不需要――只要真诚表达内心悲哀或者喜欢,不管什么方式都是神圣的。

克鲁尼有点老了,一排抬头纹越来越深,但好就好在这里。这种男人的皱纹不是生理性的,而是一个人成长中遇到了伏击,千万霰弹不知何处飞来,打在这里,造成伤口,留下疤痕。而后在这些疤痕的纹路里,就长出密密的智慧来了。

黑格尔说过,“一个年轻人可以说与老年人一样的话,但是老年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他一生的经验在里面。”怎么说话?像克鲁尼一样启齿之前先动脑,磨炼到他那样满是抬头纹的时候,你随便怎么张嘴都炉火纯青了。

(选自《启迪・下半月》2010年第9期)

写作借鉴

1.文章开头引用作者自己儿时的故事,真实、亲切,贴近读者,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可读性。同时告诉读者,不会说话的危害,引起读者的注意。

2.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如,“而后在这些疤痕的纹路里,就长出密密的智慧来了。”这句话,作者先把皱纹的“纹路”比喻成土地,然后把无形的“智慧”比喻成有形的植物,于是,“智慧”的种子,在“生活磨难”之水的浇灌下,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了。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克鲁尼智慧的积累过程。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简约课堂;精;简;准;活

所谓简约课堂,就是教学预设与课堂教学实践中高度概括的课堂,力求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部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语文课堂教学要划繁为简,去粗存精,务求平实、充实的风格,彰显简约之魅力,才能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简约不是简单,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升华,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简明而符合学情,简洁而极富有张力和高效,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悦和快乐。下面就个人的体会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语文简约课堂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贵在“精”

课本上内容很多,并不要求老师按本宣科、面面俱到,老师首先勇于从教学内容的数量上“瘦身”,凸显语文的素养,才能保证语文课有效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固定的,老师若把课堂当成一个口袋,什么都往里放,势必使课堂因负荷过重而乏味。任何一本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都是经典的,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未必每一篇课文都精讲,教师要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有所偏重,勇于取舍,特别是以专题为单元组织的素材内容,更要精心筛选,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从而使课堂富有自然美和简约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的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它要求学生能从作家对艺术的体检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的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这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能陶冶情操、增添智慧。笔者曾将《安塞腰鼓》和《观舞记》巧妙合并,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同时欣赏东西方各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每一册课本里遴选的现代诗歌,笔者从来都是列为一个专题来进行集中讲解,跨度大但密度小,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前不久,笔者听了组内一节研讨课,教者讲授的是《社戏》,本节课预设的教学重难点是分析人物,体会平桥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但是教者却花了十几分钟介绍作者《呐喊》小说集里的其他作品,从阿Q,狂人,到孔乙己等,并从中谈及爱与恨的纠结。尽管老师讲的慷慨淋漓,热情澎湃,学生却一脸茫然,无动于衷。这样的繁杂的内容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益。

二、教学预设贵在“简”

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应简洁明确具体。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众多教师课前会参考搜索多种资料: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对于这些教师们总是难以割舍,致使教学环节和内容臃肿不堪。尽管可以借助多媒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特点,但是学生在这样环环相扣的“线性序列”的支配下,只能是机械性的被迫式接受,缺少自主活动、自我思考的机会,也就谈不上理解和消化。因此,笔者认为简约的语文课堂中教学预设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干,做到简洁明确。

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真正的简约,教学预设必须遵循下列“五步曲”,即查---知---赏---悟---评。“查”就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包括字词、文章大意。“知”就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结构。“赏”就是引导学生研读重要语段,体会关键性字、词、句的意义,赏析语言文字的魅力。“悟”即在上几个步骤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情感、构思,完成解读文章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的质的飞跃。“评”就是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联系自己个人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这样就能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问题设计贵在“准”

简约课堂的提问要把握一个“度”,力求一个“准”。教者首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问题要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精神,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不竭源泉。如在讲授《社戏》时,由于文章长,内容多,如果把握不好教学的“度”、知识点“准”的话,问题设计会繁杂拖沓,导致文章内容被解读的支离破碎。笔者在设计问题时就从文章最后一节切入,引导学生感知“戏不好看,豆也并不好吃”,并进而思考作者难忘的究竟是什么?这时要求学组间合作探究,自然而然得出答案:在平桥村自由自在的生活美,平桥村淳朴好客的人情美,江南水乡的景色美,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更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和谐过度与衔接。教师要能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巧妙进行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大家再思考一下,还有其他的理解吗”“老师不理解的语句是……你能帮我解答吗”,这样更能提升简约课堂的实效。

四、教学方法贵在“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而教师在简约课堂上更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状态,安排“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角色的变化。我们要由“演讲者”向“编剧”和“导演”转变,要像导演在拍戏一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在做中学的现场感,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思考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创设这样的情景:让每位学生都来当导演,根据课文内容遴选你所摄制电影的主要情节,场面,并能说出理由;再由专门的评审小组来审核评价,授予“最佳导演奖”的奖状。如《邓稼先》,《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等写人为主的文章就特别适应这种拍电影的教学方法。在每次的教学实践中,看到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急于表现时所迸发的思维的火花,笔者就有一种很陶醉的感觉。

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不失精彩,简约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减法”,而是来源于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只有在简约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给学生更广阔的时空;也唯有在简约的课堂中,师者才能真正解放自己,才能让课堂从繁琐走向凝练,从浮华走向恬淡,从臃肿走向简约,才能让学生因为简约而获得了回味、想象、思考的广阔空间,从而从实质上提高课堂实效性,充分彰显语文课堂的简约之美。在简约语文课堂教学的漫漫长路上,笔者将加快探索的脚步,做学生心灵的幸福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程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邵明德:教育学新编.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7] 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7篇

短信的一个特点就是“短”,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简明。一般日常交际的信息传递,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我要做什么”,或“我要你做什么”。短信因其短,就避免了口头语言的漫说和无主题,也避免了书面语言交流中的起、承、转、合,少了许多人云亦云的八股腔,还兼顾了许多表达的理性与文字的运用,令人感到鲜活,同时在交流中还有一定的逻辑,因而简明的短信往往也是连贯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一个既定的情境,让学生用手机短信的形式把这个情境表达出

来,可以生活化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让语文为生活服务。由于这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当然,除了这种实用的功能外,还有许多的短信更具有审美功能。我们都知道,短信是一种不用身体出场、也不用声音出场的特殊的交流方式,和直接通话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心灵沟通的效应,它常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还给人美的感受。在这些短信中,你几乎能看到所有的修辞格,其中最常见的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谐音等等,它们有的单独使用,有的综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是其创作者语文修养、文化底蕴、艺术灵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显示出了语言运用的机智。如:

(1)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里有我春节时轻轻的问候!

(2)新年到。愿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娃哈哈,一周七喜,月月“乐百氏”,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

(3)你的一滴眼泪。对我已是倾盆大雨了;我的一声叹息。对你是晴空霹雳吗?

这些短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把对对方的祝福、问候和思念表达得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再如:

(1)9看见6说:“没事玩什么倒立呀!”0看见8说:“胖就胖呗,系什么腰带呀!”7看见2说:“别以为你跪着我就会嫁给你!”2看见5说:“哈哈,几天不见,你怎么隆胸了?”

(2)清晨领你去散步,穿衣打扮你最酷,翻翻跟头打打滚,上蹿下蹦似跳舞,你说内急憋不住,后腿一抬渍大树,谁知你还不害臊,摇头晃脑装糊涂。愚人节快乐!

这种短信充分发挥了汉字潜藏的游戏功能,藏揶揄于中而妙用巧思于外。它们在传递过程中,让人在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中感到了一种放松和享受到了表达的快乐和语言的乐趣。

还有的短信针砭时弊,对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下面这则短信就是针对狂饮这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模仿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改写的:

“滚滚长江都是酒,乙醇淘尽英雄。瓶瓶罐罐转头空,杯盘依旧在,几张老脸红。残汤剩菜酒桌上,惯看醉汉威风。一群酒鬼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废酒瓶中。”

我们如果将这些短信化为语文课程资源,就会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提供丰富鲜活的学习资料,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广泛的新空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他们所知道的各种新颖、有趣的短信,让学生体味和欣赏这些短信语言。同时,让学生对这些短信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进行分析,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各种修辞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短信语言进行品味、感悟,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并在品味、感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像短信这一类的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座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要我们牢记“生活处处皆语文”,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使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那定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8篇

我认为,打造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妙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具有魅力的语文课堂,良好的课前导入是非常必要的。课前的巧妙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由无意识阶段转为有意识阶段,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新词新语》这节课上,我在课前播放当前最为流行,学生最为喜欢的《伤不起》这首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去感受时代的气息,发现新词语的妙用,再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不但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很快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当然,我们语文课堂的课前导入还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引用诗词,借鉴优美语段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宗旨在于创设情景,增加课堂魅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更好进入学习状态服务。

二、合理的教学内容

有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它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正所谓教书还需育人。因此,要打造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就必须把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合理,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的熏陶,还要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着重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对于基础知识以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教师要着重于联系现实和学生自身情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合作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新型师生关系,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要求也是衡量一节的语文课堂是否具有魅力重要标准。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做到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找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媒体手段

在新形势下,有魅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采用多媒体作为我们教学的辅助手段,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例如,我们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的学习中,如果不借助多媒体,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只限于课文中的语言描述,是很难想象我国古代建筑的具体特征的。但如果我们能在这节课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我们建筑的各部件及整体框架展现给学生,不仅能让学生对我国建筑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引领 语文 文字 形式 情感 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课程,绚丽多彩、言近旨远的语言是语文独特的风景线。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领略语文的美,尽情展现语文课堂之美,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优美世界,领略语文历久弥新的魅力,从而深深爱上我们的母语。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文的美,从而爱上语文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分析字形,领略文字的结构之美。

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汉字像建筑物一样,有间架结构,不管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汉字的第一要求就是稳定,不能摇晃倒地。于是,汉字特别讲究协调和平衡。这是它的结构之美。汉字是用线条来描摹事物的,有一种意象之美。比如,我们平常见到的“哭”与“笑”两个字,不论你用何种字体来书写,一眼看上去都能看出“哭”就是在一脸哭相,“笑”就是在开心地笑。一些书法家把一个繁体的龙字写得象一条龙在飞舞,活脱脱是一幅写意的国画。一些舞厅的外面挂了一个“舞”字招牌,活生生是一个女子在起舞。神奇汉字充满了美妙的魅力。

学生学文言文,经常会写错一些字,尤其是对对那些古今意x差别大的字的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老师教给学生一点“六书”的知识,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我发现很多学生容易把“采”字下部是“木”字误写为“米”字。于是我就在黑板上描摹“采”字的各种造字图形,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问学生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是什么?即猜猜“采”的本义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出“ (爪,用手摘) (果树)”是表示采摘果实的意思。我再作一小结:不管哪一种字体形式,都离不开其本义,即远古采集时代的人们摘集植物的花、叶、果子作为食物,所以它的下部是“木”字而不是“米”字。这样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字的正确写法和它的意思,而且学得饶有兴味。在此基础上,再跟学生介绍了汉字“六书”,教给学生一些古文字的构词知识,如懂得象形文字中的“日”“月”“山”“水”“火”“龟”的意义,了解指事字中的 (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上”“下”“刃”“旦”“本”“末”等字的含义,理解常见的会意字如“莫”“牢”“囚”等字的含义。如知道“莫”的写法 (会意字,意即日落草中,表示傍晚),就能明白为什么“莫夜月明” 中的“莫”是“暮”(傍晚)的意思,“亡羊补牢”中的“牢” (宀 是房屋,表示圈牛或其他牲畜的小屋),为什么不是监牢而是关牲畜的圈。

在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的基础上,再推荐学生阅读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言文字应用》,学习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并以“日、月、车、马、鸟、鱼、羊”为例,讲解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通过实例展示,学生很快了解了汉字六书中的象形、会意、指示的造字法,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一边引领学生进入传统文化领域,了解汉字演变过程,充分感受其神奇的艺术魅力,一边联系现实生活,把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例子引进来,让学生体会汉字文化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正确书写和理解并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激情朗读,体会语言形式之美。

“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会意,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我国的古诗词就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魅力,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玩味,正所谓“字字珠玑”“一字千金”。两个词就能创造情趣境界,一首诗,其实就是一个世界。此外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朴实等等,体现了各式各样的语言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文章的情感与意境自然便能体会。激情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但事实上,很多老师总担心对课文解读得不够透彻,学生领悟不到位,因此对文章分析的多,课堂朗读的时间少。新课标要求的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只有充分的朗读,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包含深情的“美读”,特别是诗歌、散文,美美地读,便“如出我口,如出我心”进入美景,感动自己,从而获得共鸣。如我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读几遍就理解了“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的裙”,“羞涩地打着朵儿”以及“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优美语言的含义,也轻松地掌握了比喻、拟人、通感等表现手法。

我在教学诗词一单元时,就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朗读为主,再将各类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作一对比,读出不同的韵味。比如我教学生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让学生充分想象那巨浪滔天、波澜壮阔的气势,读出那种雄壮美;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象战士驰骋沙场,横扫千里,读出一种气势美;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浓浓的离愁别绪,读出缠绵悱恻之柔情美;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受田园美,读出一种恬淡闲适之美……课堂上,师生一起尽情地读,美美地读,让书声琅琅成为语文课堂最美的旋律,这难道不是语文课堂的魅力吗?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文章,只要反复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要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三、广泛阅读,品味语言的情感之美。

读书需要思考,只有读中悟,才能走进文本,c作者产生共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 而要实施这些目标,关键是让学生“品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表现力和语言的神韵,让语文课堂散发它独特的魅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走进文本,重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精美的课文,可让学生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学生在研读课文时,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体味,推敲,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感悟力,而且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中会丰富自己的想象,进一步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

俗话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课文中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悉心品味,从每一个精彩词语中细嚼品味,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涵咏吐纳,再创语文的诗意。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不仅体现了作家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更是颇具特色。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教师如果引导得当,课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领略语文之美,并把它用优美的语言概括出来,比如:“从课文中,我们就能领略到 “安塞腰鼓”的豪放,感受到“口技”表演的精湛,欣赏印度舞的完美,叹“孔雀舞的唯美,体味中国画的细腻,见识西洋画的夸张……”或者,用这样的句式来形容:“语文之美,美在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美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的琴弦上;美在风光旖旎的田园里;美在雄壮浩瀚的大海里;美在凄婉的离愁别绪里……”

然后,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到“苏州园林”,带到 “故宫”,带到“石拱桥”,带到“岳阳楼”,带到湘西边城;带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进行一次次愉快的精神旅游。再让学生同样用自己喜欢的语句来形容自己的阅读体会,下面我摘录我的学生写的部分语句:“读李白的诗――浪漫飘逸,可引领我们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中华的锦绣河山;读余秋雨的散文――文化哲思,可引领我们游历世界,与世人同发历史的深思;读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可引领我们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积极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体会,这样的抒写,就是一种成长!

学生通过广泛阅读,自主研究,涵咏品味,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体会了文章的深刻内涵,然后再通过写作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储备,学生的心弦再次被拨动,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语言文化中涵咏吐纳,让人性充盈,精神澄明,灵魂自由徜徉,让语文的学与用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成为审美人生的一种状态,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

语文,生动形象,传播文明,承载着独特的魅力和文化讯息。语文课的魅力来自语文本身。我们民族的语言以其丰富的语汇,精妙的表达,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魅力无穷,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畅游于民族语言作品之中,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品读、涵咏吐纳等方法,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趣味,把自己浸润在语文中,欣赏其中的风景,品出语文的真味,尽情领略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亚丽.打造魅力的语文课堂[J].学周刊, 2015(12):230-230

[2]段秋月.巧妙运用幽默语言提升语文课堂魅力[J].教育与职业,2007(27):141-142

[3]曹蕾.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课堂激趣法浅谈《资治文摘:管理版》, 2010(5)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营造 魅力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鲜活而有趣、丰富多彩的,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将我们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阻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和学生都遵循着惯性,机械地传授和学习知识,丝毫没有活力和趣味可言,更不要说课堂魅力。我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所见所闻,简单谈谈对“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的看法。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充分挖掘语文的文化魅力,结合教师的讲课风格,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爱学、乐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地配合老师学好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式教学模式,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容置疑。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一堂课精彩与否,教师起关键作用。只有老师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课堂效率才能提高。教师是教学进程的引导者。目前,存在这样的一种误区,个别老师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淡化了它的教学功能。课堂上,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很高兴地参与课堂活动,但课堂效率却很低,这是因为教师将教学进程安排周密,表面上课堂气氛极其活跃,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

二、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

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创造一种被学生所认可的环境,也就是一种大的教学环境。以此为保障,学生才能真正地放开心胸,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教师首先要扪心自问,想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课堂。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双方不在一个平台上交流,自然难以产生共鸣。要营造课堂魅力,就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望,教师或者是某一位学生的发言,会像一粒石子一样,激起层层的涟漪,激发更多精彩的发言,这样课堂就会活起来。

(二)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小小的课堂之上,它应该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开放的眼光来学习语文,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课堂上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或者体验语文对他们生活的意义,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三、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必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一)作为语文课主体之一――教师,必须“活”起来。

1.一个人的知识量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一个灵活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充分运用他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来为语文课服务。语文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层次和知识层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这样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广阔之门,带领学生探索知识。所以教师必须“活”用知识。

2.语文教材是为学生开起语文殿堂的钥匙,更荟萃了中外名篇。由于时空的转变,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可能不到位,或者是存在误差,教师就要善于结合实际,联系当今现实,帮助学生“消化”。如果单纯地就教材而讲授,照本宣科,不仅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索然。所以,教师要“活”用教材。

3.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方法很重要。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是单纯地学好课文就可以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更是倡导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新颖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体验者,应该不遗余力地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改进,而不能因循守旧,刚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落入另一种固定地模式之中。所以,教师要“活”用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也要“活”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一方,教师讲授多少,学生就要接收多少。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学习的兴趣,语文课不愿意上,语文作业不愿意做,放在最后做,应付了事。在新课程标准已经取得大家认可和共识的前提下,教师要改变过于硬性地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做题等陈旧的方式。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过去的教学方式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现在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倡导个性发展。

1.要鼓励提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表现,提问说明学生思考了,教师不能扼杀这种主动学习的火花,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鼓励集体讨论。学生集体讨论,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集体讨论,许多问题不需要教师解答,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而这种参与的过程会让他们更有一种成就感,印象更加深刻。

3.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实践证明,标新立异的学生往往更有创造性思维。学生标新立异并不可怕,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其他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