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鉴定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4 22:29:41

运输鉴定报告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餐具;血清凝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02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革兰阴性弧菌, 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目前已在数量上超过沙门氏菌中毒案例, 成为我国首要食源性致病菌, 也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1]。2014年5月本区某中学学生食用了某餐饮有限公司配送的午餐后, 有57名学生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便腹泻、腹部绞痛 , 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现象, 腹泻次数3~20余次, 便血。因此高度怀疑为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导致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由于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较多, 症状较重, 微检科迅速展开多项致病菌检测鉴定和溯源。确定本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标本来源 13份送检食品(含5月8日中餐和5月9日中餐, 分别由学校及供餐单位留样的食品) 。餐具及运输用具类采集14份样品, 其中7份运输用具(运饭箱)及6份餐盒及餐盖(未消毒)、1份饭勺(未消毒)。患病学生的14份肛拭和1份呕吐物。

1. 2 试剂与仪器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嗜盐性试验培养基、3%氯化钠甘露醇、赖氨酸、MR-VP培养基、ONPG试剂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革兰氏染色液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购自郑州博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梅里埃ID32E生化鉴定条购自法国bioMerieux, sa。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恒温培养箱经过南京市计量技术研究院校准, 并经过校准评定。ATB微生物鉴定仪购自法国梅里埃。

1. 3 方法

1. 3. 1 采集的样本及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沙门氏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蜡样芽孢杆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等检测。检测方法[2]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自检验》中GB/T4789.7-2013、GB4789.10-2010、GB4789.2-2010、GB/T4789.14-2003、 GB/T4789.11-2003、GB4789.4-2010、GB/T4789.3-2003、GB4789.5-2012、 GB/T4789.6-2003等。

1. 3. 2 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按照相应的方法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增菌、分离、鉴定。其中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出现浑浊, 划线接种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平板可见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粉紫色菌落, 直径2~3 mm。通过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做纯培养后做氧化酶试验、革兰氏染色、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嗜盐性试验以及3%氯化钠甘露醇、赖氨酸、MR-VP培养基、隔夜培养物ONPG等初步鉴定试验以及用微生物鉴定仪读取梅里埃ID32E肠杆菌生化鉴定条进行鉴定。

1. 3. 3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 对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凝集试验。 将18~24 h的培养物, 用3%氯化钠的5%甘油溶液制成较浓的菌悬液。K抗原的鉴定:取上述制备好的菌悬液, 滴加多价K抗血清, 出现凝集后再用对应的单价抗血清进行检测。O抗原的鉴定:取菌悬液, 121℃高压灭菌1 h, 以破坏K抗后, 进行O抗血清玻片凝集试验, 同时用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

2 结果

2. 1 致病菌检测 13份送检食品中均未检出致病菌。餐具及运输用具类采集14份样品, 检测结果为:检出副溶血性弧菌6份, 分别为高三(3)班饭箱、高三(9)班饭箱、高二(2)班饭箱、高二(5)班饭箱、高一(8)班饭箱、勺子。患病学生的14份肛拭和1份呕吐物中, 有5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余致病菌均未检出。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培养及生化结果为: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出现浑浊;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平板可见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粉紫色菌落, 直径2~3 mm;通过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做纯培养后做氧化酶试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 呈棒状、弧状、卵圆状等多形态, 无芽胞, 有鞭毛;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可见底层变黄不变黑, 无气泡, 斜面颜色不变, 有动力;嗜盐性试验可见该菌在无氯化钠和10%氯化钠的胰胨水中不生长, 在7%氯化钠的胰胨水中生长旺盛;3%氯化钠甘露醇(+)、赖氨酸(+)、VP培养基(-)、隔夜培养物ONPG(-)等。初步鉴定试验均符合副溶血性弧菌, 最后用梅里埃ID32E肠杆菌生化鉴定条, 经ATB微生物鉴定仪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ID=99.9, T=0.89)。

2. 2 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凝集试验 对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凝集试验, 菌体抗原均为O3(+++), K抗原多价均为K6(+++), 由此可基本判定这两株副溶血性弧菌来源一致。如有条件, 可进一步做毒力基因和PFGE鉴定。

3 讨论

夏秋季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一般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 主要来自海产品, 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 如咸菜、腌肉等。该起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 根据有便血情况侧重副溶血性弧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的检测。实验室检测从运饭箱和患者肛拭子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 并对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凝集试验, 菌体抗原均为O3, K抗原多价均为K6, 确定本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国内研究也证实O3型是导致我国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流行优势株[3-5]。通过对餐具和肛拭子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学分型, 进一步鉴定出是同一血清型, 从而为食物中毒的判定, 在实验室溯源上提供有力证据。

近年来, 有部分疑似食物中毒发生时, 由于多方原因采集不到留样食品或留样食品不具代表性导致不能检测到病原菌, 从而影响食物中毒的判定。本次实验在食品中均未检出目标致病菌, 但在部分运饭箱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由于餐具不卫生, 加上夏秋季气温高, 微生物大量繁殖, 污染食物从而导致食物中毒也早有报道。说明在食品的运输环节和餐具上要加强监督管理。现场调查发现运饭箱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作者建议餐饮单位重视运输环节卫生 , 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

参考文献

[1] 刘伟, 王菊光, 王丽丽, 等.对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的PCR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同源性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24(5):726-72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1-3.

[3] 方晔, 陈锦德, 陈黎, 等.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PFGE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 24(19):2791-2795.

[4] 俞慕华.两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血清学溯源结果分析.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3, 25(2):144.

[5] 袁世强.餐具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职业与健康, 2006, 22(22):1958-1959.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散货;短重;水尺计重;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U2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0-0032-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现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性散货进口国之一。然而随着进口量的增加,大宗资源性散货短重案例随之上升。频繁发生的短重风险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秩序,损害了收货人、承运人、发货人等多方的利益,亟需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与重视。

由于各个大宗资源性散货出口国国情不同、货物性质各异以及分港装卸等多种因素,造成货物短重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将根据作者从事进出口商品重量鉴定工作的经验,着重对以水尺计重方式进行重量鉴定的资源性散货短重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减少短重风险发生的对策。

1 短重的概念和规定

1.1 短重的概念

短重是指没有达到规定的或商定的物品重量计量要求,也就是俗称的缺斤短两,常指大批货物或物品重量的缺失。

1.2 短重的规定

从短重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对短重的定义限制有两个。一是商定;二是规定。

所谓商定就是贸易双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商约定,从而确定出一定的比例,并写入合同,超出约定比例即视为短重。

根据中外航运实践,大宗资源性散货运输计量通常使用水尺计重。《进出口商品重量鉴定规程 第2部分:水尺计重》(SN/T 3023.2-2012)对水尺计重精确度进行了具体量化规定:如果船舶制表准确度在0.1%,其水尺计重准确度可以在0.5%之内。因此,业界普遍认为货物重量损失在0.5%以内属于正常损耗。

在重量证书出具的实际操作中,检验检疫部门一般将以水尺计重方式进行重量鉴定的货物,短少比例超过0.5%的情况视为短重,并出具短重证书。

2 短重风险原因分析

本文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对造成短重的风险因素加以识别,识别结果以鱼骨图的形式给出,详见图1。

结合因果分析法对风险因素进行归纳,造成进口大宗资源性散货短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然损耗,是指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货物本身特性、固有缺陷等造成货物的自然减量。大宗资源性散货在海洋运输环节,由于受运输条件限制,极易受到外界自然力的作用(如风雨的侵蚀),发生干燥、风化、挥发、粘结等现象,从而引起货物重量的减少。

(2)计重方式不统一。由于各国港口生产条件以及港口作业惯例不同,大宗资源性散货装船作业计重方式各不相同,许多港口采用衡器鉴重、轨道衡等计重方式,而在我国港口,大宗资源性散货往往采取水尺计重的方式进行重量鉴定。衡器鉴重的精确度为0.2%,水尺计重的精确度为0.5%,两种计重方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误差,货物实际重量出现差别也就不可避免。

(3)装货港原装重量不够,是指在国外装货港口,由于受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影响,实际装船货物重量少于船方签发给发货人的提单重量。水尺计重需要精确读取船舶吃水从而计算出全船货物重量,受港口水文条件以及鉴定人员业务能力的限制,往往很难准确的读取吃水。另外,也存在某些不法商人与鉴定人员进行勾结,伪造水尺报告,并串通船方,要求船方签发多于实际货物重量的提单,从而进行贸易欺诈。

(4)多票混装、分港卸货等运输方式导致的短重。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船舶营运效能,承运方往往会采用多票混装、分港卸货等运输方式,即同一船舶装载相同或不同大宗资源性散货分卸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港口。在分港卸货模式中,受港口作业习惯、船方大副水平等原因限制,船方对第一卸货港实际卸货重量控制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货物不分舱的情况下。

(5)航行途中排出明水导致的短重。铁矿砂、炼焦煤等资源性散货,受货物本身性质以及诸多人为因素干扰,货物含水量较高,在航行途中会有明水渗出形成自由液面,构成重大安全隐患。为了保证航行安全,船方会将明水经污水井排出。排出的污水在装货港进行水尺计重时已经计入货物重量,在航行途中排出,从而造成到货港货物重量短少。

(6)承运船舶不具备水尺计重条件导致的短重。在一些不发达国家或是短距离航线中,老旧船舶、沙滩船舶仍是运输主力,如承运进口朝鲜散货的船舶。老旧船舶船龄一般都在20年以上,船体结构大都发生了变化。沙滩船舶在建造中没有审批图纸,或未按图施工,或造船工艺达不到船检法规和规范要求,使得船舶质量低劣。老旧船舶、沙滩船舶进行水尺计重所使用的图表多与船舶实际状况不适用,且存在较大偏差,如无压载水纵倾修正表、无吃水标记修正等。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此类船舶不满足水尺计重条件,无法进行水尺计重。在装运港口,发货人为了自身利益,多租用此类对自身有利的船舶进行运输,并在签署合同时明确要求进行水尺计重,往往导致在国内卸货港实际卸货重量小于提单重量。

3 对策及风险应对措施

进口大宗资源性散货涉及到承运人、收货人、国内主管机构等多个方面,如何有效减少大宗资源性散货短重风险的发生,维护好国际经济贸易的秩序,需要参与各方共同努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 承运人方面

承运人作为收/发货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货运合同中,承运人的责任一般说来主要是保证所运输的货物按时、安全地送达目的地。因此,承运人应对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货物灭失、短少、污染、损坏等负责,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若遇到承运货物出现短少,承运人负有客观方面的举证责任。承运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使船舶处于适航状态,并妥善配备船员和配备供应品,使载货处所适于并能安全收受、载运和保管货物。

(2)在装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船岸检查表》、《Loading Sequence(装货顺序)》要求装载,并加强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方面提出异议,进行协商解决。对装货过程中洒水、下暴雨等特殊情况,船方应做好航海日志和装卸日志有关事实记录,必要时船长可发表《船长声明》并通过得到有关方面签认,从而保护收货人和自身利益。

(3)承运人可以独立申请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在装货港和卸货港进行重量鉴定,第三方检验机构独立的开展计重工作,并出具重量报告,从而遏制在装货港因发货人缺乏诚信、存心欺诈而做出的造假行为。

3.2 收货人方面

目前,进口大宗资源性散货多为卖方市场,加之很多收货人缺乏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充分了解与熟练应用,在签订购买合同时,国内收货人多处在不对等的劣势地位。如果到港货物出现短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国际通行做法,收货人有索赔的权力。但是,收货人对货物短少所要求的赔偿牵涉到多个方面,索赔工作十分艰难,将耗费一定的时间、人力、物力等。因此,国内收货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客户选择、合同签订、租船等多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以规避短重风险。

(1)签订进口货物合同时,充分考虑到货物短重带来的风险。合同条款要做到严密、规范,约定详细合理。检验方法、索赔期限、结算依据等都应写清楚,避免合同缺陷。尽量争取较长的索赔期限,尽可能的选择以中国检验检疫证书作为贸易双方结算的依据。对于含水量高的货物,尽量争取以干吨作为结算的依据。

(2)对客户信誉和市场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尽可能选择信誉好、操作规范的公司合作,避开短重严重的港口、出口国家或供应商。

(3)增强在租船方面的话语权。及时提出本方的合理要求,对于卖方任意指定船舶的行为加以干预,对于相关方面过有重大短少记录警报的船舶尽量避免使用。

(4)实施装船前检验。聘请本方信赖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实施装船前检验,及时掌握货物装船情况,从源头上杜绝发货人和不法检验机构的勾结。

(5)投保短量险。短量险是货物运输保险的附加险之一。保险公司负责赔偿被保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数量短少或缺少的损失。在进口货值较高或是短重案例频发的大宗资源性散货时,国内收货人应有选择的投保短量险,从而转移自身风险。

3.3 主管部门方面

《进出口商品数量重量检验鉴定管理办法》第三条: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数量、重量检验鉴定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此条款明确了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作为进出口商品重量鉴定工作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作为行政执法部门,检验检疫机构应充分发挥在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作为、主动创新、主动服务,有效减少进口大宗资源性散货短重现象的发生。

(1)建立船舶黑名单制度。建立来港船舶数据库,详细记录来港船舶的重量检验情况及船舶规范等细节,对于曾出现重大短重现象的船舶进行重点关注,并及时预警通报,提醒相关企业减少对此类船舶的租用。

(2)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承运船舶、发货人、装货港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不同的风险评估等级,通过多种渠道对外进行预警通报,进一步提高进口商在谈判和签订合同时的警惕性。

(3)健全分港卸货机制。严格按照《进口大宗货物分港卸货法定鉴定工作管理规定》,建立分港卸货沟通交流机制,确保第一港卸货结束后情况能及时反馈给下一港。对本港出现重大短重情况或情况复杂的船舶,可派鉴定人员到下一港协同实施鉴定。

(4)加强科研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水尺计重工作受港口自然环境及鉴定人员业务能力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检验检疫部门应该不断加强水尺计重方面的科研工作,研发新型水尺观测工具,有效减少港口风浪对水尺观测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鉴定人员的的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一支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的鉴定队伍,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为因素对水尺计重精确度的影响。

(5)主动做好服务。加强与国内收货人及货物公司的沟通联系,定期派工作人员上门,向广大进口商宣讲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及技术性贸易措施,提高企业的自我防范意识,同时认真听取企业在大宗资源性散货进口方面遇到的困惑与困难,有针对性的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帮助。同时,全程跟踪追偿。查出货物短重后,及时出具权威重量证书,并在企业索赔的过程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主动做好跟进服务,帮助企业进行索赔。

4 结语

进口大宗资源性散货短重风险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且随着现代运输方式的发展、运输工具的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不同的形式。采取措施减少进口大宗资源性散货短重风险的发生是承运人、收货人、主管部门等国际贸易活动的参与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多方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有效的遏制或减少短重风险的发生,才能切实维护各方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 SN/T 3023.2-2012,进出口商品重量鉴定规程 第2部分:水尺计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 国家质检总局令第103号,进出口商品数量重量检验鉴定管理办法[Z].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3篇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自我鉴定我叫林锐芬,生于1988年2月,是一个性格有些偏内向但又有些活泼的女生,我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美丽的西子湖畔周边,我个人比较爱好看书来丰富自己的生物业管理人员的自我评价例文 本人对于工作能够细心有耐性,自学能力强,有责任心,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踏实肯干,积极上进。有团队合作精神,能文科教师函授毕业自我评价 通过*年的*科函授学习,我在思想认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具体如下: 1.思想认识:本人在函授期间,能认真学习学院开设的《马克思2012年春训学习心得体会这次春训,我们集中学习了县委党校2012年春训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方法步骤。学习了xx、xx、xx等中央领导的讲话,学习了安和唐勇等县委领电力公司党委书记同志记功材料 朱,男,现年五十岁,现任龙山县电力总公司党委书记。自担任龙山县电力总公司党委书记以来,他在经济建设这个大舞台上,坚持大学生2011年实习自我鉴定2010年新春后的第一场招聘会,我幸运地进入了多玩的初试、复试、实习。短短的一个月,无论是对工作或生活、专业技能或态度,我都受益匪浅。培训 学在全县家电下乡启动仪式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xx县财政局对我县家电下乡工作全面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 家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情况回头看自查报告 根据县纪委《关于对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开展情况进行“回头看”的通知》精神,我局对去年以来机关效能建设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了自物理实验报告《观察凸透镜成像》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师德建设演讲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大会安排我为代表作大会发言,感到万分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师德建设大讨论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物流专业快递公司实习鉴定 20xx年,是我毕业的一年,为了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按照学校的要求,我来到**物流快递公司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在这三个月的学习中我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进步很大,尤其是对物流定义里的物流的各个环节间的紧密关系更加理解,下面是这段时间的实习签定。 物流是将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包装,信息处理等基本因素实施有机结合的过程,其中的每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我每天的工作中我就体会到这一点,我在公司实习的岗位是小件员,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派件和收件,在这其中可以说对物流各因素的关系更加了解。 我工作的交通工具是电动车,它是我运输的交通工具,公司发的背包相当于我的“快递仓库”,我每天出库后都要装卸搬运,然后要对货物的收件人进行电话联系,有异常信息急时反馈处理,最后就是派送,在这个环节中更要注意合理优化资源。只有把这几个环节紧密的贯穿在一起,提供 才能按时完成派送任务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货物晚点。 在送件的同时会有客户打电话要你去取件,这时你要在得知取货信息40分钟内完成取货任务,在取货环节中你要把客户的快递进行合理包装,要信息处理最后把货物安全送回自己所在的操作点。 以上就是我每天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它很好的把物流的各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物流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它的各个环节的合理优化配置是物流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物流就是a至b的过程,但是要想在最短的运输时间,最低的物流成本,和最安全的运输方式达到目的地就要很好的衔接物流的七大要素。 实习结束了,虽然这段时间风吹雨淋感到很辛苦,但是获得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有了非常好的一次社会实践机会,不但有益于我的不要设计,更有益于我以后的发展道路。物流专业快递公司实习鉴定 相关文章:地理专业本科生实习鉴定农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实习鉴定商场服装营销实习鉴定政府机关实习鉴定评语范文大学生大型零售超市实习鉴定服装设计专业实习鉴定国贸专业软件模拟实习鉴定实习鉴定必要性及内容查看更多>> 实习自我鉴定 2011年度党建工作计划2011年,是我市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龙井市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2011年应届毕业生自我鉴定在学校中,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去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适党员民主评议自我评价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一直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求真务实。能够通过关注各种媒体报道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策划以“树立社会主义2010年3月大学生入党志愿书范文尊敬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信息系统合同委托方:_________ 服务方:_________ 鉴于委托方有意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方愿意为委托方提供上述信息化管理系统,双方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初三班主任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的讲话同学们,三年前,稚气未脱的你们,满怀憧憬走进徐楼中学的大门。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三年的光阴就要过去,距离中考仅剩下最后的一百天记京沪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阳光高速”活动 京沪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组建于2000年10月,管辖京沪高速公路临沂至红花埠路段全长84.1公里,途经兰山、罗庄、苍教师社会主义荣辱观心得体会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有对光荣传统的发扬与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荣辱观包容了小学教育教学培养社会主义消防记心中,安全伴一生第八周国旗下讲话 《消防记心中,安全伴一生》 火,带给人们光明;火,赋予人们温暖.但是火也吞噬了无数生命,留下了累累伤痕. 我们不会忘记,2003年11月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自我鉴定回首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4篇

从旧锅炉安全质量技术鉴定报告背景概述中以及用户买卖的证明中不难看出,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的企业经营不善,造成倒闭停产,象锅炉这样的贵重设备就会被拍卖掉抵债;有的企业经营良好,原来配置的锅炉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需要更大的锅炉而卖掉小锅炉;有的企业因政府环保要求而更换燃煤锅炉;有的企业因建厂时资金不足,而需要旧锅炉。在这种市场行为下,旧锅炉的移装变多了,进行这种交易的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锅炉型号多为整装快装工业锅炉。应当认识到旧锅炉是一种宝贵的生产物质资源,为创造节约型社会,促进生产流动需求,有着积极的一面。

二、旧锅炉移装安全质量技术鉴定

在这里提到旧锅炉安全质量技术鉴定指的是旧锅炉移装投用前的鉴定,目的是为了保证锅炉的使用安全,防止出现假锅炉,对锅炉的使用价值和功能性能进行安全质量技术评价,有如下意义:

1、首先旧锅炉在安全可靠的前题下才具有使用价值,但购买旧锅炉存在着风险,旧锅炉已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受损,就拿锅炉本体来讲,锅内出现水垢,受压元件出现腐蚀、磨损、变形,甚至出现裂纹、材质劣化等情况,严重影响了锅炉的使用寿命。虽然购买时价格便宜,但使用维护费用很高。

2、旧锅炉是否具备安全使用功能也应当考虑,很多锅炉在卖掉前已停用了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停炉时间内锅炉本体得不到良好的保养,受压元件加速腐蚀,锅炉受热面管常出现腐蚀穿孔,投用后旧锅炉能否按原有的工作参数进行工作无法保证。另外各种阀门、安全附件、仪表控制装置、水处理设备、附机设置等出现失效,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更可怕的是用户一旦购买了土制锅炉,完全不能达到安全的要求,谈不上这样的锅炉具备安全的使用功能。

3、旧锅炉在运输过程中也会造成损坏,可见的有旧锅炉的炉墙被损坏;锅筒上的接管被撞飞;受压件在运输途中被建筑物等碰撞变形等问题。能否满足使用要求,也应进行安全质量技术评价。

4、旧锅炉的原始出厂技术资料和使用资料常出现不全或遗失,对锅炉的注册,使用造成麻烦。在现场核对时,常发现锅炉上的铭牌不见,打在锅炉上台号钢印无法确认,给旧锅炉的鉴定带来困难,也给不法中间商带来投机行为。旧锅炉出现套铭牌和套原始出厂技术资料的情况较严重,进行资料与锅炉本身身份符合性鉴定,就是为了防止因年代已久用套牌、套资料的假冒锅炉在社会上流通使用。

5、旧锅炉的安全质量技术鉴定把旧锅炉的安全质量技术鉴定等同于锅炉的内部检验是不正确的。锅炉的内部检验是锅炉正常使用时采取的法定检验,有检验规则做保证,整装和快装的工业锅炉通常以宏观检查为主来保证锅炉正常的安全使用性能。旧锅炉的安全质量技术鉴定是委托性的检验,是一种对使用过的锅炉做全面性的安全使用评价。通常从设计和制造资料认定开始,审查在其正常使用时进行的内外部检验报告,检查锅炉的损坏程度,评价锅炉继续使用的功能和价值。

三、旧锅炉安全质量技术鉴定三步骤

1、应对旧锅炉各种资料进行审查鉴定。所要鉴定的资料内容有:锅炉的设计技术文件、制造质量证明书、产品监督检验证书、安装质量证明书、安装监检证书、锅炉使用证、历年的锅炉内外部检验报告、耐压试验报告、锅炉的修理记录等。可能在鉴定中出现资料不齐全,可以把这些资料分为两大类:一部分为原始技术资料,另一部分为使用状态资料。若有旧锅炉的相关的原始技术资料,可将实物与设计图样或质量证明书进行比对,判明锅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如可通过清点某些部件数量来确定,如水管量、烟管量;也通过测量尺寸来确定,如用测厚仪测量关键部件的厚度(锅筒的厚度、烟管厚度、水管厚度、集箱厚度)等;也通过测量外形尺寸,如长和宽等。若没有旧锅炉的相关的原始技术资料,就要做大量的复原工作,对功能构造与外观进行实地勘察,与见过的同类锅炉进行比较,得到锅炉的型号,再到锅炉厂查阅接近年代的设计技术资料,复原旧锅炉接近当年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要求。用这些方法可以鉴定旧锅炉是否假冒伪劣,是否为正规制造厂生产的。

2、旧锅炉应进行使用安全性与使用价值性的技术鉴定。由于目前一台锅炉的使用寿命没有硬性规定,一般通过定期检验和维修情况来确定。我省文件规定,若一台锅炉使用了15年以上,不能进行旧锅炉的移装。这样的锅炉使用的安全性与价值可能不高了,可做为控制内容。如卧式燃煤锅炉出现小烟室、管板张接形式、型号KZG等都是年代已久的锅炉。

3、通过设计和结构鉴定可以认定旧锅炉是否具备基本功能。在此前题下,旧锅炉最重要的鉴定是使用价值的评价。锅炉使用后会出现损伤或损坏,直接影响使用的可靠性。在对旧锅炉的检验检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是:裂纹、变形、泄漏、腐蚀、磨损和水垢等。对水垢较厚的锅炉,使用时对锅炉受热面导热不好,严重时出现局部变形。另外,产生垢下腐蚀也是常见的问题,腐蚀出现在锅内较多,它使受压件厚度减薄,尤其对水管和烟管会出现腐蚀穿孔形成泄漏,旧锅炉产生变形有锅筒鼓包、高温区烟管弯曲变形、管板变形等。旧锅炉上的裂纹多出现在拉撑件上、进水管与锅筒连接处、管板的管孔区等处。旧锅炉出现的另一情况是修理、改造不明,修理的质量是否满足要求也要鉴定出来。当发现出现换管、补锅等情况时,主要鉴定更换部位的材料性能与焊接质量性能主要通过无损检测、硬度和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完成。对于旧锅炉的损伤或损坏应依据锅炉定检规则要求来处理。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5篇

某年2月,甲公司与乙物流集团签订了《委托协议》,约定:由乙物流集团负责甲公司一批指定商品货车的物流工作。为此,乙物流集团专门为其承运的该批车辆投保了运输险和仓储险,并明确于该批车辆运输、仓储期间发生保险事故的,由其自行开展索赔。同年4月1日,乙物流集团与丙公司签订《货运合同》,指定丙公司承揽上述车辆从青岛至海口的水路运输,并明确:因不可免责原因,丙公司违反合同导致乙物流集团或承运车厂家遭受损失,受损双方均有权提出索赔;承运车厂家是指承运车的制造商或负责承运车销售管理的企业。同时,乙物流集团为全部商品货车投保了水路运输基本险,并特别注明:保险人为丁保险公司,甲公司为被保险人,投保标的为商品货车610辆,承运船支为丙公司的“恒远泰”海轮。

11月8日,“恒远泰”海轮运载着611辆商品货车一一其中1辆为试验车,均配有车辆合格证,证明承运车辆均为新车,且出厂前均已经包括路试等在内的严格强制测试,对行驶和运输途中可能产生的颠簸、震动等任何情况均能保证安全――由青岛运往海口,途中不幸货舱发生火灾,造成甲板变形,共计462辆商品货车因此受损。

保险事故发生后,“恒远泰”海轮方面未向消防机构进行报告和申请火灾原因调查,但丁保险公司、丙公司分别就火灾发生原因单方委托了相关检验认证机构进行了鉴定。丁保险公司方面得出了“恒远泰”海轮发生火灾事故系车辆本身以外原因所致的结论;而丙公司方面在委托了三家鉴定机构分别进行鉴定后,均得出该火灾事故系车辆自燃所致的结论。之后,丁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甲公司确认并实际赔付人民币16 395 960元,甲公司亦将向第三者追偿之权益转让给了丁保险公司。而后,丁保险公司对丙公司提起了代位求偿权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丙公司赔偿该笔保险理赔款,并承担该案诉讼费用。对此,丙公司辩称:1、货运合同实际签约主体是乙物流集团而非甲公司,丁保险公司主体不适格,无权行使代位求偿权;2、火灾事故因车辆自燃引起,承运人无需担责;3、即使丙公司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也仅应于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范围内承担,并提交《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申请书》,要求按海事赔偿限额赔付7 900 000元。

审理结果

本案中,甲公司系乙物流集团与丙公司之间货运合同的实际委托方,其作为承运车厂家有权向对货物安全负责的承运人丙公司就货损提起赔偿请求;而丁保险公司基于保险合同责任,在先行完成货损理赔后,也获得了向丙公司索赔的代位求偿权。

就致损原因而言,由于丙公司在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向有权机构报告,亦未提供有权的调查结论,故在未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对该批货物负有严格安全责任的情况下,不属于《合同法》和《国内水路货物运输规则》所规定的应当免责之情形,理应向丁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在赔偿标准上,由于“恒远泰”海轮属从事国内沿海运输的适航船舶,丙公司有权依据《海商法》第十一章有关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及交通部《关于不满300总吨船舶及沿海运输、沿海作业船舶海事赔偿限额的规定》中所明确的赔偿限额赔偿损失。据此,丁保险公司请求数额中超过赔偿限额部分的损失,不予支持。最终,法院经审理判决如下:1、丙公司赔偿丁保险公司经济损失8 243 897元;2、驳回丁公司其他诉讼请求。

律师析法

这宗因意外火灾事故而引发的保险代位求偿权索赔案件,所对应的实质上是标的物灭失风险责任承担的法律问题。目前我同《保险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及其他相关的程序法、特别法等均已为意外商业风险的承担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法律救济的原则、制度和规则。但是,启动任何一种法律保障措施,均应以企业自身满足一定的先决条件为前提,规避和公平承担意外商业风险损失,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和法律人都应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否则将会给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在面对类似纠纷时,应着重在厘清法律关系、确定法律责任等方面,关注和思考如下几个法律方面的问题:

保险代位求偿权的管辖和法律适用问题

通过保险降低商业交易中的意外风险是企业规避风险、自我救济的有效手段。为防止不特定风险损失,乙物流集团为自身承运的货物引入保险公司以降低经营风险,在事故发生后,丁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条款向甲公司进行了先行理赔;同时,根据我国《保险法》第六十条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其直接获得了向承运方丙公司主张赔偿保险标的物损失的权利。但是这种保险公司代位求偿权的管辖,以何为据?又应适用何种实体法律呢?

在此类保险合同中,应负赔偿责任的第三者在事故发生前为不特定主体,保险人行使的代位求偿权并非依据其与该第二三者之间的保险合同,而是一种法定的权利。因此,保险人以保险合同之外的第i者为被告提起的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诉讼,不应以保险合同来确定管辖法院。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应根据保险人所代位行使的请求权性质而确定管辖法院。该权利的转移属民法中债权的转移,而债的转移又属债的主体的变更。从《保险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可以看出,代位求偿权是被保险人对第三者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转移。保险人据此提讼时,亦应按所代位的被保险人与第三者的法律关系确定案件管辖法院。本案中,因被保险人与第三者之间产生关系的是水路运输合同,在无另有管辖约定情况下,若甲公司直接丙公司,则应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运输合同纠纷的管辖规定,即南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保险人受让了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合同之债后,到法院向丙公司提起代位求偿权之诉,也应适用上述管辖原则。具体到本案中,丁保险公司可向运输始发地(青岛)、目的地(海口)或丙公司住所地的人民法院。

另,由于此保险合同代位求偿权涉及船舶运输货损,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若干规定》第二十八条“海上保险、保赔合同纠纷案件,其中包括水运货物保险、船舶保险、油污和其他保赔责任险、人身保险、海上设施保险、集装箱保险等合同纠纷案件”的规定应属海商合同纠纷,系海事法院主管范围。结合上述两方面因素,该案应归丙公司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的海事人民法院管辖。

在实体法律适用上,因承运车辆损坏而引起的纠纷,本属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货损赔偿纠纷,《海商法》作为特别法应当优先适用。但本案所涉运输系境内港口之间的海上运输,而《海商法》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本法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故本案不能适用《海商法》第四章的内容,而应适用《海商法》第四章以外的其他规定,《海商法》没有规定的,应当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货物损失赔付责任的确认

按照《国内水路货物运输规则》第四十八条和《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条的规定,沿海货物运输承运人承担的是一种较为严格的货物安全保障责任,除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原因、托运人或收货人本身的过错所造成的货物损失外,承运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并且承运人对其除外责任负有举证责任。对于任何一起意外事故,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均是合理处理善后事宜的前提,更是判断事故责任和相关主体的关键所在。简言之,本案中,丙公司只有证明自身具有法律规定的免责情形方能有效对抗丁保险公司的索赔请求。

根据我国《消防法》第五十一条及公安部于2009年4月颁发的《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五条的规定,火灾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唯一法定机构是公安消防机构,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和部门均无权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涉案“恒远泰”海轮在运输途中因船舱发生火灾事故造成货损,根据我国《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第九条以及《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丙公司及“恒远泰”海轮的船长负有报告火灾事故并申请公安消防机构进行鉴定的法定义务。但由于丙公司未能及时报告和申请公安消防机构进行调查、鉴定,导致本案事故原因因时过境迁而无法查明。虽然,丙公司单方委托的多个鉴定机构出具证明主张本案火灾事故是因“车辆自燃”所致的事实,但由于该等鉴定机构均不具有认定的相关资质和权能,故不能作为其免责的有效证据。丙公司最终因涉案火灾事故原因不明,按照承运人严格赔偿责任原则依法承担了货损赔偿。

特殊赔偿责任限制的合理利用

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又称船舶责任限制或船东责任限制,是指在发生重大海损事故时,海事责任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将自己的赔偿责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我国《海商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船舶所有人、救助人,对本法第二百零七条所列海事赔偿请求,可以依照本章规定限制赔偿责任。前款所称的船舶所有人,包括船舶承租人和船舶经营人”。第二百零七条规定:“下列海事赔偿请求,除本法第二百零八条和第二百零九条另有规定外,无论赔偿责任的基础有何不同,责任人均可以依照本章规定限制赔偿责任:(一)在船上发生的或者与船舶营运、救助作业直接相关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的灭失、损坏,包括对港口工程、港池、航道和助航设施造成的损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应损失的赔偿请求……”。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制度,纵观其他行业领域均未有类似的责任限制制度,这种责任限制制度的存在,极大地保护了包括承运人在内的责任人的利益。

本案中,丙公司对抗丁保险公司索赔16,395,960元的巨额赔偿诉请,即援引了上述规定,主张享受船东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保护,要求最高限额赔偿。此前,我们已经分析了本案在实体法的处理上应当优先适用《海商法》,在认定具体运输合同权责时,基于该法第二条第二款之规定,排除适用该法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进而适用《合同法》。但是作为船舶所有人的丙公司依然有权援引该法第十一章中有关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方面的法律规定,从而使其货损赔偿标准受到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合法保护。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运保险;代位求偿权;管货不当;损坏与损失;纠纷

1 案例简述

2004年8月25日,日本thp公司作为买方与香港罗氏有限公司作为卖方签订了两份热轧钢卷买卖合同,价格条件均为成本加运费至日本某港。上述买卖合同项下的货物在上海港装上被告所属的“通盛”轮后,承运人向托运人签发了两套正本清洁提单。2004年9月25日承运船舶抵达日本funabashi港开始卸货,卸货时thp公司发现上述两套提单项下的热轧钢卷存在严重变形、锈蚀、刮擦等损坏现象。遂于2004年10月1日就两套提单项下的货损向承运人提交了索赔通知,并委托检验人日本海事鉴定协会对货物进行了检验,检验报告认为,钢卷的破裂、压缩系由于航程中未得到充分绑扎的货物的积载倒塌和位移所造成的,而海水损坏是由于航程中海水从不充分密闭的舱口盖进入货舱,加上由于船员的疏忽导致的9月27日雨水进入货舱所造成的。货损发生后,原告日本aiu保险公司作为该批货物的保险人受理了作为被保险人的thp公司的保险索赔,2004年12月29日通过三井住友银行向thp公司支付了113490654日元的赔款,并取得了thp公司签署的解除责任及权益转让书。据罗氏公司出具的商业发票及保单的记载,该批货物的日本卸货港到岸价值为267826471日元,该批货物的货损金额为86707125日元。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的上述货物损失86707125日元及利息,货损检验费用656100日元。

但被告承运人辩称:原告未能举证证明货物是在被告承担的责任期间发生了变形、锈蚀、刮擦的客观事实,也未能证明这些变形、锈蚀、刮擦导致货物的用途和功能发生变化并导致贬值;本航次货物包装、绑扎均由托运人负责,航次途中货物在舱内倒塌属于托运人过失造成的,被告对此可能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责任;收货人在卸货港处理货物时,并没有通知承运人,收货人处理货物的方法、结果的客观性均存在疑问。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虽然原告提供了日本海事检验协会的报告以证明货物损坏的原因及实际损失,但其当时仅是对货损的原因进行检验,但未对货物的残损程度进行及时鉴定;而对货物残损的检验在货物卸离船一个月以后进行,因此该检验报告检验的时间超出了承运人的责任期间,也不能反映承运人责任期间货物的实际状况。另外,大部分货物的开卷检查均非检验人进行而是由检验申请人自己进行;且检验人进行的所有钢卷开卷检查报告均未对货物的锈蚀面积、锈蚀程度、钢板的材料厚度的变化及力学性能的变化有任何描述,而仅是依据申请人对货物的出售所得收入作为货物残值来计算货物的残损,既未考虑市场因素对货物出售价格的影响,也未考虑切割费、搬运费等费用与货损的联系,因此该报告对货物残损鉴定结论既无事实依据亦无法律依据,因此,法院不予认定。

2 案例分析

本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于承运人管货不当而导致的代位索赔纠纷案。在本案中,承运人在装运港接受了货物并签发了清洁提单,则有义务妥善地、谨慎地装载、搬移、积载、运输、保管、照料和卸载所运货物,在目的港向收货人交付与提单记载相符的完好货物,并对在其责任期间非法定免责事由发生的货物严重变形、锈蚀、刮擦等的损坏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原告依据保险合同赔付了被保险人,并取得被保险人出具解除责任及权益转让书,即取得了代位求偿权,原告有权向承运人因其管货不当而造成的货损进行索赔。

然而,由于海运运输路途远、时间长、货物属性限制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因此很多时候很难辨清货损是否是由于承运人管货不当产生的,因此就导致本代位求偿案中纠纷的产生。而纠纷焦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检验鉴定的效力问题。在本案中,虽然thp公司在卸货时发现热轧钢卷存在严重变形、锈蚀、刮擦等损坏现象,于是进行了一定的检验鉴定,但是日本海事检验协会出具的报告只是一份调查检验报告,而未对货物受损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定损。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开卷的情况来判断多少面积的钢板可以作为原来的用途,多少无法作为原来用途需要进行加工处理,或改做其他用途以及相应的贬值率,但是该报告均未提及,而仅是根据申请人提供的销售价格来确定货物的残值和计算折损率,并认为该价格就是公正、合理的,这与进出口商品鉴定的常理相悖。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粮食质量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展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鼓励采用并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检验方法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粮食质量管理和检测水平。粮食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在粮食经营过程中,严禁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检举粮食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质量、卫生标准,依法履行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定期对粮食质量监督、监测结果进行通报。

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认证认可监管、财政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粮食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章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

第五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粮食质量检验能力。具体条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公布。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订粮食收购经营者检验能力的认定程序,必要时,应到现场考查,也可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负责鉴定并出具证明。

第六条粮食收购经营者收购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按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一)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在收购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收购粮食品种、质量标准、计价单位和收购价格等内容。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收购的粮食进行检验。

(二)应当及时对收购的粮食进行整理。杂质严重超标、水分超过安全储存和运输技术规范要求的粮食不得销售出库。具体要求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不得混存;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应单独存放,并按有关规定销售或销毁处理;带有检疫对象的粮食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四)鼓励对不同等级和品质的粮食单收、单存。

(五)粮食仓储设施应当符合粮食储存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储存粮食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粮库周围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粉末等污染源。

第七条实行粮食入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

(二)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内容包括:仓库(货位)号、粮食品种、收获年度、入库时间、质量等级、水分、杂质等项目和指标,属于储备粮的还应标明粮食储存品质指标。

(三)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和质量把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

第八条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销售粮食的质量应当与检验结果相一致;检验报告中应当标明粮食品种、等级、代表数量、产地和收获年度等;粮食出库检验报告应当随货同行,报告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检验报告样式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检验报告复印件经销售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有效;开展代储业务的储存企业,应当承担粮食入库索证和出库检验义务。

(二)粮食出库检验项目

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检验项目主要为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在储存期间使用过化学药剂并在残效期限内的粮食,应增加药剂残留量检验;色泽、气味明显异常的粮食,应增加相关卫生指标检验。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辖区内粮食可能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真菌感染的情况,增设相关卫生检验项目。

(三)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出库,可由粮食收购、储存企业自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四)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出库,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检验机构在接受委托检验申请后,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扦样、检验和出具检验报告。

(五)超过以下储存年限的粮食,视为超过正常储存年限(按照收获年度计算),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3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2年。其它粮食品种的正常储存年限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九条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要严防污染、雨湿、霉烂变质等质量事故。

第十条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凡经指定的检验机构鉴定达到陈化标准的粮食,一律定为陈化粮。对以经营饲料米的名义倒卖、转让陈化粮的,严格执行陈化粮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在粮食交易过程中,采购方必须向供货方索取粮食质量检验报告,并对入库的粮食进行验收检验;验收检验结果与供货方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应当认可供货方的检验报告。

第十二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不得有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标准、卫生标准,不得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销售中的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注明生产日期、保存条件和保质期。

第十三条采购和供应政策性粮食(包括军供粮、退耕还林用粮和贫困地区、水库移民、灾民口粮等),必须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不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的,不得采购和供应。

第十四条建立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抽查、监测制度。

(一)国家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定期监督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解决;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其主管上级进行处理。

储备粮质量抽查的扦样、检验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内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监测工作的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抽查、监测计划及结果应及时报送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三)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等部门,对加工、销售中的成品粮食质量、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建立以各级粮食检验机构为依托的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体系,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当年收获的主要粮食品种进行采样和检测;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各级粮食质量信息数据库,定期粮食质量信息。

第十六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组织开展的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与监测、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所需的费用,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向抽查和调查对象收取。

粮食检验收费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粮食质量争议处理

第十七条粮食质量检验争议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粮食经营者之间的争议。粮食经营者对对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由双方协商通过会检解决,也可共同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复检。如对会检或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双方可向省级(含)以上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二)粮食经营企业与检验机构间的争议。粮食经营企业如对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有异议,可向原检验机构申请复检,如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可向省级(含)以上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也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三)需要复检或仲裁检验的,应当使用备份样品检验。

第四章粮食质量监管机构与职责

第十八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法律、行政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履行粮食质量、卫生监管与服务职责。粮食质量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负责辖区内粮食质量标准化工作。

(二)制定粮食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三)规划和指导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

(四)指定鉴定粮食收购检验能力的机构。

(五)制订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六)组织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

(七)组织培训考核检验人员,推行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八)组织推广有关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九)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十九条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实现粮食检验机构的合理布局,改善检验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承担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并取得授权。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行业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地方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

承担粮食质量检验鉴定职责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和能力,应当在取得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组织的资质认定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从中选用。

第二十条建立并实行粮食检验比对考核制度。国家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粮食质量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技术比对考核,并督促比对考核不达标的检验机构及时进行整改。

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要规范检验行为,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和检验方法,依法对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应取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行业省级(含)以上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发证;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市)(含)级以下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发证。资格证书样本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订。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家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组织下,承担粮食质量检验人员执业资格实施的有关工作。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二条粮食收购者有下列行为之一,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国粮检[2004]230号)(以下简称《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粮食品种、质量标准,未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

(二)未对收购的粮食进行及时整理,销售出库时,粮食杂质严重超标、水分超过安全储存、运输要求的。

(三)将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混存的、将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与正常粮食混存的、将粮食与有毒有害物质混存的。

(四)储存粮食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的。

(五)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不符合粮食储存、运输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

(六)粮食销售出库检验报告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未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未建立粮食收购、进货质量档案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

第二十四条粮食加工、饲料和工业用粮企业采购粮食未索取检验报告或者未自行检验合格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移交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未按规定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供应政策性粮食,未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或者供应的粮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8篇

第二条开展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鼓励采用并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检验方法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粮食质量管理和检测水平。粮食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在粮食经营过程中,严禁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检举粮食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质量、卫生标准,依法履行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定期对粮食质量监督、监测结果进行通报。

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认证认可监管、财政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粮食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章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

第五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粮食质量检验能力。具体条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公布。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订粮食收购经营者检验能力的认定程序,必要时,应到现场考查,也可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负责鉴定并出具证明。

第六条粮食收购经营者收购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按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一)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在收购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收购粮食品种、质量标准、计价单位和收购价格等内容。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收购的粮食进行检验。

(二)应当及时对收购的粮食进行整理。杂质严重超标、水分超过安全储存和运输技术规范要求的粮食不得销售出库。具体要求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不得混存;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应单独存放,并按有关规定销售或销毁处理;带有检疫对象的粮食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四)鼓励对不同等级和品质的粮食单收、单存。

(五)粮食仓储设施应当符合粮食储存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储存粮食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粮库周围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粉末等污染源。

第七条实行粮食入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

(二)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内容包括:仓库(货位)号、粮食品种、收获年度、入库时间、质量等级、水分、杂质等项目和指标,属于储备粮的还应标明粮食储存品质指标。

(三)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和质量把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

第八条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销售粮食的质量应当与检验结果相一致;检验报告中应当标明粮食品种、等级、代表数量、产地和收获年度等;粮食出库检验报告应当随货同行,报告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检验报告样式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检验报告复印件经销售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有效;开展代储业务的储存企业,应当承担粮食入库索证和出库检验义务。

(二)粮食出库检验项目

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检验项目主要为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在储存期间使用过化学药剂并在残效期限内的粮食,应增加药剂残留量检验;色泽、气味明显异常的粮食,应增加相关卫生指标检验。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辖区内粮食可能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真菌感染的情况,增设相关卫生检验项目。

(三)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出库,可由粮食收购、储存企业自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四)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出库,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检验机构在接受委托检验申请后,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扦样、检验和出具检验报告。

(五)超过以下储存年限的粮食,视为超过正常储存年限(按照收获年度计算),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3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2年。其它粮食品种的正常储存年限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九条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要严防污染、雨湿、霉烂变质等质量事故。

第十条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凡经指定的检验机构鉴定达到陈化标准的粮食,一律定为陈化粮。对以经营饲料米的名义倒卖、转让陈化粮的,严格执行陈化粮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在粮食交易过程中,采购方必须向供货方索取粮食质量检验报告,并对入库的粮食进行验收检验;验收检验结果与供货方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应当认可供货方的检验报告。

第十二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不得有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标准、卫生标准,不得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销售中的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注明生产日期、保存条件和保质期。

第十三条采购和供应政策性粮食(包括军供粮、退耕还林用粮和贫困地区、水库移民、灾民口粮等),必须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不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的,不得采购和供应。

第十四条建立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抽查、监测制度。

(一)国家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定期监督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解决;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其主管上级进行处理。

储备粮质量抽查的扦样、检验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内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监测工作的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抽查、监测计划及结果应及时报送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三)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等部门,对加工、销售中的成品粮食质量、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建立以各级粮食检验机构为依托的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体系,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当年收获的主要粮食品种进行采样和检测;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各级粮食质量信息数据库,定期粮食质量信息。

第十六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组织开展的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与监测、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所需的费用,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向抽查和调查对象收取。

粮食检验收费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粮食质量争议处理

第十七条粮食质量检验争议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粮食经营者之间的争议。粮食经营者对对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由双方协商通过会检解决,也可共同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复检。如对会检或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双方可向省级(含)以上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二)粮食经营企业与检验机构间的争议。粮食经营企业如对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有异议,可向原检验机构申请复检,如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可向省级(含)以上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也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三)需要复检或仲裁检验的,应当使用备份样品检验。

第四章粮食质量监管机构与职责

第十八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法律、行政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履行粮食质量、卫生监管与服务职责。粮食质量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负责辖区内粮食质量标准化工作。

(二)制定粮食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三)规划和指导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

(四)指定鉴定粮食收购检验能力的机构。

(五)制订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六)组织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

(七)组织培训考核检验人员,推行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八)组织推广有关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九)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十九条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实现粮食检验机构的合理布局,改善检验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承担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并取得授权。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行业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地方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

承担粮食质量检验鉴定职责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和能力,应当在取得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组织的资质认定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从中选用。

第二十条建立并实行粮食检验比对考核制度。国家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粮食质量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技术比对考核,并督促比对考核不达标的检验机构及时进行整改。

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要规范检验行为,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和检验方法,依法对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应取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行业省级(含)以上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发证;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市)(含)级以下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发证。资格证书样本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订。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家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组织下,承担粮食质量检验人员执业资格实施的有关工作。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二条粮食收购者有下列行为之一,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国粮检[2004]230号)(以下简称《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粮食品种、质量标准,未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

(二)未对收购的粮食进行及时整理,销售出库时,粮食杂质严重超标、水分超过安全储存、运输要求的。

(三)将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混存的、将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与正常粮食混存的、将粮食与有毒有害物质混存的。

(四)储存粮食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的。

(五)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不符合粮食储存、运输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

(六)粮食销售出库检验报告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未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未建立粮食收购、进货质量档案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

第二十四条粮食加工、饲料和工业用粮企业采购粮食未索取检验报告或者未自行检验合格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移交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未按规定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供应政策性粮食,未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或者供应的粮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9篇

第一条为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粮食质量的监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开展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鼓励采用并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检验方法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粮食质量管理和检测水平。粮食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在粮食经营过程中,严禁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检举粮食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质量、卫生标准,依法履行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定期对粮食质量监督、监测结果进行通报。

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认证认可监管、财政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粮食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章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

第五条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粮食质量检验能力。具体条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公布。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订粮食收购经营者检验能力的认定程序,必要时,应到现场考查,也可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负责鉴定并出具证明。

第六条粮食收购经营者收购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按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一)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在收购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收购粮食品种、质量标准、计价单位和收购价格等内容。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收购的粮食进行检验。

(二)应当及时对收购的粮食进行整理。杂质严重超标、水分超过安全储存和运输技术规范要求的粮食不得销售出库。具体要求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不得混存;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应单独存放,并按有关规定销售或销毁处理;带有检疫对象的粮食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四)鼓励对不同等级和品质的粮食单收、单存。

(五)粮食仓储设施应当符合粮食储存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储存粮食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粮库周围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粉末等污染源。

第七条实行粮食入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

(二)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内容包括:仓库(货位)号、粮食品种、收获年度、入库时间、质量等级、水分、杂质等项目和指标,属于储备粮的还应标明粮食储存品质指标。

(三)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和质量把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

第八条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销售粮食的质量应当与检验结果相一致;检验报告中应当标明粮食品种、等级、代表数量、产地和收获年度等;粮食出库检验报告应当随货同行,报告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检验报告样式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检验报告复印件经销售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有效;开展代储业务的储存企业,应当承担粮食入库索证和出库检验义务。

(二)粮食出库检验项目

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检验项目主要为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在储存期间使用过化学药剂并在残效期限内的粮食,应增加药剂残留量检验;色泽、气味明显异常的粮食,应增加相关卫生指标检验。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辖区内粮食可能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真菌感染的情况,增设相关卫生检验项目。

(三)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出库,可由粮食收购、储存企业自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四)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出库,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检验机构在接受委托检验申请后,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扦样、检验和出具检验报告。

(五)超过以下储存年限的粮食,视为超过正常储存年限(按照收获年度计算),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3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2年。其它粮食品种的正常储存年限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九条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要严防污染、雨湿、霉烂变质等质量事故。

第十条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凡经指定的检验机构鉴定达到陈化标准的粮食,一律定为陈化粮。对以经营饲料米的名义倒卖、转让陈化粮的,严格执行陈化粮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在粮食交易过程中,采购方必须向供货方索取粮食质量检验报告,并对入库的粮食进行验收检验;验收检验结果与供货方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应当认可供货方的检验报告。

第十二条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不得有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标准、卫生标准,不得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销售中的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注明生产日期、保存条件和保质期。

第十三条采购和供应政策性粮食(包括军供粮、退耕还林用粮和贫困地区、水库移民、灾民口粮等),必须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不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的,不得采购和供应。

第十四条建立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抽查、监测制度。

(一)国家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定期监督抽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解决;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其主管上级进行处理。

储备粮质量抽查的扦样、检验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辖区内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抽查、监测工作的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抽查、监测计划及结果应及时报送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三)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等部门,对加工、销售中的成品粮食质量、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建立以各级粮食检验机构为依托的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体系,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当年收获的主要粮食品种进行采样和检测;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各级粮食质量信息数据库,定期粮食质量信息。

第十六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组织开展的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与监测、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所需的费用,应当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向抽查和调查对象收取。

粮食检验收费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粮食质量争议处理

第十七条粮食质量检验争议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粮食经营者之间的争议。粮食经营者对对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由双方协商通过会检解决,也可共同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复检。如对会检或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双方可向省级(含)以上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二)粮食经营企业与检验机构间的争议。粮食经营企业如对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有异议,可向原检验机构申请复检,如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可向省级(含)以上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也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三)需要复检或仲裁检验的,应当使用备份样品检验。

第四章粮食质量监管机构与职责

第十八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法律、行政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履行粮食质量、卫生监管与服务职责。粮食质量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负责辖区内粮食质量标准化工作。

(二)制定粮食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三)规划和指导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

(四)指定鉴定粮食收购检验能力的机构。

(五)制订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六)组织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

(七)组织培训考核检验人员,推行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八)组织推广有关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九)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十九条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实现粮食检验机构的合理布局,改善检验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承担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并取得授权。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行业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地方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

承担粮食质量检验鉴定职责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和能力,应当在取得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组织的资质认定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从中选用。

第二十条建立并实行粮食检验比对考核制度。国家和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粮食质量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技术比对考核,并督促比对考核不达标的检验机构及时进行整改。

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要规范检验行为,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和检验方法,依法对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应取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行业省级(含)以上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发证;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市)(含)级以下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发证。资格证书样本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订。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家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组织下,承担粮食质量检验人员执业资格实施的有关工作。

第五章罚则

第二十二条粮食收购者有下列行为之一,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国粮检[2004]230号)(以下简称《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粮食品种、质量标准,未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

(二)未对收购的粮食进行及时整理,销售出库时,粮食杂质严重超标、水分超过安全储存、运输要求的。

(三)将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混存的、将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与正常粮食混存的、将粮食与有毒有害物质混存的。

(四)储存粮食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的。

(五)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不符合粮食储存、运输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

(六)粮食销售出库检验报告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未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未建立粮食收购、进货质量档案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

第二十四条粮食加工、饲料和工业用粮企业采购粮食未索取检验报告或者未自行检验合格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移交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未按规定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供应政策性粮食,未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或者供应的粮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监督检查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运输鉴定报告范文第10篇

Abstract: The actuality and problems of army test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and then some ideas are propo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st qualification system, working modes and special test army. The aim is to consummate our army's weapon system, and to come into battle effectiveness quickly after equipping and exert efficiency.

关键词: 武器装备试验;作战试验;试验鉴定

Key words: weaponry test;combat test;test qual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T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324-03

0 引言

随着高新武器装备的大量研制与生产,如何确保这些武器在装备部队后可以尽快形成战斗力,保证这些武器能够在战场上经受住考验,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成为摆在武器装备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除了抓好研制与生产等过程的质量工作外,武器装备作战试验鉴定也是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环节、重要方法与重要手段。军事装备作战试验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武器装备系统在最接近真实作战条件下的作战效能与适用性,对装备系统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作战性能要求做出可靠判断[1]。建立健全一整套作战试验与鉴定的管理、运行与评价体制应成为我军武器装备工作目前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这个体制的建立也将成为解决新的武器装备部队后适应性差、达不到规定的作战效能等问题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手段与方法。

1 我军武器装备作战试验鉴定的现状

目前,我军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作战试验鉴定的体系,对一些重点型号和系统的武器装备是通过“部队试验”与“部队试用”等方法和程序解决实战试用性问题。其试验的主要依据为主管机构下达的试验计划和试验大纲。试验目的为考核武器装备在接近实战的各种自然条件下的作战使用性能,其最终的目的是为装备的设计定型(生产定型、装备部队)提供依据。综合我军目前在武器装备部队试验的目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及其自身的结构特点来看,和世界上较先进的水平相比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主体不明确、地位过低 是部队试验还是部队试用,主体不明确,是考核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还是适应部队使用的状态没有明确,对这一关键环节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的要求。部队试验只是为定型提供依据,没有把这项关键工作作为一个系统、一个体制的高度去面向系统的适应性,面向作战任务的适应性,使其应有的地位被过度降低,最终会使装备到部队的装备该暴露的问题没暴露,使最低的作战性能得不到满足,使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和费用过长过高,使武器装备不能尽快形成战斗力。这种例子在装备工作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某型号枪族系统,虽然在定型阶段经过了部队试验,但在装备部队后还是出现了大、小二十几项实战性能与适应性问题,就连一条不影响武器性能的背带,由于没有经过必要的部队试验鉴定,出现过登陆演练中枪支落海,空投演练中人枪空中分离的问题,总师单位不得不对该系统进行多项修改。

1.2 系统性不强,关键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部队试验只有到了设计定型试验通过后才被提到日程上来,没有从早期开始就介入,没有落实研制全过程的试验鉴定。没有形成一个集中领导、分散实施、统一管理、相对独立的体系。没有做到面各系统与面向任务相结合,也没有做到系统地、全面地考核武器装备的可用性、兼容性、运输性、互换性、可靠性以及战时利用率、维修性、安全性、人力保障性、后勤保障性、自然环境效应与影响,特别是软件、技术文件及训练要求等内容。从而也无法对装备系统投入到外场使用令人满意的程度作出可靠的、直接的判断。从另一个方面看,武器系统装备部队后,在使用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可用否、可靠否、可运输否、可保障否”,对这些关键问题大都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造成考核项目不全面、指标不明确。像对高度关注的安全性的危险类别,美军就将该项目划分为“灾难性的”、“边缘性的”和“微小性的”,同时也将发生的概率划分为“频繁”、“可能”、“偶尔”、“很少”和“不可能”等级别,使这些关键问题有了清晰明确的评定指标,也使以后的评定工作有了足够的依据和可靠的试验数据,为最终武器装备系统的适用性判断提供了基础性、明确的、可靠的数据与资料。

1.3 没有专业的试验部队,试验结论的作用被降低 到目前为止,我军还没有专门的试验部队,更谈不上专业化。试验部队一般根据需要被临时指定,基本上是由定委或主管机关推荐选择。当然在选择试验部队时一般要考虑到装备配发部门的建议和意见,但随意性和临时决定性还是很强的。由于随机性选择的原因,造成了试验部队的试验条件不具备,更谈不上最接近实战条件的具体落实。就是试验大纲规定的项目也难得到有效的保证,使试验的结果与结论很难得到可靠的保证。后果是该暴露的问题不能及时暴露,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的电磁环境条件,突防能力和毁伤效果等应大力加强的试验得不到落实,使武器系统装备部队后留下了大量的隐患,也有可能会为我军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埋下隐患。另外在试验部队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试验任务与部队作战训练相冲突,训练是训练,试验是试验,没有把试验和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出现试验和训练相互脱节与“争嘴”的现象,使试验的实效性和综合性大打折扣。使研制中的装备不能及时地参加各种演习和综合演练,只有等这些系统装备部队后才能参加演习与训练,到时才能暴露问题,而美军的许多军演就是为考核研制中的装备的性能而举行的[2]。

在部队试验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试验的结论作用被降低。现行的部队试验,一般是由研制部门参与实施的,其结论意见也由几个方面共同“参与”作出,其结果是试验的结论只是设计定型试验的“补充”,试验缺乏独立性,与研制单位的试验及基地定型试验相互缺乏制约性,使部队试验应比研制试验与基地定型试验有更大的发言权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2 作战试验鉴定理论体系与运行体系的确立

近期在有总部下发的对高新武器装备质量工作的若干要求中,提出了贴近实战考核检验武器作战效能的明确要求。要求中还指出要按照武器装备研制总要求中提出的质量特性指标,贴近实战制定武器装备性能、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定型验证大纲,并进行考核验证。考核验证的内容包括评估装备保障资源的适用性,初始保障方案的有效性和配套保障措施的完备性等。还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对武器装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突防能力、人机环境适应性配套保障能力和毁伤效果等实战适应性考核验证,保证定型的装备达到规定的作战效能。

现在,加强部队试验工作,贴近实战考核武器装备的性能,已成为各级主管部门和装备工作者的共识。尽快建立一整套我军武器装备部队试验与试用的理论体系也应成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2.1 在理论体系的建设中,应该明确的是该项工作的地位,统一体系的名称 进一步提高部队试验在武器装备质量工作上的地位,统一把“部队试验”和“部队试用”称为作战试验鉴定。把作战试验工作提高到与设计定型相等的地位,或者在设计定型时,把作战试验鉴定的结果与结论当做主要的、关键的评价依据,改变目前作战试验鉴定的结果与结论作用较低的现状。美军在装备的定型与鉴定工作中就没有装备定型阶段,而是通过作战试验与鉴定来考核要进入现役的装备。这样做可以使武器装备很快形成战斗力,对装备性能的检验也更科学、更可靠。

2.2 在理论体系的建立中,要确立与明确作战试验鉴定的定义与主要工作范围 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准确的定义和明确工作范围。如美军在作战试验与鉴定工作中,对其作战适用性的定义为:在考虑到可用性、兼容性、运输性、互换性、可靠性、战时利用率、维修性、安全性、人力保障性、后勤保障性、自然环境效应与影响、软件和技术条件及训练要求的情况下,装备系统投入外场使用过程中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个定义表面上看未免显得繁琐,有时很可能会让人感到“啰嗦”,但是通过认真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的准确、全面、科学、合理的各方面。我军也应积极学习外军在作战试验鉴定方面的先进理论,建立起自己科学的理论体系。

2.3 在理论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与标准 目前在这项工作中,我军只有数量不多的单项武器系统的部队试验用国家军用标准,且制定时间较早。在总的要求上有《军工产品定型部队试验试用大纲通用要求》和《军工产品定型部队试验试用报告通用要求》,这些军用标准对以前的部队试验与试用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法规保证。但随着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装备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而且战场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使已制定的军用标准已不能很好的适应部队试验鉴定工作的需要,应对这些条例、法规、标准进行及时的补充、修订并应加紧制定出工作中缺乏的各类标准,以更好地规范作战试验鉴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对总体要求,很有必要制定出与《军品产品定型工作规定》同等地位、同等要求的《军工产品作战试验鉴定条例》,从而确保这项工作的法律地位、理论建设及内容要求的落实。

2.4 在体系建设运转中,应注重解决几个问题

2.4.1 完善运行机制 在体系建设及运转中,首要工作是要注重完善运行机制,应该建立起与科研装备部门完全独立的作战试验鉴定机构,负责该项工作的总体组织管理。逐步形成陆、海、空三军等各军种都设有作战试验鉴定管理机构、中心及专业化部队的运行体系,从而形成既统一领导、又分散实施,既统一管理、又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在体系的运行与管理工作上对我们启发最大的是美军的管理体制。美军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其作战试验鉴定局由国防部长直接领导并负责,主要职责是向国会提供有关作战试验鉴定报告;审批重要采办项目“试验鉴定总体计划”中作战试验鉴定计划安排和经费;在重要装备系统开始作战试验之前核准试验计划,监督作战试验鉴定活动的准备与实施;分析每项重要装备系统采办计划的作战试验鉴定结果并就工作是否有效向国防部长和国会提交报告。美军从国防部长办公厅、军种各级司令部,到每个装备计划或型号办公室,都设有专门的作战试验鉴定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作战试验鉴定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还设有众多的装备试验靶场,其试验与鉴定管理体制属于集中指导型,特点是统一领导,三军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军在作战试验鉴定工作中的体系管理与运转是科学、合理的,它适应了美军全球化战略的需求,也代表了作战试验鉴定工作发展的方向[4]。由于战略需求与目的的不同,同时由于经费问题,我军不可能也没必要建立这样一套全面的、复杂的、多层次的作战试验鉴定体系,但我们也应吸取美军在该项工作中的经验与精华,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高效精干的管理体系。

2.4.2 注重全过程、全系统与全寿命的管理思想的落实 目前,我军的部队试验工作一般是到了设计定型试验合格后才能提到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部队试验只是为设计定型提供一个必要的依据与条件,没有全过程、全系统与全寿命的管理思想。单个武器及系统装备的部队试验只是围绕其本身进行的,对人机、后勤综合保障、特性要求等项目重视不够,涵盖不全。造成定型后的装备在这些方面遗留许多问题。举一个简单例子:某装备定型后,在出厂发运时出现与运输设备的固定连接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在站台上现场解决问题的被动场面。所以,应将作战试验鉴定的对象定性为整个装备系统,应包括人机全系统,涉及先期的技术可行性并考虑综合后勤保障,强调对装备系统作战适应性的评估应贯穿于从早期研制到部署的全过程,应符合全方位、全寿命的管理思想,应贴近装备系统作战使用的实际。从具体的内容上讲也应是“从策略到任务”有所区分、有所侧重、有所不同。要面向装备系统的作战适应性,也要面向具体项目任务的适应性。对作战试验与鉴定各阶段也应分为早期介入、范围与费用评定、试验计划制定、试验实施、试验报告等。

2.4.3 重视装备的质量特性和综合保障的要求 近期总部明确提出,必须着眼武器装备的使命任务和未来战场环境,以提高武器装备作战效能为目的,重点针对影响装备环境适应性、突防能力、抗电磁干扰和毁伤效果等突出因素,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论证提出定性定量的装备质量特性要求。这些要求应在作战试验鉴定工作中得到具体的落实考核,要对装备系统在实战条件下的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和毁伤效果进行试验与评定[3]。对战术技术性能、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等质量特性以及综合保障性进行评估。特别是在综合保障项目上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美军的部队适用性试验十分重视综合保障项目,关注维修计划、人力与人员、供应保障、保障设备、技术资料、训练保障,计算机资源保障、设施、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等各项要素。这样做的结果,使综合保障的各项要素得到全面的评估,也就不会出现前文提到的出厂装车发运时连接不匹配等各种问题。

3 专业化作战试验部队的建立

从理论上讲,武器装备系统只有在实战中检验才能得出适用性的最可靠的结论,其它任何试验与评估都会遗留问题。但把未经作战试验鉴定的武器直接拿到实战中应用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以最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考核武器装备系统的适应性才是最科学的办法,也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试验部队的建立是实现最接近实战条件的基础。建立专业化的试验部队是保证武器装备在最接近真实条件下的作战效能与适应性,并对装备系统是否满足最低作战性能要求作出判断,保证装备系统投入作战使用后能使用和维护的最必要的、最必须的条件。建立一支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试验部队也成为我军完善作战试验鉴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也应成为我军装备工作中一项紧迫的工作。在试验部队的建设中,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

3.1 规模要适度,达到专业化要求 美军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及其它各军兵种等都设有自己的试验部队,同时各试验部队还有专门的试验靶场。到目前为止,我军还没建立一支正规的试验部队,当然如前文所说,我们不可能建立起大规模、多层次的试验部队,这与我军的整体建设水平是不相适应的。但建立一支专业化、适度规模、高效、精干的试验部队是一个较科学和必要的选择。为了确保试验的效果,作战试验鉴定应该按装备在带有战术背景的实际条件下,在尽可能的真实环境中,完成各项流程。尽量解决部队试验工作中试验要求条件同实际条件相差较大的问题,尤其是现代战争中所具有的高电磁环境、高配套保证能力、高人机适应性要求的新特点、新要求。要着眼于现代战争的作战需求,建立专业化的试验部队,确保试验条件的真实性,确保得出结论的可靠性。

3.2 确保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试验部队要独立完成上级机关下发的试验计划,改变目前研制单位与试验部队共同进行试验的现状,杜绝试验部队成为被领导者和参与者的现象。对装备的研发,试验部队要从研制开始阶段就派人参与,及早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对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作战试验鉴定大纲》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使《大纲》更接近实战的要求,确保试验项目和内容的齐全完整。这同时从另一方面要求试验部队的人才建设,也要达到专业化水平。

3.3 大力增强试验结论的作用 前文提到,美军没有装备定型阶段,装备系统通过作战试验鉴定后即可进入现役装备,并可以很快形成战斗力。我们不必象美军一样,改变多年来形成的军工产品定型工作程序。但作战试验鉴定结论的作用及地位应大大地增强,应与设计定型的地位相一致,而且,试验鉴定的结果要与基地的定型试验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从而保证两项试验与结论的客观、公正、可信。只有大大增强作战试验鉴定结论的作用及地位才能保证试验部队健康、有序、协调的发展。

要使作战试验鉴定结论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要求对各项性能的评定参数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全面。以使试验的结论能更好地得到“度量”,如美军对作战适用性的关键问题的可用否、可靠否、可运输否、可保障否的设置,对安全性的危险类别的“灾难性”、“危险性”、“边缘性”和“微小性”的划分,对危险发生的概率的“频繁”、“可能”、“偶尔”、“很少”和“不可能”的划分,这些全面、科学、合理的划分使作战试验鉴定结论的“可用性”更强。

从另一个角度讲,要使作战试验鉴定的结论作用得到提高,也要求参加作战试验鉴定的装备系统尽可能地参加部队演习等大型综合性演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更加彻底地暴露参试装备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完成我军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未来将有大量的高新武器装备进入研制阶段并装备部队,仅靠目前的鉴定与定型程序,已经难以保证武器在投入现役装备后尽快形成战斗力。建立一整套作战试验鉴定机制,应成为装备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言克斌,安斌丰.对新型装备设计定型部队试验的初步研究[J].装备质量,2009,(6):1-6.

[2]言克斌,张乐,孙志峰.美军装备作战试验与鉴定[J].军用标准化,2005,(1):57-59.

[3]杨晓宇,刘恒.浅析装备试验与部队实战训练的脱节现象[J].工程与试验,2010,(2):4-6.

[4]王锁柱.靶场试验与管理[J].2006,(1):72-75.

上一篇:司法鉴定报告范文 下一篇:自我鉴定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