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范文

时间:2023-03-18 18:40:50

云计算

云计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云计算;云安全;可信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14-02

云计算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产业界、学术界、政府等各界均十分关注的焦点。它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思想,将大量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与软件资源链接在一起,形成巨大规模的共享虚拟IT资源池。正因为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目光,它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并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阐述云计算的相关概念,分析云计算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总结了云安全问题解决的几点思路,最后指出了云安全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云计算与可信计算技术的融合研究将成为云安全领域的重要方向。

1 云计算的概念

1.1 云计算的定义

目前云计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不同的企业和专家有自己的定义,比如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对云计算的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的、可伸缩的且被虚拟化的,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从总体上看,云计算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

1.2 云计算规范核心

1.2.1 云计算五个本质特征

按需的自我服务、广泛的网络访问、资源池、快速的弹性能力、可度量的服务。

1.2.2 云计算服务模型

(1) 软件即服务(SaaS):客户所使用的服务商提供的这些应用程序运行在云基础设施上。这些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客户端设备所访问,通过瘦客户端界面像WEB浏览器(例如,基于WEB的电子邮件)。客户不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基础架构,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设备,甚至独立的应用程序机能,在可能异常的情况下,限制用户可配置的应用程序设置。

(2) 平台即服务(PaaS):客户使用云供应商支持的开发语言和工具,开发出应用程序,到云基础架构上。客户不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基础架构,包括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或者存储设备,但是能控制应用程序和可能的应用程序运行环境配置。

(3)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向客户提供处理、存储、网络以及其他基础计算资源,客户可以在上运行任意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用户不管理或者控制底层的云基础架构,但是可以控制操作系统、存储、应用程序,以及可能限度地控制选择的网络组件。

1.2.3 云计算模型

(1) 私有云:云基础架构被一个组织独立地操作,可能被这个组织或者第三方机构所管理,可能存在于某种条件下或者无条件存在。

(2) 社区云:云基础架构被几个组织所共享,并且支持一个互相分享概念的特别的社区。可能被这些组织或者第三方机构所管理,可能存在于某种条件下或者无条件存在。

(3) 公有云:云基础架构被做成一般公共或者一个大的工业群体所使用,被某个组织所拥有,并出售云服务。

(4) 混合云:云基础架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云组成,这些云保持着唯一的实体但是通过标准或者特有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这些技术使得数据或者应用程序具有可移植性。

2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云计算发展现状

目前,云计算主要是由Google、Amazon、微软、IBM等ICT巨头在积极推动研究和部署,比较成熟的云计算业务和应用包括Google的App Engine,Anlazon的弹性计算云EC2和简单存储服务s3,微软的Azure云平台,IBM的“蓝云”等。

2.2 云计算发展趋势

云计算将推动IT领域的产业细分:云服务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减少对非核心业务的投入,从而强化自己核心领域的竞争优势。最终,各种类型的云服务商之间形成强强联合、协作共生关系,推动信息技术领域加速实现全球化,并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云”。

未来云计算将形成一个以云基础设施为核心、涵盖云基础软件与平台服务与云应用服务等多个层次的巨型全球化IT服务化网络,如果以人体作为比喻,那么处于核心层的云基础设施平台将是未来信息世界的神经中枢,其数量虽然有限但规模庞大,具有互联网级的强大分析处理能力;云基础软件与平台服务层提供基础性、通用,例如,云操作系统、云数据管理、云搜索、云开发平台等,是这个巨人的骨骼与内脏;而外层云应用服务则包括与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相关的大量各类应用,例如,电子邮件服务、云地图服务、云电子商务服务、云文档服务等等,这些丰富的应用构成这个巨型网络的血肉发肤。各个层次的服务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动态稳定结构。越靠近体系核心的服务,其在整个体系中的权重也就越大。因此,未来谁掌握了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主动权以及核心云服务的控制权,谁就将在信息技术领域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处于优势地。

3 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

云计算在极大地方便用户和企业廉价使用存储资源、软件资源、计算资源的同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者说存在的问题来自安全方面。云计算的十大问题与机会,如表1所示。

概括来讲,云计算主要存在以下安全问题。

3.1 安全边界难以定义

在传统网络中通过物理上和逻辑上的安全域定义,可以清楚地定义边界和保护设备用户,但云计算由于其用户数量庞大,数据存放分散,很难充分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

3.2 数据安全

使用云计算服务,用户并不是清楚自己的数据具体的托管服务器的位置以及具体是哪个服务器管理。基于此云用户和云服务商为避免数据丢失和窃取都非常重要,以下从数据隐私和数据隔离两个方面对云计算的安全进行阐述。

(1)数据隐私。数据在云服务中的存储是共享的,即没有为用户开辟独立存储区。由此数据具有潜在危险。和传统软件相比,云计算在数据方面的最大不同是所有的数据由第三方来负责维护,并且由于云计算架构的特点,这些数据可能存储在分散的地方,并且都以明文的形式存储。防火墙虽然能够对恶意的外来攻击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但这种架构使得一些关键陛的数据可能被泄露。

(2)数据隔离。目前在网络中用户基本采用数据加密方式共享数据,但在云计算环境下,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数据与其他用户的数据隔离开可以更加有效地保证数据安全。因为所有客户数据将被共同保存在唯一一个软件系统实例内,所以需要开发额外的数据隔离机制来保证各个客户之间的数据的保密性并提供相应的灾备方案。

3.3 应用安全

(1)终端安全:用户终端的安全始终是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的关键点,用户终端合理部署安全软件是保障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2)SaaS应用安全:SaaS模式使用户使用服务商提供的在云基础设施之上的应用,对于底层的云基础设施如:网络、操作系统、存储等。因此在此模式下,服务商将提供整套服务包括基础设施的维护。服务商最大限度地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和组件安全,而用户只需关注操作层的安全。由此可SaaS服务提供商的选择在云计算信息安全问题中非常重要。

(3)PaaS应用安全:PaaS云使用户能够在云基础设施之上创建用户和购买行为,用户同样并不管理和控制底层的基础设施,但可以控制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的应用。PaaS提供商通常会保障平台软件包安全,因此用户需要对服务提供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比如对服务提供商做风险评估。同时,PaaS还面临配置不当的问题,默认配置下的安全系数几乎为零,因此,用户需要改变默认安装配置,对安全配置流程有一定的熟悉度。

(4)IaaS应用安全:用户对于IaaS云提供商来讲是完全不透明的,云提供商并不关注用户在云内的任何操作,因此,用户需要对自己在云内的所有安全负全责,IaaS并不为用户提供任何安全帮助。

4 云安全的解决思路

4.1 云计算安全的研究现状

云计算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云计算安全和风险问题也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2010年11月,美国政府CIO委员会关于政府机构采用云计算的政府文件,阐述了云计算带来的挑战以及针对云计算的安全防护,要求政府及各机构评估云计算相关的安全风险并与自己的安全需求进行比对分析。同时指出,由政府授权机构对云计算服务商进行统一的风险评估和授权认定,可加速云计算的评估和采用,并能降低风险评估的费用。

2010年3月,参加欧洲议会讨论的欧洲各国网络法律专家和领导人呼吁制定一个关于数据保护的全球协议,以解决云计算的数据安全弱点。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局(ENISA)表示,将推动管理部门要求云计算提供商通知客户有关安全攻击状况。

日本政府也启动了官民合作项目,组织信息技术企业与有关部门对于云计算的实际应用开展计算安全性测试,以提高日本使用云计算的安全水平,向中小企业普及云计算,并确保企业和个人数据的安全性。

在我国,2010年5月,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在第2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表示,我国应加强云计算信息安全研究,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保证云计算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4.2 数据的保密性问题

就云计算的3种参考模型来说,IaaS一般以Web服务的接口形式提供,SaaS务常通过Web浏览器访问,PaaS服务则用上述两种技术的结合来实现。采用安全文件存储服务的文件系统框架,利用目前安全的客户端跨域(Client Cross-domain)通信机制的研究成果,给Web服务提供一个独立的文件系统服务,将用户数据的控制权返还给用户,提高了数据的可控性,降低了应用服务器管理用户数据的访问控制策略的压力。

上述的这些方法在云计算环境中有效提高数据块保密性和完整性,减少了数据块完整性认证时证书所需的存储空间,是未来云计算数据完整性验证研究的重要方向。除了使用传统方法以外,一种趋势就是利用用户的数字身份完成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功能。基于身份的加密和签名系统能够弥补用户身份及对应的密钥难以管理的问题。在该系统中,使用用户身份相关信息作为公钥,而用户的私钥由一个公开可信的PKG(Private Key Generator)结合用户身份来生成并安全传输给用户。并通过联邦身份管理机制来控制密钥集中于PKG的管理问题。

4.3 数据的隐私性问题

用户数据存放在云端,一方面要求云服务商能够根据他们的查询提供正确的查询结果,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云服务商知晓用户数据的实际内容,也即希望在加密的数据上实现数据查询等计算功能。隐私保护的关键字查询方法,利用带有关键字查询的公钥加密方法,允许服务提供商部分参与内容解密并进行相关内容的查询,但不能由此得到全部明文,这可以再隐私保持的条件下减少用户端信息处理的压力。

云的特殊存储结构使得隐私保持成为一个关键的安全问题。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对上传到云端的数据进行混淆和加密。同时,还应当有有效的查询和用户验证机制,在云服务器不能获知具体数据内容的条件下,获得云服务的数据处理结果。并且,这种隐私保持机制应当是用户可控的。

4.4 数据的验证性问题

云计算中用户数据不再被用户本地拥有,因此需要有方法让用户确信他们的数据被正确的存储和处理,即进行完整性验证;另外,从涉及到数据安全和使用的法律和网络监管角度,也需要一种机制能够远程、公开地对数据进行审计。并且,这种审计必须以不泄漏用户隐私信息为前提。

可利用第三方审计完成隐私保持的数据完整性验证。这种方法不需要云用户的实时参与,其避免用户隐私的泄露。还可以建立一个可扩展的运行时完整性验证框架,以保证在云基础设施上数据流处理结果的完整性,并当检测出不一致结果时,能明确定位恶意服务提供商。

5 可信云计算

将可信计算技术融入云计算环境,以可信赖方式提供云服务已成为云安全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可信云计算平台TCCP,基于此平台,IaaS服务商可以向其用户提供一个密闭的箱式执行环境,保证客户虚拟机运行的机密性。另外,它允许用户在启动虚拟机前检验Iaas服务商的服务是否安全。并且可信计算技术提供了可信的软件和硬件以及证明自身行为可信的机制,可以被用来解决外包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问题。同时设计了一种可信软件令牌,将其与一个安全功能验证模块相互绑定,以求在不泄露任何信息的前提条件下,对外包的敏感数据执行各种功能操作。

6 小结

云计算使得软件、硬件、平台等资源通过互联网自由流通成为可能,具有宽带接入、按需服务、资源整合、弹性架构、可计量等特点。云计算虽然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却给整个IT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云计算给人们带来创新和变革的同时,对安全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还是使用者,对云计算技术背后的安全性问题都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只有深刻认识到云计算的优点和风险,才能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的利用云计算,充分发挥其带来的巨大效益和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涛,浅谈云计算及云安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2(2):63-65

[2]张慧,邢培振,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析,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12):164-166

[3]冯登国,张敏,张妍等,云计算安全研究,软件学报,2011(1):72-80

[4]杨健,汪海航,王剑等,云计算安全问题研究综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3):473-476

[5]吴吉义,沈千里,章剑林等,云计算:从云安全到可信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48增刊):230-231

云计算范文第2篇

下面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各位大师对于云计算的一些很经典的看法,比尔盖茨曾经在1989年的计算机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研讨会中提出用户只需要640K内存就足够用了的观念,因为在那个时候,所有开发的程序所需要的内存要求是非常小的,那时候100MB的硬盘是非常大的,大得简直就已经用不完的程度了。由Google、IBM等专业的网络运营公司来更加细致的搭建运算中心以及计算机的存储方面的应用,云计算已经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变革,实现的结果是用户只需要一根网络线就能够借助浏览器进行很方便的浏览以及访问。那时候就把云作为了资料存储以及应用服务的中心位置。其实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很简单的,它主要是通过使计算分布于大量的分布式的计算机上面,而不是一些非远程服务器以及本地计算机上面,而企业数据中心的整体运行和现在的互联网非常相似。这样的设置就使得企业能够很方便的将需要的资源很快速地切换到说需要的应用上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访问一些存储系统以及计算机。虽然原理简单,但要实行起来却会遇到很多的现实阻碍,那么实现这个需求就是一个革命性的行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就好像是从很古老的单台发电机转向了集中供电的电厂一样的模式。它的出现也表示计算能力其实可以当做是一种商品进行一定渠道上面的流通,这就好像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一样取用都很方便,而费用也是很廉价的。只是与上述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必须是通过互联网,才能进行很好地传输。现如今,云计算的设计观念以及实际效果已经呼之欲出,在以后,我们只需要一个手机或者一个上网本就能通过实现的网络服务技术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服务。甚至于像超级计算这样类似的任务都能够很好地完成。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云计算的最后的真正拥有者是那些最终用户。而云计算的应用其实也包括了把所有的力量全部先结合起来然后再分给其中每个提供能量的成员使用的这么一种思想。

2云计算的特点

现在所谓的云,实际上一些可以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维护的虚拟计算机的资源,这些资源通常是一些大型的服务器的整体集合,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存储服务器以及宽带资源等等。应用一定的技术处理,云计算可以把这些计算所拥有的资源集合在一起,并且可以运用软件进行实现自动化的管理处理,而不需要人为的参与。这些的设置就使得应用的提供者不再需要为繁琐的细节无法很好的处理而烦恼,因此也能够更加专注地对自己的业务进行很好的处理,从而降低成本以及进行一定的创新。云计算现在都具有很大的规模,比如说Google云计算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了100W多的云计算服务终端。而一般的企业私有云也拥有数百或者上千的云计算服务器。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云计算能够赋予一个用户前所未有、难以想象的计算处理能力。第二方面,云计算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虚拟化的性质。目前来说,云计算所支持的用户可以在任何的位置以及各种不同的终端进行应用服务的获取。而说请求的资源本身是来自于云的,而不再是有形状并且固定的实体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云计算还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3云计算的应用风险

那么下面我们来研究下云计算主要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威胁,现在通信产业的云计算已经进入了一个落实的阶段,因为云计算的巨大作用,所以现在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考虑云计算的研究引入。尽管如此,但是很是会有不少的企业对于云计算一片空白,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应用云计算来发展自己的公司。IDC公司曾经表示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在实施云计算项目的过程中总是会陷入几个常见的误区。比方说重视云计算的实施却轻视咨询,重视云计算的概念却轻视其本质以及重视云计算的硬件却轻视云计算的软件。那么在这么一个云计算引入实施的过程当中,其中咨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所以企业在实施云计算之前必须要很好的理清云计算的一些基本以及常见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做好其风险的预估。而当涉及到云计算数据中心存储或者是其安全级别问题的时候,信息的缺乏就会导致对云计算的实施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这里主要还是缺乏云计算的一个统一标准,因为我们知道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一致的。其中云计算的标准虽然说是由全球的一些最知名的组织机构进行严格细致地商议以后所定下来的,但是他们在这其中都会提高SLA这项服务协议。那么这里我们建议一些企业在实施云计算的程序以及签订一些类似的服务水平的协议的时候,必须要非常仔细的进行查看,一定要保证其协议的详细性以及完整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你自己掌握的数据到底在哪里,也会更清晰的了解到这些数据到底是如何被管理以及应用的。

4总结

总的来说,云计算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技术项目了,这是一个同时集合软件、硬件以及中间件的信息化终端科技技术,并且这些还需要很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上的研究开发。而加强云技术的整体开发,非常有助于产学沿用的创新,并且在整个创新过程当中还会培养大量的科研人员以及专业的开发人员。虽然目前为止云计算的一些发展还是会遇到很多难题阻碍,但是就云计算这项技术来说,它已经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且被许多专业人员说认可。而许多科研专家也认为,云计算的普及会改变整一个网络技术的基本,甚至有可能会影响整一个产业的整体格局。

云计算范文第3篇

去年年底在北京举行的《IT时代周刊》创刊十周年庆典暨第六届CEO年会,是2010年京城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IT巨头高峰会。微软、IBM、英特尔等几十位CEO会聚一堂,围绕“漫步云端,智创明天”各抒己见。最新的封面文章《巨头眼里的云计算》被读者誉为云计算的“盛宴”而刮目相看。他们纷纷投信到本刊,发表看法。指出,“云”端的确很美妙,但贵在落地。否则,云计算的应用功能再强大,只能是云多雨小。

IT企业要在加大云计算的应用渗透率、成功率上下工夫。

《IT时代周刊》最新出版(总第215期,2011年1月5日出版)的封面故事不单抓住了热点,还能引导热点。《云计算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这是一篇跨入“十二五”之际为IT应用定调的好封面文章。倪光南、梁念坚、王阳、高瑞彬等IT风云人物用半专业半通俗的语言给力发声“云计算”,让我们感觉到云计算很好、很强大。

被誉为第四次IT革命的云计算,不仅是IT巨头的决战之地,也是各国政府的战略高地。与云计算密切相关的物联网写进了我国“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云计算还被写入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规划和各地“十二五”规划,其战略意义已被社会广泛认同。时下,最重要的是让这朵IT天空飘来的云,别成浮云,要成祥云。

最近有专家指出,云计算是浮云,笔者不去评论这种观点的是与非,但可从这观点中得到些许反省。实际上我们的有些网络应用不是浮云的话,至少也不是当初说的那么玄乎。就拿3G来说吧,当初说功能是怎么怎么的强,我现在用3G手机除通讯外就是上网,而且有的地方信号效果还不那么好,网速也不是特别的快。再来说数字城市吧,一些地方前些年推出了网格化管理,当时闹得轰轰烈烈,现在是偃旗息鼓,因为有些管理、有些决策的考量确是IT技术所无法企及的。

与IT界接触多年,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有些IT界人士总喜欢把一项新技术的性能、应用效果说到云里雾里。几次参加云计算的应用推广会,我这个学文科的人看到投影上显示的那些复杂的设计图纸头都麻了,经常提前退场。把云计算的原理、功能、应用解析得尽量清晰一些是必须的,但并非要专业一些,相反要更通俗些、再通俗些,亦即更适应用户(更确切地讲是打动最终拍板者)的需要,要把所有云计算的用户看成非专业者来看待。因为最终决定是否引入云计算的可能不是IT部门的IT人士,而是单位的最高决策部门和领导人,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理解程度也存很大差异。

说到这里,我倒有一个想法,建议IT企业让非IT专业人士去做云计算等网络应用的市场推广,这样或许他们的营销会更精准有效。否则,云计算的应用功能再强大、市场规模再庞大,只能是云多雨小。我们的IT企业要在加大云计算的应用渗透率、成功率上下工夫。要针对政府、企业等不同应用实施差异化营销,譬如政府可能更关注安全,企业更关注成本。

在当前我国企业网络应用意识增强但网络应用率不高的背景下,推广新技术新应用其实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有的应用单位存在着“一步到位”的意识,“云计算”现在是最综合、最高效的网络应用,但兴许不久又会出现个别的什么计算来了。因此,如何让“云计算”落地还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方家平(武汉)

云计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安全;防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7402

1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由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发展而来的一种动态的易于扩展的通过高速互联网把数据处理过程传送给虚拟的计算机集群资源的计算方式。云计算也是一种基础架构设计的方法论,由大量的计算机资源组成共享的IT资源池,能够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提供给用户。云计算拥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动态可扩展性、超强计算和存储、虚拟化技术和低成本的优点。

云计算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IaaS是基础设施层,通过网格计算、集群和虚拟化等技术实现;PaaS是作为一种服务提供了用户可以访问的完整或部分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SaaS是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了完整可直接使用的应用程序,在平台层以SOA方法为主,使用不用的体系应用构架,具体的是用不同的技术实现,在软件应用层使用SaaS模式。

2云计算中的安全

2.1云端安全性

(1) 传统的安全域划分无效。传统上通过物理和逻辑划分安全域的可以清楚地定义边界,但在云中无法实现。(2) 接入端:若云端使用浏览器来接入,然而浏览器是计算机中相对脆弱的,其自身漏洞可以使客户的证书或认证密钥的泄露,所以客户端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对于云计算的发展至关重要。

(3) 安全管理:企业对存放在云中的数据不能像以前一样具有完全的管理权,因为服务商也具有对数据的访问和管理权,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4) 安全认证:云中各种不同的应用需要认证,从云端到云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认证需要简单健壮高效的认证机制。

2.2应用服务层

(1)可用性:亚马逊的EC2的宕机、Google Doc的Google Docs上的部分文档会在用户不知晓的情况下被共享。

(2) 网络攻击:黑客活动和僵尸网络日益猖獗,使得很多服务器都受到拒绝服务的攻击,在云中,即便有很多的服务器仍然会受到网络攻击的影响,这样如何才能保证服务质量(QoS)?

(3)隐私安全:谁拥有数据?用户如何能够证明他们的敏感数据是私有的?用户又如何确信对托管于云运营商的数据拥有完全的权限?

(4) 安全审计:企业在传统的服务中对数据及操作的拥有明确的审计和安全认证,而在云计算中却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5)超出多重任务处理:高度的虚拟性使得一个结构化的应用软件支援多个使用者或组织,为这些共存的用户进程的数据和配置,避免各用户实例之间的数据泄露和非认证访问。

2.3基础设施层

(1)数据安全。

①数据的保密性和隔离风险。在云存储中各种数据共享的存储在不同的数据中心,保证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有效隔离和对数据加密性问题。

②数据位置。用户不能确定自己的数据存储在云中的位置以及数据具体是由哪个服务器管理。

③数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用户的数据离散的分布在云中不同的数据中心的不同位置,必须保证能够快速的从现有数据库中提取出原始的加密数据。

④数据的恢复。云计算的服务供应商能否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备份,以保证企业在灾难时候及时地恢复,保证正常的业务运行。

(2)虚拟服务器。

如何保证云中的虚拟服务器能够高效协同工作是云构架中一个重要问题。

除了云中的安全,对于云计算的稳定安全发展,也潜在着一些其他的因素:

①法律法规的有限性 对于云计算而言,安全的法律含义是很广泛的,并不能够回答具体问题。

②数据调查风险 云计算为多家的数据提供服务,如果服务提供商没有具体措施是,那么,单家企业因为有违法行为发生时或业务需要,就很可能不能得到调查。

③长期发展风险 随着企业的长期发展,云的运营服务商可能面临倒闭或被竞争对手吞并的情况,企业的数据安全将会受到影响。

3云计算中的安全防护策略

3.1通过风险评估建立公共云和私有云

云端的安全防护不同于以往的防护,企业用户首先对使用云计算中的服务之前对企业数据和应用服务风险评估分析,在企业内部应该根据自身评估结果划分出公共云和私有云。根据服务的重要性划分等级,IBM公司安全和风险管理部门总监Kristin Lovejoy认为:“如果企业实践是相对和非关键任务的,可以把它放在云上,如果是相对又是关键任务的,可以用云激活;如果是核心业务而不是关键任务,你可以考虑把它置于防火墙的保护下;如果它即是核心业务又是关键任务,你就必须把它放在防火墙的保护下”。

3.2建立可信云

要建立企业可信云,借鉴可信计算的思想,可信计算是由可信任模块到操作系统内核层,再到应用层都建立关系,构建信任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网络中建立起信任链,从而形成对病毒和木马的免疫。在云端,植入信任根,组成可信链,通过可信链的扩充组成可信云。

3.3安全认证

安全认证可通过单点登录认证、强制用户认证、、协同认证、资源认证、不同安全域之间的认证或者不同认证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其中MyOneLogin是通过结合强制用户认证和单点用户认证的方式来允许用户进入云应用的认证,用户只需登陆一次进入整个Web应用,从而可有效地避免用户在使用自己的服务时而把密码透露给第三方。

3.4数据加密

加强数据的私密性才能保证云计算安全,无论是用户还是存储服务提供商,都要对文件数据进行加密,这样既保证文件的隐私性,又可以进行数据隔离。比如Amazon的S3 会在客户存储数据的时候自动生成一个MD5 散列(hash),不需要使用外部工具为数据生成MD5校验了,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IBM的研究员Craig Gentary设计了“理想格Ideal Lattic”的数学对象,使人们可以充分地操作加密状态的数据,服务提供商也可以受用户的委托来充分分析数据了。对于用户PGP和TrueCrypt都可以对文件离开你的控制范围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动态地选择加密方式来满足不同的加密需要。

3.5权限控制

服务提供商和企业提供不同的权限,对数据的安全提供保证。企业应该拥有完全的控制权限,对服务提供商限制权限。

3.6安全传输

数据在网络传输到云中处理过程中需要得到保护,在传输过程中使用SSL,PPTP或VPN 等不同的方式。

3.7使用过滤器

过滤器的主要作用是监视网络中的数据,并自动阻止敏感数据的外流。在企业环境中部署过滤器后可以用来提供入侵防护、防火墙、拒绝服务保护、防数据丢失和内容过滤等安全服务。优秀的产品有Check Point,F5,Force 10,Juniper和TippingPoint等。

3.8运营服务商的选择

企业在选择服务提供商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企业的具体应用要求来选择。一般选择规模比较大的、有保障的大公司,因为他们无论在经营管理,还是信誉、品牌方面都做得很好。

3.9法律和协议

云计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计算 云存储 WAP网关 互联网 通信

一、云计算的发展及概况

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变革之后,云计算作为第三次IT浪潮的代表正在向我们走来。它将带来人类生活、生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云计算的本质,在于基于互联网传输能力和网络资源调配运算能力相对于单一终端运算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以互联网为环境实现用户运算和任务处理能力的运作模式。

描述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客户(个人和企业)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的转变,即:客户看不到、也不需要购买实体的服务器、存储、软件等,也不需要关心服务来自哪里,而是通过网络直接使用自己需要服务和应用,形象地称之为“云”。

描述云计算的业务分层结构,如同传统计算中包括“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业务分层一样,云计算的系统架构也包括不同的业务层次。业界比较通用的业务分层包括云平台和云服务两个层次,云平台是指所有应用程序共享的平台产品,即:硬件和平台软件,如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等;云服务是指面向某个具体应用,即:应用软件。

二、云存储的概念

云存储在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云计算是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1)传统的企业存储基本上是采用集中式的存储,存储系统由磁盘阵列柜和存储网络组成,磁盘阵列柜包括磁盘和控制器组成,通过存储网络与服务器相连,存储的共享局限在磁盘阵列柜之内,磁盘柜之间主要起到备份的作用,存储共享范围小和高可靠性要求使得企业存储成本很高。

2)云计算的存储是把分布每一个服务器内部的磁盘通过分布式软件管理起来,形成存储资源池,因此,能够全分布式和全局的共享,即:一台服务器能够使用这个数据中心任何其他服务器上的存储资源,达到充分共享的目的,资源动态分配,提升资源利用率,大大节约成本;而且由于这种大集群的规模,存储可以做到P字节(1000T)和E字节(1000P)的水平,能够满足“大容量和低成本”的存储要求;这就是Google、腾讯等互联网公司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存储巨头EMC也开始提供这种模式的存储方案;对于传统存储走向云计算,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需要在软件方面下功夫。

3)云存储的性能和可靠性是靠多备份来解决的,由于内置在服务器中的硬盘一般来说性能和可靠性较低,因此,为了提高性能和可靠性,数据一般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存储三份,关键数据存储5份,提高可靠性的同时,应用程序可以同时从不同服务器读取数据,提升性能。

4)云存储的价值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2004年Google推出Gmail服务,为每一个用户提供1G的空间,而当时微软的Hotmail仅仅提供20M的空间,因为微软没有云存储的技术,如果承诺给客户1G的空间,就必须预留空间,利用率很低,成本很高,而Google的云存储是动态共享的,用户没有使用到1G之前,并不占资源。Google的存储成本是微软的二十五分之一,这就是云存储的价值。

如果这样解释云存储还是难以理解,那我们可以借用广域网和互联网的结构来解释云存储。相信大家对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都已经非常了解了。在常见的局域网系统中,我们为了能更好地使用局域网,一般来讲,使用者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网络中每一个软硬件的型号和配置,比如采用什么型号交换机,有多少个端口,采用了什么路由器和防火墙,分别是如何设置的。系统中有多少个服务器,分别安装了什么操作系统和软件。各设备之间采用什么类型的连接线缆,分配了什么IP地址和子网掩码。

但当我们使用广域网和互联网时,我们只需要知道是什么样的接入网和用户名、密码就可以连接到广域网和互联网,并不需要知道广域网和互联网中到底有多少台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服务器,不需要知道数据是通过什么样的路由到达我们的电脑,也不需要知道网络中的服务器分别安装了什么软件,更不需要知道网络中各设备之间采用了什么样的连接线缆和端口。

三、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服务

就如同云状的广域网和互联网一样,云存储对使用者来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指一个由许许多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所构成的集合体。使用者使用云存储,并不是使用某一个存储设备,而是使用整个云存储系统带来的一种数据访问服务。所以严格来讲,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

四、WAP网关中的云存储

1.WAP网关系统现状。现网WAP网关系统都是以单节点独立建设,建设规模最大单节点处理能力为20000TPS,存储设备采用传统的方式直接挂接到服务器上。传统的存储方式对机房电源、空间和管理效率都造成了较大的浪费,采用集中云存储方案极大的降低了电源功耗和维护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设备的可靠性。

2.WAP网关云存储解决方案。WAP网关云存储系统为WAP网关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及检索服务。WAP网关的数据包括WAP业务配置数据、用户信息数据,日志和话单等,其中日志和话单占的比重最大。日志和话单是结构化数据,其存储特征是一次写入多次读取,适合用云存储系统进行存储和检索。现阶段,WAP网关云存储系统是面向WAP业务的日志和话单的存储而建设的系统,随着云存储技术的成熟,WAP网关中的其它数据将逐步迁移到云存储系统中。

参考文献:

[1] 《2010年云计算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

云计算范文第6篇

春意盎然。在国家政策大力推进以及社会资源积极投入下,中国的云计算春天已经来到。

据赛迪顾问3月份最新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606.78亿元。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云计算领域的产业链规模预计可达7500亿~10000亿元。

面对如此火热的云计算市场,如何更好地发展云计算事业,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云生态系统初显

近些年,云计算不仅成为了主要发达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更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重要的战略项目。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显示,仅2010年一年,俄罗斯用于数据中心服务的开支就超过了1.6亿美元。而截至2015年,云计算将为印度直接提供210万个新增工作机会。

处在云计算发展大潮之中,我国的云计算战略也在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已有二十余个地方相继出台了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鼓励建设示范试点工程,制定了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通过政企联合、官产学研一体化运作,积极推进本地区IDC、灾备中心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新一代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主要推动者。赛迪顾问总裁李峻表示,中国云计算产业在2011年的总体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164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层占了接近40.6%的比重,应用服务层则是17%。

赛迪顾问调查研究了国内现有云计算的应用试点城市,其中推出的首批试点城市得到了国家云计算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应用示范,中国云计算示范驱动模式已经从传统政策驱动逐步过渡到政策驱动与应用驱动并重的模式。除了发展云计算的一些重点大城市,越来越多的省区城市,以及地方政府也开始投入到发展云计算的浪潮中。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云计算事业的同时,各大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商、互联网服务商、软件开发商陆续推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产品及服务。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云计算技术及产业发展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在谈到云计算产业的空间布局问题时,李峻说:“中国云计算产业已经分布到了全国的绝大多数区域。云计算产业正在逐步向低运营成本的地区比如内蒙古、新疆转移。”

在云计算应用模式大发展的背景下,硬件、软件、集成、运营、内容服务等领域的主要厂商纷纷借势转型发展,基于已有的产品及技术优势,推出云计算服务及解决方案,这使得云计算产业链得以构建,以基础设施服务商、平台服务商、应用软件服务商、云终端设备提供商、云内容提供商、云系统集成商为主要角色的云计算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

浪潮集团副总裁袁谊生认为,云计算给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其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公正地获取和使用。资源管理需要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云计算将促进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理性避免云计算狂热

云计算不仅仅是发展的大势,更是一个聚宝盆,各方都希望进入这个盆中赚个盆满钵满。在云计算战场上,国外的Google、亚马逊,国内的华为、中兴、百度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2011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三部委拨款15亿元,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云计算示范工程专项资金,重点推动国内云计算产业发展、扶持云计算领军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华东电脑在内的多家企业入围首批重点扶持企业。

除企业外,政府对于云计算的热情也有增无减。2010年10月,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作为先行试点示范城市。目前,云计算项目在地方呈放射状扩散开来,北京有“祥云计划”、上海有“云海计划”、 广州有“天云计划”、重庆有“云端计划”、宁波有“星云计划”。

一个对各方而言的利好消息是,云计算市场的增长趋势不会短期之内消失,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巨大市场。

Gartner2009~2011年全球十大战略技术分析报告称,到2012年全球财富1000强企业中80%会通过不同方式使用云计算服务,20%的企业将不再拥有任何IT硬件资产。赛迪顾问副总裁孙会峰表示,经过2011年的快速发展,2012年将会有更多更好的云计算应用服务于社会各个方面。

在政府与企业大力投资云计算产业的同时,我国云计算发展的隐忧也逐渐凸显。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兴应用,在发展初期,用户对其技术成熟度、系统安全性、方案有效性、建设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顾虑,因此早期的案例中多以小范围试用为主。应用云计算技术解决单一、非核心业务问题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形成规模化应用。

为了理性推动我国云计算应用的发展,赛迪顾问认为政府与企业在发展云计算应用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推进:首先要关注重点项目的商业模式、标杆作用与带动性;其次要跟进首批部级应用示范项目示范内容;再次应该聚焦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共性需求;然后要构建以示范应用加快产业集聚的生态链;最后应规避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投资过热中的风险。

平台更具优势

目前,很多地方在发展云计算的计划中都提到要建设云计算示范平台或者公共服务平台。在五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的内容中就涵盖了平台搭建,这无疑为地方发展云计算提供了政策支持。孙会峰表示,地方政府建设的云计算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属于云计算应用。地方政府通过云计算的技术手段可以带动本地产业的哺育、企业的聚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赛迪顾问认为,围绕云平台建设、运维、服务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平台的掌控者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优胜者。随着云计算应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希望通过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整合现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高效、动态、弹性的“灵动型”一体化云平台,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需要。而传统软硬件或信息服务企业,为了确立未来的竞争优势,也纷纷加快从提品,提供解决方案,向构建云平台、运维云平台以及提供云服务等方向转型。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云计算专业委员会发起成立的“中国云计算基地(中心)联盟”,汇聚了国内主要的云计算基地园区、云计算企业、研究机构和用户资源,通过联盟来重点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政策规划制定、产业资源集聚、云计算中心建设以及应用示范项目落地等,正在成为推动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赛迪顾问认为,当前政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快推动云计算发展:首先要通过试点建设,引导推动国内各级政府、企业针对公共事业、行业、个人与家庭等不同用户需求,积极探索各类云计算服务模式;其次是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产学研用联合,加强云计算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而后要加强云计算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有关安全管理规范的研究制定,加强相关知识产权管理,提升我国在云计算领域的话语权;最后是加快制定国家云计算产业发展统筹布局,协调“官产学研”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需要有效整合“官产学研用”的各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政策与试点、技术与标准、研究与应用、基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在这里面行业组织和专业联盟在这一过程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云计算范文第7篇

现在许多行业或者服务都打着云计算的旗号,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云计算,去伪存真看云计算,就是要抓住云计算真正的内核,

云计算实际有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一是集中计算,一是分布式计算,云计算是以特定方式融合二者的历史产物。忽视任何一点,都会有严重片面性。

现在许多“伪云计算”,倒不一定是说了完全不沾边的事情,而是把云计算的某个侧面,或历史上的某个局部来源,夸大为云计算的主流,而产生误导。

为此,在这里打算仅就云计算最核心的内涵,进行一番辨析。

1)集中计算分几种情况,与云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种,也是最典型的集中计算是大型主机,如IBM的S/360。相当多的人把云计算说成是集中计算,这并不全面。因为云计算显然不等于大型主机。云计算的应用,并不集中于大型主机内部,而是分散在集中计算和存储的外部计算节点上。

第二种,是主从机结构,服务器是主从机结构中的集中的一方,以后互联网的WEB模式,就是主从机结构的一种。主从机结构和WEB都不等于云计算,这是因为,它们的控制权位于主机(服务器);从机虽然分散存在,但没有控制权,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

第三种是网格计算,网格计算本质上仍是集中计算。它表面上虽然具有利用分布计算资源的特征,但由于要解决的是巨大而单一的计算问题,从应用角度看,并不是分布式的。把云计算理解为网格计算,显然会漏算由节点方(应用方)提出任务这一点。

2)分布式计算,同样与云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一种,WEB出现前的互联网(WWW出现前的互联网),如阿帕网,就是典型的分布式计算,并不需要服务器作为计算中心。仅有分布式计算,并不等于云计算,因为云计算还有集中存储和计算的部分。

第二种,P2P,即无须经由服务器,一台计算机与另一台计算机直接相联。其重要特点是对等,没有主从之分。在可管理的P2P模式下,虽然可以经过服务器,但不同于主从机结构处,在于它也可以不通过服务器,而主从机结构不通过服务器是不可以的。云计算不同于P2P之处,在于它必须以集中计算和存储作为分布式计算的互补方面。

第三种,协同计算,可以认为是P2P形式的推广,从点对点,发展到群组协作,即时消息、SNS等,都可以是基于协同计算和并行计算的。协同计算已非常接近云计算,但仍有不同,例如SOA(面向服务架构)可以复用服务模块,但这可能只是发生于应用之间,必须将这些可复用资源移向独立于应用的云服务器中,才算云计算。

现有许多云计算的定义,都往往偏向上述情况中的某一边,因此显得似是而非。需提醒的是,业内人士谈云计算往往有特定语境,比如说云计算建设要加强集中计算和分享。结合具体所指,可能并没有错,因为它可能是指云计算基础设施或平台本身建设,也可能是针对大企业的云端业务。但听的人往往听错,以为这就是云计算的全部,体会不到分布式计算和应用端的存在。这就造成误导和误解。

这种情况并不可怕,消除误解就会搞明白。但还有一种情况就不同了。一些大企业在搞云计算时,以传统的网格计算、主从机的旧理念,把云计算纳入排斥分布式计算的集中计算的轨道,那就属于内行的传统与保守了。目前对于集成的理解,就有这种实际问题存在。

3)集中与分散的联接

现有对云计算的定义中,许多都忽略了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联接方面的内涵。实际上,二者的联接,是云计算的精髓所在。这种内涵,也是从历史中一步步发展出来的。有几个概念,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分享(或共享)。现在所有的云计算,都会提到分享。这主要是指在云中分享可复用的资源,也包括点对点之间的分享。分享是与工业化格格不入的概念。工业企业经济是在排除分享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可分享的东西,属于政府用税收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在云计算中,分享完全可以是市场行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有两种情况与工业经济相比发生了变化,一是生产资料从物质和资本,变成了数据,从不可复用,变为可复用;二是出现了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之间的交叉补贴,分享可以获得回报(例如免费模式)。这样就造成集中的部分分享,而分散的部分回报。其中,数据资源可复用性,正是云计算中的集中,采用分享模式的基础;而集中业务与分散业务之间的关联,是分享可以成立的模式基础。

第二,虚拟化。虚拟化是云计算的重要特征。工业生产方式是集中,农业生产方式是分散。历史上从来没有解决好二者的矛盾。虚拟化在协调二者关系上,走出了新路。早在大型主机时代,虚拟化的思想就被提出了。但那时并没有端的应用可供施展。到了云计算中,虚拟化在云的集中与端的分散之间,起到关键联接作用。实际是在技术上,把资本专用性的框框打破了。在实体经济中,要素具有刚性,难以自由流动,固定资产的投资,经常成为沉没成本,造成巨大闲置和浪费。

在云计算中,虚拟化实际上将要素的刚性,变为了柔性。这对于应用端、增值端的边际投入,固然没有造成直接的改变,但对集中于云端的可分享资源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节约。相当于从事同样生产的固定成本(如初始固定投入)凭空节省了许多。社会可以把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集中于必要的增值业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第三,效用计算。效用计算实际是租赁的概念。由于资源可复用而生产要素可以虚拟化,在产权上带来的一个合理变化,就是资源配置可以“变拥有为控制(使用)”,把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对生产要素不必拥有所有权,而以租赁的方式,控制使用权即可。在云计算中,以这种方式,实现的是云一方的所有权与端一方的使用权的自然联接。这造成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一种奇妙混合:在云的方面,基础设施(I)、平台(P)和软件(S)――相当于工业时代的道路、厂房和设备――是“公有”的;在端的方面,增值业务和边际投入是“私有”的,而“公”、“私”之间以一定比例分成(如三七分成)。

第四,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人们在定义云计算时,很少把API考虑进去。实际上,在集中与分散之间,离开了API相联,一切都变得不可行。因此可以说,API是云计算的关键――或者说,起到云与端联接作用的机制,是云计算的关键。在工业经济条件下,API是不存在的。即使在云计算出现之前的互联网经济中,API也经常是封闭的或不起实质作用的。例如在SOA中,共用模块并没有独立出来以API形式,由独立第三方(象云那样)提供。许多谈论云计算的人,都没有把资源共享到云端后,如何与终端计算联接的问题,当作云计算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认识。

云计算范文第8篇

第一,认清不能因为云计算在个别领域的成功应用而广泛推广。云计算技术宣称的“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的思想理念在未来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各界将拭目以待,但云计算技术就因为在个别领域的成功应用,使得云计算产业全面过热而广泛推广,使得政府及智囊片面地夸大云计算强大技术效应和总量经济效应,云计算是否会重蹈互联网泡沫覆辙,是否是某些大型跨国IT公司借机推销自己IT软硬件产品的一次商业炒作,是否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借机拖垮新型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蓄意阴谋?这些问题都应该仔细推敲研究。

第二,认清不能超越市场真实的应用需求而大力发展。目前,各地政府都在纷纷鼓足热情建云计算中心,力争抢占云计算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但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据称某市花了几千万邀请了一家知名跨国IT公司建立了一个云计算服务中心,建完之后由于没有任何应用,成了一堆虚拟摆设。无论建云计算服务中心还是发展云计算产业,都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能超越市场真实的应用需求。总之,建云计算中心和发展计算产业也是这样,应该首先摸清潜在的市场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有序发展,否则将会产生泡沫。

在认清发展云计算技术需要注意的两点之外,本文认为云计算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还需要跨越以下三道坎。

第一,寻求有效的商业模式。有效的商业模式是推动产业成长壮大的基础,云计算产业也不例外。各地都在建云计算服务中心,发展云计算产业,能否有效运作和创造持续的盈利模式,以及云计算产业是否靠政府创造需求还是靠政府引导市场需求推动来发展,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研究。唯独这样,才能在发展云计算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第二,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在发展云计算过程中,云计算技术能否确保用户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是讨论最为激烈的问题。当前云安全技术能否真正像云计算厂商宣称的那样有能力保障用户数据与隐私的安全,大家迫切期待。云计算技术在企业构建私有云方面发挥的潜力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亚马逊、谷歌等企业的云计算应用案例就是很好例证。但企业私有云构建和面向公众的公有云构建仍有较大区别,其中最大区别在于公有云构建面临更严峻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即使在集中式控制的C\S网络架构下,全世界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安全防护设施较好的企业和政府业务数据服务器被黑客攻克,也是潜在云计算用户使用云计算技术迟疑不觉的主因。另外,把用户业务和数据从用户端转移到云端,让用户感觉云里雾里没有谱,加上目前云计算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尚未形成确切有效保障,担心数据丢失和泄密仍将是用户心头暂时难解的疙瘩,短期内仍将是阻碍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道坎。

第三,夯实设施性能,发展配套软件与制定技术标准。云计算技术宣称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服务模式能否成功在技术层面上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基础设施性能的增强、云计算配套应用软件的发展以及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网络基础设施不增强,带宽网速提不上去,怎么让用户大量的数据在用户端和云端实时传输,做到取用方便;云计算配套应用软件发展不完善,建成的云计算服务中心只是一堆硬件堆积,怎么能提供各类云计算服务;云计算技术标准不统一,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不同厂商、服务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兼容性问题也会日渐突出。总之,夯实设施性能、发展配套软件和制定技术标准,也是云计算产业向前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的一道坎。

总之,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唯有成功跨越了以上三道坎,云计算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云计算范文第9篇

云计算2.0就是从电子转向商务的云计算。

正如信息化重心从技术转向商业一样,云计算重心也将经历从技术转向商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云计算将从1.0时代转向2.0时代。

云计算2.0是指,虚拟化的对象,从技术资源,转向商业资源。云端重构和分享的数据资产,从计算、存储这样的技术计算能力,转向客户关系、销售、商业数据挖掘这样的商业计算能力;终端对应的多样化应用,从IT、IT运维这样的技术性应用,转向管理和娱乐这样的业务性应用。

云计算从1.0向2.0的转向,实质是主导权从云供应商向云需求者的转向。更主要的是,这将是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向。云计算一旦从技术万能论者的掌心中逃出来,下一步就要转向做正事了。

云计算1.0的自大与缺陷

技术万能论者通常有一种天生的自大,认为技术无所不能,商业是围绕着技术团团转的。云计算最初就是由这样一群人所发起。

在过去的10年里,Google等公司开发出可以同时在多台不兼容的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这使软件提供的服务,可以在不同的设备间飘来飘去,就象“云”一样。直到2006年,当时的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将这种计算方式命名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声称“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机会。”

最先嗅出其中赚钱机会的,是那些IT硬件和软件巨无霸。一时间纷纷响应。为什么是这些巨无霸积极?结合背景不难理解。其时正值全球IT硬件和软件投资相对集中,时逢国际金融危机,企业感觉前期投入浪费,为此压缩IT投资。IT巨无霸们为了维持生意,在IT采购市场上,自然有动机宣传这番新道理:企业自身硬件已投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应把钱投到新方向上去。未来升级将硬件集中在云端,通过虚拟化整合资源,按需调用,企业可以省去重复建设。企业本来已经投入很多,听了这话,又将信将疑打算掏钱进一步升级。

云计算获得了厂商外力推动后,一夜间仿佛成了世界潮流的当下版,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有卖得出钱的东西,都开始贴上云计算的标签,往这个筐里装。

有人看到商家在出于私利推动,就说云计算是个骗局。仅仅因为有商业利益,就说一种技术不好,这未必客观。商业利益指向对一种技术的选择,这只不过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商业选择对技术进化作用,就象自然选择之于生物进化,主观上未必高尚,客观上无可厚非。云计算技术本身确实不错,用户信任先进生产力更无可厚非。

问题只是在于,IT厂商推动一种技术,往往是从自我出发,因此片面夸大技术作用。厂商未必不能看出用户有技术就绪之外的商务需求,只是他们只要不转型提供商务服务,引导云计算向这个方向发展,对他们卖东西就无现实好处。这造成了当前从国家到企业在云计算上受到的最严重的误导,即清一色的技术导向,以及背后隐藏的供应商导向。似乎只要往云计算上投钱便好,只问技术,只问投入,不问商务,不问实效。

在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上,这一幕过去就出现过。在供应商诱导下,信息化脱离应用谈技术,片面强调技术和设备的就绪,只谈IT能力,不谈应用和效益。把企业信息化,简单归结为CPU的速度问题,调制解调器的速率问题。这种供应商导向的潜台词是:企业花钱是跟我有关的事,我要让你相信花钱越多越好;企业赚钱是你自己的事,与我无关。供应商这样想,这样做,当然可以理解。但包括国家和企业在内的用户也顺着这样想,把云计算当作与业务本身无关的东西,就不免当冤大头。

云计算1.0的缺陷,就是这种技术导向、供应商导向和投入导向的三位一体,支配着我们的云计算规划、云计算建设,使云计算成为又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却看不到与业务效益的联系。

2.0的主张:搞有效益的云计算

否定供应商导向,不是否定云计算的供给,云计算还在就绪阶段,需要扩大投入而非减少投入,要否定的是没有需求的供给;也不是否定云计算供应商,供应商宣传自己理所当然,我们是希望用户利益也要有声音表达;甚至也不完全否定初期建设阶段一定程度的供应商导向,因为他们会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否定供应商导向,主要是从供求平衡的角度重新定位云计算,让云计算更中正地发展。针对供应商的误导,云计算2.0主张从用户出发,搞有效益的云计算。

1、云计算2.0要求业务重心变化

云计算1.0的业务主要局限于第一信息部门(信息产业)和第二信息部门(即各行各业的IT部门),云计算2.0的业务将深入到各行各业本身,与各行各业的商务深度融合。

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谈云计算的书,谈的都是计算的虚拟化、存储和服务器。这是技术应用早期发展还不太成熟时期的特征。在这一阶段,似乎技术只是技术人员的事情,云计算只是技术部门的事情。企业信息化历史经验表明,这一阶段过后,将是信息化重心从IT部门转向业务部门(先是管理部门,然后是主营业务部门)的阶段。

云计算重心在IT部门与业务部门,云计算业务本身的内容将有明显的不同。目前的云计算,包括规划中的云计算,还只是IT业务意义上的云计算。对政府和企业这些应用者来说,负载平衡、数据托管这类事情,只是信息中心内部事务。有的中央企业即使信息化投入达到50亿,也只不过是业务收入的一个零头。不会为了省几个硬盘、省几度电而值得当作大事(相反还有安全担心)。如果云计算只是为了IT节省(比如把胖终端搞成瘦终端)的话,企业说不定要压缩开支,而非加大投入。

云计算2.0是指重心放在业务部门的云计算。这种云计算从时间上看,出现得不见得比1.省略。公司一直以“通过网络服务方式提供企业应用程序”、“在线客户关系管理”和“按需商业服务”等定义自己的业务。直到2007年CEO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从杂志上听说云计算这个词,才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云计算。CRM是业务部门的事,当把CRM,而不是负载平衡作为云计算的主要业务时,对企业来说,真正的改变才发生。这一回,关心云计算的不光是信息部门,而变成企业的业务部门了。再比如云计算的先驱亚马逊最近推出的云播放器,把音乐放在云端,使消费者无论用手机、PC还是苹果设备,都可以顺畅播放,而且没有版权纠纷。在这里,云计算的业务不是IT,而是音乐本身。

对于云计算供应商来说,如果不能适应1.0向2.0的转变,很快就会陷入硬件的价格战,失去高端机会。主动从IT硬件和解决方案,向提供IT与各行各业的业务相结合的服务转型,应是他们下一步的方向。

2、云计算2.0要求主导者变化

主导者的变化反映在信息化预算由谁决定之上。在计算机时代,企业信息化的主导者,由就绪阶段的信息中心,转向深度应用和转型阶段的业务部门。例如在宝钢,决定上不上一个信息化项目,业务部门的投票权要高于信息部门的投票权。与业务无关的项目,就很难被通过。云计算2.0的情况也会向这个方向演变,最初是信息部门决定上不上云计算项目,以后将变成业务部门说了算。

业务部门主要考虑的是商务意义上的云计算,而非仅仅是IT意义上的云计算。这样一看,我们现有的各种定义的云计算(多是从存储等技术层开始定义),不免就隔着一层。记得在政府的时候,有一次司长指着信息化需求问卷质问说,调查计算机的牌子有什么用,用戴尔PC还是联想PC,难道打出的字有什么区别吗?这就是从技术角度与业务角度考虑问题的不同。面向云计算2.0,无论是企业提出战略,还是政府出台政策、制订规划,应注意导向,要避免提出这种技术上有意义,但业务上毫无意义的问题,否则就会失去主导权。

提出云计算2.0的政策含义在于,纠正技术导向,提倡深度融合与深度应用;纠正供应商导向,避免造成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中的投资浪费;纠正投入导向,避免地方政府与不法商人借云计算搞房地产,只问投入不问产出。

在云计算进入2.0时代后,云计算的定义者,将从工程师越来越多变为商人;云计算采购的拍板人,将从信息中心主管越来越多变为业务部门主管;云计算的倡导者,将从供应商越来越多变为企业家和消费者;云计算规划的制订者,将从科技部门越来越多转向商务部门。

3、云计算2.0要求平台变化

云计算一旦从1.0为主发展到2.0为主,平台的重心也会转移。目前,云计算的1.0还没有完成,它的平台重心,主要放在技术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和技术性软件上,形成基于ICT的I、P和S。进入2.0时代,云平台的重心将转向业务基础设施、业务平台和业务性软件上,形成面向政府、企业业务和消费应用的云平台。

1)IaaS的2.0化。IaaS提供的是信息时代的水电气。在1.0时代,“水电气”主要是指虚拟化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和管道能力(主角通常是运营商)。2.0时代,“水电气”将主要是综合数据能力(大数据、普适计算、统一通信)。以交换、托管为主的数据中心(IDC)将转化为以原数据处理为主的信息中心。

从业务而非技术角度讲,IaaS将来的主要问题在于大数据时代原数据管理。政府掌握的公共数据,一方面存在向社会开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对原数据的保护问题。商业机构在IaaS层面保存的个人原始数据,也有一个开发与保护相平衡的问题。阿里巴巴的商业原始数据,只是情境“可见”的。就象酒的原液,被开发的已是加工后的“第二手”的,而原液本身是受保护的,不可完整抓取的。斯台尔曼认为个人信息只应保存在本地,“使用别人的服务器来完成你自己的计算,意味着你把对你的计算的控制权割让给了运作服务器的人。这是傻瓜才会干的事情”。这种看法不全面。很可能实际过程将是,只有与本地的个人数据基于情境比对结合,网络数据才能发挥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云计算2.0的IaaS,将更多面向人(如语境相关的时间轴),而不光是面向客体(“水电气”)。

2)PaaS的2.0化。PaaS用水电气的比喻已难以概括,它的喻体更接近厂房(或厂区)。平台是资产的沉淀区。云计算平台就是数据资产的沉淀区。经济学上的沉淀成本(不可转移的固定成本)对应的就是平台成本。如果说,水电气比喻的是原数据,平台数据对应的则应是加工数据,特别是作为资产的数据,这种数据可在加工中反复增值。云计算2.0时代的变化在于,PaaS演化为AaaS(分析即服务)。在这里,分析即指数据的加工。P在这里就是加工平台。对业务数据本身的数据挖掘、智慧分析能力,将成为2.0时代PaaS的主要标志。

在这里,IT服务和业务服务的区别在于,IT服务只对数据进行技术增值,并不对数据进行业务增值。以往的数据托管只相当于寄存处,数据并不打算从商业角度加以改变;而2.0的托管将好比托儿所,要进行教育增值,经过托儿所教育的小孩子比进来之前要变得更聪明。在现实中,这种服务更象外包(BPO或众包)。比如,现在电子商务有代运营业,为代运营业提供数据服务的平台,就是2.0意义上的云平台。代别人直接赚钱这种服务,显然不同于为别人代管工具(如硬盘)的服务。

如今,2.0的PaaS正在云计算的前沿兴起。例如,SPS通过搭建一个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使较小的供应商接入1300家以上的零销商,这个云平台关注的不是内存,而是让企业如何快速、低成本地管理从库存到运输和发票收支的整个交易环节。又如,传统的ERP用户正转向NetSuite。NetSuite为企业提供核心业务之外的特殊应用服务,通过被称为SuitFlex的API,使商家为一些专门应用提供灵活的开发能力,使特定设置的交易完整地实现自动化。Roostock公司寄生在SuitFlex平台上,利用其底层云服务,把MRP(制造和物料需求计划)应用从云下,搬到了云上。

3)SaaS的2.0化。限于篇幅,我无法深入展开SaaS的2.0化问题。最主要的是,关于这个题目有一本现成教材,可供我偷懒。这就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周晨光教授写的《云:7种清晰的商业模式》这本书。这本书完全是按云计算2.0的观念写的。里边谈的大多数模型和案例,都是2.0化的SaaS。向大家强烈推荐。

4、云计算2.0要求绩效标准变化

云计算要讲效益,但不是算现在满天下云专家讲的技术帐(比如节电帐、碳排放帐等等),而是算“以用户为中心”这一根本上的效益帐。

1)将云计算就绪的绩效,提升为管理应用的绩效

云计算1.0并没有成形的绩效指标,但从普遍的行为中隐含着这样的标准。它的第一个问题是只计投入,不问产出。这是从当前云计算普遍的重复建设、跑马圈地行为中看出来的。第二个问题是追求的只是就绪上的绩效,这是从投入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和技术等工程性项目上看出来的。

从信息化评价标准来说,就绪的效果是一种低级效果,症结在于就绪并不必然等于应用,应用并不必然等于以用户为中心导向的效果。云计算2.0的绩效标准,要在就绪指标基础上,加入业务应用指标;在应用指标之上,加入基于用户效果考量的指标。以此才能在目标模式上,扭转供应商主导的错误导向。

2)将技术绩效,提升为战略绩效

云计算之前历次信息技术创新,多多少少都有商业创新的主张相伴生,或是扁平化,或是免费模式,不一而足。但云计算1.0在管理方面的主张非常模糊,除了技术还是技术,对CEO关心的问题,如战略、治理、模式、组织、管理等等,提不出创新主张,难怪企业家往往不能从商务角度理解云计算是干什么的、对他们有什么用。

云计算2.0应致力改变这种状态。通过与经济结合,把云计算从技术发展为生产力,进而推动企业战略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从绩效角度看,云计算2.0要追求的,不光是云计算的技术效益,这只是浅层次的,而要追求云计算的深层效益,包括融入企业战略带来的战略效益,推动模式创新的转型效益,以及组织创新的管理效益等。总的来说,绩效目标定位不应只是企业云、政府云层次的效果,而是云企业、云政府层次的效果。

云计算2.0的经济学

云计算1.0的效益分析一直不成熟,突出表现在算漏了两点,一是过于偏重技术上的效果分析,而算漏了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管理和制度)上的变化,好象生产力(人与自然关系)不作用于生产关系(人与人关系)产生化学反应似的;二是技术效果过于偏重投入产出的效率关系,而算漏了云计算本身的效能特点。云计算2.0既然更多把人与人关系的因素考虑进来,它在经济学上会得出什么样的发现呢?

技术经济效果解释:效率和效能的区别

云计算提高效率这个说法是不到位的,任何技术创新都可能提高效率,云计算特殊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特殊在于,云计算可以提高效能。包括两点,第一是云计算通过云和端的分离互补,调整了固定投入与边际投入的比例关系,由此造就报酬递增的经济效果。这不光是改变效率,更是改变效率的变化率。第二是改变效率变化率的正负方向,这是云计算具有转型效果的理论根据。效率与效能的区分,不仅体现了云计算的特征,同时也明确了云计算发挥作用是有前提假设的,这个前提假设就是要以任务系统的复杂度为尺度,达到复杂度的阈值才能发挥云计算作用,否则云计算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第三,结合大数据可以发现,云计算更加特殊之处在于通过改变固定投入的性质(发挥数据资产在核心业务中的作用),可以系统地变个性化不经济为个性化经济,这构成了它战略创新(低成本差异化)效果的基础。

制度经济学解释:产权关系

跳出技术,看技术的制度映象(人与自然关系对人与人关系的作用和影响),云计算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一场制度创新。创新点在于,通过云(虚拟分享资产)与端(差异化增值)不同的配置资源方式的组合,实现了所有权内部支配权与使用权的核裂变。云计算按使用收费,实质是按分离后的使用权收费,它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平台、开发工具等)的分享,二者形成生产资源免费而活劳动(服务)收费(如SaaS软件不收费而服务收费)的新型关系,扬弃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云计算范文第10篇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厂商能拿到各地政府资金帮助、办公地帮助,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还能帮助厂商完成销售,所以厂商很需要我们。”王远说。

据王远称,该产业中心的实体,其实是几个自然人合伙投资的一家商业公司,“用部委的牌子,更便于我们跟各地政府合作,而且,也便于我们从地方政府那儿拿到专项资金。”

他所说的专项资金,包括了地方政府的调研支持费用,地方政府的服务费用,甚至于地方政府“云计算落实举措和先进经验的公关和宣传费用”,“我们正在操作的项目包括,山东某个地级市、北京某个区,另外我们还正在和天津某个局在洽谈,总体上生意不太难做。”王远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借助云计算概念圈钱圈地,已经成为大公司、小公司近两年来的共同首选。

“各取所需。”姚戴龙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创业者,2011年,姚通过在北京注册的一家壳公司,在无锡成立了这家北京公司的子公司。尽管其北京公司连地址都是虚构的,但无锡物联网基地还是给了他超过300平米的办公场所,“基本上算是免费的,而且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姚对此颇为得意。

有了正式的公司之后,姚开始四处寻找投资人,准备做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业务。在他看来,当地政府既不关心云计算、物联网是什么,也从未想要去关心,“他们要的是政绩,引入了多少家公司最重要,至于这些公司的实力,或许没有多少人在意。”

偏离的推动力

“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中国云计算业务缺乏需求和推动力,而是需求很旺盛。总体上地方政府推动云计算的初衷是良好的,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因为其他一些因素,导致云计算的推动力指向有所偏离。”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含蓄地表达了对一些地方政府推动云计算方式方法的批评。

市场调研机构赛迪顾问,更是在一份针对云计算的报告中称,中国云计算应用“缺少统筹规划、对应用领域研究梳理不够、示范项目仓促上马、投资风险增大”。

“发改委以中央补助经费的方式,为云计算应用发放补助金,本身就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某高级研究员对记者说。

2011年10月,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三部委拨款15亿元,成立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云计算示范工程专项资金,并迅速对12个企业项目进行了首批8亿元资金的发放。据了解,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云计算示范工程专项资金,主要面向目标是已经公布的试点五城市范围内企业,因此获得基金支持的公司范围相对较小,而单个企业由此获益良多。

与此类似,科技部联合财政部,也有类似资金用于推进“云计算”的发展,该类资金分散于国家863计划和火炬计划之中。

然而,在该研究员看来,正是这样的标志性和象征意义的补贴,使得“地方政府大搞对云计算的支持,从给钱给地,最后发展到圈钱圈地,既然云计算对于企业自身,或者对于地方产业生态链,能够构成节约成本、效率增加,又何必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或土地补贴?”该研究员称,当前最为复杂的,不是如何推动云计算的概念被认同,也不是对云计算业务类型缺少的担忧,而是地方政府和部分企业利用云计算的噱头,做和云计算不相关的利益攫取和再分配问题。

“以阿里巴巴为例,这个公司旗下的阿里云,单独从国家层面获得的项目补助金大概有1.5亿元,一个商业公司在做一项从长期看对自身而言是有益的事情,使用的却是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补助金,这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商业规则上,都不符合逻辑。”他说。

该高级研究员表示,由工信部主导推动云计算,是必要之举,与之对应,发改委和财政部进行支持,也是必要之举。“但是否直接以补助的方式发放给企业,我个人觉得值得商榷。” 他认为,阿里云作为一家商业性公司,当政府有政策可以拿到钱,它就会积极争取,从商业公司的角度而言,是完全正当的,“但三部委在支持方式上,是否当前的方式就是最佳的,或许还应该更为慎重一些。”

“说到底,云计算应该是企业的事情,来自政府支持有必要,但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支持方式。”上述研究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蘑菇云”

随着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借助“云计算”三个字,既能获得推动地方科技产业发展的口碑,又能获得征地圈地的实际,还能在此基础之上,完成招商引资的政绩,一举多得,云基地建设的热潮立即席卷中国。

而在此之中,地方政府与企业在云计算的发展过程中,正扮演着相互借力的角色。

以杭州为例,该城市能够入选发改委和工信部首批五个试点城市名单,主要正是得益于阿里巴巴。同样,阿里巴巴也从杭州市地方政府的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中,获益良多。

尽管如此,杭州发展云计算的工作,在整个中国的云计算大版图中,仍然属于较为扎实的类型。直到2011年10月,杭州云计算产业园才正式落户于塘科技经济园区。同时,虽然制订了总规模30万平米、200家云计算企业的目标,杭州云基地的首期面积仅为2万平米――整个规划发展并无大踏步的跃进。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将政绩目标盲目押宝云计算的扩张和诉求,而这一诉求导致的现实结果,让人瞠目结舌。

“各地云基地建立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有些地方不是考虑应用和业务,而是在占地面积、招商引资上盲目攀比,如果对照一个地图的话,你会发现中国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在升腾‘云’,越是后来的云越大,现在简直是满眼都是‘蘑菇云’。”北京云基地某负责人说。

“主角似乎都转变了,一些地方似乎根本不在乎什么是云计算,而只在乎云基地有多大。”身为云计算产业兴起和发展的亲身经历者,这位人士却表示无法理解各地方政府,对云计算如此多方向、多层次的利用程度,是出于何种思维和理由。

各地纷纷成立云计算产业联盟,并以此为理由大肆建设云计算产业园的情况,在2011年几乎达到失控状态。出手云基地的地方政府,甚至从省级、地市级,扩展到一些县级政府。

“甚至一些极内地的县级政府,动辄号称数千亿推动云计算、云基地的做法,简直是可笑之极。”电信专家付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此前,内蒙多伦县宣布将建设总投资额高达近2000亿元、总量超过500万台服务器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该县政府表示该项目为多伦县和北京合作项目,基地建成后将形成888亿元产值、65亿元税收的规模。更有甚者,多伦县县长霍锦炳表示,该云产业基地能够带动新增就业2.5万人,而整个多伦县人口仅有10.5万人。

同样铺张的还有江苏宿迁。作为1996年由县级升格为地市的宿迁,该市经济开发区面积就高达105平方公里(相对比,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不过46.8平方公里)。2011年第四季度,宿迁市政府开始力推“全国云计算研发、应用及展示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建设。《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致电宿迁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对建立云计算基地一事,不太了解,并表示“这个事情是市里领导才能说的,我们不能接受采访”。

对此,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一针见血地表示,“现在不少地方连云计算的概念、作用都没搞清楚,就匆忙圈云基地,搞大规模的服务器托管,那不叫云,那叫浪费,那叫烧钱。”

上述研究员则认为,出现地方政府一窝蜂上马云基地的主要原因,还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围绕云基地云计算的招商引资噱头,成为政绩体现的重要途径;第二就是地方政府在利用云基地概念进行圈地,进行地产商业活动,在最近两年成为比较便利的通道。

冲动的惩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正在考虑是否对其投资的一家中国基金公司提讼。该基金主要运作方向为“云计算”和“云基地”,而索罗斯向该基金投资3亿美元时长达6年之后,该基金旗下企业并没有实现任何一家公司上市或成长为大中型企业。

“中国企业的‘云计算’泡沫正在快速走向破灭。”第五媒体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毅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各地纷纷出台的三年计划、五年计划,更多是在笼统的层面进行描述,却无一探讨过‘云计算’应具备的商业模式类型、本地云计算企业的层次区分等问题。”

而在云计算泡沫之上,圈钱圈地,成为企业联合地方政府进行商业投机的主要手段。“云计算、‘雾’联网,成为两大忽悠经费、土地(的)工具。”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说。

尽管大家都在讲云计算,但真正研究产品以及落地的却很少,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针对当前国内云计算产业现状,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表示,很多地方花费巨资建数据中心,却没有任何具体应用,多个地方政府投巨资圈地买服务器建数据中心,是新版本的房地产商业。”

即便是在新型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北京和上海两地,云计算发展仍然形式大于内容。根据上海市政府的“云海计划”(即《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北京市政府的“祥云计划”(即《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2010-2014)》),对于培育的企业实力、产业规模和产业链规模,虽然给出了具体的金额目标,但具体如何界定、如何评估,到目前甚至没有一套完整的可衡量标准。

“在设计阶段轮胎定位就不准的汽车,行进过程中不仅没有意识去纠正方向,甚至再度故意跑偏,这样的汽车怎么可能开到预定的地点?”第一云网CEO王继磊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

上一篇:采煤安全范文 下一篇:矿山采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