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合同范文

时间:2023-03-06 00:30:33

预付合同

预付合同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 预付式消费作为新型消费形式,既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内在缺陷。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了长期信用,却难以进行自我救济,容易造成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仅凭事后救济,不足以妥善保护消费者利益,必须在预付式消费的提前申报、销售收入第三方控制、消费合同强制条款、消费合同担保以及营业转让等方面,加强对预付式消费的事前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从美容美发、保健健身、汽车美容和汽车加油,到消费者购置大件商品,随处可见消费卡的身影。普通企业发行了名目繁多的消费卡,煤电暖气等公用服务商也热衷于发行消费卡。持卡消费不仅成为时尚的消费方式,甚至成为某种身份象征。对于消费卡现象,有人认为它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主张鼓励乃至发展消费卡消费,有些媒体正面报道了消费卡拉动消费的新闻。然而,随着消费卡消费日渐兴盛,相关消费纠纷随之出现。多数学者提出要警惕消费卡消费带来的负面问题,少数学者甚至认为消费卡就是“圈钱卡”或“吞钱卡”。面对消费者不断提出的投诉,各地消费者协会不断提出消费卡消费的警示,主张加强对消费卡发行和使用的监管。我国自2010年开始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小组专家已建议就预付式消费作出专门规定。

一、预付式消费卡的发展现状

消费卡消费也称预付式消费,是消费者在企业(即经营者或商家)处预先存储一定款项,在消费者获得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后,企业有权直接从预存的款项中扣除相应金额的协议。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消费者预付款项、未来消费的做法。城市居民预定早餐牛奶和报纸等,是预付式消费的雏形。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国营或集体企业发行“点心券”、“汤圆券”等,也是带有预付式消费的。最近10余年间,预付式消费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已成为重要的新型消费形式。

(一)预付式消费的领域逐渐拓宽

在我国,早期预付式消费主要出现在少数领域中,当今预付式消费已深入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普通企业发行各种消费卡,煤电暖气等公共服务商也发行了消费卡。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些国家和地区政府发放了不同额度的消费券,消费券权利人可以持券可以购买各种商品。

商品房预售是否属于预付式消费,这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商品房预售带有独特的法律属性,不宜将其纳入预付式消费的范畴。一是,商品房预售属于不动产交易,它不是传统的动产买卖,也不是现代交易上的服务。在广义上,商品房也是消费品,但与作为动产的消费品有所不同。二是,预售商品房时,买卖双方要尽速办理预售登记,在商品房建成后还要再办商品房产权登记,购房者已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法律保障,这与先付款、后消费的预付式消费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品房预售规则,商品房预售基本上是按照相对独立的规则体系运行。在此情况下,从实用主义角度考虑,可将商品房预售排除在预付式消费之外。

(二)预付式消费凭证向电子化方向发展

最初的预付式消费凭证,主要是纸质卡片、合同或记录,俗称消费卡。在现代预付式消费中,ic卡已成为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重要形式。ic卡(intergrated circuits card),也称为智能卡。它在正面镶嵌一片电脑微型晶片,能够实现记忆、存储、运算等功能,通常具有“小额转账、一般转账、预付及信用等四种功能”[1]。将ic卡与生活消费相互组合,形成了功能强大的电子消费卡,从而有别于传统的纸质消费凭证。

严格地说,纸质消费凭证是关于消费活动及消费数据的记录,在采用ic卡形式后,容易与银行卡发生混淆。然而,应当注意消费卡和银行卡之间的若干重要区别:首先,消费者在取得消费卡前已预付了款项,企业开具了收款发票,甚至业已缴纳营业说,只待消费者选定并提取货物而已。就此而言,消费者获得消费卡,即已处于消费状态。但是,无论是储蓄性银行卡还是可透支的银行卡,它与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因而不同于消费卡。其次,银行卡具有转账和提现等功能,消费卡仅以消费及计算等为其基本功能,不涉及转账或提现功能。最后,银行卡与预付式消费卡在性质上也有不同。预付式消费实为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信用,信用卡尤其是可透支的银行卡则是银行向消费者提供信用[2]。

(三)预付式消费正在与商业银行业务的实现交汇

最初的预付式消费主要是企业和消费者建立的合同关系,不涉及商业银行业务。消费者将现金存入消费卡,商业银行不介入预付式消费,因此,预付式消费是消费者和企业达成的,消费者预存款项、未来消费、据实扣款的民事协议。然而,基于预付式消费带来的巨大商机和现金流,无论是基于商业利益考虑还是基于交易安全的考虑,各国商业银行正在向预付式消费领域进军,出现了预付式消费与商业银行业务逐渐交汇的趋势。

预付式消费与银行业务的交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或结算工具,促使企业接受商业银行介入预付式消费。最为典型的情况是,商业银行与企业共同开发新型消费卡或银行卡,可称为金融预付式消费卡。国内学者也提出银行介入预付式消费的思路[3]。另一方面,境外不仅存在第三方发卡的做法,有些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相关规则,甚至要求企业将预收款项交存商业银行。我国台湾学者还提出了在预付式消费中引入信托架构,以保证消费者的资金安全。商业银行介入预付式消费,有助于提升企业信誉,提高对消费者的保护,商业银行介入预付式消费,好处明显大于坏处。

(四)第三方支付对预付式消费带来冲击

预付式消费正在改变着传统交易关系,这在消费者“预先支付款项、随后逐渐消费”上,表现得尤为清楚。对于消费者而言,预付式消费最大优点在于支付便利和节约支出。然而,这种颇具优点的消费形式,必然受到新的交易和支付形式的冲击。现代交易发明了更多便利的支付工具,至少就目前来说,电子化的预付式消费凭证是更优越的便利支付工具。就节约支出而言,企业通常采用商品或服务打折的优惠,吸引消费者进行预付式消费。与此同时,企业为了保证交易安全,正在远程交易中更多地引入第三方支付方式。随着远程交易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的作用必然逐步增强,在极端意义上,它甚至会冲击到目前盛行的预付式消费。

与预付式消费快速发展的状况相比,我国现行立法进展缓慢。就法律层面而言,直接规范预付式消费的法律主要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合同法》第39条、第40条、第52条和第53条。我国极度缺乏针对预付式消费的特别规定,对于复杂的预付式消费关系,我国采用一般合同法规则加以调整,从而大大降低了法律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而言,主要包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3条以及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的《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人民币管理条例》还对代币券作有规定。但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强调公权力介入预付式消费关系,未能充分展现预付式消费的民事属性,效力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法律和部门规章,不足以满足调整预付式消费关系的客观需求。

二、预付式消费的本质

预付式消费作为性质独特的合同,在我国现行法上无对应的法律名称,属于无名合同。只有充分理解预付式消费的独特属性,才能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规范体系,也才能有效规范预付式消费关系。

(一)预付式消费的信用方向

消费者采用预付式消费,在本质上是消费者向企业给予长期信用,它与企业提供信用的分期付款或赊账消费有着根本不同。如果企业同意消费者赊账消费或在消费后分期付款,这属于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破产或遭遇经营困境,也不会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然而,在预付式消费中,企业先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再提供服务,必然形成了消费者向企业提供信用的状况。一方面,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不得不承担企业破产或关店的风险。这种将交易风险转移到消费者的做法,在法律上没有障碍,在商业上却不很正常。另一方面,对于预付式消费而言,风险还在于消费者是将长期信用提供给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从而再度放大了消费者的风险。消费者或许愿意向信用牢靠的人或者长期经营者提供信用。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本来就无意长期经营,有些企业或企业本来就是短命的。如果消费者把信用提供给这样的企业,消费者必然承受更大的风险。预付式消费之所以成为“陷阱”,主要在于消费者尚未认识到自己向企业提供了长期信用。

(二)预付式消费合同的非对称性

在预付式消费中,消费者已事先支付了款项,失去了根据企业及其履约情况自我救济的机会。因此,即使预付式消费合同在形式上是公平的,却不足以确保企业正确地履行预付式消费合同。消费者在与企业签订预付式消费合同时,或能知晓企业具有营业资格,但是,对于与履约有关的其他情况,消费者几乎处于完全不知情状态,因而,预付式消费属于典型的非对称易。

合同法关于合同的规定,在总体上是以信息对称性合同作为模型的。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的规定,也主要考虑了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的优劣,一般合同法规范没有将信息对称与否纳入考虑之列,也就难以适应调整预付式消费关系的客观需要。对于基于强势地位而签订的格式合同,可以通过认定格式条款未订入合同、裁判合同无效、撤销或变更、加强一方当事人的条款解释义务等加以弥补。对于不对称合同,则主要应该借助事先的、防御性救济措施,而不能单纯依赖裁判手段。因而,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公开及各种安全保障措施,就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预付式消费合同的继续性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预付式消费涉及长期债务安排,它是消费者给予企业提供的长期信用。债务风险高低与债务期限的长短有密切关系。在即时清结的合同中,当事人可以即时了结债权债务关系,无需过分强调债务的履行风险。但在长期债务关系中,履约风险大幅上升。与此同时,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发售对象,主要是数量众多的分散消费者。消费者不仅对于预付式消费的性质缺乏了解,对于预付式消费的风险也缺乏了解。

现行法律所规范的交易,通常仅是一次易。对于继续性合同或长期合同,各国法律普遍关注不够。在合同手段不足以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时,有必要加强自律监管和行政监管措施。如前所述,我国曾《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做法相似,说明监管机关已注意到对预付式消费加以监管的必要性。当然,我国《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的管制过于苛刻,相关条款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废止该试行办法是正确的,但是,不能由此得出行政权力不得干预付式消费的结论。

三、预付式消费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无论是禁止或开放预付式消费,抑或是鼓励或限制预付式消费,应当建立这样的基本共识,即预付式消费是合法的商业安排,但也常常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和不便。为了实现预付式消费的健康发展,既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又要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一)预付式消费卡的合法性

有的学者认为,认为企业发行预付式消费是融资性活动,而融资活动必须获得监管机关的审批,应当严格限制预付式消费。然而,学者也注意到两个非常重要的现实因素,使其不敢轻易将预付式消费归入违法之列。一是,我国有关部门规章曾禁止发行各种代币卡,乃至命令取消会员卡。然而,按照现行合同法体系,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层级较低,尚不足以说明代币卡或会员卡具有违法性。二是,较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在规则制定和执行之间存在较大偏差,监管机关查处了部分机构发行的代币卡或会员卡,却没有废除各种代币卡或会员卡。这种做法优势公平,而且不符合平等原则。

笔者认为,将预付式消费等同于非法融资,进而主张取缔预付式消费,这种意见是值得斟酌的。如前所述,预付式消费的重要特点,在于消费者先付款、后消费,即预付式消费是包含了预付款在内的消费活动。对于预付款,我国法律向来没有加以禁止。当事人自愿达成支付预付款项的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强制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预付式消费归入违法,相当于宣布了其他预付款安排违法,这种做法违背了商业实践的客观需求,缺乏充分的合理性。预付式消费确实具有集合消费者资金的作用,但不宜将其归入非法融资。在认定非法融资时,不仅要考虑资金集中的事实,更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态度,还要考虑消费者的意图。消费者将款项预付给企业,这只是按照约定享受商品价格的折扣或优惠,并无借此获得投资收益的目的。由此可见,不应为了达到控制预付式消费,或者避免预付式消费卡带来问题,就简单地将其归入违法。

(二)预付式消费卡出现的合理性

预付式消费存在较大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却大行其道,这不是孤立原因所导致的,必须关注背后隐藏的多种复杂原因。

1、消费习惯和传统为预付式消费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一方面,我国消费者向来有储蓄的传统,习惯于现金消费,不太接受透支消费的观念,也不习惯使用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另一方面,多数消费者很少关注不良企业的短期行为,也很少关注合理安排商业风险。消费者对于消费优惠的关注,有时明显高于对商品、服务或钱款安全性的关注。预付式消费快速发展,与公众消费习惯之间彼此呼应。

2、稳定客户或缓解资金困难,是企业发行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重要考虑,也是企业发行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动力。一方面,我国多数中小企业都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占有客户资金或预收消费者款项,自然成为企业缓和资金困难的手段。另一方面,稳定的客户必然带来稳定的利润,企业无论是接受预付款,还是向预付式消费者提供价格优惠,都起到了稳定客户的作用。企业稳定客户的目的无可厚非。

3、商业银行中间服务发展落后。预付式消费的出现带来了巨大商机,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从预付式消费中发现银行的商机,还没有开发出适合于消费者日常消费的有效金融工具。因为存在客观需求,在商业银行不能覆盖的商业领域中,必然出现类似的替代形式,预付式消费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商业银行更多地介入预付式消费后,将极大地限缩企业发行预付式消费凭证的空间。

(三)预付式消费卡带来的问题

预付式消费满足了企业和消费者双方的需求,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在承认预付式消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预付式消费诱发的问题。一方面,预付式消费带有消费者先付款、后消费的特点,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长期的消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容易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限制了消费者的自我救济,还容易诱发各种消费欺诈。尤其是在法律法规相对粗糙的环境中,消费者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单位购买预付式消费、再将预付式消费凭证转送职工或用于公关的情况。单位向职工或关系人提供预付式消费凭证,在性质上相当于发放工资或福利。这种做法不仅容易造成税收流失,还可能诱发腐败或贿赂等问题[4]。

四、预付式消费的预防性规范

对于预付式消费而言,最大问题不是预付式消费的存废问题,而是如何保证消费者资金的安全性,以及如何维护预付式消费合同的公平性。现有法律过于强调对消费者事后救济,只能解决少数争议较大的问题,却无法有效、全面规范预付式消费活动。我国应将对预付式消费的监管重点前移,针对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发行、使用、解释、安全保障等方面[5],提供更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一)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发售申报或登记制度

过度发售预付式消费凭证,容易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禁止发售预付式消费凭证,不是禁止消费者享受由此带来的便利,而是要发挥预付式消费的优势,减少对消费者可能造成的损害。引入预付式消费凭证的发行申报或登记,不失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措施。根据日本的《与预付式证票的规制等有关的法律》及其配套规定,企业在发售自家发行型预付式消费凭证前,必须向内阁总理大臣或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申报;发售第三方发行型预付式消费凭证的企业,必须向内阁总理大臣或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登记申请。日本法律除要求对申请法人的经济实力等进行审查外,还特别关注负责人的行为能力、个人信用和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在符合法律要求并成功登记后,内阁总理大臣必须公开登记文本,以便消费者在消费前确认发售者的合法身份。

笔者认为,在我国引入预付式消费凭证发售审查规则时,可参考日本经验,但不应将这种审查转化为行政许可。政府审查的目的在于揭示预付式消费凭证的潜在风险,而不是为了设定发行预付式消费凭证的行政许可。向消费者揭示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风险,在客观上影响了企业发行的成功率,却没有剥夺企业发售预付式消费凭证的权利。

(二)预付式消费凭证销售收入的控制

境外消费者大都是通过银行转账方式预付消费款项的,商业银行容易自动介入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销售环节。与这种消费习惯相配合,有的国家规定银行应分期将销售款项解付给企业,不得一次性解付全部金额,从而将销售收入置于商业银行的客观监控下。我国消费者在购买预付式消费凭证时,主要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商业银行难以有效介入预付式消费凭证的监管,行业组织也难以介入预付式消费的结算,因此,规范预付式消费,应当另寻他路。

为了减少消费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日本专门设立了保证金供托制度。根据该制度,发行凭证的企业在发行基准日时,若未使用的预收款余额超过法定金额(一般为1000万日元)的,应在该基准日后的2个月内将相当于余额的二分之一以上的金额作为发行保证金,就近委托寄存机关保管并向内阁总理大臣提出报告。我国可考虑采用信托模式,即将预付式消费凭证的销售收入归入信托财产,并将部分资金交给商业银行掌管,适当限制企业对预收款项的处分行为,避免企业滥用销售收入。

(三)预付式消费的合同条款控制

我国预付式消费是企业主导并发展起来的新型消费方式,合同条款常有不利于消费者的内容,各企业条款差异较大,重要条款缺失严重,不少条款明显地有失公平,可以参考我国台湾地区做法,明令要求预付式消费合同必须记载法定内容,加强对对预付式消费合同条款的有效规范。

根据台湾地区的做法,预付式消费合同(票证)必须记载的事项,包括发行人名称、地址、统一编号及负责人姓名,消费凭证的面额或使用项目和使用次数,消费凭证的编号,消费凭证的使用方式,发行人履约保证责任和消费争议处理申诉内容。预付式消费合同不得记载的事项,包括使用期限条款,未使用余额不得消费条款,免除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义务的条款,限制使用地点、范围、截角无效等不合理使用限制的条款,发行人单方解约的条款,预先免除发行人故意及重大过失责任的条款,违反其他法律强制禁止规定或显失公平的条款。

(四)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担保问题

在我国,基于预付式消费而发生的债是不附加担保的。企业无论有无信用,都可自行发售预付式消费凭证。为了有序发展预付式消费,可参考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在立法中列出多种担保形式,供企业发售消费凭证时选择适用。

根据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企业可在法律规定的五种担保方式中做出选择,企业应以填空式合同条款规定如下内容:(1)消费凭证金额已获得某金融机构提供足额履约保证,并应将保证期间载于消费凭证的正面明显处。(2)消费凭证已由市场占有率不低于5%以上的同业公司连带担保,消费者有权可依消费凭证面额向连带担保公司购买等值商品或服务,连带担保公司不得有任何异议和差别待遇或要求任何费用或补偿。(3)消费凭证的销售收入已存入发行人在金融机构开立的信托专户,专款专用。(4)消费凭证已纳入商业同业公会的“同业礼券联合连带保证协定”,消费者可依面额向加入本协议之公司购买等值商品或服务。(5)其他经济部许可并经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同意之履约保证方式。

笔者认为,要求预付式消费凭证发行人必须采用适当的担保形式,主要是考虑到预付式消费的长期性和信用性特征。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对预付式消费作出过于严苛的管控,有效地调整预付式消费关系,允许企业提供多种选择性担保方式,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考虑到无法及时完成立法的现实状况,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某些行业中(大型百货业),可由行业组织指导大型企业主动提供相关担保,引导其他中小企业做出对应的安排。

(五)营业转让中的消费者权利保留

我国出现过多起企业收取预付款后携款外逃的事例,也出现过企业主体变更而导致消费凭证无法兑现的情况。为了减少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可明确规定营业转让中消费者权利的保留制度。即企业在转让其营业,或参与企业合并、分立时,由营业受让方承继消费凭证发售者的地位和责任。

五、结束语

从预付式消费的日渐兴盛来看,预付式消费带有自身的合理性和优点,多数消费者也认为预付式消费是方便大于困扰的新型消费形式。因而,应当引导预付式消费的发展,限制预付式消费的不合理因素,提高预付式消费的安全性,不应简单地采取废弃预付式消费的做法。

立法者和监管者应正视我国预付式消费存在的问题。在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天平上,无论是基于消费者的相对弱势地位,还是为了维持社会正义,立法者必须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要在满足消费者取得物美价廉商品和服务期待的同时,努力减少消费者遇到的各种困扰。我国预付式消费中遇到的问题,既有法制环境的原因,也有消费习惯方面的原因,境外提供的方案未必完全适合于我国情况,也没有包医百病的解决方案。我国应当从预付式消费的性质出发,结合国情并作出更多努力。

注释:

[1] 杨淑文:新型契约与消费者保护法,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48-49页。

[2] 葛红玲:商家发行消费卡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商业时代,2009年第8期,第75页。

[3] 范荣飞、张子荣:正视消费卡洗钱的负面影响,上海金融报,2007年10月23日

[4] 陆斌:电子涉税问题亟需解决,载于《一事一议》2001年第1期,第44页

预付合同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付型消费卡;法律问题;合同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58-01

一、预付型消费卡的含义和性质

(一)预付型消费卡的含义

预付型消费卡作为一种高效的支付结算工具,在我国已经成为经营者招徕客户获取稳定客源和谋取利润的常用方式,我国目前法律法规没有对预付型消费卡做出明确的规定,多数学者认为预付型消费卡是由商家或着第三方负责办卡、发卡,由消费者提前向卡里存入一定数额的现金,持卡人每次到商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只需刷卡或者记录,不必支付现金,而且可以在一定期限内享受一定的优惠。属于经营者自己直接发行的私人型预付卡,将预付卡界定为是将用款金额事先存入卡片中,并在使用中逐笔消减金额,没有独立对应账户的支付卡,它多用于小额交易。

(二)预付型消费卡的性质

经营者发行预付型消费卡,是发卡人。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就是持卡人,发卡人和持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被认定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消费者预先向商家或第三方支付一笔现金存入卡内,然后在一定的期限内享受发卡人提供的连续性的商品消费或服务消费,消费者支付行为是履约行为,而合同在现金交付之前即已成立,预付卡的存在表明消费者享有一定期限内要求商家为其提供服务约定的商品或服务,并保证其商品或服务质量的义务。

二、预付型消费卡存在的问题

(一)格式条款

发卡人与持卡人之间有了书面合同,并不意味着可以解决一切纠纷,由于发卡人与持卡人之间的合同往往是发卡人单方面制作的格式合同,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着,商家利用其优势地位,在预付卡上标注“商家有最终解释权”、“本卡恕不退款”、“遗失不补”等等一些声明,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消费欺诈

现实中的消费欺诈多表现在:宣传与实际服务不符,很多经营者为了增加资本,以很低价位的服务诱使消费者购买其消费卡,但是真正到提供服务时,经营者往往会违反其承诺,反而把责任推卸到消费者的身上;经营者在收取费用时未尽到充分义务说明情况,等收费以后,又向消费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收费款项;经营者还会经常违反承诺,随意的变更消费价格,只要经营者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系经营,他就会想尽办法在消费者身上讹诈;还有就是社会上很普遍的一个问题,消费者在办理消费卡之后,经营者往往会“人间蒸发”,使消费者拿着空卡而无处寻求救济,可能是一些经营者搬迁、歇业、停业,但是没有及时的通知消费者也是一种欺诈。

救济困难

三、救济路径

(一)规范合同的形式

在购买预付卡时,持卡人要与发卡人签订书面合同,双方之间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最好通过书面的协议展现出来,那样对于将来可能产生的纠纷,诸如格式条款的认定、合同的违约责任、债务承担、债权让与, 欺诈合同效力的认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能够有保障。《合同法》第10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目前的预付卡买卖,不订立书面形式的占大多数,而预付卡陷阱很多的原因也和政府的不到位有关,因此政府应该制定行政法规,保护在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中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应规定在出卖预付型消费卡时,发卡人应当与买卡人订立书面的合同。

除了要规范合同的形式,还要规范合同的内容,发卡人和持卡人之间订立的书面合同,往往是由发卡人单方面制定的格式合同,一些格式条款仍然会在现实中大大的危害消费者的权益,《合同法》的一些规定显得有点原则性,具体实施可能不太容易进行,就像本文开始介绍的,《合同法》认定合同条款无效的情形主要有五种: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在预付卡合同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就是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但是对于怎样认定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办法认定,对于在预付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监管,对发卡人不能制定的事项进行规定。

(二)格式条款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一方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目前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的无效的认定,主要体现在第52条,第53条上,而第39和第40条和《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六条是对格式条款有效的认定,对格式条款的解释按照通常的解释,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的解释。应该说从总体上看,我国对格式条款的规制主要有立法规制体系、司法规制体系和行政规制体系,上述《合同法》的条款就属于立法规制体系,而行政规制体系体现在《合同法》第127条: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分别负责对合同的监管。司法规制上看,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合同法》都为法院利用弹性条款对格式条款就行规制留有足够的余地。

参考文献:

[1]周清林.论格式免责条款的效力层次[J].现代法学,2011(7):185-193.

[2]黄萍.预付式消费中的法律问题[J].社科纵横,2008(3):101-103.

[3]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预付合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CSTC合同;上海格式合同;NEWBUILDCON合同;造船合同;还款保函;担保范围

1 预付款还款保函的担保范围

众所周知,预付款还款保函(以下简称还款保函)在新造船舶融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造船项目的基石。还款保函不仅是船舶建造方从买方处获取建造进度款的先决条件,也是买方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的重要条件。如果建造方不能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提供符合要求的还款保函,买方将不支付任何预付款,买方的银行也不愿意提供融资服务。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航运市场的低迷,国内许多造船项目因船舶所有人资金不足而未能最终交船。一旦船舶所有人选择解除造船合同,则将要求建造方/卖方返还已支付的预付款,由还款保函下的担保银行还款。因此,还款保函的担保范围直接关系到买方能否收回预付款,也是建造方、买方和担保银行共同关注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银行在还款保函下承担的还款责任应根据保函的担保范围和付款条件来确定,银行作为担保人仅在还款保函约定的担保范围内承担责任。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标准造船合同所附的还款保函格式中通常都规定,只有在买方根据造船合同的明确约定解除合同时,银行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返还买方预付的建造进度款。在这样的约定下,如果买方解除造船合同的理由并非根据造船合同中明确约定的解约权,而是依据合同约定之外的法定解约权而解除合同时,银行就有权拒绝承担还款保函下的还款责任。这构成了银行的抗辩权,也是还款保函担保范围的一种限制。在实务中,这种限制很容易被造船合同的各方当事人以及融资银行所忽视。本文结合实务中常见的3种造船合同文本的具体条款,比较和探讨在各合同文本的担保范围下银行的抗辩权。

2 造船合同的解除

近几年的造船合同纠纷案件,大多是因为船舶所有人作为买方在船舶超过弃船期仍未能交船或船舶未能达到合同约定的性能指标而主张解除合同,其依据是造船合同中所约定的买方解约权条款。但是,一些船舶所有人因资金出现问题而在船舶交船期或弃船期届满之前提出解除合同的,其解约理由往往是船厂因建造进度缓慢,在交船期或弃船期之前无法完成交船,因此构成预期根本违约,此时船舶所有人主张的解约权在法律上被称作法定解约权。

无论是国内法还是英国法,都明确规定了合同当事人的法定解约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4)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如果造船合同适用国内法,船舶所有人可以举证证明船厂的行为构成以上情形之一时,有权解除合同,而不必等到合同约定的弃船期届满。

国际上大多数造船合同的约定都适用英国法。在英国法下,一旦造船合同中卖方的行为构成毁约时,买方即有权解除合同;如果买方可以举证证明卖方行为已构成毁约,其有权在合同约定的交船期之前解除合同。在实务中,除符合合同约定的解除权条件以外,船舶所有人要举证证明船厂在交船期之前或弃船期之前已预期违约,甚至构成毁约。在构成毁约的情形下,如果买方根据普通法解除合同,尽管其解除合同具有合法性,但可能面临无法从还款保函中受偿的风险。

3 3种常见造船合同中还款保函担保范围规定的比较

3.1 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CSTC)出口船舶项目合同版本(简称CSTC造船合同)

在CSTC造船合同中,还款保函格式明确规定,银行向买方承诺“退还总额不超过_____美元的款项。即根据本合同你方在交船前支付的本船合同价的第一期付款_____美元整,本合同价的第二期付款_____美元整,本合同价的第三期付款_____美元以及本合同价的第四期付款_____美元。若上述款项或其一部分根据本合同条款(第10条或第12条2(2))应由卖方偿付而卖方未付,且你方是因可允许延迟和船舶全损而解除合同,我方将支付卖方应付金额,但无利息;若你方根据本合同第8条第3款规定的延期交船总计达[____]天或第3条1(3)、2(3)、3(3)或4(3)所述情况解除合同,我方将支付你方款项及利息,年利率为____%,其他情况下年利率为____%,在收到你方要求退款的有关书面要求后30个营业日之内,我方即支付上述款项。”

此外,CSTC造船合同第2条第7款规定,在买方根据造船合同有权解除合同时和船舶发生全损(包括实际全损或者推定全损)而买卖双方未能就合同价款的变更和新的交船期达成协议时,卖方有义务偿还买方已支付的进度款(包括本金和利息)。

在CSTC造船合同中,有关买方解约权以及上述还款保函中的约定,作为担保人的银行仅在买方因以下事由解除合同时才对卖方的还款义务承担担保责任:第一,买方因交船期延迟超过合同约定的弃船期时而解除合同;第二,买方因船舶未达到合同中规定的性能指标,且该等不达标超过合同约定的范围(如船速不足、油耗过多、载重量不足)时而解除合同;第三,因船舶全损买方解除合同。如果买方根据上述情形之外的理由解除合同,从而使买方在还款保函下的索赔超出担保人的担保范围时,担保人有权抗辩,买方将面临无法从还款保函中获得赔偿的风险。

3.2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标准新造船合同(简称上海格式合同)

在上海格式合同中,还款保函担保范围的规定与CSTC造船合同有所不同。根据上海格式合同第5条第7款的规定:“买方在本船交船前支付的所有款项都具有预付款性质。如买方解除或取消合同时,符合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规定的解除及取消合同的条款,建造方则须按买方指定的账户退还买方按本合同付给建造方的全部进度款项……”从该规定来看,虽然特别规定在买方依据法律规定解除合同时卖方应有还款义务,但从该合同“附件A”中的还款保函格式规定来看,担保人承担付款责任的条件中未包含买方根据法律规定解除合同时向卖方要求还款的情形。

该还款保函格式对具体付款条件的规定:“如上述款项或其一部分根据本合同有关条款应由卖方偿付而卖方未付,且你方是因交船期允许延迟而解除合同,我方将支付卖方应付金额,但无利息。如延迟交船总计[_____]天,你方根据本合同有关条款所述情况解除合同,我方将支付你方款项及利息,年利率为____%,其他情况下年利率为 ____%。在收到你方要求退款的有关书面要求后30个营业日之内,我方即支付上述款项。”(“…Should the Seller fails to repay to you such any or all installments due as provided by the articles under the Contract,and you suspend to terminate the Contract due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delivery date,we will make such payment to you without interest. In the event that the delivery date is delayed for [____] days and you terminate the Con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lause 3 of Article 8 or clause 1(3),2(3),3(3),or 4(3)of Article 3 of the Contract,we will pay to you the aforesaid amount of installments together with interest at the rate of [____] percent per annum or [____] percent per annum in other circumstances…”)该条款中英文内容不一致,根据上海格式合同第30条第6款的规定,在中英文不一致时,应以中文为准。

根据上述条款的约定,银行作为担保人仅在交船期延迟而买方解除合同时才承担付款责任,这是对担保人的责任限制。对于英文规定中“其他情况下”的表述,是指买方根据造船合同的条款因交船期延迟之外的理由解除合同的情况还是买方根据法律规定解除造船合同的情况?对此,难以从条款本身得到答案。一旦产生争议,有待于法院或仲裁庭根据合同解释的基本原则对保函的担保范围进行解释。但是,笔者认为,由于还款保函条款未明确规定买方因交船期延迟之外的其他理由解除合同时银行应承担担保责任,这在司法实践中很难作出对买方有利的解释。因此,在使用上海格式合同签订文本的项目中可能出现买方根据造船合同有权解除合同,一旦合同解除,买方有权要求卖方返还预付款;但如果该解除合同并非由于交船期延迟而作出,作为担保人的银行有权根据还款保函中规定的担保范围的限制而免除其担保责任。

3.3 波罗的海国际海事公会标准新造船合同 (简称NEWBUILDCON合同)

根据NEWBUILDCON合同的还款保函格式对银行付款条件的规定“…We irrevocably and unconditionally guarantee(but as primary obligor and not by way of secondary liability only)that if the Builder becomes liable under the Contract to repay any part of any installment,we shall,upon receipt by us form you of a Demand for the same(together with a copy of a demand made by you against the Builder or repayment),pay to you or to your order upon the expiry of thirty (30) days from receipt of such Demand the sum demanded by you by way of the repayment of any installment together with Contractual Interest and Award Interest (if any) provided that our total liability shall not exceed the Maximum Liability.”“如果建造方在合同中有义务返还任何分期款的任何部分”时,银行应有义务承担还款责任。笔者认为,该规定中的银行付款责任的范围较CSTC造船合同以及上海格式广,包含了造船合同中规定的所有建造方有义务向买方还款的情形。

根据NEWBUILDCON合同第39条(e)款的规定:“if this contract is terminated by the buyer,the builder shall refund all sums paid by the buyer to the builder under Clause 7(contract price) and Clause 15(payments) hereof plus interest thereon…”,一旦买方终止合同,建造方则应退还所有合同预付款及利息。

NEWBUILDCON合同规定的买方有权解除合同和要求还款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未能按合同要求开具还款保函。NEWBUILDCON合同第14条(b)款要求,建造方应在合同签订后的约定时间内且在第一期款支付之前,按照合同中约定的银行和保函内容开具还款保函给买方,否则买方有权终止合同。

(2)建造方未能履行有关船舶建造的工作达到一定连续的天数,但不包括可允许的延迟,且在买方发出终止本合同的书面通知后的一定期间内未能纠正其行为。

(3)可允许的延迟导致的交船期延迟超过180天;非因可允许的延迟导致的交船期延迟超过180天;可允许的延迟以及非允许的延迟累计导致交船期延迟超过270天。

(4)船舶技术指标未能达到合同约定。根据NEWBUILDCON合同第39条(a)款规定,船舶航速、载质量、舱容低于一定标准或买方拒绝接受主引擎时,买方有权选择解除合同。

(5)提供还款保函的担保人被视同破产,且建造方未能在买方要求提供替代还款保函之日起30日内提供买方接受的替代还款保函,此时,买方有权解除合同。NEWBUILDCON合同第39条(d)款对“视同破产”作了解释,即指一方或提供还款保函的保证人破产清算程序启动、解散或重组(为合并或重振目的除外)、清算等情形。

(6)船舶状态存在第12条约定的其他缺陷时,买方有权解除合同。NEWBUILDCON合同第12条留白以供各方自行约定。

(7)建造方违反第14条关于“担保”的规定。

(8)建造方被视同破产。

(9)船舶全损,且合同各方未能在合理时间内就交船期的延长以及其他必须的合同修改达成一致。

NEWBUILDCON合同和还款保函的条款对买方更为有利,对买方解约权作了详细的规定,相对CSTC造船合同和上海格式的规定来说,赋予买方更多解除合同的权利和机会。还款保函对银行承担还款责任的规定也比较宽泛,应当包含了买方解除合同而卖方有义务还款的所有情况;但该规定并未明确,当买方根据法定解约权而非合同约定的解约权解除合同时,银行是否有义务对卖方的还款义务承担责任。由于NEWBUILDCON合同第39条(e)款并未限制买方必须根据合同约定解除合同时卖方才产生还款义务,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该保函下银行的担保责任不应当以买方根据合同规定的解约权解除合同为限制条件,而应当扩大到买方根据普通法解除合同的情形。换言之,根据NEWBUILDCON合同和还款保函的条款,买方根据除合同约定的解除合同以外的理由解除合同时,且该种解除是合法的,则仍然有权要求还款保函下的担保银行承担担保责任,向买方支付预付款。作为银行来说,要以买方解除合同并非依据造船合同的明确约定为理由抗辩其付款义务,是很难成功的。

4 结 语

预付合同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预付式消费;消费者权益;格式合同;抗辩权

【中图分类号】 D9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54-2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含量与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经济在经济自由、刺激经济内需、打造上帝等建立消费型社会时代观的熏陶下,各种各样的新型消费方式顺势而出,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迅速铺展而来,逐渐步入各行各业。如今,从衣食住行到美容美发、洗车、健身、网络、医疗、各种球会、商会、电信等各个服务领域,预付式消费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模式,其在给消费者带来优惠与方便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困惑,预付式消费合同虽基于经营者与消费者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订立,但由于预付式消费合同对于经营者的地位使消费者的合同权益受到诸多的质疑和缺失,致使消费者权益保护犹如空中楼阁。

二、预付式消费合同解析

预付式消费也称提前消费,指消费者为了特定的商品或服务向经营者预先支付一定的费用,从经营者处获取会员卡(或成员资格等),并依会员资格按次或按期享受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由此,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约定即为预付式消费合同。作为消费者一方,在预付式消费中可享受交易的便利,省却每次支付现金的麻烦,又能得到价格上的相应优惠,经营者在首次交易或服务时即可以一次性收取大额资金,既能较快回笼经营成本又可长期拥有固定客户,所以这种互利共赢的消费合同得到迅速发展。从实践来看,预付式消费合同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其一,从会员(或成员,以下统一为会员)资格的取得上看,消费者欲取得预付式消费中的权利须缴费并取得会员资格,会员资格的取得几乎完全由经营者单方规定的手续的办理,所以预付式消费合同为要式合同。

其二,从消费者权利实现的限度来看,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成立需以消费者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即实际履行合同的行为为构成要件,仅以合同双方的承诺是无效的,所以预付式消费合同为实践合同。

其三,消费者与经营者只有在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方可进入预付式消费的实质性阶段。根据该合同,经营者有取得费用或价款的权利和未来一定期间提供约定服务或商品的义务;消费者则依约享受一定服务或取得商品的权利和支付约定费用或款项的义务。所以,预付式消费合同应属双务合同。

其四,预付式消费合同条款是经营者为了重复使用事先拟定未予消费者协商的,多为格式合同。经营者先集中获取了权利而后分散地承担义务,处于极为优势的地位,而消费者在先行履行义务后以分散的方式获得权利,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三、合同法视角下预付式消费的消费者权益

预付式消费这种新型消费方式,法律关系体现在消费者与经销者之间建立的预付式消费合同关系,适用于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实践中,自经营者向消费者宣传办理预付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起,到消费者支付预付金额,办理会员卡结束为止,这个全过程构成要约和承诺。在此过程中,经营者通常会告知消费者会员卡的使用方法、具有的功能、使用的地点、享受的优惠等事项。自此,这份特殊的预付式消费合同就成立并生效了。

根据《合同法》第8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均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严格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非以法律规定或未取得对方当事人同意,不得擅自变史或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在这份特殊的经济合同屮,要求双方都必须严格执行合同条款,否则都应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而消费者支付预付款即履行了合同约定义务,经营者应该按约定提供服务,否则即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而在实践中,预付款合同却存在许多侵权条款。

第一,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在会员卡发行的过祝中,消费者均通过支付预付费的方式取得会员卡,双方不签订书面合同,使得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约定不明确。在缺乏明确约定和书面记载而发生合同纠纷时,消费者难以有效举证。根据《会员卡管理试行办法》中对预付卡的规定,会员卡可以依法质押、转让和继承。在实践中,对于会员卡的转让问题上,一些商家在消费者转让会员卡时才告知其不得转让,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有一部分商家在消费者办理转让会员卡手续时才告知其转让会员卡的高额手续费、违约金的等内容。与此情形类似的还有规定会员卡仅限某店使用等等情形,一但发生类似情形,消费者的权利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第二,存在霸王条款。预付式消费兴起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惑,消费者基于信赖利益而预先履行自己之义务,而这种信赖利益又完全被经营者所掌控,由此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单方风险。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签订的预付式消费合同是由经营者单方制定的,故通常会制订不利于消费者权利的条款,如“本店享有最终解释权”、“会员卡一经售出,概不退卡”、“过期作废”、“遗失不补”等表述。而预付费合同的这些条款明显违背了《合同法》的平等原则,属于霸王条款。

第三,对消费者进行欺诈。根据《合同法》第6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商家在办理会员卡前承诺享受八折优惠,而下次消费者光顾时却被告知只能打九折,这种随意更改服务内容的事情经常发生。又比如,某同事在一蛋糕店预付500元办理一张消费卡,经营者告知其使用该消费可享受零售价格的八折优惠,在消费不足百元再次前往时,却已是人去店空。这些都是欺诈的行为,从民法上讲,属于合同未履行的违约行为。预付式消费合同中,消费者完成支付义务后,在与经营者的较量中二者地位悬殊,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可能受到经营者的欺诈而束手无策。

第四,消费者抗辩权的缺失。在我国合同法中,为平衡合同双方的权益、制约双方当事人依约履行义务并体现合同法的公平原则,合同法在双务合同的履行中规定了抗辩权制度,那么,在预付式消费中经营者与消费者都应享有一定的抗辩权。经营者作为后履行的一方当事人在先履行的一方(即消费者)未履行或未适当履行时有拒绝履行的权利,一般称之为先履行抗辩权。在实际应用中,预付式消费的经营者一方往往应用自如,如消费者在办理会员卡时不预付费或预付费用额度不足时,经营者往往拒绝提供相应服务或交付商品。例如,在手机通讯预付费余额不足时,通信商往往会立即行使其先履行抗辩权中断其通讯服务。而作为预付式消费合同的相对方的消费者来说,依法应享有不安抗辩权,在预付式消费合同中,由于消费者作为绝对弱势的一方,其合同的成立需以会员卡的办理为要件,也就是说在合同成立时起,消费者就已经履行了其合同主要义务,早已被迫放弃了其抗辩权。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合同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王东光.会员制消费模式的法律困境[J].消费经济,2010,(4).

[3]戴蓬军.论预付费用的性质和意义[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6).

[4]叶林.预付式消费合同的法律管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2).

[5]盖芬清.浅析预付费式消费模式的弊端[J].特区经济,2011,(8).

[6]黄萍.预付费式服务消费中的法律问题[J].社科纵横,2008(3).

[7]段宝玫.预付式消费卡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3).

预付合同范文第5篇

生产企业由于跨国贸易的地域性问题,使得产品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也就是有些产品是符合国外市场需要的,但是不符合国内市场需要的,因此,如果在跨国贸易中如果一旦出现风险,货物是很难转为内销产品来保护销售利润,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所以,大多数企业在接到国外订单时,签署合同时一般都会要求外商支付一定的预付款,但是这个预付款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应该按多少比例来收取呢,它的法律效力到底是什么呢?确实是众说纷纭,没有什么统一的理论或是惯例或是法律去约束,充其量会有一些行业规则对生产厂家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这种状况实质上就加大了国际贸易中的财务风险。笔者想结合自己公司的实际业务在这方面抛砖引玉一下,初步地探讨一下这个“令人头痛”的预付款问题。

一、预付款概念

预付款是一种支付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合同一方周转资金短缺的问题。预付款不具有担保债的履行的作用,也不能证明合同的成立。收受预付款一方违约,只须返还所收款项,而无须双倍返还。此外,法律对预付款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当事人不得任意在合同往来中设置预付款项,而对定金则无此限制。

也就是说,预付款为允许提供的劳务或产品而预先支付的货币。

作为预付款具有如下的特点:

1.预付款的数额没有任何限制;

2.预付款为主合同给付的一部分,当事人关于预付款的约定,具有诺成性,不以实际交付为生效要件;

3.预付款为价款一部分先付,在性质上仍属清偿;

4.预付款无双向或单项担保的效力,当事人不履行合同而致合同解除时,预付款应当返还。

各方的违约责任通过合同约定的其他条款来定,如果没有约定违约责任的,一般不承担违约责任。

所以,预付款是一种支付手段,其目的一是为了解决合同一方周转资金短缺;二是作为合同履行的诚意。

二、我司预付款的现状

1.我司预付款的作用与存在的风险

我司合同中约定的预付款主要是用于下订单排产时所预收的货款。我司合同中也存在着其他条款来约定违约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司收到的预收货款,就应该属于预付款的范畴。但是事实操作中,预付款也被我司赋予了定金的角色,因为它的确是被用来作为减少与规避下单生产后,外商毁单撤单的库存风险,将收预付款看成是对造成毁单库存车积压损失的一种补救。

因此,我司对于预付款的概念引用的并不是很准确,应该是一种预付款与定金性质的混合使用。

这样,我司的预收货款在出现违约的时候是应该按照预付款的概念来返还呢,还是应该按定金的概念来承担赔偿责任呢?对于这种不明确的法律术语的运用,在基础交易中是存在着潜在纠纷风险的。

2.我司预付款比例现状

目前,我司没有关于预付款支付比例的相关规定,预付款的比例往往根据交易洽谈情况由业务员自行掌握。因此合用订单下预付款的比例多少不等,全款L/C除外,TT订单中,从最少3%预付,到最多100%全款预付。对于规定预付款下单排产的合同中,大多合同预付款比例在10%-30%之间。从2012年下单生产的46个合同情况来看,10%-30%预付款的合同占总合同数量的52%;但从排产数量看,除LC订单外,预付比例在10%以下的订单数量占排产数量的25%,是除LC付款方式之外占有比例最大的一种方式;全款预付的车辆比例仅为0.71%。

而且我司外销的订单产品,大多数为专为国外订制的特殊产品,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买方违约的情况,我司所生产的产品无法转为内销产品在国内消化,也很难在国外第三方国家实现销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要不是全额预付货款的合同,就存在着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解决我司预付款风险的对策

1.针对交易中存在的纠纷风险

此类风险是因为在制定交易合同时,没有准确引用预付款概念而造成的,所以,不管是这笔款项是用来当作预付款还是用来当作定金,我们都应该在合同中增设条款,明确此笔货款,在买方违约的时候,卖方不予以返还,以弥补因为不执行合同而造成的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明确,预付款项的用途才能够避免因为概念引用的不当而导致交易中的纠纷风险。

2.针对交易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此类风险从根本上来讲,不能单纯靠提高预付款比例来解决。因为提高预付款比例会导致销售数量的下滑,以及降低业务员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谈判能力,增加买方的财务成本与风险,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双赢的策略。

从国际贸易实践出发,关于预付款的支付比例并没有形成国际惯例,所以,制订一个强有力的预付款比例政策完全取决于每个公司自己的销售政策与贸易习惯。

对于我司而言,在保证销量的大前提下,我们应该从如下角度来思考解决此类风险:

(1)对于不同的产品设置不同的预付款比例。尤其是针对某一个国家专门订制的特殊类型的产品,如出口伊拉克的产品,因为所需要的产品只有伊拉克才能使用,因此就要争取到100%的预付款比例。而对于比较靠近国内标准型的产品可以适当降低预付款比例。通过这样的预付款比例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司的效益,而且还可以引导外商的营销方向,有利于实现我司产品线规范化的目标。

(2)评估国家风险,对于风险高的国家要适当提高预付款比例,如叙利亚,菲律宾等。这个要根据国际形势实时进行调整。

(3)将预付款管理纳入到对经销商资质评价体系中去,对于优质客户可以适当放宽支付比例。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建立经销商的信用等级制度。

四、经销商信用等级制度建立

建立经销商信用等级制度,用以根据客户不同的等级,赋予不同的预付款比例。这不但有利于经销商的管理,而且也是一种激励制度。经销商为了获得更好的财务支撑,会努力按信用等级评估的标准来发展,从而更有利于我司打开更广阔的销售局面。

暂拟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信用等级制度的评分标准:

1.构建经销商资质评价体系。

可以考虑如下几个参数:

(1)经销商的财务能力:习惯的支付方式、资金情况、营业报表情况等。

(2)经销商的营销潜力:经销商的网络宽度、深度、营销策略组合等。

(3)经销商所在国家的风险:可以采纳中信保的意见。

2.经销商的营销能力。

可以考虑如下几个参数:

(1)经销商的年订单量。

(2)经销商的实际销售量。

(3)经销商的违约情况。

(4)经销商的销售周期

(5)经销商营销产品的标准化比率。

3.经销商的市场规划能力。

可以考虑如下几个参数:

(1)网络布局策略

(2)产品线布局策略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评价,选取不同的权重。然后通过业务员的考核予以评分,从而对经销商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信用等级高的经销商属于重点扶持的对象,我司应该尽量给予财务支持,采取灵活的支付方式,降低其预付款比例,减少经销商的资金占用比例,从而让经销商的资金周转更快,更高效,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打造营销网络。

预付合同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预付款;支付;使用;计算;监督

中图分类号:X799.1 文献标识码:A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新建、改扩建工程投资规模较大,建设项目一般分为土建和路面两个阶段,连霍高速公路郑洛段改扩建工程均采用这种两阶段投标方式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建设由于机械化程度高,中标单位施工里程长,合同金额大。比如连霍高速公路郑洛段改扩建工程,承包人绝大多数的中标工程超过一个亿。根据规范要求,发包人与承包人签订合同后,发包人应向承包人支付开工预付款作为承包人前期的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以供组织人员、完成临时设施工程等准备工作之用,保障承包人根据发包人工期建设计划按时开工建设。

1 工程预付款支付应具备的条件和程序

预付款包括开工预付款和材料、设备预付款,它是发包人为了帮助承包人解决工程施工前期资金紧张的困难而提前给付的一笔款项。工程是否实行预付款,取决于工程性质、承包工程量的大小以及发包人在招标文件中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公路建设项目均实行预付款制度。

1.1 在承包人签订了合同协议书并提交了开工预付款保函后,监理人应在当期进度付款证书中向承包人支付开工预付款的70%的价款,在承包人承诺的主要设备进场后,再支付预付款30%,开工预付款带有“动员费”的内容,预付款相当于建设单位给施工企业的无息贷款。

所谓预付款保函就是具备合法资质的银行单位向发包人出具的承包人违约担保证明,即在保函有效期内,若承包人违反合同约定义务而要求收回预付款时,7天内无条件的支付给发包人。开工预付款保函的担保金额应与开工预付款金额相同。

1.2 材料、设备预付款为用于或安装在永久性工程的材料及经合同协议中约定的设备,材料一般为工程施工中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砂、碎石、沥青、柴油等,材料的价格进口的材料、设备为到岸价,国内采购的为出厂价或销售价,地方材料为堆场价,材料的价格双方可以在专用合同条款中约定,实际情况为发包人支付材料总价的70%。

预付材料款应具备下列条件:材料、设备符合规范要求并经监理人认可;承包人已出具材料、设备费用凭证或支付单据;材料、设备已在现场交货,且存储良好,监理人认为材料、设备的存储方法符合要求。

2 预付款的计算及使用范围

2.1 根据连霍高速公路郑洛段改扩建工程建设情况,若土建标段的承包人中标价为1.8亿,那么发包人支付给承包人的动员预付款总额为1800万元(合同金额的10%)。承包人收到动员预付款后,一是应将该款用于承包人拌和站的征建、承包人的驻地建设、高压管线的架设、中心试验室的建设、机械设备进场等费用支出。其二是作为承包人开工的流动资金,保证前期实体工程建设的连续性。

2.2 材料设备预付款的支付金额计算

备料款的额度,由合同双方商定,在合同中明确预付备料款计算的理论公式: 预付备料款=合同价款×预付备料款额度。

备料款数额=全年施工工作量×主材所占比重÷年施工日历天×材料储备天数。

备料款的数额,要根据工程类型、合同工期、承包方式和供应方式等不同条件而定。

设备预付款在合同协议中按照双方约定支付。

3 材料、设备预付款的支付方式

工程计量是按照合同规定对已符合规范及计量规则要求及认可的合格工程进行的计量并进行支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结构物材料的计量一般要在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达到28天且符合设计要求方可进行,时间长,占用承包人的部分建设资金。采用材料、设备预付款就可以解决此问题,材料、设备预付款是按照承包人与发包人签订的合同条款,凭费用凭证或支付单据在当月进度付款中支付或单独支付,材料、设备预付款是承包商工程建设的缓冲借用资金。预付材料设备款是指主要材料和约定设备(不包括土工材料、钢木模板等),材料一般是指用于项目建设中的永久性工程材料(柴油除外)。

一般情况,预付款与建筑材料供应方式相关联。

3.1 包工包全部材料工程:预付备料款数额确定后,发包人把备料款一次或分次付给施工企业。

3.2 包工包地方材料工程:需要确定供料范围和备料比重,拨付适量备料款,双方及时结算。

3.3 包工不包料的工程:发包人不需预付备料款。

预付款的有关事项,如数量、支付时间和方式、支付条件、偿还(扣还)方式等,应在双方施工合同条款中具体明确规定。

4 预付款的扣回

4.1 开工预付款的扣回

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即平均法和固定比例法。

4.1.1 平均法

开工预付款在进度付款证书的累计金额未达到签约合同价的30%之前不予扣回,在达到签约合同价的30%至80%之间,按扣回金额中从每月进度付款中均匀扣除,并在最后一个月中把剩余金额全部扣完。在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承包人当月没有发生进度计量支付,二是每月的进度支付扣除动员预付款时出现负数,对于前者要采取在下月累计计量中扣除动员预付款;对于后者,若当月计量扣除动员预付款,达不到双方签订合同的最小支付金额,也需要在下期计量中进行扣除,这种方法虽然计算简单,但不能保证承包人每月均计量一次,平均扣除金额仅是个估计值,且容易出现负数,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

4.1.2 固定比例法

与平均法一样,开工预付款在进度付款证书的累计金额未达到签约合同价的30%之前不予扣回,在达到签约合同价30%之后,开始按工程进度以固定比例(即每完成签约合同的1%,扣回开工预付款的2%)分期从各月的进度付款证书中扣回,全部金额在进度付款证书的累计金额达到签约合同价的80%是扣完。

假如某合同段的签约合同价为5000万元,工期为10个月,开工后各月实际完成并经监理人确认合格的工程量如下表(假定各月计量与实际完成工程量完全一致)

4.2 材料、设备预付款的扣回

当材料、设备已用于或安装在永久工程之中时,材料、设备预付款应从进度付款证书中扣回,扣回期不超过3个月。一般情况下若承包人每月均有计量,监理人可每月可扣除材料预付款的三分之一,也可在3个月中的一期计量中一次扣回上期的材料、设备预付款。

发包人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扣回方法,比如:

4.2.1 按公式计算起扣点和抵扣额

原则:当未完工程和未施工工程所需材料的价值相当于备料款数额时起扣。每次结算工程价款时,按材料比重扣抵工程价款,竣工前全部扣清。

未完工程需主材总值=未完工程价值×主要材料比重=预付备料款。

未完工程价值=预付备料款÷主要材料比重。

起扣时已完工程价值=施工合同总值-未完工程价值。

应扣还的预付备料款,按下列公式计算:

第一次扣抵额= (累计已完工程价值-起扣时已完工程价值)×主材比重。

以后每次扣抵额=每次完成工程价值×主材比重。

4.2.2 按合同规定办法扣还备料款

例如:规定工程进度达到60%,开始抵扣备料款,扣回的比例是按每完成10%进度,扣预付备料款总额的25%。

4.2.3 工程最后一次抵扣备料款

适合于造价低、工期短的简单工程。

备料款在施工前一次拨付,施工过程中不分次抵扣。当备料款加已付工程款达到95%合同价款(即留5%尾款)之时,停止支付工程款。

总之,对于预付款监理人要秉公办事,当好服务员和监督员,一方面保障承包人的工程流动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保护发包人的借出资金的按时回收。

已经支付的材料、设备预付款的材料、设备的所有权应属于发包人。

5 预付款支付、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一个建设项目的能否按照合同工期按时完成,建设资金的持续保障是关键。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工程建设,开工预付款一般均达到上千万元,在工程建设前几个月,承包人不可能将上千万的开工预付款一次用完。一般情况是,承包人进场后,路基征地范围内的拆迁问题还没彻底解决,地下管网线、地上网管线还没拆移,大面积开工还不具备条件。开工预付款的作为一种前期的动员资金,实际运用到前期工程建设的约占60%,剩余的部分可认为是承包人的流动资金。

材料设备预付款是凭单据支付,现实中有下列情况,比如承包人虚开单据,认为是该款是发包人的无息贷款,迟早要返还,故出现票据数量虚开,实际进场材料少而票据开的数量大,向发包人虚报进场材料设备,其目的是向发包人多借款。

5.2 预付款的管理措施

预付款因对公路工程建设的积极重要作用,承包人求款若渴,发包人作为无息贷款方,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监督检查管理队伍。

5.2.1 当发包人在支付给承包人开工预付款后,不能已付了之,要对承包人的开工预付款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发包人应成立一支以财务、合同及监理人员队伍,定期的对承包人的预付款使用情况进行核查,掌握其预付款资金使用情况,若发现承包人挤占、挪用开工预付款,应严格对承包人进行经济处罚并要求其立即改正,必须专款专用,对给工程建设及工期计划造成严重影响的,可采取更换项目经理及收回开工预付款保函等管理措施。

5.2.2 对于材料、设备预付款的监督检查,主要是驻地监理和监理代表处(或总监办)合同人员在承包人申报材料设备预付款时,要现场核实材料的实际进场数量,调查了解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对申报材料的使用范围、部位进行核实(比如路面基层用碎石、面层用沥青、桥涵下部结构用钢筋水泥等),防止承包人提供的票据与实际不符,即材料实际进少而票据开多的情况,对不切实际的申报,监理不予签字认可,对发现承包人提供的虚假票据的,要采取罚款、整改等经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预付合同范文第7篇

【关键词】预付账款;错误形式;预付账款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19-2

预付账款通常是企业支付货款的常见方式,尽管提前支付货款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是购货企业尤其是缺乏信誉的新设企业为了购入急需的商品,往往根据货款的总价事先支付给供或单位一定比例的货款(也有把预付账款当定金的),日后随着商品货物进入企业再支付剩余的款项。因此,对预付账款的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管理,对于企业财务秩序的合理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预付账款的分析。

一、“预付账款”科目的概念和使用说明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预付账款是指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给销货方的定金或部分货款,在该科目下应按供货单位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预付账款”属资产性质会计科目。对预付账款不多的企业可以通过“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进行核算,而不设立“预付账款”科目。对企业按合同或协议所签订的预付外汇账款或定金可增设“预付外汇账款”科目进行核算。

在企业发生因购货而预付的款项时,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收到所购物资时,根据发票、账单等列明应计入购入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原材料”或“库存商品”等科目,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金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预付账款”科目;补付的款项,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退回多付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付账款”科目。

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企业按预计不能收回的所购货物的预付账款的账面余额,借记“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转入”,贷记“预付账款”科目。除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的预付账款外,其他预付账款不得提取坏账准备。

本科目借方余额,表示企业实际预付的款项,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补付的款项。

二、“预付账款”使用中常见错误

(一)企业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的预付款或预付在建工程款等误记入“预付账款”

在实际会计核算中,对企业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的预付款或预付在建工程款,由于对于预付账款的错误理解,一些财务人员将其列支在“预付账款”科目。他们认为只要是预付的各种款项,均应在“预付账款”科目列支。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预付账款科目属于流动资产类科目,用来核算购入存货时形成的预付款,它是在企业购货环节产生的。而采购机器设备、厂房的预付款项或预付在建工程款属于固定资产类核算的对象,应当根据其性质用“工程物资”或“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二)职工借支而预付的材料款误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采购部门人员采购材料等货物时需要先付款时,会先从企业借支这部分宽限。企业财务部门只持有采购人员的借条,而供货企业的发票和收据却在当月收不到,会计人员在做账时往往误用“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预付材料款。一般情况下,和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可以用“其他应收款”核算,而“预付账款”一般核算和主营业务有关的项目,如采购材料等。所以职工借支预付的材料款应记入“预付账款”而不是“其他应收款”科目。

(三)资产负债表填列预付账款项时仅根据本科目明细进行填列

会计期末,企业需要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有时企业可能会只根据预付账款总分类账的期末余额进行该对应项的填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在填列预付账款项目时,企业应综合考虑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分析计算后才能得到正确的预付账款的余额。“应付账款”属于负债类账户,其余额应在贷方,它的经济意义属于企业的债务,但在用该账户替代“预付账款”账户时,会使应付账款明细账产生借方余额,其经济意义是已预付但尚未收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预付款项,属于企业的债权。“预付账款”属于资产类账户,其余额应在借方,它的经济意义属于企业的债权,但在会计实务中,预付款项一般会小于企业收到货物的金额,由此使预付账款明细账产生贷方余额,其经济意义是企业收到货物的金额抵扣原预付款项后的应付款项,属于企业的债务,由于预付账款明细账贷方余额的存在。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中的“预付账款”项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填列:“预付账款”项目=Σ“预付账款”总账所属有关明细账户期末借方余额+Σ“应付账款”总账所属有关明细账户期末借方余额。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预付工程款和预付的土地使用权款,误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日常核算中,个别会计人员把预付工程款和预付的土地使用权款误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原因是没有考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特殊性。我们知道,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其开发项目属于存货,其预付工程款和预付的土地使用权款应使用“预付账款”和“开发成本”两个科目进行核算,而不是记入“在建工程”或“工程物资”科目。

(五)预付账款长期挂账,影响损益和税收

在企业按购货合同预付货款后,由于供应单位不给开发票,或对方单位可能倒闭,或未倒闭但时间达两年以上,也不可能开发票至企业,会计人员则不对这笔经济业务做账务处理,致使预付账款长期挂账,影响当期损益。正确的处理是:若估计不能收回,则将预付账款转入其他应收款再提取坏账准备。

三、预付账款常见虚假形式

预付账款的形成是在企业在购货时签订的购货合同或协议的基础上的。根据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合理可靠。由此所界定的预付账款的虚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单位的相关人员故意和供货商勾结起来,利用签订不谨慎的订购合同或者签订不合理、不合法的合同,造成支付预付账款后不能按期收到货物或不能收到货物,使预付账款消失,造成坏账,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从中收取好处费等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按规定,企业的预付款业务必须以有效合法的购销合同为基础,而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的预付款业务根本无对应的合同,而是利用预付款这一“中转站”往来搭桥,为他人进行非法结算,将所得回扣或佣金据为己有;或利用该业务转移资金,隐匿收入、私设“小金库”。

(三)有的单位按购货合同预付货款后,由于对方(供货单位)不开发票或可能倒闭或撤消或未倒闭但时间达两年以上不可能开发票,其财务人员故意不对这笔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致使预付账款长期挂账,影响当期损益。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处理是: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预付账款”长期挂账会影响损益和税收。

(四)预付账款风险防范。由于预付账款是事先付款,势必存在一定的风险,它是购货企业向供货企业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预付账款在保证商品购入的同时也形成了预付账款风险。因此在风险防范方面,对于企业预付账款的有效管理便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所运用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为了避免出现企业财会人员误将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的预付款或预付在建工程款等记入“预付账款”,将非主营业务方面的预付支出记入“预付账款”以及将与主营业务有关的预付支出计入“其他应收款”等现象的出现,企业应定期组织企业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他们了解最新的企业财务知识,掌握最新的财会方面的新技术。

2.建立健全预付账款管理的相关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预付账款管理责任制度。财务部门工程管理人员负责预付账款中的设备管理工作,材料核算人员负责预付账款中的材料借款管理工作。供应部门负责预付账款的清查催收工作。

第二,建立预付账款的控制制度。为了从严控制预付账款的发生,节约货币资金的支出,供应部门要按照经过部门主任、总会计师审批后的购货合同的条款,办理预付账款支付手续,未签购货合同的,不得付款。外委工程不准发生预付账款。

第三,建立预付账款台账管理制度。财务部门与客户协商,要求客户建立预付账款台账,详细反映各客户预付账款的增减变动、余额、发生时间、对方负责人、经办人、目前对方的经营状况、预付账款的清理情况、清收负责人和经办人等情况。同时,将购货合同、签证单和台账一同保管,形成完整档案。

第四,建立健全预付账款清理责任制度。供应部门经办人要按购货合同规定的时间,组织交货,验收入库,并在7日内报销。如超过报销期限,超期的款额按每天预付金额的千分之三收取资金占用费。财务部门对所发生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的性质,或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已无望再收回所购货物的,应将其转入其他应收款。每年年终,要组织专人全面清查预付账款,与对方核对清楚,并取得对方签章,做到债权明确,账实、账账相符。

3.对企业预付账款定期进行风险评估

在企业决定与购货企业签订购货合同,预付部分款项之前,企业应有专业人员对供货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签订合同。并且,在预付账款形成之后也要时刻关注供货企业的经营状况,防止企业收到不合格的货物或收不到货物的情况的出现。

4.健全预付账款催收责任制度

按照供货合同或提供劳务合同的协议,指定专人做好结算和催收工作,制订工作计划,按期定额回收,防止可能的意外和损失发生。

总之,在预付账款应用越来越多的今天,企业应加大对预付账款的管理,因为只有在预付账款的合理和正确运用时,才能发挥其在企业购货方面为企业带来的便利,为企业运营井然有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静.加强企业预付账款的对策[J].决策探索,2007(4).

[2]谢建平.企业预付账款的风险及防范[J].现代企业,2006(5).

[3]赵金宝,朱佳萍.企业预付账款决策的分析[J].农场经济管理,2004(1).

预付合同范文第8篇

工程预付款又叫材料备料款或是材料预付款。是为了项目发包人帮助承包人解决工程施工前资金紧张困难的问题而提前支付的一笔款项。工程是否实行预付款,取决于工程的性质、承包工程质量的大小以及发包人在招标文件中的规定。工程预付款是建设工程承发包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约定,由于工程项目耗资巨大,即使在项目启动阶段,承包商就需要大笔投入,为了改善承包商前期的现金流,帮助承包商顺利的启动项目开展工程,施工合同中一般都有预付款的规定,形成了建设工程中一种支付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有助于合理分担业主与承包商的项目风险,规范建筑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实现项目实施各环节的有序运行,减少拖欠工程款现象的发生。预付款的比例,各国不尽相同。有的国家规定为合同总额的10~15%,有的国家则规定对某些项目无预付款。除了工程预付款以外,一些国家还规定有“到场材料预付款”,它也和工程预付款一样,随着工程进度、材料消耗、结余数减少而逐渐扣还的。国外承包工程预付款无起扣点规定。从工程开始结算,开出第一份“月证书”(月度临时付款证明书)时就要扣款,而且扣还比例大于预付比例。所以,大约在工程进度达到77%左右就会全部扣清。

二、当前我国工程预付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材料预付款申报不真实

在核实材料预付款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套取预付款而对材料预付款报表进行虚假统计,具体表现在:发票内容中的票号、金额大小等进行修改;将之前已经送报过的发票又重新报送一次等方面。

2.2监管存在漏洞使得欺诈现象频频出现

最近在银川就出现了一名男子持伪造的委托书和授权书,佯装自己是项目负责人,与3名打算揽活的包工头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骗取9.5万元“工程预付款”的预付款欺诈事件。

2.3拖延工程预付款导致出现了工程质量问题

1999年1月,建成还不到3年的重庆市綦江县人行虹桥因严重质量问题突然整体垮塌,造成死40人、伤14人的严重事故;2009年6月,上海13层住宅楼整体倒塌被疑有严重质量问题;2010年元月,工程“加快进度“偷工减料,昆明桥梁垮塌致7人死亡;2010年8月,河南栾川县汤营大桥垮塌致52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建筑质量带来的问题叩问当今建筑行业:为什么我国的重大项目的过程建设如此的薄弱?为什么我国的桥梁工程建设如此的经不起时间、自然灾害的考验?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部分施工企业因开工前后建设资金不足;或为了消化被工程发包方占用资金的成本,不惜采取使用廉价劣质建筑材料,引进施工水平不佳但价格低廉的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队伍的办法,试图抵消资金支付和资金成本方面的压力引起的。工程开工阶段,正是与工程质量休戚相关的地基基础等施工阶段,由此带来的质量风险不言而喻。不夸张地说,工程预付款的不予提供或延迟支付,已和压级压价、转包工程、违法分包等现象一起,成为严重威胁建筑质量和安全的无形杀手。

2.4政策、法律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为了遏制拖欠工程款现象,颁发了系列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通知》等。这些文件均对工程建设单位的建设资金的来源和保障作出了相关规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该等规定中对建设资金如何及时流转到施工企业手中,缺乏详细的操作规程,致使垫资施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且成蔓延之势,施工企业成为工程发包方“融资对象”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2.5超进度付款

超进度付款即提前将工程进度款付给施工单位,这往往会导致建设单位丧失主动权,对工程进度及质量缺乏约束力。

2.6缺少预付款担保制度

国内目前尚无提供预付款担保的要求,使得甲方在预付款的回收方面缺少一种有力的保障手段。只依靠建设银行和主管上级的行政管理来约束乙方归还预付款,这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项目业主责任制的要求。要保证甲方如数收回预付款,相应的担保是必要的。

2.7承包人将工程预付款挪作他用

许多承包人收到工程预付款后,不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工程材料采购、设备添置上,而是全部或大部分转移到后方(总公司、总局、集团等)另作他用,造成施工现场材料短缺、设备不足,影响工程的正常实施,导致进度滞后、质量无法保证,带来严重的后果。承包人在收到第一次工程预付款前虽提交了预付款保函,项目法人在发现其将预付款挪作他用后,可立即收回预付款,但由此造成的损失仍不可避免。而工程结算款挪作他用后,既没有银行保函等财务控制手段,对工程造成的后果也同样严重。

三、健全我国工程付余款制度的意见及建议

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市场上,施工企业争取“工程预付款”一类的条款可谓难上加难。在这种态势下,建筑市场中工程预付款制度的推行,须借助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

3.1 保障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执行力

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到位,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局面,关键就在于执行力度不够大。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该要抓紧对工程预付款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因工程预付款问题而衍生的其他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一部关于工程预付款制度方面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专项规章,并在事后加强监督检查,加强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交流和互动,保证该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待取得成熟经验后,政府有关部门再及时向国家立法机关提出立法建议,将工程预付款制度增补进《建筑法》的有关章节,使工程预付款制度成为一项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平衡工程承发包双方的关系,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

3.2 信守合同

维护合同的严肃性。管理人员应全面掌握工程的实际进度和质量状况,控制好按工程进度付款,决不能背离合同超前付款,也不能拖延付款次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3.3加强工程与政府的管理

工程中标后,施工企业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究合同中有关工程价款拨付的条件,并积极主动地与业主多联系、多沟通,取得业主的理解,尽可能争取工程预付款早拨多拨,且要做到专款专用、统筹安排,保证施工前期准工作的顺利完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里的资金使用效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避免了占用企业有限的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加快了资金周转,减少了资金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缓解了开丁伊始资金的紧张矛盾,为施工队伍按时上场、准时开工等前期准备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创造了间接效益。比如,在一个投资2.5亿元的铁路项目中,由于工作得力,业主诚实有信,在开工前就预付了工程800多万元的预付款,确保了工程的开工与建设,为整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打下了厚重的基石。而且在项目结束的时候,不但没有因为借贷资金发生成本支出,反而增加利息收入200.36元。同时,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制定一部关于工程预付款制度方面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专项规章,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将此制度增补进《建筑法》,使工程预付款制度成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平衡工程承发包双方笨系、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律保障。

3.4运用担保手段降低风险

工程预付款支付的时间一般不迟于约定的开工日期前7天。为了能让工程预付款全部用于工程中而不被挪作他用,防止承包方收到工程预付款后不能按时进场施工,发包方也会在合同中约定由发包方对工程预付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的办法。比如,规定特定的查帐方式或要求承包方提供购买材料的合同和发票等。另外如果支付的工程预付款数额较大,双方还可以协商约定承包方接受工程预付款的同时向发包方提供银行保函。当然,承包方也可以向业主要求出具支付保函。

3.5进行工程预付款的内部控制

建设单位在同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前,应由审计部门对工程预算进行认真细致审核,以合理确定合同价款,签定合同;施工单位根据双方合同规定比例,将工程预付款收据交基建部门。基建部门、审计部门审核无误,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并报单位负责人签字批准后,交基建会计;基建会计首先审核收据签字手续是否完备,然后根据合同规定的付款比例验证金额是否正确,审核无误报财务主管批准后办理付款手续。基建会计在支付时要留心预付的款项应在工程进度到什么程度开始扣回,是按月扣回还是按阶段扣回,每次扣回的比例或绝对值是多少,什么时间内扣完。主要控制环节通过工程预算的审核,基建会计对收据的审核来进行。其中工程预算的审核是合同签订和整个工程付款的基础。

3.6正确行使抗辩权,规避项目风险

随着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日趋丰富,承包商所承担的合同项下义务也随之变得复杂。项目管理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使得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合同及建造—运营—移交特许经营等要求承包商除施工以外承担工程设计、采购的管理模式应用广泛,在这样的合同框架之下,导致承包商所承担的项目风险日益增加;同时,由于建设工程交易过程中监管缺位和诚信缺失,我国建设工程合同履约水平仍然较低,发包人拖欠承包人工程款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据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统计,平均工程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合同的信用度、合同的严肃性、合同的权威性受到极大的威胁,损害了我国建筑市场秩序。因此承包商应注意当存在工程款拖欠风险时使用不安抗辩权来维护自身权益,不但可以暂时停止施工或降低工作速度,而且有权暂时停止后续工程的设计和建筑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活动。

四、结语

预付合同范文第9篇

预付账款是企业按购货合同的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的货款,它是企业在购货环节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会计上通过“预付账款”或“应付账款”科目(借方)进行核算。

一、预付账款存在的舞弊表现

(一)利用“预付账款”狼狈为奸

有的单位的相关人员故意和供货商勾结起来,利用签订不谨慎的订购合同或者签订不合理、不合法的合同,造成支付预付账款后不能按期收到货物或不能收到货物,使预付账款消失,造成坏账,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利用“预付账款”移花接木

“预付账款”的核算范围有明确规定,它只能反映按购货合同规定,在取得合同规定的货物之前预先支付给供货方的定金或部分货款。不属于“预付账款”的经济事项不应在其中核算。有的单位将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的预付款或预付在建工程款等应该列入“工程物资”或“在建工程”的款项故意列入“预付账款”。有的单位将应该列入“应收账款”账户的销售材料货款列入了“预付账款”账户;有的单位将应该列入“其他应收款”债权账户中的存出保证金列入了“预付账款”账户;有的单位将应该列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的销售商品收入款列入了“预付账款”账户;有的单位将应该列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的副营业务收入款列入了“预付账款”账户;有的单位将应该列入“营业外收入”账户的收入款列入了“预付账款”账户。存在着不按规定范围核算的现象,造成账户对应关系混乱,使反映的经济内容不真实、不合法、不合理,以达到截留收入、推迟纳税或偷税的目的。

(三)利用“预付账款”往来搭桥

按照规定,企业的预付款业务必须以有效合法的供应合同为基础,而有的单位的预付款业务根本无对应的合同,而是利用预付款这一“中转站”往来搭桥,为他人进行非法结算,将所得回扣或佣金据为己有或者利用该项业务转移资金予以贪污,隐匿收入,挪用或私设“小金库”。如甲单位本与乙单位无任何业务往来,但甲单位的负责人与乙单位的财务主管有亲戚关系,于是,甲单位以收取一定“使用费”为条件,在审计人员的函证中证明该企业收到乙单位的预付款,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制造了很大的障碍,使甲单位和乙单位的会计核算失去了真实性。

(四)利用“预付账款”瞒天过海

有的单位利用“预付账款”账户发挥“回收站”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已经销售的商品不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而是暂时存放在“预付账款”账户中作为预付款,日后再作相反的会计分录,视同退款。这样可以达到偷逃收入、偷逃税金、隐匿收入的目的。

(五)利用“预付账款”张冠李戴

有的单位职工借支而预付的材料款应该列入“预付账款”,却故意列入“其他应收款”科目。企业采购部门人员借支去采购材料等货物时需要先付款,财务部门却只持有采购人员的借条,发票和供货企业的收据在当月收不到,会计人员在做账时往往故意用“其他应收款”核算预付材料款。在一般情况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都可以用“其他应收款”核算,而“预付账款”一般核算与主营业务有关的项目,如采购材料等,所以职工借支预付的材料款应记入“预付账款”而不是“其他应收款”科目。有的房地产开发单位将应该列入“预付账款”账户的预付工程款列入了“在建工程”账户,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日常核算中,其预付工程款应该使用“预付账款”科目进行核算,而不是记入“在建工程”。

(六)利用“预付账款”长期挂账

有的单位按购货合同预付货款后,由于对方(供货单位)不开发票或可能倒闭或撤消或未倒闭但时间达两年以上不可能开发票,其财务人员故意不对这笔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致使预付账款长期挂账,影响当期损益。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处理是: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预付账款”长期挂账会影响损益和税收。

二、预付账款的审计

(一)审计目标

制定合理的预付账款审计目标,为实现预付账款审计指明方向。预付账款审计目标具体包括:

1.确定预付账款是否存在;

2.确定预付账款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3.确定预付账款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4.确定预付账款期末余额是否正确;

5.确定预付账款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公允。

(二)审计程序

确定科学的预付账款审计程序,使预付账款审计不偏离审计目标并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预付账款具体审计程序如下:

1.预付账款业务处理流程审计;

2.预付账款业务控制审计;

3.预付账款会计信息审计。

(三)业务处理流程审计

重视对预付账款业务处理流程审计,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预付账款业务处理流程是:编制计划―签订合同―记账―付款四个基本环节,其业务处理流程审计具体包括:

1.审计被审单位是否编制计划。即审计被审单位的采购部门是否会同材料使用部门、会计等部门编制了可行性的采购计划。

2.审计被审单位是否签订合同。即审计被审单位的采购部门是否根据采购计划组织采购,与供货方或劳务提供方签订了合理性的采购合同。

3.审计被审单位是否记账。即审计被审单位的财务部门是否根据采购部门递交的发票账单和仓储部门送交的商品验收入库单进行核对,并且在单实相符的基础上进行了合规性账务处理。

4.审计被审单位是否付款。即审计被审单位的财务部门是否通知银行划拨真实性的预付账款。

(四)业务控制审计

及时对预付账款业务控制审计,为实现预付账款审计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预付账款业务控制审计具体包括:

1.对预付账款职责分离控制的审计。被审单位应当建立采购与预付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与预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采购与预付款业务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1)请购与审批;(2)询价与确定供应商;(3)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计;(4)采购与验收;(5)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6)预付款审批与预付款执行。

2.对预付账款订货控制的审计。被审单位应当对于大宗实物要做到公开招标采购,并与供应单位签订合同。同时,将合同副本分送会计及请购等部门,以便于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为防止盲目进货,对于合同以外的进货必须得到另外的批准;对于经常性消耗物料用品的购买,则不必采用定货单程序,而是采用市场定点采购的方式。但购货发票必须有购货人、收货人和部门负责人员的签字;对于小批量的材料则实行比价采购,即同等材料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同等质量比服务的原则,综合分析进行采购。

3.对预付账款货物验收控制的审计。被审单位仓库部门应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对货物购进日期、品名、规格、供货单位、质量及数量等进行检验。对于特殊标准的货物,仓库部门还应将部分样品送交有关专家和实验室对其质量进行检验。仓库部门检验货物后,应填制包括供应商名称、收货日期、货物名称、数量和质量以及运货人名称、原购货定单编号等内容的收货报告单,经部门主管签字后,及时交给购货和会计部门,以便于支付货款及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4.对预付账款入账付款控制的审计。被审单位应当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规定办理采购付款业务。

5.对预付账款催货控制的审计。被审单位对超过合同期的预付账款,应由采购人员和专人调查合同的逾期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催货等得力措施,保证快速收货和预付账款的安全。

6.对预付账款会计核算控制的审计。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五)审计切入点

慎重地选择预付账款审计的切入点,确保预付账款审计目标的实现。由于预付账款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发生舞弊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因而,也是必须审计的对象。预付账款的审计切入点具体包括:

1.核对预付账款明细表和有关账目

获取或编制预付账款明细表,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核对是否相符。同时请被审计单位协助,在预付账款明细表上标出截止审计日已收到货物并冲销预付账款的项目。

2.执行预付账款分析性复核

主要审计:

(1)将期末预付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分析其波动原因。

(2)了解预付账款惯例以及收回货物的平均天数,并分析预付账款的账龄;查明有确凿证据表明被审单位的预付账款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法再收回所购货物的,是否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

(3)计算预付账款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与以前各期末比较,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4)将预付账款余额的增减幅度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幅度比较,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3.函证预付账款

分析预付账款账龄及余额构成,根据审计策略选择大额或异常的预付账款重要项目(包括零账户),函证其余额是否正确,并根据回函情况编制函证结果汇总表;回函金额不符的,要查明原因作出记录或建议作适当调整;未回函的,可再次函证,也可采用替代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如审计该笔债权的相关凭证资料,或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预付账款明细账及存货明细账,核实是否已收到货物、转销预付账款,并根据替代审计结果判断其债权的真实性或出现坏账的可能性。

4.审计预付账款的主要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主要审计:

(1)被审单位因购货而预付的款项时,是否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被审单位收到所购物资时,是否按计入购入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物资采购”或“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应付金额,贷记本科目。补付款项时,是否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退回多付的款项时,是否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3)被审单位转销预付的赔付款项时,是否借记“赔付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

5.对重复挂账的预付账款进行审计

审计预付账款是否根据协议、合同规定预付,有关凭证和会计记录是否齐全,数额计算有无差错和遗漏。如有,则应进一步查明原因。结合应付账款明细账,抽查入库记录,审计有无重复付款或将同一笔已付清的账款在“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这两个项目同时挂账的情况。

(1)追溯查验汇出款项的原始凭证、授权等有关资料;(2)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书面材料,说明此款项的用途和未能清算的原因;(3)由审计人员第二次发出函证,获取肯定或否定的证明。

6.对存在贷方余额的预付账款进行审计

预付账款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预付的款项;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补付的款项。分析预付账款明细账余额,对于出现贷方余额的项目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建议重新进行分类调整。

7.对长期挂账的预付账款进行审计

对长期挂账的预付账款进行审计并查明预付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

8.审计预付账款的披露是否公允

审计预付账款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公允披露。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应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按不同账龄段列示预付账款余额、各账龄段余额占预付账款总额的比例;说明账龄超过一年的预付账款未收回的原因以及持有5%以上(含5%)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账款等情况。

预付合同范文第10篇

预付账款风险防范须坚持合同签订前严谨、合同执行中紧跟、合同结束后及时清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

1.从源头上控制预付账款风险。

(1)加强对供应商资信审核的力度。成立专业的信用审核小组,由法律顾问、财务人员、供应人员、审计人员等组成,从资金规模、主营产品、成立时间等多方面对供应商的资信进行审核,提高供应商准入标准。对入围供应商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从交货及时性、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每季度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分为ABC三类,A类供应商可以申请预付账款,B类供应商严格控制预付账款,C类供应商不批准预付账款。

(2)严格预付账款审批程序。控制预付账款规模,凡涉及预付账款的合同谈判,供应商要提供其资信调查表,信用审核小组要对列举的内容进行复核,经过风险评估、合理授权批准后才能付款。

(3)对新入围供应商预付账款或预付账款金额较大时,首先要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程序和集体决策;其次合同条款签订要严谨,在购销关系中占主动地位;最后可要求对方提供第三方担保,以最大限度控制风险。

(4)建立预付账款专人负责制。明确申请预付账款的采购人员为第一责任人,建立预付账款台账,主管科长、经理为连带责任人。在预付账款未结清前,不得办理工作调动及岗位轮换。如发生坏账损失,按照规定比例承担责任。

2.建立预付账款跟踪管理制度。

预付账款付出后,相关责任人就进入全程跟踪阶段。财务部门按月对预付账款进行分析,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和逐级汇报。要做到以下几点:合同执行初期,了解客户的生产安排、原料购进等信息,并时刻关注大市场变化对目标企业的影响;合同执行中期,对前期工作中没有达到预期进度的客户进行现场查看,了解客户生产状况、订单进程,即时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如发现风险系数过高或客户有欺诈行为,要马上采取措施或通过法律进行追讨;合同完成时,要及时接收货物,并催促对方开具发票,冲销预付账款。

3.加强逾期预付账款的催收。

由生产延期造成的逾期交货,要深入了解造成逾期的原因、对方采取的补救措施、逾期造成的影响等,及时采取应对手段;暂时有一定资金周转困难的客户,可以采取限制措施,例如限制其原材料出售、资产转移等,重新约定供货时间,但仍时刻注意企业财务状况;客户经营或财务状况恶化且没有好转迹象的,要及时加大催讨力度或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资产保全,尽可能避免产生坏账;客户已经破产或注销的,要向当地工商部门和法院寻求帮助,积极查找剩余财产。对确实无法挽回的损失,要及时取得相关证明,作为预付账款核销的凭证。

上一篇:建造合同范文 下一篇:超市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