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5:56:39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通过对岭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梳理,从岭南建筑的立面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岭南建筑的特点,阐述在民居建筑中的设计手法和装饰手法。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主要阐述岭南的发展,各时期的文化,人口的变化,对岭南地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在布局、装饰等方面与北方、江南园林建筑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对岭南建筑外立面整体做分析。

【关键字】传统建筑;立面;装饰

绪论

夏商周时期,中原及江淮至江南地区的华夏或少数民族诸侯国、部族受到压迫和征伐,纷纷南徙,迁人岭南地区,文化上受到了中原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北战争加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岭南文化对于岭南地区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经过无数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在充分利用岭南的自然资源,并结合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岭南园林建筑设计

岭南,位于五岭以南。从秦朝开始的不断迁徒过程中,形成了岭南园林。与北方园林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透着瘴雨气息。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又盛产观赏石材,具备良好的造园条件。又因气候特点,岭南人常在住宅中设庭园,以调节小气候环境。

1.1岭南园林特点

(1)通透

岭南园林的通透特征,是它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截然不同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岭南自然气候所决定。北方园林在建筑设计上,都要考虑气候特点,冬季的保暖尤为重要。但是在岭南,情况有所不同,气候炎热,冬天,也在零度以上。夏季酷热,周期长,所以,岭南的园林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宽敞,通透,遮光聚荫的降温效果。

(2)兼蓄

岭南人,从中原迁徙来到岭南,又往海外其它地方谋生。他们在海外创业,然后衣锦还乡,不仅带回大量财富,同时也带回来海外文化。具体表现在建筑与园林上。例如广东开平的碉楼。

造园时,吸收传统园林特色,在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上,融入西方建筑文化。同时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

(3)秀茂

秀,相对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园林总体秀气,轻盈,精巧。没有北方园林那样厚重,端庄,也不及江南园林那样繁密。岭南园林就是轻巧秀美。

1.2岭南园林建筑特点

(1)岭南园林建筑布局

在岭南园林中,园林建筑是庭园中重要内容,常为主体。岭南园林建筑重在选址,建筑体形简练,多无复杂的轮廓组合,屋面构造简单,檐口和山墙多用硬面硬檐。园林建筑的门窗等部件都精雕细刻,再镶上纹样图案的套色玻璃,显得极其绚丽。

岭南建筑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屋顶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

(2)岭南建筑装饰

在装饰部位上,施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门、脊、墙、窗、壁等。而装饰的重点因建筑类型的不同也有所变化。装饰题材或是传说故事或花木鸟兽,大部分源于生活,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从装饰手法上看,“三雕”、“三塑”及彩画等传统工艺被广泛使用的岭南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使人叹为观止。

岭南园林十分注重建筑的装饰,门洞口的楹联都要做浅浮雕造型。建筑装饰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装饰形式常敷以重彩,门窗的玻璃也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因此,建筑显得十分鲜艳华丽。

2. 建筑立面综述

我们发现建筑立面构图,有着丰富的、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十分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近赏。大部分的建筑的立面基于为构成院内的景观而设计,受到院落的限制,近观梁、柱、隔扇、雀替、雕栏等精巧的形状肌理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装饰都做得很精巧

2.1 建筑立面形态

岭南地区遗留的古建筑中,立面上,可以见到在几根廊柱之间都有石枋相联结,这种石枋中间太高,两端向下,成一虾形。中国古建筑的梁枋多喜欢加工成月梁以求美观,月梁形式中间向上拱起,两肩下垂如弯月状。中央拱起的梁枋背上多有石料或木料的雕花垫木承托着上面的枋子,两端枋子下面还有雀替与柱子相联,这种构架与装饰形式在广东都能见到,成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式样。月梁位于入口立面上,与人视点很接近,它们与屋檐下的雕花封檐板,屋顶的陶塑屋脊,与大门的门枕石、门匾等组合在一起,装饰得华丽而细腻。

在厅堂建筑中常隔扇窗和隔扇门组合成通透的建筑立面。隔扇门以落地式给主,也有正面都是隔扇门,在开启的时候有很强的韵律感。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道连接,丰富建筑空间,灵活变通。

2.2 建筑立面

建筑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分。“下分”就是台基;“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外檐装饰;上分”就是屋顶。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以承托建筑物,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并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一般为砖石构筑,也有花岗岩的。在园林建筑和民居中常见的素平的普通台基。形成简单,整个台基构成简洁朴实、很不凸显的下分。

在岭南园林建筑中高度都很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现做法常为贴花岗岩片,在转角的地方砌花岗石。

(2) 屋身

屋身处理得十分平淡的,主要是柱子、隔扇和实墙,极少有非功能的装饰。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立面的特色。屋身高度,包括柱基、柱身、斗拱的总高。在屋身设计中主要是门窗、墙体之间的组合形式,

(3 )屋顶

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较为常见,其高度可近似立面高度的一半。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使坡顶形成曲线,坡面、正脊和檐端都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角上做翘起飞檐。大体量和柔和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简单,但变化多样。(图)华丽的吻兽和雕饰;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陡缓变化,出檐可短可长。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上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和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几千年的洗礼,有完整的制度。岭南园林建筑在发展至今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岭南园林建筑发展较晚,在融合北方、江南园林建筑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健华. 2006.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2]田永复. 2004.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大可. 1993.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楼庆西.李秋香. 2004. 南社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5]侯幼彬. 1997.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6]冯钟平. 2000.中国园林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陆琦. 2008.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刘敦桢. 1984.中国古代建筑史.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展示设计是一个具有设计广泛领域、丰富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充实自身内涵的一门综合性艺术设计,商品便是它的主体部分。展示空间是由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和人类社会政治逐渐形成的。在19世纪,形成了现代展示设计的理念;在中世纪时期,商品交易的集市贸易形势出现;到了后期,最初的展销会和商品展示的雏形逐步形成;封建社会时期的展示形式突显在教化活动和商业活动两大方面;最初的简陋形式已经不再是现在的展示活动了,现代展示的全部由展示策划、组织、设计等各个环节构成。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运用艺术设计的语言,来解释宣传展品的目的,使观众参与其中,来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这样一般方之为展示空间;而对于展示空间创作的过程,称之为是展示设计。之所以展示空间具有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是因为展示的多元化及展出形式的多样化。不管是文化展示空间也好,还是其他功能空间也好,其主要表现形式都是体现在合理的平面功能布局上。一个观展有序、线路流畅的参观线路会使得观众在安静舒适的心理状态下,细细品味、渐渐感受展品的味道。而对于单体的艺术品或文物,不能陈列的像商品或其他商业性的产品那样布置的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尤其是对体量较大的艺术品和文物,更应多留些空间给观众充分的观赏时间,甚至在展品前有可共休息的座椅,让人静心体验、品味。在文化展示的空间里,由于其展品多数是珍贵的艺术品或文物、标本等有保留价值的东西,所以在光照方面有这极为苛刻的要求,柔和自然的照明设计才是最为稳妥的照明配置。从形式美的眼光看,“统一”并不单指“一致”它包含的形式也会有所差别。在“统一”中,存在着重复、渐变、变异等形式上的变化。只要这些变化还归属于一个形态之下,即达到“和”的境界。这样,方称得上和谐统一的空间设计。

2云锦文化空间设计的思路与来源

2.1设计目标定位本案位于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江苏南京。建筑门前有着开阔平坦的马路,人来人往,车流不息;本案坐北朝南,朝南的一面落地窗使其光线充分照射在室内,使室内日照光线充足,且通风性良好。室内结构原无墙体分割,本次设计将其空间布局进行了划分;在装修的风格上简洁明了,又有着新中式之味道;材料利用上也节约素雅;使整个空间呈现“素”之姿色,从而更加突出云锦之绚丽。2.2设计灵感来源在有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美誉的古都南京,“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明代古典园林,也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同时也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在这个历史文明的古都里,这样的古典园林建筑同南京云锦一样,也在渐渐淡化于人们的视线里。本方案将南京瞻园中的廊、窗、圆洞、门作为主要元素,借云锦花纹之“云纹”、“海浪纹”与云锦之“云”字作为辅助元素,从空间布局到墙面形式再到家具单品,充分塑造出南京云锦文化空间,并以空间的“素”与云锦的“色”作为本案的题目及要素,充分展现出古典园林的素雅并突出云锦的华丽。因而本方案的设计宗旨就是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重回大众视野,让中国南京云锦,让中国古典园林来一次华丽转型。

3南京云锦艺术的设计符号与元素分析

南京云锦是有着“寸锦寸金”之称的中国传统丝制艺术品,至今约有1600年历史,被联合国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用料考究颇深,织造精致细腻,图案华丽精美,锦纹绚丽多彩,是丝织工艺的艺术巅峰。南京云锦艺术价值体现在既融合了唐代织锦的磅礴,又展现出宋锦纹样的细致,更是吸收了元“纳失石”喜用金的习俗。它的艺术价值不仅表达于此,还体现在图案方面,在云锦装饰纹样中逐步演变为以牡丹和莲花为主题的串枝花,以祥云为主题的吉祥图案以及以海浪纹为主题的自然图案,成为了云锦图案中十分常用的题材,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大成,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诸如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繁文缛节的体现、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趋吉避凶的心理等,无不包含其中。

4南京云锦文化空间设计的手法总结

南京云锦文化空间的设计方案整体空间应打破传统的展示形式,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方式,给顾客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空间装饰过程中,适当运用对比与和谐、均衡与对称、韵律与节奏、呼应与点缀、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法则贯穿整个设计,使空间更加有节奏感和气息感,让顾客更加有心情、有兴趣的观看展品、喜欢展品、购买展品,从而做到双方利益的最高值。整体空间应注重虚实结合,从平面到立体,从商品到空间,都有着统一与变化,也从纹样、材质等方面展示出云锦的特点,全方面的向大众展示出南京云锦文化的魅力,同时在空间塑造上,也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廊、窗、圆洞、门”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以崭新的形式,重新被大众所认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得以更好的发扬。南京云锦文化空间设计在色彩上,可以采用奶白色、熟栗色、朱雀红三种主要颜色,以7:2:1的比例来装饰空间,使空间素雅而不失色彩,更有透气感。之所以用红色作为点缀色,一来是因为南京这一地理因素,众所周知,南京栖霞山的枫叶是很有名的,当秋天来临时,枫叶都红了妆;二来是因为,红色,乃是中国吉祥之色,有着喜庆美好之意,所以,在这个南京云锦的展示空间里,运用红色,是希望南京云锦有着更好的传承,希望南京云锦名扬天下。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优秀毕业论文培育项目“南京地域特色文化在室内陈设中的设计应用研究”(主持人梁晶,项目编号00644-12-011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郝钰 梁晶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季益武,陆峰.浅谈展示设计中的技法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12(1):151~153.

[2]李泰山.空间设计形式与风格[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6.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天型山水园;人型山水园;池泉园;人本与神本;回游;舟游;心游;内陆意识与崇海情结

Abstract:TheChineseandJapaneseclassicalgardensbelongtotheEastGardensystem,differentfromthegardensofEuropeandWesternAsia.JapanesegardenstronglyinfluencedbyChinesegarden,betweenthetwo,therearemanysimilarities.However,afterJapan''''slong-termhistoricalfilteranddigestion,andgraduallyformthecharactertraitsofJapanesecultureofgardenart,differentfromtheChinesegardeninmanyareas.Inthispaper,Itrytocomparethedifferencebetween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oanalyzetheunderlyingcauses.

Keywords:naturallandscapegarden,human-landscapegarden;pondandspringwatergardon;Godandthepeopleofnature;returntour;boattour;hearttour;inlandconsciousnessandseaconsciousness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图1)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图2)。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中国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受轴线影响较深,私家园林受中心思想影响较小。皇家园林服从于城市规划轴线,处于城市宫殿区的北面节点,一般在轴线的后部。而园林本身也呈现出轴线的关系,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轴线是北宫门、后湖买卖街、须弥灵境、佛香阁、大报恩寺、南湖岛、凤凰墩(图3)。日本园林早期受轴线思想影响深,后期受中心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轴线式园林称为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园林。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堆山—园池—桥—中岛—桥—中岛—桥—广庭—寝殿—。(图4)中世后的弱轴线或无轴线园林如西芳寺园、天龙寺园、妙心寺园等,有些连轴线对位关系都没有了,如皇家的桂离宫。(图5)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网址

第三,从天人关系来看,中日园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园,但两者存在着差别,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所谓人型山水园,是指山水园的构成要素中,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两种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园林一直贯穿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中,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园林的重点。树木的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使得日本园林显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顶原木,不加雕饰,极尽自然之能事。(图6)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宽阔,人工味浓厚(图7、8、9);日本园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浓(图10)。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第四,从园林意境看,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武”。

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便参与造园。到了隋唐宋,文人进一步在园林中施展才华,在园林镌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断加深,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在这一时代成为了主流。文人直接参与园林创作成为普遍的现象,文人的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门艺术达到了一体化的境界。到了元、明、清,园林往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得更进一步。这一时期的江南文人辈出,加上得天独厚的水利气候条件,为其园林成就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园林却充满着武力和杀气。自镰仓幕府之后,日本进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这一时期诞生的石庭面积狭窄,常常是满庭白砂,一无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终绷紧神经,如身临战场一般。(图12)而大名园林更是让人感受到日本园林尚武的气氛。最突出表现就是大名园林中普遍建筑有马场和射箭场,成为训练武术、展示武功的场所。

最后,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中说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

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中国园林不论大小,自古以来都以回游为主,只在大园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区,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方式。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像桂离宫,所有岛屿和陆地用路桥相连,以利回游;在陆上和岛上有许多茶室可供坐观;乘舟进入湖中也可舟游(图5)。

中国园林的建筑和景点多,适于用园路串联或并联,适于回游的形式。而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以上简单谈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相似处和不同处,那么,形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两国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在古代,中国的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而在大陆内部则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中国辽阔的内陆,为民族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面积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气侯恶劣,有“火山国”和“地震国”之称。

两国地理环境的天壤之别,形成了中国的“内陆意识”与日本的“崇海”情结。虽然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域,但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对海洋始终有种敬畏心理,甚至恐海心理。因此,中国园林也表现出若干恐海心理。中国园林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海中三神山,其实这些“海”实际都是湖泊。即使有表现“海”情结的,其表现的旨意也已不在海,而旨在表现其“志”和某种情趣。而日本园林则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将对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园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园林多为池泉园,凡园必有岛,以舟游为主的特点。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替代池泉式园林中的池泉,直接象征茫茫的大海。

第二,从中日社会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造园艺术家们往往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他们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洽”。正因为是揣摩诗意构园,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的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日本天皇在镰仓以前,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镰仓时代开始,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在镰仓以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而日本自从足利将军开创镰仓幕府到德川将军建立的江户幕府灭亡,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这也解释了前文所述的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在上,事实上,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皆趋重现世的物质的实利主义和自己主义。宗教在中国政治机制中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其作用是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第三,从两国对待神和人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美习惯,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小我意识”,这层心理障碍,将人与大自然隔开,从而也淡化了人与大自然平等相处的亲和关系。出于传统的“人本”精神,中国古典园林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存环境。园内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还有许多,本论文因篇幅原因,只谈了以上几点,望谅解。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2]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7.

[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9-03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彭龙慧,曹茂琴,丁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共享结合课程体系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1,(6).

[3]姚连芳,等.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2).

[4]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5]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职‘工学研融合’创新培养园林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途径研究”(JYZD201302)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写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写作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写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写作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

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写作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1.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1.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医学论文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结语

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1.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有许多城市正是运用了宏微结合的辨证方法而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合肥市就是一个较突出的例子。合肥市城市园林绿化的方针是以面为主,点线面结合。宏观上以居民区、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面上的绿化为基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利用护城河建成城市公园,形成了环绕旧城区的绿色“围墙”,改善了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微观上打破块状公园的概念,将城市综合公园解体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生活空间中,提高了基础绿化的艺术性;对组成环城公园的“包河…银河…稻香”等景区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设计,使之四季有花四时有景,各具特色各领,充分体现了传统造园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成为真正的园林艺术而不只是简单的绿化造林。同时重点搞好城市的血脉——道路广场的园林绿化,建成若干条有静有景、优美舒适且富有安全感的园林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多种功能,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合肥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宏观与微观完美结合,兼顾绿色环境质和量的风景园林才是现代城市园林发震的主流。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3.5 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3.6 地方特色原则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4 结语城市园林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基础是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知识。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2]曹华同林设计走向深绿时代[J]湖南林业,2004(10):1 1.[3]陈妍婷.浅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J]广东建材,2006(5):1 35—1 36.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实习苗圃;景观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3-04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尤其对于高等林业院校来说,开设的很多专业实践性比其他高校更强,实践教学是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实习基地尤其是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其建设和管理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环节。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是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本科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环境和条件,达到全面提高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效果,最终使之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林业院校都在加强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自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

北京林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就近资源的作用,于2010年创建了校内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实习苗圃,作为实践教学单位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主要为林学、园林、园艺、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生物、草业、森林保护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平台,总面积31 181平方米,设校直属专职办公室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希望在工作、学习中也能有美的享受。因此,利用园林艺术化手法,加强设施建设,打造集实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花园型苗圃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发展方向。

一、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在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

(一)北京林业大学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规划

高等林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许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各种类型的校内实习基地。那么,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基地才能达到新时代农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们亟待研究又无先例参考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建设往往采用边建设、边使用、边研究的方式进行。

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成立于2010年10月26日,建设六年来已初见成效,基本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在总体管理上已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于一体的一套模式,实习苗圃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发展的成熟期和稳定期。

下一步,教学实习苗圃的建设思路是对工作的优化和深化,要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苗圃的景观美化建设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芳香宜人、赏心悦目、生态健全的实习环境,提高实习效果,同时更好地达到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学实习苗圃目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上的概况

北京林业大学实习苗圃距离校本部西北门仅300米左右,非常方便学校师生前来开展实验、实习,学生可随时到园内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自201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实习苗圃每年安排生物类10个专业(班)的实习课程(含专业新开课)32门,38门次;接待实习班级66个班,113班次。

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平台,苗圃的实习用地主要是圃地和温室。其中,圃地按功能划分为花卉培育及景观区;草坪草培育及景观区;药用植物展示区;大苗以及特色植物展示区;园林小品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等。在园林及植物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苗圃现有现代化教学实习连栋温室一个,目前已在里面开展林木育种学、花卉种苗与园林苗木生产学、切花盆花生产、园林建筑、建筑空间绿化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操作及实习设计环节。

教学实习苗圃不仅为各项实习课程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培养大学生课外研学的能力开辟了新途径。苗圃内专门留出一部分用地供本科生进行课外独立科研与实践活动,满足他们开展创新课题申报和研究的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五年来,共接待本科生部级创新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以及本科毕业论文实验63项。

(三)教学实习苗圃的景观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上述人才培养思路指导下,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以开展本科生实践课程为主,兼备行业培训、科普教育、游憩等功能。也就是说,苗圃不单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服务,还要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游憩、休闲的场地,使教学、培训、展示、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所以,北京林业大学十分重视教学实习苗圃的景观建设,在达到可持续性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基础上,力求集林业苗圃、园林苗圃、花圃为一体,圃容圃貌美观;换句话说,苗圃环境景观建设应与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相结合,将教学实习苗圃打造为集观赏与实践一体的花园型多功能开放性综合教学基地。

例如,花卉培育及植物景观区可以结合引种栽培实习课程,训练学生利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多年生宿根花卉以及球根花卉类营造多种草花景观;大苗以及特色植物展示区可以放手让学生依据植物造景的原则和人的审美观进行植物种植布局;园林小品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可以根据地形和景观效果,引导学生设计置石、喷泉等小型景观。

二、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的主要景观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连栋温室内的古建景观

2013年,苗圃与园林学院共同建设了连栋温室,里面设有部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示范中心修建了两个教学实践观摩古建亭廊,分为北式和南式。2014年5月1日,北式亭彩绘完成,示范中心正式完工。作为《园林建筑》课程实习的对象,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这几处亭廊建筑不仅为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古代园林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标准范例,还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古代建筑的内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的,亭廊在修建时特意设置能反映屋顶内部结构的平面镜;还在北式南式亭柱上各留下一处古代油漆工艺的分层解析面。

学生通过对这些景观建筑的地形、结构与构造等,进行测绘与图纸绘制满足园林建筑课程实习内容的需求。另外,还可以利用正在建设中的建筑小品让学生现场观摩施工过程或者直接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建筑的结构感触更深刻,工程施工方面的动手能力更强。

同时,古亭廊还成为实习苗圃的特色景观之一,成为师生休闲游憩的观光地点以及园林界小型聚会的好去处。学生可以在日常休闲、散步、观景的同时,学习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015年实习苗圃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在连栋温室古建亭廊大厅,联合举办了两次 “三顷园沙龙”,主题为“风景园林中的科学问题”,近30人参加了研讨,内容主要包括棕地改造、海绵城市、园林植物的培育等方面,大家各抒己见进行学术讨论,现场效果很好,这些活动为实习苗圃的学术平台营造和对外行业培训宣传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的水景植物风光

实习苗圃水生植物园由苗圃高级工程师闫荣教师设计、监理,天津碧祥龙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建设,于2012年7月10日开工建设,2012年9月13日建成验收。

水生植物园工程建设为教学苗圃实习平台增加了新内容,可为园艺、园林、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区、林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多门课程提供植物实验操作场所,也可以为艺术类专业提供写生场所。

水生植物园区建筑面积880平方米,其中水面252平方米,模拟湿地205平方米。由深水种植区、浅水种植区、湿地种植区和部分水面组成,能够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可为多个学院的生物类专业学生提供这三类水生植物的观察和鉴别实习。

其中,浅水区种植多品种荷花、睡莲,旁边滨水处配植水生木槿、石菖蒲、花菖蒲、柽柳、迎春等营造出一个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小空间。伴随着置石、跌水产生的潺潺流水声,使此处成为一处独特的湖面休闲观赏区。

在工程设计方面,使用了14种园林面层材料,运用了多种施工技术如7种动态水景形态、3种防水形式;路面采用9种铺装材料,设有两处喷泉、1处涌泉。这些景观设计要素可以为相关专业学生做水景园设计时,提供更多的考察机会和学习案例。

水生植物展示园建成时栽植有水生植物27种,陆生喜水湿植物50种,共计77种植物,形成了美丽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水景景观。在展示园门口还布置了植物分布介绍图牌,以方便初学植物的学生前来观看识别各种植物。

水生植物展示园区建成后,每年都有很多专家、学生前来参观、实习、考察。北京林业大学校庆期间,一些校友也前来参观指导。

(三)营造地形,建设特色植物园展示区

2012年,苗圃建设的特色植物展示区――彩叶植物展示区景观基本成形,用于学生开展特色植物认知,兼作采穗圃,主要种植了16种彩叶树种。

该展示区用修建水生植物园挖掘的土,在水生园北侧人工堆起一座南北向小山头,构成蔽朔风的屏障,并科学设计、合理构建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展示区地形起伏虽然不大,但乔木―灌木―草本复层结构明显,让园林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以植物造景及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为主要手段,乔、灌、花、草、藤并举的多样性种植形式的实例。

该展示区以彩叶树种为主景,主调鲜明,再以丰富多彩的华北宿根植被和小型花灌木来兼顾季相、景色变化,山北坡多为耐寒之禾草,山之南坡为宿根花卉。其中,还用了很多有待开发园林应用的新型彩叶品种如金叶榆、金叶接骨木、紫叶风箱果、红叶杨、各色花叶及斑叶连翘等。在小山南侧,利用地形构成的小气候条件(山体和高大的乔木挡住了冬季北风和寒流),引种了欧洲常绿小灌木如金叶忍冬等。该植物展示区不仅成为实习苗圃一个特色景观,还让学生学习到复层人工植物群落乔灌草的合理配置设计原则――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多样;以及用科学合理的植物选择进行景观搭配,注意花期的衔接及色彩的搭配 ,保持持久的景观效果,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山林风光;特别是拓宽了学生日后工作中设计彩叶园或秋景园时,对彩叶树种的选择范围。

(四)完善多用途教室美化装修

苗圃还建有一个192平方米的多用途温室,它既可当温室种植植物(相关实习课程穴盘苗种植室),又可以做学生实习中教师上课的教室,还可以做陈列室(展示学生实习优秀报告和教学实习成果)以及学生“创意工坊”(创新实验创意操作室),为大学生发明创造提供培育场所等。2012年,实习苗圃对多用途教室进行地面铺装,美化装饰教室外墙,购置各类特色家具等,不仅美化了苗圃环境,还为大学生发明创造提供了美丽舒适的操作场所。

(五)建设岩石园景观

2014年,实习苗圃结合原有生态排水渠护坡,建设了70米长的岩石专类园,栽植岩生特色植物,以供园林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学习植物配置的专类园之一――岩石园的设计方式以及岩生植物认知识别。2015年春季,苗圃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利用苗圃培育的树木花卉,动手将岩石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效果良好。在劳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

(六)屋顶花园景观

苗圃建设的一处屋顶花园在基础设施完成的根基上,2014年春季铺设防水层、阻根层,填充基质,完成了屋顶花园的植物种植绿化。为便于学生观察屋顶花园使用的植物材料种类及生长状况,特意在屋顶花园东立面设置了玻璃隔断。屋顶花园上共种植了38种植物供学生识别及观测,同时为将来工作后设计屋顶花园积累植物素材。

三、教学实习苗圃开展圃貌优化和景观提升工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苗圃是树木、花卉展示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平台,建设花园式苗圃是提高生物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植物类实验能力的措施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两年,苗圃管理办公室结合本科生培养计划,加强圃容圃貌建设,对实习苗圃的主要景观进行优化提升,不仅达到更好的美化效果,也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效果得到了更好的巩固。

2014年春季开始,艺术学院的学生到苗圃开展花卉景观写生,这使得教学实习苗圃的功能进一步扩大。绘画写生对花卉景观的品质要求更高,苗圃在今后的培育苗木及营造植物景观工作中要更加注意景观品质的高标准要求。

(一)圃地道路边缘的景观改造

苗圃的防护林带以国槐、绦柳为主,间植紫荆、黄刺玫、美女樱等灌木。防护林带与排水渠之间距离为1.5米,林下可以为园林、生物、草业等专业的教学实习培育耐荫、耐半荫宿根植物品种,配合生物类专业开展中草药课程实习,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充分利用苗圃土地,增加苗圃地的使用率。

2015年开始,苗圃管理办公室在不多占地的情况下,在主要路边种植了花带,使圃容圃貌焕然一新。花带以宿根花卉为主,如春季开花的德国鸢尾、夏季开花的马鞭草、秋季开花的八宝景天和秋菊、冬季观赏麦冬的绿叶和子的红果……使苗圃四季都有美丽的植物景观;通过现场学习花带的设计与施工,也使园林及相关专业学生对《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的理论知识有了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花卉景观设计能力。

(二)水生植物园景观改造

2014年深秋,在水生植物园池边种植的郁金香、风信子等,2015年春季长势很好,形成学校最早的春季花卉景观;接着,实习苗圃带领相关专业学生将温室里去年冬季培育的各类花草移植在水生植物园滨水区,形成了很美的花境景观,吸引了大批师生及社会人员前来参观。6月,郁金香等球根花卉枯萎后,又带领学生将温室培育的一年生花卉种植在原有的地块,用这些夏季开花植物营造了夏季水生园滨水景观。这些举措,都让学校师生在沉醉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花卉配置、色彩构图、花草养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

下一步,苗圃将与园林专业同学共同开展水生植物园景观更新改造建设。

(三)岩石园的植物景观补充改造

2016年春天,在上年绿化的基础上,岩石园补充栽植了大量草本岩生花卉。迄今,岩石园已经成为教学实习苗圃耐旱宿根植物展示的主要平台之一,可以为培养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植物基础,提供数十种岩生植物的识别与生长观察。

(四)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改造

教学实习苗圃于2016年完成了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改造,这次改造以宿根草本植物为主,不仅提升了屋顶花园景观效果,还向学生突出展示了屋顶花园植物的生态防护功能。

此外,实习苗圃还将配合相关学院师生实习项目进行特色树木园植物配置调整;开展花境植物改造及精准灌溉示范等景观提升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成为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巩固结合理论与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场所,也需要成为师生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生活场所,才能有助于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基地的景观建设尤其是植物景观不仅能保持生态平衡,消除污染,净化空气,防尘抗噪,还有利于消除疲劳、促进思维、增进学生健康,从精神层面促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因为优美的环境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教育因素,有利于教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学校。

北京林业大学实习苗圃以其优美的环境、高负离子的空气、缤纷多姿的植物精华,在实习课程之外,成为广大师生晨读和亲近自然的最佳场地。不仅如此,让学生在实习苗圃景观建设中,随时亲眼目睹四季花卉树木的观赏效应及其景观应用效果,有助于增加生物类专业学生对植物的感性认知;观摩或参与实习苗圃各类景观建设还可以提高相关专业学动手操作能力,并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培养训练,期待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能独立进行常见花卉的鉴别、栽培、繁殖、管理、整形、修剪等工作;园林专业同学还能准确进行花卉立体装饰和花坛、花境、岩石园、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的设计与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珏,丁霞,刘宏斌.校内实习基地深化、细化建设管理举措及对学生实习的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为例[J].中

外企业家,2016,(1):211-213.

[2] 王珏,丁霞,刘宏斌.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现代化机械化建设管理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5,(33):190-191.

[3] 陈阳,金一锋,王玉书,陈雅君.产学研结合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J].农业与技术,2015,(1):204-205.

[4] 王敏利.沪灞雁鸣湖花卉苗圃规划设计[J].南方农业,2014,(18):68-69.

[5] 鲁敏,等.高校生态校园植物配置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1):9-27.

[6] 梁喜献,等.高校园林实训与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探索――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3):

87-90.

[7] 贾德华.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70-72.

[8] 樊保国,李月梅,张永清,卫国.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0,(6):26-29.

[9] 刘敏,厉悦,徐洪国,等.基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园林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5

(2):197-200.

[10] 张变莉,卢伟娜,柴梦颖,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苗圃学教学改革[J].河南农业,2015,(2):33-35.

[11] 曹秋艳.建设节约型园林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探讨――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95-98.

[12] 甘树生.西南民族学院校园绿化建设浅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5):222-223.

[13] 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37-139.

[14] 罗耀,谢雅妮,巨军海,陈卫城.园林科普公园规划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5,(7):112-116.

[15] 程袁华.园林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5,(28):22-24.

[16] 邓晓梅,李志全.园林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4,(7):194-196.

园林建筑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应用

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对美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博耶报告的10条改革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确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1]。在我国,尽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但更多的人开始认可周广礼先生的看法: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者一门课程,它是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与教学观[2],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3]。

吉林农大97年成立园林专业专科,98年成立园林专业本科,2012年成立风景园林专业,虽然只是二本院校,但在吉林省业界农大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得到了普遍认可,省内各大园林公司的主力大多为吉林农大的毕业生。我们的生源一般,师资也不够强大,但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与我们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园林规划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创性,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的习惯是我们教师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由此,我们有意识地在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课程中应用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收效良好,我们正积极地将其推广到更多的课程教学当中去,当然这期间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在实验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

园林规划设计类的实验课一般根据理论课所讲授的内容,结合长春市和吉林农大校园的实际情况布置一块绿地让学生进行设计,范围从小到大,内容从专项到综合,在这一系列的设计当中,让学生们理解设计的步骤,程序以及设计的手法,在教师的评论和学生的互评当中,体会设计工作的特点。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组员中男女同学的比例,学习成绩的比例,各方面能力的比例,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学生自己选举小组长,建议当过校干部和班级干部的同学主动退让给从没有当过干部的同学,给他们一个学习和发挥组织能力的机会。

教师每次布置设计任务后,各小组长先组织本组成员讨论之后分配工作,并将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给教师。然后组长组织组员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进行实地踏查,踏查中遇到问题随时联系老师解决,共性问题老师实验课上共同讲解。

之后,学生根据实地踏查情况,按照设计任务书中的要求进行设计,老师规定完成设计的时间。设计完成后,首先在组内进行评图,给每个组员的设计作品提出建议,推选出优秀作品,在全班汇报设计内容,选出最优作品在实验室展览。

这样就完成了一门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关于实验成绩的评定,老师会在每组自己评分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并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

二、在理论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

在实验课取得较好的效果后,根据大四学生无心上课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将理论性不很强的风景区规划课程,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具体的方法是:

课程之初,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希望通过这门课学到哪些内容,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适当调节课程的主次内容,将课程的主干脉络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主动选择相关内容,课后做相关内容演讲的ppt。

按照章节授课,每周提前将一章的课后习题布置给学生,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答案,上课时,教师先组织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在小组内部讨论,如果解决不了提交给教师,教师就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一组选出一份完成最好的作业,教师看后,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讲解课程内容。

中间穿插几节课,让学生讲授与课程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题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这些课题都是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前沿问题,在课程之初布置的,每个小组在十多个选项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两个组选择相同,教师适当调整。

关于课程成绩评定,由于有学校考试制度的限制,仍然有期末考试,但平时作业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计入总成绩,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根据同学在课堂的演讲表现给分。

三、研究性学习应用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实验课程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为学生大四的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学生能够胜任毕业后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的过程当中,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每一次作业都需要学生们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构思,才能完成一个好的作品。

2.设计能力的提高

所有的实验都是一份设计作业,这些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生熟悉的地段作为设计对象。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植物学、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美术、构成以及园林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各种基本功,而且其园林设计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每一次作业除了要完成设计图纸之外,还要求学生们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完成一份设计说明书。这样大四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就能减少格式一类的低级错误,同时又增强了他们应用word软件的能力。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写设计说明书,图纸画了,和老师汇报了,为什么还要再写下来。当他们自己完成设计说明书后才体会到,看似容易的东西,表达起来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文字功底差的学生,吸取了这个教训后学生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其他途径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设计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多次修改,每次修改之前都要跟老师沟通,向老师表达作品的构思和内容。好的作品更是需要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这样锻炼了学生用专业术语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进行项目汇报打下良好基础。[1]

5.沟通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和同组成员沟通,和教师沟通。平时不擅交往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和异性同学进行沟通。性格内向的同学,老师有意多给他们机会,在专业的学习中增进的友情,是学生们一生的财富。

6.相互协作能力的提高

设计之初的现场踏查,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组长的组织以外,更多的要靠组员之间的默契合作。现状图一般都很复杂,除了边界、道路、建筑等比较规则的园林要素需要测量,更有园林植物这些弹性的要素需要测量。一个人也不是不能完成这个工作,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前期的现状图就能很快完成。[2]

除此之外,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以往专业课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分组学习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信心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加强了。

四、问题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虽然优势明显,但实施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和老师都需要有适应的过程,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 课程的选择

实验课程比理论课程更适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比以理论性为主的课程更适合应用,这与赵洪的观点一致[4]。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由于基本的理论已经在理论课上讲授过,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验课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就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有的放矢。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由于没有很多的理论,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没有障碍,因此也较适用此种方法。[3]

2. 学生的自觉性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程成绩反馈上来的情况,喜欢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的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上以及学习习惯上都不适应这种要求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的表现也没有预期的好,他们很少能提出更好的或更有创意的问题来,不知这是否与他们过于关注成绩而不是关注学习过程有关系,他们在开放性的课堂上局限性更多,定向思维也更明显,他们更适应传统的学习方式。由于一部分作业需要学生课后完成,就避免不了就有抄袭现象,真正自己去学习的同学收获不小,但也有部分同学没有得到锻炼。

3. 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对老师的巨大考验,这种形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更多的是引导者,如果学生的讨论偏离了主题,或者进行不下去不了了之,都需要教师进行很好的引导。

4. 成绩的评定

每个人的实验课成绩是组长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后给出的,但是有的班级情况微妙,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人,结果就出现没有成绩低的同学。有的组甚至全组都是一个分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修正。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组长的推选特别重要,组长公平公正,全组才能有好的氛围。

5. 学习小组的划分

分组虽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但是教师应提前把要求下达给学生,原则为成绩分布均匀,男女生分布均匀,学生性格内向与外向搭配。最重要的是每组成员的优势应互补,即成员至少要由设计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较强的、园林植物识别能力较强的、绘图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各类人员组成。这样学生在课程当中能够相互学习,也便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应选择适当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自觉性和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在成绩的评定与学习小组的划分方面等做好与传统学习方式的过渡,因地制宜地采用。[4]

大学生在相对严格的初高中毕业后,其思维及学习习惯基本已成定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激发出来。正如一个世纪前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下的发现而不是信息的传递,在大学阶段如何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如何恰当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是高效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为各位同行抛砖引玉,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正,林凤,卢开聪. 美国本科生科研及对我国的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79-80.

[2] 周光礼,朱家德. 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46-47.

[3] 周光礼,姜嘉乐. 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与改革的主导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0-41.

上一篇: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