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08:01:41

优质教学

优质教学范文第1篇

一、爱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爱是优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品质。优质教学中,这种爱的气息是微暖而浓烈的,它使教师像母亲一样视学生为孩子,不知疲倦、不顾劳苦地准备各种知识,因为这些是能让孩子成长的营养;它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创设一种安全的、相互信任的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因为这样她所爱的孩子才能不受伤害的成长;它使教师给予每一个孩子以真诚的关注和接纳,她渴望了解他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并随时准备全身心的支持他们。

二、激情

激情是爱的产物,但它更为具体,能够把爱在优质的教学中更为充分地演绎出来。富有激情的教学在别具匠心的课程设计中,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在旁征博引的讲述中 ,在肯定学生的啧啧赞叹中,在各抒己见的爽朗畅快中。只有激情洋溢的教学,才能不走“重复”的末路,才能永葆清新的生命气息。

三、责任

爱和激情虽然是一种灵魂性的支柱,力量强大,却可能被现实的岁月磨损;而责任更像陈年的酒,日深味浓。优质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承担着他对于知识、人格、学生的责任。责任的充分承担使得优质教学比一般教学更科学、高效,也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发展与成功的机会。

四、科学

体现在对于所教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对教学的得心应手、沉着自信;体现在对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知识的综合掌握;体现在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入了解与熟练运用。优质教学所要求的科学品质是极为细致的,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大脑运动科学,照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见个体情绪、情感的反应,因此优质的教学是一门最为精妙和复杂的交叉的学科。如果把这种科学的品质发挥到极点,“优质”的力量将势不可挡。

五、真实

在人性化教学中,教师的真实感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热爱知识、值得模仿的人,一个有着自己丰富、独特和自然个性的人。这种真实是优质教学中信赖、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其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教育力量。

六、分享

有人曾说“教学就是分享”,但我认为“优质的教学才是分享”。分享不仅需要“不同的声音”,更需要真诚的接纳与理解。优质的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活,教师在其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分享角色。有了分享,教学才能灵动起来,才能使科学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情感之美在共鸣中化为更多心灵的财富。优质的教学中弥漫着一种感动的气息,因为分享让一切变得无私,于是知识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心灵之间的沟通不再有障碍,于是成长日益丰满。

在优质的教学中,教师所贡献出的一切积极品质并非单向的和孤立的,因为还有另一个角色即学生存在。学生所充分发挥的积极品质不仅强烈的回应着教师,更使得优质教学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完整。这些品质便是:快乐、好奇、敏感、责任。

1.快乐。把“快乐”作为优质教学中学生首要的积极品质是不必过多解释的,因为快乐是心灵本能所追求和向往的。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一个沉浸在压抑、伤心、痛苦甚至是绝望中的孩子还能对知识产生多么强烈的兴趣;我们也实在难以期望这样的一个孩子还能在教学中贡献出他的智慧和热情。快乐对孩子来讲是最大、最直接、最简单的生命动力,所以优质的教学中,快乐一定不是被封存起来的,而是像精灵般自由飞舞的,它绽放在每一张笑脸里,它流动在每一段对话间,它闪亮在每一个充满惊喜、若有所悟的眼神中。优质的教学中,学生把快乐释放给知识,知识则变得生动有趣;把快乐释放给学习,学习则变得轻松自然。将快乐的品质尽情在教学活动中,这正是优质教学的独特魅力。

2.好奇。“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而它对教学尤其有用。这种品质在孩子身上更为突出和鲜明。优质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好奇”的尺度,它总能有精妙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会把想知道的或不懂的事藏起来。好奇的品质不受压抑,学生就会主动接近知识、接近教师。优质的教学是保护和激发好奇心的教学。好奇心把学生带入了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尽管有时这种好奇心也会带来一些麻烦,但优质的教学有一种包容力,更大限度地容纳了好奇,也最科学、善意地引导了好奇,使这种积极品质有效地促进成长。

3.敏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真正受到教育的时候,是他受到感动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变得麻木了,不再为美好而感动、为奇妙而惊叹、为神秘而困惑、为凄凉而伤感,那他已然不需要任何教育了,因为这样的心灵已失去了美好的品质,任何完美的教学都无法将它激活。优质的教学需要敏感的心来领悟知识的内涵,来感应情感的交流,来分享不同的体验。只有敏感的心才能接受启发,而启发正是优质教学的一种力量。

4.责任。在优质教学中,责任不仅仅是教师的优秀品质,对学生同样重要。优质教学中,学生的责任感被充分调动出来,成为自我指导、更加负责和主动的学习者,可选择课程方向,制定课堂程序和纪律规范。这种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伙伴,而不是控制、驯服的对象。这种责任的发挥自然的创造了合作学习、独立作业、同伴辅导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优质的教学便孕育而生了。

优质教学范文第2篇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本文从教学论角度对优质教学进行探讨。

一、优质教学的发展观

任何教学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那么,优质教学秉承什么样的发展观?优质教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哪里?

第一,就其内涵而言,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如同一个立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这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优质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整体发展受损。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是等值的,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应是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这样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就其目标而言,优质教学强调指向“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

第三,就其形式而言,优质教学强调内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优质教学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第四,就其机制而言,优质教学强调生成性发展。

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也可能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还可能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或者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优质教学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就其时间而言,优质教学着眼终身发展。

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传统教学强调眼前发展,优质教学则着眼于终身发展。

第六,就其主体而言,优质教学既关注学生发展,也关注教师发展。

优质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优质教学的知识观

知识是发展的原材料,学生的发展是在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的,离开知识的学习,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徒托空言。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最有智慧和精神含金量?什么样的知识设计最合理、最能体现知识的本性和学习的规律,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秉承以下知识观。

(一)注重思维过程的知识观

把知识看成是认识的结果和经验的系统,亦或是认识的过程和求知的方法,这是传统静态知识观与现代动态知识观的对立。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这样的知识教学也就具备了发展的功能。缺乏思维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就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发展的功能。为此,教学中要强调:(1)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尽可能充分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认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学科知识的意义。(2)立足于教材,适度地再现和引入学科知识产生的过程,把学科知识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即概念的形成过程、命题的产生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被提出的过程和规律被揭示的过程,等等。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知识观

生活知识和学科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矛盾统一体,它们都是人类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讲,学科知识的获取和间接经验的掌握都离不开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陶行知说得好:“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学科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要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实的活动中获得的生活知识和直接经验做为基础。实际上,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矛盾统一体。为此,要积极把生活和经验引入课堂,促使两种知识和两种经验形成良性循环,防止像杜威所批评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证明,两种知识与两种经验互动整合,是激活书本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开放和建构的知识观

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是稳定的、客观的和普遍性的,是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的本质联系,它不涉及到主体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和价值观等,因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因此,在师生的眼里,教材上所写的东西理所当然地都有着不可质疑的正确性,教学就是准确无误地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很少提问的原因。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的”理论,都是一种对现在问题的“猜测性解释”,其中“混杂着我们的错误、我们的偏见、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希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和反驳的,或者说是向进一步的检验和反驳开放的。因此,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价值性和情境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超时空的普遍真理,也没有永恒的规律和纯粹客观的知识,有的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真理和相对的规律。“知识始终有待于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知识的有限性、条件性和相对性,形成一种开放和建构的知识观时,他们才能够大胆采取批判性、反思性和探究性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才会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整体联系的知识观

任何学科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它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整体的观念,并以整体的眼光来设计教学内容,看待和处理所教和所学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任何具体的知识内容的设计和教学,都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规定和含义,而且还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瞻前顾后,随时把它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掌握,弄清其来龙去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网络清晰、融会贯通的学科知识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结构是知识和智力统一发展的中介和产物。如果教师提供的知识内容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那就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智力。

三、优质教学的学习观

发展是学生内部的自我运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状态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优质教学倡导以下学习观。

(一)主动性学习

主动性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实践证明,人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象丰富,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吃力、想象贫乏,头脑似乎混浊不清。总之,积极的情绪,能够激活大脑神经细胞,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缺乏自觉和主动的学习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学习。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那么教师的一切计划、一切技巧都将变成“木乃伊”。总之,积极的情绪状态是优质学习的首要特征。

(二)交往性学习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往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第二,活跃学生思维。古人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缺少交往的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创造的火花。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是学习促进人格发展的内在机制。

(三)创新性学习

创新表现为突破和超越,它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写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仁不让于师”,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与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外在突破);学生不唯己,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同样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内在突破)。传统学习过分强调继承和掌握,又由于应试的强化作用,学生唯书、唯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思维上墨守陈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从而造成了创新素质的极度贫乏。优质教学倡导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四)体验性学习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体验性学习的特点: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感性因素。感性与理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人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机制与功能。感性是指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灵感、直觉等心理机制与功能;理性是指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心理机制与功能。从人类学的角度谈,它们是指同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的两种因素。感性因素是指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等;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智、思考、抽象思维等。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性的丰富完满性的必然要求。为此,学习不仅要借助人的理性因素,同时也要发挥人的感性因素的作用。重理性、轻感性的学习只能造成对人性的肢解。优质教学强调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融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完整的心理活动,这是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优质教学的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对学生来说,这其他一切人当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优质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观念,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

按照知识的传授者这一定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而且是真理的裁判者,它表现为教师有权对学生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对错以及不同认识、思考和解答的好坏作出最终的裁决,学生则应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裁决。这就导致了教学实践中一种非常可怕现象的出现:学生学会了迎合教师而不是学会了思考。这种教学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定位中解放出来,立足在“促进”上做文章。促进表现为:第一,激励。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应通过列举典型、说明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并增强学习责任感;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意志和伟大感到骄傲。”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和赞叹的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第二,引导。教学之功,贵在引导,引导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启示和点拨。教师的引导能够保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从而避免学生盲目的瞎猜和无效的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太具体、太“露骨”,否则就无需学生自主活动。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和创造的思维空间,知识和思想一定要在自己学习的“阵痛”中产生出来,这样才有价值,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显然,相对于传授者,促进者使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实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二)专业素养: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其表现内容而言,是由素质决定的。只拥有知识的教师,就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发展才能引领发展。尽管我们无法给智慧下个确切的定义,但可以肯定地说,从认知层面讲,智慧要比智力、能力更高、更虚灵、更富有弹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智慧是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的“合金”,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表现在学科素养上:其一,深刻。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首先要掌握深刻的知识。教师的教育智慧首先就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并把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其二,独到。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的教育智慧常常表现在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即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有智慧的教师对教材、教参决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力求有自己的见解。独到的东西才能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其三,广博。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教师不仅应该是他所教的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有如下表现。其一,启发。教师应该善于设问、激疑、点拨、诱导、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其二,机智。教师应该善于巧妙地化解教学矛盾,灵活地处理偶发事件,使矛盾和事件转化为深化教学的契机。其三,组织。教师应该善于调控、导演、领导,使课堂活而不乱、实而不死。实践证明,教师高度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优质教学范文第3篇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过程的引导性、研究性和合作性,以及教学在建构师生之间相互生命意义的价值角度,探讨优质教学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优质教学;标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束缚的希望,也是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升华与突破。本次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观、

课程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深层次地梳理、冲击和变革。特别是对当前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起着实质性的反思和指导作用。必将促使每一位基础教育教师调整

、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在教学实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行为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努力开创优质教学的新局面。为此,本文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意义与

价值等方面探讨优质教学的标准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以往优质教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长期以来,由于课程体系设计本身和教师对课程意义的忽视,导致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许多局限性。一系列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只停留在如何加

强教师的基本功、如何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上,甚至越来越倾向于把教师如何设计教案、如何最有效地呈现知识内容、如何把握教学节奏、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以及教师如何表演等等形式化的东西作为衡量

教师教学优劣的标准。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情景中最重要的、活生生的、最具生命活力的因素──学生的评价。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如何感受知识、如何学习、怎样思考问题、如何终生发展、如何体验

人生、如何展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等教学的深层意义,而这一点在某种意义才是优质课的根本标准。总之,以往的课程设计和教师教学没有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上获得整体发展。没有使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优质教学标准定位中忽略了教师对课程意义的理解。以上教学目标狭隘评价的形成与以往教师课程权力和课程意义的缺乏

密不可分。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权力参与课程的策划与制定,课程必然成为游离于教师和学生之外的东西。教师能够做的只能是研究怎么教的问题。教学的评价也只能停留在教师是否把游离于自身以

外的东西教好,难以顾及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程意义理解的缺失,使得教师更不可能去思考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

(二)优质教学目标思考

本次课程改革邀请了近百名专家学者和中小学特级教师等对17个学科的18门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审议。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国务院关

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公布了各个课程标准(实验稿),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等。历时近5年时间,在课程目标

、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对1992年以来的课程进行了重大地调整和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和半推广阶段。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

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和教学目标标准,在理论和政策上实现了课程和教学目标的整合,改变了课程游离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这样的课程和教学目标背景要求基础

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重新确立优质教学目标理念,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和定位反思自己的教学。把学生在这三方面素质的整体实现和达成作为衡量

优质教学的目标标准。比如在某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并对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层次性和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行为作以动词表征。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不仅

要求学生达到会读、会写、熟记、会分析、会判断、会阅读、会表达和讲述等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要求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感受、体验、策划、合作、讨论、沟通、交流与创新等,还要引导学生通

过语文学习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对语文的兴趣、爱好、修养、品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美好追求和奋斗的信念。彻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习的教学目标价值取向。

二、把引导性、研究性、合作性作为优质教学的过程标准

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认同之后,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展开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学的引导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具有无限创新

意味的话题。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以及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教师教学的引导性已显得更加重要

。教师想把所教领域的全部知识在一定时间内教给学生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师能够做而且只能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引导他们如何在变化过程中去学习。已往教学过程中过

分偏重知识,特别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观点必须淘汰。教师的引导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评价教师的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不能只看教师

呈现了多少知识,学生记住了多少,会做多少练习,还要看学生是否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兴趣是否提高,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

的研究性,指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教师的探究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具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教师教的方面体现为:一是教师以教育的“行动研究”思想作为自己整个教学思想的指导,知道教师不仅

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依靠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

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做专家型的教师。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把研究的全过程始终放在特定的教学实践环境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的理论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研究的过程,进而又变成一个理智的教学工作过程,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研究技巧、强化教师的专业研究精神。二是要使教学实践活动,甚至每一个具体的

教学活动单元充满研究性和创造性。教学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促使学生乐于思考,创造性地解决教学情景中的各种问题;教师要靠教育机智实施教学,不是靠教案的预设开展教学;在学生学习

方式的指导上,要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性的学习风格,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思维。

因此,教学成功与否要看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之后,学生是否仍在实践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够独立学习,独立研究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只是知识的轰炸和被动的接受,而没有形成

积极的探究意识,即便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思维严谨,教态优雅大方,板书工整规范,都很难说就是优质的教学。在学生学的方面体现为: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寻找一种符合自

己学习的个性化的研究方式,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形成研究的兴趣、探究的愿望。然后,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美国的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考察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在制订计划和实

施步骤方面表现得很熟练,但是,在问题提出的科学性、应对复杂性问题和时间的把握、数据的转换和为支持某种观点而展开的逻辑性辩论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懂得,学习不能只停

留于根据自身的喜好探讨问题而忽视问题研究的科学性上。教学的合作性,指教学是师生之间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实践性活动,是师生双方主体性共同发挥与建构的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

点是强调“合作教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彼此合作与相互配合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和教学预期成功达成的基础,师生双方在教学地位上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主谁次,谁主动谁被动的问题。教学是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沟通的平台。因此,既要反对过分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所谓“教师中心论”,也要反对一味强调学生的发展而忽略教师作用的所谓“学生中心论”。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合作教

学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展,教学是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的过程,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均得到最大的发挥。换句话说,合作教学既包含教师的成长也包含学生的发展,教学并非为教师和学

生二者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存在,也并非教师成就了学生或学生成就了教师,是师生双方相互成就,相互发展的过程。优质教学的评价要着眼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和发展上。

三、优质教学标准应该落实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生成与相互生命意义的建构上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课程权力的缺失和课程意识的淡薄,课程、教学、知识、能力等等概念均成为游离于教师和学生生活方式与生命意义之外的东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这些概念异化的对象

而存在。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没有关系。结果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只能成为教师被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课程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师生双

方主体性的发挥成了空洞的口号。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设计的国家化、专家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从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的经验

,课程已不再游离于教师和学生之外,教师和学生能真切地体验课程、感受课程,课程内容已不再是预设性的而是生成性的,生成于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中,生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的教学实践过程

中。

因为,课程标准只规定国民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规定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但

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及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则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从根本上确保课程的适应性,在根本上解决了课程、教学与教师

生活方式和学生生活方式相背离的状况。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课程。课程内容不仅仅是规定了教学实施导向的

文本课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共同建构的、体验式的知识体系和生命意义体系,赋予了教师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权和教学自;同时使学生的生活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师生共

同生活而融入到课程意义中去,新课程的这一重大改革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已经不再外在于学生的生活,而是在师生具体的教学交往活动中生成。知识由僵

化的存在方式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生活世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教师教的内容与学生学的内容已深深扎根在对生活的理解、体验和升华上。第二,教学过程既要改造学生的生活世界,又要重塑教师的生

活方式,把教师的生活方式与教学方式统一起来,把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统一起来,并在共同的教学交往活动中改造各自的生活世界。第三,教师和学生要在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共同提

升自己生活的价值,建构生命的意义。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过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优质教学更深层次的标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好课,这是一个争论很大,敏感性较强,难以操作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必要进行硬性的界定,只能做一些导向性的规定。

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教育教学情景中对教学方式的展开和教学内容的生成不一样,很难提出过细的要求。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讨论优质课的标准仍具有重大的反省价值和指导意

优质教学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生物科纲要(1992)》其中包括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求使学生能忆述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掌握普通的实验技巧,还须培养其探索及判断的能力,与及对生物学上与个人,社会,环境及科技有关具争论性的问题作积极的讨论。

这可借用来提供生物科教师在教学上一个努力的方向。

(二)教学课程

在较传统的形式教授生物学,「实验应为生物课程的重要一环。而在某些章节,例如:「生命的延续,「生物与生物间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教师正可加强其公民意识的培养,道德价值的灌输,及引导学生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与态度。

近年「环保精神及近期的「复制基因:复制羊,复制猪,复制猴等课题,学生皆感有兴趣。上「科学科教学法时,学员讨论起来,非常热烈,效果令人满意。

YipDin-Yan(1996)指出香港很多生物科老师仍不肯在堂上给学生时间作社会性讨论,推说授课时间紧迫,或会影响考试成绩,其实会考范围已删除了一部份背诵内容,以适应新课程,而会考题目亦有相应的修改。

在澳门,课程方面其实也有相当的改革。

(三)教学策略

随着普及教育的推展,成绩稍逊的学生(差生)问题成为国际教育的焦点,也是教师头痛的根由。在教师进修课程中,在职教师对学生无心向学的事例,莫不摇头叹息,深感无奈及可惜。

以专家学者的研究(韩孝述,1993)及过往的教学经验,布蓝姆(Bloom)的「通达教学法值得推广,其部份理论架构可用一条“时间函数”方程式来表达。“时间函数”如下(Carroll,1963):

实际学习时间

学习达成度=f(--------------).................................(i)

必要学习时间

(1)学习机会x(2)毅力

=f(-----------------------------------)...(ii)

(3)能向x(4)教学质素x(5)理解力

式(i)表示譬如某学生学习光合作用需要10小时,但只用了7小时学习,学习达成度便只有70%。

式(ii)指示,学生的"实际时间"受两个因素制约:(1)教师给予的学习机会(老师允许学生用多少时间学习某一课题)和(2) 学生的毅力(学生愿意投入多少时间来学习该课题),而学生的"必要学习时间"则受三个因素决定:(3)学生对该科的能向,(4)教师的教学质素及(5)学生对授课和教材的理解力。

由式(i)可知,加长"实际学习时间"(分子),同时减少"必要学习时间"(分母),便能提高"学习达成度"。

式(ii)的五个因素中,有三个属于学生方面:((2)毅力,(3)能向,(5)理解力),教师较难改变;有两个属于教师方面((1)学习机会,(4)教学质素),教师较易改善。

因此,综合两式表明:成功的教学法,是要教师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加长"实际时间";并要改良教学质素,协助学生减少“必要学习时间”。

而教学质素,包括下列几点:

(1)给学生提供"启示"

(2)让学生"参与"

(3)让成功得到"强化"

(4)让失败得到"回馈"订正。

故此,我经常鼓励学员不要对"差生"问题耿耿于怀,只要我们运用着有效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答题目,做实验,分析数据,多推论,甚至推广到日常生活应用方面,他们的学习成效一定会比以前增强的。

这就是生物科优质教学了。

学员基本上同意我的说法及做法,但有很多在职教师却诉说学校资源不足,工作量大及有人事困难等问题,这往往令他们裹足不前。我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希望借着这个研讨会,能抛砖引玉,祈盼政府及学校方面能多拨款项,添置实验仪器及视听教材,使教师能梦想成真,学以致用,那便是莘莘学子之福了。

(四)教学模式

杨荣祥(1985)指出生物科教学模式可分两大类,六个模式。为达成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可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A)数据处理的教学模式

(1)科学探讨模式

(2)探讨训练模式

(3)概念达成模式

(4)组织因子模式

(B)社会互作用类的教学模式

(1)集体探讨模式

(2)角色扮演模式

探讨活动是一系列刻意安排的积极学习活动。在探讨的过程中,由易至难,包含有一般知识的功能与本质,数据,实验,变因控制,假设,以及应用问题等。在达成认知或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近年较推广「科学探讨模式,由教师主动发问问题,学生经思考响应。

在达成情意教学目标方面,「集体探讨模式是很好的选择。教师提供一个他们切身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扮演探讨员或观察员。在讨论过程中,彼此间不同的反应,看法,感受是学生感觉有兴趣及有意义的,而且辨认问题,组织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都要学生采取主动运行,所以这不但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更可令学生积极思考,更会影响他们对一些具争论性的问题(如遗传工程科技,爱滋病及

环境保护)所持的态度。

据职前及在职教师表示,这些教学模式虽为有效,但校内至今仍有些老师会反对试用的。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问题,也可能是不想花时间准备新课程,故此仍沿用「老师讲,学生听方法,沉沉闷闷,学生努力死记,过后便忘。如此说来,要推广这类型的优质教学,使教师多运用「科学探讨模式及「集体探讨模式,相信一定要整个教育界通力合作,取得共识,努力推动,方可成功的。 (五)教学技巧

韩孝述(1993)介绍从皮亚杰(Piaget)理论发展出来的授课技巧有:学习环境,前导组体,概念图和相异构想等。

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许多事物已有一套不正确的想法,叫做「相异构想,故此对于科学的概念,就难以接受了,例如有不少学生认为昆虫不是动物,因为有四只脚的才是动物(Hill,1995)。有效的授课方法,必须发掘学生常见的相异构想,对准击破,促致概念达成。

要发掘相异构想,除了参看文献及进行本地研究外,香港考试局每年编写的《考生表现报告》也可提供资料。向前辈请教或与友侪讨论亦是一个好方法。教学年资长些,也可积累多一些经验。

(六)学生学业成绩参差问题

以香港教育委员会出版之《九年强迫教育检讨书》所指「学业成绩稍逊学生是全港学业水平最低20%。这类学生的学业水平可能落后同辈两年或以上。在澳门,中小学生虽没有被编组别,但班内学业成绩参差也是一个问题。

优质教学范文第5篇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赞科夫说:“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即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人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涉猎,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与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优质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某些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掌握程度,对于不同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同的知识点时也是应该以不同的要求来对待。

第一步,根据原有数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

等级是可变,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平时数学成绩及期中或期末成绩半学期换一次,每一次的等级先由学生自己申报。

分等级以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做一个总结,写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分析自己的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哪些优势哪些劣势,需要老师家长哪些帮助。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等级,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在目标定位上D等同学停留在了解层面上即可,挖掘他们的数学本能;C等除了了解以外,还要理解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B等在D,C等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知识,会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综合题,培养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A等在D,C,B等同学要求的基础上,还要灵活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步,对每一堂课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层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维。设计的问题串要有层次,由简单到深层次。简单的问题给D等学生,迫使他们积极加入到课堂中来,让他们也感受到我是课堂的主人,不会让他们感受到我在学数学方面是不行的,增加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慢慢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由C等学生回答,同时设计的问题要让他们认真思考过才能答得出来,要让他们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迫使他们深层次思考。B等学生的问题要有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让他们尽快加入到A等队伍中;而对A等学生的问题要有创新意识,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设计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也可以针对不同知识点难度分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第四步,在备课或上课设计出四个层次的练习。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它也是检查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的一面镜子。教师选的题目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D等学生的练习要直观和针对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出题;对C等学生要能检查出学生是否已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B等学生要能检查出学生是否已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对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对A等学生的练习要有综合性和创意。

第五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并批改。

为了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掌握情况,我们要布置适当的作业,作业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作业的要求跟前面的练习要求一样。在作业布置中注明或说清楚等级,四等级的作业有一些是共同的,可选为必做题,一些是不同的,对低等级同学可定为选做题。无论哪个等级学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且独立完成,不能与同学讨论。对动作快的同学可以当面批改,并做出评价,可以是打分,也可以是打好与差,当然在他的等级内作出评价。另外还可以明确指出学生哪些方面已掌握,哪些未掌握。对A等学生要求要高;对B,C等学生要求有准确度同时要有钻研精神,要做到严于律己;对D等同学要鼓励语言为主,对批改出的掌握情况要做记载,并以在下一堂课中做出讲评,对共性问题放在课堂上解决,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要个别辅导,讲解完以后,要给学生自我纠正时间,师生交流、生生互帮互助,每一次有一个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过程。课代表根据层次分别有4个,上交作业的时间不统一,本组完成就可以上交。

第六步,辅导分层。

辅导可分为课堂、课外。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共性的难点问题,老师要多启发学生,让学生跟着我们思路走,但对A等学生,我们要放开让他们做,并在课堂上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让他们有成就感,而且也可以得到学生的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对B等学生我们要扶和放共同进行,对关键点做出帮助,让学生能继续解下去;对C等同学要学会通过问老师或同学了解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为下一次碰到同一类型题目时有知识技能基础;对D等同学要学会主动问老师或同学,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

第七步,分层测试,分层评价。

我们学完部分内容后,我们要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情况作出测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我们要给予不同的教学目标评价。在出测试卷时,针对相同的知识点给出四份检查卷,那是最好的,为了减轻自己的精力,可以压缩成两份卷,一份是针对A,B等学生卷,另一份针对C,D等学生。在测试后,要对每一个人作出一个评价,评价时要注意,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要给予发自内心的真诚表扬,让学生感到老师真的很欣赏他,而对学生错误要从非智力因素说明问题,如态度不够端正、审题不够细致、解题不够细心等等方面去分析,不能讲一些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话,如“怎么这么笨呀”“真是没有数学头脑”“这么简单的题目也不会做”等等,简单的题目稍微点一下,对难题要认真分析,并引领学生总结解题方法,让他们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2.《新课标下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江苏省第五期教研重点课题.

3.《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上海复旦附中高二数学备课组.

优质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多媒体技术 机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规模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机电专业是中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机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机电专业中职生的专业技能的高低。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区别于传统教学形式的优点,在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提高机电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集合文本、图像、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传播媒体于一身的优点,已经在教育教学、影视娱乐、商业广告等多个领域成功运用。多媒体教学因容易创设教学情境,减轻了教师教学难度,为广大的教师所青睐。同时,多媒体技术能够刺激受众的各种感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电专业概念繁多,知识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到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教学形式是依靠教师口述、板书进行,学生上课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传统教学形式对于教师上课也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那些复杂的机械构造无法板书板画、机械运动的过程无法模拟等。多媒体技术运用很好地解决了机电教学所面对的此类问题,有效地降低了机电教学的难度。例如,在讲授《液压传动系统》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整个系统的组成元件、工作原理以及基本回路等知识要点展示给学生观看。学生通过这些简便易懂、生动形象的图形动画,将很快理解教师口头描述不能表达清楚的知识点。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将给予学生全面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机电教学的教学效率。

2 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以致用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核心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能力。机电教学中,相当部分的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教师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讲述这些知识,容易脱离实际的运用,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如果开展过多的实践课程又会耽误太多的时间,同时也需要大量师资的支持。那么,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机电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难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机电专业技术的实践材料“空间转移”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在现实实践的运用情况,也能够让学生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地返回到理论知识中寻求答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有效避免了一些损耗程度高、危险性大、操作成本高的实习实践,是对真实动手实践最为有效的模拟与代替,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3 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依靠口述及板书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形成“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睡”的尴尬局面,教师疲于应付,学生缺乏兴趣。如果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则可较好地改善这一局面,实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良好局面。结合机电教学的实践来看,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教授电路知识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中有绘制电路图的操作步骤,那么教师主动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描述电路图的绘制过程。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操作进行实现,如果学生描述完全正确,教师可以操作多媒体播放一个简单的鼓掌音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 拓展时空范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机电教学内容多、时空广、难度大,如何能够在局限的时空内把机电的知识内容有效地呈现给学生,是机电教学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科技优势,几乎可以把同一形式的教学材料转移到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内,将历史空间内的长度缩短,把现实空间中的距离缩小,把微观的、抽象的、远程的领域转化成眼前鲜活生动的情境,从而大大地节约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多媒体教学的课件也容易获取,大大节约了教师上课板书的时间,可以利用所节约的时间实现师生互动和沟通,答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无疑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提升。例如,在教授机械构造一节内容时,单独的理论课程会太单调,而带领学生去工厂车间参观既费时又费力,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大型机械构造拍成照片,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知识不感到陌生,缩短了拓展机电课堂教学的时空范围,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优质教学范文第8篇

一、优化教学环节设计

歌曲的处理和表达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完成的,不能等学生演唱技能成熟了、歌曲学会了再进行艺术处理,这是音乐教学原理中很重要的原则,也是审美教学的规律。

一节音乐课学生学会歌曲所用时间仅需要10-20分钟,剩下的时间怎么办?笔者认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摒弃“延时”的做法,确立正确的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尽量缩短学会歌曲这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使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能够解放出来,指导学生真正把歌曲唱好。

1、转变教学观念。分层设计教学环节

在音乐教学上,教师要随时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认知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每位学生都真正走进音乐课堂。首先教师要承认在音乐方面存在的个性差异,并了解每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迷人的火塘》一课时,这样设计:全体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意境。然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歌曲,并充分发挥那些音准、嗓音不好但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同学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歌曲演唱的设计者,带领同学们演唱歌曲。通过二声部合唱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技巧与相互配合的能力,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自如地、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在小组创编环节,让部分在打击乐、舞蹈方面有特长的同学自己创编,为歌曲伴奏并进行舞蹈表演,使表演得到了升华。这节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充分体验到音乐带给每一个人成功的快乐。

2、转变师生角色。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唱歌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指导者、指挥者,教师来设计歌曲的处理方法,学生按照要求演唱。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演唱激情,对于歌曲的情绪变化、声音处理只是机械的练习。因此,要努力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与感受,合理设计教学。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迷人的火塘》为例,教师在歌曲处理时可以这样设计:围绕作品本身,把一个个问题串联在一起。如:歌曲两部分情绪有什么不同?合唱部分与以往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衬词“啊”出现了两次,运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等。使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歌曲,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其次,转变学生的角色,把他们由原来的观众变为主角。在处理歌曲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力度变化、情感表现,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吸引学生展开联想、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演唱歌曲的情绪与主动性。他们既是歌曲的设计者又是演唱者,在学生发自内心、充满激情的演唱中,能真实的反应他们对歌曲的感受与理解。

3、注重过程和实效。完美设计教学活动

歌唱教学当然是以歌唱为主,但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也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往往安排伴舞和伴奏活动。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当把将目光放在活动的实效性上。比如乐器伴奏,如果是简单地将歌曲的节奏打出来,意义不大。应力求通过这一训练让学生会根据歌曲意境选择乐器;会根据歌曲情绪和乐器特点自己设计节奏型;会通过乐器合奏来丰富音响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审美。这样打击乐伴奏才能获得更大的实效,歌曲演唱的表现力也会大大增强。

如《拉库卡拉查》一课,笔者设计教学环节时,在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请部分学生用乐器伴奏、舞蹈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歌曲中两段不同的情绪。创编过程中器乐组的学生在选择乐器与创编节奏上,仅仅围绕着歌曲不同的情绪,进行节奏创编与力度变化,并不时夹杂呼喊声、拍掌声、口哨声。其他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边演唱歌曲,一边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的表演为歌曲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表现了墨西哥人集聚广场,翩翩热情起舞的欢乐场面。

这样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的一种升华,也体现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愉悦地参与对歌曲表演之中享受美感、表现美,陶冶了情操。

二、关注音乐本体

在唱歌教学中,要以歌唱为核心内容,根据歌曲教学的实际要求,有机地融合其他领域的辅助内容,如:通过感受与鉴赏、创作等活动,把握歌曲的音乐情感和艺术形象,探索作曲意图,为歌曲的表现奠定感性认识和理念依据。

1、注重范唱。潜移默化

音乐的灵魂在于情。要想感动学生,先要感动自己。

(1)深情范唱,感染学生

课堂歌唱教学中应注重通过教师的范唱来感染学生。现在多媒体引入课堂,让教师们变得懒惰了,一点鼠标就能实现的事情,却非要自己亲力而为,何苦这么累呢?其实当教师把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传达给学生时,这种传递交流是最直接有效的,可以直接打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动情演唱,树立形象

音乐来源于生活,歌曲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因此准确理解和表现音乐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如《踩雨》一课,笔者这样导入:多媒体展示动态雨景的同时教师动情地说:“快乐的雨声让老师想起了我的童年,下雨的童年……”然后教师一边表演一边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展现给学生一个雨中快乐踩雨的小姑娘的音乐形象,为学生在学唱中音乐形象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要想唱好歌,学生的心中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教师的范唱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踩雨的快乐,从而激感,引起共鸣。

2、剖析作品。逐步提高

曾经听一位教师感慨:很怕上唱歌课,学生唱会了旋律,填上歌词之后,就无事可做了。领着学生反复唱来唱去,师生都觉得很没意思,歌曲越唱越没情绪,越唱“毛病”越多。其实,唱会歌并不等同于唱好歌。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歌曲乐句、节奏异同、旋律走向、歌词的关键词等,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如:《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课中,教师就是通过找歌曲中的“双胞胎”(旋律模进)、画旋律线、比较升记号带来的音乐色彩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深情演唱。

又如:《拉库卡拉查》一课,课前笔者查阅了很多关于墨西哥的资料,了解到拉丁美洲地区在足球场上欢呼、在斗牛场上呐喊、在舞会上狂欢时都会用“噢嘞”(Ale)一词制造气氛。于是,就从“噢嘞”入手,结合拉丁美洲音乐风格,启发学生情感,合理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热情奔放地演唱歌曲。

因此,在教学中应摆正歌唱中技术与情感的关系。学生对所学歌曲理解得越深刻、全面,歌就唱得越好越动人。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逐步提高能力,掌握艺术规律,较完美地表达歌曲情感并从中获益。

3、抓准主线。动情歌唱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拿到教材后,教师要对教材深入分析,理清歌曲的情感主线,抓准切入点,让学生在演唱中眼前有事物,唱出情、唱出景。如:《故乡的小路》一课,笔者这样设计:在简笔画花草图中加入“小路、房子”并出示课题一故乡的小路,通过房子给人的温馨感,来预示本课贯穿教学始终的思乡情感。从而为唱好歌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乌鸦爱妈妈》一课,笔者紧紧围绕“爱”字设计教学,用讲故事、任务认领、不同形式演绎歌曲,送康乃馨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深情歌唱。

可见,要想在课堂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就要去了解学生,用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传递,和学生一起去做更多的体验,在教会歌曲的同时,传达歌曲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4、吃透教材,画龙点睛

教师应充分分析音乐作品本身,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指导学生唱好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这是唱歌教学之本。

如《故乡的小路》一课,教材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由3/4、4/4交替出现的变拍子的相关知识,学生用柔美的声音、适当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歌曲,体会创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创作者是如何运用节奏、节拍、临时变化音、大跳音程等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的。解读教材后,笔者这样设计歌曲教学环节:先学习歌词,改变以往“先学旋律后学歌词”的模式。因为学生在感受部分的教学中,已将歌曲的旋律无意识地听了很多遍。再通过聆听录音以及教师的范唱,对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就已经能够基本掌握。思乡之情对于学生是比较生疏的情感,所以就这首歌曲而言,让学生先演唱歌词,更有益于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而先演唱歌词,有助于乐句的划分。乐句的区分,在这首歌曲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每句的起句都是弱起小节。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与比较,感受“弱起”中句式推动旋律、情感起伏的作用。以情感的激发结合音乐要素的分析设计,体现唱歌教学不只是引导学生唱会歌曲,而是更进一层地分析音乐,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来唱好歌曲。

小学中、高年级段,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音乐教师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感性的认知转变为理性的知识技能。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语言的变化以及创作者是怎样利用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完成作品、抒感的,让学生能通过感受音乐语言的魅力来理解作品、表现歌曲。

优质教学范文第9篇

不论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还是已有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们在制定各类教育活动的目标方面,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目标表述模糊、不准确

以小班美工活动《有趣的毛毛虫》为例,修改前的目标在表述上模糊,不准确,没有将活动所要幼儿达到的目标讲述完整、精确,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小班美工活动的目标,我们将目标进行了以下修改,修改后的目标在表述上突出了所要幼儿掌握的方法,使目标一看就能明白。

2.表述目标的角度不统一

以中班活动《水果沙拉》为例,在目标1中,修改前的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阐述,目标2中,又以幼儿的角度来阐述,因此表述的目标角度不统一,于是在修改后的目标中,我们将其统一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制定,做了一些修改。修改前的目标有从教师的角度也有从幼儿的角度来进行表述,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以往从教师角度的表述,转换到了从幼儿角度的表述。

3.目标空洞,缺乏启发性和针对性

以中班活动《春天的迷藏》为例,原有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表明幼儿需要了解哪些知识方面的提升,目标3更是笼统、宽泛,适合任何一个诗歌活动的目标设置,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在一个活动中就能完成的,所以这样的目标形同虚设,没有实质的意义,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一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对教材的剖析,将目标定位具体和细化。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对以下的活动目标进行了修整。

4.目标用活动过程或方法取代

以大班绘本《搬过来,搬过去》为例。修改前的目标1,我们能看到是对绘本内容的简化,在这个教材中讲述的就是好朋友住进相同的房子,由于自身的区别带来的麻烦,但表述时用活动的过程来进行表述,有些不妥,于是我们进行了一些修改。修改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了活动的目标。

一个活动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时精心研磨我们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教与学的有机整合,使目标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奠基石呢?

一、为教材恰当设置的目标是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要想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钻研教材,深刻剖析教材是教学设计之本,也就是教师要先读懂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要学会修剪一些不能反映教材本意的“杂枝”。只有在准确领会教材的本意,才能更深入地开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解析教材。在目标的制定中突出一个“研”字,集思广益,抓住突破点、成功点、闪光点,才能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为创设因材施教的课堂奠定基础。

二、为孩子量身打造的目标是指引课堂发挥高效作用的途径。

活动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幼儿已有经验了解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进行经验上的迁移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及时把握、捕捉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助于其长远发展”的目标,以最具影响力的各种隐性和显性的因素去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积极为幼儿搭建“脚手架”。在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区域内,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生成点,让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到,最能激发起幼儿学习的欲望,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抓住了这个核心,我们思考的点就会具体化,目标的制定也就更加明朗化和有针对性。

三、与教学内容首尾相应的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必备要素。

优质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优质教育;教与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主要途径。因此,课堂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就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初中教学课程教学如何才能做到优质教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课题。

1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越来越跟不上现代社会高速发的进程。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1教师

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有些老师自认为初中的知识对于他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备课与否,对于课堂教学不会有多大影响。因此,导致课堂上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自己的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式粗糙,教学循规蹈矩,没有任何创新,致使学生不懂变通。教学毫无新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有些老师凭着自己的喜好,只关心哪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差生置之不理,从而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1.2学生

初中生,虽不再像小学生那么懵懂、贪玩好耍,但是他们并未完全脱离孩子贪玩的天性。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自制力不强,好奇心强,逆反心理强。没有尝到数学对自己的好处,自然无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1.3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往往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社会,社会节奏加快,父母肩上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大多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忙于赚钱,往往对孩子的关心也只限于物质方面的给予,精神和心理方面的便有所忽略。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关心和帮助,而父母关心的也就是成绩这个结果而已。

2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2.1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要想在这个社会有所建树,必须掌握充足的科学技术知识。如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信息化、科技化的电子产品,要想操作这些高科技设备,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中,中学数学知识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知识技能了。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必要性,学生才会刻苦努力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2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去了解学习他。

有很多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觉得数学知识像大道理般抽象难懂,初中知识再生活中一般都很难运用得到,因此,觉得中学数学无用,从而也无法对它产生兴趣。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心理。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然后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①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把握好教学中的难易程度,45分钟的课堂教学节奏。让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营造一生数学环境,将一些数学知识引入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们认识到其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数学知识的。从而让学生慢慢抛开中学数学无用的偏见。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教学的难度,难度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逐步增加,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也不是想象中的高山那样高不可攀,从而树立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③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和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整个班级分钟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混杂成绩好的和差的,让小组内相互帮助,各小组之间竞争。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之心,老师只要调控适当,就可以让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应用在数学教学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2.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们都有着自己的喜好的,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有着浓郁的兴趣,反之亦然。

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一样,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成心底里接受之间,喜欢自己。正所谓爱屋及乌。老师让学生喜欢,相应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也相应的会被学生所喜欢,从而产生极大的兴趣爱好。老师和学生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才会更加自然和谐,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更见轻松愉悦,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都会变得更加容易。

2.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老师的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适当的点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并且好动、好表现。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适时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自主研究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这样一个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运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让他们养成这样一种“学习—思考—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束语

上一篇:高中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函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