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2-28 05:22:04

邮政法实施细则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保护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保障邮政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邮政事第二条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管理全国邮政工作。



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设立地区邮政管理机构,管理各该地区的邮政工作第三条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邮政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的经营邮政业务的公邮政企业按照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经营邮政业务的分支机构。

第四条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第五条用户交寄的邮件、交汇的汇款和储蓄的存款受法律保护。除法律另有规第六条邮政企业应当为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政服务。

第二章邮政企业的设置和邮政设施

第十条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邮政企业应当在方便群众的地方设置分支机构、邮亭、报刊亭、邮筒城市居民楼应当设置住户接收邮件的信报箱。



在较大的车站、机场、港口和宾馆内,应当设有办理邮政业务的场所。

第三章邮政业务的种类和资费

第十二条邮政企业经营下列业务:



(一)国内和国际邮件寄递;



(二)国内报刊发行;



(三)邮政储蓄、邮政汇兑;



(四)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适合邮政企业经营的其他业务。

第十三条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不得擅自停办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和地区邮政因不可抗力或者特殊原因,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需要暂时停止或者限制办理部

第十四条邮政企业应当加强报刊发行工作。出版单位委托邮政企业发行报刊

第十五条邮政业务的基本资费,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六条各类邮件资费的交付,以邮资凭证或者证明邮资已付的戳记表示。

第十七条邮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等邮资凭证由国务院邮政主仿印邮票图案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八条售出的邮资凭证不得向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兑换现金。

停止使用的邮资凭证,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在停止使用前一个月公告并停止出第十九条下列邮资凭证不得使用:

(一)经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公告已经停止使用的;



(二)盖销或者划销的;



(三)污染、残缺或者褪色、变色,难以辨认的;



(四)从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上剪下的邮票图案。

第四章邮件的寄递

第二十条用户交寄邮件,必须遵守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关于禁止寄递物品、限投

第二十一条用户交寄除信件以外的其他邮件,应当交邮政企业或者其分支机构

用户交寄的信件必须符合准寄内容的规定,必要时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有权要

第二十二条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限投

第二十三条无法投递的邮件,应当退回寄件人。



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信件,在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无人认领的,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进口国际邮递物品,在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无法投递又无法退回的其他邮件的处理办法,由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五章邮件的运输、验关和检疫

第二十六条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单位均负有载运邮件的责任,保证第二十七条邮政企业在车站、机场、港口转运邮件,有关运输单位应当统一安第二十八条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邮政车船和邮政工作人员进出港口、通过渡口第二十九条邮件通过海上运输时,不参与分摊共同海损。

第六章损失赔偿

第三十二条用户对交寄的给据邮件和交汇的汇款,可以在交寄或者交汇之日起

查复期满无结果的,邮政企业应当先予赔偿或者采取补救措施。自赔偿之日起一第三十三条邮政企业对于给据邮件丢失、损毁、内件短少,依照下列规定赔偿

(一)挂号信件,按照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金额赔偿。



(二)保价邮件,丢失或者全部损毁的,按照保价额赔偿;内件短少或者部分损

(三)非保价邮包,按照邮包实际损失价值赔偿,但是最高不超过国务院邮政主

(四)其他给据邮件,按照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办法赔偿或者采取补救措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邮政企业不负赔偿责任:

(一)平常邮件的损失;



(二)由于用户的责任或者所寄物品本身的原因造成给据邮件损失的;

(三)除汇款和保价邮件以外的其他给据邮件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损失的;

第七章罚则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

(一)邮件:指通过邮政企业寄递的信件、印刷品、邮包、汇款通知、报刊等。

(二)信件:指信函和明信片。



(三)平常邮件:指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收寄时不出具收据,投递时不要求

(四)给据邮件:指挂号信件、邮包、保价邮件等由邮政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收

(五)国际邮递物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用户相互寄递的印

(六)邮政专用品:指邮政日戳、邮政夹钳和邮袋。

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邮政事务的国际条约同本第四十三条国务院邮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实施细则,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2篇

《邮政法》10月1日开始实施,与之配套并同步实施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已公布,其中对快递企业的注册资本和服务能力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国内数千家民营快递企业来说,要面临的考验不仅是准入门槛的提高,邮政专营范围至今仍未公布更是让他们忧心忡忡。

于是民营快递企业争相拜访政府部门,各个协会积极开座谈会商量解决之道,快递专家在媒体上发表忧虑,甚至有报道称“民营企业面对邮政专营命悬一线”。

就在社会各方紧张静待实施细则出台的过程中,事情的发展又出现了转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快递业专家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个消息后,激动得给自己认识的人群发了个遍,虽然可能只往后延长一个月,但只要邮政专营权的范围还没有最终确定,让国家邮政局多一些时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此期间做好调查、研究,慎重颁布实施细则,无啻于是一个好的信号。

按照新《邮政法》第5 5条规定,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作为新《邮政法》实施细则的重要部份――《国务院关于邮政企业号营业务范围的规定(草案)》在8月进行了第二次座谈,将信件业务的专营权赋予了中国邮政,规定“异地100克、同城50克以下信件业务由邮政专营”。

据了解,关于“信件邮政专营”的实施细则,考虑其对民营快递企业的“致命”打击民营快递商们纷纷向国务院法制办、国家邮政局、中国快递协会等多家机构提出口头或者书面要求,呼吁新《邮政法》的实施细则能够提供公平参与竞争的平台。

在国际上,邮政专营是普遍的做法,但在邮政专营方面有严格而叫确的规定。据了解,欧盟成员的邮政专营范围已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重量低于或等于350克,价格低于或等于标准邮件5倍邮资的信函,降到了2003年开始实施的重量低于或等于100克,价格低于标准邮件3倍邮资的信函。2006年新的专营范围进一步缩小到重量低于、等于50克,价格低于、等于标准邮件2.5倍邮资的信函,并将于2009年之前取消专营。

除了不断缩小专营,扩大竞争范围,欧盟的这两个指令还做出了如下的规定:(1)对非号营领域实施许可制,许可程序须透叫、非歧视、按比例并基于客观的标准:(23用户和普遍服务提供商在透明和非歧视的条件下使用公共邮政网络:(3)禁止用专营业务收入补贴非专营业务:(4)普遍服务提供商的专营业务和非专营业务分别建立独立账虎;(5)建立全国邮政的独立监管机构,使之从法律上与邮政经营者分开。根据欧盟的法令,这些独立监管机构的作用是,第一,专注于竞争不足的领域,比如专营领域:第二,界定真正的公共服务及相应的专营范围,以使邮资的费率能够支付提供普遍服务的成本;第三,确保限制竞争的行为受到指控,比如:滥用国家的资助、掠夺性的定价行为和交叉补贴。

据万国邮联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邮政进行企业化改革的已占190个成员的70%以上。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快递业的过程中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本国邮政处于向商业化和普遍服务相结合的机制转变过程中,承担普遍服务义务与商业化经营的矛盾尚未解决好,应对新技术发展和私营快递企业竞争的能力弱。但另一方面,快递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产业,能有效地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更大规模地进入全球供应链网络。

中国货代协会国际快递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刘建新表示:在界定邮政专营范围时,1997年的邮政法令明确规定,快递以及其他增值型的新型服务与常规邮政服务完全不同,不是邮政普遍服务的组成部分,没有理由将其作为普遍服务提供商的专营领域。

“快递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邮政法》的焦点在于允许非邮政企业从事商业信件业务,几易其稿,折腾7 8年了,应该推动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反对专营,如果只淡重量将会形成新的垄断。个人认为,无论50克、100克,目前欧盟采取的就是重量+邮资,如果我们也采用这种方法,只要符合重量或邮资的一种就可以经营。譬如说我要快递一份文件50克,要不我选择50克重量只交给邮政,要不选择比邮政高6倍资费的快递企业都行,这将有助于快递企业发展,解除老百姓的快递需求之急。”国际货代协会原副会长,现北京迪捷姆空运公司总经理李力谋向记者解释道。

中国快递网首席顾问徐勇表示同感,给出的解决方案则是:一、对党政军文件业务邮政专营、个人和商务信什放开:二、放弃现在以重量划分的标准,而按照国际惯例采取资费+重量的标准。

目前,中国民营快递企业遭遇着前所末有的挑战出:一方面是国际业务让外资快递占据;另一方面将面临新《邮政法》的规制。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快递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而我国不到0.3%。与之相比,我国快递业无论是在企业舰模、网络覆盖面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快递是1979年才进入中国,国际快递业落后先进国家整整15年。国内快递大概是1983年开始,落后它的诞生国整整65年。按照邮局最新统计,全国备案的快递企业有6000家左右。但是能真正达到国际标准的――全国中等城市以上可以次晨达到的,一家也没有,一家也做不到。”李力谋感慨道。

随着《快递服务》业务标准的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和新《邮政法》对快递企业合法地位的明确,快递业监管体系和市场机制逐步完善,我国快递业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机遇期。

为此,专家认为,作为第三方物流,快递能够往上游、下游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渠道库存及融资、流通加工及增值服务、售后服务和逆向物流。“这是快递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快递业要达到这个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快递协会副会长邵钟林如是说。

《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10月1号正式实施

10月1日国家新《邮政法》正式实施,作为新《邮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部于9月1日颁布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在这一天同时生效。《邮政法》从法人资格、服务能力、内部规章制度、业务操作规范、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规定了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原则性、概括性较强。作为《邮政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办法》细化了许可条件、审批程序和许可证管理制度,是贯彻实施《邮政法》的重要保障,对规范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行为、保护申请人的利益有着积极意义。

《办法》要求从10月1日起,企业经营快递业务必须申请邮政管

理部门的许可,并接受邮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此前已经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在一年内补申请经营许可。

快递行业专家表示,《国务院关于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的规定(草案)》细则还未敲定前,《办法》有望缓解快递公司在当前的运作中所面临到的问题。

《办法》在快递公司注册资本方面明确规定:同城快递公司注册资金不低于人民币五十万元,跨省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一百万元,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办法》要求快递员持有符合《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上岗证,经营同城快递业务的,快递业务员中具备初级以上资格的不低于30%,经营省内异地快递业务的,快递业务员中具备初级以上资格的不低于40%。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要求不少于50%的快递业务员持证。

在审批程序方面也有明确的规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或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应当向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对申请材料审查核实,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申请人凭《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或者变更登记。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或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自企业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之日起三十日内,企业分支机构应当持《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副本,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备案。快递企业设立、撤销分支机构或者合并、分立的,应当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需经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备案,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领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3篇

相比旧《邮政法》,新《邮政法》在许多方面做了大幅度的修订,比如明确了邮政管理政企分开、规定了邮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制度和措施,补充、完善了安全监管的制度和措施,修改了邮政业务资费的制定机制,完善了有关法伴责任的规定。更为重要的是,新《邮政法》确立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严格快递业务市场准入。新《邮政法》对快递业务作了专章规定:对经营快递业务实行许可制度,并从资金规模、服务能力、安全保障等制度措施等方面规定了申请经营快递业务应具备的条件;明确快递企业要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完善安全保障措施等。因此,新《邮政法》的实施对快递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格局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变化。

对快递行业的主要影响

确立快递行业纳入邮政监管并设定行政许可。设定对快递的行业监管,是新《邮政法》在旧《邮政法》基础上的重大变化。按照新《邮政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快递业务。”因此,在国内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将面临新的邮政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按照发收件人所他的地方不同,快递一般可以分为国内快递和国际快递两种业务。在新《邮政法》出台以前,国内快递并没有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和市场准入机制,而国际快递业务在传统上一直隶属于国际货运的一个业务品种并按照国际货运来监管。新《邮政法》出台,一方面给国内快递和国际快递都设定了一个新的监管机构――邮政主管部门:另一方面,使原来对快递行业的行政管理从一般行政管理加备案管理改变为需要通过行政许可取得营业资格。

禁止外商投资信件类国内快递业务。新《邮政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第八十四条:信件,是指信函、明信片。信函是指以套封形式按照名址递送给特定个人或者单位的缄封的信息载体,不包括书籍、报纸、期刊等。按此标准,任何外商投资的快递企业,将不得从事寄递装在写有收信人地址名称的信封里的任何信息载体业务。禁止从事寄递的物品范围不仅包含了纸质的商业信函、单据、文件、说明书等,也包含了能充当信息载体的光盘、移动硬盘、储存卡等非传统媒介。如果照此实施,信件类的范围如此广泛,无疑构成外商投资国内快递业务的重大障碍。

赋予邮政主管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监管和处罚权力。新《邮政法》赋予邮政监管部门新的市场监管和处罚的权利。具体为:

检查权:进入现场、查阅资料凭证、开拆检查邮件:查封扣押权:查封有关场所扣押有关财物;罚款权、停止经营权,并对设立分支机构、合并、分立:未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的,未在信件封套的显著位置标注信件字样的,将信件打包后作为包裹寄递的责令停业整顿。

停止经营快递业务:未书面告知邮政管理部门并交回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的。

根据新《邮政法》第四条: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以下统称邮政管理部门)对邮政市场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鼓励竞争、促进发展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具有行政执法权的邮政管理部门仅限于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即交通部邮政局和省级邮政管理机构。

尚待解决的问题

国际快递业务面临多重监管。新《邮政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申请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应当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或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应当向国务院自B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应当提交申请书和有关申请材料。”显而易见,新《邮政法》规定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企业必须先向邮政部门申请取得许可证。

然而,现行的商务部《国际货物运输业管理规定》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国际货物运输企业可以接受委托,代为办理国际快递,私人信函除外”:《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规定》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经批准,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企业可经营国际快递(不含私人信函)”: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及其授权机构是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企业的审批和管理机关”;第十条规定“设立外商投资货运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程序,向商务部及其授权部门审核并批准企业的设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境快件监管办法》第二条、第三条、第十条、第十五条的规定,海关总署不仅确认商务部为进出境快递业务的主管部门,而且确认经商务部批准的进出境快件运营企业可以经营私人信件以外的所有法律、法规允许进出境物品的寄递业务。海关对于私人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采取不同的监管办法。由此可见,正如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明确航空快递业务是国际货运业务的组成部分的通知》所声明的:“国际快递业务是国际货运业务的一部分,凡经商务部批准经营国际快递业并在国家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企业,均有合法经营权。”也就是说,在《邮政法》修订之前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下,国际快递业务传统上是作为国际货运业务的一部分由商务部门审批和管理的。

《行政许可法》实施后,与国际货代业务有关的无船承运、船舶、民航货运销售、报关和报检等业务火都由以前的审批制改为注册登记制。新《邮政法》反其道而行之,对国际快递行业设定严格行政许可,并将其从传统商务部门的管辖中分割出来纳入邮政系统管辖。那么新《邮政法》一旦实施,前述商务部颁布的各项规定是否需要遵守?是否向邮政部门申请获得许可之后再按照之前的程序向商务部审批?这种安排是否会带来各部门们之间职责不清、扯皮推诿、增加企业负担、降低效率等不良反应?尚需实践检验。至少,对于从事国际货代的企业来说,至少又多了一个主管机关,多了一道审批手续。

新《邮政法》的适用范围。新《邮政法》的立法内容体现了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的理念的同时也强调对快递行业的舱管,对快递行业设定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处罚程序,但是恰恰最主要的行业标准却没有给出明确说法。纵舰整个法律条文:新《邮政法》对快递行业范围规定了快递不得从事邮

政专营和国家机关公文,是对快递行业的外延,却没有涉及比如什么重量或尺寸范围的物品属于快递范围,又或者要加上承诺寄递多少日之内到达等条件。对于规则的执行者和遵守着来说,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而一旦越界又会遭受处罚的局面无异于一场噩梦。

明确界定快递的业务范围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边是最小到什么边界,一边是最大到什么边界。

有关邮政专营问题。新《邮政法》中出现了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讨论最小边界之前,需要了解邮政专营和邮政普遍服务的概念。新《邮政法》中的邮政普遍服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用户持续提供的邮政服务。新《邮政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相对于邮政普遍服务的概念。法律对邮政专营的规定更多是一项权利,限制邮政企业之外的主体不得从事的邮政专营业务,快递企业不得从事邮政专营业务。而相比邮政专营的概念,邮政普遍服务更多的是一项义务,是邮政企业必须做的事(第二条第二款: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邮政普遍服务涵盖范围就比较广泛:新《邮政法》第十五条规定:邮政企业应当对信件、单件重量不超过五千克的印刷品、单件重量不超过十千克的包裹的寄递以及邮政汇兑提供邮政普遍服务。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机要通信、国家规定报刊的发行以及义务兵平常信函、盲人读物和革命烈士遗物的免费寄递等特殊服务业务。邮政普遍服务享受国家补贴和特殊政策(第十六条:国家对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给予补贴,并加强对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督。第十七条:国家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邮政普遍服务对一般邮件的损失免责(第四十六条邮政企业对平常邮件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邮政企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平常邮件损失的除外)。

因此,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要远远大于邮政专营的范围。在邮政号营范围之外的业务,包括部分邮政普遍服务的内容,也属于快递企业的业务范围,区别就在于资费标准、服务水平和时效性。界定快递业者不能触碰的红线应当是邮政专营的标准。事实上,正如有些媒体所报道的那样:邮政专营的标准在新《邮政法》中没有得到确定。

新《邮政法》修订草案几易其稿,主要问题就在丁二邮政伦业和非邮政快递企业对邮政专营范围的意见无法统一,因为专营范围的限制大小,关系到非邮政快递企业的生意乃至生存。最终,新《邮政法》对邮政专营范围做了模糊化的表述。第四条和第五十五条的相关表述分别为“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以及“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这种模糊化的表述,将可能引起今后市场监管的混乱无序,也让各快递企业无所适从。新《邮政法》对此的模糊化处理,说明在邮政专营标准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也给今后由行业主管部门起草修订《邮政法实施细则》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是明确寄递什么尺寸或时限的物品属于快递。对于快递业的上限标准,新《邮政法》未有涉及,而目前能够找到的依据就只有邮政总局的《快递服务行业标准》(Yz/T0128-2007)了。此标准规定:快递服务是指快速收寄、运输、投递单独封装的、有名址的快件或其他不需储存的物品,按承诺时限递送到收件人或指定地点、并获得签收的寄递服务。快递服务时限指快递服务组织从收寄开始,到第一次投递的时间间隔。除了与顾客有特殊约定(如偏远地区)外,服务时限应满足以下要求:同城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72小时。快件的单件重量不宜超过50公斤:快件的单件包装规格任何一边的长度不宜超过150厘米,长、宽、高三边长度之和不宜超过300厘米。如果按照《快递服务行业标准》的规定,属于快递行业的业务范围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收寄、运输、投递单独封装的、有名址的快件或其他不需储存的物品,按承诺时限递送到收件人或指定地点、并获得签收。

同城服务承诺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服务承诺时限不超过72小时。

单件重量不超过50公斤,单件包装规格任何一边的长度不超过150厘米。长、宽、高三边长度之和不超过300厘米。

换句话说,任何不满足上述范围的寄递或零担运输服务都不属于快递行业的范围,也将不适用新《邮政法》的管辖。在新《邮政法》对此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上述标准可以作为界定快递是否适用新《邮政法》的重要依据。

邮政企业的定义与垄断经营。新《邮政法》第八十四条,“邮政企业,是指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提供邮政服务的全资企业、控股企业。”仅从上述定义来看,隶属于邮政集团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都应该是新《邮政法》所规定的邮政企业。照此推论,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家专门从事快递业务的快递企业,将“依法”享受邮政企业所有的特权和优惠,如享受国家特殊补贴以及享受法律规定的赔偿责任限制和免责等。而对快递行业影响最大的是: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如果作为邮政企业将成为中国境内唯一绎背邮政企业专营范围快递业务的垄断企业。

据了解,由国家邮政局起草的《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讨论稿)》将邮政专营的范围定在了150克以内,排除采纳呼声很高的“重量加资费”的方案2。而150克相大约当于30页A4纸的晕量。如果这样的专营标准结合新《邮政法》对邮政企业的定义,国内消费者快递几十页的文件将不得不面临只能选择市场唯一供应商EMS的局面。而按照法律它将作为邮政企业享受广泛的免责和责任限制。

新《邮政法》第十八条规定:“邮政企业的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应当分业经营。”但实际上,在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头上戴了两顶帽子: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很明显,这样的安排将有悖于立法的初衷有悖于维护市场环境和消费者权益。

综上所述,新《邮政法》对邮政企业的定义需进一步明确,应修改为“邮政企业,是指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其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全资企业、控股企业”。也就是说,确定是否从事邮政专营业务、是否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以及是否享受责任限额等优惠政策的界限不应是企业产权关系,而是该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邮政普遍服务。

限制外资与CEPA。此外,对于“外商”的定义,新《邮政法》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规定:“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以独资形式在内地提供货代服务。对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投资吨货代企业(国际货代)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比照内地企业实行。”可以理解为赋予了香港地区企业或法人在大陆从事货代业务的国民待遇。新《邮政法》的出台,是否就要将港、澳地区投资人排除在经营国内快递业之外?如果这样做是否与CEPA的原则不一致?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对新的监管体制的司法建议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陆续改革邮政体制,修改邮政立法,开放邮政市场。1994年4月由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提出,成员国应当取消国家法律规定的邮政业务专营权,实行邮政业务的自由化经营。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对许多国家作出了开放包括国际快递市场在内的国际货运服务市场的郑重承诺。对新《邮政法》及其实施细则斗胆提出以下建议:

新《邮政法》颁布实施后,应立即出台与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相冲突的解释,或提请有关部门对法规作出修改;以便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内容相一致:

《新邮政法实施细则》麻尽早确立邮政专营附标准,以便《邮政法》具有可操作性,而邮政号营标准不宜规定的太宽泛,否则会导致垄断经营并且大部分快递企业将难以为继;

协调好商务部与邮政管理部门对快递行业的管理关系,明确职责、提高效率。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4篇

我国合同法中并没有规定快递服务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4条“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故本文对快递服务合同参照《合同法》中第304条至316条关于“货运合同”的规定展开论述。

关键词:快递 古董 赔偿 法律

中图分类号:F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67-01

一、法律关系客体之标的物的合法性

要明确的前提是,假设纠纷涉及的“古董”是“真品”,才会产生认定矛盾,如果是“赝品”,那么作为一般易碎制品,属于合法的合同标的物。

1. 法律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50条,纠纷所涉“古董”可以通过买卖合同依法流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37条、《邮政法实施细则》第33条、《禁止寄递物品管理规定》等关于禁止或限制寄递的物品规定可以看出,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的规定旨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秩序以及寄递安全,并不干涉承运人选择寄递较为困难的易碎制品,更不涉及寄递货物的价值限制。因此,依法流通的“古董”作为快递服务合同的标的物并不违法。

2. 行业规范

对于贵重物品的寄递服务上,各大快递企业均推出保价服务,来保障寄递的安全。而对于易碎制品,少有快递企业列入禁止寄递的范围,笔者仅在顺丰速运的服务中,其针对价值超过2万元的物品推出特安服务,而该服务为“平衡风险”不收取易碎品。

笔者认为,对于依法流通的“古董”,既没有法律规范将其列入限制或禁止投递的物品范围,也没有行业规范限制其投递,是否收寄易碎品是快递企业单方防范风险的措施选择,因此作为本文中快递服务合同的标的物之依法流通的“古董”具有合法性。

二、保价条款的合法性

在《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中明确快递运单为服务格式合同。根据《邮政法》第22条、第59条以及《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一)合法的格式条款

笔者认为,快件保价赔偿是快递服务合同双方意思自治原则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的体现。①一方面,寄件人在填写快递详单时,快递企业验示寄件人的寄递物品,并提醒注意是否保价,而寄件人作出选择并签字确认后,即接受了有关损失赔偿的规定,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另一方面,快递企业推出保价服务,对于价值高、运输难度大的物品,需要付出更高的注意义务来完成服务合同的履行,寄件人为此服务支付更多的资费符合公平原则。

(二)不符合无效情形

根据《合同法》第40条、第52条和第53条的规定,笔者认为快递企业的保价条款并未免除自己的责任,或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等情形。②当寄件人填写物品真实价额而快递企业完成基本验示并同意寄递时,快递企业承受面临赔偿寄件人填写的价额风险,同时寄件人也认可承受损失赔偿最高限额的规制,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拥有足够的选择权,没有被免除责任或排除权利。

(三)基于可预见损失规制

根据《合同法》第113条,当承运人与寄件人做出关于寄递物品最高价值的约定后,承运人与寄件人已经对合同双方可能承受的最高损失风险达成一致。③当寄件人寄递不如实告知物品的真实价值,寄递超过其明示最高价值的物品,超出了承运人的预期,对超出可预见范围外的损失,承运人不应承担责任。

三、赔偿范围的确定

本文涉及的纠纷中,青铜器全部碎裂,达到《快递服务标准》中快件价值完全丧失的标准。根据《合同法》第312条有关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和赔偿限额的规定,《快递服务标准》附录A3中明确赔偿标准为,快递服务组织与顾客之间有约定的应从约定,没有约定的,快件完全损毁,免除本次服辗延茫ú缓保价等附加费用)。购买保价的快件,快递企业按照被保价金额进行赔偿;没有购买保价的快件,按照邮政法、邮政法实施细则及相关规定办理。《邮政法》第47条规定了未保价的给据邮件损失的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在《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20条、《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第19条中均有类似的规定。

综上,该保价条款有效,即快递服务合同双方当事人有约定,且快递企业尽到了明示告知义务,不存在不能援引该条款的情形。故如果该纠纷中“古董”为真品,且承运人不存在免责事由,则赔偿范围按照纠纷中保价款3万元进行赔偿,且快递企业应免除本次快递运输该损失物品的服务费用。但若承运人认为寄件人存在欺诈,保价金额虚高,则承运人应承担证明责任以免除保价金额部分的赔偿。④

注释:

①孙晓琳.快递保价运输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15).

②杨立新.确定快递服务丢失货物赔偿责任的三个问题[J].中国审判,2012(58).

③法律出版社专业委员会编.合同违约索赔技巧和赔偿计算标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5篇

①政府监管研究虽已遍布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但仍不够深入。由于公用事业监管的主体主要依托政府,故就法学角度,公用事业监管问题无疑首先是一个行政法问题。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公用事业监管问题,应首先以行政法为视角,从监管主体、监管手段等方面入手。

(一)公用事业监管主体的重塑监管主体的设置在公用事业监管中占据首要地位,直接决定公用事业运营效率和政府监管效率的提高。目前,世界各国关于公用事业监管机构的设置,有三种主要模式:(1)设立完全独立的监管机构。(2)政府部门下设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3)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监管职能。三种监管模式的独立性逐步减弱,一般而言,监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其监管也就越有效。当然,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程度,通常还需要结合一国政治、经济、法律、传统、习惯等综合考虑。因此,未来我国监管机构的设置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现实国情。首先,美国完全独立的监管机构,在人员、人员素质、预算及其配套法律制度等方面要求极高,不符合我国国情;其次,第三种监管模式也不适应我国国情,因为我国长期处于政企不分状态,二者利害关系纠缠不清,很难保证有效监管。因此,第二种模式,即在相关部门下设置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至于构建独立的监管机构目前还只能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二)公用事业监管手段的丰富行政法视野下研究公用事业监管,必然涉及到监管机构运用何种手段行使行政职权、落实监管目标。根据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这种行政法手段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既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应当是多管齐下。笔者认为,作为监管机构应学会综合运用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传统手段,以及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新型手段。

1.行政立法。在公用事业监管中,行政立法直接决定了监管机构的设置、职权、地位、内容与手段等的界定,对后续监管工作的展开具有本源性意义。因而,在公用事业监管中,必须注重行政立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立足行业特色、广泛听取公用事业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意见、恪守法定程序、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建立一套以法律为基础、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公用事业监管法律体系。

2.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公用事业监管中最有效的方式,历来受到监管者的青睐,主要表现为监管者对市场进入和退出的许可。如《邮政法》第51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快递业务。”这就赋予了监管机构对快递市场的准入权。这对于监管机构有效履行其监管职责提供了有效武器,同时也要求监管机构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信赖保护等原则,保障行政许可的公开、透明和权威。

3.行政处罚。作为一种刚性的行政法手段,行政处罚历来备受行政机关青睐。在公用事业监管中亦然,对于违反公用事业法律规范、侵犯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有着很好的惩戒和教育作用。但是,随着现代行政法的转型,行政处罚这种过于刚性的行政法手段的运用,普遍要求谨慎采取,相反,应当更多地采取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性的执法手段,以更好地保障行政执法的效果。因而,在公用事业监管中,监管机构同样需要谨慎运用手中的行政处罚职权,恪守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听证等权利。

4.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同为柔性行政手段,它既是现代行政法中合作、协商的民主精神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干预双重缺陷的一种补救方法。在公用事业监管中,由于其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找到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的平衡点,因而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无疑可谓是一剂“灵丹妙药”,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行政手段的不足。作为监管机构,应充分尊重被监管者的主体地位,加强与被监管者的合作与协商,提高被监管者依法行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监管成本,实现更好的监管效果。

(三)公用事业监管中的信息公开及自身监督欲保证监管机构的监管发挥实效,就要求监管者对被监管者有充分的了解,即对被监管者的相关信息有一个全面、准确、及时的把握,如此才能采取及时、有效举措,这就要求被监管者必须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同时,在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要求下,这种信息公开对监管者同样适用,以保障被监管者和社会公众对监管者本身的监督。因而,信息公开在公用事业监管中非常重要。由于“监管把权力授予机构,同时也授予官员,使他们可以对某些资源的使用作出决策,而这些决策能够对受到监管工具影响的个体产生巨大的收益或损失”。因而这些监管机构及其官员非常容易成为利益集团俘获的对象,从而滋生腐败,导致政府监管形同虚设。故加强对监管者自身的监督亦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种监督有内部的、外部的、程序的、实体的等诸多方面。

二、公用事业监管的路径分析———以邮政监管为例

公用事业虽然包括电力、电信、邮政、交通运输等诸多类型,但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因而在监管路径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和相互借鉴性。以下笔者将以邮政监管为例,对公用事业监管的路径选择做一个初步的梳理。

(一)邮政监管的现状与问题邮政业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行业,具有明显的公用事业特征。为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挑战,邮政业必然要进行强有力的改革,这种改革的核心无疑在于如何规范邮政监管,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的关系。在此过程中,邮政监管尚面临以下问题:

1.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职权划分不科学。自2005年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实行国家邮政局、省(区、市)邮政管理局两级监管体制。由于人员有限,①监管机构层级过高,中央与地方、各邮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划分不清,根本无力进行有效监管,不利于督促邮政企业严格依法行为,积极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邮政业的监管力度,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省级以下邮政监管体制的通知》([2012]6号),从而形成了国家邮政局、省(区、市)邮政管理局、市(地)邮政管理局的三级监管体制。应该说,此种监管体制的调整,对于邮政监管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何科学界定各级邮政管理部门、同一邮政管理部门中各部门之间的职权,仍然是决定未来邮政监管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

2.监管手段过于单一、执法人员素质较低。实践中,因人员所限和疲于行政事务,邮政管理部门无法集中精力履行监管职能。直接后果是:过分依赖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传统的刚性监管手段;监管手段单一,未能积极采取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性监管方式,以及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此外,由于监管机构的人员大多从邮政企业分流而来,缺乏法律方面的基础,执法综合素质较低。因而导致依法行政、程序正当、比例原则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尚未得到一线执法人员的正确理解和有效落实。

3.政企分离不彻底、市场化程度不高。虽自2005年邮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已经实行政企分开,在剥离企业职能、资产和人员的基础上重组国家邮政局。根据邮政业的不同特点,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放松政府监管的力度与强度。邮政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政企分开不彻底、市场化程度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在快递行业,监管部门过于照顾邮政企业的利益,而对其他市场主体进入快递行业设置过多条件、过高门槛

4.邮政监管法制建设亟需完善。截止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邮政法》为核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以及相关邮政行业标准的邮政法体系,但这种邮政法体系是不完善的。首先《邮政法实施细则》已经实施二十几年,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亟需修改;其次,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尚未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最后,相关邮政行业标准尚不够具体明确。因此,欲进一步提高对邮政业的监管水平,必须首先从立法上完善邮政行业的法律,为邮政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邮政监管的路径分析通过上述对邮政业相关情况的介绍,以及如何在行政法视野下加强和提高对公用事业的监管,笔者认为,就邮政业而言,应首先树立一套先进的监管理念,即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有效平衡“监管与市场、垄断与竞争、专营与民营”的关系。具体而言,可以综合运用以下手段提高邮政监管的实效。

1.完善邮政立法,保证邮政监管依法进行。首先,应尽快制定《邮政法实施细则》。既然国家欲加强邮政监管力度已设立市(地)级邮政管理局,那么就应当赋予其更多的职权,以保障其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即应当将主要的邮政监管职权下放至市(地)级邮政管理局,而国家和省级邮政管理局主要承担一种监督和指导工作。同时,市(地)级邮政管理局的机构设置应简化,只设置办公室与综合执法科即可。因为过细的机构设置,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容易力量分散,不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这些内容都需要《邮政法实施细则》加以详细规定。其次,国家邮政局作为邮政监管部门,负责全国的邮政立法、监管等工作,有权起草邮政业的部门规章,对邮政普遍服务、快递市场、邮票发行、集邮等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并结合《邮政法》的修改,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最后,各省级邮政管理局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邮政条例》。特别是在邮政普遍服务中,不同地区差别较大,因而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在《邮政法》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邮政条例》。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本地方的政府规章。

2.降低行政许可的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邮政监管中的行政许可主要存在于快递行业。根据《邮政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经营快递业务,应当向邮政管理部门进行申请,并对申请者的注册资本、网络和运递能力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应该说,此种许可制度本身具有其合理性,有利于保障快递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随着1993年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快客达的成立,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遍布全国,最多时高达30000多家。中国快递市场陷入了惨烈而又无序的竞争。截至2011年底,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7500家,占市场份额95%以上的快递企业纳入了许可范围①。上述快递企业的急剧下降,一方面无疑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但另一方面政府监管也有重大影响。监管部门为加强监管,优化竞争,通过行政许可权,对快递企业的市场准入进行了适当的限制,造成一些小的快递企业逐步退出快递市场。此外,以EMS为代表的国有快递企业,在监管部门的“照顾”和本身网络优势的双重作用下,市场地位仍然无可撼动。上述事实的存在,都要求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行政许可的门槛,凡是符合许可条件的,都应当允许其进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如此,才能保障快递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公众提高更好的服务。

3.妥善运用行政处罚手段,提高邮政监管的水平。行政处罚是邮政管理部门实施邮政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行政处罚本身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因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受到各级邮政管理部门的青睐。但另一方面,行政处罚作为一种刚性执法手段,其在有效打击邮政违法行为、维护邮政管理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因执法人员过于依赖行政处罚而产生、等侵害自然人或法人的合法权益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邮政监管部门应妥善运用行政处罚手段,合理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保证违法行为与处罚后果的平衡。此外,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行政处罚的程序正当性,充分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听证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提高邮政监管的水平和质量。

4.综合运用行政合同、行政指导手段,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随着传统行政法的转型,要求监管部门综合运用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多元化的监管手段。《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主管部门依法向社会招标的,应当与中标者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协议的内容包括:特许经营内容、区域、范围及有效期限;产品和服务标准;价格和收费的确定方法、标准以及调整程序,等等。通过行政合同方式既发挥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又体现了间接行政的最新理念,包含了对被监管者的平等合作与协商的精神,有助于被监管者积极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监管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作为市场调节与政府监管缺陷的补救者,行政指导的多样性、自愿性等特征,符合现代监管的精神与理念,应该在实际监管过程中承担越来越大的作用。监管部门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引导被监管者主动自觉的依法行为,保障邮政行业的正常秩序。

此外,为正确处理市场与监管之间的平衡,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行业组织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一方面,诸如快递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应在快递行业管理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能够通过行业组织解决的事项,监管部门应主动放权。同时,监管部门还应积极引导企业加入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社会监督。这种社会监督表现为:一是对被监管者的监督,让社会去发现被监管者的违法行为,进而提高监管者的执法力度;二是对监管者的监督。这可以防止监管者滥用权力、,将监管工作真正用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总之,邮政业虽不是常言的“朝阳产业”,然而却是社会所必需的,其深入到千家万户,联系着整个社会,地位极其特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其地位与作用已经发生变化。因而,从有利于邮政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障其与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政府(监管机构)在邮政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邮政监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邮政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邮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期,该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6篇

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邮政法》,使民营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首次得到明确,打破了邮政在快递业的垄断地位。但新《邮政法》同时又规定:“同城快递五十克以下、异地快递一百克以下由邮政专营”。这似乎又是一个新的垄断。

现在两年过去了,民营快递的发展如何?

有名无“实”的垄断

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一次论坛中表示,目前,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超过680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5家进入中国快递市场投资发展、参与竞争。

特别是政企分开的邮政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率近30%,业务总量五年翻了一番半,日均处理量从2007年的300万件增长到2011年的1300万件。

据数据显示,在2010年,邮政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286亿元(按2010年不变单价计算),年均增长17%。我国快递业务收入达575亿元,年均增长19%,占邮政业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5%。

而来自国家邮政局7月13日的信息显示,2011年上半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预计完成766亿元,同比增长24.5%,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量15.8亿件,同比增长52.5%;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35.1亿元,占邮政业业务量的近50%。

同时马军胜介绍,2010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5231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3%,预计今年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4%。70%以上的网购必须依靠快递来完成,网购快递已占到全部快递业务量的一半以上。而众所周知,网购快递95%使用的是民营快递。快递业务是邮政业业务的重要盈利部分,而以快递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民营快递公司无疑占有绝对优势。

“邮政垄断”褒贬不一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说,100克信件重量相当于20张A4打印纸,目前民营快递企业递送的主要就是100克以下的快递,其中同城快递中50克以下的占50%~60%,100克以下的业务更是占据85%左右,如果邮政专营的范围被确定为“同城快递50克以下、异地快递100克以下”,部分民营快递企业将面临经营困难或倒闭。

“与重量更重的包裹相比,信件和商务文件递送的利润高得多,因为它们的单位重量轻,运送成本低。”徐勇指出,以往很多民营快递企业都是靠信件和商务文件递送的盈利,来弥补其他业务递送的亏损。

透过《反垄断法》的规定,以及新《邮政法》关于“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的规定,可以看出,新《邮政法》关于邮政专营的范围,显然应指涉及国家安全的物件寄递。邮政专营范围应该由需要寄递的物件性质决定,而不应由现在所规定的相应物件的重量来决定。除非确实需要,否则都不应该人为设置快递业务的类别和门槛。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对邮政垄断深恶痛绝,他认为我国邮政行业同其它国有行业一样,不仅有着依赖国家、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的弊端,而且还有着垄断行业拥有的各种霸权。

任玉岭以邮政经营的快递为例来说明邮政垄断的弊处。他举例,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到日本的快递只要一天多一点,而今邮政EMS传递的快递从广州至北京,有时还要用四天。

但好在有民营快递业的崛起,为很多客户解决了燃眉之急。民营快递的速度比邮政经营的EMS快出一倍还要多。但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国家邮政,非但没有认真支持民营快递的发展,而且出手了很多打压行为,给民营快递造成了很大困难。

但是邮政系统的工作人员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政府专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垄断,市场经济也绝不意味着所有领域的市场化,而邮政必须专营,这是公共管理常识。

家在北京的王小姐也支持邮政专营。她表示:“我对邮政服务也没什么好感,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边远地区或者比较不赚钱的地方,民营快递是没什么兴趣的。”

比如,居住在一线城市,网上购物可以随意选择快递公司,但是很遗憾,当邮寄东西回老家时,却也只能选择邮政一家。邮政服务带有民生意味,需要有公益性的构架,就此而言,指望逐利倾向鲜明的民营或外资一步到位显然不够理性。

区分邮政普遍服务和邮政速递

一位对快递业比较熟悉的专家表示,即使新《邮政法》有一些限制性的规定,但仍然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国有邮政企业期待的垄断利益也不可能实现。毕竟,信件寄递服务并不是邮政企业与民营快递企业之间的利益划分问题,而是用户选择由谁来为自己服务的问题;邮政企业与民营快递企业之间如何分配信件寄递市场,不取决于邮政专营范围如何确定,而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选择。

没有谁可以强求具有交易自由的用户接受邮政企业或民营快递企业的服务。实际上,民营快递企业在1986年出台的《邮政法》上并无合法地位,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垄断经营,1990年出台的《邮政法》实施细则,也明确了邮政企业对信件寄递的垄断经营地位,但快递市场仍然以无法阻挡之势快速发展了起来,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发展到了上万家。这就是市场的力量,用户有需求,必然就会有人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可以想象的是,新《邮政法》实施后,不合理的邮政专营仍然难以阻挡市场的力量。

这位专家建议,一定要区分邮政普遍服务和邮政速递。对于普遍服务的亏损国家应该予以补助。因为邮政是一项公共事业,也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对于其政策性亏损和行业性亏损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予以补助。

特别是中国的国土广阔,农村人口仍然占了绝大多数,许多人还是生活在农村,而这部分的普遍服务仍然由邮政部门来承担,国家应该对其进行测算,给予其合理补助,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这位专家同时表示,用限制重量的办法来加强邮政专营,不具有可操作性。100克、50克是个什么概念,用民间的说法就是一两和二两,很多人手里都掂不出来这种重量区分,难道顾客为了选择是去邮政还是去民营快递之前还要称下重量。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快递业;政府;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9-0095-04

根据中国政府的入世承诺,至2005年12月11日过渡期满,中国的国际、国内快递(除邮政专营部分外)已完全对外资开放。以UPS,FedEx,DHL和TNT为首的国际快递巨头纷纷通过并购、独资化等方式加快在华的网络扩张,中国的民族快递业面临着严酷的竞争局面。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尽快增强民族快递业的竞争力,是中国政府和民族快递业急需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政府在快递业中的制度设计

目前中国的民族快递业仍处于较低水平,快递业竞争力还没有形成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国际竞争力非常弱。此外,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邮政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过程的超经济垄断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快递业的市场垄断程度,导致中国邮政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等弊端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同时也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中国政府应该通过怎样的制度设计,才能尽快促进民族快递业(尤其是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下面通过模型来分析一下:1R(α)表示国有垄断快递(以EMS为代表)的收益率,其中。表示垄断程度,0<a<1,真1Rα>0,1Rα>0 ,1Rα α<0;2R(1-α)表示民营快递的收益率,2Rα<0,2Rαα>0;3R(1-α)表示外资快递的收益率,3Rα<0,3Rα α<0;R表示国家从邮政行业获得的收益率,R=τ(1R(α)+2R(1-α)+3R(1-α)+α(α)1R(α))。其中τ表示税率,这里假定对所有性质的快递企业统一对待,没有超国民待遇;a(α)真1R(α)表示作为国有邮政的所有者所获得的所有者收益,0<a(α)<1。那么,分别是A点、B点和C点。其中A点和C点是收敛点,B点是发散点。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对快递行业垄断过多,那么处于C点状态,这时政府收益主要来自于作为国有快递所有者的收益;相反,如果政府对快递行业垄断不多,处于相当程度的竞争状态,那么将收敛于A点,政府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税收。同时,如果按照常识假定:1R(α)<2R(α)<3R(α)那么政府处于C点的收益将小于处于A点的收益,即RR<AR。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最大多数人利益的代表,政府的最佳制度设计应该是引入竞争(处于A点状态)。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积极引入包括外资、民营在内的外部竞争者,使快递业保持极大的竞争性,从而打破垄断状态;同时又可以保持适度垄断来维护国家安全需要。而且,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扩大税基(即该行业的产出),又可以达到税收最大化。虽然税收不是政府的唯一政策目标,但是在竞争性行业中,税收也是政府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目标,而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外部竞争者,不仅税收增加,还可以加快国有快递改革。增加就业,提高民族快递业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政府多重政策目标的实现。

基于快递属于竞争性商业服务的界定前提,笔者认为政府在快递业中的角色不应是参与竞争的选手,而应是如何构建和维护高效率、充满竞争活力的体制环境的制度设计者。也就是说政府应该为国内外快递企业(尤其是中资民营快递企业)构建公平、公正、有利于竞争的市场平台,通过良性竞争来维持该行业的高效率,并推动快递企业和整个快递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但是,基于快递业自然垄断特征以及部分领域邮政专营权的存在,事实上政府对快递业又具有极大影响,甚至规定了快递业竞争的范围。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调节垄断和竞争的平衡以达到A点状态,是政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快递业中政府制度设计的国际比较

市场创新与行业垄断,是各国快递业发展中都曾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提高快递业的运营效率,各国政府纷纷围绕扩大开放、促进竞争大做文章,以促进快递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发达国家

快递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快递市场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都在市场开放和邮政改革中先行一步。以美国、瑞典、德国、荷兰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政府,不断削减甚至取消邮政专营权,以促进快递业竞争。即使存在邮政专营权,也往往通过重量和费率双重杠杆将其限制在较小范围内,以不影响公平和效率。同时很多发达国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对邮政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提高邮政的营运效率和竞争力。

扩大开放、鼓励竞争的体制环境,推动了发达国家快递企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四大快递巨头分别来自美国(UPS,FedEx)、德国(DHL)和荷兰(TNT)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中国

根据人世承诺,中国政府严格履行了快递业开放时间表,至2005年12月11日,中国国际、国内快递(除邮政专营部分外)已完全对外资开放。(见表1)

但是也应看到,在快递业整体开放的同时,中国政府对于快递业制度设计仍存在很多问题:

1、管理职责不明确,不利于对快递业有效监管。

自1980年以来,除私人信函外的国际快递业务一直由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审批设立,而2002年国家邮政总局单方面64号文后,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又需经国家邮政局委托。由于《邮政法》及其实施细则与商务部《国际货运管理办法》内容有冲突;同时国家邮政局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政企不分,在政策制定上过于偏向邮政自身利益,非邮快递企业对此非议很多。

政出多门,不仅使很多快递企业身份不清,极大影响了包括邮政快递在内的快递企业的健康发展,也造成该行业鱼龙混杂的混战局面。

2、普遍服务与竞争的范围争执不清。

《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WTO成员因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有权确定其实行专营和管理的服务贸易“产品”种类和范围。我国在加入WTO的议定书中,

除未对邮政服务作具体承诺外,对快递服务的具体承诺标明了“现由中国邮政部门依法专营的服务除外”。

因此,普遍服务的范围越大,竞争的范围就会被限制得越小。国家对快递业中邮政专营范围规定的越大,非邮快递企业的经营范围就越小。代表邮政利益的国家邮政总局希望普遍服务以及快递业中邮政专营范围越大越好;而代表非邮快递企业利益的中国国际快递工作委员会和亚太国际速递商协会(CAPEC)则主张邮政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立法要鼓励平等竞争。

这种利益博弈实际上是各方为了争夺更大生存空间的博弈,但各方争执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却是由于政府对两者范围界定不清造成的。对政府而言,在市场逐渐开放的条件下,如何保障普遍服务义务的履行。关系到国民的基本人权和福利的保障,关系到政府信誉和声誉,关系到国家安定;而政府通过何种手段保障普遍服务义务的实施,又直接涉及到快递业的市场准入、竞争条件和盈利水平等。因此,政府的决策始终处于两难选择。

3、监管法律及邮政改革滞后,严重限制快递业的发展空间。

是先修邮政法,还是先改革邮政,众说纷纭。一方面,快递业监管法律--198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及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在制定时主要考虑对中国邮政的保护和倾斜,没有为其他快递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已经不适应快递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中国邮政既是《邮政法》的制定者、执行者,拥有司法解释权;又是行业管理者与经营者。其垄断特色历来被广大非邮快递企业所诟病。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对《邮政法》进行修改,由于修改稿起草单位--国家邮政局向自身利益倾斜,外资和民营快递企业强烈反对,纷纷质疑其越改越垄断,因此至2006年底,修改稿已八易其稿仍未最后敲定。

中国邮政长期政企不分以及垄断保护,也造成其自身效率低下、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降低。据国际货代协会估计,邮政快递(EMS)在快递业中的市场份额已经由最高峰时的9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并仍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虽然普遍服务由中国邮政专营,在2002年国家取消对邮政的财政补贴后,其涉足快递业务的EMS对于普遍服务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但是不应因此改变邮政快递参与的是竞争性业务的性质,也不应牺牲快递业的公平竞争环境来换取国家对提供普遍服务的中国邮政的变相补贴。

普遍服务应该由国家通过明确补偿机制的建立来得到保障,但是在邮政没有实现真正的体制改革之前,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尚未真正分离之前,很难准确区分邮政亏损是由于政策造成,还是效率低下造成的,那么即使国家通过对其他快递企业征收“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等方式为邮政“埋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邮政竞争力问题,同时还会严重损害整个快递业的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越是开放的行业,中国企业越是在竞争中壮大;政府的一味保护,只能使这一行业以牺牲大多数人的社会福利来换取利润,其竞争力也会在垄断中弱化。因此,只有邮政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普遍服务和邮政快递真正实现独立核算后,才能核算出普遍服务的真实成本,然后才谈得上如何补偿。靠一味扩大快递业中的邮政专营权,并不能扭转邮政的困境。

政府一方面作为邮政的直接所有者,必须为邮政的低效率埋单;另一方面,政府作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代表,必须维护社会利益。从坚持效率优先或者是考虑整个社会的净收益出发,快递业应该全面放开。但是利益的获得者人数过于分散,往往陷入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的困境之中,少数人完全有可能战胜利益分散的多数人。因此,作为制度设计者的政府,其政策设计必须兼顾效率公平和适度垄断。

4、对内开放力度小于对外开放,抑制了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

对内开放是指对中资非国有企业的开放。对外开放是指对外资企业的开放。中国快递业对内开放无论从时间还是程度上都滞后于对外开放。20世纪80年代,四大快递巨头就通过与中外运合资、合作方式,纷纷进入中国,拓展国际快递业务。

而自EMS1983年开展国内快递业务以后相当长的时间,该市场一直由邮政垄断。民营企业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合法身份,在邮政“默许”下从事EMS不太涉足的同城快递。随着宅急送、申通等民营快递网络向全国扩张,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逐步激烈,2000年以后,民营快递企业常常成为邮政执法人员查扣的重点。

对内开放的滞后,极大地制约着民营快递企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黑快递”大量出现,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更重要的是,垄断,尤其是对民营快递企业的排斥,使得民族快递业缺乏竞争和活力,国际竞争力弱化。因为“新企业的加入是提升经济、提高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新竞争者会使用新技术、找寻新的产业环节、提供特别的服务。对国家的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的相互强化而言,新企业的加入非常必要。”中国的民族快递业,单靠EMS,没有实力、能力和时间与国际巨头抗衡。

三、对中国快递业政府制度设计的建议

1、切实落实邮政改革,理顺行政监管体制

2005年7月20日,《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其核心是政企分开,内容是重组国家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业务的监管机构,侧重于制定邮政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对与邮政相关的附属行业进行管理;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行使原来邮政总局的经营职能,下设中邮物流、中邮EMS、中集邮、中邮航空等子公司;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

改革方案希望国家邮政局能够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以更好地修改《邮政法》和实施有效监管。但是邮政系统多年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否斩断,国家邮政局能否成为真正独立的“裁判员”,还有待于改革措施的细化和有效监督。

2006年10月30日公开的《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中,首次明确了邮政公司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要分业经营,普遍服务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这意味着EMS不能再象过去那样与普遍服务混业经营,同吃补贴。但竞争性业务如何在人、财、物(尤其是网络)上与普遍服务分割清楚,如何保证国家财政补贴不会贴在竞争性业务上,将考验政府制度设计的水平。

只有邮政改革方案尽可能细化,落实尽可能到位,并配合有效监督,邮政改革才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普遍服务和竞争分开,国有资本在快递业中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应理顺快递业多头监管的行政体制,在市场准入、行政监管、法律法规方面更加透明、公平、公正、公开,以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邮政法》的修订应尽可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

在对自然垄断行业实施政府管制时,往往容易忽略的制度性缺陷是被管制企业对管制者的寻租行为。

斯蒂格勒(1989)提出“管制俘虏理论(Capturerheory of Regulation)”,认为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垄断厂商可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结构的形成既可通过组织卡特尔等形式,也可以藉由政府实施的进入管制而形成。组织卡特尔往往是竞争法所禁止的,而要求政府实行管制则可以获得稳定和安全的垄断收益。由于消费者团体的分散性,使其在对管制者的影响方面较厂商更弱,管制最终变成了不同利益集团寻租的对象。

《邮政法》八易其稿仍未成型,主要是由于邮政、民营、外资不同利益集团利益分歧过大,因此《邮政法》的修订应尽可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同时适度保护邮政专营权,以避免成为某些利益集团寻租的对象。

3、制定科学规范的行业准入标准,通过引入竞争来打破垄断,提高行业竞争力

施瓦茨和韦德(Schwartz and Wilde,1979)曾指出,公共管制政策应该鼓励竞争,通过竞争来达到企业提供价格和合同条款的可比较资料的目标,并使价格和合同条款以易于了解和比较的形式向消费者公开。也就是说,当管制者存在对成本函数(或需求)的不完全信息状况,管制者可以通过放弃一定的规模报酬,即不只允许一家企业生产,而是引入竞争并通过多家企业间的竞争获得有关成本信息等。

而且由于管制成本高昂,加之不可避免的“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通过管制所获得的收益可能远远小于竞争带来的收益。我们的模型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科学规范的行业准入标准,并顺应国际潮流,逐步缩小快递业邮政专营权的范围,扩大竞争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充分保障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又有利于非邮企业充分参与竞争。通过引入外部竞争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来带动邮政快递转变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绩效,并促进整个快递行业竞争力提高,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

4、加大对内开放力度,促进民营快递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应该在市场准入、融资、打破地区壁垒以及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对民营快递企业的倾斜力度,并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管引导民营快递企业健康发展。因为从长期看,“一个国家想要从先进产业发展中产生国家竞争优势,绝不能只靠外商的经济活动力。”“本土厂商一旦成功地站起来,国家经济将开始脱离生产要素导向阶段,进而创造高级而专业的生产要素。”民营快递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正是民族快递企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作为物流业中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迅速、准确、安全、便捷以及个性化的快递业正影响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减少垄断行为,寻找垄断和竞争的最佳结合点。以大大增强中国快递业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也将是有益的推动。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8篇

中国未承诺开放邮政服务。中国加入WTO协议中的水平承诺内容,即所谓“祖父条款”,“对于各国合同协议或股权协议,或设立,或批准现有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经营或提供服务的许可中所列所有权、经营和活动范围的条件将不会使之比中国加入WTO之日时更具限制性”。具体承诺则是指《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对具体服务部门的开放范围和市场准入限制的承诺。WTO规定的快递业务放开经营的范围,“不包括中国法律规定的现由中国邮政部门专营的服务。加入将允许外国投资者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外资比例不超过49%;加入一年内将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加入四年内将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外资独资子公司”。因此,无论速递信件、普通寄递信件还是公函、私人信函,均属邮政专营业务。国际速递公司进入中国快递市场,应当严格执行这一条款。

二、中国快递市场准入监管机制探讨

2009年4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增加了快递市场的重要内容,设计了快递业务实行经营许可制度,强化了快递业务管理。新修订的《邮政法》从快递许可行为、规范快递行为和违规违章处罚等三个方面来规制,对快递业务作了专章规定,对经营快递业务实行许可证制度,建立快递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达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目的。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根据《行政许可法》以及新修订的《邮政法》规定,中国快递市场的准入制度可以采取普通许可、特别许可、认可、核准、登记等五大类。具体说,对信件(中国法律规定邮政专营的除外)的寄递采取特别许可,并且只对特定的经济实体开放;特定重量的印刷品、包裹以及涉及普遍服务报刊寄递采取普通许可。快递市场的准入制度实施前置审批,即在办理营业执照之前应有邮政主管部门的许可,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通过建立快递市场准入制度,可以对快递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规范等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为了保护进出境信件的渠道,防止国家秘密的流失,阻遏反动、等有害信息的侵入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受理申请的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邮政管理部门审查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申请,应当考虑国家安全等因素,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申请人凭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后,方可经营快递业务。申请人凭《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或者变更登记。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或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自企业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之日起三十日内,企业分支机构应当持《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副本,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部门备案。快递企业设立、撤销分支机构或者合并、分立的,应当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三、国外部分国家WTO市场准入承诺与监管法律制度

(一)国外邮政市场准入概况目前,在世贸组织成员中,仅有冈比亚、以色列、吉布提、塞内加尔、土耳其、蒙古、阿尔巴尼亚、吉尔吉斯坦、摩尔多瓦等九个国家对邮政服务开放作出了部分承诺。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和欧盟国家,对承诺邮政服务开放均持谨慎态度。在WTO谈判中,有46个成员将快递服务列入了减让表,有82个成员在快递企业提供的相关服务领域作出了承诺。

(二)国外邮政监管体制概要世界邮政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早在196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各国邮政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单一的政府部门模式。而今天,世界邮政已从单一的政府部门模式发展到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国有公司、私营公司在内的多种模式共存的世界邮政大家庭。而值得关注的是,政企分开已成为绝大多数政府为邮政选择的改革道路。当前,邮政业监管机构的模式大体为三种:其一,邮政作为政企合一的政府部门,政府拥有监管权和经营权(如美国、印度等)。其二,各国逐步将政府职能从政企合一的邮政部门分离出来,建立邮政监管机构。多数已实施政企分开的邮政其所有权和监管权均属于政府,经营权归邮政企业或公司(如法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其三,有一部分国家建立了独立的邮政监管机构(如德国、瑞典和英国)。目前,只有少数国家采用了这种形式,但这种形式代表了行业监管的发展方向,是符合本国市场规制法的[2]。

(三)国外邮政市场准入监管管窥邮政普遍服务是保证公民享受通信权利保护通信秘密的社会义务,各国邮政法都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义务。为了保证邮政方面法律、法规的实施,只要这些措施与WTO协议不违背,WTO成员国可以采取许可证管理、设置专营业务、补贴等必需措施。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9条第2项之规定:“自由化进程的进行应当尊重各成员国的国家政策目标及其总体和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个别发展中国家成员应当有适当的灵活性,以开放较少的部门,放开较少类型的交易,以符合其发展状况的方式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并在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其市场时,对此类准入附加旨在实现第4条所指目标的条件。”在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普遍服务,世界各国都给予邮政一定范围的专营权,大部分国家规定可以专营业务补贴普遍服务。

1.各国通行的做法是通过保障本国邮政普遍服务制度的前提下开放本国快递市场的普遍服务是公共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承担普遍服务而导致邮政亏损的情况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在各国《邮政法》修订过程中,邮政普遍服务的法律定位是各国政府与邮政部门都十分重视的问题。由于普遍服务是邮政的核心,也是邮政永恒的主题,因此,一些国家在近年新修订的邮政法里对普遍服务的概念、业务范围以及为确保普遍服务的顺利实施而采取的补偿机制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旨在用法律来保护邮政继续履行普遍服务这一公民通信权利的义务。虽然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没有在邮政法里明确规定普遍服务,但也针对普遍服务出台了一些法令或具体规定。​在各国邮政立法中,大部分国家都要求邮政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只有德国的立法原则是所有运营商共同确保普遍服务的实施。对于普遍服务资费的规定,英国、日本、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要求资费均一,俄罗斯、意大利等国提到全国所有人都能以支付得起的价格享受普遍服务。可见,邮政普遍服务的宗旨就是确保国民能够普遍、公平地享受基本通信权利。为了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对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补偿方法:

一是用专营权保障邮政提供普遍服务。国家通过立法确定信件和一定重量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专营,用来补贴普遍服务。这也是各国邮政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如法国规定重量在50克以内、低于基本资费2.5倍的信函业务由法国邮政专营。但随着全球邮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缩小邮政专营范围,有的国家甚至取消了邮政专营权,如英国、俄罗斯和新西兰等。

二是政府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有些国家直接由政府建立专门的普遍服务基金,对普遍服务义务的承担者进行补偿。在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下,各企业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序缴纳普遍服务基金,它们承担的普遍服务任务也都能得到货币补偿,从而为邮政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欧盟邮政指令中规定,当成员国认为普遍服务义务对其提供者构成不公平财务负担时,可以建立一个普遍服务补偿基金,基金由独立于收益人的实体管理,在遵循透明、非歧视和成比例的原则下,各国可要求取得邮政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向该基金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比利时、德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设置了普遍服务补偿基金。在亚洲,日本建立了额度不超过2万亿日元的社会和地区贡献基金,支持邮政事业公司和窗口网络公司的运营;印度设立普遍服务基金,要求年收入在250万卢比以上的私营运营商每年上缴总收入的10%,确保政府为印度国民提供支付得起的邮政服务。

三是政府通过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补贴邮政承担普遍服务造成的亏损。瑞典政府每年拨给邮政2亿瑞典克朗,用于补贴瑞典邮政为向民众提供普遍服务而保留的邮政服务网点的费用;澳大利亚邮政为从公共利益出发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权接受联邦政府的足额补偿;俄罗斯政府对因提供普遍服务和某些资费优惠的业务造成的亏损给予补贴。四是转移业务收入。政府通过立法,把不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物品寄递企业的一部分业务收入,转移给普遍服务承担者。《埃及邮政法》规定,非邮政部门经营邮递业务,其收费标准必须高出邮政部门同类业务资费的10%,其多收的10%直接拨给邮政部门,用于补贴邮政部门承担的普遍服务费用。五是税收及政策优惠。在大多数国家,政府把邮政作为公用性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同时还给予邮政其他的政策优惠。六是建立邮政资费调节机制。普遍服务资费由国家控制,当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邮政企业因亏损而无力承担该义务时,可以上报政府或议会进行资费调整,使补偿的资费可以收抵支。《日本邮政法》规定,邮政的亏损超过政令规定额度时,需调整邮资;印度邮政每年可以提高一次资费,但幅度不大;俄罗斯邮政的资费标准如果落后于社会发展,且达不到提供服务的成本水平时,可以上调普遍服务的业务资费。

2.各国给与邮政运营商颁发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并对邮政运营商进行监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然不同程度实行着邮政专营业务,但也有一些国家取消了邮政专营权,如阿根廷、瑞典、芬兰、巴拉圭、新西兰、秘鲁等国。但国外在邮政改革和市场开放过程中还实施许可证管理,以限制经营者数量,防止过度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和邮政业的良性发展。《服务贸易总协定》并不绝对禁止专营,而是在第8条“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中规定了专营的许多条件。邮政在一定时期内保留一定范围的专营业务符合《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如英国为邮政运营商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制定每个邮政运营商必须遵循的最低标准。法国邮政市场实行经营许可制度。德国邮政法规定对专营业务以外的1000克以内的信函业务实行许可证管理。在日本则是从2003年4月开始实行经营许可制度,邮政业务开始进入市场竞争,但同时继续保护函件业务的普遍服务。在美国,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两种市场准入方式:一是主要针对特急信函的快递业务,实施登记许可准入方式;二是针对邮件运输环节,美国邮政采取与私营快递公司签订协议的市场准入方式。美国对国内开放是依据邮政总局出台的《美国私营快递条例》,对邮政开放范围和监管作了详细规定。美国私营快递条例(PES)是一组联邦民事和刑事法律。它们主要规定美国邮政以外的任何实体为了获取报酬而在邮路上运送邮件都是违法的,除非支付与信件通过邮政寄递所支付的资费数额相等的资费。私营快递条例最初于1792年由国会颁布实施,以限制私人对信函的运递。它以美国宪法中的规定为依据。宪法赋予国会“建立邮局和邮路”的权力[2]。

四、建立和健全中国快递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的思考及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有关快递业的政策法规制度继续调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以及由于履行这些承诺所导致的形势的变化给中国企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邮政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为维护国家安全及保障邮政市场有序竞争无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关于邮政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监管的法规仍然存在欠缺。虽然国家邮政局近期出台了《快递服务》等邮政行业标准,但从《邮政法》等法律层面上条文过于简单,由于《邮政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出台较早,未涉及关于邮政市场准入监管的内容,因此需要在法规层面上加快立法进度,以调整和规范中国邮政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健康运行。第二,《邮政法》修订稿在内容上初步界定了专营权的范围,但在法律中规定还是很模糊的。目前,争论最为激烈的就是邮政专营权的范围,对邮政专营权的评价这一规定符合中国的相关入世承诺。新修订的《邮政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快递业务。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第五十五条规定:“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虽然,从法律层面规定了专营权不对外资开放,但专营权的争论却从未停止,主要表现为国内民营企业和邮政企业的利益博弈,迫切需要从《邮政法实施细则》中进行具体规定。在新修订的《邮政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未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经营快递业务,或者邮政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或者寄递国家机关公文的,由邮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快递企业,还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第三,新修订的《邮政法》虽然确定了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市场准入、市场监督管理等重要制度,但在邮政普遍服务制度从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个体系来指导工作的法律规定还不完善,表现为保障邮政普遍服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的落实,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权利的实现。笔者认为,在法规修订过程中应该加大政府监管的力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邮政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中对邮政企业实施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邮政普遍服务达标情况(包括边远地区的达标情况);邮政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情况;邮政普遍服务财务运营情况;委代办网点的邮政普遍服务质量情况;纪特邮票销售网点的分布或者变动情况;纪特邮票发行销售信息向社会公告和销售服务情况;用户投诉及受理情况;需整改责任企业的有关整改情况。第二,依据《住宅设计规范》、《住宅信报箱工程技术规范》等规定,明确信报箱的安装、验收等内容中强制性条款等监督检查工作。第三,明确邮政特邀监督员的监管职责,按照国家邮政局的要求,对邮政企业在邮政普遍服务设施、营业服务、投递服务、查询服务、赔偿及邮件时限等方面的情况开展日常社会监督工作。

总之,在国际快递企业的推动下,WTO对快递业和邮政服务业的开放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加快对快递市场等监管制度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邮政市场准入机制建设,完善市场监管办法和相关程序,明确业务市场的界定、准入对象和实施主体、准入退出管理的主要方式等,保障公民的通信权利和国家对通信业的安全监管。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9篇

1邮政服务代办的法律性质

邮政服务代办,是指邮政企业通过合同约定方式,将部分邮政业务委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办理的经营模式。在邮政服务代办模式下,双方构成委托合同的法律关系,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以邮政企业名义经办邮政业务,邮政企业承受相应法律后果。邮政服务代办具有以下法律特征。邮政服务代办属于商事法律关系,代办人接受邮政企业的委托代办部分邮政业务,我国《民法通则》中的法律制度以及《合同法》委托合同的法律规范是其基本规则。国外也有相应的立法,例如《俄罗斯民法典》第1005条规定,依照代办合同,一方(代办人)应根据他方(委托人)委托以自己的名义、委托人的费用或者以委托人的名义和费用实施法律行为或者其他行为,并收取代办费。邮政服务代办对外法律责任由邮政企业承担。邮政企业通过合同约定委托有关单位代办部分邮政业务,代办人以邮政企业的名义经营代办业务。邮政代办网点标识、代办从业人员的服装、业务单据均与邮政企业自营业务别无二致,对用户来说是邮政企业提供服务。邮政管理部门对邮政代办网点的监督适用于邮政企业自营网点的制度规范,在普遍服务网点撤销、法定业务停办、服务质量考评等方面均与自营网点同等对待,邮政企业为此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邮政服务代办双方主体应符合法定资质条件。邮政企业一方应是县级以上邮政企业,具备订立合同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要依照规定履行备案或者许可程序。代办人应是依法成立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体工商户,应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或者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法人资格证书,具有代办邮政业务的条件和能力,并应当依法履行登记、批准程序。邮政服务代办的权利和义务不仅要通过订立合同来调整,还要适用有关法律规定。邮政企业可以通过合同对代办业务种类、费用标准等进行约定,代办人依照合同享有报酬请求权。除此之外,代办人的从业人员应适用《邮政法》及有关标准规范关于邮政企业从业人员的规定。

2邮政服务代办的制度梳理

邮政服务代办具有悠久的历史,1986年《邮政法》、1990年《邮政法实施细则》对邮政服务代办作出规定,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邮政服务代办制度。1986年《邮政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邮政企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办邮政企业专营的业务。代办人员办理邮政业务时,适用本法关于邮政工作人员的规定。”1990年《邮政法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邮政企业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办邮政业务时,应当协商一致,并签订代办合同。”原邮电部邮政总局1988年8月颁发的《农村邮政通信组织管理办法》提出:“农村邮政通信应贯彻自办和委办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的方针政策”。该办法对邮政企业在农村地区运用委托代办形式提供邮政服务的业务管理作出了具体规定。原邮电部1993年3月颁发的《邮政业务委托代办管理试行办法》、1997年6月颁发的《邮电委托代办管理暂行办法》对邮政服务代办的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代办费支付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规定。2002年原国家邮政局颁发的《邮政业务委托代办管理办法》,2011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颁发的《邮政业务委托代办管理办法》、《邮政社区委托代办投递管理办法》又对邮政服务代办进行了细化规定,并就代办费管理、从业人员用工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邮政服务代办中,由于邮政代办网点与邮政企业没有隶属关系,邮政企业对其没有人事管理权,在控制力上略显薄弱,直接影响邮政普遍服务的质量。随意关停局所、停办法定业务,不严格执行《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及相关管理规范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些局所一般位于农村偏远地区,邮政公共服务责任比较凸显,上述问题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为此,邮政立法对邮政服务代办加强了制度规制。《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08年第3号)对邮政企业以代办方式提供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提出了要求。邮政地方立法也对邮政企业利用代办形式提供邮政普遍服务提出管理规范,并运用备案、审批方式进行规制,还规定了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据统计,目前有16部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对邮政服务代办作出制度规范。例如,《北京市邮政通信条例》第二十条规定:“邮政企业可以委托符合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代办邮政业务。代办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严格执行有关邮政业务规则、资费标准和服务标准,接受邮政通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海南省邮政条例》第十条规定:“邮政企业委托单位或者个人代办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应当签订代办协议。代办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具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条件,执行邮政普遍服务的规定和资费、服务标准。邮政企业应当加强对代办营业场所邮政普遍服务质量的管理,并对邮政普遍服务质量负责。”江苏、湖北、广西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提供邮政普遍服务自办营业场所转为代办或者设置代办邮政营业场所的规定了备案管理措施,河北、海南两省则规定了审批程序;山西、海南等6个省(自治区)对违反邮政服务代办制度规范设置了法律责任。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尽管修订后的《邮政法》未涉及邮政服务代办,但从制度层面上国家允许邮政企业以代办形式提供邮政服务,而且构建了更为细密严格的监督制度。

3邮政服务代办异化为劳动关系的防范控制

委托代办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做法,容易造成与劳动关系的混淆。在有关法律纠纷中,法院将委托代办关系确认为劳动关系的案例比较普遍。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法院网、北大法意等收集的邮政企业劳动争议案例中,有40%左右的案例涉及委托代办,其中将近一半认定为劳动关系。仅以周荣生与江西省彭泽县邮政局养老金纠纷一案(〔2014〕彭民一初字第59号民事判决书)为例,展现其中的风险点。原告周荣生1990年2月在彭泽县马当邮政支局从事邮递员工作至2013年10月18日。原告在马当邮政支局从事邮递员工作期间的工资报酬均由马当邮政局上级彭泽县邮政局(被告)支付。在此期间即2007年11月30日,被告要求原告与江西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一年劳动合同,原告仍在马当邮政支局从事邮递员工作。2008年6月25日和2012年6月7日,被告又分别与原告签订《邮政投递业务委托代办协议书》和《业务外包合同》,原告还办理了个体工商户执照,但原告工作岗位仍未变,工资报酬继续由被告支付。法院认为:原告于1990年2月在被告彭泽县邮政局马当邮政支局从事邮递员工作,连续工作24年至2013年10月原告达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双方形成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关系。通过本案可以看出,尽管涉案邮政局与原告订立了邮政业务代办合同、业务外包合同,并且原告还办理了个体工商户执照,但由于二者之间的邮政业务代办关系仅仅是表象,所从事的工作是邮政业务组成部分、报酬也是邮政企业发放,在此情况下认定为劳动关系在所难免。为避免邮政服务代办异化为劳动关系,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正确运用邮政服务代办制度,不可将之作为劳动用工形式。厘清二者的法律界限,将邮政服务代办限定于弥补邮政服务能力不足,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范围。主要适用于农村边远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业务量偏少,年收入经常不足1万元,人工及其他成本则动辄数万元,难以形成正常的良性循环,可以考虑运用代办形式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邮政公共服务需求,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以解决。二是接受委托的主体一般应选择用工制度规范的单位,依照国家规定按期缴纳社会保险。邮政委托代办纠纷大多为追索社会保险的纠纷,只要社会保险得到落实,纠纷就会大大减少。接受委托的单位依法为从事代办业务从业人员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等各类社会保险,并承担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代办业务从业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或受到其他意外伤害的,可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避免因得不到权利救济,以致要求邮政企业承担赔偿责任。三是委托个人代办邮政业务的,要持审慎态度,期限不宜过长。受委托的个人应同时从事其他业务,不宜以从事代办邮政业务为专职。对于需要长期委托的,应纳入业务外包范围,转入当地服务外包公司进行管理,以避免因时间久远演化为劳动关系。委托个人代办邮政业务的,如果不具备缴纳工伤保险条件,可为其购买人身伤害意外保险,以构筑起履职安全保障网。

邮政法实施细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邮政合同;邮政企业;用户;损失赔偿

邮政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信息交流和人们联系交往所使用的最普及、最广泛的方式,是现代社会所必不缺少的信息服务业。正因为邮政业作用巨大,是人们日常生活所无法离开的,近年来,邮政企业因为误投、吴送、迟延、丢失等原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邮政合同纠纷案件如:江苏涟水县张某诉邮局迟延送达大学录取通知书案、湖北襄阳张某状告邮局错投大学录取通知书案等。也正是由于邮政服务的普遍性,使得因邮政合同而引发的纠纷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法律适用和赔偿原则上在法学理论界、实务界以及邮政行业出现了很大的分歧。笔者将就邮政合同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下分析,从而提出笔者对邮政合同在法律适用和赔偿原则上的一些见解。

1.邮政合同的内涵

从我国现行的立法规定来看,修订的09年《邮政法》第十四条对邮政经营业务作了如下表述:“邮政企业经营下列业务:(1)邮件寄递;(2)邮政汇兑,邮政储蓄;(3)邮票发行及集邮品制作、销售;(4)国内报刊、国家等出版物发行;(5)国家规定的其他业务。”但却没有对邮政合同的定义作出明确的界定,而仅仅是规定了邮政企业的经营范围。

在法律界有人将邮政合同表述为:“邮政合同是邮政企业通过邮政通信网络,将寄件人交寄的邮件投交收件人,由寄件人交付邮费的合同。依照合同规定或者双方约定的地点或者设施投交的,视为投交收件人。”[1]而有人则认为:“邮政合同是指明确邮政企业与用户之间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是有关邮政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种合同的总称,包括邮件寄递,报刊发行,邮品买卖等合同。”[2]理论界对邮政合同的定义存在不同的解释,从大体上看也就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广义的邮政合同是指邮政企业向用户提供邮政服务的所有合同的总称。由以上邮政企业的业务范围,按照邮政合同广义的定义可以将邮政合同分为邮件寄递合同、国内报刊发行合同、邮政储蓄合同三类。[3]

而狭义上的邮政合同仅仅指邮政企业按照用户要求寄递邮件,用户支付邮费的合同。[4]所以狭义邮政合同只是邮件寄递合同。在笔者看来,邮件发行合同主要反映了邮政企业和出版单位之间的委托关系,而邮政储蓄合同与一般储蓄合同相比几乎无太大的不同,这两种合同同邮件寄递合同相比无法反应出邮政企业的特色,所以邮政合同应该采取狭义定义,邮政合同是指邮政企业根据用户的要求将邮件送达目的地,用户支付相关的邮费为对价的一种服务合同。

2.邮政合同的性质

首先,邮政合同属于民事合同。

由于邮政关系着国计民生,属于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邮政企业根据法律的规定,又承担着行政管理的职责,所以有人认为邮政合同应当属于行政合同,归属于行政法的调整。另外在《邮政法》中对邮政业务的种类、用户使用邮政业务的义务、邮件损失赔偿都做出了直接规定,用户不享有传统民事合同所遵循的契约自由的权利,而且对用户在交付邮件时故意使用不符合规定的邮资凭证《邮政法实施细则》还作出了行政处罚的规定。

但这都是表层的的现象,只有通过分析邮政合同的内在本质才能正确把握它的法律属性。行政合同是行政机关为了完成特定的行政目标,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认的协议,其目的是使得行政机关很好的履行特定的职能。而邮政合同则是邮政企业与用户订立的合同,是为了向用户提供邮政服务,而不是进行一种行政上的管理。另外在行政合同中,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享有单方面变更、解除合同的权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享有指挥权,还可以采取行政指令的方式让对方履行合同,而邮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则完全平等,任何一方不享有特殊权利。

所以邮政合同是民事合同而非行政合同,邮政企业与广大用户所发生的法律关系也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应受到《邮政法》的约束,因为《邮政法》的关于邮政合同的规定则属于民法中类似合同法部分的特别法。

其次,邮政合同是一种格式合同。

邮政合同不同于其他民事合同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属于格式合同。格式合同是指合同条款由一方当事人预先拟定,而对方当事人只能一概接受或一概拒绝,不能就个别条款进行商议讨论的合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交易频繁发生,面对众多的客户,一方当事人无法做到一一与之进行讨论,因为这样会大大降低效率,增加成本,浪费时间,而格式条款在相对人数量庞大的公共事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供水供电合同、电信合同、保险合同、铁路运输合同和邮政合同等。[5]

可是格式合同限制了用户的自由,用户要么对格式条款全部接受,要么全部拒绝,不能变更,但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邮政合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我国《合同法》规定格式条款提供方应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经对方要求要对该条款作出说明。在邮政合同中含有免责或者限责的条款由于含有很多专业术语,一般用户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而无法理解,所以邮政企业必须要尽到必要的提醒和说明义务,将自身免责情况和赔偿的范围适当的告知用户。邮政合同也不能排除法定条款。《邮政法》中关于邮件的损失赔偿规定即为法定条款,邮政合同不能对其作出任何变更,它直接在邮政企业与用户之间发生法律效力。邮政企业在订立邮政合同后必须经有关部门进行审批方可采用,尤其是其中关于邮政资费的问题。当对邮政合同发生争议时要做出有利于用户的解释,不做利于邮政企业的解释,因为我国《合同法》规定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时候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的解释。这些有关邮政合同的规定在平衡邮政企业与用户之间利益时很必要。

再次,邮政合同还属于为第三方的利益而订立的合同。

上一篇:所得税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限购令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