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9:34:11

优秀散文

优秀散文范文第1篇

臧老的散文,种类很多,既有抒情散文,又有通讯报道,既有山水游记,又有创作回忆录。在这诸多散文中,最精彩、成就最高的是抒情味较浓的作品,包括抒怀之作、怀人之作、山水游记、创作回忆录等。抒怀之作,如《炉火》《我和孩子》《我的南书房》《落照红》等。其怀人之作,占有很大的比重,《我的先生闻一多》《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见《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七年级下册12课把题目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多篇文章写他对恩师闻一多先生的怀念;《老舍永生》是对他的尊敬长者、亲密的朋友老舍先生的怀念;从30年代到80年代,写过两篇题目同为《老哥哥》的文章(第二篇见《诗刊》1980年9月号,曾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正式本第2册)。写人的,有写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昆仑飞雪到眉梢》(曾选入湖南省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第2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山水游记等写景散文,有《镜泊湖》《青岛解放我重来》《孔庙•孔府•孔林》等。创作回忆录和自述,有《我的诗生活》《诗与生活》《甘苦寸心知》《峥嵘岁月 壮怀激烈》等。这些抒情作品情深意浓,文采斐然,含蓄蕴藉,充满诗意。

此外,臧老在有关文章中,对他几十年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总结。在《我对散文的看法和作法》中说:“我觉得,散文要求的条件和小说、诗歌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对生活、对人物、对事件,观察要深刻而细致,构思要新颖,写起来不仅要抒情味重,而且要有章法,注意集中表现,讲求结构,使散文‘不散’。”在《我的心愿》中说:“散文不散,精心锤炼。生动活泼,亲切耐看。抒情散文,更应充满诗的气氛。”这些经验对广大写作者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

由此可见,臧老不仅有丰富的散文创作实践,而且有深刻的创作理论。因此,他不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臧老逝世后,新华社的消息中称他是中国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等。但是,我国的现代、当代文学史,对臧老的散文创作极少涉及。因此,课本在注释时至少应提及他是散文作家,《教师教学用书》应对臧老的创作成就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主要参考资料

1.《臧克家散文》第1集、第3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10

2.蔡清富《臧克家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优秀散文范文第2篇

蒋蓝:我在《一个随笔主义者的世界观》一文里承认,我倾向于以穆齐尔的随笔主义来看待和处理生活与文学——尽管他不使用散文一词,但我认为更接近散文真义。随笔主义不但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向内心纵切的思考方式,闪烁玻璃的碎光。就一个作家而言,它已经意味着一种明确的、有意识的试验精神:差不多就像一篇随笔按段落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同一个事物却并不从整体上去把握它一样。

杨献平:你对当前散文整体印象如何?其原因是什么?

蒋蓝:我对当前汉语散文写作几乎不抱任何希望,原因是超迈的宏大叙事与琐碎的私人写作彻底败坏了我的散文胃口。我说“几乎”的意思,是留了一点余地,毕竟还有极少数独立的散文写作者如钟鸣、敬文东、周晓枫等等在默默耕耘,可惜他们谁也代表不了汉语散文,其峭拔的风格只能成为度量当代散文微小身量的严峻尺度。

杨献平:你对自己的散文创作有何认识?局限和突破点有哪些?你本人解决的方法或者打算是什么?

蒋蓝:散文是文学空间中的一个格局;随笔是思想空间的一个驿站。散文是明晰而感性的,随笔是模糊而不确定的;散文是一个完型,随笔是断片。

这没有高低之说。喜欢散文的人,一般而言比较感性,所谓静水深流,曲径通幽,峰岳婉转;倾向随笔者,就显得较为峻急,所谓剑走偏锋,针尖削铁,金针度人。

面对一棵果树,我的朋友使用了一个类比,散文会对这棵果树的生长、开花、果实、色泽、气味等等进行全方位描绘,并勾连自己的情感记忆,得出情感性结论;随笔是掰开果实,品尝味道,让果酸在味蕾上找到那些失去的,并获得理性品析的结果。如今,汉语人文随笔已逐渐出现一种趋向“打通”的努力,这是值得期许的。所以,不能结果的花,自然是花;但剑身的锈,却不能叫锈。

目前我在非虚构写作一域用力,采用案头考证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历史的脉络、文学的呈现,最后一点是我孜孜以求的,那就是对独立思想的彰显。

杨献平:你在当前这个文学大环境中个人写作呈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

蒋蓝:第一,它的价值立场是高扬理性自由的。在前行过程中尽管有无限的可能,但关注每一个可能就是打通靠近自由的路途。

第二,它的文体意识具有实验精神,具有不确定的文体特征。断片是思想的犁沟,构成一种逶迤放射的隐喻文体。

第三,无须架空形象来梳理思想。把理念还给思想,让理念流动在思想之中。

第四,鉴于随笔的主题私人性、结构随意性、感情亲和性,就无须回避在思想演绎过程中对情绪的接纳。

杨献平:你对当前散文批评满意吗?你认可的有哪些散文评论家,为什么?他(们)的哪些观点你觉得正确或者有益?

蒋蓝:我从不拒绝理论,但我不大看当下散文批评,所以说不出来。目之所及,彭学明、王兆胜、王冰等先生的一些评论有一语中的之锐。

杨献平:你对当前乡村散文的基本看法是什么?其缺点或者说优长有哪些?

蒋蓝:有置身其中的写作者,有经历了乡村生活的旁观者,也有虚拟身份的,这些写作者细节功夫做得很足了,但为什么要写这些?仅仅是对桃花源的憧憬或者憧憬的失意么?也许我们尚未发达到侈谈自然主义写作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弄马拉松游记,现在美其名曰“人文地理”、“私人地理”、“饮食地理”,并逐渐成为当前散文的主力军。写这些“地理”,到底跟散文有无关系,与真正的关注自然是否有关,这分明是明摆着的。乐观地说,这总比以前的游记动辄“歌颂大好河山、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要好吧。我们需要假以时日,我还是相信,中国会逐步出现徐刚、苇岸一类的自然主义作家。

杨献平:你认为优秀的散文应当具备哪些因素?你本人写作的信心和勇气源于什么?

蒋蓝:“优秀散文具备的因素”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这个问题不好说。

看看周围风起云涌的文学党人,还在忘情修造一些走向空中的巴别塔,但他们的装修策略过于简单,一些取自海德格尔麾下的诸种词句,墙体的瓷砖拼贴,塔身在低云的掩护下,得到了遁词般的呵护。想起来,他们既然无法向叶芝那样独守巴利利塔,把头颅埋入星群和回忆,那就不妨听听诗人杨炼的话,他说的可能更接近现实:他的塔是向下修筑的,一级级通向地心深处。

杨献平: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某些个体性的散文走红现象?

蒋蓝:散文如果可以走红,就一定是个体性的。但我心中喜欢的个体散文,又往往是难以走红的。

杨献平:你认为现在国内散文评奖真的公正吗?原因是什么?

蒋蓝:这个世界无所谓公正。因为公正是他者(柄权者)给予你的待遇,你承受了就公正,你叫嚷起来就显得不公正了。文学评奖与一个单位评比先进的不同之处在于,单位上下毕竟都是认识的,领导和同事考虑到各种面子,也可能下次轮到你。但文学奖似乎不需要考虑这些低级因素,它们往往注意那些更超级、更幽深的关乎宏旨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还算靠谱。俄罗斯作家索洛乌欣在《掌上珠玑》里提到的一则掌故: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评价一个无才华的诗人时说:“他这个可怜的人,一生总是在旱地上拖着小船!”我们身边大树圭臬的人才华甚多,反而是那些入其彀中者,在旱地拼命拖着小船冲向“获奖”地带。

杨献平:你认为当前散文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和变革?你本人的下步打算有哪些?

蒋蓝:对我而言,远没有诗人雪莱《西风颂》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昂扬乐观,因为,有很多人是没有春天的;我也没有像波伏娃在《人总是要死的》当中体现出来的那种生死观,那个得到永生的、经历了欧洲六百年风云的人物——雷蒙·福斯卡,他在漫长的生涯中明白了永生乃是一种天罚。既然如此,死固然是一种解脱,那么活着,活着思考,就是我热爱的工作。

最后一点,如果一个巨大的意外命令我终止自己的工作的话,因无法抗拒,我也会终止。我会想起“和光同尘”的气息。使事物变得熟悉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让熟悉的事物再度陌生。就如同我向落日举行柔术一般的鞠躬,然后从胯下看出去,就发现那些巍然的巴别塔,顶着一个球,塔居然是向下修筑的,一级级通向大地的黑暗……

优秀散文范文第3篇

我始终认为,大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地处滇西要冲的大理。仿佛是一个驿站。用它的山水和田园,为每一位南来北往的人提供一个不让心灵孤独的所在。与大理的地理位置一样,大理的作家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沉静而淡泊的风气。不喜张扬,更不喜欢拉帮结派、划地抢滩。每一位作家都似乎怀着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理。去接纳州内外不同地域的作家们,因而在全省文学界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这样的情形,使得大理作家群落中的每一位作家。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各地的作家都发自内心地敬重他们,喜欢他们,乐于与他们亲密无间地相处。吴安臣是我多年的挚友了。第一次见到吴安臣是在几年前。我去大理参加滇西笔会。在时任大理州作协主席张乃光老师的介绍下,我认识了两位比我小几岁的文友,一位是李有旺,临沧市永德县的文联主席,另一位就是吴安臣。吴安臣当时在大理州永平县一所乡村小学里,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在笔会期间,我看了他给我的几个稿子,感觉很不错,笔会结束后就不断地在电话里向张乃光老师和时任永平县文联主席李智红老师猛夸吴安臣,建议他们好好地栽培一下这棵文学好苗子。那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吴安臣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大理文学界的一颗闪亮的新星,代表着大理文学新人的一个高度。在我不太完整的了解中,在大理本土作家中,继张乃光、原因、李智红、杨泽文、纳张元、杨友泉之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中,吴安臣将与雷杰龙、杨义龙、郁东、麦田等人组成大理文学的一个崭新的梯队。向我们展示大理文学创作的一片全新的景观。

自认识吴安臣以来,我和他始终保持着联系。他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有时候,我们的作品会在同一个地方发表。在同一个版面上,仿佛并肩而坐的老友,各自说着自己的故事。这样的亲切,感觉是非常奇妙的。而当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草从对岸来》,这本厚重而朴素的散文集。让我对吴安臣的文学创作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大理作家中。精短散文的创作一直是他们的长项,据我所知,张乃光、李智红、沙平、杨泽文等大理作家的精短散文,十多年来始终保持着相当的数量和质量。吴安臣作为大理精短散文写作集群中的一员,同样也是成绩不俗。近年来,他在《天涯》、《青年文学》、《山花》、《中华散文》、《散文百家》、《散文世界》、《海燕》、《读者》、《青年文摘》、《美国侨报》、《香港文汇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佳作,作品入选过数十种权威选本。可以说。吴安臣利用五六年的时间,顺利地实现了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向一个成熟的散文作家的升华。

吴安臣散文里跳动的脉搏

吴安臣的散文给我一个非常明显的印象。就是他对日常生活的高度关注。寻常的俗世生活,人们的举手投足都会成为他的书写对象。人们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中所具有的共性,经过他的别出心裁的整理和编排,便成了一种情趣化的咀嚼与回味。比如他的《转身》,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里,随着时空的转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感念。比如《一道坡》,记录了一家人与乡村里的一个极为普通而鲜为人知的地点。对于生活的特殊意义。比如《孤独行旅》,通过身在异乡里的各种际遇和内心感受,阐释了生活中的某种艰辛与冷清。比如《牙疼记》,洋溢着人在病痛里的一种韧性忍耐,品味与体验,让我们感同身受。读他的这些文章,我们在感觉到了浓烈的生活原汁原味的同时,还会体验到一种温情,因此,我们在读他的散文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一种沐浴在阳光里的舒适。

吴安臣的散文。似乎还在意于对生活痛感的再现与触摸。生命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位与失落。在《回不了故乡的石头》里。故乡与人的流浪是错位的。内心的宁静与生活的漂泊是错位的,外部世界的物质文明与故乡相对落后的状态是错位的,在对故乡的回望里。四处奔波的游子。始终不能回归。这是一种人生的错位。在《听蟋蟀唱歌》里,作者对童年往事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生活画卷,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生活越是美不胜收。现实生活越是空虚不堪。作者让我们感受到的美丽。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与那种美景记忆早已远离,这是一种既有叙述层面与叙述暗示层面的潜性错位。而如此种种错位与失落对于作家来说,则是作家处于特定的个体与特定的社会现象之间的节点上。对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运行的感知。同时也是这两个世界互相印证的文本表达。在这样的视角下,吴安臣的散文让我们感觉到了强烈的生命律动感。他和他的散文里的人们,都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或者热爱的种种反方向(比如憎恨,比如被疏离,比如被漠视)。这些文章里,我们总能看到吴安臣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保持着持久的、习惯性的注视。

吴安臣的散文里。更多地是把他的叙述对象指向平凡人。平凡人的生存状态往往贴近了生活中最为真实、最为本质的一面。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在吴安臣的笔下呈现出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喜怒哀乐来,这样的情感流露,往往让我们感动。比如《琐忆两位老师》,作者记录了孩提时代两位老师职业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朴实无华的言行被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出来。却刻画出了一种朴实无华而让人崇敬的人格魅力。比如《手势里的爱情》呈现了野村里的一对哑夫妇在他们的生活里无微不至的相帮相扶。虽然生活的压力。甚至是生活的残酷层出不穷地出现。但他们在生活里却显示了爱的无处不在,显示了爱情在寻常生活里惊心动魄的大爱大美。比如《开三轮的大妹》,通过亲情化的注视。身处社会底层的亲人打理生活的艰难与执着。让我们感受到撑起生活之舟不断地前行。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是何等的重要。

吴安臣的散文,在题材选择上有着他独到的视角,往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忽视、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扣人心弦的事物和现象。经过他加以叙述和感悟以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他这样的过人之处,值得我们每一位写作者借鉴和学习。他的散文《城市五题》里,一个外乡人在城市里的生活,被作者用他的个性化体验一层一层地剖开,孤独、失落、坚持、怀疑、质问、探寻、主张等生活里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人生命题被作者设置在他的文字里,生活的细节与人生的思索同时存在,人性的阴暗与价值的追求同时存在。读这样的文章,谁都不能无动于衷。他的散文《黑暗》里,我们始终可以感受到作者借助于黑暗这一自然现象,阐述了作者对于生命流向与价值取向的独自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切入生活、挖掘生命终极意义的人口,使得文章具有了一种可能。让我们通过它。寻找类似话题的可靠途径。在《雨落在平原上》,作者借着回忆的倾盆大雨,展开了一个家庭在漫长的生活变迁里所遭遇的种种事件。在这里。作者对于一些事件的宏观布局和细部刻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体现,通过这篇佳作,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优秀的作者对于生活场景的综合把握与个性化叙述的双重智慧。

吴安臣散文创作的流向预期

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是具有阶段性的,经过不断的积累。一个作家可能会形成对于某个领域和视野的特定的叙述兴趣和表现趋向。而当他对于既定的领域形成了一定时限的相对稳定的关注与叙述之后,只要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作家。都会不断地寻找新的审视与表达的突破口。让自己的创作不断地得到拓展与更新。就吴安臣的散文创作来讲。作为一个创作个案,我觉得吴安臣下一步的创作应该在理性审视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与提升:

一是对既有的创作视野的再度审视。近年来,吴安臣的散文创作,在文本数量上已经实现了可观的积累。与此同时。他还通过这些文本。实现了对乡村生活和个人生活体验的普遍关注。因此,我们可以说。吴安臣的散文已经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和往事追忆的笼罩与覆盖。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散文要实现新的突破,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对既有的创作领域和创作视野进行深度的挖掘。只有这样的再度审视。他才可能在既有经验里发现生活与记忆里更有价值的内在属性,从而使他的散文更进一步地体现出哲理意义、文本探索等范畴上的可取性和导向性。从而提升他今后的创作价值和创作意义。

二是对陌生领域的切入与体验。我始终认为,吴安臣的散文创作中。还有一些他没有涉及到,或者是较少涉及到的领域。根据我对吴安臣本人的了解,他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职业体验的作家。在他十余年的职业工作中,吴安臣从事过许多彼此不相干的职业。而不同的职业体验,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却是创作中极有价值的创作题材库,它们有着极为丰富的创作可能性。而就吴安臣目前的创作来看。很显然他没有对这一优势给予足够的重视。我相信,等他以文学的视角,回过头来认真审视他这些职业经验的时候,他的散文创作一定会有新的拓展与突破。

三是散文文本创造的个性化演绎。吴安臣的散文创作。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陶醉于对生活现象的撷取与再现。而散文作为一种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复杂的文体。对于散文文本自身的认识与理解,往往是体现一个作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随着吴安臣散文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他更应该着手开始思考对散文文本形式进行不断的解构与重建。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散文创作与文本认知体系。

优秀散文范文第4篇

每年的情人节都是情侣们纪念爱情的日子,那时总是花瓣飘舞,巧克力香浓。大街小巷,情侣们手拉手肩并肩,幸福的笑容挂满脸上。因为爱让情人节更加值得期待和祝福!

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很期待情人节的到来,比方我就不喜欢这样的日子。

一个人的情人节是孤单和落寞的,那种没有情人的情人节是心中淡淡的伤感。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所爱的人,都有想要牵手一起过情人节的那个人。

历经了很多个七夕,却没有一个七夕是幸福的牵着他的手,而是一个人看着星星在许愿。但每个七夕我都会看着天空,感受着牛郎织女的爱,我也会祈祷和祝福我所爱的人。有时候爱一个人,也是幸福的,至少在这样的节日里,还有一个人让你想念和祝福,这样的七夕节就不是一个人的孤单了。

记得好几个七夕节都是下雨天,是牛郎织女爱的泪水还是他们的爱情感动了所有的一切,大家都被他们的爱情而感动,而留下的泪水?

曾经我也爱过和恨过,也曾幸福过感动过,也等过也伤心过,所以我明白那样的感受。

明天的七夕节没有太多的期待,因为心平静了很多。不像年少的痴狂,不像儿时的幼稚,不再期待不可能的爱情,不再傻傻等待那份不属于我的爱。

曾经那么轰轰烈烈的爱过,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留在了心中,偶尔想起也是一场美丽的梦。

我爱过的,爱过我的,我喜欢过的,喜欢过我的。我伤害过的,伤害过我的。我遇到的,擦肩而过的,留下小小影子的所有的所有,我祝福你们七夕节幸福快乐,不管你们是两人牵手的幸福,还是一个人的浪漫,在这个爱意浓浓的节日里,我提前祝福你们,希望你们在这个节日里都能收获自己的幸福,勇敢的去追求你们的幸福,让“我爱你”在这个七夕闪闪发光,留下永恒的真爱意义。

明天我若是一个人,我会在早上睁开眼的时候对自己说声节日快乐,会在家给自己化个淡淡的妆容,带着微笑出门。可以去麦当劳买情侣套餐,然后一个人吃光光。可以宅在家里,做顿可口的饭。可以泡杯淡淡的清茶,和着属于自己的那类音乐,歇歇自己的心。可以坐在某个躁动的路口,看着走过街头幸福的情侣,在心中默默祝福。若我只是一个人,那么我就一个人幸福的度过,也许下一个七夕,亦或是下下一个七夕,我或许就不再是一个人过……

七夕的爱情文化蕴藏是民俗文化中的事实,这种七夕的爱情文化,是华夏独有,是先民对于爱情的感悟和体验,是华夏文化特有的情怀。将中国人天长地久的爱情发挥的如此的唯美,如此的浪漫。相比之下,红玫瑰与巧克力美则美已,却无灵魂可言,便觉其俗矣。年年的七夕,年年的相聚,把千年的浪漫撒向人间,将永恒的甜蜜涂满天宇。天地合一,鸟兽同乐,还是大地、山川、河流为你们歌唱为你们祝福。中国的情人节,升得那么高,走得那么远,爱得那么痴迷,敢问天下,有哪一个人种的爱情能像中国人这样具有绝世的诗情与画意?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故事中,要以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最切近人们的生活,最富有魅力,最牵动人心了。它从三千年前一对银河两岸星座的闪闪微光,发展到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神话,并经世代补充完善,成为最美丽的传说,以致幅射到生产民俗、伦理道德和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教导我们懂得为什么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

感受着七夕情人节带来的和煦微风,我的心也渐渐暖了起来;可失落却接踵而至。望向窗外,太阳把最深情的吻,送给了偎依在蓝天的片片白云。我仿佛感受到鸟儿在林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的情景。我看着,格外惊羡,格外伤感。在这如梦的七夕夜,谁,又给我最深情的一个拥抱,谁,又能牵我孤寂的小手,谁又能给我送上一朵精致的玫瑰,哪怕是凋零的也好,至少可以让我感受到这七夕夜的温馨与安宁。曾经携手花前月下的你,究竟在哪里?曾经信誓旦旦的你,又在何处?曾经甜言蜜语的你,会不会像我一样悲凉?相爱之后,又要说再见;离别之后,留下的,唯有长长的相思和百般的无奈。爱,升起来时容易,淡下去时很难;当爱走远时,留下的唯有满眼的泪水与绵长的惆怅。

七夕之夜,那饱偿孤独的侵袭和伤感的环绕,是谁在作梗?是天意还是缘分太浅?难道是两颗心运行在不同的轨道,永远无法同时滑过同一个轨迹?哎,相思无奈,无奈相思。为求心灵的宁静,我为自己点亮一支蜡烛,凝望这淡淡的烛焰,为自己寂寞的情怀缔造一个浪漫的七夕,但也只是灰色的七夕,暗淡的七夕。

我们曾经是那样相爱。只是可悲: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相爱了一世。我们承诺,我们 奢望,执子之手,幸福一生。然而,一切消失了,一切结束了。只到最后,我们才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爱情与幸福无关,请大家一定真爱自己的爱人,珍惜自己的爱情,爱惜自己的婚姻。前世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试想在世界上50亿的人群中,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最后结婚,该是有多么大的缘份啊。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修了千年,才换来夫妻的情份,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珍惜呢?

优秀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 散文 审美

1、初中散文美的特点

1.1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一般都比较简洁明了,能够散中见整,文字朴实又能够恰到好处的描写景物。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景物的描写,把月光比喻成流水,用到了动词“泻”来描写月光笼罩的花和叶子,用“浮”来描写荷塘中的雾色,用“洗”来比喻叶子和花的干净,用“笼”突出月光把荷塘美景包容进去,美丽的语言把荷塘月色写活了,突出了月光的静谧。

1.2形象美

对散文的欣赏要通过语言看到形象,看到作者用语言描写的动人的形象,进而欣赏散文的形象美。例如,在《春》一文中,朱自清对春天到来的描述,通过一系列比喻、夸张、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春天感彩,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描写了一副美好的春天景象,表现了对春天的赞美。

1.3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感情的升华,是一种含蓄的描写和表达。在朱自清的《春》中,不仅展现了几种春天的美图,也赋予了春天一定的诗意,具有美好的意境,而结合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也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一种对新生活向往的情感。

2、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方法

2.1加强老师和学生对美的认知

老师要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散文,提高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优秀散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美好的意境的阅读,分析作者的生平和背景,作者写下这篇散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融入到散文中去,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看的越多体会的就会越多,对散文的欣赏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散文,也需要学生课下拓展。在欣赏散文美的过程中,要反复的阅读散文,从用字,用词到句子的流畅来欣赏;可以举办班集体优秀散文欣赏活动,根据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老师可以定期举办优秀散文欣赏活动,老师和同学可以交流自己近期欣赏的优秀散文,摘抄的优美的句子,对散文中抒发的情感的看法,也可以为散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绘画,加深对散文美的认识。

2.2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对向学生授课的同时,要向学生展现散文美的一面,就离不开图画的支持,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画,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认识,体会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幻灯片或是影片等,在课堂上通过让同学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父亲背影所用的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初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绘画出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提高同学的初步散文欣赏能力;然后,老师可以播放幻灯片或是影片,还原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场景,加深同学对父亲的印象,同时向同学讲述作者写这篇散文时的年龄、生活等,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最后,老师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结构,文中出现背影的次数,所运用的手法,所抒发的感情,达到什么效果等,从文中体现出的浓浓的父爱,该散文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让同学在进一步体验散文的美。

2.3在实践中体验散文的美

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散文的美,同时也要学会在实践中体会,使散文的美得到升华,通过对散文结构的描述,语言的剖析,文字的推敲,特色的总结,学生对散文的美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散文的欣赏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老师要鼓励学生反复的读散文,体会散文的结构,所用的描法等,然后进行自我创作,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也提高其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在对《春》一文的欣赏中,老师要向学生展示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效果,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在散文中的作用和美。

2.4赋予情感去赏析散文之美

散文正是作者情感的融入才给了散文生命力,才使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文中描写的情感,而让学生在赏析散文的时候赋予情感,这样便更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融情于景,有利于提升初中学生散文的审美能力。

3、结论

本文通过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了散文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提高初中生散文审美能力的三种方法,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散文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优秀散文范文第6篇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CN:13-1014/I)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该杂志在中国文学界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被广大读者推崇为散文领域的精英杂志。杂志聚焦于中国散文的传承与发展,推介国内优秀的散文作品,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散文作品及其相关研究。该杂志也定期推出论文,对相关文学现象进行剖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散文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同时,还邀请国内一些著名的作家、学者,为读者提供专业性强的散文论著。

该杂志一直注重对优秀散文作家的推介和扶持,致力于挖掘、发现与推介新锐的散文作家,真正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阅读环境,让读者欣赏到高品质的散文作品。该杂志以散文为主体,突出文学的魅力与气质,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支持。通过吸纳国内一流的散文作家和研究者,将我国优秀的散文文学推向更高的审美高度。如果你是一位散文爱好者,那么这本杂志绝对值得收藏。

优秀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宋代 政论散文 鼎盛时期

宋代在文学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以“词”著称的。但散体文是宋文最高的成就代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明代宋濂在《文原》中说:散文“自秦汉以来莫盛于宋”。此评价是非常客观准确的。宋代散文的成就是辉煌的,创作的作家和作品庞大而丰富,也是前代所不能相比的。

首先,宋代散文较之唐代在内容上讲是相当广泛的。

《全宋文》共8345卷,分360册,文字1.1 亿,文章178292篇,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科技、法律、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得到了反映。

其次,宋代散文在体裁方面是非常全面的。

宋代继承了前朝所有的散文体裁,辞赋、诏令、奏议、公牍、书启、赠序、序跋、论说、杂记、箴铭、赞颂、传状、碑志,哀祭、祈谢外,还对它们加以改进和发展。如文赋、记叙文、书序等,在内容和艺术上,比唐朝更为成熟,而且还拓展了一些新的领域,创制了一些新的体裁,如艺术散文、日记、诗话、词话、随笔,书画的题跋品评等。

第三,宋代散文在作家作品数量质量方面是极其众多的而优秀的。

《宋史?艺文志》称:“君臣上下,未尝顷刻不以文学为务,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讲说、纪述、赋咏,动成卷帙。”这说明在宋代散文的创作非常普遍,不仅作品内容丰富多样,而且作家数量众多,作家构成也非常繁杂,上至帝王公卿,下到布衣百姓都参与其中。《全宋文?序》称:“宋代文章,有别集流传者六百余家,如以无别集而文章零散传世者合而计之,作者将逾万人,作品超出十万”。由此,宋代散文的创作盛世局面可见一斑。 《全宋文》收录作者9176人,这个数字是先秦至隋代作家总数的三倍。其中著名作家也多,唐宋家宋代就占了六位。优秀作品传世也很多。唐代优秀散文集中出自韩愈、柳宗元之手,而宋代优秀散文作家流传于世的就有十几位。

宋朝一代,虽国力较唐衰微,且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然宋代立国达300余年,北宋王朝政权统一达160余年之久,英才辈出,文章鼎盛,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散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都取得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在这众多的散文中,以关心国计民生,参与讨论国家政事为主题的论政散文这种实用文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在这里所说的文章就是在朝堂之上用于商讨国家大事,解决公共事务的实用文,即政论散文。但在宋代之前很少有这种文章的汇编,也少有人专门研究政论散文。这是政论散文本身的性质和文书工作的特点及一定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其一,这类文章有的涉及国家机密,具有机密性;其二,自古围绕文章所做的文书档案工作都是世袭,皇家绝不允许文书档案流传民间,所以文书工作中传帮带的方式形成文书工作的封闭性。正由于与文文章与文书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即使有“章表奏议”文章的收集文选,也只是从文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评论。从南朝梁太子萧统编辑《文选》开始,各体文书尽管为历代选家所重视,但一直与文艺学混同在一起。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也说:“接《七略》,《艺文》,谣咏必录。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然阕而不纂者,乃各有故事而在职司也。前汉表谢,遗篇寡存。”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宋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由于宋代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政论文与文书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大发展,达到了封建文章史上的最高峰,文书专辑也相继问世。不仅文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出现了架阁库这样完备的档案馆,而且文书工作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并且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传递文书的驿站网络。文书数量大增,文风健朗,而且宋代几乎无论平民,官吏,在朝在野,皆言事论政,大大促进了政论散文的发展。并且由此,议论之风极盛,波及诗歌,散文,辞赋等,无不议论,而且论及内容之广,论政,论兵,讲学,鸣道皆有涉及,形成文章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诸如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司马光,三苏,黄庭坚,宗泽,范成大,杨万里,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这样具有代表性而且声名显赫的文章大家。其中尤以欧苏水平为最高。时评欧阳修文章“众莫能及”。他更以其雄冠一世的文章成就和奖掖后进的风范成为一代宗师,极大影响了宋代及后世的文章。在众多文字中最能体现欧阳修的思想和人品的就是政论之文,代表作如《朋党论》,针砭时弊,放言无忌,表现出成熟的政治素养和文章才能。苏轼在其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下,二十一岁进士及第,早在应试制科时就写了针对朝廷用人问题的策论《御试制科策》。当时还撰有《策略》,《策别》,《策断》共25篇,都是进献给皇帝的治国建议。苏轼的文章写作代表了宋代文章的最高水平,宋孝宗称他为"一代文章之宗"。

这种政论散文盛世局面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原因所在。

(一)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为政论散文的繁荣创造了客观条件

优秀散文范文第8篇

可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名单颁布后,我发现杂文再次遗憾落选。在“优秀散文杂文”奖里,有刘亮程的《在新疆》、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穆涛的《先前的风气》、周晓枫的《巨鲸歌唱》、侯健飞的《回鹿山》,全部都是散文,没有一部杂文集。评委们没有作出任何解释,只说是以得票多少排出来的结果,我对此骨鲠在喉,忍不住又跳将出来,发点异议。

首先,鲁迅文学奖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而设立、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文学奖,其中既然有“优秀散文杂文”奖,那就应该既有散文又有杂文,即便散文多一点,无论如何也要给杂文留下一席之地。如果连一部杂文集都没有,这个奖项的名字就值得商榷,干脆就叫“优秀散文”奖得了。全国直接以散文名义设的文学奖,有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军旅散文奖,包含散文奖的文学奖则有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而杂文唯独就这一丁点地方还被散文挤没了,这让众多杂文作者和读者情何以堪?

其次,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当代杂文宗师,他的最大文学成就是杂文,他一生最钟爱的文体是杂文,他最见水平和思想的是杂文,最有影响的还是杂文,离开了杂文,鲁迅就不是鲁迅了。那么,以鲁迅名义命名的文学奖却没有一部杂文作品,那就好比《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只剩下马谡、司马懿和一帮打扫卫生的老兵,再热闹也是瞎热闹。鲁迅先生倘若地下有知,肯定会拍案而起的。

再次,“得票多少”的评选规则看似公正,其实里边大有文章可做。譬如评委的组成,据我所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杂文类的评委,张胜友、彭学明、王力平、布仁巴雅尔等全部是散文界或文学评论界人士,没一个是搞杂文的,既对全国杂文创作的态势不了解,又对各地杂文家基本不知底细,指望杂文作品在这里得高票恐怕不大现实。而且,各地作协推荐的作品也先紧着别的文体,杂文能不推荐就不推荐,能排在后边就排后边。这样,杂文作品得票少,进而被淘汰落选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就说这次唯一被提名的杂文集《忽然想到》,是老杂文家陈四益的多年心血所凝,文采斐然,思想性强,最后还是很遗憾地惨淡出局,令人喟叹。

是杂文创作不景气吗?非也。国内文坛始终有一批非常活跃的杂文家在不断推出精品佳作,老杂文家宝刀不老,屡有新作;中年杂文家风头正劲,力作迭出;青年杂文家后来居上,“咄咄逼人”。还有一批实力不俗的杂文作者在默默耕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反腐倡廉,呼唤社会公平,作出了突出贡献。忽略了他们,是不公平的,也与鲁迅文学奖的主旨相矛盾。

平心而论,杂文固是一种不起眼的“小文体”,但小文体未必就做不出大文章,与鲁迅同时代的一些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大都湮没无闻了,而以创作杂文为主的鲁迅,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论文坛怎么风云变幻,评定座次,他都被奉为宗师,这就是杂文生命力的明证。轻视鄙薄杂文者,只能说明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一人向隅,举座不安”,文艺百花园里少了杂文这朵小花,就不能叫百花齐放;鲁迅文学奖缺了杂文奖,不仅会挫伤广大杂文作者的积极性,也确实有点名不副实。

【原载2014年8月21日《郑州日报・郑风》】

优秀散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散文教学 反复品味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本单元巧妙地以“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来破题,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新的散文、小说等的阅读角度。在晓雪的《关于散文〈白鹭〉》一文中,作者引用了德国启蒙思想家、著名文艺理论家和剧作家莱辛的一句话,“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显然,作者是在对散文阅读提出要求。可惜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同行只将这句话当成文章的一个内容,没有意识到既然是散文家谈散文,那就意味着散文家给出了一种有效的散文阅读方式――散文应当是用来反复品味的!

反复,不是机械地反复,反复应当意指循序渐进、逐步递进式的反复,如同某些食物一样,越咀嚼越香的那一种。笔者寻觅到了这一散文阅读的要旨之后,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初读,为反复品味奠定基础

反复一定是多次阅读,既然是多次,那就肯定离不开第一次,第一次阅读应当是反复的基础,且应当是一个重要基础,一篇优秀的散文能否让读者愿意去反复地读(哪怕此时还不是品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一次阅读的感受。

《白鹭》无疑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出自散文大家郭沫若先生,将其视作“优秀的散文”时,很大程度上是从角,甚至是从文学专业的视角去作出界定的,如同伯乐相马一样,只有伯乐的眼光才能识别出千里马。对于初中散文教学而言,《白鹭》一文入选初中语文课本,自然是教材编写者们认为学生具有阅读这一优秀散文的必要,而阅读的能力可能倒不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这就给一线的语文教师带来一个明显的挑战: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一散文的优秀呢?而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又在于初读的质量。

笔者以为,《白鹭》一文的初读,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白鹭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这一说法似乎俗了一些,但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其它方式的调查均表明,如果学生根本不知白鹭为何物,那他是根本无法体会出郭沫若笔下那些优美文字的真实含义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笔者所在地区常有白鹭掠过,有时还会停留在操场上;即使难见真的活物,那也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来为学生建立白鹭的第一形象;在学生感知了白鹭之后,不要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而应当再让学生尝试去描述白鹭,这是一个对白鹭的形象认知到相对抽象的语言描述的过程,学生描述得无论好差,均是下一步阅读课文的重要铺垫;最后,让学生初读课文。

这一过程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笔者以为最大的意义即在于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与描述作为铺垫,那初读就有了基础,也就有了比较,因为比较,学生就更容易发现郭沫若文笔的不凡之处。

二、反复,为有效阅读提供动力

散文的味道是读出来的,而且这种读应当是反复阅读,某种程度上讲,反复阅读就是有效阅读的原动力。事实上,因为有了上面有质量的初读,学生的反复也就有了动机。正如不少学生所说的那样:我怎么就想不出这些优美的词语呢?读着郭沫若的《白鹭》,就感觉白鹭像是活的一样。这样的感受成为反复阅读的驱动力。

反复,其实在晓雪的文中也给出了注脚:它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然后再看《白鹭》一文,看看骨子里的韵到底是什么样子?“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分一忽,原来竟有着如此的差别!而当“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便又是另一番风景,就如同将看世界的镜头忽然拉远了一样,一下子给人一种纵深的空间,于是白鹭不再只是白鹭,而是一幅美景中的灵魂。而“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则又是另一种意境,黄昏是常常让人感觉到哀愁的,但因为有低飞的白鹭,似乎哀愁中就多了一分生命的气息,于是人生的各种滋味便似乎蕴含其中……读着这么多优美的语句,白鹭不就是一首诗吗?

显然,要寻求这些骨子里的韵,要能通过有尽之言读出无穷之意,必须是反复的结果。在这里,反复不再是一种生硬的阅读方式,也不是教师指令下一个机械动作的无意义重复。在这里,重复是源自于学生内心生成的需要,不断地发掘《白鹭》一文意蕴的动力,是源自于学生对美妙文字的追求,是源自于学生对美妙文字筑造的美妙意境的向往。

三、品味,为散文学习培养习惯

反复是品味的必然途径与动力,而品味则是反复的目标与价值追求,这便是有意义的反复与机械重复的区别。品味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品味一定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阅读经历,去解读新的文字,并从中寻找出符合内心需要的意蕴的过程。

品味未必像有些人所描述的那样高大上,似乎是一个飘在空中的仙女的样子。其实不然,品味就是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某一事物哪怕是细小事物中意义的过程。有着这样的教学理念,那即使是基础最为薄弱的学生,也不应当被排除在品味散文之外。

【参考文献】

[1] 王伟雄. 初中散文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探微,《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5(4).

[2] 范维胜. 摒弃初中散文教学的“去散文化”课堂,《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5).

优秀散文范文第10篇

但是,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把有关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与技巧等介绍给学生,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只有正确地选择和合理地运用散文文本及其内容,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归纳和运用有关散文阅读的知识、方法与技巧等,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适宜的文本,并确定其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教师要遵循以下四个有效的原则:

一、切合性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选择文本,并根据学情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首先是文本的切合性。教师要重视选择内容相对完整、价值取向明显的优秀散文。整篇散文或节选的散文,都要有鲜明而积极的价值: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要切合学生的阅读需要。优秀的散文往往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亲身体验和满腔感情,一定能感染学生。再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看,优秀散文内在的情感美与睿智美一定会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其次是教学的切合性。教师不仅要重视选好文本,还要紧扣文本,确定其课堂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教学方法,行之有效地让学生阅读散文,深入作者创造的美好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与作者在人生经历、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距,要考虑到学生的固有知识面、生活经验和对文本的兴趣程度。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及其精神世界,教师就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细致地体验作者特有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世界,从而让学生真正地走近作者。

因此,教师重视文本及其教学内容,让选文内容具有可读性,让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能让学生体验到散文的思想美、艺术美和语言美等。对于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散文,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生动感人的内容,而不必使学生陷入“混沌”状态的讨论中。

二、欣赏性原则

散文是一种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生动的文学作品。在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从欣赏的角度挖掘文本的美点,让学生充分享受散文的魅力,陶冶情操。

优美的散文总是饱含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师要让学生用心灵去品读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优美的散文常常描绘美丽的景物,构成优美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去欣赏,想象自己身临其境,从而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优美的散文往往有着动人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语言的魅力,品味表达技巧与风格,以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必过多地介绍散文的有关知识,也不必事先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要尊重学生“原生态”的体验,恰当地指导学生欣赏文本。适时地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欣赏来感知文本,合作交流来理解文本,不断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审美水平。这样,一定能够形成阅读与欣赏并存的高效课堂!

三、启迪性原则

散文能让人欣赏美景,也会令人思考人生。优秀的散文总是凝聚着作者对自然、生命与宇宙的感悟,教师要让学生透视文本的语言,去探寻作者思想的灵魂,并由此激发对生命的思考。

散文中有关对学生的学习、欣赏和思考等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师在课前都要考虑,是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进行散文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体验了作者的情感之后,还要有理性的思考,才算是真正走进散文阅读的审美层次。教师要把能启迪学生思想的文本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后,可以带领学生,再拓展文本,把学生领进更辽阔的思想领域。

当然,对学生能够自己赏析的散文内容,教师不必引导;在学生阅读散文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细心启发,以自己对文本的领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为散文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关注、思索与情思,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去认真地感受与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进而丰富自己的思想。

谈及文本的启示,教师要以慧眼察觉所教散文的思想价值;要让学生振奋精神,拓宽视野,并紧扣文本,畅谈对生活的理解,从而展现散文的思想意义;也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的思想依赖语言的传递,从而在品味散文语言表达的技巧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四、渐进性原则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是逐步提高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要循序渐进。就整个中学阅读教学而言,面对散文内容的选择,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与阅读水平,要考虑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认知发展规律,要考虑教材的整体编排。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从赏析与写作的角度看,都有着丰富的知识,学生需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看,散文有难易之分,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生活体验来感受、理解。学生要真正地理解散文的主旨,有时需要透彻了解文中的有关事物或人物的相关知识,有时需要全面认识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心灵世界,有时需要弄懂散文中运用的某种艺术手法的作用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思考、体验、理解、积累和运用。

总之,在确定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时,教师要综合考虑以上有效的原则,不能顾此失彼。面对学生,教师要定位学生的阅读期待;面对文本,教师要认识文本的价值取向;面对课堂,教师要实现课堂的阅读目标;面对教法,教师要考虑教法的巧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不断地思考散文有效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并去尝试、总结、交流、完善,就一定会圆满地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上一篇:描写菊花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赞美老师的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