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0:05:14

幼师教育学论文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陕西

在本文中“学前教育”一词取其广义(泛指)的含义,即大致指0到6、7岁儿童的教育。而“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这三个词若就其广义的含义论,因此,笔者在搜集资料时,对陕西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均是广义的含义)三方面的成果均进行了搜集。

一、学前教育发展中政府行为研究

其研究又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地位和应有的作用。韩潇筠的硕士论文《公共财政视域下的陕西学前教育改革研究》认为陕西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均是公共财政改革滞后所致,并提出了陕西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改革的指导思想、投入主体、投向管理及改革模式。熊文洲的硕士论文《陕西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研究》分析了陕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陕西民办学前教育政府规制的建议;第二,近年来出台的有关陕西学前教育的政策。如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相关文章有拓春晔《对有效实施幼师国培计划的调查研究―以“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技能培训”项目为例》、曹珂瑶的硕士论文《幼儿教师部级培训实效性研究―以陕师大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例》。两篇文章均以陕西省所承办的幼儿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为例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此外,陕西许多贫困地区(包括很多部级贫困县)都实现了学前教育的免费,这也自然使得这些地区政府的学前教育政策得到较多关注。上面列举的例子均是对某一具体政策的研究,而马雅玲《陕西学前教育发展前景综述》则对适用于全省的《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两个文件的规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就如何落实这些文件中体现之新政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研究较为宏观。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面,李可娟的硕士论文《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通过对陕西省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六所院校相关人员的调研,指出了陕西省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计划的不足之处及其现行课程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邰康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设置研究》选取了陕西5所2013年具备高职学前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对其在美术类课程设置方面的得失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的思路和对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面,甄俊芳的硕士论文《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通过对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武莺歌《陕西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式初探》则针对陕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钢琴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另外,王瑜《对我院学前教育学科及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提出了提高陕西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水平的建议;屈亚文《学前教育学科文献资源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在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三类用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学前教育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提升文献资源特色的对策。

三、幼儿园、幼师研究

幼师方面,杨帆《陕西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了陕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姚建国《陕西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补充的调查与分析》论述了陕西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与补充机制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制度的建议,其《陕西省学前教育教师问题分析》则分析了陕西省现有学前教师队伍的特点及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幼儿园方面,王莉硕士论文《托尼布什的管理模式与我国幼儿园管理实践适切性研究》在对陕西省幼儿园抽样调查和分析托尼・布什(Tony Bush)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我国幼儿园管理实践间适切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和利用托氏理论的方法;侯普顺《以德促教,全力打造品牌幼儿园―武功县实验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做法和体会》论述了武功县实验幼儿园在德育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向华《经济转型中陕西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了在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优化陕西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的问题。此外,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学方面,陈品帆的硕士论文《陕西省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基础数据库及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研究》分析了陕西省学前教育学校所需求的基础数据库数据项信息及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相关功能,并提出了推进陕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邓亢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现状调查与反思―以陕西汉中地区为例》研究了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从前述研究成果看,近十几年来有关陕西学前教育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首先,学者们的研究都立足于陕西学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次,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课程、教学、教师、教育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行政、教育原理、儿科医学等领域。再次,研究方法多样,跨学科研究突出。使用到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政策分析法、文献法、描述性研究法、跨学科研究等等。跨学科研究表现为学前教育学与社会学、医学、艺术、文献学等的交叉研究,如屈亚文的《学前教育学科文献资源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是文献学和学前教育学的交叉研究,而此种研究对于学前教育学科文献体系的构建是颇为有益的;再比如关于婴幼儿营养状况及健康教育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儿童医学与学前教育学的交叉研究等等。

另一方面,近十几年来有关陕西学前教育的研究也存在问题和不足。第一,研究内容仍有待拓展。如对陕西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出问题的研究,再比如对陕西一些贫困地区免费学前教育质量等的研究。第二,研究视角需更多地集中在幼儿本身。前文所举文章大部分是以政府、高校、幼师、幼儿园等为研究视角的,第三,研究方法和理论仍有待创新。上文所列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对陕西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现象和问题的研究,缺乏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第四,研究成果多而滥的状况有待改善。前文一些研究成果几乎“雷同”,如宁玉梅《陕西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对策》和宋炜、李兆平《陕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再比如李少梅的博士论文《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和张益萍的硕士论文《公共政策视域下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路径初探》。(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淑, 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

[2]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导师范教育要下乡、教学做合一,为幼师生到农村顶崩实习支教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在陶行知思想指引下的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的意义、主要困惑以及主要措施等观点。

陶行知先生指出:“中国的师范教育多半设在城市里,对农村儿童的需要和疾苦不能理解和适应”n驰主张师范教育要下乡,走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乡村学校教师的道路。陶行知先生还指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侧也倡导师范生“教学做合一”,就是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简称幼师生,下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强化幼师生的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既是幼师生深人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师范教育下乡活动,又是幼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活动,这是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对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一、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意义

1.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高等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这项活动打破了传统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师大学生在校期间,用一学期时间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增加了幼师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办学的定位,对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支援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这项活动缓解了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短缺,缩小了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促进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高了农村幼儿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幼师生的基层教学实践,还可以锻炼幼师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增进对农村教育的感情,巩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同时,大学生的到来,给贫困地区带去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无疑会提高农村幼儿的素质。

3.幼师生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是落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和教师教育下乡思想的体现。顶岗实习支教能使幼师生提前适应幼儿教师的岗位,有效提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到农村学校的就业比例,是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顶岗实习支教也可称为顶岗教学做,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体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构建了教师教育院校与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平台,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培养内容和过程上的融合,符合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师范教育下乡的思想,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是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顶岗实习支教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陶行知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在基层农村的实践。

二、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师范教育思想阻碍了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开展。传统师范教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际运用知识的偏向,这就使幼师生会说不会做,实践能力较差。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师范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人才培养不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幼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幼师生普遍未经艰苦环境的锻炼,对贫困农村的现状缺乏了解、缺乏感情,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山老贫困地区任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脱离社会和农村实际,单纯按大纲和教案搞教学,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实习时间短,多数集中在城镇幼儿园,实习中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少,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巫需加大改革力度。在考核标准上,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校内表现作为唯一依据,没有真正把社会实践和社会评判作为根本标准,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虽基本上可以适应基础教育的一般需要,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

2.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性和人文性不足。课程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离开了课程,教师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的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教育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能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在课程设置体制当中,也没有考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性。人们一般都认为,具备一定的学科文化知识就能胜任教师职业,而无须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忽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因此,幼师生从教前普遍是强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技能,幼师生总共学习三门教育类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就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不仅使幼师生的从教素质受到严重影响,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3.高等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空、繁、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远离培养目标,也脱离了教师教育自身特点和幼儿园的实际。目前,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类院校使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大多是一个固定模式下的统编教材,而且知识老化、结构单一、内容空洞抽象,缺乏幼儿教育教学前沿性动态与信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许多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改革实践不衔接;高等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对农村幼儿园现状缺少了解,很少知道幼师生所学知识与幼儿园实际的联系,因而幼师生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幼师毕业生只是“半成品”,这严重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的声誉。

4.教育课时比例偏少,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据了解,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中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分别是为5%左右、4%左右,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的15%左右。笔者了解到,当前幼师生在支教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学科知识不足,而是教师技能差和解决儿童心理问题能力差。由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不多,尤其是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幼师生在校期间学到的仅仅是书本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却很少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对教育课程普遍不重视,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只在于传授书本上的概念、规律、原理,教过就行。加上教材本身也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感到学不学意义不大,把教育课程视为是“无用、多余和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教育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直接影响了高等幼儿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加强幼师生到农村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顶岗实习支教的领导。要坚持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幼儿园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和教师技能,愿意到基层包括农村献身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合格幼儿教师这一办学指导思想,不断健全和完善顶岗实习支教管理制度及顶岗实习支教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利用校园网、院报、学报、广播、壁报、电子显示屏等,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

2.把顶岗实习支教作为整体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深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校内教学总课程模块、总课时、总学分不减少,在幼师生五个学期的课程中,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用完整的一个学期时间到基层顶岗实习支教,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公共英语、计算机教学实践等环节。每周由五天工作制变为五天半工作制,每天上午由四节课调整为五节课(实施45分钟课时制改革)。这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挤出半个学期的课时,加上原来教育见实习的半个学期时间,累计一个学期,用于顶岗实习支教。通过一系列改革,确保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3.为幼师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支教创造有利条件。在幼师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期间,不安排其重修课程考试、普通话测试和毕业照像等工作。幼师生上岗前,要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并达到合格以上成绩;参加所在系统一组织的校内岗前培训,试讲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经院校统一组织考核,拿到“顶岗实习支教合格证”后方可派出。顶岗实习支教结束时,受援学校综合考评完成任务者,顶岗实习支教成绩记人学生本人学分。

4.对幼师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关心,确保幼师生培养质量和顶岗实习支教质量。幼师生的教学工作和吃住等生活完全服从当地管理,进驻和撤离时间与受援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同步,工作上同当地教师统一要求,生活上同当地教师统一对待,因病因事请假者须经受援县市区教育局和所在学校批准。院校选派责任心强、有支教和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不再安排这些同志的校内工作和教学任务,集中精力搞支教。除具体协调联络受援县市教育局和受援学校外,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5.组织顶岗实习支教师生在完成好受援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顶岗实习支教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出板报、办广播、刷标语、到农户走访、进行社会调查、参与文明村组和文明家庭评选,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顶岗实习支教幼师生利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法律咨询、家电维修、果树栽培、种植养殖等技术服务活动,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领域和教育事业也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师教育管理体制顺理成章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转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灵活。转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

关键词:幼师转型; 幼师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一、幼师转型

在我国,幼师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到民国时期慢慢完善,再到20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起步阶段,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建立了较完整的幼师教育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幼师教育也在不断的前进和转型。其转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即20世纪90年代的艰苦摸索,2001年~2005年间的痛苦磨合,2005年以后的稳定发展期,目前的主要任务时提高内涵和质量。

就世界范围而言,各国纷纷把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幼儿教育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必须达到专科学历甚至是本科学历水平。幼师师资培养层次和年限都提升到高等教育水平,就培养年限来讲,最短需要三年,最长的是法国,对幼师师资实行的是“3+3+2”的培养体制,即3年高中毕业后择优录取,先接受3年大学通识课程,再进行2年专业培养。

可见对幼师学校进行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课程体系、提高培养目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由三级师范转型为二级师范,由中专性质升格为大专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并入高等院校,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专业、一个系或一个学院,或在原校建制和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中专学校合并成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这样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幼教师资职前培养的质量。

二、幼儿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012年8月,著名儿童教育学家殷红博教授接受新华网专访,与我们谈儿童的学习与教育。她认为:未来二十年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不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而是今天一流的、系统的幼儿教育的结果。幼儿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实际上未来的杰出人才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在幼儿时期已经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之已经具备成功所必须的综合潜力了。这种综合潜力是直线性的,甚至爆发性的,这正是良好幼儿教育所带来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国内外研究中都有体现。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关键期早教将决定孩子一生,曾在在他的专著里谈到幼儿教育关键期的重要性时指出:6岁前一年的教学效果也许以后8、9年的教育都难以达到的。

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把握幼儿师范学校转型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从整体上提高幼师师资队伍的水平。如果把幼儿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幼儿教师则是大树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幼师专业的学生就是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师师资的素养。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全面促进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转型后幼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培养目标决定转型后的高等学校的幼师专业既要有师范性,也要有职业性。幼师专业的建设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而构建满足上述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幼师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最终落实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门课程对教师比对学生更有意义。如果这门课程不能改变、鼓励、困扰以及启发教师,那它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将不会发生影响。供教师教学用的课程必须是第一流的。如果它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它势必凭借对教师已经产生的影响而表现出来。”

我们传统的幼师教育专业课程以艺术教育和“三学六法”为主体。即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计算教学法、幼儿常识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法、幼儿体育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除“六法”具有明显的幼师专业的特点之外,其他课程主要从邻近专业延伸而来。

例如,从师范教育延伸过来的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基础等文化课和书法、美术、简笔画等教师基本功课程;从心理学专业延伸过来的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等;从教育学专业延伸过来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史、甚至还有幼儿保健卫生学等;从艺术院校延伸过来的基本琴法、钢琴、声乐、乐理、舞蹈、视唱练耳、美塑等。这些课程不仅保留着师范学校和艺术院校的基本教学内容,而且一直沿用着之前的培养方法和教学风格。这样的课程体系,形式上好像合乎逻辑,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将师范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体系混乱,内容庞杂,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不太适合现代新型的幼师教育。

幼师专业新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幼师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的人,其次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最后才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程主体应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类:通识类课程。包括文化课、体育课及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等等。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职业道德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类: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程承担着专业立论的功能,它必须紧密结合幼师教育专业的需要,又能反映出学科的精华。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活动指导、婴幼儿保育等。 目的是让学生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理解最基本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并能运用这些观点和理念指导自己的专业行为。

第三类: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幼儿教师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训练。这里重点说明两种技能。一是教师基本技能。它包括:口语表达技能,如教师口语技能、普通话表达的技能、演讲技能等,可以使幼儿教师在授课或与游戏活动过程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知识与情感;写作技能,如幼儿园常用文体写作、教案设计、教学笔记、幼儿成长记录等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指幼儿教师利用计算机查找素材、处理素材或制作课件的技能。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二是专业技能。它包括: 艺术技能,如唱歌、跳舞、弹琴、表演、简笔画、手工甚至社交礼仪等;教育组织管理技能,如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沟通的技能、组织管理班级技能、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如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的技能、教育环境布置的技能、幼儿发展评价的技能等;教科研技能,如发现教研课题的技能、开展教研活动的技能、撰写论文的技能等。

第四类:实践性课程。包括各类见习与实习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实际上,课程建设一件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幼师教育专业调整好,培养优秀的幼儿师资,才会不辜负幼师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振宇.:面向21世纪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R〕//教育部师范司.师范教育研究项目结项报告,2001.

〔2〕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委员会:中国幼儿教师教育转型〔M〕.新时代出版社,2008.

〔3〕杜成宪、单中惠:幼儿教育思想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朱家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学前教育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论述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幼师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出德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抓住学生个体道德的特殊性;注重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德育与创建先进校园文化相结合,发挥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一、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重新认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

我国当代教育家吕型伟曾预言:“如果说21世纪的教育有什么值得担心的问题,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德育。从20世纪以来,世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人类的道德在不断地滑坡,而且似乎至今还没有找到遏制的办法。”如何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变化,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认为,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如何做好幼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提供了行动指南。学习“三个代表”重要论述,以此来审视我们过去的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

1.针对性不强,远离现实生活

长期以来,与传统计划体制和产品经济相适应,我们学校德育目标有两大特点:一是模式化,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德育目标单一,缺乏针对性;二是理想化,脱离学习现实生活和道德认知水平,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德育往往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德育模式,只局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品质规范,只重视道德价值的指示,不重视道德价值的澄清;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以至使这种德育具有“灌输的味道,缺少一种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推理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创造性不足,科学化程度不高

当前德育投人与收人明显反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已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具体表现为大题大作,内容空泛,一般化号召多,笼统说教的多,严重混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质的差别。在当前新形势下,幼师生的成长规律、思想发展特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德育工作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在内容上加以更新,切实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德育内容。

3.德育方法陈旧单一

以往学校德育工作采取系统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重视教育者人格示范和现实生活中榜样典型的诱导,集体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奖励措施强化等方法,这些方法曾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天依然有其积极的效果。但从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时代特征以及道德内化过程看,存在着重道德理论灌输,轻道德选择能力培养;重道德规范约束,轻人格培养;重道德榜样示范,轻个体自觉的倾向等。

以上问题导致幼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幼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价值观多样化、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淡化和庸俗化的倾向。特别是当前封建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各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加人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凸现,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幼师生的心态或多或或少会出现偏颇和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幼师生德育工作,让他们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融人灵魂,最终内化为当代幼师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德育工作者必须从“三个代表”的战略高度锐意创新,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科学引导、寓教于乐,帮助当代幼师生健康成长。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户细致,潜移默化。”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活动,是幼师生陶冶情操、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1.德育目标层次性,注重针对性

学校德育作为一种理性实践活动,德育目标是整个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我们在具体分析了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政治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上,把德育的目标分解为三个层面: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高尚的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师德教育;正确的思想政治取向。各年级教育重点既互相渗透,又各有侧重。从“做文明人”到“做有高尚伦理道德的人”,再到“做有崇高理想和政治抱负的人”的不同层次要求,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引导教育学生一步一级,拾级而上,这样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目前,尤其要向学生贯彻宣传“十六大”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十六大”理论学习、知识竞赛、演讲赛、征文比赛等等。

2.德育内容全面化、务实化

德育要提高实效,在内容上必须作出重大改革。德育内容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当前的形势及幼师生的品德水平确定的。幼师生今年迁人温师院校园,环境的巨变对他们的思想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幼师生的德育更应针对性地、科学地、系统地安排内容,多年来,我们在坚持“读书、教书、做人、育人”的教育传统的同时,注意根据时展的要求和基础教育需求,重视了学生现代公民素质教育。如,公益意识、环境意识、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教育等,让学生强烈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时代责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加强学生的引导教育和理论培训;狠抓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教育,特别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幼师生职业人格的养成。

3.德育的途径、方法多样化

(1)坚持德育面向全体和个别学生特殊性相结合

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个体素质的核心。教育是激发生命,激发生命力,使学生能以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的事业,生命力首先是道德力量。因此,幼师德育工作一定要面向全体基本道德要求,不能降低标准。近期,我们在坚持幼师生道德教育常抓不懈之外,还加强了幼师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畅谈学习心得,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党校学习。半个多学期来,全校760人中,参加学习小组的学生多达180人,向党组织提出人党要求的已达258人,已有110人参加马列理论小组学习,其中,已有50人被推荐进人温师院“业余党校”学习,有10位学生被推荐为人党积极分子。这种热爱党、向党靠拢的政治风貌,是从1984年温州幼师创办18年来前所未有的。认识共产党的先进性,歌颂党,在幼师蔚然成风。这种高涨的政治热情,在全体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从众心理效应。学生中生活上讲攀比、讲享受的人少了;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少了;违规违纪的减少了。讲刻苦、讲上进的人多了;讲文明、守纪律成风;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集体争荣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广大幼师生的师德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树立。当然,群体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风貌大变的同时,也有个别学生跟不上集体前进的步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适当运用自我教育(自我强化、锻炼意志、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反馈),让这些学生主动拟定教育计划,积极采取强化措施,自觉进行思想道德转化和行为控制,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发展有巨大作用。

(2)注重学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独特作用

为改变过去德育教育“我说你听”的单一僵硬形式。多年来,学前教育学院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实习、军训、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必修内容,列人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比如:学前教育学院与温州军分区干休所结对,部分学生组成青年志愿者,为老干部读报、演出节目和生活护理。老干部则以自己亲身经历向学生讲革命故事,讲革命传统,讲人生哲理,为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难。在双向交流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老干部的晚年生活注人了生机。此外,每年利用暑假安排全校学生到各自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和幼教实践活动,有部分学生担任乡镇团委书记临时助理。去年4月份我院选出320位同学进行排练,参加今年10月12日的第十二届省运会开幕式的大型演出,精彩的表演受到组织单位和社会新闻界的一致好评。社会实践既是学生结合专业、发挥特长、消化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产生了良好的德育效果。超级秘书网

(3)注重德育与创建先进校园文化相结合,发挥先进文化的熏陶作用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温师院校园美丽宽敞,始终保持绿化、美化、净化的特色,其布置构思精心。从教学区到生活区,标语横幅一步一牌,橱窗的各类宣传专题、影展书画、讨论专栏,融合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学前教育学院迁人温师院后,学生们感受最深的是大学校园文化气息浓厚、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如:大学生素质拓展月系列活动、各类讲座、小品表演赛、“十六大”演讲赛、征文赛、“新生杯”设计赛、排球赛等等,通过这些健康向上的主题活动,使幼师生们陶冶情操、接受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我们还根据幼师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具有时代特点,如:我爱教师职业演讲赛、“十六大”手抄报、主题班会等,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时代精神在学校深人人心。

4.德育队伍的建设

教育这自身的形象和素质,对受教育者能否接受其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当代幼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自我意识强,但思想状况却复杂,所以,不仅要靠真理的力量,也要靠人格的力量,这就需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在师德方面做学生的表率,要以自身高度的觉悟和高度职业道德感染学生,关心学生,对工作一丝不苟,好学不倦,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勇于探索规律,才能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教育人、引导人、感召人的作用。

学校应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德育队伍,按照“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要求,建立一支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党、团、学生会在德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将学校各种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目标,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措施,发挥德育队伍的整体功能。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师 中高专 衔接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3-02

一、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

1.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学科发展需要

“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幼师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幼师高专教师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幼教/学前教育学科研究水平。我国当前对于“高职高专”、“教师科研能力”、“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的研究较多。中高职专衔接期是幼师高专在科研上能否顺利过渡的关键期,但目前极少有关注这一特殊阶段幼师科研能力的研究,幼教科研正处于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

2.高专院校本身发展需要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是幼儿教育的先导工作,是幼师高专的核心竞争力,但队伍庞大的中职中专升格为高专后衔接期的幼儿教育科研工作是严重薄弱环节,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幼师教师专业发展由三阶段组成,即职前师范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学习,幼儿园岗前培训和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作为培养幼师的学府,幼师高专教师科研能力不仅影响了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的科研基本素质,更是影响幼师高专自身核心竞争力量和未来发展实力。

3.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2012年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61条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备“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专业能力。201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十九条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多数幼儿园教师是由高专院校培养,学生们的生源水平和就业后的业务能力一直是在幼师高专高度关注和担忧的重点,更是无暇顾及幼师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幼儿园就业后教师专业发展在科研这一环节上出现断层。

二、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问卷(155份)

基本资料:年龄:__岁;性别:__;所教科目:__;学历:__;职称:__;工作量:__

问卷正文:1-13为单选题;14-16为不定项选择题

1.学校升格后,您是否适应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A非常适应 B比较适应 C适应 D不适应 E很不适应

2.您是否对科研感兴趣?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感兴趣 D不感兴趣 E很不感兴趣

3.您对科研工作的态度是:

A非常积极 B比较积极 C积极 D不积极 E很不积极

4.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将科研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您的看法是?

A必须 B应该 C可以 D不应该 E绝不能

5.如果职称评定不考核科研成果,您将怎么对待科研工作?

A一定参加 B想参加 C可以参加 D不太想参加 E绝不参加

6.您是否有自己明确的研究方向?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 C明确 D不太明确 E很不明确

7.您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与趋势是否熟悉: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8.您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吗?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9.您是否熟悉SCI/SSCI/EI/CSSCI/CSCD(任何一个都可以)?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0.您对CNKI的熟悉度如何?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1.您使用CNKI的频率如何?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几乎不用 E从未用过

12.您是否熟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A非常熟悉 B基本熟悉 C了解 D不太了解 E根本不了解

13.如果指导大专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话,您觉得:

A完全能胜任 B比较能胜任 C基本能胜任 D通过努力勉强能胜任 E不能胜任

14.您做科研工作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

15.您参加学术方面的业务培训或讲座的目的是:

A感兴趣 B职称评定 C提高个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务 E其他:____

16.目前制约和影响您开展科研工作的因素有哪些?

A缺乏科研意识 B缺乏资料 C缺乏信心 D缺乏经费 E体制不完善 F缺乏指导 G管理不到位H缺少科研带头人 I缺乏经验 J工作量太大 K非制度因素 L其他:

(二)访谈调查

为了补充问卷中的不足,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和性别的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涉及以下五个问题:中高专衔接期科研适应;对幼师科研的认识;本校科研存在什么问题;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以及对学校科研管理的建议等。

(三)结论分析

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与观察结果一致,即升格后科研意识与能力薄弱,缺乏科研能力与信心。第一,制度不健全,机构能力不成熟,非学术性影响大。第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做科研目的比较功利。第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缺乏带头人,学实践成果丰富,转换不成理论成果。

三、幼师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反思

1.高校方面

第一,明确幼师专业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先导,但衔接期高专教师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同时队伍又日益庞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重。第二,端正科研理念。摈弃“职称为上,学术草草”的功利主义,潜心研究幼师教育教学工作。第三,执行过程中求方法,切不可徒有热情苦于无法而失去信心。为此可以建设合理的科研制度;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开设科研方法课程;指导幼师专业毕业论文等。

2.幼儿园方面

第一,明确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改变幼儿园保教工作仅停留于经验主义的现状。第二,端正科研理念。切不可简单的认为科研工作是高校教授们的事情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打破专业和研究对象层次。建立健全并学习园本科研制度,普及科研法制意识。第三,执行过程中抓特色,做具有特色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如民族特色、国学特色、蒙氏特色等。针对不同基础的教师进行科研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增强信心。

3.园校合作方面

目前幼师高专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与合作工作并默契,高专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去幼儿园工作,毫无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法学习基础,为幼儿园保教研工作带来不必要的二次培养负担。园校合作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方面,杜绝两个阶段脱节现象,可联办教法等课程,共同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第二,实践方面,高专在科研方法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中结合幼儿园案例。第三,科研项目合作方面,高专要发挥学术职能,指导幼儿园的在职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金日勋.中专升格为大专后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2]雷小生,刘淑春.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3]覃兵,莫明琪,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0(15).

[4]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6).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6篇

前几日,接到学部学生办公室刘春荣老师的电话,说《学部通讯》下期“人物专访”约请了俞启定教授,询问我能否在“百忙”中帮忙做个访谈。我虽不是俞老师的亲炙弟子,但从读书到工作,他一直是我很亲近的老师,熟稔自不必说,便很爽快地应下了这个任务。在和俞老师的博士生王欢一起斟酌采访框架后,我们与俞老师约了访谈时间。俞老师很迁就我们,在将近3个小时的访谈中,拍摄电影的童星经历,“上山下乡”中云南建设兵团的峥嵘岁月,重返学校读书的喜悦,第一位教育学博士答辩时的豪华阵容,留校工作后的教学与行政“双肩挑”,近年来的“学术转向”…… 往事一一在我们面前呈现,臧否人物,挥斥方遒。随着访谈的推进,我们的访谈内容逐渐丰盈。在访谈中,俞老师说他最为自豪的是一件事――“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婴班小朋友到博士都教过”,他爽朗地“哈哈”笑着,颇有几分孩童般的得意,真性情荣光绽放。

俞启定教授1948年8月31日出生在武汉,祖籍浙江绍兴,6岁时随工作调动的父母迁入北京,7岁入直钧小学堂读书。直钧小学是由私塾改良而成、以开办者名字命名的私立小学(后改为公立),教学方法还有几分旧私塾的模样。除去1969年至1973年在云南建设兵团插队外,俞老师一直生活在北京。1979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1981年留校工作,至今已在北师大讲坛耕耘了整整30年。

曾经的童星

俞老师的童星经历是我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五彩路》(1960年公映)中的桑顿、《暴风骤雨》(1961年公映)中的小猪倌、《粮食》中的儿童团团员以及在《矿灯》《革命家庭》中童年时期的男主角等,都是俞老师塑造过的人物形象。我们对于俞老师是如何被选为演员、如何演戏、有无报酬、为何没有继续从影等问题十分好奇。面对我们有点八卦的追问,俞老师尽管有几分无奈,但还是乐呵呵地一一回应了我们。他当时读小学四年级,是在马路上演活报剧时被导演看中的。那时没有什么所谓的“星探”,中小学生有很多机会在马路上表演节目,无外乎就是在路边找个空地,说个快板、表演个活报剧什么的,他就是在这样的路边表演中被导演看中的。他四年级开始接拍电影,一直演到六年级,差不多有三年的时间。读初中后因为嗓子变声不适合演小孩子就不再拍电影了。俞老师说,那时候拍戏很艰苦,有时候要连续拍3、4个月,根本不能正常上学,于是剧组只好找个随队老师给他们补课。拍电影没有报酬,全是义务的,如果表现好可能会得到一些奖励,比如《暴风骤雨》拍完后导演特别满意,于是就奖励了一本高档笔记本给当时的俞老师。俞老师给我们看了那个保持了将近50年的“美术日记”,尽管饱受岁月侵蚀,但它釉黄色的皮质封面依然散发着柔和的光泽,一如俞老师讲述五彩童年时波澜不惊的淡定和从容。

高中生教初中生

俞老师高中考入了北京四中,也就是原来的顺天府中学堂。该校一直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名校。1966年,“”开始,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师们大多被打倒、批臭了,等“复课闹革命”时,他们这些高中生,就被用作初中的“临时教员”,开始登台上课,而当时的俞老师只是一名高二的学生。面对我们的好奇,俞老师笑笑,说他给初中生讲过数学,至于讲得怎么样,高中生给初中生上课合不合规范,这些在“革命”的特殊时期也都顾不上了。他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就随“上山下乡”的浪潮插队去了。

云南建设兵团插队

说到“上山下乡”,俞老师有两次经历,一次是在1968年冬天和几个去插队的同学一起去了山西临沂。因为是农闲,他们被村干部委任去村里小学当“先生”,每人包一个班,进行语文、算术、音乐、美术等的全科教学。正在这群插队青年教得有滋有味的时候,学校那边突然来了通知,说他们是私自插队,不算数,要求迅速返京,接受正式分配。

第二次的正式插队是在1969年5月份。原本学校工宣队的师傅打算让俞老师去工厂工作,但因俞老师的家庭问题只好放弃了。这一次,俞老师去的是云南的国营农场,后来改建为生产建设兵团,地处云南瑞丽中缅边境线上。从北京乘火车到昆明需71个小时,然后还要再坐5天的汽车才能到瑞丽,之后还要再坐拖拉机才能到农场,单程就要耗时10天。瑞丽的风光特别优美,一道道峡谷,一条条山涧,满目青翠,谷深涧急,和北京相比绝对是另外一个洞天。建设兵团属于戍边的农场,因此插队青年从编制上来说是兵团战士(连级以上的正职干部都由现役军人担任),干的却是农民的活,身份还是国家职工,用俞老师的话讲就是“工农兵”占全了。因为是农场,所以不像其他地方的知青要挨饿,肚子还是可以混饱的,主食是大米饭,蔬菜全由连队自给,吃肉的机会不多,“三月不识肉味”是极为普遍的。

俞老师说农活他基本上都会干,这得益于建设兵团的训练,犁田、插秧、施肥、割稻,他样样拿手,还进行了引进良种和化学除草等“科学实验”。在云南建设兵团干了4年多后,俞老师于1973年被兵团推荐上大学。当时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师大)中文系的一个老师代表北京去瑞丽招生,尽管俞老师志愿报的都是理工科专业,但还是被该老师一眼相中,于是在北京师院度过了3年的“工农兵学员”生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幼师做了语文教员。就这样,俞老师的理科梦彻底被打消,他成了一名“搞文科”的人。

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俞老师在北京幼师工作了3年,给幼师的学生上过语文及教学法,还跟从学生到幼儿园去实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上过“认识环境与发展语言”课,很受小朋友的欢迎。除去上课外,他还负责过学校教务处(当时叫“教育革命组”)的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俞老师专门到北师大旁听了一年的“教育学”课程。正是这样的一个契机,让俞老师与教育学科结下了姻缘。

“”结束后,国家恢复了高考,随之恢复招收研究生。俞老师不可能再读本科了,于是“跃进”报考了研究生,报考的是中国教育史专业,考试科目除政治和外语外,还包括3门专业课,一门是教育学和中国教育史(各占50%)、一门是古汉语,一门是中国历史。当时没有什么指定教材,俞老师幸而找到了北师大教育史教研室油印的一本资料。当时王炳照老师在学生宿舍花了2个多小时帮他把中国教育史脉络串了一遍,考试结果出来,居然还不错。1979年9月份,俞老师“带薪入学”,正式成为北师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获国内首批教育学硕士学位(该学位条例是1981年颁布的,正式实施是1982年)。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北师大第一批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导师名单,毛礼锐、陈景磐先生被遴选为教育史方向的导师。博士点有了,导师也有了,但学生还没有,按照陈先生、毛先生的意思,他们希望能招收几个基础扎实、有工作经验的人来做学生。他们“圈定”了王炳照等从研究班毕业的老学生,但王老师当时在学报工作,以年龄大(当年47岁)为由婉辞,并向毛先生推荐了刚留校工作的俞启定。俞老师于1982年入学,在毛先生的指导下,选择了《独尊儒术与汉代教育》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1984年论文开题前后,俞老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游学”,沿着“北京―西安―上海―杭州―福州―厦门―广州―北京”的路线,遍访研究秦汉史和中国教育史的老前辈。他第一站就拜访了陕西师大的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先生,然后到上海拜会了沈灌群先生、张瑞先生和李国钧、江铭、张惠芬等先生,之后上行杭州、福州,厦门、广州,拜访陈学恂先生、高时良先生、杨荣春先生、王悦、罗佐才先生等,这些先生们都很热情地予以了俞老师以指导。1985年,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俞老师还专门到沈阳拜访了马秋帆先生。当时,游学的差旅费是学校提供的,但报销标准很低,火车是硬座,住宿只能在低档招待所,好在俞老师当知青吃苦耐劳惯了,倒也不在乎。一趟游学下来大概也就花了200多元。提及这段往事,俞老师很是感慨,感叹当时老先生们“厚待后生小子”的襟怀,认为游学对研究生做论文好处很多,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眼界。

作为国内第一名教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俞老师很自豪地讲,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绝对是豪华阵容。当时主管研究生教育的顾明远先生亲临坐镇,华东师范大学张瑞先生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委员由陈元晖、邱汉生、马秋帆、张鸣岐诸先生组成,论文外审专家有安作璋(秦汉史专家)先生等,答辩秘书是王炳照老师,就坐在俞老师对面。旁边桌子上放着两个暖水瓶,给老先生们添茶加水之用。张岱年先生因临时有重要会议未能与会,但事前专门致电了俞老师的导师毛礼锐先生,讲他对论文的看法。答辩顺利结束后,俞老师听取了各位先生的意见,一番修改后,《先秦两汉的儒家教育》专著于1987年正式出版。之后,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秦汉编)和《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先秦两汉卷),以研究先秦两汉教育史为国内学术界所认同。

近些年来,俞老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把多媒体与中国教育史的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他主编的《中国教育简史》多媒体教材包在2001年获得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VCD系列光盘于2002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2004年获第三届国家音像制品奖。目前,由他主持的大型课题“中国教育史电子资料库”正在进行紧张的审校工作。俞老师说,他希望能为他的“第一位教育学博士”的头衔多做一点事情。

教学行政双肩挑

在俞老师的教育生涯中,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工作一直齐头并进着。1987年他担任了教育系副主任一职,主管教学工作。1994年春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访学回来的俞老师正赶上教育系成立教育史研究室,他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教育史教研室主任;1997年底至1999年底,他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00年以后担任教师培训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常务副主任。俞老师在这段时间里为教师培训事业的发展尽心竭力,先后促成了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和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建立;完成了从中小幼的“国培计划”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再到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使学院业务覆盖了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还创办了《中国教师》杂志,将原来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刊为《教师教育研究》,在教育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开辟职业教育新天地

近些年来,俞老师将精力更多投放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上,放在指导研究生和完成科研项目上。这种“转向”并非偶然。早在1987年,俞老师就协助高奇老师给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职业教育概论”选修课,1988年高老师退休后,俞老师接过接力棒,将这门课程继续开设下去。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几经波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低,职业教育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研究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与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很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俞老师在承担中国教育史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依然坚持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并于1997年招收了第一届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逐步好转。俞老师经过积极争取,于2001年将“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挂靠在了北师大教师培训学院,承担起了部级中职学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以及部级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2005年,北师大教师培训学院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点。俞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支撑着这门二级学科走出低谷,为北师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俞老师迈入了花甲之年,虽然卸掉了行政职务的重担,但压在俞老师肩上的担子仍然不轻。他于2007年底主持申报了教育部、财政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的“中职校长培训(高研)”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两个大型研发项目;2008年主持申报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研究”课题,该课题是教育部在职教领域首次设立的重点攻关项目。2011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俞老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望能为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开辟更为坚实的途径。

从当初俞老师自己独撑着职教课程到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所,再到成立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一路走来,俞老师为此付出了很多。在谈到这些时,俞老师欣慰之余也略有遗憾。他说:“在中国教育史专业领域,我认为自己还是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自问无愧于教授的称号,但是对于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着手还是晚了一些,个人的成果也不够理想”。他说自己今后要多努力,希望能稍许补上这些遗憾。

托付

在访谈即将结束时,面对我们“俞老师有点像王老师了,周末也在办公室”的感叹,俞老师神情突然凝重。他说自己已届耳顺之年,但还有好多任务要完成,不仅仅是目前为之操劳的职业教育学科,还有先生们留下的未竟事业。他谈起2009年遽然离去的王炳照先生,极为动情。王老师在弥留之际,将“211重点课题”《中国社会教育通史》(八卷本)任务委托给俞老师,且一并向之托付了未毕业的学生。2010年5月底王老师的学生叶齐练毕业答辩时,论文封面上的“指导老师”一栏中只有王炳照先生一人的名字,叶齐练说这是俞老师的意思,俞老师说他只是在替王老师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而已。作为王老师的弟子,王老师走后俞老师替他做的工作我们也略知一二,深深为他们的情谊所感动。

看着动情讲述的俞老师,我们脑海中突然记起在帮王炳照先生整理口述史时他在谈及俞老师时说过的一段话,“他总是称我为老师,常常在我的弟子们聚会时,笑称自己是他们的‘大师兄’。实际上,我哪里称得上是他的老师,他是毛先生的入门弟子,我是毛先生的助教,充其量我就是个‘大师兄’而已。他读书期间,我们一起陪老先生们到外地开学术会议,一起到东北师大访问马秋帆先生,有很多美好的回忆。他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在教育系教育史教研室,当时我还在学报,《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两套大型学术著作他都承担了分卷主编,帮我做了大量的工作。近些年来,我们又一起为‘211项目’《中国社会教育通史》共同努力,一起经历了不少事情,可以说是相知多年的朋友了”。或许,这看似玩笑争当“大师兄”的深深自谦后面,隐藏着师生之间的情谊,除传递着某种做人精神气质外,更有着学术风骨的绵长延续。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7篇

“幼儿教育”硕士层面研究成果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各个方面。诸如特色教育、研究生教育、法制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女童教育。在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学者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评估、督导、以及教育财政等问题,如:教育评价:《芬兰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研究》、《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初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中的民间组织研究》等,但整体上来说,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创业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博士阶层对“幼儿教育”关注

在CNKI网博士论文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为“幼儿教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1999年到2010年)共找到155篇,其中部分文章在数据上传过程中重复上传,剔除重复文献后,共有112篇博士论文。从思想观念的整体上进行研究,高屋建瓴的把握教育学的脉络,如《幼儿教育的范式研究》、《幼儿教育的价值研究》、《幼儿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从隔离到全纳》、《高等教育多元化与学生权益保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等。结合地域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发展比较前卫的国家为实体,实际进行论证,主要有澳大利亚,如《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研究》等。

硕、博专业论文对“幼儿教育”的研究之比较

与其他学科类似,幼儿教育学硕士阶段论文研究范围较广,可以说各个方面有所涉及。博士阶段论文其涉猎范围相对更加集中,但其研究更加深入。总体上研究相对较多、实证研究也多集中研究教育发展较为突出的国家、如美、澳、德、而不是各类国家均有所涉及。博士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学校为龙头,其导师各有其研究领域,在各自研究深入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如华东师范大学注重幼儿思想教育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在基础性教育方面有所侧生、西南大学则在教育理念高度方面有所加强。其各院校有其风格、特点,导师不同,研究方向各有差异。

小结

当前、课程改革、模式改革、评价方式、教师教育以及财政和运行机制成为硕、博士论文共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热度持续近十几年,然而,幼儿创业教育、研究生幼儿教育研究、特色幼儿教育在博士生论文中尚未有涉及。在弱势幼儿群体的教育在硕、博论文中涉及都较小,甚至在博士论文中没有查找到,有待于加强。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学现状 实用性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一、幼师历史教学的现状

与其他的职业中学相比,幼师的培养目标和对象有所不同,所以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取消了历史课程的情况下,幼师仍然坚持开设历史课,从中可以看到历史学科对培养幼师生的素质与能力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近年来,笔者在幼师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对历史课的厌学情绪日益严重,除去少数内容趣味性较强的章节,学生很难激起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获得一技之长就行了,而历史与生活、工作是“无关”的,甚至认为学习历史“没用”,学不学无所谓,开设历史课完全是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目前幼师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教学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既看不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看不到历史在专业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历史课程很难体现其学科价值,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针对幼师历史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幼师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对策

(一)准确定位历史课程,更新教学观念

现阶段中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幼师属于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弹、唱、跳、画等),所以历史课程作为幼儿师范学校文化基础课之一,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幼师历史课程的定位,应该是幼师生的人品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幼师的历史教学应依据这一定位开展,而教学是在观念、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只有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更新教学观念,以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工作,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幼师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幼师的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结合幼教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历史教学应以“实用为主”的原则,为职业教育服务,与职业技能接轨,增强历史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结合幼师特点,科学而灵活地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是办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现行的幼师历史教材其实就是新课标改革之前的普高历史教材的缩写,很多内容重复初中所学的,部分观点滞后,形式呆板,体现不了幼师特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幼师历史教学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方面具有可以灵活选用、科学整合的优势:幼师历史教学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和职业的需求,对教材作进一步的处理,强调实用性,突出教学重点和幼师特色。

1.根据幼师生的兴趣点和职业素质需要,加强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补充教育史(着重了解中国历代著名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及言行);文化史(科技、文学、舞蹈、美术、声乐、体育等)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将来的幼教工作打下基础;本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适当补充乡土史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爱国情感;幼师生绝大部分是女生,专题学习古今中外各领域杰出的女性,有助于培养女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发挥她们的主体作用。

2.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相比,校本课程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它的形式灵活多样,不贪大求全,可以在某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方面深入挖掘,以此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实现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相互补充。

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首先,明确幼师的校本教材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应该降低难度和深度,适当扩大知识的涉及面,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为一体;其次,确定教材编排体系和内容,由于幼师学校历史课时偏少,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针对这一现实校本教材可以打破目前教材的传统编排体系,采用专题式编排;专题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挖掘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接轨的内容,现在不少的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科技教育等,为此笔者编排的专题有文学篇、工艺美术篇、科技篇、民俗篇、艺术篇等等。经过教学实践,学生感受到历史不是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不是没用的而是实用的,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大提高。

(三)历史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幼师生活泼开朗,多才多艺,表现欲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专业的学习较感兴趣,而幼师历史教学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充分地联系专业知识和历史知识组织教学,寻找历史教学与生活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令学生体验到历史课程对自己能力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与弹、唱、跳、画等专业技能的结合。(1)弹、唱。在学习“改革开放”一课,先让学生演唱《春天的故事》,然后把歌词和教材内容对应起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例如,通过“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划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学生就可以掌握了改革开放政策确立的时间,选定的试点、总设计师等知识点,结合教材进一步探究其背景,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类似的课例还有在讲授“”时用《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五月的花海》)进行导入;讲授抗日战争时分析《黄河大合唱》、《游击队队歌》、《南泥湾》的背景,欣赏钢琴曲《黄河》片段;讲解“宋词”部分,让学生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虞美人》,感受诗词的美……(2)跳(舞蹈)。这一方面尤其适用于学习文化史部分,如学习工艺美术专题中的“陶瓷”和“剪纸”,让学生欣赏舞蹈《青花瓷》和《剪纸姑娘》;科技专题中的“算盘”则是观赏儿童舞《算盘谣》……(3)画。很多的美术作品都取材于历史,如通过欣赏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就所学的历史事件画历史漫画,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通过漫画表现出来;还可以确定某一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历史手抄报、板报或海报……

以上这些在课堂教学当中“见缝插针”的结合,其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点,不再抗拒历史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用武之地,而且学生通过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对她们在歌曲的演绎、舞蹈的创编,美术作品的创作方面都大有裨益。

2.与职业能力的结合。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生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与技能,除了上面第一点所谈到的专业技能外,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当中还应突出培养以下的职业能力:(1)口头表达能力。可采用的方法有课前三分钟的“历史小故事”、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材或历史材料的朗读、历史问题的讨论总结、演讲、辩论等等,此外笔者还尝试使用模拟讲课的方法,如在学习“四大发明”这一专题时,把教材内容当中相对简单的问题:四大发明的发明和发展、四大发明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交给学生进行分组备课,然后这些内容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进行讲授,必须有板书、提问、小结等完整的环节。运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口头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培养学生形成大方得体的举止和风度。(2)书面表达能力。幼师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是近年来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常有的评价。对此历史教学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笔者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写课堂学习小结,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影片观后感等;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调查报告和历史小论文,如调查家乡的传统习俗、幼儿园教学中的历史元素、中国饮食文化的优劣、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六大教学法)和历史知识,编写教案,如学习传统习俗当中的“生肖文化”部分,笔者了解到本地幼儿园有开设《十二生肖》一课,于是布置学生运用教学法的知识,编写一个幼儿园教学教案,让学生懂得在幼儿园教学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应该怎样教,进而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这些相关的训练,不仅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也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3.开设专题性的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可以说是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训练,对于学生的能力锻炼是全方位的。因此笔者在幼师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职业需要开设历史活动课,如“歌曲中的历史”、“中国古代服饰画展”、“家乡的传统文化”、“诗词背后的典故”、“历史海报设计展”、“历史主题的课室布置”等等。此外,现在新兴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历史活动课提供了一种创新而且可操作性强的模式,笔者正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总之,历史活动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活跃了课堂;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培养了学生查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幼师的历史教学必须要打破学科体系,跳出纯基础性课程的框框,体现职业特点,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

[2]李胜英.激发中职生历史学习动机的实践与思考.

[3]金相成.历史教育学.

[4]王亲平.中职教学改革中历史课程的地位.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幼师;舞蹈;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求知的欲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教育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家长及各幼儿园都对幼儿舞蹈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幼儿师范教育尤其应重视学生的舞蹈教育能力培养,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求。

一、幼师舞蹈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幼儿师范教育迅速发展:(1)办学规模的增大,办学点增加,各校招生人数逐年上升。(2)幼儿师范类中职校多完成升格和合并,成为高等教育院校,办学层次提高。(3)民办幼儿园和幼儿素质培养机构迅速增长,高质量的幼师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因此,幼儿师范教育无论是从教育规模,还是从受重视程度都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

幼师舞蹈教育作为学前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幼儿师范学校日益重视对学生舞蹈教育能力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社会及幼儿家长对幼儿学习舞蹈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幼师的舞蹈教育能力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的必备能力。因此,各学校对舞蹈教学的硬件投入增大,教学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例如,根据学生情况增设舞蹈教室、音响设备等;重视幼儿舞蹈师资的培养,安排舞蹈教师专门研究和学习学前教育,开展公开课和示范课促进师资之间的交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将舞蹈教育列为幼师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引导学生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

2.幼儿舞蹈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积极性较高

因社会、学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高度重视,舞蹈教师学习和提高的愿望非常迫切。

3.幼师学生日益重视舞蹈的学习

近三年是学前教育攻坚,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所公立幼儿园,使得选择幼师这个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各幼儿园在招录新教师时都将舞蹈教育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成为能否找到好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很高。

4.幼师舞蹈教育与幼师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影响紧密相关

因为各幼师学校经常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的舞蹈演出活动,舞蹈公演的质量能影响到所在学校的社会地位,间接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吸引力。

5.幼师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幼师舞蹈教育随着幼师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但由于社会、管理、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现状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幼师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1.幼师学生发生较大变化,导致舞蹈教育的难度增加

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相对降低,对舞蹈的理解能力、编排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弱,肢体对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学生之间的差异增大;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减弱;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提高;社会对幼师舞蹈教育的要求提高,等。这些变化都对幼师舞蹈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挑战。

2.幼师舞蹈教育的目标不清晰

目前幼师舞蹈教育多朝培养专业舞者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学生舞蹈技能的培养,教育目标多为“高、精、尖”。

3.幼师舞蹈教育的教学特点不够鲜明

幼师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的舞蹈教育基本趋同,更多地体现舞蹈教育的共性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幼师作为幼儿教育、师范类教育、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特点。

4.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三、浅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1.对幼师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幼师舞蹈教育的责任是使幼儿教师正确认识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具备良好的舞蹈教学能力。美国著名舞蹈家肖恩说过:“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得到滋养、熏陶和锻炼。”但我国对幼师舞蹈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远未达到这种高度。

2.幼儿舞蹈教师未经过专业训练,知识储备不全面

幼师的舞蹈教师多毕业于艺术学院或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毕业后在各学校为多个专业的舞蹈教师,对舞蹈教育的学习较为系统,但缺少对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知识储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3.缺乏对幼师舞蹈教育的深入研究

幼师舞蹈教育既没有成为舞蹈教育的研究重点,也没有成为幼师教育的研究方向,且引进外国先进研究的能力有限,因此可供我国幼儿舞蹈教师认清、改进现状的研究依据很少。山东大学秦萍老师开展《幼儿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对幼儿舞蹈教师培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这样的研究太少了,论文多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因此,幼师舞蹈教育缺乏快速发展的理论支撑。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高度重视幼师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纲要》强调,幼儿舞蹈教育在于通过教学与活动,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进一步提高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幼师舞蹈课程能帮助学生完成提高幼儿艺术素养的使命,也能有效促进幼师学生本身身心的健康发展、智力的发展、思想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人体运动生理、心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采用最有效力的教学方法,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优美的体态、健康的体魄,注重培养学生对幼儿舞蹈语汇的正确表达及其再创造的能力。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舞蹈的学习、排练、表演,发展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和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与表现力;通过多种舞蹈的表达形式和集体训练突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的精神;通过一些技巧性强的动作和基本功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为其人生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舞蹈训练中学生对音乐、歌词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培养幼儿舞蹈教师的综合能力

舞蹈是多学科相融合的艺术,与体育科、音乐科、美术科、语文科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舞蹈教师不能仅把注意力放在舞蹈本身,还需要注重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涉猎。例如,舞蹈和音乐是相伴而生的,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肢体动作,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理解音乐,怎么样使舞蹈动作和音乐更好地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方面有较高的素养;在剧场舞的表演时教师要在服装、妆面的选择上要给予指导;教会学生怎样选择、制作和运用道具等,这就要求教师从美术的角度有正确的审美观。由于幼儿的个性日益增强、学习需求很迫切,因此,怎样让幼儿的舞蹈学习科学、合理、寓教于乐,还需要我们在教学时对幼儿学生进行幼儿心理学、幼儿解剖生理学、幼儿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和支持。

3.准确定位幼师舞蹈教育的教学目标

幼师舞蹈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开展幼儿舞蹈教育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高、精、尖”,而应是“宽、广、泛”。

4.丰富和优化幼师舞蹈教育的内容

由于对幼儿教师舞蹈能力的要求增高,因此幼儿舞蹈教育内容的丰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受教学时数限制,把握好舞蹈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重要的。幼师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全国幼儿园的实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材,以适应教学对象的特殊需要,由于幼师是从中等教育晋升为高等教育后不久或正在晋升的过程中,大部分教材都是在沿用师范类教育的同时,再加上职业教育中剥离再生出来的内容进行磨合,随意性大。教学内容既要具有理论性,又要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目前幼儿园舞蹈教育的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使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以满足学校多元、多样化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有一定比例的内容能够应对当今幼儿园的发展需要,贴近幼儿园的实际,从学术角度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使“师”“教”“幼”同步发展。

应适当调整目前教学中以专业舞蹈的训练要求来安排的舞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幼儿舞蹈语汇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积累丰富的儿童舞素材,奠定舞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幼师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作为终极目标。

5.创新幼师舞蹈教育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明显已不再适合当前及以后的教育现状,舞蹈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更新舞蹈教育观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幼师舞蹈教育的教学方式要采用以示范学习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学习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学习,将学习过程与幼儿音乐、舞蹈教育需要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舞蹈素质和幼师能力。课堂教学要营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例如,我校舞蹈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运用到一些有趣的方法:“口诀法”“小老师辅导法”“小组比赛法”“巧留作业法”“过关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幼师舞蹈教育要注重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活动促进学习风气的改善,在活动中提高必修课的质量,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例如,我校幼师二年级学生在二年二期都要组织一次全体学生都要参与的儿童舞展演,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每个学生完成演出后在舞蹈动作、舞蹈表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舞蹈排练的程序,了解排练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找到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幼师舞蹈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和特点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上,还有相当一批学生通过学习舞蹈,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有相当的潜力,因此,可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的培养,开设舞蹈选修课,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突出的专业能力,也能够通过他们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6.注重幼师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幼师学生学好幼儿舞蹈创编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更是为日后的工作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目前出现了很多儿童舞蹈成人化、舞蹈作品重复与模仿等诸多问题。因此,作为幼儿舞蹈教师在幼儿舞蹈创编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幼儿实际动作发展水平。例如,引导学生从幼儿卫生学中了解到幼儿期是生理发展期,骨骼较软,易变形;从幼儿心理学中了解到孩子的好奇心强,好模仿;从幼儿教育学中掌握只有不断地反复、再反复才能掌握知识的要点等。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舞蹈动作的来源就是生活,学生只有认真生活、学习,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以舞蹈的艺术眼光通过夸张和拟人等艺术手法,在作品中体现自然和希望,这样才能完成有价值的舞蹈创作。

7.幼儿舞蹈教师队伍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追求和现实需要。幼儿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幼儿舞蹈教师在其专业成长过程中,逐渐丰富和提升与舞蹈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情感以及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幼儿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应包括一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还应包括幼儿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有内涵;幼儿舞蹈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不仅应该包括一般的舞蹈知识、理论及技能,还应该包括有关幼儿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理论以及理论与幼教实际紧密结合并勇于创新的能力。

目前,幼儿舞蹈教师大都为普通师范教育教师,未经过专业知识的训练,因此师资水平亟待提高。幼儿舞蹈教师资格专门化是幼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北京舞蹈学院已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为今后大范围的推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幼师舞蹈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只有了解了幼师舞蹈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进行舞蹈教育工作。舞蹈教育的管理者和从业者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剖析自己,不断地回顾、假设、验证、总结才能使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培养出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于惠.对现阶段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1(2):170-171.

[2]孟文果.析幼儿师范舞蹈教育的境遇与面临的挑战[J].艺术教育,2008(7):102.

[3]郭乃玉.致力舞蹈教学创新提升幼师综合素质[J].教师,2012(8):74.

[4]张琦敏,陈静.如何培养适合幼儿教育的舞蹈教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222.

[5]秦萍.幼师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幼师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材开发;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37-2

1 关注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要素之一,它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必不可少的依据、手段和媒介,是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凭借,这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体现,这些特性必须从语文教材中体现出来。我校学生生源素质差,但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的幼师人才,这也决定了语文校本教材必须注重基础性,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掌握未来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的语文能力。因此,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在基础知识方面应符合《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否则,编出来的教材无疑对学生具有不适宜性。

但注重了基础训练的校本教材还不能说就是一本好教材。语文既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传承文化。语文教材要以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进行编写,所以,好的语文校本教材应该将基础训练和人文培养完美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量的毕业生反馈告诉我们,现今的学生缺乏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缺失。殊不闻,一起起幼儿老师虐童事件?女幼师对幼儿狂扇耳光、将幼儿揪耳朵拎起、针扎幼儿、将幼儿遗忘至校车内致死,这一例例事件无不让我们闻之惊心!这充分暴露了当今幼师毕业生缺乏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弊端,因此,我们的语文校本教材还必须兼具人文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幼师语文教材的内容还应有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她们思想道德素养的任务。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不仅能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彩,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和人类文化的营养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还将在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获得陶冶和培养,逐步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育专家顾明远也曾说道:“工具论也好,文化论也好,都不能忘记语文既是交往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只有把工具论和文化论结合起来,在教会学生使用汉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因此,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在开发时不光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让学生能得到幼儿园及社会的好评,让幼儿身上触目惊心的悲剧不再上演。

2 关注时代性与实用性

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是借助四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组织起全部的教学内容的,这四个系统分别为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和导学系统。这四个系统的合理编组,便形成一套教科书的基本结构”。 而这其中,选文系统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校本教材在选文上要认真甄选,仔细审核,既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也要有能反映教材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的现当代优秀作品。

首先,拿经典名文来说。古往今来,经典名文,数不胜数,而经典也素有定论,多为名家名篇,诚然,我们要注重选文的典范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全部适合当今的学生。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这些文章背景复杂,远离当代现实,对于文史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颇大,已然不适合我校这样起点较低的学生了。因此,我们的校本教材要具有现代意识,要能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要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当前的先进文化。

其次,我们选文一定要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学前教育也是师范教育,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语文能力,如倾听理解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诵读演讲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应用文写作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些能力的需要,要利用选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母语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让学生逐步掌握拥有这些能力,为未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只有这样,结合我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编制出的教材才是最适合的教材。

3 关注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

职业教育是应用型教育,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必须重视其就业导向性,兼顾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充分发挥语文为幼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功能,重视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和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状态,考虑学生个体语文学习时的认知、心理等多方面需求。

幼师语文校本教材要关注社会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加深,社会对幼师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三至六岁的儿童,他们由于年龄幼小,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需要教师用心呵护,这就对幼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师在工作中要更多地运用其爱心、细心、责任心去照顾、帮助、指导每一个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游戏,体验成长的乐趣。社会对幼师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使得我们在编制语文校本教材时要从内容上体现出社会的这一需求,要通过选文及语文活动的设计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我们的教材可以设计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从心理上做好储备,为成为合格幼师打下坚实基础。

4 关注知识性与专业能力培养

语文校本教材的内容,不仅要体现知识性、人文性与趣味性,还要体现专业培养能力。

首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材应该重视知识性,而知识性对于校本教材来说则要以实用性为导向。不管我们的培养目标如何,我们都必须要承认教材的基本知识的承载功能。编进语文教材的语文知识要具备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如同人体的骨骼足以支撑起全套教材。因为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之上的,学生只有在对基本知识的扎实掌握的基础上,各种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达到社会的要求,成为可以胜任未来工作的一员。因此,作为编制者,在处理知识点时有必要将基础知识连贯化、系统化,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消化吸收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语文综合能力。

其次,要突出人文性和趣味性。广阔的生活大舞台就是语文校本教材的最好素材。因而,教材编制者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心灵,注入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倡导生活化学习,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最有乐趣的文本和材料,设计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新鲜、活泼、具有创新思想又紧密地联系未来职业的学习活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再次,要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多年来,我校使用的语文教材虽然也体现出了对幼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但已远远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幼师人才的需求。因此,教材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强化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表达能力、诵读能力等的训练。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师毕业生在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进行文字表达时觉得有困难,不会和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方法欠缺。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抓不住重点,不会设计关键的提问,工作总结、教育论文更是难上加难。

5 关注地方民族特色

我区是回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4.77%。我校作为宁夏首府银川的一所重要的幼师人才的培养基地,多年来一直设有专门的民族班,招收的都是回族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很多都成为当地民族幼儿园的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她们也苦恼地发现,民族幼儿园似乎就只能在饮食及风俗习惯上凸显民族特色,别的方面只能是有心无力,她们都倾向于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能增加一些关于回族特色的知识和文化,以便今后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因此,在幼师语文校本教材中体现我区回族民族特色是一个现实需求。

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使教材能够适应学校情况,适合学生发展,那么开发出来的教材才会是好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参 考 文 献

[1] 刘永康.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蔡伟.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语文高效课堂论文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幼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