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14 17:06:26

优美的诗歌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1篇

※:上节说道???静和龙旗海来到了梦之星,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静宣布龙旗海是好人,引起了一番轰动。而龙旗海也感觉到了大家的排斥,他们会怎么样?龙旗海又会选择什么?在???静和大家解释之后,会有什么改变吗?GO ON~

———————————————————————————————

【蓝色梦幻第四章总第16节】

听完???静的述说,大殿内是良久的沉默,焚雪当下否定了自己开始的猜测,其他的人也都被龙旗海情深义重地举动而震撼。

“所以说,你们误会他了!对不对?”???静问大家。

“嗯,我就说嘛!肯定搞错了~我也就是那么一说哦~!不要介意啦,龙旗海……”焚雪愧疚地看着龙旗海。

“嗯!!我也是我也是!!”大家一下子哄拥道歉。

“呵呵……这就是可爱的你们啊~”???静笑着说,然后小心地问龙旗海:“大家都接受你了哦~你也总要有点表示吧!嗯嗯?”

“对嘛!你为什么那么那么闷啊?可不可以开口说句话?”依雯顽皮地在龙旗海的眼前晃了晃手。

“我?”龙旗海的眸子黯淡,谁也不清楚一个在刹那间经历了这么多的人,此刻会想些什么,“需要说什么吗?”淡淡的声音。

依雯回答说:“是呀,你都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了,还介意告诉我们关于你的事情吗?”

“对啊!我们欢迎你,拼命拼命地欢迎你!!”焚雪故意笑着,让龙旗海和他们减少点隔膜。

龙旗海近乎没有表情地看了看他们,良久没有说话。这种氛围,总是让人觉得尴尬不已。

???静看见这样的场景,不由得心里一凉,担心会发生什么事。

可是越是担心就越会发生,果不其然,下一刻,龙旗海站起,转身,没有话语。

???静上前拦住他,“你还是要走吗?”

“我已经给了你说完那段话的时间,我想我该走了。”龙旗海的语气没有任何感彩。说完,再次欲走。

“龙旗海!”???静好像要爆发了。

和周围的人一样,听见???静这样歇斯底里的大叫,龙旗海还是不觉停住了脚步。

“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好像世外之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挽留你,这样的欢迎你,你还觉得不够吗? 到底是你没有朋友,还是你根本不让你的生命里拥有朋友?!”???静的反问直击龙旗海的内心,他转过身——

“不是不是都不是!!???静,我知道你们很好,那应该叫做善良吧?”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只是,我不希望你们来怜悯我!我不需要可怜。你们都那么快乐,为什么要我这样一个近似于废物的家伙来打扰?” 说着说着,他的眉宇间紧皱,???静则在一旁无言地摇着头,“所以,希望你们好好为你们的梦效力。我走了。”

“嘿,龙旗海!”梦诺琪抵住大殿的门,“你以为我们会让你走吗?”

“哈哈,诺琪,好样的!”依雯也走过来,“放心好了,???静,我们不会让朋友离开的。”依雯扬起近似于阴谋的笑脸。

焚雪也跟上来了。“算上我,龙旗海,你这个朋友。我们交定了!”

看着大家自信的笑脸,龙旗海第一次觉得被人阻止的感觉也不是那么的坏。

“哈,老兄!估计你是走不了了!”雷泉圈上龙旗海的脖子,奇怪的是龙旗海并不反感。

龙旗海和???静对视,一副“怎么办”的表情,???静回给他个“还能怎么办,留下来啊”的眼神。

“好,我留下来。”声音里居然还带着点高兴。

“你败给我们了!”依雯他们走上来。

雷泉放下手,带着笑看着龙旗海,“希望以前的事情都能够过去,你能和我们成为好朋友。”

龙旗海轻点了下头。

“这才对嘛,再说,你身上还有伤,我们一定可以好好照顾你的!”???静眨了眨眼睛。

……

雷泉他们疯了吗?这么对待个伤害涯曼伽和落月樱的“敌人”?友谊真的可以跨越仇恨?还是他们有更加稠密的报复计划?

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未来怎样,谁知道呢?

———————————————————————————————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徐志摩诗歌“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有着“现代柳永”之称的徐志摩,其诗歌总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清新美感。他的诗歌主题多为歌咏爱情与理想,追求光明与自由,抒唱爱与美。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如此清新优美,一方面是因为他留学在外,两年的康桥留学生活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这一人生理想便是他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与信仰。另一方面,他深受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所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的影响。徐志摩将自己的才华与“诗歌三美”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使其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浅析徐志摩诗歌中的美。

1.从语言上看,徐志摩受了三美主张中“绘画美”的影响

闻一多在诗歌三美主张中提出诗歌要讲究绘画的美,这主要是指诗歌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徐志摩的诗歌词藻华美,风格明丽,文词丰富,色彩斑斓。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他的一些赞美爱情的诗歌中。如《她是睡着了》一诗中:“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制了喧响的琴弦,奢侈的光阴,静,沙沙的尽是闪亮的黄金,醉心的光景,给我披一件彩衣,啜一坛芳醴,舞,在葡萄丛中颠倒,昏迷,静默;休教惊断了梦神的殷勤,神阙,安琪儿的歌,安琪儿的舞,可爱的梨涡……”在这首诗中,徐志摩连续采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琴弦”“粉蝶”等一系列优美的意象,用优美的词语勾勒出优美的意境。

又如,我们所熟悉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全诗虽仅四句,但句句传神,仅以水莲这一意象就将日本女郎的容貌姿态等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语言自然,感情细腻动人,读来有清新之感,显示出徐诗特有的柔婉情思。

在徐志摩康桥系列的诗歌中,“绘画美”尤其体现了这部分诗歌明显地带有抒情的神韵,同时又带有众多外国作家的影子,如《泰山日出》有泰戈尔诗歌的冥思闲适,而《海韵》《杜鹃》则与济慈的《无情女郎》《夜莺》神似。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是独特的,可以说,徐诗的语言是精挑细选而来的。

2.从音律上看,徐志摩受了三美中“音乐美”的影响

闻一多在三美主张中提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的美。这里所说的音乐美是指诗歌音节和韵脚要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我们从徐志摩的诗集中可以发现,徐诗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读来优美动听。徐志摩自己也曾说过:“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纵观徐诗,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有很多都是以四行为一节,并且常常采用重复、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种重章叠唱的句式。如《雪花的快乐》:“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在这首诗中就是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诗人以三个“飞扬”,三个“消溶”进行抒情,分别以五行为一节,相互押韵,节奏感十分强烈。

又如,在《为要寻一颗明星》中:“我骑著一匹拐腿的瞎马,向著黑夜里加鞭;――向著黑夜里加鞭,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颗明星,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那明星还不出现;――那明星还不出现,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著一只牲口,黑夜里倒著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这首诗歌中则采用抱韵的方式。韵律的和谐对于诗歌的节奏十分重要,我们在朗读徐志摩的诗歌时常常会有轻松明快的感觉,就是因为其诗歌的韵律使得其诗歌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3.徐志摩的诗歌还具有“建筑美”

在诗歌三美主张中,诗歌的建筑美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匀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但是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我们看徐志摩的诗,像《再别康桥》《爱的灵感》等长达96句,《翡冷翠的一夜》则是一节有74行,而《火车擒住轨》这首诗则一节只有两行。我们可以发现,徐志摩的诗章法整饬,灵活多样,这与徐志摩自身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他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在此基础上,他又受诗歌三美的影响,所以他的诗歌呈现形式多样的外在特征,但如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我们发现徐志摩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会因为诗歌的结构而影响主题,也不会因为主题而束缚诗歌的形式。总之,他十分讲求句式的整齐而又不拘泥一格,其诗的句法、节式、章法、韵脚等体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当然,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并非只具有以上所讲的与诗歌三美主张相应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他的诗歌构思精巧,想象独特,尤其是他的抒情诗,艺术造诣非常高。我们在阅读徐志摩的诗歌时总会被一种熟悉的气息所感染,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体味出其诗的意蕴。

如散文诗歌《婴儿》:“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你看他那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这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但她还不曾绝望,她的生命挣扎着血与肉与骨与肢体的纤微,在危崖的边沿上,抵抗着,搏斗着,死神的逼迫;她还不曾放手,因为她知道(她的灵魂知道!)因为她知道这苦痛是婴儿要求出世的征候,是种子在泥土里爆裂成美丽的生命的消息,是她完成她自己生命的使命的时机……”

在诗中,诗人用一个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期盼来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注意节制与驾驭,并将它们转化为艺术情境和氛围,使之产生更大的象征力量和暗示性。在这里,诗人表现出了超越性的建构力与艺术技巧,有力地把握了读者的情感和联想。这种描写引起了读者的生理震颤,表面上写的是美的变形,其实是以丑写美,写美的转化和升华,写安详、柔和、瑞丽的优美,是一种义无反顾地献身的壮美,是一种更神圣、更接近本质的美。正是通过《婴儿》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美感,我们既感受到“产妇”的崇高悲壮,又感受到“生产”的艰难。这首诗歌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中国人民自“五四”以来追求民主、自由、解放的悲壮曲折的历史进程。“这母亲在她生产的床上受罪”的形象,既概括了当时的时代状况,又是这之后境况的预言性象征。

又如,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将自己比喻成雪花,他借助扬的雪花来传达出追求真爱和理想的美好心声,意象鲜明,主题突出。

徐志摩在诗中,常常用白云、流水、大海、山川、星空、落叶、秋声、莲花等一些美好的意象组成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图画,组成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徐志摩的诗或精致,或精悍,或宏伟,或奔放,或清秀。他赞扬爱情,歌咏自然,以爱来调和一切,热烈清新,真挚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优美,结构精巧,音律和谐,想象独特。徐志摩常常把自己热烈而真挚的情感融合到所创作的诗歌中去,并且他的创作总是灵活多样。所以他的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独特清新之美。

参考资料: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3篇

然而,在现实中,诗歌教学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处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遇,远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诗歌教学的现状,改变教学心态和方式,让诗歌教学真正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一、诗歌教学尴尬的现实地位

1.中考背景下的“默写”地位

每年的考试说明中都明确地列出了三十多首诗歌背诵的篇目,考试要求也不过是默写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十几首古诗中的名言佳句。在中考中,诗歌的考查呈现形式也无非就是以默写为主。

在这样的中考背景下,诗歌教学自然被教师功利地还原为纯粹的背诵和默写。不仅毫无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可言,更不必说教学策略,教学艺术了。学生对诗歌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背诵和默写,失却了诗歌的审美欣赏和文化熏陶。

2.教学过程中的“鸡肋”地位

初中诗歌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之一,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初中诗歌教学中累积的病症日益凸显。一方面是中考只要求默写的功利背景;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诗歌教学功底的浅薄,使初中的诗歌教学日渐走入了可教可不教的尴尬的“鸡肋”境地。所谓的诗歌教学基本上沦落为“画出重点句、名句”的过程,这种肤浅的教学远离了诗歌本有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灵性和美感。具体而言,目前的诗歌教学有以下几种不良趋向。(1)读背式教学。诗歌教学沦落成了最简单的“读几遍”“背过关”“默写出来”。最易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诗歌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中变成了失去灵性的干瘪的仅用来考试背诵的文字。(2)政治图解式教学。初中诗歌教学最难把握的是对诗歌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解读,教师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不足,往往只是对诗人及时代背景进行例行公事的介绍,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教师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或者只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对诗歌的个人感受与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诗歌政治化的解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造成了对诗歌欣赏的“失语”。诗歌教学毫无赏析可言,毫无优美可感,陷入“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境地。(3)技术分解式教学。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极其精美。由于相距年代甚远,古典诗歌中的遣词用字,在很大程度上为今天的学生所不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这是许多教师共同的感受。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诗歌教学中只限于对字训诂,那么课堂必定陷于枯燥,索然无味。学生也是“此境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失去了诗歌教学本该有的美感享受。

二、期待诗歌教学的正确定位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必须摆脱以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尴尬地位,探求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是当前初中诗歌教学应追求的正确定位。

1.诗歌教学应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

北师大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少女恋歌,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亦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古诗词意境优美语言精炼,是初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初中诗歌教学应以欣赏、积累、运用为主线,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

2.诗歌教学应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熏陶发挥作用。

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4篇

我们老师需要选择适宜的诗歌题材和内容,引起幼儿学习诗歌活动的兴趣。

1.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对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辨认能力有限。因此,应选择篇幅短小,诗歌内容重复较多的文学作品为主。小班诗歌《春风》就以中心词“吹”出发,一系列“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蝴蝶、吹醒了青蛙、吹得小雨轻轻下”的格式,简单重复、朗朗上口,是适合小班幼儿朗诵的结构形式。

所以当诗歌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们都很乐意去朗诵这种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

2.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只有源自幼儿生活经验的诗歌内容,才能使幼儿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学习朗诵的欲望。正如小班诗歌《春风》来说,它是一首极具季节特色的诗歌。而幼儿园也正值春天的主题中,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总会在餐后、午睡后,指引他们寻找春的气息,捕捉春的魅影。在草地里,他们找到了生长的芽儿;在树枝上,他们找到了绽放的花朵;在池塘边,他们找到了摇曳的柳枝;在花丛中,他们找到了起舞的蝴蝶。

这些诗歌中有的内容,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自然能够引起十足的情感共鸣。

二、最优美的语言需要有效的策略为欣赏激发兴趣

我们老师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幼儿参与诗歌活动的兴趣。

1.以童趣的情境创设引领幼儿走进兴趣的海洋

小班诗歌教学中的拟人手法,更符合小班幼儿的接受能力。因此,我在诗歌教学《春风》的活动中,以“春风姑娘”的拟人形象作为主角,让幼儿真切地看到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以“春风姑娘有个神奇的本领”伴随吹的动作为过渡,既能引发孩子们积极投入的兴趣,又能很自然地解决他们对诗歌中“春风吹”的含义的理解。这样,才能促使幼儿想要探究春风姑娘的本领的欲望。

拟人化的方法把抽象的事物给了孩子一个惟妙惟肖的具体形象,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梦幻又不失真实的世界中感受诗歌的优美。

2.以灵活的角色扮演帮助幼儿突破理解的难关

学习诗歌的根本就是理解诗歌内容,只有先理解了诗歌内容,才能让幼儿在朗诵时觉得诗歌是那么优美动听。因此,我在小班诗歌教学《春风》的理解中,一会儿让幼儿来扮演春风姑娘的角色,做一做吹的动作,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春风姑娘;一会儿又由我来扮演春风姑娘,吹一吹幼儿所扮演的“桃花、柳树、小芽儿”等形象,在角色中体验了吹的动作,又感受了吹的方式,知道了春风吹过后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内容,为学习整首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巧妙的图谱辅助幼儿登上记忆的塔尖

图谱朗诵法就是用既明白又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诗歌,是一种视觉的参与。在小班诗歌《春风》的教学中,也少不了真切、生动的图谱作为幼儿朗诵的依托,帮助他们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诗歌的另一种崭新的呈现方式。因此,我将诗歌中的“小芽儿、桃花、柳树”以真实的图片作为图谱展示,这些都是孩子们见过、有经验依托的。而“青蛙、蝴蝶、小雨、种花”则是用卡通、动态的图片形象作为图谱展示,更好地让幼儿体验春风吹来的生机勃勃在小动物身上的如实体现。在这样的图谱陪伴中,幼儿会乐意去寻找其中的诗句,自信满满地朗诵,并集中注意地观看。

4.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诗歌朗诵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才能激发幼儿朗诵的热情,并保持对诗歌的高度兴趣。因此,我在小班诗歌《春风》的教学中,首先利用集体与个别朗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内容,接着利用配乐朗诵、动作朗诵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诗歌的记忆,同时,利用“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让幼儿不枯燥地对诗歌进行记忆。并且巧妙地运用科学的语言鼓励机制,萌发幼儿想要朗诵得更好的积极态度,体验在同伴面前朗诵的自豪和与同伴一起朗诵带来的快乐。

三、最优美的语言需要自身的感受为欣赏获得体验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

教学对教师来讲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做到“学术功底+语言艺术”,二者有效结合,缺一不可。在小班诗歌《春风》的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感染力的发挥,结合声情并茂的语调以及优美的动作,引领幼儿在欣赏中更好地感受春风姑娘的美好,许多孩子的目光也始终追随着我的语言与动作。在课堂上,教师自身的语言规范,语境优美,语句精准,激发幼儿积极学习、模仿,才能真切地打动那一颗颗幼小而纯真的心灵。

2.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语言来描述所感受到的体验

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曾经所看到的,或是在课件中所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是比较难的,所以在小班诗歌《春风》的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听得懂的方式,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关于春风吹在身上的感受,讲一讲自己的心情等,从而转化为诗歌中的语句,将未知转变为已知的经验,并引导他们把诗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体验,才能真正达到语言经验的积累。

3.教师要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和生活经验

语言是一门课程,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教师不管在课程还是平日的生活中,都应注意对幼儿语言词汇的积累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促使他们喜欢参与语言活动。就如在小班诗歌《春风》教学实施前,我会有意识地带领幼儿来到户外,寻找草地里生长的芽儿;寻找枝头上绽放的花朵;寻找池塘边摇曳的柳枝;寻找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并注意用这些词汇为活动积累经验。

一次优美的诗歌教学,离不开适宜的教材、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离不开动人的教学机制,也离不开优美的教学语言。我们作为教师一直都在追求着完美的教学语言,为的就是能让那一颗颗纯真的心,在最优美的语言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动,一次又一次地被掌握。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5篇

诗歌是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所以,诗歌教学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历来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教授门徒的四科,包括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文学就包括学习《诗经》,要求熟读背诵,并能用于政治活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诗歌不仅用于政治活动,也用于日常生活。《论语・季氏》中记孔子与儿子孔鲤的一段对话:“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汉代官学立有五经博士,其中就包括《诗经》。由于《诗经》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应对。六朝时期,贵族子弟从小就学诗,读诗写诗蔚然成风。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社会各阶层弥漫着浓厚的爱诗风气。唐代兴科举,作诗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唐诗的高度繁荣。读诗写诗,成为文人士子出仕和进入上流社交场合的重要手段之一。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王勃、李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作诗。《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专为教学而编的唐诗选本。作者说:“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百首亦莫能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成了俗谚。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高中阶段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比如,读《静女》《蒹葭》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含情脉脉,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胸襟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诗歌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练的,好的诗歌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渊薮。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含了深杳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有直接的作用。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 意境 吟诵 声画结合 绘景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最瑰丽的一朵奇葩,闪耀着经久不衰的璀璨光芒,那优美凝练的诗句,那深邃广袤的意境,都使它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其丰富的内涵,进入其如画般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上。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声画结合,语言绘景,充分领略诗词的意境美。美学家宗白华曾这样解释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教学中固然得梳理词义,但过于理性,会解散诗歌的神韵和诗情画意,要让诗作犹如清雅的淡墨水彩画般拉开她神秘的卷轴,就得让每首诗成为一种有声有色的独到风景。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诗的意境美呢?在此以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吟诵出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显。”优美如画的古诗,也得在反复的吟诵中体会其真知。我在讲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把握好节奏,反复的朗读,之后就听到学生的叹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唉,真可怜!”他们开始窃窃讨论: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作者如此悲惨的境遇呢?他们在多次朗读之后,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能更贴切的理解作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朴素愿望了。学生之所以能在吟诵之后有如此的悲悯之情,这就是因为他们已走进文本,移情于己了,至此,他们已经理解了诗歌的内涵,甚至,诗人那破败不堪的茅草屋在风中颤巍巍的画面已经在他们脑海中了。

二.声画造意境

通过音乐和画面来营造氛围,渲染意境更有助于学生走进如画般的诗歌深处,声画联璧,当单独的一两幅画面不足以表现诗歌的意境时,声音的渲染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给古诗配置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画面设计,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上我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略带沙哑的悲伤曲调,再配上风中战栗的茅草屋的flash画面,然后起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大家沉浸在一个有声有色的诗歌世界里,朗读时也注意到诗歌的节奏和感情,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语言绘图景

语言让画面再现。苏轼在观看王维的画后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许多诗词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想象画面;进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以此感受如画般的诗境,如歌般的感情。要做到这样,教者仍需为学生创设情景,比如《蒹葭》这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引导学生找准季节,切中镜头中的焦点,学生开始思考,一位同学用令人无比惊叹的一段话描绘了诗的第一节:“飒飒秋风拂过我的额发,走过苍茫的田野、河堤、道旁,迎风的芦苇开出一朵朵白绒绒的花,像我眼中一丝一缕的雾霭,犹如我心中此刻那一首首段章。地上的白露结为清霜,秋正浓。我那梦中的伊人,依然远远的在水一方,我曾跋涉努力,路途遥远而险恶,我曾逆流而上,又无数次被打翻在险滩恶浪中,我只能遥望那遥不可及的伊人,啊!我的伊人,我的理想!”我惊叹他又从诗中解读出了其他的东西,伊人――理想,对,遥不可及的理想。他把如此优美的诗歌用诗般语言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难道不是他为我们淡墨勾画出的中国画么?如此教学,我乐在其中,学生也受益无穷。

有声有色、魅力四射,这样的课堂使教学本身提升了一个层次,更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诗歌的爱好和兴趣,这就是我在古诗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氛围,让他们自己挖掘诗中意境的些微实践与探索。我为他们打开经典诗作学习的宏阔视野,使之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的意境,倾听到诗人的情思,让他们的心和经典沟通,与圣贤对话,体会古诗之神韵,让优美如画的诗歌真正为学生所接受,从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也让中华几千年诗歌文明得以流传。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歌;意象;想象;对比

【背景】

提到现代诗歌,中学教材中虽然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诗词名篇,文质兼美,但鉴于中考指挥棒的引导,现代诗歌仍然是个边缘化的话题,许多教师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在此教学中。其实,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丰富、乐善。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中的一篇《星星变奏曲》,本单元的诗篇都是对大自然的赞颂。学习这些诗歌目的是:让学生品位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借着星星这一常见意象,我尝试着让学生用诗歌形式写点自己的感悟或感想。

【教学过程】

步骤一:在教学《星星变奏曲》时,先给学生简单讲解了朦胧诗的相关知识以及写作背景,然后分析诗歌内容。

虽然朦胧诗与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较难理解,但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后,学生还是基本能品味出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特别是“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的通感;以及递进式的比喻,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所营造出来的富有诗意的世界,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学生也乐意思考,乐意学习。

步骤二:在讲解完诗歌内容后,趁着学生未散的热情,我又给他们拓展了几首经典的现代诗歌作品,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就算撇开它创作的时代背景,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首极富震撼力的诗歌,它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歌之间的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反差,特别是它干脆的语言,仅仅两句18字的简洁、明了,而又深沉、潇洒,同时又透露出坚定而自信的执著追求意向。

从学生专注而略显着迷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惊讶。

再给学生顾城的另一首小诗《远与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诗歌中讲到了两种距离之间的巨大反差:一个是距离的遥远,但是却是心心相印,如云和人之间;还有一种,是心与心之间的遥远,虽然距离很近,但是心与心之间却是遥远的。这新颖而奇特的辨证思维,同样深深吸引着学生。

最后,给学生欣赏的是舒婷的《致橡树》,诗人热情而坦诚歌唱了自己的爱情理想。诗歌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方式,橡树与木棉的恰到好处的象征,以及对爱情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追求,都符合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所以,看得出,许多学生还是被深深吸引住了。

步骤三:在这浓浓的诗歌氛围感染下,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每个人心底都会潜藏着一些浪漫的诗意,只要你愿意思考,愿意创作,把它们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定是优美的诗篇。下面就请同学们以星星为诗歌意象,尝试着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一下自己心中的情感,字数不限。”没想到,大约8分钟之后,就陆陆续续有学生把写好的诗歌递上来了。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星星

若有若无

可有可无

这是最令我惊讶的一首,它简洁、明了,直抒胸臆,用对比写出了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感受,只是其中透出的自卑不可取。但转念想,在苍茫大地中,个人又何尝不是如蝼蚁般微不足道呢?

还有一位学生写道:

你嵌在黑幕中央,

享受无尽的赞美与夸奖,

沉湎、陶醉于借来的光芒。

我远在寂寥的天际,

闪着渺小的微光,

可我心中有坚定不变的

――方向!

这是一首表达自我志向与坚定不变地追求的诗歌,对比中所选用的北极星与月亮也很符合它们的象征意义。

这时,又有一位女生递上了她的作品,但她没有立刻下去,而是立在我身边,静静地等我看完,内容是:

我是风,

跨过深谷、穿过森林、掠过高山,

只为追随你,

那璀璨的月亮。

然而,

你依旧那样可望不可即。

当我靠近时,

才发现,

你周围早已群星闪耀。

我读完后,便悄悄地问:“是不是和爱情有关?”她微笑着点头,转身下去了。看出了她心中那点朦胧的爱恋,热烈执著但又透着点不自信。

还有许多篇作品,虽大都略显稚嫩,但令我高兴的是,大部分学生都能用上象征或对比等手法,来抒写心中的感想,真挚而坦率。

【评价反思】

1.对这次诗歌教学的实践,感想颇多。首先,教师在指导诗歌时,有时不要刻意追求把一首诗讲得太清楚、太全面,应避免将诗歌庸俗化处理。可以就诗歌的象征美、语言美来给学生以感染与熏陶,可以“泛泛而谈”。“不求甚解”有时也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

2.诗歌通常是诗人情绪最饱满、灵感最活跃时候的产物。诗歌教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用文学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因而,给学生拓展诗篇佳作,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情显得尤为重要,效果也很显著。

3.青少年学生心底都充满着浪漫的幻想,诗歌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只需给他们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意象,有时他们便会乘上想象的翅膀,把心底那点诗意释放。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8篇

一、为何亲近诗歌?

1、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

在学生眼里呆板的事物会生动起来:小路自信地伸向远方,枫叶开心地拍红了手掌;在他们心中干涩的会丰盈起来――雪化后变成春天,雷公公激动地擂起了战鼓。读了《狼和小羊》,他们会千方百计解救可怜的小羊,齐心协力惩治狡猾的恶狼;《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令他们感动得潸然泪下,学了《黄山奇松》他们会羡慕得啧啧称赞,心驰神往。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

《中国幼儿诗教》中有这样的阐述:诗人必须有童心,才能为诗;诗人要永远天真像孩子;诗人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他对生活要求有新鲜感:诗人的心纯洁的像孩子……可见,孩子与生俱来就是诗人。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相通,他们写诗就是在抒写心灵的感受。

2、亲近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经历诗教的孩子,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3、亲近诗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自主精神和勇于怀疑。诗歌是最富于想象力的文学样式。想象的魅力在于它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之间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优美的诗歌意境。而优美的意境又能诱发鉴赏者的想象。所以,引导小学生鉴赏诗歌,创作诗歌,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是发展他们创造个性品质的良策。

二、如何亲近诗歌?

1、“问渠哪得清如许”――熏陶

熏陶是指为学生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其实是学习主体对感知客体的一种最初的注意和惊羡,它可以引发一系列后续的积极的心理活动。因兴趣而向往,因向往而亲近,因亲近而愈加喜爱。

以生动活泼的诗化语言熏陶学生。老师要注意斟酌自己的日常语言,以洋溢童趣的诗化语言给学生一个艺术宁静的背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有的学生喜欢花,老师说――花是一朵不会飞的蝴蝶,别捉它;教室里飞进了小蜜蜂,老师说――蜜蜂嗡嗡采蜜忙,比比我们谁勤劳。

以意境悠远的诗句陶冶学生。烟花三月,师生春游暨阳湖,漫步湖堤,微风轻拂,柳丝飘逸。我吟“沾衣欲湿杏花雨”,学生接“吹面不寒杨柳风”,观赏学校的假山池塘,小荷初绽,恰有蜻蜓翩跹。我诵“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接“早有蜻蜓立上头”。

2、“儿童急走追黄蝶”――亲近

小学生天生就有潜在的诗歌创作能力。他们能将现实与非现实、理智与情感、时间与空间都凝缩于自己的心中,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化作同情、感动、感恩,分赠给世界万物,凭着生命的本能创造性地选择生活。同时,孩子看世界比较单纯,比较本真,他们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而且有天真的热情,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

亲近,指的是燃起学生这种率真的创作热情,保护其好奇心,挖掘其心灵深处的诗意,并学着以诗的形式来表达。例如学习了儿童诗《家》,让学生也学着续编。学生兴味盎然,跃跃欲试:“池塘是荷花的家”、“森林是动物的家”……有的虽然稚拙,却充满童趣:“储蓄罐是硬币的家”,“爸爸的臂弯是我快乐的家”,“妈妈的肚子是我最早的家”……学生随着诗人观察的视线,展开丰富的联想,从他人的感受中寻觅自我感受,从共同体验中寻觅独特感受。无论幼稚的还是偶然的,无论创意的还是模仿的,我都一一找出其特别之处,加以赞赏。愉悦、和谐、民主的氛围实现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唤醒了学生潜在的诗意。

3、“万紫千红总是春”――捕捉

启迪学生到自然中、生活中,到心灵中、情感世界中去捕捉美的可以入诗的素材。让儿童的心灵与大千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教育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梦想世界对话。在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中,我捕捉到了她善良细腻的情感,发现了她独特的思维触角,感受到了她矛盾的心理。于是,我指导她把这种真实的、真挚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诗作就这样诞生了:我想/我想去采摘鲜嫩的桑叶/好把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可是/可是我不愿让桑树头发光光/我想/我想让桑树枝繁叶茂/可是/可是我不愿让蚕宝宝饿得摇头晃脑。

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创作中的闪光的诗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诗歌修养与教育艺术。这一过程是师生感受诗歌音律美、形象美、情趣美、意韵美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获得精神享受和智慧启迪的过程。比如一学生写了这么一首诗: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语文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我过生日那天最短/奇怪,为什么我的心情也有长有短?对于这样的诗歌,教师不应责备孩子贪玩不爱学习,也不必因为孩子觉得语文课长而生气。其实这是一首多么耐人寻味的诗歌,我读出了孩子心灵的明净,读出了孩子思想的聪慧,读出了孩子天然的诗性。

4、“春风又绿江南岸”――推动

如果说熏陶是让学生品尝“诗之味”,亲近是让学生激发“诗之趣”,捕捉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之意”,那么推动就是让学生真正感受“诗之韵”。此刻,学生的诗歌创作已经从随意的记录开始一些浅显的思考,这是一种思维的推动;学生已经从个别的参与发展到群体的行动,这是一种力量的推动;学生已经由单纯的好奇内化为表达的需求,这是一种内驱的推动。

这时候,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考人生,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生命。诗歌的创作更注重个性化: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下面随意摘取我班诗集中的两首:

云娃娃哭了

沙沙沙,沙沙沙,

云娃娃哭得好伤心呀!

让我借风问问她

云娃娃,云娃娃,

你为何这样悲伤?

是谁弄脏了你的白衣裳?

是谁抢走了你的小红花?

云娃娃轻轻把话答:

伊拉克战争我害怕,

美好家园房屋倒塌,

可怜的孩子没了爸妈!

听了云娃娃的话,

我要呼喊:把枪放下,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春天的争论

小草说春天是绿色的,嫩绿嫩绿,

迎春说春天是黄色的,金黄金黄,

天空说春天是蓝色的,碧蓝碧蓝。

云朵说春天是白色的,洁白洁白。

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小燕子请我作评判。

我说:你们说得都对,

春天其实是五彩缤纷的。

学生诗歌中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鲜活的童趣尽情地舒展。诗歌中学生生命色彩的绽放,生活激情的洋溢,个性神韵的彰现正是我们写作教学所积极倡导和倾心追求的。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诗歌创作 立意 意象 意境

托尔斯泰曾这样说到诗:“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照亮人心。”诗是文学的天使,它最早进入人类的文学世界。每当翻阅那些或舒缓或豪放的诗歌时,心里总会涌起一阵莫名的悸动。但是,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学生还有多少人会主动地翻阅诗歌、创作诗歌。

即使有,看看学生的搞笑创作。“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半夜三更鬼敲门,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沉舟侧畔千帆过,孔雀开屏花样多。”“工藤破案未半而中道被毒,今变成柯南,个子矮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究其原因,首先是诗歌受到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冲击,与电影、电视、动画相比,诗歌没有直接可感的声音、色彩和画面,需要一字一句地去阅读,需要用脑子去想,费时、费事、劳神,因此学生热爱读诗、写诗的不多,能够把创作热情持续下去的则更少;再者,现在的中小学里,很少有专门的诗歌社团,更少有专门指导创作诗歌的老师,甚至连专门指导诵读诗歌的课程也很少见。学生的诗歌阅读,仅靠教材里提供的一些诗歌作品,大多数是背了就算。老师怕讲不好,学生呢,更不在意,因为考试的时候无非是填填空,中考的作文大多限定不准写诗歌。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过:“我历来相信,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中永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将永远与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对学生的现状有些忧心。因此,在初中的基础年级,努力地做了一些尝试。

(一)诱发创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诗热情,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中学时代正是情感丰富的时代,教师适当的引导,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的。

诗歌言志抒情,语言凝练优美,韵律抑扬顿挫,而一些优美的抒情诗很容易触动读者的联想、想象,带给人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带领学生赏析、品读经典的诗作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之初,选择带领学生赏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学生一开始很不以为然,但是当赏读到《繁星・八》:“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学生马上叽叽喳喳地说,这就是我们楼下花坛里的樱花树花落时候的情景啊……

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品评诗中的情感。诗歌是表达人们感情的很好的途径:相思之情、战难之苦、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珍贵、爱国之情的强烈等等,或者深情款款,或者慷慨激昂,或者诙谐幽默……很容易感染学生。在教学泰戈尔的《母亲》时,诗歌的第一节让学生模仿母亲唱《摇篮曲》,学生们个个乐不可支。但是让学生说说母亲在寺庙里祷告的话语时,一个孩子说:“神啊,请保佑我的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地长大,要有什么病痛都降临到我头上,不要让我的孩子承受半点不幸……”学生们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在讲述诗歌的时候,也适时穿插一些典故、传说或文学故事。中学生爱玩、好动,但是对故事、传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同时很多诗歌的作者或者诗歌本身就有很动听的故事或者传说。在教学诗歌时,可以适时穿插,以此引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在讲述泰戈尔的《母亲》之时,引导学生读课下注释: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借此机会就谈论到中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关联。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此外,多鼓励学生敢写,敢动笔,及时发现每一个闪光点。

(二)教授创作技巧

写诗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工具”,那就是诗歌写作的知识。诗歌的写作知识浩如烟海,但是对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写作手法,可以写出诗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进步。

1、美的立意

诗歌通常以情感取胜。诗要立意,确立诗歌的主题就叫立意。主题是诗歌的核心。诗歌精简凝练,不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丰满,但正如何其芳所言:“诗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因此,作者应该要把传递给读者的思想、感受或感觉确定下来,表达出来。李丹平曾主张:“诗可以读懂,也可以读不太懂,甚至可以读不懂,但必须能让人感觉到。”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立意的重要性。并且从我们所阅读的诗歌中,归纳出一些常见的主题。比如:爱、自由、理想、志向、爱情、赞美等等。

2、美的形象符号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都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表达出来,传递给别人,只是直白地说出来肯定不行,必须让具体的形象来说话,让人家从可以把握的形象中感受或领悟到。因此,诗的构思和创作,总是和选取创造意象的过程关联在一起的。余光中《论意象》一文中指出:“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因此,在明确立意之后,要选择恰当的意象,让意象来说话。先让学生积累一些诗中常见的意象:月、蝉、柳、冰雪、草木、长亭、芭蕉、梅花、杜鹃、乌鸦、羌笛等等。但是意象的选择对初中生依然是一个难题,将结合意境的构筑进行探索。

3、美的意境

好的诗歌情理形神交融,这就是意境了,意境是诗歌特有的审美范畴,没有意境,称不上好诗。因此,古今中外的诗人都非常看重诗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与“境”的交融有好几种方式,比如:触景生情、状物移情、情理相融等。

但是对初学写诗,而且阅读面很狭窄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技巧反而容易让其不知所云。在明确了立意、意象、意境的重要性之后,在写作中,和学生尝试了三种模式:

【横断模式】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筛选一系列意象,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来抒发感情,表现作者的思想。学生习作《星星――寄父亲》:“每晚,我望着天上一颗一颗闪烁的星星/您是否也能看见/如果能我要将星星送于您/一颗星星代表健康/一颗星星代表平安/一颗星星代表工作顺利……/如果哪一天/您看见了千万颗繁星闪烁/不必惊讶,那是您至爱的女儿对您的思念与祝福”。

【升华模式】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学生习作《母亲》:“一颗小小的种子/掉落在土壤上/他是那么的脆弱/一阵微风就可以吹走/土壤对种子说/别怕,别怕/你看/这儿厚实着呢/晨曦中,种子萌发了/烈日下,小树长高了/风雨中,长成了参天大树/母亲,谢谢您/没有您无悔的付出/怎会有壮实的我”。

【自白模式】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作者必须有相当的认识和体验水平。写作中,要注意情感的适度。学生习作《描绘――寄母亲》:“我每天描绘着母亲的模样/描绘着――描绘着/让她陪伴我成长/从笔绘到心绘/有时被旁人辱骂而遗忘/有时被心中的怨恨所代替/但我仍会伤心的描绘着/总希望有一天我所描绘的能变成现实/母亲,如果你在梦中看见了我/千万不要装作不认识/这是您遗弃的女儿/日日夜夜,只求您能回来”。

……

当然,诗歌写作的引导还有很漫长的路要探索。这一群写诗的少年会慢慢长大,他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下写诗的笔。但青春难再,优美的诗歌会是青春里一段优美的歌谣。

优美的诗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诗歌 创作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6-01

诗歌可以化作雨露滋养我们的心灵,诗歌可以成为信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幸福,诗歌可以是太阳,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温暖,诗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诗歌是一个社会的记录,诗歌是一个人生的诠释,我们可以用诗歌来撼动天地。

如果你是诗人,就要用诗歌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诗歌来描绘我们的时代。用诗歌来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歌颂时代的辉煌。

作为一个诗人,我们要为读者来写诗歌,要为学者来写诗歌,要为我们自己来写诗歌,诗歌可以是文明的载体,可以是赞美的方式,可以是智慧的表现,可以是社会发展的痕迹,我们要写出能够沁入人心的诗歌。

那么,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与教学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

1 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是教好诗歌必要的前提

诗歌教学既可以让课堂的氛围变得和谐快乐,又能够向学生传递知识,用诗歌的优美来武装他们自己。

诗歌赏析就如同在细细品尝一道美味的菜,各人有个人的爱好和口味,酸甜苦辣样样都有人爱。当我们吃菜时,有人会偏向于甜食有人会偏向于辣菜,口感上的喜好也是各不相同,脆的、软的、弹的、硬的各有各滋味。而诗歌的鉴赏也是如此,正如有人喜好优雅古朴的,有的喜欢自由奔放的,有的则是喜好富有现实意义的,当然浪漫爱情的喜好的人也很多,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有人偏好建筑美,有的喜欢音乐美,有的喜欢画面美,有的则是喜好抽象的。从语感来说,有的诗歌慷慨激昂,有的诗歌温婉,有的时抑时扬。诗歌的风味百般,各种滋味都有人爱,这也是诗歌艺术引人入胜的原因。

诗歌赏析我们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方面我要能够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纯文学的品格审美;诗歌的作用除了要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还应该要让阅读的人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魅力,通过美来宣扬作者的精神和心灵,为读者坚定信念;诗歌要能够想民之所想,说民知所说,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大众的想法,能够和大众产生共鸣;诗歌是用优美的语句来唤起读者逐渐淡薄的情感;诗歌是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诗歌是哲理的载体,是信念的载体。以文艺来为社会服务,以文艺来推动社会发展,以文艺来感化人的内心,关怀民众。歌颂民主、歌颂生活,为发展、和谐、繁荣喝彩,为维护公平、正义担当。

2 诗歌是文化品格的载体,富有自身的特点

以诗传情,以诗明志,诗歌是语言的延伸,是艺术化的语言。抒情的诗歌有多种情绪,赞美、劝谏、讽刺,还有咏物。

赞美的诗歌,语气措辞都是褒扬的,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真挚。

劝谏的诗歌,旨在让人懂得辨是非、知好坏,具有教育意义。

讽喻诗,情感分明,爱恨表达的非常明显。

咏物诗是对事物的描绘,需要作者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观察事物,以细致和细微的描写来深刻的描绘事物。

诗歌属于文学作品,所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内涵,诗歌也必须具有,文学作品所肩负的责任,诗歌也必须负责。文学等同于人学,是透过文学表达方式来展示时代特征和时代情感,是以美的形式来向人类传递情感信息,所以文学作品都很优美,都具有其特殊的内在意义,能够从中寻找到人生价值取向。诗歌创作约束很多,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要求。面对诗歌创作的一些弊端,要直言不讳,敢于纠正。诗歌创作要心系国家百姓,要关心诗歌的未来。

诗歌需要让读者能够获得画面感,透过文字来获得视觉效果,想象力要丰富,不需要拘泥于框框内,要能够跳脱束缚,独具一格。诗歌要富有节奏感,犹如优美的旋律,让人久久难忘,这样才会有韵味。语言的分行排列不等同于诗歌。诗歌的创作需要实践来丰富,需要批评来成长。可以跳脱赋比兴的约束,但是诗歌的形式必须存在,我们鼓励诗歌创新,不提倡形式的思维僵化。

3 诗歌是作者情感、经历和思想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含义,是构筑在生活之上的

诗是心灵的传递者,诗是心灵的净化者,诗是生活哲理的体现,诗是生活的积累,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奔放,更是人生观的展现。诗歌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是对生活的顿悟,是一种正是的情感表达和流露。

意象美和意境美是诗歌的两个精髓,诗歌的诗句容易诵读记忆,诗歌的意境让人久久回味。诗歌的创作体现了诗人的个性,但是不代表诗歌就可以脱离社会责任的范畴,诗歌应该是以社会多数人的接受为大前提。形、意、情、象共同构建了诗歌,诗歌创作我们要避免口号式的无意义内容,语句精炼,能够表达中心思想。

对诗歌的学习也应该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但我们的文学教育往往更注重主题开掘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图书室(馆)、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解决文学教育教学途径问题。这样也可以解决文学教育中以人为本问题,真正成全“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充分体现人本互动、人机互动。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如传抄唐宋名句;也可以抄写当代名句,形成诗意教学的大课堂。

4 诗歌创作要遵循课堂教学与自主创作相结合的原则

诗歌创作离不开“用心”去抒写。用心,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要你能带着诗人的情怀,去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感悟、欣赏、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创作中,自觉发挥聪明才智,你就会为历史、为社会留下艺术的记录。能用“真诚”与“可爱”的艺术去抒写胸怀,塑造灵魂,表达对高尚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体现美的品格和力量,就是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就是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厚爱。

诗歌教材是情感、价值、审美态度的载体,是教学的工具和样板。因此,应当重视、尊重教材本身而不拘泥于样板。如果你能用心聆听生活中的声音;用心阅读社会上的财富;用心感悟和享受学习、创作的快乐。眼中有色彩,心中有世界,加上自己独特的悟性、灵感参与,你才有可能纵情抒写自己的家国情怀,你也有可能创出新的时代经典。

上一篇:诗歌朗诵比赛范文 下一篇:何韵诗歌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