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1 21:53:32

有关爱国的古诗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90―01

一、再现历史辉煌,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

初中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介绍我国历史文明与奇迹的文章,如《三峡》《黄山记》《钱塘江观潮》等一些课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不能将教学的重点仅仅放在理解字词句上,这样似乎违背了编者的意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结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去感受,一定有许多困难。所以学习这类课文时,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有条件的则可以利用网络、背投,直观地显示场景、画面,让学生知道三峡、黄山、钱塘江潮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也扩展了视野,了解到了与之相关的更丰富的内容,这样不但把课堂与课外结合了起来,也把教材和历史有机联系了起来,从而使青少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激发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在学习中自然地得到培养和强化。

二、走进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章。如《芙蕖》《荔枝图序》《桃园与沅洲》等一些课文。这些课文只是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编排在教材中,其实仅仅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地方文化的欲望。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老师的目光就不能局限于一处,而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生活、特产等,也可以延伸到自己的家乡,从中挖掘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记得我在教学《桃园与沅洲》《敕勒歌》两文时,提前准备了许多有关沅州、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也要查阅资料。课堂上,学完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了各种资料,使学生了解了大量有关沅州、草原的知识,产生了游览的欲望。在学完课文后,我还专门设计了一堂“热爱家乡”的综合实践课。学生通过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了解到霍去病将军的故事,知道了家乡“酒泉”的来历;通过家乡风景图片及特产的展示,感受了家乡的魅力;通过“葡萄美酒夜光杯”、“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的吟诵,知道了自己的家乡曾经孕育的灿烂文化;通过导游解说词、广告词的设计创作,产生了宣传家乡的欲望……这一活动的开展,超越了文本,使教材得到了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感悟诗词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淘洗,愈加璀璨。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归根到底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中国古典诗词就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追求。如《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词就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望月》之类的诗作,则使学生体会到了友情、亲情的珍贵。还有一些写景的名诗,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北戴河》等佳作,使学生认识了大自然的博大,感受到了万物的奥秘,顿悟了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 大爱之情; 中华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28-001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各年级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精美的,无论是古诗文还是现代文,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

一、热爱本族语,推广普通话,凝聚爱国情

都德说:“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天然优势,当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振兴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因此,语文老师必须认识到,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汉字,背多少成语,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受到民族情结的感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我们必须热爱本族语,推广普通话。语文教学是推广普通话的最好途径。在语文课堂上,用标准的语言教学,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这样有利于增进我国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拥有爱国心,赏析名篇章,传承报国情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这片园地。有了爱,我们才能用真情赏析课文中的爱国篇章,才能悉心地去播种美的种子。当我们把中华文明史中那悠悠的报国情,汇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人画面彰显在学生的眼前,我们不禁惊叹历史与现实的丰厚与辉煌。

课文《沁园春・雪》以非凡的气势展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抒发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古诗《观沧海》描绘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大海奇观,表达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浑气魄;散文《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口技》《核舟记》《中国石拱桥》体现了我国高超艺术的结晶;《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地质之光》讴歌我国现代科学家对人类文明所作的杰出贡献;《谁是最可爱的人》以珍贵的历史镜头,向我们再现志愿军保家卫国的业绩;《白杨礼赞》《最后一次讲演》《木兰诗》等等名篇佳作,都是一曲曲优美的歌,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面对一叠民族精神的教科书,面对一群喝蜜糖水长大的少年,赏析名篇章,传承报国情,这是语文老师肩负的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三、情洒课堂中,美德伴人生,不朽中华魂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体现崇高的民族精神、高尚的民族美德的课文随处可见。有的教人尊老爱幼,严己宽人;有的教人立志报国,振兴中华;有的教人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有的教人勤俭节俭,天下为公;有的教人爱国爱民,团结互助;有的教人诚实守信,学会做人……

从《岳阳楼记》《出师表》等文章中学习我国古代政治家“先天下、后自己”的博怀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老王》中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让学生感觉到人生是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幸运者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传递的正能量。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丰富、博大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为其自豪。优良的民族品质、不屈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是传统文化与中华儿女美德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更是不朽的中华魂。

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在中学阶段逐步的得到完善。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且最不稳定的时期。外界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甚至会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而使他们形成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有胸怀天下的大爱之情,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把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之中,让传统美德伴随孩子们美好的人生,塑造祖国未来建设者心中不朽的中华魂。

参考文献:

[1]邢改萍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谢江主编.《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3篇

我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砺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三个节日)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解说: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1)鲜明的主题性。提供一个默写的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主题默写出三至四句古诗文名句。上述试题的主题是“传统节日”。(2)答案的开放性。此类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多元的、开放的,只要是符合主题要求的古诗文名句即可。上述试题的参考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这类默写题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平时的古诗文背诵中要进行相关专题的背诵,如“荷花”、“黄河”、“长江”、“水”、“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疾苦”、“人生”、“爱国”、“诚实守信”等等,由一句而联系出相关的多句。(2)学会整合归纳,要善于把平时散乱的积累整合归纳成相关主题。

模拟练习:

1.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六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同时,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黄河的美好诗篇。请你写出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默写出四句体现作者宽广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创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自然等方面。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通过他们的诗篇生发了这种和谐思想(如社会稳定、人间关爱、家庭温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请你默写出体现和谐思想的古诗文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例二:“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请默写出古诗文中有关亲情的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006年2月10日,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嫦娥奔月”开始启程。假如有一天,你乘坐“嫦娥奔月”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你能情不自禁地吟出四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水是地球的血液,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四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饱蘸母亲的乳汁写就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恋情。请你默写出四句描写长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请你默写出四句含有“舟”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累 表达 佳句 基础 习惯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古诗词大多意境优美,有许多流芳千古的佳句,积累多了,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表达也就能出口成章了。在平时教学中我是按照以下方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的:

一、充分利用课前古诗朗诵活动。

充分利用课前古诗朗诵的时间,开展一些积累语言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累了哪些佳句,也可以说说自己在积累中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环节等等。比如: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用不同诗句表达画面意思。一位小孩放学回家,正在敲门。可以用那句诗来形容?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回答:小扣柴扉久不开……对学生采取轮流制,进行循序渐进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这一活动目的是使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和展示语言的机会,且在活动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充分利用阅览课进行好词佳句的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词句,为写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在阅读课上学生可以互换阅读,也可以小组阅读。在阅读中发现的好词佳句,学生小组一起积累,最后达到了资源共享。比如:让学生描写雪的壮景,学生活学活用争先恐后的表达: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注重积累形式的多样化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这时候,用一支铅笔圈、点、勾、画、批、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学期我们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用来摘抄他们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或记录他们读书时的体会感受。时间久了,学生就养成了随手摘抄和记录的好习惯,每当遇到好词好句,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在课外阅读到的都能及时记录,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写作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而不用再担心语句的枯燥无味了。

除了可以让学生自由积累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定的要求去积累,比如:让学生把从课外书中看到的有关爱国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也可以阅读同学的摘抄本,把他们本子中的精美语句再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和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让学生从平时便注重基本功――词语、句子的积累,就会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基础的宝库,从而为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5篇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把握时代特点,吸取爱国主义精华

同志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继承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而且还要剔除那些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形成的落后思想。中国古代,爱国与忠君是紧密相连的,忠君思想中渗透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对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利的影响,因为君主并不总是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要进行历史的科学分析,并让学生明确,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去看待古人和评价古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改造和发展。

二、描绘山川风物,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篇目有很多,或是诗歌或是文章,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是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情溢于海。教师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要把自己的激情带入课堂,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让学生从对祖国山川风物的热爱中燃起浓浓的爱国情。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的《沁园春・雪》一文时,要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明白该课文的意境是情(爱国情)与景的融合境界。并指导学生欣赏该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欣赏是学生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并由此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继承优秀传统,教育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拓展迁移,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各国作家都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讴歌和颂扬。

列宁就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本中就收集了许许多多世界各国歌颂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如《最后一课》《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是各国表现爱国主义的名篇。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拓展延伸法,将相似作品放在一起联读联讲,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它向我们揭示了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时法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强烈民族意识,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在讲《最后一课》时,我将《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这段文字找了出来讲给学生们听,同时让他们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线索人物、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尽管国度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但作者在文中所反映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是相通的。随后,我与现实生活相链接,问同学们在生活经历中有过有类似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吗?问他们当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时、当听到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时、当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通过横向比较和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学生们不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点。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探索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1.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3.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4.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5.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6.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7.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二是把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而且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7篇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

二是把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而且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唐诗 语文素质 人文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涛.美育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9).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9篇

近年来,范县第一小学沐浴教育改革的春风,立足打造豫北一流名校,全校师生在校长王洪恩的带领下,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依托"书香校园文化"推动素质教育的新路子。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借助"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创新教育载体,以书香校园为主导,催生出一朵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双丰收的教育奇葩。

德育工作和"书香校园文化"的结合,是该校近几年着力打造的亮点。校长张臣生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又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不能求一时之功,硬性灌输是不行的,而是春风化雨搬的渗透。古人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所以唯有读书才能使德育工作循序渐进,_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滋养师生的心灵,营造书香德醇的校园环境。"

为了让德育在书香中滋养,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这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学校先后制定了《第一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书香校园实施方案》、《书香班级评选办法》、《第一小学师生读书计划》、《班级读书角建设方案》等,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方便师生读书,学校投入20余万元建设图书室、阅览室,各个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每年投资2万余元增加藏书,现有120余种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各类书籍5万余册,实行微机管理,全天开放,师生可以随时享受"书香"。

近几年,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全校师生从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古诗文诵读、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教育等多方面进行了系列化阅读,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师生徜徉书海,沐浴书香,开启智慧,汲取人类文化的精髓,为每个师生点亮一盏指引人生航向的明灯。

为保证每次的阅读成效,学校都会对书籍进行精挑细选,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学校推荐了《中华五千年》、《中华名人录》、《毋忘国耻历史丛书》、《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丛书》等书籍;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学校推荐了《文明礼仪伴我行》、《小学生文明礼仪知多少》、《教师的文明礼仪》等;在古诗文诵读方面突出国学教育,通过诵、唱、写、画、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开展古诗文阅读活动,先后推出《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增广贤文》等主题活动,校园呈现出处处见国学、师生齐诵经典的生动局面。

每次阅读活动结束之后,学校还开展教师演讲比赛、写读书感受、学生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来检验读书活动的实效。除系列阅读之外,教师每学期还要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写至少1万字的学习心得,每周记一篇自学笔记。教研组每周六组织一次教研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帮助每位语文教师树立全新的人生观、质量观、课程观。几年来,老师们还自主订阅了有关的教学杂志。各教研组也增订多种书刊,供教师借阅。

为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学校拿出半个小时作为早读时间,每周连排两节大阅读课,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可选择在教室阅读,也可以到校阅览室阅读,或自己读,或三五围在一起读,还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班级读书会"等交流性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建立班级图书角是第一小学的一大亮点。走进第一小学的任意一间教室,你都可以看到一个小小图书角,藏书数量可观,内容丰富。这个图书角是学生自愿捐赠和从校图书室借书建立起来的。班级图书角天天开放,每到课间或自习、阅读课时,同学们都可以从"图书角"中选一本喜爱的书来阅读。如今,这种新型阅读模式,已成为该校的亮丽名片。

随着阅读活动的深入,师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教师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为师从教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有位教师在读书笔记中写道:"置身在第一小学这个大家庭中,伴着浓浓的书香,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工作态度和生活状态,在阅读中我感到自己作为教师职责是多么重要,关爱孩子又是多么的幸福。是书籍打开了我心灵最圣洁的那扇窗,我要用最圣洁的爱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和学生。"

在读书中学生学会了做事、做人。在书香的熏陶中孩子们变的彬彬有礼举止文明了,好人好事也层出不穷。在阅读中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学会了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组织的"争当环境小卫士"、"争当社区好公民"、"我为改善环境支个招"等系列活动,与读书活动相呼应,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实践,不但锻炼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小主人公意识。

近几年,第一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的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分别在2002年12月获"濮阳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标兵单位"、2002年12月获"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特色学校"、2003年9月获"濮阳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2005年12月获"濮阳市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2007年3月获"河南省德育实验学校"、2007年4月获"濮阳市青年文明号"、2007年12月获"河南省文明学校"、2011年1月获"濮阳市文明单位"、2011年3月获"濮阳市十七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等几十项荣誉。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 传统美德爱国精神 道德精神

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遗产中,几乎无不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因子。自古以来,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传统美德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现代思想发展的根基。今天,在民族传统美德这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又汇入了时代的文化小溪,古老的民族文化又注入了现代化的新鲜血液,有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有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强烈的审美追求;有把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社会人性化关怀等。让这些美德继续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肩负的使命。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有入选篇章无不蕴涵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语文教育的过程必定是透视民族祖先生命活动和心理发展历程,是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和深层魅力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将传统美德渗透在语文课本中,课堂之上,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现代的语文课堂要求充满"文化味儿",一堂语文课,应该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应该将我们的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文化积淀。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做好这个积淀者呢?

首先:我们要站在时代的角度去解读每一篇文章,特别是古诗文。以古诗为例。我国是诗的国度,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诗意。让课堂充满诗意,说的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这种教学观念就是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思维,扫除一切程式和窒闷,开发创造的潜能。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融入现今时代的思维和理念,一方面可以使枯燥变生动,使遥远变亲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时代的思想精髓经由经典的媒介沉淀到做为人类新生代的学生的心灵中去,并进而作用于丰富民族文化构成、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性命题。

以《离骚》为例。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节选的是《离骚》的起始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节选部分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都表现了屈原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文章的中心主题。那么站在今天的角度应该如何去看待屈原的爱国呢?我在课堂上以此主题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最终概括出了两个观点。其一,否认了屈原的爱国思想。理由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待他的爱国是一种"宗国"思想,是一种"爱君"思想。通过收集资料,同学们对此观点做了详尽的阐述: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他都想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为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很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导夫先也""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明代吴珂的《读〈离骚〉》诗云:"眷言念宗国,东身良非难"就指出了屈原是出于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的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的拔高理解他。其二:不能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理由是,我们不能苛求与我们相距上千年的屈原象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种表现就是爱国。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爱国精神。

通过对此主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们敢于对旧有的知识大胆怀疑。学生们既对历史有了充分的认识,又对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既理解了屈原的爱国又升华了今天的爱国,现代的思想精髓以"新解经典"的形式沉淀到了学生的心中。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和信息进行了无障碍的交流,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交流中得以启蒙、强化乃至自觉传承。

第二:要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语文赏鉴中提高道德修养。

语文课程目标突出强调感受鉴赏,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道德具有可继承性,那种蕴涵其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宽容仁厚,刚正不阿的美德嘉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在精神力量。先哲们超越常人的见解,解颐醒世的良言,闪烁着智慧的光韵,朗照着历史的苍穹。合理的采撷这些火种,使之烛照学生的心灵,便可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德和才情,智德和良知。

在语文教学中体会孔夫子当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儒雅与恬适;体会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个性与尊严;体会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情与伤感。

上一篇:证明格式范文 下一篇:寒假社会实践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