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

时间:2023-03-05 00:16:37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有效记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36-04

记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幼儿用图表、绘画、照片、符号等方式来记录、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所见、所想、所知、所做,使探索过程具体化、可视化、操作化。我校在开展“院园合作的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课题研究中,重视记录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在与幼儿园的合作研究中采访、记录了大量幼儿园教师科学活动的案例,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学记录的实践研究,发现了科学记录中内容空洞而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单一缺乏年龄的适宜性、注重结果记录缺乏过程性的探究记录、注重对记录结果的个体交流缺乏集体展示、幼儿缺乏一定的科学记录能力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具体的活动个案与教学问题思考,追寻影响有效记录的元素,初步探析促进幼儿有效记录的策略。

一、因年龄而异,考虑记录的针对性

【问题思考】在一次科学领域的学科教研活动中,调研员向幼儿园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都有“自然角”,都在自然区角种植了花、草等植物,饲养了金鱼、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都培育过玉米、小麦、黄豆等种子的发芽生长过程,并要求小朋友们观察记录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大家有没有想过不同年龄班的小朋友在观察记录上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显然,幼儿不同年龄的发展差异,要求在科学活动的记录内容、记录方式、记录工具及教师的记录指导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1.因年龄而异,明确不同的记录内容。小班幼儿一般只对事物的明显特征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可选择小班幼儿感兴趣事物的明显醒目的外在特征去记录。比如,教师可要求小班幼儿在观察了班级自然角的植物后,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中高度的变化和叶子、根茎、色泽等外形特征的改变。

中班幼儿对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感兴趣,能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因此,教师可让中班幼儿在对比中记录事物的相同与不同特征。比如,教师引导幼儿对幼儿园“小菜园”中种植的青菜与萝卜在叶子形态、根茎状况、生长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观察记录。

大班幼儿已经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重要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发生的变化。因此,教师可针对性地引导大班幼儿去观察记录事物的重要特征,关注事物变化的一些主要原因,比如,水、土壤、温度、阳光对植物的影响。调研幼儿园教师曾指导大班幼儿追踪记录“冬季大蒜在户外和室内的生长”,帮助孩子获得“温度对植物生长影响”这一重要经验。

2.因年龄而异,使用不同的记录工具。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大班幼儿的初步抽象概括水平,这决定了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记录工具、材料及方法一定要考虑和支持幼儿的不同年龄要求。例如,在“植物有多高”的活动中:小班幼儿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大象鼻标尺,刻度是形象生动的水果图案,下端画着的是长在地上的西瓜,中端画着长在矮树上的西红柿,上端画着长在高处的苹果。幼儿在记录黄豆苗的生长时,非常形象化地了解了黄豆苗从西瓜处长到了西红柿处,又长到了苹果处。对于中班幼儿,教师提供自制的测量标尺是按等距方式排列的卡通图案,他们在记录幼儿园小菜园中的植物时常常这样描述“萝卜菜的高度超过三个小动物啦,小青菜的高度才达到二个小动物”。大班幼儿具有初步的数概念和简单的计数能力,于是教师改进卡通标尺,在上面增加了数字刻度,这样大班幼儿在测量与记录事物时,常常这样描述“菜园中种植的黄豆苗长到10厘米小黄狗处了,旁边种植的茄子苗已长到15厘米大黄狗处了”。

3.因年龄而异,教师不同的介入程度。同年龄幼儿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决定了教师指导的程度要有差异。小班幼儿离不开教师直接参与式的指导,这是因为小班幼儿持续并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缺乏观察与记录的经验,需要教师引领并不断示范与鼓励下进行观察记录。指导中班的老师可适当放手,采用间接参与的方式,当幼儿在探索与记录中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是因为中班幼儿不仅有一定的观察与记录的经验与技能,还有独立学习、自主探索的需求,这样有利于鼓励与推动中班幼儿进行独立探究和记录,逐步培养独立探究的精神。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记录方法上也已具备一定的经验,为了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大班幼儿独立表现的机会,在他们进行独立探究与记录的同时,可通过经验分享活动,间接引导与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做到自主与引导的有效结合。

二、因内容而异,考虑记录的趣味性

【问题思考】在指导幼儿进行有效记录时,幼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科学教育内容,以及如何开展不同科学活动的有效记录。由于前一段时间出现的一次日全食,激发了孩子们对天文现象的浓厚兴趣,于是,调研幼儿园组织了“月亮变变变”的月相观察活动,要求家园配合,让孩子们每天晚上把观察到的月亮形状记录下来。问起组织这次科学活动的原因,教师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幼儿原有经验和兴趣点,考虑对孩子适应生活有没有帮助,能不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因此,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记录的内容应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爱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现象都能激起幼儿的遐想,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成为幼儿观察、探索、记录的良好素材。

1.记录植物生长,让幼儿趣味萌生。《纲要》与《指南》中明确把“亲近自然”作为科学领域的活动目标,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又是幼儿天性使然最喜欢探究和记录的对象。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区资源,科学规划幼儿观察记录内容。第一,“植物园”的秘密。紫薇是调研幼儿园的攀爬类植物中的一个部分。“紫薇架”上:紫薇叶、花的颜色、形状、气味各是什么?“百草园”里:有哪些种类的草?哪种野草长得快?草叶的形状怎样?“花果园”里:有哪些类鲜花、果树?第二,“种植园”的探密。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内可利用的场地与墙角开辟了各个探索的“种植与水生栽培区”。“种植区”:我们的小菜地里可以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下最合适?怎样浇水施肥?“水生区”:铜钱草、菖蒲、水竹、吊兰为什么长在水里?它们吃什么?幼儿在“种植与水培园”里边劳动、边观察、边思考,收获着成功快乐的体验。

2.记录动物生活,让幼儿趣味无限。调研幼儿园创造条件,利用多种途径让幼儿参与饲养多种小动物,在亲身体验中探究记录动物的特点习性以及积累动物成长知识。第一,园部饲养的观察记录。园部利用一定空间统筹饲养了多种小动物,树上是各种鸟和昆虫的家,池里是各种鱼和虾的家,园角是各种兔和鸡鸭等家禽的家,园部老师规划观察主题,带领幼儿进行“小鸟的世界”、“小兔的一日生活”、“会游泳的金鱼”等主题研究记录。第二,班级饲养的观察记录。每班自主确定特色饲养区,由老师和幼儿一起商讨饲养什么,怎么饲养,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并对确定的观察主题进行连续完整的观察和记录。例,“小蝌蚪的成长”、“小乌龟的睡眠”等。第三,日常动物的观察记录。家园配合,结合幼儿的爱好特点,选择观察对象,例:小金鱼、小乌龟、小蝌蚪、小仓鼠、小兔子、蚕宝宝、小蚂蚁等进行持续探究记录。

3.记录周围事物,让幼儿乐趣无穷。“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要达成的活动目标之一。因此,周围事物也成为幼儿探究记录的重要内容。第一,感知自然现象。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雷、电及季节的变化,事物间的沉与浮、斜坡与速度、植物与阳光、光与影等潜藏着丰富的探究记录价值。例如,调研幼儿园利用园内植物的变化开展“感知春、夏、秋、冬”的活动,让幼儿比较记录四季变化中园内植物的变化过程。第二,关注生活经验。生活中各种经验与常识隐含有丰富的知识,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老师要巧妙利用日常生活去渗透和激发幼儿对其了解与掌握,要鼓励幼儿去了解感受身边熟悉的科技成就对生活的影响。例如,“生活中的垃圾”就是利用活动让幼儿了解与记录生活中的垃圾种类,并学会分类回收,做到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三、因方式而异,考虑记录的适宜性

【案例探析】教师设计了小班科学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先鼓励幼儿仔细观察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落下的情景。孩子们纷纷向教师报告:“餐巾纸飘来飘去慢慢地落下来”、“沙包是快快地落下来”、“纸片是转着圈儿落下来”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填写记录表,当教师发现孩子在记录时发生困难不知如何记录时,教师及时指导与启发,用准备好的三种物体的图片取出,与幼儿一起边交流边贴在记录表空格中,并与幼儿共同探讨用“直线落下”的符号“”帮助幼儿记录沙包快快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的符号“酢奔锹疾徒碇铰慢飘落的过程,用“螺旋线型”的符号“S”记录“丫”字形纸片转着圈儿飘落的过程。

这次记录活动获得了成功,在活动中教师考虑到小班幼儿独立的个体记录能力欠缺,采用了师幼共同记录。记录中教师指导幼儿用三种物体的图片代替,增加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记录中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直直快快;纸巾落下,摇摇摆摆;丫型纸片落下,转着圈儿”来帮助幼儿提炼整理经验,为幼儿学习用符号记录提供了榜样。因此,教师应本着形象、简明、有效的原则,科学地设计规划适宜的记录活动。

1.恰当运用适宜的记录方法。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把实物或实物的图片粘贴到记录表上用于代表记录对象,可以用连线或绘画的方式代表记录对象或记录的现象,更可以用符号、数字或图像表征的方式对观察对象加以记录;按记录时对结果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描述性记录和统计性记录;另外记录表分全封闭式记录表、半封闭式记录表和全开放式记录表;不仅有单人使用的记录表,还有两人、多人合用的记录表,还可以添加“观察记录汇总表”;记录中可只要求记录结果,也可记录过程与结果,更可以先预测再记录过程与结果;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目标采用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记录方式和内容,充分考虑记录表的针对性,使幼儿的观察记录更趋于客观、准确。

2.将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与集体记录有机结合。科学活动的记录形式有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和集体记录。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究为基础的个体记录,表现为幼儿个体对事物、现象及关系的理解。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体现了团队的合作与配合。幼儿的集体记录既可以在个人记录、小组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也可能在个人或小组记录之前,因为有些探究记录不适合以个别或小组记录方式进行,尤其是在幼儿较难自主记录的情况下,主张由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集体记录。这三种方法,性质和功能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观察类型及观察要求,灵活机动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发挥记录的真正效用,从而促进观察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3.关注记录的个性化。科学活动的记录虽然有严谨规范的一面,但是也要体现和追求个性化的一面。这是因为幼儿之间存在着能力、个性、发展水平的差异,记录活动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在科学活动的记录过程中,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自己眼中的世界,要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想象的空间,满足幼儿个性化记录的需求与表现。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幼儿记录每次吹出的泡泡个数。教师有意识地提醒与鼓励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记录,很快孩子们的记录百花齐放、个性十足,有的用圆点,有的用图画,有的用数字,有的甚至每次画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泡泡的个数。这种个性化的记录方法为每个幼儿搭建起自主创造的舞台,构建起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了大胆表现的机会,彰显了幼儿个性魅力。

四、记录与探索同步,考虑记录的真实性

【案例探析】中班科学活动“漂浮的蛋”,幼儿将鹌鹑蛋、鸡蛋和鸭蛋分别放入水杯里,然后往水杯里放盐,数一数一共加了几勺盐分别使蛋漂浮起来。教师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中只关注几勺盐的数量,一直忽略蛋在水中的细微变化,记录表上也只是单调的几个数字。经过调整后新设计的记录表,注重引导幼儿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于是,记录表上是若干盛水杯子的图案,要求幼儿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每增加一勺盐,蛋在水杯里的位置。

幼儿的科学记录活动往往与探索发现同步进行,幼儿边探索、边发现、边思考、边记录,这时记录为幼儿的观察发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那种没有及时记录,过后补记,或者是回忆记录,都会与具体的活动情境有很大偏差,成为实践探索的一个符号与摆设。因此,强调记录活动与操作活动同时进行,是保证记录活动真实与有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记录活动往往只强调对实验结果的记录与保留,忽略对科学活动中现象的变化过程作观察记录,正如上述案例,第一次的记录无意中引导幼儿只对盐的数量加以关注,忽略了实验要重点关注的是盐的数量与蛋的漂浮程度的关系。因此,作为科学记录活动设计者的老师,要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精准的把握能力,设计有效的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与探索同步、记录为探索服务。

五、记录为交流提供支架,考虑记录的有效性

【案例探析】大班的科学活动“吸管的测量”,幼儿学习用吸管来测量自己坐的桌子和椅子的长度与高度,目的是让幼儿感知用同一测量工具,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就越少;长度越长,测量的次数就多。凯凯用吸管在桌面上随便比画了几下,就开始在自己的记录纸上歪歪扭扭地随意写了几个数字,然后开始这边摸摸,那边弄弄,一副无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样子。在评讲环节中,凯凯也没被老师请出来发言,最后那张错误的记录单还被小组长收走了。

在科学活动中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讲评活动中,由于时间的原因,老师只能听取部分幼儿的代表性发言,无法充分展示和讨论每个幼儿记录的情况与想法,怎样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更多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呢?

1.交流分享,发挥记录价值。记录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交流、分享提供支架。教师应创设条件,给幼儿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在幼儿小组记录的过程中,调研幼儿园改变了过去只能静悄悄地记,不能进行轻声地小组商讨的惯例,允许幼儿在小组商讨中形成一致的观点,解决了记录的初步交流与分享。同时在评讲展示环节,为了给每个小组、每个幼儿的记录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大纸,尽量把每个幼儿、每个小组的记录结果粘贴在上面,供全班幼儿进行集体交流,也有利于活动后的继续交流、互相纠正和提高。在评讲的时候,老师的评讲要短小精练,节省更多的时间让更多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和展示,让孩子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学习与提高,使观察记录不再是一个生硬的数字、一个有限的结论,充分发挥记录的潜在价值。

2.及时展示,提升交流经验。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表,除了记录观察结果、提升记录能力、加强同伴交流外,我们还可以延伸记录功能,可以将孩子们的记录表在班级中展示出来,既巧妙布置和丰富了班级环境,还方便了学生比较、概括和相互学习。每到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总会三五成群围绕在一起,向别人介绍陈述自己记录的内容,拓展了幼儿学习时间和空间。调研幼儿园还特意在幼儿的记录表上贴上幼儿个体或小组的个性化标签,让学生有荣誉感、自主感与自信感,每当孩子自信满满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记录内容时,那种满足与成功油然而生。

六、单次记录与系统记录结合,考虑记录的系统性

【问题思考】科学的探究是个持续的过程,科学记录也应追随整个探究过程,科学活动的记录怎样随主题探索不断深化?区域活动中的记录又怎样配合、延展主题探索活动?调研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围绕磁铁分别开展了“磁铁走迷宫”、“磁铁能和谁交朋友”、“看看磁铁的力量有多大”等系列主题活动。老师不仅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甚至在科学区域也设计与安排了相应学具,并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观察记录。

记录应追随幼儿整个探究过程,本身一项科学探究不是一次两次就完成的,有些科学探究还要进行反复的验证性探究,因此,要考虑单次记录与多次记录、多次记录与系统记录之间的系统规划与比较。有些教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会围绕主题多方面、多层次地展开,科学记录也会随着探究的深化而深化;有些教师会在科学教学活动完成后,又将记录单投放到区域里作为活动的延伸,这样把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中的记录有效连贯起来,可以帮助幼儿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持续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因为老师知道,单次记录只显示了一次的探究结论而不是全部,单次记录的结果也不代表一定是正确的结论或能从这次记录结果中发现和找到事物的规律,而系统记录可以弥补单次记录的缺陷,成为延续、提升探索兴趣的动力。

总之,通过课题研究,合作幼儿园的教师更加明确: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合理有效的记录将是自主与个性的,参与记录的幼儿将是投入与愉快的,幼儿的记录虽有方法、技巧可循,但教师对于幼儿的记录指导并非在于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在于科学地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记录去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大胆发现科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左茹.开展幼儿观察记录活动的价值与实施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09,(7).

[2]金波.记录,让科学探究更有效[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1).

[3]应晓玲.大班幼儿科学活动中有效记录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7).

[4]党刘强.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记录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25).

Effective Use Effective Value

―The Analysis of Children's Effective Records in Scientific Activities

HUANG Mei-rong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xi,Jiangsu 214000,China)

Abstract:The essa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hildren's records in scientific activities,such as the record contents,record form,method and process,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records strategies. The scientific records vary in the age;vary in the different contents because of the target and vary in the different way because of the interesting records. The essay suggests that the scientific records should explore the synchronization because of the suitability,should provide support for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 authenticity;should combine the single record with the whole records because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should consider the systemic records.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中班

生活质量提高就是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而生活的体验来源于活动,幼儿园中班课程生活化主要是强调把课程安排和生活融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幼儿的感官和潜能,使他们真正处在一个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环境中,使幼儿生活生命力更具活力更具成长力。中班的幼儿已经能充分地感觉到生活中的情绪变化,而生活化课程安排有利于帮助中班幼儿充分地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正能量。

一、幼儿园中班课程安排中出现问题

(一)课程安排缺乏生活化

一般情况下幼儿中班课程安排中主要是由户外活动、集体教学、室内和室外的游戏为主线进行对幼儿的教育。这样的碎片化的安排不够科学,造成幼儿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在照顾植物集体活动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们选择感兴趣的植物照顾,幼儿没有相关经验,所以在选择过程中长时间处在被动的位置。要让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我们就要以幼儿的心态去观察。比如孩子们发现车胎是圆形的,而房子屋顶是倾斜的;每天身上穿的衣服的扣子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幼儿园玩具的形状、颜色、大小是各异的;幼儿园的餐具也是有秩序的,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发现才可以使学生从生活场景中得到知识,并增加求知欲望。

(二)缺乏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幼儿中班课程应该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完成的,老师能够从幼儿的活动表现中发现幼儿的成长和挖掘幼儿存在的潜能,并且根据这些设计下一个课程。但是从教学和活动中可以发现,在课程安排中老师较少参与幼儿活动,也不太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如何玩儿和怎么玩儿,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比如,在搭积木游戏中,老师只是将积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搭建,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搭建的积木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改进学生作品或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此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幼儿课程生活化的对策

(一)回归幼儿的生活

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精心地安排活动和游戏。比如幼儿对动物特别感兴趣,那么老师可以组织以“动物”为主题的活动,在陪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动物的一些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有准备地进行活动。老师在安排一些课程活动时,如果认为幼儿对课程安排内容有困惑,那么老师在安排课程活动之前,要进行相对应的知识补充,在幼儿充分了解活动的基础上再开展。

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时,老师组织学生为妈妈制作贺卡或小红花等礼物,表达对妈妈的关爱,但是只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很难理解妈妈工作生活的辛苦,老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导演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设计教学方法来完成,可以让孩子体验一天妈妈怀孕的辛苦,让每个孩子在衣服里放一个气球进行一天的学习活动,并要求他们时刻保护气球,通过一天的体验,孩子们一定可以感受到妈妈的不易,进而增加孩子与母亲的感情。

(二)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在安排课程之前,老师应该认真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征和智力发展程度,并详细记录以便日后作为课程安排的参考,不断地推敲每一个课程小节中衔接点的合理性。其次,老师应该在幼儿的经验基础上,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活动,老师应该机智地判断出幼儿在下一个课程活动中需要哪些体验,促进幼儿对活动的体验度。最后老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及时和幼儿沟通,充分地了解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安排的科学性提供参考。

(三)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老师在日常的活动环节中,要习惯用简单而又形象的话语解答学生的疑问,例如老师组织孩子们到塑胶场地上滚轮胎。小朋友们在滚轮胎时发现轮胎里水的变化,于是问老师轮胎里的水是不是也会走,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大家实验讨论。孩子们在推着轮胎前进的过程中由于速度的不同,轮胎内的水有的洒出,有的随着轮胎转动,在孩子们观察完现象之后老师可以告诉他们这是“惯性”的原因,进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解惯性的原理,这就做到了将知识与生活中孩子们的兴趣相结合,帮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的实际场景中运用知识。

课程生活化教学本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活化课程安排遇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活和教学之间出现脱离,容易造成幼儿缺乏生活的意识。随着教学观念和理念的变化,这样的问题逐渐被各界学者关注,经过老师和专家的共同努力,推进幼儿课程生活化教学将会打开新的局面,为提高幼儿教学品质和质量奠定P键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婧,庄薇.在自然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实践中促进幼儿发展[J].学前教育,2016(5):14-17.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3篇

2012年11月12―2012年11月15日,大武口区锦林托福幼儿园发生了水痘暴发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该幼儿园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疫情发展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较好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幼儿园基本情况

大武口区锦林托福幼儿园分为小班、中班、学前班、加强班四个班,共有儿童130人,均为日托。

2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 发病情况

首发病例:韩笑雨,女,2006年1月29日出生,现入托于大武口区锦林托福幼儿园中班。该患儿于2010年11月10日发病,11月12日10时被锦林社区服务站临床诊断为水痘,居家隔离治疗。

现场调查,该幼儿园每天实行晨、午检,定期消毒,但记录不规范。幼儿园因病缺勤记录滞后。截止2010年11月15日,该幼儿园一共有6名幼儿发病,无重症病例,对所有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1.1 罹患率:发病6例,罹患率为3.17%。

2.1.2 病例分布情况:

(1)时间分布: 11月12日4例,11月15日2例。

(2)性别年龄分布:男生2例,女生4例。男女性别比为1:2。年龄分布:4岁3例,5岁1例,6岁2例。

(3)班级分布:病例发生班级为中班3例,加强班2例,学前班1例。

2.1.3 临床表现: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

2.2 诊断依据及诊断情况:根据《全国疾病诊断标准》中的水痘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特征进行诊断,6例均为临床诊断。

3 暴发原因分析

3.1 传染源未被及时隔离。由于水痘潜伏期较长、早期症状不明显,尤其是开始发生的病例,没有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治,未引起家长及教师的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隔离,在幼儿园引起传播。

3.2 传播途径易实现。水痘是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病毒。学校为人口密集的集体单位,每个教室学生密度较大,空气传播机制容易实现。

3.3 易感人数较多。此次发病幼儿年龄为4~6岁,幼儿园该年龄组人群对水痘的免疫力较差。

4 采取的控制措施

4.1 首发病例出现后,建议学校加强晨检、午检工作,落实请假事由;密切观察班内其他幼儿情况,发现类似病例及时与家长联系去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报告市疾控中心。

4.2 所有发病幼儿必须尽快就诊,明确诊断后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隔离14天,至痊愈后方可返校上课。

4.3 加强消毒工作,对幼儿园教室、墙面、桌面、椅子、门把手及楼梯把手用消毒液进行消毒,教室与幼儿活动场所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

4.4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由学校通知幼儿家长,口服板兰根等抗病毒类药物进行预防。

4.5 加强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幼儿园开展了对幼儿及其家长对常见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教育学生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5 调查处理结论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活动;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88-01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是指与主题密切相关,教师紧紧围绕主题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已有生活经验,为幼儿创设有目的的、生动的活动环境。在进行主题活动两年来,我园的主题活动日渐成熟,成效也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师组织教研、观察分析、适宜指导能力的提高,家长观念的日益转变等方面。

一、从幼儿为出发点来说

1、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区域活动之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根据主题的进展或者是在上次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经过商讨制定出了接下来的活动任务,如:商讨夏季的服装款式、用品等,并且自愿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任务,主动的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有了任务意识的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是积极的,是快乐的。

2、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1)激发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孩子们自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任务以后,就会主动的到相应的区域中进行活动,如中班主题超市中需要一个储存冰糕的冰柜,小班主题我爱我家需要家具或摆饰,孩子们就会从各种材料中找出合适的材料,在制作装饰的过程中提高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2)有效促进了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各区都是相互联系,有机渗透的,在各区中活动的幼儿势必要产生交流,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就有效促进了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例:中班超市,孩子们在各区域中制作完物品后,会交给验货员(保安),验货员再交给理货员摆在货架上,在协商制作交流的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

其它,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倾听与表达、动手操作等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3)有效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幼儿在各区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中班主题《舌尖上的石家庄》时,孩子们制作的大门总是倒,站不住,当孩子们发现了这一问题后,就提了出来,于是老师在评价时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为什么会倒呢?你们认为应该这样解决呢?孩子们一致认为大门倒是因为下面太轻了,有的说放沙子、有的说放土,有的说放报纸、放书、放玩具,对于幼儿的回答老师一一记录,并把这些方法制成表格投入到相应的区域里, 等孩子们再次来到这个区域后,一一尝试这些方法并记录。经过反复尝试与考虑,孩子们确定用旧图书放进大门的柱子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门终于站起来了,孩子们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教师的出发点来说

1、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引导者

从主题的确定,到组织与实施,教师一直在宏观把握,根据幼儿的参与商讨制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在整个主题的发展中,教师是以幼儿为主体,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活动,以幼儿的生成活动为主要活动。

2、提高了老师撰写的水平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能力尤为凸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详细的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调整改进策略,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支持帮助,从而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促进了教师的写作水平。

三、从家园联系出发点来说

1、家长逐渐改变了教育观念

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主题展示等活动,家长亲眼目睹孩子们自己组织介绍参与活动,孩子们能力的提升家长是能感觉到的,因此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家长逐渐改变了固有的教育观念。

2、家园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幼儿园的和谐发展

家长认可我们的主题活动以后,不管是社会体验、还是准备材料等活动,都积极的配合班级开展主题活动,起到了后勤保障的作用,促使家园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幼儿园的整体和谐发展。

四、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需要持续完善才能发挥其重大作用

1、在主题区域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个别能力的缺失

在选择主题时,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兴趣、知识经验,可操作程度有选择的确定主题,这就有可能造成幼儿个别能力的缺失。如:中班《超市》主题,本身就是社会性较强的主题,很少用到幼儿搭建,因此为了弥补幼儿对于结构、空间感的发展,在幼儿做促销、卖场的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共同搭建卖场。

2、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影响主题的深度

教师在参与活动时,扮演好参与者、观察者和指导者的关系。在参与的同时,还要进行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活动,了解投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为幼儿所喜欢,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否幼儿还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适合与自己的活动方式及方法,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即时调整活动的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进行整体观察时,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些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做的。指导过程中面向全体,照顾个别差异,因此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对于推进主题的深度和幼儿的发展尤为重要。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区角;材料;投放;使用

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可以在科学区角自由选择、操作和探索材料,从中获得科学经验。教师在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将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能否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材料并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也体现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本研究拟以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的投放和使用为切入点,调查分析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和使用的基本情况,以帮助教师提高科学教育能力。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根据北京市幼儿园的分类资料,从中等水平的幼儿园中随机抽取10所幼儿园进行电话调查,从中选取两所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均设有科学区角的幼儿园,在这两所幼儿园中各选取小、中、大班各1个,所选班级均为该园处于中等水平的班级。6个班级的班主任均为女性,大专学历,有5年以上教龄。研究者分别观察6个班级的科学区角活动,并作记录。每班每次观察1小时,每班累计观察30次。

按照施燕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一书中对材料的分类制作表格,观察记录6个班级科学区角的材料投放及使用现状。依照施燕的观点.将科学区角中的材料分为观察阅读类(主要通过眼睛观察、不宜用手摆弄的材料,如壁画、悬挂物、模型、标本、图书)、科学玩具类(可利用科学原理进行游戏操作的玩具成品)、科学实验类(可进行科学小实验的材料)、制作创造类(可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材料)四类,记录投放材料的名称和所属种类,每次区角活动时幼儿对各种科学材料的使用频次、自发创造活动的频次以及教师对幼儿操作的指导情况。研究者在表格的备注栏中要尽量详细地描述幼儿对科学材料的兴趣、使用过程和积极性等情况,作为数据分析时的补充材料。

研究者就班级科学区角的情况对6位班主任教师进行录音访谈,访谈内容包括班级科学区角材料的来源、材料的更换频率、材料的选择依据、材料涉及的科学教育内容、组织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方式、对幼儿指导的侧重点以及存在哪些困惑等。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情况

研究发现,无论小、中、大班,参与研究的6个班级均依照各自的年龄特点在科学区角投放材料,投放的材料由简单到复杂,由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到以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为主,逐渐过渡,呈现递进性。

1.投放材料的种类

(1)观察阅读类:小班只投放了壁画和悬挂物两种观察阅读类材料,没有科学类图书。中、大班的观察阅读类材料比较丰富,包括壁画、悬挂物、模型、标本、图书等。中班投放的科学类图书非常多,占班级图书总量的30%。

(2)科学玩具类:幼儿园的科学玩具类材料大多涉及平衡、磁力原理。小班投放的材料有与平衡概念相关的月亮船、天平、积木,中班有与平衡概念相关的立体拼图、积木以及磁力玩具,大班有积木、磁力棒、磁力宝塔、磁力积木和陀螺。

(3)科学实验类:在被观察的班级中,小班、中班均没有投放科学实验类材料,大班投放了电路盒、静电实验盒、三棱镜和放大镜。

(4)制作创造类:小、中、大班均投放泥工材料、纸工材料、废旧物品、各种豆子、碎布、吸管。

材料来源有三种,68%的科学区角材料由教师购买而来,24%由幼儿家长提供,由教师手工制作的材料占8%。

2.投放材料的来源

材料来源有三种,68%的科学区角材料由教师购买而来,24%由幼儿家长提供,由教师手工制作的材料占8%。

3.投放材料的更新频率

小班每学期更换一次科学区角材料。中、大班更新的频率相同,平均每学期更新三次,主要根据教育内容的变更更新材料。

(二)幼儿对科学区角材料的使用情况

1.观察阅读类

在中、大班,幼儿每次阅读科学类图书的持续时间平均为3.6分钟。

2.科学玩具类

75%的幼儿在区角活动时选择操作科学玩具类材料,小班幼儿总是独自操作材料,中、大班幼儿则倾向于合作游戏,言语交流较多。

3.科学实验类

在进行与电路、磁力、静电相关的教学活动时,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倾向于选择操作电路盒、磁力盒、静电盒这类科学实验材料。相关教学活动结束后,幼儿在区角活动时很少主动接触这类科学实验材料。

4.制作创造类

科学区角中制作创造类材料的使用频率最高,平均每次区角活动时使用制作创造类材料的幼儿占班级总人数的40%左右。

(三)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指导情况

1.选择材料的依据

教师选择科学区角材料的主要依据是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教学活动的目标以及他人设计的活动和使用的材料。

2.组织活动的方式

教师组织幼儿操作科学区角材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配合相关科学活动,以小组形式组织幼儿探索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材料;二是自由游戏,组织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自由探索。

三、分析与讨论

分析影响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和使用的因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

(一)材料的因素

1.材料种类丰富.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

幼儿园科学区角中投放的材料种类丰富,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小班观察阅读类、科学实验类材料少,科学玩具类、制作创造类材料多;中班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制作创造类材料多:大班各种类型的材料都比较丰富。这种投放方式与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和教学重点相契合。小班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基本的观察能力,科学玩具类和制作创造类材料新颖有趣,容易引发小班幼儿的兴趣,锻炼小班幼儿的观察能力。中班幼儿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好奇心强,教学重点是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观察阅读类材料可以扩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大班幼儿热衷于科学探究,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实验类材料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科学实验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投放相应的材料,有利于实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性的有效结合。

2.购买的材料多,日常收集的材料少

投放在科学区角中的材料多为幼儿园购买的成套产品,日常收集的材料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成本。目前,幼儿园已经开始倡导由家长和幼儿园合作,共同收集活动材料,这有利于节约教育成本,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

3.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及时更新材料

小班幼儿巩固某一科学经验需要较长时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材料更换过于频繁,不利于幼儿充分操作材料,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相反,如果材料长时间不更新,幼儿也会失去探索兴趣。中、大班幼儿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探索科学现象的周期变短,对已能熟练操作的材料很容易失去兴趣。观察发现,区角中被闲置的材料均为长久没有更新的材料。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在区角中及时投放和更新材料,保持材料的新颖性,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的因素

1.适当选择材料,提升材料的教育价值

调查发现,教师选择科学区角材料的依据较为单一、笼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科学区角投放的材料不但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配合同期的集体活动教学目标,还要注重系统性、文化性,提升材料的教育价值。

小、中、大班科学区角材料的投放应该体现整体的系统性,根据幼儿年龄的增长,投放的材料应该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难度螺旋式上升。比如,教师可以让小班幼儿自由玩水,让中班幼儿探索材料的沉浮,用解决问题的方式为大班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探索解决“怎样让水凉得快”“怎样把冰从瓶子里取出来”等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区角材料的投放在追求科学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比如,在科学区角中用生动的形式呈现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制作水车、风车、风筝,用指南针原理制作玩具,讲述我国科学家和科学发明的故事等,为幼儿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引导幼儿萌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2.深入研究材料,提升教师的指导空间

访谈发现,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制作的科学玩具最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因为教师在制作玩具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制作的材料更有趣味性,更符合幼儿的需要。对于成品材料,教师也可以尝试亲自操作,研究材料的结构,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活动。例如,有的科学材料有一定的梯度空间,操作难度逐渐增加,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材料,才能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有效指导。避免操作难度与幼儿年龄特点不匹配的现象产生。

3.提高科学教育能力,重视科学区角建设

尽管接受访谈的教师都有5年以上的教龄,但她们都表示组织科学活动不如组织美术、音乐、语言、健康领域的活动顺手,在环境布置时也比较重视美工区、建构区、娃娃家、表演区等,对科学区的建设重视不够。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科学区角建设,全面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有意识地研究科学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能力,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6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是指根据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特征,制定合理的幼儿教育目标和计划,并结合教师指导,通过让教师在特制的活动场地中自主选取材料,依据自身兴趣进行活动。为了实现幼儿教育目标,完善幼儿园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已经成为幼儿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幼儿学习和活动实践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教学活动在更新了教学理念的同时,面临着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对于幼儿园中班学生来说,保障其合理的区域活动体验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一环,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历和幼儿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探讨了新时期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的规划和开展,在区域活动空间、时间和活动主题、材料以及教师要求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保障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幼儿区域活动体验

(一)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的时间

据报道,美国幼儿一天在幼儿园的时间为9-10个小时,其中约有4个小时是在进行区域活动。反观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往往只是重视区域活动的形式和手段,区域活动的有效时间却难以保证,从而难以实现区域活动的真正目的。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质量,首先要保障区域活动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完成活动中的任务。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已经初具发挥想象力和探索的欲望,在一些情况下,要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延长区域活动的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另外,除了专门的区域活动时间,在幼儿进行游戏、课间或者饭后,都可以允许幼儿自由地进入活动区域,让幼儿尽情地完成任务或者开始新的活动。

(二)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的空间

要保障幼儿区域活动的空间,就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既要做好区域活动的整体设计,也要考虑好区域的局部规划。

在进行整体规划时,要注意到教室是进行区域活动的空间,也是进行集体活动和幼儿生活的场所,因此,应当结合幼儿生活与活动的整体需要,详细划分区域布局。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活动区域的实用性、美观性,也要避免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带来压抑感,让幼儿能够尽情放松愉悦。在进行局部规划时,则主要将安静的区域(例如阅读区、美工区等)与较为嘈杂的区域(例如角色扮演区、表演区等)分隔开来,有效地保证幼儿区域活拥男Ч。

三、丰富区域活动材料,提高区域活动材料可利用性

(一)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

不同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不同,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需要结合幼儿需要,因材施教,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活动材料,从而更好地符合各个幼儿的实际情况。

例如,在进行区域益智活动的拼图游戏时,一些幼儿擅长拼图,能够较快地完成拼图任务,再去进行其他的区域游戏,而另外一些幼儿虽然具有拼图的爱好,但却不擅长使用教师准备的拼图玩具,因此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拼图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幼儿可能会失去拼图的耐心,完不成活动任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准备不同难易程度的拼图材料,例如图形规则不同、面积大小不同的拼图元素,保持幼儿在拼图时的兴趣。

(二)设置具有可探索性的活动材料

对于幼儿园中班学生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具有吸引力,强烈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发挥探索能力,去了解身边的世界。中班的幼儿已经初具动手和独立处理事物能力,配合同学和老师完成活动任务,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满足自身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设置区域活动材料时,要重视活动材料的可探索性。在设置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材料时,教师要做好观察和引导作用,注重增加幼儿的实际动手机会,利用活动材料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实现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不但要保障区域活动的空间、时间,提高活动材料的层次性、可探索性,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师角色,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做好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做好细致观察的工作。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不能放松和休息,而是投入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例如孩子喜欢哪个活动形式、哪个活动区域、哪种活动材料等,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更多良好的体验。

其次,教师要做好合作参与的工作。幼儿是参与区域活动的主体,但为了实现较高的区域活动效果,教师需要将自身放在与幼儿同等的位置,与幼儿平等交流和对话,让幼儿感受到自身的感受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教师的合作参与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自主创造潜能。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7篇

一、调研规划,定位自然角教育目标

(一)思考解读,把握“乐”“活”本质

自然角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课程。“精彩自然角乐活种植园”是我们的追求,其朴素解读:“乐”是玩好,有意思;“活”是学好,有意义。幼儿的探索与发现,幼儿的体验与经历,幼儿的专注与坚持,幼儿内在生命力的绽放,每个幼儿都闪光才为“精彩”。在自然角与种植园中,如何将这“一角”“一地”变成孩子的?如何帮助孩子在这“一角”“一地”中学习与发展?这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我们认为:这“一角”“一地”的课程实质是引发幼儿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过去的被动参与到现在的主动体验,其根本任务是让教育资源更适宜幼儿的需求,让教育支持更贴近幼儿的发展。

(二)抽样调查,了解幼儿兴趣需要

经过在幼儿园的抽样调研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在情感态度方面:幼儿对于自己参与种植活动感兴趣,对周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渴望自己去动手试一试,通过观察尝试有所发现后会表现出惊喜,愿意养护植物,但是缺乏持之以恒的态度与习惯;能力技能方面:幼儿有过和成人一起种植大蒜、葱等植物的经验,会观察种植物并简单绘画式记录,有使用小铲子、小耙子、水壶等工具种植养护的经验;认知方面:播种经验比较零散,部分幼儿能够完整讲述“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对于什么时候种植些什么没有经验。

经过对幼儿关于种植的认知、能力、情感的抽样调查,对幼旱囊延芯验、兴趣、需求进行分析,最终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小班:1.喜欢接触共同创设的自然角,能经常提问或好奇地摆弄,对自然角中的动植物的活动与生长现象感兴趣;2.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仔细观察探索物体,发现动植物生长变化的明显特征;3.认识班级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这些动植物的多种多样性。中班:1.喜欢并乐意参与自然角、种植区的活动,从而感知并发现动植物的变化和生长的基本条件;2.在不断体验种植、观察、护理的过程中,萌发关注成长、关注自然、关注生命的意识。大班: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2.在与自然角互动的过程中能对一些现象或事物进行猜测,并用亲身体验的方式(如科学小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三)商议讨论,决定学习进程

幼儿通过回家询问、商议等方式制定班级种植(养殖)计划,如种植、养护的方法与时间等。为支持幼儿种植需要,园所改原有固定种植时间为弹性种植时间,一日生活中的户外活动、区角游戏、集体活动、散步等生活活动时间,幼儿都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开展属于自己的种植活动,形式可以是集体活动、小组活动或个体活动,内容根据幼儿发展需要灵活多变,如及时讨论、现场观察、记录等。

反思:自然角课程设计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与幼儿充分对话、用好《指南》等工具书,确定精准的核心价值与发展目标,制定有价值的课程方案,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共同商榷学习的进程。

二、放手与观察,解读幼儿的精彩时刻

(一)调动幼儿已有经验,规划种植空间

“你在哪里种过植物?或养过动物?”每个幼儿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种植、养殖经验。基于幼儿的经验,我们组织幼儿来到室外寻找种植场地,选择种植工具与种植土壤。在他们的建议下,我们在原仅有一块不足10平方米绿地的基础上利用校舍边角场地规划种植空间,开发出一区(养殖区)、两地(种植园)、四箱(种植箱)、十三角(自然角)种植(养殖)场所,让空间最大化地满足幼儿种植(养殖)的愿望。

(二)放慢种植节奏,呈现幼儿学习方式

户外活动时,我们有意将一堆土放置在院中,同时也将幼儿自然地置于这堆土的“场域”中,教师观察“幼儿在干什么?”思考“幼儿在学什么?”顺着他们的学习方式,支持着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铲土、运土、松土与合作。

(三)收集种植物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

幼儿通过调查、讨论“想种什么?或想养什么?”带着自己的调查表,幼儿展开热烈讨论,他们想种的东西还真不少,而这些是否都种进去?它们会顺利长大吗?带着这些疑问,幼儿又进行了第二次的调查了解。这一次,他们求助了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家长。经过对幼儿的种植兴趣和需要的分析,家长“专家”给出了种植建议。最终每个班级确定不同的种植物种(养殖),大一班决定养殖蚕宝宝、大二班希望做向光试验、大三班想尝试不同的土壤(沙、水)培育的植物、大四班对水生养殖更为感兴趣;中班通过讨论选择了能快速生长、较快成熟且包含叶、藤、茎、根等丰富部位且能进行对比的植物种类,如大豆、黄瓜、丝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生菜;小班则喜欢种植各种各样的花卉。通过调查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让过程变成幼儿主动学习、体验的过程。

反思: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如何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种植区的主人,教师的放手是前提,教师的观察与解读是推动,智慧的支持是保障。

三、跟随与陪伴,支持幼儿更好地发展

(一)协商讨论,支持记录方式的制定

种植过程中,幼儿自己完成播种,为了方便清楚辨别种了什么,幼儿纷纷要求制作种植标记。他们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能用图画或符号进行记录,他们寻找并尝试用“放在一起”的对比方式在一张纸上记录植物的变化,他们在商量、思考更为适宜的对比记录方式。

(二)实验验证,支持科学品质的形成

种植饲养中,幼儿积极参与材料的准备与使用,认识测量工具,在测量中发现动植物前后的变化,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大胆尝试验证。在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幼儿猜想蚕茧中的秘密,现场进行争论,运用剪开蚕茧帮助蚕蛹蜕变和观察蚕蛹自然蜕变的实验进行比较验证,最终发现了蚕蛹变化的多个秘密。

(三)积极探索,支持问题解决的方法

种植饲养中,幼儿自主管理环境、执行约定,他们认真负责、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们经常提出关于动植物的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在种植小苗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小苗倒了,于是通过求助父母等各种方式寻找原因,一起讨论和分享自己寻找的方法,最后通过行动帮助小苗成长。他们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自己搜集的资料,共同回顾探索过程。

(四)收获喜悦,支持创造愉悦的分享

面对着自己劳动而收获的果实,幼儿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与喜悦,他们采摘西红柿、拌黄瓜,在操作中感受收获的真实,他们主动分享、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

反思:植物的生长由发芽、开花到结果,每一个阶段都自然成了幼儿学习的资源,幼儿在其中学什么?如何学?把现场的资源还给幼儿,静静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语言,进而提供适宜的物质与心理的环境、探究与记录的材料、师幼或幼幼互动的平台等支持幼儿获取经验。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8篇

【2017幼儿园中班三月份工作总结1】

时间转瞬即逝,三月份很快就过去了。现小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

本月我们开展了《我有多爱你》、《我对你说》的主题活动。

在主题《我有多爱你》中,通过活动《鼠妈妈的生日礼物》、《给妈妈的信》,使幼儿感受到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并且学着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诗歌《大家都爱这个家》让幼儿了解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为家庭出力。本主题让幼儿通过体验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进而学会感恩,学会向妈妈表达自己对她的爱。

《我对你说》这个主题活动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表达空间,语言活动《没长耳朵的小老虎》让幼儿了解倾听的主要性。通过活动《你说我画》,幼儿的说得到了锻炼,而且幼儿能较好地表现自己画的技能。通过歌曲《一个一个说》让幼儿了解说话的方式。本主题让老师和孩子一起走进了沟通的世界,同时也使孩子明白除了用语言表达思想,还可以用姿势,表情,声调,目光进行交流,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随着主题的开展,我们认真创设好班级主题墙饰,完成了主题《我有多爱你》的墙饰布置,增添了幼儿制作的心愿卡。并且在主题《我对你说》中,布置现代通讯工具的图片展及幼儿的手工作品,让幼儿进一步感受主题内容。

春季,是万物复苏、生长播种的大好时节,我班幼儿在自然角中分组种植了黄豆、蚕豆、油菜籽、玉米等。幼儿自己照顾种子并且进行观察记录,这不仅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丰富幼儿的自然知识,而且把我们的班级装点得更加美丽!

本月,我们班级中开展了 讲故事活动,小朋友们踊跃参与,讲述了精彩的故事。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营造了一个学说话、敢说话、会说话、勇于表达的语言氛围,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必将增加幼儿讲故事的兴趣,增强幼儿的自信与勇气。

二、卫生保健

严把晨检关,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认真做好常见病的预防。督促幼儿根据天气气温变化更换衣物,并及时为出汗的幼儿擦汗。提醒保育员做好班级卫生、消毒工作,定时对班级玩具进行消毒,预防春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在3月3日,我们进行了爱耳日活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保护耳朵》,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耳朵,学会保护耳朵。并且认真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让幼儿懂得玩大型玩具及其他游乐器械时的安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晨间锻炼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户外体育锻炼,利用自制的体育玩具毽子进行游戏,发展平衡能力。

三、家长工作

我们平时注意与家长交流,并通过家路路通、幼儿园网站等网络平台,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我们还建立了班级的QQ群,使我们与家长的沟通更方便、快捷。我们定期更换家长园地内活动安排栏的周活动计划和月计划内容,及时展示主题活动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本班教学活动内容。月底认真填写宝宝成长记录,使家长了解宝宝在园的点点滴滴。认真做好孩子的个别家访工作,表达老师对孩子的关心。

开展的主题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都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如:家长自制了一些体育活动器材,丰富幼儿体育锻炼玩具;利用空余时间于自己的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开展讲故事活动等。

四、常规方面

在午餐方面,还是有不少幼儿有挑食、吃饭心不在焉的现象,所以我们本月将重点放在督促幼儿认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上。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个别幼儿能够吃完自己的饭菜,但是仍有个别幼儿存在挑食现象,我们将继续提醒幼儿。

新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适应了集体生活,对常规有所了解,经过教师手把手的教与不断的提醒,现在基本能够遵守常规,但仍需继续努力。对个别幼儿不良的坐姿、站姿、上课插嘴以及告状等的不良习惯,我们也遵守发现就提醒的原则,帮助幼儿纠正,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须在今后不断实施。

五、班级特色

我们在阅读区中投放了绘本,供幼儿阅读,并带领幼儿一起欣赏、理解、讲述,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利用餐后活动时间组织幼儿为同伴讲述故事,小朋友们踊跃参与,部分幼儿能独立讲述在家中或幼儿园中阅读的故事,我们每周评选出了两名阅读宝贝。

三月已经过去,我们将在即将到来的四月更加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2017幼儿园中班三月份工作总结2】

整个三月,我们是快乐而充实的,我们迎接了几位新小朋友的加入,并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总结本月工作,特从以下几点介绍本月我们的工作情况:

一、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开展了我有多爱你(二)、我对你说两大主题教学活动。

通过《我有多爱你(二)》主题中一系列活动,幼儿了解自己是在一个充满爱意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爸爸妈妈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及无私的爱。在科学活动躲起来的3和8中,幼儿认识了数字8,感知数字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美术活动给妈妈的心愿卡中,幼儿为妈妈制作心愿卡,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语言活动给妈妈的信中,感受深切的母-子之情,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我们还开展了我对你说主题活动,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表达空间,引领他们在与环境、教师、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仔细倾听他人说话。社会活动魔语使幼儿知道说话时要清楚、和气,还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知道有礼貌的话会给别人带来愉快的感受;语言活动听音计数使幼儿进一步感知8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8的实际意义;美术活动我会画信尝试让幼儿以绘画的方式写信,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本月我们进行了区域环境创设与评比,我班认真对待此次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区域环境布置一新。

我们还配合园部,结合日本3.11地震,开展地震安全演练活动,我班幼儿能在老师的指挥和带领下有序、快速地撤离教学楼,演练圆满完成。

针对中心行政的半日活动调研,我班教师紧密配合,谐调保育人员,做好各项工作,认真对待此次调研活动。

月底我们还进行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比赛,我班幼儿在其中表现较好,能又快又好地穿好衣服与鞋子,通过本次的比赛,进一步加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卫生保育工作

本月我们继续抓好卫生保健工作,谨防红眼病与流感的发生,每天定时做好午睡室、教室、一些日常用品的消毒工作。幼儿每天来园时做到严把晨检关,为做好幼儿疾病的预防工作,防止幼儿间的相互传染,降低幼儿患病机率。教室勤开窗通风,午睡间等按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

三、家长工作

本月我们利用家校路路通、家长接送幼儿时间加强家园联系,尽量做到家园互动。由于主题需要,我们还请家长为孩子准备棋类、现代通讯工具、一次性杯子等,家长们都能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月底我们还根据幼儿表现填好《宝宝成长录》,使家长能够更加直观、更加详细、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各方面的表现,以便于家长配合。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班数学集体教学;幼儿;游戏性表现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09-05

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意味着玩,也不仅仅是儿童用以理解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手段,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① 若幼儿在游戏时专注投入乃至深深陶醉,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机智幽默、快乐自信、想象丰富、灵活、创造等品质。事实上,幼儿在很多非游戏活动中也会表现出这些游戏性品质。如,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愉悦性”和“社会自发性”表现往往很明显,例如会哈哈大笑,会扮鬼脸,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等。幼儿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也会表现出独特的游戏性品质。为此,本研究对后者展开了专题深入探讨。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在南京市4所幼儿园共8个中班观察了12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在每次观察中,随机选择各班4名幼儿(2男2女),共4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利伯曼(Liberman,1965)认为“游戏性”既是所有游戏活动的特征,也可以作为判断一种活动是否具有游戏性质的标准,同时也可以视为个体的一种个性倾向性或个性特征。本研究对“游戏性”的界定以利伯曼所提出的五维度〔1〕为框架,略有修改。同时,本研究又以巴尼特(Barnett,1991)编制的《儿童游戏性量表》(Children’s Playfulness Scale)为基础作了局部修订,形成了《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了评分者信度检验(评分者信度为0.86,表明信度良好),具体见表1。

(三)研究方法

根据《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幼儿游戏性表现量表》,每隔3分钟对观察对象做一次观察记录,共记录了412次幼儿游戏性表现。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7.0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总体特征

由图1可知,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游戏性表现各维度出现的情况为,“明显的愉悦性”表现出现频数最多,其次是“身体自发性”“社会自发性”表现,“幽默感”表现出现频数最少。

(二)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性别差异

由图2可知,男孩“认知自发性”“身体自发性”表现的出现频数高于女孩,女孩“明显的愉悦性”“社会自发性”表现的出现频数高于男孩,男孩女孩“幽默感”表现出现频数相同。对不同性别幼儿游戏性表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幼儿的游戏性表现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三)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不同环节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特征

本研究所称的教学活动环节是指数学集体教学活动通常所具有的四个环节,即导入、讲解演示、操作练习和总结评价。

由图3可知,幼儿的“明显的愉悦性”“身体自发性”表现和“脱离主题的表现”在讲解演示环节出现频数最多,分别为40.5%、44.8%、35.7%;“认知自发性”“社会自发性”“幽默感”表现在操作练习环节出现频数最多,分别为64.2%、90.5%、100%。对幼儿游戏性表现在教学各环节的出现频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幼儿游戏性表现在教学各环节出现的频数存在显著差异(p

三、讨论与建议

(一)关于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总体特征

1.幼儿“明显的愉悦性”表现很“温和”

在412次有效观察中,幼儿表现出“明显的愉悦性”的频数为281次。其中以“表情专注积极”为主,占总频数的93.2%;较强烈的游戏性表现“表情夸张(扮鬼脸)”等出现频数占总频数的0.5%;更为强烈的“又说又唱,手舞足蹈”和“兴奋”没有出现。可见,平时“生龙活虎”的幼儿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表现相对“温和”,这可能与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结构化程度和控制程度较高有关。

2.幼儿“认知自发性”“社会自发性”表现较少

在412次有效观察中,幼儿“认知自发性”表现共出现15次。其中“自发地检验游戏过程和作品”占总频数的1.5%,“提出疑问或新问题”未出现,“遇到困难不放弃”占1.0%,“非常规地使用物品”占0.5%,“在游戏中变更活动”占0.7%。可见,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认知自发性”表现非常不明显,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之所以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新问题,可能与教学活动没能引发“真问题”或没能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有关。幼儿的“社会自发性”表现共出现20次。其中“对别人的接近持友好态度”和“与他人一起游戏”均未出现,“与他人讨论”占总频数的0.5%,“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作品”占总频数的1.9%,“主动帮助他人或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占总频数的2.4%。可见,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社会自发性”表现非常不明显,这可能与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进行交流有关。

3.幼儿“脱离主题的表现”比较多

在412次有效观察中,幼儿“脱离主题的表现”共出现112次。其中“与旁边幼儿说笑”占总频数的3.6%,“东张西望”占14.1%,“疲倦,打哈欠”占2.9%,“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占6.6%。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脱离主题的表现”较多,可能与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没能较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关。

4.幼儿“认知自发性”“社会自发性”和“幽默感”表现在操作练习环节最多

在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操作练习”环节,幼儿的“认知自发性”“社会自发性”和“幽默感”表现出现频数均在总频数中占较高比率。可见,“操作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数学学习方式。

(二)关于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总体特征的分析

1.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具有高结构特点

程杨(2010)将高结构化课程定义为“由教师发起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高结构化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灌输、儿童的接受和教学目标的特化,目的是为了让儿童掌握知识、技能”。〔2〕据此判断,本研究所观察到的12次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均属高结构化课程。这12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中,都有要求幼儿理解某个数学知识、掌握某个数学技能的预设,评价环节教师主要考察幼儿是否已掌握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要求幼儿必须专注于教师的讲授和演示,努力操作和练习,以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游戏性表现更易倾向于以温和的“表情专注积极”为主,较少出现“认知自发性”表现。

2.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具有高控制特点

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并且易受外界新异刺激吸引,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控制”是必要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控制”可分为时间控制和秩序控制两种。

(1)时间控制

一般情况下,幼儿园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在20分钟左右。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完成导入、讲解演示、操作练习、总结评价等教学环节,还要保证全体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每一个教学环节大多看上去有些急匆匆,“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往往是教师们评价幼儿常用的话语。在如此紧迫的节奏下,幼儿自由、充分操作材料的时间难以保证。幼儿被要求做到的往往是,对教师讲解演示的内容迅速作出反应,然后尽快模仿、练习、掌握。因此,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游戏性更多地表现为“表情专注积极”也就不足为怪了。

(2)秩序控制

在观察现场,研究者经常听到教师对幼儿再三地强调“小手放放好,小嘴巴闭闭紧,小眼睛看老师”等。适度的秩序控制对幼儿的有效学习是必要的,而高度的控制往往让幼儿缩手缩脚,幼儿连动都不敢动,更不要说做出“又说又唱,手舞足蹈”“表情夸张(扮鬼脸)”等行为了。同时,教师出于控制秩序的目的,并不提倡幼儿与同伴自发交流与合作,甚至视之为“破坏秩序”,因此导致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社会自发性”表现相对较少。

3.教师较少关注幼儿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

(1)教师较少关注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

幼儿具有学习数学的潜力,这种潜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表明,三四岁左右的幼儿在非正式数学知识和经验上就已经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些三四岁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可以超过五六岁的幼儿,并且这种个体差异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大。还有研究者对幼儿数概念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幼儿在数数与基数能力、书面符号表征能力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种差异在学前三年中始终存在。〔3〕

在研究者观察的12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均要求班上30名左右的幼儿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内容,而较少关注幼儿数学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几乎没有教师能实施差异化教学,这难免导致“有的孩子吃不饱,有的孩子吃不了”的状况。对于“吃不饱”的孩子来说,教学活动淡而无味,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地解决老师所提的问题。他们并没有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更谈不上激起思维的浪花,所以较少表现出“认知自发性”。对于“吃不了”的孩子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味同嚼蜡,因为他们还理解不了老师所提的问题,所以常常游离在教学之外。正如杜威所说:“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思维,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对付所遇困难的办法。困难是引起思维的不可缺少的刺激物,但并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思维。有时困难使人不知所措,他们被困难所吓倒,感到沮丧泄气。”〔4〕不加区别地要求所有幼儿同时达到某种目标,就是无视幼儿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

(2)教师较少关注幼儿认知风格的差异

幼儿的认知风格可作多种维度的分析,其中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维度之一。许多研究证实,场独立性幼儿在数学总测试以及概念和问题解决分测试中的表现均优于场依存性幼儿,操作水平也优于场依存性幼儿。也有研究者认为,数学课中的社交互动正被重视。社交活动有助于产生能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可替代观点。这种学习方式能帮助场依存性儿童取得更好的数学成绩。〔5〕

幼儿的数学学习方式因认知风格的不同而不同。本研究观察表明,教师尚没有对幼儿的认知风格加以关注,导致部分幼儿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影响到他们的游戏性表现。

4.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师幼互动”质量较低下

弗兰德斯认为,评价一个教学活动的最佳方法就是“对课堂内的师生语言进行互动分析”(王冬兰、郭猛、严燕华,2009)。在研究者收集到的12个幼儿园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类型属于典型的“非对称相倚型”,即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向幼儿提出各种要求,发出各种指令,无论教师的要求是什么,实现这些要求几乎都是无障碍的。

案例一:

老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图形?

幼儿1:椭圆形。

老师:还学过什么(图形)?

幼儿2:长方形。

老师:还学过什么(图形)?

幼儿3:半圆形。

老师:半圆形学过吗?好好想一想再回答。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

幼儿4:圆形。

老师:很好,那我们今天呀,就再来认识认识圆形(老师取出准备好的圆形图片,开始讲解预设好的内容)。

从案例一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幼儿回答的“椭圆形”“长方形”没有给出任何评价,对“半圆形”甚至给出了负面评价,教师似乎一直期待着“圆形”这一“正确”答案的出现,完全忽视幼儿的其他答案。

案例二:

老师:圆宝宝变魔术,变出了半圆形,圆形与半圆形有什么不同?

幼儿1:半圆形比圆形少了底下的一半。

幼儿2:半圆形是半个,圆形是整个。

幼儿3:半圆形像彩虹一样。

幼儿4:太阳就是两个月亮做成的。

(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争先恐后地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两个点代表两个半圆呢?

幼儿:可以。

老师:(出示由数个半圆组成的拼图)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形是由几个半圆组成的?可以用几个点来代表它们?

从案例二中可以看出,教师处于绝对领导地位,根据自己的教育计划和教学需要实施互动,不惜用“生拉硬拽”的方式来引导和控制幼儿。

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提问是师幼互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杨莉君、康丹,2007)。研究者在分析了收集到的12个教学案例后发现,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一种“封闭式提问”,而非“开放式提问”。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封闭式问题非常显著地多于开放式问题。〔6〕封闭式问题过多,会减少幼儿积极思考的机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5.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操作练习”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在研究者所观察的12次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所有活动都有“操作练习”环节,教师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也注意到了材料的丰富性、适宜性和差异化等。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操作练习”环节全部是在教师对新知识讲解演示之后进行的,目的是要幼儿模仿教师演示时所用的方法进行强化练习,以掌握知识。这种操作属于验证性操作,而探索性操作和创新性操作几乎没有出现。幼儿园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所具有的这种特点,正如欧内斯特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所说,“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行为上,而不是集中在促使学生做出反应或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上。强化通过重复可以得到强化的那些行为,却忽略了行为主体对问题的理解,也忽略了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7〕

要解决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就本研究所发现的问题而言,教师要通过树立科学的数学知识观和幼儿数学学习观,尝试营造高结构、低控制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时关注幼儿学习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充分发挥操作和建构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与幼儿进行平等、对话式的师幼互动等加以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EFTHIMIOS TREVLAS, VASILIOS GRAMMATIKO POULOU,NIKOLAOS TSIGILIS,et al.Evaluating playfulness :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hildren’s playfulness scale〔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3,31(1):33-39.

〔2〕程杨.高结构化幼儿园课程在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21).

〔3〕周欣.儿童数学学习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化数学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9/340(7/8):32.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2.

〔5〕OLIVIA NATIVIDAD SARACHO.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的认知风格〔M〕.阮婷,钱琼,郭力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6〕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幼儿园中班观察记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幼儿园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47

Abstract Since the teaching activity,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have been looking for ways and means to obtain the maximum teaching effect with the minimum of teaching consumpti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kindergarten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form, effective teaching is the basis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So it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clear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aning and importance from the effective teaching prepar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effective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reflection of combining relevant documen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Key words kindergarten;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有效教学的理念来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引起了教育界各学者的关注。另外,有效教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夸美纽斯“感知、理解、记忆、判断”的教学阶段论;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阶段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以及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等。在当今幼教改革的发展时期,提高幼儿园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借助自己在幼儿园长达7个月的课堂观察,从课堂集体教学方面阐述幼儿园有效教学的策略,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学的改进提供相应的建议。

1 有效教学的含义、价值

有效教学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纵观国内外研究,对有效教学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第一种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①有效教学是卓有成就的教学。②第二种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都可以成为有效教学。本研究中将有效教学定义为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更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中指出“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④幼儿园有效教学是《纲要》的具体深化、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是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保障。

2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有效的教学准备

“有准备的教育”这一理念来自蒙台梭利,“有效的教学准备”是其前提和基础。有效的教学准备主要包括环境和资源的准备、幼儿知识和经验的准备。《纲要》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也指出“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是幼儿园教师一项重要的专业能力。

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以及亲身体验中学习,进行教学准备时,尽量准备实物、教具、模型、照片、图像以及直观性的语言描述等。如:在科学活动“我的朋友―小螃蟹”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螃蟹的特征,不仅准备了有关螃蟹的照片、视频,还带来了3只公螃蟹和3只母螃蟹,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关于螃蟹的科学知识。另外,在中班的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中,教师借助幻灯片媒介让幼儿观看绘本《小黄和小蓝》,初步让幼儿感受颜色混合在一起的奇妙变化,最后分发给幼儿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对材料的操作,获得了直接的经验;再次,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如:在应彩云老师进行的“好听的声音”过程中,自然界声音的收集就充分考虑到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对声音的熟悉度差异。在艺术活动《画圣诞》的活动中,教师就是基于幼儿对圣诞节的认识开展的,因为该幼儿园曾经举行过大型的圣诞晚会,所以在开展的过程中,幼儿有很强的积极性,都积极参与到其中。

2.2 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提出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的目标。《纲要》当中也提到,幼儿园教育的各方面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如中班《找规律》的科学活动中,其目标为:认识到规律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感受寻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乐趣。这个目标表述清晰、明确、具体,包含了三个领域的目标;其次,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如中班艺术活动《绘本―对不起》中,其目标为:认识到面对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将图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讲述完整的故事;体验到讲故事、表演故事的乐趣。在这个目标中,由于幼儿对照片内在的逻辑顺序无法把握,导致效果不佳;最后,要根据儿童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调整,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如,在中班进行的《小兔跳跳跳》音乐活动中,认知目标是:感受活泼欢快的音乐性质,乐曲的曲式及结构。但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对此比较盲目,之后教师就调整了目标,直接让幼儿感受其音乐的节奏。这样,幼儿积极参与其中。

2.3 有效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内容是获得有效教学产出的关键。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为依据。幼儿比较关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更能得到幼儿的青睐,也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如,小班幼儿讲天气的时候,教师给出了很多的图片,但是唯独没有提到与幼儿紧密相关的西安天气。因此幼儿基本没有什么反应,只是仰头看着,没有任何表情,与教师也没有互动;第二,重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生成性。《纲要》中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将五大领域的内容融合起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再者,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生成。如:在中班认识对称图形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在让幼儿说什么图形是对称的,突然有个小朋友说“老师,屁股是对称的”,当时老师一脸无奈的表情,直接没搭理那个小朋友,当时就看到那个小朋友,低着头,一脸的委屈,嘴里还时不时地说“屁股就是对称的啊”。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得知,这个班幼儿思维比较活跃,如果老师接了这个问题,肯定还会有好多问题,那么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忽视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性内容,教学内容死板,严格按照预设的内容进行。第三,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纵观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幼儿园的文件当中,其主要精神基本都是要树立先进的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做到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保教方法,为幼儿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更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2.4 有效的教学实施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专业标准》中也提到幼儿园教师要有较好的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的能力,其能力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保障。因此,教学组织与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珍视生活和游戏的价值,寓教育于幼儿的生活、游戏之中。虞永平提到“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⑤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应该能够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另外,“游戏反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游戏促进发展。”⑥如,在西工大幼儿园中班进行的以亲自然美术观察与创作为主题的集体教学中,教师并不是在课堂上给幼儿将什么是亲自然美术观察、什么是亲自然美术创作,而是将幼儿带到本班种植的菠菜园中,让幼儿观察菠菜的形状,在与幼儿相关交流谈论中加深幼儿对菠菜的认识,回去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在后续进行的美术课上以幼儿的记录为载体进行加工、创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渐渐明白了美术观察与美术创作的区别。第二,在活动中观察、了解幼儿,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在实施中,要做到以幼儿为本,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应该满足幼儿的需要,幼儿的兴趣往往与教师的预想不完全吻合;第三、采用多样化的组织方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体验性。如,在中班进行的《滚珠画》活动中,教师首先展示有名的滚珠画作品,让幼儿在欣赏、讨论过程中产生兴趣,接着教师示范、幼儿体验、小组创作、作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并且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2.5 有效的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教学反思。对教学进行有效反思,不应该只注重结果,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过程重于结果。每一个教学课例背后都有一个理念的支撑,首先要反思这个理念是否正确,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第二,是对教学准备的反思,要反思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满足儿童的不同需要,如在《瑜伽熊》这个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幼儿观看视频进行表演,可是基本没有准备材料,幼儿傻傻的站在那里,场面很尴尬,没有了材料,就没有了依托;第三,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要结合《指南》、《纲要》、《专业标准》等反思教学的目标、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及学习特点,是否科学、合理;第四,是对教学实施的反思,主要是对其组织方式及环节的反思,组织方式是否单一,环节设计是否有层次性等,如在《我的朋友―小螃蟹》的活动中,设计了三个环节,观看螃蟹视频、观看真螃蟹、画螃蟹的家。在教师评课的过程中强调,第一个环节可以省略,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让幼儿了解螃蟹的特点,可以直接让幼儿近距离观察螃蟹,第三个环节可以放在下一个课时,虽然联系比较紧密,但容易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不能深入了解螃蟹;第五,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反思,反思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积极参加,是否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注释

① 张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8-50.

② 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44.

③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37-40.

④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

⑤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

上一篇:音乐教研组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师徒结对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