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1:38:17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1篇

要想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班级主题教育环境,首先要获取环境创设的丰富素材,而它们往往存在于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收集和整理。下面以主题教育活动“有用的瓶子”为例,谈谈如何多渠道获得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的素材。1.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学习过程主题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学习成果,如活动照片、美术作品、记录统计表等,教师都可将其作为环境创设的素材。(1)活动照片。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学习的行为表现时,可以随时用照相设备捕捉其中的精彩瞬间。如,用照相机或录像机拍摄幼儿使用废旧瓶罐制作体育器械的过程,以及幼儿利用自制体育器械自主进行体育游戏的场景。(2)美术作品。幼儿处于前书写期,喜欢用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通常会用绘画、手工等美术作品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如,在装饰瓶子的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水粉、毛线、贴纸等材料把瓶子装饰成各式手工艺品。同时,幼儿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心目中最漂亮的花瓶。幼儿亲手制作的“瓶子”及绚丽多彩的花瓶绘画作品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环境创设素材。(3)记录统计表。记录统计是幼儿数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运用记录统计表,让幼儿在具体的记录操作中初步感知数与量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事物的内在关系与变化,如统计幼儿园的物品、记录园内植物的生长和每天天气的变化等。又如,在回收瓶子的环保活动中,让幼儿使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统计表记录每次回收瓶子的数量;对回收的瓶子进行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填在记录表里。2.素材来源于幼儿的家庭生活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家长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也是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1)文本资料。为了丰富主题教育的材料,家长和幼儿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需要,事先收集一些与主题教育相关的文本资料,如照片、图片、文字资料等。尤其是涉及到幼儿成长、亲子旅游、家庭生活等的照片,是主题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如,在“环保齐行动”活动中,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提醒幼儿把使用过的瓶子分类投放到回收垃圾桶里,并用镜头来记录幼儿的这一分类过程。同时,家长和幼儿可以通过画报剪辑、网络搜索等形式来收集与主题教育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拓宽幼儿的眼界。(2)实物。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决定了他们对实物更感兴趣。因此,实物是主题教育环境的重要部分。教师根据主题内容适当地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实物,用于班级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如,教师在班级里设立瓶子回收站,倡议家长与幼儿在生活中收集各类的废旧瓶子,清洗干净后放到瓶子回收站中。幼儿可以在瓶子回收站里整理瓶子并创设生活体验区“瓶子小超市”。(3)亲子作品。教师根据主题教育的需要,提出完成亲子作品的任务,如社会调查、观察记录、口述记录等,邀请家长在与孩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帮助孩子增长主题知识。如,教师以超市里的瓶子为主题设计亲子调查表,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在超市里观察并画出其中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还要记录瓶子的材质以及用途。3.素材来源于教师的协助幼儿的知识经验有限,因此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协助。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谈话记录、统计记录、文本资料等协助幼儿进行记录。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记录幼儿有代表性的言行表现,既能记录幼儿的成长瞬间,又能让环境呈现出多维度特征。

(二)明确创设者的角色

1.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体主题教育环境的创设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合理规划环境布局,培养幼儿建构空间思维;让幼儿利用色彩装饰环境,培养欣赏美、运用美的能力;让幼儿整理各种各样的素材,学习分类与整理;让幼儿自主剪贴照片、作品等素材,锻炼手工基本能力;等等。可以说,在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生活物品是幼儿收集的,美术作品是幼儿创作的,活动照片是体现幼儿学习过程的,环境创设是幼儿亲手完成的。如此的主题教育环境无处不看到幼儿的影子,幼儿由此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由于幼儿的发展能力不同,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创设班级主题教育环境时的参与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创设“我的家”主题环境,在小班活动室里,由于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让幼儿带来自家的全家福以及家居等照片,或者带幼儿自己在家喜欢玩的玩具和生活用具,与幼儿共同在班级创设温馨的“家”的氛围。在中班里,幼儿的动作技能有所提高,表现能力也初步形成。在创设“家”的氛围时,幼儿通过讨论、协商,利用自己和同伴从家里带回来的物品,与教师一起布置自己喜欢的“家”。在大班里,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思维能力都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教师可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幼儿自己设计、操作、商讨、管理环境,把自己想象中的“家”通过绘画、建构、手工等形式展示出来,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实现心中梦想的“家”。2.教师是环境创设的主导在班级主题教育环境创设中,教师的主导角色主要体现在对活动的调控,做到适时介入、适度干预、适当支持,引导幼儿自主创设环境。在介入时机上,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活动,观察幼儿在创设环境时的表现,尤其当幼儿遇到困难而出现停顿时,要能及时判断此困难幼儿能否自行思考或在同伴的启发帮忙下能否自行解决。同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主导环境创设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对环境创设的干预程度将随之减弱。

(三)展示多元内容

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是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实施路径和探索过程。因此,主题教育环境是变化的,遵循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路径和探索过程,展示着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与成果,多元呈现着幼儿的学习过程。1.环境要呈现出主题活动的实施路径教师按照主题网络图的实施顺序把最能代表幼儿探索兴趣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清晰展示出来,既方便幼儿在活动后进行回顾和反思,又能让家长完整地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如夏天里“玩水”的主题活动,教师提前让幼儿从家里带来泳衣、泳帽、泳镜以及游泳圈等游泳装备,共同创设“游泳装备展示区”,让幼儿直观认识各种各样的游泳装备;组织趣味水上游戏,教师用照相机拍下游戏的全过程后,让幼儿自己先把活动的照片分类展示在墙面,再帮助幼儿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结合水上游戏,教师引导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游戏的欢乐情景,并用绘画作品创设环境;教师还提出假期安全游泳的亲子活动任务,并把亲子活动成果展示在环境中便于大家分享并凸显安全游泳的经验做法;等等。2.环境要体现出幼儿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若干个与主题有关的活动个体的简单拼凑。教师应引导幼儿对主题进行纵向深层次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主题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活动形式,是幼儿“产生问题提出假设动手探索验证记录分析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因此,主题教育环境应把对主题的探索路径完半月整地展示出来,赋予教育环境更深层次的内涵。

(四)把握适宜的创设时机

环境创设应该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环境是主题教育活动中重要的资源和活动素材,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完成,不应由教师在业余时间来完成。为此,教师应充分地挖掘主题教育内容与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基于阶段性主题教育内容启发幼儿进行环境创设。幼儿在创设环境时通过设计构思、收集素材、剪切粘贴等一系列动手探索活动,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主题活动内容,如,整理环境素材能学会物品的分类;修剪作品和粘贴素材能学会剪、撕、贴等手工技能等,从而更深入地参与主题活动。教育环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建立动态的主题教育环境,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层层深入,教育环境要不断充实和更换,及时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足迹。动态的主题教育环境会持续激发幼儿的好奇天性和探索精神,充分体现出环境独特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2篇

大环境主要指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学前教育培养目标、政府决策和相关制度等。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像教育一样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在一定时期的这些东西会逐渐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这一时期社会的学前教育理念。这些都将间接作用于学前教育,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纵观世界学前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基础条件。在我国,《规划纲要》中提出“明确政府职责”这是改革当下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国情,创设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大环境至少需要做到两方面:一方面,加快立法,建立合理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有研究表明,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总体上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幼儿园。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办园能够享受到在经费、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因此,要建立各项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法规与制度,尽快完成学前教育立法,出台有关学前教育的投入、管理监督、质量评价、师资准入等规章制度,让各级政府依法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依法规范各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环境创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逐渐建立起一套学前教育保障体系,并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另有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无形的社会舆论会使学前教育机构做出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的教育,去追求或达到某种单一的目标。如,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舆论影响下,催生了幼儿教育“小学化”。政府应该对学前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支持,这将有利于树立现代学前教育的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只有社会这个大环境适合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质量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二、创设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中环境

中环境主要指与学前教育机构直接相关联的环境,包括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社区环境等。以瑞吉欧教育为例,在意大利瑞吉欧这个地方,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共同合作,所创设出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成就了世界最好的学前教育。

1.创设家园一致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组成的整体,其中家庭和教育机构对幼儿影响最为直接。只有家庭环境与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紧密相连,两者协调一致才能更好的保证学前教育质量。在协调教育环境的一致性上,学前教育机构在思想上认识到家庭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而且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专业性,积极主动与家庭建立联系,取得家庭的配合,并对家庭学前教育环境创设进行指导,让双方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环境创设等方面保持一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创设良好的社区学前教育环境。社区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直深受重视。良好的社区学前教育环境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营造社区学前教育软环境。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和宣传,努力提高社区家长素质,让家长认识到学前教育的价值,让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真正走进家庭,在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重视学前教育,关心学前教育,关心每一个社区儿童健康成长的风气。为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相互合作,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营造精神环境。其次,实现学前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融合。在空间上,学前教育走出学前教育机构,拓展到社区这个更大的环境,形成资源共享的环境。社区资源和学前教育机构的资源要综合利用,尤其要发挥社会机构,如社会福利设施、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博物馆等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在时间上,学前教育从3~6岁的幼儿园教育延展到从胎儿时期直至上小学这一整个学前阶段。

三、创设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小环境

小环境主要指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创设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学前教育机构内能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精神环境主要指学前教育机构的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创设是整个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1.创设儿童需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保证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当今的学前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创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若要避免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条件是掌握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学前教育机构物质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安全性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平衡性原则、效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等。在物质环境创设中儿童需要是所有原则的价值导向,因为学前教育机构是为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地方。因此,在具体的环境创设中,学前教育机构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综合考虑以有效的落实这些原则,创设适宜儿童发展,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环境。

2.创设和谐的精神环境。从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到瑞吉欧教育,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到建构主义,学前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告诉我们,精神环境创设与物质环境创设同等重要,甚至在物质相对发达的今天,精神环境创设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中要求创设一个让儿童感到安全、温馨、自由的生活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爱的生活环境。学前教育精神环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机构中的领导和教师。一方面,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园风、班风,保持干群、师幼、同事、家园等多方面的人际和谐。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良好的专业能力,对幼儿做到多关注、多尊重、多信任、多赏识、多支持,营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此外,在整个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中还需要考虑能够影响环境教育质量的结构变量,主要有师资队伍状况、师幼比、班级规模和收费标准等。大量研究证实,这些结构变量与托幼机构教育的总体质量和过程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在学前教育机构环境创设中,要在深入考虑这些结构变量对幼儿园教育物质和精神环境质量的影响基础之上,思考如何创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良好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

总之,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学前教育机构自己的事情,因为学前教育是根植于整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它的质量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息息相关。因此在创设学前教育发展的环境时,不但要考虑学前教育机构自身的环境创设,还需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生态环境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影响,要建立“大环境”观念,创设适宜学前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发挥不同层次环境的综合优势,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注:本文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级课题《幼儿园环境创设》课改课程系列成果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内外高校在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也在不断改革,跟随时代化的需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并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在大胆表现创造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以便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结合目前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之前关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立,之前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掌握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的知识和相关技能,并没有和幼儿园紧密集合,忽视了学生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结合具体实际,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校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改革内容

(一)校企合作确立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目标

基于从事学前教育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我院一直重视教学质量,重视教学改革,特别是这几年以来,我院先后与20多家幼儿园和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在深入了解学前教育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了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从之前的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现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渐转变。

(二)基于幼儿园工作过程重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内容

我校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基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内容重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应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及时适应市场要求和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建立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岗位需求为主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实现教学目标。按照完成对应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并结合幼儿园实际设计了4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分别是幼儿园地面环境创设、幼儿园墙饰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幼儿园外观设计。教学活动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营造真实的学前教育岗位的教学环境,从幼儿园环境的分类、环境的创设要点等出发,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并具体把这些模块化为若干个实训项目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传授的过程中偏重实践教学,主讲教师将紧紧围绕学前教育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幼儿园环境的具体情况,适时加入幼儿园真实场景的内容,以求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便于很好地利用在工作场景中。通过项目教学的教学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教学做合一,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引入企业评价完善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是衡量教学是否达目标,进而评价我们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之前该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是考试、考查,大多数的书面试卷方式只能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是终结性评价,无法从中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与目标。结合之前的评价方式,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增加了企业评价和作品考核评价,在每一个情景项目下引入企业人员点评,每一次的情景还和幼儿园进行具体深度合作,考核方式有时就是为幼儿园进行局部的环境创设。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改变了之前结果评价的缺点,也可以通过具体实际知道学生了解的程度以及达到的能力,进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思路。

三、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以后,改革了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方法和进行手段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合于《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获得了成长。

(一)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获得企业好评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以后,我们培养出的幼儿老师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工作积极,充满活力,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园每隔一段时间会随着教育目标以及季节的变化等更换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布置,每一次进行更换的时候,基本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环境掌控、操作都是由我们的学生完成,各园园长对此反映相当好。这也是和我们平时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符合幼儿园实际的教学成果。这些都得到了幼儿园园长以及社会人士的肯定,认可度较高。

(二)加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积极参与本门课程改革,并结合本门课程进行论文撰写以及作品创作,到目前为止发表了和本门课程相关的论文6篇通过课程改革,教师的科研能力获得了较大提高,同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和学术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对外交流,为课程建设增加了后劲。

参考文献:

1. 华丽.如何创新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4.

2. 荣莹.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贵州教育,2016.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德;生活德育;德育环境;德育资源

幼儿的品德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连续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教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正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童年只有一次,让孩子拥有一个人生的最佳开端,是我园一致的最高追求。但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为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呢?近年来我园一直进行着这样的研究,如今我园的德育工作已是锦上添花,现谈一下我们的点滴经验。

一、树立“生活德育观念”

“生活德育”观念,即德育内容来自生活,并渗透幼儿的整个生活中。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德育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幼儿就应该成为广阔天地大课堂的自主学习者。“生活德育”思想,即德育教育应走到孩子生活中去,坚持做到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实践与体验。

(1)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随机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生活中幼儿亲身经历的小事,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2)抓住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充分利用各领域教学和游戏的有利时机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德育教育容纳到各领域教学之中。

二、创设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走进社会,在“大课堂”中育德

坚持带幼儿走进社会、大自然,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萌发幼儿良好的社会情感,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交往能力。每年春天我园都要安排郊游活动。根据活动需要组织幼儿到田间、农家、超市、邮局等地参观,幼儿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习得社会规则,了解风土人情,锻炼意志品质,效果远大于课堂上的说教。去年冬天难忘的董村之行“心系小高举一家”是我们从网上获悉后举行的一次活动,我园不仅发动老师给他们资助、捐款,还把小高举请到园里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过六一……让他感受到了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孩子们带给他的快乐,同时也让我园的小朋友知道了得到爱和回报爱同样快乐。08年5.12大地震,我园举行了“心系汶川、情系幼儿”募捐活动,孩子们在父母家人的带领下和全园职工一起向募捐箱里投进了自己真挚的祝福,本次活动全园师生共捐款9137.4元,向灾区人民尽一点微薄之力传递了师生们深深地关怀之情。

(2)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小课堂”中育德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利用环境来进行德育教育,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良好品行也在其中养成。其中“妈妈,您辛苦了”的主题活动情景十分动人,还被长葛市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合作研究指导家庭德育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父母的言行、生活中的谦让、尊重等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模仿的榜样。

1.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大力宣传家庭德育方法。

2.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课堂,讲述他们工作职业的内容、特点,孩子们会更加崇拜自己的爸爸妈妈,热爱身边人,懂得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吸纳家长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共同研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等课题,请家长提出好的意见或建议。家长、教师在研究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

三、视德育工作为系统工程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同心协力的施教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1.以赏识教育促孩子发展

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采用积极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某些行为可作为教育素材,采取个别讲解引导法、集体讨论等让幼儿明白哪些做法是对的,为什么对?哪些做法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从小事入手,从现在做起。如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运用丰富多样的赏识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称赞一声“你真棒”、“你比昨天有进步”或抚摩一下孩子的头,或给孩子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等。孩子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自信传递快乐、由于宽容收获喜悦。

2.以幼儿同伴为资源促进幼儿良好品行主动形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同伴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概念”。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通向健康的桥梁;同伴是幼儿学习、模仿的主要源泉。

3.以激励机制调动教师进行德育的积极性

我园德育工作在师德培训的基础上,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要求教师们围绕园德育总目标,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有效地、渗透性的德育教育,并要求老师平时注意积累经验,最好形成文字材料,针对骨干教师鼓励她们撰写经验报告或论文,年终评出“文明班级”和“优秀德育标兵”,还可为老师年终考核双倍加分,这样既可参加上级论文评比活动,也为我园德育教育工作积累了一笔丰富的财富,同时也提高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近两年我园张晓红、王雪敏的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德育标兵”;崔巧红等评为许昌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曹媛媛、李娜、赵惠荣等10多名教师的德育论文在许昌市论文比赛中荣获特、一、二等奖;樊书艳、王桂金、宁彩虹等多名教师的德育论文在长葛市论文比赛中荣获特、一、二等奖。胡晴、燕南轩等十多名幼儿被评为市“品德优秀学生”;贾一诺、赵海波等被评为市“美德少年”;史松冉、郭林然等被评为许昌市“文明学生”;我园也多次获得许昌市教育先进单位、巾帼建功示范岗、许昌市示范幼儿园、德育示范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我园已形成“园内处处有德育,教师人人抓德育”的氛围和“德育研究促师德修养,崇高师德促全面质量”的良好循环。我园有好孩子进步栏、有升旗仪式、有品德行为挂图、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两周更换一次的家长园地等。基本形成“尊师爱幼、文明守纪、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园风。

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难免存在有不足之处:部分隔代家长德育观念差,导致了教育的不一致;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我们将不断吸取教训,总结教育经验,探讨幼儿德育教育新路子,为幼教改革作出新贡献,也让德育教育这朵文明之花在我园争奇斗艳,成为我园素质教育道路上的一颗奇葩。

【参考文献】

[1]刘振天.昆体良论儿童道德教育[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

[2]邹英.幼儿德育――直面与超越[J].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王筱华.幼儿园德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 环境 材料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3.7

《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会受游戏环境和材料的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游戏环境。所以,创设一个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探索活动的环境,保证幼儿游戏的“自主、快乐”,能推动和促进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发展和深入。我园是新建园,有空旷的楼层公共空间,有近5000平米的户外活动面积,还有标准的活动室、专用教室,基础条件良好。结合我园的场地优势,我园提出以自主性游戏为主的“快乐游戏”特色创建。围绕这一目标,通过一系列探索完成了户外、公共区域、班级自主游戏环境的创设,充分引发孩子快乐、自发、自主地与空间、材料、玩伴的相互作用。

一、具体措施

1.开展“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教师培训交流活动,建立教师基本的游戏观。

自主游戏环境创设过程中,针对碰到的问题和困惑,有计划地开展交流研讨,在交流培训中不断明晰自主游戏环境中的相关问题,确立教师保证幼儿自主、快乐游戏的游戏观。班级游戏区创设时,由于教师创设经验不足,教师存在活动室狭小,教室比较拥挤等困惑,“教室小就不能开展游戏吗?”我们开展了游戏环境布局设计评优活动,使教师明白客观环境的创设更依赖于教师主管能动性的发挥。至于老师花了大量精力自制的益智区里游戏材料,孩子根本不喜欢玩!我们发现了这些高结构教具都是为了让孩子通过操作、练习而提高某种技能。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或者指定,孩子是不会主动选择去玩的,而且即使操作,也不会持续很久。“我们要全部摈弃高结构材料吗?和低结构材料怎么区分?”经过讨论,在后来的游戏实践中,我们摈弃了这些教师自制教玩具,为老师解放了很多精力。在游戏中,作为教师,观察到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状态后能善于分析对应策略,并要付之于行动,才能确保幼儿自主游戏顺利开展。我们要求教师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每周一篇游戏观察记录,并有两种内容的观察记录表格,一种是针对材料应用的表格,以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现象问题及时调整材料;一种是针对幼儿游戏情节和个案记录的观察记录表格,以便教师分析游戏行为及时跟进。“材料选择投放还有哪些注意点?”,“如何投放?”,“材料存放也有要求吗?”,根据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针对性研讨,教师在实践操作和交流研讨中对教师和幼儿游戏的地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等概念得到不断明确。

2.充分开发和利用户外活动场地,合理规划空间,创建户外、走廊、班级三大自主游戏片区。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与空间、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动。在幼儿园游戏中,正如小鸟飞翔需要蓝天一样,幼儿游戏也需要“空间”。我们在经费紧张的基础上,花费近十万元,建设了攀爬架、秋千架,将原有的一块水泥地花坛改建成了近500平米的草坪、山坡,购买了碳化积木、凉亭、太阳伞、户外玩具架等材料,根据各区块的特点进行各有特点的创设。

(1)户外自主游戏区

整片户外场地根据不同的地势、地形,根据水泥地、泥地、草坪、小山坡等不同的形态特点,划分了室外建构游戏、滚筒游戏、梯子游戏、玩沙游戏、野餐游戏、野战游戏、水管游戏、小树林游戏、大型玩具区、运动器械区、垂荡区等11个游戏区,每个游戏区投放了不同的材料,引发幼儿积极的游戏。如室外建构区投放的是长短不同的碳化木板,还有割成大小适当的轻质砖,孩子组合不同材料进行房子、桥梁公园等不同形态的建构;管子游戏区的材料是不同粗细的管子和相对应的接头,孩子在这里进行管道接通或听声音等尝试;小树林里,孩子们围在炒茶锅边,用杂草当菜,玩起了过家家游戏,还有些孩子在过“红外线网”,小心翼翼地匍匐爬、侧身滚,深怕被塑料线拉起的“红外线”碰到;有些孩子在树上挂起纱巾,披上头纱,自导自演公主与王子的童话故事;梯子游戏区的孩子们或架起梯子攀爬,或横放梯子在轮胎上当翘翘板,或用轮胎梯子组合成了游轮;运动器械区,孩子们将各类器材组合成冒险通道,开启了“跑男”模式;小山坡上,孩子钻进油桶从山坡上滚下来,拿着枪躲在轮胎搭成的碉堡、战壕后“攻击”、躲闪;滚筒游戏中,孩子们在用各种滚筒搭建的迷宫中奔跑,我园户外游戏场地开发创设初步完成。孩子在户外游戏中的忘我、快乐的状态体现了自主游戏的自主、阳光、尽兴,在这里,孩子尽情玩耍,随意想象,不受拘束,在这里,孩子得到了我们想象中真正的游戏。

(2)楼层自主游戏区

楼层游戏区域的概念是针对在幼儿园各楼层公共空间创设游戏环境而创立的。根据楼层通道角落的不同大小、位置,一楼我们创设了瓢虫涂鸦区、奇奇书屋、影子游戏、农家乐游戏;二楼是医院、烤吧、超市、美发、蛋糕房、娃娃家、交通、休闲吧等社会性游戏区域,命名为“王宅一条街”;三楼创设了山山建筑区、箱子游戏城、小黄莺剧场、叮当节奏区。楼层游戏区域初步成型。涉及到社会、表演、建构、讲述、美术、阅读、节奏等不同的游戏类型。随后,在尝试开展游戏过程中,我们又不断进行调整,将节奏区整合进小剧场,在三楼阳台又增添了大型积木和圆筒建构,与原先的软积木和原木小积木区别,适应不同的年龄段,成为一大一小两个建区。材料投放贴近真实社会或幼儿生活,或是如户外自主游戏区块的材料一般,取材于原生态的废旧材料。如箱子游戏城是各种大小型号的箱子;瓢虫涂鸦区放置海绵、油漆刷、浴球等各种材料和水粉颜料,任由孩子在地上、轮胎上涂鸦;“王宅一条街”是模拟“小社会”,设置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幼儿自主体验社会交往。可以说,楼层游戏中有部分游戏是和户外游戏重叠的,但一些游戏又是我们户外游戏中所没有设置的。如瓢虫的涂鸦区、影子游戏区等。幼儿在这里的游戏又是别样的体验。

(3)班级自主游戏区

班级活动室设置游戏场景,用逼真而适宜的环境、丰富的材料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并能够结合自身经验,自由选择、自主操作、亲身体验,进行主动学习,构建新的经验,丰富认知,促进幼儿发展。课题组成员在班级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上,受常规化的区域游戏影响,很是走了一段弯路,是在主动学习理论引领下,逐渐发展了班级区域游戏环境的自主性。每个班级按照不同功能设置全面的区域,如家庭区、积木区、艺g区、玩具区、图书区等,每个区摆上相应材料。材料丰富,数量足够。如图书区不光只有图书,还有播放器,还有剪刀、笔和纸,甚至还有小黑板、各种棋,图书区不仅仅是阅读,凡是和读、写有关的材料,都可以在图书区尝试探索。如娃娃家放置了奶瓶、宝宝餐具、照片墙、婴儿服、娃娃、厨房用品、打蛋器、勺子、筷子架、筷子、地毯、软沙发、床、圆桌、桌布、等材料,真实的材料提供,引发了孩子家庭生活的相关经验。

而我们的三大游戏区的游戏环境是动态的、激趣的,充分保证了幼儿游戏“自主性”。如“户外农家乐”的大锅、帐篷、铲子、碗、桌子,犹如身临其境,满足了孩子们模仿家庭中成员行为的愿望。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如“管子游戏区”的管子可以接地下水管,也可以玩听声音的游戏,,在真正的自主游戏环境中,我们不是束缚幼儿的手脚,我们倡导的是让幼儿赋予材料不同玩法,从而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如室外的梯子游戏,幼儿在反复搬弄梯子和轮胎的造型中乐此不疲,一会儿独木桥,一会天桥,还有小屋、轮船、跷跷板、立交桥,每次游戏都是那样的尽情和快乐。真正好的游戏环境在不断游戏中有历久弥新的感觉,并且在反复活动中还能激发幼儿智慧,提升幼儿的各种能力。

我们在游戏区中提供能随时让孩子寻找材料的材料箱或材料区,孩子可以及时寻找自己所需的材料,支持游戏向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幼儿的需求是多样的、富有个性的,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幼儿,要玩什么游戏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只有创设开放的、多样化的游戏环境才能满足孩子自主游戏的需求。

3.充分挖掘农村资源,提供充足的乡土游戏材料,充分满足孩子的游戏需求。

走进我们幼儿园,入眼即是摆放着整齐轮胎等游戏材料的宽大草坪。环顾一周,粗绳拧成的秋千,轮胎制成的攀爬墙,大小长短不一的PVC水管、碳化积木,工厂废弃的白色线筒,除去轮胎的画得五彩斑斓的面包车等,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本地资源和废旧材料,就是我园自主户外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游戏材料。我们根据场地大小、不同形态特点大致划分游戏区域,在角落搭建了攀爬架、秋千架,在操场上铺上了人造草坪,购买了凉亭、太阳伞、户外玩具架等材料。同时,发动老师、家长不断收集各种乡土、废旧材料代替游戏材料,梯子、轮胎、油桶、工厂废弃线筒、竹子、pvc管、筛子等,都成了孩子们的玩具。这就是我园在游戏材料提供上进行的选择

事实证明,幼儿从探索材料到无意呈现,再到主动创造,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兴趣意图的孩子,面对对原生态的材料却玩出了不同的情境和创意。“原来这些大积木不仅仅可以用来搭建,还可以玩啊!”大厅里的滚筒整齐地排列就像砖头一样没生气,可一到孩子手中就彻底活力四射了!小班的孩子在探索那些木板,摆啊摆啊,看看摆出来像什么?像一艘轮船,坐在上面划呀划!中大班的孩子在自己建构的迷宫中快乐地穿梭!有个孩子造了一排座的小汽车无法满足同伴乘车的要求,好,搭两排座吧!还是坐不下,那干脆加宽加大做小客车吧!每个孩子都在自由探索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快乐,这就是原生态、低结构材料的魅力所在!

二、研究成效

1.初显特色,户外自主性游戏凸现办园成效

我园自主性游戏环境创设开展以来,由于户外游戏区的区域设置和预先价值判断比较合理,游戏材料的投放体现开放、原生态,幼儿游戏专注、投入、尽兴,充分体现了户外自主游戏的阳光、自主!我园的户外自主游戏很快引起了同类学校同行的关注,幼儿园成功举办了县自主性游戏观摩活动,同时市幼儿园教育教研大组的自主游戏活动教研现场会也在我园顺利进行。幼儿园展示的自主性游戏成果得到了与会的各县市教研员和来自各县市的幼儿园骨干教师的高度赞赏。与会者以极富激情的词句表达她们对我园户外自主游戏的认可:认为我们的材料投放特别、原生态、大胆、地方化,给予孩子无限想象的可能;评价我们的户外游戏设计涵盖多方面,有运动、表演、角色、建构等游戏,同时自主游戏和户外游戏相整合;肯定我们以令人震撼的大手笔,让幼儿享有了优质的幼教资源;我园的户外游戏已成我园办园一大亮点和特色。

2.自主阳光,自主性游戏环境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8点10分左右,户外自主游戏时间到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教室涌向各个游戏区域。不需要带队老师指挥,孩子们或三五成群地一起拿玩具器械,或两人一组搬梯子、轮胎,还有“调皮”的小男孩,左右两只手套满白色线筒,边搬玩具边耍起了机器人。一时,孩子的欢声笑语充满整个户外活动场地,打破了原本的宁静。这是《武义日报》记者采访幼儿园时采访材料中的一段话,我园通过户外场地、楼层、过道以及室内活动室的自主游戏环境布置,充分体现了开展自主性幼儿游戏环境的校园文化特色要求。将新办幼儿园的校园文化环境布置与活动游戏功能区的布置相结合,户外大力开发具有乡土文化气息和鲜明环保特色的户外活动器具,教学楼及行政楼的每一楼层创设的活动区提供变化的材料,开放的游戏环境。幼儿园处处是教育、游戏场景,充分秉承我园“快乐教育、快乐成长”的办园理念,体现创建以自主性游戏为主的“快乐游戏”,打造美丽乡村健康阳光幼儿园的办园特色。使每一个走进幼儿园的人都能感受到充满朝气的、自主阳光的校园文化特色。

3.教师成长,游戏环境创设研究为专业发展助力

(1)在学习培训中提升教师的游戏理论水平

我园是新办园,教师大多是来自民办乡村幼儿园的合同教师,原先的幼儿园课程几乎都是无游戏状态。他们对于游戏理论的了解和应用是比较传统的。实施游戏环境创设课题的近一年时间,教师通过每一次的培训、观摩、研讨,加强了对游戏理论的学习,逐渐体会了“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观,树立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有了高低不同结构的材料观,为推动游戏在我园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在游戏环境创设实践中提高教师环境创设能力

在自主游戏环境创设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虚心向同事、分管领导请教。幼儿园组织的游戏h境创设评比和“材料投放原则”、“材料存放原则”等研讨活动让教师进一步对照自己不足,快步跟上身边同事的步伐。每周一篇游戏观察记录让一些教师从原来的缺少观察、难以发现问题逐渐学会了观察、并开始跟上幼儿的游戏进程去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了。教师的专业正逐步成长,从未写过论文的老师开始积极撰写论文。因为实践经验的积累,论文质量出乎意料,第一次参评获奖率就占上交论文总数的80%以上。这给了教师以极大的鼓励。自主游戏环境创设研究就是一个积极的平台,带领教师快速成长!

4.幼儿发展,自主游戏中各项品质得到快乐提升

我园的户外游戏类型是多样的,有运动、表演、角色、建构等游戏,在教室里可以开展的游戏在我园户外都可以开展。而每种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作用各有侧重,但都能涉及。如“户外农家乐”、野战游戏等角色游戏通过幼儿扮演爸爸妈妈、战士等角色、开展相应游戏情节能促进幼儿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友好相处、共同合作的精神,还能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积极地情感。但在幼儿奔跑着、跳跃着、滚爬着开展游戏的过程中,他的身体和协调能力不是也得到了发展了吗?梯子游戏中,小朋友使劲地抬、搬、架、搭,自由合作,边组合边进行爬、跨、走、平衡、跳等游戏,主要是身体各项动作和力量的发展,但在游戏中孩子们一起商量、一起合作、一起游戏就有了既有合作、坚持、创造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通过近半年的参与自主游戏活动,我们的孩子和刚建园的第一年相比,变得开朗、阳光、活泼了,变得大方而有礼貌。孩子们的合作、坚持、互助等各项品质得到发展。正如市教研员在观摩我园游戏后说的:在游戏中,孩子的眼睛闪着快乐的光,这是孩子的发展和需要得到满足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徐泽民、洪晓琴编著.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时松.《美国高瞻课程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网络

3.《环境创设的五大颠覆》.微信公众号.HS教育

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渗透;教育作用

幼儿、教师、家庭和环境,已经构成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获取经验的载体和媒介,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我们教师不仅应对幼儿环境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而且还应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与幼儿、教师、家庭相互联系呢?

一、提供“家庭式”的班级教育环境,帮助幼儿适应新生活

“家庭式”的环境是从人文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家庭对孩子的持久影响而创作的一种具有家庭特色、温馨而又舒适的环境。特别是小班幼儿,刚刚离开家人,存在着焦虑的现象,而“家庭式”的环境让他们有一种依赖感、安全感。幼儿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学会了新的生活。

为了让幼儿一进幼儿园就有一种家的感觉,我们在每个教室的卫生间都配置了一个小马桶,幼儿看见有一个和家里一样的坐便器就不会憋尿,时间长了就养成了定时大小便的习惯。

在卫生间我们还贴了一些“节约用水”“节约用纸”“洗手步骤”“小心地滑”等标记暗示幼儿节约用水、正确洗手、注意安全等,在“家庭式”的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互动式”的园内公共环境,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

1.合理投放材料,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材料的投放在提高幼儿交往技能,增加幼儿的社会经验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各个活动区、角,教师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活动目标去准备各种活动材料,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反馈不断更换、增添新材料,并随季节和教育内容而更换,使幼儿对各活动区、角的内容能保持新鲜感。

2.参与环境创设,注重幼儿创设过程的体验

良好的环境是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基本条件,在教幼儿俗语的时候,教室的环境布置以俗语教学为主题。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俗语材料,运用图片、汉字与幼儿共同制作挂件,既可以装饰环境又能加深幼儿对俗语的理解。这样幼儿会感到十分满足,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创造性能力。

3.教学文化活动渗透到幼儿园环境中感知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对社会公德和礼仪的认识过程,环境是激发幼儿社会认知的重要因素。而幼儿园是幼儿平日生活的主要阵地,真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必须有一个宽松自如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在教学活动文化布置时,我们强调了“自然性”和“人文性”,把教学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中,让幼儿感知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三、“渗透式”的环境引领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

在每个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如何能激起家长与环境之间产生积极、有效的交互作用,提升家长新的教育观念,是我们始终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培养幼儿折叠衣裤的时候,我们利用主题墙,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告诉家长,可以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帮助幼儿记忆折叠衣裤的步骤。如折衣服儿歌:小衣服,睡睡好,脸朝上背朝下,小袖子,快快来,躲进衣服睡觉了。折裤子儿歌:一对双胞胎,面对面站好,一起弯弯腰,再把椅子找。穿套式毛衣儿歌:小衣服,放放好,我来钻洞洞,先钻一个大洞洞,再钻两个小洞洞。穿开衫的时候儿歌:天冷了,盖房子,再钻两个小窗子,最后再来扣扣子。这样幼儿看懂了图片的过程,家长学会了儿歌,在指导家长时,边念儿歌边操作给他们看。使家长更了解孩子的学习及教师的工作,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从而促进家园活力。

环境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走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设各种环境,并进行细心指导。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相信,只要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的幼儿园、家庭环境,一定能激发幼儿学习与创造的欲望,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彭静.创建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环境[J].内江科技,2008(07).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75-02

目前,在我国13万所幼儿园中,有8.2万所属于民办幼儿园,占总数的63%。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办学的主要力量。因此,民办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着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也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昆明市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状况如何?她们教学能力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是我们亟需了解的内容,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分析,力图全面了解昆明市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昆明市城区三所民办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三所幼儿园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A园位于世博园附近,现有9个教学班,320余名幼儿,全园教职工45人;B幼儿园建于2000年,位于官渡区,园内设有班级10个;C幼儿园毗邻官渡古镇,现有250名幼儿。本论文力图了解三所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在本次研究中,针对三所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发放62分问卷,收回62份,回收率100% ,有效率98%。结合问卷调查,还针对园长和教师都采用了结构式访谈法,有的还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还采用了非参与式观察,通过观察教师对教学前活动的准备、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以及反思等。此外,还收集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计划和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和培训记录等实物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民办幼儿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三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能力的调查了解,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 幼儿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民办幼儿教师普遍能够了解幼儿的特点,并判断他们的学习需要,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但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她们却不熟悉内容,说明她们对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缺乏。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创造性不足,大多照搬照抄教材,很多人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以致教学活动方案编写存在困难。同时,对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幼儿园本身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自身缺乏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理论和操作知识,较少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2. 幼儿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幼儿教师都知道环境对于幼儿获取经验的重要性,在创设教学环境时大多能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都明白这一点,却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亲力亲为,不愿意让幼儿尝试,导致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少,参与度低。对于课堂氛围的调查,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班级氛围属于“活跃型”,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学活动组织存在困难。

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方面,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认为语言运用存在困难,只有极少的教师认为教学语言的运用较为容易。因为在教学中,既要把知识讲解清楚,又要运用幼儿所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解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幼儿教育中,许多突发事件中都存在着教育契机,是否能够从突发事件中找到教育幼儿的机会也是教学应变能力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对此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73%的幼儿教师都不会从突发事件中找到教育幼儿的机会,能够找到教育契机的教师所占比例小。在访谈中,C教师谈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突发事件非常多,我只能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让教学能继续进行,没有太多时间去发现教育契机。

3. 幼儿教师教学评价及反思能力方面:幼儿教师注重对幼儿做出评价,但评价多集中于外显行为表现,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相应评价工具的支持。同时,教师缺乏自我评价。教师反思的途径过于传统,缺少对教学活动的记录和总结。

4. 幼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方面:幼儿教师虽有研究的意识,但缺乏进行教学研究的行动。教师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教学研究对于提升其教学能力的重要性。由于民办幼儿园对教师科研不做要求,所以教师并不重视教学研究。以下是对幼儿教师关于“有没有发表过论文”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的教师曾发表过论文。这些教师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对教学中一些幼儿行为的分析或是教学某一方面的感悟。民办幼儿教师较少与其不评定职称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幼儿园也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规定,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就很少撰写论文。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教师管理体系。民办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的保障与支持。因此,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是幼儿教师发展的先决条件。基于昆明市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应在上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基本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让民办幼儿园的教学管理有法可依。针对民办幼儿园资金不足的情况,昆明市政府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民办幼儿园改善其办园条件,可采取各种相应税的减免措施,对办园较好的民办园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针对非学前专业的民办幼儿教师,有必要实行几年制的教师资格证,作为获得终生幼儿教师资格的过渡。对于学前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完成了相应课程之后,还应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并且在教师资格证制度中明确和细化对于教育实践的考核,这将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升。为了稳定幼儿园的师资队伍,还应制定民办幼儿教师职称评定体系,让幼儿教师能参与职称评定,从根本上确立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

2. 优化职前培养,注重在职培训。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各大高校,要优化职前的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理论知识要进行深入学习,比如国家颁布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许多民办幼儿教师表现出教学理论知识缺乏, 教学技能弱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彻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理论与技能兼具的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调整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比例。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落实相关政策保证民办幼儿园教师在职后进修、业务指导等的学习。对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培训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训费用可以形成成以政府、幼儿园以及教师个人共同分担的机制,减轻教师个人出资的负担。同时,幼儿园要注重园本培训,由园长带领教师对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方方面面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也是提升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途径。

3. 创设民主管理氛围,完善教师评价及激励制度。和谐的幼儿园管理环境对幼儿教师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园长还是幼儿教师,都要为创设良好的环境而做出努力。作为园长,要进行民主管理,能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的后顾之忧,保证幼儿教师的工资和待遇,让其能够安心的工作和学习,同时给予广大幼儿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鼓励幼儿教师的在职进修和继续深造。幼儿园应创造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氛围,形成教师之间积极的合作与互助,培育合作的教师文化。

作为园长应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切实符合民办幼儿园特点和发展需求的规章制度,确保幼儿教师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民办幼儿园需要对幼儿教师制定具体明确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培训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让每一位教师能积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 增强职业认同,成为行动研究者。幼儿教师自身是影响其教学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首先应认同自己的专业,并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其次,注重幼儿教学的实践反思,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幼儿教师职前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也迫切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提高。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

教学活动的实践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源头,身为一线教师要成为行动研究者,将实践中的“行动”和理论中的“研究”相互融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一起来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8篇

一、会议主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状研究”的学术报告。刘晶波教授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深入剖析了现今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就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现今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存在偏重一次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得教学舍本逐末;聚焦社会文化而虚化了其他;弱化了环境等潜在课程的教育意义;教师对幼儿的社会需要理解不够,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此外,刘晶波教授还对本次研讨会参会代表提交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地区分布、研究力量、研究类别、研究方法、论文逻辑结构、论文主题等维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张明红副教授对教育部最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与社会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她从四个方面对《指南》中与社会领域相关的内容,包括《指南》社会领域部分制定的背景、目标与内容、特点及其与《纲要》的关系等作了深入分析。张明红副教授指出,《纲要》与《指南》方向一致,《指南》是贯彻《纲要》的抓手。两者虽然有不同的功能和使用对象,但具有共同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她强调指出,《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是导向,而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指南》实质上提炼了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经验。张明红副教授认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更注重环境创设,为儿童提供交往和实践的机会,关注和尊重儿童的个性,通过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性的活动开展社会领域教育,教师和家长则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的理解与实践”为题,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冯晓霞教授从对社会性、社会化等关键概念的分析入手,阐释了社会领域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她指出,《指南》社会领域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品质。冯晓霞教授认为,《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原则能够反映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即体验性学习、强化与自我强化、环境熏陶与同化、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等。她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提出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即注重社会学习的融合性与渗透性,通过环境影响和感染幼儿,强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等。

二、分会场论文交流

在论文交流环节,本次研讨会共设三个分会场。来自上海、北京、江苏、甘肃、福建、山西、山东、浙江等地的12位幼教工作者分别就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交流。

第一分会场由福建师范大学林菁教授主持,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混龄教育、亲子活动、礼仪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实践等。在交流过程中,代表们就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展社会性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的共识是社会教育对幼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不足,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最终提高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效。

第二分会场由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主持。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个案研究、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集团管理模式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的开展以及对幼儿社会的解读等。侯莉敏教授认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应当遵循卢梭提出的“由里向外”的原则。

第三分会场由山东女子学院朱海琳教授主持。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园合作、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构、同伴交往和体验式学习等。与会代表不仅交流了各自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理解,并且与朱海琳教授一起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朱海琳教授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需要专家引领,也需要教师的反思和互助;日常生活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以有效提升社会教育的效果;社会教育还应注重整合,即多领域有效融合,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现场活动观摩

会议期间,来自南京、厦门、武夷山的5位幼儿园教师为代表们现场呈现了5个不同主题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请你来喝茶”引导幼儿领略了博大精深的武夷山茶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礼仪教育。“独一无二的我”关注的是幼儿的自我意识教育。“大家一起玩”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引导混龄幼儿互动,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节水小卫士”关注的是环境保护问题,旨在培养幼儿关爱自然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卖玩具”让幼儿初步理解了市场规则,同时帮助幼儿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精彩的教学活动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思考。

在闭幕式上,专家们还为本次研讨会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也因为社会领域活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的困难,我国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以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本次研讨会展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积极支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幼教工作者要加强互动交流,整合研究力量,以切实促进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真正推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健康发展。

Exploring Proper Preschool Social Domain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Childre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A Summary of the 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Domain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Liu Shuying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主题墙 应用现状

现代课程理论表明:环境创设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隐性课程,是“无声教材”。而幼儿园主题墙作为环境创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富于装饰性、教育性等多重功效,既能对活动室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又是教师教学的再现,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展示和记录,是师幼及幼幼之间信息与经验的交流窗口。

经查阅文献可知,国内外更关注托幼机构整体环境的研究,并未涉足主题墙的针对性研究,多数研究集中为经验总结,方法比较单一,也没有对现状和原因做深刻的调查和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缺乏全面性,还有很多方面亟待改进和发展。

本文则在调查本地区幼儿园主题墙应用与创设的现状基础上,对幼儿园主题墙应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重申了主题墙的价值,并提出了多层次的创设建议,希望为幼儿园主题墙利用率的提高及科学合理的创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本文将主题墙定义为蕴含教学主题的,与主题活动、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强调的是在装饰、欣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功能,实现与幼儿的“对话”,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二、主题墙的价值体现

马拉古奇说:“我们的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作用,利用墙壁的空间暂时或永久的展示幼儿及成人的生活。”而主题墙作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存在很大的教育价值。

(一)对于教师来说,它是教学内容的再现,是教师想法的再现,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以寻求最理想的教学方式。

(二)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它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参与主题墙的创设一方面能够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判断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师幼、幼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幼儿在协作中增强团体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2.主题墙形象的内容与艺术的手段不仅向幼儿介绍了知识,还愉悦了幼儿的身心,使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在与之互动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感知能力,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对于家长来说,它是家长了解幼儿园和幼儿的重要途径,能使家长了解到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了解到幼儿的学习过程及表现,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

总之,我们应该看到主题墙的价值,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创设与积极的应用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对教师、幼儿与家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现状分析

经过访谈和观察分析后得知,目前幼儿园主题墙的应用与创设存在以下问题:内容方面,主题墙的应用率并不高,墙面环境仍以装饰为主;墙面环境的更新频率比较低;教师为内容选择的主体,内容脱离幼儿,而且体现的年龄层次并不明显;内容涉及的五大领域也不全面。在展现形式方面,多为涂料、废旧材料、纸类绘制的卡通形象及幼儿绘画作品和照片,传统文化的选择与运用较少;颜色则以鲜亮为主,并未考虑其他因素;部分布置高度过高,致使幼儿最佳视觉区的内容单一。在组织形式方面,幼儿与家长的参与过少,教师仍为创设主体;幼儿对墙面环境的关注持续不长。在教师的认识及态度方面,对主题墙及其功能及目前创设中存在问题的认识比较片面。

(二)原因分析

墙面环境的创设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工作,一些幼儿园考虑到教学进度、经费及教师的精力,多在检查、评比时更换,评价的往往是墙面的美感及教师的制作技能,墙面环境过多地注重画面的美、造型的美,而考虑到幼儿好动的性格、有限的动手能力及家长有限的参与机会和时间,参与多限于资料和材料的收集及部分简易制作,内容的选择、墙面的布局及布置工作一般由教师完成,教师也就成了墙面环境的创设主体。教师充分创设的时间往往在假期幼儿离园之后,同时由于幼儿兴趣点和喜好的差异,为了减少争论和不必要的麻烦,墙面环境的内容一般由园长和教师决定,不会过多地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不会征求幼儿的意见。而且一些教师认为传统文化缺少童真、童趣,担心幼儿不感兴趣,形式上便选择了易于幼儿接受的、不同材料绘制的卡通形象,运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吸引幼儿,使不同年龄班及班级之间的墙面环境过于雷同,无法体现班级特色,年龄层次也并不明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而由于班级墙面是有限的,又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教师往往过多地选择纯装饰性、卡通形象的墙面环境,致使艺术领域的展示过多,而理应渗透这五大领域的墙面环境便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得到教师的侧重选择。

为了保持墙面环境的美观和持久,避免幼儿破坏,一些幼儿园将部分墙面环境布置过高,幼儿最佳视觉区的墙面环境内容过于单一,以幼儿绘画作品、照片为主,甚至有的幼儿园以有花纹的瓷片代替装饰。再者,一些教师自主创设的、脱离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墙面环境无法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喜爱,加之教师不进行讲解或者不结合教学,使幼儿无法理解墙面环境的内容和意义,减少与之互动的机会,致使幼儿的关注不会持续太久。

目前部分教师对主题墙各个方面理解的偏差,当然与教师本身的素质、专业水平及教龄有关,但最重要的则是实践方面的欠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只有在更多的创设及运用的实践中,才能加深对主题墙的认识和理解,发现问题并纠正偏差。而教师的实践,往往取决于幼儿园对环境教育及墙面环境创设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园长的素质、教育理念及管理思想和水平,而公立幼儿园由于制度的规范、师资素质的保证及国家资金的支持,在墙面环境的重视程度及创设质量方面,要比民办幼儿园好很多。但是目前还存在因家长不正确的人才观,迫使一些幼儿园将传授知识放在幼儿教育的第一位,教师虽然知道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但无能为力。

四、对幼儿园主题墙应用与创设的建议

(一)内容方面

1.墙面环境的内容应突出教育性。可以与课程相结合,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教学计划进行阶段性布置;也可以与活动衔接,像“骨架”一样把主题活动涉及的内容和流程展现出来。

2.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发展需要。例如某一段时期幼儿间的交往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可以设置人际交往方面的主题引导幼儿。

3.内容要涉及五大领域。我们可以按五大领域合理划分墙面区域,将同一主题涉及的五个方面或不同主题下的不同内容进行对号入座,使教学目标更清晰、直观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4.要注重传统文化的选择。可作为装饰增光添彩,也可进行专门的主题活动,如古诗书法、京剧脸谱、剪纸、布艺、皮影等民间工艺,尤其是我们唐山本地的皮影戏,以此发挥艺术的感染力,陶冶幼儿的情操,萌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展现形式方面

1.动态调整,合理布局。主题墙的内容应根据课程内容、主题活动、幼儿兴趣需要和心智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要跟随教育活动的进展进行动态化调整,教育活动开展到哪个阶段,墙面环境才应当相应创设到哪里,到所有教育活动结束时,一幅完整的主题墙才得以呈现。但为了使活动室的墙面时刻保持美观,可以选用涂料和贴纸进行固定的打底装饰,在此基础上不断添加、更换内容,但要注意墙面的布局不能太满太杂,而应适当留出空白,以免产生视觉疲劳。

2.选择适宜的高度、材料及颜色。每个班级分为上位墙和下位墙,上位墙由于比较高,应设置成展示墙,以欣赏为主。而1米2左右的下位墙属于幼儿的最佳视觉区域,应以互动墙为主。

在装饰材料方面,可选择各种涂料及废旧材料,但应注意环保。而对于下位墙,可以装饰皮革或人造革,使墙面更柔软,防止幼儿碰伤;也可镶贴易清洗、更换的瓷片和KT板。

在颜色方面,应考虑年龄层次和周围的环境。例如小班可以选择纯度高、色泽亮、对比明显的颜色进行装饰;同时,颜色的选择应注意与活动室内的家具、地面、窗帘等在色彩上协调一致,避免花哨、杂乱,给幼儿造成视觉上的不良刺激。

(三)组织形式方面

主题墙的创设仅仅依靠教师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我们应当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家长为合作者的模式,充分发挥主题墙的教育功能,实现幼儿与环境间的良性互动。

1.幼儿为主体,教师去引导幼儿参与内容的选择、信息和材料的收集、制作工作、画面的布局及互动。但是对于托班、小班的幼儿来说,要考虑到他们年龄小、经验少、能力相对弱等情况,适当地让其参与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收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学习成果和作品的粘贴,跟随教师进行互动就好。而中班、大班的幼儿,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便可以将部分墙面留给幼儿,让幼儿做主导者,使主题墙顺应幼儿的发展,成为他们表达经验和想法的空间,实现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2.家长为合作者,可以提供主题墙内容的建议,帮助幼儿参与信息、资料的收集,在家长开放日或亲子活动中与幼儿一起进行制作。

(四)教育者方面

首先,应当规范教育人员的招聘、考核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

其次,要重视教育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环境教育的灌输,并且积极探索进行环境教育的各种方式。

再次,要积极向家长传授环境教育及主题墙的相关知识,并且引导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身临其境地感受主题墙的魅力所在。

最后,要合理制定评估检查制度: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课程相关、主题活动或各种教育宣传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否渗透五大领域;高度的设置情况;材料、颜色的运用情况;幼儿与家长的参与情况;幼儿的互动情况;能否对幼儿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检查和反馈,不仅能提高主题墙的创设质量及教师的创设水平,而且能使主题墙真正为幼儿服务。

五、结语

环境的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它的效果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实在。主题墙丰富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是环境教育理念倡导下的大势所趋。本文根据访谈获得的信息,对唐山市幼儿园主题墙应用与创设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与对策。由于研究水平有限,本文对很多问题的分析还基于表面,提出的建议也有不足之处,但随着人们对环境教育及主题墙创设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全面和深刻,主题墙的应用与创设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德能.幼儿园环境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汝茵佳.幼儿园环境与创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3]管倚.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及其教育功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4]常畅.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拓宽了园本课程建设的视角。本研究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园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环境、课程评价。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诈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2.让环境成为幼儿动手操作的舞台。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其积累知识经验、丰富事物表象的主要途径。因此,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是我们努力追求并力图实现的课程理念。结合课题研究,我们设立了“艺术节”“科技节”等特色活动,让幼儿走进环境,自主创造环境,让环境成为孩子表达情感、展示自我、获得发展的舞台。

上一篇:环境设计范文 下一篇:环境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