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实践范文

时间:2023-03-10 00:01:53

幼儿教育实践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1篇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兴趣培养;习惯

幼儿教育一直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成长、家庭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本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此谈谈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给幼儿的就是自我保护意识。现代社会危险无处不在,教师和家长又不能分分秒秒都在幼儿的身边,想要让幼儿能够平安顺利的学习和生活,就得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让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幼儿在一个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的兴趣,从而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并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他们分别扮作爸爸、妈妈。“爸爸”去劳动,“妈妈”去做饭,都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做饭的方法,并发现、解决自己不理解的洗菜择菜问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也变成了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

幼儿对新鲜的环境总是特别有兴趣。我们可以为其创造出亲切、温馨如小家一般的氛围,使其在这里的生活、学习能从心里感到安逸舒适。幼儿在如自己小家般的环境里,可以安心专注地活动,快乐地成长。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亮亮,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亮亮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四、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地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而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

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创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形成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培养幼儿“倾听”的好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幼儿都不能专注地听他人讲话,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其他孩子回答问题,孩子们总是和其他小朋友交头接耳地说个不停,并且很爱在其他人说话时插嘴,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这样做没有不对。然而教师和家长都知道,这种行为不但很不礼貌,而且很影响幼儿的倾听能力,久而久之的话孩子就不会听讲,对上小学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若等造成重大影响之后再教育孩子去改正就为时晚矣。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这种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我的教学中,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1)课间的小故事讲解。每天我都会给小朋友留一个搜集小故事的作业,第二天讲述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由于幼儿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特别喜欢展现自己,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地积极,每天都会认真地搜索有趣、好玩的小故事,以分享这些故事为乐趣。

在孩子讲述故事之前,我都会时时刻刻地强调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知道尊重他人的小朋友,在听故事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做一个最文明的听众,而且每天都会给表现最好的孩子一个特别的奖励。

(2)挑错误比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学习很多儿歌,而且小朋友对儿歌的内容也都非常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教师唱儿歌(要故意设置错误)让学生听,并找教师所唱儿歌的错误之处,找错误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渐渐养成了安静倾听的习惯

经过这种方法的培养,使孩子懂得了倾听的乐趣。从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当中,小朋友都不会随便插嘴和交头接耳地说话,而是做一个会倾听的文明人。

六、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小朋友经过数学的学习,感受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操作。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得出的相关结论在幼儿的脑海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在给予及时地补充和说明,知识便会扎实牢固地被幼儿所接收。而数学规律地总结和归纳,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和整理习惯,从而提升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3篇

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要孝顺,那么如何把经典内化成幼儿的行为呢?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引导幼儿在平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帮助父母分担忧愁,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等等。让幼儿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感恩报恩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孝心。

【关键词】

幼儿教育弟子规感恩教育“国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弟子规》,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而且要在言行上有所实践及改变。本园也积极引导幼儿学习践行了《弟子规》,幼儿们在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方面自然有了显然的“进步”,并且也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可。下面,笔者就如何将“孝”植入幼儿教育中,略谈一些基本看法。

一、适合幼儿教育中“孝”的古语的选择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文,就如同师从圣贤。笔者发现国学经典的《弟子规》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感恩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一言一行都要以父母作为主要的考虑。要从衣食住上细心观察,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扶持;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要时时顺着父母的心意,使其心生欢喜。读懂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相反,当我们起了一个坏的念头,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争斗的心以及不好学进取、种种不善的念头,这都是对不起父母啊!这些我们都要小心地把它去除掉,所以这个孝心要从这点点滴滴去养成。“亲所好”指的是什么?“亲所恶”指的又是什么?我想肯定不仅仅是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语言行为、思想习惯等有关立身行事、为人处事的价值标准。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具有文明的言行、纯洁的思想、良好的品质,为子女者须时时向这方面努力。而对于子女的不良言行,不善思想,为父母者无不感到难过,为子女者须时刻警惕,勿令父母伤心。

二、对于“孝”的幼儿教育如何实现行为转化

(一)弟子规渗透于环境的各个角落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在于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为了真正将弟子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相结合,笔者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字样,供幼儿们每时每刻观看、阅读和学习。比如在娃娃家墙壁上,笔者采用古色古香的扇子形状上贴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古语。在理发店我们贴上了“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在盥洗室里面写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则净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在笔者的布置下,整个活动室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我们会每天不定时的和孩子读一读,认一认,在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午餐时间、各个环节之间都会不由自主的和同伴一起朗读墙壁上的弟子规,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

在弟子规教学中,努力挖掘弟子规学习内容中与生活相结合的元素,让孩子们从中去理解弟子规内容,班级特色活动计划中有这样一句话,“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醉酒丑态的样子给孩子们看,接着笔者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醉酒后有的人误跌入河中溺死、酒后驾车车祸的照片等,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并引导幼儿去思考:“如果你的爸爸喜欢喝酒,你要怎样去关心他爱他呢?”“劝爸爸少喝酒”“喝酒了不能开车”等等,“孩子们真会关心爸爸爷爷,你的亲戚中间有谁喜欢喝酒你也可以关心他。弟子规中有句话就是说的喝酒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可以用弟子规中的这句话去关心你的爸爸,爷爷和喝酒的亲戚朋友。”过了几天,早上一位叫君君的孩子的爸爸送孩子时对笔者说,“这几天君君回家天天对我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孩子现在知道关心我了,我很感动,我现在在孩子面前都已经不敢喝酒了,一喝酒他就说我。你们老师教的太好了”。家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从典型教学案例入手,对“孝”的幼儿教育做具体研讨

先从译文着手,该句古语译文如下: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如何感恩报恩呢?就是孝,但是孝不仅是对家庭中长者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还包括了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视频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在给幼儿讲述故事并给幼儿观看视频后,对幼儿说:爸爸妈妈批评了你,你要不要恨他们,要不要觉得他们不好?要不要顶嘴?笔者听到这里也反省了自己了。自己是否能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说实话我也没有做到。每天都是妈妈起床给我做好早饭,有时候甚至还要来叫我起床,冬天的时候赖床还觉得妈妈怎么那么唠叨麻烦。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觉得烦,可能从小没有学过弟子规,所以没有领悟到一些基本的东西,觉得自己其实挺孝顺的,殊不知很多时候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做法就是不孝顺的例外一种表现。

总之,幼儿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就是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和“感恩情怀”,而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记忆最最好的时机,我们教师应通过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心中的感恩之情,培养幼儿在初期成长中的忠孝之道,让幼儿成为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 集体教育活动 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

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 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 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 ,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第一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全面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他有着其特殊性,在工作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对幼儿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容易的多。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压抑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下,则心情舒畅。我国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普遍普遍对幼儿保护多度,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及创造力,幼儿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教师出于保护意识而不让幼儿做这做那,不让幼儿说这儿说那儿,这样就不可能学会自我保护,也得不到自我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再有孩子稍遇到一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就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孩子们遇到一点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立刻慷慨解囊,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直白的答案等等。结果孩子不用动脑,无须思考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小树在大树的隐蔽下长不成参天大树,同理孩子在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不会有所作为。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孩子的自我问题,及时改正不良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及聪明才智。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幼儿比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父母的时间还要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刚入园时,每天都会哭闹不止,不哭的时候,他就是沉默寡言,很少和小朋友接近玩耍,眼睛更不敢与人正视,说话的声音也很小,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孩子,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对他倾注了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再让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使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45-01

一、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培养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我在带小班时,班里的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以来既浪费时间又使幼儿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自觉又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的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着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专门的一节课去教授,在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同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执拗执拗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子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穿衣服,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了。”

又如据调查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压抑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下,则心情舒畅。我国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普遍普遍对幼儿保护多度,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及创造力,幼儿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位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里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里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床边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自己创编成果的 ,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也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的肯定了幼儿的成绩,从而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由的演唱,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大胆的去想去做,并适时地给以启发引导,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必须放手让孩子实践、去探索。

三、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生活教育 幼儿教育 实践

中国的教育发展受到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影响,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并实践。生活教育是教育融入生活当中,用生活教育。从教育和生活关系上说,教育是由生活决定的。从它们的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每个国家的教育水平都大相径庭,在美国,教育学家主张教育即生活,而在中国,陶行知先生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状况,将其改为生活即教育。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地基没有打好,那么高楼建得再高也经不起风吹雨打。所以在教育中,陶先生主张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亲身实践,只有教师掌握了生活的真理后,才能将相关教育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教育是存在于我们的各个年龄阶段的,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不仅包括了学校的教育,还包括了生活中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存在于生活当中的,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育题材,教育脱离了生活便不是真正的教育,而生活脱离了教育便不是有意义的生活。

二、陶行知思想对于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

独立习惯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例如在儿歌和故事中渗透独立思想。独立意识的养成是需要慢慢渗透的,幼儿在开始上学时大都有抵抗心理,他们离开了爸爸妈妈,会有害怕心理。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用温和的劝导代替严厉的责骂,要让教育和孩子的实际年龄相符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极不成熟,因此我们要注意将教育方式和幼儿的年龄相结合,要注意教育的科学性。在教育幼儿时,应该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发散性的思维需要老师的鼓励,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幼儿,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时赞赏有创新思维的孩子。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也就不同,所以在教育中我们领悟了因材施教这个道理。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发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的强项,让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习惯就是在引导中渐渐养成的,老师尽可能调动每一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鼓励中、期待中慢慢长大。

三、如何将陶行知思想融入幼儿教育中

(一)教学内容要以生活为中心。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将教育和生活有机结合,教育才是有灵魂、有力量的,否则教育将成为枯燥、乏味的机械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离开了生活便会索然无味,幼儿正处于思想萌芽的阶段,他们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如果将他们的思维局限于课本之中,可想而知会多么抑制他们的成长。幼儿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往往掌握得更牢靠,所以贴近生活的教育会使他们更加感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提高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幼儿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才不会抗拒学习,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还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始渗透,一个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便可能会运用这种方法不断探索知识,探求解决各种新问题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用生活中的元素使幼儿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二)教学场地要走出教室,走向社会。

好奇心是幼儿的通性,周遭世界的任何新奇事物都可以让他们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由此看来,大自然便是最好的课堂。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则不仅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幼儿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大有益处。大自然是个神奇的地方,它能够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对生活、对未知产生浓厚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他们便会自主探索求知,这正是当前教育理念所倡导的。

(三)开放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在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中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也就不同,所以在教育中我们领悟了因材施教这个道理。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他的发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的强项,让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习惯就是在引导中渐渐养成的,老师应尽可能调动每一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鼓励中、期待中慢慢长大。

在对幼儿教学时,我们不应该被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应该采取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给孩子提供更多教学资源,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幼儿天性活泼,他们勤快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感,因此,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幼儿从多角度领悟知识,认知知识。在教学中你会发现,幼儿对于知识的感受通常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这是因为生活中的孩子们总是喜欢动来动去。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将其天性释放出来,教师便要将生活气息融入教学中,让课堂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赵海蓉.陶行知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寻[J].时代教育,2015:265-266.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陶行知 幼儿教育 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何谓“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无论是“学”还是“教”,都不能离开“做”这一核心。那么如何利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进行幼儿教育实践工作呢?

一、教育与生活结合,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环境对个体的简单塑造,儿童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规律的作用,即“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教育和环境要积极支持儿童的自主建构过程。现代教育观念提倡教育的开放性,那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如何体现开放性这一教育观念呢?要让幼儿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丰富的社会生活将成为幼儿自主学习、健康成长的一片肥田沃土。例如我们可以带幼儿到草地上放风筝;到花园里捕蝴蝶;到田野里观赏油菜花、捡麦穗……他们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自主探索、自由交流、自发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可在不知不觉中收获很多。与此同时,要让孩子融入社会生活,发展幼儿的潜在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活动“垃圾分类”中,孩子们在垃圾分类、讨论交流、制作标记等过程中,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每周的自然角记录中,小小记录员仔细观察自然角的植物,然后认真地把植物生长的过程记录下来,再到全班小朋友面前描述植物生长的过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每周周五的周小结论坛,幼儿都会结合本周内在学校或家庭中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和现象开展的汇报与交流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精神分析家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只有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社会和自然积极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的区域活动和有趣的各种游戏中积极探索、充分体验、自由表达,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内在动机,增强自主性,从而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与生活结合,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几乎所有幼儿在游戏中都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游戏,便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锻炼与发展创造力。游戏应始终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当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如何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呢?

1.充分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为幼儿提供开放的游戏时间、空间、材料等,让幼儿有充分选择的机会进行无拘无束的游戏,幼儿能依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游戏主题、内容、材料、方法、合作伙伴等。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激发游戏的愿望和兴趣,有利于在玩的过程中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增加感性经验,促进游戏发展,诱发创新意识。

2.选择合理的表演。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文学作品的内容为基础,对其情节中的角色、道具等进行自主选择的游戏形式。我园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灵活性、有鲜明语言特点的各类绘本为表演蓝本,让小朋友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3.有效运用角色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是建立在幼儿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周围的生活为游戏内容的。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游戏室和游戏长廊,为角色游戏提供良好的物质和心理条件。在角色游戏中,根据游戏的不同内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老师在角色游戏中要进行适当渗透。

三、教育与生活结合,培养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

教育来源于生活。陶行知先生认为:“以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幼儿教育要以幼儿发展为本,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在一次秋游活动中,我们让孩子们在秋游活动中收集了各种树叶,利用收集的资源,进行了有趣的树叶拼贴活动,并讨论秋天的特征。我们还在春、秋游中对幼儿进行了环保知识的教育,不乱扔垃圾,学会废物利用,把用完的饮料瓶收集起来制作体育器械,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低碳生活,节约资源。我们还开展了“关爱生命、消防演练”的社会实践活动,特邀消防官兵来园进行实战演习,让幼儿亲身体验,观看灭火的情景。通过参观各种消防器材,听消防官兵讲解各种器材装备的使用和操作。孩子能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消防知识互动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获得自我体验的真实感受。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体验,体验越深刻,悟得越透彻,最终将体验内化为素质。在生活教育中,我们要让孩子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事、思考的基本道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他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的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生活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第1版).

[3]行知网.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9篇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着重强调了体育和德育的培养,把体育放在优先的地位,他赞同人的幸福在于“身体精神都健康”的说法,并把健康的身体看作是“能工作”、“能忍耐劳苦”的先决条件;他特别重视德育,把德行排在各种品行的第一位,认为知识与德行相比居于次要地位。在知识学习和教育方法上,洛克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他强调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儿童的兴趣,照顾儿童的实际能力,主张多鼓励、诱导。

(一)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把体育放在优先的地位,他在开篇就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很有远见的,他特别指出,我们要工作和幸福,必须先要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要先有强健的体格。洛克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专心研究过医学,很重视健康教育的细节。他反对娇生惯养,主张儿童从初生起就应开始锻炼。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二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洛克又根据当时的具体生活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睡硬板床,要早起;衣着要适体;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等等

。他强调要给儿童以原则性的指导,使他们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洛克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就愈容易”。从洛克在《教育漫话》的论述中不难看到,他首先强调,成人应引导儿童的欲望顺从理性,反对溺爱和纵容;重视幼儿应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总是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或他人的影响,欲望就会随之出现,但关键是我们如何使自己的欲望遵从理性的指导。他说,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再能恢复的。这也是他重视德行的原因。其次,在形成道德的教育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重自我克制,及早进行管教,慎用奖励与惩罚,虽然儿童因幼小而无理智,成人应当依据理智去约束儿童,不可放纵溺爱;重视儿童的兴趣,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去诱导他们,不能靠规则,而要靠练习;重视使儿童心里有礼貌,而不必过早计较举止上的礼貌,要避免不良伴侣的不良影响,同时注意榜样的正面作用。洛克在该书中还论述了诚实、智慧、勇敢、仁爱等美德,但他尤其重视“礼仪”,他认为,这些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朋友,也能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一个人获得多方面的学识。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社会领域中很多方面的要求一致,对我们当前幼儿教育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洛克在《教育漫话》里也强调,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家庭教育环境,要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

(三)知识教育应注重基础性与实用性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将智育放在体育和德育之后论述,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德行和智慧比学问要重要得多,但有才无德却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洛克主张儿童学习两种知识:一是基本的文化知识;二是实用的技能知识。洛克批评当时人们对教育内容只流于一两种文字的认识时强调: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而有用的广泛知识。这两点可谓是洛克的醒世之言[。洛克反对把读书当作任务强迫儿童去学,他主张: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给他们的课本要选容易、有趣而又适合他们能力的书,书中的乐趣就可促使他们前进;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及早在约束最少的时候去了解儿童的气质,重视孩子的兴趣;学习在于日积月累,一次不能贪多。

二、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反观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能达到《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的要求。基本的体育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也少有配备,一些幼儿园把户外活动变成了室内活动,更有一些幼儿园把本来的体育和游戏活动也变成了易于操作和管理的室内自由游戏。我们常常听到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安全”似乎成了体育或健康教育问题的挡箭牌。《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好像每个人都很清楚,但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是体育课或活动课在学校里根本得不到重视。此外,社会观念的影响也让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味追求幼儿的文化知识的掌握,忽视幼儿身心的健康,以至于近视、营养不良和肥胖愈趋低龄化报道屡见不鲜。只偏重某一方面的教育不是科学和真正的教育,我们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要求,还有适合幼儿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的教育。

(二)道德教育在幼儿园及家庭中都不能有效落实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的社会急剧变化,我国幼儿教育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情况,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独生子女过多,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我国独有的“留守儿童”现象的大量存在,很多在“关键期”需要父母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的时候,家庭教育却缺失了,甚至儿童连最起码的安全、卫生、自我保护等常识都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我们的幼儿道德教育问题就更加凸显了,这正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之一。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论述的“礼仪”等美德,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还存在很多困难,虽然幼儿德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集中表述,具体内容也在《纲要》等文件中出现,但幼儿园在实践过程中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对人才考核机制的影响,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我们的幼儿园中,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要么是德育内容离儿童现实生活太远,要么是方法上更多地是对幼儿进行滔滔不绝的道德说教。

(三)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过度成人化倾向

当下,成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的需要和愿望代替了孩子的兴趣。现在的幼儿一方面每天遵从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一项又一项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父母的要求完成各种培训,甚至周末往返于各种培训班接受训练,这是对幼儿身心的摧残,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很多关心教育的人们一边在叹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一边又默视着学生在幼儿阶段完成成人布置的各项任务。笔者在指导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中,观察到更多的现实情况是,教师给幼儿布置的习字和算术作业比小学生的还要多;命令代替了一切,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老师所给的标准答案一致时才会得到表扬,否则就会被忽视,甚至被批评或轻视;本来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变成了家长的习惯代替了幼儿的兴趣,家长的“理性”盖过了幼儿的正常发展。

三、洛克《教育漫话》的启示

幼儿园本来应是孩子的乐园,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平台。从洛克的《教育漫话》中论述的幼儿教育观点,我们更应该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环境和教育。一是重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正如《纲要》中指出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应是对幼儿园最基本的要求。家庭和幼儿园的任务不仅是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更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引导,让幼儿在兴趣、理性与科学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了解幼儿生理特点,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能满足幼儿成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成人应从自身的修养去影响幼儿在道德方面的习惯养成。幼儿园教师要从职业理想的高度,真正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教育漫话》在德育教育问题上有它的局限性,但洛克从品行的重要性出发,在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论述上,对今天幼儿德育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德育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才能有效发挥作用,首先,教师和家长应对幼儿德育目标与内容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学习,将其内化在自己的思想中,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外显出来,给幼儿做好榜样。其次,教师和家长应在德育方法上下功夫,摒弃灌输和说教,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片、讲故事、玩游戏、做活动等日常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道德认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道德行为。再次,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就是尊重幼儿个性,遏制不当的欲望,帮助幼儿遵从理性和规则,为幼儿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实践指导。“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我们的任务是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发展的空间,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成长机会,不是溺爱与纵容,不是拔苗与摧残,是健康挺拔的自然成长,教育就是帮助扶正他们,避免走入歧途。三是洛克关于知识的学习给我们的启示:一方面,在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外,我们应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成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与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就是一种求知欲”不谋而合。《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对幼儿教育中五大领域的共同要求就是:注重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他们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做老师所教的内容,学习也就成了被迫的事情,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就会很累,教师也体会不到教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所以,成人应该及早发现幼儿的兴趣和气质所在,洛克建议家长、教师要在幼儿自然游戏的时候观察才更真实,及时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探索未知的世界。洛克认为,成人可以和幼儿进行各种游戏,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制作玩具,因为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最适合他们并为他们所喜欢的活动,自制玩具也能帮助幼儿探索和创造一些新东西,这些都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们也因此对未知世界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洛克认为,儿童应学习的事情,哪怕他有兴趣,也决不应该变成儿童的负担;成人应该让幼儿感到学习一件事情是有趣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教育者应花心思让受教育者明白所教知识的用处。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师爱;幼儿;快乐“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滴。曾经听过一位苏州名教师的讲座,她说:“教师是一个不平凡的职业,如果你不热爱自己职业,我劝你乘早离开!”我想,她在说这句话的同时,在内心也同样充满着对自己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强烈的使命感。

一、在教育实践中,寻找师爱的真谛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面对的孩子们正处在一个对社会、同伴、他人启蒙的阶段,幼儿园教师对孩子们的关爱、话语都将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和内心。在从教的这些年里,我也感受到了许多弯下腰,真正接近孩子后,我给孩子带来的温暖、快乐!1.给孩子暖心的爱。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是:“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先生伟大的人生格言也在激励着幼教工作者,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时间,为孩子献出满满的爱。在幼教工作中,在面对最纯净的孩子们时,这样的伟大的爱,也能变成一种相互的爱。离园的时候到了,孩子们陆续被各自的家长接走。但是我发现家长们领着孩子并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在帮孩子整理身上的衣物。我反思着离园前,我为什么不提前帮孩子整理呢?于是,每次离园前,我都会抽一点时间,从头到脚看看孩子,帮助他们整理好衣裤。家长来接孩子时,看看没有什么可整理的,露出欢喜的表情,那一刻有一股暖暖的爱在心中流淌。2.给孩子平等的爱。我们班初入园就能不哭闹,适应幼儿园的日常作息,十分乖巧,这使老师对他的关注少于那些总是哭闹、情绪不安的孩子。这天,早晨来园时,皓皓奶奶告诉我,皓皓说,老师是不是不喜欢他?他举手了,可是老师却叫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自此之后,我便对皓皓多了一些关注,不仅请他上课时回答问题,还表扬他坐得神气。晚上回家后,我收到了皓皓妈妈给我发来的一条短信:老师,皓皓回家说,今天是他上幼儿园来最高兴的一天,谢谢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读到了这条短信,我的心里也淌过一丝暖流。其实,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老师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换来了孩子极大的快乐。我们应该更平等地关注每个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爱和鼓励,让他们更快乐的成长!

二、在教育反思后,发现师爱的意义

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指出:“儿童有被尊重、热爱和理解的权利。”从尊重人权到尊重儿童的权利,是人类社会的一大飞跃。只有真正尊重了儿童,给儿童他们需要的爱,才是符合儿童正常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才能产生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井然有序的条件;才能真正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获得职业幸福感的愉悦。1.给孩子足够的爱,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成人的关爱下获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可以使幼儿情绪安定和愉快,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起与他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孩子,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他们才会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把幼儿园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妈妈和同伴。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他们才能建立起对幼儿园秩序、规则的认同感,有信心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得到社会认同感和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只有我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以后,才能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拥有学习的动力,为他们向着更高更广阔的天空飞翔而壮实臂膀。2.给孩子足够的爱,使幼儿快乐学习。传统的中国式学习和教育是以规矩和方圆定教育,将学习的方式统一在一条道路上,让所有的受教育者沿着同一条道路前行。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者的个性、特点、特长都被限制,使得受教育者都变成了同一版本的翻版,学习的道路也尤为艰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幼儿快乐度过成长关键期。秩序的关键期、情感的关键期、空间、时间的关键期,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幼儿时期有很多,这些关键期如何得以顺利度过?这都依赖于家长和教育者的爱和自由。只有用爱为孩子关键期的成长奠定夯实的垫脚石,孩子的未来才能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我们今后的社会才能更文明、更进步!

三、在教育生涯中,坚持走师爱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了爱,孩子便无法成长,没有了爱,教师的工作便失去了意义。其实,从教的这些年里,能给我心里留下暖意的事情远远不止以上的三件。我相信,只要我坚持着自己对孩子的爱意,对孩子的关爱,对幼儿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暖流流过我和孩子的心田,孩子自由成长的天空也一定会更明亮、广阔!

参考文献:

[1]翟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爱满天下的陶行知[M].群言出版社,2000.10.

[5]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上一篇:超市管理范文 下一篇:家教社会实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