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1:55:38

医药产业论文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2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传播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还牵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延续和发展,这是文化产业在转型时期的一个特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学界对此展开了全面地研究和深入地探讨,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化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医药文化领域其产业化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传播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大众化传播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曾经专门有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于2004年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第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对外传播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战略行动,中医药对外宣传,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第二,要全面正确地宣传中医药,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对外宣传的每个专病电视片,每份专病临床资料都能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真正水平;第三,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外传播的每一项工作,使观众喜闻乐见,国外医生才愿意使用我们介绍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将编译一批适合国外传播要求的中医药对外宣传示范资料,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资料和中国中医药年鉴境外版、中医药法律法规汇编、中医药专科专病最新经验及科研成果的电视片和资料汇编、中医药基本知识介绍及科普宣传材料、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厂及著名中医介绍手册等。资料编译后,将通过国内外媒体对外传播,或通过代表团互访、驻外使馆、国际组织等途径对外赠送。显然这一举措是在对国际文化交流讯息做出充分研究后作出的正确决定,这为传统医药产业化的国际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也为配套的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传统医药产业传播中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传播不是为了传播而传播。在传播的同时,要在立足发展中医药的基础上,发挥媒体优势,做一些调查性的、研究性的报道,反映中医药在发展中切实可行的疗效和实用价值。为此,在发展传统医药产业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加速中医药信息的全球性传播、共享和利用,加快有效信息转化为知识,促进中医药知识快速更新,已成为中医药学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医药学尚未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于中医药学领域,对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呈滞后性,使大量有用的中医药信息流失,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因而,应以建设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努力实现“数字中医药”,以完成中医药学的跨跃性发展。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中医药相关数据库有近百个,以文字描述性数据库为主;数据库形式从单表型数据库向关联型数据库方向发展;多库融合共享平台、数据库关联检索、数据挖掘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作为中医药研究的国家队,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医研究院已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医药专业数据库,研制了中医药数据库的建库标准及标引程序,初步建成了中医药数据库共享平台及中药关联统计分析数据库平台,组织了全国中医药信息单位协作网,对国内、外中医药古代文献的现存状况进行了调研,建立了中国中医药信息网站。同时拥有一支富有经验、相对稳定、由多层次多学科人员组成的数据库建设队伍,并已具备完成项目所需的大部分机器设备。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4.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药学教育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药学教育发展规划来保证药学教育的结构。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质量考核标准,监督药学教育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可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力量,均衡药学教育地域差异。第二,医药院校应重视医药产业调整,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药学教育,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做好角色定位,密切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第三,医药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对药学教育提供有效反馈,以便药学教育能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使教育能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勿盲目考虑名牌学校和高学历,而应根据招聘岗位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匹配度。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刚性需求充足整体发展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同时,医药工业盈利水平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显示出生物技术产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征。

另一方面,医药商业购销增长稳定。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化学类药品,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这类药品利润空间变小。然而由于我国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以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为例,坐拥长白山这个“立体资源宝库”,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196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在其他工业产品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吉林省医药产业出口却实现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中药产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同时,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从药物靶标发现、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药物创新体系。

盐酸安妥沙星及制剂是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是由源自中药的石杉碱甲设计开发的创新药物,对多种动物的多种认知障碍模型有恢复效果,具有抗早老性痴呆的作用。目前,生产该药的上海药物所已经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专利授权,Ⅱ期临床研究在法国、瑞士、南非等6个国家35家医院展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生物制药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尽管起步较晚,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773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0亿元,接近全球的15%。

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不少生物制药巨头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长春金赛药业公司却逆势上扬,创纪录地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金赛从成立之初就把强化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国内第一支用于矮小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支专利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这也让金赛药业在金融危机中尝到甜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重组人胸腺素,预计上市后使用人群至少80万,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支。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学院已于2008年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创新药物研发过程。目前,联盟企业共120余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李家洋说。

紧抓机遇危中寻机

一些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既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我国医药产业应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破解融资难题,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桑国卫认为,医药工业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导致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提高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抢占国内高端医药市场。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应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家重大药物创新专项和医药技术改造专项推动下,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物制药等具有高回报率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外包企业进行深度市场拓展,强化品牌建设。

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

也有专家表示,为应对一些医药出口企业遇到的冲击,一些专家建议提高出口退税率。刺激经济增加出口,退税是最直接、最能迅速见效的方法之一,这能有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原料药的出口上,价格是我国的主要竞争优势,提高出口退税率能直接起到刺激我国医药产品的出口效果。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在本次论坛上,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致欢迎辞,国家中医局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宣司司长武翠英、辽宁省民委主任包玉梅、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穆晓森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寄希望于“本次论坛,将会对满族医药产业发展起到催化剂作用,它将推动该产业在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运行下,早日跻身民族医药前列,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日本星火产业株式会社伊藤公三会长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

开幕式上,于文明、武翠英、包玉梅、穆晓森和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一起为“辽宁省满族医药工程研究中心”、“满族医药生产基地”揭幕。“满族医药生产基地”和“满族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开启,标志着满族医药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满族医药产业将蓬勃兴起。

继两年前召开的首届论坛之后,满族医药国际论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学者对满族医药的关注。据了解,在上次论坛取得的各项成就的基础上,本次论坛的特点之一,是充分肯定了满族医药项目的重大意义。挖掘、传承、保护、发展满族医药,势在必行。特点之二,专题报告内容丰富,讨论议题颇有新意。实践证明,深藏于民间的偏方验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之发扬光大,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次论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级领导和中外同仁。他们有的发来信件表达对满族医药的关注;有的寄来论文,予以发表。参加本次论坛的国外专家、学者有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仲田教授、日本东西药局的猪越教授及日本星火产业株式会社的专家等共计18人,以及来自德国的Ursula Schumacher(舒秀兰)博士,来自孟加拉国的Syed Ahmed Patwart(艾哈迈德)先生及俄国、韩国等5国的专家学者。

记者看到,在本届论坛上,辽宁省经信委蔺晓刚副主任的《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为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宋玉荣高级工程师的发言,从民间满医到满药特点,从满药理论到满药产业化,勾画出了满族医药产业化的宏伟蓝图。邢嵘教授研究复方木鸡颗粒抗肿瘤作用机理多年,她的研究成果,使千百年来民间习惯用药的“土方”,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证,为推动了满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仲田教授的论文,从全新角度对复方木鸡颗粒抗癌机理给予验证。猪越教授、尹有宽教授、杨世勇教授、林忠义院长等发表的论文,对民间惯用的复方木鸡颗粒、加味八珍益母膏的疗效,用现代方法给予了验证。这些研究成果,扭转了人们习惯中所说的“传统医药只知治病,不知为什么能治病”的思维定式。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医药的研究已经走进了现代化的层面;让我们感觉到了民族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又前行了一步。

据介绍,我国“十二五医药产业规划”中明确了发展民族医药的大方向,满族医药产业由此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而满族自治区域凭借自身药材基地的优势,通过“农户+要采集地+企业+市场”的产业链条,逐步生产出饮片、提取物、保健食品、制剂等系列产品,推动了丹东满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据悉,丹东有着十分丰富的满药资源。凤城和宽甸地区拥有五味子、刺五加、核桃楸、细辛、龙胆等满药原材料基地数万亩。近年来,丹东药业已成功研发出复方木鸡系列产品、五味子颗粒、仙灵脾颗粒等多个满药品种。在已研发生产的品种中,多个来自于满族乡间验方,本身就具备满药特点。

据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环保、无污染是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满医遵循“自然养生,未病先防”的原则,主张“养生为本、治病为标;不病为上,防病为高”的原则。这种理念,与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理念相吻合,这给满族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在英国学习生活27年的科学家李进3年前回到成都,创办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

>>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信息的应用 中医药美容的好时代刚刚到来 蜂蜜与中医药 中医药在国外 中医药类教材 为中医药正名 中医药治疗腰腿痛 《离骚》与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 中医药的尴尬 中医药的春风 中医药在巴西 中医药在古巴 中医药在新加坡 中医药在墨西哥 中医药全球之旅 走近传统中医药 中医药路在何方? “取消中医药”风波 争议中医药立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中医药时代之后 中医药时代之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叶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新一代创业者

在英国学习生活27年的科学家李进3年前回到成都,创办了成都先导药物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这家公司已经拥有120多名员工,去年与合作客户共签署了价值4000万人民币的商业合同。

公司的宣传页上这样介绍:“先导拥有 14 亿个 DNA 编码化合物的化合物库,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巨型化合物筛选平台,也是国际上仅有的4家商用巨型DNA编码化合物库筛选平台之一……可以大大降低筛选的成本和缩短苗头化合物的发现时间、增加筛选成功概率……”这些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专业术语,说明了这家公司在现代制药产业链里的角色与价值。

回国之前,李进曾就职于世界四大制药巨头之一的英国阿斯利康公司,担任全球化合物科学/计算科学总监。创办先导后,他用“药物种子库”来比喻这一平台,先导就是要从这些种子中筛选出那些最有可能起到治疗作用的种子。目前,先导正在进行30余个新药项目的研发。

在中国,新药研发产业只是近年来才受到关注的事。十多年前,中国新药研发的基础薄弱。但随着上海、北京等地CRO产业的发展及大批海归科学家的回流,实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计划,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已有明显的提升。生物医药的未来被寄予了很大希望,中央政府将其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中,成都市政府也将其列入了相应的产业计划中。他们正在欢迎更多李进这样的科学家的到来。

吸引李进回到这座城市的理由有三个:这里有生物医药工业基础;这里有华西医院;成都创业成本相对低,而且多年前他也曾在成都上过学。其他科学家来成都的理由也大多如此。

成都,这座西部最重要的城市,除了它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外,生物医药一直是个重要的产业,尤其以中医药产业为代表。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进在这座城市上学的时候,这里就已有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

成都汇集着四川省80%以上的医药研发资源,拥有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64所高校、科研机构,4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和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GLP中心(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5个国家GCP基地(新药临床试验基地)。

四川生物资源丰富,野生药材种类多、分布广,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药材种植和动物养殖均已形成产业化。成都是全国最大的药材生产基地之一,荷花池中药材市场也是全国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先后获批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生物医药)、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孵化基地等称号。

上世纪90年代起,这里涌现出成都地奥集团、恩威集团、康弘集团、华神集团、中汇制药、新荷花药业、绿色药业、协力制药、仙牌灵芝集团等一批医药企业。

在李进回国的那一年(2012年),成都市中药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所占的比例仍高达40%,产业规模和总量均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但是上一代中药企业的生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一个有足够想象力的未来。

与成都2000年后崛起的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相比,中医药产业在产业规模及发展速度上,有着很大差距。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30%,产业总量增长10倍以上;而中药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5倍,由2001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2.47亿元。

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变缓之后,成都正在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生物医药是重点发展的方向。他们希望在成都本地已有的资源优势基础上,为这座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崛起注入更多活力,跟上现代生物医药发展的节拍。 老一代从业者的变化

不只是政府,上一代生物医药产业从业者也在求变。新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创业者部分出自老一代企业,或是从上一代创业者中获得了资金、人才等支持。

在先导药业隔壁的一栋大楼里,有一家同是2012年起步的公司,成都华创生物。这家公司目前的规模还很小,仅有8个人。创始人陈寿春,华西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并未像他的大多数同学那样进入医院,而是选择了产业界。1999年,他加入了地奥公司。

从那时至今,地奥公司都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典范。它最新一次又被当地政府大力宣扬,是因为其中药产品“地奥心血康胶囊”成功在荷兰以治疗性药品身份上市,成为非欧盟国家第一个在欧盟国家获准注册的植物药。

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代公司发展的困局。陈寿春进入成都地奥时,它是一家和云南白药齐肩的公司。2000年后,地奥增长速度缓慢,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2012年增加到18.82亿元,与云南白药已不在一个量级。

从产业发展速度上看,成都中药产业整体增速相对偏慢,自2007年来,不仅低于全国中医药产业整体增速,甚至低于四川本省的整体增速。这里没有孕育出云南白药这样的龙头企业。2011年仅地奥、康弘进入全国中药工业五十强。2012年,地奥甚至已跌出全国中药工业百强。

政府也在找原因,从产品结构分析,认为成都市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中药品种较少,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比如市场规模最大的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肿瘤疾病用药、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用药,全国重点城市医院统计用药前30位的品牌,除了康弘的一清胶囊进入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前十位之外,其他的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排位靠后。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药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探讨

为了不断满足社会对中西院校医药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使我国医药产业加速适应医药产业国际化的趋势,中西院校亟待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医药经济与管理人才,《医药国际贸易》在中西医院校医药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西医院校的《医药国际贸易》课程与综合类院校和财政类院校的《国际贸易》有很大的区别,他是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医药产业的特点紧密的结合起来,并突出医药产业国际贸易的特点。

《医药国际贸易》是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依据近年来讲授该课程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及实务的学习

中西医院校的医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通常情况是涵盖在经济和管理等相关课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相对较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拓展该方面的知识,挤占了该课程学校规定的学时,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而会波及授课质量。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学好该课程的基础,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课程,或者增加《医药国际贸易》课程的学时,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增强学生“经济全球化”及“医药产业国际化”的理念

有些学生认为,医药国家贸易就是和世界其他国家做医药生意,出口我国具有优势的药品,进口处于劣势的药品,争取实现贸易顺差。诚然,经济利益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进行医药产业国际贸易目的是获取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世界经济格局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学习该课程时,要增强学生的经济全球化理念。

医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超出其他行业,新药的研发几乎是由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只能生产仿制药,为欧美的医药行业的生产提供原料药,整个医药产业在国际上已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产业体系,发展中国家在医药产业链中处于末端,只能在国际医药贸易中分得残羹冷炙。学生具有医药产业国际化的理念,就能更好地理解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应对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理清学习思路,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差异,在医药贸易中做到有的放矢。所以,增强学生的“经济全球化”及“医药产业国际化”理念尤为重要。

三、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为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我国医药产业和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在每一章节都找出比较典型的案例,把本章节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案例中。案例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描述、视频材料、实物对比等,由教师依据课程的需要而定,如说明中药出口比较困难国外不认同中药时,可以找出中成药和西药的说明书各一份展示给学生,就可以发现两者有诸多不同,而且国外注重的“不良反应”在中药的说明书中很少涉及或者根本就未涉及。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该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好评。但在案例的选取上,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如美国医药公司在中国贿赂丑闻,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评。同时要做到实时更新案例,不能一个案例一用就是几年。

四、学生分组讨论及撰写小型论文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提供2-3次学生讨论的机会,可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使其主动的来学习,若学生较多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的进行。要求每组成员都在讨论过后都要提高一份讨论稿,认真批阅并与学生交流。通过学生准备讨论稿和课堂讨论,可以是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让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讨论中得到升华,亦可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平时课程比较紧张,可以依据教材和当前国内国际医药贸易的情况,安排学生就某一事件、人物等撰写小型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自己动手能力,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打好一定的基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和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实践教学

医药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从学生就业和动手能力等角度来考虑,一定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当前的课程安排,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忽视技能训练,缺乏国际贸易实际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要在短期适应单位要求,必须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到当地知名的医药生产企业参观,了解其生产流程,产品市场定位,销售模式等;到当地的海关了解医药产品的进出口程序,了解医药产品报关程序等,了解中药进出口情况,比较中药和西药在进出口方面的差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见习,通过此种方式,可使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国际贸易的方法。通过实践,进而了解到各国最新的外贸政策、国际惯例和各国的商业习惯等、具体交易磋商及外贸纠纷的解决等。

实践教学,也可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很多中西医院校的医药类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都是比较好,对于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基地建设不够重视,认为社科类专业没有必要建设实践性的教学基地。校外医药国际贸易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关系到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由于受扩招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教师、教室不足与学生数量的激增矛盾日益凸出,通常采取大班上课的办法解决,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在教学环节上更愿意多讲理论,建议学校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尽量安排小班上课。

六、开展世界文化知识的教育

由于本课程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比较强,在医药产品的贸易谈判和实际交易中,具体做法受不同国家和地区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影响,因此要掌握一些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不可能在本课程中系统的学习,系统的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选修相关课程和自学来完成,如《世界各国概况》,要想更全面了解可以参阅列国志系列书籍。

七、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医药国际贸易的形式处在不断变化中,内容亦有变化,在医药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做法,教师在授课时进行必要的补充。教材具有较强的滞后性,将医药国家贸易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当中。能使学生了解该课程最新的发展情况。

总之,通过以上《医药国际贸易》教学的改革,使教师的教学更据有针对性,在培养医药经济与管理类人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徐爱军.医药国际贸易[M].科学出版社,2009.

[2] 马爱霞.国际医药贸易理论与实务[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3] 陈志雄,郭赞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6).

[4] 马爱霞.国际医药贸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J].药学教育, 2000(4).

[5] 张国锋,王永江.国际医药贸易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河南农业,2007(7).

[6] 龚晋文,卫军锋.中药产业营销与贸易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研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88-02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制药企业为了提高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品牌,对科研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此外,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其他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投资比例较小、生产技术产研脱节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企业的产品仍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具有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中国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极为有限。因此,培养优秀的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是解决高素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于知识密集型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为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03年我国医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十,2008年跃至世界第五,2013年总体规模达到世界第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就生物制药产业而言,“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约为200亿元;而“十二五”期间,仅中央经费投入预计将达到400亿元。

1995年,受美国科学基金的资助,第一个全美范围内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学计划在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诞生了,标志着制药工程教学的开端。1998年,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制药工程”,1999年制药工程学科招生时,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其中,医药类院校13所、理工类院校12所、综合性大学9所,招生人数仅为1165人。随着人们对“药”这个特殊产品越来越重视,制药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凸显,不少高校通过转型或新建形成了制药工程学科。截止2010年,国内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然而,具有制药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极为有限。此外,省属高校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省属高校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高校规模超过2000所,其中本科类院校700多所,211高校108所,985高校38所。我国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尤其是省属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因此,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具有较大的规模。然而,省属高校在培养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科研投入少、科研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科研平台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只有探索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才能满足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有意识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省属高校往往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实践教学仅仅是对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现象,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教师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做起。首先,从事科研的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制药工程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的研究热点,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让学生对全球和中国的医药市场有总体的了解,使他们对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知,使他们坚定信心,努力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后,通过PPT和seminar等途径就某一科研项目向学生做具体讲解,使他们对科研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有所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seminar形式向学生讲解了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具体过程,包括目的基因的PCR扩增、重组质粒DNA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与western blot鉴定、产品的检验等。在此过程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急切想知道具体每个过程是如何操作的、用什么仪器设备等,纷纷表达希望能够参加科研的强烈愿望。

2.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承担的课题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各类科研“挑战杯”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科研活动当中,体验科研,使他们的科研能力一步一步增强。在具体的科研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指导教师应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背景,承担过省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较好的学术论文;参加科研的学生应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科研态度端正。二,合理协调学生上课时间和进实验室科研时间,让学生既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有尽量多的时间从事科研。三,将大二和大三阶段从事的科研活动与其毕业论文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又能解决学生在大四阶段找工作和实习时面临时间紧张的不利形势。大四下半年主要是做毕业论文,然而相当多的企业要求学生实习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占据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多学生选择做毕业设计而不选择论文,这也是造成本科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因素。四,合理制订科研目标和实施计划。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从事科研的时间较少,而且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也较弱。五,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撰写诸如“大学生创新基金”、“挑战杯”等相对简单的科研项目申报书和撰写学术论文,为工作后从事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企业会议,让学生感受科研的重要性。七,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成功与自豪,增强信心。将科研成果以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形式发表或申报,让学生体会到科研付出的价值。通过整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即初步具备了实现自身科研梦想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3.制定本科生科研激励政策。指导教师和相关部门也应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优秀的本科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指导教师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渠道,推荐优秀的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省属高校的本科生考研多选择中科院、“985”和“211”等重点院校以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第二,制定物质奖励措施。对在SCI、EI、中文核心等国内外期刊上的和在科研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本科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三,制订本科生科研助理计划。让经济困难的、优秀的科研教师指导优秀的本科生从事科研,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又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技能。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可以较好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为从事制药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1321)。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8篇

医药产业运营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如何根据医药产业发展环境特点和医药企业自身优势重塑企业价值链成为医药产业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依照价值链理论的发展脉络,对我国医药行业价值链研究文献展开分析,找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预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医药行业;价值链;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19-03

医药产业已从早期的“重磅”药品时代渐进演进至多元化医药产品组合时代,全球制药业正面临着药品专利到期、价格压力、监管压力、接近成熟期新产品数量减少、人口结构变化、药品疗效问题和全球化趋势等诸多挑战;而随着医疗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民消费观念的改变、患者意识日益增强、新社交手段和沟通方式的普及,医药产业运营环境又再次面临着全新变化。因此,如何根据医药产业发展环境特点和医药企业自身优势重塑企业价值链成为医药产业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其中,对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关注及医药行业整体价值创造环节探索都有研究和讨论的涌现。

1 价值链理论基础

价值链概念(Poter,1985)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分析框架,是基于企业本身的利润创造活动,企业在这个创造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它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与企业主业务和服务相关的基本活动和协助基本活动进行的辅助活动;产业价值链理论(Peter Hines,2000)则将这个基础概念延伸至产业总体范围并进一步发展。随着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技术进步及新形势下全球经济一体化,虚拟价值链(Rayport,1995)、价值链管理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Gereffi,2003)等应运而生,上述种种分支价值链理论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价值链的内涵,也构建起价值链理论体系,并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1.1 传统价值链理论

传统价值链由最初的价值链概念产生。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系列活动进行分类分析和归纳,由此总结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研究对象通常以单个企业进行展开,对企业的产品制造或者是服务提供的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利润产生环节,及产品或服务附属价值增加过程。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传统价值链由原先的仅局限于企业本身各部门及各单元之间活动进行分析逐渐涵盖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及下游消费者终端。相应的应用内涵也得到更丰富的拓展,比如通过对价值创造环节的新增或减少的重新组合以实现新价值创造过程的建立;针对企业现有各个部门或单元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确定企业现有规模大小是否适合容纳这些价值创造环节上的部门和单元;通过发现最优价值创造环节来突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1.2 产业价值链理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基于一定技术关联的产业部门之间形成产业链。附于产业链上的企业相互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个体,在交易成本压力下都需要或多或少地与其他经济单位发生联系。这样由多个企业价值链之间发生相互的交叉或重叠,形成了产业或行业价值链。在产业价值链的变化之中,主要涉及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来自产业链内部在价值创造环节上面个企业之间的组合和相关联系的变化;另一个是产业链外部经济情形发生变化,导致产业链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产业价值链构成价值链理论中的生态性,用于对一个产业或者是行业进行价值链分析。目前我国处于强调经济结构转型,因此产业价值链的实证分析中,研究方向关注产业升级,产业优化,研究内容为对产业资源进行归纳,并分析产业链上价值活动的创造环节,以企业价值链为参考分析范式由对微观的企业价值链分析延伸到宏观产业价值链分析。

1.3 虚拟价值链理论

作为信息经济代表的电子商务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提供了有别于以往市场场所的网络虚拟环境的市场空间。在市场空间中,主要通过对信息流(如流量数据,访客信息,电子订单等)的获取,整理,分配,加工及输出等价值创造环节,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在这条价值链中,并不存在实物流动,形成了虚拟价值链。虚拟价值链的出现拓宽了价值链的研究视野,使研究对象由物质空间扩大到虚拟空间,部分企业除了以传统价值链为基础外,还积极拓展价值增值第二动力,甚至出现将虚拟价值链作为其主要价值创造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整合自身虚拟价值链在信息领域建立起竞争优势,包括需要利用市场空间进行提升信息环节价值创造的传统企业,也包括市场空间新进入的以电子商务为主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虚拟价值链来实现信息流增值的最大化。

1.4 价值链管理理论

因为对于价值链管理内容界定不清,使得价值链管理理论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目前涉及价值链管理主要研究方向有三种:一是作为价值链分析范式;二是作为对企业价值链各个价值创造环节的管理活动;三是作为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的体现。这种不统一的研究方向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并开始尝试通过对价值链管理内容的确定来进行价值链理论的统一,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组织制度和信息集成度。作为传统价值链的外延,价值链管理主要有垂直价值链管理和水平价值链管理。

1.5 全球价值链理论

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分工体系进一步完善。旨在减少公司成本的全球资源禀赋利用最优化的全球商品链得以建立。通过分析产品及其附属部件在商品链的生产制造流程各个节点的禀赋要素或者是投入的企业资源,使得企业的要素或资源整体投入最低,从而确定企业的最优全球价值链。其中,商品的利润来自于相应环节上创造的价值,相应地全球商品链发展成全球价值链。价值链的研究由此跳出产业视角,将区域和国家也涵盖为研究对象。全球价值链的控制体现全球价值链建立基础和推动力量,包含了生产者驱动和消费者驱动二元因素;出于维护价值链有效运转和对价值链控制的目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分为网络型、准等级型、等机型和市场关系型四种类型;全球价值链通过加强集聚能力和自主性实现链条上价值的增加,主要有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种路径。

2 医药产业价值链研究

对于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研究在近几年才刚刚兴起。以“医药产业”,及“价值链”等为名进行在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进行文献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30篇,

如图1所示。

根据所检索到的30篇文献的摘要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基本可以纳入上述四个方向。其中,传统价值链12篇,产业价值链共有8篇,价值链管理2篇,全球价值链8篇。

2.1 传统价值链

朱义(2006)通过分解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业务构成:医药企业价通过值链扩张方式,在管理上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了盈利能力;医药企业实施全面覆盖价值链各环节的策略,提升盈利水平。除此之外,同样是运用价值链分析,不过视角由产业整体分析转入到盈利分析,朱义(2008)通过价值链定位的方法分析医药行业内部在产业价值链上所受的不同定位的影响,不同子行业的盈利能力存在显著区别。

除了基于医药行业研究视角之外,研究对象还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药品的价值链分析,一个是基于医药行业的子行业(如制造业,电子商务等)进行分析。

张丽丽(2008)在研究医药企业如何建立竞争战略的优势时,以药品生产流程的分析来进行成本及利润解构来分析各个环节上面的价值创造。任延芳(2008)在其研究中的主要关注点虽然是医药体制改革,但是其研究成果为药品价格解构,主要来自对企业市场营销中价值链各环节的分析。

王文涛(2012)的研究为通过探讨企业创新与价值链扩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实证分析了价值链上各环节主要因素对上市企业盈利的影响。洪进(2013)价值链分析关注点为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过程。他将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成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阶段,就市场竞争度、企业规模和产业绩效等因素分析了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

2.2 产业价值链

产业价值链研究随着产业发展也逐渐兴起,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可供分析的典型案例少,缺乏规范研究方法等原因使得医药产业价值链研究在初期主要使用价值链的理论来进行分析,但仍有研究进行了模型建立的尝试。目前的已有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方向有:医药整体行业,医药流通业,区域医药产业。

张金怀(2012)主要分析医药产业的特点,在其研究中价值链涉及生产经营活动贯穿价值创造及其关联过程,医药产业价值链的特点主要有链化周期长、关联度高、分工细化。郑晓红(2009)及刘南(2013)运用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医药流通企业向前、向后、向内和向外等不同方向的发展策略,但其最基本点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立。马彦(2007)展开对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及其整合化研究,分析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竞争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

2.3 价值链管理

在价值链管理研究中,目前仅有针对医药流通业的研究,一是以具体企业进行分析(邓文辉,2003),另一篇是基于整个行业特点(高景莘,2005)。由于价值链管理内容界定仍未形成定论,使得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

2.4 全球价值链

随着加入WTO十年以来,随着创新技术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多,也逐步出现面对全球医药市场的竞争意识。因此,关于自身在医药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也就得到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和研究。主要方向最多的是关于产业链升级,包括刘光东(2011)和胡金云(2013)关于整体产业链升级路径研究,也包括某个产业的发展研究,如贺蕾(2007)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关注基于价值链重构和动态变化两个点。除此之外,整体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对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兴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大到国家(刘光东2011)和省份江苏省(高山,2008),也包含各级地方城市湖南浏阳(贺蕾,2007)、广西南宁(黄锦华,2013)。

综上,在目前的医药行业价值链研究中,研究具有研究方向广度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但是在研究深度、定量化分析方法上面都较为薄弱,尚未建立起对医药行业价值链各个理论的分析框架。

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

3.1 方向尚不明确

医药行业价值链囊括对象众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得到不同的理解,反映出目前医药行业价值链研究缺乏主流方向。因而,学术界需要对医药行业价值链制定更加科学、一致的研究规划,使该领域研究资源更加集中。

3.2 概念过于零散

从传统价值链理论以来,价值链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现象。正如上文所述,“重新定义的价值链”、“虚拟价值链”、“价值链管理”、“供应链”、“价值网”等等各种概念纷纷出现,大多数都由价值链这一基本概念衍生而来或可以为价值链理论所涵盖。

上述现象体现出理论发展的繁荣景象,但存在的不足是研究力量过于分散,而繁杂的理论群也给初涉此领域的学者造成定义不清,无规范研究范式等障碍。因此医药行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需要梳理及分析,以获得各个理论发展趋势及当前研究重点等信息。

3.3 理论亟待完善

尽管医药行业价值链的理论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不小成绩,但尚不具有系统性。例如,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创造价值的计量问题、利用价值链分析法解决战略成本管理问题、以及产业价值链的优化数学模型等,都是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内容,但都是理论体系的若干片段,目前尚没有任何较完整的医药行业价值链理论体系框架。

3.4 量化研究匮乏

医药行业正在受到国内学术界及产业界的高度关注,但优秀的定量研究成果目前仍然缺乏。缺乏量化指标是价值链理论应用的最主要障碍。至今已有的研究中,大都局限于一些概念模型和政策探讨等定性研究,很少应用有效的数学方法对价值环节建模等价值链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的规范研究。

3.5 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利用价值链的已有成果对具体产业若干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多,然而,但大多数只是利用价值链基于概念分析的简单方法,其中较高级的成果应用尚难发现。

4 研究趋势预测及建议

4.1 研究方法进一步规范

集中针对价值链各项不明确的理论进一步通过分析讨论和案例研究进行界定,减少研究的进入障碍,同时对研究方法如量化研究,分析模型等进行尝试,以建立起科学的分析范式,使医药行业价值链多元化研究的开展更加便捷和顺利。

4.2 研究内容进一步丰富

已有价值链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医药行业,医药流通业,区域医药产业集群、医药企业等,医药制造业及其他医药相关研究方向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关注。例如,我国正在强调以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淘汰低附加值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对于医药行业来说,需要改变以仿制药制造为主的局面,加大基础研究和新药研究投入。

4.3 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

研究应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例如,应系统研究企业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选择,以对我国企业在决策起到指导作用;丰富价值链管理模式的选择,研究价值链如何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获得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Pon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2] Hines P, et al. Value stream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1998, 9(1): 25-42.

[3] Rayport J F, Sviokla J J. 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73(6): 75-&.

[4] Gereffi G, Humphrey J, Kaplinsky R. Introduction: Globalisation, value chains and development[J]. IDS bulletin, 2001, 32(3): 1-8.

[5] 熊周文.刍议价值链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规律[J].大众商务,2009,(24):279.

[6] 徐健,杨成文,刘龙海.对企业价值链理论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4):3-4.

[7]方琢.价值链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价值工程,2001,(06):2-3.

[8]张玉明.产业价值链模式的引导[J].北方牧业,2007,(03):30.

[9]陈柳钦.论产业价值链[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04):57-63.

[10]张孟才,楚金华.虚拟价值链理论诌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355-357.

[11]杨林杰.虚拟价值链理论模型及市场特征[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64-66.

[12]张玮.动态虚拟价值链及其驱动因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07):27-28.

[13]方琢.价值链管理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84-85.

[14]王明虎.价值链管理的内容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01):187-189+192.

[15]龚艳萍,隋月红.价值链管理研究的新发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6,(04):82-84.

[16]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05):38-46.

[17]包卿,陈雄.国内外全球价值链研究的简要述评与展望[J].特区经济,2006,(06):346-347.

[18]王季,郭媛媛,张晓松.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07,(05):1-4.

[19]田丽敏,谭力文.评述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治理观点[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03):41-45.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长吉图先导区 医药产业 产业链 现状 完善

长吉图先导区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长春、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长吉图导区核心城市,具备坚实的医药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撑,是吉林省崛起、发展和腾飞的重中之重。

一、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销售产值115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819.11亿元,同比增长50.5%。吉林省医药企业以通化、长春、吉林和延边州四个地区为主要分布地,集中了全省82.89%的医药企业,其中通化地区最多,占全省医药企业总数29.98%。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以长春、通化和延边地区的发展为例。首先,长春和通化(以下简称“长通”)两地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已把延边远远甩在后面。2006年,通化、长春、延边医药工业产值分别完成95.5亿元、87.6亿元、19.7亿元。其次,长通两地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而延边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通化、长春、延边制药企业分别为84户、83户、36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为12户、15户、3户。通化已形成东宝、修正、金马、万通、方大等9户企业集团为支撑的医药骨干群体,实现了“小地方、大集群”格局。最后,长通两地已建立较完备的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而延边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长春市集中了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新药研发机构10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直至产业化的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

二、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形成了“一地两域”、“4个医药园区”、“12个中药产业基地县”的集群式发展格局。但是在产业链建设及产业集聚方面仍需完善,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规模小,发展缓慢

在产业规模上,据统计,全国医药业总产值在2003年达到2800亿元,浙江一些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全国份额中的比重超过30%,而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其中所占份额不足2%。在发展速度上,2003年石家庄制药集团实现利润8.94亿元,与整个通化市大体相当,该集团年均利润递增率高达50.3%,而通化在同一时期年均利润仅仅递增10.2%。

2、大多数医药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才

从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大多数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比较薄弱、产品更新换代时间较长,创新能力、资金、技术不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不高。此外,通化制药企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平均每个制药企业不足4人,人才缺乏使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利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3、医药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医药产业缺乏统一完整的产业政策,没有一个完整链接的平台,使各个环节之间出现脱钩,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完成链接,医药产品招标制度尚存隐患。

三、完善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链对策分析

1、加强三市沟通,加快医药产业集聚

各级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提高市场诚信度,保证各类市场规范运作;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依靠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引导医药企业集团式和集群式发展,积极吸引域内外战略投资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医药企业重组,进行医药行业资源整合,使医药工业成为拉动医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2、加大对通化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医药产业集群中的各个医药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新信息,及时进行各个区域内医药企业的医药科技信息交流,吸收医药研究新成果,以提高医药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促进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3、加强通化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

长吉图先导区拥有多所高校、专业科研机构,这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医药生产企业一方面应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当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医药科研、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努力深化企业改革,改革产权制度,从医药企业产权结构上解决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问题;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努力提高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

4、突出特色,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资源是产业链发展的源头,中药产品是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的支柱,也是非常突出的特色项目,应该保持这一传统的优势项目,建设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已实施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等部级和省级示范项目为重点,建设符合GAP 标准的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园,进一步增强保障长白山垄断性药业原料资源的供应能力。

5、不断完善三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不断完善通化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以增强通化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形成具有长吉图先导区地区特色的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刘仁敏.《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2009

[2]蔡志刚.《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与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4)

[3]刘冠宏,蔡志刚.《通化市医药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内部结构的定量分析》[J].《才智》,2011(5)

医药产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东城发力:让中医药从资源优势变为支柱产业

如果说东城区与中医药有缘,这缘分非浅。企业、事业、科研等一系列资源优势都促使试验区选择了东城。截至2010年底,弹丸之地的东城区涉及中医药的企业共有300余家,并在收入、利润、税收等多项指标上位居北京市各区县前列。坐落于东城区南部的同仁堂是我国中医药业的“老大”,东四的永安堂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东城区内还拥有众多顶级中医药事业机构,包括我国最具实力的中医医疗机构和中药研究院所,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等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中药协会等权威机构和学术组织也坐落在东城。深溯历史,东城区还拥有明清太医院遗址、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医案馆等中医药文化资源。这些都为聚集于此的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浓厚的行业氛围,也为中医药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厚条件。

如果说天然的资源优势是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客观条件,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则是其内在动力。《北京市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中明确地把中医药产业列为东城区未来要做大做强的三大新兴产业之首,以期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年12月29日,东城区正式获批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何谓试验区?即以中医药优势资源为基础,以中医药科技为支撑,以高端、集约、特色、链条式发展为原则,计划用3~5年时间,构建起中医药核心辐射、多元发展的“两级多点、三大平台”发展框架。成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就意味着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在东城区先试先行。无疑,试验区建设为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统计助力:摸清中医药产业家底

随着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加快推进,一个问题浮出水面:目前东城区的中医药产业家底有多厚?标准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监测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产业分类标准就无法监测产业发展的现状。“这正是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立足统计职能,服务区域发展!”东城区经济社会调查队队长孙书振激动地表示。

2011年4月,东城局队正式接受区委区政府任务安排――制定出“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而后,东城局队快速反应,以肯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优良传统来完成这项毫无先例可以借鉴的“急重活”。

领到任务后的第一时间,即4月13日,东城局队召开了第一次工作调度会,会议提出了“一个确立、两个落实、三个明确”的工作方针,推动“立标”工作有序开展。在此次会议上,局队确立了定期联系调度机制,落实了职责分工和组织形式,明确了研究目的、项目主题内容,项目阶段任务。并提出硬性的时间指标:5月底前,将统计监测体系研究成果以专报形式上报区领导,6月底前,开展统计监测,并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时间就是命令,时间就是考验!

学习调研、研究撰写、讨论成文,三个步骤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环环紧扣、一气呵成,东城局队不折不扣地按既定计划完成任务,而这背后又包含着多少努力与汗水。东城区统计局功能区统计所所长张恩梦作为“立标”的参与者,全程体验了分类标准诞生过程。无需渲染,在她淡淡地描述中足以感受到统计人无私无畏的精神与力量。卫生局、功能区管委会、发改委等相关机构都要一一登门,多次拜访,磋商工作细节;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历史资源和规划发展,东城区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前因后果”等情况都要全面熟练掌握;还要深入医药企业调研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多方听取专家意见将经济模型和数据模型引入到课题研究中……一次次走访调研,一次次宛若头脑风暴的专题研讨会,一次次对论文的提炼修改。最终,东城局队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根据分类标准,按照核心产业和衍生产业把东城区中医药产业分为中药、中医和中医药辅助三个大类。根据三个大类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结合三次产业分类理论对三个大类分别进行行业中类划分,共分为12个中类,最终细分为58个小类。“在制定分类标准时我们注重将理论方法与本区实际相结合,将实用性与长远性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对产业发展结构和各大类发展特点进行长期监测”,孙书振如是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东城局队高效、优质完成中医药统计分类标准工作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肯定。东城区委副书记常卫、东城区常务副区长徐熙都高度评价此项工作:统计局队做了一件有价值的工作,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动态监测的依据,为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保障。

资源成支柱,现实与理想有多远

随着分类标准的出炉,东城中医药产业的家底也浮出水面。2010年东城区中医药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7.8亿元,占全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1.4%。其中,中药、中医、中医药辅助三个大类分别实现增加值11亿元、5.1亿元和1.7亿元。

通过详细的统计报告我们读出了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其中滋味:全区中医药产业发展虽然整体运行平稳,但问题也不容小觑。东城区拥有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并未使中医药产业显现出强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全区300多家中药企业、中医医疗机构和保健企业以极度分散的方式,散布在众多胡同、街道之中,亟需形成互动发展局面,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东城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张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东城区地域内虽然拥有部级的科研院所,也有众多大型中医药企业驻扎,但是中医药产业整体规划缺失、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力弱这些不足却也明显。“如何实现从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成果的转化,这将是我们面对的新命题。”

“根据监测结果,我们提出了对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建议。一要加强中医药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公共性需求的投入,提高百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全民爱中医,何愁中医不发展。二要完善产业链的薄弱环节。要形成中医药产业集群的强竞争优势,不仅仅要依靠若干优势企业,还更应着眼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优化。再次,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中外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学习跨国制药集团的先进管理与技术水平”,孙书振真知灼见。

上一篇:营销观念论文范文 下一篇:商务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