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范文

时间:2023-02-20 22:53:09

医学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abstract: for the sak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or medical research, medical image use non-intrusive manner to acquire the image of part of a person's body. The technique and processing procedure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for clinical disease diagnosi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which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clinic appl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independ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Moreover, I look far ahead into the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Key word: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diagnostic image;relationship

引言

医学影像是涵盖X 线片、超声、CT、核磁共振、介入等多个不同门类的一门新兴医学技术,自1895年伦琴发现X 线片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此之前,医生除解剖外,只能依靠触诊了解患者体内情况,但解剖与触诊均具有一定风险。因影像成像原理及采用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区别,检查范围也各不相同,且还突出了检查技术。因此,影像技术对于影像诊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逐渐从根据某一形态变化而诊断向功能、形态、代谢等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方向演变。

一、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医学影像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技术的支持,二者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关心。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的提升及工作层面的拓展需要影像诊断的科学指导,而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的提升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技术作为保障。只有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及时将结果反馈出来,才能逐步提升医学影像技术水平。由于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存在差别的,并且不同的影像学技术的专业性较高,例如超声检查、CT、MRI 等方法各有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发现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对于疾病的诊断,并非通过医学影像技术就能够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有时仅通过一种影像学技术就能进行诊断,而采用其他的检查方式则难以检出异常。即使不同的影像学技术都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检查,但应当出于对患者经济角度的考虑,选择最为经济且适合的检查方法。

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在本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医学影像诊断和医学影像及时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在整个医疗环境中,随着新业务、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性科学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诊断与医学影像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大大提升了医疗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独立性

在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中,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较高,主要包括:第一,要求了解与掌握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及常规放射学等方面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第二,了解并掌握有关电子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对各类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情况及主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在当前医学影像诊断应用方面,对于专业医师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熟练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方面的专业性知识;第二,在对临床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对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熟练应用;第三,能够深入了解并熟悉与医学影像方面相关的临床技术及知识;第四,了解医学影像等不同专业分支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为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帮助专业医师获得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与知识,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极为关键的依据。医学影像诊断工作则主要是为了对医学影像技术中提供的各方面信息作出观察与分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得出最为客观、公正的影像学诊断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互为一个整体,前者离不开后者的支持,而后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则依赖于后者。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与医学影像诊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医学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和影像诊断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标准执行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逐步提升临床医疗诊断效率及水平,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诊痛苦的同时,将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方国才.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理因素对误诊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5)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粉碎;重叠;水肿

小议外伤骨折的医学影像诊断

目前平片、CT、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扫描为诊断骨骼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互相补充[1]。平片的缺点是软组织对比差,只能根据间接征象推测,另外就是结构重叠问题,对头颅、脊柱、骨盆等病变显示不如CT。对微小骨折或损伤,对骨髓内的隐匿性骨折和生长性骨折,X 线和CT 检查很难发现,而MRI 能早期发现,且对X 线平片未能检出的没有移位或成角的骨折特别有用。外伤患者作医学影像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明确有无骨折,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如果骨折漏诊,那可能会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后果,也可能使外伤患者的纠纷更加复杂化。X 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 线拍片检查,必要时复查或进一步做CT 和MRI 检查,可有效防止骨折的漏诊。随机抽取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并调阅其CT 和MRI 片,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08年及2010 年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及CT 和MRI 片,年龄3~81 岁,大部分为中青年患者。交通事故外伤患者较多,还有一部分因打架其他原因所致的外伤。

1.2 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患者都有明确的外伤史,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压痛、肿胀、淤斑、畸形、功能障碍、肢体异常活动和骨折断端的摩擦音,少数患者呈现休克。

1.3 影像表现: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大部分骨关节正常,存在骨折漏诊的X 线片都有各种各样明显或不明显的X线征提示骨折确实或可能存在。对骨皮质皱折、成角、凹陷、裂痕,松质骨骨小梁中断、扭曲或嵌插及儿童骨骺分离时骨骺的明显或不明显移位,干骺端少许骨折片及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的X 线片,片质欠佳,中心线不是对准骨折部位时,骨折X 线征均不明显或未能显示,而CT 和MRI 片对上述骨折征较敏感,特别是MRI片能发现隐性骨折。

2 结果

100 份X 线片中最后确诊存在骨折的有45 份。其中第1次平片确诊有骨折的40 份,复查X 线片确诊有骨折的10份,经过CT 进一步检查确诊有骨折的2 份,最后经MRI 检查确诊有骨折的1 份。1 份X 线片提示存在极可疑骨折的患者既无X 线片复查片,也无CT 及MRI 进一步检查,未能得到进一步证实。外伤骨折患者X 线首次平片漏诊率高,特别是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

3 讨论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折裂或粉碎。翻阅2008年及2010年100 份外伤患者的X 线片发现头颅、躯干及四肢长骨骨端相对不规则且重叠多的部位的骨折容易漏诊,且以片质不佳,骨折线不明显的骨折漏诊多,进一步复查或作CT 及MRI 检查,可有效防止骨折的漏诊。笔者认为X线首次平片骨折漏诊主要是骨折线在平片上有时难以发现,特别是投影不适时。加之,主观上又不耐心全面细致地观察整张X 线片,骨折就容易遗漏。平片的分辨力最高,但组织对比度差,它的主要缺点是很难区分软组织。另外平片是平面投影,所成的影像是在视野内所有结构的重迭像,对头颅、脊柱、骨盆部位显示重叠[1]。这些部位形成的X 线解剖就相对较复杂,有些投照时不靠片的骨骼影像容易失真。如无明显移位,片质不是很好或对骨折线的暴露又不是很适合时,就容易造成这些部位观察不佳,骨折线也难以发现,骨折就容易漏诊。上述复查X 线片确诊骨折的有5 份,就说明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而CT 为横断面扫描,解决了结构重叠问题,对于头颅、脊柱、骨盆、胸部及四肢大关节的损伤,CT 能发现X 线平片难以显示的骨折线、骨碎片和软组织出血、水肿[1]。上述100 份X 线片经CT 确诊有骨折2 份。其中1 份为胸部左第7 肋骨折,无移位;1 份为右膝胫骨髁间隆突小块骨折,平片未能发现(因临床申请投照部位为右小腿中上段,投照时X 线中心线肯定不是对准右膝),因右膝肿胀明显才进一步做CT 检查;1 份为第2 腰椎左侧椎断裂,平片未能显示,进一步做CT 检查才确诊。隐性骨折,亦称骨挫伤,为骨小梁微骨折,骨髓内沿折线出血,X 线照片不能显示骨折线。隐性骨折多发生于松质骨内,骨折后2~3 周X 线片或CT 扫描有时可见骨折裂缝。MRI 可明确骨折线,T1 加权像为低信号, T2 加权像为高信号强度[1]。

上述1 份经MRI 检查才确诊有骨折就为隐性骨折。从随机抽查的2008年及2010年100 份首次X 线平片骨折漏诊分析中也可以发现,骨折X 线平片漏诊也存在阅片医生的主观方面原因。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专业 医学影像诊断学 实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影像资料是医师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的重要依据,准确阅片是每一个影像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必须初步掌握的技能。在医学影像专业的专业课中,医学影像诊断学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理论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联系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影像照片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实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跟实习带教模式是有很大关联的,适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本研究通过对影像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的实习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比较,探索医学影像专业诊断学最优的实习教学模式。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学院2008级的120名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这些学生于2012年7月进入临床实习。

1.2 教学方法

将120名影像专业的实习学生随即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人数为60。A组学生接受的实习教学模式为多媒体加影像照片,首先由带教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对所实习系统的影响诊断学知识做一简单回顾,然后给出典型的影像照片让学生阅片,并做初步诊断。B组学生接受的实习教学模式为在多媒体加影像照片的基础上会得到影像照片相应的患者的全部的临床资料,在结合这些资料进行讨论后做出诊断,还可以就存在的疑问向带教老师提问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3 能力考核

学生按系统进行实习,每个系统的实习结束后统一进行理论和阅片的考核,并且在第一学期的实习结束后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和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对所有成绩进行记录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每个系统实习结束后理论和阅片的考核结果

6次的理论和阅片考核的结果显示,B组成绩显著高于A组(P

2.2 调查问卷和综合测评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各自组的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兴趣程度均是B组高于A组,且在期末的综合测评中B组的优秀率为86.7%,而A组优秀率为66.7%,可见B组明显高于A组。

3 讨论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院疾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①对于影像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影像诊断学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专业课,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后,在最后一年进入临床的实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就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掌握基本的影像照片的特点,做出最精准的判断,对临床的治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对以后进入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实习对无论是对影像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专业的医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找到适合的实习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传统的带教模式多为影像照片加老师的讲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带教老师的灌输,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②③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跟胶片对学生进行授课,然后再有学生对胶片做一初步的诊断,在本研究中A组便是采用了这一模式,实习成绩虽然较之前有了提高,但还是不甚理想,经过带教老师的摸索创新,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的教学模式,及在原有基础上加上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与老师的互动,让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并从中学习,这便是B组同学所接受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成果的比较我们发现,B组的学生的考核和测评成绩较高,且对这种模式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也较高,从而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目前来说最适于医学影像专业诊断学的实习教学。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对于影像专业学生的实习的教学模式也会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将会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为高素质创新医学影像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④⑤⑥

截至作者投稿时,本科室已全部启用PACS系统(已经过了初期的调试期和中期应用的调整期),在以后的影像诊断带教中,会将PACS的特点运用其中。笔者将继续跟踪观察PACS对影像教学专业诊断实习的优缺。

注释

① 邢妩,王小宜,刘进康等.消化系统影像学实习中教学新方法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9):1105-1106.

② 陈国平,顾建平,王书智等.提高放射影像学实习质量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5):1860-1861.

③ 邵成伟,左长京,田建明等.提高本科生影像医学实习效果的探索和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812-3813.

④ 谢光辉,王书智,顾建平等.放射影像科实习带教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79-80.

⑤ 李伟良,刘江,周韶斌等.影像学实习带教中的学教互动[J].浙江医学教育,2009.8(3):26-27.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1895年,X射线被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并在不久后在人体疾病的检查中得以应用,由此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医学学科——放射诊断学。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多种诊断方法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特别是近30年来,在传统的X线检查基础上,CR、DR、CT、钼靶X线摄影、CT、MRI、USG以及核素显像设备都在不断地改进并完善,影响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诊断为一体的综合诊断系统。与此同时,诸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新技术以及如分子影像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也在陆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还在继续不断充实和扩大。然而,在临床诊断中,面对众多的检查方法,如何科学选择则具有了更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医学影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探索。

1 影像检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1.1 X线成像检查

X线成像检查是医学影像中应用历史最长、操作最简单方便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检查方法,其检查范围包括透视、X线平片检查以及对比剂造影检查等几个方面,对检查部位通常要求具有较好的组织密度对比性,比如骨骼、胸和胃肠道等,当然有时候也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的检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结构层次显示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②检查相关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其费用相对低廉;③可灵活变换进行动态病变观察,但由于影像难以长时间保留图像,所以不利于以后治疗过程中的对比分析,同时对细微的病变发现比较困难,而且患者需要接受较大照射量的X线,最好在检查之前应做到目标明确;④密度分辨率较低,对组织密度差别较小的部位不能显示足够清晰的图像;⑤CR和DR虽在图像的清晰度方面较传统X线检查更好,对某些结节性病变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对肺间质和肺泡病变的显示效果仍与传统胸片差别明显,而且该方法的成本也会更高;⑥钼靶X线摄影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线存在不同吸收量的原理,可将脂肪、肌肉和腺体等密度差距不大的组织在X线片上形成良好对比的影像,该方法多用于对软组织形态及病理变化的观察

1.2 CT成像检查

CT成像检查是X线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重建非常清晰的图像,在临床上多用于头颈部、胸部、肝肾胰脾、腹盆腔、四肢关节以及软组织的病变影像检查。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进行不用对比剂的普通扫描情况下,在不同病例的病变发现以及定位定性诊断方面都可作为对X线检查的可靠补充,可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②在快速静脉注射碘对比剂之后进行的动态增强扫描或CT灌注扫描,可对疾病是否属于血管性病变做出鉴别,同时对了解在病变状态下的供血情况以及鉴定病变的良、恶性情况也很帮助,具备较高的诊断价值;③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是集合了薄层扫描和高空间分辨率图像重建算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在对病灶细微结构的观察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价值;④高分辨率多层面螺旋CT扫描即是在运用X线进行扫描的过程中,通过旋转一并获得多层面图像数据的医学影像系统,该技术实现了对病灶的多角度观察,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分析功能和成像功能。

1.3 核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人体组织含水量的不同而开发出的一种非介入性的探测技术,对人体无电离辐射影响,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和相邻关系,更好地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定性,对人体多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1.4 超声成像(USG)

该技术利用了声波的穿透和界面反射特性,无创伤和辐射,操作简便,并可获得患者器官的任意断面图像。随着该成像技术的发展,目前来看,其超声造影、谐波成像以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该技术对于胸部表浅部位的病变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与X线摄影结合检查的情况下,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

2  医学影像综合应用讨论

以上对几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每一种检查方法都各具特点和优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优势互补。虽然CT、MRI、超声等医学影像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作为多种影像检查的基础,X线检查依旧是众多方法的首选。另外,在临床应用中,需避免检查的盲目性,尽量遵循效果价格的比值原则进行成像方法的优选,让患者在疾病诊断的环节中少走弯路,及时获得快速而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夏泽民.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6:420.

[2]薛红元.超声医学影像新技术概览[J].疑难病杂志,2012,3:161.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规范化;临床诊断

临床医学影像技术诊断规范化是为了让医学影像临床诊断达到一个全新的标准,通过合理、有效的运用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水平做进一步的提高,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要求检查项目要根据现有设备和仪器条件合理的进行开展,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达到相应的水平,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率,杜绝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需求予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但就目前我国广泛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区医疗设备不完善,导致在不同地域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在水平和设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同一所医院也存在这多种型号设备搭配使用的情形。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且易懂、易理解的诊断依据,对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诊断建设加强就刻不容缓了。

1 岳普湖适时提高医学影像操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淘陈出新,且更新的周期也明显缩短了,医学影像学作为高新影像学设备中的一员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其运用知识范围涵盖的面积也就会随之增加。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其性能、工作原理会涉及到许多广博的计算机领域知识和工程学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说,也就是要将开放的、多元化的医技理念融入传统的工作模式当中去。

新的医技理念的树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运用一切工作闲暇时间对自身英语的写、读、听、说、翻译能力进行稳步而快速提升。医学影像数字化设备的操作使用提示、部位选择、界面显示和投照方式加上后期的处理内容无一例外都是以英文显示为主,英语既作为一门基础也是医学影像规范化操作的工具,此外,随着我国的医学事业与国外的接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也会愈发的频繁,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周期也会越来越短。只有坚持不懈的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才能做好图像处理功能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和开发,科学、高有效的发挥新设备的作用。

1.2 增加自身学习知识领域,对一些有关计算机信息技术、IT网络的专业和通俗刊物进行筛选性的学习和阅读,了解一定的网络的运作模式,对医学影响技术中图像的摄取、删除、处理、传递、储存和打印等相关概念要做到彻底的掌握,并在与网络和编程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2 医疗影像系统的组建

医疗影像科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将患者和临床科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可简单的理解为病人和影像室检查报告单的回复和临床科室申请单的请求。影响工作室从接收到申请到反馈检查结果报告单是要经历一个有序的过程。

建立和临床应用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有效进行,既可将患者的病历进行数据化储存,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断水平,从而减少医患纠纷,将公开、透明的理念渗透到就诊顺序中,使就诊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进一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提高,对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影像网路的建立使医疗信息共享真正的实现,让病人在不同医院所拍摄的X线平片、螺旋CT及核磁共振图像和诊断报告通过远程转诊或会诊到其他的医院进行咨询、诊断或治疗时仍可作为有效参考,不用对病人重复进行检查,既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数字化的进程大大减少了患者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时间,将以往的二十四小时缩减到如今的二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但是逐渐增长的工作量也是现在各个医院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尽可能的缩减患者的医疗诊断等待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能落实这一点,应尽量将现有设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科学的将各个环节的耗时缩减到最小,利用信息的高效传递性,让每个环节运作流畅显得尤为重要。

3 规范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3.1 规范基本程序 医疗文件中相对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是主治医师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的一项重要根据。高质量的诊断报告既能充分体现科室的诊断水平,也能对整个科室的水平和发展程度进行代表。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的操作人员要通过阅读病历,前面了解病情,进而实施观察,系统分析再结合临床进行对病情的鉴别、对照,综合得出报告作出结论。

3.2 规范基本格式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报告书的书写格式是一种固有模式,其内容必须能将符合质量要求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充分进行反映。当前国内业界的诊断报告书写形式种类繁多,长短与简单复杂程度也不统一。但是从质量的保证和控制的角度出发,医学影像的诊断报告书应有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即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部分;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的署名签字即一般资料部分;医学影像学诊断或印象部分;医学影像学表现或讨论部分和一般资料部分。

3.3 规范基本要求 为了能使报告的内容简单明了,要对书写进行基本的规范。将重要的内容或部分尽量靠前,并回答临床医师的各种要求;影像检查要进行征象的比较及必要的鉴别诊断;灶要进行必要的量化及形态影响特征现象描述;而后得出影像检查的结果,常规项目的一般项目不能缺失,有顺序的进行描述,分开主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保医师描述部分与临床诊断的结论一致。另外,字迹要工整,无语法语病,专业术语规范。

4 总 结

加强医学影像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医学影像学的主流发展方向,其紧迫程度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达成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设备需求,调高临床医学影像的准确性,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为广大患者造福。

参考文献

[1] 李晨,杨德民,苗壮,等.超声影像网络工作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12):1078-1080.

[2] 少银,蔡国祥,叶锋,等.关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书写规范化的讨论[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0,(1):90-91.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6篇

并结合援外工作收集的资料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军事医疗援外;医学影像诊断;案例;实践

军事援外医疗是我军对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治性、技术性很强的任务[1],也是我国、我军对外医学交流、了解一个重要窗口,做好援外医疗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我军从1963年开始向海外派遣医疗队,分布在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65个国家和地区[1],50年来中国派遣的援外医疗队,不仅为所在国家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汉英对照)》[2]专著是我们在军事医疗援外期间自主开发的军事医学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现对该研究和实践分析如下:

1 关于《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汉英对照)》

1.1 基本资料分析 该报告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体现非洲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又增加了一些本地的特殊病例的案例进行分析,共193例,均配有典型的医学影像图片,X线诊断分胸部、腹部和骨骼系统,共168例还配有线条示意图。每个案例都有简单的病史介绍、分析,报告中体现病理改变征象和鉴别诊断分析。

1.2 报告书写 该报告中英文的互译,是我们利用在援外期间的交流方便,主动与他国医务人员学习、交流,熟悉和掌握他们的语言习惯,认真总结经验进行研究和实践,符合非洲(赞比亚)人的语言习惯和要求,便于和他们之间的轻松交流。

由于目前非洲的贫穷,我们在收集普通x线资料(X线机为200mA,图像质量及分辨能力差)后,对X线诊断部分配有线条示意图,充分显示了该案例的X线征象,便于非医学影像专业的医务队员们的看图学习和理解。

2 X线片线条示意图的绘制技巧

把X线片用数码相机翻拍并选定合适大小打印,使用比较薄的纸张覆盖其上。胸部首先勾画出两肺的基本轮廓,中间偏下区组成心影轮廓,上方配以“人”字形支气管影,并在两上肺尖区横向外上方勾出两侧锁骨,右下方膈肌下辅以胃泡影,如为女性则在两侧膈肌外角对称勾画出影。在颈部两侧勾出软组织轮廓更佳。基本轮廓勾画后,点涂病变区域阴影或块影,局部可形象化,如点影、块影、不规则影及空洞、空腔等,周围征象如空气支气管征、小泡征、肺大疱等也得形象勾出。大片实变影、胸腔积液可用大片密实影代替。对于有合并肋骨、锁骨、肩胛骨改变者,在有改变的大置勾画出该病变征象即可,如果勾画出全部骨骼就不能突出重点,而且不能形象化。

腹部由于脏器太多、重叠,不能全部得以显示,我们采用形象化的勾画:首先确定胸、腰椎椎置,然后显示小盆腔和膀胱,并以腰5椎体水平勾出两侧髂骨,腹腔辅以肠腔气体影像。对于消化道影像,只需描绘出钡剂造影征象示意,泌尿系统造影片只需突出肾脏者,勾画出椎体影像和两侧肾脏改变与造影异象。

四肢骨骼线条示意图应包括所显示的骨骼基本外轮廓及异常改变的形象化显示。

3 援外工作中辐射防护的实践

3.1 放射科配置与现状 赞比亚三军总医院放射科配置X光机KC-400mA和200mA胃肠机各一台(均系他国援助),两台机器同放一个机房,面积约30m2。机器操作同在一个机房内,以铅屏风间隔,胃肠机需和患者面对面,配有防护铅衣。

3.2 辐射防护的难度 根据我国目前对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要求,一机一房,隔室操作,门机连锁等,因为贫穷等原因,赞比亚三军总医院远达不到要求,就连机房墙的要求可能也达不到我们的防护要求,胃肠等特殊造影穿的铅衣也是非常单薄和破烂,我们这一届还担负开展静脉肾盂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新技术,辐射防护难度更大。

3.3 现有状况下辐射防护的实践 根据放射科目前的现状,我们积极实践探索辐射防护,力争将辐射水平降到最低。

3.3.1 取消常规胸部透视和严格X线诊断适应症 这一点赞比亚三军总医院做得很好,已经与国际接轨取消常规胸部透视,而我们目前的医疗单位常规胸部透视检查、体检仍在继续。X线诊断适应症把关比较严格,主要原因是胶片的昂贵和他们的主治医生都曾在国外受过严格的训练有关,X线诊断阳性率达90%(除外一年一度的军官体检)以上。

3.3.2 特殊造影集中预约及防护实践 X线特殊造影在赞比亚开展的有消化道造影、泌尿系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肾盂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等,考虑到医生和机房周围防护的难度,我们把病人集中预约在周四上午进行并对外公布,每次预约2-3人。消化道造影我采用3片法,提前训练好病人,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质量,而且赞比亚消化道阳性率明显偏低,值得我们研究。根据医院要求开展静脉肾盂造影,我采用腹带压迫延时摄影,当注射造影剂完毕后一定时间拍片观察显影情况。逆行肾盂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必须在透视下进行观察、点片,我要求造影医生做到快、精、准。

3.3.3 日常工作中的距离防护 X线防护三原则中的距离防护也很重要。幸好我的专家门诊时间定为每天上午,这样非门诊时间我尽量不去科室,如果需急诊报告,有卫生员把片子拿到我们住地进行。

4 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研究和实践是援外日常工作的总结和提升,对援外医疗队员在日常医护患英语交流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其所收集案例来源于非洲本土病人,为我们平时乃至战时了解非洲疾病特点、疫情分析,提供了一手宝贵资料,社会效益、军事效益甚至国际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1] 李开信.援外医疗放射工作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6):3630-3631.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乳腺;肿瘤;诊断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群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医学影像学对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影像诊断学的发展主要在近30年,随着各种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使乳腺的影像检查有了更广泛的前景,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成为重要问题。

1 X线检查

在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仍然是最为有效、经济的方法。据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乳腺X线摄影检查比最具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2年发现早期肿瘤。它可以发现59%的直径在1.0 cm的非浸润型癌瘤和53%的浸润型癌瘤。采用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普查,可以使其死亡率降低30%~50%,如果仅用常规体检作为乳腺早期癌的普查,则死亡率仅能降低18%。因此,在一些国家,全国范围内的乳腺X线摄影已经作为乳腺癌的普查项目被广泛应用。甚至认为乳腺摄片是30岁以上、有乳腺癌症状的女性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X线摄影普查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X线片中乳癌的特征,边缘模糊毛刺或“触角”肿块、高密度结节或星状阴影。另外,X线摄片对钙化的检出最具优势,检出率约占40%,是诊断乳癌的重要X线征象。层叠细沙样、短棒状、不规则颗粒状、半环或斑片状、钙化量多广泛或簇状密集为常见钙化形式,有资料认为5~10枚/cm以上钙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簇状钙化是乳癌早期的或唯一的重要征象。但X线摄片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诊。乳腺X线摄影技术 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质量控制,对乳腺病变的X线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引进及投照条件的改善,乳腺X线摄影检查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均采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计算机自动冲洗程序等先进技术,使乳腺摄片的质量不断提高。数字乳腺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特别适合乳腺组织的检查,所需辐射量少,而且能更早发现病变。数字乳腺摄影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准确检出微小钙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数字乳腺摄影能支持远程会诊,将图像资料以数字形式传送,能满足远程会诊必需的数字影像资料,从而正在逐步替代钼靶乳腺摄影。

2 超声检查

乳腺X线摄影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式,而B超扫描则在临床成为广泛应用的一个辅助诊断方式。20世纪80年代超声检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装水囊和水槽式扫描,发展到今天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以高清晰度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检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鉴别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高等优势被公认。随着高科技超声软件的不断开发,对直径1 cm以上乳癌的检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乳腺的B超检查可以帮助分析在体检中或乳腺X线摄影中所发现的可疑病变。这种高频、聚焦检查方法对于东方女性乳腺内脂肪组织少、腺体多的小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对乳腺X线摄影照片中边界清楚的结节进行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肿块的囊、实性,有助于肿瘤的分期(检查腋窝、锁骨上下、肋间淋巴结)。当体检所见和乳腺X线摄影之间有不符合的情况时,B超检查有助于分析病变。在体检有所发现而X线片阴性时,尤其是致密型乳腺,B超能显示有或无病变存在。同样,在乳腺X线片发现不清楚的阴影时,B超检查可以肯定或排除病变的可能。B超检查有利于比较细致地观察因解剖原因不能为乳腺X线摄影所显示的病变。如近胸壁的肿瘤、腋窝深处的淋巴结等。可以为触摸不到的乳腺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的金属丝定位。评估有损坏的硅酮乳腺植入物的状况。对于不宜进行X线检查者,可以先行进行B超检查。乳癌腋淋巴结组织学有转移,超声腋淋巴结转移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和X线摄片。

3 MRI检查

1982年MRI应用于乳腺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MRI是乳腺影像学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检出率。使用正确的技术和特制的线圈,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价值的。同时,静脉推注造影剂后,动态观察增强的形态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资料。恶性肿瘤总是较良性肿瘤增强快,而且强化明显。癌肿边缘呈不光整的星芒状,也可表现锯齿状或长毛刺状,以及癌向后浸润的情况。乳癌的MR增强与血管生成、肿瘤增生的活动性、恶性程度及侵袭性相关。动态MR可以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对血管参数可以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肿瘤的解剖结构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并对淋巴转移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不足的是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价格昂贵,成像质量受呼吸影响较大,对癌肿内钙化灶显示欠佳,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波谱分析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1973~1974年,开始应用磁共振对离体标本进行波谱测定。目前波谱分析软件包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配套使用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证明了胆碱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谱标记这一假说,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1]。多种MR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乳癌诊断的准确率,因此,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的应用价值。

4 CT检查

CT检查乳腺是先进影像技术之一。1977年首次报道应用CT检查乳腺疾病。乳腺CT检查目的主要是用于晚期肿瘤的侵犯进行分期;手术后、化疗后局部触诊不易明确的病变;因已发生纤维化影响诊断的特殊患者等。CT对乳腺局部解剖结构能提供详细资料,尤其是对比剂强化后扫描使致密型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钼靶乳腺摄影。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强峰值、灌注量、组织动脉增强比,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引流的情况,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和纵隔的情况。乳癌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癌肿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有学者认为[2]乳癌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之一。CT对隐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较高价值,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2 cm的癌灶。CT能较好评价腋下、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结合螺旋CT表面覆盖法,扫描时间短并能三维重建显示病灶立体空间形态,可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缺点是对癌肿内微小钙化灶显示不够理想,存在对比剂过敏的危险且价格昂贵,技术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损伤,不能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1 万卫平,贾宁阳,徐雪原,等.乳腺肿瘤的磁共振质子波谱评价.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4):236-241.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教育;医学影像诊断学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flipping and application in“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n this course.Through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at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medical image diagnosis”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

1 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简称FCM,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掌握[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过程,由课前学生预习、课中老师讲解、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如视频文件等自学、自测,课中集中答疑交流、解决问题的新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自我管理,个性化学习,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 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近几年被广大教育者所关注,已有很多案例应用于中小学、高中及大学等[2]。然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是否都适合翻转课堂呢?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学制3年,通过访谈得知学生认为自己是搞影像技术的,影像诊断不是很重要。再者《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多而且复杂,而学时数相对较少,且没有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作为桥梁,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成为可能,翻转课堂逐渐走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课堂。

3 翻转课堂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情况

3.1 翻转课堂的应用形式、内容、过程

研究选取两个班级分别进行传统教学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对比,翻转课堂组把《医学影像诊断学》中适合拆分成小的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10-20分钟的视频,添加任务要求及自测习题,提前到群内网络上供同学们学习。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下载查看,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小组,有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老师、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另外提供学校医学影像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供学生随时随地线上练习。课堂上先由同学给大家讲解部分疑问,老师总结补充,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都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组仍然按照课堂上教授、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授课。最后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比较。

3.2 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统计

考试测评结果、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传统教学组和翻转课堂组效果评价分析

通过测评结果分析翻转课堂组测评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且小班化教学成整体好于大班教学(如表1所示)。传统教学组仅有10.4%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而翻转课堂组40%的学生对精力集中程度表示满意(如表2表3所示),可见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精力集中程度,从而提高上课效率。传统教学组中有20.9%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52.2%的学生表示一般,分析和学生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模式有关。翻转课堂组有56%的学生对课堂形式表示满意,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有意思,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更轻松更自主,知识掌握的也更牢固,44%的学生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调查分析和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内驱动力差等因素有关。通过师生访谈了解到翻转课堂可以大大提高老师对学生的满意度,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程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同学反映课前自学占用时间较长,效率不高等问题。

4 结论

本研究将翻转课堂在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应用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研究,颠覆了老师为主角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推广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有力的证据。通过考试测评、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结果可以看出翻转课堂不仅提高了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精力集中程度,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使学生的学习更个性化、自由化。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在高职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有望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9篇

方法:抽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胸部结节病患者36例,均行多层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对临床医学影像的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出现胸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其中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22例。单侧与纵膈淋巴结肿大8例,纵膈淋巴结肿大6例。

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胸部结节病扫描,可提高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胸部结节病临床诊断多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137-01

现阶段,结节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病征,发病区域非常广,其中胸部结节病的发病率居于首位。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同时采用胸片进行常规平面扫描时,对于非典型病的病征的确诊率非常低。针对这一现象,临床医学中开始采用多层螺旋CT对胸部结节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降低误诊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胸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得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胸部结节病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在25岁至5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4±2.59)岁。经临床诊断,本组36例患者均为胸部结节病。

1.2一般方法。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临床诊断。将扫描仪的电流量调至(280±10)mA,扫描仪的层厚调至10毫米,对患者的胸部进行平扫,肺尖和膈顶之间为具体的扫描范围,可清楚的观察到患者纵膈与肺门之间淋巴重大症状。再将层厚降低5毫米,行对胸部薄层进行连续性扫描。若怀疑患者胸部疾病出现病变,可通过高清CT对疾病部位进行扫描,分析病变程度。

2结果

2.1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经多层螺旋CT的扫描,发现患者的淋巴结节最短直径≥1厘米,即患者均出现胸部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大症状,其中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22例。单侧与纵膈淋巴结肿大8例,纵膈淋巴结肿大6例。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出病灶位于肺部患者26例,肺部未见病灶患者11例。可清楚的扫描肺部淋巴的大小、范围以及病变程度等。

2.2肺部病变。影像结果显示,20例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其中肺内多发型结节14例,临床医学显示肺部结节的直径为(6.2±5)毫米,病变位置多出胸膜下部、小叶间隔等。肺部纤维化3例,显示肺部的中央和后部能见多出结节好肿块,呈不规则状。片状融合块阴影3例,经检验患者肺部组织出现网络状结构,且肺部出现结节。

2.3胸部病变。诊断发现胸膜病变1例,影像资料中可见胸膜结节的厚度呈上升趋势,腹腔内可见积液。本组患者的胸部病变位置主要位于水平裂处。

3结论

3.1发病机制。现阶段,结节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诱因为肉芽肿出现感染引起。对于淋巴组织较为丰富的组织易受到肉芽肿感染的影响,因此,胸部结节病的发病率极高。相关学者指出,早期胸部结节病并无明显的临床特征,医生无法根据患者特殊的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检查,常常出现误诊的现象。

3.2诊断方式。由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很难诊断患者是否出现胸部结节病。传统的检测方式主、采用胸片进行临床诊断,但是受到技术因素的限制,该技术的的确诊率还有待提高[1]。为提高对胸部结节病的临床治疗作用,开始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是否出现淋巴增大的症状。主要通过支气管镜、胸腔镜等地患者淋巴结组织进行活检,可降低误诊几率。

3.3临床影像检查、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可询问患者的患病史,了解临床症状,再通过临床医学影像进行诊断。诊断期间,可先采用胸部性常规检查。相关研究表明,对于早期的肺部病变,胸片的检准确率与多层螺旋的诊断几率无显著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患者的胸部显示出现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部病变时,可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临床诊断,明确患者是否出现胸部结节病,降低误诊的几率[2]。由于弥漫性肺部疾病与肺部结节病的发病位置极为相似,且患者为不典型结节病和合并结节病时,胸片结果无法明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以及并发症,疾病的确证率较低[3]。而多层螺旋CT可对淋巴道病变、肺泡炎等进行明确诊断,为医生提供可靠的临床诊断依据,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笔者认为,对于疑似或证实患有胸部结节病的患者,需进行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疾病,对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病情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响资料,可根据如下几点要求进行临床诊断:①影像资料显示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或伴随出现片状阴影、网状组织结构。②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显示出现胸部结节病[4]。③行结节病抗原实验,实验结果呈阳性。④采用结核菌素进行临床试验,试验结果呈弱阳性以及阴性。⑤进行临床诊断中,患者的碱性磷酸酶、免疫球蛋白呈上升趋势,且出现高血钙和高尿钙的症状。⑥患者SACE的活性大幅增高。进行临床诊断过程中,患者的出现①症状时,并伴随出现第②或③症状,可诊断患者出现胸部结节病。若患者出、出现④、⑤、⑥症状时,则患者出现疑似胸部结节病。本组36例患者诊断发现患者均出现肺部淋巴结重大症状,临床医学影像资料中显示,22例患者淋巴结节最短直径≥1厘米,且可见患者的病灶位置以及病灶的大小。20例患者出现肺部病变,其中14例为多发型结节病胸膜下部、小叶间隔等处可见结节,肺部结节的直径为(6.2±5)毫米,3例患者肺部可见网络状组织结构,伴随出现肺部肿块。胸部膜病变患者的临床医学资料显示,胸膜厚度呈上升的趋势,腹腔中可见积液。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可明确诊断患者是否出现胸部结节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彤,陈卫国,程勇等.不同品牌3MP影像诊断显示器对孤立性肺结节伴随征象及性质判读的初步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3):337-401

[2]张桂英.肺内结节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9):68-69

[3]赵辉,王俊,周足力等.应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诊断胸部结节病[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9):529-531

医学影像诊断范文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有完整资料的肠扭转病例10例,全部有完整螺旋CT检查资料并且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岁。1例男性老年患者为乙状结肠扭转,有慢性便秘病史。所有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持续性阵发性腹痛、腹胀及频繁呕吐,6例患者停止排气、排便,体查患者腹部压痛点相对固定。腹透显示腹部肠管不同程度扩张伴不均匀液气平面,然后行CT扫描检查。

1.2 检查方法:设备采用飞利浦CT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全部病例行CT平时,其中6例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30g/100ml),注射速率3.5ml/s,总量100ml行全腹部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层厚3mm,层距1.5mm,扫描条件120KV,130MA,扫描数据传递到计算机工作站,进行重组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法(MPR),重建出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多平面图像,进行图像多方位观察。常规采用腹窗观察,窗宽300~400,窗位405~0HU,适当调节窗宽、窗位,观察“漩涡征”、肠系膜结构及其血管。

2.结果

本组病例小肠360°扭转4例,小肠180~270°扭转5例,乙状结肠360°扭转1例。9病例不同程度出现肠管、肠系膜及其血管“漩涡征”增强扫描加血管重建病例可见血管“漩涡征”。其中2例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点周围肠管围绕盘聚而成,CT表现呈“漩涡征”。4例肠壁“靶征”,1例乙状结肠扭转近端肠管扩张积液,其邻近“漩涡征”边缘出现“鸟嘴征”。10病例有不同程度肠管扩张及液气面,8例出现腹水。手术中发现扭转肠壁不同程度水肿增厚,肠系膜静脉血管扩张,肠缺血表现,2例肠扭转并发绞窄性肠梗阻,局部肠管缺血坏死征象。7病例主要病因是肠系膜过长导致肠扭转。

3.讨论

肠扭转好发部位为相对游离的小肠、盲肠和乙状结肠[1]。肠扭转是一种常见的较严重肠梗阻,常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肠绞窄、坏死、易发生休克,死亡率较高[2]。X线平片检查肠扭转可以出现空、回肠换位,“假肿瘤征”,“C形征”,“S形征”,“8字征”,“马蹄征”,肠腔扩张积气伴液气平面,但上述征象有假阳性的存在,无法明确扭转部位。螺旋CT在明确诊断肠扭转、分析肠扭转的原因、寻找梗阻点具有明显优越性[3]。总结本组10病例的螺旋CT征象,7病例不同程度出现“漩涡征”,综合上述分析腹部CT扫描“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征性CT征象。“漩涡征”是指小肠肠袢及其系膜血管以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为中心轴盘绕集聚形成“漩涡”状团块[4]。病理基础包括:①小肠肠管漩涡;②肠系膜漩涡;③肠系膜血管为主漩涡,可以由二个以上组成或单个构成。其CT表现为多个条带状影围绕一个中心结构呈漩涡状排列,形成一软组织团块影。本组7例小肠扭转病例中显示“漩涡征”由小肠肠管和肠系膜内组织及其血管组织构成的有4例,2例由小肠肠管和肠系膜血管为主构成,1例主要由肠系膜组织所构成。CT平扫图像可见不同程度“漩涡征”。“漩涡征”显示不明显时,必须采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法行矢状面、冠状面重组并适当调节窗宽、窗位,此征象可以清楚显示。增强CT扫描能够明显提高“漩涡征”的CT征象,行肠系膜血管重建高密度投影,能够清楚显示血管扭曲形成“漩涡征”。在肠旋转不良伴有中肠扭转时“漩涡征”更具特征性表现,其扭转点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扭转位置相对较高而固定,位于胰头下方肠系膜根部[5]。一般肠扭转点无固定部位,扭转位置多见于中下腹部。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因旋转不良所致的中肠扭转与一般性肠扭转鉴别不难。肠扭转参与构成“漩涡征”的局部肠壁塌陷和扭转的肠袢较少伴有肠管粘连,仅有系膜组织及乙状结肠扭转或发病时扭转程度较轻、可复性肠扭转等因素时“漩涡征”可显示不明显甚至未能显示,1例肠系膜构成为主轻度扭转,周围肠管淤积扩张,未显示“漩涡征”。网膜扭转CT征象是含有纤维和脂肪的网膜褶襞向“肿块”(扭转处)呈放射状汇聚,类似小肠扭转时系膜的改变[6]。当“漩涡征”以网系膜组织构成为主时,采用常规腹窗观察可能不易显示网系膜结构,可采用适当调低窗位观察网系膜结构,有利于“漩涡征”显示。

结合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可以了解血管扭转、血管性梗塞,肠系膜血管血流障碍情况,肠扭转可造成局部肠壁血供障碍,可导致局部肠缺血,乃至肠坏死。本组病例肠扭转时均有不同程度出现肠管缺血和血液回流障碍,使肠管充血水肿,梗阻段肠壁呈环形增厚,并且出现粘膜下层水肿呈分层改变,而构成“靶征”。增强CT显示梗阻段肠壁强化程度减弱或强化时间延迟。肠壁水肿、渗出及血流障碍等出现腹水。综合上述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RP)CT图像发现“漩涡征”应考虑有肠扭转,“漩涡征”的出现对肠扭转定性、定位、范围及肠系膜血管情况诊断有重要价值。

肠扭转与单纯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肠扭转不仅有肠管走行改变,还伴有肠系膜组织及其伴行血管走向的异常,肠扭转的同时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组织内的血管也必然扭转,而单纯性肠梗阻应该显示该段肠系膜及其系膜血管受牵连扭曲,并且局部肠壁水肿增厚,但其肠管段系膜血管未发生扭转,因此诊断肠扭转的同时不仅要有肠管走行改变及扭转征象,还有其伴行血管走向异常、扭转。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第6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2-483.

[2] 李银业,李宜杰,窦斌,等.肠扭转CT诊断(附16例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34-36.

[3] 包迎伟,纪建松,傅立平,等.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2010,25(1):79-81.

[4] 纪建松,王祖飞,徐兆龙,等.肠扭转的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185-1187.

[5] 程建敏,郑祥武,虞志康,等.肠旋转不良拌中肠扭转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2):136-138.

上一篇:超声医学范文 下一篇:油田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