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17 11:04:25

医学思政教育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学 人文学 政治教育

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不应该被否认的。作为“人学”的文学有助于医学对人的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看,医学必须将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相结合来研究。无疑,文学是医学研究中的亲密伴侣和良好助手。《家》、《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小说,曾影响了无数青年的价值观念与人生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获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出现了新的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视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笔者查询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对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大都见于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中,也就是在文学学科视阈下进行的。笔者试图通过在文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两种学科视阈下对两者的研究文学功能进行比较,从而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文学的既有成果,研究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在人文学视阈中研究文学的社会功能,一般认为它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文学能够完善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提高素养,优化气质,从而有利于立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阈来看,某种客体是否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看其是否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否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阈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阶级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由此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那么,文学的社会功能中凡是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能够包括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范围内的,就可以被认为是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其次,从文学的教育功能来考察,文学长于陶冶情感,开阔胸襟,潜移默化,提高境界。可促进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医德水平的提高,它与医学伦理学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关于文学的教育作用,事实上没有哪个阶级不懂得利用文学作为自己政治观教育和道德教化的工具。中国自古以来就意识到了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孔子论诗,有“兴、观、群、怨”之说,所谓“群”,指的就是文学对影响群众、统一社会心理的教育力量。《毛诗序》论文学的作用“先土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后则更有“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之说。梁启超把文学的政治鼓舞作用提到了很高的程度:“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列宁认为革命的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则号召革命的文学应当“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文学还是政治家进行政治宣传和鼓动的重要武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常常援引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自己论述的例证;经常引用文学名著中的故事和语言,并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增强讲话和政治论文的生动性。这些都是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但与文学的认识功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功能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比如一部文学作品也可起到知识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教授学生修辞学知识,原版外文小说可以用来学外语。再如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及文化教育功能等。尽管这些功能对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很有裨益的,但与提高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

再次,从文学的娱乐功能来看。文学的娱乐功能,有两种情况可以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种是通过娱乐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说倡导的“寓教于乐”,提倡的“寓意于情”,指的就是在娱乐、轻松的同时获得思想教益。还有一种情况是文学具有一种心理宣泄和补偿作用,这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吻合的。文学可激起人们的幽默感、愉悦感,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医患双方对疾病的斗争。王蒙有一段话讲得很好:“文学由于它的虚拟性而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补偿作用。爱情生活的不尽如人意使得人们更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去体验罗密欧与朱丽叶、贾宝玉与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极地探险、绝处逢生、艳福天降、豪门秘事、帝王生涯、剑侠悍匪……许多一般人难以经历或根本不可能一睹而又对其向往而不可得,或恐惧而又好奇的领域氛围,人们靠文学的体验而得了心理补偿,这多半是有益身心也有益社会和谐稳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文学人类学领域开始研究文学的治疗作用,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艺术治疗在东西方各国迅猛发展……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家等与精神医生之间的传统职业分工正在逐渐淡化,文学与医学保健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身兼诗歌神和医药神的阿波罗神话重新闪现出生命的活力。”作为人文学理论基础的文学与医学科学和医学方法论联系密切,医学应当把对美的追求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诚如是,则将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但是,一些宣传迷信宿命的观点,渲染色情凶杀的文学作品,虽然能够给人以感官刺激,使人得到一定的,但并不能从中得到教益或心理愉悦,这些功能显然也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为了从宏观战略上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医学工作者的“素养”、“立意”、“胸襟”、“气度”这样的角度和高度着眼考虑问题,而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样的重要方面和高度上发挥着自己陶冶、升华的功能,让我们充分重视文学的这种独特功能吧,它将有助于我们国家、民族、科学以至个人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版图上找到各自的坐标,在医学科学的原野上找到各自的道路,在具体学科的殿堂里找到各自藉以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位置。此外,由于文学和政治在最终研究目标及根本指导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在研究对象上具有交叉和包容关系,又使这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学完全可以借鉴文学既有的研究成果,在自身学科视阈内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叶舒宪. 文学与治疗[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董庸昌,古典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语文建设.2013(01).

[3]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1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表现

医学院校的教育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体有以下表现:首先,就教育体制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从而形成了片面的教育意识,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长期对立的局面。在当前的医学院校教育中,影响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陷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医学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进而使大多数学生仅仅崇尚科学文化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及精神。其次,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在实施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同时,却使道德教育被不断弱化。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两课”教育。老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视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社会、医学教育的实际)。教师往往使用枯燥乏味、教条地教学方法去传授理论知识,而很少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授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讨厌上课,厌烦上学,从而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在医学院校中,相对其他科室教研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较弱。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由于大部分院校如:综合性院校、文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具备较深的文科教学科研气氛,以及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使得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实力比较强大。另外,一部分院校如:医学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等相对实力较弱。对医学院校来说,一般都是以医学为主的整体办学,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客观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此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比较苦的客观条件下,缺乏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的动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懒于思考如何提高思想教育的质量。这就导致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实力较弱的环境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2.1本着“育人为本”的基础,更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将“育人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熟知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以及国情的客观要求下,学生要适应社会,遵照自我发展和教育理论要求,明白只有将任何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寻找新颖的教学方法,转变大学生的思想:从“我该做什么”转变为“我要做什么”,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实现了教学目的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本着“网络环境”的基础,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吸引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结合网络环境。因为网络已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政教育要积极研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性。就必须改变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现实教学经验表明,网络为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它将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共享性,最佳的组织形式,从而优化了教学效果,将教学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和简洁的呈现出来。

2.3本着“案例教学”为基础,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医学院的自身特点,开展案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实践的情景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对学生进行辩证法范畴教学中,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向深入,在价值判断中学生要认真思考职业道德规范,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到较合理的处理方法。在此过程中,发展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解决职业道德范畴内这类问题的能力。此种教学方法来自于教材且高于教材,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政教育;

一般性方法随着近年来医患纠纷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关注投射在了高等医学院校,学界关于如何在医学院校中教育引导学生的研讨会也是非常多。关于如何在医学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与的一般性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职业倦怠,是个人在工作的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疲劳的状态。

一、建立一支高效、负责的思政教师队伍

在医学院校中,由于专业化的缘故,思政教育相对来说处于副科的地位,因此更加需要一支高效、负责的思政教师队伍。1、基层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基本上都要以辅导员为抓手,通过辅导员辐射广大学生,因此,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医学类院校的专业性比较强,录取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理科生,对于文科类思政教育的了解普遍比较缺乏,这种情况的存在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开展有着巨大的阻力。所以,医学类院校应该特别重视学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一批认真负责且具备一定思政类知识的老师进入辅导员队伍,以便于从根本上加强自身的思政教育力度。2、思政专业课教师队伍培养在部分高校中,对于思政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管理理念上仍然存在着主课、副课的认知。为此,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抛除这种想法,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将思政教育同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去教育引导学生。此外,学校管理层还需要加大对校外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引进力度,同时注重对校内的老师进行培训、提高,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校思政专业教师队伍的素养。

二、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思政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待于相关制度的完善。1、合理安排思政课在教学工作中的比重。为了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一定的教学时间是必要前提,现今思政类的课程在整个教学工作的比重还有待提升。鉴于近些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定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轻视其他课程。因此,为了杜绝这样情况的发生,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相关制度,对思政课的授课时间、内容、要求等方面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2、制定合理的教师引进与培养制度。教师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优秀的人才,很难想象高校能够顺利完成既定任务。因此,各高校还需要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做到有理可依。一方面,高校需要不断地引进新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坚持以两个方面为抓手,避免单脚走路。关于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使之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一部分。3、建立并完善透明、公正的晋升制度。对于高校中的任职教师来说,职称的晋升对于教师们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留住学校发展所需的人才,一个透明、公正的晋升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校不能保证晋升制度的公平性,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教师们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并最终对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三、转变工作思路,丰富教育形式

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并没有绝对的“典型”套路,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通过多样、丰富的形式去开展思政教育,而不能被旧观念所束缚。1、转变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时代、家庭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一年的大学生们都会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面对这些“不一样”的大学生时,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要随时随地地跟进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不同时期下的社会热点,研究所要教育的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积极引导教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2、丰富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在坚持这个最终目的的基础上,开展教育工作的方式可以更加的多样化。现如今,不少高校已经在如何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丰富完善原有的教育工作体系方面做出研究和探索,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引导教育学生,从反馈回来的结果看,无论是效果、效能、效率等方面,都相较原先的教育工作方式为优。因此,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方法,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多样、活跃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3、加大对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的反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中,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这个方法引入到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反馈中,就是要特别注意教育受众的接受程度,采用新的教育工作方式,效果怎么样,是否能够达到原先的授课期许,能否完成原先设定的教育目标,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对学生的事后接受程度为依据。如果学生们反响热烈,授课老师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那么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尝试在更多的地方推广;如果在事后的反馈调查中,学生们反映一般,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那么类似的新的尝试就必须暂时搁置,对其进行新的研究和思考,并在慎重论证结果后,再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作者:王改芳 苏会港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洪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2]王海燕,《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与思政教育创新》[J].科教文汇,2011.9.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1.中西医结合医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广阔

在科学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是在我国疾病谱发生根本性转变前提下,融汇中医、西医的诊疗理念和技术,发挥“病证结合”诊断优势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实践证明,在抗击疟疾、非典等公共卫生事件和治疗白血病、肺癌等疾病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特定的优势,展示了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中西医结合医学必将成为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基于此,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消除他们对专业发展前景的疑虑,坚定他们的专业信念。

2.学生入学分数高,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强

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名称上看,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其融汇中西、集各家所长成自家风骨的专业特点,许多高考考生也正是被此吸引,为此神往,在填报志愿时纷纷选择了该专业。因此,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的入学分数较高。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自2002年开办以来,每年学生录取的平均分数都要比临床医学专业高2到3分。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的素质较高,该专业学生相当多数有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经历,学生党员的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以这样的学生群体为教育对象,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知识结构复合化,满足基层医疗卫生行业需求

大多数院校都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立为:培养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较为系统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应用型人才。学生在五年的学习生涯中,除了掌握扎实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必须学习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大部分拥有丰富广博的知识结构,顺应了当今时代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趋势,尤其能够满足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需求。在思政教育的就业指导方面,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优势,增强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二、劣势分析(WeaknessAnalysis)

1.学科定位不明晰,学生对专业缺乏信心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还处于中西医理论、技术简单组合的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医学概念和理论体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课程设置没有完全跳出中医课程加西医课程的机械组合阶段,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滞后,造成了专业教学上的被动局面。中西医结合的观念没有深入学生内心,学生也无法真正融会贯通中、西医的知识技能,短期内较难掌握中西医结合的精髓理念,以致在专业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统一思想,出现学习惰性。在“科硕门”事件出现后,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普遍表现出怀疑和悲观情绪,认为随着新版《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的执行,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西医课程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还不如学习更加纯正的中医知识。部分学生甚至有转到中医学或临床医学专业的念头。

2.学生构成中贫困生居多,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重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生源大部分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省份或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落后地区。学生总数中贫困生人数多、占比大,给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以我校中西医结合学院2008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全部121名学生中,贫困生有76名,占总数的62.8%。在学校和社会资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对贫困生的贫困等级进行细分,把有限的助贷款项和勤工岗位分配给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如何做到让大多数的学生满意,并在资困同时做好育人工作,这是临床医学专业思政工作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另外,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贫困学生。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贫困生,由于承受较大的经济和学业压力,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缺乏自信、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倾向,如果不给予及时干预和调适,将严重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重要而且责任重大。

3.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淡化倾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亦是如此。他们个人主义思想膨胀,普遍推崇自我实现式的成功,考虑更多的是自我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以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每年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屈指可数。在择业观上,学生首先看重的是收入,其次是社会地位,选择到急需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广大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就业的人寥寥无几。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Analysis)

1.国家相关政策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方面,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指出:“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应该培养造就中医药学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方面军和后续队伍,协同奋斗,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贡献。”200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2009年3月1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医改“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中西医结合队伍。在加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2004年8月24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005年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做重要讲话时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也为高校加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基层医疗人才匮乏,需求缺口巨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人数大幅提升。根据卫生部2011年的统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3亿人次,其中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38.1亿人次,占60.8%。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区和农村等基层医疗人才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以福建省为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不到7%,高级职称人员仅占6%,而福建医学院校学生中只有6%有意愿到基层工作。从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基层、社区医疗保健和初级保健卫生人员的培养。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医学教育改革要充分考虑面向社区、基层,为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而努力。相比单纯的中医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经过系统的五年学习训练后,不仅掌握了中医传统的诊疗技术,还具备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为基层就诊人员提供便捷、安全、廉价的卫生服务。只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到位,有着巨大医疗人才缺口的广大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就有可能成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发挥才干的广阔天地。

四、威胁分析(ThreatAnalysis)

1.卫生行政部门政策存在倾向性,学生就业、深造环境不理想

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起步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饱受医学界的质疑,认为中医、西医不可能结合的大有人在。这种质疑之声或多或少影响了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制定:首先是2002年执业医师法的出台,将中西医结合医师归属于中医类别。其次是卫生部质量管理年检查,部分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中西医结合医师在西医医院内从事内、外、妇、儿工作属于执业错位,使一大批已从事多年临床工作的中西医结合医师被迫离开原有工作岗位。最后是2012年3月份的“科硕门”事件,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第9条第1款规定“研究生可以本科学历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报考,科学学位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考试。”如果该规定正式施行,不仅将导致2009、2010、2011年跨专业考取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且其本科专业为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一大批学生不能依靠他们辛苦考取的研究生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考试,从而无法取得在目前执业环境下大受医院欢迎的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证;更将让所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读学生原本就困难的就业前景预期雪上加霜,他们如果未考取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研究生,将面临无法报考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后果。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政策的倾向性,使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就业、考研时遭受歧视,人为造成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2.医学院校片面注重专业知识培养,思政教育工作相对薄弱

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强,医学生专业课学习和技能训练占据了他们大学学习时间的绝大部分,加之医学院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被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导致对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内的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功能被弱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贫困生资助工作不到位,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少数成立了相关机构的院校也未按1:2500的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二是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人数少、水平低;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针对性不强。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多数医学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健康课程只被列为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低。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不到位,很多医学院校到现在还没有按照1:200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对辅导员缺乏系统职业培训,有的院校新进辅导员培训是与新进专业课任教师培训合并在一起进行。五是法律素质教育工作不到位,医事法学教学薄弱,法学教材普遍与实际脱节,没有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硕门”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优势方面也有劣势方面,既面临巨大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只有保持优势化解劣势,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能使中西临床医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自己的特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励志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为了解医学生在当前医患关系背景下的思想现状,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对进入临床实践阶段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研及焦点访谈,一方面,了解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带来的影响,以及他们对职场前景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了解他们对医患关系的定位和认知情况,引导他们提出个人对改善医患关系的思路和举措。

1.从专业思想稳定性角度看,当前医患关系影响到了医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在被问及当前医患关系,是否对专业思想有影响,是否愿意继续从事医生职业时,88%的被调查者表示将继续从医,有8%的学生选择放弃梦想,或者是可能离开这个行业,其中有部分是目前持观望态度的低年级学生。另有4%的答题者表示可能考虑不做医生,但与医患矛盾无关。其中,在愿意继续医学梦想的学生中,仅有9%的答题者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对自己没有影响,其他或多或少都有影响。从积极的角度而言:当前医患关系促进了医学生对提高人文素养,加强沟通能力,增进人文关怀的关注和理解,大家不约而同强调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提到要“学会处理医患关系”,“学会更多的理解、宽容”。同时,也促使医学生更加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不少同学提到,要鞭策自己提高医术,“精益求精”、“看好自己的病人”,从客观上减少因为医术不精而产生的医患矛盾。从消极的角度看,一是当前医患关系将客观上引导医学生个人未来从医行为的防御性。同学们都提到要更多地保护自己,可以想见的结果是未来医生防御性医疗行为的增加和医患之间信任感的缺失。二是影响了医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不少同学说要选择风险小的科室,而不是依据个人对专业的喜好和个人特点来定科,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学科人才培养的不均衡性。总体上看,虽然有不解和困惑,但目前绝大多数的医学生专业思想继续保持稳定,并能理性看待问题,自我加压。同时,现实也确实给医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保护自己”和“谨慎”这样的词语频频出现,这必将导致防御性医疗行为的产生和医学领域创新探索能力的或缺。以下两段话最能反映出同学们的矛盾心理:“情感上悲悯患者,理智上保持戒心,做好自己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尽力做好,学会更多的理解、宽容、感恩、在专业上更加谨慎,也要学着更好的保护自己”。

2.从医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当前医患关系客观上影响了医学院校未来生源。医学领域从业人员对于医学专业的正面评价和肯定的态度减弱,势必影响到行业信誉和影响力,客观上动摇了医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也就是学校最看重的生源。从未来角度看,这比动摇现有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将更可怕,也更深远。子承父业是中国的一项传统,但在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的第四次医师职业状况调研报告中,仅有6.83%的医师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不希望的比例高达78.01%。在前三次调研中,这一比例分别为53.96%、63%、62.49%。此次陡升至78.01%,再创新低。[3]针对于此,我们在深度访谈中也特别关注了这个话题,当被问及是否会推荐亲戚的小孩读医,68%的答题者明确表示不建议,“坚决不会”,甚至要“远离医疗系统”。另有12%的答题者表示会建议,因为他们认为任何行业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要客观看待。有32%的表示,不会干涉意见,但是会客观分析行业的利弊,由小孩自己做出选择。中国有句古话,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可见救死扶伤的医学在古代就拥有的至高地位,医学所面对的是人,人体的复杂性决定了这门学科的高难度和技术性。一个国家需要一群优秀、素质高的人,用优秀的医疗服务水平拯救更多的生命。而近期,教育部网站刚刚的研究生招生国家分数线显示,医学分数线连续3年保持每年5分的降幅。这一现实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医学人才的缺乏必定会影响医学学科的发展,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而演化为医患矛盾的更深层次原因。

二、加强当前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状态关注,积极疏导,正确理解和认识医患关系。在当前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信息的传播爆炸性呈现,医患纠纷事件第一时间迅速传播并放大。特别是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屡屡出现的医患矛盾,让医学生在诚惶诚恐之余更增添了对所学专业以及今后从事职业的怀疑”。[4]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医学生健康职业心理形成的关注,加强疏导,帮助医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医患关系,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和医生职业的责任感。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的最基本人际关系,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是由医疗资源投入、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少数媒体的不实报道等多种综合因素所造成的。但医生始终是医疗行为的主动实施者,是医患关系中的“主角”,积极的医师行为会营造积极的医患关系。[5]作为医学生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从自己做起,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医患关系,通过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提升专业能力,学会更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为改善医患关系尽到自己的努力。

2.要培养学生甄别信息和辩证看待事情的能力。比如不少同学都谈到避开高危科室。在网上,耳鼻喉科被不少医生列为了“医院暴力”的高危科室,但实际上危险是相对的,耳鼻喉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德辉副院长在3月7日《医学界》主办的医患沟通和极端事件预防研讨会上,就对此给出了应对方法和技巧。像这样的一些信息就需要及时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认清问题。处于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实际,拓宽途径,提高效果。

三、结论

在医患矛盾频出的大环境下,作为医方,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己所能,以专业的医学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去治疗疾病,安慰病人。医学院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出这样具有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力军。但医疗领域和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决定了医患关系是涉及到全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问题。在全国两会上“,医改”“、医患关系”始终是代表们热议的焦点话题,相信在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下,医患关系一定会有更大的改观,正如一位医学生的新年梦想中所说:希望有一天医生能心无旁骛地治病,患者能接受合理和准确的治疗。愿医生和患者之间再无隔阂,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态度面对我们共同的敌人———疾病!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医合作高职医学生思政教育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6-01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一、校医合作背景下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校医双方在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在培养方式上具有矛盾性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培养“四有”新人,采取“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高职第一堂课包括“两课”、形式政策课及选修课等等,通过对相关教材的讲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方面。而作为医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医学生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方向性。1972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成立,它曾经对医学教育的本质及目标提出新要求,即必须为21世纪重新设计和培养医生。在校医合作思政教育方面,如何把走近校园的大学生,培养出医院需要的医学人才,如何把培养“四有”新人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医学职业素养方面,这需要校医共同解决难题。

2.校医合作背景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过分重视职业素养培养

一方面,和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目标定位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很难投入大的精力。另外,在整个医疗体系逐渐市场化的背景下,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而这种紧张让人们重新反思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给原有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高职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时候过度重视技能培养,忽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3.学生思政教育以学校为主导,校医双方沟通交流不够深入

高职院校和医院在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深度合作,技能培训、实验指导、实习教学等,校医双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校医双方的合作较少,思政教育基本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实验教学培养中,医院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员工素质和上岗技能的培训,学生的思政教育是由思政课老师和班主任、辅导负责;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后,思政教育主要由班主任来负责,由于学生已经不在校内,学生所接受的思政教育十分有限,而医院已将学生作为一个员工进行对待,校医双方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合作更少,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医双方共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合作,让医院更多的参与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来。

4.高职校医共育思政改革已经启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校医合作的新形势,在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对于思政教育课程,一些高职院校增加了医院文化等知识的讲解,编写了相关资料;或是邀请了医院专家担任思政课程兼职教师,很多高校开展校医合作思政课题改革课题研究;在于医院联合中学习社会知识,同时医院也可以在过程中宣传自己的文化,实现双赢。

二、加强校医合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1.深化教学体制改革,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很多决策都受到政策的影响,为了在校医合作模式下能够更好的增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相关领导应该着力进行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实践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为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双方合作,组建过硬的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因为所讲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的教学性不强,在校医合作的模式下,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医院的专业人才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培训,以生动的事例丰富的经验来打动学生们,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3.积极利用网络载体

在校医合作模式下,学生比较分散,这就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作用,突破时空限制,搭建校医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平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有关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校医合作方面的相关信息。可以利用 BBS 和博客,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校、老师、医院的提出意见、建议甚至批评,也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的苦与乐、得与失、爱与恨得以宣泄。当然,这种环境下,教育者就要把握好方向,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归宿就是走向企业第一线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因此,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和认同医院文化,迅速变成合格的“医院人”,就必须突破单纯校园文化的“象牙塔模式”,面向医院,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的对接和融合 , 从而强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内涵和目标管理。

参考文献:

[1] 钟小燕, 甘迎春. 校企合作背景下提高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J]. 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3: 153.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2007年8 月31 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是人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也是心理渐趋成熟,实现初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医学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我们更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应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科技革命,网络信息的资源丰富、时效性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及网络的全球互作用,使医学院校的政治—思想—道德为中心的素质教育,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形式转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把科学思想和正确观念通过生动、快捷的途径传播出来,积极拓展思想道德工作的空间,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1、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专业特性。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将要从事的是与人的性命攸关的职业,对于他们来说,在学做医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学会做人,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与良好的道德素质。另外,医学教育有较长的实习时间,医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实习点辅导员老师不可能在身边, 学生与社会上的人和事接触较多, 生活也比较艰苦,各种思想问题更容易暴露出来, 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医学院校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好每个环节,真正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现在的医学生, 年龄偏小, 阅历较浅, 缺乏社会经验, 对国情民情不甚了解, 极易受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党的威信, 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损失, 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巨大冲击, 一些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 有的玩世不恭, 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

3、部分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玩游戏、交友聊天是学生上网的普遍现象。qq 是医学生网民最主要的网聊工具, 其次是使用聊天室、bbs 和其他网聊工具。话题大多是以情感、明星及校园生活为主, 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

4、当前,医学生的人格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独生子女已占很大比重,大多数独生子女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缺乏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性格孤傲,禁不起打击和挫折;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造成的医学生活差距过大,给许多医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医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大学扩招和经济改革带来的就业压力,更成为一直萦绕在医学生心中的不解之结;青春期的特征在成人化的大学阶段变得更加突出,恋爱的进程也不尽一帆风顺。

一项对医学生的调查表明,医学生中癔病、抑郁、疑病构成逐年上升。医学生中存在的这种人格品质,对其将来所从事医生职业是极为不利的,很难委以大任。

二、互联网对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1、消极影响。

(1)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部分学生不能自控而沉迷于其中, 严重影响了学业, 使学生变得颓废。

(2)网络成瘾现象增多、“网络成瘾症”出现:网络主页制作优美、内容丰富、图文声并茂和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医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特别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无节制地沉浸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对网络产生依赖,极易“上瘾”,危害学生。调查显示,大约有3/4的学生承认出现了与成瘾有关的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状。这势必对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3)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错位。医学生平时学习任务重且枯燥无味, 很多同学都通过网络来放松自己的神经, 舒缓学习的巨大压力。然而,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很强的接受性和不善排斥性, 这必然造成不同的文化、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在学生中经常发生冲突和碰撞, 加上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善,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 必定会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进而导致部分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紊乱和错位。

2、积极影响。

(1)网络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可以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的效率。实习阶段的医学生比较分散, 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我们又完全可以借助电子邮件、网站、即时通信工具(如飞信) 等方式与学生随时接触。此外, 也可以利用qq等这样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用这样的方式容易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传统无法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现代网络的医学教育资源广泛、多样, 医学教育内容更新速度快, 能够接触到世界前沿科技, 能让医学院校的辅导员适应新形势, 把握新特点,掌握新时期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高点。

(3)扩大了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 人际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网络为医学生提供了更为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医学生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扩展了医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创造出许多新的社会关系,使医学生彻底地从封闭的小圈子走向一个无班级、学校,甚至无国家、种族界限的更广阔空间,让自己得到更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4)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现代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手段为一体, 向世人以立体化全方位的形式展现了它的魅力,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从网上看到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新闻以及相关的信息评论,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利用,加强引导。通过网络的文字、声音、图像向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既快捷也便于学生接受。

(5)能够运用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保密,促进医学生积极袒露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和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实现较小阻抗甚至于无阻抗的思想政治教育。

(6)可以根据求助者的需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转化成现实环境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三、因“网”制宜,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上“新平台”。

1、对医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与辅导

(1)加强医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依托医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实现,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首先,要用正确的理论教育引导医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要着力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内化其自身修养,而且要增强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再次,通过开设上网引导课和网络知识讲座,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当中,教育医学生识别垃圾信息,提高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同时组织医学生参与网络话题的讨论,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不良信息对自身和对社会的危害,有效利用网络可以避免沉溺网络、避免不良信息的潜在危害。

(2)加强医学生网络责任教育。

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一方面有利于医学生开阔视野,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更为全面地认识世界;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与抵御力,很容易沉溺其中,对自身良好网络道德意识、网络责任感的养成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为此,辅导员要正确引导医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加强医学生的网络责任教育,提高医学生网络价值观念,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需要。当医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网络行为的主体,认识到自己的网络责任,就会自觉遵守网络规范,自学抵制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维护网络社会秩序。

(3)加强医学生自律意识教育。

网络带给医学生生活、学习方面的冲击,使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存在的弊端就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他律性与大学生自律意识存在着相互矛盾,问题的核心就是在于要加强大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培养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自律心理机制,从而建立起医学生自我独立的道德意识规范。培养医学生个人言行的自我约束力及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网络行为的能力。

2、健全医学院校网络管理系统。

(1)依靠网络系统的支撑。

建立并完善国家、省、高校三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作为实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并由所隶属的部门负责落实网站建立、运行与维护的费用。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医学生在人-机-人互动中没有阻碍发生。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信息过滤。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信息过滤,对医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立场,杜绝一切反对党反对人民的思想,对不良言论及恶意信息及时的处理。可以利用校园网的i p 地址,对出现问题的信息线索进行追踪、搜索及定位,对存在问题的i p 追踪到具体寝室具体学生,对于网络行为存在偏差的大学生单独进行询问,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

3、建设高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1)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由于学生在网络的影响下,视野更广、要求更多、意识更强,因此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富有敬业精神的思想教育队伍。要把那此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年轻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仅让他们的热情感染大学生,让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而且要让他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去在实际活动中指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另外,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现有辅导员队伍的理论和业务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

(2)培养运用网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素质复合型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队伍,不仅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网络学习能力、教育方法和手段,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在网络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壁垒,抵制不当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网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此,一是要尽快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解疑排难;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4、鼓励医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

在校园网中, 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设置思想理论学习专栏和思想论坛。选取一些思想素质好、电脑技术过关、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来建设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使学生积极占领、主动利用网络阵地。这些人是全体医学生的代表,知道学生关心的热点、存在的问题。由他们参与网站管理, 在设计栏目以及选取题材方面, 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筛选网站内容, 写学生所想, 讲学生所讲,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对医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也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引导学生。

(2)充分发挥网络的交流功能。

利用bbs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积极引导网上舆论,营造和谐规范、充满活力的绿色网络环境。在bbs 中,设置领导、辅导员老师板块,让大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发帖、回帖、讨论的交流习惯,在板块和栏目中增加学生干部管理员,专门设置国内外相关大事、民生问题、发起投票或者讨论专区,通过学生参与交流、形成互动的方式,发挥网络的学习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5、及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转换成现实的面对面的思想帮教。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医学院校自媒体改变了医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学习,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模式,把思政教育与自媒体相结合,做好医学生思想工作。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思政课教师研究思政教育规律,以医学生为主体,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刻苦学习与关心社会相统一、崇尚自由与舆论导向相统一,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完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促进医学院校健康发展。

1当前医学院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医学院校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勤奋上进、视野开阔、开放自信,但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清。他们常通过QQ、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发表言论,有些医学生爱发表稀奇古怪的观点,以吸引他人注意力。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会在无形中损害政府形象、学校名誉、学生声誉等,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发展。

1.1思政地位不牢

党中央把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政治工作常抓不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党[2015]31号)指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不受影响。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些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不够,认为学好医学专业知识才是医学生谋生之本;医学生也认为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就很费劲,哪有时间去学习思政课,导致医学院校思政课常流于形式。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态度:不是削弱,而是加强。

1.2工作体制不健全

当前医学院校思政工作体制不健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思政教育就要从常规教学入手,以保证思政课顺利开展和落实,同时医学院校各部门之间也要协调沟通,把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思政处等机构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1]。针对多元化思想对医学生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应主动、积极地引导和协助医学生去伪存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仁爱、济世精神,培育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增强医学生职业精神。

1.3教学效果欠佳

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社会服务,这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同时医学院校思政课还包括校园文化课、党团培训课、社会实践课等。由于思政课教学中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学内容虽不停地被改动和充实,但教师不愿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欠佳。此外,西方错误的思想影响了医学生的思想,致使有些医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和奉献精神。

1.4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若教学方法采用不当,将挫伤医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医学生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以典型的医疗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医学生思考问题,增强其解决问题能力;而不是空谈大道理,不注重发挥医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个别医学生对教师的空洞理论产生厌烦或抵触情绪。

1.5教师队伍不稳定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与其他非专业性质的高校相比,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被边缘化有关。有人甚至认为思政课无用,当医学生出事后,院领导才意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这时的思政工作者常被认为是“消防员”。由于他们常受到冷落,工作不顺心,加之在评比和职称晋升上没有优势,有些教师转到其他部门工作,这与要求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思想政治过硬、学识渊博、善于沟通的思政工作队伍相距甚远。

2自媒体时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特点

自媒体时代医学院校应做好医学生思想工作,把握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特点,提高医学生使用自媒体能力、信息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其上网成瘾。

2.1思政教育的空间性

教师应发挥好诸如教室、公寓、实训楼、图书馆、餐厅、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的作用。教室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场所,教师要做好医学生考勤工作和课堂考核,维护好教学秩序,让医学生参与到学风、班风建设中来,不断强化其职业精神培养。公寓是学生休息和与人交往的场所,要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规范公寓管理,引导医学生文明交往。同时,可利用实训楼、图书馆、餐厅、体育馆等校内公共设施举办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等,陶冶医学生情操。利用网络快捷、高效作用,把校园网建成医学生展示个性及为其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的平台。医院是医学生通过专业实习来检验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对于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医学生潜能、提升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医学生还可以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参加送医下乡活动,与残疾人福利院、敬老院、孤儿院建立长期关爱关系,弘扬医学人道主义。

2.2思政教育的转变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本质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和人的需要全面发展。医学生不仅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对象,还是思政工作主攻方向。思政教育要弘扬、培育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使其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2]。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尊重医学生个性,多为其提供展示机会,使其发挥特长;转变思想,把思政教育与医德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注重对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自媒体时代,医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较多,但又缺乏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易认可西方媒体宣传的价值观,对我国政府的观点或做法不理解、不支持,这就需要医学院校多与国内兄弟院校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合作,通过交流,使其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学会包容,自觉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想[3]。

2.3思政教育的开放性

传统教育通常是在半封闭条件下进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授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跟着其思路走,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但在自媒体背景下,医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多,既包括有价值的信息,也有诱惑、有害信息,医学生若缺乏信息甄别能力,就会深受其害。虚拟网络隐藏了对方的真实信息,减轻了自身责任,又满足了虚荣心。对于自控能力差、判断能力差的医学生而言,如果陷入网络不能自拔,久而久之会出现人格异常和心理扭曲。对于这些医学生,思政课教师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让医学生在阳光下进行网络交流。同时,医学院校要认识到校讯通、微信公众号对学生的作用,通过传播正能量激发医学生斗志,使其坚守社会主义医德原则,为社会服务。

3自媒体背景下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思政教育上要紧跟时展步伐,依托网络信息化,对出现的新情况做出积极回应,使思政课教学充满活力。

3.1理论创新,更新思政教育理念

当前医学生的思想受各种思潮影响,医学院校要把思政教育做扎实,需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思政教育不缺乏指导理论,缺乏的是可操作理论。有些理论因理论性太强,难以指导医学生实践。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创新的勇气和宽广的胸怀,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从教风、学风、医风方面把握学生的动态、新思想[4],汲取、借鉴西方医德思想理论,构建适应我国医学生需求的思政教育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既要保障医学生的正当权益,又不能压制医学生的个人需求;既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又要培育他们专业技能。教师如果一味强调“大公无私”,不仅会给他们带来困扰,还会使思政教育陷入困境。为此,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把医学生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医学生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其道德境界,为将来成为合格医务人员打好基础。

3.2内容创新,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思政课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精髓,减少空泛说教,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医疗科技成果运用到思政教育中,使学生信服;深入医学生中,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围绕思政课教学大纲制定适应学生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做到有的放矢[5]。当前网络与医学生联系紧密,教师要利用好自媒体,通过微信群、QQ群等拉近与医学生的关系,引导医学生文明上网,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掌握医学人文技能对医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有利于医学生有效处理医患关系。为此,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选修课,如婚恋心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消费学、卫生法规、艺术欣赏、文学赏析、普通话教程等课程,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满足其精神需求。

3.3机制创新,注重校园文化

建设完善思政教育的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建设一支值得信任的思政教育队伍。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医学院校应针对当前思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创新思政教育机制,如领导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等。领导机制要求校党委切实发挥好以校长为主体的责任,强化行政部门和各系部的育人意识,实现全方位育人;保障机制要求后勤部门购买必要的仪器和信息化设备,以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评价机制就是通过对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指导思想、课程地位、教学质量和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以促进医学院校稳步发展。校园文化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这是学校长期办学形成的精神,凝聚着校风、学风、教风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蕴涵着师生的价值观、文化素养以及校风校训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水平、学校传媒等。干净整洁、优雅有序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师生工作和学习效率。所以校园环境建设要突出医学院校自身特色,遵循“求学、求真、求实”理念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医学生健全人格、兴趣特长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高尚的医德。制度文化包括校规校纪、道德规范、交往原则等,它能促使医学生自我约束。教师可通过护士节、仪式、塑像将校园文化中的医学部分展现出来,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3.4方法创新,稳定思政教育队伍

医学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采用正确、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找新方法以适应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需求,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专题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以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在教学中尊重医学生个性,关心其成长,寓教于乐。根据医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在精神上进行劝导、感情上进行慰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6]。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上不能出现偏差,否则难以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加强师德建设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关键。加强师德考核,对师德差、不愿深入课堂的教师,通过提醒、劝勉等形式,给予批评,对屡教不改的教师给予辞退;引导教师尽快适应自媒体时代的要求,开设针对性和吸引力强的校园栏目,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提高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强化教师对校园网络的监管,使网络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网络秩序[7]。

参考文献:

[1]阮学云.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239.

[2]谢晓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5.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杨宏伟.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方向的研究[J].学术探索,2012(2):178.

[5]况新华,谢华.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创新之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1(4):186.

[6]姚春林.论高校思政工作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J].江苏高教,2014(3):132.

[7]程振设.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134.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海外留学,思政培育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文化交流和人才交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人才、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出国交流深造1。医学作为科学领域中最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学科,集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循证医学、经验主义于一体,是最具多样性和科学性的高精尖学科2。医学生向往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然而,医学生赴海外留学后,一方面面临着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模式等诸多差异的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思政培育的缺失,忽视了文化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3,以至出现文化认同不能有效统一、政治态度相对漠然、远离家乡后心理状况产生浮动,甚至个别人的理想信念淡化扭曲等问题4。本文阐述目前赴外留学医学生思政教育难以开展的诸多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赴外留学医学生思政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政培育方式不能契合专业:特殊性需求医学专业特殊性指“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本领、正确的三观、积极的人文情怀;同时,应对医学知识、社会及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但缺乏对赴海外留学生留学前针对性的专门培训,缺乏专业的教师资源、配套系统的体制机制及整体性思路或明确的指导意见。医学思政教育课程的构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得思政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系统规范,游离医学属性之外,不具备兼容益彰的实效性。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赴外留学分自费和公派两种模式。公派留学生原学校或原单位要对派出的留学生承担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因此,在教育方面,可以做到责任到人。而自费留学生因离开学校或尚未落实用人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关系待定情形。因此,对自费留学生的思政与人文方面教育、跟踪管理相对更为薄弱。留学前,学生专注于外语和医学专科水平的大幅提升,行前教育未配置留学前的思政课程。留学期间,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导致自身价值观和自我意识模糊5。与此同时,在主观上,大多数医学生在课业繁重的情况下,陷入“唯专业论”的羁绊6。受地域空间限制,国内教育部门无法面对面地实施有针对性的动态教育。综上原因导致思政教育滞后和脱节,处于边缘甚至空白地带。这意味着精神引领或者道德教育的弱化,加之国外复杂的思想文化冲击和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可能对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消极影响,衍生出各种思想政治问题。目前,不论高校相关单位还是出国留学的辅导组织,对赴外留学生的教育辅导,也仅限于外语辅导和专业知识辅助,对出国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状态缺乏前瞻性引导,缺乏动力和责任感,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常态化思政教育工作机制。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思政教育属于意识形态塑造的学科,传统思政教育所采用的方式是理论直接灌输型教育,教学较为呆板,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医学生日常专业繁杂,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只能徒增医学生的“学习重任”,不仅难以在赴外留学医学生中得到好的反响,也更难以实现其价值的深入发掘,进一步造成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缺失。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过程,注定是主体知识、认知、意识形态不断碰撞、重建的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价值导向应更加多元化,但时空局限形式是开展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点之一,传统单一的思政课程教育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医学留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不仅不能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还可能会使得留学生陷入困惑,增加学业负担。

新时代赴外留学医学生思政培育的有效路径

针对目前留学生思政教育现状,为了夯实思政教育基础,提升培育实效,筑牢思想防线,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确保海外留学期间既能获取西方先进的医学技术,又不被其所谓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异化,笔者以为应着手从以下方面完善培育体系和路径。更新管理模式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针对公费留学与自费留学的情形分责任主体进行管理,公费留学采用单位为主管理模式,由原学校或原单位对派出的留学生承担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出国前采用多种方式、途径了解留学生出国前的思想动态,在留学阶段加强跟踪,不断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自费留学则采用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助力的共育模式,需要整个留学教育环境中各主体协同管理,在出国前接受课程培训,树立稳定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将在出国后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留学期间持续接受各主体思政教育知识传输,归国后强化教育,保证思政教育在整个留学阶段的有效性。增强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政教育认同意识:在面对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过程中,新时代的赴外留学医学生应时刻保持自我思想的警觉性,唤醒文化自觉、找寻文化身份、重建文化自信,这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非常有代表性的《红海行动》《战狼2》《万里归途》《中国医生》等影视作品,无一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族自豪感。这些红色电影的兴起,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素材资源8,给赴外留学医学生展示我国对人民的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对“国人有难,上下一心”的团结精神等,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9。结合当今形势,以全民抗疫为契机,及时跟进找到赴外留学医学生感兴趣,有触动,有共鸣,更关心的有效结合点,做好对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在开放中吸取异质文明,在包容中消化异质文明,在多元中更新自身,实现文化认同。构建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政教育针对性方式:应积极为海外留学的医学生创造思政学习环境,完善课程管理系统,配备中坚师资力量,协同医学人文等交叉学科,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体系。在日常学习中,将医学生思政与人文教育内容同医学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得三者相辅相成,让其在专业层面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同时要结合医学专业平台和学科的独特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在思政教育标准建设上,以培养高素质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思政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以及医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医学生专业需求和职业道德为出发点,构建“思政融通”的模式,在内容上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让思政教育与医学生技能训练、岗位实习、职业道德等内容相融合,打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体,形成思政课堂与专业塑造协同发展的育人育才机制,实现思想引领与专业学习的统一。最为主要的是在教育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因势利导,将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互贯通,增强思政教育的向心力和辐射效应。在新时代,高校应当积极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性、网络性、素质性的维度10。推进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中国赴海外留学医学生群体出现的各种问题,催生了留学生思政教育急需加强和改进的探索课题。目前我国对赴外留学生思政教育系统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于赴外留学医学生学习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构建中国赴海外留学医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需要建立教育培训中心,形成以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同时加快推进“一本书、一门课程与一个阵地”的留学生预备班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进程,并兼顾国外教育场域,提前打好防“疫”针,增强免疫力;要加强后续跟踪,充分了解留学生出国前的思想动态,形成教育链条,达成全程育人防变的目的和效果。与此同时,还要打造三位一体的思政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助力的共育机制,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其在所接触的人群间形成良好的氛围,进行正确思想观念培养孵化11。要强化海外留学生思想动态监管,每3~6个月进行一次云家访,对其意识形态和思想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定期与家长、学生开展网络交谈的方式,持续给予留学生爱国理念的传输教育。应时刻提醒留学医学生,自觉抵制国外金钱至上的私欲观念侵蚀,在复杂的地缘环境中站稳政治立场脚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注重自身安全,圆满完成海外留学任务。在留学医学生归国后,还应进行思政课的再教育,使其思想能尽快回归净化,释放留学的医学知识技术能量,为实现健康梦、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打造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创新的多维度:随着网络媒体时代以及网络授课的到来,加上国际疫情的严峻,网络新媒体成为赴外留学生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工具,使得课堂授课由面授逐步转向网络授课,这也促使学生从“填鸭式”的课堂教育逐渐转化成自我式学习语境,以适应互联网教学模式。思政课也应该顺应这种社会和教育形式的变化,积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要充分发挥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功能,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13,组建留学生群体自己的账号,努力构建一个专业团队运营账号。通过视频、文字、语音、动画等新颖活泼的形式,组织思政网络教学,及时提供日常政策和信息。同时,可以在留学生中举办微电影短视频等比赛,展现他们在海外发生的故事,提升精神的传播力量。总之,应采取多渠道、多样化、多媒介、实时性、续贯性的思政教育方式,加强海外医学留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主线14,引导学生们积极沟通与交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自觉抵制落后、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确保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出国不忘初心,留学留心在家”15。留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赴外留学生在出国寻求更高的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也会受到更多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冲击。所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政教育应贯穿始末。通过系统、规范的教育,让新时代留学医学生冲破思想壁垒,加强留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国家荣誉的认同感,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通过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实施针对性强、个体化的教育方案,以求更深入地了解并指导赴外留学医学生的思想活动和政治素养,从而构建系统、完整并可持续发展的思政教育体系,方可为国家培育更多技术精湛、政治坚定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慧敏,赵明月,张安涛.出国留学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指导体系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1(5):52-56.

2.鲁曼,郑志杰.全球化背景下医学生培养基本要求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5):425-428.

3.张妍.我国公派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21.

4.王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5.周雯雯.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影响及应对[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1(4):41-48.

6.李芸.医学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22):87-88+174.

7.潘江江.高校对出国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思考[J].决策探索(下),2020(1):47.

8.蒋萌萌.红色电影资源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战狼2》为例[J].长江丛刊,2019(31):168-169.

9.殷衍韬.跨国叙事中的新英雄主义与国族认同——以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为例[J].艺术教育,2021,(4):118-21.

10.周茂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10):1-3.

11.张星.数字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2,22(5):76-82.

12.范全越.自洽与利导:新媒体时代高校"微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68-71.

13.覃德泽,李立信,李立礼.大学生留学报国情怀的培养途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12):67-68.

14.王磊.民办高校出国留学学生思政教育探索[J].成才之路,2021(4):6-7.

医学思政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背景;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教育改革

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在高职医学教学中,利用课程思政,能够打破各门课程的“孤岛化”困境,让思政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共同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医学专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医学课程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点,在医学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政资源,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背景下,需充分挖掘出医学专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让课程思政能够融入医学专业教育全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之间的相辅相成,发挥出医学专业课程的育人导向价值,让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成长。

一、医学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医学灵魂———医德

药王孙思邈提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医者的主要责任是解决众生疾苦。作为医生,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更要用高尚的医德来对待每一位患者,医德是医务工作者需要遵守的基本职业准则,从医学这一行业出现后,医德就相伴相生,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医德是一项重要的思政元素,需高度重视。

(二)医学自然属性———人文精神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身为医者,要关心、关怀患者。其实,无论是在中西方医学中,重视人文都是一项基本传统,希波克曾经提道:“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是医学。”如今,医学正在朝着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发展,在疾病的治疗中,社会、心理也是需关注的重点因素,从这一层面而言,现代医学高度关注人文关怀,在目前的医学专业教育中,医学伦理等人文精神备受关注。

(三)医学哲学———对立统一

在医学领域中,医学哲学也是一个重要学科,这是医学、哲学的分支之一。哲学能够为医学提供指导,个体的生命涵盖“身”“心”组成,既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具备健康的精神。医学解决的是人的身体问题,哲学则解决的是精神角度的问题,从某种层面来看,哲学与医学有普遍联系。医学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其中涵盖大量的哲学思想,尽管医学迅速发展,但目前对于很多疾病的认识不够全面,未找到根治手段,因此,在医学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医学的不足,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教育的改革

(一)明确课程思政改革主线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教育的改革,需基于医学专业的特点与服务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明确课程思政的实施主线,即“践行仁心仁术,塑造家国情怀”。在医学教育的进程中,需挖掘医学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职业担当、道德追求与理想抱负,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让学生成为爱国爱民、开放进取的优秀医者,在工作中,能够践行悲天悯人的情怀、奉行救死扶伤的意识。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校方面需定期举行关于“大国道路”“世界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报告与讲座,帮助教师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鼓励教师借助“学习强国”“灯塔-党建”等APP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定期举办思政学习竞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激活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强化教师的思政教育观念,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共同备课”“微信”等形式与思政课教师沟通,树立起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展教育眼界,能够从医学专业知识中看到教育的本质,挖掘医学专业的思政教育资源,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中,发挥出榜样的力量。作为专业课教师,还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要有专业的育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主动学习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从中获取道德元素,用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学生从医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院校的医学教育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系统、严谨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医学教育有着实践性、长期性的特征,针对医学专业内容,传统硬性思政教育方式很难奏效,甚至导致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根本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将学生作为统一的主体来开展教育,实际上,个体的状态、思想水平会受到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千篇一律的思政教育模式会严重影响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医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环节中,要尊重该种差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发挥出医学生的创造性,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学生教学管理反馈制度”等,发挥出班委会、自管会、学生会的管理、教育和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主体认知,以此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针对医学生的教育,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主体认知,主动发现隐藏在医学知识背后的伦理特征和人文元素。在医学专业教育中,要改变以往“重专业、轻德育”现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彰显出学生的道德个性,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优化,让医学生可设身处地了解患者的境遇、心态与愿望,了解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各类因素,掌握医疗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法律问题。同时,关注学生沟通交流、人机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育,让课程思政回归“人”的主体地位,根据社会诉求来调整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方式,从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层面培育。

(三)优化课程思政模式

首先,传统的思政教育更加侧重“循规蹈矩”,这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然而,对于医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其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在医学的进步下,医学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事物,他们不满于传统的灌输式思政教育模式。这就要求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从传统灌输式教育转化为主体式教育,让学生掌握事物的正确分析方法,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合理剖析,围绕医药卫生行业的热点来推行案例式、交互式、启发式的课程思政模式,活跃课堂的氛围。其次,将“重才轻德”转化为“综合素质”型。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医学教育中,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分离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思政内容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低调,育人功夫不深,只能解决学生的基础思政道德问题。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需在医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做事、做人,培育学生的顽强意志。再次,改传统封闭型为开放型。当前社会中的医学专业办学主体表现出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医学专业教师要立足于该种开放式的环境,探索符合当前医学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团学工作、党建工作、文明创建活动进课堂、进学校,将课程思政与社团管理、日常管理、宿舍管理等结合,打造出全面覆盖的思政教育格局,为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最后,打造多元化教学平台。在信息化时代中,网络信息渗透至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层面,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打造出课程思政教育平台。网络中的资源丰富、信息量大,高职院校要将互联网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整合现行网络资源,将人文教育与课程思政充分结合。再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网络资源辨别能力,使之能够合理、科学的用网,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有机关系,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关注学生成长实际。随着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实施课程思政时,不能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与新媒体平台结合,强化人文教育、思政教育,让课程思政能够深入各个层面。

(四)构建“大思政”实践基地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内容,既对理论教学有严格要求,对于实践活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要挖掘各类思政教育资源,打造出共建共享的“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首先,发挥出学校与实验室的育人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状态,主动发现问题,潜移默化渗透思政内容。其次,发挥社区基层实践育人作用,主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在假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基层服务,促进专业、实践之间的结合,如社区、医院的义诊活动,传染病防治义务宣传活动等。让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拉进了学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再次,建设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多方资源,争取多边力量的参与,打造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实践基地,突破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尊重医学生主体作用,带领学生进入纪念馆、地方博物馆、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等,领悟医学事业的神圣使命,以思促变。

(五)拓展课程思政育人渠道

课堂是医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在用好课堂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其他的教育渠道,形成协同效应。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缩影,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具有明显差异,与其他院校相比,医学院要求高、学生学习压力大、治学氛围严谨,整体文化的建设也是传统、务实的。对此,应当以医学生后续发展为抓手,为其量身定制校园文化,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问题活动,发挥典型事迹作用,建设宣传栏,定期开展先进人物报告会,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发挥出示范教育的作用,示范教育有正面的示范教育、负面的示范教育,正面教育能够起到激励、引导作用,容易引发学生的效仿,负面教育则可起到警示作用。具体来看,可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挖掘身边人、身边事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出共情效应,身边的榜样力量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可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来校做报告,与课程思政结合,使学生可从专家、学者的科研事迹中积累经验。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课程思政强调协同发展,其教育成效会受到宏观社会因素的影响,综合类院校在社会学、哲学方面的师资力量过硬,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成熟的实践经验,通过与此类院校的人文交流,可学习其课程思政实施的经验、做法,汲取成熟经验,也有助于拓展医学科研的视野,找到发展的新方向与新领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学习满意度,共同助推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顺利实现。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通过课程思政,能够打破思政课教学的“孤岛”困境,让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同向同行,以顺利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医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在医学课程教学中,需挖掘各类思政资源,通过理论、实践之间的结合,为学生传递“科学研究精神”“医学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发挥出医学专业课的育人导向价值,实现价值引导、能力培育之间的统一。

上一篇:中学教学资源范文 下一篇:社会经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