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09 16:30:20

医学生职业发展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1篇

调查显示2005年以后毕业的医学生职业分化显著,动态化程度高,占66.7%的毕业生有跳槽离职倾向,且跳槽频率高;对就业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回报持不满意态度的占50.0%;职业发展专业化程度低,仅30.6%,其中能正确掌握医学技术、有进取心、能胜任医疗工作的占49.7%;技术能力一般,需要努力才能勉强完成任务的占到了25.0%。2000~2004年期间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的占42.5%,他们重视个人发展权,在团队中以辅助者的角色出现,注重参与和知识积累,重视单位为个体成长所能提供的条件。1995~1999年期间的毕业生,专业化程度高,从事医学和专业管理工作的占71.4%。进入此阶段的医学毕业生,个人创造能力快速成长,在创新团队中的地位稳步提升,经济收入稳定。1994年以前毕业的医学生,经过长期的医学和社会实践,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其他知识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个人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成为单位知识创新的中流砥柱,职业发展较好。其别优秀、专业技术高超、已成为技术骨干和业务专家的占到33.8%;表现优秀、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占45.3%;熟练掌握技术、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力的占12.9%。在医疗岗位上的医学生,普遍感到精神压力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假期和夜间值班工作负担重,但对职业的发展前景比较有信心,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比较满意与满意。

2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困惑

2.1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现实的差异性

医学生大多在校时都进行了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规划,但高校扩招后的医学类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得不面临非医学临床岗位的选择,社会上的各类医药企业已成为医学类毕业生的择业对象。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表现出差异性,职业匹配度差,全新的工作使医学生毫无职业发展的思想准备,导致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加之职业发展规划调整不及时,一时难以胜任岗位工作,形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

2.2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性

由于医学院校存在着专业口径细、技术专一、知识面窄、各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不对等等问题,使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类型以及质量方面造成不符合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需求。在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前提下,对医学生的职业定位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职业目标难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相匹配,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被不相匹配的工作弱化,导致创造性工作少,完成任务式的应付性工作多,不能进入最佳工作状态。他们感到没有归属感,心态不稳,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压抑了部分有潜质人才的成长与作用的发挥而阻滞职业发展。

2.3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及工作单位内部权益的不均等性

研究资料表明,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导致其收入差距悬殊。同时,相同地区或相同单位同等级别的医学工作者中,收入高低的差距也较大。收入差距是引起职业不稳定的直接因素之一。在工作单位内部,往往还存在着其他权益的不均等。权益的不均等性,导致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医疗行业属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但由于受行政管理体制等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我国医疗行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存在“重权力,轻专业、轻学术”的现象。在资源配置中行政管理等权力部门占大部分比例,资源的配置权基本掌握在行政部门和权力人士手中,造成个人专业发展上的条件不平衡,影响专业人员职业发展中正当竞争的积极性。

2.4职业发展与创造能力的不对等

在有些单位或部门,存在职业发展与创造能力、人才素质和实绩的不对等性。如工资制度、晋升制度等,缺乏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没有给每一位员工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论资排辈和“大锅饭”现象严重。员工没有自我激励与自我实现的愿望,抱着“等”的态度混工作,不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不敢把成功作为需求,无明确的奋斗目标,职业发展乏力。调查发现,员工对其职业发展感到最不满意的是“晋升制度”。

2.5继续教育与岗位工作的冲突性

继续教育是一种针对性强、效益高、间歇性进行的终身教育。事实证明继续教育是医学毕业生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可使医学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不断提高,以满足自身核心素质和拓展素质的要求。脱产培训是较好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可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提高某项理论、技能和创造力,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专门人才的肯定。但职后的脱产培训等继续教育,往往在时间上与岗位工作有一定的冲突性。参加脱产继续教育人员学成后的岗位安排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存在形式化的倾向,致使许多医学类毕业生无法得到新知识补充,知识老化现象较严重,使职业发展缺乏原动力。

3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学校教育对策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创造力教育,使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的需要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改革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有效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载体。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创造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内容,同时要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并用直观教学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在课程体系中还要适度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人文素养。其次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投入。再次要增加有利创造力开发和职业发展的团学活动等,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教育环境中得到不断提升。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适应创造性教育的教师,以满足培养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

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创造型教师,从大学教育环境上保障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成效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想象一个自身没有创造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教师,是无法胜任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学生这一重任的。一个创造型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职业发展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3帮助学生搞好职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岗位修订职业发展规划

在低年级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都要经过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下降等几个阶段。医学生毕业选择工作正值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应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并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一旦确定职业和岗位,就要修正在学校读书时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更具现实性和实用性。学校可通过职业发展信息系统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3.4加强“救死扶伤”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高校要重视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正确认识和看待权力、工资、晋升、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等,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乐于奉献的关系。教育学生医学是人学,医学是为人的生命和健康服务的。教育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应坚持和发扬奉献精神和必要的自我牺牲精神,努力奉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积极履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和增强其医德感情,使学生把挽救患者生命和治疗患者疾病视为自己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的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救死扶伤”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道德原则。

3.5建立职后导师制,鼓励学生与学校建立职业发展信息联系,并通过导师解决终身继续教育问题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 创造能力 职业发展 相关性 研究

创造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职业发展获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医学生创造能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开发医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医科大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推动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医学生创造能力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我们于2009~2010年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温州医学院学生。在校生为大一至大五的医学专业学生,共调查1358人(次),其中分专业不少于30人;毕业生每专业问卷调查60人,其中毕业不足5年、毕业5~10年、毕业15年以上各20人。

2.研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典型调查等研究方法,由学生自行填写无记名问卷、召开学生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方法获取数据。

(1)问卷设计:按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标准,分专业、年级设计问卷调查用表。

(2)调查内容:①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②医学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③医学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创造能力的关系等。

(3)本调查在校生共发出问卷1358份,收回问卷135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353份,占99.63%。毕业生共发出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55份,回收率为79.69%;有效问卷239份,占93.7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医学生的创造能力

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指在医学行业能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研究认为:敢干冒险,意志坚强;喜欢观察新事物,对新的事物有好奇性,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喜欢联想,有一定的想象力;敢于质疑、喜欢创造,具有自信心、乐意做有挑战性的工作等,是体现创造力的重要特征。据此我们于2010年9月对860人(次)医学生自身创造力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表明,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倾向,在“喜欢尝试、创造,乐意做有挑战性的工作”等方面,自我评价较高。78.84%的医学生已具有初步和部分的创造能力,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运用医学及自然科学知识思考问题,但对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尚显不足。在大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则显得相对较差,缺乏创新性,有27.44%的大学生还没有达到这种能力。四项评价同时具备的有259人,占30.12%;四项均不具备的大学生则占21.16%,这说明高校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有针对性,而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医学生对自身创造力的评价统计,平均得分为104.31%,属中等水平,这说明大学生自身有丰富的创造性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知识面窄,社会经验不丰富,特别是缺乏创造性实践,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因而难以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随着医学生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其创造力将会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职业发展成功是每一位医学毕业生都希望实现的追求,但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阶段性分化趋向。调查显示2005年以后毕业的医学生职业分化显著,动态化程度高,占66.7%的毕业生有跳槽离职倾向,且跳槽频率高;对就业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回报持不满意态度的占50.0%;职业发展专业化程度低,仅30.6%,其中能正确掌握医学技术,有进取心,能胜任医疗工作的占49.7%;技术能力一般,需要努力才能勉强完成任务的占到了25.0%。

2000~2004年期间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的占42.5%,他们重视个人发展权,在团队中以辅助者的角色出现,注重参与和知识积累,重视单位为个体成长所能提供的条件。

1995~1999年期间的毕业生,专业化程度高,从事医学和专业管理工作的占71.4%。进入此阶段的医学毕业生,个人创造能力快速成长,在创新团队中的地位稳步提升,经济收入稳定,逐渐重视对单位和创新团队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建议权,重视自已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重视获得团队成员的尊重。

1994年以前毕业的医学生,经过长期的医学和社会实践,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其它知识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个人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成为单位知识创新的中流砥柱,职业发展较好。他们中一部分人在专业上进一步深入,专业技术高超,成为技术骨干和业务专家;其别优秀的占到33.8%;表现优秀,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占45.3%;熟练掌握技术,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力的占12.9%。另一部分人在管理职位上获得较好的发展,已成为管理权威或行政权威。在医疗岗位上的医学生,普遍感到精神压力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假期和夜间值班工作负担重,但对职业的发展前景比较有信心,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对此表示比较满意与满意。

3.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职业发展

创造是人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伴随石器的使用,人们发现了火;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代推动工业革命的机器――蒸汽机的发明等,都是人类创造力的神奇贡献。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一个医学生有没有创造能力,要看他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自学能力、敏锐、独特的观察力、创造性设想和科学分析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破坏、创造性实践、创造性操作能力和优良个性品质等。

创造能力是一个人完成任务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工作效果的基本因素。没有创造能力而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人,容易在任务的压力下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应付性工作,如紧张、沮丧、拖延、回避或敷衍等等,最后都难免要面对种种不利。甚至导致跳槽,失去职业的持续性发展。

该研究表明,在同等竞争平台下,医学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个人创造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创造能力则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想象丰富,情绪高涨、工作主动,实绩明显,职业发展成功的几率大。据调查:思维能随机应变、反应敏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对事物具有独特见解、自信心强、坚持不懈、不怕挫折、具备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生活范围较大、组织协调和相互合作能力及社交能力强的医学类毕业生,职业发展较好。如果不具有从事某项工作的创造能力,在该项工作上职业发展成功的可能性将非常小。

医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更有效地推销自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快自身的职业发展进程,就需要努力提高自已的创造能力。

三、医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建议

1.开展创造能力教育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创造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内容,同时要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突出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在课程体系中还要适度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人文素养。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创造力培养教育方面的投入,使高校具有浓厚的创造性教育氛围。

2.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高校要重视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创造活动一点都不神秘,凡是前人没有做过、想过或前人没有做好的事情,你想了、做了,就是发明,就是创新,这就是创造。培养其自信心,要让学生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相信自己也有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研究和创造。

3.增加创造实践活动

创造的关键在于实践,创造的潜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增加有利创造力开发的各种团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课题讨论、创造技法研讨会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他们对新颖的事物进行创造性联想,激发学生热爱创造学,可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发展。

4.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和职业适应能力

在对医学生进行创造能力培养的同时,高校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和职业适应能力,注重学生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创造能力以适应社会及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曹中秋.大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3):27-28.

[2]刘文霞,叶琳,付丽和等.当代大学生创造意识状况抽样调查与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1-3.

[3]张宏烈,顾晓华.“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29-130.

[4]郝宜胜.职场成功之道[J].中国集体经济,2008,(9):42-45.

[5]张澜.大学生择业观与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对策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12-113.

基金项目: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 (编号:XSZ09004);

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题立项项目 (编号:WSK10062)。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医改 医科 大学生 职业规划

[作者简介]邱勇强(1971- ),男,广西陆川人,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广西 百色 533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90-02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只有站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从容不迫地应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正因为如此,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立足于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时代特点相联系,与现行政策相结合,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可行。结合当前医药卫生行业所进行的新医改,来规划医学生三至五年的大学生涯及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是明智之选,能够真正做到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有效匹配、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医改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要求

我国从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包括了全民覆盖将全体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倾向基层方便城乡居民求诊就医;均等化降低城乡居民患病风险;吃药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用药需求;治病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等几个主要方面,在这个背景下,国家将把资金、项目、人才政策长期向基层倾斜,为医学生服务百姓、报效祖国、建功立业提供广阔天地和新的机遇。基层将成为医学生们职业生涯起步的新起点,也将是他们施展才华、成长成才的大舞台。顺应基层就业的潮流,要求医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也应结合新医改的内容而行。通过对新医改基本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了新医改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要求:

1.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的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最重要的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具体而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成为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基础,也应成为医学生职业规划的立足点。医学生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铭记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从心底里把服务基层民众的健康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核心部分而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关爱病患、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才能够把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才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认清方向。

2.服务基层的功能定位,要求医学生树立基层大有可为的牢固信念,使有能力者脱颖而出。乡镇卫生院在政府主导、农村居民参与以及县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乡镇卫生院的资源为基础,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为重点,为全体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的服务。乡镇卫生院应该具备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行政管理三种职能,这种功能定位对无论哪种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们,都多多少少提出了类似于全科医学模式的要求,就是说他们需具备本专业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应具备预防保健、卫生行政管理的基本素质。所以更要求毕业生们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有所提高。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基层的发展正是其发挥才华的广袤舞台,应更多地鼓励他们勇于积极进取,敢于有所作为。同时,解决好基层缺人的首要问题,就是政策导向要好,留人机制要完善,给基层工作的医学生们提供较好的收入和待遇的同时,为有能力者提供重用和晋升的机会和出路。再者,就要看医学生们能否具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能力了。

3.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要求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实力。基层医院和医疗机构,要想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必须要在医疗技术和服务方面过得硬。一方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实行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度,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紧张问题,是基层医院需要逐步建立和解决的制度问题。另一方面,完善医护人员以专业技术能力、医疗服务质量、业绩成果和医德医风为主要标准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这必然对医学生的理论、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都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政府只有加大医疗投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生待遇,医院、医生不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上,辅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二、医学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盲区

1.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导致前途看不清。不少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总觉得那是毕业前找工作才要面对的事情,而非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始终。加之有的学校老师对这方面的指导不到位,也使得医学生们对前途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只是觉得就业越来越难,但如何明确方向,如何应对就业难的问题,就不会客观分析了,也没有长远的设想和打算。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更是找不到出路,不会设想或者设计自己的发展道路,从而严重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2.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或定位不准。不少医学生在择业就业中或好高骛远,或井底观天。很多医学生采取主观臆断来判断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从而造成一部分人会有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另一部分人又只看到行业发展中医院、医疗卫生机构等很小一部分行业,不了解与医学行业相关的众多新职业和新渠道同样具有的广阔前景,从而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同时,没有运用科学评测方法和工具对自身情况及其身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评估的习惯和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对职业走向及合理定位也就没能很好地考虑清楚。

3.对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不重视。一方面是唯文凭论,认为只要毕业拿到文凭就万事大吉,不愿意多钻研一下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不少医学生认为就业就是看关系。有一定关系的沾沾自喜,没有关系的也只剩下悲观失望、毫无自信的自怜自艾,结果都同样是在学校里混日子、混文凭。所以无论哪种,都只是把外部条件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忽略自身的主观努力,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以后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样必然对自身职业发展极其不利。

4.无提高职业转换能力的意识。如何指导医学生们有效地科学规划大学学业生涯及其以后的发展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充分发挥特长,开拓眼界,提升能力,拓宽职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条件和综合素质,既是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由之路,也会成为他们职业转换能力强弱的不同表现。强者在面临择业时足够自信,无论临床工作或者宣传、管理等行政工作,还是营销工作等,其能力都能拿得出手,把握得住。即使是自主创业也同样有信心做下去,而弱者只会选择医院等单一的部门,无其他择业就业的回旋余地。

三、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医学生规划生涯规划要符合时代要求。一是要充分了解新医改及就业政策的最新趋势和内容,有目的地抓住有利的政策和时机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如新医改的基本内容,国家有关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五项政策和五大计划。同时还有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选调生等其他政策和计划,甚至是对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必要条件、实施步骤的了解等。通过这些与自身发展相关的政策扶持,为自己的职业起步寻求合适的发展出路,这也是医学生毕业后面向社会和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二是要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医学生要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既需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才学智能,更需要加强自己人格的锻炼和道德品质的修养。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时,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应注重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

2.医学生规划生涯规划要突出专业特点。一是突出职业认知,即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目标、职业要求、职业特点、职业道德等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从而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寻找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差距,从而有效地规划职业生涯。二是培养职业意识,即根据职业发展趋势及前沿而进行的规划着重锻炼医学生们提前了解职业、探索职业,并有目的地进行职业实践的职业准备的过程。

3.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体现自我发展。一是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每位医学生虽然以后从事的大多数是医疗卫生行业或相关工作,但因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个性品质、爱好特长有所不同,可利用的自身资源也有所不同,加强自我认识能够为进一步提高职业兴趣,克服不良习惯,挖掘职业潜力,提升职业能力打好基础。二是强调自我发展的需要。每位医学生的家庭背景、发展环境都有所不同,加之对职业的认可又都不一样,所以学会把控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才能有效做好职业规划,不因他人的质疑而放弃自己的坚持,走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使职业发展符合自己的内在需求,及早结合所学专业恰当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经过前期的正确分析、评价后,初步确定与自己特质、能力相匹配的职业是什么,即自己能做什么;通过对环境的分析,提出自己竞争的优势和实力在哪里;同时,看清该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进而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职业起点、目标行业、目标单位、实施步骤等。

4.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确保切实可行。一是具有科学性:运用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和测评工具,以自身认识为基本出发点,科学规划与自身情况相一致的发展目标。二是具有计划性:计划周详,论证严密,包括对职业认知、自我认知,不遗漏任何职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因素,以综合和全面的规划为准绳。三是具有可操作性:每个不同时期和阶段所确定下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实施目标过程和指标上要具体和可行。四是具有层次性: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区分专业层次、阶段层次、内容层次等。专业层次主要针对本专科学生而言;阶段层次是针对大学期间所在不同年级和时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规划;内容层次是针对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或在职期间的发展规划而言的不同规划,如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工作实践能力、考取各种资格证等素质拓展内容等。

医学生在新医改的背景下,结合新医改的基本内容做好职业生活规划,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能为自身提供优良的发展设计,使医学生更加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为将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苟加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8).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5(5-6).

[4]孟润堂,朱国军,龚文举,等.新医改背景下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的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2(2).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4篇

摘 要: 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结合医学生特点,在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总结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探讨利用SPOC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启示。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SPOC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已然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从大学时期开始做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素养与社会实际,从而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目标等[1]。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针对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强、择业途径较为单一的特点,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择业及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列入了高校必修课的行列[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找准职业的方向,并提早制订计划,能够先人一步找到理想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现阶段,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按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已经产生了抗拒心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失去了兴趣,因而忽略了此课程的重要性[4]。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生课业多、专业性强,医学生普遍忽视专业以外知识学习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3.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为统一规范本校本科生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学院自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自2016年起全校统一开设“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为本科生必修课。课程面向全体一年级本科生,针对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进行大、中班教学。课程依照《南京医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求》采取集体备课、授课教师自行拓展的方式进行课程准备。课程内容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书写作及课程理论考核。授课教师为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

在完成第一轮教学后,总结授课经验,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教师资源不足,本课程教学经验不足。

3.1.1课程授课教师主要为辅导员,小部分课程授课为专业课教师及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备课过程中,校级集体备课进行了两次,各学院集体备课数次,以笔者所在基础医学为例,集体备课四次以上。备课使用教材未能统一,授课教师依据授课内容,自行检索授课参考教材,多数参考教材为数据库数据,出版教材种类多,内容杂,无针对广义医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授课组织过程及授课教师的准备过程缺乏统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规范”。

3.1.2课程受众为全校2173名大一学生,分布于25个专业,参与教学且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仅15名,其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者9人,比例为60%,具有本课程教学资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资源不足。

3.1.3在课程班级编排中,由于师资有限,各学院往往采用大、中班编排模式,相比较按专业分小班教学,效果远不如小班教学。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且任教辅导员多为办公室负责人,增加教学任务后,使得任教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3.2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合班教学时,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以基础医学院为例,其中法医、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专业,由于班级规模小,在学生教学班级编排中,将其合为一个教学大班。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为专业课老师任教,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况这两部分内容仍需辅导员大班教学。由于专业不同,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3.3纯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死板,缺乏互动性。

大班教学模式使得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难以改进,例如基础医学院的四个合班课堂在进行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模式、未来择业途径中均不同,教师难以单纯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互动。

3.4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课程实用性偏低。

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涉及广且深,在课程内容编排上,15个课时难以详尽完成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致使课程的实用性相对偏低。同时,医学生专业课程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偏多,专业课程时间安排紧,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再编入医学生课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

4.SPOC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针对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及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医疗单位的人事体制、用人制度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愈加激烈。与其他专业比,广东省医学类学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两年为倒数第一。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广东粤西、粤东、粤北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基层医院还有很多医疗岗位空缺,而现在的医学类毕业生不愿去,只想去大城市、去专业对口或条件更好的医院,但由于这些医院人才饱和,竞争激烈,对本科生来说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形成了一种“有业不就”的尴尬局面。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毕业生的职业观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可见,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已成其“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如何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已成各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的紧迫而至关重要的课题。

1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提出与演变,是伴随着医生职业的发展以及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提出来的,但是,关于职业价值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职业倾向性范畴,主要有两种涵义:广义性职业价值观和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前者又称为“职业发展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后者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由职业锚、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锚是核心要素。

2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可能出现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多元化改革,对医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促使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是符合时展方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职业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①不能正确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的各种精神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道德等)作为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对的突现出来。但是,有研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少部分医学生因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个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连医生必需的医德、医风也都忘得一干二净。②不能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成才必需因素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医学生由于对成长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条件认识不足,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或认为考上大学就肯定能成才等,从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他们在毕业时宁可失业也极力避开到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的基层医院和地区去工作。事实上,与大医院比,基层医院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为医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另外,“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职业服务功能所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就个人来说,最优价值目标选择,就是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人的机遇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发现,有47.8%的学生选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24.4%的学生选“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职业”,仅有12.5%的学生选“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这说明,与社会价值相比,当前医学生更注重个人的自身价值,甚至,有少部分医学生倘若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还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这一极端,出现与社会价值游离的现象。

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国情和人才流动、职业结构的变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职业和职业理想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医学生由于未能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想职业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及正确地调整个人的职业理想,因此,常常表现出矛盾的职业心理和随机应变、漂浮不定等职业行为。

3关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3.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端正“职业发展观”

在价值观体系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价值标准又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到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并通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出来。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广义性职业价值观)也一样,必然体现为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

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调适的价值标准。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表现在具体职业上,则是其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分工。从社会职业发展史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可知,判断某种职业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否代表着当前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关系能否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文化等。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个人的发展也一样,并且这两种发展观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医学生朝着代表当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代表着广大患者的利益,代表着最崇高的医德、医风,可持续、和谐的成长、成才,已成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

3.2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

要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首先,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测验来帮助医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及挖掘职业潜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及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医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人成长”与“个人成才”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统一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医生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并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尽早确定自己长期的职业锚。

另外,由于在我国还有不少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观过于讲究实用性和工具性,只能应对医学毕业生择业一时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人体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体系和机制等来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为社会培养出不仅能看“病”还能看“人”的负有人性关爱的大师。

3.3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做到尽可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使各种教育调适力量的组合达到最优化

在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者之间职业价值标准或职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医学生职业潜能的原则,各高等医学院校不是单一、片面的强调知识的学习,所提倡的更应是使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种“大师”级的医药专家。而医学生的家长对这一现象一方面表现赞同,但也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困惑和不安,因为他们很多时候都把读书升学、学而优则“仕”当作孩子未来出路的唯一选择。另外,随着医药行业的市场化,社会舆论对医学生的导向也更趋向于急功近利。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未能按照相同或相似的价值体系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常常表现出相互矛盾和冲突,使医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各种教育调适的作用相互抵消。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职业素质 培养方法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了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六个方面”[1]。它们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多个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和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而言,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所以,培养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社会成员,不仅对每个社会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90后”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身上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大学阶段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90后”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水平职业素质的人才,使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需要,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获得职业发展的奠基石,是到达理想之岸的顺风船。因此,加强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并非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能一蹴而就,当前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医学生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自我修炼的能力。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研究的科学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2]。它是每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本是大学生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渗透力和影响力”[3]。

医学生应不断提高自我人文素质修炼能力,除要学好专业课程外,还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外,平时应多看经典作品,多听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讲座,多参加文化艺术类活动和人文类竞赛活动,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里的丰富资源,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做好人生职业规划,有意识地提高职业素质。

(二)高校要强化医德教育,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部分医学院校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倾向于专业课,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做到:

首先,强化医德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常言道:医者仁心。仁心从更高层次上体现出的便是道德。医务工作者除应具备一般人所应具有的一般人文素养之外,其首要必备的品质是医德。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4]。大学阶段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医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医德教育就是对医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的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灌输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把医德理论、原则和规范内化为医德认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5]。要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医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灌输传统的医德教育观念,更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医德教育不只限于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也是医德教育的途径[6]”。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还必须从医疗行业和医学生的特点出发,采用情感化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7]。针对“90后”医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较重,接受社会信息和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等诸多特点,结合社会上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和各类新闻报道,还可以通过校园BBS、QQ群、微信群、博客等网络工具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方式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总之,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包含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

其次,要依据当前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一,从大学生入校之初开始,高校就应将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工程中,使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应明确告知其专业与职业、人生与职业的关系,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引导其树立职业意识,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大学职业素质拓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力度,安排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第三,在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积极探索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通过设置选修课、专题讨论、系列讲座等形式多样的课程进一步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使人文课程和专业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促进其职业素质的培养。

最后,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多引进一些具有高素质水平且专业对口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亦发挥重要作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平时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学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不断提高人文修养水平,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多方面以身作则,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医学生重视人文素质的自我修炼和提高,积极培养职业素质。

(三)家庭教育的及时跟进和进一步完善。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身处大学校园中的孩子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在心理、情感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适应,但某些家庭只重视物质的满足,而忽视孩子的情感、心理需求,孩子在大学里的事情很少过问甚至不闻不问。某些学生因长期受家庭教育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消极,乃至有失偏颇,这导致他们在校园里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对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漠不关心。这些都不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整个大学时代,医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职业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家庭教育的跟进和进一步完善。家庭与学校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经常的沟通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使他们有抒发心理情感的正常通道,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培养高水平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利益化、淡漠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来自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负面影响较多,这对当代医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若医疗卫生行业中的歪风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长此以往就难保医学生们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不出问题。因此,进一步净化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医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特点和今后所要担负的社会使命和职责,培养其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外在推动力,但更要依靠内在的动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样更需要发挥其内在因素。因此,每一个医学生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素质,实现医学生内化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真正做到“精”与“诚”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通力合作,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霞玲.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问题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6):29.

[2]李敏智.论中医药文化与医学人才培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1):96-97.

[3]范思敏.浅谈中医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增刊),2014(17):49.

[4]游元军,胡铭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54-55.

[5]王卫平,温锦旺,王国祥,等.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教育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院报,2008,,6(2):20-25.

[6]李明珠.“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3(3):100.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7篇

(一)高职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高职医学生是职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存在一般高职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足,如自律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日常的管理中,常出现学生习惯踩点上课、成为低头族、乱扔乱丢垃圾、人际交往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想法大于行动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了高职医学生在文明素养、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有些学生出现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即明知道自己的习惯不好,但缺乏改善的勇气,只能随之任由发展。要提升高职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国工匠,就必须强化养成教育。(二)高职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职医学生顺应职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医学生与普通的高职生不同,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是未来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与普通行业相比,医疗行业更加注重专业性和精密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求高。广大高职医学生要想在行业内获得发展,就必须以行业规范为标准,养成符合职业发展要求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人民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增强医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三)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给未来医疗从业人员在诚信上提出具体要求,然而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依旧存在部分医务人员收红包等现象,给医疗卫生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医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强化学生的从业道德是做好医学生预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医学院校整体课业较重、实习周期长的情况下,学校专业教育以外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医学院校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养成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养成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一抓就紧、一放就松、容易反复的局面,并没有让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习惯。究其原因:(1)受医学生课程压力的影响,难以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开展养成教育;(2)学生主观上的不重视,养成教育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现实中的实惠,也没有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的奖励政策,使得部分学生内心并不重视;(3)学校没有形成较为严密的养成教育体系,依旧局限在确定一个主题、办几个活动、举办几场讲座等层面上,这些活动之间缺少系统性和联系性。因此,要统筹协商确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养成教育方案,以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养成教育方案。(二)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文化氛围。学校活动离不开党团学组织等学生组织的影响与渗透,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集思广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笑中感悟到养成教育对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要营造浓郁的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成效终归落到自己的头上,转变过去应付、敷衍的态度,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发地接受养成教育。(三)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教师特别是高校两课教师、辅导员是养成教育的主导力量。在长期的接触与交流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常常会被品德高尚的教师所吸引,不自觉地尊重、爱戴德才兼备的教师,这种尊重与爱戴就会慢慢影响学生的心灵,对文明素养的践行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作者:胡柏 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参考文献:

[1]姜艳菊.论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1):139-140.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19―02

医学专业是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学科。培养合格的、社会需要的医疗工作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医学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现实中的医学生的职业、就业、角色诉求无不彰显了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职业生涯辅导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职业生涯辅导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与相互支撑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措施凭借职业生涯辅导这一载体以引起大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强烈共鸣,才能使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1.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具体

21世纪医学所肩负的责任,客观上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促进人类健康和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应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人的个性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求学择业期的医学生依据个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选择适应职业的一项工作。将职业生涯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医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认清把握社会的发展脉搏,对社会大环境、医学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对接和协调发展,使医学生的职业生涯紧跟时代的步伐,促进医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的发展、特殊能力的发展[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具体。

2.职业生涯辅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系统

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中开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全程分阶段滚动式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分年级、分专业的教育指导。从教育的内容上看,职业生涯辅导不仅是帮助大学生设计了职业方向,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系统化的过程。

对大一的新生来讲,主要是进行成功教育,初步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学校可以举行医学生誓词宣誓活动、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开设人生修养课;指导学生参加社团、社会实践和校院的集体活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本科二年级来讲,主要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修订提高:随着医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加深,通过举办职业道德、工作与职业、医学职业发展等讲座,使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医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观念,知道人才成长的过程和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对医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辅导学生逐步提高求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医学本科四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主要是突出个性化辅导:首先是教导学生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职业生涯的准备是否已充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除常规的就业指导课外,还要聘请医学相关职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医学行业人才要求、应聘指南与面试技巧、个人形象塑造等[2]。

二、以职业生涯辅导为载体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职业生涯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并作为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应综合考虑主体因素(学生)、主导因素(教育者)、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和介体因素(内容和方法)。

1.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团体辅导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提升医学生学习风气和个人发展品质的创造性举措。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中,需要以学校管理和教师指导为前提,以学生的素质测评为生涯设计的反馈结果,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对于学习、职业、人生的积极态度。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努力拓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才能实现学生个体和学校发展的双赢。建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辅导的长效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通过完善教学主渠道和搞好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则成为有效实施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载体。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是一种以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的多学科的交叉性产物[3]。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单位,针对成员实施适当的辅导计划,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促使成员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讨和接纳自我,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的辅导过程。生涯辅导的团体模式更能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互动,与其他团体成员分享内心的真实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是开展高水平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有效手段。利用系统强大的数据库功能,运用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等测评体系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生涯探索[4],引导医学生从各方面为选择职业做好准备,比如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学习技能上的准备、身心素质上的准备,逐步探索明确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的职业群,并按照自己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从而不断提高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搭建起自己的期望与未来的职业之间的桥梁。

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学生服务系统、用人单位服务系统、辅导人员系统,还应具有在线辅导功能。所以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快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信息化建设,为医学生及用人单位及辅导老师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实现职业生涯辅导管理的网络化,使各个部门、相关个人都能有效及时地获得职业生涯辅导方面的系统资源,从而更利于协同工作。

3.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与辅导水平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辅导教师队伍是提供高水平职业生涯辅导服务的基本保证。“职业化应该有本行业特定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而且从业人员做事要符合该行为规范或行为标准的要求。”[5]同时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医学院校要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建设摆到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学科背景或者培训内容上,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应具备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相关知识。另外,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在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焦勇.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白云娜.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顾德光.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

[4]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涯发展 医学生 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就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尝试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将就业教育工作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将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纳入学生培养五年的全部环节之中,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

一、大学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是进入社会职场前的一个准备阶段,和以往人生阶段相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生需要规划,大学阶段同样需要规划。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黄金阶段,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探索阶段,在职业观念、职业理想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大学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为大学生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为自己的成才和发展所订立的契约,是自己对未来美好的承诺。

作为高校的就业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大学阶段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突破口,有机地把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还能够增加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解决当前就业工作的各种难题,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二、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概述

由于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以及人的自身心理发展,人的职业心理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有着不同的职业需求和人生追求。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是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具体阶段的划分,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施恩基于人生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九阶段理论,分别是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进入工作世界、基础培训、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退休阶段。他认为,21岁前是成长、幻想、探索阶段,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做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并开发工作领域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金斯伯格则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心发展一样,可分为幻想期(11岁之前)、尝试期(11~17岁)和现实期(17岁之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将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成熟,最后导致职业选择时产生障碍。他认为现实期(17岁之后)的主要任务是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与主观条件、能力、社会需求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具体的就业准备。他把现实期又划分为试探阶段、具体化阶段、专业化阶段三个小阶段。每个小阶段又有不同的工作任务。

舒伯则根据布尔赫勒的生命周期和列文基斯特的发展阶段论,提出了一个诠释职业发展的生涯发展概念模式。他认为,个人职业喜好、能力、工作环境和自我观念随着时间与经验改变,因此职业的选择、适应成为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舒伯根据年龄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面临的职业发展任务。在此研究基础上,舒伯又提出了循环式发展任务,即每一个发展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的问题,因而在个人进入一个新的生涯发展阶段后,极可能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

此外,还有格林豪斯、休普、利文森等人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以上阶段的划分,各有其特点,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作用。因为人生发展极其复杂,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参加工作时间就不同,阶段划分也就不同。此外,每个人的发展速度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划分自己的职业生涯阶段。对于医学专业来说,笔者尝试从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着手,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进行阶段划分,力图把医学生成才与职业就业教育紧密结合,开展全程化、科学化就业教育指导,促进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有效发展。

三、医学生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医学职业发展的五阶段划分

医学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又是一个阶段性过程。这种阶段性的特征,在医学人才成长中有着典型的表现。医学职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从一名高中学生到一名医学专业学生,由一名初出校门的年轻临床住院医师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再成为某专科领域的主任医师专家,需要数十年的培养和努力,可以划分为求学期(19~24岁)、培养期(毕业后第1~6年,约25~31岁)、发展期(毕业后第7~12年,约31~37岁)、巅峰期(35~50岁)及退休期(50~60岁)五个生涯发展阶段,每一时期我们可以制定阶段性规划和目标。

(二)医学生学业生涯发展的五阶段划分

对医学专业来说,大学阶段的求学期可视为生涯规划的关键。求学期的生涯发展阶段可称为学业生涯发展阶段。学业生涯发展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是通过发现自己及工作世界的认定,结合个人需要、兴趣、人格、价值观、工作角色及能力的澄清,以便对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按照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在学业生涯发展阶段我们又可划分为五个小的阶段,分别是公共基础学习期、医学基础学习期、专业课程学习期、临床医学见习期、临床医学实习就业期。根据舒伯的循环发展理论,每个阶段都将有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规律。例如,大一的医学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了大学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下一个阶段任务。原有的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如此周而复始。学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生涯规划是医学生自己最值得投入的事情。医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符合个人今后的发展趋向,和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四、医学生学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就业教育探索与实践

医学生要根据医学专业培养的环节来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一般来讲,从医学基础学习期到临床实习就业期,五个年级侧重不同,高校要把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就业教育紧密结合,系统构建,开展全程化、科学化就业教育指导。

(一)医学基础学习期:新生入学教育与生涯启蒙教育相结合

此学期为医学本科一年级。在高三饱受高考折磨后,一些医学新生大一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及时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回顾每年学生毕业时的情形,看到更多的是医学生们找工作时的慌乱和艰难,这与大一时没有做好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大学一年级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一年级要初步了解职业,要对医学专业前景及就业前景有所了解。通过这些了解,让学生对照自己未来的定位,确定自己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如何突破。通过生涯规划教育,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高校自新生入校始,要从学校及院系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新生入学教育,要精心安排人文知识、校史校情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各院系可通过举办高层讲坛、博士讲坛、大学生宿舍文化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在每年的国庆节,组织新生开展升国旗仪式,全体医学生面对国旗进行医学生誓词的宣誓,使大学新生牢记作为一名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学校也可以针对所有大一新生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必选课,使大学生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主动查找自身在专业水平、能力结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去学习、去奋斗,从而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临床医学基础学习期:生涯规划大赛等主题活动教育

此学期为医学本科二年级。这个时期的医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模糊的、易变的,甚至是不客观的,容易受到一些临时的因素影响。此时期医学生要通过参加学生会、自管会或社团联合会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学生也可以开始尝试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里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要经过自我认识和反省,形成对医学职业的进一步认识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生们通过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等要素,结合自己的专业情况、就业情况、家庭及社会的外部环境,理性评估职业机会,确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制订具有针对性、明确性与可行性的行动计划,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学风。

(三)医学专业课程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育

此学期为医学本科三年级。这一时期要进行医学职业的心态准备。这个时候的医学生要切忌浮躁,不管是准备考研还是今后就业求职,都要积极主动有耐心。暑假医学生可到医院或药企进行社会实践,医学生的态度应主动积极,争取临床实践机会,初步认识未来工作实况。这时期不论是学习或态度上的可塑性都很大,任何习惯一旦形成,极可能影响终生。

这一时期,针对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社会实际不相吻合,缺乏正确的求职方法和择业技巧的现状,高校可以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医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必选课,内容涉及就业形势与择业观念、就业制度与政策、就业程序、求职途径、面试与笔试、就业心理调适等八个方面,使大学生能够吃透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求职择业能力,成功就业。

(四)临床医学见习期:榜样引领、主题活动教育

此学期为医学本科四年级。这一时期医学生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医院信息、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有些四年制医学专业需要完成毕业论文,这一时期应该有所准备。在完成科研性作业和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要积极参加和医学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招聘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要多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和国外大学索取简章参考。

这一时期,高校应注重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将选树典型的过程作为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宣传、争做典型的过程。学校每年可举办优秀学生经验报告会、考研经验交流会、“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等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积极培育、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大学生先进典型。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学生创(就)业知识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职场模拟大赛、就业简历评比大赛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五)医学职业临床实习期:临床实习、就业教育

医学生进入了临床实习、就业期。这一时期,很多医学生的心态会非常矛盾和复杂,是集中精力考研,还是集中精力实习,或是集中精力找工作呢?有所得必有所失,调整心态和努力提高自己的医学职业素质很关键。随着临床历练和对职业环境认识增长,医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愈来愈清楚。

这时,学校要教育医学生对前四年的学习生活作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医学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四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就业工作的申请,医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学校还要定期下到各实习教学医院,协助医院医教部门做好医学职业道德风范、伦理和行为教育。要定期组织医疗专家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培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收集、辨别和运用知识信息的方法,训练临床思辨能力,为毕业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学校要结合当前医疗卫生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要强化教育服务,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要做好“大学生到村任职”“志愿服务西部”“服务苏北、苏中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住院医师化(全科医师化)培训”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宣传教育工作。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他们能否实现就业、和谐就业,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涯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密切相关,与高校有关部门的就业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大学阶段如何将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有效融合在学生的日常就业教育中,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焦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生成才[J].中国就业,2009(6).

[2]任雷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06.

[3]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4]张国伟.浅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2(7).

医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法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17-03

法医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法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专业特殊性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加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使其就业前景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大,法医专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职业发展困惑也在不断增多。然而,现阶段针对法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贯穿于整个培养周期的全程化、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推进,可以满足法医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需求,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法医学本科生就业现状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现状

(一)法医学本科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数量不对称、学生男女比下降,加剧就业难度。每年的法医学专业的本、硕、博毕业生都超过了1000人,毕业生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能够提供的法医学专业的就业岗位。目前,法医专业女生比例已经达到48%,但法医就业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是期望招聘男生,这使法医学专业的女生就业困难,进而使专业整体上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

2.就业渠道减少,同类专业竞争增大。2005年2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出台后,除公安机关外的司法行政机构基本停止录用法医专业学生,使得法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减少。一些法医岗位在招聘时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要求法医或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即可报名,很多临床专业的学生也参加法医相关岗位的招聘,无形中增加了法医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3.就业观念有待转变,就业地域分布不均匀,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增多,就业不稳定性加大。受到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就业预期是经济发达地区,愿意投身基层法医工作的学生较少,使得就业地域差异明显,就业竞争激烈。社会司法鉴定机构的增多,提供了一部分的就业岗位,但这类司法鉴定机构受到国家政策、地缘经济情况、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机构间的收入差异明显,部分机构就业保障不足、职位晋升机制不确定,这使得法医学本科生毕业生的就业不确定性加大。

(二)法医学本科生职业生涯辅导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针对法医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目前,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是我国高校整体上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期。受到法医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教育发展以及职业生涯辅导普及等因素的影响,涉及法医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十分有限,缺乏针对法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2.现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目前,对于法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尚停留在基于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为主的课堂知识普及形式上,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SYB”等选修课程为例,其辅导的重点是对高年级或者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指导、就业信息获取等。而针对法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指导少,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培养、职业发展视野拓展、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等方面都尚未有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辅导内容和形式,无法满足法医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需求。

3.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全程化、系统化的辅导体系。在院校层面上,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法医学生的整个培养周期内,未能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对法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不足。在学生角度上,许多法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认为就读大学的目标只是单纯学习专业知识,忽视了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能力锻炼、技能养成等对未来职业生涯选择的影响,未形成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二、法医学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构建思路与具体措施

(一)构建思路

在法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明确几个关键点,把握整体思路,才能够使构建起来的辅导体系真正的受用于法医学生。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必须与法医专业的培养特点相契合,在大学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法医学教育这四个环节中开展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法医学生的培养而言,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需要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该面向全部的法医学生,开展分层次、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在对法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要形成科学性、系统性的辅导体系,在观念养成、能力锻炼、认知培养等多方面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和法医专业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构建的另外一个关键思路就是要有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来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工作。开展法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不仅要求辅导人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必须掌握法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就要求在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形成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法医专业教师、心理学专家、外聘的法医专家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开展符合学生需求和教师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上一篇:企业安全发展范文 下一篇:煤炭企业安全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