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0 11:01:53

医学生教育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1篇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对于“慎独”的涵义,人们一般将其理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海》中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中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这种解释始自东汉郑玄,他认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即“独”应作“独居”、“独处”解,因而“慎独”即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论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礼记大学》在解释“诚意”时说:“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这种修养方法是由中国古人们开创的,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也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强调修养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使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也能做到言行一致,避免社会生活中的双重人格和两面行为。

二、“慎独”于医学生的重要意义

医学工作者独自一人完成工作的机会比较多,常常是“独处无人注意”,如医生所进行的病情检查、药方开具、临床问询、手术操作等,护士所进行药品处置、消毒隔离、治疗照护及夜班工作等,往往都是在无人监督下独自完成的。长期工作在缺少监管的环境中,是医学工作者特殊的职业的特点。而医学界的不正之风如开大处方、滥检查、滥收费等,因为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性,因而病人及家属并不具备完全的知情权,因而处于知识弱势一方;而处方提成甚至向病人家属索要红包,因为病人及家属的在特定时期内对生命特别观注,因而愿意付出正当费用之外的成本,双方甚至会出现“一方愿打、一方愿挨”的情况。但是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医患关系冷漠、紧张,医学工作者职业神圣感的也随之消失,从而失去发展医术的动力。因此慎独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超过普通人的“慎独”功夫,医者不但要在公众场合及外在法律道德等到规范下管好自己,更要在独处时管好自己。医学生作为“明日的医生”,在其从事医学之初就培养“慎独”功夫是极为重要的。力行实践是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医学教育实践中贯穿“慎独”精神的培养完成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只有持之以恒地恪守“慎独”精神,并努力付诸实践,才能内化为医学生的道德习惯。

三、“慎独”精神内化的临床情景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2篇

审美教育在社会中的价值日益突显,正逐渐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专门人才,而医学院校在审美教育方面相对于综合院校来说还很薄弱。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审美教育工作,使审美欣赏、审美创造贯穿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得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审美教育;医学生;素质教育

罗特韦尔步特普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人既是美的鉴赏者,也是美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在经济、科技和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审美教育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意义,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审美教育。医学生作为专业针对性极强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主体,高素质不仅仅体现在高超的专业技能上,也体现在高素质的审美和创造中。审美教育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医学从来都离不开审美问题,它同美学不可分离。

一、审美教育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1.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认识能力的作用。

医学审美教育是医学生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医学的审美教育是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培养既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全才,来满足时展的需要。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段,通过人们对生动、具体以及可感受到的美的形象的直观感受,来激发和净化人们的情感,陶冶思想情操,提高生活情趣,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了解美,认识美,理解美。

2.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的作用。

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是医学审美的基础。培养医护人员对医学美的鉴赏力,是医学生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医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求医学生在明确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同时,塑造出崇高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内涵、敏锐的观察力及和蔼可亲的处事态度。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医学的审美情感、提高了医学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美,提高美的鉴赏能力,有助于调节个人、患者以及社会的复杂关系。因此,审美教育是提高医学生医学美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3.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医学审美的最终目的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美和鉴赏美的水平上,而在于创造医学美,这样才能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医学教育中,实施医学审美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理解、评价、欣赏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能力,才能使其有效的在医疗实践中创造医学美[1]。

4.审美教育对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良好的品格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美好的心灵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审美教育能唤起医学生极大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启迪他们在治救病人的过程中,尽心尽力的去帮助病人摆脱病魔的纠缠和疾病带来的不幸。通过审美教育使医学生由切实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使良好的医德成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二、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因素[2]

1.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学生阶段是理想、信念、追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学生的审美产生偏差。

2.教育因素。

当前医学院校实施针对性教育,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专业课程为主,集中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审美素质性教育由于针对性不强,导致审美素质课程开展的严重不足,使广大医学生普遍缺乏审美能力。

3.网络因素。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上网已经成为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开拓思维的有效手段。但是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医学生的审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容易使青少年上网成瘾,从而缺少人际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陷入虚拟空间迷失自我。

4.自身审美能力的缺乏。

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周围环境只注意现象的存在或发生,缺乏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意识、知识和能力;只重视对知识的摄取,缺乏审美情趣。

三、加强医学审美教育的措施

1.激发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

审美教育是一种集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于一体的教育。审美的基础不仅以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还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帮助学生亲身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促进其对美的观念的认同,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审美方向、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这就要求提高审美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使同学们自觉地把单纯的摄取知识的过程转过成理解和鉴赏的过程,在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有机地融入审美教育。

2.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大学的气质是人文精神的沉淀,不同的大学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气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校园文化建设在审美教育中有重要。医学院校应该从人文的视角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品味。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定期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并借助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3.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层面。

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都应该承担起审美教育的任务。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审美集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思考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要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运用美的基本理论及审美活动的方法来正确的引导学生,要激发医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尝试,使学生在医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突破思维定式,以新颖的思路思考问题,不断开拓医学学科的新领域。审美教育是我国医学人才教育的需要,同时更是高素质人才自我完善的需要。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待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是每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医学从来都离不开审美问题,医学和美学不可分离。

作者:陶庆宇 李林娜 张楠 李静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参考文献: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3篇

理想的医学教育课程应该定位于精英培养,课程模式多样,不断推陈出新,重视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引进新版教材和学科前沿的参考资料,配备优秀教师主讲八年制的课程,加强远程教育合作,提供交流培养机会。适当增加高技术含量的部分知识内容,如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诊疗的发展动态,屈光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发展以及显微手术的应用等。结合国际眼科学教育课程(InternationalCurriculaofOphthalmicEducation),积极借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基因到社会”课程的设计框架,将整体课程设计与临床实践需要相结合,努力实现医学预科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合理安排临床技能培训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时间,给予医学生更多参与人生规划、设计的机会,有利于今后顺利完成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2教学方法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定位于知识传承,强调医学知识的掌握多于启发,对医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致使医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医学生的眼科学教学过程中,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如临床技能模拟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多媒体等形式,开展课堂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引入并培养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思维,进行发散式思维训练,有利于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全面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沟通技能和信息管理能力,使医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3教学评价体系

规范、系统的临床培养包括:熟悉临床工作流程、规范化书写医疗文书、各种临床技能的培训、互动型教学查房模式、制度化的实习小讲座、双语教学、课后拓展和出科考核等。理想的考核方法不应仅以分数为依据,而应在关注医学生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知识整合、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估以及情感、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保持传统的理论终末考试的基础上,将临床见习和PBL教学纳入评估范围,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建立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及一定的淘汰制度。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确定统一标准使评估相对公平和公正,并在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我们在眼科教学中应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眼科医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眼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进行初步探索和尝试。

4体会

(1)实行阶段导师制。实行阶段导师制是八年制教育的客观需求,对于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临床专业技能、提升临床技能和养成科研思维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此外,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向医学生灌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理念,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息息相关的。在3个培养阶段中,需要建立严格的导师考评和筛选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临床轮转阶段以及专科实习阶段的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例如安排充足的实验课对医学生进行指导,在见习阶段创造条件带领医学生亲眼观看并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如在掌握眼科必要的裂隙灯、眼底镜等诊断工具的应用后,学习包括取角膜异物、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眼睑皮肤清创缝合、霰粒肿手术等。加强导师与医学生的联系和交流,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2)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临床是指在医学教育的早期,为使医学生对临床产生感性认识,给他们的学习提供具体的、综合的临床认知资料,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进行初步整合。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理论—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科研实践,使医学生充分认识眼科临床实习的重要性,早期培养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注重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例如,通过门诊见习,参观手术和治疗操作等,对于常见眼病,既能弥补课堂理论讲授中的某些不足,又能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做好准备。(3)早期科研训练。早期科研训练是一种对医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在带教教师的监督引导和科研训练考查制度下,通过实地训练,开阔了医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医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了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医学生深化理解科研原则和要求,开展科研思路设计和科研论文写作。但是,我国的八年制医学生能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的时间各不相同,且缺乏系统的培训课程,在软件和硬件条件方面,不同的实验室之间差距巨大。此外,仍然有部分医学生未意识到科研能力与高级临床医生培养的内在关联,对早期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4)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培训。眼科显微手术操作培训是眼科医生临床综合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眼科专科医生的必备条件。要想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术,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眼球结构解剖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显微镜下操作技巧并勤加练习。传统的眼科专科医生显微手术训练一般是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学习。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互联网和虚拟教学能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效果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在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的机会,提高了显微操作培训的质量,在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些临床实践不能比拟的优点,为眼科显微手术培训带来了新的思路。我国的八年制眼科医学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相比较美国的“4+4”医学博士教育和完善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临教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化教育资源,明确八年制眼科医学教育在中国眼科学教育中的定位,将会对未来中国眼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我国眼科医学教育界必须具备跨越式的发展思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整合利用国际性教育资源,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发展,力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年制医学生培养之路。教学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不断探索,促进“教”与“学”的相互协调。除了需要提高教学硬件设施之外,在眼科教学中应合理应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临床诊疗水平,促其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方式,更好地保证和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眼科教学任重而道远,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的、发展潜力大的、竞争力强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八年制眼科医学人才。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4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笔者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见习时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和桥梁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理解,同时,正在进行临床见习,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触实践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方式应该采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应该建立医学信息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如信息检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学生有自我体验的环境,能够直观感受信息系统的真实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统的原理。

3.5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5篇

1.1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人类医学卫生健康更好发展的需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给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1]。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提出的新挑战、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需要提升医学教育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作为医学院校,应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即良好健康与福祉,结合新时代下医学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考,注重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医学生医德教育新路径,对助力人类卫生健康更快更好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院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需要

医德是医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一个优秀的医生在关注患者生理疾病的同时,更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关系,懂得温暖和关心患者[2]。而在目前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上述观点往往被淡化。其实,医学生不只是学习医术,更是学习医德。良医留下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术,还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关爱患者,规矩行医,身怀同理心,时刻为患者着想,每位医学生最开始就应接受医德医风的教育。

1.3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德精神与医德实践相融入的需要

面对新冠疫情这场关乎人民生命安危,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综合大考,我国医务人员逆行于抗疫前线,用生命和汗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谱写了一曲生动的医德赞歌[3]。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可深入挖掘此次战疫过程中的典型事例,作为医德教育的生动素材,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医德思想内涵有机结合起来,阐明新时代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意义,从建立医德认知、培育医德情感、内化医德信念、外化自觉行为等方面探索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探讨如何将特定情境产生的激情转化为医学生内在持久的精神动力,以期增强医德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3]。

2新时代下医学生医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2.1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迫切性

医生是一项神圣的职业,其职责是救死扶伤,不仅要让患者身体上远离病痛的折磨,而且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由于小部分医疗从业者自身道德修养不佳,引发的个别负面事件,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这些事件提醒医学教育者加强对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迫在眉睫。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需承担疫情防控任务。这些任务往往需要医护人员牺牲个人时间,而且工作繁重、环境艰苦、时间紧迫。因此,正确处理本职工作、个人与家庭事务以及紧急的抗疫任务三者的关系也成了新时代下亟待解决的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2.2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再思考

目前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困境是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且教学方法枯燥单一[4]。这是因为在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阶段,过于注重校内培养和基础理论教育,缺少家庭、医院以及社会之间的实践所导致的。这种单一化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医德教育与外部环境脱节,无法适应社会和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激起学生对医学实践的兴趣,从而影响医学生良好医德素养的形成与日后踏入社会从事医学工作的态度[5]。因此,在面对医疗领域的个别不良风气及医学生教育教学方式等医德教育方面的新挑战时,将这些困境进行梳理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结合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将医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对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3新时代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培养路径

3.1医德教育与医德实践相融入的新模式

医学院和教学医院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担负起培养医学生的职责和使命。其关键是医德教育始终贯穿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即构建前后期齐抓共管的医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立德树人与核心价值观”写下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成为医学院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即使在思想上已经被大家认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贯彻,也并不简单。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要立足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用“创新寻变”体现医德教育全过程。第一,重视精选医德教育队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7]。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因此,医学院校的教师在实施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将立德树人与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放在第一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离学生最近的人。而这样的师生关系往往和教师素养、学术水平、教育效果和师德师风联系密切。因此,医学院教师需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医学生内心向善的本能,使他们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语言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与期许,从而能够彼此尊重与合作。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益,往往是值得信赖的。因而对教师良好师生关系的关注与评价,就是换角度衡量医德教育的成果,从而达到医学生医德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第二,重视学习伦理学与医患关系的知识。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教师除了使医学生学好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要注重医学生思政课方面的学习。如学习一些教育学、人文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等知识,使其熟记医学的基本原则,认识到“欲为良医,先为好人”的道理;明白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这些优良医德就是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患者的价值、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8]。当医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医院大门为患者治病,遇到较难处理的医患关系时,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把对外部社会不同的感知带进现实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从而找到解决办法的钥匙。第三,医学院在开设医德培养课程时,应当注意协同推进第一、第二课堂。医德教育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式教学模式,应结合医学生日常学习和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不断挖掘多方式医德培养的渠道[9]。同时,第一课堂也应避免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10]。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应形式丰富,选择方向应紧扣当前时事热点,结合实际状况,因材施教,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可使其作为活动的执行者或设计者[9],实现其成就感和满足感。如开设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演讲比赛、战“疫”课堂、评选最美医护人员、征集战“疫”绘画集等[11]。

3.2激发医学生自身修养融入实践的新动力

为国家培养医药卫生领域德术兼备的合格人才,医学院校应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上探寻新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本质,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未来。激发医学生自身修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第一,为医学生创造新的经历,将他们置身于新经历之中。医学院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医德教育课程的内涵,避免“纸上谈兵”式教学。如浸入式学习:学校可以组织各个学科的医疗专家、战“疫”一线医生、优秀毕业生及榜样医学生作报告,“创造适合每位医学生发展”的教育报告,解答医学生们的诸多困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预防和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进行深入讨论、参与科研课题研究[5],以及社会医学实践等活动,不断完善医学生医德修养,提升医学生专业水平。通过课上课下一系列的改革新举措,重新开启医学生们的思维、情感,改变医学生们冷漠被动学习的行为。第二,以医学生为中心,营造适合医学生学习环境,激发医学生自身修养融入实践的新动力,回归教育的本质。医学院和教学医院应从刚入校的新生开始,将医德理念和医德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进而将医德教育渗透到医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如组织医学生宣誓仪式活动;组织医学生读书、演讲等活动;组织医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治疗服务活动;组织医学生参加志愿者、献爱心、生命教育基地的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12],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共情、分享、捐赠、友情、奉献、爱护、助人等社会行为的医德体验[12];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重大疾病或突发事件时,用诚信和真情治病救人,将生命安全和人性的温暖带给每一位患者和大众的情感体验。

3.3培养医学生成长的新途径

第一,注重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学习。教师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核心,将医学教育的重点从传统课堂知识传授转移到生活、学习、道德素质方面上来[5]。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更要关注学生在医学人文、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等方面的教育。科学规划原有课程,灵活利用新型教学器材,与生物信息技术、中西医共同进取、公共卫生、医学人文等学科相结合[5]。引导学生探究医学、卫生、健康的真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主动钻研的内驱力,从而练就更多更扎实的真本领。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与医学生到医院、社区等实践,使医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学识技能上博学深厚、扎实精湛,将来才能为祖国和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二,创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尤为珍贵,是医学—043—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教书育人全程阶段,既要走近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还要抓住毕业也是一门课程的契机,送给医学生重要的毕业礼物。学校为创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可以开展主题教育,如征文书画摄影展、读书故事演讲、毕业典礼策划等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服务大众,为未来在医学领域中不断探索、磨炼技能打基础。在此期间,学校还可利用多种途径,将学生取得与创造的成果,举办成果展览、颁发纪念荣誉证书,召开线上线下师生分享主题班会、校会及毕业典礼等活动。当医学院校每一位教师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教育使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可能在校园真正落地。

4小结

医务工作者作为保卫人民生命健康、防控疫情的主力军,随时承担可能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任务以及对自身专业技能更高要求等挑战。面对这些新挑战,医学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生;诚信缺失;诚信教育;思考

诚信是医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不仅是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还是处理和协调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医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逐渐严重,而医学生时期是医务工作者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改变医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医学生的诚信现状

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当今医学生都是经过十多年正规教育,由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青年,理当具有较高的品德和素质。而事实上,在医学生这个特殊青年群体中,存在部分学生诚信淡化或缺失的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学习上失信现象严重

一些医学生平时抄袭别人的作业;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屡禁不止[1];毕业设计、论文剽窃他人的成果;临床实习过程中,杜撰、编造病历或抄袭住院医生的病历,编造各种理由请假,甚至旷工,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1.2求职履历掺水成风,就业协议当儿戏

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做文章,涂改成绩、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不是尽力充实自己,而是用以上方法夸大事实、自吹自擂[2]。同时,个别毕业生在签订就业协议时“脚踏几只船”,把签订就业合同当作儿戏,一有可能就不惜毁约,另谋他就[3]。

1.3拖欠学费情况严重,助学贷款偿还情况不容乐观

当前,许多医学院校为了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学,一方面实行了困难学生缓交学费政策,另一方面与银行联系为学生争取国家助学贷款。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学生由缓交变成了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变成了“无偿赞助”,很多当年得到助学贷款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把过去的承诺抛在脑后,一直不向银行偿还。

1.4谎意的恋爱,视爱情为游戏

当今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件极为寻常的事情,这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谈恋爱不付出真感情,常常以欺骗的态度相处,毕业之际往往也就是分手之时。近年来,医学生不住学校公寓,在校外私自租房,男女非法同居己是普遍现象,将本来纯真圣洁的感情视为人生游戏,对自己及社会极不负责。

1.5在日常生活中欺骗对方

医学生的诚信淡化与缺失,还表现在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说虚话、假话,欺骗对方,包括欺骗同学、朋友、老师,甚至欺骗自己的父母和亲人。

2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基本原因

2.1经济原因

利益失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医学生的诚信观受到了“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思想的冲击,表现在医学生盲目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学生学医的目的由“救死扶伤”转变成“挣钱”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医德医风的培养不屑一顾,并且事事都只言利而不言义了。同时,就仅仅在专业学习上,由于受奖学金、就业及其他同学屡试不爽等因素诱使,有些学生便也产生强烈的投机心理,采取了作弊方式,养成失信的行为习惯。

2.2文化原因

传统道德文化失效与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经济原因是医学生诚信缺失的“硬因素”,文化原因则是医学生诚信缺失的“软因素”。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是医学生失信现象加剧的物质动因,而传统道德文化与市场经济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以及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涌入,则是医学生诚信缺失在文化上的动因。人们鼓吹西方市场经济是“你争我夺”“、自私自利”“、商场如战场”等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不讲道德的经济,是以“发财”“、向钱看”为价值取向的经济。这实质上是一种误解,但这种误解却逐步使得传统的诚信文化失效,促进了医学生对诚信观念的淡化,进而养成失信的行为习惯。

2.3制度原因

缺乏制度规范,法律、制度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对诚信原则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机构都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尚处在健全之中,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教育行为和医疗活动中许多小行为无章可循,许多问题的处理也无法可依,从而为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可行性。

2.4教育原因

教育弱化与不力,事实上,医学生之所以出现种种失信行为,主要原因还要从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缺失与不足方面去探寻。不管是经济原因、文化原因,或是制度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医学生失信现象,其最基本的过程都是使得医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移位,当这种偏差移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医学生便会表现出失信现象。然而,教育在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定位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弱化与不力是医学生诚信淡化、诚信缺失形成的主要原因。教育弱化与不力主要表现在对医学生的教育方向错乱,与诚信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3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各种原因导致的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基本过程都是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移位,而教育在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定位过程中尤其重要,故加强医学院校诚信建设和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改变医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4]。

3.1树立医学诚信教育理念

新时期进行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良好医学专业知识和优秀医学道德的医学人才。教育理念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的精神底蕴,对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起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建设应进一步明确教育目的,积极树立和倡导诚信教育理念。

3.2充实医学诚信教育内容

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诚信教育目标还不很明确,教育内容相对乏味、单调,尚未形成一个内容丰富而充实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因此,必须不断充实医学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医学诚信教育内容体系。医学诚信教育的内容既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现代价值的诚信思想结晶,增加传统文化底蕴,又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使医学诚信教育体现时代特性。

3.3构建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制度体系

构建高效、完整的诚信教育制度体系,是广大医学院校诚信教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任务,也是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重要对策之一。广大医学院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不仅要在教育管理制度上体现诚信,而且要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将个人诚信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纪律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5]。

3.4创新医学诚信教育方式

医学诚信教育是广大医学院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为提高医学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医学诚信教育的使命感时代感,必须创新医学诚信教育方式,充分发掘医学课程医学诚信道德教育资源,加强医学院校校园活动中诚信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网络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提高医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医学生的诚信行为。

3.5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

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为医学院校的诚信缺失起到了极为消极的示范作用。由于行业信用的建立是以整个社会信用的建立为依托的,整个社会信用的建立又是以行业信用的建立为出发点,故医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还要从整个社会中去寻找,而医学生的诚信重建也需要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构建出诚信的社会氛围,让“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这句话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全社会都树立起诚信意识,践行诚信行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医学生的诚信教育,这是医学生诚信淡化与缺失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进行的医学诚信教育,无非是道理的说明,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和意义,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改造等。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医学生的诚信重建也是如此。因此,医学生的诚信重建,要摒弃已往那种空谈诚信教育的方式,既要加强医学生的诚信教育,更要让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不断锻练和增强自身的诚信意识,做到时时诚信、事事诚信。同时,因医学生的诚信缺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医学生的诚信重建自始至终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人无信则行不远。”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的诚信,关乎生死,至关重要。医学生的诚信重建,意义深远,同时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金波,徐冬冬.从考试作弊视角谈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1):93-94.

[2]寇小宜.关于加强医学生诚信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812-813.

[3]曾爱平,冯泽永.医学生如何走出当前就业困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408-410.

[4]张健,笪宇蓉.医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5):376-377.

[5]张琴,陶肖云,刘桂芬“.5+3”培养模式下医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70(6):106-108.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德教育 困境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目前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1.1 教育主体的困境

医学院校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市场化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导向和功利化的社会职业定位使很多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学生培养时往往目标错位、失位与缺位,缺乏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正确培养方法和途径。医学院校的管理者往往重视医学基本技能培养,而忽视医德素质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一,直接反映在医德教育随意性强,缺乏制度化安排;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而忽略医德教育学科。制度是医德教育的保证,要强化医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进行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来克服教育决策的随意性,同时以医德制度的常态化来保证医德教育的有效性。由于缺乏制度性保证,教育决策者会因为对医德的认识不足,随意进行医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比如直接涉及到医德教育的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课程,在课程性质的界定、开课时间的安排上都相当随便,很多的时候甚至为了保证专业课程而压缩医德课程的教育时间。另外医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无法适应新时期对医德教育的需要,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德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以“两课”教育为主,辅之以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少数课程。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些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目前医德教育课程设置的混乱使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务工作者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关怀精神,甚至医务工作者异化为单纯的维护机体健康的技能载体。因此在制度缺失的环境中无法培养出希波克拉底所说的具备“哲学家”品质的医务工作者。

教师是医学生良好医德养成的引导者,也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医德教育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人文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医学临床经验。①然而从目前的医学院校从事医德教育的师资来看,大部分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要么是具有思想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背景但缺乏必要医疗知识与医疗经验;要么是从事临床工作,具备临床经验但是缺乏必要人文知识背景。教师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由于其学科背景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么片面强调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授,而不能将其结合医疗实践过程进行生动阐述;要么仅仅突出临床案例的教学,而不能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无法将相关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糅合到医德教育中。“医德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分化、教学分离与综合并存,呈现立体多维的医德教育结构体系”,②因此教师的学科背景在医德教育过程中明显不符合医德教育的特点,制约了医德教育的正常进行与发展。临床教师是医学生高尚医德形成的导向者和示范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往往只教授医疗知识与技能,而淡漠了医德的言传身授,而“经济人”的自我趋利性使得很多临床教师没有能为学生确立良好的医德模范,当然也无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

1.2 教育客体的困境

在医学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医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医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高医学生医德意识、培养其医德情感、锻炼其意志、树立医德信念,从而促进医德行为养成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主观意志的个体,在医德教育中,医学生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客体,而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这一主体性是与医学生作为个体发展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分不开的。医学生作为青年大学生,其在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道德弹性不如儿童与少年时期。道德观可塑性的减弱,使得医德教育的教育过程很难与医学生的主体性相适应。根据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观点,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性的个体,在接受学校的道德教育后,道德原则与规范内化于个体形成道德人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需要自觉主动地判断、选择、理解、整合并最终接受道德教育信息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对于很多社会现象具有自我的判断能力,能够以一种独立的眼光和批判精神审视外在环境的变化,他们比较注重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对权威与说教不再轻易附和。③对于教育主体所进行的教育行为以及通过教育行为所传递的外在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医学生会根据自我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消化、吸收与内化。而这一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会根据教育客体在社会、经济等外在环境的变化时的道德观变化而得到不断的调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医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医德就必须抵御公共事业的市场化趋向以及市场的功利化趋向,而对于尚不具备完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医学生,其良好医德形成必然面临较大的风险与压力。

1.3 教育过程的困境

医德教育过程是连接医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它由医德教育内容、医德教育方式、医德教育手段等组成。首先,现有的医德教育内容是以传统的医德教育体系为基础的,传统医德教育是随着祖国医学和医德的发展,“经过中国古典传统医德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传统医德教育和现阶段传统医德教育并吸收西方医德教育长处而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医德教育体系。”④这一医德体系虽然在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它却并未解决在临床医德建设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如其与现代医学模式要求还存在距离,与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等,医德教育者还是以治疗病患疾病过程中的伦理为主要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仅强调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相结合,却并未拓展到生命以及预防、卫生管理层次等等。其次,传统的医德教育方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对医学生的医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大学生认知方式的迅速变化,这一情况也发生了改变,学校德育很难真正地打动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普遍存在着主观道德上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⑤医德教育方式并未随教育对象的道德形成特点做相应的设计,就无法使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生的教育过程始终,而这也是造成知行分离的主要原因。

2 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创新的思考

2.1 教育主体创新

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其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要求其能够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过程中,自觉重视医德教育,有针对性的将医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过程。针对医德教育制度化不足的情况,教育管理者应该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如设立医学生医德档案、设立教育效果评估体系、设立医德教育激励机制等等。在完成必要的制度建设以后,应该将医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根据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科学的论证,建立以医技教育与医德教育双中心,“两课”教育与医德教育双模块的医学教育模式。医德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医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之中,从新生入学到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都必须强调医学生在具备医疗技能等“硬素质”的同时,具备高尚医德这一“软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在整个医学生教育计划中的比重。另外“两课”课程重点在于强化医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构建了医学生医德的基座,在此基础上包含有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语言艺术等内容的医德教育模块,将着重于培养医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修养。⑥因而双模块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特定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有机的耦合,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作为医德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应该在医德教育遭遇困境时,以创新精神来推动医德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具备人文社科知识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学习一些医疗卫生知识,并且应该参与到临床教学的观摩活动中,以使其教学成更加生动。而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在进行医德教育时,在传授医疗技能,结合医疗质量和误诊病历进行医德教育之外,也应当补充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以一定的理论深度来加强医德教育的权威性。另外由于医德教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医德教育的阶段性使理论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都有责任在医学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加强医德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能够帮助医学生完成自我医德的体系建构,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又往往不仅反映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上,同时也反映在教师的言传身教过程中。

2.2 教育客体创新

为改善医德教育的效果,有必要从教育客体方面进行创新,而创新点主要就在于教育客体主体性的正确发挥。医德的形成有一定的自身规律性,其主要的道德形成轨迹应该包括有道德发展判断、道德情感培养与道德行为养成等部分。美国当代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科尔伯格强调道德是通过个体与其所在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这一说法使得教育者能够明确医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可以借助其主体性,通过自我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提高。由于教育客体拥有医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性,因此教育者可以鼓励医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选择。通过医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过程帮助其自身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自我道德水准。道德情感培养是医学生形成良好医德的重要途径,而情感培养可以在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发挥过程中完成。社会道德传统有助于情操的发展,医学生在吸收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对道德传统的某个方面进行增益与改造。医学生作为医德教育的客体,其参与自我医德的建构过程也是其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学生必然会经历种种亲社会行为,这些亲社会行为会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以依情体验,培养与提升医德水平。美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人的认知、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医学生医德学习活动中,三者的交互作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医学生的医德养成必然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这种社会化一方面表现为医德形成的来源包括有社会形成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另外一方面表现为医学实践过程中的行为体现医德意识与医德观念。⑦通过医德的社会化,教育客体可以通过主体性来整合社会道德体系与职业道德实践,从而使个人医德得以成熟与延续。

2.3 教育过程创新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8篇

1.1调查目的及对象

为进一步了解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本研究将济宁医学院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管理人员6名(校长及院系主任),教师7名(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本科医学生7名(临床5人、检验1人、预防1人),共计20人作为访谈对象。

1.2调查方法及设计

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济宁医学院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从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三种角度,直观了解济宁医学院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以便调查研究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访谈内容设计具体内容如下:管理员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你认为医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具有哪些?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一支怎样的教师队伍?教师访谈: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开始哪些课程?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你认为医学生要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医学生访谈: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或学习环境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你认为应设置哪些课程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

1.3调查结果

采用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首先选取访谈回答中的典型语句,然后从典型语句中提炼关键词;然后归类统计不同关键词出现的频次。

1.4结果分析

根据访谈结果可知,从教育体系构成来看,济宁医学院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医学生均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理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的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从关键词出现频次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方式15次、课程设置12次、教育目标7次、教育理念4次、教师队伍2次。出现频次越高表明这方面越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目标理念定位不明确,导致教学开展度不够。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重专业教育,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下导致大多数医学院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理念不明确,只是将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课只当作通识课程来开。未能如实体现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理念及意义,而教育开展也仅限于表面,未深入到学生内心,无法实现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影响,更谈不上培养及提升医学生素质和能力。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如此长的文明史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如果医学院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简单地设置成选修课或通识课,将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地理解为四书五经,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面对医学生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特殊性,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面对各专业学科医学生不同文化需求,这种不合理的、针对性不强的课程内容设置,会导致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落实不到位,导致课堂效果难提升。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处于这种变革下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应随着时代变革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医学学术教学可以运用灌输式等方法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有多个方面,但由于医学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起步较晚,仍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致使教学方式方法还相对比较单一,落实到位还有待提高,需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落实不到位,必然会导致课堂吸引力不够,课堂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对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结合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现状,下阶段教育工作沉重而又艰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1更新教育理念,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教育的目标并非引导学生“学会做事”,还应“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将教育分为学科和文化教育两个方面。只有坚持这两个方面的教育,才能使学科教育与文化教育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研究指出: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有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够的,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需得到社会、学校等各环节的支持,社会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办学思想,方可扎实推进,收到教育效果。在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一定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更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创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引导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让医学生全面学习律己修身、勤俭廉正、自强不息、尊道贵德、诚信好礼、以义制利、务实宽厚等传统美德的内涵,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质。

2.2渗透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各环节,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培养传统文化思维。孙丽霞等人认为: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严重西化现象,医学院校应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重视中医学的人文属性,重视中医学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中医学教育的根,只有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创造性地渗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块,如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基础传统社会学科课程,同时也应设置医学哲学、辩证法、社会学与医学学术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还应开设一些经典民歌、民乐、戏剧以及国画、书法等内容的选修课。体育课可增加中国武术等教学内容。另外,各学科还应结合学科特点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在学习中医四大经时,可以开设四书、周易、唐诗、宋词、汉赋、楚辞、元曲等选修课,在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同时,让学生感悟经典。

2.3整合信息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应兼具“医术”与“医德”。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式方法是可行的途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应向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整体文化思维转变,教学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构建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医学学科知识、临床实践问题融通衔接,将学生置于问题讨论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既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教材不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中心,在课堂中除了要充分运用教材外,还应依托参考书刊、网络资源等,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信息资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小组、团队相互交流合作等方式,达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中解脱,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识,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整体文化思维。总之,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需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加以重视,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品格,以期达到培育具有“仁心仁术”的“仁医”目的。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9篇

在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研究方面,申正付等认为,女大学生感恩倾向明显高于男生,并对比做了具体分析,与马云献等观点相反,并且还提出了个体的感恩倾向与来源地有关,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这与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有关,而且与张海生等对独生子女的担忧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独生子女的感恩倾向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曹冬雷等认为,医学生在“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5方面存在差异,知行分离现象比较明显。毛磊焱等对免费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免费医学生思想积极向上、内心存有感恩意识,了解一些感恩的意义和价值,但对感恩的内在认识与外在行为不相统一且社会责任感不强。周美等认为当代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流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只有部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消极的、错误的。王欣欣等指出了医学生责任感的缺失的主要表现是学医目的趋于功利化、责任道德趋于淡化、社会责任趋于自私化、对待病人趋于淡漠化、自我责任趋于轻视化。造成当今医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可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4个方面分析。院内教育与院外教育的脱节,伊甸园般的院内教育与充满欲望与功利的院外教育相冲击,是造成医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而针对高校的感恩教育,许兆峰等指出主要是当今高校的教学目标切入点偏离,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教学为主的社会责任逐渐淡化。家庭是教育的起点,严光菊提出医学生感恩德性的养成必须夯实家庭的养成教育。从自身的角度,曾海金等认为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护生的道德意识,让护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2医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

在提高医学生感恩意识的方法研究上,张静认为应该创建感恩校园文化,培养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活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感恩思想,建立感恩教育保障体系。张维佳等认为在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中应该在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下侧重课程设置,并且有临床医生和教师的引导,同时重视网络平台教育。严光菊认为在医学生感恩德性养成上应该提升“核心价值”的文化自觉,增强“孝道”的文化自信,增强“德治”的文化自强,完善感恩文化体系,实现“三自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培育机制。黄晓丽指出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结合医学生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医德教育、爱国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个性化教育中戴启刚等认为应该在儿科学和解剖学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能够明确医学生感恩教育的对象,提高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王兰芝等认为孝亲感教育能够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孝亲感恩意识和人文关怀理念。杨显杰等提出了“算账法”,首先制订一份学习投资效益分析表,学生根据此表填写自己每日在各项目上的实际消费数,并以书信形式告诉父母,用此法进行感恩教育可达到很好的巩固效果。胡友根提出了义工服务是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人文与医学的融合与贯通,还有利于他们“三自教育”的内化。

3小结

随着医务工作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医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开始逐步得到重视,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还缺乏更深层次的了解,虽然有一些研究能够给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带来启发,但是缺乏系统性,没有长效机制。对于医学生来说,感恩之心也是良好医德的基础,医学生感恩教育应该作为医学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应该建立系统的感恩教学机制,除了提倡授课老师在医学专业课上渗透感恩教育外,更应该设置专门的感恩课堂,避免讲座式、灌输式等古板教学方法,推荐互动交流式、实践体验式等多样趣味教学形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剖析社会医务不良之风,引导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取向,让同学们把感恩记在心里、付诸实践并形成习惯,提高医学生整体素质。除了让感恩教育得到医学院校的重视,政府应该加恩教育课程化的步伐,出台相关政策,避免高校重专业轻德育,避免学生重利益轻道德,以学校为基点,政府制度来辅助,学生来配合,大力发展医学生感恩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模式 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B 82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医德就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良好的医德素养是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未来的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医学使命,只有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医德素质,才能懂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内涵,才有可能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中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健康,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这就决定了医学活动的特殊性。缺少医德素质的人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作为当代医学生,应该从现在、从自身培养献身医学事业、勇于创新、尊重他人生命的良好医德品质,才能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担负起救死扶伤职责。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那么如何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的新模式,就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健全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医德教育体系

(一)医德医风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

专业课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课堂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相结合。医学生应该明确医德教育的内涵等基础理论知识,但同时理论知识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作为专业的老师,要懂得带动学生积极性,将医疗卫生行业中涌现的良好医德医风的典型案例贯彻到课堂教育中。这样,同学们会在理论和典型事例的结合中感受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感悟到将来成为一名国家需要的合格医务工作者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也更加懂得作为一名医生所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医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将会收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自身医德医风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功能。

根据医学专业特点,除了开设有关医德教育的专业性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生职业道德等,还要以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在课堂上结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和医学生这一专业性群体,加强灌输医德思想,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医德思想相结合,让医学生从基本的思想品德课中剖析作为医学生所遵守的最基本的思想道德原则和医学生应该培养的医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处、从实处让医学生懂得医德素养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医德教育。

和谐的文化氛围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启发我们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生活在医德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高校大学生文化知识获得、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教育的一种模式,承载着医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途径。

针对学校医学生现状,学校可以开展医学誓言宣誓活动,让医学生在神圣的誓言宣誓过程中懂得作为医学生所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唤起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们为解除人类的病痛而努力学好医学知识。” 同时在医德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开展丰富多样的医德教育活动,如医德教育征文大赛、医者仁心情景剧、辩论赛以及大型医德知识普及教育宣传活动。在寒暑假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发现最美医生的活动,通过大学生亲自访问、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形成最美医生典型事例报告,在广大医学生中宣传以及举办最美医生照片展等,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不仅增长了医学知识,更增强了成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抓好医学生实习前的医德强化教育

对于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在到医院实习前这段时间里,学校课业负担相对较轻,但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放松对自身知识及道德素质的要求。面对物欲横流、复杂多变的社会,他们并没有清醒、直观的认识,都是充满期待和渴望,自身并未做好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转换。因此,学校应及时有效的开展医德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活动,将医德理念传授给学生,如举办针对性的医德知识讲座,使实习生们了解正常的医患关系是什么,医生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病人有哪些权利,怎样处理医患矛盾,如何和病人沟通等等。通过这些层层递进、不断的深入的教育,逐渐让学生们认识什么是良好医德,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医学生的医疗行为,促使医学实习生在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环境中都能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尽快完成实习中由医学生到合格医务工作人员的角色转换,合理定位自己,使自己尽快适应实习生活,提高自己的医德和医术水平。

三、实习医院为医学实习生创造良好条件

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都在一年以上,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医学生开始将理论与时间真正相结合起来,与医护人员及病人打交道,开始真正接触社会,因此,实习生所在的医院所选派的带教医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可以从那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带教医生身上得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从而调动实习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医学技能,使自身早日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医生,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

针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的特点,实习医院应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以医德教育为中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使医德教育深入医学生的心中。医院还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实习生义诊医疗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偏远农村,为广大人民群众义诊、宣传,既为病人解决了病痛,也使自己的医术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更让医学生懂得了医生这一职业的高尚与伟大。

四、加强实习医院与医学院校之间的联系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医学院校的学生要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习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切实提高自我知识储备能力及临床医术技能。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具备医者仁心的良好医德品质。

无数事实表明,在医疗实践中展开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好的效果,实习生活对于医学生的知识的巩固和医术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医德可以采取多样的教育模式:“如开展床边教学,面对病人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增强辨别好恶是非能力和医德医风行为的选择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教育对于医学院校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品质的当代医学生的意义将愈加彰显,医德教育模式将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必须思考的问题。医学院校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医德教育模式,为培养医德品质良好、医学技能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新时期医学生而不断努力。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冯丽华,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吴皓达,谷朝霞,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

注释:

王经纬,吕丽霞,赵兵,贾轶群.如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2).

罗维,魏晶晶.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决策与信息. 2008.09,第140 页.

陈逸萍.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7.04.

上一篇:税收征管风险范文 下一篇:企业纳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