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课程范文

时间:2023-02-27 12:22:05

医学人文课程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1篇

目前我们的医学法学图书注重对法律条目的罗列,使得医学生在学习中重视死记硬背,过后就抛之于脑后。这些年很多医疗纠纷与医学工作者的法律观念缺失有关,教训相当惨痛。我们的医学法学课程可以以典型案例为章节展开,利用多媒体将事件起因、经过及结果,法庭的辩论过程和宣判结果展现给大家,甚至直接参与到法院的庭审,使大家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将充分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潜在风险。而后,可以设计许多问题,采用课堂讨论,PBL等教学模式或以写个人心得的方式加以展开,甚至将患者和家属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才能充分思考并借鉴前车之鉴,在工作中知法懂法,养成缜密周到、谨言慎行的工作作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而在医学伦理学的学习中,更是注重患者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价值、尊严、隐私的全面的保护。在医学生今后的工作中,难免会碰到传染患者、垂危患者、隐私羞于启齿的患者。而我们的医学生社会经历有限,有些情况是很难驾驭的。只有通过先期的情景体验,他们才能从中获得经验。

2减少肤浅的说教,增加与医学生的互动

医生和患者是医疗工作的两个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医学心理学的侧重点在于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治疗方式。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在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中,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悲观、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这时候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调适和疏导的办法,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不良的刺激中难于自拔或情绪失控,将直接影响医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身心健康。我们也发现,一些心理状态好的医生,临床工作效率高,失误少,医患关系相对融洽。所以建议在临床心理学中应增加对医学生本人的心理素质测试和性格分析,建立学生档案,并定期随访,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调试。同时,可以充分列举各种心理障碍的患者,不同医生不同的交谈和处理方式,以及最终不同的结果。医学生可以从中加以比较,学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变得善解人意,心胸开阔,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积极影响患者,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换位思考的实践内容。医学生模拟患者身份完成挂号、就诊、取药、检查等整个就医过程,使大家懂得患者就医的急切和艰辛,这样可以从多角度启发医学生,使他们有切身的感受。

3增加对目前国情和新医改的进程的论述

目前的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偏重于意识形态的教育,而我们的很多医学生基础知识很好,但经常是把自己封闭在象牙之塔里,对国情和将来的工作状态所知甚少。一旦进入临床工作后,难免有相当的落差。所以在医学人文课本中,将我国的医疗基础、近年来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问题、解决的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述。这样,医学生将深入了解新医改的难度和希望所在。如果能鼓励医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比如下社区,下乡,下边疆,进行力所能及的医学知识普及和流行病调研,并撰写相应的心得或论文,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地区的需求,也能在实践中产生真知,巩固中国新医改的群众基础。相信其中定会有思想敏锐的同学提出有利于医改的真知灼见,并成为它的身体力行者。总之,目前医学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在社会不同阶段,它将不断的改革以发挥相应的作用,而改革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多方的配合才能完成。应鼓励医学生主动的参与医疗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并茁壮成长。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36-02

1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自199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之后,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对医学生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至今已走过十多年的实践历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课程设置多样化、随意化,课程量不足,实效性有待提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医学生未来职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分析借鉴国外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框架、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虽然教育部、卫生部对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政策指导,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散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因此,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对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确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规范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

2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与现代医学实际相结合,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培养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要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要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等高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反映,就是构建医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高度融合的医学人文学科群课程。

第二,国际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是构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参照依据。世界各国很早就开始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新的医学教育模式。他们的共同做法就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开始了新道路模式的尝试,分别设计了社会学理论及人的价值、医学公关学、医学法律问题等课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130多所医学院校已有100多所把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列为必修课。

第三,着眼于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在传统的理工农医为强势学科的院校,开始逐渐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功能为传播价值理念,“包括共同的政治、经济态度、共同的语言和对未来前景的共同构想等”。而这些价值理念也正是作为一名未来的职业医生所必须具备的。在近年来我国医生的评价体系中,也把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如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就把人文素质等相关内容纳入到了考核中。

第四,师资队伍的搭建应该多管齐下,根据不同层次课程的需要,或是通过引进人文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或是采取措施提高现有师资的水平,如有计划选送一批教师到文科大学进修或鼓励教师报考跨专业的文科研究生,或连续开办一些文、史、艺等专题研修讲习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或是加强对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中短期去国内综合院校的进修或国外大学的研修,增强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在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之间搭建一座相互沟通、学习的桥梁,形成有效的师资融合机制,

3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人类社会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带动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医学模式也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模式,使整个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客观上也决定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结构需要日臻丰富完善。适应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医学生必须充实完善人文素质结构,具体内容是: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素质。树立高尚的医德情操,有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浓厚的医学人文精神。对病人施以理解、关怀和体贴,同情病人、尊重病人、救死扶伤,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在文学、历史、哲学、法律以及音乐、美术等多方面有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一定的人文技能。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乐于向他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

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中人文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文精神内化,造就一批专业技术过硬、道德情操高尚、自我价值受到社会充分认同的复合性医学人才。由此出发,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作为未实现课程整合的、内部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可分为三个子系统:人文基础系统、交叉学科系统、操作技能系统。第一层面是人文基础系统,涵盖了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如文、史、哲、艺等人文基础课程。正如《意见》所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这一层面是使学生宽领域地掌握人文知识,全方位地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层面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系统,主要包括: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第三层面是操作技能系统,包括与学生实践操作、临床体验、医患沟通技巧、情绪控制等相关的医学人文技能课程。上述三个层面子系统课程群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着培养医学人才综合人文素养的整体功能。

为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建议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为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对上述三个子系统的课程群分别列出具体课程目录,纳入教学计划。并建议将第一、第三两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选修课,每门课1学分(18学时);将第二个层面子系统课程作为必修课,每门课2学分(36学时)。同时,还应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以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稳定性。也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渗透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大纲中有目的地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深化这些课程的文化层次。

在国外,21世纪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2010年的报告中称,在21世纪倡导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把培养医学生的胜任力作为塑造医生未来职业素质的目标。第三代改革,是建立在对医生应当具有的素质认识的变化基础上的。Epstein和Hundert(2002)定义的医师胜任力,共包括以下7个方面:习惯和明智地使用沟通、知识、技术性技能、临床推理、情感、价值观和反思于日常实践。《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IIME,2001),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作为对医学生的素质要求。可见,作为医学生除了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具有情感、价值观以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人文素质。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这些人文素质要求,正是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依据。

在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已有专家建议,在执行本科教育标准的前提下,确定通识教育的时间为 1 年,纯医学教育的时间为 4年。如果学制出现大的调整,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必将随之调整和改变,现在的探索也会为将来积累必要的经验。此外,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工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其中的必要的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恰当的教学方式、课堂之外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校园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等,同样是决定医学人文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开阔视野,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关注如何发挥隐形课程的人文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建立医学人文教育大课程的概念,将显性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聂素滨,金祥雷,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学科教学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4):18

[2]阎光才20世纪大学普通教育思想回顾与评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9):7-9

[3]韦勤,柏茗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再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30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3篇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系统提出近代医学的三大困境: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他率先意识到新科学与旧人文的不匹配,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正在失去平衡。在医患矛盾升级、医务人员被妖魔化的当下,过分强调技术理性、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和人文教育,将会使医学越来越背离其本质。

1.1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不足

据2010年实施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毕业生要达到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标准,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追求,顺畅的医患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健全的法律观念,完备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等。实际上,医学院校中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与人文相关的专业课课时较少,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形式大多为选修课和阅读、社会实践,开展程度取决于各学校情况和学生兴趣,缺少统一标准和衡量指标。

1.2医务人员人文教育的不足

目前,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专业讲座居多,人文培训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对处理医患纠纷的策略了解不多,对解决职业倦怠的方法掌握不够。根据医生职业满意度大型调查,近75%的医务人员认为执业中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90%对工作不满意,相当一部分对目前压力和职业发展持担忧态度。网络上疯传的“李芊医生列车助产被认定非法行医”其实是一名医生杜撰的谣言,反映出了医务工作者们的群体焦虑。在对医学科学的艰难认识和实践中,医务人员陷入维护道德修养、职业信仰和精神境界的困境。

2MOOC优势在医学教育中的体现

综合分析Udacity、Coursera、Edx、Udemy、Future-leam等国外较为成熟的MOOC平台,可以梳理出MOOC的基本运行模式。教学开始前,教师课程框架及授课人员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并选择本门课程;教学启动后,教师定期10-20分钟教学视频,配以制作精良的多媒体幻灯,再布置一些扩展阅读和课后作业,有些教师还会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辅导学生学习;教学结束时,MOOC按照一定的程序、要求安排测试,评价学习效果。无论是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模式,还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都有力推动了高教教育的普及、优质资源的共享,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促进了教与学角色的融合和转换。在医学教学方面,MOOC扩展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场景,延伸了内容的宽度和深度,同时借助互联网海量存储、便捷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使医学教学完成标准化任务后,也能满足个体化的学习需求。

2.1延伸教育功能

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MOOC放大了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功效,降低了医务人员乃至大众接受医学知识的门槛和成本,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医学新理论的认同度,对医疗新技术的掌握度,从而助推整个社会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同时,在纷繁的社会思潮中,维护崇尚知识、法制、生态的现代文明体系,传递、保存、创新已有的医学文化和人文关怀,甚至助推人类社会文明化的进程。在个体发展功能方面,MOOC为促进医务人员适应医学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便捷的途径。

2.2拓展教育资源

MOOC诞生短短几年,已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几何式增长。在医学教育中,顶级大师授课、稀缺标本展示、高难度手术演示变成了可无限复制的资源。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点对面传播知识,MOOC中则变成了面对面传授技能,拥有更大决定权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安排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达到理想的目标。

2.3丰富教学手段

MOOC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更多采取贯通式编排。设计者在确定每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后,围绕知识点优化学习路径,以问题导入为牵引,通过设置特定场景,展开话题,引导教学。游戏式、互动式、对话式的MOOC平台可以进一步延伸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ing,PBL),通过设置特殊诊疗场景、引入典型病案、实施同步会诊等方式展示知识点,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作为教学媒体的优势。

2.4实现教学评估与认证

传统医学教育偏重于由表及里的讲授、由师到徒的传承,MOOC与传统教学、网络课程的显著区别在于延伸了教与学的反馈链条,评估和认证使教学富有更完整的意义。一部分MOOC平台的检测方式结合了机器评价和学生互评,对学员的作业和结业测试打分;一部分MOOC平台借助哈佛、斯坦福等国际顶尖高校的优质资源,MOOC可以在检测后向完成学习的学员授予经过官方认可的学分。

3通过MOOC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设想

医学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人文性,医学的终极价值是医学人文价值。目前,人类追逐越来越进步的医疗技术,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维度,这其实越来越背离医学的本质。技术再强大也仅是工具,关键看为谁所用、怎样使用。对于医学教育者来说,可以借助MOOC等技术进步的成果,缩小医学人文价值与医疗技术发展的背离。

3.1规范整合资源,拓展共享内容

目前国内的MOOC平台主要有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MOOC中国(www.mooc.cn)、网易公开课(open.163.com)等。爱课程是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MOOC中国和网易公开课为商业网站推出的非营利性教育项目。检索国外MOOC平台,医学人文相关课程占医学、生命科学类课程比例都很低。Udacity未搜索到相关课程,Coursera中有“生命起源”、“基因和精密医学的社会和伦理调整”、“志愿者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和学习计划”、“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Edx中有“美国卫生政策”、“健康与社会”等课程。在爱课程、MOOC中国、网易公开课中,与医学人文相关的的公开课分别为6、1、2门,占医学类课程的5.3%、11.1%和50%。纵观国内外的这些课程,真正意义上的MOOC比例不高,尤其是国内课程大部分仅为网络教学,创新内容不多,教学方法有待完善。目前的MOOC课程是各高校自发推荐开设的,建议主管部门动员国内的医学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MOOC平台建设,并挑选国内医学人文领域的优秀专家,讲授科学发展观、哲学与批判性思维、伦理道德与职业精神、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人文实践等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爱课程网等主流平台构建起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这既可以缓解医学生人文教育需求和部分院校相关资源不足的矛盾,也可以使优质的人文教育师资发挥出最大化效能。

3.2优化反馈通道,实施个性教导

Coursera等较成熟的MOOC平台要求学生学习前填写学历、兴趣等信息,学习中参与和课程相关的学习社区、讨论论坛,可以借助数据采集,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推荐学习资源;Udacity甚至希望将学习信息提供给雇主,以便多方携手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建议国内的MOOC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交互优势,注重在课程交流区、论坛中即时搜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课堂反馈,分析汇总出学习规律;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通过平台提供的分析报告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想法和效果,进而及时修订课程架构、调整教学安排、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以医学伦理学教学为例,授课教师应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于医患矛盾的个体情绪和集体认知,帮助学生缓解执业压力、增强执业应对能力。

3.3延长学习时限,强化行为养成

目前,各类型医学人才培养大纲在人文教育方面,仅针对学历教育作了指导性规定,医务人员工作后接受此类培训的机会不多。也就是说,医务人员几十年执业中的人文素养大部分来自学校2-5年的人文教育。这一现状距离培养医德高尚医务人员的目标相差太远。所以,翻越高校“围墙”、降低学习门槛的MOOC平台,可能成为对医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执业操守、从业信念等终身教育的理想平台。主管部门应针对医学生、住院医师、中青年骨干医师、高年资医师等各层次医务人员的需求,在MOOC平台开展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人文教育,包括从医患沟通技巧到价值观培育、医学美学、人类学等内容;强制性要求将MOOC纳入继续教育规划,医护人员每年必须修够一定的人文教育学分,完成一定的MOOC人文教育课程才能晋升职称;促使完善学校阶段性成绩和职业生涯全程评价相结合的人文教育模式,通过终身化的人文教育强化医护人员的执业操守、规范执业行为。

3.4增加情景教学,强化实践运用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其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学生们在情景教学、诊疗实践中仔细揣摩,互联网教学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但MOOC平台可以将诊疗室、手术室在课堂上真实还原,大大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针对性,弥补了书本学习较为抽象的劣势。MOOC平台应在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中,展示不同科室诊疗场景及可能发生的人文关怀疏失,邀请医学人文专家逐一介绍避免医患纠纷的方法,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讲授开展临终关怀、绝症安慰的实践经验,邀请癌症康复者、器官移植患者介绍患病的真实感受;在考核阶段,结合标准化机考作答和情景化面试,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患交往技能予以评估,尽力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分娩场景教学中,教师不停地给模拟产妇鼓劲、加油,帮忙擦汗、喂水,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真切感受医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3.5认证学习效果,促进接受认同

浮躁、功利的思潮逐渐充斥教育,人们首先选择学习对自己有利有用的知识。在医学教育中,应加强对人文精神培育的引导,以完善的认证机制确保人文教育不会被忽视和削弱。Udacity、Coursera、Edx等MOOC平台在课程介绍中都有详细的认证信息,为学生就业增加筹码。以Coursera中“基因和精密医学的社会和伦理挑战”课程为例,清晰地写明完成学习后可获得教育方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MOOC平台的官方证书。而目前国内MOOC平台的认证率较低,有认证证书的一些课程也仅为网站认证,社会认可度较低。主管部门应联合MOOC平台一同建立起以结业考试、期中作业、论坛讨论、课程反馈、学生互评为主要内容的考评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该门MOOC学习给予准确评价。同时,参照课堂教学限制MOOC授课的学生人数,严格执行教学管理,特别是考勤、考评制度,将MOOC学习成绩和已有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体系相连接,结业时给予一定的学分,从政策和操作层面推动MOOC在教育系统被承认,成绩被用人单位所采纳。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联席授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10

1.从美德到服务――医学人文的教学现状与培养目标

(1)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缺憾与思考。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医学遵循着单纯的生物医学发展模式,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现代医疗技术实现了诸多技术上的突破,以至于被人们寄予了获得健康和驱除病魔的极大期望。诚非所愿,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发展,其人文性的日益淡薄逐渐受到社会公众的批评;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没有增加患者的信任与满意度,反而加剧了医患间的矛盾,由此人文精神逐渐随着时间的迁移而被淡忘和忽略,甚至导致了医学与人文的逐步分离。

(2)医学人文教学的培养目标。21世纪医学的发展趋势,需要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这种改变的背后,正是人文要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医学的技术之中。

对于医疗的执行者――医务工作者而言,也难以对医疗服务对象的多元化的需要视而不见。所以,成功的医学教育除了教给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灵活的科研思维外,还应该引导其去体察患者在现实中产生的种种需求,并指引他们解决问题。

(3)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现状。依目前的现状来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学院校中普遍开设了医学人文类课程。然而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组成是颇为庞大的,包括医学史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在内的分支学科,共计十余门,这就导致了授课所需的课时无法得到保障。

另外,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采取必修与选修(或辅修)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医学人文授课,且多集中在一、二学年,只占全部课程学时的1%,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在这一点上,可能正是由于对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才导致教、管、学三方在这个领域中的投入较其他医学专业表现出了明显的乏力。

2.“联席授课”――一种走出医学人文教学困境的可能途径

(1)“联席授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人文课程中的现实要求。近年来随着包括医疗纠纷在内的各类医疗社会热点的频现,在各类社交媒体的帮助下,人们对每起事件的讨论是越来越激烈,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某一起事件中,我们已经很难非常明确地指出其中的孰是孰非,而更多的只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尽可能客观理性地对当时的情形进行深入观察,力图找出最根本的问题,甚至有时用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时还可能出现矛盾,这就较大地提升了医学人文学习的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人文的“联席授课”可能是帮助医学生解决医疗实际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

(2)“联席授课”教学模式的应用目标。医学人文学科授课比重的不足和现代医学自然学科高度细化造成的学科数量猛增有着很大的关系。换言之,如果要加强对医学人文学科的教育,就很难规避授课学时的比重问题;而单纯增加学时数并不能保证教学效果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而着眼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才是可行之道。

医学人文是医学与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诞生的一大片领域,其分支学科众多,显而易见的是,医学人文教学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对其分支学科的融汇与整合,即在一次授课中加入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用多元化的视角辩证地“审问之、慎思之”。

(3)“联席授课”教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势。在学习医学人文学科知识过程中,有三门学科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是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它们是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三门课程,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考核的学科。尽管这三门学科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其实殊途同归,彼此间有紧密联系。如果在医学院校中尝试用“联席授课”的模式来开展医学人文的教学,可能会有以下几大明显优势:①理念上的进步。“联席授课”宗旨是培养学生以系统的、完整的观点认识问题,并能综合各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医学人文的“联席授课”整合了多门分支学科的内容,更能贴近实际地帮助学生掌握好理论知识,提高其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水平。②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员的授课方式也有了很大创新,每一次课程都有三位教员联席授课,其中一位教员为主持者,在引导学生打开学习思路的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另两位教员也参与讨论,而教员也不仅仅只是关注自己的学科范畴。这一模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对具体事物的宏观把握。③内容上的精炼。医学人文的“联席授课”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集中传授每一门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既节省了总授课时间,又避免了因不同学科学习时间跨度过大带来的知识遗忘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内容的精炼程度和授课效率。

3.行路漫漫――对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展望

(1)医学人文的价值评判。过去我们一直把医学人文素养和医风医德等同起来,这其实还是局限在了两千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的行医准则中。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促进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随着制度和文明的进步,也大大地激发出了求医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古今医疗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向应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美德转向提升医学生满足求医者多元化医疗需求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上来。而其中对于医学人文这一概念的更新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将直接影响到对于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认识是否准确。就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而言,学术界过多地将人文的部分归为道德修养,而忽视了与如今多元化医疗服务的能力需求,因此亟需得到发展和完善,以便使得医学人文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进而更好地引导医学事业的发展。

(2)走进临床的医学人文将有力推动医学发展。伴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具有整合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实践整合,以实践为基础、服务实践,以共同的价值整合分割的医学人文科目,将成为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有效性的必要路径。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为医学临床服务,所以医学人文与临床的结合程度也将越来越高。为实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依靠医学人文教育来提升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将成为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医学的发展走向与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以人文精神来引导,同时做到以科学精神来丰富医者思想,唯有如此,才能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交融。

由教学模式的创新完善所带来的医学人文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医学事业的前进,但这也将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性的、艰巨的医疗教育改革重任,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志寅,杨 震.诊断行为与诊断思维中的人文精神[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9):769-771.

[2] 结 祥,刘 芳,冀凯红,等.联席授课课程改革模式的个性化特色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14(9):711-712.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专科医院;医学人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医学人文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一、医学人文概念的界定

医学人文是医学科学和人文学科高度结合的一门复杂科学,它以医学科学为依托和落脚点,以生命伦理学为核心,从总体上研究医学,探索医学发展的规律、评价医学进展、探索医学功能并研究构造更好的社会建制以更好地发挥医学系统功能的一个学科群。具体地讲,医学人文是一个探讨医学渊源、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医学目的、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与医疗、预防、保健等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

当代的医学人文学已经以学科形态、知识形态的形式渗透到卫生政策、卫生法制与社会保障体制中。它的任务与历史使命就是要提示当代医学的人文内涵,反映医学与伦理、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当代医学技术所包含的主客观因素的道德、人文交流沉积的思想史与“外部史”,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交流与互补,从而丰富和完善医学。哺育医学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精神,克服医学和保健服务中的技术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复归“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

二、医院实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大多还是一种普遍性的医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而把人文教育与医院医学人才专业方向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文课程实施上作深入细致、系统全面研究和积极实施的极少。医院是公益性社会机构,随着市场需求提高和经济化的影响,工作节奏和强度不断加快,医护人员医学人文观念日益模糊和淡薄,在实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两点质疑。一是关于内容范围的质疑:学得完吗?二是关于学习效果的质疑:学了有用吗?而医院医学人文教育在对基层单位医疗行为双方人的人格、价值和利益的相互尊重,是对社会利益、人类健康利益的共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尝试

(一)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和现状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是一所科研型的专科医院,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科研水平和临床技能的提高。2010年卫生部在我院挂牌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是心血管健康领域唯一的部级行政机构。随着单位职能的转变,继续教育目标也应立足于人才的多元化培养,转变的重点在于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人文,形成特色,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医院已经深刻意识到医学人文教育不能只是临床前的教学,医学人文的内容必须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医院要提高医疗质量,必须重视医学人文的建设。在对近三年继续教育活动统计发现,95%以上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是在学科领域内,围绕着探讨科学前沿,合理用药和技能提高等医学相关报告。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均是医院的人才储备,基本没有一项继续教育项目是专门针对医院全体职工的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心理疏导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而这些个人综合能力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对象是大众患者,他们千差万别,现实的工作环境要求职工博学多才,能力全面。学习和掌握与自己奋斗目标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更新知识,结合实践,深入领会,注意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既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注意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以较宽的视野研究学术性问题。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是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医院教育管理部门对全院职工医学人文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从认知度、学习意愿、学习现状、学习内容四个维度进行调查,具体如表1:

统计结果显示97%认为有必要开设并愿意参与人文课程培训,但78%对医院目前开展的人文课程不满意,认为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影响了培训效果。最想开设的人文教育活动,排在前四位的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最想了解的其他医学专业知识,排在前三的有内分泌、肺心病、影像学。

(二)授课对象和授课时间的选择

群体范围是以临床人员为主,包括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鼓励后勤工作人员及临时工积极参与,利用工作日午间休息的1-1.5小时,丰富全院职工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三)课程目标的确立

1.医院文化:探索性地改善“重医疗、轻人文”的医院文化氛围,提高职工的归属感。

2.服务临床:促进医院医务人员人文意识的养成,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良好医患、医医、医护关系。

3.人才培养:构建阜外人才人文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课程设置的原则

针对现实问题,突出横向的关联性、纵向的序贯性、整体的实用性。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

1.心理学培训:与医务处、护理部沟通调研,了解临床人员在沟通、减压问题上的典型案例,就“医患沟通”、“人际交往”、“压力排解”、“有效沟通与谈判艺术”等方面开展专业心理学指导。

2.管理学培训:针对中层及以下干部、各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和组织者,开展组织管理学课程培训,例如“高效执行能力”、“如何有效激励员工”、“会议组织”等。

3.成长经历分享:聘请本院院士、专家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给年轻职工的职业成长道路上带来启示。

4.法律常识培训:指导临床人员通过了解、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5.教育学培训:组织全院人员开展“演讲与培训技巧”、“项目课程设置”等培训。

6.相关学科医学知识普及培训:围绕心血管专业,普及相关医学学科知识,例如内分泌、中医、统计学、科研设计等。

(六)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讲师的选择与沟通

选择学科领域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作为授课讲师,要求讲师能非常了解医院的医疗背景,在前期沟通中,教育管理部门专门针对课程主题,搜集院内实际问题案例,供讲师参考,并与讲师共同商议符合授课对象的教学方式。

2.前期宣传

教育管理部门利用院内所有宣传媒介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例如院内宣传滚动屏、医师短信平台、宣传海报。宣传设计中除了一些必要的信息外,还明确告诉学员,通过学习将会有何改变,能得到什么,以更有效地吸引目标学员群体。另外,为了提高学员们的积极性,教育管理部门还将人文教育培训活动申报成“区县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获取学分来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

(七)课程实施效果反馈

为了及时了解培训效果,知晓学员的培训感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工作,在每次培训结束后,教育管理部门都会对所有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客观打分和主观描述两部分,评价维度包括培训内容、讲师、培训组织、综合评价四个部分,具体如表2。

以已实施的心理学培训课程——“自我状态提升”的满意度调查为例,共回收问卷131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74.04%。学员的年龄构成以30-39岁中初级职称的临床职工居多,高级职称和岗位为后勤人员参与的较少。在对课程评价的7个题目中,非常满意的比例都在50%及以上,比例最高的课程目标的明确性占70.1%。此次培训的开展很有意义,而且课程目标、内容、案例丰富性、科学性都是很受到调查对象认可的。同时,学员对课程内容的记忆程度也很高,表明培训效果显著。除第12项外,其他的非常满意比例都在50%,其中最多的为培训师的互动性,占到了75%,说明讲师课程气氛调动得很好,与学员互动性非常好,明显提高了整体课堂质量,而且讲师在时间把握、语言幽默、营造气氛等方面很受到学员的赞成。但是第12项讲师的语言清晰度满意度比较低,而且有学员对此不满意,培训师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以至于学员理解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障碍,这也是讲师应该改进的地方。

四、整体效果分析

医学人文在医学行为、医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够提升医学行为的价值并使医学科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融合是社会化医学行为的内在要求。医院实施的八次人文培训课程,综合满意度74%,参与人数占全院人数的47%,行政、临床、科研部门的中初级职称的职工占83%。但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体会到,不同年资、岗位的医务人员对于职业生涯中诸多问题的认识与感受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或因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对于医学人文的认识与感受存在着差异。对于处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医务人员的不同人文需求,不能通过整合统一的人文课程体现出来。由于人文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解决他们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不能与他们的现有认识产生共鸣,那么课程内容本身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很难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人文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的区分化,以适合不同年资的职工需要。另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体现了医院文化和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深入考虑医院文化特色和发展方向,以有效培育医院文化核心价值,构建特色价值体系,作为打造、提升和传承医院文化的一项具体举措。

参考文献

[1] Robert M Veatch. How Philosophy of Medicine Has Changed Medical Ethics[J].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 2006,(6).

[2]Maenaughton J. The humanities in medical education: context,outcomes and structures.2000.Med Humanit,26;23-30

[3]Johanna Shapiro et al. Medical Humanities and Their Discontents: Definitions,Critiques, and Implications.2009.Academic Medieine,(2).

[4]余仙菊.扬弃与超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精神 临床医学 医乃仁术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96-02

2001年《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中指出面向21世纪医生的任务(Role):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医生应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服务和减轻病人的痛苦。医生还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生和努力终生学习的学者。五星级医生(The five star doctor)的标准是:1.保健服务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从整体考虑病人,把病人看成既是一个个体又是家庭和社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长期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的、持续的和针对个人需求的服务。2.决策者(Decision maker):在加强她或他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同时,选择符合伦理道德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技术。3.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或交际家(Communicator):通过有效的解释和劝说,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个体或群体有能力增强和保护他们的健康。4.社区领袖(Community leader):在所工作的人群中赢得信赖,能代表社区协调个人和社区的卫生需要,并代表社区采取行动。5.服务管理者(Service manager):能与卫生保健系统内外的个人和机构协调工作,以满足病人和社区的需要,恰当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料。当前社会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性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主动参与模式”。所以现代医学模式下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精神素质。只有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方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具备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多层次、多类型、实用型的医疗卫生工作的全科医学人才。

一、现状分析

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素质教育先天不足加之后天营养不良: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就被分在理科班,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理科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视文科课程的学习,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先天不足。考上医学院校后由于惟科学主义的主宰,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模式,学生们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技术以及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等,将人文社会科学抛在脑后。加之我国各医学院校相关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很少,使医学生一心只读医学书,重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轻人文关怀的现象,致使医学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导至医学生在人文关怀素质方面后天营养不良。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诠释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的贲卦彖辞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人文精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含历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二是指为关心、关爱、关照人的主体行为。医学人文精神可理解为人道主义。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道德教育弱化的现象。其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大类。其中涉及到的人文课程极少,只是片面重视科学教育与技术训练,忽视甚至摒弃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先进仪器和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从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接触,医生忙碌于观测各种影像、图示、波形和数据,而不重视患者对病情的诉说,忘记了应该关心患者,医学工作的对象成了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医学丧失了它应有的人性温暖。缺失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医学生发展不全面,造成部分医生职业道德滑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应该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三、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当今医学生所必须具有的人文精神重要内容

孔子是被全世界尊称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榜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历经诋毁与褒奖、改革与融合,在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文化嬗变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儒家经典之一《论语》被尊称为中国的圣经,是集中西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是古今相通、中外互融、扬高凿深、阐幽发微的旷世之书,对其去糟取精堪称“人学”。儒家文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不仅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指南,亦是当今医学生必须具有的人文素质重要内容。孔子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教育家,是人类的精神灵魂导师,是人道主义的启蒙者,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学院现在己经遍布世界多数国家。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主聚会巴黎,会后发表的宣言指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四、儒家教育的根本“仁”是对人类深广之爱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儒家教育的根本“仁”是对人类深广之爱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儒家文化精华蕴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医学生的教育具有资源性意义。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仁”“智”并举,有助于人们纠正惟科学主义的偏差。在校医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弘扬儒家文化精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情操,博大的仁爱精神能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蚀,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

五、感悟“医乃仁术”永远是医学的灵魂,并且作为将来行医生涯的基本原则

(一)仁心仁术

仁者爱人,不光爱自己,更要爱他人。教育医学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

(二)敬畏生命

教育医学生必须有敬畏生命之意识,才会尽力救死扶伤。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告诫人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於人”《黄帝内经•素问》。

(三)悬壶济世

教育医学生治病救人是学医的目标,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幸福,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利,实行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生的行为准则。医学生要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按照患者的健康需要为他们服务,不论其身份高低或金钱报酬多寡,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对那些贫困的人,更应当给予特别的关照。

(四)“仁且智”

医学生要达到“医乃仁术”之境界,还要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及高超精湛的技术,应该学会用孔子的“学道”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方法来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争取达到《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中提到的五星级医生。

六、运用各种平台凝练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念,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

医学教育中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以课堂为主渠道,奠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教师课堂上渗透和临床上以身作则。2.以“人文精神”专题讲座和读书《儒家传统基本经典》《论大医精诚》《黄帝内经》等(古典医德教育书籍)活动为补充,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视野;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撑,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学氛围;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道德素质;5.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让医学生从中领悟下述“医乃仁术”之境界。在发掘经典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践行,用经典滋润心灵,用行动彰显精神,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通过各种平台凝练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医学生要抵制拜金主义的冲击。医疗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危,因此尤其需要进行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学习和发扬光大,其所倡导的 “仁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方面。[2]

七、改革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人文关怀课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医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实质是在医学科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中又要体现科学。应改革课程设置,将文学、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自然科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纳入医学生知识结构的框架中。建议并指导医学生博览群书,使医学生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人文科学的教学内容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把人文知识与医学的结合、渗透作为教学重点,使医生学生充分理解人文知识、感悟人文精神。[1]

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大课讲授、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3]比如医学人文学概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等人文课程,应根据师资情况采取课堂讲授或者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具有隐性课程性质的人文课程如医疗纠纷的经济学、医院中的人际关系及沟通、医学思维、医患纠纷及其防范等,应通过社会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医学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总之以课堂为主渠道来奠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以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等为补充,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视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撑,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学氛围;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道德素质;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等方式,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主要途径,培养现代新世纪的医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以及高超精湛的医学技术,同时又有敬畏生命之意识尽力救死扶伤,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博大仁爱的情操,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何渊,张晓,周琴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2):92.

[2]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年,第5卷,第11期:1066.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43-03

21世纪的高等医药学教育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大学生。一方面是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无论哪一方面而言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今天,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福音,但它所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心理、经济、美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问题,给医学带来困惑与两难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医学的本质属性,重新认识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与价值,重新确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和教学改革目标,进而在医学院校的各类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凸现医学人文底蕴。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医学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医学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医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科学和医学职业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医学的双重性即科学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首先,医学是科学,为人类的生命延续与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学科体系,具备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医学是人学,它以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为目的,医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是人。它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还是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本质和价值的体现。医学的人性化决定了医学的人文属性。[1]医学的双重属性揭示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还是医学自身都过于强调医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自身的人文性,忽视了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医疗服务的实际效果,造成医患之间的隔阂,也使医学教育偏离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价值的轨道。

2.医学的目的要求突出医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从医学职业产生之日起,就以救死扶伤、治疗疾病作为医学的目的,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认为医学不再以单纯治疗疾病、挽救生命为目的,而是扩展到维护健康、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医学的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病人,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这样描述医学的目的:“当我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做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医学目的新变化和健康的新定义要求全体医务工作者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理念,更好地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

3.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唤。长期以来,人们对医学的理解局限于医学单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功能,疾病的致病因素和治疗原则是以生物医学标准来体现的,忽视了人是一个整体,在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记载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救助;总是,去安慰”,[3]医疗服务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在于治愈疾病、缓解症状、解除痛苦、给予安慰、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提供人文关怀。这种医学模式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理念、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也向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亟待解决的新命题: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以期将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4.我国医学教育的标准包含医学人文素质教育。200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以此为据,2008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批准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依照《标准》的规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一项是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要求。第二项是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第三项是技能目标,包括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中提出的教育计划,包括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具体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满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上所涉及的标准直接说明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医学院校中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仅限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哲学等有限的几门课程,因此,在医学专业课和其他学科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大力渗透医学人文思想。

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具体指人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及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医学人文素质结构一般分为:品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首先厘清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严密的理论性和丰富的综合性与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相互交融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宏观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及人生价值要求;另一方面,医学人文素质是对医学生思想性、政治性、道德观、价值观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在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内容中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逻辑相关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贯穿教书育人的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

三、整体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

下面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介绍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为背景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指导思想与宗旨: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与改革中辅以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作为主要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达到专业与课程相辅相成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更新的今天,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围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这一中心来展开。而目前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有限,需要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大力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新生入校,正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形成确立阶段,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部分章节,加入国家医改大背景、医学发展前景、中医药在国家医药卫生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医药在世界医学界的重要贡献等内容,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人生观、价值观部分章节,例举古今中外的著名医家致力于维护人类健康、献身医学事业的感人事迹,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奉献医学事业的人生价值观。在道德观部分章节,加入医学职业道德内容,讲清人文性是医学的固有属性,有助于学生们从根本上认识医学,认识自己未来职业的特点,树立“医乃仁医”、“医乃仁术”的道德理念。在法律观部分,讲清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助于学生树立依法行医的理念,履行自己执业的义务,捍卫自己执业的权利。

3.教学方法的改革。基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整体建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体系,其主导思想在于把知识学习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变更为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为外化为目标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具体说来,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模式。

在课堂授课环节方面运用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大力倡导的“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师生良好互动,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新思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这一部分,围绕“我的中国梦”、“我的中医(药)梦”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的课前演讲,把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把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与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结合起来。

在BB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更新的内容、更广的内涵。在BB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过程中,有限的课堂教学在课下有了延伸,教师借助BB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展,从课程简介、课程沿革、教学参考书、拓展阅读到课程教学大纲、思考题、练习题到相关网站链接,这种在线交流有着即时性与延时性相结合、交互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教学新资源的应用,还有待师生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4.社会实践环节的总体设置。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5]这是因为实践环节能很充分的体现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学指导思想。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遵循知识积累、情感融入、意志及信念养成、行为体现这一系列规律,经历了“内化”、“外化”两个重要阶段,而且这两个阶段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具体说来,基于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下的思想道德的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在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参观生命意义展室并随后进行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病患、珍爱生命为主题的调研与讨论。例如,在参观生命意义展室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被映入眼帘的一份份遗体捐赠者的遗书所打动,再进一步了解捐赠者的事迹,留下了感动的热泪,纷纷表示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造福同胞,献身医学事业。这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非常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而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考核评定体系的构建应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衔接。基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体系应体现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这一指导宗旨。全程化考核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不仅仅是课程结束时的结课考核,更应包括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成绩,不仅仅是知识的考核、记忆性、概念性的文字考核,还应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行为及态度的体现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获取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评价。经过精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结课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在课堂理论讲授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参与度、小测验、课下作业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讨论及演讲成绩。期末结课考试成绩包括期末考试试卷中主观题及客观题成绩。平时成绩体现了日常表现,占主要部分。主观题主要是案例分析题,侧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题着重体现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掌握程度。期末试卷体现出题型的多样化和科学性的特点,有利于从整体上考核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与实践性与医学人文课程的紧密结合,可以通过创新课程改革、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养成医学人文素质,使学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从而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医学人文情怀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何伦,王小玲.医学人文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曹永福.柳叶刀的伦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高继成.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9.

[5]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增2).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天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的一般项目,项目代码:C05-0305。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医学 人文课程 课程建设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需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等问题的出现,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质、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敬业精神,融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为一体的应用型医学人才,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和加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和实施,已经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一、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现状

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他们热衷于考级拿证、热衷于上网冲浪,而阅读诗歌、欣赏高雅音乐的不多。鉴于以上情况,许多高校开始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加快人文课程改革。经过几年努力,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建设出现了一些可喜势头,但总体来看还是十分薄弱的,大多数课程是依据教师的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规划,课程安排不够严密,随意性较强,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近几年来,随着高等院校对人文教育认识的重视,以及部分医学院校合并入综合性大学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较强,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医学人文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

医科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把人文教育曲解为人文学科教育,认为开设了人文课程、讲授了人文知识就是进行了人文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对学生的内化教育机制。人文知识被老师概念化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学生仅记忆这些知识的表面含义,而没有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人文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课程考核方法,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人文知识,且考试结果与学分挂钩,学生为获得学分而学习。此外,医学人文课程归为一般素质教育范畴,没有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1]。

2.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在医学教育上,侧重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施文理分科,形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对立的局面。医学教育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单纯追求专业技术的提高,虽然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为多,课时相对偏少,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医学人文教育师资匮乏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医学人文教育横跨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但专业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医学人文教育多由人文科学教师、医学专业教师或医学教育管理者兼职,医学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教师缺乏医学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欠佳;较少开展对医学教育领域教师的人文课程培训,使得教师人文修养的后续培养不足。

三、医学人文课程实施策略

1.合理设置医学人文课程

按照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原则,分阶段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为人文课程基础内容学习阶段,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主要使医学生了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医学及医学这个职业的相关知识有正确的认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医学导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第二阶段为人文课程综合内容学习阶段,在大学三、四年级进行,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第三阶段为人文课程应用阶段,在大学四、五年级进行,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医疗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能力锻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集中见习、分散见习、案例讨论、实习等。三个阶段相互联系,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影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引进人文学科和医学学科的双领域人才、教师人文素质培训、聘请外校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等方法解决。此外,在医学人文专职教师的待遇、地位等方面加以重视,出台相应政策支持鼓励其继续教育和深造,避免医学人文专职教师人才流失。

3.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为了保证医学人文课程的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人文课程的管理,规范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大纲,加强对课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三是为医学人文课程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规定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学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加强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和实施,对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新清,兰迎春.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弊端及对策.医学与哲学,2004,25(5):46-47.

[2]杨宝峰.再议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与哲学,2005(4):3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03-114-13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社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课题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美比较;经验借鉴;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R0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150-04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教育,还应该重视它的人文社会性和服务性。西方国家很早就很重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医学人文素养培养主要指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医生能将医德与医术很好的结合起来,达到对患者最大程度的人文关怀。医学人文教育自20 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20 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医学院校陆续开展起来。但是,与美国先进的人文医学教育相比,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则显得比较落后。学习和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缓解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中美两国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比较

1.1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己经积累了较深厚的人文素质基础。首先,报考美国医学院的考生,一般已经在理工科大学学习了3~4 年,获得相应的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再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学习四年医学,授予 MD学位[1]。这样的学习背景保证了美国的医学生具备较好的以人文素养为主的综合素质。其次,美国医学生具有较高起点的人文素质也与其入学考试方式有关。比如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不是只关注医学院校入学考试成绩,尤其关注学生在学士学位阶段的综合成绩、个人表现以及教授推荐。入学面试主要考察学生学医的动机、责任心和献身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行为和方式等内容,从而可以使主考官了解到申请者对医学的热爱程度、献身精神、学医动机、对他人的关心程度和在群体活动中的能力、忍耐力、自信心等。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录取的医学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与美国相比,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较为薄弱。首先,我国在校医学生是通过高考入学直接学医的,没有专门的医学院校入学考试及面试。这些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人文底蕴不足。虽然我国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上。其次,导致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国学医的学生均是高中时的理科生。高中时期的文理分科导致理科学生不学习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导致理科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再次,我国普遍实行的是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大学一入学就学习医学知识,相比美国通行的4+4年制的医学教育模式,中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时数明显偏少。

1.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美国医学生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表现为纵向的序贯性,大部分人文课程开设于临床前期,临床教学后期也有少部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美国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也较高,达20%~25%[2],课程内容特别注重将社会发展紧密融入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推陈出新,理论与现实密切联系是美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如将现行的医学热点问题中的精准医学、医患关系、生殖伦理问题等内容纳入人文教学中,进行讨论学习。另外,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美国高校医德教育非常强调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及时调整,使人才培养更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3]。

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很强,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去分析论每门课程的论题。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公共卫生基础课,主要由伦理学、流行病学与卫生保健课程三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流行病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患者健康方面和卫生保健系统改革的兴趣[4]。课堂上采用课前阅读资料、自拟讲座、互动小组发言、反思写作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授的教学也是根据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渗透、融汇在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哈佛大学医学院在医学四年都开设“医生-病人关系”的人文课程[5]。一年级主要学习讨论医患关系的社会、伦理和心理的基本知识;二年级主要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三、四年级则由医生结合临床实践与学生就此问题再做更深层次的研讨。

而我国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学时比例偏少,据统计,大部分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为总课时的8.85%,教学重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课”内容为主要内容,大部分学校在前一年半开设[6]。人文社科课程一般分为三大类:政治、哲学类;社会、经济类;历史、文化类。教材和教学大纲全国统一,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考虑单门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少有课程间的交叉融合。医学院校自主设置医学人文必修课的自主性较小。在后两年的临床实习教学阶段基本没有医学人文必修课[7],对于医学生的实用性不强,忽略了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特点的长期性,不利于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能导致医学人文课程仅停留在理论上,缺少与医学实践的融合。

1.3教学手段

美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外,尤其注重讨论式教学,还要求学生做专题讲座、写论文甚至参与教学等。美国的人文教育中也大量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形式,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和老师一块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教师在这里成为导学者。在此过程中,通过广泛地收集、整理及分析相关资料,提高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仍采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讲授授课方式,教师主要为承担“两课”教育的教师。教学的手段也主要以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为主,存在“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很少的老师采用以社会医学为主要内容的讨论式教学,不重视学生上课的人文关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提高不快,而实践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σ窖生关怀人文品性的躬尝践履[8]。

1.4 师资条件

每门课均由 3~7名教师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学,一部分教师既是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又是医学专家。如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的任课教师中,50%为内科医师,22%为精神科医师,19.5%为儿科医师,2.4%为外科医师[9]。

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而忽视对医学人文学科师资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方面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他们的专业背景主要为“两课”教育。同时,我国医学院校缺乏跨学科领域的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人文科学知识,忽视医学生沟通能力、思辨能力、道德品质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人文社会科学的老师的医学知识相对缺乏,讲授课时不能很好得将医学知识融入到社科教学中,降低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这样就导致专业课老师在医学专业讲授时缺乏人文教育;人文课程教学时,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医学案例,两边的老师不能将医学知识与人文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感觉学习人文课程不能“学以致用”,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

1.5课程评估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撰写心得论文、个人讲座、小组讨论成绩、参与教学研究考核等是他们的主要考核方式。采用口试、定性评价、开卷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更加能够反映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与监督作用。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通过精心组织的“两课”教学及适当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核还是主要以期末笔试的成绩为主,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考核的标准设计不科学,很难有效的评价人文教育的效果,也难以为以后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

2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重新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在宣传上强调要更加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但事实上却常被边缘化。我国众多医学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些滞后,仍然采用较为落后的医学人文教育的管理和考核方式,严重地制约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5+3”模式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强调更加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更新观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内化于心,大力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科学精神教育追求的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其终极目标是求真求实。而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志在超威”,目的是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关怀,追求的是唯善唯美。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在统一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才能真正体现出高尚的医德修养。

2.2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达到人文与医学实践的有效融合

2.2.1 建立人文课程比重加大的系统连贯性医学教育体系 由于高中理科生的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在大学时期更需要加强对人文课程的教育。各医学院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学习贯穿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适当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人文、社会与医学,要充分考虑医德教育,开设一些既能掌握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将医学热点问题融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中,从而达到课程少,但涉及面广、又与医学专业水融的目的。如设置中西医学史、近代医学的哲学基础、医学人类学、医患沟通概论、医疗社会学等[10]。这些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来供学生选择。

2.2.2 建立实践性教育为特点的人文医学课程培养体系 医学人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除了专业学习外,开放型的人文社会实践基地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拓宽视野、接触并体验社会。国外很多医学院校已经在医学职业素养训练方面开发了很多优秀成熟的项目[11],如一二年级医学生到医院进行早期预见习,到社区福利院进行义工活动等,多数为通过学生向缺医的多元文化社区提供医学人文服务,使学生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值得国内学习借鉴。

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学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了解不多,缺乏沟通方法, 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有研究认为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重塑良好的医患关系[12]。这个阶段的人文教育更能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开始真正的与患者接触, 切身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实习培训基地应该营造良好的医风环境去熏陶学生。实习医院应选派医术好、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承担带教任务, 教师以“身教”影响学生。

2.3 培养一批适应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师资队伍

加强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提高人文课程教师的医学知识双管齐下。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选拔德艺双馨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并定期参加人文课程的培训,鼓励参加医学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会议。医学院校应积极引进和培养同时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背景的教师,增加人文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联系。

医学院校要制定相应政策开展人文课程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如专业课老师听伦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课程,人文教师听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这样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达到交流授课技巧的目的,从而达到人文与医学教育的和谐交融,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2.4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

人文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应该多采取启发式、发现式、情境教学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关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生的人文精神、个人道德素质和职业态度的培养要贯穿于t学教育的全部课程中,加大后期实践教学的人文教育。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换位思考,促进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反思其所从事的职业的人文性,培养他们的“仁术”与“仁德”。临床实践更能够让医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生命化的思维方式[13],从生命的视域出发理解和关爱患者。

利用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载体形式开展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建立专门的医学特色的校园网络平台,内容包括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内容。在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学与人文学知识竞赛。经常就社会热点的医患关系、伦理问题等开展在线讨论,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在线播放一些医学人文方面的视频。另外,近几年“慕课”在人文社会课程教学中开始使用[14],可以将“慕课”教学手段引入医学人文教育中。采取多种数字媒体形式,来适应网络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

2.5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体系

应研究建立现实可行并能够量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制、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考核制、人文竞赛认证书制等。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评估上适当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评估,如解剖实验课程中对标本的尊重、动物实验课程中对动物的关爱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临床实习期间考核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对病人的关怀程度等。同时也要改革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考核,老师要在医学教育实践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向学生传授对病人的关怀与沟通技巧。

2.6 营造浓厚的医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长时间的影响学生,对医学生的文化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的文化本身就改变了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15]。在校园建筑上、宣传上都要考虑医学人文教育的特色。如建立医学名人广场、医学文化长廊等,宣传栏里多宣传医学人文的内容。校园电视台、广播台都播放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全方位培养医学生的大环境。

3 结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实现医学人性化和生命化。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我们医学教育的弊端和不足,从而改变之,适应目前正在进行的“5+3”临床教学改革。通过转变观念、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强化师资力量、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阶段、加强临床实践中的人文教育、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化手段和重视医学院校校园医学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医学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融合,培养出真正具有仁心仁术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生。

[参考文献]

[1] 李筠萍. 中美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2011,(2):8-10.

[2] 李治中,张桥.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52-53.

[3] 袁力,张敬军. 中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28-129.

[4] 王雁菊,刘春雨,曲必成,等. 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74-75.

[5] 曾贞. 国外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我国医学类院校的影响[J]. 医学信息学,2010,23(6):1561-1562.

[6] 张俊. 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医学与哲学,2011,32(8):64-66.

[7] 刘万路,赵世鸿. 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5):105-107.

[8] 时统君. 悖离与重建:走向意义关怀的医学人文教育[J]. 医学与哲学,2015,36(2A):16-19.

[9] 肖琳,鲁晓擘,张跃新. 英国医学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发[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44,673.

[10] 赵书峰,滕志香,景学安,等.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30-132.

[11] 吴雪松,张雪,王,等. 追寻医学人文教育的生命力-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人文课程改革与实践[J]. 医学与哲学, 2015,36(6A):12-15.

[12] 方木水,肖凤,刘丹,等.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J]. 医学与哲学,2014,35(3A):74-76.

[13] 操奇. 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科学的生命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2015,36(4A):4-7.

[14] 史晓普,崔文香,程丽楠,崔香淑. “ 慕课”(MOOC)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3):424-426.

[15] 朱剑峰,何煦. 文化与文化能力:浅析医学人类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贡献[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7-112.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 使命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59

完善的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学知识教育的同时,都积极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以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而今,我国医学院校都加大了人文教育力度,开设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为了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性,重申医学人文教育使命,推进医学人文发展改革,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关注的重点。

1 医学人文教育的特殊使命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医学人文教育归根到底是人本教育,现代医学对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注,决定了医学教育不但要关注疾病治疗,更要重视疾病预防和对人的全面关注。医学人文教育正是通过对人内在精神品质的熏陶和培养,实现人格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因为,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促使其在医学实践中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确保医学能真正造福人类。第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医疗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医疗实践能力的医学生。因此,医学人文教育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沟通技巧培养,提倡通过肢体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医疗纠纷应对能力培养,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人文关怀精神,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传统医学教学中重知识讲授轻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相比,医学人文教育可有效改变过去那种重智轻德、重理轻文的医学教育理念,提高医学生医患关系维护、医疗纠纷处理、法律维权等人文技能,促使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

2 当代医学人文教育困境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许多医学院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上缺乏统一的标准,课程系统性、规范性差。部分医学院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上课时偏少,课时不均衡,人文教育目的性差,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实际作用。也有医学高等医学院校因为医学专科师资力量薄弱,要么是根本就没有开设人文教育教学,要么是人文教育学科建设严重滞后,人文教育只能以辅助课程的形式存在,医学人文教育被边缘化。总之,医学院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的传统并未有大的改变。

2.2 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式落后

受医学教育功利思想影响,许多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人文教育视为不能取得实效的课程,因此对医学人文教育不甚重视,在医学人文教师引进和培养、医学人文教材改革、课程设置上缺乏长期规划,导致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医学人文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医学专业教师都是在实验医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本身知识构成就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忽略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与学生缺乏有效互动。在医学知识传输过程中,难以做到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和交叉教学。

2.3 学生人文素养差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很早就进行了明确的专业划分,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医学专业教育被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医学专业教育相比,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比例低,课时少,这难免会造成医学生人文修养不高、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创造思维的教育结果。虽然人文教育在医学院已经推行多年,但是许多医学教师在人文教学中仍会出现知行脱节、照搬照抄等问题,导致医学人文教育空虚、无用。渚多因素作用下,多数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缺乏正确认识,在学习中更是缺乏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人文知识、人文修养不足。

2.4 缺乏有利的人文教育氛围

我国许多高等医学院校都是单科性大学,其办学品位、办学方式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有所不同,校同文化氛围构建更是与其他类别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受社会环境影响,许多医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滑坡现象,如校同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较少。加上在医学教学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实践所占比例较大,但医学人文素质实践却不受重视,导致学生对医学人文学科不够重视,人文视野狭窄。因此,人文气息薄弱、人文教育性差,就成为医学院校冈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初探

3.1 医学人文教育改革原则

坚持正确的人文教育原则,是医学人文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其有以下原则:第一,坚持教学的实效性。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养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医学人文教学中学校及教师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人文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积极寻找医学人文教育新途径,增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第二,知识的联系性、连贯性。人文教育的目标决定了人文教育必须从长远教育着手,坚持人文知识与其他学科、医学专业知识的联系性,必须与医学实践相结合,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具体到医学人文知识学习中,对同一个医学人文知识的探讨,可以随着学生年纪增长、年级提高而不断深入。第三,学科的开放性。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既要重视教师、党委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又要重视医学人文实践、校外合作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积极在多方参与的环境中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学习主动性。

3.2 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措施

3.2.1 合理设置人文学科课程

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素养教育,必须改革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文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应包含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人文必修课程、医学人文选修课程三部分。学校要根据医学教育规律、学生阶段发展需求进行课时安排和课时分配。在低年级强化基础性人文课程教学,辅以社区医疗实践,以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高年级重点开展人文选修课教学,结合临床实践,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形成以实用为目标、密切联系实际的独具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3.2.2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校软硬件实力

要想改善医学院校师资力量薄弱、设备不足的现状,医学院校必须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学校软硬件实力。具体来说,医学院校应设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专项经费,改善电教化、实践教学等人文教育教学设施,为学生知识学习、临床实践、健康调查提供有利条件;支持教师教育科研、外出学习,积极通过教师人文素养培训和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充足的教材资料、图书资源,使学生人文知识学习突破教材、讲稿限制,利用学校软硬件,投入医学实践。

3.2.3 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方法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效果差,与其教学方法落后有直接关系。鉴于此,在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合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文教学成功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加大多媒体、实践教学在医学人文教学中的比重,提高人文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职业观教育统一、结合起来,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通过医学实践、典型案例分析、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优雅的举止,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完善的人文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将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态度、学生课堂表现、考试成绩都纳入评价范畴中去,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学生发展。

3.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教育群力

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可以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医学院校要积极通过校同物质环境优化,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并通过人文知识讲座、专家座谈、知识比赛等校园活动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人文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此外,立足于校同文化网络建设,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融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弥补现行课程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最后,高等医学院校还要重视与那些人文教育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高校开展校际合作,通过资源和优势互补打造人文教育群力。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和某一房地产公司或者开发公司联系,组织学生赴项目实地调研,通过和公司营销人员座谈了解现阶段公司为辅助决策需要开展的市场调研内容、调研目的等核心要素,促进班级同学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形成对项目规模、工程进度、营销安排进度等方面内容的基本认知。

第二,由班级同学分组组建虚拟房地产市场研究公司,各同学分别在公司中扮演市场调查人员、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分析和策划人员等不同角色。老师作为选定的房地产项目甲方代表,以课程成绩作为虚拟货币(例如100分等于10万元)向学生进行任务和招标,招标内容为针对土地购买决策、项目开发定位、项目规划设计或者项目营销推广策略决策所需的市场调研分析。请同学们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撰写市场调研方案并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调研进度和工作完成情况支付对应虚拟货币(每次课验收成果并结清费用),使学生获得参与的成就感。虚拟货币支付后由虚拟公司负责人根据工作内容分工进行分配。

第三,各小组调研报告撰写完成后,将打印装订成册,邀请项目单位参与在学院实验室进行的课程作品展示和成果,通过此方式再次检验同学们对市场调研知识的掌握程度。学期结束后根据每个同学获取的虚拟货币的数量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分数给予对应的课程作品成绩,最后结合学生课程中的表现及出勤率等因素给出综合成绩。

4.3 规范学生学习方法

第一,课程初始就和学生共同制定学习本次课程的规矩,取得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认同感,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或者不规范的行为,则予以及时调整和制止(如视情节处以一定虚拟货币量的罚金),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规范和约束自己学习房地产市场调研课程的行为。

第二,通过安排定期资料搜集,培养学生对区域房地产市场变动信息的敏感度。在资料收集辅助市场调研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近期的房地产相关政策、土地市场变化、建筑设计新技术等行业动态信息,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调研分析更加“接地气”,具有针对性。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行业背景知识的综合积累也将比较丰厚。

综上所述,房地产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方法探讨还需要结合虚拟公司情境教育的教学过程设计,提出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实施方案,以促进该教学方法被更多学生接受,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龙云.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英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2,(8):45-46.

【2】杨兰.合作性行动研究过程及关键行为,基于一项民办高校教学改革试验的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100.

【3】韦化,苏一丹,贾历程.构建“3―4―5”新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7)29.

【4】高枫,王栅.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2-127.

【5】魏勇军,吴中军.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建设设计课程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169-170.

上一篇:数据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场拓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