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14:18:48

医学科学

医学科学范文第1篇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CN:43-1509/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主要刊登本校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论文,适当发表校外的优秀论文。荣获“湖南省高校学报优秀质量一等奖”、“全国医药院校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

医学科学范文第2篇

军事医学科学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克敌制胜、保卫国防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完成军事斗争准备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艰巨使命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带来的有利条件,努力迎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方针,积极拓展军事医学的研究领域,大力培养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优秀人才,不断增强军事医学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切实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1军事医学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1.1发展变化的军事斗争准备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挑战当前国内外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和社会稳定高度,充分认清国家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发展新变化和维护国家利益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落实卫勤准备实施计划,迅速提高“三防”医学救援能力、卫生装备研制能作者简介:王华(1975-),男,研究生,医学硕士,参谋,助理研究员。从事科研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力、战储药材生产储备能力、应急医学科研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确保如期形成卫勤保障力。

1.2迅速推进的新军事变革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课题世界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和迅速展开的形势,要求我们以创新发展卫勤理论为先导、以培养新型军事医学人才为根本、以复合式发展为途径、以发展信息化卫生装备为基础,加强研究常规武器高新技术化、大型武器装备引进、战略性武器升级换代、新概念武器日渐成熟等形势给军事医学带来的新问题、新热点、新难题,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灭盲点、巩固强点”的原则,强化核化生武器及次生医学防护,加强军事认知研究,深化特殊环境研究,拓展军事作业研究,重视高新技术武器失能效应防治研究,积极应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对军事医学提出的全新课题。

1.3日益严峻的反恐形势给军事医学赋予新的任务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我国安全环境存在着诸多隐患,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恐怖活动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造成的心理恐怖效应等给军事医学赋予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重点解决医学防护保障措施在针对核化生武器损伤的同时,向针对恐怖活动的非武器损伤转化。另外,针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按照国家赋予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疾病防控任务,进一步拓展军事医学的研究领域。

1.4迅猛发展的全球科学技术对军事医学提出新的要求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趋势。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常常是由不同学科的彼此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迅猛发展的全球科学技术,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开展化学生物学、药物基因组学、生物物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紧紧把握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广泛交流,加强协作,攻克难关。

1.5加速实施的“三深”战略给军事医学带来新的机遇当前,世界各国大力开展以太阳系空间为目标进行的深空探索,以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为目的的深海探测,以芯片、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信息安全等为重点的“深蓝(信息)”技术,使“深空、深海、深蓝”战略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选择。军事医学必须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拓展航空、航天、航海医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为未来的军事医学发展进行技术上的战略储备。

2瞄准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需求,积极拓展军事医学研究领域

2.1抓住新概念武器的发展机遇,开展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新概念武器的发展,为军事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新概念武器伤害的发生规律、发病机制、热效应与生物效应及医学防护研究成为摆在全军医学科技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九五”以来,部分单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从整体布局看,仍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当前,应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与医学防护学科体系,形成“核、化、生、新”武器损伤与防护医学研究新格局。

2.2根据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开展特殊环境医学研究新军事变革给作战形态、作战样式带来的全新变化,我国特殊而复杂的气象地理,使环境因素对军人健康的影响十分突出。当前,应把军事医学与环境医学密切结合,建立特殊环境医学学科体系,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协调人、机、环境的关系,提高军人在自然生态、人工特殊和信息网络环境中与机器和武器的协调能力。

2.3围绕增强部队平战时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开展军事作业医学研究当前,应围绕保持和增强部队平战时生存能力及作战效能这一中心任务,整合军队卫生学、军事劳动生理学、人机工效学等学科优势,建立军事作业医学学科体系,开展保障和提高军人作业能力措施、军事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损伤与防护对策和军事作业模式对军人作业能力与健康水平影响等研究,提高军人作业耐力、工作效能和极限条件下生存适应能力。

2.4着眼于提高军人武器系统综合效能,开展军事认知医学研究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对抗持续时间长,睡眠剥夺、作业疲劳等容易造成官兵认知能力下降,而一些武器系统的物理性能远远超出其操作人员所能承受的生理极限,人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武器系统效能发挥的“瓶颈”。当前,应充分认清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军人武器系统的综合效能已成为军事医学面临的紧迫任务这一形势,以提高广大官兵认知能力为突破口,建立军事认知医学学科体系,实现军事医学全面保障与武器系统研制的同步化。

3应对国家综合安全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寻求传统军事医学学科新增长点

3.1面对反恐安全形势,加强“三防”医学研究从国内外安全形势看,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等针对我国的恐怖活动越来越多,核生化袭击因其隐蔽性强、危害严重、影响巨大,已成为威胁利用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根据国家安全和反恐斗争需求,从特殊作战环境、新的致伤机制和杀伤性能以及伤情变化特点出发,除继续关注核、化、生武器本身造成的伤害外,重点关注核、化、生次生伤害、事故伤害和恐怖伤害等非传统形式的武器伤害、医学防护和临床救治问题,使“三防”医学学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p#分页标题#e#

3.2面对军事斗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要求,加强野战卫生装备研制切实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是军事医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努力迎接不同战争形态、多种作战样式转变对军事医学提出的严峻挑战,针对军事斗争准备和执行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应急任务中暴露出来的卫生装备问题,按照新研与改造、通用与专用、技术与勤务相结合原则,抓住重点求集成,攻克难点求创新,克服弱点求突破,注重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加快自主研发一批机动化、便携化、模块化专业装备,全面提高野战卫生装备信息化水平和综合保障效能。

3.3面对提高部队作战保障能力,加强军队特需药品研发军队特需药品是国家、军队处置核、化、生事件医学救援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在国家、军队突发事件救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抓住国家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防治”等2个科技重大专项的机遇,加强军队特需药品的靶标发现、合成工艺、复方制剂和剂型改进研究,开展心理应激损伤、抗高原缺氧、新武器损伤防治、军事应激和抗病毒等药物研发,建立完善军队特需药品研发、生产、储备和使用体系,提升保障打赢的综合能力。

3.4面对世界大国的竞争特点,加强航天、航海医学和信息技术对官兵健康影响研究当今世界,“三深”战略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热点问题,我国相继实施了嫦娥工程、巨型计算机工程等大型科学计划,电子战成为一种作战方式。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等传统军事医学学科必须预有准备,抓住“深空、深海、深蓝”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开展前瞻性研究。航天医学应加强在轨飞行疾病诊断与处置技术、航天员健康监测技术、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等研究。航海医学应加强深水条件对人体功能、结构再造、战创急救的影响、舰船复合环境因素人机工效、减压病等研究。同时加强我军信息化装备和电子战带来的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为各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提供医学技术支持。

4着眼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培养军事医学优秀人才

4.1重点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近年来,领军人才匮乏、创新团队缺乏的问题,影响着军事医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坚决树立大人才观,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重要平台为依托、重点学科为基地,培养造就一批国内外知名度高、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战略思维广的将帅型领军人才,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2着力打造一批能力复合人才通过军事斗争准备、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实践看出,人员素质综合性、能力多样性和技术全面性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军事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医学科技发展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打造一批既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技能、智能和体能,又具备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标准的军事医学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3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培养机制不够创新、成长氛围不够和谐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军事医学人才的全面成长。我们必须坚决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奖惩制度,营造”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培养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军事医学学科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方针,利用地方科技资源为军事医学发展服务

5.1建立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机制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而军事医学学科在“军民通用”的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和仪器设备方面具有独特天然优势。我们必须加强军民科技计划衔接和军民两用科技发展协调,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军事医学重大项目、基地建设和设备资源列入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计划,完善军地科研合作机制,为军事医学学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5.2建立军民两用自主创新信息共享平台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蓬勃发展,使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广泛,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入。我们必须建立军民自主创新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军用、民用技术、产品研究开发需求的互通交流及创新成果的双向转移,促进军民科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有机衔接,为军事医学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提供有效的外部出口,为军事医学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医学科学范文第3篇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CN:37-1242/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现已更名为《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医学科学范文第4篇

纳洛酮改善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阿片机制研究陈丽萍;马光瑜;

不同波段电磁辐射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陈娟;左红艳;王德文;彭瑞云;王水明;韩志涛;王鲁宁;

电针肾俞穴对吗啡慢性注射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路镇穗;赵伟康;刘胜;杨国栋;顾钧;金国琴;

电针胃经穴对应激大鼠血清胃黏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作用杨宗保;严洁;常小荣;易受乡;林亚萍;

电刺激中脑腹侧被盖区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仲伟珍;王蕾;聂惠贞;张芳;岳旺;

试用自然衰老大鼠建立中风后遗症肾虚痰瘀病证模型何华;王桂香;冯勋刚;杨燕;孔令胜;张爱梅;陈述花;李钰铭;

两种小鼠恐惧记忆模型建立的比较研究宋海滨;李春林;金毅;唐明;

心脑神力口服液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杨兴文;任敏;

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苏巧荣;王秀云;苏林雁;李功迎;陈菁;任光圆;

抑郁情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夏大胜;曹晶;宋衍秋;张峰;李超;郭倩玉;

利培酮与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血脂及体质量的影响孙付根;董瑞兰;赵峥;王云;

曲唑酮、坦度螺酮和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比较陈宏;李秀英;刘红丽;王年生;

神经症患者不安全感心理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朱相华;沈学武;杨永杰;王成东;沈青锋;魏贤玉;田玉湘;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姜红燕;许秀峰;程宇琪;刘华;杨建中;

氟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女性围绝经期抑郁情绪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郑华;马建东;严宏力;赵琳;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症状自评量表因子特点分析汪卫东;林颖娜;张林;洪兰;赵阳;

1515例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残疾评定结果分析陈四军;李文超;李曙亮;娄渊敏;任朝晖;康志强;樊慧贤;宋百丽;杨旭宁;

飞行员焦虑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刘玉华;冯正直;汪涛;金鑫;胡晓敏;王米佳;

广东省武警官兵应对方式及其与生活质量状况的关系耿瑞月;解亚宁;赵静波;张馨予;房芳;郝洪键;

医生抑郁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陈福国;李勍;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分阶段干预效果的动态观察马申;马云霞;朱伟;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风格、认知态度个性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朱跃华;张载福;邵海燕;黄恩;胡纪明;尹浩冰;余柳霞;王卫平;

低心理健康水平华侨学生大五人格分析黄凌云;赵冰洁;

10~11岁儿童行为问题与个性、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王秀珍;郑直;唐玉和;杨海英;王建文;

不同年份及不同行为类型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郝明扬;刘晓芹;孙宏伟;胡勇;

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张静;孙春阳;刘慧燕;汪乾翠;卿孟霞;赵桂兰;刘建琼;

不同情绪模式图片眼动特征的研究李强;侯艳红;苗丹民;廖明敏;王伟;

577名大学生人际容纳、信赖他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程子军;李合群;曾棣;

早期系统干预培养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多中心研究陈学诗;郑毅;崔永华;

军校大学生与军事择业大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对照研究宁淑娥;潘杰;李维华;

深圳市外来工生活质量调查与分析刘晋洪;张泉水;陈家建;张秀芬;黄晓宇;夏莉;

高等医学专科学生自我和谐程度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沈怡芳;蔡春岚;吕桦;

跳伞应激对伞兵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李敏;李彦章;黄梅园;肖达喜;袁波;

音乐欣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张莲;李敏;

供精人工授精者医疗需求调查刘兴章;文任乾;韩兰英;钟小英;陈瑞玲;黄江涛;吴洪波;唐立新;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首发少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万纯;兰胜作;王宇峰;熊生才;

大学生心理症状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杨宏飞;刘佳;

大学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编制陈顺森;叶桂青;陈伟静;李倩;夏春燕;向萍;邹德莲;

初中预备班学生焦虑情绪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伍毅;李永超;王军;张怀惠;施冬青;陈志敏;黄晶;

医护群体职业枯竭研究进展廖庆兰;

应付方式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特征周建松;李凌江;李功迎;

产前产后抑郁症的机制和治疗喻东山;

支气管哮喘与情绪的研究进展宋玉萍;孙宏伟;王艳郁;

声音熟悉性神经基础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郝贵峰;张志珺;姚志剑;史家波;陈宁;侯钢;

5-HT_(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与情感障碍的关联研究谢光荣;赵敏;张向晖;苏林雁;

阻断交感神经及加味逍遥丸对心理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吴振宇;张云;肖健;耿小峰;国燕霞;吴广均;

中医怒恐伤气动物模型制作及行为评估刘晓伟;张红梅;曲宏达;解亚宁;董秋安;许丽;许文学;邓虹珠;傅江南;李晓明;

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裘涛;陈眉;代建峰;吴乐程;张宾辉;

弥漫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与神经元损伤王翀;朱贤立;赵洪洋;李玉;李金星;赵甲山;

音乐对大鼠海马GABA_A受体表达的作用王晓亚;王增贤;王怀经;李振中;

心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闫欣;徐勇;刘中国;梁执群;刘秀梅;张舸;

心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防御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影响狄亚琴;于瑞彦;田桂平;赵素银;栗克清;崔克勤;鲁素彩;刘杰;杜波;李建;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3’端非编码区与心境障碍的关联分析高树贵;邢玉华;刘少文;蔡贵庆;姚宁;

长沙市某戒毒所男性吸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感染模式研究钟贵良;刘爱忠;黄民主;梁维君;关岚;吕媛;邓常青;

神经症患者主客观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任伟荣;吴志霞;钱丽菊;冯锐;姜乾金;

五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焦虑症的关联研究李春波;邹政;方芳;汪栋祥;吴文源;

CYP2D6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关联研究付燕;范长河;赵振环;李立华;胡三红;张璐璐;朱蔚林;施玉旋;陆欣乔;HtTp://

抑郁发作患者焦虑症状与自杀倾向相关性研究徐文炜;季庆;许伯荣;

晚发抑郁症患者眶额回体积改变的磁共振成像研究黄薛冰;洪楠;杨琼;

107例肾移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周英;黄婉琳;廖苑;

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与普通人群自测健康状况比较曹日芳;雷兰英;宋海东;汪永光;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舍曲林治疗儿童学校恐怖症临床观察戚元丽;于瑞丽;

基层军官人际关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李权超;王应立;李健;杨阳;刘诚;

老年人睡眠质量与孤独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黄俭强;陈琪尔;

乳腺癌患者配偶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研究张美芬;梁骊敏;周菊梅;

公路施工监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刘丽;李昊杰;

服刑女犯人人格特征与述情障碍的关系林海程;李刚;钟天平;薛玫;梁勇;陈优康;钟卫芳;谢小芬;

五种基本情绪心脏自主神经传出活动模式李建平;张平;代景华;王丽芳;阎克乐;

大学新生容纳、应付方式及焦虑对网络成瘾作用的多因素分析郭文斌;赵靖平;蚁金瑶;卢永红;徐西嘉;赵爱玲;

学习动机和家庭环境与高考成绩的相关研究蒋莉;胡江倩;邹涛;

大学生心理冲突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章明明;张积家;

高校学生网络成瘾程度的改变及可变因素的追踪研究杨立新;潘集阳;

贫困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王雁;王春萍;孙延超;孙宏伟;

负性自动思维与人格特质相关研究吴志霞;姜乾金;钱丽菊;任伟荣;冯锐;

山东某企业青年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陈文强;李宗信;黄小波;王芬;

铁路机车司机应激源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李永文;高飞;陈龙;

印尼海啸后难民心理状况调查樊毫军;侯世科;彭碧波;郑静晨;吴学杰;

广泛性焦虑患者家属心身健康及生活质量研究周刚柱;

军校理工科硕士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王芙蓉;何兆勇;钟斌;

27例瓦斯爆炸矿难中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张大平;陈仁德;杨艳;陈明菊;李敏;

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杨秀丽;刘前;孙莉莉;

我国心理行为测评工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张作记;戚厚兴;冯学泉;

社会能力评定量表的全国常模高北陵;刘子龙;社会能力评定量表全国协作组;

Bristol最新神经心理量表中文版的效度评价刘峘;田金洲;

强迫性神经症的疾病行为准则与治疗行为准则李振涛;

儿童数学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和干预陶金花;袁国桢;程灶火;刘新民;

NMDA受体NR1亚单位与学习记忆陈松芳;黄汉津;王小同;

大学生考试应激研究现况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刘晓秋;肖蓉;张小远;

江阴市小河社区高血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洪淇;朱爱萍;匡培青;周平南;徐轶;

大鼠单纯脑震荡损伤后不同时期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研究林海英;于建云;赵小林;吴春云;郭泽云;许冰莹;赵旭东;兰光明;

汉族健康人群和重性抑郁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G1287A基因与人格特征的关联王艳琼;徐勇;李忻蓉;孙俊伟;孙宁;彭菊意;张克让;

同一家系中易性症2例报告徐晔;王喜今;张磊晶;

热应激预处理对热应激小鼠脑体功能影响的时程变化王衍;李积胜;赵爱源;陈玲;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烟与热休克蛋白70-1变异的交互作用刘建平;程锦泉;彭绩;王峰;聂绍发;

益智健脑颗粒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神经元BDNF表达的影响黄理钧;龚俊华;梁烨;刘学兵;

无花果水提取液抗疲劳作用及其对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张兆强;张春之;林立;张凯;张璟;刘云儒;曾晓丽;聂继池;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相关性研究唐玲丽;赵勇;

曲马多合并心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姜忠东;陈继军;卢山;许鹏;徐妮;李庆福;

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合并认知疗法治疗伴抑郁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杨洪峰;李功迎;祝海州;赵伟;吉峰;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周华琳;亓文波;魏岱林;闫晓云;陈茂学;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亚型部分注意特征的比较研究蒋少艾;罗学荣;李雪荣;

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研究肖勃;谢文娇;张帆;施壮炎;丘春柳;邱开封;

阿立哌唑作为增效剂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观察王玉;刘盈;汤艳清;

非癫痫性发作儿童及家长的个性特征研究程淑华;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张吉营;赵红苏;高静芳;

有无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总体幸福感及缺陷感的研究张玉琦;成义仁;李桂林;王爱荣;刘朝军;刘庆海;李克;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人格特征及情绪分析李崇勇;王玲;夏兴洲;陈力;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暗示性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吴绍兰;杨永信;高丕艳;唐振坤;孙任田;

帕罗西汀治疗中老年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邵阿林;何有东;刘军军;陈伊宁;吴兵;

2473例多导睡眠图检查疾病分类资料分析江帆;郑洪波;卢慧贤;邓启杨;曹顺姬;刘惠文;朱国良;

学业不良儿童家庭环境与心理控制源的对照研究孔德荣;

瑞波西汀与丙米嗪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陆小兵;杨东英;孙祺章;黄兴兵;

深圳特区人群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分的性别年龄特征许军;罗乐宣;王跃平;陈建;徐娟;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广东省武警官兵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耿瑞月;解亚宁;赵静波;房芳;张馨予;郝洪键;

心理咨询培训对学员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邱昌建;郭兰婷;方进博;张伟;

重性精神病患者一级亲属的心理状况分析张红星;赵靖平;张玉娟;吕路线;李文强;张燕;

健身气功易筋经延缓中老年人智能老化的研究章文春;钟志兵;伍庆华;陈晓凡;王苏予;章莹;

初入高原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袁宁;邓云青;张雪峰;

拉莫三嗪对海洛因依赖者抑郁及焦虑障碍的治疗作用刘晓滨;宋志彬;

情绪与问题指向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孙越异;张宁;

客运机车乘务员视觉功能状况的研究郑秀玲;宋少锋;

男性劳教戒毒者与财产型劳教人员心理健康及个性的对比研究王文忠;姬世斌;隋南;罗桂伶;

114例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陶晓燕;周华;蔡于茂;蔡文德;魏安业;宋丹;

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预防性干预的研究邓晶;易春丽;钱铭怡;聂晶;黄峥;

大学生积极倾听态度与自我和谐的相关性张凯;张作记;张体学;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及记忆力特征分析周长虹;匡桂芳;辛晓昱;贺莉娜;衡中玉;

医学科学范文第5篇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CN:61-1408/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是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期刊。内容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祖国医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理论。

医学科学范文第6篇

1科学素养的锻造

1.1科学精神的塑造

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研究生培养中,科学精神的塑造也需要着重强调求真和创新两方面内容。求真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求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百折不挠的决心。对此,导师的身教胜于言传。很难想象一个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缺乏对科学事业执着与奉献精神的导师能够塑造出具有求真理念的研究生。导师是否能够在面对晋升、申请课题的压力时保持一颗求真的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研究生在执行课题甚至今后一生中是否能够保持对科学的严谨。此外,作为导师要时刻关注研究生的工作结果。一方面要深入一线检查实验数据,另一方面对于过于理想的实验结果要反复核查,甚至安排不同研究生进行验证。创新是科学活力之所在,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源泉。导师应该鼓励研究生广泛涉猎,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均应有所了解。作为导师要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通过参与各种学术交流能够达到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启发研究思路、找到研究伙伴的多重目的,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科学创新。在实践中,导师团队应建立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机制,一旦成功邀请到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就应相互告知并积极参与,为研究生拓宽视野铺路搭桥。导师还要通过建立平等对话的氛围,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鼓励研究生对文献,甚至对导师提出质疑来培养研究生挑战权威的勇气。

1.2科研能力的锻炼

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笔者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应着重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

1.2.1学习能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学与自学相结合,并逐步向自学过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为职业生涯打好基础。作为导师,重要的是及时点拨学习渠道、传授学习技巧。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习渠道不断多样化。包括教科书、文献、专业论坛、网络数据库等不一而足。在传授研究生这些渠道的同时,务必指出各种渠道的优劣以及初步判断所获得信息可靠程度的标准。例如,教科书能够提供最为基本的信息,但时效性较差;最新文献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动态,但是否准确、全面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专业论坛是技术沟通的上佳渠道,但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对信息切实理解、准确判断;核查同行工作的引用情况,精读文献图表,考证课题组传承,都有助于判断文献数据的可靠性。此外,要鼓励研究生主动寻求与其他课题组的联系,直接学习一手经验。医学领域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革命性阶段。作为导师,在督促和培养研究生不断学习进取的过程中也要加速自己知识结构的更新。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可以与督促研究生学习的过程有机结合的。研究生担负起对新领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探索,而导师在其中把握住方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目标。

1.2.2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研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严谨的逻辑思维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因此,研究生阶段必须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锻炼需要依存具体的载体。例如,可以通过文献报告会的方式,使研究生理解体会并清楚表述本领域重要研究工作的思路。又如,可以通过课题进展报告会的方式,促进不同研究生、不同研究方向间的交流,相互理清思路、分析问题。论文和综述的撰写也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笔者认为,由研究生独立列出提纲,导师进行讲评,然后逐步优化、丰富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还需要伴随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对于低年级新生,导师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对于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可以初步放手工作。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带有理论性、节点性的判断和抉择必须经由导师把关,共同研讨。而这一研讨的过程也是研究生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1.2.3表达和沟通能力对于绝大多数成熟的科学家来说,其大部分时间是用于与人的沟通上。向政府或各类基金会争取资助需要与人沟通;向同行介绍自己的成果需要与人沟通;与科学同道碰撞产生思想火花需要与人沟通;传道授业同样还需要与人沟通。因此,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科学工作者能够企及的科学高度。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在研究生阶段下大力气加强研究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训练。在实践中,鼓励研究生将每次向导师汇报、每次课题组内部会议、每次开题报告、预答辩都作为锻炼表达沟通能力的机会,导师和导师组成员尽可能进行讲评。导师还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同行专家的报告,学习表达和沟通技巧。同时还要为研究生提供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并做发言的机会。此外,专门开设报告技巧的课程也非常重要。通过这种课程,培训研究生如何制作PPT,如何在报告中与听众进行目光交流,如何吸引听众按照自己的思路亦步亦趋,如何有技巧地批驳反对意见。这些实战技巧对于研究生的在表达和沟通方面的成长都是宝贵财富。

1.3团队合作能力

科学发展带来了知识的爆炸,其结果是再也不会出现对各个门类学问都知之甚详的全才。与之相适应,科学研究中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在这样的前提下,科学研究的团队意识日益受到重视。一个研究团队是否能够取得成绩,越来越取决于这个团队的合作能力的强弱。一个科学家是否能够出类拔萃,越来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生阶段就建立起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这种合作可以是课题组内部的,也可以是不同课题组间的,甚至是不同领域,不同单位间的。通过合作,增加产出,使研究生享受合作的红利。只有让研究生切实体会到合作带来的效益,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才能将合作作为一种自觉的选择。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导师要预见到,有合作就会有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不但研究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甚至整个课题组的工作都会受到影响。在实践中,在鼓励合作的同时,要着重分析每个个体的不同需求,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例如,对于研究生,重点满足其增强能力、发表文章的需求;对于专职工作人员,重点满足其兼顾工作生活的需求。从而尽可能减少矛盾,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1.4科研基本功的学习

准确掌握实验技能、正确记录实验过程、能够独立对单项专题进行文献调研是研究生阶段需要学习的科研基本功。研究生是否能够准确掌握实验技能、正确记录实验过程很大程度上依靠课题组的传承。笔者认为,课题组配备稳定掌握基本实验技巧的技术人员,编写并逐年更新实验手册,导师经常对实验记录进行审阅将极有裨益。同时,鼓励研究生主动寻求与其他课题组、其他同行的联系,既能充实研究生自身,也可促进科室的发展。研究生文献调研能力主要包括文献检索、筛选信息和文献管理3个方面。在基础课阶段,应该要求研究生选修文献阅读讨论等相关课程。在课题开展阶段,导师应重点传授相关搜索引擎,明确领域中重要会议、期刊和网站,尤其要传授研究生略读和精读的技巧。

2培养从临床需要出发发现问题的能力

医学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尽管属于科学学位类型,但与大多数科研院所以及大学培养的生命科学类研究生还是有较大区别的。首先,这些研究生仍然隶属于医学门类,将来面临的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仍然是医学问题。其次,绝大多数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临床医学专业,这就决定了与其他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相比,在实验原理、实验技巧的掌握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如果不能在培养中扬长避短,很容易造成被动落后的局面。在实践中发现,只有着力培养研究生从临床的角度进行思考,发现和解决医学相关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优势,避免人才培养中的趋同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导师在选题上就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避免为了好发文章在分子、细胞水平做无休止的探索。而且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到临床轮转,从而掌握临床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3培养与不同学科专业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

医学要发展必须集合多学科的力量,而多学科共同攻关的目的依然是解决医学问题。这就决定了未来医学发展中运筹帷幄起核心作用的必然是医学科技工作者。因为只有在熟稔医学问题所在的医学专家的谋划下,各个学科的专家才能发挥作用。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型研究生有望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他们能够在未来与不同学科专业人员顺畅沟通。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即开始培养这种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这种培养不但可能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医学科学在未来的走向。在实践中,尤其强调培养研究生对于相关学科的兴趣和关注以及与不同学科专业人员沟通交流的能力,作为导师在这方面的身体力行非常重要。此外,还要着力培养研究生与不同学科专家相互沟通的技巧。例如,要强调对于整体思路的把握而不拘于实现途径的细节。又如,在开始头脑风暴之前,必须使用大量时间建立为全体参与人员理解的定义库,以期促进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带来的问题。总之,研究生是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必经阶段,临床医学领域的科学学位型研究生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职业前景。如何建立合理的培养思路和方法,促进其成才,顺利承担起医学事业中的责任,是每一个导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医学科学范文第7篇

混沌理论(chaostheory)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已广泛展开,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信息、人文和社会等多学科,以至贯穿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并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在我国,由于教育以及学科间的屏蔽影响,在医学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医学工作者第一次遇到“混沌”(chaos)这个词的时候,产生的第一反应,多为“模糊”、“混乱”、“无序”。容易造成这种误解也正是这个学科的不幸之处,以至带来无数的争论与商榷。使用这个词汇的多数学者也都承认这个词用得很不理想和不情愿,但仍然还是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至于什么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目前尚无法用简明确切的词语来定义,正如对“生命”一词无法定义而只能描述一样,而对混沌描述比对生命的描述要生涩的多。Chaology这个词应该是混沌学,也已在文献中出现,但目前尚未被名词审定机构确认。

混沌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正式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真正被确定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80年代。这一新理论的产生是殊途同归的历史必然。因为牛顿以来的定理多是对线性(或被假设为线性)的问题阐述,而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90%以上)现象是非线性的,人体、生命系统是尤为典型的非线性系统。这就要求有非线性的方法、原理来解决,不仅是定性,而且要求有定量的研究。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发展、追求新的认识观,拓展新的理论和方法,实践又反过来证实和支持了这一新学科。混沌理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被誉为20世纪三大发现,“后世子孙对于20世纪的物理学、将会记取这三项革命性的发展”。

非线性科学(nonlinearscience)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领域,其核心是对混沌的研究,而研究混沌的工具是分形(fractal)理论和计算机。只有在分形几何(fractalgeome-try)和新型计算机诞生的今天,混沌理论的确立才成为可能。计算机也不再作为单纯的运算工具,对于混沌,它是更重要的研究工具(模拟系统),它将与传统的实验室(试管、显微镜之类)并驾齐驱。医学如何开展混沌学研究,还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现时的专业人员,知识和技能都非常“专业”,而对不同领域,跨大学科的认识和研究还缺少人才(通识人才),单靠一方圣贤,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最可能取得认识优势的应该是医学研究人员。他们有条件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使用计算机,因为他们最大的优势是已经掌握了最复杂的非线性(生命科学)的知识,而其他专业人员要想重新学习和了解生命科学的知识,很难再有5年、8年或10年的医科专修机会。混沌的研究和应用不是将问题搞的更复杂,恰好相反,是掌握简明的方法和原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混沌理论是对牛顿以来的决定论(序)和后来的随机论(无序)的调和,钱学森称混沌是“宏观无序,微观有序”。还有各种解释:①中医至今对它还是带有明显的古朴哲学理念,认为混沌是“未分化的状态”。②郝柏林:“混沌不是简单的无序或是混乱,而是没有明显的周期和对称,但又具备丰富的内部层次的有序状态”。③混沌运动与大尺度上的规则性运动完全不同。④混沌是一种不能用线性方法预测的随机行为,混沌是一种既有决定性、又有随机特征的二重性状态,“一方面服从大自然法则,如力学法则。另一方面又有一些偶然性。混沌是在物理学的决定论规律和随机规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混沌才真正揭示了自然的内在属性和本质内容。这里只能简要地提到几个和医学有关的最基本的概念。

1线性和非线性(linearity,nonlinearity)

线性:是数学上的一种关系,如ax=3y+b是用这种关系式来表达的函数(比例)关系,它最大的特点是符合叠加原理,既总体等于各部分之和,从式中可以知道过去,也可以计算出未来(决定论)。非线性:在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必然固定公式,总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不符合叠加原理,如人体血压24小时内是M型波动,无法从上午10点所测得的血压,通过一个什么公式来预测上午11点、12点、下午或晚上某时刻的血压。人体血压虽然大致上呈近日节律,但决定血压值的因素很多:如地理、季节、环境等各种外界因素都随时不同;植物神经张力、激素、血容量、各器官组织的张力等各种内环境因素更是不断地处于变化不定之中,受到调节之后所表现出的血压,必然是非线性。其实,人体正常的生理节律几乎都是非线性的。人体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已成公认。我们过去的研究方法,总体上都是线性的方法(如均数±均方差,波谱分析等),而对于非线性的问题,只能用非线性的方法来研究解决,非线性科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就是混沌理论。

2吸引子(attractor)

每一种生物节律,在不同的时间序列都处于不同的状态,我们习惯称之为“动态”,记录这种动态的曲线称为动态曲线,如心电图、脑电图。每一个周期似乎是周而复始地再现,正如物理学上最简明的例子———钟摆。将钟摆摆锤每一时刻的势能(或速度)取值,也可得出一条动态曲线。①定点吸引子:如果是阻尼摆,摆幅会逐渐减少,最终停止,如图1,是将它转换到相平面(相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将是从周边逐渐趋向中心点绕圈,最后终止于中心点,这个点叫做“定点”,也称吸引子,摆的运动轨迹被它所吸引。②极限环(limitcycle):如果是无阻尼摆(外加的推动正好克服阻力),摆幅不变,如图2。它在相平面中的运轨迹是半径一定、绕圆心的不断重复的圆。运动轨迹被心区所吸引,这中心区就称为极限环(吸引子)。③奇异吸引子(strangeattractor):如果是混沌摆(如两个钟背靠背地并放在一起,两个摆互相作用,可能出现混沌摆,如图3,其中一个摆的运动轨迹将被另一个吸引区所吸引,而轨迹线永不相交,这个吸引区被称为奇异吸引子。

3分形(fractal)

分形(fractal)一词是从拉丁语“破碎”一词引来的,是由分形理论创始人曼德尔布罗特1975年首创,国内一些英汉词典还没有收录,一般指复杂的不规则几何图形。对规则几何图形,如线段、圆、立方体等,可用人们熟悉的欧氏几何进行研究。而对于划不出切线也不能用微积分计算,而且无法用微积分来定义的图形,如海岸线、云彩、雪花、毛细血管网、肺支气管树等这样一些复杂不规则的几何对象。欧氏几何显然无能为力。那么,如何来测定这些图像,曼氏有一个经典的问题:“英国的海岸线到底有多长?”另外。对于一些国家边界的长度也是出现了很多麻烦,各家公布的数据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用不同的标度测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在解决这类问题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些不规则几何对象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在不同尺度层次上表现出某种自相似性,局部放大与整体相似。具有这样特性的几何图形称为分形。后来又发现,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概念———分数维来表达测定值。而不是过去整数维(如1维、2维、3维)的概念。分形的维数可用公式计算:δ=limε→0lnN(ε)ln(1/ε)式中,N(ε)表示某一尺度下对被测几何对象的度量,ε表示尺度缩小的倍数。由上式计算的维数一般不是整数,是分数,称为分维(如34维、179维、258维)。混沌学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正在蓬勃发展的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揭示具有混沌特征的非线性系统的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系统是非线性系统,而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状态通常表现出混沌现象,因此,混沌学理论得到广泛应用。#p#分页标题#e#

4复杂性(complexity)

任何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都具有自身固有的特性,在对于外界任何微小扰动、刺激,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反应,系统的这种反应(应激)能力的特性称为复杂性。人体各个结构上、功能上的生理系统,都随时会对身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刺激作出反应,一般情况下称为调节。如血液的pH缓冲系、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混沌学认为,生理系统的复杂性越好,其应激、应变的调节能力就越佳,例如一个发育良好的青年人的肺-支气管树,其肺泡的总数和有效换气面积很大,我们说复杂性好;而一个老年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病人的肺泡总数和有效换气面积会比这个青年人差很多,我们说他的肺复杂性差。其余各种生理指标,都可以用复杂性来描述,如受体的密度,神经突触的多寡,健康肾单位的多少,动脉血管壁的弹性,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等。能将这些复杂性进行定量测定的量度称为复杂度。混沌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各种生理功能的复杂度,不仅可分辨健康与减退(衰老),而且可广泛应用于诊断疾病和疗效评估。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为“复杂性丢失,衰老的来临”详细说明了这一点。

时间医学不断地在揭示人体生物节律,我们不难看到这些节律、周期的时段决不是整整齐齐、相互均等的。女性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而决不是按28×24小时准时来潮。临床医生对健康心脏一般在病历记录上会写为“心律齐”或“律整”,然而我们仔细测量一段时间内的心电图,会发现健康的心脏几乎没有两处P-P间期完全相等的,应该说是“绝对不齐”才是健康的。将这些健康的节律动态曲线按混沌学方法重构吸引子,结果是奇异吸引子,是混沌的。假如等时节律越来越多,即目前人们多称之为“心率变异性”的改变,表明心功能在恶化,而“钟摆律”是不再混沌了,是临终前的表现。所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提出“混沌才是健康”的口号。系统的复杂性越好,应变能力就越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多,必然就会处于混沌状态。如果一个病人动脉壁开始硬化,弹性丧失,其脉压差会变得比原来小,复杂性也会表现出减退,其吸引子中的轨迹线可能就会出现重叠,可以认为混沌状态在减弱。

有关衰老发生的生化机理的学说很多,主要的有自由基衰老学说、基因程控学说、交联学说、非酶糖基化学说和羰基毒化衰老学说等。正确解释衰老发生机理的学说一定要阐明衰老的普遍性、积累性、生理性、内因性和必然性。但是,许多学者往往将衰老的表现(后果)与起因相提并论,或将衰老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混为一谈。如果用混沌理论及测量生理学复杂性动力学的新方法用来测定正常的衰老过程,则有定量作用。也可用来测定预防疾病和改善其进程的各种手段的效果及加以改进。例如,可测定健康老化与痴呆在认识事物上脑电图反应的复杂性,以便鉴定到底属于哪一种状态,以及特定的药物对认识功能和行为的作用如何。如果将心率和血压动力学的复杂性作为衰老的观测指标,运动和营养对心血管的衰老效应就更容易定量。还可测定某人由于衰老或是疾病所引起的适应能力降低的程度,也可用来预测药物、手术或另一些压力因素的反效应。窦节律心跳间隔的间期变化在生理复杂性方面的丧失,可用以分辨晕厥病人猝死的危险性。确定间歇性心律不齐的严重性,预测心肌梗死死亡率以及评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医学科学范文第8篇

近三十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已经超过了过去五千年的总和[1]。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同行评议杂志不再是传播与共享科学数据的唯一途径,科学数据的传播与共享已经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多渠道转变,科学数据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我国政府极为重视科学数据共享,已经将其作为一项战略选择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医学科学数据共享作为这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启动。但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的伦理学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标准的伦理学原理并不完全适用于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的各个层面[3]。由医学科学数据共享而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医学科学数据所有权,医学科学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等,已经成为医学科学数据共享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医学科学数据及其共享的意义

科学数据指科技活动或通过其它方式所获取到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变化规律等的原始基本数据,以及根据不同科技活动需要,进行系统加工整理的各类数据[1]。医学科学数据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药学和特种医学6个亚门类,其范围包括:各业务部门通过长期观察、监测、检测、调查和实验等获取的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积累的原始数据;国家长期布局获取的公益性科学数据资源;医药卫生领域重要的历史资料;医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学数据资源等[4]。

医学科学数据共享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国家统计委员会在1985年关于数据共享的研究报告[5]中对数据共享给社会和科学本身带来的益处已经做了详细论述,除了促进科技进步和避免重复投资以外,CarolJRHougue把其他益处归结为如下四类:(1)增强数据和分析的质量;(2)增强从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3)用数据来实现知识的传承;(4)减少参加人的负担[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于2003年公布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认为,科学数据共享增强了科学质询的开放性,鼓励分析方法和观点的多样性;促进新研究,有可能对新的、或备择假设和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支持数据收集和度量方法的研究等[4]。医学科学数据的共享能使研究结果加速转化为医学知识、医疗产品、流程及可以考核的成果,提高医学科学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为政府卫生决策、科技创新、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百姓健康和企业发展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最终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

2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的伦理学问题

尽管医学科学数据共享为社会发展和医学科技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仍然不可忽视与之相关的伦理学问题,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医学科学数据共享向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2.1医学科学数据的所有权

科学数据是人类及全社会共有的财富。国家投资收集的科学数据理应属于全社会。除国家规定保密外,要向社会公开,无偿共享[1]。我国绝大部分科学研究都是国家资助的,但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和私有观念的影响,本该属于国家所有的数据却被视为个人或单位的小集团所有,甚至将其当成私有财产并以此取得经济利益,致使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无法实现更多的科学价值[7]。目前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共享积极性不高,更加加重了这种现象的发展。

2.2医学科学数据共享、个人隐私及国家安全

科学数据及其蕴含的科学价值或知识应该在全世界自由地传播。科学数据共享并不排斥科学数据的保密,而保密也不拒绝共享的理由。科学数据实施共享并不是对所有科学数据资源不加区分地在国内外公开使用,也不是简单地归结为无偿使用,而是对共享的范围和条件进行限制,通过分级分类共享实现保密[1]。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国际合作日益增多,收集保存的数据多为基于人类为对象的试验数据,其中包含了大量个人隐私、科研机密及其潜在的用途。这些数据的共享可能将个人隐私或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数据暴露,原来认为无害的数据变得越来越敏感[3]。在法律、伦理道德和知情同意书的约束下,保护个体识别信息、敏感数据等越来越应该得到重视[8]。我们应该在“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下,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医学科学数据资源,解决健康、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警惕合作中的国家安全等隐患。

2.3医学科学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专利是保护医学科研最新成果的主要手段。在中国除了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方法不授予专利保护外,其他医学科研成果都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医学科学数据共享并不否定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使得医学科学数据成为创新的源泉[9-10]。近年来学术界不断声讨“学术剽窃”和“盗版”,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同样重要的“数据共享”问题却视而不见[9],过分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或版权,已经脱离了其初衷,并引发了许多伦理冲突[11]。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性;1990年多个国际专业学术组织提出了可以完全而公开地访问各自领域的科学数据的倡议;1991年7月美国提出“完全和开放”数据管理政策。科学界既要鼓励创新又要保护知识产权,更应对科学数据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矛盾作出伦理的决策。

3医学科学数据共享与伦理关系的辩证思考

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科学数据共享的技术平台已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也使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的伦理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医学科学数据共享与伦理关系进行辩证思考,寻求两者在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3.1医学科学数据共享与伦理道德进步的一致性

(1)医学科学数据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并促进了伦理道德的进步。首先,在因特网的平台下,科学数据共享几乎可以零成本地加速数据转化为知识与技术的进程,扩大人们认识世界的范围,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使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得以改造,产生与科学数据共享相适应的新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其次,科学数据共享扩大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拓展了伦理学的新领域,促进了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2)伦理道德对科学数据共享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科学数据共享有序发展的环境保障;在科学数据共享中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为科学数据共享树立了根本目标并为其实施提供了保障[12]。#p#分页标题#e#

3.2科学数据共享与伦理道德进步的对立性

(1)科学数据共享与传统道德的冲突。首先,科学数据共享与伦理道德的进步具有非同步性。最近三十年来科学数据共享得到广泛关注,而我国在十多年前才开始起步,尚有许多科学家对此仍然不甚了解。这种道德与科学间发展不平衡的冲突必然会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构成了对现有伦理道德观念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迅速更新伦理道德观念。其次,要充分认识科学数据共享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促进人类健康,也可能被误用和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社会后果。

(2)伦理道德对科学数据共享的约束作用。一方面,道德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发展相对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发展就在于不断创新,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现存伦理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道德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唤起社会组织和科学家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良知[12],促使科学数据共享沿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科学数据共享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科学数据重复投资开发,提高现有科学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但实际应用中又表现出伦理的二重性,要利用这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制定伦理政策,从而趋利弊害造福人类。

4伦理学对策

社会不断变化的健康需求为医学科学进步提出更高要求,医学科学只有通过继承和创新实现不断地发展。医学科学数据作为重要的医学研究资源,其共享必然极大地促进医学创新,同时也会引发新的伦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共享与伦理的冲突应该坚持这样的态度,不是以陈旧的过时的道德规范去限制或束缚医学科学数据共享,而是让医学科学最新的成就冲破过时的伦理规范,并与此相适应,恰当地提出符合时宜的新的伦理规范,发挥新的社会伦理调节功能的作用[13]。

4.1加强医学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的制定

与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相适应的伦理规范的更新与完善仅仅依靠教育、舆论支持、道德示范是不足的。科学数据共享伦理的建构需要国家立法和执法支撑。目前我国有关科学数据统一的法律法规或条例还不完善,各部门、各行业从各自利益出发制定的部门行业数据共享规定并不能完全反映科学数据共享的本质规律,也不能体现国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数据共享的客观要求,有些规定还互相矛盾。因此,建立健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科学数据共享原则,界定科学数据共享范围、程度,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出台督促赏罚措施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数据共享有法可依,促进科学数据交汇、管理与共享,使其潜在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4.2医学科学数据共享的社会管理和评估

既然科学数据共享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其所带来的理念必然与传统道德观念产生某些冲突,无论这种冲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产生并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追求科学数据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科学数据共享所带来的长期的、巨大的和人类共同的利益,并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这需要整个社会———政府及其相关资助部门作出宏观政策调控,加强管理、交流、对话和密切协作,同时还要提高公众对科学数据共享的评价能力和科学数据的社会关注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享的氛围,只有这样科学数据共享才会成为科学人自觉的选择。

4.3规范医学科学数据的共享

医学科学范文第9篇

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智慧,探索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或规律,从而发现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发现疾病预防与治疗以及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医学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科研思维形成的过程,在医学实践中通过大量查阅文献,提出科学问题,形成医学假说,然后通过实验设计、调查分析、统计分析来验证,对所获得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和逻辑判断。医学科研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为思维形式,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多种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探求临床诊治/业务实践规律的最终目的[1]。医学科研以研究课题为对象,经过细致拟定研究方案,科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医学活动中的问题。

医学科研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继承性、连续性等特点。在医学科研过程中,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就依赖于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是创造性活动,要求研究者具有首创精神,开拓创新,见人所不见,发人所未发。科研人员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现在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要争取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创新成果,注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是高质量科研的基础、核心与灵魂。本院中心实验室大力引进质谱技术,率先在医院系统开展质谱技术的临床药物分析和临床实验研究,对于开发专利技术、培养创新科研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具有先见之明的重要举措。因此创新思维是医学科研人员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科学研究是从发现科学问题、立项研究到发现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创造的过程,科研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具备科学思维,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必须有事实依据和科学理论根据。从实验设计到实施,都必须遵循普遍认可的科学原理、实验方法和分析方法,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随机化、实验对照、盲法、重复等实验设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的每一个过程,不捏造数据,不杜撰结果,科学求实,确保科研过程的科学性和科研结论的真实性。医学科研虽然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但是科研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是相对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应当对前人的论文结果批判性地继承,具有质疑思维。科学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合理的怀疑精神,要依据事实思考,勇于怀疑一切现实的权威意见,许多伟人就是因“怀疑”而创立了新的科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怀疑神创论而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源于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科学理论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宗教教条,去伪存真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2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主要起着上下协调、横向联系、内外沟通、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沟通信息的枢纽作用。依赖于日常工作中的摸索和积累,不断总结、提炼经验,以适应新形式、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全面提升行政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行政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按规矩办事,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上级部门的“红头文件”或者领导的请示批示报告处理事务,承担着制订计划、下达指示、作出决议、进行安排等基本职能。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大多数都是与人打交道的事务性工作,因此要求管理者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维,医院的发展需要每位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时需要医院管理者注重自身修养,增加人格魅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展知识面,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提高医院行政管理者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2]。行政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绝对不是机械化的每天的重复性劳动,因而可变性强,具有明显的时效性,这就要求行政管理者在处理事情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思维,善于根据事物的变化,学会变通,改变思维的角度,摆脱常规或错误的思路,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行政管理工作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执行,因此要求行政工作者在处理事情时要有原则性思维,工作中以原则为出发点,遵守基本规则。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考虑灵活性,即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合情合理地处理事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思维运用的完美体现。

3医学科研和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医学科学范文第10篇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CN:11-1060/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现已更名为《军事医学》

上一篇:高职建筑工程范文 下一篇:情商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