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范文

时间:2023-03-18 04:40:36

医学科技

医学科技范文第1篇

1.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原则

1.1.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估框架与评估对象的战略目标、绩效评估的目的一致。首先,与被评估对象的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绩效评估的目的就是引导、帮助被评估对象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检验其战略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构建评估框架应根据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来设定和选择绩效评估议题。其次,与绩效评估目的的一致性。目的不同,绩效评估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1.1.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的构建做出两个方面规定。一是评估框架要有针对性,一方面必须反映医学科技计划绩效的共同属性,另一方面又要突出政府关注的绩效重点。二是评估框架要合理。根据需要与可能设定议题或指标,使评估框架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必须立足于主、客观条件,既要考虑到评估议题或指标本身的可评估性,又要考虑到评估过程中证据的可收集性。

1.1.3整体性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要求评估框架的设计要体现全过程管理的思想,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医学科技计划绩效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其次,绩效评估框架要有针对性,反映科技计划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再次,评估框架要体现管理要求,即体现关键环节做的很好或很差的标准。最后各个评估议题或指标要相互独立,不能重叠。

1.2科技计划评估的主要模型

目前在科技计划评估领域最常用的模型是“逻辑模型(Logicmodel)”,而在医学研究领域最常使用的成效评估模型是“回报模型(paybackmodel)”,因此,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模型做简要的介绍。

1.2.1逻辑模型逻辑模型最早起源于私立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评价,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在绩效评估研究领域,常被国际组织作为一种计划/项目设计、执行和考核评估的工具来使用。逻辑模型勾勒出计划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影响计划绩效的关键环节,既可以帮助评估科技计划绩效,也适用于对科技计划绩效进行分析并实施改进。作为一种概念化论证项目的方法,逻辑模型通过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分析一个复杂的计划/项目的内涵和关系,注重把项目产生的短期结果、中期影响和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概念化,核心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典型的逻辑模型。通过可以看出,该逻辑模型通过描述系统从输入、输出、成果及影响等要素,给出了一个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型由以下六个维度构成:目标、投入、活动及对象、结果、假设、环境。逻辑模型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对于一个科技计划来说,就是依据“情境”所制定的战略目标。投入包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资源;产出包括投入所带来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结果是指计划/项目直接的效果和作用,是产出所带来的影响,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假设则是联系情境、投入、产出和结果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组织行为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模型,有利于了解特定行为的发展过程及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利于找出关键问题,找到进行绩效评估的切入点,确定评估内容;还有利于组织和个人进行评估以及反馈,完善行为。其基本思路是从逻辑模型的分析框架出发,从系统的输入、输出、成效等逻辑环节构建绩效评估的维度。具体的方法是从计划/项目的长期战略出发,通过“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产出-投入”四个层次逐层分解战略愿景,找出绩效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把各层面的关键要素转变为具体评估内容。

1.2.2回报模型回报模型,是MartinBuxton领导的英国BrunelUniversity(伦敦)健康经济学研究组提出的,是当前系统评估健康相关科研活动投入回报时使用最广泛的一套综合方法。在回报模型中,“影响”(impact)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将直接产出、短期成效和长期影响等各个时间窗的效果都纳入到“影响”的范畴中,主要采用性质分类的方式来对不同类型的影响进行区分。将健康相关的研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分为知识产生、科研能力的建设、对相关政策和产品开发的支撑、健康及健康相关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五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提出若干指标。通过上面的回报模型逻辑图和回报模型指标划分可以看出,该模型主要集中在对结果端的评估,认为结果是否达到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公众以及政府的需要,这对科技计划实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模型不仅按照性质分类的方式将结果分成了五个方面,而且也考虑了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同时也能体现出不同时间窗下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符合健康领域相关科研活动的作用过程。

2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

2.1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的基本逻辑

本研究结合医学科技计划总结成效和管理经验、完善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参考的的绩效评估需求,选择“逻辑模型”和“回报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估的框架设计。采用了“逻辑模型”的逻辑主线,同时在成效部分结合了“回报模型”的成效分类方式,将逻辑模型和成效范畴结合,使评估逻辑模型更加适用于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改进后的逻辑模型通过描述系统从输入、输出、成果及影响等要素,给出了一种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模型由以下四个维度构成:目标、投入、管理/活动、成效。其中目标,主要是根据上级政策规划、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设计;投入包括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技术等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指科技计划的主管方采取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措施,第二个层次是指科技计划的执行方的实施活动;成效是指计划/项目直接的效果和作用,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建设、政策支撑与产品开发、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通过该逻辑模型,即可以对成效展开五个方面的评价,又可以把结果端和起始端串联起来,将目标-投入-管理/活动-结果逻辑线路上的所有要素囊括在内,有助于了解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晰什么因素导致什么结果,找出绩效产生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并把各层面的关键要素转变为具体的评估内容。基于改进后的“逻辑模型”,结合一般医学科技计划投入与管理的特点,可得出如图4所示的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从绩效形成机理图可以看出,医学科技工作面临着公众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及医学科技发展的需求。根据政府医学科技工作战略目标制定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并决定财政资源规模,同时制定科研组织、资源整合方式和科技计划学术牵头人。在给予一定的投入后,医学科技计划开始组织管理活动,包括确定优先资助的项目、及项目主持、承担单位、牵头人遴选、评审、实施过程监督管理,这些都是医学科技计划关键的管理环节。经过复杂的科技投入和管理活动,医学科技计划管理直接产出就是组织了一批项目进行研发、组建科技攻关体系、遴选一批牵头专家和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同时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这些成果通过推广、转化转移对知识增长、能力提升、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医疗服务和健康水平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2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构建的评估准则

给出的逻辑模型中,展示了一般医学科技计划投入、管理和成效的前因后果。其中已经标识出了医学科技计划投入和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恰恰对应着投入与管理流程中可能的“断点”。如果医学科技计划在这些环节上做得很好或很差,那么直接关系到其绩效是否突出,而其做的好坏的标准也就对应着绩效评估的准则。基于一般科技评估框架,结合医学科技计划的管理要求,本研究认为评估准则包括以下内容。

2.3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框架

在明确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形成机理和开展评估的准则之后,绩效评估的框架得以构建。医学科技计划的绩效评估框架和议题,其中过程评估包括三个大的维度:目标的制定、计划的投入、计划的执行;成效评估包括五个大的维度:知识产出、科研能力建设、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这些维度对应于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中的各个环节,前后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在每个维度下,分别开展相应的评估议题。绩效评估框架的维度与关键。

2.3.1过程评估第一,对目标的制定的评估主要关注相关性准则。首先,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的设置应当满足国家或地方医学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即“定位准”。其次,还要有能够落实的机制和措施保证其战略目标的分解、实施,即“可操作”。第二,对计划投入的评估主要关注适当性准则。首先,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资源投入应该做到公正合理,将有限的资金分配给最需要的领域。其次,其投入的经费和人员的格局应该不偏离其预期结果,形成良性发展的资助体系。第三,对计划执行的评估主要关注效率性和效果性准则。首先,医学科技计划项目启动之初,应当确保有一套完善的实施方案和政策制度。其次,在政府医学科技计划从启动到结题的全过程中,应具有合适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过程,保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3.2成效评估对政府医学科技计划成效的评估,主要关注效果性准则。首先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成效应当与其投入相匹配,符合预期定位。其次,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成效应该体现其战略目标,其事实结果应符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发展和市民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前面在分析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绩效形成机理时,已经对一般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知识产生,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报告、专著、研究报告等方面的评估;第二,科研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科研能力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团队、平台、数据信息等;第三,政策支撑和产品开发,主要评估研究成果是否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以及开发新药物、新的诊疗技术。第四,健康及健康部门的收益,主要包括公众健康水平的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的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效果。第五,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主要包括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劳动力增加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

3结语

医学科技计划的产出和成效与公众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要接受政府和公众对其问责。本文运用“逻辑模型”和“回报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绩效评估综合框架体系,突出评估关键环节和举证的评估策略,对于我国医学科技工作的评估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本文设计的医学科技计划框架是一个综合评估框架,涉及不同的医学科技计划研究类型、不同的疾病领域、而且还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不同疾病治疗阶段。因此,如果采取指标评估方法,不同研究类型、不同疾病领域和不同研究阶段研究成效衡量指标不同,指标设计繁多而复杂,难于统一和量化。所以按照国内外科技计划评估的趋势,本研究采取了淡化评估指标,突出评估关键问题和举证的评估策略。而且,本文提出的政府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估体系,是基于整个国家医学科技工作的战略提出的,因此,在针对具体地方或领域医学科技计划进行绩效评估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评估目的和具体计划的战略目标,有侧重的在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估体系中选择重点评估议题。

医学科技范文第2篇

1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存在形式及内容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4《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数字化发展目标

医学科技范文第3篇

所谓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家人、企业乃至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态度,是做好一项工作或完成一项任务的基础。责任心是编辑的重要心理品质,编辑的责任心是指编辑对他所承担的各种责任自觉地做好的心情,包括对他所属群体的各种编辑出版活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期刊装帧等)、行为规范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1]。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出版质量。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编辑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份稿件,认真处理每一个问题,才能圆满地完成编辑出版任务。

1.2良好的敬业心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编辑这个行业看似有趣,实则枯燥乏味,每天要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有时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常常看得头昏眼花。编辑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就可能影响着编辑各个环节工作的完成,最终影响着医学期刊的质量。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把办好医学期刊作为毕生追求,以扎实、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甘愿为他人作嫁衣,充当“无名英雄”,致力于办好医学科技期刊,全心全心为编辑出版事业服务。

1.3坚持不懈的进取心

编辑人员要有不断学习、努力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医学是一门深奥且比较难理解的科学,随着现代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知识技术更新很快,新的分支(如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等)的不断出现,医学论文的分类日趋专业化,医学编辑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追踪新时期医学研究热点,策划新的选题,才能使期刊体现出新颖性。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编辑手段、编辑模式也随之出现,医学编辑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现代编辑技术,才能适应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1.4高尚的道德心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所提倡的,它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构成我国社会道德的全部。恪守《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编辑出版有效管理的有力保障,编辑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编辑出版导向,认真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把期刊内容、编校、印装质量列入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反对粗制滥造,的行为,多出好作品,不出平庸作品,杜绝坏作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面对着更多的权钱交易的诱惑,低级庸俗之作随之出现;不少期刊编校质量较差,错字连篇;有的来稿即用,不顾质量,有些甚至出现买卖刊号、外包出版的现象,严重影响出版正常秩序。对这些负面的影响,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期刊市场的健康发展。

2.1创新意识

创新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编辑的创新意识应贯穿从选题策划到编辑活动的始终。在选题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挖掘出有前瞻性、创新性和预见性的选题。选题策划的创新体现在探索新原理,发现新的科学现象与客观规律,解决新难题的学术论文上。作为地方性复合型医学学术期刊,我们组稿中不但开发项目研究形成的论著,更注重实用价值大的学术论文,为临床一线提供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拓宽应用范围,使论文紧贴科研和临床实际,在表现内容上独具特色。内容上创新越多,特色越突出,对读者的吸引力越强,的意义越大。

2.2精品意识

精品期刊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创建品牌期刊的意识,提高期刊国内国外影响力,增加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医学期刊而言,姜敏[2]认为,精品就是遵循整体选题策划,把对学科有指导作用,反映医学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创新技术、创新方法,探讨其新机制和新思路,对专业人员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论文有机的编排在一起,编校质量高,印刷装帧好。精品应体现在论文质量上,装帧设计上,还体现在精品栏目上。医学编辑只有具备精品意识,才能使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创建品牌期刊为突破口,发挥本刊专家优势、拓宽读者资源和突出品牌特征,打造一条适合自己的市场化道路,为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2.3市场竞争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加深,期刊的取向愈加集约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期刊要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同行的竞争,期刊内部的竞争。所以期刊编辑要有一种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笔者认为,复合型医学科技期刊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以敏锐的眼光和竞争意识,打破传统办刊的束缚,突破传统营运的模式,改变旧的办刊角色,推进编辑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产品向品牌转变,由“在纸”向“在线”转变。通过市场调研找准期刊市场定位,找出不足,扬长避短,找出期刊自己的准确的市场切入点,贴近读者,创造市场,驾驭市场,挖掘潜力,以适应市场和读者需求。

3复合型医学编辑在业务上应具备“专而博”科学文化知识

3.1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编辑工作是一项集政治思想、学术理论、科学技术为一体的高级而复杂的工程,编辑的素质贯穿其全过程,编辑素质包含政治修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是编辑人员在知识、品质、秉赋和感悟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3]。笔者认为,加强编辑人员素质,首要的是坚持政治修养,强调编辑出版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具备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责任心,把好论文的政治责任关。法律意识,就是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和编辑出版的政策法规,懂法、执法,遵纪守法,一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避免编辑出版工作的失误,杜绝期刊出版发行造成的法律后果。遵守职业道德与编辑出版工作同等重要,在审稿时要严格认真,选用稿件要坚持以学术质量为前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篇文稿,杜绝与办刊宗旨、栏目不符的关系稿,保证期刊沿着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3.2全面而扎实的医学知识

扎实的医学知识是做好医学编辑的基础。从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如儿科专业的编辑,除有儿科学深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方面的知识。而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涉及更多的专业领域,需要掌握更广泛的医学专业知识,虽然要求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但对医学专业核心的几个学科要有所精通,专业达到较高的水平。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医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医学编辑不仅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鉴赏许多与医学专业有关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做一个专而博的“大杂家”[4],才能对来稿用专业的眼光去判断其学术价值,准确取舍,择优劣汰。对于稿件的缺陷,能向作者提出更专业的、合理的修改意见,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随着医学知识更新的加速,也要求医学编辑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才能有助于跟踪新课题,组织高水平的稿件,报道新成果。

我国大多数的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编辑出版学课程,专门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当前从事医学编辑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编辑出版学知识的学习、培训。编辑出版学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编辑学概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编辑出版史、应用文写作等编辑出版基础知识;也包含出版工作流程、出版校对工作、出版物印刷和发行、出版历史知识、出版行政管理等编辑出版业务知识;还包含著作权法、期刊管理规定等编辑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涉及内容多,医学编辑应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如现代汉语、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出版校对工作、出版物印刷与发行、出版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应重点掌握。只有具备广泛的出版学知识才能较快适应编辑出版工作。

3.4较高的英文水平

较高的英文水平是医学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同时拥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较少,中文版期刊要想被国外著名检索机构如SCI、EI、CA、IM等收录,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英文摘要。而且随着期刊的国际化,医学科技期刊还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争取国外优秀稿件,只有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才能审阅外文稿件,查阅外文文献,才能与国外作者、读者、专家进行交流沟通。这对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立足中国,走向世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具有深远意义[5]。

3.5科研知识和统计学知识

科研知识是审阅和判断医学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研究目的是否明确、实验的样本(对象)是否符合、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研究内容是否新颖。特别是论著(原著)栏目,是医学期刊最具代表性的论文,也是论文质量高低的体现。医学论文多数涉及到医学统计学,评价一篇论著质量的高低,论著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规范性[6],主要是通过统计学来判断的。科研的总体设计、资料采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与统计学有密切关系[7]。一篇论文如果出现统计学错误,那么所得结果就会被全盘否定,结论就是错误的,研究意义就不大,论文就没有发表价值。因此,医学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统计资料、数据的表示法,应采用的合适的统计学处理。不但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等),还要求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把好论文质量关,保证期刊内容质量。

3.6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开始实现办公自动化,大多数编辑工作流程如编辑审稿、文字加工、刊样校对、信息传递等都可以网上完成,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办公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期刊编辑也顺应时代的变化,基本上实现办公自动化,编辑排版也从“在纸”向“在线”过渡,但技术上还有待改善,编辑人员有必要加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力度,加速编辑网络化的进程。

4复合型医学编辑在能力上应具备多种技能

(1)运用计算机进行稿件编辑加工能力:传统的编辑加工,稿件常常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排版人员比较难辨认,经常出现输入错误等现象,增加校对人员的工作量。编辑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会并熟练应用Word、WPS文字编辑软件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修改不仅方便,而且能明显减少错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

(2)图片处理能力:医学论文,特别是有关影像内容的论文,常附有图片,而作者提供的图片由于各种原因不是很理想,可能会影响印刷质量时,应用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orldraw、ACDSee等)对图片进行优化处理后再排版,可以提高图片印刷质量。

(3)编辑具备排版能力:目前很多编辑部已实现内部自行排版,一般仅配备一名排版人员,如果遇到请假或其他情况,编辑排版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编辑具备一定的排版能力,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排版任务。在最后的连排过程中,也能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调整,加快排版速度,保证排版质量。

(4)运用计算机进行查阅资料的能力:编辑在加工稿件过程中,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专业的大型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就可以查新相关知识,查证检测论文是否有新颖性,特别是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成功推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后,更加方便了编辑检测论文的抄袭与剽窃、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因此,现代医学编辑必须具备运用计算机查阅资料的能力,才能胜任现代编辑工作。

(5)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办公的能力:随着期刊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医学编辑应该掌握从选题策划到校对这一系列的现代编辑办公流程。

4.2一定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在干中学、主动学、不断学、终身学,才能成一名合格的编辑。因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促进编辑之间的交流[8],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得到学习和提高。

4.3社会交际能力

编辑活动的整个过程离不开社会交际活动。编辑是读者与作者、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现代编辑是出版活动的源头,只有勤于交往、善于交往,才能获得最新的出版信息和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很好的将专家的审稿意见如实、客观的反映给作者,让作者真正理解和领会专家的意见;才能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更多更优秀的稿件;才能争取更多的广告,为期刊发展注入活力。

4.4团结协作能力

现代的期刊是一个团队的期刊,是一个大家庭。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整个编辑出版工作是不现实的。科技期刊要把建设学习型团队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工作来抓,鼓励大家以刊社(编辑部)为家,树立家兴我兴,家衰我衰的观念[9]。在工作中通过大家的互动、互帮、互学,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共同提升素质。作为科技期刊管理者,应尊重人才,熟悉每个人的能力与特长,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代医学编辑如果没有团结协作能力,总想独来独往,这样必将会被社会淘汰。

5小结

医学科技范文第4篇

科技成果评价是评价专家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对科技成果作出定性、定量和综合判断的过程。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科技成果是对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的仲裁,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科技成果种类繁多,综合性强,多学科相互交叉,涉及的指标因素又极为广泛。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做好医学科技成果评价尤为迫切。

1.1指导思想:

①以国家、卫生系统科技奖励条例为依据,注重引导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效益性。

②全面评价,有所侧重,使评价体系的指标全面、细化、量化,尽量做到全面评价成果。

③定性定量相结合,尽可能地定量化,难于量化时,进行“定性量化”。

1.2构建原则:

①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研究以往国内外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根据医学科技成果的内涵和特点,设置更为合理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②相关性与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系统从指标结构上反映不同层次指标间的互相依存、渗透和制约的关系,同时用系统的观点把评价对象看作有机整体,建立互相联系、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

③可测性与便捷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的末级指标应具有可测性,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同时还要求尽可能减少指标数量,避免繁杂。

1.3科技成果的评价指标: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首先要确定评价指标。一般有以下几种评价指标:

①成果转化率:使用该指标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该公式是一个相对量指标;二是成果转化率反映了成果的一次转化,不能反映多次转化的成果;三是成果转化率不反映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四是该公式不反映成果的技术水平。

②科技成果扩散率:反映科技成果扩散程度的指标,是对成果转化的进一步描述,是对成果转化率的补充。

③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④新产品和新技术转化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百分数。⑤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收益率:反映了成果转化的经济效果,不足之处在于投资收益率反映成果转化投资的获利水平,但不是反映收益的绝对数量。

2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科学技术是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才是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据统计,美国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60年代突破了70%,20世纪70年代后突破了80%。而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在30%,还赶不上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我国每年所取得的近3万项科技成果中,只有20%左右的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而形成产业化规模的大约只有5%[3]。

2.1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一定时代的科技实践主体基于当时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了发展科学、创新技术和发展生产,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且其一体化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科技成果内容与形式不断变化的全部总和,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各个阶段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一切变化和转化。

2.2科技成果的柔性转化和刚性转化:所谓柔性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双方,在平等互利、相互自愿的基础上完成的转化。所谓刚性转化是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成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转化,实行统一的领导和宏观调控。它是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一种辅助、必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3利技成果转化的规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知识性商品转化为供市场销售的物性商品的全过程,是一种有科技性质的经济行为,有其特定的性质和规律。

2.4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行为。它不仅涉及到政府的调控部门、成果的转让方、受让方、技术中介市场等环节,而且受国家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和社会科技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3临床医院对科学技术转化的解决思路

3.1围绕临床搞科研:医院应把临床工作放在首位。只有面向临床,才能面向市场。临床是基础,围绕临床搞科研,是医院发展的方向。科研为临床服务,临床为科研提出现实问题,由科研去解决。这样的科研才是有意义的。只有面向市场的科研成果,才是有意义有可能实现生产力转化的科技成果[4]。

医学科技范文第5篇

1.1策划实施者

为使期刊顺应时代的发展,编辑要有调研、策划和推广实施的能力。首先要对自己刊物有清晰的认识,并与同类型的期刊作对比分析,结合时展的要求,制定符合自身刊物的发展目标,与同伴共同朝着目标努力。科技期刊的网络出版是多媒体出版时期出版者的共同目标。编辑应不再满足于借助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而应策划、研发集网络投稿、在线审稿、网上办公、同步出版等服务一体化的网络平台。现在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是纸质阅读,如网络阅读、光盘阅读、手机阅读等方式也层出不穷。编辑要顺应潮流,不断进步,适应出版新形势的发展。医学期刊编辑不但要策划全局,细节也不容忽视,要制定一些策略,更好地促进期刊发展。如为科研项目作者开设绿色通道;与优秀作者保持联系,鼓励其多写好文章,争取稳定稿源;对部分潜在的作者要热情、耐心,加强沟通,取得其信任,增加稿源,扩大影响力。医学期刊编辑平时要利用文献检索及时捕捉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积极联系相关潜在作者,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鼓励其撰写相关文章,以求期刊在内容上处于优势。另外,栏目具有导读、分类和索引功能,医学期刊栏目的策划具有重要意义,编辑应结合相关专家的建议,策划出个性鲜明、适应作者需求的栏目,以求期刊的更好发展。总之,医学期刊编辑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在选题策划、栏目策划、经营策划方面下工夫,不断创新,推进期刊的发展。

1.2学术审定者

编辑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维护作者权益的责任,所以编辑是科技期刊的“把关人”,既是传统角色,也是主要角色,是整个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医学期刊作为医学科技成果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其编辑人员要做好把关工作,在明确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报道范围的前提下,除了把关医学论文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还要正确应用网络产品———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杜绝抄袭、剽窃、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要以敏锐的判断力,判断稿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能够发掘其真正科学价值,最后结合专业科学领域专家的外审意见,对稿件给予准确公允的评价。进入全媒体时代,网络出版的低成本和开放性、便捷性以及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通过网络论文与成果。在网络海量信息增长、市场经济影响以及目的不纯洁性的促使下,出现了许多“非审定性”的“发表”,导致科学论文良莠不齐,使其科学性与权威性受到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文章进行学术审定的编辑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编辑要增强学习意识,积极累积专业信息资源,了解最新发展成就,以专业的鉴定能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去伪存真,坚守科技论文的把关职责,保证科学研究的纯洁和公正。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分科越来越精细,学科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在审稿过程中,医学期刊编辑要借助于学科专家的审稿意见以及自身专业素养决定稿件的取舍。循证医学是医学领域的新学科,在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医学期刊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医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最佳来源,因此医学期刊编辑的学术审定身份起关键作用。编辑要对其临床资料的准确性、试验方法和治疗方法的合理性、统计学方法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准确评估稿件的价值。随着伦理医学对医学临床的影响,医学期刊编辑要依据医学伦理学的规范,注重文章所涉及的实验动物的伦理道德问题,避免影响期刊的内容质量。

1.3技术加工者

技术加工者是编辑主要传统角色之一,优秀论文在与读者见面之前不但要经过编辑和审稿专家的把关,更要经过编辑工作者的技术加工。编辑的技术加工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内容上要在尊重论文原稿前提下,对学术论文价值进行再创造,对语句成分残缺或表述不清进行修改,达到用词准确、表述精炼,要把好语言文字关。形式上要调理论文的整体格式与体例,规范表达方式与书写方式,调整图表格式与编排等,保证文章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全媒体时代不仅带来期刊出版模式的变革,由纸质出版变为网络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工作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挑战,由传统的单一、静止、平面的方式转变为复杂、立体的形式;由传统纸质手工操作方式转变为熟练应用Word、WPS文字编辑软件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求编辑具有在海量信息中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搜索引擎以及专业数据库中的信息,查证论文的一些内容并能正确给予修改或指正。编辑可通过计算机的画图功能或简单的制图软件,对图片进行处理,提高其质量以达到刊物的要求。对于稿件的加工而言,医学期刊与其他期刊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编辑应结合这些特性进行编辑加工,以提高期刊质量。医学期刊的专业性较强,对作者的修改意见和专家的审稿意见,编辑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发送校样给作者,充分沟通后再定稿。医学期刊要注重文章科学的严谨性,对内容增删、医学术语、剂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等要认真校正,及时与作者沟通,以免发表错误信息,给科研和临床造成危害性的后果。医学期刊编辑要正确处理医学伦理问题,包括医患关系、医学进步、卫生改革、医学教学等工作领域中的问题,编辑在加工处理稿件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例如对于临床医学类文章,患者有权了解自身接受治疗及预后情况,因此文章中是否签有知情同意书是加工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总之,医学期刊编辑要掌握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编辑技能,不断提升自己,适应全媒体时代带给“技术加工者”这一传统角色的内涵变化。

1.4产品营销者

医学期刊作为出版商品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其发展需要受市场的制约和支配,为保证期刊自身的发展,编辑要成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营销者角色。在市场经济时代,编辑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要坚决维护自身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品牌,仍要坚持以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为首位。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传播方式立体化,对期刊编辑“营销者”的角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期刊的经济利益主要取决于期刊影响力的深远与否,而期刊的影响力又取决于期刊出版的内容、出版形式以及读者群等。首先,医学期刊作为医学论文的载体,它包含着先进的医疗技术、疗效好的用药方案以及严谨的科研成果,这些本身就会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经济利益,编辑要以敏锐的市场嗅觉挖掘这类文章,医学期刊应该采取优秀论文绿色通道等方式吸引优秀稿件,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提高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作为医学期刊编辑要有经济意识和危机意识,聘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审稿,提供高水平的修改意见,增加稿件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优秀论文,在以“内容至上”的全媒体出版的大潮中,以内容优良使期刊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全媒体时代使期刊的出版形式发生了变化,医学期刊编辑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跟随市场趋势,以多元化的方式出版期刊,提高网络营销能力,以网络为平台,以一定的网络宣传技巧,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读者是期刊的上帝,在期刊与读者的需求之间,体现了编辑营销角色的重要性。随着网络的发展,读者多采用网络搜索和手机阅读等方式获取信息,编辑要建立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来吸引读者,例如,借助免费阅读部分内容,以吸引读者购买全文。网络传播有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优势,编辑要利用此优势结合营销策略的运用,与读者交流互动,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稳定读者群,吸引更多的读者。

全媒体时代的医学编辑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医学期刊编辑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架构好读者与作者之间桥梁,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是为其提供优质、高水平、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全媒体时代,读者获取参考文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单一借助于纸质期刊,而是更多地通过电子介质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读者多通过网络和数据库中的检索功能,通过检索题名、关键词和阅读摘要来判断文章的价值,因此编辑要本着对作者负责、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谨慎对待,要在题名、关键词和摘要上下工夫。题名和关键词要符合规范、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摘要要抓住全文的核心,使读者能够真正了解文章的价值和创新之处,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高水平的文章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学期刊编辑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尊重作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与作者的互动机制,构建编辑与作者的和谐关系,保障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全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编辑更好地为作者服务。编辑可以通过期刊网站、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QQ,MSN)、网上论坛、微博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与作者沟通,实现与作者的即时沟通,倾听作者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编辑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文稿处理周期,提高优质稿件的时效性,方便学术交流。医学期刊编辑要培养“作者至上、读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及时向作者反馈读者的建议和需求,向读者传递自己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起到桥梁作用。

3结语

总之,科技期刊作为文化创新的传播平台和交流园地,要担负起推进文化传播的重任。全媒体出版时代,编辑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判断所出期刊的价值取向,不断更新出版理念、编辑思想、工作方式、前进方向,寻求最高的视点和最新的编辑角度,不断推出适合读者的作品,具有服务受众的责任感和任命感。在出版业发展的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要梳理编辑的角色定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到以良好的态度服务于作者,以优秀的期刊服务于读者,提倡多样化、科学化,为作者与读者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医学科技范文第6篇

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不但标志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而且也为医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现状、进行医学研究,提供条件并指明方向。21世纪的医学生,应当学会掌握和应用新知识、新理论、新科技,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站在现代科技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要实现科技上的创新,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如果没有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就无从创新。首先,医学生要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热点难点等,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其次,必须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进展、学科间的交叉点、渗透点,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美国当代著名的发明家格雷特巴奇于1958年发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1970年又研制一种改进的起搏器电池———锉电池,前者被美国国家职业工程师协会列为近50年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10个重大发明项目之一。他的成功,与其拥有广博的知识技能是分不开的,所研究的全锉电池涉及电化学领域和材料领域。现在格雷特巴奇正在研究诸如艾滋病和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今天的成功,都归功于康奈尔大学的教育,归功于大量工程科技的课程作业,以及我那时掌握比别人多的化学、物理和数学知识。”表面看来,格雷巴特奇在众多领域中的研究为跳跃式,相互之间毫不相干,其实这是一种建立在渊博知识背景下,在发散思维中,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努力的结果[1]。

2主动培养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以创新力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属于结论性教学,老师所讲内容都是“定论”,没有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会或不敢对教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缺乏创新性思维,难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1976年3位加拿大学者在美国创办《医学假说》杂志,他们在发刊辞中指出:目前几乎所有医学杂志刊载的都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证实性文章,即实践经验性材料的结论,好像一切理论性结果只能来自临床实验。实际上绝大部分临床或实验研究都是事先在某种理论或科学假说的指导下设计和执行的。为了突出理论思维或科学假说指导和引深临床或实验研究的重要作用,该杂志决定只刊登言之成理而不需要实践检验的属于科学构思或假说的医学论文。因此,要实现创新,就必须重视、培养、挖掘自己创新性思维的潜能,要倡导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源的思考、平衡的争论。

3提高自身的复合型素质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更加突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几乎全部与医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医学生要了解和吸取最新的科技成果,并善于将它们和医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成果。同济大学吴世明校长指出:深化基础理论,尤其是注重基本理论中本质问题的渗透和互通,克服本专业学科分割过细、知识零散的弊端,力图从本质上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文理渗透,基础与专业结合,体现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内在结构性和智能型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重任。美国硕士、博士阶段都强调主修、副修结合,文、理、应用学科的渗透。MIT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有一流的专业教育,而且具备良好的交叉学科基础和文化底蕴,强调学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以求在相关学科领域实现新的跨越。日本筑波大学不设科系,而以学科群、学科类来划分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科交叉。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还通过定期举行的研讨班、外聘专家讲学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大量学术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博士生要搞研究、做学问,没有广博的学科交叉基础知识如何出成果,如何在学科的前沿立足?因此,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这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能发展,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多方位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也大有益处。

4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

现代科技设备的发展,为医疗诊断、临床治疗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精密、准确、高效的手段和工具,使现代医疗的诊治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简单,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力,增强了疗效。但是,先进的设备为医疗服务提供现代化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设备越来越先进、操作越来越复杂、医生的诊疗对现代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问题。医学生要掌握医疗科技方法,应用现代科技设备从事诊疗、病理、药物、生化等方面实验、检测、化验等工作,为临床诊疗和医学研究提供客观、精确的资料,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就必须学习先进设备的相关知识,提高应用现代科技设备的素质[2]。

5团队协作的素质

医学科技范文第7篇

1.1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72例,均为本院收治的耳鸣患者,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耳鸣的诊断标准选择纳入,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15~75岁,平均(35.2±5.9)岁。脑力劳动者48例,体力劳动者24例。单耳35例,双耳37例,共计109耳。病程1个月~4年,其中与情绪有关或情绪因素诱发者10例,噪声因素14例,病理因素36例,药物中毒5例,突发性耳聋7例。其中36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及微波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穴位注射川穹嗪治疗(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耳、病程、致病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小脑脑桥角与内听道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了解内听道有无占位性病变)、前庭学和听力学检查。耳鸣声的响度和频率,可用响度平衡实验测定,或者用扫频听力计上的宽带、窄带、纯音或噪声进行测试。耳鸣病史应包括其性质、部位、程度和病程、既往用药史,以及与生活习惯、周围环境与饮食之间的关系等。

1.3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凡用来缓解突发性耳聋的药物均可试用于耳鸣的治疗。主要药物有:血管扩张剂(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或654-2,口服西比灵或敏使朗)、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精神安定、镇静剂、神经营养药(口服都可喜),地塞米松,静脉滴注后改口服至停药,静脉滴注VitC,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维生素B1、B6、B12,钙离子拮抗剂,抗病毒剂(静脉滴注及口服阿昔洛韦)。治疗15d;②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川穹嗪的方法,取穴天宗穴,用5ml注射器抽取药物川芎嗪80mg,常规消毒天宗穴局部皮肤后,进针点选于该穴或其敏感痛点,得气后,回抽无血,然后缓慢注入药液,起针后为防出血可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两侧穴位均注射,每侧穴位注40mg;注射后可外贴麝香壮骨膏以增强疗效,1次/d,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两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调节患者的情绪。

1.4疗效评价

①痊愈:耳鸣症状消失,且3个月内未复发;②显效:耳呜明显减轻,夜静时可闻,基本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③有效:自觉耳呜症状减弱,耳鸣由持续性转为间歇性,能忍受,较少影响工作及睡眠;④无效:耳鸣几乎无减弱甚至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7%(33/36)显著高于对照组75.0%(27/36),P<0.05。

3讨论

医学科技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医学教育 创新思维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impacted o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Yu Xichong, Yang Wei, Wu Bola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The networking, integrating and fasting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demanded talents who should have broad vision in some fields and process team spirit and creative ideas.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will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the effects of them on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possible results.

Key words: moder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dical education; creative thinking

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娱乐和教育等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社会医疗事业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这种变革,21世纪的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作出积极回应,开展一系列改革的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并具有科学思维的医学人才。

1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革命特点

1.1 现代医学科技的集成化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1.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快速化和全球化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著、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和3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1.3 现代医学科技的理论和技术密切联系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1.4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使不同医学领域的专家合作更加密切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2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2.1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人才思维模式培养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2.2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著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2.3 现代科技革命要求快速更新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2.4 现代科技革命对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3 对现代医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思考

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2,4]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3.2 改革医学教育方式和运作模式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3.3 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3]

创新思维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思维作为智力的一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少年智则国智”,国人的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而创新思维的出现需要培养和熏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显得很重要,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很重要。首先,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一线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可能,不妨邀请专职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或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开阔的视野。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获取医学知识并非难事,关键是发挥监督的作用。除常规知识传授之外,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医学进展并书写提交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阅读笔记。此外,设立讨论课,要求学生阅读规定的文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创新思维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在医学教育中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学生优秀的创新性想法。

3.4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科技革命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区域间合作乃至社团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1]。在临床医疗行为和医学科研中,合作尤其突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单独承担医疗和科研项目。医学教育在培养个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在现有的实践性课程中加强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和考核指标,对每一位参与团队工作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另外,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

3.5 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展新视野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点,要求医学教育的内容更新,不能拘泥于以往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要拓展其内容,主要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介绍上突出新。教学内容最好由传授者自行拟定,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教学手段应当不断提高和改进。信息技术发展和软件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巨变,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视频、音频和幻灯演示等。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网络课程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提高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和传授效率。如在高年级医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中,可直接采用数据库,检索需要的文献,针对医学症状现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讲解内容,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强化实践教学功能。实践是获得理论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让医学生接触较先进的设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新技术,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理论的了解和应用,始终坚持产学研的道路,提倡医学生参与学术团体的工作,接触较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拓展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浩明,赵国杰.现代科技革命与科技社团的国际合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41-47.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3):1-4.

[3] 王跃新.现代科技革命与创造性思维的互动关系[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6):21-24.

[4] 马跃进,陈志强,于凤坤.现代科技革命与高校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41-144.

医学科技范文第9篇

(一)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较强

考虑到现代医学学科门类繁多、交叉领域广泛,因此医学科研的课题也是按照各专业门类来进行分配的。如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可以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的科目;而在基础医学研究中,又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生化、病理、药理等专业。而医学科研活动都是在相应的专业科目内进行的,很多时候这种科目分类还可能进一步细化。这就造成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很强,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也较强。

(二)医学科技档案专题突出,系列化强

医学研究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一般都是突出地以一个特定的专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对该专题进行研究时,着重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系列化、完整性的研究。这就使得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专题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完整化研究,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成套化的科技文件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层次分明但又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利用。

(三)医学科技档案的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

医学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跨学科、跨专业现象非常普遍。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研究本身就包含了众多的专业门类。同时在新形势下,大量的新兴科学技术和专业不断涌现,各学科的研究前沿领域正在不断发生交叉融合,医学研究也不例外。现代医学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地利用别的学科领域的有利条件,加强彼此的协同合作。特别是现在许多医学科研课题的综合性非常强,需要汇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攻关。这些反映到医学科技档案,也使其具有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的特点。

(四)医学科技档案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

医学研究由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造成研究结果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医学研究可以通过保存对象的标本或其组织切片来直接记录研究结果。同时,又可以利用各种音视频资料、化验单及仪器检测结果来间接保存。因此,医学科技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记录医学科研成果的载体也非常丰富。

(五)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保密性

医学档案资料与医学科研成果密切相关。作为医学档案记录的主要对象,医学科研成果往往包含了研究人员的心血和付出。这些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于记录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医学报告、临床资料及相关的文献等档案资料,需要根据国家保密法为其设置相应的保密等级,确保这些医学科技档案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保密及限制保护措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有关医学研究的资料、成果等进行收集、系统分类和编研,其基本原则一方面是要确保医学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好、利用好医学档案的价值,为医学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健康提供帮助。

二、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立

为此,依据本部门的工作状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理解相关文献,对以用户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议和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意识

有意识才会有自觉的行为,才会有目的的行动。首先,我们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不仅需要重视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更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档案管理部门要更新服务模式,努力开发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并建立相应的平台(如数据库和网站等),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档案室还应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宣传馆藏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可利用的档案资源,以广泛吸引潜在的档案利用者,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

所有的行为必须要有规范,而管理体制就是这些规范的保证。要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就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的有力保证。立足于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档案服务机制,丰富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和方法,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和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各档案室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档案信息查询、借阅以及信息加工等,相对比较单一,也不够简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利用服务中,可以使得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更加方便,也更符合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人员等用户人群,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无论是保存、管理还是利用,基础建设都很关键。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也是提高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各档案管理部门应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基础建设,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1.优化档案室环境

安静、整洁的环境可以让医学档案利用者更专注地研究档案中的资料和信息,而宽敞明亮的场所也使档案室可以同时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在合适的地方为用户们提供打印、复印等服务也可以为有需要的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

2.增加馆藏资源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些科研人员的需求。各档案室应注重资源共享,引进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重要档案资料供研究者使用。

3.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是未来医学科技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可以显著缩短档案利用者查询相关信息的时间,获取资源也变得更为简便。通过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源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检索和利用档案室内的资源,而不用到档案室,省去了不少麻烦。档案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4.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科学分类可以使用户的检索更加准确快速。档案室应充分了解各个档案的内容,并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对于医学科技档案,应根据专业、学科的差别对其进行详尽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功能全面的检索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档案利用者可以对各类档案有初步了解,并根据自身需求,准确定位需要查询的档案资源,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浪费。

(四)调整档案编研体系

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还需要重视档案的编研工作。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对于医学科技档案的编研提出了新要求。档案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掘医学档案的潜在利用价值,并根据当时的医学研究发展情况,适时提出相关编研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出一系列具有高利用价值的成果。这些编研成果应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可以对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进行指导。

(五)重视人才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知识大爆炸,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型管理人才是强化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随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发展状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档案管理局面,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医学科技档案包含的信息量丰富,只有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利用医学科技档案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帮助科研人员迅速准确地搜索到其需要的信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六)建立面向用户的新型应用平台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所有工作也都应该围绕这个目的去开展。为此,我们初步建立了市级层面的血站档案管理平台。平台借助现有的公共互联网络,将中心血站和各个下属单位及用血单位联系起来,做到点、面结合,临床和科研互通,最终使用户和服务提供者共享。具体做法是将各主要用血单位和血站联网,在各医院的输血科建立使用终端和数据采集分析终端,经过授权的人员直接分层查询、使用整个输血网络的数据;而中心站点则从数据反馈中进行管理、统计和服务。并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分析、指导、服务于科研和临床。医学科技档案具有形成周期相对较长,连续性、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具有专业性和保密性等特征。为应对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管理体系的创新,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档案意识,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调整档案编研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建立面向用户的新型应用平台等。这些措施的综合效果正在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待整理。未来的医学科技档案利用可能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地发挥医学科技档案应有的作用。

医学科技范文第10篇

医学科技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根本,而医院则肩负着医学科技创新和临床研究等重任。正因如此,“第二届中国医学科学发展论坛暨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仪式”于2015年岁末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礼堂举行。会议了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综合影响力排名榜,同时还举行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青年医师创新联盟成立仪式。《人人健康》受邀参与见证了这一中国医学科学界的盛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是这场盛会的主角。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丁健、林东昕、宁光等嘉宾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论述。

曹雪涛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科技支撑是“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技对实现健康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科技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而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这对于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医院作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医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医学科技评价工作是推动医学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医学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开展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可以更好地满足医院科技管理的需要,帮助医院完善科研管理系统,调动临床医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全方位推动我国医学科技的发展,为13亿人民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从医院科技影响力入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系统、客观、全面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研究,旨在形成激励医学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促进医学科技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为提高医疗质量水平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会议首先举行了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仪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代涛所长进行并深入解读。

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0的医院分布在22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分别有23家、20家、9家;按区域划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72家、13家和15家。

综合排名前10位的医院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在其后的中国医学科学发展论坛上,丁健、林东昕、李蓬、宁光院士围绕“重大疾病防控的新进展新策略”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深入探讨了重大慢病研究进展,分享了慢病防控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上一篇:家庭护理范文 下一篇:建筑基础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