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04-20 11:02:55

医学教育思想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壮族医学医德思想 医学教育 壮族医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29-02

医德作为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素养、职业精神道德和职业行为的统一表现,调整着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德思想作为我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值得挖掘、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医学是我国医学的分支,蕴涵其中的医德思想,曾激励一代又一代各民族医学先驱投身于医疗事业,造就了许多悬壶济世的名师大医。发掘整理和总结民族医学中的宝贵医德思想,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素养以及医学生医德的品质,加强医德修养,推动医德医风建设及改善现代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一开始没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有关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文献散见于相关的汉文记载中。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对医学教育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进行探析。

一、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起源

壮族医学医德思想贯穿在壮族医药理论中,和壮族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同步的。早在先秦时期,壮族先民就已经有了针刺石砭、按摩导引、修心炼性治病方法等,而且,对药物也有了相当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只是由于壮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医药知识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流传或经过汉文史料记载得以零散流传,这些流传下来的壮族医药理论中就包含了最初的医德思想。

二、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形成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医学《黄帝内经》给予壮族医药理论巨大的影响。例如,《灵枢・师传篇》讲述了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疏五过论篇》描述了医生过错的五种表现形式,同时指出好医生应该具备的医德内容和标准;《素问・徵四失论篇》从医生的临床实践出发,总结出诊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差错,以实例对医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诲。中医学的医德思想对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在一些广西少数民族地方志、博物志以及地方文献如《岭表录异》、《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中可以看到,中医学的医德思想以及壮族传统文化、壮族医药理论中的道德知识相互交流、碰撞和沉淀,最终形成了和中医学医德思想相通而又保持着一定特色的壮族医学医德思想。

三、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内容

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形成过程深受中医学传统医德的影响,因此,其内容和中医学传统医德的一些方面是相互交融、共通的,但是,由于壮族具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因而壮族医学医德思想有其独特的内容。

(一)医德基础――持身正直。医德思想基础是持身正直。壮族医家的重要品格之一是为人正直。在壮医的心中,能为本族人祛病健身是神圣的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谋财敛财的手段是不道德的。壮医看病,并不注重诊金,而看重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因此,壮医深受群众的尊敬,是社会道德的模范践行者。

(二)医德原则――仁术爱人。中医学传统医德思想推崇“医乃仁术”,行医目的在于为民解厄除疾,壮族医学医德思想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孟子“仁者爱人”、“民为贵”的思想在壮医身上得到了体现。“仁”不仅包含了壮医仁爱、仁慈的品格修养内容,也蕴涵着医者救死扶伤的仁义道德观,这就使得“仁术爱人”的医德原则薪火相承,世代流传,因此,历代壮医都躬亲推行“仁术爱人”原则。

(三)以德治学,精研医理。壮族医学理论吸收中医学的一些内容,并加入了壮族先民的医疗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并用于指导临床。将壮族医学理论发扬光大使之造福壮族人民是历代壮医的心愿,因此,壮族医家普遍都精研医理,治学态度严谨,是良好医德的重要体现。

(四)德行合一,尊重生命。壮族医家以高尚的医德思想指导自己的医疗行为,做到德艺双馨、德行合一。在诊病过程中关心患者,一视同仁,对于不能救治的患者,也如实以告,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此外,壮族医家之间也相互尊重,以谦和慎言为处理同道之间的道德原则。壮族医家的这种道德操守,使这一群体在社会上始终享有良好的声誉。

四、医学教育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方法

现代医学奉行“技术至上”,但医学的发展让人们逐渐感到单纯的医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人们的疾苦,医学面临着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不断冲击,医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医学的内涵,在认同医学技术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医学的人文社会属性。因此,要在医学教育中重视塑造医学的精神价值,培育医学人文主义价值观,建立医学教育的精神家园。下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探讨医学教育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方法,以期对其他医学院校(特别是民族医学院校)有所启发。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医学的发展使专业更细,但研究成果的获得强调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因此,对个人的要求更高。医学专业的教师要精通专业并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重视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涉猎壮族医学知识、医学伦理学和医学人文学科新知识等,这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教育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前提。尽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培养一支合格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队伍,有助于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教育和传播。

(二)将壮族医学医德思想融入人文学科。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关于壮族的医药理论和医德思想,可先让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使学生在教师正式介绍前对壮族医药理论和医德思想有一个认识,又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和总结文献并提炼观点。人文学科包含许多研究方向,可以结合人类学和医学伦理学形成伦理人类学,因此,可在讲述人类学或医学伦理学或伦理人类学等内容时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开展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教学。教师除在课堂上讲述壮族医学医德思想外,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这有助于医学教育的深入,即鼓励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院系甚至全校范围内举行有关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或者由人文社科部牵头,邀请一些壮族医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有关的学术讲座,通过这些壮族医家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壮族医药医德的热情,这对于民族医学院校继承民族医学有特殊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写听后感或举办征文比赛活动这些方式,让学生有表达想法和做法的机会。第二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将会在校园内形成一股学习医德、提高人文道德素养的良好风气。

(四)寻访壮族医家。民族医学是传统医学的分支,都有本民族的名医大家,右江民族医学院地处壮族聚居地,不乏壮医名家,可以利用每年壮族药市(药材集市)的机会,让教师带领学生去拜访一些德高望重的壮医名医;或借助每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实地走访或跟师学习,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既可以学到医术又可以受到名医大家医德医风的教育,可以和课堂教学方式相互补充。

在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关医德内容的教育是其中之一,对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而言,将本民族医学的医德思想渗透进去,是一种尝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民族医学的认识。壮族医学医德思想是壮族医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散见于一些汉文史料记载,对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研究随着更多史料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工作的实现而不断深入,其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将这些内容丰富的医德思想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是提高民族医学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云飞,李红文.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6)

[2]莫滚.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与壮医药的关系[J].四川中医,2011(1)

[3]王红.壮族伦理道德的艺术抒写:广西壮族师公戏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4]尤吾兵.“仁”――医德的元德[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5)

[5]欧阳维富.论医学技术主义的人文困境与救治之道[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1)

[6]孙慕义,林辉.伦理人类学对当代中国卫生政策的指导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6)

[7]黄汉儒,黄瑾明,刘智生,等.广西靖西县壮族民间医药情况考察报告[J].广西中医药,1986(6)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最终培养出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2011年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医学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丰富人文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明确高等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一定实践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应结合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5]。救死扶伤、诚实守信、关爱病人、敬畏生命应该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儒家丰富的人文思想涵盖了所有这些人文精神,并且对医学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和教育意义。首先,医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儒家强调“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儒家主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不孤,必有邻”,告知人们立身树德的重要性;在诚信方面,儒家提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平等思想方面,儒家主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它方面,儒家思想主张“义”、“礼”、“智”,在医患沟通、依法行医、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指导思想。可见,儒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2构建人文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核心环节。把儒家人文思想整合到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去,就要把握好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的各个环节。1)要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中去。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济宁医学院根植于孔孟之乡,沐浴时代新风,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的理念,把培养富有“仁爱”思想的德艺双磬医学人才为己任,提出“为国家育人才,为大众谋健康”的教育理念,把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全过程,60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涌现出了如“医坛红烛”王春祥、近期备受关注的“最美乡村医生”张波等一大批优秀校友。2)要把握好儒家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人文课程的设置要正确处理好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关系,医学院校应以医学专业课程为核心,人文课程的安排和组织不能冲淡医学教育的主题,在教学安排上做到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二是创新性原则。要正确处理好儒家人文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不断赋予儒家传统文化时代内容。三是协调性原则。人文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专家建议在设立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基础上,创设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和医学心理学6个二级学科。将儒家优秀人文思想贯穿于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3)要抓好儒家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

把儒家人文思想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应根据高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大纲,主要从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加以组织和实施。①公共人文课程。设置社交艺术、公共关系学、中国传统道德概论、医学人文学导论、孔子的智慧、让爱为生命护航等,这些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儒家优秀人文思想渗透到这些科目当中去,培养学生逐渐从人文角度了解医学、走近医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②医学基础课。开设相关课程有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主要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基本素养,在社会人文环境下研究和学习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避免进入“见病不见人”的误区,深刻理解医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③医学专业课。针对高年级医学生开设,如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健康评估、中医学、面试礼仪等,开设见习和实习等实践学科,让学生全面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人文课程要教授学生综合运用社会、心理、人际、沟通等知识和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需求,提高医疗技术和水平。④实践课程。实现儒家人文潜移默化的进入医学生的头脑,内化为行动意识,还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和载体,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学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举措,依托地处孔孟文化聚集区的区位优势,在曲阜“三孔”、邹城“三孟”、孔子研究院等地开辟了儒家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开设“大爱讲堂”,定期聘请儒学大师、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展人文知识讲座,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设施,营造儒家人文教育氛围,在图书馆设立“仁学阁”、制作论语道旗和文化名人名言标牌,取校训和儒家圣贤命名桥梁道路等,如明德桥、孔子路,使学生身处学校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

3注重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人文医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空谈。注重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高等医学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存在两方面问题。很多高校的一线人文教师大都来自综合院校的文史哲专业毕业生,虽然有些医学院校成立的人文学科的院系部,但也是人文、医学相对分离,造成大多数人文专业教师不懂医学;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受如前所述的客观原因影响,存在“人文先天不足”的缺陷,虽然有些医学教师通过后来攻读人文专业学位后从事人文学科专业或兼职教学,但人文功底未必深厚。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缺乏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人文与医学专业教师的交流、培训,采取专兼职搭配,内培外引,校内校外资源相结合的举措,使人文教师队伍结构趋于科学合理,持续发展。2)充分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作用。优秀思政辅导员在工作中运用儒家人文思想的必要性是其工作特点决定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6]。因此,辅导员对医学生中儒家人文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就对辅导员的自身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可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工作中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医学和人文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用儒家人文思想应用到对医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本着“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精神,做好学生们的良师益友,让儒家人文思想的光芒处处闪现在高等医学知识的海洋里。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研究生思想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承担者,本文将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新的思考。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提高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从思想层面积极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践层面严格督促研究生以良好医德为准则,将思想教育落实到临床学习工作中。力图促进临床研究生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作者:徐广军 刘忠玲 孙小雪 汪丽 单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参考文献:

[1]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研究生教育,2011(9):118-119.

[2]王国栋,刘新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思想[J].2013(20):351-352.

[3]赵美玉,李强.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研究[J].德育研究,2010,(30):65-66.

[4]时玉平,李纯辉,付伟,麻吉河.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26-127.

[5]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14.

[6]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45-48.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朱熹认为应对儿童及早施加教育,使其成为“圣贤坯璞”。医学生一进入医学的殿堂,就意味着将担负起人民健康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崇高社会责任。学校要想将其培养成医学的“圣贤坯璞”,就应“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建立规章,规范行为”,学校应制订好育人计划,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及早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知晓自己将成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所要经历的一切(包括专业知识的准备,专业技能的获得,职业修养和道德规范形成等),及时让学生知道医学生的培养规格、要求,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进程等;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遵守,明白以后作为一名医疗卫生工作者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学校还应及时地在医德医风、心理辅导、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多方面给予指导。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增强其对临床的感性认识和及早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学校应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学校的教育、考核、反馈、完善等高效的育人机制。

(二)形象生动,激发兴趣;因材施教,适时启发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圣贤施教,各因其教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主张施教育力求形象生动,激发兴趣;同时要注意区别学生资质的高低,抓住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医学知识信息量大,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知识信息传播途径、手段和方法的快速更新,从业者需要在获取和掌握前人总结的系统医疗知识及技术的基础上,及时将知识更新、重组、提高,这样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所以要想让学生高效掌握和巩固医学知识,各种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的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讲授法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也是能在较短时间内传授前人研究成果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但是,医学教育授课内容较多,传递信息密度大,在有限的课时中很难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堂授课时应适时结合应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学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好奇心、求知欲,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使教学的内容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手段的处理下,变得更形象生动,使教学内容形象客观的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有助于学生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置疑、提问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吸取知识。同时,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另外,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技能要求高,医学毕业生应具备基本的临床经验和临床操作能力,这些都必须在临床教学过程和临床实习中完成。在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环节的中实施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诊断能力,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

(三)穷理为先,力行以终;注重自学,提倡交流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牵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指引者,师之功也。”“为学要自己着力,然亦不可不资朋友之助”。朱熹的这些见解对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倡导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等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的作用在于“: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重点抓学习的开头和结尾。教师的任务在于:“作得个引路的人,作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医学教育应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开展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医学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来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设疑、释疑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养成相互“学”与“问”的习惯。在医学教学中要配备与之配套的网络学习课件,疾病的案例分析,供学生浏览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循序渐进,知行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技能形成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认为,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在医学教育上,要注重教材和课程内容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学校就应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教材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朱熹认为,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生临床能力提高和技能形成尤其重要。学校应坚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加学生科学实验、临床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多开展模拟人教学、床边教学、临床教学见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临床技能。在临床实习阶段,教学医院应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如可供学生学习的病案资料、模拟人、临床技能实践和培训中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站等来补充临床实习过程病例不多、动手机会少和不能直接参与治疗等不足,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训练、考核等过程将其所学的知识有效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有利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学教育;转变;改革;医学人才

每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科学思想以及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而形成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普通教育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高等专业教育同样如此。对于医学教育来讲,由于近几年医学模式开始从传统落后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化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因而医学教育也随之受到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群体医学的整合,彰显出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与身体保健的有机统一思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不但要适应这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转变,而且要积极促进改革的步伐。这就需要加强对医学教育模式,即医学教育方法、内容、观念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对医学教育的深刻影响

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医学科学对疾病与人体的认识,是人类关于疾病与健康的基本观点,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与医学科研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指导思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疾病、健康、治病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不尽相同,存在与医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学模式。传统医学模式主要是将诊断治疗与疾病的立足点放置在同生物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其强调每一种疾病都需要在细胞、生物大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寻找到可以测量的具体形态或者物理化学方面的改变,并确定生物理化的根本原因,进而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健康的具体定义与范畴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但要求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确保身心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整体状态。与此同时,寄生虫病、传染病等也不再是造成死亡的重要病种,反之与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紧密联系的疾病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病因素都与社会压力、情绪紧张、心理素质较差等息息相关。这种发展状况说明,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仅仅依靠传统诊疗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将社会、心理等因素纳入到诊疗方案之中,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确保并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信贷医学模式从单纯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已成为新时代医学发展的主流与必然趋势。医学模式是医学的基本特征与整体框架,而人们对疾病、健康的根本观点与实践规范则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教育来实现,所以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医学教育也发生相对应的改革。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已经从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社会化、多样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国际化等的发展态势。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仅仅是生物的、自然的人,同时还是社会的人。因此,要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医生,就必须对人类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其中包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以,医学教育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而且要高度重视一系列交叉学科的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技能的提升等。我国医学教育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解决的不足或问题,因而加快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比较滞后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观念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养,即知识、能力与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实施现代的、全面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但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根本无法适应与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模式已经行使多年,导致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养成了相对固化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想,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滞后于新世纪对医学人才的新标准与新要求。因此,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部分教学内容不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而且无法适应发展迅速的医学科技水平,导致很多医学人才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都是已经过时的技能或概念,当然也就无法胜任现代医疗岗位的需求,因而不得不进行重新学习或进修。同时,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讲授医学内容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互结合,即“纸上教学”问题比较严重。加之医院医生在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时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致使很多临床知识无法更好地向学生讲授或传达,从而影响学生临床实践的质量与效果。这种“教”与“学”相互脱离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无法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无法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与医学知识。

(三)科技人文教育的缺位

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医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好结合,但在当前的医学教育领域中,因教学思想不够清晰、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学防范呆板单一等,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增长,缺乏充足的科学探讨精神;同时,医学教育内容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讲授过于淡化,忽视了理想、精神、到的以及情操等多方面的知识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精神,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由于没有足够的人文精神做支撑,必然会造成医学人才对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全面,进而影响其协调人系关系的能力提升等。

三、我国医学教育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改革路径

(一)确立预防为主的医学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与文化水平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疾病出现后的治疗,而是希望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身心健康,做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的整体质量。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观念,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发病学、病因学等学科的设置,让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意识,提高医学人才预防疾病的能力与水平。这是现代化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向。部分专家甚至预言,未来人类的平均寿命将会进一步提升,但这并不取决于治疗心脏病、癌症等病症的技术与医疗设备,而是依赖于不断提升人们改造与适应环境能力的医疗健康教育。

(二)积极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新的医学模式对未来医学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医学、人文、科技、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知识,有较高的社会能力与较宽的专业口径。所以,医学界教育改革必须更为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与综合性,努力打破传统专业的限制,逐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化、融合与重组等方式进行再优化,科学合理的压缩必选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医学、身心医学等学科知识与专题讲座,促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等相互融合与贯通。

(三)大力优化医学教育手段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所服务的,对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手段的应用,即鼓励医学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预留15%左右的学时供学生们自学。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以及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大力拓宽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过程更趋生动、有趣与活泼,提高医学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与知识性。[3]综上所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同时全新的医学模式存在本身也为医学教育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为适应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时代全球性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参考经验。所以,我国应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并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前医学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等进行深入的改革,而且要提高思想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医学教育与医学模式的相适应,进而切实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彬,刘念,冯小明.新医学模式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06)

[2]杨伟吉.浅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

[3]牟素华,董兴高.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的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02).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教育改革;途径分析

随着社会各界对公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各个高等医学院也意识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性,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少不了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探索出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其教育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二是对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都秉承着“统一计划、统一大纲,统一计划以及统一考试”的标准,从而导致教育缺乏创新;三是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当前我国还有很多高等医学院依然沿用的是60年代左右的教材,这些教材不仅脱离现实生活,还不能准确把握好现代医学的发展变化;四是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和设计上都较为相似,缺乏多样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设计课程,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1]。

二、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途径分析

(一)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高等医学院要想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就应该从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入手。首先要深刻意识到开展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要真正把高等医学教育从传统单纯的专业化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从而积极开展各种素质教育,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一批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医学人才,还应该重点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化、科学的医学教育观念应该是:要坚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跟社会医疗保健的需求保持统同步增长速度,要努力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辩证统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辩证统一以及知识教育和创造教育的辩证统一,并且要坚持将这种辩证统一观念作为促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最后转变教育模式,就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摒弃传统的单纯传授专业知识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将教育教学观念的先导作用以及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不断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从老师单一讲解知识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转变,进而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

(二)从实际出发,优化整合教育方法

由于医学教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病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医学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型的人才,从而要求其学生能够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通常情况下临床工作都是以诊治疾病为基本目的,所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应该让学生早接触病例,从而不断增强他们感性认识,并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在日后临床工作必不可少的。另外高等医学学校在开展临床教学时,应该采取以问题为基础,以症状为主要线索,以病例作为切入点开展启发式场景教学,如此便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2]。除此之外,在开展医学教育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情景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及小组合作教学等等。

(三)加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

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作为高等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不断进步,医学伦理道德教育赋有了新的内涵。然而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在凭借各种仪器诊断疾病时忽略了跟患者的心理交流,针对这种现象高等医学教育应该意识到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加强医学伦理道德教育首先需要高等医学院系统地开设医德教育课程,并不断完善医德教育的内容。另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对我国著名的医学经典进行研读,以此激发医学生心中的医德情感。或者是开展将问题分析作为核心的医德实践教学课程,在相关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将医德理论跟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相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课题,这就需要广大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从而探索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孝崇;向焱彬.对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2):37-38.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2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a)-198-0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与社会加速发展,也是生命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继续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基础上,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教育。我院是金州区医疗工作的中心,是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是金州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多年来,医院一直积极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大连市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和《大连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还制定了一系列院内继续教育规章制度,为金州区卫生技术人员搭建了良好的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为金州区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大量的工作。现结合我院多年来的具体情况谈一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体会。

1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

继续医学教育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二十一世纪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技术队伍。继续医学教育是以学习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教育方式的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创造优秀卫生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大连市规定,其具体指标有:各区市县卫生局辖区内的县(区)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率达到85%;各区市县卫生局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单位举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项目的学科专业(二级学科)覆盖率达到85%;按卫生部、人事部的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要求,各区市县卫生局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获取学分的达标率达到85%。

2 继续医学教育的措施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医院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医院领导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视为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医务人员积极,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逐步完善提高。

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上,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形成共识后,成立了医学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科教科),负责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领导、管理和质量监控,负责制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和实施管理,提出具体要求,负责组织申报与举办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安排院内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开展检查督导工作,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落实。

院内制定量化考核指标,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纳入各科室的综合量化考核中,定期检查监督,反馈意见,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落实。

医院每年投入一定经费,提供给继续医学教育使用,建立科教专项资金,形成各科室有经费账户,利于各科主任有计划、主动地使用本科室的经费,合理安排学习,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医院开展多形式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全员参与,突出重点,效果显著。我院近六年来,举办省级项目20项,市级项目67项,参加全国省市各级短训班学习的人员有226人,刊登发表在各类各级杂志的论文有656篇,医院安排中级以上人员到国家一流医院与省级医院进修149人,定期聘请专家到医院指导工作,解决疑难问题,开展医疗新技术,使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医院努力创造条件,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和引导,使大家认识到“学习是生存的条件”,使医护人员主动地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的规章制度,加快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医院制定了《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规范继续教育学员年度注册,规范继续教育学学分的授予、考核、登记、验证等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档案,同时把继续教育学分与卫生技术人员的考核、聘任、晋升、执业再注册密切联系。为了充分调动全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两年来我院实行职称聘任考核上岗,引导卫生技术人员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3 工作成效

我院通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转变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到了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二是通过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满足金州区老百姓的看病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医院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习型医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员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同时也保障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如何将学到的新的前沿理论,尽快地落实到技能的提高上,应用于医学临床的实践,转化为临床工作的发展动力,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在这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在接受学习教育后续管理上加强引导,运用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以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总之,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重要内容。医院有效地实施,为金州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的充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后,医院会不断深入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不断培养勇于探索的、优秀的、创新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方莹,周建伟,蒋红兵.医学会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做法与体会[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31.

[2]李静,朱洪平,陈群平,等.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医院管理杂志,2002,9(4):347-348.

[3]冼利青,吴少林,莫益勇,等.论信息社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 21(1):10.

[4]李国庆,钱卫国,郝岩君,等.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经济学[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2):40.

[5]田俊,李晨旭,张玉琴.浅谈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和体会[J].继续教育,2006,20(11):36-37.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8篇

转变一次性教育的思想,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树立院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观念(1)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我国的医学教育一直是按照临床医生的目标来实施,要求学生毕业后即能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因为把培养目标定在岗位任职标准上,按照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使得培养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脱离了医学教育的实际。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临床医生上,在短短的5年里,既有通识教育,又有医学基础教育,还有临床技能训练。实践证明,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2)院校教育是基础教育观念的认识。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教育在院校里究竟是培养医生还是培养医学毕业生?医学院校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还是专业(职业)教育?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涉及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长期困扰医学教育界的重要问题。对这个根本问题,需要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认真思考。医学院校培养的应是掌握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并经过基本技能训练的毕业生。而医生应在医院培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和专科训练,方能成为合格的专科医师。也就是说,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毕业后医疗卫生实践和严格的、规范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医学生的专业分化也要在进入该培训阶段时才开始。早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爱丁堡会议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给学生传授什么知识?重点应该是智力上的科学训练,还是为提供卫生服务作准备?是使学生在毕业时就能独立地开展工作,还是着重为他们毕业后的进一步训练作准备?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单枪匹马地工作,还是教会他们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工作[1]?我国教育部1995年制订了高等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其中的要求还是放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应当明确,医学教育不可能在院校里一次性完成,不应当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院校教育属于打基础阶段,是为未来发展打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基础,并非未来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都要在院校教育期间完成。(3)院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观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要求。医学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明确院校教育阶段的培养任务,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毕业后医疗卫生实践和严格、规范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医学生的专业分化也要在进入专业培训阶段时才开始。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培养目标才能合乎实际,培养过程才能跳出目前学习内容过多、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困难的窘境。中医药本科教育阶段,应该贯彻这样的思路,制定出符合教育规律、反映医学教育特点和适应未来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1)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人们习惯于用一次性教育的思维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希望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掌握未来工作可能需要的知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课程越来越多,学生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虽然近年来教育界提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偏重于知识的传授。(2)终身教育观念与医学教育关系的认识。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提交了一份名为“终身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把人生分为用于受教育的前半生和用于工作的后半生是不科学的,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2]。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建议确立终生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3]。教育终身化奠定了教育改革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不再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教育,不再把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的同义语,学校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开始。教育终身化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要求人们学会学习,从继承性或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终身教育观念要求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学习上,放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上,而不再局限于传授和存储知识。(3)终身教育观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要求。医学教育需要树立和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医学教育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应当明确医学教育阶段的划分及其主要任务。院校教育不应当超越阶段,试图包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的任务,而应重在打基础,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着重训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院校教育重点在于态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就要致力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连续一体化,构建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具体落实时要思考: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如何衔接?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如何划分?尤其是全面实行5+3(即5年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后,本科教育的基点定在哪儿?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是什么?必须加以充分研究和论证,进行重新调整、重新确定。

转变重医轻文的思想,树立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的观念

以往培养目标的表述中,看不到或者很少有人文素质的要求,教学计划安排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与医学专业课程相比,受重视不够,甚至受到排斥。以往培养目标的表述中,看不到或者很少有人文素质的要求,教学计划安排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没有完全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活动中。总体上说,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地位。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关系的认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文化人,人因文而化,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从这个角度讲,教育首先就是文化教育。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又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基础。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其双重属性决定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医学的人文性自古有之,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到现在中国医学生誓言,都体现或闪耀了人文思想的光辉。只不过,现在看到更多的是医学的科学性。医学人文是医学教育的应有之意。医学生既应当接受医学的训练,又应当进行人文科学的学习。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中,既有医学教育、科学教育,又有人文教育,做到医学、人文融合。人文教育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自然科学主要靠逻辑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主要靠形象思维。对于中医学而言,由于自身性质所决定,2种思维都需要,2种科学都要学。人文素质是基础性素质,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很有意义。中医药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哲学、伦理、社会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因为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特点,中医药高等教育更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并由此增强发展的后劲。重视和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目标和内容之一。人文教育观念对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要求人文教育能否在医学教育中受到重视,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唯有思想、观念上有了转变,才能真正重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给其以应有的地位。重视人文教育就要致力于构建融医学教育、人文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为达到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的目的,需要探索加强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建立长效机制。就其途径而言,主要在于以下6个方面:①调整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纳入课程体系。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文化环境的优劣,学校文化品位和格调的高低,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水平。④实施体验教育,进行社会实践。⑤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教育。⑥注重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教育功能,引导教师自觉将人文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作者:乔旺忠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03-1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国人重视物质生活的同时,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也提出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的重要论断。可见,全民健康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求的重要目标。为达到全民健康这一伟大目标,加强医疗水平建设只是其中一方面,加强医学教育、提高医疗从业人员水平和普及医疗机构建设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医学教育方面的加强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已经有了质的突破,并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专业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伴随高等医学教育的几次成功变革,医学教育质量也有着明显的提高,在医学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层次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前期,医学类院系大多隶属于综合性的院校。这样不仅对于医学院系的硬件配套设施的配备难以达到最优化,而且对于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自1976年10月开始,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变革,逐渐向着医学教育的完善化和学科多样化方面迈进一大步。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层次进一步扩大。据1994年统计,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已达140所。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有了进一步提高,产生了适应我国当时形式的多种层次、多种专业、多种形式的高等医学和药学教育体系[1]。

2专业结构的合理化

根据目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医学高等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并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医学本科专业设置。应协调发展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法医学、药学的比例,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注重临床医学的同时,在医学院校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加强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广泛开展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实验。使医学各个学科之间能够良好的互相渗透,使得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专业体系的调整,促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使我国的医疗事业得以全面协调的发展。

3教学法规和制度的完善

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医学院校的管理制度正向着不断完善,自主性逐渐增强的方向发展。

4医学教育思想的突破

医学教育思想的变革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教育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在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应更为注意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关心关怀病人更多与疾病本身的治疗,使患者和医生间良好的沟通。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教学中教育思想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注重医学院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思想,掌握创新学习的技能和方法等。鼓励学生自发的探索生命科学,独立思考,培养对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卫生服务的学生。

5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相比较20世纪80年代在办学层次、专业结构、教学制度和医学教育思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然而,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与国际先进的医学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在临床医学技能水平、医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和人才分配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就以上几个较为重要和普遍的问题展开讨论,并简要提出改进对策。

5.1临床医学技能水平的改革

目前,不少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在临床技能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欠缺。刚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医师甚至对书写病历以及简单的外科处理难以胜任,这对我们高校的医学教育对卫生事业输送高水平的医疗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医学技能是医学类院校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高等医学教育应注重学生全面培养,使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紧密结合,适当加强学生的实习工作强度,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5.2加强医学教育的师资力量

师资建设的加强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根本。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教授及副教授的比例明显增大。同时年轻教师的学历也普遍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显而易见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然而在国际医疗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医学的师资是远远不够的。

5.3医学人才分配的合理化改进

在我国由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局限性,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部分地区医学人才趋于集中,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等的医疗人才比较匮乏。在这样的环境中,医学院校更应该秉承医疗事业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疗人文精神教育。结合当前的一些政策体制,当地政府和医学院校联合对学生实行一系列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到医疗水平相对较差,更需要医疗人才的地方去。

我国医学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全民健康和高水平医疗的使命,培养医学人才是重中之重。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全民健康背景下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是社会对我们的期盼。

参考文献

[1] 陈传林.综合化融合化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J].医学教育,2001(1).

[2] 迟宝荣.对提高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医学教育思想范文第10篇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1ifelongedu—cation)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当前,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21世纪是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世纪。高等教育依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职能,将终身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模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0:一方面是发展多种教育形式,提供多种教育的选择和场所,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终身得到各种教育的关怀,满足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依据终身教育理念,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高等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如右图所示):由三个性质、目的、内容与方式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连接的教育阶段组成,即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部分。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是医学生在医学院校接受的基础学历教育,通过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成为医学专门人才,为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做好准备。毕业后医学教育是一种规范化的专业医学教育,使受教育者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促进并深化专业研究方向的过程。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最高、最长的阶段,包括继续医学教育(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四新”为重点的终身教育)、医学学历学位教育、岗位医学非学历教育。

二、地方医学院校构建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转变一次性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高校也不是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

1.更新学校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地方医学院校的成人教育必须致力于医学教育的改革,突破原有教育模式,朝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化,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2.凸显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充分利用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人才、信息和实验等方面的优势,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的成人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关系中的重大飞跃,有利于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促进教育过程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使地方医学院校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功能转化,成为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调节人才流动的储备中心。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更具特殊意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城市困难群体的职业继续教育急需地方医学院校投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洪流,为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

地方医学院校的医学成人教育应包括医学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全科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远程医学教育等六个方面,通过这六个方面的有机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不同层次医务人员对医学终身教育的多方面需求,构建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终身教育体系。

1.医学学历教育。为传统医学成人教育的领域,主要包括在职医务人员学历教育(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目前在职同等学力人员通过参加研究生课程培训来申请硕士学位的学位教育,是我国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医学终身教育内容。

2.继续医学教育。通过部级、省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取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书和学分的教育形式。继续医学教育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教学内容注意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最高、最长的阶段。

3.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设立的就业上岗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健康管理师、医疗救护员、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口腔修复师、医药营销员、保健美容师、保健按摩师、护理员)、岗位培训(全科医师与社区护理人员培训)。

4.全科医学教育。面向社区医护人员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是卫生部于2002年启动的继续医学教育工程。它把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教育培训工作放到社区基层医疗单位,旨在使承载着强烈的人文情感、出色的管理意识和执著的科学精神的全科医护人员承担起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工作。

5.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教育阶段。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和临床医师培养规律表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6.远程医学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是同步或异步方式教学。学习者可以不受自身工作条件的限制,在只需有终端接收设备(计算机或电视机)的条件下,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信息。这种教育不同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方式。④包括网络教育、医学学科网站、远程医疗、科普教育等。

三、赣南医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化学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工艺广告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