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范文

时间:2023-02-25 00:50:59

医学本科生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1篇

1.1调查对象

2010年11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在校本科四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共118人。

1.2研究方法

1.2.1课间实习安排中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共24课时,其中课间实习4课时。

1.2.1.1制定实习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的教育目标,结合目前本教研室所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1]制定了《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全科医学概论》课间实习教学大纲: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熟悉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现状。教学内容: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况;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介绍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1.2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全科医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及社区带教教师集体备课。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确定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及难点。仔细研究角色扮演的案例,确定剧本,以及确定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线。

1.2.1.3预讲在课间实习课正式开始之前,由教研室组织全科医学相关专家,安排社区带教教师进行预讲。在预讲后由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

1.2.1.4正式上课利用课间实习4课时的时间,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带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由社区的带教教师介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状。然后由教师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名全科医生与患者的对话,向同学展示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最后再由社区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区的参观。

1.2.2问卷调查在课间实习的课后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参加课间实习的反馈情况。共发放问卷118份。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

2结果

社区介绍、角色扮演以及参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并主动地参与到全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去。课后发放调查问卷118份,回收118份,回收率100%。主要调查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反馈情况。

3讨论

近年来,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全科医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全科医学教育[2]。从2009年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课程建设规划以来,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尚存在理论脱离实践,全科医学师资缺乏;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学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相脱节等问题[3-6]。2010年,我教研室开始采用“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社区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Case-centered,Problem-based,Community-orientedTeachingMode,简称CPC教学模式)。其在社区实践方面提出:采用角色扮演、参观和实习等方法,使学生通过感觉-思维-知识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的行为过程,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有59.3%和34.7%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实习,加深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70.3%和28.0%的医学生非常赞同或赞同通过此次社区实习,理论和实践联系地更紧密了。相对其他学科,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所报道的全科医学社区实习的模式大多针对本科生毕业社区实习[7-8],而少有针对课间实习的报道。课间实习是学生消化理论课的重要辅助手段,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的一架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全科医学,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的第一个环节。其区别于医学生最后一年的生产实习,旨在建立本科生对全科医学的初步印象与兴趣。课间实习效果的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发展与精力投入,影响着其进入生产实习的实习效果。谢庆文等研究发现,在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全科医师不了解,所以毕业后也不愿意成为全科医师,更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9]。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意义;现状;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44-02

医德,从医的品德,也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医德并不单纯是一个道德上的评判或标准,也具有实践意义。良好的医德可以协调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和谐社会道德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生的培养过程中,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和扎实的医学知识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医学本科生数量不断增加,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形势下认清加强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采取新的措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迫在眉睫。

一、加强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的意义

1.医德教育是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中对医生的要求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医学基础理论,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能力[1]。医乃仁术,无德不医。医德教育要力求将医学生培养成“医心慈、医风正、医貌端、医术精”的合格医生。古以有训:“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学专业知识,尤为重要的是高尚的医德。这种医德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得医务工作者在繁重的工作、复杂的社会环境、难以拒绝的利益诱惑面前牢记医务工作的神圣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

2.医德教育是改善当前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不正之风,出现了收取药品器械回扣、索取红包、乱开处方提成、巧立名目收费甚至丢弃病人的现象,其实质是现代医药市场、医疗机构的乱序、黑暗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沦丧。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必将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在社会转型期,医疗行业出现了众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收受红包、过度医疗、医疗事故、唯利是图等等。现代社会思想道德滑坡、权力制约不力、医疗体制不完善等都是形成这些不正之风重要原因,但是这些都是外因,医德教育出现“断层”,缺乏整体系统性才是内因。医学院的学生在校经过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期后进入社会,到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接受良好的医德教育对其成为一名德术双馨的好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加强医德教育,首要的是在医学院校对未来的医疗行业从业者开展医德教育。正本溯源,医学生在校期间的良好医德教育必将在其未来的工作中发挥良好的约束作用,因此,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改善当前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之一[2]。

3.医德教育是促进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外先贤的著作,希波拉底宣言以及孙思邈《大医精诚》等等,都强调了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医圣”张仲景、“外科鼻祖”华佗、“一代药王”孙思邈、“免疫学之父”琴纳、遗传学家缪勒,他们不但都拥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这种医德,使得他们面对荣誉成就,不会自满和故步自封,而是更加投入到对医学的钻研之中。这种医德,使得他们矢志为解除病人之疾苦而不懈努力。具备这种热爱医学、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攻克更多的医学难题,在提高医学科研水平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医德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这种热爱医学、对医学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医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医家就有“医乃仁术”之说,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医院重视经济效益轻视行业行规的建设,这种行业提升时的疏忽带来的后果日益严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医患关系持续恶化,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医疗体制改革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医院过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会经常安排业务讲座而很少安排医德教育方面的专题;医务人员的自我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不再以病人为中心;医院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从现代管理学角度规范医务行为,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可能过多地考核经济指标;在医学新领域里,权力制约机制未及时建立,监督制度建设滞后,出现体制、管理上的漏洞。最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低下,使患者对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失去信任,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频发。不断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德建设的根本所在。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叮嘱:“要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因此,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对于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医学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医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是医学教育思想上人事不够。医学院校常常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成为医学发展的一个短板。医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创新。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开设也较少,医德培育机制缺乏整体系统性。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改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其次,从管理角度,目前医学院校的领导干部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不能长期坚持不懈地去抓医德教育工作。再次,医德宣传教育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长效化的宣传教育活动难以组织起来,制度化和规范化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较好的经验可以参照。医德教育机制建设有待完善。此外,医德教育师资力量较弱,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再加上一些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本身缺乏医学知识,再加上授课方式落后,缺乏创新,甚至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医德教育内容陈旧、忽略医德心理的培育,使得目前医德教育流于形式,效果差,而在校生医德教育的失败则必将对医疗卫生行业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

三、医学生医德培养的举措

1.扩宽医学生品质培养的认知视野。我国医学教育中一度存在“重技术、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现代社会对医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除了专业技能外,职业道德、人文修养等方面也要具有较好素质。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真正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既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又要把医德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发挥思政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集体和个人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仁爱之情,培育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能够应对社会不良之风,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

2.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医学道德。除了在校的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在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临床实践中突出医德教育。将理论性的医德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在实践中有所体现,使医德规范和原则外化为行为规范,深入到医疗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3]。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医学生要向优秀的传统学习。优秀的医生都信奉“大医精诚”,在开展医疗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要有爱心、关心、耐心。同时也要安抚病人紧张焦虑的心情,改善服务态度,改善服务用语,让病人有回家的感觉,用真诚的微笑温暖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恪守医生誓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并达到提高医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

3.通过丰富活动载体,培养医学道德。在医学院校中,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医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网络、报刊、宣传栏、广播站等阵地,开展医德教育,宣传医德先进人物,推崇医德先进事迹,形成浓厚的医德教育校园氛围。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医德论文撰写、医德医风调查、医德知识辩论赛、书画展等人文活动,提高医学生对医学道德更深层的认识,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凝集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也要注重联系医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到农村、社区、厂矿、开展“为民服务零距离”、“志愿服务暖千家”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患者、贴近百姓群众的志愿义诊服务和宣传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知识水平。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既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积累了医学经验,也服务了居民百姓,更加深了对疾病以及患者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医德。

参考文献:

[1]林朗晖.论《周易》哲学与医学辩证法思想[J].福建中医药,1991,22(2):14-16.

[2]杜文彬.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要性的研究[J].高校研究,2013,(5):14-16.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医学教育;本科生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界定了医学教育的基本方面,阐述了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是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迫切要求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本文在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的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进行了调查和对比,旨在发现两者的差距,为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提供现实基础,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5年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1.2座谈交流和问卷设计通过多种形式与被调查者交流;调查问卷以GMER中文版为参考依据[1],结合校内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自行设计。1.3研究方法采取座谈交流与现场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向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0%;向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3%。1.3.1对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和在我校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进行对比研究从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1.3.2男女学生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的对比研究在两部分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进行研究,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显示,除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两个方面外,在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好,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医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2],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卫生保健人力资源。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针对本科医学教育而制订的全球性统一标准[3-4],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医学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项能力和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保健国际化、医学教育的人文性与医学科学教育紧密结合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GMER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可以规范医学教育标准,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1,5]。我国于2001年在8所医学院校试点应用GMER,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与中国的教育国情逐渐融合。2008年,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根据GMER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总体较好,两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学生的医学教育与GMER符合度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学教育与GMER已基本符合。由此可见,临床实习前期的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意义重大。本研究同时显示,在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和各教学医院进行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这两个方面,医学教育与GMER的符合度都比较差,与既往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合[6]。医学专业院校普遍存在轻视社科人文课程的不良现象,对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同时,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7]。本研究结果再次提示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中,应该针对性增加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8],同时应加强医学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养,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民族院校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和各民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等共同问题[9]。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工作,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医药卫生人才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改变卫生面貌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医学教育事业相对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与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参照GMER对开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特别是对于民族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医学教育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对于保障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10]。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潮.新中国医学教育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3]HardenRM.Outcome-BasedEducation:thefutureistoday[J].MedicalTeacher,2007,29(7):625-629.

[4]万学红.“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简介[J].浙江医学教育,2002(1):8.

[5]张晓兰,李晓松,万学红,等.医学生对“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态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5):1-4.

[6]朱旭红,阎正民.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与GMER的一致性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407-410.

[7]李斌,杨圆圆,魏晶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00-601.

[8]柳亮,陈罡,莫书荣,等.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1314-1316.

[9]陆立鹤,李艳,雷俊霞.民族院校医学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0):142-143.

[10]王若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背景下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9):1-2.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4篇

核医学是核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因此了解核医学的基本显像原理、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较大帮助。

然而,回顾以往教学,许多学生对核医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首先是出于对核医学的不了解,认为核医学作用不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己发展成为具有CT,MRI,超声成像、DSA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及核医学等规模巨大的一类多分支综合学科,在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CT,MRI,超声等影像技术主要反映解剖信息,图像清晰、直观,且临床普及面广,临床医师容易接受;而核医学技术反映人体病理生理信息,侧重于功能显像,相比较图像解剖分辨率较差,临床医师难以理解,因此核医学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并形成了核医学图像难看、不如CT,MR和超声清楚、重要性不大的错误观念。[1]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临床相互隔绝,仅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程式化的罗列,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教学的相互穿插。由于内容烦多、概念抽象、病种复杂,机械化地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学习兴趣减低,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模式单一化,仅仅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能较好的运用核医学知识打下基础。

1结合临床,重点介绍常用检查及治疗方法

核医学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不仅包括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技术还包括核素治疗及体外分析技术等内容,其中核素显像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将核医学作为考察科目,课时较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突出重点,精简内容。那么怎样的内容才算重点内容呢?重点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必须是核医学相对成熟的技术。2.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3.在临床诊断、功能测定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的内容。依据以上条件我们对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功能测定、心肌灌注显像、骨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功能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肾图以及甲状腺、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内容进行了重点的讲解,不仅讲述了应用核医学的基本原理,还对显像常见的异常表现、各种显像结果的临床意义、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给出多个实际病例进行课上讨论。在考试命题过程中也结合临床增加了病例分析的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核医学在部分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有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弄清核医学的基本概念,甚至将核医学某些概念与放射学的内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显像结果时常常用到“密度”、“信号”等词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始终贯彻将放射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教学时,我们将目前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与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了对比。冠脉CTA图像清晰,可以反映冠脉有无狭窄、斑块及肌桥,对于病变可以精确定位,是冠脉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显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个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出现图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损、可逆性缺损、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损等表现。不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梗塞,可逆性缺损常见于心肌缺血。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的患者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同时由于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都是冠脉CTA所无法显示的,而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我们把两者形象地比喻为水渠与田地的关系,水渠就好比冠状动脉,田野就好比为心肌,水渠有问题不一定田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放射学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核医学所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是从不同的角度诊断疾病,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3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

“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常用的教学方法,其缺点主要是缺失了提问及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上单纯以教师讲授进行教学,“教”与“学”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所讲课程的理解程度。而核医学课时短,要想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高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核医学的特点,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如课堂启发式、课堂讨论式、实验观察比较式和电化教学等[2]。核医学诊断主要是依据核素显像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的,因此可以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在课堂上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异常影像的正确分析思路,并鼓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核医学产生了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并可以对授课内容和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有效方法。新晨

4面向临床,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核医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随着近年来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分子核医学特别是其中的代谢显像取得了显著进展,它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3]。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又使核医学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显示欠清晰的难题,创建了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这样有机的结合使核医学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传统教材内容的更新通常无法跟上核医学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需要依据核医学的发展删除旧的、临床现已较少应用的内容,同时增加目前逐步应用于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此我们抽出部分课时专门对当前核医学热点-正电子显像进行了讲解,介绍了其显像原理、临床适用范围、异常影像、临床价值等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合理运用核医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模式及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核医学是一门面向临床的课程,我们要以临床应用为目标,突出核医学特长,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适当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新地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核医学的能力,为医学发展提供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杰华,张勇,程木华.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核医学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61-62.

[2]覃伟武.核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右江医学,2007,35(5):607.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5篇

1.医学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1.1组织学生适当选题,积极申报笔者所在的教研室主要承担《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任务。在进行本科生《病理生理学》教学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向学员们展示科室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激发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进行科研思维的能力。在这门课程的讲授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就告诉学生,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及目前各位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和教研室各课题组的教师联系。通常会有学生主动到教研室与教师联系,通过一定的接触后互相确定。近3年来,曾在教研室参加过科研活动的学生有眼视光专业七年制及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公共卫生学院五年制学生、护理学院五年制学生等,其中以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为主。

1.2课题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由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小的研究项目。我们通常选择教师科研课题中部分实验周期不长又可以说明问题的实验,或就学生的条件单独为他们设计可以短期完成的实验。近年来,科室申请到了题为《波动性高糖对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环孢素A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干预》和《波动性高血糖对不同脏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等多个课外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在为学生提供课外科研活动平台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科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并从实践的角度帮助导师在本科生中发掘研究生教育储备人才。

1.3查阅资料与课题立项教师将选定的课题告知学生后,通过交谈,将课题的内容、意义、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学生说明。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实际情况,选择研究方向,并以小组为单位(一般每组3~6人),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再根据查阅的资料及教师的指导提出课题立项申请,然后将相关材料上报科研处。科研处汇总后,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及答辩,符合条件的签署课题任务书。至此,科研课题立项完成。学院根据课题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一般每个课题为2000元左右),予以达到结题的目的。

1.4课题的实施根据课题内容及查阅资料的结果,并根据学生课余时间的多少,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科研工作计划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案。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课余时间,如中午、晚上及周末到实验室来工作,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由于本科生的科研经历和实力都有限,需要带教老师进行悉心指导,教会学生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进,学生随时汇报实验进展,教师则根据阶段实验结果适时调整实验的方案与方法。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查阅文献自行解决,适当的时候再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品质。

1.5完成论文项目结束后,教师要辅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所得结果做出合理、恰当的解释;讨论研究意义,写出科研论文。在指导教师修改后,力争能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据统计,本教研室课外科研小组目前正在整理或撰写的论文8篇,已接受的待2篇。

2.几点体会

2.1通过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突破了“以教师为重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的教学工作原则,确立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使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加强能力培养互相融通,业务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

2.2实践证明,本教研室开展的本科生课外科研小组活动对学生、教师的发展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对于科研的内容有了较直观、感性的认识,为他们以后科研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学生反映“觉得自己思路开阔了,思考了更多项目的实用价值和创新方法,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这是在专业课培养上难以充分实现的”。随机抽查了几名未参加科研的学生和已参加科研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对比调查,发现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医学专业课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3通过指导本科生科研活动,也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如科研活动实施过程中,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深入,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更有利于新时代学生的发展。作为课题指导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才能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传授,才能把学科前沿较先进的知识和问题带给学生[2]。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医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48-03

“双语”教学在我院开展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本人从事“双语”教学也已经10年了,主要的授课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的英文班学生,主讲病理学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感到授课效果不是很理想,平时提问和期末考试英文班的成绩常常不如普通本科班,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量。前些年我代表学院参加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辽宁省高校教师双语教学的培训”,并与该校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其他学院的老师进行交流,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双语教学真的适合医学生本科生吗?”

一、回顾历史,分析“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关于其定义种类繁多,广义双语教学是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而狭义英语教学采用第二英语讲授专业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此为狭义的双语教育。我国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是狭义。大多数的院校都是采用第二种语言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外语专业的教学除外。从本质上分析,“双语”教学切记不能本末倒置,教师仅是单纯用一种语言教会学生学好外语,这就成了我们常说的狭义双语教学。要从根本上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双语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两门语言,提高综合素质。目前,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格外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广义双语教学,不仅教会学生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不忘自己母语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前,我们所谓的“数理化”时代逐步向“计算机”、“英语”时代迈进。地球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另外,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英语,许多国际的会议和学术的交流均采用英语,所以不会英语的年轻人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文盲”。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和重心仍在美国和欧洲,特别是医学专业,我国仍是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必须进行不断的语言交流,交流的障碍势必影响这种学习的效果。我们国家的英语教学完全不能满足这种专业交流的需要,正如很多跻身于考研的独木桥学生,考上研究生后,感觉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习很吃力,因为很多知识的吸收需要大量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章,不仅要读,还要写(撰写论文),还要说(参加会议的交流),从应试教学一下子提高到专业的听、说、读、写,很难适应,所以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医学本科授课采用了第二外语——英语,传授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程。综上认为在医学本科生采取“双语”教育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是为满足那些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的需求,是可行的,但不是必须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的更多是基层的医疗服务人员,能够掌握好基本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知识,服务于广大群众是第一要务,“双语”教学应该定位于“锦上添花”的教学。

二、反思我国英语教学,如何选择适合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但很多本科生仍不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面对这样的现状,特别是医学专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一下进入大量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用说英语教学,就是母语教学,都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吃力,我们该如何开展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学”?在这方面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方案》有明确的说明,在关于教学建设与改革栏里对课程建设的内涵说明。实施双语教学可以采取“半外型”和“全外型”的教学模式。在开始教学的初期阶段,我校采用的是“全外型”教学模式,但选用的教材还是中文教材,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个30人的班级,只有30%左右的同学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只有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授课效果比较理想;英语不好的同学听不懂,索性不听课,课后自己看书;有的学生能听懂些,但理解不透彻;有的甚至考试时读不懂题意,造成期末考试成绩相差悬殊。基于此,学校调整了教学模式,采用交错运用外语和汉语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外语比例在60%,汉语40%,让学生既吃透教材,又了解专业知识的“半外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面对现状,采取哪些措施达到“双语”的目的

1.对教师的要求。双语教师承担双重任务,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而我国的双语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都是个人的爱好,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医学专业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种现状,我校组织不同形式进行英语口语的长期或短期培训,选择英语口语比较好的专业老师,进行双语教学,这些教师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所以我院采用“老带新”的方法,加强这些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引进很多留学归国的博士,他们有多年的留学经历,语言不是问题,在此基础上,传授专业课程,效果明显改善。其他院校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有留学经历,这在某方面对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种保障。

2.教材的选用。通常双语教材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这四种教材瑕瑜互见,各有利弊。国外教材语言纯正,可读性和实用性强,但是教学内容和国内教材不同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全部完成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顺序也和国内的教材不同步,和教学大纲出入较大,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困难,不能适应将来的职业医师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再有就是费用很高,很多学生不能承担,所以就出现了复印的“侵权”行为。国内出版教材。近几年,市面上的医学专业双语教材虽然聘请了外国专家参与编写和翻译,翻译的语言能力和篇幅长短都比较适合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这些教材的策划和出版的周期比较短,各个教材知识进度参差不齐。学校出版教材。大部分高校目前使用的是自己学校编辑的教材,基本都是东拼西凑的东西,教材质量很难保证。翻译教材,既能避免学科损伤,又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但专业书籍的翻译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很多学校采取买版权,再依据各专业的大纲,有选择地进行复印和编辑,进行整理。

3.对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是以入学的分数为准,划分“双语”教学班和普通班;有的学校是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由学生自愿报名,试行一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有的学校是选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同样的课程有“双语授课”,也有全汉语授课,由学生自愿选择;我校是在入学时报名选择英文班的学员进行“双语教学”,他们先进行一年的外语学习,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了难度。不同组合形式效果也不一样,学生自愿选择,效果会好些,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医学专业,必须要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否则会出现专业英语也没学会,专业知识也没学懂的“鸡飞蛋打”的结果。

4.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及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比较适应大学生的思想模式,但是如何运用到双语教学中,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双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与“单语教学”都有所不同,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的设计、调整。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学校氛围、情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教师的外语要求。许多教师反映这种模式在许多公共课中运用的效果很好,但对于医学专业课开展,难度相当大。因为按照大纲的要求,学生用母语把其中的内容讲解出来,就已经非常难,我校在临床专业开展了PBL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主动性确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还有待提高,如果进行双语教学,更是难上加难。

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对学生、老师的要求都更高一个层次,如果任何一方达不到要求都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不能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所以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的开展要慎之又慎。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学 本科生 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80

Exploration on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

ZHANG Hua, ZHAO Chanjing, LI Jiangbin

(School of Medical Laboratory,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bility.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undergraduates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channels and effect of improving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gave the suggestions to the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

Key words medical;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培养掌握丰富专业知识、具备创新思维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而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本科生进行课外科研是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①医学本科生培养科研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其自身科学研究素质,还可以为其以后深造打下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将从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存在的问题、参与课外科研的途径、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作用、以及建议与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存在的问题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已受到广大医学院校的普遍关注。但根据多项调查研究②③④显示,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仍存在以下问题:(1)科研活动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有限。(2)科研活动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及评估系统;(3)学校缺少科研氛围、学生科研意识淡薄;(4)学生自主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低下;(5)学生科研成果的质量不高,形式单一等。

2 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的途径

鼓励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是医学院校拓展医学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医学生参与课外科研的主要途径包括:(1)参加学校举办的学术类讲座;(2)加入学校的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学术性学生社团;(3)参加各类科学技术比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4)作为科研助手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5)学生独自或组队承担大学生科研课题;(6)参与学校组织的科研培训计划;(7)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开展一系列科研活动等。

3 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其综合能力的提高作用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活动,本科生科研的内容既包括像专业技术人员一样的调查、实验等研究环节,又包括文献查阅、课题设计、科研方法、统计分析、论文写作练习等学习环节。⑤首先,本科生在参与课外科研的过程中会储备大量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参与课外科研,一方面需要学生牢牢掌握已学的专业知识,将原有的零散知识整合为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联系实际进行运用,从而加强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⑥另一方面参与科研需要接触和了解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最新的学术观点,这就开阔了本科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其次,本科生通过参与课外科研可以学习和培养一系列的科研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并实践各种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资料的收集处理、课题的设计、材料的整理以及各种实验操作、科研论文的撰写、科研成果的总结报告等。⑦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科研过程中的分析、判断、抽象、归纳、总结等,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科研论文或展示科研成果,可以提升包括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在内的综合表达能力。另外,参与科研还可以帮助本科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课外科研对于本科生来说是与传统课堂完全不同的学习平台,在参与课外科研时学生会接触到比教科书更新更广阔的知识。丰富而新鲜的信息会给学生新的启迪,激发其新的联想和思考。而在科研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在以往学习中不曾碰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其勇于探索、开辟新的途径、找到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上所述都可以锻炼学生抽象与形象,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多种思维方式,养成善于运用联想、类比、开拓等多种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创新的思维能力。⑧同时,科研活动中,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和强度都大大增加,这自然对其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大有帮助。最后,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有助于其统筹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由于科研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要完成科研任务,学生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整合设备条件等资源,与科研团队的老师、同学积极沟通,通力合作。这样在科研实践中,学生会逐渐形成综合协调事物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4 关于医学本科生课外科研的几点建议

在医学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对医学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资金来源、赢得学校支持、充实师资力量。我国不同医学院校用于学生课外科研的经费有所不同,“985”、“211”工程的学校科研经费较多,而普通医学院校在经费和指导老师方面都较为不足。这一问题的改善,一方面需要获取政府高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增加有关专项经费;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本科生科研工作,设立研究基金,加大宣传,鼓励学生和老师进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训。

(2)医学院校本科生课外科研的顺利实施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持。完善系统的制度,既涉及到引导学生加入科研团队、科研项目中期检查、科研成果评估、经费管理等组织管理制度,也包含指导教师激励机制、科研活动学分管理等增强项目效果的配套机制。成熟的组织管理制度可以使课外科研活动更加公平公正,有助于科研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如今我国的大部分医学高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配额申报的,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发挥和跨专业跨学科自由组队,建议突破院系分割,面向全体学生直接申报、立项,积极性高、条件成熟的院系应该获得更多的项目配额,这将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⑨另外建立配套机制,对指导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教师,在经费、奖酬、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的鼓励,以保障教师参与本科生课外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对科研成绩突出的学生实行奖励政策,比如提交研究报告或者,经合理评定后,可以予以学分或荣誉奖励;还可以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作为保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的考察指标。⑩

(3)保障学生从事课外科研的时间。科研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医学本科生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相比,课业较为繁重,能够用在课外科研上的时间比较少,这将影响医学院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医学高校应该变革课程内容及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提供更多时间和条件。

(4)设立开放实验室是促进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的有效途径。在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自主选择实验,同时在开放实验室里可以与更多的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据观察,近几年来参加过课外科研的医学本科生不仅毕业论文成绩较好,考研录取率和就业优势也比较明显。这些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其较强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有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做出成果。医学本科生参与课外科研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医学院校应重视与加大医学本科生课外科研的支持与建设。

*李江滨: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DJG2014 2239);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Y1130)

注释

①⑥蒋永荣,李天煜,蒋东云,等.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建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376-378.

② 李舍予,周秀和,刘嘉铭,等.医学本科生科研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1.32(11):64-65.

③ 张蔚,张秀军,孙业恒,等.某医学院校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531-534.

④ 李玲,赵宇亮,李典典,等.四川大学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满意度调查[J].华西医学,2010.25(7):1339-1343.

⑤ 刘莎莎,王彤.高校本科生科研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65-66.

⑦⑩侯婉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研究[D].山东大学,2009.

⑧ 王萍玉,谢书阳,许金花.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5):341-342.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8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科研导师制;人才培养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是我国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医学教育中引入科研导师制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科研导师制是一种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新型教育方式[1]。通过这种带教模式,不仅可以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还能够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高等院校已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并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方案。如有学者提出以霍尔三维结构分析方法为理论依据,将影响科研导师制的要素分为时间维、知识维、逻辑维/条件维三个维度,同时综合考虑科研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科研导师制对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2]。针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推行科研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本文对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施科研导师制进行探讨,以期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

1双向选择机制

为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对预防医学本科生实行全员指导的原则,学生与导师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机制。即在本科生加入导师课题组之前,先由学院向所有学生公布各个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及目前正在承担的课题情况,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提出入组申请,导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面试,双方都满意后方可入组。为了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一名导师通常指导2-3名本科生。导师一般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有在研项目或科研成绩非常突出的青年教师也可担任。为了使科研导师制的培养能够贯穿本科生医学教育的始终,学生进入大五毕业班之后,导师可自动成为该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将会有五年时间学习科研知识,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相关的实践与研究。导师选择机制是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在实行双向选择机制的同时,应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及考核和激励措施。所有导师均实行聘任制,聘期为两年。根据学生对导师的评教、学生科研成绩、综合素质等设立相应考核指标,制定激励政策。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将取消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资格[3]。

2基于PBL教学法的导师制培养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师应该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科研导师制应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导师课题中,最终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可在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导师可根据课题进度定期召开Labmeeting(实验室学术例会),在Labmeet-ing过程中将本科生与研究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实验室学术例会的内容(文献解析、实验进度和专题讲座),导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学术讨论。以讨论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为例,导师以环境监测具体数据“北京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PM2.5监测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74个哨点城市中,京津冀是PM2.5污染的重灾区,其平均浓度为93μg/m3,超标1.6倍以上”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霾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在学生进行讨论后,导师对问题进行答疑与归纳,根据课题的研究背景进一步指出PM2.5危害大的缘由是由于细颗粒物PM2.5粒径较小,导致其在空气中的存留时间和呼吸系统的沉积率增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加大。因而引出第二个问题,“影响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的因素有哪些?”除粒径外,大气颗粒物的危害还取决于复杂的化学组成。而在我国,针对大气颗粒物成分,尤其是PM2.5的系统研究较少,引发学生对PM2.5毒性研究这个课题的兴趣。最后引出第三个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大气污染的研究进展有哪些?”导师可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给学生补充介绍目前PM2.5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扩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最后总结本次Labmeeting涉及的毒理学相关知识点,如PM2.5的毒作用影响因素包括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等,不仅与暴露时间和强度正相关,同时还具有复合暴露、联合毒性的特征。因此应加大对PM2.5健康危害的探索和研究。学生带着相互衔接和层层递进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不仅活跃了Labmeeting的学术气氛,同时培养了自身的科研思维、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3多元化与国际化

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标记,网络的发展给社会带了质的改变。这就要求在实行科研导师制的同时,应提高导师的育人能力。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公开课、微课和慕课等网络资源,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导师可为学生提供预防医学相关网络资源的专业英文网站,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掌握前沿领域,提高对科学研究的敏锐性。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等。此外,导师可每周为本科生选取与预防医学领域顶级的学术论文,并推荐一些经典的外国教材,如PublicHealth,Epidemiology,EpidemiologicMethods:StudyingtheOccurrenceofIllness,Toxicolo-gy,EnvironmentalHygiene,FoodScienceandNutrition等,帮助学生快速获取前沿进展和专业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英文讲座,在有经费支持的条件下,可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除书本知识和专业文献外,还应融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国际合作交流的内容。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接触大量生动活泼的感性资料,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唤起学生对科研实践的兴趣。导师应充分利用学术讲座、研究生论坛、英语教师培训、英语角和各种联谊活动,邀请外教、留学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毕业后学生出国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科研导师制水平的保障。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我们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送青年教师出国短期研修,请外教来国内参与科研指导,并利用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学术沙龙和学术交流合作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总之,随着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在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施科研导师制可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国际化视野,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共卫生人才。这种医学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婷,黄水平.科研导师制对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73-74.

[2]杨光,孙鲜策,刘晓芳,等.科研导师制对预防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5):678-680.

[3]郭彩霞,李艳博,马俊香,等.预防医学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9):766-769.

[4]胡东生,王子梅,罗新萍,等.PBL教学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13,(2):25-26.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21-02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出具备良好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医学生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显得格外迫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本文将分析我校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和素质培养模式,就学生参与“未来学术之星”创新项目评析研究生导师模式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作用。

一、我国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现在的医学本科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动手能力及科研素质及科研意识相对较弱等问题。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以传统型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为主,缺少师生之间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和互动。在临床实践上,学生多是观察观摩医生实践,造成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一些开拓性、探究性研究的能力明显不足,从而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意识的缺乏。如何培养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是当今医学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从本科开始培养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学校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认为科研仅仅是研究生或者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然而,研究生三年的时间确实有限,要完成科研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的任务有些吃力,若能从本科开始培养其科研的能力将对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接受规范的科研训练显得愈加的重要。

三、我校在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中的实践――“未来学术之星”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广西医科大学“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要求,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着重培养一批热爱科学研究、学术上具有一定潜力的优秀大学生,为我校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学校决定实施面向本科生的“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科研培养计划,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让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科研,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计划的实施,在广西医科大学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研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和科研实践,为我校优秀大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科研的渠道和平台,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从而为我校大学生科研构建一个长效发展框架。本计划每年分三个阶段实施,主要内容如下:

1.第一阶段: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通过第一阶段的各项活动,掌握我校师生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需求和意见,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充分熟悉我校的科研环境及科研平台,从而在学生层面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进而引导、组织优秀学生参与科研。主要活动内容如下:①我校师生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需求、态度及意见的调查。对在校本科生及从事科研的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及座谈,掌握我校师生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需求情况。并据此完善我校支持大学生科研的相关政策和方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②制作并发放学生科研手册。制作“广西医科大学大学生科研手册”,系统介绍广西医科大学“星培计划”,重点包括学校的科研团队、科研平台,以及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的政策、参与科研的途径等。③制作并维护学生科研活动网站。主要介绍“星培计划”,医学科研前沿进展,学生科研信息及成果、师生科研交流等。

2.第二阶段:全面提供科研平台,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通过科研讲座、培训班及“未来学术之星”等科研平台,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科研,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有效的途径,以及为学生科研论文写作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项目的开展主要包括:①课题选择。学生以个人或多人自由组合成课题组,并自由选择1-2名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中选择一项实验技术相对简单、实验进行周期不长又具有一定意义的实验。②查阅文献与课题申报。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实验研究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对研究内容进行文献论证后,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完成项目可行性报告。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填写课题申报书。课外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根据立项的总体要求进行初审,提出是否立项和立项级别的初审意见。获得立项后,每个课题按其具体情况资助200~600元。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课题者,研究工作将由指导教师提供指导及经费。③组织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常规实验操作、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根据项目可行性报告及其实验方案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随时汇报实验的进展,指导老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进程,完成预定研究目标。④论文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论文。论文初稿完成后,经教师修改确定终稿后向专业杂志投稿。

3.第三阶段:总结及表彰,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总结本年度“星培计划”的成绩以及经验教训,为我校未来的大学生科研活动提供支持。通过表彰一批在科研训练计划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或者团队,从而激励学生继续参与科研。主要内容如下:①广西医科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年度总结表彰大会。表彰本年度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同学,特别是促进了科研团队的发展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或者发表了科研论文。②大学生科研成果展。采用展板,学术科研活动网站等多种载体宣传大学生科研的成果,促进学生参与科研。

四、取得的成果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申报“未来学术之星”课题,医学本科生初步掌握了从事科研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善于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例如“未来学术之星”项目――“前沿医学研究与SCI论文写作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2009级本硕叶方慧、张冰、黄路路等;2009级临床本科杨铭、陆艳梅、刘常远;2008级本硕陈阳、王洁、杨延龙分别在Genes and Immunity、PloS ONE、Immunogenetics上陆续发表3篇SCI论文,均为原创性研究。另外,在第六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决赛中,我校多名医学本科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

参考文献:

[1]虞红,邢文华.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1):130-132.

[2]吴承堂,黄祥成,孙大成.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35-36.

医学本科生范文第10篇

通过不断强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育与培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综合竞争力。另外,通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为部分考取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科研实践工作基础,为进一步提医学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途径等方面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不仅强调要有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而且对实践实际动手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其在校期间参加实践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科研能力培养就是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本领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其科研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特点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生教育教学的学制上以五年制教育为主。与以四年制教育为主的专业比较,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课程相对较多,注重强调“基础知识掌握全、综合素质要求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方法上,专业基础知识教授与见习实习等实践训练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能从事卫生医疗以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教学效果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强化临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在国家对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明确提出了,“必须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必须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必须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必须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并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必须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较多较为严格较为具体的硬性要求”。这些都体现出,临床医学专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已经引起了较高重视,但由于教育教学方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一些高等医学院校,从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方面来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好较弱,有的甚至被忽视或淡化,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高等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多年来,受到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打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一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有效深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采用的是以灌输与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开展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将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未被广泛采用。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在深入教学改革上力度不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重教学,轻科研现象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更多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另外,由于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在实验室条件和管理方面,实验室仅能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和教师科研所需,并未充分考虑到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所用,致使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基本上没有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验条件。总之,在目前较多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并未提上真正的议事日程。

2.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自身科研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受专业培养计划影响,该专业普遍需要开设较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自然科学等理论以及医疗预防技能等较多课程,同时,还要辅开设政治理论、外语等多门公共课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疲于完成正常开设课程占据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因此,平时学生顾及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另外,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过多强调课堂和实验教学环节,忽视科研方面的教育引导,从思想上未能使学生对科研活动引起重视。即使有些高等医学院校注重强化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但往往仅限于一些“三下乡”、“挑战杯”、“临床技能大赛”等科技实践活动层面,致使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目的和意识,也仅限于挣学分或盲目跟风,学生未从根本上对提高科研能力高度重视。

2.2.3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体制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也逐渐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举措,加大工作力度,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效果。但就实际来看,有些高等医学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制度建设不健全;有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差,顾及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有些学校科研管理缺位,尤其是本科生管理机构未建立或不健全;有些学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不健全不完善,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有些学校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计划安排缺失科研能力培养力度;有些学校整体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不强,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机制;有些学校未能建立有效的奖惩等机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调度不够;有些学校学生科研经费不到位或缺位,科研经费保障不到位等等。

3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临床医学也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也就始终伴随着时展前行。临床医学教育事关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发展,事关人类健康幸福,更事关卫生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培养质量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笔者就实现路径常识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高度重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应立足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目标,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切实将该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育人模式,牢固树立教学科研同步化育人的思想理念。要在不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教学大纲,适当开设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选修课,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进行分类教育指导。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注重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努力探索实现后期实践教学科研准入机制。要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后期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后期实践中感受、感知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实际动手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后期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提高。

3.2增强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参与科研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临床医学本科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辅导课等方面,积极对其进行科研意识的思想教育引导。同时,要将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举办报告会等形式,积极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分析讲授,使学生尽可能了解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新发展和新问题,不断增强学生专业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另外,要形成全员教育引导意识,学校学生、教务、科研、团委等职能部门以及临床医学专业院系,可根据学生思想特点,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技、文化、教育等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突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其不断增强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3.3搭建平台,不断加大服务保障力度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有关文件和制度,尤其是要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内容、奖惩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其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注重资金保障与倾斜,科学合理设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资金保障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等建设,不断强化科研条件的改善,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点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和开放工作,确保本科学生进行实验的机会和便利。要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后期实践教学和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加大学生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学生科研活动能有效与社会互动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提高。

3.4创新举措,积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事关学生健康成长长才,其意义十分重大。学校必须牢牢把握高等医学教育结构性调整的新形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工作力度,着力从增强临床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思想意识、规范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教育引导和宣传、注重规章制度建设、实施有力的基础保障、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要加大工作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工作机制。例如,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会、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建立科研课题组带教制、建立年度学生科研奖评制、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建立学生科研成果平台等等。总之,要将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大学生创新性科技实践计划项目为载体,着重创新科技实践过程管理,科学构建起学生科研训练与自主创新实践长效机制,并在学校中营造浓郁创新氛围,推动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革和有效提高。

上一篇:集体备课范文 下一篇:技能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