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7:57:01

艺术与人生论文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1篇

写意花鸟画创作作为文人精神与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可避免地打上了文人特有的思想与精神烙印,成为历代文人抒感,展现抱负、表达理想的载体。通过写意花鸟画艺术解读中国文人的精神特质,是深入理解写意花鸟画审美品格,提高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

精神特质 自然情怀 人格境界 文人风骨

中国文人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不同,它不仅仅是读书人或知识分子的代名词,更成为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内在精神与品格的象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审美与象征意义。它同时兼具鲜明的代表性、深刻的思想性和明显的群体性特征,是一个具有独特精神内涵与人文审美意义的文化群体。中国文人的成长历程逾经千年,在经历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浸润之后,其精神品格实际上已经凝练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文人精神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思想与人生历程,也催生了具有文人典型精神特征的中国写意花鸟画艺术。

写意花鸟画作为文人画艺术中最具灵性和文人精神特质的画科,它浓缩和涵盖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思想,精神内涵与审美品格,是历代文人寄托理想、抒感、展现抱负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中国画审美理想与审美品格的精髓所在。

一、“乐山乐水”的赤子情怀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可谓与生俱来、绵延久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翻开中国文化历史的册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春风得意,官高位显的文人大家,还是壮志难酬,吟啸山林的寒士布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梦想和精神归宿,那就是亲近自然、远离喧嚣,到自然中过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中国文人这种对自然山水的特殊眷恋几近痴迷,它既反映了文人在政治与仕途的困顿中渴望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心灵本性,又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清高朴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山水无言,真意自现”,寄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感悟人生的壮美与兴衰,体味人生哲理,不仅是文人功成名就或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归宿,更是抚平心理创伤、怡情养性的灵丹妙药。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虫一鱼,无不以其天然之趣、勃勃生机给文人墨客带来生命的惊喜与人生感怀,成为他们抒感、吟诗作画的重要题材和寄托无限遐思的理想化身。

二、独立高标的人格境界

中国文人受儒道禅思想的浸染,历来重视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儒家“君子”人格和道家“顺道”、“适然”等思想的渗透下,历代文人以立德、修身为立世之本,将高尚的品德看做是人生的第一修为。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书画艺术,也成为画家寄意人生体现人格境界的重要形式。清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儒家画论亦讲究“汰俗、养性、明理”,认为大凡“美”的事物,惟有以明净的人性品格入画,才能深切摇动观者的心灵,而技艺犹在末节。中国画美学对画家人品与境界的要求,使画家的人格品行、修养意趣与作品互融互生,画品的高下以画家的人格修养为基础,而人品则通过作品的立意与笔墨意境来体现。中国文人士大夫正是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立高标的人格魅力滋养了中国画艺术,而最终使其脱离了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写,上升到诠释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崇高主题。在写意花鸟画艺术中,画家在题材上多选择梅兰竹菊、枯木松石、荷花小鸟等具有崇高品格与个性的形象入画,这些形象不仅是自然与笔墨意趣的体现,更隐含着画家深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追求:梅花傲霜凌雪,不畏严寒,自古以来就是坚贞不屈独守贞正的象征;竹子清雅脱俗,虚心有节,从而成为画家气节与人品的体现。此外,兰的淡远,松的坚韧,荷的纯洁,无不以其品格之美,成为历代画家笔下表达高尚志趣与品格的重要题材。王冕以“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而名垂画史,文同以墨竹独得高标境界和清远意蕴而流传千古。画家笔下的花鸟鱼虫,也因其赋予的人格之美,从而焕发出了独特的生命与个性魅力。

三、刚柔相济的傲骨柔情

1、文人风骨

文人的气节与傲骨与生俱来,成为文人书画艺术中最动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抒情寄意为特征的写意花鸟画,更成为文人风骨与个性的绝佳体现:功名利禄面前,王冕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自喻;世事变迁之际,郑燮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竹明志。在朝代变迁、国破家亡之际,身怀民族大义的遗民画家纷纷退隐山林,以书画寄恨以表达对故国的忠贞。元代画家郑思肖宋亡后“坐必向南,誓不与北人来往”,作品常以露根兰入画,以抒发国土沦丧的亡国之痛。其诗更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贞不屈、不事新朝的爱国之情。明末代王孙朱耷,明亡后弃世出家,将一腔忧愤宣泄于尺幅之间,其笔下小鸟皆白眼示人,于倔强冷峻中透露出对新朝的抗拒和不屈精神。此外,更有倪云林的秋江寒树,李方膺的疾风劲竹……历代画家将文人的铮铮铁骨与崇高气节,融入了写意花鸟画艺术的笔墨世界,极大促进了画品、诗品和人品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写意花鸟画的立意和审美品格。

2、士子情怀

文人是强大的,文人又是敏感多情的,春花秋月,朝露夕阳,自然界中的瞬息变迁无不牵动着文人的情思,引发出不尽的感慨和情感共鸣。正因如此,才有了多情的诗句、隽永的文人画和灵动的音乐。文人细腻敏感的精神特质,亦如春风细雨,点点融入了写意花鸟画笔墨意境之中,使画家笔下的一花半叶,淡墨欹毫,都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张力。从朱耷笔下“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惨伤之痛,到徐渭“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沉郁凄凉,再到唐寅“山空寂静人声绝”的闲适淡然,文人画家敏感而丰富的情怀可知、可触、可感。正是这种情感与笔墨意境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写意花鸟画的审美内涵,使作品充满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四、寂寞孤独的心路历程

“人生读书忧患始”。行进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文人,终生都在寻寻觅觅中前行,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为文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文人十年寒窗饱读诗书,将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然理想与现实之间却矛盾重重,真正凭科举制度进入政治舞台,从而一展抱负的文人少之又少,大多数文人却空有满腹才华而入仕无门,在孤高自守中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生。即使是成功入仕的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大家,也常常因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而屡遭贬黜……壮志难酬,知音无觅,文人的寂寞、悲哀与孤独唱响千年,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与书画作品。

在文人笔下,一朵静美的花、一片萧瑟的叶,一只寂寥的秋虫都被赋予了清高的生命个性,成为画家寂寞人生的知己和情感寄托。“孤独”也被赋予了脱略凡俗、清高自守的人格含义,成为文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崇高境界。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孤独”之境,多以大面积的虚空入画,笔墨极为精简。画中或一石危立,或数枝横斜,小鸟虫鱼亦多神情寂寥,无依无傍,营造出一种天荒地老、旷世孤独的意境。在历意花鸟大家中,善于以“孤独”入境的画家尤属朱耷,其代表作品《孤鸟图》、《鳜鱼》等,无不以简到极致的笔墨和撼人心魄的孤独意境,给观者留下了强烈的视觉印象。在《孤鸟图》中,一枝枯枝横斜入画,枯枝尽头,惟有一鸟垂头缩颈独立苍茫,此外空无一物。朱耷笔下这种“孤”到奇绝的意境,实际上是画家暮年孤独心境的真实写照,也包含了画家对一生孤独命运的深邃思考……中国文人正是以笔墨写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宣泄着对人生命运的抗争与情感困惑,在困顿中坚守,在失望中抗争,在得意时自省,寂寞、孤独又执着。

参考文献:

1.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2.周怡.《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智慧—走进书画艺术的境界》.[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8

3.邵明珍.《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杨苗苗.《中国花鸟画的独特性与文化根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5.侯中淑.《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6.李小勇.《宋元文人墨梅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7. 彭哲.《徐渭与花鸟画比较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2篇

写意花鸟画作为文人画艺术中最具灵性和文人精神特质的画科,它浓缩和涵盖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思想,精神内涵与审美品格,是历代文人寄托理想、抒感、展现抱负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中国画审美理想与审美品格的精髓所在。

一、“乐山乐水”的赤子情怀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可谓与生俱来、绵延久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翻开中国文化历史的册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春风得意,官高位显的文人大家,还是壮志难酬,吟啸山林的寒士布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梦想和精神归宿,那就是亲近自然、远离喧嚣,到自然中过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中国文人这种对自然山水的特殊眷恋几近痴迷,它既反映了文人在政治与仕途的困顿中渴望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心灵本性,又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清高朴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山水无言,真意自现”,寄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感悟人生的壮美与兴衰,体味人生哲理,不仅是文人功成名就或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归宿,更是抚平心理创伤、怡情养性的灵丹妙药。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虫一鱼,无不以其天然之趣、勃勃生机给文人墨客带来生命的惊喜与人生感怀,成为他们抒感、吟诗作画的重要题材和寄托无限遐思的理想化身。

二、独立高标的人格境界

中国文人受儒道禅思想的浸染,历来重视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儒家“君子”人格和道家“顺道”、“适然”等思想的渗透下,历代文人以立德、修身为立世之本,将高尚的品德看做是人生的第一修为。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书画艺术,也成为画家寄意人生体现人格境界的重要形式。清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儒家画论亦讲究“汰俗、养性、明理”,认为大凡“美”的事物,惟有以明净的人性品格入画,才能深切摇动观者的心灵,而技艺犹在末节。中国画美学对画家人品与境界的要求,使画家的人格品行、修养意趣与作品互融互生,画品的高下以画家的人格修养为基础,而人品则通过作品的立意与笔墨意境来体现。中国文人士大夫正是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立高标的人格魅力滋养了中国画艺术,而最终使其脱离了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写,上升到诠释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崇高主题。在写意花鸟画艺术中,画家在题材上多选择梅兰竹菊、枯木松石、荷花小鸟等具有崇高品格与个性的形象入画,这些形象不仅是自然与笔墨意趣的体现,更隐含着画家深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追求:梅花傲霜凌雪,不畏严寒,自古以来就是坚贞不屈独守贞正的象征;竹子清雅脱俗,虚心有节,从而成为画家气节与人品的体现。此外,兰的淡远,松的坚韧,荷的纯洁,无不以其品格之美,成为历代画家笔下表达高尚志趣与品格的重要题材。王冕以“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而名垂画史,文同以墨竹独得高标境界和清远意蕴而流传千古。画家笔下的花鸟鱼虫,也因其赋予的人格之美,从而焕发出了独特的生命与个性魅力。

三、刚柔相济的傲骨柔情

1、文人风骨

文人的气节与傲骨与生俱来,成为文人书画艺术中最动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抒情寄意为特征的写意花鸟画,更成为文人风骨与个性的绝佳体现:功名利禄面前,王冕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自喻;世事变迁之际,郑燮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竹明志。在朝代变迁、国破家亡之际,身怀民族大义的遗民画家纷纷退隐山林,以书画寄恨以表达对故国的忠贞。元代画家郑思肖宋亡后“坐必向南,誓不与北人来往”,作品常以露根兰入画,以抒发国土沦丧的亡国之痛。其诗更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贞不屈、不事新朝的爱国之情。明末代王孙朱耷,明亡后弃世出家,将一腔忧愤宣泄于尺幅之间,其笔下小鸟皆白眼示人,于倔强冷峻中透露出对新朝的抗拒和不屈精神。此外,更有倪云林的秋江寒树,李方膺的疾风劲竹……历代画家将文人的铮铮铁骨与崇高气节,融入了写意花鸟画艺术的笔墨世界,极大促进了画品、诗品和人品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写意花鸟画的立意和审美品格。

2、士子情怀

文人是强大的,文人又是敏感多情的,春花秋月,朝露夕阳,自然界中的瞬息变迁无不牵动着文人的情思,引发出不尽的感慨和情感共鸣。正因如此,才有了多情的诗句、隽永的文人画和灵动的音乐。文人细腻敏感的精神特质,亦如春风细雨,点点融入了写意花鸟画笔墨意境之中,使画家笔下的一花半叶,淡墨欹毫,都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张力。从朱耷笔下“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惨伤之痛,到徐渭“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沉郁凄凉,再到唐寅“山空寂静人声绝”的闲适淡然,文人画家敏感而丰富的情怀可知、可触、可感。正是这种情感与笔墨意境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写意花鸟画的审美内涵,使作品充满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四、寂寞孤独的心路历程

“人生读书忧患始”。行进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文人,终生都在寻寻觅觅中前行,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为文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文人十年寒窗饱读诗书,将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然理想与现实之间却矛盾重重,真正凭科举制度进入政治舞台,从而一展抱负的文人少之又少,大多数文人却空有满腹才华而入仕无门,在孤高自守中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生。即使是成功入仕的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大家,也常常因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而屡遭贬黜……壮志难酬,知音无觅,文人的寂寞、悲哀与孤独唱响千年,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与书画作品。

在文人笔下,一朵静美的花、一片萧瑟的叶,一只寂寥的秋虫都被赋予了清高的生命个性,成为画家寂寞人生的知己和情感寄托。“孤独”也被赋予了脱略凡俗、清高自守的人格含义,成为文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崇高境界。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孤独”之境,多以大面积的虚空入画,笔墨极为精简。画中或一石危立,或数枝横斜,小鸟虫鱼亦多神情寂寥,无依无傍,营造出一种天荒地老、旷世孤独的意境。在历意花鸟大家中,善于以“孤独”入境的画家尤属朱耷,其代表作品《孤鸟图》、《鳜鱼》等,无不以简到极致的笔墨和撼人心魄的孤独意境,给观者留下了强烈的视觉印象。在《孤鸟图》中,一枝枯枝横斜入画,枯枝尽头,惟有一鸟垂头缩颈独立苍茫,此外空无一物。朱耷笔下这种“孤”到奇绝的意境,实际上是画家暮年孤独心境的真实写照,也包含了画家对一生孤独命运的深邃思考……中国文人正是以笔墨写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宣泄着对人生命运的抗争与情感困惑,在困顿中坚守,在失望中抗争,在得意时自省,寂寞、孤独又执着。

参考文献:

1.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 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2.周怡.《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智慧—走进书画艺术的境界》.[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8

3.邵明珍.《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杨苗苗.《中国花鸟画的独特性与文化根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5.侯中淑.《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6.李小勇.《宋元文人墨梅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7. 彭哲.《徐渭与花鸟画比较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刘斯奇 戏剧 杂技 电影 理论 成果

2012年盛夏,我的书桌上添加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的刘斯奇的理论新作《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现状扫描》,这也是刘斯奇出版的第四种理论文集。其书的装帧,其封面上刊登的精彩的杂技演出剧照以及我所熟悉的作者的身影,使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这本论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在其序中的一段文字:

“《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现状扫描》是继1992年《生存与美的探求》,2000年《生存与美的再探求》,2006年《电影与人生》之后我的第四种理论文集,从这四种文集的书名便大致可以看到我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足迹走向——从戏剧到电影再到杂技,而这四种文集的自序则记录了我这一生的大致经历及我对人生的体味与感悟。”[1]

瞬间,文字的表达使我感慨万千,它把我带回到那难以忘却的岁月之中,带回到那似乎模糊又似乎清晰的记忆之中。

“在五十年代末我十二岁时,在一种不自觉的自觉意识中,没有征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和老师的意见,独自悄悄地报考了贵州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从此便登上了戏剧舞台,开始了我的事业,也开始了我的人生。

是无知?是早熟?是草率?是果断?是历史的捉弄?还是命该如此?

决定人生的这一步就这样迈出去了,这一迈,就是21年。” [2]

斯奇留在《生存与美的再探求》中的这段文字,便是我与斯奇相识的学友缘起。从那时起,我们在贵州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京剧表演专业学习,共同度过了寒窗五载的学艺时光。1963年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斯奇则随我们班大多数同学一起分配到了贵州省京剧团(现已和原贵阳市京剧团整合为贵州京剧院)。进入剧团后,剧团与学校明显不同的生存环境对斯奇人生走向的影响,亦逐步地显现出来。

因为剧团的基本任务是演出而不是培养,作为一个演员,斯奇感觉自己缺乏那些站在舞台中间的师哥师姐所拥有的那种艺术天赋和条件,对自己表演艺术能力与天赋条件的感知,促使斯奇开始关注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诗词、歌赋、白话、小说,只要能找到的,他都找来看,许多字不认识,便把字典随时带在身边……之后,在剧团老师们的鼓励与带动下,斯奇提笔学写的诸如对口词、快板书一类的小节目得到了排演,同时,还获得参与团里剧本创作和讨论的机会。几年后,斯奇的第一个大型京剧文学本——以红军长征时期遵义会议为背景的《娄山关》脱稿了,接着,又到赤水天然气化工厂生活了一段时间,创作了反映现代工人生活的京剧文学本《赤水情》。

是立身于舞台还是从事戏剧文学创作?当斯奇徘徊于舞台表演与戏剧文学的人生道路岔口的重要时期,一句童言,成为斯奇改变命运的重要选择。

那是在刚结束不久,贵州省京剧团在贵阳市人民剧场演出《霸王别姬》,斯奇在剧中扮演钟离昧,那天,斯奇带着才满5岁的儿子竹安到剧场乐池观看演出,在演出间歇中,斯奇下到乐池来到儿子身边时,儿子带着一脸的稚气用手指着舞台问:“爸爸,你怎么不像妈妈那样站在舞台中间演,怎么老是站在台的两边呢?”原来,小竹安所说的站在舞台中间的妈妈周百穗是贵州省京剧团主演之一,为我的学妹,在剧中饰演主角虞姬。小竹安话音一落,这句无忌的童言却如利剑一般直插斯奇的自尊心,也就在那一瞬间,斯奇心中便暗自决定:改行,一定要改行,决不能让自己只能站在舞台的两边成为儿子永远的记忆。

结束后,斯奇根据电影舞剧《小刀会》改编的京剧《小刀会》投入了排练,在贵阳市河滨剧场连续公演了一个多月,接着,以传统剧目《天雨花》为素材重写的京剧《左维明智断无头案》又推上了舞台。

是命运呼?还是功到自然成?1979年刚结束,贵州省文化厅成立创作室,一纸调令,斯奇便离开了为之奉献了21载青春年华的戏剧舞台,成为贵州省文化厅创作室的一名工作人员。

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要求,迫使斯奇必须加强学习。

1981年,斯奇收到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理论专业招生的通知,便立即报名参加。在成都进考场之前,与原贵州省京剧团改行调到四川的同事吴国建相遇,聊天中,吴国建说:

“戏都没人看了,你还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干什么?”

“正因为戏没人看了,我才想去上海读书,因为我想弄清楚戏为什么没人看。”斯奇很平静地回答道。

这一问一答,显然是朋友之间的坦诚交流,但从另外一种角度则透露出对话双方不同的人生追求。

离蜀返筑不久,斯奇收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发出的录取通知书。

进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是斯奇艺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是在上海戏剧学院的那段学习,奠定了斯奇之后做学问的坚实基础。

我记得斯奇给我讲过他刚进上海戏剧学院时,在课堂上,袁化甘老师在讲课中告诫同学们要真正认识和理解图书馆的功用,袁老师说:“你们将来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能学会怎样进图书馆,就说明没有白进上海戏剧学院。”

也就是从那时起,“学会怎样进图书馆”这句深刻含义的教诲,就几乎成了斯奇学习的座右铭。

在上海戏剧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斯奇的毕业论文、也是他平生的第一篇论文完成了,题目是《从谈民族题材的历史剧创作》,之后,斯奇的这篇毕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戏曲研究》第11辑,并被排在头条的位置。

1983年,斯奇结束了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学习,回到厅创作室后,先后创作、改编了大型戏曲剧本《蹉跎岁月》(贵州省黔剧团演出)、《碧血恨》(贵州省京剧团演出)、《大渡魂》、《古侗传奇》(发表于《贵州剧作》)。

也就在那同时,斯奇的主要精力已经转向了戏剧评论与理论研究的写作。

就在斯奇把主要精力投向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时,1987年,一次来自文艺体制改革的信息,便成为斯奇改变个人的事业与人生走向的强大推动力。

1987年,在一次召开的贵州省文艺体制改革座谈会上,传达了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文件中提出的“双轨制”的改革设想,引发了新一轮文艺体制改革的热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贵州艺术表演团体现状的理论工作者,斯奇的热情被“允许在改革中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号召点燃,并为“双轨制”所具有的探索意义所鼓舞,所激动。

“所谓‘双轨制’,即一部分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全民所有制形式,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主办;一部分由全民所有制转为集体、个体所有制,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民营企业。

在那次浩浩荡荡的改革大潮中,作为当时贵州省文化厅改革试点的重点单位之一,我与三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以贷款10万元的方式组建了贵州省第一个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为经营管理模式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贵州省轻音乐团。

1988年的10万元,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200元出头的我来说,大约相当于我当时月工资40年的总和,虽然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但当时的我们对未来却充满了信心。” [3]

1988年1月,贵州省文化厅(1988)文艺字第[01]号文件批准了由以刘斯奇任团长并组建贵州轻音乐一团(后更名为贵州省轻音乐团)的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紧张、有序的前期筹备,1988年4月14日,贵州省轻音乐团的首场演出,在贵阳市中华北路原市政协礼堂拉开了帷幕。

1988年5月14日,也就是贵州省轻音乐团建团公演“满月”的那天,《贵阳晚报》上刊登了《贵阳晚报》记者穆倍贤的文章:《拓出一条生路来》,文章从一个侧面把贵州省轻音乐团当时的现状与处境以纪实性的文字留给了历史,也留给了后来人。

在之后两年多的日时里,在文艺改革的大潮中,斯奇带领的贵州省轻音乐团以实干所取得的成绩,成了新闻媒体追踪的热点,成为政治家们关怀的对象。

“从1988年4月14日到1990年5月5日这两年零二十一天的时间里,贵州省轻音乐团的足迹遍及了上海、天津及贵州、湖南、浙江、江苏、山东、辽宁、河北、新疆、四川、广西、海南、广东所属的65个市,84个县,58个乡镇,38个厂矿,3个部队,2所学校,演出561场,行程约4万公里,观众达20余万人次,票房收入(含场租)约60余万元,贵州日报、贵阳晚报、上海文化艺术报等省内外13家报纸、刊物、电视台发表了评论文章和演出实况报道,得到了湖南等省市演出管理部门的好评。

……在1989年那极特殊的动荡年代,我们从2月到12月之间从未间断过演出,创造了一次巡回10个月,演出262场的记录。”[4]

正当斯奇及所带团队踌躇满志的时候,1989年夏天的很快地殃及到全国的演出市场。鉴于时局的特殊性,贵州省轻音乐团原已签订的多项演出合同被取消,在一些地方,演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1990年5月5日,贵州省轻音乐团在广州完成了最后一场演出后,斯奇带团回到贵阳。

“在那特殊的历史时刻,出于大局的需要,文艺体制改革的推进减速了,社会办团也因此失去了时髦的光环而成为了一种政治累赘,我们的改革汇报因排不上领导的日程而无人听取,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我所在的创作室党小组也不再收取我的党费……

我知道,我该承受命运对我的磨难。

1990年9月5日,贵州省文化厅签发了‘关于贵州省轻音乐团终止试点的决定’(1990)文艺字第[07]号文件,贵州省轻音乐团的短暂历史以此终结。之后,我们用演出的收入,用我们的工资,用器材的折旧,还清了贷款。再之后,我作为一种资源,被闲置了一年。”[5]

斯奇当年的这个结局,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我无法想象,在那被闲置的一年里,斯奇是怎么度过的。我更无法想象,当初在改革中敢于弄潮的那颗心,被闲置、被遗忘时会有多么的无奈与憋屈,会否流下那伤痛的眼泪……但我知道,这一结局却导致影响了斯奇在步入中年之后,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事业的再次转折。

厄运更能磨练人的意志。

就在斯奇在被闲置的那一年里,他从另一个侧面,从另一个角度又找到并得到了另一种新的收获与慰藉。

“这一年,当是我事业与人生的第三次转折。

在这一年的清闲中,我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有足够的空间调整心态。

偶然的机缘,使我捧起了圣贤的经典,我开始懂得一点‘修’与‘养’,懂得一点‘贪、嗔、痴’,懂得一点‘戒、定、慧’,也懂得了一点‘上善若水’,于是,心平了,气和了,怨恨淡泊了,猜忌远去了。地球不是圆的么?黄河不是经过九道弯才流入大海的么?东边不通走西边,西边堵了转南边,如果四面都无路可走,从地下挤一挤也可向天边走去。

只要自己不抛弃自己,人生就是美丽的。” [6]

是泥土,就会有果实的丰收,是火花,就会迸发出灿烂的光芒。

斯奇对人生和事业的这种不屈,这种执着,像山中的水,像水中的山。

也许,一个人的事业,只有在这种人生的豁达与坚韧中,才能得到依靠,有了这种依靠,人才能笑对挫折,笑对打击;才能笑对今天,笑对明天。

“心犹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两句歌词不就是一种注释?!

1991年,斯奇从贵州省文化厅创作室调到了贵州省文化厅艺术研究室(现贵州省艺术研究院)。早几年就调到省艺术研究室的我也因此与斯奇继当年同学之后而再次有缘成为同事。几年后的实践证明,斯奇的理论研究也因这次工作调动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获得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构成了斯奇学术研究走向的一个转折点。在之后的岁月中,《戏曲研究》、《艺术通讯》、《中国文化报》、《中国京剧》、《杂技与魔术》、《黄河文化论坛》、《艺术研究》、《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当代文艺论坛》、《理论与创作》、《广东艺术》、《戏文》、《大舞台》、《戏剧丛刊》、《新剧作》、《戏剧与电影》、《电影评介》、《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新时代人》、《今日文坛》、《文化广角》、《艺文论丛》、《贵州信息与未来》、《贵州日报》、《贵阳日报》、《宗教》……杂志报刊上都留有斯奇对文化艺术现状的研究与评论文章。

1992年,刘斯奇的第一本戏剧理论文集《生存与美的探求》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文集获贵州省艺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在这本文集中收录的论文,全部都是对戏剧现状、特别是对贵州戏剧现状的研究文章,如:《从谈民族题材的历史剧创作》、《黔剧、贵州花灯审美特征比较》、《关于新兴剧种的历史反思——以黔剧为例》、《对发展贵州戏剧的思考》、《文化的变异与变异的文化——对贵阳市戏剧现象的理论思考》、《走向市场——论戏剧的生存方式》……从文章标题便可以看出斯奇的理论目光所关注的对象及其意义所在。

在这本文集出版之后,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斯奇关注的对象也从之前的戏剧向更为开阔的领域拓展。

1997年,斯奇的论文《关于宗教长期存在的内在条件分析》获国务院宗教事物局、贵州省宗教学会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2000年,斯奇的论文《贵州戏剧演出市场及地方戏剧种发展态势分析》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颁发的第一届“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一等奖。

也就在2000年,斯奇的第二本理论文集《生存与美的再探求》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而艺术,特别是舞台艺术,在今天都面临着一个生存问题。什么样的美才能生存?美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生存与美之间的关系及价值该如何调节和选择?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前一本集子收入的文章,都是关于戏剧研究的,而在这本集子中,戏剧已不再是我关注的唯一了,杂技、舞蹈、服饰、社会文化现象……都已进入我的视线之中,这个现象折射出我的追求与人生已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7]

这段留在《生存与美的再探求》中的文字,从中透露出斯奇在那个历史时期中的理论追求与走向,也是对斯奇从1992年至2000年之间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次集合。文集收录了《的艺术个性及其意义》、《关于杂技的本质特征与审美价值——兼论杂技的英雄意义》、《叙事——杂技主题晚会的美学特征》、《再论走向市场——对戏剧生存现状的理论思考》、《三论走向市场——关于戏剧的商品性》、《戏剧与文化生态环境论——以贵州花灯剧为例》、《舞蹈本体的精彩展示——舞剧观感》、《瑶族服饰研究》、《广场文化的意义及时代特征》等文章,其中对戏剧,包括贵州黔剧、花灯剧所面临的生存境况的研究,文章以详实的材料为论据的依托,进行了有深度的、带战略性的分析与论述。

在《生存与美的再探求》出版之前的1996年,对于斯奇的理论研究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因为从1996年始,斯奇的理论研究已涉足杂技领域,也就从那时起,杂技便成为斯奇理论研究成果的又一块丰收沃土。

“1996年初,时任贵州省杂技家协会的秘书长钟兴义邀请我们贵州省艺术研究所的几位同事撰写杂技论文,参加贵州省杂技家协会组织的全省杂技理论研讨会,目的是为即将举行的1996年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做准备……为此,贵州省杂技家协会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料,其中,包括1995年第四届全国杂技比赛实况的录像。在阅读和观看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我被战士杂技团演出的《银色畅想·女子抖轿子》所吸引,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不时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杂技艺术现状缺乏了解的我,不仅被这个节目中精彩的高难度技巧所征服,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节目中,我看到了超越之前我所看过的杂技节目中所不具备的一种创新、一种美感——一种把技巧与一定的叙事手法相结合的艺术创造,从而使原本只关注技巧的杂技具有了一定的叙事能力。经过对战士杂技团这种创新意识和艺术实践的梳理和思考,我的第一篇杂技论文《〈银色畅想——女子抖轿子〉的艺术个性及其意义》终于得以完成。与此同时,我还撰写了另外一篇题为《关于杂技的本质特征与审美价值——兼论杂技的英雄意义》的文章。” [8]

1996年9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四次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上,斯奇的论文《〈银色畅想——女子抖轿子〉的艺术个性及其意义》获1996年全国杂技理论优秀论文一等奖,(原载《杂技论坛》·华文出版社·2000年)

《关于杂技的本质特征与审美价值——兼论杂技的英雄意义》获1996年全国杂技理论优秀论文二等奖。(原载《贵州省优秀杂技论文选·1992—1996》黔新书97准字094号)

1997年10月,在第五次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上,斯奇的论文《杂技演员儿童时期知识的均衡教育与杂技的可持续发展》获1997年全国杂技理论优秀论文二等奖。(原载《杂技论坛》·华文出版社·2000年)

1998年11月,在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上,斯奇的论文《杂技演出市场分析》获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一届理论奖一等奖。(原载《杂技论坛》·华文出版社·2000年)

1999年10月,在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上,斯奇的论文《杂技与市场经济的思考》获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二届理论奖三等奖。(原载《杂技论坛》·华文出版社·2000年)

2000年11月,在北京中国文联举行的理论研讨会上,斯奇的论文《叙事——主题杂技晚会的美学特征——兼论沈阳杂技团的艺术成就》获2000年度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原载《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中国文联2000年度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斯奇的论文《历史性的跨越——从二十余年的艺术实践看杂技的发展趋势》获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三届理论奖二等奖,获中国文联2001年度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原载《理论与创作》2001年5期)

在2003年,在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上,斯奇的论文《从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看杂技创作的发展趋势》获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四届理论奖三等奖。(原载《2004年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2004年10月14日,贵州省文化厅收到文化部司局函件艺杂函(2004)[23]号《文化部在西安举办西部杂技编导培训班的通知》,在通知中,邀请斯奇为文化部艺术司举办的杂技编导培训班做《关于杂技创新及其发展趋势》的专题学术讲座。

2005年,中国文联聘任斯奇为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五届理论奖评委。

2007年,斯奇的论文《从杂技节目标题看杂技艺术观念的发展与变化》获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获贵州省文联2007年度优秀作品奖。(原载《繁荣文艺评论·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2008年,斯奇的论文《杂技剧的艺术价值及其历史意义》收录在贵州省文联出版的《坚守与跨越丛书· 》第一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面对这些记录着斯奇在杂技理论研究方面所获得的证书和奖状时,一种仰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斯奇以坚忍不拔之志,不懈怠,不气馁,以自己的成就书写着自己。我深以有这位志向高远,耐得清贫且不甘寂寞的老同学、好同事而荣幸。

之所以说斯奇不甘寂寞,是因为斯奇在倾心关注杂技的同时,还把电影也纳入了他的理论视界以内,他不仅在杂技方面有所收获,同时在电影方面也收获颇丰。

而斯奇结缘于电影,则完全出于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这个偶然的机缘及其之后斯奇在电影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在龙源期刊网(http://)记者蔡凛立2008年10月21日对刘斯奇的采访:《电影评介》社长、主编刘斯奇访谈录——《纳百家之言·表百家之意·呈百家之心》中有详实记载。其中有关于斯奇与《电影评介》结缘的起因则记录在“访谈录”的一段文字当中:

“1999年下半年,在参与策划贵州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型庆典晚会的期间,我们一行主创人员到昆明世博园考察,在园内参观途中小坐时,我与省文化厅主管社会文化的领导闲谈的话题无意中转到了《电影评介》当时的处境,我建议《电影评介》是否可以参考其它一些兄弟刊物的做法,与有能力、有实力的民营公司合作,说不定也能像其它刊物一样改变当时的艰难困境。没想到那短短几分钟的交谈,竟成了我与《电影评介》携手的缘起时刻。就在那一年秋高气爽之际,我和《电影评介》一起走出大山,来到充满着改革梦想的天堂——深圳,由此开始了我与《电影评介》、与电影的一段情缘。

10年来,我与《电影评介》一起开怀,一起流泪,一起沮丧,一起欢乐。而这一切,都以电影为连接点。再回首品味这10年的种种经历及其与《电影评介》和电影的缘分,感觉似梦,如梦,非梦,非非梦。” [9]

1999年9月16日,斯奇带着一个装满稿件的拉杆箱,从贵阳只身来到充满着改革梦想的天堂——深圳,面对深圳体育馆和远处笔架山的南天大厦五楼的一间出租屋,便是刘斯奇在深圳的落脚点。与《电影评介》合作的伙伴是深圳×××电子有限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工作和适应与调整,在1999年10月,改版后的《电影评介》1999年第4期·总第220期出版了,斯奇留在刊物开篇的“告读者”便是对当时历史的一种记录。

“告读者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十月,我们杂志社全体同仁精心制作的新版《电影评介》(总第220期)问世了,我们以它作为向祖国华诞的献礼。

出刊219期,跨度20年,这就是《电影评介》的生命标志。

在这不平凡的20年历程中,《电影评介》曾经拥有过辉煌:

发行量曾达52万册;

曾创办第一家电影知识刊授班;

曾被评为全国影评工作先进集体;

曾受全国电影工作会议表彰;

曾获贵州省报刊整体设计奖、印刷质量奖;

曾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社科期刊;

曾发表影视评论万余篇……

然而,过去的辉煌只意味着过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迎着初升的太阳,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了,文化的多元在蓬勃发展,社会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断翻新,市场竞争在加剧……

要想生存,要想发展,要想再创辉煌,只有和社会潮流同步,只有不断创新,只有不断超越自己。

面对市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新版《电影评介》。

新版《电影评介》,将突出电影艺术的视觉审美特点,加大电影静态画面的容量,提高画面的艺术欣赏价值,以增强刊物的直观可视效果,使刊物更具美感,也更加平民化;

新版《电影评介》在内容策划上,在版式设计上,在印刷装帧上,都将与社会的时尚潮流同步;

新版《电影评介》将把每一个影迷、每一位读者视为自己的知心朋友,竭诚为大家着想、代言;

新版《电影评介》将以自己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这些目标,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从现在起,它已经成为我们的实际行动。

新版《电影评介》,便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面目一新的《电影评介》立即获得了读者、作者、以及主管部门、报刊管理机构等所有层面的赞扬与肯定,漫步深圳街头,随处都能看到《电影评介》的身影。

到2000年下半年,《电影评介》的发行量便从之前的不足2000份增至25000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发行量增加了约12倍,喜人的形势让斯奇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2001年,《电影评介》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好)双效期刊称号,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期刊展。

2002年,《电影评介》作为贵州省期刊的唯一代表,参加在台北市举办的大陆期刊展。

2004年,《电影评介》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在深圳的那段时期中,《电影评介》获得读者与报刊管理部门好评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发表在《电影评介》上斯奇与69位读者的往来信件。

“自我接手《电影评介》之始,就开设了‘读者来信’这个栏目,初衷是为读者与编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随着日时的推进,编读之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也与日俱增。从对《电影评介》的读后评价,到对评论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从对电影现状的分析,到对理论环境的建设,从对电影的追求而展开的人生选择,到因电影而引发的生命追问……感性的、理性的,个人的、社会的,理想的、现实的,成功的、挫折的……都在‘读者来信’中率性而坦荡地呈现出来。其中,佳木斯大学马岩,云南Kain,济南大学张悦,成都元力,洪江市谢寒,四川师范大学唐吟诗,山东艺术学院刘强,上海唐海东,山东艺术学院白夜逃亡,四川音乐学院魏均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张贤雷,延安韩文明,内江师范学院汤彩燕,德州学院孙良文,无锡企培中心齐玲,贵州省独山县本寨乡拉芒中心小学胡丽等读者的来信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字,上千字,但蕴涵在其中的酸甜苦辣及其人生感慨,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思绪万千,感慨无限。在那些往来信件中,电影,早已越过娱乐消闲的层面,成为精神与生命的连接中枢,这些信件也因此而成为永恒的人生记忆。

当初与所有读者的信件往来,包括相当部分没有在刊物上发表的往来信件,都是随机的、即兴的、个别的,因为每位读者的来信都有着自己的角度与内容,回信也自然与来信相对应,这些信件的生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其他朋友之间的信件往来没有区别。可是,当今天把这些信件汇集在一起的时候,当初这些零散的信件便因这种集合而具有了一种新的整体的质,它们从一种角度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成为了《电影评介》在信件往来时期的历史记录。当把这些往来信件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时,从中不仅可以看到《电影评介》在那几年间的成长历程,看到《电影评介》的人文价值和意义,同时还可以看到《电影评介》读者群、作者群的大体结构,看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对理想的巨大影响力;在那些往来信件中,不仅可以看到温馨的人情、人心,也可以看到美丽的人格、人性。” [11]

斯奇在《电影评介》开设的“读者来信”这个栏目,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了出版管理部门的较高评价。2003年第3期《贵州报刊审读》刊登了一篇对《电影评介》“读者来信”栏目的评论文章,标题为:

“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电影评介》办‘读者来信’栏目的做法与众不同。

总览近期及过往刊物中的这个栏目,发现有如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适时选发有代表性、有个性的读者来信,并较为详细完整地保留了来信读者的主要观点、情感甚至语气,体现了对读者来信的真正重视……二是对所刊发的每一封来信,编者均以朋友谈心的方式、热情认真的态度,详尽地刊发署名回信,把握导向,共商问题,循循善诱,情理并重,平等情切,体现了对读者的真正尊重……三是将‘读者来信’栏目以整版篇幅置于该刊正文的第一个版面上,籍以突出该刊‘群众影评’的群众性特色,可见编者对此栏目的良苦用心……更为难得的是该刊对‘读者来信’栏目的这种做法,已经坚持了很长时期。这种做法,大受该刊读者的欢迎。这是可以从读者来信的字里行间感受得到的。这也是该刊日益受到读者青睐的原因之一。”

当我阅读发表在《电影评介》上斯奇与69位读者的往来信件时,信件中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给了我一种特别的感动,因为这些当初不经意的往来信件真实的记录了一个时代中一群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与心声。

就在那段时间里,既是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专业素质的使然,斯奇也成了一个影迷。在深圳的那几年间,不管是电影院公映的,还是街头店铺的影碟,只要是新的影片,斯奇都会想法设法的观看,电影那无所不能的光影世界,把人类所有的梦想都给予了直观且逼真的形象表现,光影世界中所塑造的那些人,所叙述的那些事,便留驻在斯奇的心间与思绪中而无法排解,既是出于专业的惯性,也是出于电影与人生对斯奇的触动,于是,从《——关于“侠”与“人”的叙说》到《——欲望的世界》,从《——用艺术记住历史》到《——自由·终极的旗帜》,从《的文化意义》到《——此岸与彼岸间的徘徊》,从《留给我的……》到《——荒唐时代的文明足迹》……四年间,前后83篇对电影的评论文章便跃然于《电影评介》之中。

“文章是对电影的评论,但在评论电影的同时,却在有意无意间流露着自己的观念倾向、自己的价值判断、自己的人生反观、自己的情感历程。因为电影讲述的就是我们的人生,当要对电影中的人生进行理性梳理时,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就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自己的审美价值倾向,也因此,那些文章在评论电影中的人和事的时候,客观上就或多或少的留下了自己的人生及其选择的印迹。” [12]

斯奇留在《电影与人生》中的这段文字虽然是个人的一种心得与体会,但从另一个角度则透露出艺术与人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就这我构思这篇阅读心得的过程中,在有意无意中记下了斯奇四种理论著作的容量:

199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与美的探求》计186千字;

200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与美的再探求》计270千字;

200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电影与人生》计671千字;

201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现状扫描》计162千字。

这四种文集总共约近130万字,这个数字彰明较著地证明着斯奇在文艺理论研究方面所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

除了在理论方面的辛勤耕耘之外,斯奇还参与策划并执笔创作了以下大型文艺晚会:

1998年,中国·贵州民族风情狂欢节开幕式大型民族风情表演;

1998年,庆祝贵阳新机场通航大型文艺演出《飞向蓝天》;

1999年,贵州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型文艺演出《黔山放歌》;

2005年,贵州省纪念遵义会议七十周年大型主题文艺晚会《遵义会议颂》;

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开幕式大型民族歌舞《走近黄果树大瀑布》;

2005年,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

2008年,贵州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岁月如歌》;

2012年,贵州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大型文艺晚会《磅礴乌蒙》。

以上这些大型文艺晚会的创作和演出,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斯奇艺术修养的多侧面,同时也加深了我对这位老同学的理解和认识。

斯奇1999年9月接手《电影评介》时,刊物是双月刊,刊物内页为44;2000年1月,《电影评介》改为月刊,内页增加至68;2003年1月,刊物内页增加至112;2006年1月,《电影评介》改为半月刊,内页112。从1999年第4期·总第220期开始,截止到2013年第2期·总第463期为止,在这前后跨越十四个年头的岁月里,斯奇作为《电影评介》的主编,负责编辑、出版了243期《电影评介》,也许,这243期《电影评介》的编辑、出版、发行,才是斯奇对社会、对读者、对作者最重要的贡献。

“我知道我对电影是门外汉,但我会以平平常常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兢兢业业做学问的人生态度做好我该做的一切。

人生是不可马虎的。事业也是不可马虎的。

我崇尚: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且这每一天的钟都要撞得有质有量,有韵有味。

因为我知道,不仅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且现在心也同样不可得。

无住。精进。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人生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3]

借斯奇留在《生存与美的再探求》中的这段文字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语吧。因为这段文字既可以视为是斯奇安身立命的根基,也可以理解为斯奇之所以能在事业上获得不竭动力的源泉!

注释

[1] [3] [8]《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现状扫描》,刘斯奇著。

[2] [5] [6] [7] [11] [13]《生存与美的再探求》刘斯奇著。

[4]《1990年贵州省专业艺术资料汇编》

[9]龙源期刊网http:///

[10] 《电影评介》1999年第4期

[11] [12]《电影与人生》刘斯奇著。

作者简介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4篇

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荀子对乐的功用,自然有个人人格修养的意义。但他主要就政治教化而言。《礼记,礼运》“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也主要强调教化的政治内涵。儒家认为性情是人生命中一股强大的力量,不能仅靠治之于外的礼的约束,需要雅颂之声的功用,以对性情加以疏导,转化。当然,儒家的这种通过美而实现的人的内在提升,使得中国的古典音乐走向了本文的论题主旨,即雅化的性格,音乐的雅化与政治的联姻本身在出发点上无可非议,个人关联美好生活的内在修养与完美人格上升到国家次序的和谐合理,本也不相矛盾。然而,任何艺术与政治的结合都是危险的,政治的庸俗化必将带来艺术的庸俗化。不得不说,随着专制一统的政治需要了艺术自然发展的空间层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艺术的独立性格,但即便如此。儒家音乐思想最终理想是“仁”的概念,如果能通过音乐实现仁政,那也只不过是在最高理想之下顺手牵羊。当然,这不在本论文讨论之列。本论文讨论的是中国古典音乐雅化之后怎样迅速地走向衰落,古典音乐的衰落与雅化的这一路线是什么关系,或者说为什么雅化造成了古典音乐的过早衰落。首先,古典音乐与人的自身内在修养紧密相关,徐复观教授认为,孔门为人生而艺术,极其究竟,亦可融艺术于人生,寻到孔颜乐处,但这并不是一般人用得上的功夫,同时人格完成的直接通路也无须一定取之于乐,一个儒者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孔门音乐的复兴。徐氏在这里也讲到中国古代音乐衰落的原因之一。此外,徐氏还讲了古代音乐衰落的而原因之二,其理由即古代音乐植根于人性,而把人的感情向上提,向内收,所以雅乐的性格主“静”。静的艺术性只有在人生修养当中,直到人欲去而天理天机活泼的时候,才能加以领受,在一般人听来,它不是普通所要求的官能的,而只是单纯枯淡。若不能了解孔门音乐艺术中的美中之善,则不能欣赏其艺术中的善中之美,再加之中国缺乏如西方五线谱之类的乐谱对古典音乐作有效的记录,于是古乐式微。综观徐氏的观点,总的说来是孔门为人生而艺术,对音乐的立意过高、过于雅化。即为阳春白雪之作,导致曲高和寡。结合中国传统的诗、词、曲、文、赋、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纳入了儒家道统之内,即用本文所讲的通过内修的道路实现政治教化,从而在政治之上最终实现自身的内在超越。比如诗的言志观,哀而不淫乐而不伤的诗学观及其担当文以载道的宏大叙事观:又如书法绘画与人品人格修养结合在一起,非其人则不贵等等观点,都统一构建于儒家道统统摄之下。儒家的这条路线就像苦行僧一样,是要在不自由中实现自由,而不自由的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它需要坚强的毅力与博大的胸怀才能够做到这一标准。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郭声健教授来说,能够一辈子从事音乐教育,是他生命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一件事情。他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音乐教育高度融合,可以为音乐教育付出一切,包括名、利,乃至生命。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对这份职业如此执着和投入,其实理由很简单:当一个人一旦意识到命中注定为此而生时,他就必然会心无旁骛、无比专注,犹如对待自己的终身伴侣。”郭教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有如此高度,绝对不是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他从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艰难的人生思索中获得的真情实感。通过《守望音乐教育》的开篇《让生命融入音乐教育》一文,我们可以读出一个音乐教育专家的“平民情怀”:出生在湖南一个偏远小镇的他,既没有显赫的祖辈音乐基因传承,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熏陶,但他从小就喜爱唱山歌和花鼓戏,还自学了拉二胡、吹竹笛。长大后,他进过地区剧团,上过中等师范学校,教过中小学音乐课,自学过作曲,上电大学习过英语,还曾经幻想当一名作曲家,真正接受正规音乐教育是在读硕、读博期间。所有这些经历,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之处,是他内心深处拥有着一份对音乐的热爱。正是这一份对音乐炽热的爱,让他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表现出无比的勇往直前和义无反顾。

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因故由镇完小调到了乡下中小学任教,使他远离音乐课堂达三年之久。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自学歌曲创作,并陆续在省级音乐刊物发表和在电台录播了几首歌曲作品,于是,他对音乐教育又多了一份眷恋。他经常这样告诫学生:“不与人比较,那叫消极,那就没有进步的动力;但比较并不意味着与人相争,与人争,往往争的是虚荣,争的是一口气,争的是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因为属于自己的利益用不着去争,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地位则是争不来的。”正是由于他对音乐教育充满了爱,对生活充满了正能量,他从音乐教育中获得了无比的快乐,体会到了音乐教育带给他的生命价值。

在《守望音乐教育》一书的附录中,郭声健教授对《艺术教育论》有过专门的解读。郭声健教授作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个专攻艺术教育学方向的教育学博士,较早涉足了艺术教育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艺术教育论》这本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博士论文,提出了“中小学艺术教育为审美教育而存在”、“艺术教学三原则:参与、融合和愉悦”等观点。这些理论的提出,得到了论文答辩会专家的充分肯定:“从若干时间来的理论徘徊中,拔群而出,富有创见,堪称精彩之笔”;“论文逻辑严谨,观点具有新意,结论正确,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艺术教育论》出版后,被确定为“园丁工程”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和部分省市音乐教师的必读教材。

艺术教育规律的掌握、教学原则的提出,是他多年扎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虚心向一线音乐教师学习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经验是教育规律掌握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教育规律可以指导个体实践。郭声健教授着眼于音乐教育中个体实践的每个细节,从细微处入手,从音乐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入手,鼓励教教学“用心”、“入情”,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老师、学生的能动性,发挥音乐课程中“享受音乐”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地享受艺术、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他的理念和指导,让许多一线老师受益,也得到了音乐教育理论界的好评。

“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我做不来,老师们也害怕;空洞无物的夸夸其谈,我不愿做,老师们也反感。那么,唯有与老师们以心交心、以诚相待、平等交流,才是我的唯一选择。”《守望音乐教育》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向人们呈现出当代音乐教育的整体状况。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形色各异、丰富多彩:有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成长为艺术教育专业博导、专家的郭教授本人,有他攻读硕、博期间的导师,有网络上进行教学交流的一线教师,也有他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还有他那位武汉大学测绘专业毕业后继续到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就读的儿子。这些人都与“故事”中的音乐教育有关,他们都在“故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本书的故事直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书中的“故事”,以学术探讨为目的,没有虚构,没有升华,音乐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一个细节,恰好是音乐教育的本真。这些故事中,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身影;既有年轻教师努力追求音乐教育理念的进步、实现人生理想的感人事迹,也有利用音乐教育放弃“教师底线”、赚取学生生活费用的“黑心”老师。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6篇

1《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中需明确的几个关系

《古代文学与人生》涵盖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遗留下的重要的文化财富。在进行《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时,应注重明确以下几个关系:首先,《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应放在为当代文学及当代文化的服务上。教学改革中应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状况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来作为改革总体方向,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古代文学中涉及的积极思想及人生体验的感悟,提高学生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思想内涵,以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升。其次,《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以古代文学背后隐藏的历史及哲学作为改革的聚焦点。文学作品渗透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并反映出了当时的历史及哲学面貌,同时还兼具了较强的艺术审美属性,古代文学也不例外,其背后彰显出了浓烈的时代风貌及意识形态。例如,《孟子》,《论语》中带有较强的时代政治及哲学韵味;唐代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宋代诗词中渗透着众多哲理等。因此,《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聚焦于古代历史及哲学演变,探究古代文学与历史、社会文化、哲学思潮的关联,从而使学生的视角能够从文学作品本身拓展到更多文化层面,使其真正领悟古代文学的内涵价值。第三,《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紧密围绕文学作品这一元素,深挖作品内涵。《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合理确定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教学比重,将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通过让学生感悟阅读众多的古代文学素材,帮助其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干涉影响,以达到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

2《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究

2.1转变教学理念,找准教学重点

《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中,作为教师来讲,应首先转变传统的古代文学的教学理念,明确《古代文学与人生》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消化吸收古代文学作品,达到自身文学素养及整体人文素质能力提升的效果[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以下两方面深化教学质量:首先,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线,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古代文学作品虽然在语言表述,情感表达上较为隐晦艰涩,但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传承基因能够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情绪,教师应为学生开列相应的古代文学阅读书目,并做好相应的阅读辅导,通过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逐步提高其古代文学阅读鉴赏能力。其次,应围绕古代文学名篇,要求学生进行熟读及背诵。古代文学名篇中,往往涉及到较为深层次的人生感悟,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古代文学精髓,因此,教师应通过布置相关的名篇阅读及背诵任务,使学生能够将古代文学精华与自身审美感知及人生领悟相印证。

2.2丰富《古代文学与人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2.1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习效果,《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其在讨论交流中交换彼此的感悟理解。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教师可以向学生设问:此诗具有哪种独特的艺术特征?诗人的心境如何?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可以得出诗歌带有的视听综合性及动静相衬的艺术特点,有助于学生由此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2.2.2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带有视听综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学的效果。《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能够有效消减学生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增大教学信息量,通过视频、图片及动画展示等形式,还可以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古代文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入透彻[3]。例如,张若虚所作《春江花月夜》,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借助视频及音频,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理解其作品内涵和审美意蕴。2.3完善《古代文学与人生》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在《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效果考核上,应注重通过以下方式对其加以完善:第一,将试卷考核及平时课堂考核相结合。可参考古代文学课程试卷成绩60%+平时成绩4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古代文学阅读量、古代文学作品背诵及写作情况等多个方面。第二,转变考核的侧重点。《古代文学与人生》考核应摆脱传统的名字解释、简答等题型设置,转而侧重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悟及审美享受,加大主观题型的比重。第三,将书面测试与口头表述相结合。其中,书面测试既包括试卷考核,又应适度拔高,如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理解,针对某一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小型论文的撰写。口头表述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逻辑思考能力,以求达到《古代文学与人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应突出其课程独特属性,在理顺课程改革涉及到的几个关系的基础上,注重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深化《古代文学与人生》的课程意义和教学效果。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7篇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相关推荐: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8篇

“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仅是生活的规律,还是教育的规律。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教学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般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教学的热情与投入。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所散发的工作热情不是一时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要变为生活需要,是自己终生倾注的事业。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教育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这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一个对教学工作热心的教师,“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因素,而机智肯定之,鼓励之,预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又能补过某些教育上的失误”[1]。教师的教学工作说到底是凭教师的责任感来完成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奉献。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有无私的投入。事实上,那种不愿意花时间备课、画范画、做课件、做教具的美术教师只是在应付教学,这种态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二是教学的严谨与治学。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精通、能讲、善画、会做,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对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讲授知识更不能出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讲的一切知识都是对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师一旦出错,就将危害学生终身。教师若发现自己讲错,就要勇敢地向学生说明或更正,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反而会让学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爱护学生,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貌似“科学”或“先进”的种种诱惑和“胁迫”时,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科研并非是画出几幅好作品入选高层次展览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会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2],也才能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与利用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能力,承担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所以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3],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美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就必须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三、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呼唤教育生活的和谐

人类之所以伟大,在于只有人类能够组成社群,这使人超越了自然性而形成了社会性的本质。具备这一本质后,人已经无法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自然性的衰退使个人简直无法孤独。尤其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人一方面发展了独具个性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至于人类社会强大到足以改造自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生存的高压中显得无比渺小。因此,绝对的自私如今简直是不可能的,当今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生活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同事和善待领导。在这些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只有教师力行和谐教育生活的准则,学生才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被善待的顾客;家长是消费者,他们的权利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而是让教育生活更富有理性。否则,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必然会产生冲突,从而痛楚一生。

总之,现代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换[4],不仅要具备完美的教学态度,而且要有拓展科研的能力及和谐的教育生活关系,并能利用现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

角色内涵要求美术教师在以后的教师职场中索问一生,让自己有绝活并成为学校的“稀缺资源”。教师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而要当作一种事业。为此,可以概括地说,教师应该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任务;其次是了解别人,别人在变,你也得变;再次是把握时空,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教育领域里的唯一。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师角色内涵教学态度科研能力教育生活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内容摘要:高等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经历了从教材理论传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两个阶段,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艺术理论教学必然面临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论与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文献集成阅读体系,增强学术性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导向,从而促进专业学习与创作。

高等艺术院校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有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为《艺术概论》,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养的一次普及,这门课对于理解艺术理论,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这门课程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美术、摄影、影视、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教学创新和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的一些环节。如果单纯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也是第一种模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淡出的原因,围绕教材展开的艺术概论教学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维度;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乃至各省、部级的有些精品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教研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艺术理论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现有的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已经开始出现了某些局限,但是,相关的深化辅助体系尚未完备地建立起来,大量可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分散,我们可以通过汇总、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为教学中又一个有力支撑和补充。因而,在目前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未雨绸缪,在教学学术性上再向前推进一级,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增加新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这也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三维度。

三维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现阶段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上,引入各艺术门类艺术大师的经典文献著作,建设开发教材之外的阅读课本,以指导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与艺术创作实践,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人文素养。这一平台的内容可以包含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影视、戏剧、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实践经验总结,论文、随笔、感想等体裁不拘,构建一个可资阅读和借鉴的书面经验体系,如同一个现身说法的艺术家文库,使学生通过集中阅读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积累与感悟所凝结成的文字,短时间内结合课堂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素养与基调,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感悟艺术与人生的丰富内涵。

这个集成读本体系可以以文献的遴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选择一批文献及时进行教学与反馈,然后再补充更新,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核心文献为主体的人文艺术集成读本。文库的编排收纳按时代序列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围绕三种类别展开,力争内容丰富、涵盖多样。具体来说,第一大构成部分是古典诗、词、文、琴、画论文献的精选、节选,以及白话文译本的选择、构建,然后围绕“意境”“意蕴”有关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谢赫《古画品录》等,例如曹丕论及文字,“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又如嵇康论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嵇康《琴赋》)

第二构成部分,选择近现代的曲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如梅兰芳论艺术、吴冠中论抽象美、傅抱石论中国画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影响角度,我们可以选择戏曲大师梅兰芳的文字举例,“我虽然很早认识白石先生,但跟他学画却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记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里来闲谈,白石先生一见面就说:‘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白石先生笑着说:‘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他的小虫画得那样细致生动,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纸外的样子。但是,他下笔准确的程度是惊人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这段文字选自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面部分章节细致生动地记录了他与陈师曾、金拱北、陈半丁、齐白石等画家的交往与学画的经历。这适合美术类青年学子沉心静气地体会戏曲与国画界的颠峰人物相互促进的往事,深入体会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专业创作。

另外,在同一艺术门类之中,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影响与交融,我们也可举例介绍给学生,“在西方学习了绘画中的结构规律、平面分割的法则,回头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惊讶地发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立足于‘方’的基本构成,其效果端庄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图》以‘弧’为主调,从树木干枝到群山体态,均一统在曲线的颂歌中,构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着墨无多,全凭平面分割之独特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宽阔与开合……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若真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其实是嫡亲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传。”吴冠中以精到的语言、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学子,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中东西方相融,这种毕生的体会,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将会在艺术的思考与创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选择当代艺术批评、电影理论、新媒介理论、艺术设计理论方面有独到体会和个人成就的文选构建,介绍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例如,“当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使者带着他们固有的文化标准来中国选择现代艺术时,中国的‘细腰国际主义者’们由于多年积累了丰厚的‘泛表演’经验,就会坦然说出:‘您需要什么类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来。’足够地暗示了自家手艺的无所不能。换句话说,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们(中国),我就给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当代的一些艺术现象,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中正平稳的教材语言与富有语言特色、剑走偏锋的文献个案配合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又可以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技巧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起到思维与语言技能双向提高的作用。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影音教学与教材教学的两级平台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华构建,随后完成近现代选文的构建,然后完成当代的选文构建及课堂运用。经过完整的教学周期的应用与反馈,最后统筹定稿,成为日后教学的有力辅助文库,并扩大范围推广。虽然目前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仍处于第二阶段的长足发展中,但从长远来看,在深化教学的追求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响。从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论、画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各领域艺术家著作中采撷、精选、过滤和搭配,比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去图书馆课后阅读要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1]许姬传.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口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吴冠中.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艺术与人生论文范文第10篇

1.学习议论文主体段的展开模式。

2.练习写作议论文主体段。

3.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编制“学案”,内容包括议论文主体段的结构模式、品读规范的议论文主体段、需要修改的议论文主体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写出高分甚至满分议论文,应该从写好议论文的主体段开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学生齐读学案上的教学目标。教师板书课题:议论文主体段写作指В

二、检查预习

学生齐读学案上议论文主体段的结构模式:

第1层:论点(提出分论点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第2层:阐释(阐释论点,搭建桥梁)

第3层:论据(事例、道理。吻合论点,典型新颖。事例论据的展开模式:何人何事何效?)

第4层:论证(假设、因果、对比、比喻等。高一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假设论证和因果论证)

①假设论证:如果(不是)……,那么(就没有)……;假如……,那么……

正例反设;反例正设

②因果论证:之所以……,是因为……;正是因为……,才有……

由果溯因,由因求果

第5层:结论(强化论点)

三、写作提升

(一)赏读语段,体会结构(见学案)

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论点)//这则家训教育子弟要有胸怀天下的凌云壮志。(阐释,“凌云壮志”扣“理想”;“胸怀天下”是为“为世界谋”的体现)//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满门皆才俊,小儿子梁思礼尤为出色。在美国学成之后,梁思礼毅然选择回国,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参与中国导弹的研发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论据,梁思礼精忠报国)//白手起家,为国铸剑,无私奉献,风骨铮铮,这与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理想与爱国教育分不开。梁启超曾说过“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正是这种理想与爱国教育,强调个人对于国家的奉献担当让儿子投身于科学研究中,创建起完整坚实的中国航天基业。(因果论证。第一层,道理论证,讲梁启超如何对儿子进行爱国教育;第二层讲教育的效果,回扣论点)//胸怀壮志,心系国家,富于担当,才是一个大写的人。(结论,强化论点)

(二)修改文段,内化能力(见学案)

下面有两个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产生美”为分论点的主体段,它们有什么问题?请诊治并将有问题的地方修改。

1.杏花春雨,油纸伞;黛山翠水,乌篷船。行走在江南的古街小巷,一景一物皆有情,那是跨越了千百年时空的距离而沉淀的经典,让人回味无穷。时间是一条长河,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概,积淀无数动人的瞬间。秦砖汉瓦距离我们那样遥远,但当我们凝视它的时候,正是那千年的距离之美,我们才能与之产生碰撞。滕王阁几度兴废,铸就了现在的辉煌,正是由于这时空的积淀,古老的文化才更显魅力。

修改提示:这个段落有论点吗?有阐释吗?举了几个例子?论证透彻吗?

明确:这个文段很有文采,但是理性不足。没有论点。所举例子为时间沉淀了文化古迹。提炼论点的角度:时间距离何以产生美感?论据比较多,但每一个都没有深刻论证。我们可以选取一个论据,深入分析为什么时间距离能带来美感。

学生修改,展示,品评:

时间距离发酵了历史的韵味。//我们隔着时间的帘幕,静静赏玩滋味悠长的美。(有论点有阐释,时间距离发酵了历史的韵味美;有文采)//杏花春雨,油纸伞;黛山翠水,乌篷船。行走在江南的古街小巷,一景一物皆有情,那是跨越了千百年时空的距离而沉淀的经典,让人回味无穷。//时间是一条长河,有着海纳百川的气概,积淀无数动人的瞬间。我们感觉到的美,除了古迹文物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更多的是我们在聆听时间的足音,在品味时代的意蕴。(采用因果论证,时间距离带来了什么美感)//正是由于时空的积淀,古老的文化才更显魅力。

教师小结:追求规范。议论文主体段首先要有简洁凝练、语言优美的分论点。分论点由中心论点分解出来,分解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阐释就是解释分论点(建议解释关键词或引用诗文警句),为论点和论据搭建桥梁。论据要典型、新颖,两段各用好一例,一段用排例,以求内容丰厚、富于变化。在起步阶段,论证可用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要有分析意识。结论回扣论点,力求掷地有声。

2.都说距离产生美,这不仅是个美学命题,在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距离让情感沉淀蓄积,无论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切亲情,抑或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刻骨思念,都是在遥不可及的空间距离中孕育出美的永恒。同样,在人与人交往中预留合适的距离,是对对方的尊重。无论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原则还是“君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都是给彼此留下心灵的空间,留出选择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留出美的距离。距离使情感更加深沉蕴藉,使人与人之间多出几分自由与潇洒,多出一些远的美感。

修改提示:这个段落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论证透彻吗?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分论点是距离让情感沉淀蓄积,采用道理论据,讲的是亲情、爱情美好,是空间距离孕育出了美感。第二层分论点是在人与人交往中预留合适的距离,是对对方的尊重,采用道理论据,从交友原则、价值追求上讲有适当的距离才有空间和自由。但这两层论证都欠缺力度。可以拆分为两段,把两段的论证加强。

学生修改,展示,品评:

距离产生美,这不仅是个美学命题,在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距离让情感沉淀蓄积。//无论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切亲情,抑或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刻骨思念,//说的都是浓烈醇厚的感情可以跨越时空距离,让心灵距离无限缩小,让相爱的人心心相印,达到“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的效果,就算远在天边,也仿佛近在咫尺。可见,心理距离有时与时空距离不成正比。(采用因果论证,阐述感情深厚的话,心灵可以跨越时空距离,进而得出结论,心理距离有时与时空距离不成正比。)

在人与人交往中预留合适的距离,是对对方的尊重。//无论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原则还是“君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都是给彼此留下心灵的空间,留出选择的余地,留出思想的自由,留出美的距离。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够秉持距离之美美在恰如其分,美在中庸平和。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能够包容和欣赏对方的缺陷,不苛求完美。(由因求果,保持适当的距离能带来什么美感,使论证饱满丰厚)

教师小结:打造亮点。议论文胜在思想的含金量,锤炼思维,力求论证透彻深刻才能写出高分议论文。假设论证,从反面强调观点毋庸置疑。因果论证,推究原因结果,将认识引向深入。对比论证,结论在比较中分明。比喻论证,使说理变得生动。道理论证,增强说服力,使文章更有底蕴。

(三)口头写作,交流展示(200字左右)

作文材料:

在刚刚落幕的两会上,几位颜值高,翻译水准也高的外交部美女翻译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引发了众多的讨论。有的说,既有颜值又有实力才是完美的人生。有的说,颜值不可强求,实力才是硬道理。也有人说,颜值是当今社会一块重要的敲门砖,作用不可小觑,否则整容也不会这么火爆了。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以上讨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立意角度

①既有颜值又有实力才是完美的人生。

②颜值不可强求,实力才是硬道理。

③颜值是当今社会一块重要的敲门砖,作用不可小觑。

2.讨论探究

①颜值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颜值又有什么短板?②你能用哪些例子佐证实力才是硬道理?③明知实力是制胜法宝,为什么我们还是过度强调颜值?社会原因有哪些?个人原因又有哪些?

学生在探求原因时需要老师引导。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3.社会原因

①世态浮躁肤浅:这是一个快节奏的“读脸”时代,审美品位肤浅,心态浮躁。

②媒体错误引导:媒体频频推出高颜值明星真人秀节目,树立颜值高就容易成功的价值观,对过度追求颜值推波助澜。

③商业机构蒙蔽:非法整容机构大肆宣传,引无数民众竞入彀。

4.个人原因

①急功近利,不愿吃苦:颜值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年轻人想走捷径,不愿吃苦去打造实力,企图通过颜值取胜,以至于把颜值当作行走社会的万能钥匙。

②取悦他人,不太自信:过于关注外表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忽略提高内功。

③认识偏差,虚荣作祟:应该端正对美的认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臭美之心,适可而止。美应该由内而外,实力提升了,会无形中提升颜值。以为颜值就是一切,实际上是推崇表面的浮华。

5.口头作文

小组①:颜值诚可贵,实力价更高。颜值必然败给岁月,实力却历久弥坚。当颜值渐行渐远,当青春其黄而陨,不必悲伤亦不必嗟怨,静心笃行,提升实力吧。因为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君不见,我国前副外长傅莹女士年逾花甲,没有倾国倾城之色,却舌战群雄,柔中带刚,替中国发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尽展大国风范。是什么造就了她卓越的头脑与智慧,是什么打造了她非凡的风度与气质?是实力!拥有实力才能由内而外点亮你的颜值。如果说人生是一场向美而生的修行,那么与其不断武装自己的外表,倒不如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小组②:提高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见证人生更美的风景。颜值固然是通行证,但实力才是试金石。很多人之所以片面追求颜值,是因为提升实力需要花费更高的代价,而颜值却可以依靠技术手段来改良。实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也是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打造实力的原因。提升实力,需要你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你有乐享孤独的智慧和勇气。居里夫人有高颜值,却凭借实力成为物理学界一座永恒的丰碑,她失去了靓丽的颜值,却获得了跨越百年的美丽。颜值,我所欲也;实力,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时,我要坚决捍卫实力!

小组③:看重实力力千钧,只重颜值值几何?再靓的颜值也只是昙花一现,如过眼云烟,只有实力之花才常开不败。霍金身体畸形,肌肉严重萎缩,但这阻挡不了他探寻宇宙的步伐,他提出了“黑洞”这一设想,让物理界的人才大吃一@,从而奠定了霍金的地位。霍金没有潘安宋玉的颜值,却凭借实力成为物理领域中的巨擘。如果他没有过人的实力和过硬的知识,又怎会摘取“现代物理之父”的桂冠?实力宛如一颗沙砾中的珍珠,看起来或许并不起眼,却能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议论文主体段的展开模式,针对大家在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指导,又引入当下热点材料,全班探究交流并进行了议论文主体段的口头写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同学们厚积薄发,打造出更多的佳作。谢谢。

上一篇:美术与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艺术与社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