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7 16:16:11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范文第1篇

湘楚艺术的创造、以象生造型,不是自然界事物的客观模仿,多采用夸张变形、复合形象构成超现实组合,以表现超自然的力量。

楚地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巫术宗教的信奉、图腾崇拜的遗风,楚人尊凤而贱虎,在楚艺术中凤永远是主角。楚墓中常见的虎应鸟架鼓。鼓架以凤、虎为造型,虎混沌敦厚,匍匐负重,凤高大俊拔,引吭高歌;虎鸟对比,见出凤鸟的图腾意义。凤的造型夸张、整合,绝非自然界客观模仿,造型无中生有,分解、异化和重组,设计语言独具特色,显现出楚人在艺术发端时期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和观察力。“集壮、美、奇于一身”正是楚文化鼎盛期的象征,其创造意匠不在表现某个具体动物,而在表现由若干生命力喷发的动物所映照出的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楚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图腾的崇拜,使造型夸张奇特,并开始趋向抽象化、符号化。

从自然形象中提炼,通过楚人的悟化、抽象为符号,具有深刻而特定的内涵,然而符号一旦普及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便会渐渐淡化为一股图案而失去其特殊意义。楚文化研究者认为“凤”为飞鹰,飞鹰是凤的别种,楚人视之为风神。人的精魄要登天,需有风神相助,方能高飞运行。在《离骚》中,屈原假象自己作巡天之夜游,有句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月神望舒在前面照明,风神飞廉在后面助力,这就可以一路顺风了。把飞廉做成木雕像,置于墓中,可以引导死者之魂到天界去。湘楚符号象征性也是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现代平面设计在今天信息化时代,中国平面设计师的思维空间反而更加迷惑,思维定势局限于几何形的圈圈、点点。对前人简单的模仿、借用。从楚人对造型的设计手法来看,无中生有,是使现代平面设计师思维驰骋的翅膀,只有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不被今天科技成果所证实知识惯性引导,平面设计师才能创造出更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二、用色大胆而强烈在纹样中产生流动

楚人尚赤,源自远古的图腾观念-对火神祝融的崇拜,赤为火的颜色,象征南方,系生命之色,而黑色则是指北方,红黑二色有阴阳调和之意,在战国漆器艺术中,以红黑色的对比为主要基调,加敷以黄、褐、白、绿、蓝、金、银诸色,深邃悠远又缤纷灿烂,色彩对比强烈。图案色彩不受程式的约束,注重大的色彩快面的对比,更加装饰化、理想化。楚人对色彩的敏感,对今天平面设计师从色彩上创造平面的独特性上是有所启迪的。

色彩对平面设计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就像柯达胶卷的黄,富士胶卷的绿,从视觉冲击力上色彩给消费者第一印象,在超市销售环境中,强烈的色彩冲击力是打动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从湘楚艺术中对色彩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湘楚艺术感人的法宝,色彩的风格化、标识化和今天现代平面设计的销售要求不谋而合。黑、红两色的华贵,再配以金、银,可以想见湘楚艺术的配色高贵中又见诡秘了。再配以黄、褐、白、绿、蓝点缀其间,使其华贵中又显生机。

湘楚艺术中的图形纹样的设计和组合为现代平面设计中版式设计带来了灵感。平面设计在今天,消费者要求日趋人性化、个性化的时代,湘楚艺术中的图形组织方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进行再创造,细密的描绘手法对主体事物的烘托,都为今天平面设计师提供了美好的创造典范。

三、结语

湘楚文化是奔放的、浪漫的、真情四溢的。站在湘楚艺术面前,我们往往惊叹楚人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惊叹楚人神秘的宇宙苍穹意识,惊叹只有遨游的心灵才能创造出来的图像。湘楚纹饰图样拥有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水准,具有极高的设计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对其艺术形态的解析,对湘楚文化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从创造手法、创造思维上将会给现代平面设计师提供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燕.论楚国漆器艺术的成就及其成因[J].美术与设计.2004(2):29页.

[2]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J].装饰,北京,2004(6):21页

论文关键词:湘楚艺术现代平面设计启迪

艺术文化范文第2篇

首场拍卖后,保利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五个多亿的成交量,也留给了人们一个津津乐道讨论的话题:保利文化品牌的价值无穷。

“尊重艺术、尊重拍卖”又成了今春保利的一个新话题,这也是一个行业话题,李达有一种使命感,用自己的行动游走在传承艺术的大道上――

采访手记:长期以来,记者见到的多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市场成交数据,已经习惯了用数学符号描述艺术品市场,但是当走入李达女士带有书香味的办公室里,听着她娓娓讲述艺术品征集和拍卖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从头至尾,记者一直沉浸在一种深深的感动之中,早已忘记了此次采访的初衷,现将这些故事道出,与读者共飨。

人、故事、艺术品

关于艺术品,李达女士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件物品之所以能被称为艺术品,是因为它有着一段故事,一段与藏家有着莫大关系的经历。艺术品本身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粹,有了这些人,有了这些故事,也就有了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而这个过程中的种种,也就传承了文化。

当一个藏家把自己花多年心血收藏的艺术品转给别人时,内心不但要承受割爱的巨大痛苦,还会担心新的藏家会不会像自己一样热爱艺术,一样尊重艺术,如果新的藏家认识不够,对原来藏家、对艺术品本身都是一种伤害。所以,作为拍卖公司,不仅仅是将艺术品征集回来,然后卖出去这么简单,还要承担培育、传导、教育市场的功能,帮每一件艺术品找到自己最好的归宿。这样,藏家才会相信拍卖公司,才会放心把自己的藏品交给拍卖公司,国际上知名的拍卖公司如佳士得、苏富比,很多藏家都是连续几代人和他们打交道,国内的公司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因为,对艺术品的热爱和传承是从事这个行业的根本,这样公司才能走得长远。我们希望,当一个藏家购得艺术品后,他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会大于他在金钱上的花费,而且能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把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这样,我们就成功了。

默默无闻的先辈

在拍卖公司出现之前,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画廊、文化经纪人,他们这代人,历尽辛苦地去考察画家,一个一个,一本一本地出书宣传,但是他们没有或者很少获益,他们的工作大都为艺术品的发展做了铺路石。郭先生就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一位,虽然当时也有不少负面评论,但在中国艺术品最低潮的时候,是他把所有的钱拿出来给画家办画展,做了很多的市场的推动工作。那时候艺术品几乎没有市场,他所做的工作几乎全是铺路石。类似的还有新加坡的蔡老先生,现代一些有潜力的画家,包括岳敏君、王广义等,老一辈的如陆俨少、李可染、朱屺瞻、刘海粟等。蔡老先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现在,他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但他苦心经营的画廊还是在坚持不断推出新的画家,这些人很值得尊敬,他们才是热爱艺术的人。

艺术有价亦无价

当记者提到艺术品的价格问题时,李达女士认为,我们不应关注艺术品的价格,而应关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是它本身对人类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收藏艺术品是为了传承文化。

艺术品的价值是永远存在的,在创作之初就有了,一件艺术品是否有价值,一个画家是否是一个伟大的画家,是要看他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是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多大的作用。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具有非常大的艺术魅力,当它出现时,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激动,都想将之收入囊中,艺术品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很多藏家一见到自己喜欢的就两眼放光,这就是艺术品自身散发的魅力。在保利的拍卖会上,有位藏家用大概3000多万元,购买了10幅优秀的画作,而当优秀再次出现,他还是抑制不住想要购买,当然这只是体现在个人身上。如果将艺术品的魅力放大体现在国家角度,就更能体现文化的魅力,如前段时间法国艺术品在中国展览期间,一名乡村教师带着他贫穷的学生,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就是为了到北京来看画展,亲自看看《吹笛的男孩》,而这幅画只是法国一家不起眼的博物馆收藏的,可见文化的魅力是多么的强大。

人类在物质上满足到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会出现精神方面的追求,开始注重:文化需求,注重精神享受。一位藏家这样说过,“吃得再好,就算每顿饭吃山珍海味,也就一日三餐,也能吃腻了;住得再好,住再大的房子,也仅仅用一张床的位置休息,房子太大自己就成了看房人了。”这也恰恰说明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就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才会快乐,而艺术品就能满足人们在这方面的需要,收藏就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有些人只要自己喜欢,不管花多大价钱都愿意购买。

潜心收藏、功德无量

李达女士给记者提到自己遇到的一位新加坡藏家,这位藏家几十年来一直在收藏中国艺术品,从最初的每幅画1000元钱开始,到现在一些画已经超过100多万元了,他还是在收藏,他把当初花低价买进的书画返还给市场,把所赚得的钱又投入了新的艺术品收藏中,一点也不乱用,他说:“这些钱是收藏艺术品的回报,我还要把这些钱回报给艺术品市场。”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喜欢中国艺术,对艺术品的热爱,对艺术品的付出,着实让记者感动不已。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买家,他们本身不懂得欣赏画,没有从内心深处欣赏艺术品,只是为了投资,他们买到艺术品几乎不看一眼,就放入仓库,等着升值,春拍中花10万元买的画,在秋拍中就拿出来,就想卖到50万甚至100万元,这使得艺术品市场出现一些混乱现象,这种现状可能会让人感到痛心,细细思量之下,其实很好解释,这是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刚刚经过动荡年代的艺术品市场是没有办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刚刚处于学走步阶段,经过“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金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被淘汰,拍卖公司也是如此。而真正坚持下来的,都是对艺术品心存感念的,真正服务于艺术的人,只有经过整合,调整、淘汰,市场才会稳定、成熟,法律、制度也会不断修改完善,才会达到成熟。

艺术属于真正热爱它的人

李达女士告诉记者,有一次去画廊,在短短的半小时这家画廊成交了70多万元的画,她给记者讲述了一件最令她难忘也最令记者感动的一件事。有一位老太太看中了石齐的一幅画,不由赞不绝口,“这幅画真是漂亮,真是好画啊!”她询问价格,画廊经理说是8万元,最少也得7.5万元,老太太说到:“这真是幅好画,不过能不能再便宜一点。”也许是看到了老太太的恋恋不舍,被老太太的痴迷所感动,画廊经理问她买画做什么用,老太太解释到:“我刚刚搬了新房,现在要装饰房子,可是不想买什么印刷品、商品画之类的东西,只是想买一幅真正的画作,现在看中了石齐的画,很喜欢,我想把它放在客厅里,我真是喜欢这幅画。”最后,画廊经理同意以7万元卖给她,并告诉她,如果有一天不喜欢这幅画了或是看中其他画,可以随时退或者换成别的画作,但老太太说不会退的,她就是喜欢。

“只是喜欢”,记者的神经再一次被触动,这说明中国的老百姓,开始真正懂得欣赏艺术,开始对美有了真正的需求,他们想把真正的艺术品搬回家,这更让记者坚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尊重拍卖、尊重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里很讲究诚信,从事艺术品行业更是如此。有时候,一些买家举了牌,最后说是不想要了,可以赔偿拍卖公司的损失,但李达女士认为,我们拍卖公司不要赔偿,我们受了损失倒没什么,但这种行为却伤害了委托方,是对原来藏家、对拍卖、对艺术的不尊重,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拍卖公司仅仅是一个平台,让买家卖家在这个平台上公平地、公开地交流,我们应该对艺术品、对藏家负责,不要随意地伤害他们。我们知道,国际上大多买家把每一次举牌都看得很重,举牌成功就意味着签订合约,签约了就要履行,这也是与国内一些买家的心态有关系的,在国际上,一般买家都会使用他资产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来收藏;但是在国内,一些买家,他有1000万元的资产,却敢用2000万元或者3000万元的价格来买,这难免就产生违约,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丢失了内心最珍贵的诚信。

保护艺术、传承文化

记者提及了保利集团收藏圆明园国宝之事,李达女士表示,一个人赚了钱,要想着光宗耀祖,一个企业赚了钱,也要想着自己的祖国,要想着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应该为国家做一些贡献,保利出于保护文化收藏这些国宝,在博物馆里展出,这只是开始。这种模式会发展下去,所有的企业发展好了,都应该为保护民族文化做出一些努力。因为国家收入毕竟有限,在国际上很多地方,都有完整的捐献体系,企业出钱购买艺术品,然后捐献给国家,保利自己出钱为国家收回国宝也是如此。有一次在新加坡征集藏品的时候,当别人给当地一个大藏家介绍说,这是收藏圆明园国宝的保利来征集拍品时,那位大藏家很爽快地把自己多年的珍藏拿出来。藏家认为,一个有热爱祖国、对保护祖国文物有责任心的公司,是值得信赖的。

还有一些可敬的人,比如在国外有一些人常年在收集唐卡等民族艺术品,他们只是想保护民族艺术,将民族文化好好地传承下去。

中国一直有优良的传统文化,但是经过近代100多年的战乱,再加上建国后“”,这些文化几乎被批驳得体无完肤。尤其是期间,中国文化遭受了颠覆性的破坏,中国文人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迫害,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士可杀、不可辱”,很多文人不堪受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使得中国文化出现断层。幸运的是,现在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这点,政府已经开始将建立和谐的社会提上日程,加大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大对艺术创作的支持,作为艺术行业的一员,保利更有责任加大对艺术的宣传、推广和保护,用艺术语言来传承文化。

艺术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紫砂;曼生;交流;合作;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92-2

紫砂素有“五色土”、“富贵土”之称,是产于中国陶都宜兴的天然稀有矿土。因其良好的透气性、可塑性及冷热急变性,成为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良具,并以其古朴雅致的风格,浓厚的文化属性,加上艺师出神入化的技法,自古就成为文人雅士竟相收藏的珍品。更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瑰宝”、“红色瓷口”,进而在国内外的大型博览会上斩金夺银,屡获殊荣。

紫砂壶,作为一种日常泡茶用具,自问世以来,不断地师化自然,经年累月,由于工艺技法的提高,其特性渐渐凸显。随着传统文化的渗入,艺术理念的更新,逐步发展形成了一门广为世人赞誉的紫砂艺术文化。

“艺术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宜兴紫砂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从历史来看,不少著名的文化人、诗人、学者、书画家、名人、官臣、幕僚、士绅曾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的创作,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其中之杰出者不胜其数,如赵宦光、董其昌、项元汴、朱石梅、陈鸿寿、瞿应绍、吴昌硕、吴大、蔡元培、黄宾虹、刘海栗、吴湖帆、李可染、启功、吴作人、冯其庸……均为大家熟知。

这种文人与艺人的结合现象是独一无二的。紫砂艺人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之学。在结交文人雅士之后,耳濡目染,专题切磋,交流合作,碰撞出文化艺术之花,结出文化艺术之果。许多著名艺人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法方面往往具有极深的功底。

文化艺术的介入,对紫砂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整部紫砂的发展史中,“曼生壶”以其鲜明的文化艺术特性独树一帜,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关注。而作为一个金石、书画家的文化曼生,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将书画、诗文、篆刻艺术结合到传统紫砂中,给紫砂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开创了一代先河,把紫砂艺术性的“雅”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曼生书法、印章、诗藻镌刻款式,均书卷气淳厚,开创了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之典范,为紫砂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参与合作,促使宜兴紫砂向文化艺术靠拢,使紫砂作品更美、更雅,更具有文化艺术特征。文人参与定制砂壶,对紫砂作品的质素的影响显而易见。学士为砂壶撰写壶铭或以书画入壶,大大提升了砂壶之品。文人墨客在砂壶上题写切壶、切情、切茗的壶铭,用以记事、寓意、言志、寄情;并且有著名书画家、金石家在坯体上挥毫书画,操刀篆刻,使紫砂作品集文学、书画、篆刻于一体而大大提高了砂壶的文化、艺术品位,蕴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差不多历史上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均参与到宜兴紫砂的“创作”中来,这一的现象,为宜兴紫砂的文化艺术品位、素质、以及紫砂艺人本身的文化艺术品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种动力。

宜兴紫砂还与民间工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茗壶翰宇,广袤无际。宜兴紫砂从它一面世开始,就同印章、石刻、玉器、竹编、木雕、漆器、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等工艺形式结缘,并从其中探索其创作题材,吸取其精华,熔古铸今。实践证明,宜兴紫砂的提炼、借鉴、应用、装饰,就更能反映出紫砂独有的敦厚、典雅、端庄的民族文化特色,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这一类题材的紫砂作品数不胜数,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因为民间工艺文化形式融入紫砂的精品力作实在是太多了。

因此,一件作品的优劣,应看它品位的高低,造型的艺术性与文化性。是否有高品味的精神追求,才是判断一件作品的真正标准,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真正依据,只有认识了紫砂的真面目,才能把握好鉴赏的标准,才能真正地雅玩紫砂及收藏,这里还须附加一句,紫砂技艺也不可不重视,如果没有技,何谈表达艺,何以让材质释放出特有的气质,正所谓皮气不存,毛将焉附。

通过纵向的探寻与比较,再横向地与其它陶瓷比较,区别是显然的,除石湾与德化部分陶器外,都不落篆刻印章款,更无书画镌刻,这是其一;二是器物造型也不这样像紫砂器讲究造型形体、线条、棱角、面与装饰,使之造型精神准确,且具有文人味;加上紫砂器所选用的材质朴实、温淳、文雅,颗粒状的结构,久而用之如珠石般之光泽,晶莹可人。所有这些,构成了紫砂器特有的文化气韵,具备了这些才形成了紫砂的性格、气质,这是无可非议的特性和可贵的紫砂精神,紫砂陶的文化属性与主脉。

艺术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荆楚文化;舞蹈形态;解析

中图分类号:J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0-2

概述: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荆楚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仅楚文化就有800多年的历史,如果“荆”、“楚”放在一起,那么时间轴就延长了,可延伸至2000多年,影响深远。舞蹈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路,每走一步,都留下了舞蹈的足迹。其中,荆楚舞蹈艺术更是我国古代乐舞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族先民们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以长江中游地区为摇篮,混融中原华夏礼制史官文化和南方蛮夷巫风传统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乐舞艺术体系,它既不同于中原华夏的传统乐舞风格,与同时期的巴蜀、吴越等长江流域巫祀乐舞也截然有别;它既吸纳了中原传统的理性文明,又融汇有南方蛮夷艺术的原始活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特征,才是能够与中原文化相庭抗峙的,并受到后人千百年咏叹的浪漫主义文化风格。

一、荆楚舞蹈的种类

(一)巫舞

最早的舞蹈演员就是神职人员――巫。“舞”字是手持旌羽的巫者的象。《说文》释巫为:“以舞降神者也。”在古代,巫掌握着神权,兼通医著。楚地之巫“实以歌舞为职”,目的是“乐诸神”,其功能如《国语・楚语下》记王孙圈所云,在于“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由于楚人崇巫,于是巫舞在楚国就十分盛行了,楚避舞以南方为盛。楚巫舞的重要特征就是“偃蹇”和“连蜷”,以借曲线之美来表现个性张力的艺术精神。

(二)宫廷乐舞

如果说祭祀乐舞是村野之俗,那么宫廷乐舞可登得上大雅之堂了。楚国宫廷乐舞不同于祭祀乐舞,表现场面要壮观得多。从本质上看祭祀乐舞是用来拜祭神灵“以舞降神者也”,以愉悦神灵为主要目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礼崩乐坏” 打乱了正统雅乐系统,那些地方妖冶绮靡的歌舞盛行起来,冲击着正统雅乐的地位。舞蹈艺术从祭祀礼仪的地位转降为娱人的地位,供统治者宴饮豪享之用,以“娱人”为主要目的。所以乐舞的表现场面要豪华壮丽得多。

二、荆楚舞蹈的特征剖析

舞蹈是人体造型上“动的艺术”,是一种肢体语言,通过人肢体造型的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舞蹈上人体的动作和姿态在一定的形象内必须通过线条和色彩去表现出来。荆楚舞蹈以不绝运动、起伏、翻飞、翱翔之美,一种轻盈、婉转、流动而又不萎靡、软弱、柔媚之美,即鲜明地体现流观的审美意识以及宇宙意识的生命之美。

(一)芊芊细腰、长袖善舞

荆楚舞蹈强调人体在运动线路中的画圆动作以及反向发力,重视身体作为人体运动的力源,突出以腰为轴的发力特征。这样,舞姿的拧倾、延展、交叉、旋转以及弯曲,就更为流畅,更为自然,更好地构成所谓的曲线艺术。借此可以推断,荆楚舞蹈已经强调了身体的柔韧性训练和腰部训练,讲究以腰为轴,以腰为操纵上下身的总枢纽。腰肢细软柔美直接关系到舞蹈的艺术效果,是形成舞蹈轻柔之美的艺术特征的最佳手段。

(二)有风来仪

在原始乐舞活动中,原始先民们常把自己打扮成狩猎的对象或氏族的图腾。荆楚舞蹈中也明显地带有原始乐舞的遗风。在汉代鼓舞画也最常见到拟凤的舞姿。女舞者在腾跃中蹋鼓,“纵轻躯以迅赴”,动作矫健。同时,作出各种舞袖姿态,“似飞鸟之迅疾”。左边舞者双足蹈鼓,向后下腰,同时甩袖,技艺高招,令人赞叹不已。

三、荆楚舞蹈的启示与传承

(一)荆楚舞蹈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楚人以其浪漫的气质和奔放的才华,不仅创造了独步一时的音乐文化,而且奉献了风格奇特的舞蹈艺术。楚歌楚舞不仅在当时耀眼夺目,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其流行和发展如春江湖水,滟波万里,衣被两汉舞坛四百余年,在盛极一时的唐乐坛上,楚声仍不绝于耳。楚人擅长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而且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向来是兼收并蓄,以求创新,因而对外来乐舞不是加以排斥,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使之融汇成为一体,《楚辞》中所描绘的乐舞盛况可足资印证。创新意识是荆楚舞蹈传承至今的保障,也是荆楚舞蹈给予现代设计的启示之精髓。舞蹈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与生俱有、与时俱进的,同时它又是一种载体,负载着人们的信仰。荆楚舞蹈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被赋予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二)荆楚舞蹈的传承

中国古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近代百年的战争,建国后的十年文化浩劫,这些对荆楚舞蹈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量历史资料被毁,无形文化遗产流失严重。荆楚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有时代责任感的人们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保护和传承荆楚舞蹈文化,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迫切需要。保护和传承荆楚舞蹈文化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一个更有作为的精神文明平台。

参考文献:

[1]罗森.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思想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2]陈静,燕泥.图说中国文化:艺术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

[3]吴广平.楚辞图文本――国学经典图文系列[M].长沙:岳麓书社,2006,7.

作者简介:

艺术文化范文第5篇

《文化艺术研究》(CN:33-1355/J)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文化艺术研究》本着为文化艺术研究提供平台、展示文化艺术研究成果、促进文化艺术研究的发展与繁荣的办刊理念,旨在文化研究与艺术研究的双重视野下,以文化的视角观照艺术,以艺术的角度反观文化,探讨文化与艺术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

上一篇:银行统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银行业市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