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7 16:16:11 版权声明

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艺术;紫砂;曼生;交流;合作;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92-2

紫砂素有“五色土”、“富贵土”之称,是产于中国陶都宜兴的天然稀有矿土。因其良好的透气性、可塑性及冷热急变性,成为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良具,并以其古朴雅致的风格,浓厚的文化属性,加上艺师出神入化的技法,自古就成为文人雅士竟相收藏的珍品。更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瑰宝”、“红色瓷口”,进而在国内外的大型博览会上斩金夺银,屡获殊荣。

紫砂壶,作为一种日常泡茶用具,自问世以来,不断地师化自然,经年累月,由于工艺技法的提高,其特性渐渐凸显。随着传统文化的渗入,艺术理念的更新,逐步发展形成了一门广为世人赞誉的紫砂艺术文化。

“艺术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宜兴紫砂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从历史来看,不少著名的文化人、诗人、学者、书画家、名人、官臣、幕僚、士绅曾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的创作,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其中之杰出者不胜其数,如赵宦光、董其昌、项元汴、朱石梅、陈鸿寿、瞿应绍、吴昌硕、吴大、蔡元培、黄宾虹、刘海栗、吴湖帆、李可染、启功、吴作人、冯其庸……均为大家熟知。

这种文人与艺人的结合现象是独一无二的。紫砂艺人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之学。在结交文人雅士之后,耳濡目染,专题切磋,交流合作,碰撞出文化艺术之花,结出文化艺术之果。许多著名艺人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法方面往往具有极深的功底。

文化艺术的介入,对紫砂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整部紫砂的发展史中,“曼生壶”以其鲜明的文化艺术特性独树一帜,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关注。而作为一个金石、书画家的文化曼生,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将书画、诗文、篆刻艺术结合到传统紫砂中,给紫砂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开创了一代先河,把紫砂艺术性的“雅”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曼生书法、印章、诗藻镌刻款式,均书卷气淳厚,开创了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之典范,为紫砂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参与合作,促使宜兴紫砂向文化艺术靠拢,使紫砂作品更美、更雅,更具有文化艺术特征。文人参与定制砂壶,对紫砂作品的质素的影响显而易见。学士为砂壶撰写壶铭或以书画入壶,大大提升了砂壶之品。文人墨客在砂壶上题写切壶、切情、切茗的壶铭,用以记事、寓意、言志、寄情;并且有著名书画家、金石家在坯体上挥毫书画,操刀篆刻,使紫砂作品集文学、书画、篆刻于一体而大大提高了砂壶的文化、艺术品位,蕴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差不多历史上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均参与到宜兴紫砂的“创作”中来,这一的现象,为宜兴紫砂的文化艺术品位、素质、以及紫砂艺人本身的文化艺术品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种动力。

宜兴紫砂还与民间工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茗壶翰宇,广袤无际。宜兴紫砂从它一面世开始,就同印章、石刻、玉器、竹编、木雕、漆器、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等工艺形式结缘,并从其中探索其创作题材,吸取其精华,熔古铸今。实践证明,宜兴紫砂的提炼、借鉴、应用、装饰,就更能反映出紫砂独有的敦厚、典雅、端庄的民族文化特色,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这一类题材的紫砂作品数不胜数,这里不再一一举例,因为民间工艺文化形式融入紫砂的精品力作实在是太多了。

因此,一件作品的优劣,应看它品位的高低,造型的艺术性与文化性。是否有高品味的精神追求,才是判断一件作品的真正标准,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真正依据,只有认识了紫砂的真面目,才能把握好鉴赏的标准,才能真正地雅玩紫砂及收藏,这里还须附加一句,紫砂技艺也不可不重视,如果没有技,何谈表达艺,何以让材质释放出特有的气质,正所谓皮气不存,毛将焉附。

通过纵向的探寻与比较,再横向地与其它陶瓷比较,区别是显然的,除石湾与德化部分陶器外,都不落篆刻印章款,更无书画镌刻,这是其一;二是器物造型也不这样像紫砂器讲究造型形体、线条、棱角、面与装饰,使之造型精神准确,且具有文人味;加上紫砂器所选用的材质朴实、温淳、文雅,颗粒状的结构,久而用之如珠石般之光泽,晶莹可人。所有这些,构成了紫砂器特有的文化气韵,具备了这些才形成了紫砂的性格、气质,这是无可非议的特性和可贵的紫砂精神,紫砂陶的文化属性与主脉。

艺术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否定的辩证法 文化工业 现代主义艺术 人文关怀

西奥多・阿多诺毕生致力于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与批判。他认为,启蒙以来的工具理性导致现代社会极权主义泛滥,人类社会“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突出表现为现代文化工业全面控制社会,异化了现代人,也异化了现代艺术。为此,阿多诺提出否定性的辩证法,对文化工业进行彻底的批判,并进而探寻现代艺术的出路与人性救赎的可能。本文梳理阿多诺从反思启蒙运动,到社会批判,再到艺术救赎的思路,揭示其美学思想的构建过程,以彰显其思辨特征和批判锋芒,以及内在的人文主义关怀。

一、启蒙的野蛮

阿多诺的哲学开始于他对危机重重的现代社会所进行的反思。他推本溯源,追问历史,反思作为现代开端的启蒙运动究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什么。阿多诺指出,这场运动实际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标志着人类告别神话迷信,摆脱封建神权的桎梏,走向了现代科学社会;另一方面,启蒙理性和现代科技结合,产生了工具理性,并使人受制于它。而且,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对现代社会影响的加深,工具理性逐渐变成了整个社会运作的法则,“成为统治理性本身”(Horkheimer & Adorno:1037),把现代社会置于其完全的控制之下。人变成工具理性的俘虏,其主体性日渐消失,内在的精神性、丰富性也惨遭破坏,逐渐裂化成为“必须把肉体束缚在机械劳动中,而精神被分配在纯粹的娱乐消遣之中的东西”(胡经之:484)。这代表了现代人异化的开始和文化工业的起源。阿多诺反思的结论就是:人类社会自启蒙以来,逐步走进了工具理性的阴霾,并最终“堕落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霍克海默,阿多诺:1)。

与此同时,二战中犹太人的惨痛经历又促使阿多诺反思传统哲学的弊端。他认为西方传统理论是一种追求原本、追求高度“同一性”的哲学,它在现代社会里促进了“总体性”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法西斯极权主义对个人生命的漠视和残害。此外,“同一性”的传统理论追求“某种秩序和不变性”(赵勇:79),对既存现实行使着一种肯定性的功能,无力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实际上,工具理性作为一种科学工作方法,其原则是必须把一切研究对象分解到最小的单位以便测量与控制,这在本质上也是轻个体而重总体,追求本原和同一性的。因此,作为工具理性之具体体现的现代文化工业也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极权主义,它以统一的意识形态整合大众,控制社会,对既存的“野蛮状态”起着肯定和维护的作用。

为此,阿多诺决定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新的辩证法,用批判的理性抗衡工具理性。他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否定性的思想,批判了其哲学思想带有追求“总体性”、“同一性”、肯定性的一面,提出要以“非同一性”为原则打造一种彻底否定的辩证法。“哲学是不可能的,只有永恒的否定才是可能的”(胡经之:485),只有通过对当代社会连续不断的否定,通过对文化工业彻底的批判,以否定的艺术去否定异化的现实,人类才有可能走出启蒙的野蛮,获得解放。这就是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二、文化的蜕变

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独辟一章“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论述当代文化工业现象。在他看来,文化工业正是工具理性统治现代社会这一事实的集中体现,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阿多诺分析了文化工业如何全面控制社会,以及它给现代人和现代艺术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工具理性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文化工业标准化的生产原则上,即通过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制造出毫无差别,具有高度“同一性”的文化商品供大众消费。阿多诺指出,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的执行总裁们达成一致――至少是有同样的决心――决不生产或者批准生产任何有悖于他们制定的行规或者他们的消费者分析报告的产品”(Horkheimer & Adorno:1038)。因此,尽管表面上看,文化工业产品种类繁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情景喜剧、爱情影片、爵士音乐、流行小说、或者美术画展,但实际上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掉进了文化工业“执行总裁们”事先设置好的标准化圈套。正如阿多诺所说,“标准化生产和批量生产正是技术和工具理性在文化工业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Horkheimer & Adorno:1037)。然而,工具理性的“成就”远远不止是标准化大生产。实际上,这种文化生产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产品本身以及既是其生产者又是其消费者的现代人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或者说“异化”。

首先,文化工业物化了文化产品,特别是艺术产品。在这里,任何文化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换或者为了在市场上销售而生产出来的,人们关心的往往不是它的价值,而是它的交换价值。艺术品丧失了它作为一种精神性产品的价值,彻底堕入了商品的世界。在阿多诺看来,故事的情节、音乐的调子、绘画的色彩、表达的主题等等,这些艺术的细节本来应该均是作为“一种自由的表达”,“一种对组织设置的反抗”而存在,但是“强调总体性的文化工业扼杀了这种艺术”(Horkheimer & Adorno:1039)。文化工业控制下的艺术失去了自由表达的权利,也就无法再承载人类的精神和理想,失去了作为艺术而存在的合法性。

其次,文化工业在扼杀艺术的同时,还物化了人,这包括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一方面,在文化工业控制下,“个体受到其务必适应的市场的支配”(阿多诺:353),商品交换原则使得艺术家再也无法自由创作真正的艺术。这体现在独特艺术“风格”的消失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完美风格”,即标准的“类型”。阿多诺指出,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从来就不是那些具备所谓“完美风格”的人;“面对生活的混乱和喧嚣”,他们用一种不尽完美但却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坚定自己,并以此表达一种否定的真理”。艺术风格的核心在于其独创性和非相似性,但如今“风格”已经让位于“类型”的创造,它代表着一种相似性、同一性的标准化生产,还有就是“对既存的社会体系的屈从”(Horkheimer & Adorno:1040-1041)。“风格”的丧失,对阿多诺来说意味着艺术家想象力的枯竭以及批判力的缺失。另一方面,标准化、商业化的艺术使得消费者的审美行为越来越机械,审美趣味也越来越肤浅。更严重的是,文化工业的整合使得人们习惯于顺从大众文化所传达出来的社会意志,逐渐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因此,人们欣然接受大众文化所呈现的幻象,他们陶醉其中从而忘却了历史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的荒谬与不幸,还有就是对未来自由与解放的渴望。总而言之,这种艺术“消除了现实中的所有矛盾”,让人“得到一种虚假的满足”(胡经之:493),这就是文化工业最大的罪行。

艺术丧失精神性,作家独创性和想象力日渐衰竭,艺术欣赏机械化,艺术品味庸俗化――这些对一生钟爱艺术的阿多诺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实。正因如此,阿多诺毕其一生批判文化工业,控诉它异化现代人、物化现代艺术。正如某论者指出,包括阿多诺在内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显然存在着一个美学的维度”(赵勇:86)。对阿多诺来说,艺术和文化工业就是两个对举、对立的概念。实际上,阿多诺也就是在艺术与文化工业的二元对立中阐发了他否定性的人文主义美学。

三、艺术的救赎

既然阿多诺的艺术是作为文化工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事物,那么它跟文化工业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在文化工业垄断、控制现代社会的现状之下,艺术又该如何与夹缝中求生存?换言之,何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在现代社会里应该以什么形态存在?这是阿多诺美学思想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阿多诺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体现双重本质:一是自律性,一是社会性。“一方面是,艺术的自为存在,另一方面,是艺术与社会的联系”(阿多诺:388)。这一双重性可以用他在《艺术是否是轻松的?》中关于艺术的轻松性和严肃性二者辩证统一的论述来解释。他指出:一方面,艺术是轻松的,它的快乐轻松来自它的“无目的性”,即艺术自律性,来自“对既存意识形态的变革”,它表达一种“在不自由中追求自由”渴望。同时阿多诺还强调,艺术对“严肃现实”的批判“不是靠内容而是靠(艺术)形式”来实现的(Adorno: 184)。另一方面,艺术的素材和形式均来自社会现实,必然“和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冲突纠缠在一起”,它向我们展现现实与对自由的渴望之间存在的冲突,这体现了艺术的严肃性和真正的社会性。任何真正的艺术必须同时体现这两种本质,因为“艺术总是动态地存在于严肃和轻松之间”(Adorno: 185)。因此,轻松性和严肃性,或自律性和社会性,这两个本质辨证统一于真正的艺术作品中。基于这一辩证法,阿多诺从捍卫艺术的角度批判文化工业是伪艺术:文化工业的控制强化了艺术的“肯定性”功能,使其无法揭示现实与自由之间的冲突,不具备严肃性和社会性,远离了“真理内容”。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有的只是“嬉笑玩乐”的纯粹娱乐,没有真正的艺术(Adorno: 186)。此外,阿多诺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也不是真正的艺术,认为艺术不应该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倘若艺术真有什么社会影响的话,那它并不是通过声嘶力竭的宣讲,而是以微妙曲折的方式改变意识来实现的”(阿多诺:415)。他强调艺术批判现实必须靠变革艺术形式而不是通过直接模仿现实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缺陷就在于它未能体现艺术自律的本质。

在阿多诺看来,当代社会只有现代主义艺术体现了自律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因而是真正的艺术。面对荒谬的社会现实,现代艺术以一种“反艺术”,即否定的艺术形式出现。它否定现实,也否定了艺术本身,用变态、异化的艺术来控诉外在社会的变态和异化(阿多诺:64)。现代主义艺术里经常出现畸形的、丑陋的、变态的形象,这是因为今天的“艺术务必利用丑的东西,借以痛斥这个世界”(阿多诺:87)。在这些畸形艺术形象中和支离破碎的艺术世界里,艺术“微妙曲折”地揭示客观世界相应的畸形和支离破碎。阿多诺举例说,卡夫卡“在自己的作品里从不直接谈论垄断资本主义。然而,卡夫卡把矛头指向这个行政管理或受人支配的世界上所存在的糟粕,从而充分揭露出压抑性社会整体的非人性”(阿多诺:394);毕加索不是通过直接控诉,而是通过不和谐的构图,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疯狂的破碎的世界。在阿多诺看来,卡夫卡和毕加索都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揭示和颠覆既存现实的荒谬,他们的艺术也因此获得了真正的社会性,同时也保留了自而为之的自律空间。

除了盛赞现代主义艺术为当代唯一的真正的艺术,阿多诺还赋予它一项相当神圣的使命――救赎人性!批判与否定社会现实,这是艺术内在具有的功能,它唤醒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解放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内在地带有革命性。可是当代的问题是,文化工业形形的媚俗艺术麻醉了大众的革命意识,整合了作为未来革命主体的工人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希望因此越来越渺茫。面对越来越黯淡的革命前景,后期的阿多诺如是说:“在绝望面前,唯一可以尽责履行的哲学是,通过救赎的立场,按照所有事物自我呈现的那个样子去沉思它们。只有通过救赎知识才有照亮世界的光芒,其他任何东西都是重构的东西和纯粹的技能”(引自赵勇:88)。本应“革命的艺术”此时成了“救赎的艺术”。从“革命”到“救赎”,这或许说明阿多诺后期日渐悲观、日趋保守,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面对绝望阿多诺始终没放弃对同一性社会的批判、对现代人生存状态和现代艺术出路的关注,还有就是对救赎的渴望。如果说阿多诺的美学由于强调艺术救赎而带上了一种乌托邦或者神学色彩,那么他的美学也因为这种乌托邦或神学色彩而更具人文关怀。

至此,阿多诺完成了其美学思想的构建。我们看到,否定的辩证法的全面展开,使得他的美学理论具有鲜明的否定性和思辨的张力;同时,阿多诺探讨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功能时始终保持其批判社会学的视角,关注现代人生存状态和人类社会未来的解放,这又体现了他介入社会的努力以及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在多学科的融合中,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呈现出了多维度的丰富性,刚健硬朗之余又不失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Adorno, Theodor. “Is Art Lighthearted?". The Nature of Art: An Anthology. Ed. Wartenberg, Thomas 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2]Horkheimer, Max & Adorno, Theodor. “The Cultural Industry as Mass Deception.”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Ed. Rivkin, Julie & Ryan, Michael.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 1998.

[3]阿多诺.美学原理.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霍克海默, 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渠敬东, 曹卫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6]赵勇.法兰克福学派.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艺术文化范文第3篇

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的繁荣。影视业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美学特征,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社会的发展使当下的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使影视文化日益成为审美文化主流;但审美文化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又使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这些倾向抑制着影视文化的质量提升和多样化繁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影视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特别是从文学艺术中吸取精华,才能提高艺术品味,获得艺术生命。

影视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影视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的可能,但这也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有关。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之间越来越隔膜、越来越陌生。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越来越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而这种交往、对话和沟通的最简便的方式便是通过直接的形象欣赏。当代审美文化也就适应人们的这一生存方式而向视觉文化转化。现在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触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将这种形象称之为"意象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对举形态而出现,这深刻地概括了当代审美认知从"反映"到"反应",从理性愉悦到感性娱悦的转变。以"意象形态"为其表征的审美文化当仁不让地在社会审美文化舞台上成为主角,那些业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生存范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电视、电影、卡拉0K、MTV、广告艺术、时装表演等,正是意象形态的基本承载主体。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多数人已无暇去浅吟低唱、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语词和概念背后的意蕴,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形象"能够消除以往人们对待外部事物的距离感和隔膜感,例如电视几乎能将整个世界的"形象"搬进人们的客厅和卧室。精采纷呈的电视图像使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很大的满足,极大地丰富了家庭生活。

审美情趣日益多元化和视觉文化成为审美文化主流的发展趋势,不断向影视业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断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人们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发展要求影视业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审美文化品种,满足不同的审美文化需求。

当前世界影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进入商业化运作轨道。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影视文化一方面受全球影视业商业化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改革,特别是业内改革的影响,也越来越商业化了。商业化一方面为影视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不竭动力,为影视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动力资源,促进了影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润为中心的影视业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抑制影视文化多样化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即在影视审美情趣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下,也呈现出一些影视作品类型化、单一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影视审美艺术的发展,影响着影视艺术的质量提升,影响着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健康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商业化的影响下,影视产品越来越呈现出新的类型化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①。然而,影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等影视市场机制的影响。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要求把收视率、票房率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导向。影视的市场实践证明,只有满足数量最大的一类观众群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类型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创新所致的商业风险,避开文化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部主任米契尔·丹曾指出,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仅仅根据其在收视率方面的竞争情况,而3/4以上的新节目注定要失败。这表明,审美品味的创新意味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电影电视节目都倾向于模仿过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在收视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氛围中,电视审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数量的观众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正如,美国电视制片人F.齐夫指出,"我们全都很了解美国公众的口味,他们需要的是消闲的娱乐品……更多文章请联系我们,我们不搞高雅的东西,我们的产品要面向最大多数的观众。他们是电视机的最大买主。他们买了电视机,啤酒商就会来找电视台了。啤酒商需要吸引的是卡车和出租车司机,普通人,他们对那些少数人喜欢的歌剧、芭蕾和交响乐不感兴趣"②。为此,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几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进行类型化制作,并扩展成一种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

在这种世界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影视圈也呈现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戏说热"、"纪实热"、"宫廷戏热"、"武打热"等类型化现象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业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审美品味的作品,如《牵手》、《围城》等,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审美品味高、艺术创新大的精品电视剧太少,而类型化、雷同化的电视剧居多,审美情调单一化现象严重。例如,我国影视圈曾一度兴起宫廷戏热,一打开电视机,粉墨登场的将相帝王、皇后公主、皇嫔皇妃,尽收眼底。其中一些作品审美品味低下,艺术价值不大。与此同时,青少年题材、工业题材、部队题材等反映边缘领域的电视作品则明显偏少。这表明,我国影视审美类型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亟待改善。

(二)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级趣味,致使影视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滥

暴力对社会的危害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然而,它却常被影视界用作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法宝。据统计,美国每10集电视剧中平均有8集包含暴力内容;每1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平均出现7次暴力情境;每周电视节目中平均会出现600次暴力情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影视暴力内容也非常突出。这些暴力内容虽然不会立刻对社会发生消极作用,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据犯罪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大部分恶性凶杀案的制造者都热衷于观看暴力影视节目。在影视暴力现象日益严重的美国,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也泛滥成灾。据美国司法部部长的一份声明指出,由于影视暴力的影响,、抢劫、凶杀等暴力犯罪在美国青少年中呈增长趋势。为此,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于1998年3月批准使用V型芯片技术,便于父母锁住有暴力和色情倾向的电视节目。2000年起,美国所有电视机用户都要求使用V芯片。

色情泛滥也是当今西方影视界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自从美国政府对影视色情的控制放松后,好莱坞电影的色情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与其说好莱坞电影在向全球传播美的理念,还不如说成是性的理念。正如科罗拉多丹佛大学的内尔森教授指出,"我们用我们以为的美污染了全世界"③。目前,美国是全球色情影视作品的传播中心。自1991年以来,色情影视作品的年产量增长了5倍。色情影视节目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文化出口产品之一。造成影视色情泛滥的原因非常简单,仅仅源于审美品味低下和拜金主义。法国作家维尼在《一个诗人的日记》里指出:"灵感的狂热远远胜过在一个女人怀中的那种令人销魂的迷狂。精神上的享受是更长久的……更多文章请联系我们,道德上的陶醉高于肉体上的迷恋。"④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并不在于的迷恋,而在于从内心深处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无限向往。希金森早在1867年就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独立品格和理想境界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化的意义在于真善美和造就完人,直到他把肉体的需求看到无足轻重,而把科学和艺术作为唯一值得追求的、有内在价值的目标。这种精神置纯艺术于功利主义的艺术之上,并为求得更为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安贫乐道。"⑤

在我国,影视文化中的暴力和色情问题,也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暴力和色情画面容易使人意志消沉、精神颓废、性情孤僻,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有识之士早已对此一再呼吁,要求减少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和色情内容,但是问题一直难以很好解决。一些影视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和票房率,肆意渲染恐怖、暴力和色情等感官刺激性强的画面内容。

(三)在商业利益的诱导下,部分影视作品越来越脱离现实而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1987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电视艺术节中国电影学术讨论会上,法国电影学者贝热隆指出,中国电影给予西方最深刻的印象是现实性和时代感。然而近年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影视界也一度风行玩文学、玩人生的游戏哲学,从而导致影视创作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

影视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影视作品往往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的价值结构和本质联系。影视节目如果过分倾向于通过夸张离奇的审美方式去描写脱离现实社会的幻像,不仅会使作品失去反映现实、指导人生的社会教育功能,也会误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使他们扭曲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电影电视节目倾向于用明星、偶像包装虚假的剧情。内容一般以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爱情故事或轻松喜悦的情境喜剧为主,情感表现往往采用极端夸张的煽情手法,从而让部分观众沉溺于虚无缥缈的"美丽的谎言"中,消磨了学习工作的意志。这些影视作品纯粹从娱乐消遣出发,情节脱离现实生活,内容夸张离奇,格调低级庸俗,不仅不能鼓舞观众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反而培养出一批追求享乐、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小市民。

因此,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在艺术形式上无论如何前卫、先锋,但必须始终承担起影视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弘扬影视艺术的人文精神,用正确的思想影响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唯其如此,才能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真善美统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反,如果影视艺术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必然堕落为一种肤浅的感情消费或感官刺激。

影视文化面临危机,必须从文学中吸取精华,才有可能走出窘境,重获生命。文学的繁荣,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具有共同的规律。因此,影视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学的支持。近年来,影视发展的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脱离文学的滋养所致。实践证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使影视取得加倍的成功。无论是《乱世佳人》、《王子复仇记》、《廊桥遗梦》,或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都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这些作品从人物形象到审美意味,再到理性层面,都达到艺术所应有的审美标准,都反映了艺术的人文性、审美性特征。因此,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相反,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纯粹从迎合观众的需求出发,忽略文学性的重要意义。结果使作品空洞乏味,格调低下,缺乏艺术底蕴,从而导致影视生产出现大规模的滑坡。文学之所以对影视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从影视剧作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为电影和电视提供了优秀的剧本。由于文学与影视的情节建构技巧与叙事艺术规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备影视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有些文学作品甚至等同于影视剧本。另一方面,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或抽象性。这种思想性或抽象性为影视作品镜头语言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并成为影视艺术丰厚的艺术底蕴的关键。

文学,作为人学,注重立足思想层面和美学层面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观照。这种观照能有效地克服影视艺术商品化造成的各种弊端。以画面为基本载体的影视艺术,如果没有影视文学的支撑,很容易陷入单纯追求画面感觉刺激的误区。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文学艺术丰厚的人文底蕴给影视艺术以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影视艺术只有以文学艺术为基础,才能获得丰富和繁荣。由于文学在形象塑造、风格建构、艺术品味、审美多样化等方面,已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影视业如果从文学艺术中吸取养料,那么无异于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注释

①鲍桑葵:《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01页。

②《世界电影》1996年第5期。

③转引自《性感好莱坞》,《书城》1998年第2期。④于斯曼:《美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3页。

艺术文化范文第4篇

2.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邹广胜,ZouGuang-sheng

3.接合:本土文化研究的立场和方法杨玲,YangLing

4.一个身体美学的批评个案:《搏击俱乐部》中的"身体"问题杨光,YangGuang

5.全国大中城市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态势透视——"十一五"期间增长分析、景气排行与预测王亚南,WangYa-nan

6.2009世界都市文化发展报告刘士林,朱宁嘉,汤莉华,盛蓉,张晔,王俞波,LiuShi-lin,ZhuNing-jia,TangLi-hua,ShengRong,ZhangYe,WangYu-bo

7.论一位加拿大传教士用镜头记录的丽水三月三"太保庙会"沈弘,ShenHong

8.乐舞化"风"——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之"乐治"袁禾,YuanHe

9.平调曲牌音乐特性初探周来达,ZhouLai-da

10.中国戏剧2009年度报告刘彦君,LiuYan-jun

11.清初遗民戏曲文学研究张宇,ZhangYu

12.生存之镜:纪录片论蓝凡,LanFan

1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电影化"艺术创新洪忠煌,HongZhong-huang

14.绘画与小说中的拼贴:从帕布罗·毕加索到威廉·加斯和余华方凡,FangFan

15.基于移动模式的展示艺术设计及其实践研究严胜学,涂乐,YanSheng-xue,TuLe

16.前程锦绣:好莱坞大片与其经济MarcoCucco,苏晨阳,MarcoCucco,SuChen-yang

17.艺术博物馆的诗学DavidCarrier,沈蕾,DavidCarrier,ShenLei

18.重新思考"悲剧"GeorgeSteiner,彭发胜,GeorgeSteiner,PengFa-sheng

19.社会空间化与文化拓扑学RobShields,张道建,RobShields,ZhangDao-jian

20.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中国美学中的规避人工秩序的问题朱良志,ZhuLiang-zhi

2.现代的传统主义者——论宗白华的艺术学观念杨振宇,YangZhen-yu

3.同一与差异——2010'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高层论坛综述应丹,YingDan

4.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刘士林,LiuShi-lin

5.论队克勋对于杭州地区民间的田野调查沈弘,ShenHong

6.游走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基于大学生观看韩剧的传播心理研究陆唯怡,LuWei-yi

7.《乐学轨范》唐琵琶乐调考郑祖襄,ZhengZu-xiang

8.关于《乐学轨范》记载的唐琵琶制度研究郑花顺,徐海准,JeongHwa-sun,SeoHai-joon

9.宋代的耍令、番曲与鼓板——由此看宋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交流曾美月,ZengMei-yue

10.论越剧创腔中的句式变化法文化艺术研究 金钦夫,JinQin-fu

11.越地民间"犴龙舞"调查及起源考证魏建钢,戚萌亚,WeiJian-gang,QiMeng-ya

12.中华戏曲文化美学及其现代转型廖奔,LiaoBen

13.从简约主义到叙事主义——邓树荣的剧场空间探索卢伟力,LoWai-Luk

14.论观众接受视阈中的戏剧创作王永恩,WangYong-en

15.政治社会化视野中的"样板戏"李松,LiSong

16.自由与责任——论萨特戏剧的主体性特征魏嘉斓,WeiJia-Lan

17.复数的电影——论数字时代电影载体的拓展与电影形式的多样化王怡琳,WangYi-lin

18.创新手机电视内容的对策性研究郭璇,GuoXuan

19.继承与超越——论《阿凡达》中的男性气概隋红升,SuiHong-sheng

20.试论梵高绘画艺术对黑泽明电影的几点影响胡非玄,HuFei-xuan

21.论王家卫电影隐喻镜头语言下的含蓄美倪来成,NiLai-cheng

22.从素朴到清丽——论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之嬗变邓宝剑,DengBao-jian

23.宋代"牧牛风俗画"兴盛的成因与审美特色余永红,YuYong-hong

24.艺术和文化政策指标:一种全球视角ChristopherMadden,刘建蓉,ChristopherMadden,LiuJian-rong

25.电影产业中的艺术成就与经济收益:双路径模型MorrisB.Holbrook,MichelaAddis,马绯璠,MorrisB.Holbrook,MichelaAddis,MaFei-fan

1.后视觉文化研究:列奥·施坦伯格与欧美艺术史的传统沈语冰,ShenYu-bing

2.追寻昭庆律寺的昔日辉煌——挖掘外国友人为我们所保存的历史记忆沈弘,ShenHong

3.察北地区元宵节考略马明奎,MaMing-kui

4.淮河花鼓文化内核与艺术要素——兼论花鼓的几种起源说支运波,ZhiYun-bo

5.美学,应对复兴与学科性危机毛崇杰,MaoChong-jie

6.走向世界的比较艺术学李倍雷,赫云,LiBei-lei,HeYun

7.《元史》德智格多吉蒙文译本卷七十、七十一中的"礼乐"其美格,李淑芬,ErdenechimegLuvsannorov,LiShu-fen

8.南音洞箫是尺八吗?——为南音洞箫正名王金旋,WangJin-xuan

9.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异化"现象——对目前高师中国音乐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王安潮,WangAn-chao

10.顾颉刚与梆子赵山林,ZhaoShan-lin

11.明清时期的《琵琶记》接受王良成,WangLiang-cheng

12.走向"崇高"之境——曹禺的悲剧意识与奥尼尔剧作库慧君,KuHui-jun

13.文化艺术研究 论哈姆雷特的三大情结虞佳,YuJia

14.影像的歌舞叙事:歌舞片论蓝凡,LanFan

15.动漫热的兴起与中国动画电影的复兴盘剑,PanJian

16.中外动漫创作的观念形态比较叶志良,楼莹璐,YeZhi-liang,LouYing-lu

17.人物书写的图文反思——以中国古代像传体为中心何奕恺,HeYi-kai

18.张大千泼墨泼彩绘画的古典美学特质王鹏,WangPeng

19.对罗马尼亚博巴油画训练班的美术教育价值的再认识蒋跃,JiangYue

20.清代康乾时期书风转变的地域特点和学术史意义李伟,LiWei

21.游戏讲故事?——论游戏与叙事JesperJuul,关萍萍,JesperJuul,GuanPing-ping

22.戏剧的史前阶段:一条道路的六个转弯BrianHansen,毛秋月,BrianHansen,MaoQiu-yue

23.全球媒体景观下的政治经济学——以韩国电影工业为例刘雄宰,潘悦,WoongjaeRyoo,PanYue

24.文化经济学为什么对著作权置之不理?RuthTowse,郑小倩,RuthTowse,ZhengXiao-qian

1.西方人眼中的灵隐寺沈弘

2.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研究——以伊格尔顿的文化政治学为例王建刚

3.从反抗到媚俗:反美主义叙事与当代文化批判范昀

4.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述陈应时

5.唐代俗乐律调体系的形成郑荣达

6.朝鲜时代《乐通》和《诗乐和声》所载的乐律权五圣

7.《乐学轨范》所载祀天神乐四调之音构造研究南相淑,姜春花

8.韩国乐器之阴阳五行的研究丁海任

9.韩国的井间谱朴恩玉hHTTp://

10.《律吕新书》校点札记(之一)——选择底本,兼论版本系统山寺三知

11.无商之圜钟与无徵之四旦陇菲

12.一种不用计算的律制——浑然天成的自然律制应有勤

13.千年聚讼的《史记·律书》律数考黄大同

14.唐代大曲宫调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东亚乐调发展的影响王安潮

15.几则明、清、民国文献之释"变"、"闰"吴志武

16.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传承——视唱练耳改革刍议张柏铭

17.韩中古乐谱记谱法比较研究文化艺术研究 姜春花

18.《事林广记》之《愿成双·双胜子急》译解于韵菲

19.多元交汇,着力创新——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任飞

20.迷狂的身体——论德国表现主义舞蹈的文化根源张延杰

21.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戏文辑佚看钱南扬先生的治学精神与学术贡献孙崇涛

22.近代政治旋涡中的新剧崛起与早期话剧模型的形成黄振林

23.论上海戏剧协社组织与管理的现代化黄世智

24.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意产业"一词的含义NicholasGarnham,马绯璠

25.博物馆:影响与价值CarolScott,马绯璠

1.大众文化研究转向:费斯克理论之考察陈立旭

2.天堂城市中一曲柔美动人的抒情乐章——论1925年马尔智的杭州西湖蜜月日记与照片沈弘

3.新文化资本理论视角一下高校海归族的生存策略研究冯冰,冯婧坤

4.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的发展路向宋宝珍

5.反思"戏剧性":一段问题史施旭升

6.论伶人家族职业隔离制度及其政权策略厉震林

7.中国现当代话剧舞台上的鲁迅作品饭冢容

8.两条腿走路剧场:香港话剧的生态方梓勋,陈嘉恩

9.从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戏"混搭美学看台湾文化认同于善禄

10.当代中国话剧若干问题反思洪忠煌

11.中国戏曲导演意识的现代转向种洁,周靖波

12.打破讲台幻觉的大学教室剧场模式初探——教育戏剧《校园戏剧理论与实践》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实验报告桂迎

13.语言·动作·生活真实——探询话剧表演兼及当下话剧状况张艳梅

14."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释义黄大同

15.民国时期的学校舞蹈教育刘青弋

16.新发现康海散曲集《沜东乐府后录》校笺(下)陈靝沅,孙崇涛

17.小剧场话剧的"场效应"及产业营销策略徐海龙,王茜

18.文化艺术研究 对戏剧性的再认识濮波

19.新媒体时代舞台艺术的奇葩——多媒体戏剧樊飞燕,韩顺法

20.现代派的波希米趣——解读马蒂斯的《舞蹈》、《音乐》罗杰鹦

21.从幼稚模仿走向自觉成熟——会展设计研究综述张敏,傅懿瑾

22.维护与发展——当代中韩"汉字与书法"观点解析任平

23.用意象图式行事——戏剧研究中的认知转向与历史学家眼中的经验问题BruceMcConachie,徐传治

24.欧盟政策中的文化与公民身份UtaStaiger,顾悦

25.创意、健康与艺术倡导ChristopherMadden,TarynBloom,刘建蓉

艺术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兴邦;艺术兴国;美美与共;和合共生;重叠共识

【作 者】纳日碧力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领土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研究员。上海,200433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6)03 - 0001 - 005

一、地天通,形神连

在西方,自法兰西革命,市场和资本推动社会转型,国民国家兴起,“发展是硬道理”,国富民强是第一追求。许多非西方的后发国家哭喊着被推向现代化,被迫要建立强国,也要发展经济和军事。发展经济,过上小康生活,这当然符合人类的基本需要。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说来也怪,原以为先致富、后礼仪在时间上可分先后,有序解决,但事实证明,由于致富无止境,发财无尽头,人们只顾闷声发大财,无暇去关心礼仪修养,让社会总是处于“礼崩乐坏”的边缘。幸好世上不乏“有识之士”,安于清贫,潜心学问,著书立传,奔走呼号,付诸实践,维护“天道”。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和艺术的缺失,意识到这种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按照高层最初的愿景设计,社会要先致富,后礼仪,根据轻重缓急,有序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但是,从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看,这个设计目前只完成了“先致富”,而“后礼仪”却变得遥远起来。资产让家庭疏远,财富让朋友反目。其实,只要社会存在,只要生活继续,“天道”就不可能中断,即使在物欲横流的时候,它也能够潜行于下,保持“本真”。人间社会毕竟要遵守公理,奉行天道。

我们如果把“地”看作是形物,把“天”看作是心神,就可以说:社会不能离开“地天通”“形神连”的共生平衡,“地”与“天”、“形”与“神”要并行不悖,互补共生,对转阴阳。古代希腊人重视觉,苏格拉底把模仿看作是绘画和雕塑的基本功能,柏拉图认为艺术模仿自然,“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亚里士多德根据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指出自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有统一关系,艺术是理解世界的一种体系。[1 ]4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地天通的观点,也是本文认同的观点。地天通,就是承认差异,寻求共识;形神连,就是万象共生,灵韵相通。地天不通,形神不连,这是“无道德”市场经济带来的后果,是只发展不保护的后果,也是金钱万能观的逻辑。我们知道,市场推动终究是人的推动,资本推动终究也是人的推动。即便在人机大战中机器战胜了人,那机器也是由人自己设计制造的,仍然可以转换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各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天道”的载体,当代中国要重新彰显潜行于下的“天道”,要弥补“价值真空”,就要借助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以文化兴邦,以艺术兴国,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高尚境界。

文化艺术出自大地,来自生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最贴近真实,最善于表达真情,有个性,有共鸣,是各民族之间沟通的最便捷、最有效、最直观的媒介,能够用来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勾连感情,超越成见,忘记宿怨,达成共识。

由德国、英国、法国、罗马尼亚、比利时合拍于2005年放映的电影《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一个真实情况。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恰逢圣诞节前的平安夜,由黛安・克鲁格(Diane Krüger)扮演的安娜为士兵们一展歌喉,敌我双方军队都被柔美的歌声所触动,温馨如春:

德国人爬出战壕,高举点缀璀璨的圣诞树;英国人也吹起了悠扬的苏格兰风笛;所有的战士放下武器,走到一起,相互预定度过一个和平安详的圣诞节。[2 ]虽然接下来的相互残杀不可避免,但短暂的奇迹毕竟出现了。

二、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

一般说来,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形物和精神的综合体,在族际和族内的互动交流中保持、发展、变化和创新,有可塑性,能够传承,由后天习得。民间艺术来自日常生活,来自普通人的劳作,表达他们的情感跃动和审美需求。艺术属于文化。[3 ]408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语言文字、、服饰、饮食、居住、礼仪、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乐器、节日、神话、传说、史诗、旅游资源以其他各种无形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着广博的民间智慧,如满天星斗,如百花争艳,是多元一体的根基,是“天道”运行的载体。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汉族的昆曲、古琴艺术、粤剧、雕版印刷技艺、书法、篆刻、剪纸、妈祖信俗等等,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维吾尔族的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羌族的羌年,黎族传统染织,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侗族大歌,花儿等等,都进入了联合国世界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中国各民族的节日繁多,涉及,涉及农事节日,也涉及文体娱乐。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传大召、传小召、瞻佛节;彝族等民族有火把节、藏族有望果节、满族有颁金节、苗族有四月八、白族有三月街、蒙古族有那达慕,等等。除了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以外,许多人口较少民族中存在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以上信手拈来若干例子,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已经达到展现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目的。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是从民族民间大地生长出来的,有传承,有创新,代代相继,活态传承。既然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出自本土,那么本土人就是这些文化艺术的主人,他们有自己的主体性,有自己的分类系统,有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的解释,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虽然外来的影响不可低估,尤其是来自现代国家的导向,会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但本土人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变通采撷,各取所需,随机运用。过去我们不大重视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甚至给它们贴上“落后”的标签,把它们归入改造对象,忘记了地天通、形神连的基本道理。人类除了要劳作,也需要有享乐、审美或者宗教。[4 ]1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世界:每个人都喜欢对方的文化,互相赞美,互相鼓励,这并不构成任何威胁;相反,如果我们在神化本族英雄的同时,不断妖魔化对方,那就比较可怕了。[13 ]79

艺术兴国,文化兴邦,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中写到:“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杂陈,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道不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下所以为大也。”以文化兴邦,以文艺兴国,“八音合奏”,万象共生,兆民和睦。

参考文献:

[1] 许江.人文生态[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 一战题材电影[EB/OL].(2010-12-14).http:///p/955011649?pid=10634239507&see_lz=1,2016-3-20.

[3] 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M].兰金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 阿尔弗雷德・C.哈登.艺术的进化:图案的生命史解析[M].阿嘎佐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6]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7] 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8]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卷1[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9] 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1] 文益.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12] 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3] Clifford Geertz, Available Light.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s on Philosophical[M].Topic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Abstract:The practical need to revitalize the Chinese nation byculture and art requires to explore the middle ground of connecting the earth and the heaven and linking forms and essence, pursuing the ultimate level of "symbiosis of the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nly all national cultures and artsco-exist peacefully and harmoniously thenwisdoms are blooming and overlapping consensus can be achieved. The future of China rests rightly upon revival of the nation by culture and revival of the state by art.

艺术文化范文第6篇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著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

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

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种。大多用锣、锁呐、鼓伴奏,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灯歌则是在灯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调音乐,常见的有斑鸠调、进坑歌等。花灯又有耕田花鼓与灶背花鼓,又有进门歌和出门歌等趣味盈然。

赣南地方曲艺主要有南北词、道情、古文。南北调系清道光年间由南昌传入赣州经与本地民间曲艺结合,80多种词目,如《天宫赐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围桌板体腔弹唱,词少腔长,精明紧凑。

宁都道清原系明代从外地传入的曲艺,是清初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体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艺。由1人或多人演唱,节奏变化较大。曲调不板腔、联曲混合体有引子、曲头、尾子。传统节目有3000余种子,以《銮刀记》、《烟刀记》为独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二、工艺美术

剪纸与纸扎艺术在赣南古代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中,起着寓意和装饰作用。剪纸艺术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许多生动、朴实的画面,常见的有"五谷丰登"、"三星高照"、"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喜上眉梢"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绣也都是先剪纸样,摹到布上再刺绣的。纸扎艺术在民间更为盛行,以竹为骨扎好架子,面上贴彩纸、布、绢和剪好的图样。纸扎多是龙灯、动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节、喜庆、庙会、宗族活动中广泛流行。旧时仅宁都县城就有纸扎店铺100多家。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家传的花灯、人物纸扎艺术十分精湛,1995年6月获取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艺术文化范文第7篇

第一眼看到蔡俊清老师的这篇文章,立即被它的标题--花文化・商贸・艺术所吸引。的确,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飞速发展,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带动了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花艺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艺术形式,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如今,在各种节日庆典、外交场合、大型展览、APEC会议,都少不了花艺的衬托和装扮,以营造喜庆吉祥和谐的氛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二届东京国际花卉及园艺贸易展,既是一次花艺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下面,就让我们在蔡俊清老师带领下,去领略一下世界各国奇特美妙的花艺文化吧!

鲜花壁饰

时尚包装

多体组合

蝴蝶兰拱架

10月20日至22日在日本东京有明展览馆举办了第二届东京国际花卉及园艺贸易展(IFEX2005)。展馆所在地是填海形成的陆地,交通十分便捷,汽车可通过高速公路到达,地铁也能直达展馆。当你一踏进展馆就立刻会被那种特有的气氛所感染,无论你是观摹,还是商贸洽淡,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此次展会堪称日本最大,全世界有25个国家,450个团体出展,汇聚了各国优秀的花卉园艺及相关产品。花展的组织、宣传、协调工作做得很好,每一项内容都和原先计划与要求的一样,井井有条。不论你有什么要求,主办方几乎都能满足,只不过价格却贵得惊人。如做几个展板的文字,每个字收费是7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9元)。展览会场的入口管理很严,如果胸卡没带,就一定要补办后才能进场。门口桌上放有展会平面图及活动安排,便于寻找。

现场表演

吊网装饰

网架花艺

现场操作

纯洁的小花束

新颖的花束

烛火花束

异形花器插花

钢网竹筒插花

展示与洽淡

屏风式花艺

盆花包

欧风布置

参展的商品分为切花、盆栽、种苗展区;花材、包装资材展区;花加工品展区;关连杂货展区;园艺用品展区;生产资料展区;店铺什器、关连产品展区;个人创作品展区;书籍、杂志展区等九个部份。各参展商都十分注重展位的布置,根据展品特点各施绝技,表现出争奇斗艳的视觉效果。有的公司派出大牌设计师,将有限的展位装点成美丽的花艺世界。有一些展团在展位上每天做花艺表演。大田花卉市场展区的布展方式具有特色,他们由十多家花店和企业组合而成,但非常注重整体形象的表达,采取统一的包装设计,从外观上看感觉是一家。小商家间的区别是采用较艺术的分割方法解决。这样既体现出大集团实力和风采,又能照顾到小企业的独立性。

造型展示

创意插花

艺术文化范文第8篇

门墩的雕刻大多采用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也有部分采用简单的线刻雕。浮雕,又称凿活。加工工艺大致分为四部:一画(也叫“打谱子”),二“打糙活”,三“做细活”,四“修活”;透雕,又叫透活,与浮雕相似。但“地儿”较深,“活儿”的浮突起伏则更大。透雕有的部位要根据需要进行“掏空”和“挖透”,这是由于雕刻的层次较多,故而雕刻时要分层进行;圆雕,也就是立体雕刻。它的透视法不同于浮雕、透雕,与其他雕刻方法大致不同。雕刻手法为:一“剔胚子”(根据圆雕的体量体积,剔除多余的部分),二“凿荒”(这是根据所雕内容的比例,将轮廓线以外的部分凿去),三“打糙”,四“打细”(“打细”是将细部线条全部修整出来,最后用磨头、剁斧、扁子等石刻工具,将需要修整的进行最后修复)。

门墩一般赋予了吉祥和美好的祝愿,就像传统的家具雕刻、玉器雕刻一样,这也是雕刻艺术本身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把发自内心的美好心愿和期盼通过传统吉祥图案的雕刻来表现在门墩之上。

古老的装饰艺术中“吉祥”图案往往是重要的门类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先人们在岩画或石刻中进行创作并以图腾的形式表现,而后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隋唐的石雕,宋元的花鸟画,明清的织绣、瓷器等都在方方面面中相互体现着这一艺术形式。内容的成熟化,使它历史渊源久远,内涵丰富,善祷善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彰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门墩上的雕刻属于建筑装饰,将传统的吉祥图案优美的诠释在门墩之上,使每一个门墩具有了鲜活的生命。而从这些雕刻精美、寓意深刻的图案中,深刻地感受到这门雕刻艺术背后所蕴涵的民族传统文化,更从中感受到帝京子民的安居乐业。门墩的雕刻艺术,不仅汇聚了古代石匠们的精湛技术和智慧结晶,还体现着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老祝福。

蕴涵文化之典故神话类

门墩的雕刻艺术中比例最大的就是那些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图案,它们传达着各种典故传说,衬托了吉祥用意和住宅主人的个人喜好,除此之外也会有民间传说,年画题材、佛教传说、吉祥话语等蕴涵吉祥含义的雕刻图案,如牧童骑牛吹牧笛、持荷童子、骏马图、三羊开泰等。工匠们运用精湛的雕刻技艺把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在门墩之上,可谓精美绝伦,神采奕奕。

八骏图

雕刻图案:八匹马姿态各异。

寓意:吉祥,腾达。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名称说法不一。《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史记・赵世家》:“造反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骡、绿耳,献之缪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其他传说均由此而派生。

自猿偷桃

雕刻图案:白猿、桃子。

寓意:桃为长寿的象征,相传西王母因为吃了仙桃而不死。门墩上雕“白猿偷桃”,传说云蒙山中白猿之母患病想吃桃子,白猿十分孝敬母亲,偷偷去仙桃园中摘桃,不料被看守桃园的仙人孙真人捉住,白猿为了治母亲的病哀求孙真人,孙真人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放走白猿。白猿之母病愈,让自猿将一部兵书赠送给孙真人。从此,“白猿偷桃”就成了祝愿老年人长寿万年的象征。这个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鼓词里也有同一题目的曲词。

财神

雕刻图案:财神爷。

寓意:暗指祈求财运、福运。来自中国古典神话。“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

持荷童子

雕刻图案:童子手持荷花。

寓意:“连生贵子”、“连年富贵”、“健康成材”。取自于“鹿母生莲”佛教传说,童子手执折枝荷叶或莲花,一般根茎在前,莲荷顶于头上或肩后,双足作行走状。“持荷童子”最早出现于宋代,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对其十分青睐。

丹凤朝阳(朝阳鸣凤或丹山彩凤)

雕刻图案:凤凰立于梧桐树旁,对着初升的太阳而鸣。

寓意:《山海经》说:“凤凰生于南极之丹穴。”丹穴(丹山)是所谓朝阳之谷,朝阳南向是吉运之兆。因凤生于丹穴,故谓丹凤,为百鸟之王。《诗经》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即意在高位,尚有吉运。也比喻高才遇良机,福星高照,将要飞黄腾达。

凤残牡丹

雕刻图案:凤凰和盛开的牡丹组成。

寓意:凤凰,即丹山,故称丹凤。赤色为凤,青色为鸾,鸾凤均为神鸟。以飞翔的凤与牡丹纹样组成。凤凰谓之百鸟之王,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意指富贵常在,荣华永驻。

福禄寿三星

雕刻图案:寿星骑鹿、蝙蝠、桃子和祥云组成。

寓意:“鹿”同“禄”表示吉祥的仙兽,“蝠”同“福”。古称福禄寿三神为三星,传说福星司祸福,禄星司富贵和贫贱,寿星司生死。福,意为五福临门;禄,意为高官厚禄;寿主要指长命百岁。中国民间喜欢在礼仪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把福、禄、寿三星作为幸福、吉利、长寿。

和合二仙

雕刻图案:和合二仙―人执荷花,―人捧盒。

寓意: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即指寒山和拾得,他们两位都是唐代的高僧,后来演变为古代的神仙。二人―人执荷花,―人捧盒,盒盖稍微掀起,内有一群蝙蝠,从盒内飞出。“荷”与“和”、“盒”与“合”同音,取和谐、好合之意。寓意夫妻和睦、则福禄无穷,所谓“家和万事兴”者也。

化鱼为龙

雕刻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又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寓意:“鱼龙变化”是民间流传的吉祥语言,它意味着人不发迹是时运未济。因需力图上进,有待来日定能一跃龙门而飞腾成龙。以“鱼、龙”的变化来比喻贫穷者也有能变为富贵者之目,表示对有志者的良好祝愿。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刘海戏金蟾

雕刻图案:刘海撒金钱,戏弄三足蟾的图案。

寓意: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刘海戏金蟾的涵义为富贵多子。因宋代词人柳永有“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的诗句,所以刘海戏金蟾也象征着财源茂盛、汲取不断。寓意放弃功名利禄,淡泊修行。中国民间流传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说法,赞扬粪土金钱的人的品格。

牧童骑牛吹笛

雕刻图案:牧童吹笛、青牛。寓意:取自于中国民间传统年画,牧童悠闲的骑在牛背上,口中吹响着悠扬的笛子,象征春天到了'万物生机勃勃,也寓意春风得意。

麒麟吐书

雕刻图案:麒麟、书。

传说寓意:古称麒麟为仁兽。雄为麒,雌为麟,二者代表祥瑞,且能吐玉书。传说孔子在出生前,有一麒麟来到他家院内,口吐玉书,书上记录着孔子的命运,说他是王侯的种子,却生不逢时,这就是著名的《麒麟吐书》的故事。因此孔子也被称为:“麒麟儿”。

狮子绣球

雕刻图案:狮子、绣球。

寓意:《宋书・宗憨传》记,元嘉二十二年,南朝宋与南方林邑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宋军先是所向披靡,锐不可挡。后来林邑国派出了以大象为坐骑的军队,驰骋沙场,来往无碍,宋军抵挡不住之时,宗想到狮子之威足以镇百兽,于是命大家雕刻木块,制成狮子头套和面具戴上与“象军”对阵。果然卒获全胜。往后狮子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压邪镇凶的作用,最终化为看宅门的石刻。与此同时军队创制的狮子舞也慢慢流向民间,最后演绎为了舞狮子送祥瑞的习俗。俗信认为“狮子”顺利咬住封包将有喜事上门的吉兆,故有“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之说。

三羊开泰

雕刻图案:三只绵羊。

寓意:传说羊为千岁之精,羊能兆瑞祥。《说文解字》中“羊”字与“祥”字通,“吉祥”多写成“吉羊”。而羊本身也是吉祥物,其中“三阳(羊)开泰”为一年开头的吉祥语。寓意一年开始,就如太阳金光灿烂,兴旺发达。

夕牛望月

雕刻图案:牛作回首望月状、且有祥云环绕。

寓意:表达了人生虽步入晚年,心却不老,壮志不减。指人老有壮志。老有进取,表达了夕阳无限女子,晚霞更金辉。两句合有仕途虽不如愿,却仍盼望晚年可蟾宫折桂之意。世人如果都能像牛一样披星戴月耕耘不止,生活自然富庶祥和,也含劝人学习耕牛勤奋拼搏之意。

獬豸

雕刻图案:獬豸。

寓意:獬豸,也称解庸、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体型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是执法公正的化身,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便可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

龙之九子――椒图

雕刻图案:椒图。

寓意:椒图龙生九子之一,形如螺蚌,性好闭,较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铺首衔环为其象形。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地雕刻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除此之外抱鼓门墩上也经常雕刻着椒图。故而将其用于大门等构件之中,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之意。

蕴涵文化之汉字谐音类

门墩上雕刻图案所表达的吉祥寓意也经常通过汉字的谐音来诠释,这在门墩雕刻艺术上是非常普遍的。中国汉字有许多读音相同,字义相异的现象。古代工匠们则巧妙地利用汉语言将精美的图案雕刻在门墩之上来表达美好意愿。

并蒂莲同心

雕刻图案:―枝杆开出两朵荷花。

寓意:亦称“芙蓉同心”。并蒂莲为荷花之一品种,两花出自一蒂。唐诗人杜甫《进艇》诗:“俱飞蛱蝶之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即咏此。图案常以一段白藕生出若干莲叶及莲花,藕上有孔,表示通心。而“通”、“同”之音相译,寓意夫妻恩爱,形影相随,同心到老。这种吉祥图案常用以祝人世代绵延,家道昌盛繁荣,夫妻和睦幸福。

瓜瓞绵绵

雕刻图案:蝴蝶和瓜,配以花卉,组成“瓜瓞绵绵”的吉祥图案。

寓意:《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小瓜;沮、漆,水名。谓周的祖先,象瓜瓞的岁岁相继一样,后用为祝颂子孙昌盛之辞。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画野离疆,爰封众子。夏殷即袭,宗周祭祀,绵绵瓜瓞,六国互峙……”。“瓞”与“蝶”谐音,多籽象征子孙昌盛。事业兴旺。

春光长寿

雕刻图案:山茶花,绶带鸟。

寓意:山茶花姿态优美,枝叶繁密,终年常青,花朵硕大,色彩艳丽,是著名的观赏植物,人们借山茶花寓意春光。而“绶”字与“寿”同音,与山茶花组合寓意春光长寿。

福禄相连

雕刻图案:鹿与蝙蝠组成首尾相连之环型图案,即谓“福禄相连”。

寓意:“蝠”通“福”、“鹿”通“禄”寓意“福碌”、“官禄”、“俸禄”及“禄位”等。“禄”即古代官吏俸给之谓。而“鹿”被视为古代之瑞兽,有“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复五百年化为玄鹿之说”。

福庆

雕刻图案:由蝙蝠、磬组成。

寓意:“磬”与“庆”同音,象征吉祥福庆。

福在眼前

雕刻图案:―只蝙蝠在飞翔,下有一个或兀,个古代铜钱系在蝙蝠上。

寓意:“钱”“前”同音。古币铜钱外圆方孔,俗称“钱眼”,象征“福在眼前”。

福寿双全

雕刻图案:蝙蝠、桃、双钱,组成“福寿双全”吉祥图案。

寓意:吉祥寓意,谓幸福与长寿两全。《书洪范》:“五福,一曰寿”《蔡传》:“人有寿,而后能享诸福……”。即指穿两个古钱寓意双全之意――是“寿”的象征。

福禄寿禧财(福禄寿禧祥)

雕刻图案:瑞鹿、梅花、灵芝。

寓意: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禄”相通,寓意福禄;灵芝寓意长寿和吉祥;鹿悠闲的在树下吃草,树上开梅花,传说梅花五瓣象征“五福”,鹿虔诚地在古树下膜拜,即可登上“梅花榜”。而金榜提名时乃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故寓意“福禄寿禧财”、“福禄寿禧祥”。

富贵有余

雕刻图案:由牡丹和鱼组成。

寓意:牡丹是富贵的象征,“鱼”和“余”同音,象征富贵有余。

富贵千秋

雕刻图案:蝙蝠和牵牛花组成。

吉祥寓意:“蝠”通“富”。牵牛花长在藤蔓之上,连绵不断,蝙蝠与牵牛花组合寓意富贵千秋。

封侯挂印

雕刻图案:猴子把印绶挂在枫树上,从而蜜蜂翻飞。

寓意:“猴”通“侯”,“蜂”即“封”,印绶挂在树枝上寓意“挂印”。雕刻有枫树或是蜜蜂与猴的图案便为封侯。“封”与“蜂”同音,象征升迁,宫运亨通。猴是十二生肖之一,因猴与旧时爵位中的公侯等同,进而被人们视为吉祥物。特别是古典名著《西游记》问世之后,书中美猴王齐天大圣的形象为民众所熟悉喜爱,有关猴的文化则更加深厚。蜜蜂是一种益虫,它们奔忙采花酿蜜不知劳累,蜂蜜可供食用也可入药。有些地方,春节时要备一些蜜饯以招待客人,取新年一切甜蜜的吉祥含义(有时也刻有“鹤加蜜蜂”寓意“一品加封”)。

封侯增禄

雕刻图案:由猴子骑鹿的图案构成。

寓意:寓意加官进爵。猴子骑在鹿身上与“马上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为“封侯”之意。鹿在民间因与“禄”同音,寓意封侯(猴)增禄(鹿),象征了升迁,官运亨通。

禄寿康宁(松鹿同春)

雕刻图案:鹿口中衔灵芝与松树组合。

寓意:鹿为“仙兽”,灵芝寓意长寿。鹿口中衔灵芝,也叫“野鹿衔芝”表示禄寿康宁。

鹿鹤同春(六合同春)

雕刻图案:鹤、鹿与松树组成。

寓意:“鹿”、“禄”与“陆”同音,“陆”即为“六”。“鹤”为“合”,故有“禄鹤”同春之意,亦有富贵长寿之意。民间语言习俗,东、西、南、北与天、地,合起来称为“六合”,泛指天下,表示“六合同春”的涵义。

佳偶天成

雕刻图案:莲藕。

寓意:莲藕与佳偶音近,寓意佳偶天成之意。

欢天喜地

雕刻图案:獾与喜鹊组成。

寓意:獾,哺乳动物,又称猪獾。“獾”与“欢”谐音,喜鹊自古就象征喜气,祥和。獾和喜鹊组成“欢天喜地”,用来形容非常高兴的事情。

吉庆

雕刻图案:戟和磬(一种古代乐器)组成。

寓意:“戟”与“吉”,“磬”与“庆”同音,寓意吉庆。

吉庆平安

雕刻图案:为花瓶之中插戟,戟上悬挂一磬(一种古代乐器)。

寓意:“瓶”与“平”,“戟”与“吉”,“磬”与“庆”同音。瓶中安插“戟”、“磬”,即意为“平安吉庆”。

吉庆如意

雕刻图案:由戟、磬和如意组成。

寓意:“戟”与“吉”,“磬”与“庆”同音,寓意吉庆。如意者意为满意、顺遂、如愿、符合心意的意思,是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寓意吉庆如意。

九世同居

雕刻图案:九只形态各异的狮子。

吉祥寓意:“狮”音译“世”。《唐书・孝友传》载:“张公艺,九世同堂。北齐、隋皆旌表其门。上幸其家,问所以能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善之,赐以缣帛。”九只狮子同在一处,寓意子孙满堂、九世同居。

五福捧寿

雕刻图案:图案是五头蝙蝠围“寿”字环绕飞舞。

寓意:《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天……”。五只蝙蝠(福)在云中飞翔,向着中间的寿字如捧一样,寓意吉祥,具有“五福临门”意图。其中双钱是财禄的象征,图型含“福、禄、寿”之寓意。五福者一指长命,二指富贵,三指健康,四指道德,五指善终。五福之首寿为先,有福有寿,这也是人生追求。

万福

雕刻图案:“”字和蝙蝠。

寓意:“”与“万”同音,蝠通“福”,将两者相组合,象征万福。

事事如意

雕刻图案:由两个柿子和一支如意组成。

寓意:“柿”通“事”,事事即“万事”或“一切之事”。通常以两个柿子或柿蒂的纹样来表现,象征着事事如意,表示吉祥。和“如意”之物象绘绣在一起,组成“事事如意”的吉祥图案。

太狮与少狮

雕刻图案:由一只大狮子和―只小狮子组成。

寓意:太师官名,周代设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师为三公之最尊者;少师官名,周礼春宫之属,即乐师也。以“狮”与“师”同音,而寓以太师少师之意,表示辈辈高官的愿望。

岁岁平安

雕刻图案:―只插有结穗植物(如稻、稗)的花瓶,旁边再雕上一只鹌鹑。

寓意:“穗”与“岁”同音;“瓶”与“平”同音;“鹌”与“安”同音,寓意岁岁平安。除此之外,除雕刻有“瓶”、“鹌鹑”和“稻穗”外,再雕刻上“戟”、“鱼”和“磬”,寓意岁岁平安,吉庆有余。

喜上梅(眉)梢

雕刻图案: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寓意:“梅”通“眉”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表示非常开心,也预示着能心想事成,事业取得成功。

喜鹊登梅

雕刻图案:梅花、喜鹊。

寓意:梅花岁寒时凌寒独自开,有寒梅报春之说,预兆吉祥喜庆。喜鹊登上梅梢,寓意喜事不期而至,寓意前途―片光明、幸福。

平升三级

雕刻图案:瓶上插有三戟。

寓意:“瓶”、“平”同音,“戟”、“级”同音。插三根戟表示升三级,平升三级乃表示官运亨通,祝愿连升三级之意。

因荷得藕

雕刻图案:荷花。莲房及藕的组合

寓意:“荷”与“何”同音,荷花为花中之君子。一般植物是先开花后结果,独有莲花同时开花结果,添加莲房,它包含着早生贵子的寓意。

一路连科(一路荣华)

雕刻图案:莲花、鹭、芦。

寓意:鹭在古代也属吉祥鸟,它曾是六品文宫的服饰标记。“鹭”、“芦”都与“路”同音,“莲”通“连”。把鹭鸟与芦苇、莲花组成一幅美丽的水禽图,代表了事业顺达,犹如考场接连登科,是我国古代科举时的吉祥语,封建社会科考之中连连及第谓之“连科”。“一路连科”,意即闱场得意,一路顺风。而鹭鸟与芙蓉花或荷花(中国古时文人爱把荷花称作出水芙蓉)组成的图案,则表示对将外出之人最良好的祝愿。祝福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伴随着无限幸运、富贵与荣耀,可谓一路荣华。

一品清廉

雕刻图案:莲花。

艺术文化范文第9篇

(一)通过公共艺术实现文化价值,彰显地域文脉与认同

公共艺术是当代的文化现象,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与精神追求,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文化隐喻功能。楚国800年的辉煌既是历史,也是巴国楚地上人们的共同记忆,这种记忆往往以图腾、绘画、曲艺等方式体现在一代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身上。人们骨子里的文化情节却往往在文化自觉的应力下,让人生在其中而不自知。文化的沉淀在现实中的反映便是艺术之美,它是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在城市个性日渐消隐的今天,“千城一面”的脸盲症既是社会现象,又是文化病态发展的结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了彰显城市气质的文化和浸润在生活点滴中的艺术,又何谈城市价值和文化认同?巴楚文化亦如此。傍晚城市广场上的汉剧表演、武汉江汉路步行街的“热干面”雕塑、古琴台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既是时间长河里平淡生活影像中的一帧帧画面,也是文化投射在真实世界中的印记。正因为公共艺术作品美学效应的发挥有特定的空间构造,只有彰显场所精神,联系地区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承载地区文脉,才会获得较强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动力。由此可见,利用公共艺术的文化隐喻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并继续形成固定的社会态度,证明了公共艺术是地域文化传承中最温和亲民的手段。古人强调形、气、神的互转共生,“形”为“物觉”,“气”为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神”为大道升华。①艺术人类学指出,所谓同化不会产生和谐,建立在差异之上的美与美的共生,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不可否认的是,巴楚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一支,以其鲜明的特色影响着巴国楚地人们的现代生活,与中华大地的人民共享祖先的馈赠。这些馈赠该如何以活态的形式传承,恩施州的三岔傩戏以国家认可的艺术表演和以国际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定位,成功实现了现代转换。②

(二)公共艺术可尝试用现代的、艺术化的、开放性的手法传承巴楚文化

对于文化遗产这种言必称古的财富,其传承发展却需要以老树发新芽的态度进行,毕竟只有“活”的文化才有传承下去的可能。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面向公众的艺术形式,它以表达公共意志为核心,以艺术内容公共性和市民的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巴楚文化并非单一的“巴文化”,也并非单一的“楚文化”,而是先在巴地后在楚地界域上受巴文化和楚文化浸染从而显示出巴、楚文化共同特征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是在交流和融会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动态文化,其发展必须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这里选择城市公共艺术这种现代的艺术形式,发扬以城市市民为受众、在公众的参与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将巴楚文化以现代的手法继承下去。结语中国文化史是各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当代的文化趋同性特征亦得益于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代表的相互沟通。文化的趋同性对艺术的影响绝不是当代出现的,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唐朝文化添上异域风情的一笔,日本浮世绘让西方绘画艺术挣破了写实的牢笼走向抽象和自由,以及曾红遍全球的流线型设计都是文化交流对艺术影响的有力佐证。艺术是穿越时空维度的自由的因子,承载着公共精神的公共艺术更是文化的沉淀,可以说生活不息,文化不止。虽然人们对美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社会属性使人对物质形态外在的审美情趣趋于相同,这些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形式美的法则。由于公共艺术设置于公共空间中,人们在与公共艺术交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交流。在体验城市空间的过程中,糅合人文环境而产生文化认同,公共艺术实际发挥了空间场性的功能。由于公共艺术一般存在于特定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并在实际功能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存在着整体的利害关系,因此,整体关照与协调就成为公共艺术在营造具有共享性、人性化和审美效应的场所的重要问题。③运用公共艺术的方式在环境和社会变换的状态下,将传统艺术以活的姿态有机地延续下去便是可行的。

作者:郭媛媛

艺术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本土文化西部开发创新发展

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战略的重点转向了中西部地区,艺术设计的探索方向也转向了西部本土文化的发掘。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也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步骤,具有从现代的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绿色文明)建设转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标志性意义。

一、艺术设计在发掘西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

艺术设计的文化审美特质和丰富的实用艺术内涵,决定了其在发掘西部本土文化中的独特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即从以满足物质经济价值为中心开始转向以追求高雅文明、获得高品位文化艺术享受的精神价值观为主导的现代价值观念新体系。正像丹麦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主任沃尔夫·伦森在美国《未来学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21世纪——梦幻社会》中指出的那样,目前的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前沿——想象、激情以及梦幻世界。①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故事和情感。由于将某个故事或者一段传奇赋于商品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情感”产品,消费者选择商品越来越看重“非物质的考虑”。这就预示着未来的商战将变成文化商战,未来的竞争将变成文化竞争。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曾把“经济逐步转向生产那种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②看成我们时展的一大趋势,也就是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文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文化不是经济的奴仆,而恰恰是经济的主人。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灿烂文化。在整个世界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的西部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各个民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冲撞与融合深化和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与地势的影响,西部地区的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西部经济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随着我国经济战略目标的转移,西部地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西部的本土文化也得到了一个不容错过的发展契机。如何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来开发西部本土文化以促进西部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呢?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通过符号媒介对自然界的一种适应行为。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界,使自身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而要做到这一点,人类就必须重视经验的积累。人类处理经验有两种基本的文化方式,一是科学,二是艺术。科学依据普遍性以探求特殊性,艺术则根据特殊性来探求普遍性,二者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趋于同一个目标。而作为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则毋庸置疑自始至终起了桥梁和中介的作用。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在整个文化活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活动。

艺术设计的独特优势具体体现在:艺术设计是以“美术+造型+设计”为基础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它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文化产品其研究、开发、创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体系之一。③设计活动,一方面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方便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作为人所创造的人工符号和生存环境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设计包含着人性的因素,凝聚着人类的理智和价值观念。正因为此,才使艺术设计广泛地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用及娱乐的各个领域,带来了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并且倍受社会的青睐。由于拓宽了专业口径,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广告、包装、装潢、装饰、室内、室外、书籍装帧、装饰画、宣传画、字体、CI形象设计、印刷排版、新闻美术设计,还包含了环境艺术、造型艺术、园林设计、建筑造型、旅游与城市景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电脑艺术设计与网页设计等。因此,它具有服务面广、适应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其内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渗透力、附着力、扩张力、融合性又极强,有利于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包装打造精品名牌,对实现商品生产的现代化,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满足审美心理需求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为西部大开发传播造势

发掘其本土文化,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绝不是一个或者几个“五年计划”就可以开发出来的,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总结他们的经营实践时曾深有体验和感触地说:“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用文化粘接起来的血肉之情,它的源泉是无穷的。”④此语极其深刻贴切地道出了通过文化作为中介进行传播造势,缔造和强化一种共同的文化与信念的重大意义。它是西部大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的资源,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之源,人力资源之本,创新发展之基。三、艺术设计在西部本土文化开发中的市场定位

以上已从传播造势和实现最广泛的信息交流沟通及其意义方面阐述了发掘西部本土文化的理性依据。那么,试问艺术设计到底能为西部大开发具体做些什么?

艺术设计运用CI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装潢设计、造型设计等形式包装企业及其产品,使其不断增强形象竞争力,贯穿到企业积聚核心优势之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始终。因此不仅要注意学习、吸收、移植、引用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观念和技能,而且更要注重对西部地区民族本土文化和精神创造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再创造,才能在塑造企业形象,包装打造精品名牌,铸就竞争优势中孕育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文化力,使最后的王牌——企业形象打造出赋予其应有的竞争力、震撼力和令人叹服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综合应用科技、经济、文化、艺术等知识与技能,赋予西部生产的商品在材料、结构、性状、功能、色彩、式样、光泽、明洁度、平整度、精度、手感、装饰、包装等方面组成具有整体灵性的时代新形象,打造出能满足审美需求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名牌,使商品更适销对路,更有价值,更具魅力,更富人性和情感,使消费者在“冷漠的工业产品和热情的人体之间找到共鸣区域”。有专家指出: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的重大差距在于缺乏应有的灵性。而让灵性出壳的关键就在于有无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广泛深入地分析研究消费者的生活、生理、心理、审美、发展等需求和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整体创新,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内外质量,成为人们欣赏的文化艺术品,塑造出特有的灵性并让消费者感受到,从而变为带有“情感化”的商品。正是在“情感化”上找到人与产品的共鸣区域,从而创造出一种文化,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人说“可口可乐”是位最走红的通俗歌手,“万宝路”是位身穿“牛仔”的西部硬汉,米老鼠、唐老鸭是欢乐的童话天地,“红豆”是游子无尽的相思……那么,让这些品牌具有生命灵性的东西是什么?是文化。它可以代表企业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精神追求,也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一段美好历史的记忆及一种时尚、一种氛围、一种寄托等等。所以我们说:名牌的背后是文化,名牌的创造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名牌的选择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名牌的消费是一种文化的消费。

名牌文化所展示的是学问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机智和深远创意的有机构成。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动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企业文化(生产文化的主体)、市场文化(商品流通的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为背景,致力于创造、挖掘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本土民族文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方法,包装打造精品名牌,形成“征服世界”的文化魅力,为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应做出的主要贡献。同时,艺术设计也将在迎接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中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创造出体现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②王世德《商业文化与广告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

③朱建强等《CI视觉设计与传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3

④秦朔《传播成功学》广州出版社1998.3

参考文献:

[1]朱建强等.CI视觉设计与传播[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3

[2]秦朔.传播成功学[M].广州出版社,1998.3

[3]王世德.商业文化与广告美[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银行统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银行业市场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