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研讨范文

时间:2023-03-10 01:51:31

艺术设计研讨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1篇

艺术为我——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③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原始时代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中世纪文艺复兴前的艺术可以说大都体现在建筑上,而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教堂建筑,它综合了诸类艺术。教堂建筑中所使用的彩绘玻璃、祭坛画、壁画、复制画及佛像、雕刻、曼陀罗等,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同时也被当作一种符咒、信仰的对象。此时的艺术和工艺与生活之间始终是不可分离的一体。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持点。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理学家、工艺师等。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工艺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时间维和能量态在共同的空间行为下,艺术逐渐转变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尤其在所谓多元化的今天,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一种意识表现形式。(甚至不乏一些伪艺术打着艺术的旗号所作的一系列的艺术的艺术)既然是意识就需要表现形式的存在,这也就客观的要求受众群体的存在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过程产生艺术的共鸣。从而进一步的深掘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它释放出来。说的明确一点,就是这种声音就是感情,释放这种感情就是的解放思想。不管这种思想是中庸的、颓废的、条件的、压抑的、痛苦的还是激进的、进步的、偶然的、兴奋的。都是形成人类感情的一份子。使个性寓于其性之中。没有个性也没有其性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一提到“个性”人们也许就会直观的认为是艺术家应具有的天性,或天赋。没有个性的艺术家只被人称作行家,匠人,甚至难登大雅之堂之说,这样看来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盲目的追求个性,以怪异、有邪,有意识的人为的结果不能寓于共性之中的个性,不能算是艺术行为,这是生理上的问题,是医生要解决的,在艺术上是没有出路的。

记得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画家史国良在一次聚会中其中有位风格怪异的女画家(听说还很有名气)带着她的女儿,她女儿当然长的很漂亮。于是她笑着问史,说:你看我女儿长的漂亮吗?史说:“就像你的画。”当时那画家便一脸不高兴。从这当中不难看出这位女画家所谓的绘画语言是什么了。她是在为别人而自己,是哗众取宠,是顾弄玄虚,其中不无炒作的嫌疑。艺术为我而他,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画面(或场面)效果空洞的追求视觉效果,受众者只是承担了一份凑热闹的角色,我想这种艺术家们的追求的个性也就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更不必说艺术的共鸣了。

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即无价值的存在物。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和设计二者各自的独立概念。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方为万物发展根本。古来中国主张“阴阳互补”方可万物归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设计在我国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出现的名词,以前,称之为“经营、布局、营造”。前面我曾提出了设计是解决问题,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说白了就是解决人类生活的问题,是为他,--为目标群体。因此要想做出设计就必须了解市场、了解科学、了解目的群体。单凭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加上设计者的个性思维和设计提炼,即为他而我,合二为一。否则,只为他没有我,那么,我想信市场上、生活中的一切设计只会产生一个模式,缺乏变化性。正因为艺术上的为我而他、设计上的为他而我的存在,才有人类精神的丰实。知识结构的多元,生活才尽可能的丰姿多彩。

艺术—名词,可以作宾语

设计—动词,可以作主语

偶然在《苏大艺苑》报上阅读了一篇“艺术是我,设计是他”的文章②,其中所表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艺术与设计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含义。从而也使我部分的明确了作为艺术和设计的模糊认识。早在几年前(或者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国的艺术工作者已经针对这两者之间关系有所争执,到底设计是不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能否同一而论的观点一直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美术观察》也曾经围绕这一问题作了的讨论。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有人说设计本身就是问题,而艺术不需要解决问题。这个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分歧,与“艺术是我,设计是他”有同工之妙。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在何方呢?又该如何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斗胆谈一下自己的认识,虽然有兔子谈论死亡的嫌疑,但还是要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本人就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谈一谈看法。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Design”或“DesignArt”,而“Artand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ofArtand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CollegeofArtand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建筑、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andDesign”,而不是“Artsand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参考:《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蔡军)

对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设计艺术”为好。

这只是从单独层面上划分,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具有严重的妥协态度。忽略了设计艺术基因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虽然常常被当作同义术语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二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进化论---西方思辩文化的十字架

循环论---东方中庸文化的太极图

艺术的发展苟合于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人们的认识论依据和行为的不同。中国的文化在大一统的中庸思想里面潜伏了几千年,道、儒两大思想主使着东方文化主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这种原始认识论在“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模糊逻辑方法中得到精确的认同。完成并履行着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循环论。这种生死轮回的思想,不正是古代乃至近代唯心主义艺术论的动力之源么?艺术发展随着时间维的运动循环向前发展。应和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图形1中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草创期,接下来是成熟期、升华期,最后回到式微期。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轮回。这是丛剖面形式上来分析,但我们的古人更为馄沌,把这种言、象、意的结果--自然转接的的弧线组合成无始无终的太极图。如果说太极图是东方文化的徽标,那么西方进化论文化的徽标可以用十字架表示,这种象限式的思维方式恐怕很难说明新老历史交替再轨迹上的决定论,对于习惯于东方“球体说”的人来说是难以适应的。然而有得必有失,有失方有得,象限论通过形式演变和坐标式的直观框架。揭示了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象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只能在人的自身活动中得到理性的答案。设计艺术在西方的最早形成与发展,正是这种理性答案的结果。人们在理性的基础上看待艺术创作,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在这种历程、过程和活动中感应、寻找某种确定不变的终极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球体说”的文化环境里,人们不会这样考虑,也不愿去考虑。这样,在一定历史意义上说,西方设计艺术早于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把二者放在同一界面上比较,循环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这种两维的运动反映在一维中是同向的,也可以是异向的,这种意识形态只能被人们的直觉感悟,主客观的关系是体验的,不规定的,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进化论看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十字交叉的图形,就映象来说,对立面很明显的不可调和的出现,既有上升,又有下降,既前进,又后退。这种绝对永恒的运动属性,必须用理性的思辩来把握,主客体的关系是规定性的,肯定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再这种进化论的驱动下,变的清晰,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唯物主义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意识动态量的反作用,目的就是立足于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即设计,一种具象的,容易被逻辑感知的基因基因。

在古老的东方文明中,从未出现过物质与精神这两极对立的哲学。印度的梵的统一,中国的阴阳与道的对立统一,成为思辩的主力。对于梵与阴阳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也没有这种要求。通过进化论和循环论这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简单做出对文化本质的理解,一般来说,东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这也是近代科学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欢用统计、计算、归纳、演绎或综合来分析事理,而中国人偏爱吟诗作赋思维无边联想,以求感性收获。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虽然没有这种要求,不能说明就没有这种意识的存在,只不过是没有形成条文、形成体系记录罢了。以下部分的分析也许可以从中看到这种基因的存在。

四设计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纵横关系*

艺术—--最初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

看了上面这两句话,你也许还不会感觉到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知道,不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它都是为人的艺术和设计,贡布里希曾说过这样一句极端的话:“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艺术的历程》)毋庸置疑,艺术的主体只能是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艺术史的规律只能是艺术家参与艺术、干预艺术的规律。不论是在洪荒时代的原始艺术,还是在现今文明时代的现代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与人、时代与时代、人与时代的共通共融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代表其所处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受时代政治、经济以及艺术家自身的局限因素所制约,毕竟,艺术不是无目的的产物。从最初的艺术动机可窥一斑。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开始,艺术审美性便随着第一件工具的创造体现出来。砍砸器、投枪、骨针、兽皮衣裙、陶器等等大多数人工制品既是工艺品又是艺术品(现在仍把人工制品和手工艺品统称为装饰工艺)。但这一时期的人工制品大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的,着重考虑的是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可用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冶金、造纸、印刷、纺织、航海、机器工业直至现代的电子工业的逐步产生,同时反映在艺术上的也是轰轰烈烈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态的质点上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设计”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室内)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和“都市设计”的概念为人们所熟悉。因此,纵观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艺术经历了最初的一体化,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直至发展为当今设计与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的新融合,设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艺术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强调功能主义,而忽略艺术对产品本身的影响,同时也不能过分为表现艺术而忽略功能性,艺术与设计必须完美地结合。

以上是从纵的方向来看,那么从横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在现今的艺术时间维上剖一个截面来研究一下。

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是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基础上着眼的,基因与媒介、观念与形式、感觉与表现、主体自由化与客体自由化等等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动态表现。屈指可数的艺术分类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些联系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犹如发酵粉一样,伴随引发着艺术动机的草创、成熟、升华。在时间维和能量态的共融交替下形成共通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暂且把这种意识形态叫做艺术的血缘关系,或基因关系。它是非物质的,以意识的形式存在,如果说的明确一点,这种基因感觉,就是设计因素的关系存在。他表现在艺术形态上就是设计艺术,表现在思维上就是设计理念。

图中独立的圆代表一门艺术门类(为方便识别起见,用三个表示),但是每一种艺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环环相扣的存在形式暗示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暧昧关系。在认识、伦理、审美三种存在方式所构建的整个文化格式塔中,同样也可以解释这个暧昧关系。我们的认识角度要从组成艺术品的物质材料开始,这是表象的,直观的存在,如绘画中的颜料、纸张;建筑的石材、木材、钢材的结合;影视的声、光、电等等,所以在这一物质材料的角度上是独立存在的,是以具象的形式存在,是可以被视知觉的或听知觉的,但是看到这里,我们依然还不能说明设计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形式”。现在让我们继续望中间看那块最小、也最集中的部位---审美角度.

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型的”,④这一论点既包含了肯定美的客观存在,是熟悉的:又包含了人是按照美的客观法则和规律去创造这样一种即唯物又辨证的思想。是陌生的.这种即熟悉又陌生的体会,恰当的揭示了具有现代因素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对于具有再现因素的优异作品可以产生某种审美经验的感召力.,所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作为欣赏者,经常触及再现性以及典型化的艺术所带来的特殊的审美动情力.这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经验感知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美的作用力表现。是属于人的自身因素。

这种是抽象的,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和心理经验感知的,不同的人文层次产生不同的经验感知。但是,这个过程同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够维系艺术形式成立的技术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主要所谈论的伦理角度。伦理角度上可以看出它包含很多方面,是最不稳定,也是最复杂的部分,它是一种能量态因素,对不同的艺术分类产生不同的能量,为艺术的再生输送新鲜的血源。它是无形的,但又指导着有形的存在,它是有形的,体现着一种无形得力量。每件艺术品或多或少所包含的这两种作用,起到一个传乘精神与物质的功能。一个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功能。

下面,我们来看这种能量态是如何传乘精神性与物质性的功能。

首先,我们这里有一个黄色的圆和一块兰色的方形,单纯来看它只是一个有色的平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把这两个图形并置,看看会发生什么可能。通过并置,你也许会感觉到这两个毫无意义的图形所产生的特殊的联想。这个圆可以是一轮明月,一只玉盘、或者一枚棋子等等。圆与兰色都属于客观物质材料,是造型的元素部分。但是,单纯的物质材料不能说明问题,它是具象的,是毫无意义的存在物,只有与其他物质技术手段产生关系,重新定位物质结构形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物质性转换过程。属于造型与非造型艺术形式。简称---形。

当重新定位的物质结构形态,与人们内心精神审美结合,产生的联想形象(明月,玉盘、棋子等)这个过程是经过经验感知的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简称---神。

原本无意义的色块在赋予了它形与神的手段后,才真正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可以说,没有哪一件艺术品不是建立在审美作用下经过解决物质与精神、形式与内涵、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下产生的。认识因素、伦理因素、审美因素三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创造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和手段。通过以上分析,如果把三者独立,分离成三门学科,即:*

认识因素------材料学

伦理因素------设计学

审美因素------美学

由于艺术特色的要求不同,以及制作工艺差异,最终呈现的是的艺术面貌也是不一样的,其中,物质材料和设计创作技巧是偶然的,变化的,只有精神审美因素是共通共融的。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这三门学科之间的独立性与交叉性,、把握彼此间的度与量,对多元化艺术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把握设计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度与量的问题

(1)设计成分增大化,物质成分减小

后果:具象符号减少,抽象符号加大

作品形式:抽象画、分割主义

(2)设计成分减小,物质成分增大化

后果:具象符号加大,抽象符号减少

作品形式:具象画、超写实

(3)设计成分消失,物质成分增大化

后果:具象符号加大,抽象符号消失

作品形式:非艺术作品,无意义存在物

以上三个图形表示:外在物质形态决定内在意识形态,内在意识形态反作用外在物质形态的差异比较,形象的说明了设计因素的增减,制约着形式与精神的后期存在形式。以绘画为例,片面的注重抽象精神存在,也就相应的加大设计因素的介入,从而使多数观赏者感到迷茫或百思不得其解,其中还不算民族、地域、风俗等的影响。这种作品如分割主义、构成主义绘画等。就象现在人们开始对毕加索的怀疑一样,他的艺术到底是曲高和寡还是哗众取宠,还有待于历史的定位和批判。同样,片面的夸大具象形态,忽略了设计成分的介入,必定大大降低削弱精神审美的因子,给人感觉画面就是画面,枯燥而无生气,真实而无意义。这就好比猴子模仿人们翻书,动作和神态很象,但仍然毫无意义。很简单,没有设计因素的介入,空洞的物质因素是没有美感而言的,更没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的。即便是杜尚的尿盆,也需要一个无意识的制造过程,和一个有意识的发现经过。

综上所述,艺术创造---这一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精神性与物质性的交叉和多元、多层次的关系,物质因素、设计因素、美学因素的共同编织,也最终要求着意蕴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这种物化结构的自然结果,才构成了今天丰富的艺术门类。*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再次看来,是孪生关系,彼此间相互依存,设计可以是艺术,艺术包括设计,但不等同于设计。没有设计性的艺术,不是艺术。同样,没有艺术性的设计也不能算是好的设计。

对于艺术与设计的渊源、艺术与设计的争议出现、以及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暂时就谈到这里,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由于本人现在知之甚少,颇有个人一面之词,也许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这个话题。但这也是一个小的问题,上亿年的历史留下了久远的人类文化,残酷的自然选择创造了人类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答案不在先哲的遗书上,也不在名人的脑袋里,对从事艺术和设计的同僚们应该在书的字眼以外做工夫,深入社会各阶层、各角落中去,从实际出发,这些答案就在大众碌碌起居中、在饮食男女形而下的活动中、在农民黝黑的田野上、在吵吵嚷嚷的菜场上等等等等。

①参见《论艺术里的精神》四川美术出版社,原著(俄)瓦西里。康定斯基,吕澎译

②来源:《苏大艺园》报2001年第十八期第2版作者李超德

③来源;《美术观察》1999.12

④来源:《艺术与设计的新联盟》作者:郭成宇河北理工学院机械系

⑤《艺术概论》作者孙美兰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⑥参考:《天人论》卢圣辅

关键词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2篇

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具有市场性和商业性。因此,艺术设计的价值在于市场中,并由此可以产生多大的回报。艺术设计运用了绘画作为其成功的一个因素,但是,艺术设计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绘画基础好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在市场中得到认可,即:为使用者带来了经济价值。因此,艺术设计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与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驾齐驱了,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当更多的是得到市场或者说是消费者的认可,因为只有这样,使用者才可以得到其使用这种艺术设计作品的特殊价值或是附加价值。艺术设计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得到考验,可以说,凡是被留下来的都是具有极大市场价值和商品价值的成功品。值得一提的是,纯绘画品会对绘画对象有一个真实的反映,不管是美还是丑,如实反映。但是,艺术设计的美由于使用者的要求,常常会进行美化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促进销售等。第三,绘画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差异性。

(1)一方面,绘画是绘画者对于绘画对象的一种较为真实的反映,并且绘画者自己可以去掌控绘画作品的内涵和艺术性。可以说,绘画者不会过于关注别人的看法或是观点,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具有主导性。另一方面,艺术设计的价值必须得到他人(即:使用者或是消费者)的认可和肯定。在现实生活中,设计者在完成设计过程后还并不是最终“完工”,因为自己的设计品还需要经过使用者的审核,这其中会夹杂很多其他的考虑因素。所以说,艺术设计品的最终决定者并不是设计者们,他们并不具有最后的决定权,受到其他人的制约或约束。因此,可以说,被客户选中的未必就是设计者心中的“完美作品”,而未被客户选中和通过的设计也许就是设计者心中的“完美作品”。设计者们具有一种无奈的“屈服性”。

(2)绘画通常会有不同的手法,如:油画、水粉画等,这些绘画手法以及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性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根据绘画者不同的心态和擅长之处,他们会选择最为合适的艺术表达形式来进行创作。而艺术设计是依附于市场性存在的,这在当前的经济化社会尤为突出,因此,它们的表现手法或是形式并不是由设计者来决定的,而是要充分考虑使用者或是客户的要求来进行选择。虽然使用者所选出的并不是设计者们的擅长之项,但是为了利益也得迎难而上,这往往会促使设计者们“绞尽脑汁”。

(3)绘画多是绘画者运用绘画手段来进行创作,是一种艺术功底的体现,但是,艺术设计在当今社会更多地依赖于电脑技术进行艺术处理,例如:剪辑拼贴、特效处理等。可见,艺术设计不但是绘画的体现,更多的还在于后期的处理,反映了设计者们的现代性和技术性。由于使用了过多的电脑技术,设计作品也就可能会具有一些“雷同性”或是“不真实性”又或是“刻板性”,这就与绘画艺术所倡导的“独特性”背道而驰了。以上就是笔者对于“面设计与绘画”这个话题的一些阐述,通过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谈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艺术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最终目的是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靠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要依靠于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实现的。只有合理和精准的课程设置才可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艺术专业人才的这个目标,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能力综合体现和结合;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知识能力和实际技能必须合理配置及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构建完整和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完成。教学方法有待改善和更新,特别是在电脑软件的应用方面,忽视了与艺术相关的技术理论的介绍和实际应用的基础设计课程。

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忽视大于重视,尤其是在独立造作和创作方面。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都对于培养哪些能力、怎样培养等这些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以至于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具体操作和创新能力都是不强的,甚至是非常不足的。例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不停地书写着而没有时间去理解其中的内容,大段的理论知识只是进行了灌输而没有切实地进行落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活跃,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是学如嚼蜡和毫无收获,这是因为学生们没有进行亲身体验,所以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经验,也就更谈不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总之,课程体系缺少实际性的应用以及其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这也就制约和阻碍了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艺术设计的大量使用,并以此来完成商业信息的传递和使用者的满意,将使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其价值。而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着独特性、自然性等特点,将绘画者最真实的内心体现出来,对于市场的考虑程度并不是很高(除了一些特殊情况),是一种绘画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灵上的沟通。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3篇

美的事物稍纵即逝,虽然无法成为永恒的定格,但是艺术创作者通过眼睛的观察,记忆的积淀,以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将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得到艺术升华,使自然灵秀之美成为永恒。然而,如今科技的进步使学生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为快捷、更为生动,学生对于美丽事物的印象多源于电视、电脑等等这些电子媒介,学生可以足不出户领略大千世界的风采。而这些充斥在电子媒介上“美的资源”多数是经过加工的“成品”,其美丽的模式也多为模板化、程式化,这些信息资源更像是“美的快餐”,学生们惯于快速接纳,也快速遗忘。没有生活的艺术是空洞而乏味的,而艺术设计本身就需要多元信息、图像的积淀。艺术设计专教育应该把通识教育、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一体,培养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的人才,使其既具有高层的文化知识,又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认知。艺术创作者需要潜心观察和通识学习,这样创造者才能胸有成竹、不拘一格、心手相应,操之娴熟。而缺乏观察和积淀的艺术创作就会造成千人一面的尴尬境地,艺术设计创作就会变得乏善可陈,难登大雅之堂。没有特色就没有长久存在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怪圈,学生在对设计成品借鉴中、在计算机软件的统一按键的夹缝中求得片刻的生存,而这种生存模式在教育和就业中是可怕的。针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我院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将造型训练实习1、造型训练实习2、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造型训练实习1主要是进行速写训练和快速表现。这个时期,学生主要进行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属于入门阶段,通过在实习中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之美”无处不在,通过快速艺术表现技巧和手段,使身边看似平常的形态瞬间呈现于笔端,而这种瞬间塑造形体的能力来源于对事物严谨的观察和细心的思考,从而使学生通过训练渐渐形成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事物的习惯。造型训练实习2主要是专业教师带队,到户外外景实习区(自然风景和建筑群街景)给学生以取景取舍构图的自由选择范围,以色彩写生的形式进行快速表现。通过户外实训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塑形能力,积累审美经验。通过对塑形能力的训练和对自然形体、色彩精练的概括,提高学生自己发现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为设计课积累丰富的形象资源。

“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对于艺术

与实际生产密切关系的认识艺术设计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要符合新世纪和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针对实际情况有一个明晰和准确的定位。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进程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最为显著的专业之一。市场需求日新月异,艺术设计本身就融合着多元化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现代科技发展基础之上。现代科技与艺术设计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转化,艺术设计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将设计的产品转化为具有市场品牌号召力和实用价值的商品,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的价值和目的。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构成了艺术和科学技术互融的美学内涵。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合,使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直接面对面成为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院具有稳固的实习基地40个左右,实习基地在教学中已经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我们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沟通,每个学期,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定期展开教学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实习基地负责接待我方学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实习基地有专人接洽实习工作,选派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主管指导学生实习,为学校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专业的印刷工艺实习是实践环节课程中操作性最强,与实际生产接触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课程。平面艺术设计职业能力取向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印刷工艺、材料特征、空间结构、设计制作软件的更新方面,要求平面设计从业人员掌握更多实实在在的生产实践内容。印刷工艺实习是对印刷工艺课程的实践生产知识补充,学生通过到印刷厂去实地操作,更直观地认识到现代印刷的工艺流程与技术常识,熟练地掌握从印前处理——印刷工艺——印后加工的具体流程。印刷工艺实习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集中实习形式。集中实习是由指导教师带队到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和实际操作,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讲解印前工艺、印刷工艺以及印后加工等相关专业知识,在制版、油墨特性、模切、装订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作为实习基地指导老师的助手,参与实际的印刷工艺的工作,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实习,使学生认识到设计与印刷之间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设计与印刷之间得到良好的衔接,为今后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生产实践基础,避免学生在设计中发生有设计思维而无条件呈现作品的现象。学生有了实习基地的积累,大三下学期的专业课程中就会合理将设计思想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避免盲目化设计,使艺术设计成为一种真正强有力的语言,使其成为商品物化的媒介。

“岗位实践”培养学生工作能力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4篇

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目标分析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康的、创造力、研究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设计意识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是统领设计领域的关键。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设计意识的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将教学的侧重点从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转变到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轨道上来,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写实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2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对策分析

教学改革是关系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性、全局性的一项系统工程。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现有的教学目标、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2.1改革培养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艺术设计需要学生具有独到的眼光和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因而艺术设计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改革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才能完成。学校教育要把创新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具有适应能力强、基础扎实和综合素质高的能力。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才能体现其价值,对于艺术设计学生而言更具有本质性的意义。

2.2改革课程体系

目前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就是理论设计、设计表现和设计思维三大模块。一个学科的课程体系是在相当的时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当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工艺设计和工艺美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被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科。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教育进行删减的教育,而是使学生的自身设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教育。艺术设计学校应该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增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应用性的培养,使基础学科的人文和环境意识渗透到设计中来。在学科专业的划分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划分局限性,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的原则来对课程进行调整。

2.3完善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基础,不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决定要根据社会背景和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艺术设计学校要根据学校的本土文化来培养学生具有能够将本土文化和世界先进思想相融合的能力。其次,把握好最新的设计思想,21世纪是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艺术设计学校应该把握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

2.4突出学科特色

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在于突出设计的特色,我国的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好多学校还处于模仿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办学模式阶段,缺乏特色。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要从质量上进行狠抓,特色是优势并且特色决定学校的办学质量,没有特色的教学只能是模仿,模仿和抄袭有违教学的本质,真正把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来制定学科的发展方向。

2.5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首先,艺术设计学校对于一些开放式的课程可以请专家来讲学也可以请在社会实践方面比较有经验的技师来教授技术。其次,教学要与课程开发于一体,打破封闭式课程教学的传统,让学生学会走出校门,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让学生将课程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双轨制度教学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3结语艺术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当时当前我国艺术设计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艺术设计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为社会培养具有理论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5篇

(1)缺乏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的学校缺乏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的进入大学的,所以新生面临各个系或专业方向的专业化教学,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视角受限于自身的专业,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本专业的角度是学习艺术设计。往往出现的是艺术设计的毕业生都带有明显的本专业的特点。无法达到教育部的教学目的。艺术设计是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体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才能构建自成体系的艺术设计理论。现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很快,往往产生了艺术设计的分支。比如城市形象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的课程分支。这些新技术和新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更新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他的教学课程。如电脑二维图形技术,这原本是用来进行机械设计的,现在一些艺术设计学校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但是更多的学校却并没有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2)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差

艺术设计教育重造型教育,注重在教育环节中的写实和素描。但是艺术设计并不是一门纯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客户应对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是在设计上进行不懈的追求,更需要在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和工艺制造上的经验的积累。加之各院校自身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滞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当今的设计教育将本科教育也误视为技能性教育,忽视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设计理念的更新、文化底蕴的加强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些自然的缺陷,导致了我国必须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方面的改革。

2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学院调整与确定了合理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向的前提下,与这条完整的知识链相配套的,便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师力量的不足依然困扰着艺术类学校。但是教师存在教育环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教师的质量以及教师对这个时代的知识与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各个院校的当务之急。这里,各院校之间的沟通,各自成果的及时交流与借鉴是促进这一发展的有效措施。同时,根据各个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不改革方向和目标,突出自身的教育特色。

(2)改革教学模式,实行推进教学的学分制和综合化

学分制可以促进学生在在学分制的体系中,不同的教师将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目,能够及时反映最新专业发展内容或学科前沿研究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提倡综合化教学模式。提倡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数学,将以往的很难的一个大的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子课题,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创造自己独特的各学科结合的“杂烩”专业,将分解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而组合起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有机地编排相应的知识,造就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变革潮流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观念上的更新。这就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者和领导者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变革的潮流。应该以开放的思想面对当今这个世界与时代,密切关注艺术教育在当代世界境域中与社会变迁中发生的变化。只要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的所需要的。

3总结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同时时代的变化也需要教育者们更新自我观念。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设计教育,立足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适应时代变革的潮流,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6篇

一、艺术设计创作中灵感思维和创造理念应用的实例

1.广告艺术设计创意中的灵感思维

在广告艺术创意中,一个美女往往并不代表美女自身,她只是一个符号,其价值主要在于她有一定的“所指”,即某种品牌的商品,这种商品给人带来某种现实的想象的好处。然而,广告创意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更深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她不是单纯的性区别符号,她们和男性符号语言系统有着本质区别的。视觉广告设计师们从这个创造理念出发,在广告设计中利用男性眼光来审视女性的角度进行创作,达到了宣传产品的效果,同时,又彰显了设计师独特的思维和灵感,比如说生活、厨房用品广告。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女性形象更多的属于“被看”的从属地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以男性为主的强势社会话语,这种认知主要是传统社会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造成的。在传统的人类社会中,女性是作为一个被保护角色出现的,她们需要维持家庭的和睦,她们需要照顾家庭。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女性在社会地位和男女分工区别上的差异越来越小,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可能立马消失。所以,广告不会违背这种长久以来的社会准则,“上的厅堂、下的厨房”这句话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在广告创意中,女性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如此,她们作为被看的对象一直是男性的陪衬,同时也是各种产品的陪衬,她们在广告中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围着锅台转。比如说家庭生活用品广告,常常把女性形象作为广告的叙述主体,这是因为,这些生活用品能让女性把家里收拾的更干净、能让女性把饭菜做的更香,从而得到老公的赞赏。如图一、图二、图三,这些调味品、抽油烟机以及洗衣粉全部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主体的广告。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广告中忙于琐碎生活的家庭主妇都是被看的形象,是从属于男性的,而男性则作为看的主体也积极地参与到看之中,对女性所做的一切进行操纵和评价。即使广告中出现了精明强干的职业女性,但最终也逃脱不了沦为男性“绿叶”的配角位置“,被看”的客置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

2.平面艺术设计创作中的灵感和创造

事实上,这些以的妖娆美女形象出现的符号在平面创意中充满了象征意义,因为她们是被用于诱惑那些男性消费群体的,即使是为了吸引女性消费群体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男性的目光而存在的。设计师的灵感思维来自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诱惑的角度去创造平面设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图四、图五、图六是EllaBache护肤产品的一则系列平面设计,画面中的女孩洋溢着健康、快乐的神情,令观者感到扑面而来的性感魅力。设计标题“秀色可餐”更突出塑造了EllaBache护肤产品能给人带来令人垂涎三尺的诱人肌肤。“太安全便是最大的冒险”的创意观念一直是CK服饰平面设计(如图七)的一贯作风,所以,CK被很多人称为玩弄“性销”的专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CK就在服装广告中频频使用、大胆的广告画面,观众也因此数次碰触到心灵底线。我们在观看CK广告时,经常会听到性感的女模特边卖弄妖娆的姿态边的说“我和我的CK之间没有任何障碍”。

在这些平面艺术设计当中,设计师从“看”与“被看”的创造性理念对广告增加了更深层的含义。比如说EllaBache护肤产品和CK服饰都是以女性为主要目标受众群,也就是说EllaBache护肤产品与CK服饰的广告都是给女性看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按照“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观点来看,将女性作为重点观众的广告应该展现以异性为广告主体能够吸引女性眼球的内容,这种具有诱惑力的换面应该很受到男性观众的青睐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女性在受到广告吸引力的同时做到不排斥同性群体呢?其实这并不矛盾,广告的深层内涵在于具有诱人身材和完美肌肤的女性是给谁看的,谁是看的主体,谁又是看的客体,从看与被看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女为悦己者容”在此条广告中达到了看与被看的统一,就是男性,虽然广告中男性是不在画面的,但是场外,男性的目光是时刻存在的。而要拥有秀色可餐的肌肤和蛊惑人心的妩媚就必须进行产品的消费,只要护肤产品抹在了你的脸上,衣服穿在了你的身上,你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广告的“造梦机制”,通过女性的消费完成男性目光向吸引女性目光的转移,最终征服女性消费群体。

二、诙谐的艺术设计创造理念

此外,设计师在创作平面设计时还加入如诙谐的创造理念,利用“大女人和小男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多个具有灵感突发性的平面作品。⑤“打破传统的男性符号的话语模式,树立非传统男性形象的广告是对西方女权运动发展的顺应”。现时社会是建立在一个父权体系上的,这个体系赋予了男性比女性更多的特权,所以,女性的自爱、自尊、自治、自理、自觉被现代女权主义所提倡,这就要求男性要帮助女性摆脱压制和蒙昧,男女要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告适时地利用了女性主义潮流的兴起,把女性主义作为广告创意的一个重要视角进行更深的反映和挖掘。如图八、图九、图十的KOOKA服饰系列平面广告就是利用女权主义进行创意的典型广告作品。这则广告利用三个非常独特的生活场景,树立了一个把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大女人形象。该则广告对传统社会中男性成功高大的形象进行了颠覆,形成了一个“小男人”和“大女人”的滑稽画面,利用幽默嘲讽的手段将男性沦为女性的宠物和玩具。观众在欣赏这则广告时会感到一种游戏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轻松地接受了这则广告,从而对KOOKAI这一品牌记忆深刻。

这一“大”女人的创意切合了KOOKAI品牌的风格独特、大胆前卫等品牌内涵,获得了时尚前卫、追求新潮的年轻女性的青睐。这则广告的创意彰显了它的与众不同,在幽默滑稽的画面中诠释了女性的独立,强调了女性不仅仅是“美丽的花瓶”,她还可以不依附于任何男人而存在。女性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可以追求自身的价值,可以散发更多的魅力。广告中,小男人的被看和大女人的看让更多的女性消费者接受,同时,男性在观看这则广告的同时也会禁不住的自嘲一下。消费者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认同了广告创意中的“大”女人。

三、结论

日本艺术家滕田章认为“:创造,仅仅产生新的思维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在艺术设计中还要将创造出的思想被社会承认,还要以客观规定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⑥由此可见,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仅有创造理念和灵感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设计师具有非常新颖的创造意图,仅因为缺乏充足的表现力而使得最终的作品不容易被人们接受。⑦灵感阶段和实施阶段共同完成才是创造,所以,创造理念和灵感思维只是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初级阶段。如果说思维是艺术设计的基础,那么技术就是艺术实施的重要手段,只强调创造理念和灵感思维而忽视了实施技术也无法完成一幅精美的作品。在当代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灵感思维和创造理念的同时,将技术实施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7篇

一、首先要尊重学生,充分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不同于美院和综合性大学美术专业学生、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

1.造型基础差。职业院校基本都是专科,由于专科美术高考并不是很难考,入学门槛较低,专业课和文化课要求都不是很高,许多同学只学了几个月画就考上大学了。

2.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差,由于都是90后出生,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直接晋升,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导致许多学生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

3.自我约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差。由于在考前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和筛选,许多同学没有养成严格和自觉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学美术是因为文化课不行,其实内心并不喜欢此专业,只是迫于高考升学压力才学美术。他们不清楚美术和设计的学习要建立在兴趣和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基础知识之上。

二、注重学生心理需求,多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没有考上本科,上了专科,有许多家长不满意,再加上社会对专科生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偏见,许多学生一进校就已经有自卑心理。老师如果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态度加以打击,学生很容易自暴自弃,有时甚至有叛逆情绪,会逃课或跟老师较劲。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很大的帮助。

三、多加强基础的教育和练习。基础其实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有美术基础和人文基础之分。

学生在许多门功课基础还没打牢固的情况下,一年级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设计素描、三大构成。许多同学感觉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道怎么观察静物,透视还没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和设计,学三大构成有什么用,美术史和设计史都还没看过,几周的专业基础就教完、学完了。二年级的专业课程就更难了,每门专业课好像刚学到一点皮毛就结束了。三年级除了要做毕业设计还要实习和找工作,一转眼大学就毕业了。由于学院过早分专业,学习时间短,要学的课程和内容又很多,所以作业和内容不能太深太难,要给学生成长的空间,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由于体制的原因,许多学院都是必修课很多,选修课少,学生选课和学习的自由度受到限制。许多专业学生不喜欢本专业课程也一定要去上,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老师不在教学上及时引导学生的情绪,还责怪学生不够认真和主动,教学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多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培养学生兴趣到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适当安排一些电影、音乐、文学、艺术欣赏等课程,或讲讲历史英雄人物,树立一些学习榜样;多鼓励学生,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作业和任务,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有较大的帮助。

四、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受业即传授技艺,解惑即了解和帮助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所以,在传授技术之前,首先要讲学做人。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在教专业课的同时,多加入一些历史和人文的知识,补充入学前没有学好的知识。大学三年其实很短,能给学生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对艺术和设计的兴趣,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和人生都是有好处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不是三年在学校就能培养出来的,包括美院和四年制的本科也一样。在学校确立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将来毕业后有自学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五、学为主,教为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教学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要养成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勇气和精神。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说和做,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和灌输知识。要让学生动起来,找到成功、自信和乐趣。老师讲得好是一方面,学生学得好才是关键。无数实践证明,成功的学生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还有学生通过自己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摸索。

六、学校和市场永远都是有距离的,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

当下有句流行的教育口号是要让教育和市场接轨,但实际情况是学校和市场永远都是有距离的。市场天天在变化,每天都有无数新的东西出来,市场的东西永远都是新的,但事实上,教学大纲和计划永远都赶不上市场的变化。老师的知识有限,知识的更新很有必要。学生是一张白纸,在学校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三年的时间,学校提供一个教与学的平台,老师负责传授一些基础实用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学生在学校的平台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许多知识要学生在课外和未来的实践中继续学习才能获得。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8篇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太平天国)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

[4]谢甜琼.论新媒体公共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

[5]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9篇

目前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而大学是为企业提供设计人才的外部资源,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还并不完全结合市场,能够把市场和设计结合起来人才非常匮乏,因此革新艺术设计教育,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战略性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拥有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即,拥有了具备创意性的设计思维及有效率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如今许多企业不仅让艺术设计人才在设计部门工作,还把他们安排在企业其他部门工作,他们的设计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并取得了成功。

医疗机构MayoClinic在核心部门安排设计专业人才,快速的开发了新的系统和新产品,最终获得了成功。Jack&Jones把设计人才引入到市场部,让设计思维接近市场战略,强化了品牌形象。艺术设计也可用在企业内部过程的革新。美国最大的食品企业Kraft,与专业的设计公司合作,对公司的物流系统进行了改善,对物流公司运送货物的托盘进行重新设计,充分利用的几率提高了162%2。Google、PFG、Telenor公司的CEO意识到通过设计改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非常重要,于是在公司投入设计管理人才,对公司环境进行改善,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和革新能力。终上所述,设计管理人才能为公司带来创新的思维及革新的方法,成为企业获得成功的途径,而大学持续为企业输送设计管理人才起着关键作用。

二、以设计管理为中心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方向及教育内容

(一)教育目标: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和谐的自然环境、人类新生活的价值及明确的设计哲学,共同构成了以创意性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随着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人类价值观的变化需变化。信息知识的多样性与共通性,未来和谐的生活环境,都积极的反映出人类对未来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文化诉求,必须制定新的教育指标,追求以研究为中心的深入化教育。设计哲学重视人性与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之间有机的关系。首先,造型哲学的价值方法论追求政策性、多学科教育,把造型观念作为教育目标,运用到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当中。其次,分析适合人类创造性的造型思维,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创意性的概念化可以制定及开发出设计造型教育课程,让学生判断出什么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素质。他们创造性的感官和独创性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实施,并开发有依据的方法论。最后,理解设计造型要素和造型语言,连接创造的方法,是明确设计教育目标的意识,实现设计造型价值的体现。

(二)教育方向:追求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开发独创的教育课程,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教育机构。

教育的方向要转向研究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并追求教育的深入化。不仅要打破学校与企业的障碍之壁,并且要有效的融合。艺术设计学院要敢于走在革新的前列,教育的方向要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衔接起来,意味着必须从整体上来判断开发投入的比重。首先,提供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信息了,脱离单纯的形态为主的艺术设计领域,形成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第二,创建独创的研究活动来进行品牌开发,并倡导设计师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以此来最大化设计产业的附加价值。第三,把所需的独特的研究主题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第四,让高年级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开发、设计、管理系统的项目流程。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是把研究、知识、创新、商业有机结合,追求教育水平的高级化、深入化,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务实教育。

(三)教育内容: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艺术设计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艺术设计教育以人类生活、多样化的文化及生活环境为中心4。人类、环境及信息化时代,最新的需求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解析。设计教育具体的内容要考虑到,新技术与方法论,研究与设计造型相关的内容,除此以外也需要理解未来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价值观、文化、环境及现象学、人类学、信息沟通以及对商业设计的认识等等5。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制定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并赋予相关的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

三、结论

产业社会时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培养学生有预见性的观察能力,视觉层面的认识能力,学生要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及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优秀的造型能力,因此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把不断的课程开发作为重点。教育课程的本质必须向融通性和弹性需求性转变。通过获取方法论、科学的思考能力及审美造型能力等来创造设计价值。社会在不断变化,倡导革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意义在于,对未来市场进行展望的同时,开发出提高学生设计管理能力的创新课程。

首先,在信息知识多样性及共通性的背景下,和谐的自然环境价值和人类新的生活价值,明确了的设计哲学理念,这些构成了以创意性及设计管理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其次,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我们要追求以研究、实际操作及开发独创的教育课程为中心,使其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教育。

最后,艺术设计教育内容要要围绕强调创意性、概念性、战略性、综合性的设计活动来制定,并赋予相关文化价值及设计哲学理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不明确,教育内容不足之处,需要积极应对新时期时代的变化。本研究在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方向及内容上提出了观点,本研究能成为往后开发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基础参考资料。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10篇

如Photoshop是一款图像处理软件,其色彩成像原理源于光的成像原理,在显示屏中属于发光配色,发光体是由红色、绿色、蓝色组成,通过不同的比例和强度来配出显示屏上的颜色,所以在通道中由RGB三个通道模式来表示物体的颜色。而在印刷中,物品本身不能发光则运用吸光配色原理。所以图像用于打印时则需要在CMYK(洋红色、黄色、青色、黑色)的模式下。诸如此类的原理有很多。这些内在的原理并非需要我们完全掌握才能学好设计软件,但需了解才能更容易的去理解设计软件,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发现它的规律性,以及其操作过程中的内在逻辑。比如:在AutoCAD软件中它最基本的工具操作规律就是你输入命令,按其状态栏中提示就可以明白其操作方法;Photoshop中图层的运用,图层中的背景就像一本书的封底,而书上面的每一页都是像透明的玻璃纸。由图层前眼睛的符号控制其可视性,每一个图层都是单独的个体,按图层的上下顺序显示,对当前图层可以在不同的模式下单独编辑,也可以调整次序、可和并图层等。诸如此类,只要了解其规律性的学习方法,软件学起来就是一个比较有逻辑性系统化的整体,而不是填鸭式的零碎个体。以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操作者才能举一反三地理解软件功能,并完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想法。

2设计理论基础在软件中的运用规律

对于艺术学生而言运用软件设计和手工绘图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同的设计理论基础。一是理论上的相同规律,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运用软件绘图应该具备扎实的绘画造型基本功,它包括:素描、速写、色彩、摄影等。素描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功,素描的训练能够培养与强化学生的造型、光影控制、艺术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除了美术基础理论还有设计概论、设计史、三大构成、设计原理等设计理论均在软件中有所运用。二是在方法上的相同规律,学素描时先画整体,然后局部,最后再整体,这种方法同样运用在软件的操作中如3DMAX灯光的处理上,先给整体的照明,然后局部照明,最后调节整体的照明。所以在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和方法。古语言:受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让学生有这样一个规律性的意识,运用以上的方法学习软件设计。但是在这个规律的掌握过程中有以下三点要注意的问题。

2.1课程的设置顺序

开设软件课程的时候,在整个的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其科学性和逻辑性,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理论设计课程成为一个整体,让学生感觉是一个体系,这样有助于规律性的学习。比如设计专业课程里,平面广告、版面设计、室内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里的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谁先谁后上,这些课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如果处理不好,便会造成设计理论课程和软件课程不能很好的结合。以软件本身来看,要以从简入难循环渐进的模式,整个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在大学设计类专业课设计之初,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研究。这样确保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能够在学的时候与其它专业理论课程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合理的顺序将有助于掌握规律化系统的学习软件课程。

2.2规律中的重难点

一门软件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哪些工具是常用则需要重点教学,而且在一个工具的操作中往往只有一两个步骤是有点难度和易出错的,这是软件学习时的难点和要引起注意的地方,而且大多数的学生容易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是一种规律性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计算机辅助课程的教师,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将其重点教学,以免学生在学习软件课程时走弯路,造成时间不必要的浪费。并让学生也养成这样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地提高软件操作水平。

2.3不可忽视人脑的作用

虽然掌握规律性的方法有助于高效率的学习软件课程,但却不能一味地重视规律,运用规律而忽略了人脑的作用。对于艺术设计学生而言,最重要还是设计的创意、想法、构思和意念。很多人掌握了艺术设计的软件却疏忽了艺术设计的本质,不注重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不重视设计的创意,却将设计素材东拼西凑、凌乱搭配,偏离了软件学习的本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艺术素养的学生,他们需要有思想、善思考,所以不可太注重规律性的操作模式而忽视人脑的设计创意。

3以计算机辅助设计

3DMAX基础建模为例,运用规律性教学实施内容3DMAX软件是一个在操作能力和操作思维要求比较高的软件,通常这一门课程是在掌握基础的平面软件和了解一定的空间造型理论之后所开设的,笔者选取其中的基础建模来讲述内在规律性的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如表1所示。5结束语随着软件技术的更新和开发,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软件课程越来越多。而如何有效的去学习软件课程,方法显得格外重要,笔者以软件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入手,通过软件设计规律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软件表达设计及想法。

上一篇: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 下一篇:艺术设计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