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

时间:2023-03-13 21:38:21

艺术设计研究生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一、引言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它是面向公众融入与社会和生活的艺术,将艺术创作与公共场所中的使用要求相互结合,形成现代设计中的“视觉,环境,产品”三位一体的造型。同时,其内容形式特别丰富,包括壁画、雕塑、水景、绿化、公共设施等。由于公共艺术涉及面广,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水平,需要涉及许多学科,如建筑、历史、文学、绘画、雕塑等,对于此课程来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朝着面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课程进行不同程度和形式内容上的改革,在教学中宽知识、厚基础、强技能,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上进行革新,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科研、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不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创新和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不可能培养出面向社会的具有高素质能力的设计人才,所以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国内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技艺轻实践,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了对设计技巧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从对高校研究生的教育分析看,除了强调学生的实践教学,还应强调教师自身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在对实践的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思想观念上,应多方面地研究实践教学,做到设计实践与课程理论教学相结合。

另外,要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对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更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时代化、国际化,教学成果的公开化,对授课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全力打造公共艺术课程在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打破传统的、单调的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授课形式,改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被动现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观念和创新能力,以及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工作效率。

三、公共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目标与内容

(一)教学改革目标。

以提高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为教学改革的目的,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大胆加以改革,加强在公共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模式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程的实践来完成,对于未来公共艺术的教育,课程的安排也要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1.结合本校地域特点,规划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针对设计市场的需求,系统的规范设置专业课程,使之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还要结合本地域的实际情况,如结合陶瓷文化、陶瓷元素进行创作设计,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既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又具有超强竞争力的学生。

2.加强公共艺术理论课在整体课程中的比重设置。

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是时尚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密切结合的设计,它要求设计师除了必备一定的设计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有丰厚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这就要求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加强美学、文学等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们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上,设计出符合大众心理和融合本地域文化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

3.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突出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大纲及其具体的课程内容都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不仅要体现其应用性,更应加强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教学大纲是各种教学的依据,每门课程都应规范化、系统化,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培养目标。

四、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设计实践的教学是立足于市场公众需求,培养实践者从事创造性思维的设计活动,它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检验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由于设计的技能性特点,要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消化和吸收。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以及对公共艺术设施在其区域内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课程体制设置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模拟课外实践教学,包括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实际项目进行介绍、分析和设计等教学内容。

第二,专业课程采用双方客户案例进行教学,在分析案例的时候,结合将要进行的项目阐述设计的一般流程、规律和方法。

第三,在课程设置中,要实地进行考察勘测,熟悉设计地域的环境情况、文化特色,熟知设计的制作流程,对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并制作效果图等。

第四,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条件,要鼓励教师制作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式

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一定要营造一个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氛围,将教学与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了解市场、分析市场,使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设计理念,使学生所设计的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市场检验设计效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形式上进行改革。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2篇

我们现以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重点分析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中较常见的问题,研究加强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和办法,积极探索解决不同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设计类研究生生活学习中存在问题及特点

1、人员结构相对复杂造成人际关系隔阂。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更是如此:包括已婚的、未婚的、工作后继续学习的、大学本科之后直升读研的,年龄参差不齐,跨专业者更甚。以湖南工业大学06级的设计艺术学为例,全班人数30人,来自其他专业的占到30%左右。这些人在带来别的专业踏实务实、新鲜活力的同时,也有对艺术专业人士的不认同,产生了新的矛盾因素。因此在人际交往上有着“代沟”。

2、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生疏。多数高校研究生制度为“导师负责制度”,湖南工业大学也是如此。因此与导师之间的互动交往成为研究生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一环。随着近年来研究生逐渐扩招,导师所带学生过多,因此无论在学术还是生活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加上少数研究生在平常自视清高,在学业上或生活上碰到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同导师沟通,而自己又缺乏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导致思想压力很难得到缓解。

3、学业、经济的双重压力。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都很高。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学习周期较长,需要进行扎实的实地考察活动,且对毕业生获得学位的要求较高,无形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对未来的事业和前途不可避免地产生担忧。一些研究生来自农村,部分研究生已婚或将要结婚,上有老,下有小要靠他们养活,研究所提供的助学金和奖学金不能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这些学习上的压力导致强迫症状、恐怖、精神性等问题随之产生。

4、婚姻压力。随着学历的增高,据有关调查女生的性别比例占到75%以上,大多数女生到了适婚年龄。但是由于社交圈的狭小,社会上某些人士对“高知识分子”,尤其是女士的不理解,造成了很多研究生的“恐惧心理”,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导致心理障碍。

5、就业压力。研究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就业压力。虽然从总体上来讲,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相对数量不算多,就业状况也比较乐观,社会回报率也比较高,但是,由于目前研究生的教育成本的加大,研究生在就业时普遍有较高的期望。他们倾向于选择较为稳定的、高社会回报的职业,他们对就业的高期望值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6、艺术天性与纪律的矛盾。大部分研究生的思想和心态是表现为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能够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情绪状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善于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对生活充满希望。但是也有少数研究生天性散漫。因此当个性与纪律发生矛盾的时候,焦虑、烦乱、忧愁、无聊、空虚、压抑、失落、不知所措等心理现象产生了。

二、提高设计类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地对待他人。针对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师生交流、同学会、对外交流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针对学生自我评价有偏差的情况,想办法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开放,或者与别人相比较等方式,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并通过感受体验努力与成功、失败与挫折,增加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的信心。正视自我,接受自我,并且,在理想中不断创造新的自我,避免心理失衡。校方、社会也应拿出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成立心理咨询室、成立心理咨询爱心组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创办杂志并开辟心理健康专栏。

2、进一步完善“导师负责制度”。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联系,导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切实的安排学术生活要求。尽可能的为学生心理健康长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例如,通过实施长期辅导,减轻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压力,降低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情况,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加强职业规划理念的教育。帮助、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一,帮助毕业生对职业理想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从看单位性质转变为看单位需求,从看单位大小转变为看单位发展的就业观念;第二,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的理念精神,支持学生创业计划;第三,将教育、课题、专业技能与市场经济、文化产业需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有机地渗透到教育管理、教学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等所有环节。

4、开展多样性的课余文化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和园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设计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鼓励和促进研究生会、研究生社团和研究生志愿者活动等的健康发展。在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下,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包括心理健康主题在内的各类社团活动,促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倡导研究生自我教育。

5、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心理咨询体系和预防体系。第一,要强化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研究生的辅导、治疗和跟踪。第二,通过为研究生开办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讲座中帮助研究生了解和把握一些适用的自我调适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等研究生相对较缺乏的社会知识,为研究生搭建心理卫生、人际交往等应用性常识的平台,以丰富研究生的知识层面,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6、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贫困研究生的资助和补贴。可以通过导师课堂助教、科研项目等手段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的最低经济保证,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就学环境。

总之,应根据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殊情况,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认真研究改善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途径,不断促进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加强艺术设计类环境和文化建设;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研究生工作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广泛多样的研讨活动;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联谊和文娱活动;积极组织研究生体育运动;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国艺术培养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侯志刚(1974-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品牌设计;薛聪锐(1978-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0-0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完善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艺术专业学位势在必行,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3月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以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同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出了《关于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32所院校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9年,全国有35所院校具有招收艺术硕士(MFA)的资格,2010年又新增了68家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打造一支高水平、应用型的艺术人才队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有着积极作用。虽然我们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面已确立了一些有效的培养模式,但绝不能把这种模式套用在艺术硕士(MFA)的培养上。这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硕士(MFA)的培养路径。

一、艺术硕士(MFA)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首先,艺术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艺与实践能力,以培养运用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艺、满足特定社会需求、创造性从事艺术专业工作人才为目的。其次,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式重在以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尤为突出。在学期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职业实践,并将职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最后,艺术硕士的评价标准重在考查其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专业领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软实力,而艺术无疑是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当前,中国正迈向新型工业时代,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及产业变更时代。艺术设计成为现代社会视觉变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并为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着智力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艺术设计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解决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上述培养目标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强调以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

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手工艺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教学强调解决现实中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发现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信息的获取能力、综合思考设计对策的能力、准确表达思维逻辑及思维内涵的能力以及视觉表现的能力。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设计学的特殊规律,结合我国经济及文化发展对设计专业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想与路径

(一)互融互通式的教学模式

设计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多种学科智慧、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设计教育的方向要以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那么未来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应具有较为系统的设计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标准,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或设计实践;其次,具有整合多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更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并以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态保护为责任。 具体的方法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方向孤立的模块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整合优化教学模块单元,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打破专业、院系的界限。这种互融互通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与艺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整合跨学科优势资源,实行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是解决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融合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人文特质与工程特质。通过学科的交叉互通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高级设计人才。

(二)校内强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1919年德国包豪斯(Bauhaus)成立,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办学模式对当前设计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包豪斯在工作室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工作室的工具先进、设备齐全,对应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设有丝网印刷工作室、木工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制作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工作室由一名设计教师负责,同时配备一名技术教师和两名助教,传授设计的理论与技法,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快速的转换。“Design”在汉语中被译为“设计”,实际上指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的技术手段将形而上的完美“理念”转化成为现实的物与像,即庄子所谓“技进乎道”的意思。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引进实际的设计项目,模拟设计公司的管理和设计流程,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整个项目。例如视觉传达专业建立的工作室,可以进行如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策划设计、书籍设计等项目实训,通过实际项目的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校外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专业应与当地或周边地区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项目的开发及产品或相关物料的设计和研发。英国的蓝开夏大学与三百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教学的关系,具体的合作方式是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为项目的运作资金或学生创作的奖学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提出的实际项目策略单展开设计和研发,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把项目下达到工作室,工作室模仿设计公司的项目操作流程和规范,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职场经验和设计师的职业化合作精神,强化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校方项目的合作发现和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级设计人才,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拓宽了就业的渠道。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与长城汽车、中国巨力集团、小洋人生物科技、永亮纺织、锦绣金山、鑫鸿源包装印刷等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实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

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采用双导师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问题。校内导师要求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在学术上要有一定的成果;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校内导师负责规划学生的中长期学习计划,讲授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指导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等,辅导学生参与设计前沿课题,配合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的操作。而校外业界导师则负责讲授设计实践类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和毕业设计等。被聘为校外导师的,必须从事一线的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完成过重大项目的策划、设计或操作,且在业界的知名度较高,有专业类的奖项,能够给研究生提供一线实践指导。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培养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开拓教育视野,更好地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也能为联合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五)将各类权威性的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种类繁多的设计类奖项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例如,有被学生们称为“大学生四大创意大赛”的“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还有“学院奖”。这些比赛有国际专业机构主办的,有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也有高校联合举办的。学生参加这些专业的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项目实操的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思维、项目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洞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营造积极创新、勤奋好学、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一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科学的培养模式是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用我国设计教育的老前辈庞熏在《关于怎样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来衡量现在设计类艺术硕士的培养标准很为贴切,即“要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进行学习,并有心得体会;要使学生具有精确而熟练的描绘对象的技巧,这是从事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图案的原理法则,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和变化,这是创作方法上必须具备的技能;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并掌握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能;要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熟悉我国固有的技术传统并掌握现代的材质处理和生产技术;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曹意强.MFA学位建设与艺术的智性模式[J].美苑,2008(12).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导师;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

一 、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艺术设计类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起步相对于纯艺术专业和其他专业来说要晚一些,因其独特的学习方法、就业渠道、就业方式,2006年以前很少有院校专门开设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研究生课程,而毕业生一般对进一步进行硕士学位深造的期望也不是很高,艺术类学生一般更注重就业,加之前些年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渠道先对明确、就业机会也比较宽广,所以一直以来艺术设计类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数量比较少,学生数量也比较小。

但是这种情况在2006年之后开始转变,除了一些老牌的大学招收艺术设计类研究生,一般大学也都普遍的建立了艺术设计类硕士点,开始公开招生。2008年以后,由于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生源量急剧增长,各校开始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种类更加丰富,就业渠道也日趋多样化,而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指标要求变得复杂而苛刻,这使得社会整体对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学历要求越来越紧迫,艺术设计类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开始快速发展,各大院校开始扩大艺术设计类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科研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是由研究生热造成的高生源量所带来的压力,学校在开设或扩大艺术设计类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时候,很多是“赶着鸭子上架”,行事仓促,结构简单,科研方向不太明确,而学生接受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态度也不够端正,大量学生来源是由于就业所迫或是就业单位的特殊要求而考取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甚至很多人仅仅就是为了混个文凭而已。由加上艺体类的文化课分数线比较低等原因,非本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艺术类专业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二、艺术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设计类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一直是我国当今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重中之重。在本科和高职学习中,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创意思维和技术操作的配合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来说要少一些。这样做保证了本科和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当然,理论上讲,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院校要比本科院校更偏重一些,这里不做重点阐释。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中更高一个阶段,即研究生培养在当今我国艺术类教育中的一些模式,尤这些模式引起的一些问题,并为其寻找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艺术设计类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应与本科和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区分开来,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的诸多原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本科和职业教育同质化比较严重,硕士科研型特色并没有明显发挥出来,主要体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1、很多学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在科研方面指向性不强,还停留在职业基础技能方面的培养上。

2、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不严谨,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行的设计思想和理念。没有理论依据,或者没有理论研究氛围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方向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

3、学生成份相对复杂,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科研方面的热情不够高涨,或是由于本研学科转换等问题造成对专业方向研究的迷茫,学生工作热情不足。

4、教师结构与本科同质化,授课内容也与本科或职业教育类似,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出现很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师授课方面的混乱、投机现象。

5、研究生数量在不断增多,教师单位授课人数激增,影响教学质量。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现象造成了艺术设计硕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下降,对研究生就业和上上岗竞争力产生不良影响,并成为一种尴尬的局面:就业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提高竞争力,但研究生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就业仍旧困难。

三、“双导师”制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本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出创新、改革、调整。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大力推行的“双导师制”,这种制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根据教育部教发[2009]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努力提高研究生选拔培养质量,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紧缺型人才。经研究决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5万名。”2009年,全国增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证明,“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在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基本认可。“双导师制”可以使研究生将高校的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双导师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方面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上个世纪初艺术设计类院校鼻祖――德国包豪斯创立之初已经在推行这种教学模式了,而我国的设计院校过于强调设计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在科研和理论方面的导师制度一直是名不副实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方面“双导师制”势在必行,因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线工作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除了在校进行校内导师指导科研工作以外,还要得到以成功企业和一线知名设计师组成的校外导师的指导来将科研内容在市场的熔炉中锻打检验。但是值得深思的是,社会企业与教育院校之间相互认可度不高成为“双导师制”的一大问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与理论的冲突。企业和一线设计师对于理论研究一般缺乏兴趣,甚至嗤之以鼻,这就造成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这一套非经营式的体制格格不入。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是科研,以非营利性科研项目内容,理论上寻求形而上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纯粹的一味做商业项目活动并不能与研究生科研与教育并重的理念和出发点完全契合,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辅助作用或一种例证意义。

2、粗放合作与细化培养的冲突。这几年由于国家教委对产学结合的大力推进和政策扶植,是的各大院校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更加深入,收获是明显的,成绩也是突出的,一般院校基本上都形成了一整套的“产、学、研”培养结构,与社会和企业的兼容性也大大的提高了。但是,问题也是突出,一方面“产、学、研”培养结构已经搭建形成,但还处于比较粗放的状态,大的框架已经有了,单内容简单,教育细节上不够饱满。这在艺术设计专业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表现的比较突出,也是因为起步晚,艺术类教育工作者整体科研和理论水平相比之下不是很高,这就造成了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在接受与企业合作式的办学模式时,更多的导向完成企业商业项目或者完成导师个人的商业和科研项目,研究生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个人的学术研究趋于停滞或者敷衍。而另一方面,也正因为这种不够规范的粗放模式和企业对于教育行业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对生源的导向性录取出现问题,比如非专业人士的浑水摸鱼、没有科研能力但工作能力很强的人加入研究生队伍、在校研究生对“研究”持否定态度或游戏态度等等。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双导师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教委应该更好的协调和整合“双导师制”在各大院校中的合理配置,“产、学、研”培养结构已经构架完毕,下面应该是关注教育细节的时候,应该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改变“企业为至尊”的偏执理念,企业和教育应该在市场环境中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科研价值的寻求应该略高与市场价值的索取,才是教育的本质。

2、对硕士研究生个人要给与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应该将一部分政策或基金的投放目标转为研究生本身,适当降低对于“双导师制”制度中对于企业和校内导师过高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涤除功利性、盈利性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过高比例的成份,给予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主体,硕士研究生本人一定的发展和科研空间。

3、学校与企业应该互相谅解、互相补充,改变多年以来格格不入的合作状态,企业和一线设计师参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业必须以科研和教育为中心,实利性观念应该被改变,应该先自我培养一种科研和理论方面的追求,或起码能形成一种期望。校方对于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应该把好关,应该从专业角度上来考虑择优录取,放弃那种功利性目的的招生怪癖行为,在所报考的研究生对口专业基础上来衡量学生的水平,对于跨专业考生的招收应该是尽量避免的,并在平常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给予研究生足够的科研学习空间,并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和资格认定,在科研项目中起码给予基本的名份。

参考文献:

[1]《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赵中建、顾建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2]《大学学习学》李明,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世界教育危机》库姆斯著,赵宝恒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4]《新编教育学教程》叶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52WT1222)

作者简介:

韩久海(1982.9-),男,天津人,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周振昆(1984.8-),男,河北玉田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助理馆员,文学硕士。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 研究生教育 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78-02

一、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近年来,艺术设计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为了追求生源,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该类专业。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947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有近1 / 3的单位拥有艺术类硕士学科授权点,另外,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都设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然而,纵观当前中国各设计院校该类学科的设置,无非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服装、动画、陶瓷、装饰、展示等,学科专业体系设置趋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开展学生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体现不出学科专业体系本应具有的鲜明特色。

(二)现行招考制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首先,国家研究生招生命题制度强调“按大类”招生,原则上必须按一级学科命题,这种招考方式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对于选拔全面性的人才有一定的帮助,但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把不少有艺术设计类专长、实践动手能力强、在专业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挡在了门外;其次,现有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对于跨学科报考条件没有明确的限定,导致没有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基础的跨学科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如文学专业、英语专业、管理专业、史学专业等,这部分学生虽然没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背景,但由于报考的往往是史论方向的研究生,同时在政治、英语等公共课上占有优势,按现有的招考制度,因考试成绩较好而得到优先录取。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导致硕士生专业素质不如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局面。

(三)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存在脱节现象

课程设置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的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学科属性,各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少有机联系,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能保持同步。教学课程与研究课题之间结合不够紧密,教学过程中对那些紧贴生活实际,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密切相关的内容关注度不高,教学课程未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和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课题未能从日常的教学课程中获得学术启示。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在各门课程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教学与研究之间融会贯通。

二、粤东某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尝试

(一)“工作坊”式教学,拓展国际化视野

“工作坊”是指一种概括而集中的教学手段,通常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在一个人数不多的团体中进行师生的研讨,强调互动性与信息的交流共享。粤东某高校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是国内首批将“工作坊”引入设计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院校。从2003年开始,邀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设计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举办了数百场的“工作坊”,主题多样不限。从大型的“城市形象规划设计工作坊”,到跨院系合作的“零售空间”,到每年举办一次的跨国合作的“中德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坊”,再到跨专业合作的“设计与几何工作坊”,这样的教学形式实现了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跨国界的交流。

(二)以课题带动学生独立研究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粤东某高校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每年年底定期举办专业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该校,对当前的热点设计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为研究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气氛。在努力营造学术环境下,鼓励研究生导师采用课题带动教学的培养方式,研究生除了加入课题组进行正常的调研、文献分析、资料查找和文字整理以外,课题组研究的项目也同时融入课堂教学,以专题形式让全体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分析讨论结果并做出专题汇报。教学相长的模式不仅使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启发,前瞻性、探索性的课题研讨也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鼓励跨学科、交叉式研究与教学

在注重专业知识引导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该校积极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增设跨学科的交叉课程,例如中国文化与设计应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策划与管理、设计策划与管理、城市品牌战略、艺术品市场研究与分析、文化品牌营销、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演艺营运与策划等,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粤东某高校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启示

(一)注重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该校采取课堂教学与“工作坊”教学相结合、传统设计理论与新兴的研究领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每年专业性的国际论坛和多种类型的跨领域“工作坊”不仅活跃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团队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时刻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和最新动态;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生课程安排,将传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与人、文、经、管等社会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二)注重研究生理论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类专业不能忽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该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既肯定实践对理论的支撑作用,又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为帮助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建立了以课题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服务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带动课程教学和理论学习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理论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注重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构建

基于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性特点,该校通过“工作坊”和举办各类专业性国际化论坛的方式构建具有多元化教育背景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近五年邀请了上百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在国内外学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对人文知识、商业知识、设计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把握。

四、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初探

(一)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

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是当前艺术设计类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高度的专业性基础上,加强多学科渗透的交叉教育培养,这种交叉既要有各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又要有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纵向交叉,同时还要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学研交叉。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生积累多元的设计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和灵活的适应性。

(二)丰富教师学科背景,加强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

由于设计艺术学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因此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构建一个梯队性导师团队,梯队性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年龄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还包括学科结构。可以通过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跨学科联合授课、在国内高校之间进行师资交流和合作办学、引进外籍教师联合任教等方式来丰富整体团队教师的学科背景。在丰富学科背景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一对一”式的导师指导制,建立“多对一”的导师组指导制,采取主导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小组中各导师在学术上能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更有利于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三)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多开展“学术研讨”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并引入社会、企业的实战课题作为教学内容,综合性地思考、设计所涉及的市场、营销、管理、消费者心理等问题,引导学生向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塑造自己。此外,引入以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专项特长为方向的“工作坊”、工作室教学机制,也是艺术设计类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不仅是培养特色人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形成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的保证。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元风.关于设计艺术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设计教育,2005(1):74-75

[2] 朱发刚.对提高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2):58-61.

[3] 王曦.探讨如何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172.

[4] 谢海涛.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10(1):42-45.

[5] 成朝晖.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审视城市形象营造[J].新美术,2007(6):99-102.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环艺专业研究生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一所以设计类专业为主的艺术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必然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该课程已具有其鲜明的办学特点和独特的教育、设计资源优势。

一、加强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有关“新”与“旧”的命题总是被人们特别关注。追“新”本身就是设计思维的“卖点”,更是它的重要特征。当“新”成为设计专业本身的背景常态时,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中,设计专业的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力会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公共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在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公共艺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艺术设计技能、作品表达,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新观念、新思想,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分析当代公共艺术设计,把握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的认识,重视有关环境和人类共存互利的关系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启迪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

二、当前我院环艺专业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我院环艺专业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开设以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院环境艺术环艺专业研究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掌握情况如下:目前我院环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中,有近2/3的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不同程度地选修过公共艺术设计课程。这些选修过本课程的同学,对公共艺术史、公共艺术的概念、设计方法和步骤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可以独立地进行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能够做出构思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但也存在不足之处:(1)很多研究生的作品缺乏对整体环境的考虑,虽然也创作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但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环境中去,引起共鸣。(2)多数学生对电脑制图依赖性强,实物造型能力较差;在完成课题时,多数学生愿意选择论文形式或电脑制图,甚至有些学生对作品的实物创作有抵触心理。(3)参加社会实践、艺术实践较少,不利于设计思维的培养。环境艺术专业的公共艺术创作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由于受当前创作环境的局限,学生的公共艺术作品实物创作的环境大多还是选择校园环境,创作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创作意图的实现。(4)本院所处地理位置远离公共艺术发展相对成熟的大型城市,学生接触前沿设计思想的机会和渠道较少。以图书馆和互联网为信息获取主要渠道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来讲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已经有相关公共艺术设计知识和修养的研究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做深入的研究。(5)作为教育部批准的三十一所独立艺术院校之一,景德镇陶瓷学院有丰富的艺术设计和教学资源,但真正开展相关的艺术专题讲座的机会却很少,师生间的交流少,目前研究生的学习主要还是导师一对一地教学,和其他设计类专业导师几乎没有交流,导致大批优秀导师和专家的设计思想不能很好地传递给学生,不能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6)个别学生学风不够端正,这也需要导师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公共艺术课程应在现代设计理念背景下,在环境艺术学科及整个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和陶瓷美术学院的推动下,在浓厚的学术及艺术氛围中逐步完善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管理,形成既有本专业特色,又有实际针对性且符合研究生自身成才和创新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1.改进授课方式。

艺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开设,就其本质而言,强调的不是强制和被动性的灌输,而是诱发和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潜力,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创新的能力。改进授课方式,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敏捷,进而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激活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性活动。

改变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课程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法对授课内容展开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创新的观念及重要性,把国内外公共艺术设计的前沿知识信息和整体发展趋势,以实物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课程中间穿插实地考察讲解、生活体验等,例如针对本校园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手法、表现形式、材料的选择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进行分析讲解,并展开讨论,要求学生撰写考察报告。

再则,针对目前国内外对“公共艺术”概念的争议性较大这一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以具体的实例分析,加强学生对公共艺术学科的认识。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理论知识在设计中的运用,打开设计思路,在进行设计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诱发和引导学生的潜在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建构创造性思维,从而开展创造性活动(即设计)。

另外,教师也可采用扩展授课内容,制作新的教学课件的方法,拓展课程相关的知识,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共艺术的认识。鼓励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展开学习交流,帮助学生打破个人的思维定式,提升设计思维的跳跃性,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2.加强创作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衔接;始业教育;自我定位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本硕衔接这一特殊阶段,为之后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研究生招生数量以每年约28%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艺术设计类的招生增长更为迅速。扩招利弊兼备,一方面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另外传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等问题更加凸出。为更好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高等院校不仅要研究培育先进的教学培养模式,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重视本科教育过渡到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完善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对于招生规模庞大、学生个性鲜明的艺术设计类研究生而言更为重要。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两个重要的阶段,本硕衔接的连贯性也同样重要。由于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各有所长,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学生,在由本科的基础学习进入到研究性阶段的衔接过程中,尤其在考研、读研前后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计划和预期目标等都会产生一些变化和问题。例如考研前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无甚了解,目标迷茫,读研时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盲目,缺乏动力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近几年我们通过对近百名艺术设计类研究新生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考研之后和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初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学习目标不明晰、学习动力不足、学业规划方向不明确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就教师本体而言,对于本科、硕士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政策、新现象甚至也不甚了解等情况,都会直接对教师的培养方法、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质量以致教师的自我成长等产生阻碍和不良影响,因此,做好本硕衔接教育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重视本硕衔接教育问题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更好挖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能型人才。从微观上说,本硕衔接问题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因素,做好本硕衔接教育既是对学校教学实施的检测,对教师引导方式的指正,也是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持续导航。就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而言,通过对此类学生本科、硕士教学现状的观察分析,寻找本科学习过渡到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对于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心理变化和适应能力,指导学生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学校教学规划角度、师生个体及师生关系角度为研究切入点,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本硕过渡阶段的衔接性,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一要求也符合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长远目标(图1)。

三、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

(一)学生群体的分析研究

学生是本硕衔接教育的客观对象,针对学生主体展开引导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应试教育压力下的考生往往心理承受压力较大,受到包括来自社会、家庭、经济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新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本次研究将学生主体分为两类人群:高年级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新生,针对这两类群体的不同特点,探索解决在本硕衔接阶段他们各自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而言,首先应该让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是希望步入社会参与工作还是继续研究生学习,如果步入研究生学习,对于研究生专业和类型的如何选择,这些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高年级本科生的接续教育研究。就研究生新生阶段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学习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多数高校艺术类学生通常个性较强,自律性较差,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通过交流和深入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包括他们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对未来的就业规划等。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把这种教育和引导定义为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为深入细致地展开和推进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研究,在长期的观察发现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依据认知能力的高低与主动性的高低,把艺术设计类学生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高认知高主动型学生;2.高主动低认知型学生;3.高认知低主动型学生;4.低认知低主动型学生。演绎如图2:根据圆点大小的示意,方形图示右上角圆点表示为高认知高主动型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导师可对其提出相对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尝试一些新的研究和探索;方形图示右下角圆点为高主动低认知型学生,这一类学生学习有较强的自主性,基础相对薄弱,导师可鼓励其多阅读文献书籍,多进行实践锻炼,逐渐积累知识强化创新性思维;左上角圆点为高认知低主动型学生,导师可鼓励其多参加专业性强而有趣的讲座和展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图示左下角圆点为低认知低主动型学生,导师可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鼓励这类学生多多交流,在按时完成学习计划的同时抽出时间继续学习,不急于求成,而是对一方面的问题做更为深刻的了解。

(二)教师主体及其引导性分析研究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硕士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的教学方式,这就对导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培养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也需要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充实知识构成,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提升相互适应。只有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导师的引导方式不是单一不变的,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境变量而相应变化,对于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情境应采取与之相应的引导方式。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与型引导、指点型引导、成就导向型引导。

1.参与型引导是导师在制订培养目标和研究计划的决策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倾听学生想法和建议。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2.指点型引导是导师将如何完成工作的指令和时间告知学生,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有相应的指导和讲授,学生可通过学习研究逐渐提高科研能力。

3.成就导向型引导即导师为生设置一些较高层次的任务和要求,并且期望学生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这类学生定位为认知能力强自主性高的学生。鉴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导师可因学生个人和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兼顾到对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进行培养和管理。当然对于学生来说,主动找导师交流自己的学习、科研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之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积极开展丰富的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促进形成系统化逻辑化的思维理论研究体系。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参与科研活动,使艺术设计类学生平稳扎实地渡过由研究生向本科生的转变,让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实质性的飞跃。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分析研究

对于学校而言,应该从管理者的层面上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制订与研究生学习科研状态有接轨的课程,创办社会实践及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本专业的教授进行相关学术领域的和专业前景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要进入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积极策划并且协助学院和教师一同制订相关的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本硕衔接期。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学校应该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制订培养方案,既要考虑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性,也要对学生展开个别化和特性化的定位。具体来说:第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过渡期内要采取与师生匹配的管理模式和学生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其次,要确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在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教学中,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与本科学习有一定的差异,为两者之间的过渡做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包括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逻辑思维的建立和培养。因此,学校要根据各专业的差别化,制订既能提升理论研究又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计划,包括一系列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第三,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对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时事、招生政策的宣讲传达。艺术设计类教师对于时事的关注往往不够,而艺术设计类本、硕招生近几年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将以往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类、专业类,研究生学费和奖学金等缴纳、奖励方式,学生交流方式等,这对于引导学生的目标规划、学习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引导意义。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学校是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学校既需要整体地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也要协调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和谐互利的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作,以更好地解决本硕衔接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中高年级本科生的后续教育问题

在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高年级本科生后续教育的跟进更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顺利实现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总体来说,本科生后续教育以有意向继续进入研究性学习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思想认识、学习目标、专业选择方向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帮助其顺利步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从学校层面来说,需意识到本科生后续教育的重要性,为它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教师是本科生后续教育的推动者,教师应对有意向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定向关注,引导他们明确个人目标和行动指向,如投考硕士研究生的类型,如何夯实本科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如何在科研讲座中有意识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等。从而为未来的科研学习做充分的准备。高年级学生群体是本科生后续教育的重心,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本科学生来说,应权衡自身全面因素进行综合决策,选择适合自己深造学习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意识地阅读文献、参与讨论,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并注重知识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科的特点,除了提高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之外,其艺术感知能力、实践创新意识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也同样重要。最后,只有本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倾力而为,本硕衔接的目标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五、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中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问题

研究生新生阶段在本硕衔接这一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未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这就自然要提到始业教育,始业教育是指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开学前的一段适应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如今被各阶段的学校所采用。如何将始业教育落实好,并真正地使研究生新生从中受益是始业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据艺术类研究生新生的特点,制订适宜的措施对其实行始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殊性实现差异化的引导教育方式。具体来说:

1.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陆续关注研究生的始业教育问题,同时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始业教育也愈加被各高校重视。始业教育的实现内容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调查研究发现,内容系统完整的讲座活动对于学生的实际受用性更强。学校在组织讲座活动时,应打破专场短期讲座为主的模式,尽力实现内容完整的系列性讲座活动,并采用入学初集中学习,后期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相结合。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学校历史、专业培养、思想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通过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讲座及交流活动,除了新生必备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重点在于对学生自我认知观念的正确引导和树立,帮助研究生新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除了最基本的讲座形式之外,始业教育的跟进需要学校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新生的自主适应能力,并能够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同时,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参与型的实践性学习为主,通过以社会为载体,对研究生新生进行专业规划方面的引导,例如通过参与学术交流会、参观大型企业、参与学术竞赛活动的形式,既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其科研创新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保证了活动的效果。通过加强高校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的相互渗透。

3.实现方式的特殊化

对于艺术类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问题来说,除了上述所论的内容系统化和形式多样化之外,应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探索与之相适的始业教育的实施方式。艺术类学习通常处于较轻松自由的氛围,交流是提升思想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定期举办丰富的交流活动,包括科创展览、学术讲座和各类设计竞赛,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尽可能地吸纳研究生新生加入,促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并让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其次,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讲座活动,艺术设计的学习不能缺少阅读的积淀和交流探讨带来的启发,特别是对于处于衔接阶段的研究生,阅读积淀和交流探讨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铺垫。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接收到新式多样的思想;学生主动地与学者、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受到不同层面的启发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导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点滴的积累对于未来做研究和做设计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结语

总的来说,关于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的问题,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合力,学校要制订大方向的策略,做好衔接中的后续教育和始业教育;教师要给予学生支持和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综合素质水平。只有三者形成良性的协同和配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学生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改善本硕衔接教育现状,弥补这一实质性的教育忙点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高校研究生的整体质量。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8篇

人文修养的提高有两个途径:第一,努力读书,汲取人文知识。从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著作中获取人文知识,重点了解: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人为什么要追求真善美?如何追求真善美?自己在追求真善美吗?如果不是,是什么原因阻碍了自己的追求?将怎样改变这个状况?第二,努力实践,培养人文精神。精神是知识的内化,而内化需要实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人的价值的追求和人的命运的关切。

具体说来,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人。80后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是在祖、父两代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接受的都是“爱”或“溺爱”,当“被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理所当然,也就没有感恩和回报,也就不知道如何爱别人,如何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所以,新一代研究生的人文教育,首先应是感恩教育,研究生的自我修炼,首先应是感恩的修炼。怎样进行感恩修炼呢?一是,从最亲近的人做起,感谢父母亲的养育,感谢老师的培养,感谢同学、朋友的友谊。二是,从小事做起。感谢需要表现形式,一句“谢谢”、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个感恩的眼神和微笑、一个鞠躬都可表达感谢。三是,记在心里。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涌泉相报不一定人人能做得到,对等相报,应该是可行的。眼下没有能力对等相报,以后对等相报应该是有可能的。做不到对等,差级回报也行。纵使永远没有能力相报,记在心里应该是做得到的。四是,回报。向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回报是种直接的回报,向没有帮助自己的人回报是种间接回报。能力有大小,只要有这样一颗心,只要将这颗心付之于行动,就是一种回报。其次是尊重人、关心人和爱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选择、尊重人的权利。

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关心人就是关心人的疾苦、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发展,把人放在心上。爱是关心的更高阶段。关心是关注、注意,不一定有具体行动,爱必须有具体行动,有付出,而且这种付出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人必须替别人着想,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满足别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需要。

二、努力提高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艺术表现的前提,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的核心修养。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知识修养。艺术是表现自然界、社会和人的,要表现自然、社会和人,就必须拥有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故艺术修养必须以知识修养为前提。知识修养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理论知识的修养。自然科学知识的修养。天文、地理、山水、草木、花卉、虫鱼、物理、化学、计算机等等。要表现自然,应知道自然有什么,所以具备这些知识是必需的。博览群书是获取这些知识的首选方法。人文社会知识的修养。首先是哲学知识,任何艺术到了精湛的阶段都会上升为哲学。它不只关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还关乎艺术创造和设计的高度问题,所以,没有一定的哲学思维和修养,很难成为优秀的艺术设计家。其次是政治、经济、科技、伦理、法律、宗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宗教,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西洋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宗教题材是重要内容,没有对宗教教义的把握,没有对宗教历史的了解,就不会有中西艺术的辉煌成就。艺术理论知识的修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应对各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了解,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舞蹈、诗歌、小说、散文,以培养美感,培养想象力,提高自己追求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尤其是音乐和舞蹈,与设计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认为设计是固化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设计,它的韵律、节奏、和声对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设计,只不过是一种人体设计而已。

第二,艺术、技能修养。感受力。感受事物是艺术创造的前提,能否感受自然和社会生活事件并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是艺术家和艺术设计者的第一能力。有意识地培养捕捉创作素材的能力并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是艺术修养的基础。想象力。想象是艺术才华的根基。将感受到的素材也就是表象进行分析、综合、重组、虚构以创造新形象,这就是创造想象。艺术想象包括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前者是无特定目的的、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后者是自觉的、有意的。想象包括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通过感知而产生的新形象在再造想象和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地构成新表象的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离不开联想和重构全新形象的构想。表现力。表现力就是将创造想象变成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艺术技能,它是艺术才能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有了设计灵感,如果没有能力表达出来,那么,这种灵感再好也没有意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必须具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技能,如绘画技能、雕塑技能、空间想象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长期的实践、练习,通过模仿———消化———提高———创造的途径,以实现艺术技能修养的提高。

第三,情感修养。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艺术设计,所以艺术设计研究生必须有很好的情感修养。情感修养一是健康,不健康的情感不会带来美和美的享受,不会产生健康的作品。二是敏锐,能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的,努力提高自己感觉外物的能力。三是丰富,生活的丰富,必然会导致人类情感的丰富,艺术设计者要体会、感受人类各种情感。第四是持久。不能持久的情感不会对艺术和艺术设计产生影响,情感自始至终贯注在艺术创作和设计的全过程。

三、努力提高营销能力

艺术设计必须与市场接轨,没有市场需求,也就没有设计和设计的发展和繁荣,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必须具有市场营销的能力,即市场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市场可能需要什么?我将能提供什么?既要满足市场,又要引领市场,既要满足需求,又要创造需求,才是好的营销。设计市场不同于一般市场,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设计有两个受众,一是客户,设计的委托者,一个是目标人群。客户的需求有可能与目标人群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一致的当然没有问题,不一致的问题就大了。

设计师根据客户需求做出的设计如果不能影响受众、打动受众,让受众产生购买欲望,则这个设计是失败的。设计的目标受众是消费者,所以设计师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基本情况,诸如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消费心理、审美情趣等等。在此基础上,决定传播什么信息、用什么方式表达这些信息,并对受众产生什么反应做出评估。如果客户对设计师的设计不满意,而设计师以为自己的设计更有利于影响受众,则设计师不应迎合客户,而应通过沟通,使客户接受你的设计。设计界常发生客户要求设计师按照自己的意愿数十次修改设计的事例,从而使设计师不胜其烦。其原因在于设计师是理想的,客户是现实的,设计师是高雅的,客户是通俗的。如何使二者达到一致,是一门沟通的学问,所以设计师应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如何使理想和现实趋于一致,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在实践的基础上,使理想向现实靠近一些,让现实向理想提升一点,以达到和谐。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9篇

学院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9名,专任教师58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5名,省、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4名,博士、硕士26名,兼职教师18名。

学院办学规模稳步发展。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600余名,研究生50余名,同时招收自考生、函授生及研究生课程班学员。

学院教学与管理机构完善。学院设美术学系、艺术设计系、实践教学部、研究生教学部等4个教学部门;美术创作与学术研究部、美术与艺术设计实验室等2个学术交流与艺术实验中心;还设有素描教学研究室、色彩教学研究室、中国画教学研究室、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室、美术理论教学研究室、公共艺术教学研究室等7个教学研究部门。学院设有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3个管理部门。学院还设有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工会委员会等组织。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近5年来,承担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教改研究课题1项,省教育厅研究课题15项,学校研究课题35项,科研经费近100万元;在二级以上学术刊物上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在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展览中入选作品180余件,获金、银、铜奖多人次。

学院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从1988年到2006年,累计毕业生总数近2000余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和各种各类学校,承担着基础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各种设计事务、艺术管理、文化传播等工作。学院已经成为浙江省美术教育专业的主要教育基地,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办学实力。

学院对外交流活跃。先后与乌克兰、南非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来院讲学或举办展览。先后派多名教师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名校,以及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访学、进修、考察。

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第10篇

英国艺术设计课程特点

英国的艺术设计课程有三个层次:职业课程、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

艺术和设计职业课程。学制一般为一年或两年,学成后授予的文凭种类有:全国通用职业资格文凭、职业性中学高级水平考试文凭、国家高级学位证书或其他文凭。毕业后从事戏剧表演、剧院后台工作,进入时装节或从事平面设计工作。

本科课程。学制一般是三年或四年,包括所选专修科目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英国有大量此类学位课程可供选择,这些包括戏剧、电影和电视专业、摄像和数码传媒专业和20世纪音乐专业的文学学士课程。这些课程的学科导师一般是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许多院校将专业资格作为学位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

研究生课程。分讲授式研究生课程和研究式研究生课程两种。

艺术和设计类学生通常被要求将他们以往的作品提供给招生者。由于不能类比的原因,每所院校的每个系都有不同的入学要求,没有统一的全国标准。

部分英国艺术院校简况

1、巴斯斯帕大学学院(Bath Spa University College)

巴斯斯帕大学学院建立于1898年,规模中等。该院的艺术设计学院设有美术、油画、雕塑、视觉设计、动画、插图、摄影、电脑设计、多媒体、纺织设计、服装设计、陶艺等专业。Bath艺术设计学院的校园历史悠久,景色迷人,充满了乔治时代的风味。

巴斯是英格兰唯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乔治时代的建筑著称。城市物馆和美术馆众多,周围的环境有时也能成为灵感的源泉,在这样的地方学习艺术设计是再好不过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选择住在巴斯,同时他们也为巴斯艺术设计学院的教学作出了贡献。

2、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 (Birmingham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是中英格兰大学的一个学院,是英国最大的艺术、设计、媒体教学中心之一。学院被列为十佳英国艺术设计学院,并获得英国质量保障协会极好的评定。

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一向致力于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设立了一系列政府投资的项目,如“工业造型设计信息中心”,“珠宝设计中心”,“科技数码中心”, “用户、数码设计实验室”等。

3、格拉斯哥艺术学校(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

成立于1845年的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是英国现在仅有的几所独立艺术学院之一。学位分别设置为:美术、设计、建筑及相关学科。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具有很好的国际声望,学生社区活动也颇具国际性。在校生中10%以上是留学生,该院与70多家海外院校建立了学生互换项目。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使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成为一个兴致昂然的学习处所。

4、东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从1898年建校的东伦敦大学一直保留有接收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的传统。学院提供的艺术设计课程有:时装、设计和市场、艺术史、设计和电影、美术,图像美术,产品设计、纺织设计等。大学的设计学院,工程学院和环境学院都有优秀的教学中心和实验室,使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组装的整个过程。

5、爱丁堡艺术学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爱丁堡艺术学院是欧洲最大,建校历史最长的艺术学院之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760年的爱丁堡美术学院。爱丁堡艺术学院以其独创能力和研究著称,与许多工业企业及国有部门都保持有联系。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到欧洲、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学习的机会。

该院的教师定期参加高水平艺术展览,并且经常在大型出版物和论文集上发表作品。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力求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教育。

6、 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Kent Institute of Art & Design)

该学院是有百年历史的专业艺术教育学院,在英国高等教育院校中的排名处于前百分之十的地位,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学生支持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成绩尤其突出。

合理的课程设置,优秀的导师是该校的特色。所设专业有:建筑、制陶、摄影、时装、视觉交流、室内装演、美术、珠宝设计、模型制造、产品设计等。

7、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

金斯顿大学的艺术,设计和音乐课程可以追溯到1890年,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学院已成为一所世界知名并提供多门艺术专业的学院。学院的艺术,设计,建筑学,园艺,建筑预算和音乐等课程营造了激励学生上进的学术及社会氛围。学生在金斯顿学了获得知识之外,还能受益于其师生之间的广泛接触与交流。

8、 利兹城市大学(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利兹城市大学是英国著名大学之一。利兹艺术、建筑与设计学院有很长的从事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学院开设从本科水平到研究生水平的课程有:美术、艺术与设计、绘图、设计、建筑等,包括新的国际基础课程,用以帮助国际学生成功进入学校的本科课程学习。学校致力于活跃、富有创造力和专业拔尖的目标,是建立在有一批兼具艺术与设计上的学术与职业能力的

教师,及传统培训与容纳新媒体技术之上的。

所有的学生都能接触最新的技术、教学方法和研教学设施,学院的教育理念是理论技术与实际技术相结合的,并且鼓励用追求跨学科科学研究方法来使毕业生在他们的职业领域内,达到成功与创新。

9、 伦敦院学院(The London Institute)

伦敦学院是欧洲,甚至也许是全世界提供艺术设计类教育和培训的院校中最大的一个。伦敦学院有22000名学生,学科门类几乎囊括所有与艺术及设计相关的领域,提供从第一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各类课程。

伦敦学院有5个知名的学院,这些学院中的大多数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他们分别是:坎贝威尔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斯艺术与设计学院、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时装学院、伦敦印刷学院。

伦敦学院提供大量的延续教育课程和预科课程,30个学士学位课程和20个硕士学位课程,并开展着广泛的专业研究活动,教职员工很多在专业领域中声名卓著。

10、 诺森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umbria at Newcastle)

诺森比亚大学是艺术和设计领域教育最具名望的英国大学之一。在最近的官方教育质量评估中,该校有关学科的教学被评为优秀。在最近的科研水平评估中,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和设计等专业得到好评,评估成绩为3A。

本科专业有:工业设计、时装、时装营销、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珠宝和精细产品)、交通设计、艺术史和美术、舞蹈、戏剧、媒体制作和表演。提供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有:美术、创作性写作和设计。

11、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The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大约有23,000名学生就读于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9个学院,26个学科。该校是英国最大的大学之一,也是学生就业情况最好的大学之一。

成立于1843年的艺术和设计学院位于诺丁汉市中心,学院不仅为诺丁汉的文化做出了贡献,而且影响着全世界的艺术设计界。学院提供的专业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表演的所有专业。学院的教学环境能充分刺激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享受充分的自由和独立。

12、普利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lymouth)

普利茅斯大学建立于1825年,艺术和设计课程包括美术,插图,摄影,印刷,三维设计和图形设计等。每个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室空间。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得到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源,比如,木材,瓷器,金属,模型制作的研讨会、摄影暗房、多媒体器材等。许多艺术和设计领域都有研究生课程。

13、雷文斯本设计与传播学院(Ravens-

bourne College of Design & Communication)

雷文斯本设计与传播学院是一所具有独特文化与创新传统的高等学府。在充满活力的跨学科学习社群中,创新利用设计与传播的数位科技,是该学院之特色。

学院有别于其它院校之处是对未来之远景目标,以及与创意媒体业的联系,得以致力发展其具有领先优势的专才教育。学院一直与亚洲、欧洲和北美的企业界保持伙伴关系,他们所表现出的兴趣,正反映出企业界对该院课程之质量和实用性以及毕业生水平的高度信任。

14、威尔士大学学院(University of Wales)

威尔士大学学院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声名卓著。在过去的20年中,艺术,传媒和设计学院通过在互动艺术和数字传媒等方面的创新课程,以及质量卓越的摄影,电影及设计课程在国际上取得了显著的地位。

学校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艺术媒体和设计课程,本科课程有:三维设计,动画,记录片摄影,记录片摄像,时装设计,电影和摄像,多媒体和摄影技术,美术,当代传媒,绘图学,传媒和视觉文化,多媒体和摄影艺术;研究生课程有:艺术,纪录片摄影,多媒体以及信息设计。

15、胡佛汉顿大学(University of Wolverhampton)

从1852年至今,胡佛汉顿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一直提供优质的与艺术和设计相关的高等教育。学院既保持了在美术,当代实用艺术以及三维等课程方面的传统优势,还拥有能够反映计算机设计技术最新发展的一流的视觉传播等专业。学院与工业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能够通过实习以及参加项目而获得实际经验。学院在科研方面十分活跃,并有展览、会议、座谈会以及出版等方面的长远计划。

所开设的学位课程:文学学士(优等)/硕士/博士。其研究领域分别为:

美术及相关研究领域:绘画、版画复制术、雕塑、插图、公共艺术和作为社会实践的美术。

三维设计与相关研究领域:产品设计、玻璃、陶瓷、家具设计、三维当代使用艺术、三维设计(木器/金属/塑料)、室内纺织品设计和室内设计。

视觉传播学领域:动画制作、数字媒体、多媒体设计、图像传播、新闻与编辑设计、多媒体传播、摄影、设计研究和录像。

上一篇:产品质量问题范文 下一篇:空气质量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