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范文

时间:2023-03-15 13:19:52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1何为艺术

首先,“美”是艺术的核心,艺术的本质是崇尚美、感受美及追求美。在笔者看来,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之美。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模仿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家用自己的头脑和四肢对生活、自然中认为美的部分加以处理、修饰,以达到再生之美。

其次,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分为理智和感情,前者是经头脑的理性的,它能在前期帮你排除一些干扰和阻碍,提供艺术持续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空间,后者是随意的感性的,但同时也是最触及内心的。两者恰到好处的结合互通,才能真正理解美的光辉、艺术的精神。正如庄子所说,“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灿烂的“艺”赋予“道”形象和生命。“道”回予“艺”深度和灵魂。

2创作的定义

创作,与创造不同,创造即是“无中生有”而创作是“有中生新”。余秋雨曾说过一句话:“创作,是一种对适应的打破,改变和谐而又停滞的黏合作用,把动态过程往前推进。”在笔者看来,创作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是再现,也不是在同一系统之内做单纯数量上的加添,而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一步一步地做挑战。

3艺术创作的最初原因

前苏联的维戈茨基曾用游泳来比喻艺术创作,他认为:“泅水的路线,同作家创作一样,总是两种力――泅水者个人用力和水流冲力的合力作用”。艺术创作是受艺术家个人的因素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那么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应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奋力向前的基础上,利用水流的冲力,寻找到自己的个性发挥与文化、道德环境等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有效地方式激发创作热情,推动创作进程。那么,哪些原因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呢?

3.1自身审美原因

任何艺术的形成都应源于审美的创造。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审美必定是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3.1.1审美直觉的触动

审美直觉几乎贯穿着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但对于创作的最初原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些偶然的存在如某个形象、某个场景会通过艺术家的直觉选择而长时间浮于脑中,历时不忘。艺术家会不自觉的借助他的审美直觉来开启和艺术创作欲望。

3.1.2审美期待的导引

艺术家除了受自身审美直觉的触动外,还受到审美期待的影响。审美期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源于审美直觉的欲望,他在审美欲望下所形成的一种期待和向往的心态想要去表达。强烈的审美期待甚至可能介入到艺术创作过程中。

3.2文化原因

艺术创作并非只是艺术家个体一个孤独的凝神积虑的过程,而是在艺术家在倾临创作之际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心里构思与符号表达的过程;艺术创作不仅关涉到艺术家的身心结构,还关涉到艺术家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的文化、宗教结构。艺术家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激起自己的创作动机,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体验、把握其对象和材料,从而,艺术创作也就必然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在艺术史上,一个社会气息、文化氛围强的时代,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异常丰富,创作作品也会加倍,如中国的唐宋时期和国外的文艺复兴时期,生活富足、文化气息繁荣导致艺术的高度繁荣。同样,在经济衰落的情况下,文化氛围也是极其强烈的。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但文化上、思想上是极其自由的。在这个时代里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曹植的文章等同样展现艺术的风采。其次,生活不得意而求之于艺术创作的人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生活境遇的窘迫强化了他的生存体验,文化的种种迫力也使它只能寻找到借助于艺术来发愤抒情的途径。

3.3道德原因

“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艺术创造中,特别是古代时期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道德原则的确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换句话说,艺术创作都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社会道德的规范和约定。正如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一直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观念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社会地位。所以说,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既是以审美为内核,而又某种道德性的指向,艺术创造并非是以对美的追求为唯一标准,艺术创造往往还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引领这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力量和审美的力量获得了意义上的相互切合。虽然我们看到的作品中有歌颂道德的顺向创作,也有抨击旧道德,但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创作,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是艺术家笔下所希望呈现的“理想之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精神的最好体现。

4艺术创作的条件

艺术创作能体现一个艺术家全部的智慧、修养和能力。在前期整理资料时很多书籍资料上有讲到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包括艺术家的世界观、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在艺术的创作条件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这里我不再探讨。在笔者看来,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4.1艺术直觉的把握

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性。所以艺术直觉也可称为审美直觉,它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排列于所有条件之前,因为就艺术的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是以感性直觉为基础加以有效的理性直觉的一门学科。艺术直觉置身于每个艺术家的内部。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他们每个人对艺术的直觉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传言的。而艺术的直觉又能使他们抓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而进行更好的艺术创作。拿导演创作来说,当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不同的导演进行二度创作,其拍出来的影片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每个导演的艺术直觉是不相同的,但是几乎每个导演会首先以直觉来接纳作品,并且绝大多数导演会以直觉而不是用理论上的条条框框来裁定影片的总体风格。这说明艺术直觉对艺术家的创作是相对重要的。

4.2未知的深层探索

虽然说,新的艺术作品或是艺术理论、道理的出现,或多或少会对原有艺术品及艺术理论产生“挑衅或不敬”,因为一种新的作品或理论如果没有进行深度上的挖掘或是方向上的探究,那严格来说就不能算是“有中生新”的创作。但这样并不会影响艺术的发展,相反,艺术家深思后的作品更具有审美等价值。所以,艺术家们应该向未知的领域进行深层的探索,这种探索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不管怎样,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样作为深刻探索出来的作品,在展现时都会有一种诱人的气氛,吸引着欣赏者,给欣赏者以深刻印象。

4.3艺术符号的合理运用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广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景象。”所以说,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还是需要呈现出形式化的艺术作品,同欣赏者与之共鸣。当前二者都已具备时,接下来就是关于形式的问题了。在艺术的领域里,直觉是需要被整理、被提炼出来的,同样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给予作品的艺术符号也能是作品变得独特,从而提高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审美。比如符号的抽象性使可以让创作者和欣赏者获得一种自由感;符号的跳跃感能让人感到由此及彼的思考,联接的自由;而符号的通用性带来了审美的同步性,因而是创造者和欣赏者一起产生一种隐性的社会认同感。除此之外,气氛的烘托,画面背后的寓意和精神这些模糊不定的东西更是值得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好好思考。总而言之,一个艺术家能否擅长运用艺术符号,能一定程度能标志这它艺术本能的强弱。更进一步来说,真正的有实力的艺术家不仅仅是擅长运用艺术符号,更应该创造独有的艺术符号。

5艺术创作的过程

创作的定义我在前文上已提过,所谓创作就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在的现状进行挑战。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荣格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能量就如同一颗大树吸收养分一样,完全可以看成植根于人的心灵中的一种活生生的植物。”艺术家不仅需要从自己的内在需求中吸取自身直觉所散发出来的东西,还必须从对现实的感悟中,从它熟练的形式技巧中,乃至从其目标受众的趣味和期待中吸取艺术创作的精神能量。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孕育内和形于外。

“孕于内”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前期部分。艺术家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受到外物触发,如一个人物、一件事迹、一片风景、一段旋律;另一方面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生理本能需要即内心的审美需求而产生了各种创作情绪,这种强烈的情绪十分有张力,但又尚未定型,在这种欲望的萌芽刺激下,艺术家只能根据零星的印象、朦胧的感觉和飘忽不定的情绪上慢慢感受和体会,逐渐地向着明朗的方向活跃起来。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艺术家从无意识领域得到突破得到灵感,最终形成一个明晰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创作动机。

“形于外”是艺术创作的另一部分也是后期部分。苏珊・朗格曾说过:“艺术品是将人的情感呈现出来让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或可听的形式”这就说明在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客观化。那怎么样才能使他们转化为客观化呢?这得通过某些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符号,把存在于艺术家们心中的审美意象固定下来,使其获得一种独立的、能够为大众所感知接受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部分十分关键,因为艺术品最终呈现的完美度与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对于形式和符号的驾驭是密切相关的。

6艺术创作的展望

经过一步步的论述,我们始终离不开创造这个话题。所谓艺术创作,它是根据艺术家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做适应并进一步一步地做挑战。在当代的社会,作为艺术家,更应该结合创作的过程好好体验、体会并体味艺术创作的奇妙之处,因为在创作的具体过程中灵感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在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上,艺术创作才会现实出其具体的价值与意义;也只有在与具体艺术实践想结合时,艺术创作才会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同时,在当今艺术大舞台下,艺术的创作范围更为广泛,类型都更为丰富,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容纳“异端”,鼓励艺术家有所执持,甚至有所偏激。因为,艺术创作是美好的,艺术创作是无限的。

(通讯作者:李正,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徐俊东.艺之为道[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 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 康德.判断力与批判・上卷[M].上午印书馆,1964.

[5]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

[6]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的艺术[M].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艺术创作范文第2篇

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格诸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欧洲中世纪绘画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像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著名的画家,他们的绘画作品是那个时代精神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的艺术形式。从写实到抽象或变异及后来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作品风格演变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时代演变的轨迹。艺术随时代而嬗变,“书画未必尽师古,文章贵在能通今”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绘画创作当中要不断创新,其内容和形式都应当反映当今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背景。要标新立异,不能重复古人,更不能重复自己,“重复代表生命的完结”,画家毕加索之说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就是他有从来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个性。因此,我们只有在继承中去革新创造,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一片艺术蓝天。

2绘画艺术创作中的素材、灵感与构思

素材是社会和大自然中人或事物的具体形象,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源泉;而灵感则是艺术生命的闪光点,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觉的顿悟,是一种突然发现的心灵奇迹。素材和灵感在绘画创作中缺一不可。例如,山水画是表现画家对山水的气象、色彩、光影等具有特殊的敏感,从而引发起特定的情感而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的图画。如果画家不到大自然中搜集素材,不了解山水的结构和气势,不被大自然中山水所呈现出的一幅幅或壮观或秀美,或雄浑,或恬淡的景色给打动,又怎么会有在头脑中形成色彩斑斓的图画这种创作灵感呢?山水画是这样,其他人物画、花鸟画也是如此。我们要创作出绘画精品就要到大自然中和社会各阶层中,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现代知名画家贾又福不就是为此,十年登十九次太行山吗?在家闭门造车,有什么灵感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创作。在有了素材和灵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还要求创作者有一个好的构思,才能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构思,顾名思义就是创造者对将要进行的绘画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意念、思想情感或趣味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中心思想。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起画笔进行绘画之前,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这幅画作品的题材,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要对其造型特点、色彩关系、意趣与结构的关系,还有构图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创作一幅作品,思想上、艺术上的构思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构思是个纲、纲举目张。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成型与构思,展现于笔端,这是关键的一步。构思艺术形象要善于表“情”达“意”展现事物的“内心世界”。例如,人物画是直接表达人物的各种形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花鸟画、山水画等,是靠赋“形”写“意”、借“体”发挥,以它形之体,藏人心之魂,婉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创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这是绘画艺术构思的要领。也就是说创作者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而赋予绘画作品之精髓、生命、风采、感情,这就如同展现人物的表情和内心一样来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文化素养,从而折射出大千世界社会文化的多彩多姿。

3创作中的艺术欣赏与审美体验

艺术欣赏的提高与丰富的审美体验,是绘画创作中另一条途径。艺术欣赏之说以被称为再创造,是因为它和艺术创作同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生活。艺术创作不仅生产了艺术品,同时也生产了艺术品的欣赏者;另一方面,欣赏者最终又实现着艺术品的再创造。艺术欣赏的总体程序则有对作品的审美观照,把握物态化意象,转形为和创作者心灵化意象相重合又相移位的再造性心灵意象,在审美心胸经受震荡和净化的过程中,回返自然。这一欣赏过程的完成,也是精神上一次飞升和自我超越过程的完成。因此,艺术欣赏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审美愉悦和审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所能达到的审美认识、审美体验和精神状态有着一定的共同性,所以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会使自己在创作上更上一个台阶。绘画艺术,通过艺术的特定材料,凝聚着艺术家对自然现实中美的发现,传达其个人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从而唤起创作的欲望。法国十九世纪中叶的农民画家、现实主义巨子米勒,以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体验,才创作出了《拾穗者》《倚锄男子》等作品再现法国农村田园生活的美丽图画。其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真谛、诗意和艺术家心中淡淡的哀愁。因此,对社会生活,大自然中物象的审美体验丰富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提高。绘画艺术创作是一种高层次、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实现的过程。由于创作理论及创作类型的不同,在其制约和影响下的创作过程也不同。此外,由于艺术家的先天禀赋、个性气质智能心理结构、人生阅历和文化素质以及才能技巧的不同,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自然会千差万别。

艺术创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灵感;偶然性;开塞性;亢奋性;差异性

或许是喜欢书画的缘故吧,只要看到各种线条、丰富的色彩就想用它们画点什么,特别是心灵之弦受到拨动时,瞬息之间用线条、色彩表白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时,自己是最激动的,也是最快乐的。这个拨动艺术家心灵之弦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灵感,没有灵感,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就会枯竭,艺术家就失去了创作的动力。但是灵感不是艺术,灵感要经过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来,它才成为艺术。

“灵感”一词首先出现于古希腊,由“神”和“气息”两个词合成。灵感的宝贵在于它迸发的火花。我国《辞海》(1989年版)解释“灵感”说:“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过程。即文艺、科学创造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思虑成熟而突发出来的创造能力。”这一界定牢牢抓住了灵感的创造性特点。

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往往帮助艺术家启动艺术思维。那么灵感有什么特点使它能够帮助艺术家创造出有价值的艺术品呢?在我看来,有着其它心理现象所不能比拟的优点正因为灵感有以下特点:

一、灵感的偶然性。

灵感往往是期而不至,却可能不期而至,主体不可预料到它到来,更谈不上有意识地驾驭它了。恰如谢榛所感叹的:“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四溟诗话》)瓦格纳在《自传》中谈到,他在创作描绘莱茵河的三部曲时,一个开场调一直未想出来;不期某次乘船过海,午后微睡,梦中听到仿佛乐曲的激流声,醒后谱写下来解决了疑难。

当灵感来临时,诗人仿佛得到了神灵的帮助,能够毫不困难地赋予作品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诗人们都知道:在灵感中写成的作品,事后往往无须多加修改。它们的形式是那样完美,它们的结构是那样和谐,它们的韵律是那样美妙,一切都仿佛只能如此而不能是别一种模样,正像荣格所说:“它们好象是完全打扮好了才来到这个世界,就像雅典娜从宙斯的脑袋中跳出来那样。”这说明完美的艺术形式常常并非来源于外在的技巧,而是直接来源于灵感。许多诗人往往在技巧并不成熟的时候就创作出惊天动地的作品,而到了老年,技巧日臻圆熟,却再也创作不出那种天然浑成,不假雕饰的好作品来。[1]

灵感有时来有时不来,于是艺术家想出种种方法来招邀它。招邀灵感的方法也很可注意。意大利戏剧家阿尔菲那里(Alfieri)在听音乐时想象力最盛,他的作品大半是在听音乐时想成的。李白在饮酒时创作力最大,杜工部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语。美国爱伦·坡(Allenpoe)和英国德·昆里(DeQuincy)都借助于鸦片。法国的伏尔泰和巴尔扎克都借助于咖啡。卢梭有所思索,则露顶让赤热的太阳晒头脑。尼采要在散步时思想才容易涌现。中国的李长吉也有“驴背寻诗”的故事。欧阳修在《归园录》里说:“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耳。”这些招致灵感的方法、目的不同,有的是在提起精神,但是大部分是要造成梦境,使潜意识中的意象容易涌现。音乐、鸦片、酒、强烈的日光以及骑马、登厕都有催眠的功效。[2]

二、灵感的开塞性。

陆机在《文赋》中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艺术构思中的突然“开塞”是由于大脑神经活动的扩散与泛化使某些神经细胞脱离抑抑而产生。

在创作中,由于意识活动的惰性及知识经验的凝集性,使新形象很难构建。在灵感状态时,大脑各个部分的兴奋性均有所提高,使大脑机能系统的高度可塑性得以实现,并从而脱离原来思路的常轨。这种机能系统的可变性与可塑性是灵感的重要机制。正如刘勰所说:“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3]

灵感是突然迸发又倏忽而逝的,在灵感没到时就算你满腔热血也是无济于事。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艺术家苦思暝想要设计出一个好的作品来可是却设计不出来,最后当他在失望之时想起她以前流产掉的那个自己的孩子,突然灵感一现,他想起可以用自己帮未出生的儿子做的小木马作为原形来创造一个好的作品来,他的思路顿时开悟。或许真的如那句话:“有故事的人才能创造出璀璨的艺术品来。”以前所经历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如果不能忘记,不妨把它化成你创作的动力。当以前的一切化为灵感引发你心中点点涟漪,让你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品,那也是一件不错的事。

三、灵感的亢奋性。

亢奋性,即柏拉图所谓“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此时作家往往精力充沛、高度兴奋、才思敏捷、浮想联翩,正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陆机《文赋》)。由于灵感是心灵深处迸发的创造性火花,意味着对日常自我的辉煌超越,因而总是伴随心境的亢奋,前人称之为“迷狂”。郭沫若曾自述经验道:“每当诗的灵感袭来时,就象发疟疾一样时冷时热,激动得手都发抖,有时抖得连字也写不下去。”据说《凤凰涅槃》是他一天之内写出来的,前一部分是上课时诗兴袭来的记录,后半部分是夜里忽来“意趣”,激动得牙关打颤时伏在枕头上完成的。[4]

任何时候,只要人摆脱了意识的羁绊或获得了某种特许,他就可能在特定的场合陷入这种高度亢奋的迷狂状态。酒神仪式、狂欢节、宗教游行,甚至精神病,都是在解除压抑或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灵感的差异性。

在灵感状态的表现上,人与人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有的人很少有灵感来“拜望”他,而有的人则有用之不竭的灵感。苏轼在《文说》中写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泊泊,虽一日千里无难。”诗人歌德曾多次指出,拜伦有着惊人的灵感。他说:“就他来说,灵感代替了思考。他被迫似的老是不停地做诗,凡是来自他这个人,特别是来自他的心灵的那些诗都是卓越的。他做诗就像女人生孩子,他们用不着思想,也不知怎样就生下来了。”[5]这个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不用怎么努力就能够创作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而有的人就算再努力,他的作品也是一般般的原因。

在一个人身上,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灵感状态的表现。古代诗人江淹,在其青少年时期不乏灵感的表现,在其高官厚禄之后,他的灵感也就稀有了。唐代诗人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而在做左拾遗的时候他没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来。

人类产生灵感的能力,随人的生理机能的发展而发展。据心理学家研究,在十八个月的婴儿身上开始出现灵感的能力,随生理机能的逐渐成熟,青年的灵感尤为旺盛。同样,它也随人的生理机能的衰退而枯竭。古稀老人,知识与经验达到某种“高峰”,但其灵感能力则十分鲜有。

灵感的来源很广,可以是记忆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所积累的经验将是创作时灵感的来源之一,当艺术家童年时父母亡故或离异、家道中落等的痛苦经验对其性格和气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6]

灵感虽然美妙,但也有其局限性。灵感在艺术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艺术思维的主干是形象思维,并且含有抽象思维成分。I·里布特说得对,灵感“并不能导致一个完美的作品”[7]。这首先是因为,灵感一般只作用于艺术构思的关节点,艺术构思过程还需要其他思维形式的参与,如英国诗人霍斯曼谈到自己的切身体验,一次他穿过一条街道的角落时,整整花了他一年工夫才完成。应该说,鸿篇巨制尤其如此。其次,艺术构思还须赋予意象世界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而仅从灵感中迸发出来的形象大多是粗糙的雏形,一般需要冷静的加工和完善。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当你从情感里去写的时候,有那么多思想涌进你的脑子,有那么多的意象涌进你的想象,有那么多的意念涌进你的心,以致字句成为不精确,不充分,不顺从,粗糙。”[8]比较一下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和闻一多的《死水》,就能见出托翁所言非虚。

艺术创作犹如高温炼钢,一是足够的优质矿石,另一是足够的高温。艺术家的知识、技能、熟练乃是艺术创造的“矿石”,而他的灵感状态乃是艺术创作得以完成所必须的“高温”。这两者的“巧合“方能制作出优秀的艺术品来。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既要好好利用稍逊即逝的灵感,同时也要对灵感进行整理加工,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来。

参考文献:

[1]冯川.文学与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80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1~192

[3]周冠生.文艺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97

[4]胡家祥.文艺的心理阐释[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45

[5]朱光潜.歌德谈话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64

[6]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5

[7]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文艺理论争鸣辑要(上册)[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98

艺术创作范文第4篇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的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现实美和现实丑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内容。美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美现实美现实丑内容形式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衣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一幅油画作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则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的传达活动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

那么,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

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受,即具有审美价值。

这两点,可以说是艺术品与伪艺术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首先我们应当排除一种错觉。有人认为,凡是优美的事物,就都属于艺术。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优美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而自然美尽管可以是艺术的对象,却绝不是真正的艺术本身。

油画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比如,这样一幅生活情景: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下,有一对衣着朴素,身体健康的农民夫妇,在田野斜斜相对而言地站着,都低了头,把手放在胸前,身边倒着一辆手推车和一个盛满马铃薯的篮子。他们在辛勤劳动了一天正要回家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于是他们脸上现出虔诚肃穆的神色,双双心情平和地做起了晚祷。这不是法国19世纪农村典型的生活景象吗?在这幅生活景象中,我们看到的不正是劳动人民那种纯朴善良的性格美和人与人之间和谐诚挚的关系美吗?是的。但是,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景色和美,是法国农民画家米勒在他的名作《晚钟》里为我们描绘出来的。

现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术正是以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的。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假若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美术。当然,现实中有些不美或丑的事物,也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根据,反映到美术中来,经画家审美意识的加工改造而成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实际上,人们对艺术与美有许多误解。人们总是以为艺术就是美的;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艺术,丑是对艺术的否定。事实上,艺术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即是说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现实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为什么美的艺术可以表现丑恶?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丑恶,而在于必须对丑恶作出卓越的表现。

例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解释说:“平实的人总以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委拉斯贵支画菲力浦四世的侏儒赛巴斯提恩时,他给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我们看了,立刻明白这个残废者内心的苦难——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而变成一个,一个活傀儡、、、、、、这个畸形的人,内心的苦越是强烈,艺术家的作品就越显得美,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喘息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在作品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罗丹的《老妓》是这样,委拉斯贵支的《赛巴斯提恩—莫拉》和米勒的《扶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等都是这样。在国内外美术史上,有许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事实上,丑恶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优美却来自艺术家的智慧和表现力的超绝,它形成了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由此可见,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在自然美中,它超越自然,而达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性结构。而在人类的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的自然,返噗归真。

在油画作品中,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其实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即艺术家对美的表现能力和技巧,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容。人们对一件作品的估价,正是根据这种内容来确定的。

拉斐尔的《圣母》像就是这样。在一个早以被表现过千百遍的旧题材中,他以自己的精湛造诣为之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内容。从而使这个已死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灵魂和生命。他的这种艺术表现是如此深刻,正如黑格尔赞叹:“我们确实可以说,凡是妇女都可以有这样的情感,但却绝不是每一个妇女的面貌都可以完全表现出这样深刻的灵魂。”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凡是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视觉形式;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造了艺术典型的美术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视觉形式充分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而这感情和善,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这就是艺术的美。

在这个意义上,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得到了融合。

在油画创作中,艺术美是必然的。因为美,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作品中显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黑格尔)

而在现代社会,有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这种画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实际是在究研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画油画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就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对生活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画自己感兴趣的,最激动人心的。其实可画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能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画画,最痛苦的莫过于心中有了灵感的火花,却无法把这种感动表现出来。黑格尔有名话很形象:“艺术家常遇到这种情形,他感到苦闷,但是由于把苦闷表现为形象,他的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甚至在眼泪里也藏着一种安慰。”绘画有时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机械被动地照搬生活,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再创造。绘画创作是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色彩的精神劳动,是生活与心灵碰撞之后激发出来的情感流露,,绘画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

吴冠中说过:艺术家是最憧憬美的一群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将自己血液中携带的,对人类的命运,前途那一缕淡淡的哀愁表现出来,感染他人引发思考。

而我描绘生活在城市边缘人的印象,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体验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形象揭示人性中最善良,最质朴,最美好的一面。我深刻地感到他们有一种贴近我的心灵,伴随着我的呼吸的东西。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也许是一种感动吧!但他永远吸引着我,打动着我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艺术的真谛》[英]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公共文化》邹文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3]《历代名画记》研究袁有根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辩》何新著,时事出版社。

[5]《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6]《吴冠中速写意境》广东人民出版社

[7]《李玉昌言谈录》《中国油画》1997年第3期

艺术创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创作思维;绘画;艺术创作;认知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含蓄或隐藏在语言或行动的呈现。思维是由复杂的大脑机制所产生。思维离不开意象,意象也包含思维的活动。思维观念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艺术家的开展各种艺术创作的前提是视觉思维活动。艺术创作活动的实现包含了已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能力之上。艺术家使用必须掌握艺术创作手段和方法,将来源于生活的各种素材,按照一个特定的主题方向,展开艺术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意象,并且利用绘画语言和表达手法,物化为艺术形象,这个过程揭示了所有的艺术品的创造活动的规律。绘画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但生活不是简单的复制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美感和经验,使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生活的材料选择、处理、总结和提炼,主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的构思,然后使用材料的审美形象做艺术的呈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审美活动,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工艺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媒介活动。

绘画艺术创作是依附于观念之上总结的新的理论和方法,既是一种绘画行为,同时也是创造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说艺术创作思维是完全为了个人艺术创作而进行的思维方式。

1 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当艺术家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吸引,激发创作欲望和意愿后,随即可能进入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主要指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统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中的系统,捕捉艺术形象为目标,形成表象上偏向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现在由于艺术观念的更新,对于画面效果的追求已不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的终极目的。多元化的绘画艺术创作形式和观念,也已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呈现效果或传媒介质, 直觉和灵感也不是艺术的创作的唯一途径,更在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即思维方式和意识功能的集成。每一个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在艺术个体特性的前提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逐步给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由这样的思维方式演化形成或状态是因人而异。简而言之,艺术创作思维和核心内容的源于艺术家的自我认知。

在这个时代,更好的自我意识,这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自知之明是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观察和自我评价。观察指的是你的意识等方面感知、思维和意向;自我评估指的是他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个人自我存在的行为和心理认知将会有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模糊的,孩子们经常出于好奇和做一些危险的行为和事情。这一次他们的自我意识模糊。经过反复试验,不断加深记忆和思维,在研究自我存在的身体会逐渐成熟。然后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行为。最后是对自我的心理认知。一般来说,这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感知自我的心理变化。艺术创造者是需要这样的自我心理认知。不仅找到吸引你想要的,但发现自己的内心或保留真正需要释放。一般来说,我们的工作人员,基本停留在认知“他人”。大部分的思维方向是由他人决定的。对于别人的模仿,甚至一些媒体在带给自我的思考。看似找到某种形式的结果无论好或坏,至少不是从他们内心的轨迹。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认为“一致”生活艺术所左右的“相似”的真正原因。个人开始区分个人身体,不同的行为和心理行为是自我心理认知的开始。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个人的心理认知。人们的心理认知一般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将按照个人经验和记忆和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所以那些看起来和前一阶段或期后不同的心理活动,个人的心理自我又将会有一个总结和调整。和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到自我,了解自我和运作的本质,放弃自我或找到我,是一个超越的过程。和艺术思想促使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本身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表达。

2 强调“过程”的个人绘画艺术创作

一般说, 绘画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艺术构思是艺术家的根据艺术构想建立了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主题 ,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新的艺术,即完整的艺术形象。意象物化意味着艺术家使用的艺术语言,成熟的艺术图像显示的审美和欣赏艺术形象的艺术。艺术家在创造不会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 ,但他们往往完成后的作品已经忘记之前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艺术家可以创造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但是一般很难清楚地解释他的创造。这是因为形象思维的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随机漫步在任何一个绘画创作的阶段,但形象思维无法描述,只与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密切相关。这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最珍贵,也是最难以捉摸的。

艺术创作思维强调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改变,是有一定范围的鼓励性创作的不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也是一个理性的思维框架,框架内和填料是“主动表现”,归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范畴。这一部分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最难以捉摸的”的区域。首先,艺术家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有限的思维框架和被要求给自由创造的框架范围内,这种冲突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也因为这样的冲突,使艺术家不失去初衷,更明智的艺术找到更多的机会。第二,控制的艺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无限的可能性的存在。因为由控制和控制逻辑是无形的,和其他地区的想象,我们可以利用强大的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扰乱秩序。所以控制可以更加激发了创造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艺术创作思维的影响下我们的情感是合理,分配控制,使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不会破坏创建过程。艺术思维“意识”和“无意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间也相互转换,并自我完善形成的心理系统。

艺术创作范文第6篇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

玉雕艺术发展至今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它们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写照。通过一件件玉雕作品,我们往往能真切感受到作品所折射出的当时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情境。

辽宁岫岩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玉石产地,岫岩素有“玉都”之称。据有关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的出产的玉石原料中,岫玉产量占到了60%――70%。除了产量大以外,岫玉还以经常发现巨大的玉石矿体著称。

岫岩玉,简称岫玉,以产于辽宁岫岩县而得名,为中国历史上的名玉之一。岫岩玉雕是以辽宁省岫岩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玉石雕刻工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孕育了丰饶的玉石资源和其他资源,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以玉雕为代表的美妙艺术,古老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极富地域特点的岫玉文化。

岫岩玉作为中国传统名玉,也是当代国内主要玉材,按矿物组成分有透闪石软玉和蛇纹石两大种类,岫岩软玉属于最珍稀的玉种之一,俗称“老玉”、“磨和玉”的岫岩蛇纹石玉通称岫玉,其质量和储量均居同类玉种之首。

岫岩玉种类,如按颜色分有碧玉、青玉、黄玉、白玉、墨玉、花玉、湖玉、湖水绿、苹果绿、绿白等;按发现和开采时间先后分有老玉、新山玉;按玉石产出类型分有井玉、坑玉、石包玉、河磨玉。

岫岩玉与其它玉种不同的是,它富含多种元素离子,由多种矿物组分,其色彩丰富异常,在绿、白、蓝、红、紫、黄、青、黑等基本色的基础上,混合色、过渡色可达数十种以上。岫岩玉鲜艳纯正,浓淡兼备,凝腻柔嫩,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娇妍妩媚而不失端庄大方。它白如羊脂,洁亮如雪,通透似水;蓝如晴空,海疆无垠;绿如翠羽,晶莹欲滴;红似云霞,光彩照人;黑似泼墨,明亮如漆,堪为玉石中的美妍娇娃。加之岫岩玉质地坚韧致密,硬度适中,光泽斑斓多变,和润无比,颇具君子之风,构成了岫岩玉所特有的色彩之美。

尤其是多色岫岩玉的俏色作品,常选花卉题材,表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设计过程中巧妙利用玉料丰富多样的色彩,绿的做叶子,白色、红色做花朵,黑色做山石,绛紫做成鸟雀昆虫等,色彩明快艳丽,画面繁花似锦,既表现了玉质美,又展示出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的精美绝技,成为岫岩玉工艺雕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岫岩玉本身的特质就充满着自然力量,它具有多色的特点,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彩斑斓,透过岫岩玉的原石,我们看到的是欢乐与亲切、自由与张扬,它带给我们美丽享受的同时,更增加了我们对于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因此,岫岩玉本身就能使创造主体在不自觉中与之产生共鸣和情感对照。

岫岩玉雕作品以其自然的艺术风格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及人们的情感需求。在当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愈加远离自然,更容易使人不自觉中就深陷迷惘。设计过程中抒发心灵的感触,通过作品使人类的情感从纯科学技术的理念中摆脱出来,产生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归属感。

在岫岩玉雕作品设计中,常常再现现实生活中许多为人们所喜爱的动植物等的运动状态,使之成为动感意象。赋予作品以生命的形态象征或节奏使作品具有生命活力和精神。岫岩玉雕设计创新的魅力有时可能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夸张是突出对象中的某个特点或某一部分以使对象更好地传达一定的意义的创作方法。夸张是从生活原型走向艺术形象的重要步骤,又是艺术形象与生活本身拉开距离的必经之途。

在玉雕艺术创作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拿出“读书破万卷”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断积淀,厚积薄发。

当代玉雕艺术创作主要表现三个视觉美感:

一、原材料的质地美

自然产生的事物具有美的特性,玉石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材料的质地美,构成了天然的美感,这也是玉雕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汉代说文解字中有“玉,石之美者,色晶莹,璀璨、坚实、扣之有声,触之温润”的记载。一件成功的玉雕作品就是充分利用并发挥原材料的质地美。这涉及到玉雕设计制作上的一些技术问题。其基本要点就是挖脏去绺,突出玉石之美,反璞归真。在设计创作法则上就是量料取材,因材施艺。

二、影像形式美

“影像”就是整个外形构成的形象。玉石透明度、光洁度较强,细节刻画不大显眼,这就应该在外形上下工夫。以充分暴露的外型来刺激视觉,打动心灵。同时还应注意繁简、疏密、虚实、动静的对比关系,从而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结构形式美

在玉雕制作中,在形象刻画上都要求结构明确、肯定具体、细致以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要注意一叶一鳞、一羽的细节刻画。对于代表性、关键性的细节和转折关系更是明确、具体。比如:人物的衣领、衣袖、飘带,花卉的花头、叶子,无论怎样概括、夸张、变形或简化取舍,但对基本的结构关系,动态关系、生长规律、起伏变化都应交待的十分明确、肯定。

玉雕和艺术是两个层面的概念,玉雕,严格意义上只能算是一种技艺,它要求的是你的动手能力,俗话说的“熟能生巧”便是这一概念,它可以通过长期的玉雕实践达到。而艺术则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它需要审美,需要创意,需要灵光一闪和才情迸发。在中国几千年的玉雕传承中,玉雕技艺可谓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创新,已经蔚为大观,但玉雕始终未能完全脱离一种“匠”的性质,我以为这是值得我们当代玉雕家们思考的问题。玉雕它不仅是一门技艺,它更是一门艺术。因为玉本身有一种精光内敛之质,如果雕刻者本身没有一定的艺术涵养,玉雕作品自然也不会出彩。玉是有文化内涵的,它需要的不仅是传承,更是创新。在创新中,推动玉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这对当代的玉雕工作者来说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这里不仅需要我们的技艺,更需要我们的文化涵养和道德品行。我们应该脱离属于匠人的匠气,而把自己升华为文化的传承人,腹郁诗书,妙手丹心,在艺术领域轻轻点染,在文化领域静静徜徉。可以说,玉雕艺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尤为广博,其涉及诗、书、画、印,囊括古典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包含传统精神、审美、气节,博大精深、蔚为壮观。如此厚重,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无法传承,更何谈发扬?

只有在文化上拔高自己,艺术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艺术创作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创作方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艺术的认识活动必须依靠形象思维,但是不能脱离抽象思维。承认形象思维是艺术的主要的、基本的认识方式,并不否认抽象思维的必要性。为了更具体地认识形象思维,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比较中研究两种思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两种思维在思维的手段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抽象思维是借助于科学推理去揭示真理。因而艺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来进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还受作者世界观的指导和支配,也受制于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熟悉程度,还决定于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对艺术技巧的掌握。《风》是冼星海早年在巴黎写成的作品,结合作者当时饥寒交迫的境遇,联想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写的悲凉情景,遥望风雨飘摇的祖国,人生的苦、辣、辛、酸,随着暴虐的风,一起涌上心头,悲歌逐渐转变成怒号。最后,他心目中出现了海市蜃楼般的美妙幻景,于是音乐又发展成充满幻想的明亮的和弦。

第二,两种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主要是通过选自生活中具体的、个别的人物、情节、细节、场地、情态、动作等来塑造单个的典型、生活的形象,显示生活的本质。抽象思维的方式,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以概念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艺术形象不能以抽象概念为基础,艺术家决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对象的个别性的形式,决不可把现实生活中得来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材料,抛诸脑后,剩下纯概念,把形象思维变成了用形象表现概念的思维。西汉霍去病墓冢前面的《马踏匈奴》石刻,以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雕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观察、研究并掌握了千百匹驰骋塞北、屡经战争的活马的生动姿态和神情,并从这些“思维具体”中,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地加以比较和选择,才有“马踏匈奴”这样具象化的石刻形象。成功的艺术作品是以神形兼备的具体个性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这就是作品给人以深刻、鲜明、强烈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两种思维在思维对象上是不同的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是以外界客观的现实对象为基础。从抽象思维的属性特点来说,世界上的一切具体事物,它都可以把它们变成概念抽象的对象,甚至连艺术本身也可以成为抽象思维的对象,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艺术理论。但是不论抽象思维的对象如何广泛,形象思维还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侧重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特有内容,这就构成了形象思维的对象——人。艺术作品只有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按人的美的原则进行创造,表现创造者的美学理想,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就拿造型艺术来说,并不是酷似的描绘就是成功的艺术品,它还必须表现内在神情,这内在的东西是更具艺术对象性质的东西。米开朗琪罗的《被缚的奴隶》雕塑作品中,奴隶虽是用很细的绳子绑捆的,似乎很容易断,但雕塑家所表现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他所塑造的形象,表现人类灵魂想冲破自己的躯壳,以期获得无限的自由。正因为这样,冰冷的石头获得了生命。可是抽象思维则不同,即使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也都是侧重占有大量表现共性的材料和事实,并从人的某一侧面进行研究,得到的是数据和逻辑证明。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表现的方式是思想概括。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作为抽象思维形式之一的政治经济学与文学艺术在对象上的不同。第四,两种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上是不同的

一个人体验到痛苦的可怕或享受的甘甜,然后他把这些感情用诸多形式表现出来,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艺术家作为思维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他要深入生活,把握生活源泉,取得艺术创造的原始材料。作为形象思维过程重要标志的是对于思维对象的设身处地的体验,而对于一般的抽象思维则不是所必需的。因为体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对象,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表现。我们看到有些作品不会隐藏这个“自我”,正面人物成了自己的传声筒,反面人物的行为等于自己否定自己,这样人物行为就没有真实性,欣赏者看到的是在为人物活动牵线。严格地说,这种创作还不能算形象思维,因为作者并没有真正进入形象思维的过程。而对于一般的抽象思维则不是所必需的。

第五,两种思维在思维效果上是不同的

抽象思维要分析事物的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达到以理服人。理论家借助逻辑来表明自己的思想,直接昭人以理。形象思维不采用这种形式,而思维的成果效用也并不如此,艺术作品有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是要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娱乐和休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如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思维过程中,不能提供充满情感的艺术品,人们就无法感应赞美、仇恨、惊恐、同情等效果。为此,艺术家必须对于所塑造的形象,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千方百计地使形象获得生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必须在思维中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以情感人,以景召人,甚至连一幅静物画也是如此。

第六,两种思维在思维的形象上是不同的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必须具有想象、幻想和推测的能力。想象、幻想和推测,可以补充在事实的连锁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抽象思维的想象,主体的努力在于证实自己思维的可信性;形象思维的想象,目的在于造成形象体系,表现理想寄托。艺术家为了造成形象体系,以记忆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按一定的创作目标,把散的东西创造为一个既假且真的典型化形象。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着人民》,画面中心手持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是画家把现实的真实与奇妙的幻想大胆、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女神的形象是认识未来期望感性形式的强烈化的显现。因为在画家的心目中,自由是斗争的向导,自由的斗争是不可阻挡、不可战胜的。这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艺术的幻想性的形象,象征着画家的美学理想。

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艺术规律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全面关系到艺术创造的实践问题。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它,才能创造出合乎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艺术创作范文第8篇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礼”,可见酒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而在文学传统中,酒更是有着特殊的地位,下面就听听当代艺术家对中国五千年酒国诗海的体会。

古代诗人对酒情有独钟,很多诗词都是酒后之作,像苏轼也讲过“得酒情自成”。饮酒与作诗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说,酒在文学创作中还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它可以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想像丰富。一个作家,特别是诗人,在有诗词之心时首先要有真性情,才能写出真善美。李白在当时最典型,他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大诗人,他有他的理想和抱负,但时代不允许他发展,他写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在这种情况下,酒能表现他的豪情。

提到酒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更有灵感,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有他自己的一番见解。大家一定很熟悉他的那首《我的祖国》中“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乔老说,朋友来了有好酒,是写中国人的一种情怀和情趣。中国人好客,朋友来了拿最好的酒。他凡遇上了正经事的时候,就一滴也不会喝,但是没事时每天中午喝一点儿。他说在写作时一滴酒也不会喝,必须保持最清醒的状态才能从事工作,字斟句酌。他的业余爱好是写毛笔字,那个东西是有三分醉意时写得最好的,所以事先就要喝几杯,写字也应该没有束缚,任其自然,字才会写好。褚斌杰说,唐代有大书法家张旭写的是狂草,这个人酗酒,传言张旭每次在草书前最起码是八成醉,然后在屋里狂笑奔走,在这时突然拿起笔来挥洒自如,怀襟开阔时一挥笔就成为名作。

著名主持人王刚说,在以前《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每期结束时都有一句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笑说“那就是敝人说的”,每次听到那句话都美滋滋的,大家可以闻出这句话里有一股二锅头的味道。因为他在做节目前就一两、二两、四两地喝起来,而且选择的是二锅头。二锅头是一般人,特别是北京老百姓最爱的酒,它透露着强烈的平民、大众的味道。而且栏目也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两者比较贴近。一直喝到四两才找到感觉了,连说20遍台词,那种状态非常美。在演《宰相刘罗锅》时,凡是有和绅喝酒的场面时,他喝的全是真酒,其他演员全是假的,他说得靠着酒劲把情绪带起来,人家不用酒,就靠白开水也弄得像喝了酒似的。同时王刚认为吃饭、喝水是身体的需求,但酒不是身体的一种需求,完全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这种需求诗人更多,因为诗人需要精神豪放,进入一种状态。

为什么酒与诗有某种联系呢?辜正坤认为,忍耐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意识是大家明明白白的,可以控制的。无意识是一种梦幻的东西,我们不能控制的。通过酒,就可打通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把原来真正的自我显现出来。因此你可以在没有任何阻碍之下任意发挥,把你的才能发挥到极限。

酒对于诗的创作有促进作用,但因人而异程度不一样,如果超过限度就不行了。褚斌杰说,历史上因为酗酒误了大事的很多,喝多了不是雅事,而是醉生梦死。柳永曾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别时难过就喝酒,天亮了酒醒了就更难受。而王刚认为宣泄出来也好,比如我们劝一个人开始说不要哭,后来说哭吧,大哭一场。陶渊明因《桃花源记》使人认为他是一个文人、雅士,但他也有狂放的一面,对酒的问题上,就有“本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之说。

无论是从历史上、古典文学的一些例证,还是从我们今天的一些艺术创作,可以看出来,酒对我们的艺术创作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并不是说酒喝得越多,诗就会做得越好,艺术的创作还是生活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结晶,但诗与酒密不可分的关系,使酒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它的风雅韵味。可以说,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诗韵悠悠,其中有酒香飘溢的一些段落和篇章,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褚斌杰谈到,中国古代女性也有喝酒的,李清照最有名的诗就是酒之作,《醉花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到古代人饮酒作诗也有许多讲究,比如说饮酒作赋,实际上是一个“礼”的内容。古代喝酒不是说拿点小菜就喝,而是看作一种与文化相关的事,是有酒令的,另外做诗时可以连句。古人之所以喝酒写诗,是因为把喝酒当作是一种雅事,如果说喝酒是为了拉关系办事,就不是雅事了,而是俗事,喝酒也有雅俗之分。

酒与诗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因为二者的精神是相通的,酒虽以水为形,却也是以火为性,它这种独特的性格能激发出人至真至性至情的一面,而诗歌本身也是抒情言态,陶冶人的性情,所以这一点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的。

艺术创作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内画;构思;布局;艺术创作

了解内画艺术的朋友都知道,内画其实就是用特制的内画笔在透明的玻璃或水晶体壶坯内作画,所以内画与一般绘画的不同就在于内画是内壁作画,而一般绘画是纸上作画,但其评判艺术的标准没有什么不同。一件优秀的内画作品,可以体现作者的绘画功力。以中国画为例,它的传统技法是极为深厚而丰富的,但只要肯沉下身心去钻研,就一定能出成绩,这也是老一辈内画家们成功的艺术经验所证明了的。 我的内画作品以人物画题材古装人物为主,这就需要我多读古典文学名著,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积累,才能发挥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完成构思创作。比如我创作的内画作品《名花倾国》是根据李白的《清平调》而作,《清平调》三首诗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流传千古。这件内画作品中把唐代社会的繁华鼎盛,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李白的才华横溢都概括其中。

一、内画布局之讲究

在创作构思画面时,布局很重要。内画艺术布局有其自身的讲究,画面受到壶壁四周的限制,其道理和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是一致的。在布局上运用宾主、虚实、疏密、轻重、大小、远近、纵横、开合等手法,安排巧妙合理,能获得完美生动的艺术效果。内画壶里常用的构图布局有“Z”、“S”、“C”形,还有大小三角形等。若其间大胆地穿插,破开以上的形式,则更富有变化了。例如我的内画作品中以“Z”或“S”形来布局的有《密州出猎》;“C”形布局如《名花倾国》;大小三角形有《春夜宴桃李园》,都是运用上述的几种构图方法。人物画注意人物的三三两两聚合对比,做到有聚有散。人物数量众多的要“取势”,要做到统一而不紊乱。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词中昂扬振奋的情调、立志报国的心胸和坡坎坷不平的人生Ρ认拭鳌4手小扒骑”喻随从之多,经过反复构思,我决定用“S”形构图来把众人贯穿起来。通过朝向变化取“势”,增强画面节奏感,并注意在众人中突出坡的形象,且借前头几只猎狗的稀疏衬托后面人马的密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熟练了布局手法后,我有时感觉我就如同一位电影导演一样在编导着一部历史片,去安排人物的不同位置,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二、内画线条之美

内画绘作时,下笔前要静心提神,全神贯注。法度须严谨,画出的线条穿插,力求成为和谐的韵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画前辈对内画笔的重大改革使我们可以如同在纸上那样在壶里运笔自如。创作内画人物,善于运用线条非常重要。线条要做到概括,提炼,要突出主体,使所画人物的形象生动,造型准确,这样画出的人物才能充满生命的力量和撼人的魅力。作画的线应该是“写”出来的,应该借鉴书法的用笔的笔法,要注意线的变化运用,线条在起、承、转、合的运动和合组中可以传达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具有多样而又统一的形式美。刚柔相济的线条,时而显得雄浑有力,异常凝练,时而又显得轻盈而跃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加以运用。如《密州出猎》就以轻跃的线条画出苏轼宽大的袖子,加强了动感,表现了坡意气风发,豪迈豁达的精神,而这件内画作品的另一面《醉里挑灯看剑》描画辛弃疾的衣纹线条就比较“凝”,设色略显灰暗,借以体现稼轩此刻沉重压抑的心境。

三、内画设色之要点

内画艺术的设色,力求避免过于艳俗、刺目。俗说“笔墨无霸气,设色无火气”,内画的设色最好是清新雅淡,给人以和谐柔顺之美感。近代许多名家画作的设色都很有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近年我习惯以淡淡的色彩平涂微加以晕染,很注重冷暖调子的运用,我的经验是中间色或类似色作为过渡色彩在冷暖、浓淡之间适当的搭配,相互结合起来,能起到“蜜能调和百味”的作用,如运用的好,自然能达到色调柔和,色彩淡雅的境界。现在,内画界还有一种设色方法:画人物,其背景根据不同情况,略施以淡赭、浅青。此法显得画面温雅、纯洁,效果也很不错。我曾借“浅绛山水”这个名称,把此法称作“浅绛人物设色法”。

四、内画艺术之升华

内画作品虽亦属工艺美术类,但切不可流于工匠习气。这就要求我们多鉴赏前人的优秀书画作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文学、书法修养,增加作品的“文人画”气息,才能提高自己内画作品的品味。中国传统早期内画,所用的工具是将竹杆削尖,频繁的沾墨汁作画,很不方便。不过用竹杆尖画出的线、擦出的墨却有其独有的古拙醇厚味道。如清末周乐元的《草虫鱼乐图》就很有代表性。我在博山美术琉璃厂工作时,厂领导曾让我临摹仿制了一些周乐元、马少宜、叶仲三、丁二仲、毕荣九等早期名家的内画作品,所以我对此是有体会的。创作内画最好能把气势恢宏的构图和精致入微的描画有机地统一起来。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孝诚先生所作内画《赏花大观园》,画中人物顾盼生情,而背影花木、老干繁枝穿插有致,形象笔墨和谐优美。其中人物衣纹的线条让人感觉极细,劲力而结实;人物的背影就是用古拙天然的笔触画出趣味十足的巨石老干,线条高古粗壮,和人物衣纹的“细”形成了对比,又兼有水墨浓淡变化,更增加了文人画的情趣。文人画不等于写意水墨画,在丰富了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条件下,线描工细也是可以表达自己文人画情怀的。如宋代的大画家李公麟,元代的赵孟\,也精于工笔重彩人物,还有明末陈洪绶的人物画影响也大,直接影响以后的任熊、任伯年等。

艺术创作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作;表达;艺术流派;感受;手法;思想感情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74-01

艺术创作是否需要思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例如,幼儿园里面的幼儿创作出来的纯真与质朴绘画作品,是成年人难以完美表达而望尘莫及的。这些幼儿在绘画时有思想吗?如果说有,那么他们要表达什么呢?如果说没有,那是不是没有思想也可以创作呢?又例如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器物上存在着许多图案,作为一种创作否有思想呢?如果说有,那么他们要表达什么呢?最原始的艺术创作是否有思想?又是想表达什么呢?要回答这些问题,也许需要我们从什么是"思想"谈起。

“思想”是对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并主动做出判断且可以指导行为的一个过程,比如人遇到危险会主动避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但人有思想,其他的动物、微生物乃至植物也都有思想。其他非生命物质因为不具备主动性,所以是没有思想的。站在这个角度来回答上面的问题,就变得简单而明了了,那就是任何艺术操作都是有思想的,所以他们的创作肯定在表达某些东西。因此面对各种艺术创作思想、流派,面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手段和方法,我们需要始终保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创作一定具备"思想",脱离了这一原则,将是荒谬的!

让我们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一看上世纪中国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朦胧诗。无论是北岛(赵振开)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以及舒婷的《致橡树》,他们都是采用了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视,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只是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完成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所无法表达的感受与心情。在今天看来,这些诗不是朦胧而是真切,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思想激烈!

其实,按我个人的理解,唐代诗人李商隐才是朦胧诗的鼻祖,其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鬼异幻想,令人难于索解。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从目前的考证来看,无论诗句晦涩难懂,但大多数诗作的寓意均有所指,其思想性是非常鲜明的。

湖南作家何立伟先生的短篇小说《白色鸟》,是一篇“意识流”的代表作品,这篇文章没有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情节淡化到了极点,读来很悠闲,整篇的节奏似乎舒缓平和,由景带动人物画面的出现,七月的太阳、河滩、蝉鸣、天空、云和风,在这样苍凉热辣的环境中出现了两个小小黑点,接着写两个少年来到河边玩耍,整个的篇幅叙述速度之慢,让读者仿佛在欣赏着一篇美的散文。可是一条河分割了两个别样的世界。河的对岸是悲惨悲戚的世界。这是在“”的怆痛下,带给人们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可是我们发现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明显的对于的感情成分,只是很睿智的从一个不同寻常的切入点去介入。小说中的两个少年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人们受苦受难的时代,谁都不愿意提及的时代,这一信息是从外婆打起包袱到乡下,和打发两个少年去河边玩耍“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等只言片语中传达出来的,其实作者的所有思想感情就在这只言片语当中。

许多人说夏俊娜的绘画作品被追捧、被购买,有些太商业化。夏俊娜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市)察哈尔右翼中旗,旗在我国行政级别中相当于县,与我国航天器坠落地四子王旗相邻,那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她在那里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可以说从她记事起,幼小的心灵就一直在全然不解中承受着上一代人的沉重。我想这份“沉重”在她的作品依然挥之不去,依旧压在她的心头。在她的作品中,那些姿态闲适的人物,精神上却常常处在一种莫名的惊恐、疑惑与不安的情绪之中,像是刚刚从惊魂未定的梦魇中走来,尽管绘画的主题是情调浪漫的花与少女,却并没有给人带来一种明朗轻快的感觉,她一面想表达女孩子所向往的一种高雅的,充满贵族气的安闲与平静,一面又总是不自觉地将不安的情绪带入她的画面。我想,她的绘画作品被追捧、被购买,与“”后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与拥有同样思想感受的受众直接相关。所以,与其说是太商业化,不如说是太思想化,与其说是购买作品,不如说是在购买思想!

上一篇:带教模式范文 下一篇:三级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