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5 16:31:42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哲学;指导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在这本著作中,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第一次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发, 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价值论思想, 全面把握《形态》价值思想, 对于推动当代价值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真正揭开了历史之谜和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

《形态》的最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开了历史之谜,实现了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首先,是在先前所达到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马克思直接对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容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在历史上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考察。他不仅论述了生产关系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还通过对交往、交往关系、交往形式和所有制形式的分析,揭示出了这些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就清楚表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同劳动材料和工具等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产品分配关系,共同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马克思依据他和恩格斯发现的历史辩证法,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社会历史的最根本规律。马克思指出:交往形式起初本是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这样,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就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经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用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就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由此可见,历史的本质,就是在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过程。这是马克思在1845 - 1846 年所获得的最宝贵的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想核心。

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理论基石

法的本体概括之就是法的本源、本质及其发展变化,法律范畴是是任何流派的法学思想的核心所在。"法律是什么"是从古至今所有法学家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探寻过程中呈现出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但在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之前,这些答案又都可归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立场之上--纵然是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那里,法律仍是脱离了客观历史条件的主观设定。《形态》的主要批判对象青年黑格尔派在这个问题上同样陷于唯心主义的泥沼不能自拔。施蒂纳说:"只要还有统治意志而这种统治意志被视为和个人意志具有同等意义,国家就会一直存在下去。统治者的意志就是法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从客观历史条件出发,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本质,真正对法律的概念做了正确的规定。"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是真正从现实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活动及其所构成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挖掘出了法律的本质内涵。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法律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法律的阶级性(主观意志性) 与社会性(客观物质性) 的统一、法律文化的继承、法律的历史发展规律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法学原理,剖析了商品经济条件对私法制度的决定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大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建国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我国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然而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选择了将工作重心放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里, 希望通过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 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觉悟, 从而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1979 年, 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为新时期的理论建设, 乃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及发展, 引起人们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分化, 而国门的打开又使大量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涌入我国, 引起了意识形态的冲突和抗衡。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宽容性和开放性表现地越来越明显, 这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但也引起了一些错误的认识。综观当前,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有:

1、西方思想的渗透带来的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促使社会主义瓦解。而思想渗透正是"和平演变"的核心内容,他们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大力宣传下,我们很多人就开始迷失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严重削弱。

2、中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起,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发展模式、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致使人们模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所有制体制,经济成分多元化,导致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总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是必然的,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客观事实的应对不力和主观失误造成的。但是不管面临怎样巨大的挑战和复杂的情况,只要我们冷静分析,客观对待,我们定能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爱华.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2篇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不仅再度泛滥,而且呈现出问题越来越严重、危害越来越巨大的趋势。而国外的和平演变攻势和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相互呼应,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变得空前复杂。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等国际问题的研究,站在时代高度、运用辩证思维、拓宽全球视野来科学判断我们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准确分析当前的挑战、机遇与任务,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平演变;自由化思潮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4-0017-11

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1〕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道德秩序的安全等内容。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多次警醒全党要警惕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邓小平更是一次次强调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不仅没有在剧变后停止,而且把主要矛头对准中国后越来越猛烈,成效也越来越得到凸显;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近些年来不仅再度泛滥,而且呈现出问题越来越严重、危害越来越巨大的趋势。而国外的和平演变攻势和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相互呼应,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变得空前复杂,使得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因此,我们应该以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抓手,加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等国际问题研究,才能有效增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一、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虽然杜勒斯最初提出和平演变战略的主要矛头是对准苏联,但却敏锐地觉察到了其巨大危害性,并一直在关注和思考。而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的发生,使他更深感和平演变的危险性之大。1958年11月14日,新华社编印的第2513期《参考资料》上编发了杜勒斯在西雅图商会上的演说全文,专门就此作了批示,并指示将这份材料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印发,希望能引起广大领导干部的警惕和思考。在新华社同年12月28日播发的《再论无产阶级的历史经验》一文中,他再次提到杜勒斯有关和平演变的言论,并指出:“我们从来认为敌人是我们最好的教师。现在杜勒斯又在给我们上课了。”〔2〕1959年1月28日,杜勒斯在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的一次秘密会议上提供的一份证词中指出:“我希望鼓励苏联世界内部的演化,从而使它不再成为对世界自由的威胁,只管它自己的事情,而不去设法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和野心。”剖析了杜勒斯的证词本质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表明美帝国主义企图使用腐蚀的办法,阴谋使资本主义在苏联得以复辟,而达到使用战争的办法达不到的侵略目的。1964年1月12日,他在题为《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巴拿马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的谈话中指出,美帝国主义“还力图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实行资本主义复辟,瓦解社会主义阵营。”〔3〕此后一直到逝世,他都一直非常关注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并高度警惕,后来发动“”也和此有着密切关系。

作为的战友和学生,邓小平对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也一直有着深刻认识和比较高的警惕性,尤其是19发生的使他更深刻意识到和平演变的巨大危害性。1989年9月,他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时指出:“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4〕同年11月,他再次强调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5〕把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比作“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充分表现出了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警醒,也引起了全党的警惕。而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他又一次警示全党:“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在,有分量,敌对势力知道变不了。但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6〕今天看来,他的这种担心不仅很深刻、很重要,还是很有远见性的。

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从二十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是历届美国总统所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曾在1953年出任美国总统的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写道:“1958年我曾研究并草拟了一个建议,要求美苏大批交换大学生,总量可以达到一万人之多。我甚至草拟了一封给布尔加宁(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信,想邀请数千名苏联学生到这里来,费用由我们来支付,并且由苏联人自己决定是否邀请同等数量的美国学生去他们的国家。”对于为何如此“大方”的目的,他也毫不隐瞒:“一批新人有朝一日将会在苏联掌权,我要努力争取的就是这一代。”而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就是美国争取的这一代人的代表。1989年9月,当时仅仅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的叶利钦访美,美国政府竟然以一个独立国家元首这样的极高规格来接待他,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贝克、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以及前总统卡特等众多政要都专门会见了他。而叶利钦更是在访美期间大肆攻击、诋毁共产主义只不过“是一张幸福的乌托邦支票”,大力赞颂资本主义是那么“繁荣向上”。他自己后来也承认,从那时起“我已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不再是一个共产党人了”〔7〕。1995年10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谈到苏联解体时说:“最近10年来对苏联及其盟友的政策清楚表明,我们所采取的清除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以及最强大军事联盟的路线是多么正确。我们获得了杜鲁门总统想要通过原子弹从苏联获取的东西。”〔8〕1998年夏,他再次指出,同中国交往的一个最大好处是给美国提供了在公开以及私下场合督促中国的领导改变方向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美国官员和学者也认为,市场化与民主、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要鼓励、引导中国走市场化的改革道路,就必然会导致中国出现支持西式民主的力量。可见,美国一直在绞尽脑汁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这一切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警醒。

虽然提的次数不是很多,但、也对和平演变问题有着高度的警惕。1989年12月,就指出:“国际敌对势力妄图从我们党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打开缺口,实现他们所希望的和平演变。”〔9〕1991年4月,他又指出,腐败现象同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有着密切关系,并反过来又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我们的口实。

而苏联解体则让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的重点放到了中国,再加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全球化、市场化使得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政治等领域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多,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随着网络在二十世纪末、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最主要的战场之一,我们的反和平演变斗争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199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始终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任何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行为,都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不论这些破坏社会安定的因素来自哪里,我们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并坚决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10〕要求全党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旗帜鲜明地反和平演变,表明了他对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分裂活动的高度警惕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鲜明指出:“和平演变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我国的独立和,对我们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构成现实的威胁。”〔11〕就是提醒全党要警惕和平演变的巨大危险,并且把和平演变与资产阶级自由化两大现实危险并列在一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对和平演变的巨大危害也早有体会,并且态度鲜明。早在1989年3月初,拉萨发生严重骚乱后,刚被任命为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就指出,这是境内外分裂主义分子在外国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有计划、有组织和有预谋的活动,实质是分裂祖国、反对共产党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政治斗争,也是国际敌对势力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组成部分。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虽然很少明确提出反和平演变,但在一系列讲话中也包含了同样的意思。2004年9月,他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12〕不仅指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同时也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2007年,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3〕这表明他在思考如何才能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而这一点对做好反和平演变斗争非常重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有助于加强反和平演变斗争,而且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向全世界宣扬中华文明和我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对这些问题,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早在2004年12月,他就指出当时面临的两大挑战:“一个是如何在对外开放的多样化社会里,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统领意识形态,一个是如何消除负面文化或者说劣质文化的影响,有效抵御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各种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14〕这里所强调的两大挑战都和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有密切关系,不仅直面挑战,并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守土有责来应对好这两大挑战。2012年12月,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特别强调:“我们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完全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同西方国家的斗争和较量是不可调和的,因而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西方国家不论从国际战略格局上来说,还是从意识形态上来说,都绝不会希望看到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顺利实现和平与发展的。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搞垮我们的领导、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指出了反意识形态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提醒全军对此要有清醒认识,这同时也是对全党、全国的提醒。在“8・19”重要讲话中,他在谈到我们党为什么要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时指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这里的思想文化渗透就是意识形态渗透,提醒全党要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后来,他又提醒全党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加大渗透和西化力度,境内一些组织和个人不断制造思想混乱等问题,从旗帜、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强调了反意识形态渗透斗争的重要性、紧迫性。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好的指示和要求,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平演变,捍卫好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二、旗帜鲜明反对错误思潮 坚决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引领道路,积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树立旗帜、引领方向,也是事关新时期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是警示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同样如此。我们要是非分明、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反对错误思潮、坚决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少领导干部过分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意识形态工作,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明显存在着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的现象,这也是较长一个时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杂音、噪音不断甚至西方错误思潮一度泛滥的重要原因。我们常常强调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但这绝不是说其他工作都不重要了,可以一俊遮百丑了。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当年把不问方向、不问路线的人比作“倒骑毛驴的张果老”,虽然面朝东方蓬莱,但路走错了,永远都到不了目的地。曾有人问邓小平,长征中都做了些什么?他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这短短三个字,道出了旗帜、道路问题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因此,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也标志着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再次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大分化和大调整之中,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大潮冲击下,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使得当前的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甚至暗流涌动,也注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面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必须提高警惕、认真研究、科学应对坚决抵御,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不仅是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我国国内一些错误思潮也时有出现,其危害巨大。有的宣扬“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军队国家化等西方错误价值观,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企图用的手法否定我们党的领袖和历史,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试图否定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这些错误思潮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造成了比较大的思想混乱。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单位和一些人那里,党的意识淡漠了,党性原则讲得少了。有的对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置若罔闻,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还专门挑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口无遮拦、毫无顾忌,受到敌对势力追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宣传思想阵地不为党服务,甚至为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舞台、阵地;有的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愿意甚至不敢坚持党性原则,面对错误思潮不敢表明态度甚至助纣为虐……这也警示我们,如果不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积极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如果在坚持党性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明确观点和立场,如果面对有人宣扬错误思潮和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不能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击和抵御,那就是政治上不合格,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也就丧失了作为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资格。

由于西方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强度、广度,西方错误思潮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侵蚀危害性巨大,党的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面对西方错误思潮的暧昧、放任甚至间接、直接的支持态度,再加上党的一些高级理论工作者尤其是经济学、政治学者认可甚至大肆宣扬这些错误思潮,不仅导致了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困惑甚至混乱,而且导致了国家政策乃至决策被误导,过于强调市场经济,而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导致盲信市场、迷信市场、大肆私有化等错误思潮泛滥,并引发了信仰迷失、道德滑坡、权钱交易、贪腐横行、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不少问题,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正如邓小平所说:“凡是闹得起来的地方,都是因为那里的领导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15〕“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16〕“有些人把‘双百’方针理解为鸣放绝对自由,甚至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这还叫什么百家争鸣?这就把‘双百’方针这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歪曲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方针了。”〔17〕如果我们不能旗帜鲜明反对错误思潮、坚决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就有可能重新出现邓小平当年所批判的怪现象:“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是软弱的,丧失了阵地,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个放任的态度,好人得不到支持,坏人猖狂得很。好人没有勇气讲话,好像自己输了理似的。”〔18〕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尤其是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更不能东西摇摆、左右迎合,一定要立场坚定、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主动发声,明确反对、勇敢揭露、有力回击一切错误思潮,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坚决抵御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敢于碰硬、敢于批评、做得正确的同志,各级党委首先要支持,而且要公开支持。不要认为这些同志给自己惹了麻烦,这样想是不对的。对这些同志要表扬,符合条件的要提拔重用。我们讲立场坚定、保持一致,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再加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态势和新问题,国内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凸显、西方错误思潮再度泛滥等带来的冲击,给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课题、新机遇。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只有意识形态工作坚强有力,人们才会彻底明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和方向前进,才会真正焕发出攻坚克难的精神伟力和创造活力,才能把社会各阶层的人团结到一起。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讲人民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坚决克服有些地方意识形态工作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求团结,在多样中谋共识。要不断坚定我们的价值自信、民族自信,坚决反对盲目迎合西方的西化、奴化思维,引导全党全国人民高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旗帜去全面深化改革。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但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仅靠宣传思想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学者发表的文章,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学者的言论,带头批评错误观点、错误理论和错误倾向。同时,要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意识形态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经济、教育、科技、政法以及其他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各部门,要加强同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沟通和配合,自觉支持宣传思想战线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斗争中,所有领导干部都不能也不该作旁观者,要发出统一的明确信号,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从而形成全党、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局面。

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面对错误思潮兴风作浪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必须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打响、打胜一场对错误思潮的反击战,广大党员干部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一切错误思潮,对那些执迷不悟、顽固不化者要毫不手软、严厉打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都应该高举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以身作则教育、引领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历史、认清现实,坚信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敢于、善于同一切错误言行进行坚决地斗争,确保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同时,我们应该在适当时机,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原则,像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那样,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败得失进行深入、深刻总结,既要充分看到我们的伟大成就和经验,也不回避问题和失误,早日作出一份经得起历史考验和人民检验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什么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的,什么是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停止的,什么是应该纠正的……再一次统一全党的认识,增强全党的团结,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增强道路自信、政治自信,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实现“中国梦”,沿着正确的道路进一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同时,建议党中央应该根据时展的实际将邓小平当年提出的“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提法改为“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并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和平演变的内容写入,长期坚持、绝不动摇。并且,一定要有邓小平当年那种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要认识到当前思想战线以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首先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尽快、坚决纠正右的、错误涣散的倾向和问题。右的错误思潮危害巨大,放任下去就会严重危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打响、打胜一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右倾错误思潮的反击战,广大党员干部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一切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行,对那些执迷不悟、顽固不化者要毫不手软、严厉打击。并且,广大党员干部时刻都应该高举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以身作则教育、引领人民群众正确看待历史、认清现实,坚信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敢于、善于同一切错误言行进行坚决地斗争。必要时对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彻底摸排,对不合格的干部坚决撤换,绝不能让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窃取这些重要领导岗位,确保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三、加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国际问题研究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观察问题有没有国际视野,考虑问题有没有国际理念,研究问题讲不讲国际主义,判断问题讲不讲国际意识,是对处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大兴学习之风、增强工作本领的客观需要,更是抵制和平演变、保障国家安全的时代呼唤。因此,要深刻认识到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等国际问题的研究,站在时代高度、运用辩证思维、拓宽全球视野来科学判断我们所处时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准确分析当前的挑战、机遇与任务,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主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社会模式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79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China

ZHU Dandan

(School of Marxis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izing about the books and papers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studied and discussed hot topics about the research of Democratic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political school, social model and ideology. This article also reviewed the current study about democratic socialism and pointed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Democratic Socialis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social model

2007年,由于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谢韬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国内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形成了空前高潮。作为一种思潮,民主社会主义的变化发展进程中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学者们立足于不同角度和立场做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思想体系、政治流派、社会模式和意识形态四个研究角度。

1思想体系角度的研究

1.1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

在概念上,学术界的研究主要的争论是两个概念的辨析上,即“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与关系上。在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实质上是一样的,两者可以交替使用。例如徐崇温在他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现状》书中,将两者不加区别。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它们是不同的。例如在《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概念的起源和历史演变》中,殷叙彝学者按时间顺序论述了两者的发展和变化的脉络,详细地阐释了它们的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总的来看,我国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它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是为了强调社会民主主义中的民主从社会民主主义发展演化而来,其主张不仅仅强调在政治方面的民主,也呼吁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全面广泛的民主。而“社会民主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民主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这两个概念不能混同使用。

1.2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其思想来源是多元的,伯恩斯坦是该理论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还有观点认为,除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古典哲学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和各社会科学流派的思想和观点也是其思想来源。例如曹长盛学者就是这种看法。这方面的研究中,刘书林学者分析了其思想来源的各种不同见解,并认为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是其起源。_显华和李献平总结了七种关于其思想起源的观点,最后总结认为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它的起源。这些论文对于思想来源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1.3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展开的研究较多,但侧重点各不相同。罗云力从它的民主观出发,从政治、社会、经济、国际四个方面阐述。李永清《当代民主社会主义》中的论述更为系统,从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时代、价值、民主、国家等宏观方面的观点到细层次上的关于所有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党政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还有徐崇温将其分为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思想纲领三部分,研究分别对三部分包含的问题展开详细论述。罗显华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剖析,围绕哲学人性观、社会生活本质观、社会改造道路观及价值诉求四个方面对其思想体系展开论述。可见,关于理论体系的研究还是比较系统周全的。

2 政治流派角度的研究

2.1 社会党的现代化及“第三条道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剧变的影响,“革新”和“现代化”成为转型的主题词。以1998年布莱尔发表的“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为代表,“第三条道路”成为社会党现代化的标志,它是欧洲社会党面临转型压力做出理论回应的一个重要尝试。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宣布了这条革新道理的失败,社会又陷入了危机之中。危机后社会人变革的总体思路是摒弃“第三条道路”,回归左派传统。禄德安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在选举和执政、经济和社会政策、基本价值和身份特征方面陷入困境。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社会党重新回归左派传统,但效果不佳,未来一段时期将在低潮中发展。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限于介绍的政策调整和理论变化,分析其面临的形势及挑战。相比之下,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深刻得多,贺和分、朱艳圣翻译的《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思想意识、治理与全球化》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欧洲各种类型的社会民主主义,对社会的改革及发展做了详细的探讨,认为他们为了获得执政地位,已经放弃了原来的立场,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纲领。目前的社会民主主义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特的模式,其政党必须要采取新的方式。

2.2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我国的学术界偏向于重视揭示二者的本质区别,但是部分学者也提出可以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例如薛新国认为两者是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拒绝无产阶级;主张指导思想多元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赞成私有制,排斥公有制。但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划清两者原则界限的基础之上,可以适当地借鉴西欧社会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社会方面尤其是福利制度建设方面积累的一些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经验教训,但是应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新,防止脱离中国国情的简单照搬。

2.3 民主社会主义与剧变的关系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是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新城学者对民主社会主义与剧变的关系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比喻为“错误的药方”,将“生病”的苏联给治死了。蒋位哲在《苏联解体的民主社会因素》一文中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意识形态因素之一。郭鹏杰以及张树华等认为它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张月明写的《民主社会主义在东欧》一书中也阐述了它与东欧剧变以及东欧发展前景之间的关系。

3 社会模式角度的研究

3.1 瑞典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瑞典完善的福利制度吸引了我国学者,其相关研究也逐渐展开,通过考察访问及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一直以来,瑞典的模式被视为一个成功的示范。相关的研究有的从历史角度梳理理论政策变化分析瑞典模式,有的通过实证考察,对瑞典的社会模式进行评析,有的通过辩证分析,指出瑞典模式的优缺点,对我国的发展有一点借鉴,但是不能照搬。其中张本炎从基本内涵、理论主张、本质特点和国内学者评价四个方面对近年来瑞典民主社会主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瑞典模式的研究,还将瑞典模式与我国进行比较,大部分学者认为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区别。立场要坚持中国的发展模式,在基本社会制度层面,由于瑞典模式的资本主义本质,我国不能照搬借鉴;但是在政策层面,可以结合实际国情借鉴相关措施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

3.2 个案发展模式

民主社会主义的相关实践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瑞典,西欧、东欧、拉丁美洲等地区也有很多国家有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国情各不相同,所以在具体理论和实践上,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发展模式。我国学者这方面研究主要是以特定国家地区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评价,这种个案研究使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具体化。例如胡晓地、池蕾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北欧的实践》的下篇中讲述的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在北欧地区具体的政策实践,从经济模式、福利政策、权力监督、社会和谐、教育政策等方面展开,为我们了解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提供材料。

3.3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模式比较

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目前是我国学术界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学术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更加客观理性。我国学者基本都认同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从政策措施和发展经济的方法手段层面,我国可以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相关的论著很多,例如禄德安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荣与困境》在最后一章中对两种模式在指导思想、价值体系、政治理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不适合我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我国人民的正确选择。邹升平学者从经济制度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者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虽然二者有相似点,但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其中的积极因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它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这方面还有很多相关研究的论文成果,但结论都是大同小异,因此还需从新的视角展开新的讨论。

4 意识形态角度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从这种思潮在我国的传播以及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方面展开。但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手段大部分是实证研究,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某一地区的大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它在高校的传播状况,通过分析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探寻解决对策措施,从而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不成系统,比较散乱,其研究结果主要是认为大学生群体对这种思潮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它对我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存在一定的影响,受市场经济、开放的外来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观念中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逐渐增强。针对这种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因此,γ裰魃缁嶂饕褰一步的研究,可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加强、丰富和拓展这个方面的研究,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5总评

民主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它在二战后的欧洲以及亚非拉很多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也日渐成熟,能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全面看待民主社会主义。一方面没有一味地强调和批判其资本主义改良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没有盲目地推崇其福利制度。总体来看学术界目前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立场下,研究的倾向放在(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67页)了吸收和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有利因素上。在全球化的时代,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性已经被搁置,二者更多的是寻求合作与交流。在中国发展的主题下,从民主社会主义实践中吸收和借鉴积极因素,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完善我国的制度成为重中之重。但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不够细化,从操作层面来说,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案,也就是说吸收和借鉴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是具体的哪些运行机制和经验教训可供我国参考学习方面的系统研究还不够,这也应该是我国未来相关研究深化的方向。

自党的十以来,提出道路、理论和制度三方面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这一点上学术界已达成基本共识,然而从“三个自信”提出的背景看,不可否认,对于中国发展道路有质疑的声音,有不自信的争论存在。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民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一段蜜月期,因此二者关系的梳理也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其中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民主社会主义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仍是值得研究深化的方面,这需要从新的视角展开,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有借鉴意义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民主社会主义研究述评[J].科学经济社会,2010(4).

[2] 禄德安.金融危机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3] 薛新国.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

[4] 张本炎.近年来国内瑞典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研究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 王学军,张森林.“第三条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终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4篇

一、整改工作情况

(一)学习不够深入,氛围不够浓厚,学习方式单一,实效不够强,质量不够高。一是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以及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和来川重要讲话精神不够深入;二是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停留在计划上,贯彻落实少。

推进情况:已重新制定学习计划,确定每月集中学习日,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省、州自然资源系统举办的集中学习日。

(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对意识形态工作观念淡薄,责任缺失,管控不力。

推进情况:成立意识形态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题研究意识形态、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及时报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8月24日我局在局会议组织召开巡察整改问题专题民主生活会,各领导班子成员在个人剖析材料中都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三)对脱贫攻坚工作认识不到位,巩固脱贫成果可持续性不强。由于脱贫攻坚工作接近尾声,个别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懈怠情绪,认为老百姓脱贫了,这项工作就结束了,对“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落实不到位。

推进情况:已重新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名单;我局每月集中一次前往结对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对前期开展的工作进行巩固提升。

(四)对本单位风险防控不重视,措施不具体。干部职工对涉及各自领域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推进情况:已要求局干部职工对自身廉政风险防控进行查找,并填写廉政风险防控一览表。

(五)政策宣传形式单一,群众知晓率低,巡查力度不够,监督责任落实不力。一是对《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导致群众乱搭乱建、未批先建、乱圈乱占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执法力量薄弱,执法队伍中仅有1人有执法证,执法队对全县个区域巡查力度不够,导致私自开采石材、挖沙现象屡禁不止。

推进情况:一是我局于10月13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雪山广场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宣传活动;二是通过开展“全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排查方式未发现存在WJBS问题,到实地核查,共核查94处;三是要求未取得执法证人员进行报考;四是要求执法监察大队不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工作。

(六)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不到位。执行请销假制度不严,单位“一把手”超权审批干部职工病事假。

推进情况:全面从严按照《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从严加强干部职工日常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稻委办〔2017〕22号)文件执行。已建立县自然资源局考勤制度。

(七)学风文风会风不实。一是发文开会搞“拿来主义”应付交差、不尚实干、不求实效;二是文风不实,照搬照抄,发文存在雷同现象。

推进情况:已建立县自然资源局公文管理制度、三重一大制度,发文、重大事项研究决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八)党务政务公开不规范。一是对政务公开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做到规范化、经常化的推进政务公开;二是党务政务公开范围不够宽,未见党务政务公开栏,未做到应公开尽公开及时公开。

推进情况:一是已安排专人按时按期公开政务信息;二是已设置政务党务公开栏,并将信息公开。

(九)专项资金报销不合规,对资金发放监督不够到位。避险搬迁费打入镇政府账户,未直接打入农户账户,对镇政府后期发放缺少监督。

推进情况:已通知乡镇将避险搬迁安置经费佐证资料上报我局,在下一步资金发放中,我局将严格监管专项资金发放工作。

(十)财务报销程序不规范,未按程序报销公务用车维修费用。

推进情况:已建立县自然资源局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修车报销必须填报维修审批单经同意后到指定地点进行维修。

(十一)违反差旅费管理办法,超标报销差旅费,出差返程到达当天存在报销住宿费现象。

推进情况:一是已组织学习《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稻府发〔2016〕73)号;二是夏多汪堆多报销费用228元、格绒铎灯多报销费用100元已退回单位账户;三是制定财务管理、支出制度。

(十二)执行财经纪律不严格,报销程序不完备。一是差旅费报销程序不完备,存在无出差审批单、出差文件、出差事由不明等现象。

推进情况:已建立完善县自然资源局财务支出制度,并要求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报销。

(十三)挤占挪用项目管理经费,在项目管理费用中报销与项目无关的办公经费。

推进情况:已安排财务按规定进行调整,正在整改中。

(十四)公务接待程序不规范,存在公务接待无接待函、接待事由不明现象。

推进情况:已安排办公室在今后接待中严格按照公务接待规定执行。

(十五)合同签订不规范。一是相关项目评估合同未填写签订日期;二是相关合同未签字、盖章。

推进情况:已整改完毕。

(十六)项目档案管理不规范,资料收集不完整。

整改措施:已整改完毕。

(十七)项目施工设计变更程序不合规。项目施工设计变更报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意见处均为空白,各负责人未签字审批;设计变更情况表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均未签字审批。

整改措施:已整改完毕。

(十八)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对党建工作缺少研究,重业务轻党建,召开支委会研究讨论业务工作多党建工作少;二是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足。

推进情况:按时召开党建汇报工作,并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计划,严格执行“”制度,按时召开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组会。

(十九)对实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完善,操作不规范。大额资金支出不规范。

推进情况:已完善《县自然资源局“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制度》,并要求局班子成员定期召开分管科室业务工作碰头会,重大事项汇报会和工作总结会。

(二十)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不严谨。一是会议流于形式、关键环节缺失;二是会议多谈表面问题,没有从思想认识、工作模式上找差距。

推进情况:已完善《县自然资源局民主生活会制度》,我局以于8月24日召开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并要求局班子成员结合巡察、意识形态工作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

(二十一)“”、谈心谈话等制度落实不力。一是2019年4月党组成立以来、未见召开党组会议的材料;二是“”制度等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规范;三是“”资料存疑;四是谈心谈话走过场,没有结合个人实际对谈话对象进行深入交流,谈话内容雷同,没有实际效果。

推进情况:已完善《县自然资源局“”制度》、《县自然资源局领导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制度》,定期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活动。我局已于9月30日前完成局2020年度谈心谈话工作,实行“一把手”与班子成员谈,各副职与分管科室谈话的原则开展工作。

(二十二)支委会委员配备不科学。支委会委员人数为双数,不利于重大事项表决。

推进情况:已于9月7日向组织申请重新配合支部委员会。

(二十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一是领导班子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重视不够;二是对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不重视,对发现的问题没有采取有效预防监管措施;三是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不力,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重视不够,防范廉政风险意识不强。

推进情况:已细化《县自然资源局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一把手与局班子成员签订;9月前已完成局班子成员廉政谈话工作。

(二十四)对省委第十一巡视组巡视县时提出的土地出让金收缴滞后问题整改进度缓慢落实不到位。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教育教学新突破的总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学校党组织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刻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进一步加深对在教育系统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集中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学有所教”的民生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增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夯实教育系统防范“”渗透的基石,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师生员工思想认识更加统一、社会主义办学阵地进一步巩固、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教育和谐,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的能力,使我校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切实抓好3个阶段、11个环节的工作落实,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

二、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人员范围

*

(二)时间、阶段安排:

召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筹备会、动员会。

10月21日学校党总支召开筹备会议,按照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加强师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要求,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了我校教育活动的整体思路:在认真组织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教育教学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分析一中经验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师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实践载体,切实提高教职工教育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努力办好人民和政府满意的优质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第一中学在全疆基础教育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发展。

10月22日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全体教职员工和退休党员参加,党总支书记作动员讲话,进行思想发动和部署,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年10月20日至11月中旬。重点抓好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

1、学习培训。根据学习重点,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集体研讨、个人自学等形式开展学习培训,针对不同层面的党员干部安排相应的集中学习培训时间,做到学习、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5天,其他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学习培训期间,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认真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王乐泉同志在自治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自治区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努尔·白克力同志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栗智同志在*两地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内容。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自治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教育厅《教育系统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集中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市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全国、省、市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认真学习新疆的发展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开展科学发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牢牢占领社会主义思想领域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科学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培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工作目标、思路和方向。

2、深入调研。采取深入年级组、教研组、班级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要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均衡、维护社会稳定、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深入调研。摸实底,查实情,找差距,提对策,发现问题,开展实际案例分析。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开展调研和撰写报告时间不少于一周,至少完成1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同时,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可结合所分管的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学习实践活动献计献策。通过调查研究,党员领导干部要掌握推进科学发展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弄清哪些问题最突出、哪些问题最急需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的新动向、新问题。调查研究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精心选择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进行剖析,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3、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采取召开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围绕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克服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等思想,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办好优质教育等方面形成新共识,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进一步推进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调研成果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围绕学习培训收获、调研形成成果、征求到的意见建议,以及“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的交流研讨。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20*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重点要抓好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

1、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与20*年度民主生活会合并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重在分析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民主生活会前要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设立意见箱和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深入开展谈心活动,交换看法,切实找准影响和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成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照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查找出的问题撰写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发言材料,深入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提出改进意见,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还要对照检查在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和在配车、住房、出国、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有党员都要认真参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分析问题,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2、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客观分析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分析;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识;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提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学校党总支主要负责同志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开展解放思想讨论、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抓住检查分析突出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这个重点,避免写成一般性的工作总结报告。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党总支扩大会议充分讨论后进一步修改完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征求指导调研组的意见,学校党总支的分析检查报告报市教育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3、组织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等形式,认真组织群众评议。参加评议人员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行不行等方面进行评议,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20*年12月下旬至2009年1月下旬。重点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把提出的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要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突出整改重点,明确整改责任,规定整改时限,确保落实到位。整改落实方案要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监督。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办成几件群众迫切希望的实事,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取得一批实践成果。同时,不能把解决这类问题简单理解为改善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

3、完善体制机制。要把体制机制的创新、完善贯彻活动始终,在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坚持深入分析,对照检查,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勇于摒弃那些不符合、不适应、不利于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制度成果。

要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测评结果要作为评判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测评满意度达不到半数的单位,要认真研究,分析原因,限期整改。要把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意识有没有新的提升、实际工作部署有没有新的成效、干部精神状态有没有新的起色、体制机制创新有没有新的进展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内容。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确保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总结和测评结果报市教育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切实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众媒介 框架构建 新闻报道

对于美国来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无论是在政治史、社会运动史还是大众传播史上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期中,新左派运动、反战运动、民权运动、环保运动等相互交织,风起云涌。有些运动取得了成效并达成胜利,而有的运动却在历史的漩涡中突然出现,却又瞬间沉沦。然而不论哪一种运动,都没能逃脱大众媒介的影响,而在60年代的美国,电视媒体正如今天的新媒体一样,已经风靡全国,并渗透到了美国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人们习惯于依赖电视、报纸等媒体,并且根据这些媒体所呈现的内容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正如吉特林所说:“在一个日益模糊与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大众媒介来寻找并试图发现自我。”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像镜子一样反映世界,它构建着世界,并且也被世界构建、塑造着,“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支配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系”。而对于引导美国新左派运动的“学生争取民权组织”来说,大众媒介更是促成了其失败。

一、主要内容梳理

吉特林的《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一书以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争取民权组织”(SDS)引导的学生运动的兴盛与衰败为脉络,从历史分析的角度解释了大众媒介与学生运动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了以《纽约时报》和CBS为代表的媒体如何对这场形色匆匆的学生运动由尊敬变为嘲讽、鄙夷,运动又如何在媒介的晕染下走样、瓦解的过程。

该书的第一部分细致地梳理和回顾了SDS的早期发展,对于该组织在1965年春季和秋季的活动和发展趋势着墨浓重,对该阶段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剖析,试图描绘该阶段媒体对这场运动的报道图景,并借助于此来说明公诸于世的新闻报道是如何在媒介框架下被生产出来的,或者说记者如何形成报道策略以及编辑是如何对该过程进行影响的。

第二部分则分析了从1965年到60年代末新左派运动与反战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二者是如何被捏合在一起又分道扬镳的,分六章讨论了媒体是如何构建并且根据形势而重构报道框架的。可以说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细致的文本分析基础上的升华。吉特林在这部分中指出,作为一种组织的力量,媒介挑选着被报道群体的代表,又致使这些代表或者说领导人和他所“代表”的组织分离;媒介不断映射着运动的暴力倾向,而最终运动的暴力化又印证了媒体预言般的报道;媒介无情地打压革命派,却对温和的改革派心存同情……凡此种种,都表明媒介并不只是“客观”地反映现实,它也侵蚀着现实,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第三部分则是该书的点睛之笔,一改之前零散的理论点缀,作者高屋建瓴地从霸权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媒介框架的构建过程、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对于霸权如何构建媒介的新闻报道,吉特林引用了菲利普・施莱辛格的话,新闻的意义在于“解释现实过程中的权力行使”。 意即媒介报道的取向取决于媒介组织背后各方力量的对比。作为“支配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系”,媒介行使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霸权。

二、著作观点总结

吉特林的这本著作很明显是从批判的角度看待媒体的新闻生产活动。从某个方面来看,他的研究与新闻工作者们奉为圭臬的“客观性原则”相互冲突和碰撞。新闻媒介赖以生存的语境便是其对客观中立的坚守,在这样的前提下,媒介组织才得以开展新闻生产活动,并为大众所接受、认可,并赋予合法性权威。从微观层面来说,正是出于对客观报道事实的初衷,记者们才满怀热诚地奔赴新闻工作者的岗位。而从吉特林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不死之神(客观性)”只不过是媒介装模作样聊并以的烟雾弹,是使其自身能够合法行驶话语霸权,维护现存制度体系的通行证。尽管“客观性”是一个具体的词汇,但是在执行上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学者赵月枝的观点延续了吉特林的理论,在其《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一书中,赵月枝认为“客观性”本质上是一种体制,客观性原则“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遵循真实、准确、完整的目标,要求媒介在传播有价值的意义和对世界作出解释时遵循自由、平等、秩序等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它以一种高尚的职业形象给人以独立、公正的错觉; 但是,它维护现存资本主义体制的偏向是制度性的。” 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媒介绝不只是社会的守望者,为了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媒体的报道不但会扭曲真相,而且还会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媒介的角色也绝不仅仅是“把关人”。

那么在霸权的影响下,媒介又是如何搭建其报道框架并形成媒介惯例的呢?根据吉特林的观点,在自有资本主义时代,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层已经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直接生产和传播霸权思想了,而其思想赖以传播的渠道是文化事业领域。传媒业作为文化事业领域的一部分,其工作者本身就出自社会中层及以上阶层,或多或少地收到这个阶层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吸收了权力阶级的世界观”,尽管不是完全附和,但他们连同他们所在的组织本质上仍然是霸权体系的一部分,维护着现行的制度。吉特林认为,“霸权的作用就在于,为通常的新闻规定必须要报道的事件制定标准的假定”,而这种假定通过新闻报道的固定模式来实现。台湾学者臧国仁在其《新闻报道与真实构建:新闻框架理论的观点》一文中,引述了另一位学者翁秀琪的话,非常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结构以及霸权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一方面受到社会结构(例如传播政策、媒体组织、布线结构等)的影响,一方面记者也透过专业化过程将某些意识形态(例如客观报道、新闻价值、新闻类型、消息来源等)内化为日常工作的规则,并主观地透过上述的工作规则来构建新闻。”

囿于职业伦理规范的束缚,记者和编辑们对改革报以同情,而由于对霸权的维护和行使,他们不能容忍革命性的运动。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使得对于SDS这个带有革命性色彩的组织,媒介将其报道框架迅速地从尊敬、严肃的运动发展成为“中立的、徒劳的怪异行为”,最后眼光变成了“毋庸置疑的威胁。”而从媒介筛选事件、新闻的过程来看,新闻媒介关注“人咬狗”、追逐刺激、新鲜、特殊的本质暴露无遗,因而他构建新闻的基点就是建立冲突和对立,并且刻意忽略常规的、平淡的事件。同时由于媒介倾向于偏袒政府官员等有权势的人,异议分子长期被新闻媒体所漠视。一旦形成了对某一客体看法,媒体便会加剧对这种看法的深化并一再强调和重复。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一旦暴露在媒介的聚光灯下,就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定自身的形象了,“全世界都在看”,媒体根据自己的意图为报道的客体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

三、评价

对于60年代的美国学生运动来说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SDS的发展进程与趋势。但在吉特林看来,尽管媒介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大众媒介并不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SDS本身的模糊、不成熟以及错误的选择造成了其最终的瓦解。尽管作者致力于从客观的角度来书写那一段历史,但作为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读者也能从作者的笔调中看出对于SDS失败的惋惜。多年之后,作者以成熟的、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场比较幼稚的运动,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运动发展的纹理以及运动背后推动其发展的政治、社会及媒介力量。

从全书看来,吉特林的论述扎实、严谨,并没有出现过度解读的情况。在他搜集的新闻报道及当事人的叙述基础之上,他努力摆脱他自身的回忆对于研究的科学性的影响。虽然在阅读过程中,很难忽略那些细碎材料的重复和堆砌,但该书比较完整地展现了SDS及其领导的新左派运动的图景,并且对运动-媒介、媒介-政治以及运动-政治这几对关系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霸权理论更是从制度上对媒介的报道框架和媒介惯例的形成与改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研究方法上,吉特林采用的质性分析方法相比于量化的方法更能体察到媒体与运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从《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一书的地位来看,有人将它连同盖伊・塔奇曼的《做新闻》以及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作为关于“新闻生产的三部曲”。从后来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吉特林的影子。

参考文献:

[1] [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2] 郭镇之,揭密新闻客观性的制度神话――解读《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现代传播,2005 年第5 期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当前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及引领的路径、原则、方法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思潮这两者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则较少关注,这样的研究由于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部构成的逻辑关系和社会思潮研究方法的更新而削弱了理论本身的说服力,也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效果。本文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视野下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并提出引领对策,以资借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与功能特征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问题,必须在“彻底”和“抓住事物的根本”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主要功能。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观念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观系统,是兴国之魂,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方面,四者之间相互区别,具有层次性。马克思主义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追求,是我们价值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引申和体现,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次高层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直接体现在人们现实行为中的思想意识,它既是隐性的、看不见的,又是显性的、看得见的,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面貌、意志和激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较为表面化的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辨别人们行为荣辱的标准,它直接与人们现实的社会活动相联系,以至于直接成为人们的行为意识,在实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表面化的层次,也是与人们的实际行为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层次。

另一方面,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具有统一性。其一,相互渗透。从哲学意义上讲,相互渗透是指彼此相互包含。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要素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四者彼此包含有对方的成分。比如,一说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它是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荣辱观,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的荣辱观。其二,相互贯通。相互贯通的意思是指在相互联系的要素之间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要素,就表现为彼此之间相互贯通——因为马克思主义已贯穿于其他三个要素之中,所以才真正称得上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的结果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原则,并因其贯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凸显“中国特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果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它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变化;而作为表征层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既是前三者的必然要求,又直接体现并贯穿着它们的精神和意志。其三,有机统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根本属性,它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所有方面。“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作‘西化’或‘儒化’的解读;不与社会主义中国相联系,爱国主义就会窄化演变为狭隘民族主义,或者泛化演变为复古主义;不与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相联系,改革创新就会演变为割断历史的虚无主义,或者演变为‘全盘西化’的洋奴哲学。”[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前三个方面,都是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指导的功能和作用。”[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的指引下,明确规定了当代中国人民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基本涵盖了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风尚等人们社会实践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特征

(1)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功能。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具有先进性,具备评价和鉴别其他社会思潮的能力,能够对其他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引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了它思想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他社会思潮提供了可行性,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高高在上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它既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适应当代中国思想领域的现实需要,又提供了建设的目标原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引领、带动作用。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包容性,它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引领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有利于消除其他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斥意识,赢得社会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他社会思潮的引领是以尊重为基础并依靠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来实现的,因而,其他社会思潮在社会实践中会逐渐发现自身的缺陷而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与带动。

(2)对实践活动的导向功能。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价值目标也是基本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当今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这让人们在实践中有具体的参照标准,使自身的思想行为朝既定方向前进,最终落实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依据价值标准来实现价值目标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使人们的行为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取。

(3)对最大共识的凝聚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形成价值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凝聚人心。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愿意团结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共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如何协调这种关系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同存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整合人们的思想,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最普遍的认可,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最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们能够让绝大多数中国人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团结起来,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4)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功能。构建并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所应采取的途径与方法把人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人的塑造本质上是人格精神的塑造,而人格精神的核心是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类型的人格精神,自然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有助于人们逐步剔除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树立社会主义需要的价值观念,从而完成自身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我们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应整体把握,并对它的功能特征做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它的科学内涵,提升其吸引力、引领力。

二、当前社会思潮研究的基本点与着力点1.当前社会思潮研究的基本点

(1)用阶级分析法研究社会思潮。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特定的思想理论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作用”[3]。阶级性是社会思潮的基本特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普世的社会思潮。这就要求人们在研究社会思潮时必须对它进行阶级性质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无产阶级的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基点,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角度来衡量和判断社会思潮的先进或落后、新生或腐朽,而不能看它标榜代表谁的利益。

阶级分析法是分析社会思潮阶级性质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事实上,阶级分析法是分析阶级社会中社会问题的普遍方法,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样重视对阶级分析法的运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4](P2)美国经济学家索罗指出:“社会科学家,跟其他人一样,也具有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倾向和各种价值判断。但是,所有社会科学的研究,跟材料力学或化学分子结构的研究不同,都与意识形态、(阶级)利益和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不论社会科学家对此是否承认,也不论对此是否知道,甚至哪怕他对此表示反对,然而他对研究课题的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话语,都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4](P3)事实也正是如此。因此,作为党的理论宣传者和研究者,我们更应该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探讨社会思潮的性质,判断它的阶级属性,分析它的阶级实质。正如指出的那样:“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5]

(2)借鉴历史经验研究社会思潮。研究社会思潮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使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之下健康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斗争、引领和整合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列宁曾指出:“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也就不足为奇了。”[6]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学派和社会思潮斗争的历史。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愈发彰显其科学性、真理性,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朝气和活力。因而,我们在研究社会思潮时应该注意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探讨社会思潮的流变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从中获得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借鉴其有益方法。

一是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作坚决斗争。如18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同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斗争;19 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同普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以及杜林主义的斗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宁及其战友同伯恩施坦主义、考茨基主义以及托洛斯基主义的斗争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斗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系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在这些斗争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和方法,以加强我们的理论批判力量。

二是辩证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对各种社会思潮,我们既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更不能简单地全盘“拿来”。正像文化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而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一样,社会思潮也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对于进步社会思潮中的合理内容和有价值的成分应当加以吸收。恩格斯曾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7]。由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产生的新学说,只有通过已有的材料、思想形式才能形成。因而,一些进步的社会思潮、一些对人们的认识产生过推动作用的社会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材料,我们应该对之进行辩证分析和批判吸收。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但是,对错误的社会思潮和那些对社会进步与人们的心理有腐蚀作用的社会思潮则要坚决予以批判和抵制。

三是承认各种社会思潮的客观存在。社会思潮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可以人为地予以铲除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相伴随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8]社会思潮是一定经济社会事实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与一定社会心理相联系,只要它存在的社会基础还存在,它就不会自动消失,我们也不能人为地消除它。只有将它们同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才能让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真理性,才能使人们摆脱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信奉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同它们的斗争和较量中获得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3)采取多学科并举的方法研究社会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是单靠哪一个学科就可以实现和完成的。社会思潮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传播、流行和发生影响总是以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实践为基础,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心理相联系的。因而,研究社会思潮,需要采取多科并举的方法,比如研究它的产生需要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它的传播需要运用传播学、舆论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它发生影响的原因、范围及程度又要运用伦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只有拓宽视野、贯通各个环节,整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力量,研究才能博采多学科之长,其成果才更具科学性。

(4)抓住重点研究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林林总总,我们在研究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重点研究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冲击和危害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等社会思潮,对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阶级实质、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等进行深入剖析。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它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负面影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引领力。

2.当前社会思潮研究的着力点

(1)社会思潮传播的原因和途径研究。传播是社会思潮以动态形式反映社会利益关系。一种社会思潮能够得以传播要有合适的土壤,这要求我们对传播原因加以研究,即在研究社会思潮本身的同时关注社会思潮传播的现实环境与得以传播的原因,包括政治环境的变化、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动,西方国家的外在干扰等。

对社会思潮传播途径的研究也应引起重视。在传播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渗透无处不在,其传播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者有着不同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只有对不同传播途径及其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控制,方便政府主管部门通过多管齐下来灵活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监督和控制社会思潮的传播,也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2)社会思潮影响的对象和范围研究。一是问卷调查。可根据调查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作问卷调查,问题要周全并具有层次性,调查对象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二是定性分析。就社会思潮对我国发生影响的性质进行分析,如某种社会思潮对社会民众发生影响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社会民众受到社会思潮影响后的表现等。三是定量分析。考察某种社会思潮对社会民众发生影响的范围、程度,一般以数据的形式呈现,结果较为客观、准确。当然,在具体实践中,这些方法是综合使用的。

(3)社会思潮传播的预防和控制研究。首先是研究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可能会有哪些社会思潮产生、传播和流行。研究者要有见微知著的判断力和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善于根据某种潜在的趋势来觉察并预判社会思潮的未来变化,并进一步研究如何弱化那些社会思潮传播和发生影响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其次是对当前人们思想实际和价值趋向的研究。社会思潮的传播、流行是与一定的社会心理相联系的,研究者可据此对社会民众的心理预期、价值趋向进行预先判断。

可以从两方面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的控制研究。一是从社会思潮传播路径入手对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受众进行研究,二是从受众角度入手对如何发挥多方社会力量进行社会思潮控制予以研究。事实上,对社会思潮的控制研究不仅仅是政府行为,也是其他团体和个人自发或自觉的社会行为,比如人们对错误思潮的自觉抵制、传播机构的自律、社会公众的意见反馈对社会思潮传播的牵制以及学术团体对社会思潮化解策略的研究等。

(4)社会思潮控制的主体和能力研究。广大党员干部在加强社会思潮控制中居于主体地位,增强其控制意识、问题意识与鉴别能力至关重要。一是对强化党员干部引领意识培育的研究。只有树立起广大党员干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意识,才能实现党的引领作用和控制目的。二是对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等,以便及时发现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实施对社会思潮的控制。三是对增强党员干部把握和引导社会舆论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重在增强党员干部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让他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充分认识和分析社会思潮,正确分析思想领域的新动向和社会思潮新动态,进而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和引导社会思潮,使之沿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前进。

三、当前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1.加大宣传力度,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推进引领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通过大力宣传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社会合力,以共同抵制有害的社会思潮,降低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与危害。

(1)调查和研究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情况,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内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着眼于全局对其进行整体宣传,也要抓住目前人们认识模糊、思想混乱的方面进行重点宣传。上海大学课题组就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回收的1 873 份有效问卷中,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有作用”的占607%;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问题,选择“是”和“说不清”的分别占20.6%和62.1%;就“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和振兴中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认识,选择“非常同意”和“基本同意”者占73.4%;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认识,选择“非常同意”和“基本同意”者占75.4%;就劳动模范徐虎十几年如一日为居民们无偿修理水龙头、下水道的行为,选择“应该提倡”和“值得提倡”者占92.8%。[9]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基本认可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认同的,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高度认同的,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则是较为模糊的。通过这样的调查,我们就可以找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以便在此后的工作中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宣传的内容、对象和策略,提高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效率。

(2)密切联系人们的生活实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力、影响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忌搞形式主义或生搬硬套的说理教育,以免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排斥态度。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真正做到贴近群众生活、关心群众疾苦、把握群众脉搏、倾听群众心声,关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来就不是悬于空中的,而是蕴涵在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因此,要善于观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让群众感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自身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力、影响力,而且能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从而收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其吸引力、引领力的效果。

(3)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载体和学校教育、学术论坛、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让社会成员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要尊重并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在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融入”和“渗透”上用心思、下工夫。同时,要通过教育、宣传和学术探讨,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让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内容、实现形式、建设路径等进行研究和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使人们乐于、善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方针政策

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所取得的经验规范化、制度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坚持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来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等。我们应把这些经验和做法加以理论升华,形成制度,以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依据这些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自觉抵制有害社会思潮的侵蚀。

(2)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势必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变化,目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正是这种变化的结果,这也给不良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造成冲击和影响提供了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机制,不能急于求成或搞形式主义。只有建立起引领工作的长效机制,将这项工作长期化、日常化,在党员干部的工作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把引领工作贯彻一致,才能保证引领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3)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工作的领导。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意识形态工作真正放在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思想领域的动向和社会舆情动态,批判并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渗透,从而采取正确的策略来规范和引导社会舆论,使社会舆论沿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前进,真正做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项重要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5.

[2] 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4.

[3] 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7.

[4] 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 .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

[6]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8] .文集(第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9] 陶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查[J].党建,2008(3):15.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8篇

整改期间,局党组高度重视,诚恳接受,深刻反思,坚决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聚焦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原因,着眼标本兼治、整改立制并举,共召开局党组会6次,巡察整改工作推进会五次,针对反馈的四个方面13个问题制定了24项整改措施,新出台或修订完善12项工作制度。截止目前,县委第一巡察组反馈的问题均已整改到位并持续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整改,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作风纪律进一步强化。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精心部署,全面抓好整改落实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县委第一巡察组反馈意见后,局党组高度重视,于1月19日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对巡察整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反复对照巡察反馈意见,局党组认为巡察组反馈指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切中要害、符合实际,所提出的意见建议中肯且建设性、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很强,对司法行政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集中整改之初,我局采取召开全系统巡察整改工作动员会和党组巡察整改工作部署会的形式,分层次开展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提高对巡察整改的思想认识,着力增强全系统党员干部对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全系统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县委第一巡察组整改要求上来,切实把落实问题整改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成平为组长,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张美音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巡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治处,由张美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与县委巡察组联系并做好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期间的日常工作。针对巡察组反馈的问题,叶成平同志带头进行自我剖析,主动认领班子建设、党的建设、廉政建设等全局性问题,班子成员也按照分工开展自查,认领问题。局党组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局巡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推进会,听取各分管领导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整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局上下形成了态度端正、行动有力的整改氛围。

(三)细化措施,扎实整改。遵循“问题导向、分类整改、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印发了《县司法局党组关于县委第一巡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工作方案》。对能够立行立改的问题,立即整改到位;对涉及面广、比较复杂、需要一定时间整改的问题,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尽早整改到位。局整改办建立工作台账,实施“台账式管理”和“销号制落实”制度,及时进行调度,对重点问题进行跟踪督办,定期通报进展情况。同时坚持把整改工作与党的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活动结合起来,促进精神在司法行政系统落地生根;与班子建设结合起来,促进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司法行政队伍战斗力的提升;与强化内部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廉洁、高效、务实”形象的树立;与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年度目标全面实现,有效推动整改工作顺利开展。

(四)总结经验,注重长效。针对巡察组反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抓好整改、解决问题的同时,坚持举一反三,建立健全治根本、管长远的制度体系,积极把各项整改成果总结好、巩固好,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对标对表,逐条逐项落实整改

经过四个月集中整改,我们针对巡察组反馈的4类13个方面问题,按照“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强化整改措施,整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关于司法领域重大工作部署不到位方面

问题一: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不深入。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1.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2月27日制定了《县司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认真传达和消化吸收,认真落实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狠抓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3月30日,局党组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安排部署2020年意识形态工作。4月2日,局领导班子召开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相互进行了谈心谈话,班子成员按照“一个一个过”的原则,联系工作实际,认领问题。截止目前,共开展集中学习6次;学习讨论1次;每人撰写心得体会1篇。

2.常态化开展书记上党课、领导干部领学,以专题辅导讲座、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强化干部队伍学习培训。1月19日,组织机关全体及各司法所长召开巡察整改动员部署暨政治性警示教育大会。机关党支部书记赵占良同志讲党课,解读了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并传达了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县人大、政协“两会”精神。4月9日,党组书记、局长叶成平以《坚守疫情防线,做新时代楷模》为题,给全系统司法行政干警上了一堂专题党课。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梳理年初县委全会、县“两会”工作部署和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安排,4月24日形成2020年县司法行政工作要点,推动重点工作任务高标准、高效率落实。

问题二:贯彻上级关于司法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1.一是局党组加强了对基层司法所的履职指导,局领导分别挂钩联系13个基层司法所,指导工作。分包班子成员定期到所包联的司法所监督、指导、规范司法所建设工作,加强与乡镇领导的联系,协调各项工作,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二是加强培训指导。加强司法所干警和全体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和管理,提高司法所干警和人民调解员业务和服务管理水平。2月24日,下发《关于加强人民调解业务网络培训工作提升新时代人民调解能力和水平的通知》,疫情期间线上参加网络直播培训,培训按照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司法行政队伍和人民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筑牢基层人民调解员发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结合年度“以奖代补”审核,规范卷宗评查归档,要求司法所按规定保管人民调解卷宗。三是开展专项讨论学习。4月份,组织全系统司法行政干警开展公开讨论,司法所全体干警充分发表意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疫情原因,多次组织司法所全体干警在网上学习、讨论。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建立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工作机制,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同时,采取微信互动、平台学习、有奖答题等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2.依法治县办秘书科对标省委依法治省委员会、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相关文件,起草了《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3月5日在县行政中心中会议室召开了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了《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3月11日《中共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意见》已正式印发,各地、各部门目标明确,认识统一,责任到人,宣传到全县各村街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加强了对流动人员的宣传和服务,确保依法治县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努力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县人口流动管理办法》。

问题三:防范化解司法领域风险能力有待加强。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1.年初,县司法局和县公安局联合宣传扫黑除恶相关法律,租用法治宣传车深入到每个村街,零距离开展扫黑除恶宣传。疫情期间,租用法治宣传车深入到各乡镇、村街、社区,重点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租用法治宣传车深入到乡镇、村街巡回播放宣传片,并联合大柳河镇政府在镇政府门外、大柳河常久村、金润达木业、振宇木业等地开展了国家安全进乡村、进企业宣传活动;4月15日,联合县政法委、县科协在森林公园开展了国家安全教育日集中宣传活动,将国家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摆放活动展板5块、向过往的群众发放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反等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单1000余份;针对疫情特殊情况,集中宣传活动结束后,结合工作实际,租用法治宣传车,在县城主要街道、小区门口等地进行巡回宣传。

组织律师团队深入民营企业,从专业的角度解答企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同时对企业容易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法治体检”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提升服务效能,扩大服务的覆盖范围。每日指派1名律师到县群众服务中心参与值班,为全县383个村街、社区居委会选配律师担任法律顾问,高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截至5月8日,全县五家律师事务所共帮助企业进行复工复产法律咨询186家,有效的为受疫情影响的私营企业提供了复工法律依据。

2.加强对律师事务所的监管,完善并落实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做到运行机制健全,管理活动有序,重点解决律师事务所管理松散混乱等违规问题。行政复议科对各律所进行定期巡查,1月17日、4月22日向全县五所律师事务所进行了走访监管,对律师事务所开展律师执业年度考核和上报年度执业总结情况;律师事务所执业和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履行行政处罚和实行整改情况、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情况;组织开展学习和培训情况;、投诉办理情况等十六项内容逐一核实并做好记录。

3.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应急措施,严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减少社区矫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同时,加强各基层司法所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矛盾纠纷排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矛盾风险。自1月18日,基层工作管理科组织司法所、调委会开展疫情期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纠纷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3月11日,下发关于“三创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今年以来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401件,调解成功398件,涉及标的金额约482.8万元,协议履行率达到100%。

问题四:意识形态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1.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组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学习党的十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制定局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严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重要内容。2020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1次,认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改进丰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2.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移动短信、法治栏目、法治宣传车开展疫情防控、扫黑除恶、优化营商环境、国家安全教育、世界知识产权等线上宣传。仅疫情期间,县司法局微信公众号信息133篇;《法治》栏目播出2期节目;发送疫情防控短信8万条。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公园、法治长廊、司法局门前法治一条街作用,投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益广告,推动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

3.1月17日,制定了《县司法局关于激励全体干警加强“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应用的管理办法》,加强督查考核,及时检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运用情况,定期对学习使用人数、党员覆盖率、学习积分等情况进行排名通报,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共通报7次,并对使用率低的人员及时提醒。全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局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二)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有差距,对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

问题五: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到位,党组对基层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压力传导不到位。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2020年初制定了《县司法局党组关于进一步落实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若干规定》、《县司法局党组关于推进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实施办法》。为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印发了《县司法局党员干部廉洁自律负面清单》、《县司法局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县司法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清单》、《县司法局廉政风险点和防范措施清单》、《县司法局权力清单》。组织局领导班子集中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相关文件要求,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坚持每季度研究1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明确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按要求每半年向县委、县纪委相关部门报告“一岗双责”落实情况。局党组书记、局长与领导班子成员,领导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处所负责人签订了《2020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承诺书》。4月23日召开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专题工作会议,集中学习了《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

问题六:从严治党日常监督工作不到位。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强化党员干部管理,制定了《县司法局关于加强干警“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召开全系统政治性警示教育会议2次,传达省市县政治性警示教育会议精神,通报典型案例,对有苗头性、倾向性的干警及时提醒、及时纠正。为持续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驰而不息纠治“”,组织干警学习《2020年全县深化纠正“”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推进方案》,下发了《县司法局关于严明清明节期间有关纪律要求的通知》,并要求全系统党员干部清明节期间严格遵守“十个严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严格监督执纪问责。4月9日,县司法局召开全县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司法行政系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严格落实定期廉政谈话制度,进一步严格廉政风险点排查防控制度。签订了《“五一”“端午”节日期间廉洁自律提醒卡》,为科级以上干部建立了廉政档案。同时,根据上级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调整,及时调整完善本机关的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做到及时、准确、完善、完整执行上级规定,确保公务用车科学管理,合理使用。

问题七:廉洁风险防范不到位。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1.通过这次巡察充分认识到单位财务工作人员自身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为此建立健全了各项财务制度,使财务日常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对一切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理,确保各项收支的安排使用符合局机关的发展计划和财政政策的要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针对财务出现的问题召开党组会进行了研究,对分管财务工作的主管领导给予了批评教育,并要求写出深刻检查。形成以科室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财经专业知识,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与时俱进,适应工作需要,提升整体工作能力。

2.根据整改工作方案要求和工作部署,2019年12月16日解除了长期租用法治宣传车辆使用原协议。今后开展扫黑除恶宣传、疫情法律政策宣传和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宣传工作,每次租用法治宣传车都签订租车协议,按实际租用天数结算费用,做到科学安排、合理使用、提高效率,确保各项宣传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贯彻落实组织建设工作部署不到位,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司法干部队伍有差距

问题八:班子党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1.制定了局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界定党组会、班子会、民主生活会议事范围,根据议事内容组织召开党组会、班子会、专题民主生活会,规范会议纪要编印。坚持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组会,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党建工作,提前收集确定领导班子成员需提交上会的议题。今年以来共召开党组会议10次,研究党建工作1次。

2.严格执行“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对大额资金使用要提交详细的使用说明,集体进行认真细致研究后再表决。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对“三重一大”事项等重要议题,会前充分征求领导班子成员意见,坚持“一把手”末位发言制,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不提前定调表态,增强决策的民主性、科地,学性。同时,坚持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由单位法治机构审查通过后,再提交党组会讨论确定。

问题九:基层党建工作有待加强。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1.强化党组管党主体责任,为恒威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和瑞达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分别设立了党建指导员,发挥党建指导员作用,对律师支部党建工作每月指导一次,党建指导员常态化督促学习教育效果,对开展不到位的,及时跟踪整改到位。指导各律师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坚持党对律师行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立所、专业兴所、人才强所”发展理念,落实落细各项举措,推动律师行业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效。2月3日,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对党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力争7月1日前,对于已有3名以上党员的律师事务所单独设立党支部,实现律师行业党组织全覆盖,确保律师政治清明、立场坚定,用实际行动维护党的政治安全,实现党建所建双丰收。

2.规范各律师党支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开展和《党支部工作手册》填写,严明要求,强化指导,确保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每位党员认真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将党课与每月例会结合,将律所党建工作通过载体(标语上墙、照片陈列、简报传递等)有形化,形成了特色的党建文化长廊。针对恒威律师事务所党支部3名党员参加支部生活不经常的问题,我们及时了解情况,与其沟通,进行座谈,并要求写出深刻检查,现已按规定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坚持将年度考核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健全律师执业考评工作机制,健全律师执业信息制度,指导律师收费标准、执业信息、监督电话等信息在律师事务所办公场所公开,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完善律师执业年度考核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旁听律师庭审、律师执业检查等,加强对律师日常执业行为监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通过开展“案件回访”、“双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律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走访检查,实地检查律师办公情况、律师队伍建设情况、内部管理情况、受行政奖惩、行业奖惩的情况,查阅律师案卷形式,检查律师业务活动开展情况、律师执业表现情况。

3.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局党组对下设支部每月下发一次学习计划,重要时间节点要求各支部加强学习,重点学习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宪法、《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等内容,并提醒党员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规范各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档案材料,强化党员党性观念和规矩意识,激发形成党员做表率、比奉献的浓厚氛围。适时由主管律师工作的副职和主管党建工作的副职列席他们开展的党建活动。通过努力申请,律师事务所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已列入县委组织部年度工作计划,3个未建立党组织的律师事务所“两室”已基本建成。

问题十: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与所分管科室负责人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开展谈心谈话1次,对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常态化开展谈话提醒。1月16日制定了《县司法局2020年度干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多种形式组织干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和业务知识培训。以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作风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为抓手,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学习、警示教育学习,教育引导年轻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问题十一:选人用人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局党组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局党组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干部任用中坚持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和纪律办理,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搞个人说了算。对所长的岗位交流按照工作需要,已向县委组织部提出请示,等待县委组织部进行批复。其他股级干部按照工作表现和年度考核结果,根据工作实际及时进行调整。

(四)贯彻落实上级巡视、检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要求不到位,整改常态化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问题十二:落实问题整改主体责任不到位。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1.局党组高度重视上级巡察、检查、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召开局党组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对照省市巡视巡察发现的共性问题、主题教育检视问题、审计指出的问题,建立了整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2.“一把手”对上级发现的问题整改直接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班子成员对分管工作具体负责,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认真对照整改。

问题十三:整改常态化长效机制尚需进一步建立健全。

整改情况:整改完成。

一是做到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增强问题责任感和紧迫感,问题整改不拖延,深刻剖析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并立即执行,防止整改“拖延症”,用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说话。二是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局党组高度重视整改工作,对突出问题进行督促指导,定期开展整改工作推进会,对已完成的整改工作进行评估,整改不到位的及时重新整改。三是“回头看”工作不能松懈。问题整改不能是一次性工作,不定期进行“回头看”工作,对已经完成整改的问题进行抽查,看是否存在“死灰复燃”现象,建立长效机制,做到举一反三,真正补齐短板,将整改效果最大化。

三、坚持长效,持续巩固提升整改效果

司法局党组清醒认识到,尽管当前巡察整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县委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局将继续认真落实县委巡察组要求,深化整改落实,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进一步巩固整改成果,以巡察整改成效促进司法行政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党组带头,以上率下,坚定不移地向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看齐,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担当。按照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要求,不断增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规范化。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以此次巡察为契机,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深刻剖析原因,深挖问题根源,认真汲取教训,做好制度建设的“废、改、立”工作,把整改和制度完善结合起来,倒查制度缺陷,扎紧制度笼子,积极探索建立具有环保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把整改具体问题与共性问题、整改显性问题与隐性问题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将巡察成果转化成为司法行政事业健康发展的源源动力。

三是巩固整改成效。把整改工作同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当前正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报告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推动党的精神在司法行政系统落地生根,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抽象 具体

思想政治是意识形态领域一种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进行必要的认识成果形成过程的复原。这就要求我们克服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倾向,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一、遵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知识来源于人的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能像一般学科教学那样借助实验的手段,让学生直接通过现象的观察来探索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但这绝不意味着感性经验可以忽视。一个感性认识十分贫乏的人,是很难掌握事物的因果关系并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力争为学生的实践、感知创造条件。

在学习高中二年级《哲学常识》第一课“世界物质性的论证”以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意识的现象和本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世界物质性的论证,才能真正排除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列宁也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对物质作了科学的界定。教学一开始,我紧握双拳让学生回答:我手里是什么东西?学生只凭主观臆想,怎么也猜不出来。接着,我摊开双手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学生立即回答:一块是石头,一块是海绵。我问:你怎么知道?学生说:我摸出来了。这表明,感觉作为最基本的意识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这种教学形式具体、简单,但它使学生对意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使教学内容有信度、有力度。

然而,对更为复杂的理论,不可能完全采取这种简单的方法,但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不变。例如:在讲价值规律前,应让学生到市场上去了解一下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在讲国际关系前,应先叫学生看几份报纸,了解一下国际形势的动态。心理学告诉我们,为了掌握一些复杂的概念,应当采用直见和词语的正确结合。词不仅能使直观材料更加鲜明和突出,而且能指引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对概念和理论作出规定和解释。不少学者在其著作中论证了这样一个思想:学生在特殊的对象活动的基础上,应当学会从所掌握的知识资料中区分出基本关系来。在政治课教学中,这种基本关系首先应该是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讲商品的概念,必须区分物品、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三者的概念;讲民主,必须把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相区别;讲国际关系,必须把国际现象与国际阶级斗争联系起来,等等。总之,只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只有感觉的材料丰富并符合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总结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二、注重对理论作具体的分析

任何理论都有它产生的历史条件,都有其自身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论,如果我们不把它产生的条件和发展的历史搞清楚,那就难以真正理解。曾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对一个重要概念的剖析,来说明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民主的含义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物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只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我国无产阶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由无产阶级实行,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由此我们可以将民主总结为:

1 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必须同非国家形态的民主相区别,即国家形态的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

2 民主是一个阶级范畴。民主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各个要素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作为国体,民主是相对于而言的;(2)权力主体是民主阶级性最根本的表现,并通过政体的具体形式来体现;(3)原则离不开权力主体,“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只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才有意义。

3 民主就其实质而言,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见1991年高考题:“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割让给大众。”――英国罗伯特・费默)民主也只能为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服务,而绝不会为其他阶级服务。(见1995年高考题:“国家,就是运用强制力量为社会谋福利的。”)

4 从民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还可以看出,民主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1)民主是对专制的否定,这是它的历史进步性;(2)资产阶级民主只是极少数统治者的民主,这又是它的历史局限性;(3)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一种“扬弃”,它继承了“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其权力主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第一次真正享有民利,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以上仅是根据民主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民主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各个要素进行的具体分析。在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上,在民主概念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这种分析的优点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这种把抽象概念具体化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概念形成历史的逻辑的再现。

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最终必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是为了重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飞跃,从而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论,克服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唯理论”的教学模式。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上,更表现在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上。这一次飞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当然,在教学认识活动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已经经过实践检验并进入到科学储备中的知识。但是,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实现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让学生对所得结论的真理性进行检验。在国际上,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都一致认为,不论教学是在多么高深的理论水平上实现的,只要学生还没有把他们的知识有机地运用到实践活动中,那他们的知识就必然带有抽象的性质。只有进行运用,才能达到在认识开始时被分割开来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才能克服知识对象的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的最根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某种结论,因为这种结论对学生来讲才属于未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能已失去了它们在认识价值方面的意义。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所以,特别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这里所说的“运用”对学生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练”。这种“练”不仅仅是课外的作业练习,更主要的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练习。如我们在讲解民主的概念后,让学生辨别“在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上,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有何异同”;在讲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而得出商品总价值W=C+V+M的公式时,让学生辨析这个总价值的含量中C、V、M的不同内容,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即C+V与V+M的不同含义。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学过程中这种“练”解决好,才能有助于其他所有“练”(包括考试在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为此,不少教师提倡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讲有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法。

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范文第10篇

一、早期中共对传统文学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总结

中国古代向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对一个现代政党而言,文学不但是承载、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更是一个重要的革命阵地。首先,对传统文学的学术研究。早期中共对传统文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涉及,但更侧重于古典小说、传统戏剧文学和其它民间文学等方面。他们对历代统治阶级所尊崇的正统文学加以猛烈的批判,而对其所轻视的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基层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和题材,则极力发扬。同时,他们还继承近代以来的实证之风,对一些在历史上被歪曲的文学作品,加以历史的还原。下面,仅以其对旧体诗词和古典小说的研究为例:旧体诗词的主要特点是对韵律、格式和字数的严格限制,不利于通俗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因此,早期中共的基本观点是:旧体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同时,又认为旧体诗词已不适应当时的文流和社会需要,反对当时的诗歌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做旧体诗词。陈独秀的理由是“旧诗难做,不能自由的表现思想,又易陷入窠臼”。对于做旧诗的人,他的做法是“讽劝他,叫他自己省悟。”①20世纪30年代,北京个别大学开设关于“词”的讲座,并提出了“昌明词学”的口号。张天翼就指出:“鼓吹青年们作词”与文学本身的发展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从其对旧体诗词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中共反对盲目摹拟传统的文学形式,而阻碍文学作为思想载体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进行自由交流。这一主张实际上是早期中共为向广大下层民众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扫清障碍的必然要求。

就古典小说而言,早期中共的学者们主要是将它们作为了解、研究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状态的历史材料来对待的。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小说在创作上“小说家和历史家没有分工”②。因此,小说本身就是历史材料。在《〈西游记〉新叙》中,他认为:“元明间,国语文蔚然大起……在研究时代语法上,我们不能不承认《西游记》和《水浒传》、《金瓶梅》有同样的价值。”③对古代白话文进行了明确的肯定。1921年7月,在《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发表了《读〈红楼梦〉后的一点感想》。该文被后来的大陆红学研究者认为是“我国第一篇以崭新观点评论《红楼梦》的文章。”④该文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入手,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深入剖析了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对宿命论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人的中心”的观点。早期中共重视对古典小说的研究,首先是因其描写的对象大多是形形的社会各阶层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这符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取向;其次,古典小说在当时仍是下层民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早期中共通过对其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发现其吸引广大民众的原因,并在自身的宣传工作中加以借鉴。其次,早期中共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传统文学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总结。主要有两点:一,理性审视和批判继承的思想的初步确立。张天翼认为:“对于旧的作品,我们并不抛弃,正相反:我们要全盘承受……把它们用来做我们的滋养料……承受旧的技巧,通过科学的辩证法,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⑤艾思奇也认为:“接受文学遗产是要从里面找到滋养的食料,以助成新兴的文学。”⑥二,提出了研究传统文学的基本方法和目标。就方法而言,1922年11月11日,茅盾在致汪馥泉的公开信中认为:“研究中国文学,分组不如分段。”即主张以年代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划分标准,反对以体裁来划分。因为“中国书里,伪托极多”,要“查清伪书……按着时代分段来研究,似乎比分组好些。”同时,可以避免“研究文艺思潮的人不能不兼研究文艺的各支———诗歌、小说等”⑦的状况,从而避免人力的浪费。就目标而言,早期中共研究传统文学是为了在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克服它的不足,吸取其可资利用的方面,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他们认为,“旧文学也含有‘美’、‘好’的,不可一概抹煞……在创造中国的新文艺时,西洋文学和旧的中国文学都有几分的帮助。”⑧只有这样,才能“另创一种自有的新文学出来。”⑨早期中共对传统文学的研究还有一个目的,即如恽代英所说:“激发国民的精神,使他们从事于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运动”10。总之,早期中共的传统文学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当时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于配合其政治、军事战线上的斗争,建立、完善自身的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早期中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文学问题的价值重估

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已经做了大量打破传统文化与政治体制相结合来束缚人民思想和观念的启蒙工作。但在当时,这种启蒙对广大下层民众的影响非常有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在运动后期分道扬镳,早期中共是其重要的一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中共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文学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价值重估。同时,也对传统文学进行了一次再检讨。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初期对传统文学的批判是比较全面的。郭沫若在当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进行了定性:“所谓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改变为近代资本制度的一种表徵。”11同时,他们又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改造传统文学的目标远没有达到,它只是在没有对传统文学展开彻底革命的情况下,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文学,并把这种文学称为“贵族文学”、“绅商文学”,把表述这种新文学的语言称为“梁启超式的白话”,认为“古代中国文现在脱胎换骨,改头换面,用了一条金蝉脱壳的妙计,重新复活了……这次文学革命……差不多等于白革。”12并将失败的原因推给了胡适一派。瞿秋白严厉指责蔡元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之初就对反对文学革命的阵营采取了妥协态度。由此也就隐含地指出:早期中共已经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新文学革命前进方向的代表。综观早期中共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学关系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革命走了这样一条路子,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的文学形式,提倡新的文学形式———反对旧的语言形式,提倡新的语言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始终贯彻着新旧之争,但争论的范围却一再减小,范围减小的同时,一些传统文学的成分就被搁置、保存下来,甚至被人为地利用。#p#分页标题#e#

三、早期中共与其它文学派别就传统文学问题的论战与汉字拉丁化运动

20世纪20年代初,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涤荡,“封建旧文学虽已遭到沉重的打击,但远未绝迹;鸳鸯蝴蝶派作品则改穿起了白话的衣装,在市民阶层中有所流传”13。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所谓的“学衡派”、“甲寅派”等文化复古派。南京国民政府为加强自己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也结合传统文化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重新进行了解释,于1930年发起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养料。他们的策略是不从正面冲击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而是也拿中国传统文艺当靶子,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戴起‘革命’的假面具来抨击中国旧传统文学”14,希望以此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争夺阵地,从而以超阶级的“民族”概念,抽掉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烧得正旺的釜底薪火。现在看来,撇开当时的政治环境不谈,从纯学术的角度讲,这些复古派的观点有很多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早期中共对于上述复古派别的批判也基本上没有失实,实际上是各自从自身角度出发,各说各话,在争论的方式上也是“只放不收”。但是,当时的斗争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尽量地争取群众,过多的思想派别存在,势必影响群众的视听,分化其力量,尤其是反对政府及其的御用文人借文化问题打压自己。因此,争论在所难免。茅盾为批驳“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专门写成《“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一文,文中最后一句为:“紧接着一阶段的,将是什么?是滔天的赤浪扫除了这些文艺上的白色的妖魔!”15这里,已明显地透露出时已在组织上脱党,但作为党领导下的“左联”领导人的茅盾的思想倾向。

中国传统文学得以延续几千年,“书同文”是技术上的根本保障。但是,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文学大众化运动以来,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部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学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但要求废除文言文,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白话文也在排斥之列。他们认为,这些作品所用的语言是大众所不能“听得懂”的。他们强烈要求创造“大众语”文学,甚至要求废除汉字,实行拼音文字。这种做法无疑与当时极“左”思想的统治有关。同时,也是在人为降低文学本身的艺术价值,以适应大众的理解力。瞿秋白认为,要实行“文艺革命”,必须首先实行“文腔革命”16,而要实行“文腔革命”,就“必须废除汉子,改用拼音文字,就是实行‘文字革命’。”17他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兴起的白话文学“仍旧是读出来听不懂的文字……不看汉字只听声音是不能够懂得的。”18从中可以看出,瞿秋白的文字改革目标是音形一致,即不看字形,只听发音就能会意。这无疑是出于向广大劳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的现实需要,但其激进程度可见一斑。在这一点上,也有一些早期共产党人的观点比较理性、温和。郭沫若就认为,语言仅仅是思想的载体,不主张以运动的形式,人为地强行将文言文逐出文坛,他以严复在清末用“周秦诸子的文体”来翻译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和赫胥黎的《天演论》为例,说明“有了意识的革命,就算用文言文来写那种革命的意识不失为时代的文学”19。茅盾则说得更清楚:“我们并不主张白话文中必须排除一切从文言文中来的字眼,我们对于那些已经成为口头上活用的文言文字眼是主张容纳的”20。

四、早期中共对传统文学的研究和改造与大众文学观的形成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大众化成为进步文学家们一致的诉求。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学形式和作品被引入中国,同时,受近代西方文学影响的中国人也开始自己创作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作品。一时间,大量标榜新文学的团体、刊物相继出现。“据《星海》一书辑录的资料,从1921年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不同的文学社团40余个,出版文学刊物52种。而到1925年止,已经出现的文学社团和刊物,据茅盾统计,各‘不下一百余’。”21就当时中国基层社会的文学现状而言,早期中共认为,广大劳动群众仍旧普遍生活在传统文学的笼罩下,“中国的劳动民众还过着中世纪式的文化生活。”22“广大民众依然浸淫在‘孔家老店’招牌下的‘旧文学家’的宣扬‘道统’的文学作品之中。”23张天翼指出,中“所谓文学革命是造成小白脸文化的……过去的作品……适应着小白脸,适应着小康之家的学生们。不是大众的。”24这里所谓的“小白脸”是指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因此,这种传统文学充斥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冻结了其所蕴含的革命能量。

为此,早期中共就如何实现文艺的大众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尝试。其主要做法是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利用大众看得懂而又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尤其是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创造出以宣扬党的理论主张,揭露政府统治的腐朽、反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文学大众化首先就是要创造大众看得懂的作品。”25在操作层面上,考虑到大众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早期中共认为,“可以一时地,批评地采用旧式大众文学的体裁,如小调,唱本,说书等”,但同时强调采用这些形式是为了适应现实情况的需要,而非最终目标。“我们也不是一味地长久地使用这种旧的形式”26,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在旧形式中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内容,使这内容终于会突破旧的外壳,而显现出自己特有的新衣裳。”27即通过利用旧的文学形式注入新的思想,最终促成新的大众文学的诞生。实际上,从纯文学的观点来看,利用传统文学的形式来创造大众文学的新形式,必然导致文学水平的低层次。但这种“倒退”在当时的宣传性作品中不可避免。早期中共自己也非常清楚,为宣传而粗制滥造不应该成为文学的标准。因此,暂时降低文学的艺术性而加强其思想性是早期中共对时代主题理性把握的必然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中共这里已经不是单纯地对传统文学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在具体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研究如何评价、改造和利用传统文学的问题,并初步进行了理论总结。#p#分页标题#e#

上一篇:民警五查五看剖析材料范文 下一篇:单位以案促改剖析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