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2 12:38:55

银行业市场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1篇

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是指银行业中少数几家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通常来说,少数几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大,它们在市场的垄断地位越高,行业内竞争度就越低。测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分为绝对集中度指标和相对集中度指标。

1.绝对集中度指标分析行业集中率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总和。一般情况下,CRN指数越大,该市场垄断程度越高,也就是说该行业市场集中度越高。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将产业市场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CR4≥85%,属于寡占Ⅰ型;75≤CR4﹤85,CR8≥85,属于寡占Ⅱ型;50≤CR4﹤75,75≤CR8﹤85,属于寡占Ⅲ型;35≤CR4﹤50,45≤CR4﹤75,属于寡占Ⅳ型;30≤CR4﹤35,40≤CR4﹤45,属于寡占Ⅴ型;CR4﹤30,CR4﹤40,属于竞争Ⅰ型。通过分析2007-2014年间我国前4家最大银行存款份额、贷款份额以及总资产份额都超过我国银行业对应总量的65%,而前8家最大银行存贷款份额以及总资产份额都超过我国银行业对应总量的85%。但是,我国前4家最大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前8家最大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根据贝恩对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属于寡占Ⅲ型,属于寡头垄断行业。分析可知,我国银行业属于寡头垄断行业,但是CRn指数有一定的缺陷,它不能够具体说明我国五大国有银行各自所占市场份额以及股份制银行各自的规模分布,这就需要引入赫希曼指数,进一步探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2.相对集中度指标分析赫希曼指数是指基于该行业中企业的总数和规模分布,即将相关市场上的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后再相加的总和。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一般而言,HHI值应界于0与1之间,但通常之表示方法是将其值乘上10000而予以放大,故HHI应界于0到10000之间。美国司法部(Departmentofjustice)利用HHI作为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并且订下下列标准:HHI>3000,属于高寡占Ⅰ型;3000>HHI>1800,属于高寡占Ⅱ型;1800>HHI>1400,属于低寡占Ⅰ型;1400>HHI>1000,属于低寡占Ⅱ型;1000>HHI>500,属于竞争Ⅰ型;500>HHI,属于竞争Ⅱ型。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HHI指数从2007年到2014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在0.11-0.14之间波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HHI指数仍然很大,说明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有所加强,但是银行业垄断优势仍然存在。利用以上标准,得出我国银行业从2007年到2014年HHI指数大都在1000到1400之间,说明我国银行业属于低寡占Ⅱ型。

二、银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银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也是衡量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通过从新企业进入市场和原来企业退出市场角度来分析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市场集中度共同描述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

1.进入壁垒分析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进入壁垒是政策法律壁垒,它主要包括注册资本限制、机构设立和审批限制。首先,在注册资本方面,《商业银行银行法》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较高的注册资本使很多国内投资者很难进入银行业;其次,在机构设置和审批方面,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2.退出壁垒分析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是退出壁垒是政策法律壁垒。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不一样,银行业与国家民生息息相关,影响社会的稳定,如果银行退出市场,会造成过大的社会成本,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对银行退出机制也有严格地管制,为银行提供行政保护,防止银行倒闭,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是高度集中、进入和退出壁垒高的寡头垄断市场,但是我国银行垄断程度有所下降,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市场力量假说;结构效率假说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的适用性上。Stigler(1964)认为在市场集中度高的领域大银行更容易达成合谋,通过市场垄断势力获取利润,他认为是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Short(1979)选取加拿大、日本等国60家银行的数据,进行SCP分析得出利润和产业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而Smirlock(1985)在研究美国2700家银行的基础上,得出银行业获利与市场份额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否认了市场势力假说。Evanoff、Fortier(1988)等学者研究美国银行业市场时,得出市场份额对活力能力呈正相关,支持了市场势力假说。

Berger和Harman(1989)认为在市场势力假说中应该用价格而不是利润来作为被解释变量更合理,因为集中度高的市场中价格也高。Berger和Harman(1993)发现,虽然高市场集中度导致了低存款利率,但是市场集中度与银行获利能力没有正相关关系。Jackson(1992)将样本银行分为3个子集,研究发现在集中度最低的子样本中价格与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他认为结果支持了效率结构假说。同年Mullineaux、Thernton(1992)利用18个欧洲国家银行业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与获利能力正相关。Molyneux和Teppet(1993)对欧洲5国的研究和Williamsetal(1994)对西班牙1986至1988年的数据研究也都支持市场势力假说。Goldberg和Rai(1996)、Molyneux(1997)、Neven(1999)通过SCP分析框架也验证了市场势力假说的正确性。

虽然有更多的学者和数据支持市场势力假说,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银行规制的放松等,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市场势力并不一定能够索取更低的存款利率,因此市场力量假说很可能不再成立。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就有学者(Hanman 1997,Radecki 1998)指出市场集中度与存款利率间的负相关关系已经消失了。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关系的研究多采用SCP分析框架,最早运用SCP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的是于良春、鞠源(1999),他们通过SCP框架研究得出我国银行业的高垄断市场结构导致的低效率的结论;林毅夫(2001)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非对称性角度研究发现: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大银行,而导致中小型银行发展明显不足。

赵旭、蒋振声等(2001)以利润率代表银行绩效研究15家大型商业银行1994―1998年数据运用DEA分析发现:银行绩效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银行的效率;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负相关,但相关关系不显著。同年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研究16家银行1997―1999年数据,以利润率代表银行绩效以资产份额代表市场结构也得出相似结论。刘铮(2007)也通过实证分析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发现:市场集中度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否定了市场力量假说。宋玮、李植、王冬丽(2009)对我国商业银行2004―2007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与整体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张芳(2011)选取了14家商业银行1999―2008年的数据研究结果也同样否定了市场力量假说。

陈敬学(2004)采用DEA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我国均不适用,影响银行业绩效的是“银行内效应”。贺春临(2004)以利润率代表绩效以HHI指数和市场份额表示市场结构用DEA分析法研究了国内14家商业银行发现:我国银行业高市场集中度与低市场绩效并存,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我国的银行业都不适用。齐树天(2008)基于SCP框架采用SFA分析法对16家银行1994―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股份制银行在绩效上要高于国有大型银行,也同时拒绝了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

刘海云、魏文军、欧阳建新(2005)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与绩效的呈正相关关系,支持市场力量假说;但是在存款业务上,市场份额与银行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从而否定了效率结构假说。李庚寅等(2 005)对国有四大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1996―200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对于四大行来说,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对股份制银行来说,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有明显的显著关系。谭鹏万(2006)以HHI表示市场结构对33家银行2004―2007年的数据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张永灿、刘晓勇和杨志华(2008)采用DEA分析法研究了15家银行2001―2005年的数据得出市场份额与银行绩效呈负相关,拒绝市场势力假说,但是在规模上银行规模与银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显著。徐忠,沈艳等人(2009)基于SCP框架对363个县级金融机构2001―2004年数据研究后得出在整体上支持市场力量假说,但是在资产收益率上市场集中度与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另外李停(2012)在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时表示:应该将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同时考虑在内,产权结构也是影响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文献述评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由银行;市场约束;选择条款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松银行业的管制,这种趋势更多的是管制机构面对市场力量束手无策的结果。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的稳定显得日趋重要。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银行危机给相关各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促使经济学家和管制者寻找更有效的方式来控制银行的冒险。经济学家本质上并没有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思路,而是向依靠市场约束的原始方式回归。2004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新巴塞尔协议”明确将市场约束作为新的监管框架的三个支柱之一,标志着主要工业化国家对市场约束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

19世纪,自由银行业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这些银行在没有政府监管的环境下发展,由市场机制约束银行的风险控制。1884年之前的苏格兰、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和中国清朝,自由银行都获得了广泛发展。其中,苏格兰的银行业一直被认为是自由银行业的成功案例,关于自由银行业的研究为当代政策制定者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自由银行制度一直是众多研究用来解析银行业市场约束问题的钥匙。

关于自由银行业(FreeBanking)没有十分明确定义,通常指19世纪左右出现的相对自由放任(Laissez—faire)银行体系。Schuler(1992)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自由银行”意味一个银行系统有竞争性的银行券发行,低的进入的法律障碍,银行储备不受中央控制等,很难说增加限制和相对自由就使银行体系不自由。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苏格兰的自由银行业为案例,在自由银行时期相对无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考察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效果,从而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二、苏格兰自由银行业良好的稳定性

苏格兰第一家银行是苏格兰银行(BankofScotland),苏格兰银行1695年从苏格兰议会获得执照,这个执照授权1716年以前在苏格兰垄断发行银行券。172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银行成立,两家主要银行的竞争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1746年,不列颠亚麻公司获得执照,建立银行目的是为了促进亚麻贸易。这三家主要的银行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其它中小银行都是无限责任公司。1844年,议会通过Peel′sBankingAct的法案,该法案不再允许自由进入和限制私人发行银行券。从此,苏格兰银行业结束了自由银行时代。

通过Ayr银行倒闭的事件,可以来说明苏格兰银行体系的稳定。虽然这是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最严重的倒闭事件,但是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没有受到影响。Ayr银行的管理者过度扩张贷款业务,导致银行最终在1772年6月25日倒闭。只有13家小的私有银行由于受到传染而倒闭,17家有资格发行银行券大银行没有倒闭,这些显示清算机制有效的约束整个苏格兰银行系统(White,1984)。公众没有受到倒闭的损失,所有债权人最终都受到了全部赔偿,苏格兰银行和皇家银行以票面价格接受Ayr银行券,通过这一举措来吸引更多存款,让他们的银行券更多的流通。

White(1984)进一步提出了苏格兰银行体系比英格兰更加稳定的证据,在1809年~1830年期间两国银行倒闭率的比较,苏格兰是年平均0.4%,而英格兰是1.81%。估计公众的相对损失,苏格兰的银行到1841年的损失总计32000英镑,相比较的伦敦的银行损失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对于White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的质疑,例如Sechrest(1988)指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情况差别不大,从1772年~1830年这一个更长时期来看,苏格兰地区的银行倒闭的比例是1.33%,而英格兰地区是1.41%或是1.81%。

对于苏格兰自由银行稳定性的考察,不仅局限于对倒闭及其损失的考察,效率的改进和企业家才能的提高等都有利于稳定性的改进。历史经验表明自由银行系统是有效率和很先进的,竞争锻炼了银行家的企业家技能和促进创新的意愿,给发展分支行提供了激励,从而使银行能够获得规模经济(Dowd,1992)。

三、苏格兰银行业早期市场约束——银行券决斗

在自由银行时期,银行自由发行银行券,银行通过多种方式来争取让人们使用自己发行的银行券。如果某一银行扩大了发行规模,同时也就限制竞争对手银行券的发行规模,被称为银行券决斗(NoteDuels)。银行尽力将他们的银行券向公众发行的规模扩大,让公众尽可能长时间持有。银行的盈利直接与银行券的发行规模和公众持有时间有关,公众持有银行券,就等于将金银等硬通货使用权转交给银行,银行可以利用黄金硬通货等来进行投资等来获利。

银行可以雇用人员来专门收集竞争对手的银行券,他们将同时要求银行券兑付黄金,从而造成竞争对手流动性的困难,这些人被称为“银行券采集者”(NotePickers)。为了让市场参与者更多的持有银行券,就必须让市场参与者确信银行安全、稳健,这种竞争方式有效的促使银行体系持有充足的储备,从而保持公众对银行券兑付的信心,防止要求大量银行券兑付造成的流动性问题。因此,Kroszner(1995)认为银行券决斗是银行业市场约束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苏格兰皇家银行(TheRoyalBankofScotland)成立之后,很快就采取这种方式来苏格兰银行(TheBankofScotland)进行竞争,使得苏格兰银行流动性方面严重的困难,不得不中止兑付数个星期。苏格兰银行摆脱困境,在发行的银行券合约中加入选择条款,即如果存款人选择同意延迟六个月提款,银行将支付5%的年利率给存款人。由于选择条款的出现,“银行券决斗”没有迫使苏格兰银行退出市场,反而导致了双方的两败俱伤,同时激发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来规避不利后果。因此,各银行放弃了这种效果不佳的竞争方式,苏格兰的银行业进入了近一个世纪的良性自由竞争时期。

四、苏格兰银行业市场约束独特机制——选择条款

选择条款(OptionClause)就是银行向银行券持有者提出的一个延迟兑付的选择,如果持有者同意延迟一定期限进行兑付,持有人将获得相应的补偿。这类“选择条款”有两个显著特征:规定延迟兑付的最大期限和向银行券持有人支付的补偿利率,两项都在合约中专门注明。更长延迟期限使银行有更多时间补充储备,但会被要求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和银行券持有人必须权衡延迟期限和惩罚利率的成本收益。

选择条款在上文提到的苏格兰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银行券决斗中出现,是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的重要金融创新。选择条款盛行时期是在1730年~1765年,苏格兰在这30多年内建立的多个新银行,所有银行券发行银行都采用选择条款。

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选择条款能够长期存在显然对于双方都有利。Gherity(1995)提出三个命题:(1)选择条款对苏格兰防止挤兑至关重要;(2)防止挤兑是推动苏格兰银行采取选择条款的目的;(3)选择条款被公众没有歧视的接受,选择条款消除了“银行券决斗”的无效率,从而解决了自由银行体系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对于银行来说,选择条款保护了流动性,减少银行保持过多储备来而造成的损失。公众偏好选择条款的原因是选择条款增加他们对银行资产索偿权,还可以减少公众对预期银行挤兑的压力,使银行挤兑更少发生或破坏性更小。

White(1984),Schuler(1992)和Selgin(1988)等众多研究都指出选择条款在苏格兰历史中积极的作用。Dowd(1988)研究却显示选择条款对银行稳定的作用不明显。同时,选择条款存在着潜在不利方面,银行不但可以采用选择条款来保护暂时的无流动性,还可以用来掩盖无清偿力,从而可能导致在延迟兑付期间进一步扩大损失。Gorton(1984)解释中止兑付条款的激励相容问题时指出,只有能够存款人区分银行缺乏流动性而不是无清偿力,采用这项条款才能对银行控制风险形成有效激励。

五、结论与启示

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的市场环境排除了管制约束影响,能够全面反映市场约束机制及其绩效。虽然对苏格兰银行业的稳定性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争论,当今的银行业与自由银行时期的苏格兰银行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些并不影响本文研究的结论和政策主张。本文研究结论在于:在自由放任的环境中,银行体系存在内生的自我稳定机制。银行能够通过自身的制度创新(如选择条款)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市场参与者利用契约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正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的特征。虽然银行业存在着一些与一般产业相区别的明显特征,高的杠杆比率与合约非对称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体系存在脆弱性,但并不意味市场约束机制无法有效发挥自我稳定作用,而必须由政府管制约束来替代(例如DiamondandDybvig,1983)。

长期以来,中国对银行的管制职责几乎完全由政府来履行,银行的债权人确信政府能够对他们的资产安全提供完全的担保,市场相关利益各方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和潜在的风险漠不关心。苏格兰自由银行的案例带来的启示在于:适度的放松中国银行业的管制,可以逐步培育市场参与各方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加市场参与者通过市场方式化解风险的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面的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正向市场导向的运营模式转变,市场约束对维护银行业稳定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对转型时期中国银行业健康、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owd,Kevin.OptionClausesandtheStabilityofaLaissez—FaireMonetarySystem.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Research,1988,(1):319-333.

2.KrosznerR..FreeBanking:theScottishExperienceasaModelforEmergingEconomies.WorkingPaper,1995.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由银行;市场约束;选择条款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松银行业的管制,这种趋势更多的是管制机构面对市场力量束手无策的结果。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的稳定显得日趋重要。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银行危机给相关各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促使经济学家和管制者寻找更有效的方式来控制银行的冒险。经济学家本质上并没有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思路,而是向依靠市场约束的原始方式回归。2004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新巴塞尔协议”明确将市场约束作为新的监管框架的三个支柱之一,标志着主要工业化国家对市场约束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

19世纪,自由银行业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这些银行在没有政府监管的环境下发展,由市场机制约束银行的风险控制。1884年之前的苏格兰、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和中国清朝,自由银行都获得了广泛发展。其中,苏格兰的银行业一直被认为是自由银行业的成功案例,关于自由银行业的研究为当代政策制定者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自由银行制度一直是众多研究用来解析银行业市场约束问题的钥匙。

关于自由银行业(free banking)没有十分明确定义,通常指19世纪左右出现的相对自由放任(laissez—faire)银行体系。schuler(1992)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自由银行”意味一个银行系统有竞争性的银行券发行,低的进入的法律障碍,银行储备不受中央控制等,很难说增加限制和相对自由就使银行体系不自由。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苏格兰的自由银行业为案例,在自由银行时期相对无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考察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效果,从而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二、 苏格兰自由银行业良好的稳定性

苏格兰第一家银行是苏格兰银行(bank of scotland),苏格兰银行1695年从苏格兰议会获得执照,这个执照授权1716年以前在苏格兰垄断发行银行券。172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银行成立,两家主要银行的竞争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1746年,不列颠亚麻公司获得执照,建立银行目的是为了促进亚麻贸易。这三家主要的银行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其它中小银行都是无限责任公司。1844年,议会通过peel′s banking act的法案,该法案不再允许自由进入和限制私人发行银行券。从此,苏格兰银行业结束了自由银行时代。

通过ayr银行倒闭的事件,可以来说明苏格兰银行体系的稳定。虽然这是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最严重的倒闭事件,但是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没有受到影响。ayr银行的管理者过度扩张贷款业务,导致银行最终在1772年6月25日倒闭。只有13家小的私有银行由于受到传染而倒闭,17家有资格发行银行券大银行没有倒闭,这些显示清算机制有效的约束整个苏格兰银行系统(white,1984)。公众没有受到倒闭的损失,所有债权人最终都受到了全部赔偿,苏格兰银行和皇家银行以票面价格接受ayr银行券,通过这一举措来吸引更多存款,让他们的银行券更多的流通。

white(1984)进一步提出了苏格兰银行体系比英格兰更加稳定的证据,在1809年~1830年期间两国银行倒闭率的比较,苏格兰是年平均0.4%,而英格兰是1.81%。估计公众的相对损失,苏格兰的银行到1841年的损失总计32000英镑,相比较的伦敦的银行损失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对于white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的质疑,例如sechrest(1988)指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情况差别不大,从1772年~1830年这一个更长时期来看,苏格兰地区的银行倒闭的比例是1.33%,而英格兰地区是1.41%或是1.81%。

对于苏格兰自由银行稳定性的考察,不仅局限于对倒闭及其损失的考察,效率的改进和企业家才能的提高等都有利于稳定性的改进。历史经验表明自由银行系统是有效率和很先进的,竞争锻炼了银行家的企业家技能和促进创新的意愿,给发展分支行提供了激励,从而使银行能够获得规模经济(dowd,1992)。

三、 苏格兰银行业早期市场约束——银行券决斗

在自由银行时期,银行自由发行银行券,银行通过多种方式来争取让人们使用自己发行的银行券。如果某一银行扩大了发行规模,同时也就限制竞争对手银行券的发行规模,被称为银行券决斗(note duels)。银行尽力将他们的银行券向公众发行的规模扩大,让公众尽可能长时间持有。银行的盈利直接与银行券的发行规模和公众持有时间有关,公众持有银行券,就等于将金银等硬通货使用权转交给银行,银行可以利用黄金硬通货等来进行投资等来获利。

银行可以雇用人员来专门收集竞争对手的银行券,他们将同时要求银行券兑付黄金,从而造成竞争对手流动性的困难,这些人被称为“银行券采集者”(note pickers)。为了让市场参与者更多的持有银行券,就必须让市场参与者确信银行安全、稳健,这种竞争方式有效的促使银行体系持有充足的储备,从而保持公众对银行券兑付的信心,防止要求大量银行券兑付造成的流动性问题。因此,kroszner(1995)认为银行券决斗是银行业市场约束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苏格兰皇家银行(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成立之后,很快就采取这种方式来苏格兰银行(the bank of scotland)进行竞争,使得苏格兰银行流动性方面严重的困难,不得不中止兑付数个星期。苏格兰银行摆脱困境,在发行的银行券合约中加入选择条款,即如果存款人选择同意延迟六个月提款,银行将支付5%的年利率给存款人。由于选择条款的出现,“银行券决斗”没有迫使苏格兰银行退出市场,反而导致了双方的两败俱伤,同时激发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来规避不利后果。因此,各银行放弃了这种效果不佳的竞争方式,苏格兰的银行业进入了近一个世纪的良性自由竞争时期。

四、 苏格兰银行业市场约束独特机制——选择条款

选择条款(option clause)就是银行向银行券持有者提出的一个延迟兑付的选择,如果持有者同意延迟一定期限进行兑付,持有人将获得相应的补偿。这类 “选择条款”有两个显著特征:规定延迟兑付的最大期限和向银行券持有人支付的补偿利率,两项都在合约中专门注明。更长延迟期限使银行有更多时间补充储备,但会被要求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和银行券持有人必须权衡延迟期限和惩罚利率的成本收益。

选择条款在上文提到的苏格兰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银行券决斗中出现,是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的重要金融创新。选择条款盛行时期是在1730年~1765年,苏格兰在这30多年内建立的多个新银行,所有银行券发行银行都采用选择条款。

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选择条款能够长期存在显然对于双方都有利。gherity(1995)提出三个命题:(1)选择条款对苏格兰防止挤兑至关重要;(2)防止挤兑是推动苏格兰银行采取选择条款的目的;(3)选择条款被公众没有歧视的接受,选择条款消除了“银行券决斗”的无效率,从而解决了自由银行体系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对于银行来说,选择条款保护了流动性,减少银行保持过多储备来而造成的损失。公众偏好选择条款的原因是选择条款增加他们对银行资产索偿权,还可以减少公众对预期银行挤兑的压力,使银行挤兑更少发生或破坏性更小。

white(1984),schuler(1992)和selgin(1988)等众多研究都指出选择条款在苏格兰历史中积极的作用。dowd(1988)研究却显示选择条款对银行稳定的作用不明显。同时,选择条款存在着潜在不利方面,银行不但可以采用选择条款来保护暂时的无流动性,还可以用来掩盖无清偿力,从而可能导致在延迟兑付期间进一步扩大损失。gorton(1984)解释中止兑付条款的激励相容问题时指出,只有能够存款人区分银行缺乏流动性而不是无清偿力,采用这项条款才能对银行控制风险形成有效激励。

五、 结论与启示

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的市场环境排除了管制约束影响,能够全面反映市场约束机制及其绩效。虽然对苏格兰银行业的稳定性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争论,当今的银行业与自由银行时期的苏格兰银行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些并不影响本文研究的结论和政策主张。本文研究结论在于:在自由放任的环境中,银行体系存在内生的自我稳定机制。银行能够通过自身的制度创新(如选择条款)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市场参与者利用契约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正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的特征。虽然银行业存在着一些与一般产业相区别的明显特征,高的杠杆比率与合约非对称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体系存在脆弱性,但并不意味市场约束机制无法有效发挥自我稳定作用,而必须由政府管制约束来替代(例如diamond and dybvig,1983)。

长期以来,中国对银行的管制职责几乎完全由政府来履行,银行的债权人确信政府能够对他们的资产安全提供完全的担保,市场相关利益各方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和潜在的风险漠不关心。苏格兰自由银行的案例带来的启示在于:适度的放松中国银行业的管制,可以逐步培育市场参与各方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加市场参与者通过市场方式化解风险的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面的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正向市场导向的运营模式转变,市场约束对维护银行业稳定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对转型时期中国银行业健康、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owd,kevin.option clauses and the stability of a laissez—faire monetary system.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1988,(1):319-333.

2.kroszner r..free banking:the scottish experience as a model for emerging economies.working paper,1995.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结构;银行竞争;银行稳定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33-04

银行业市场结构对整个银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通过对竞争行为、金融技术创新以及交易费用的影响,成为决定银行市场效率和有序竞争的重要因素。然而为了维护银行业稳定,二十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银行竞争行为一直受到严格限制,与学者们对银行自身特殊属性及银行规制必要性所表现出的研究热情相比,关于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及如何实现银行业有效竞争的相关研究则被学术界所忽识。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各国相继废除或放松信贷利率控制,消除或放宽市场准入和金融多样化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国家的银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才引起学者们对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展开系统的研究。

一、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银行业市场结构

经典的西方经济理论一直推崇市场机制的优越性,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可以有效地调节各种经济活动,进而实现充分竞争并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根据这种思路,西方学者的最初研究就借助于成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竞争行为的理论,将标准的竞争模型运用于银行业当中,系统地分析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银行作为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价格接受者的行为模式、均衡问题及其宏观效应。然而他们发现,完全竞争模型并不适用于银行业。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信息不对称。银行市场中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是导致完全竞争市场失灵的根源。具体表现为:(1)信息不对称弱化银行竞争。由于银行债务来源比较广泛,大量中小企业和存款人无法对银行经营做出有效的监督约束,银行在信贷市场上极易因信息不对称发生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行为,而市场的完全竞争性会进一步增加银行的脆弱性,一次很小的冲击就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引发银行倒闭和破产清算。(2)转换成本带来隐性垄断行为。由于借款人信息的复杂性以及进行信贷价值审查所需的相关信息不对称,对银行和借款人双方而言信息都是昂贵的,而一旦信息方面的专用性投资已经形成,各方就要承担相应的固定成本,从而被锁定在这种状态中,借款人如果替换另一家银行则会遭受损失。正是这种转换成本给予银行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势力,限制了行业内替代竞争者的数量,也使银行业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无法实现(Dell Ariccia,1999)。

第二,银行分支机构网络。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型假设市场结构由大量具有同质产品的相同企业组成,而现实银行市场上各个银行之间通过开设分支行网络在声誉、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使之成为一个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重要策略。因为相对于单一的银行体系而言,大银行可以在巩固已有客户的基础上,将竞争的重点放在发展更便捷、更专业化的服务上来争夺未来客户的业务(Calem和Nakamura,1998)。而Allen和Gale(2000)也认为由几家具有广泛分行网络的大银行组成的市场结构会比由许多单一银行体制的小银行组成的市场结构更有竞争性,因为开设分支行已经成为进入新市场和提高市场渗透率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提高该银行服务的地域市场,增加银行市场的有效规模。

第三,技术进步。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推动各种新的银行工具、银行服务项目不断产生,它还能够有效地增加银行在多种产品和服务上的经济规模,开发出比传统的银行产品更有规模经济的新产品和服务,推动银行从以往对业务处理(结算管理、账户管理等)的支持和模拟,转向投资理财咨询、金融业务咨询和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BIS,2001)。正如Hauswald和Marque(2003)所说,“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升银行信息处理的质量、从而大大降低银行等金融中介的运营成本,特别是近年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银行业务的再造,更是革命性地改变着银行业的面貌”。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更符合银行业的属性

关于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的判断依据,现在主流经济学家主要是从银行功能角度出发,认为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能够促进银行在经济运行中不仅仅是功能齐全的,而且还是富有弹性的,能够在激励竞争及效率与促进稳定和公平之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更好地发挥银行实现良性竞争的作用(Merton和Bodie,

1995等)。根据目前比较成熟国家银行发展实践来看,具有比较高集中度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或“寡头竞争”型市场结构被视为是比较合理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因为在集中度较高的银行市场当中,一些规模较大、市场支配能力较强的银行能够更好地执行金融中介的多种功能,并且能够在保证充分竞争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防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失败演变为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不完全竞争有利于维护银行稳定

对各种资产进行期限和流动性转换是银行的重要媒介功能,由于银行合约具有非对称的资产和负债结构,抵抗流动性风险能力比较弱,因此如何保持银行稳定性就成为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一些学者通过银行特许价值理论对此做出系统的解释。

银行特许价值是指银行根据未来的预期利润进行贴现所获得的现值,通常被视为银行经营失败的机会成本。较高的特许价值相当于设定了较高的破产成本,迫使银行在承担风险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中,一些规模较大、具有市场控制力的大银行通过保持良好有效的管理和运营,积累较高的利润而获取较大的特许价值,能够为其提供一个应对不利因素冲击的缓冲,从而降低银行倒闭的概率。一旦市场上银行数量过多,特许价值将下降,进而会限制银行的规模和多样化经营,也会阻碍大银行规模经济的改善以及业务范围的拓展(Hellman、Murdoch和Stiglitz,2000)。Doug Bruce(2003)等研究发现一旦市场趋于完全竞争状态,银行市场激烈竞争降低了它们在获取资金上的成本优势,整个银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受市场竞争加剧而削弱,随着银行特许价值的降低,银行增加风险可能获得的收益将超过经营失败所失去的特许价值,从而刺激银行更多地从事冒险的经营行为,影响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1998)对53个国家金融自由化与银行特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证实了完全竞争条件下利率自由化对银行特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导致金融脆弱性的提高。Salas和Saurina(2003)运用西班牙银行体系的数据,对特许价值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侵蚀了银行的利润。由于银行的特许价值普遍比较低,这些银行更倾向保持较低的资本量,导致其采取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增加,银行稳定性比较差。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银行自身特有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随着行业内银行数量增加,激烈的竞争导致银行特许价值降低,必然会增加银行挤兑以及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Allen和Gale(2004)认为银行脆弱性和风险传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密切相关。他们发现,随着行业当中银行数量的增加而趋于完全竞争时,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银行采取过度冒险行为,如果有一次很小的冲击就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继而又可能导致与破产银行有存款关系的其他银行倒闭,并最终使得很多银行不得不破产清算。Saez和Shi(2004)也认为,在集中度较低的市场结构中,体制失效和风险传播的危机会很大,因为它们会妨碍风险分散并使每个机构更具脆弱性。如果市场上银行有一定的市场控制力,当一家银行爆发支付危机时,其它银行才有能力更好地防止危机传染和蔓延。可以看出,特许价值理论的观点倾向是趋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会加剧银行脆弱性。

(二)银行业不完全竞争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

作为存款资金的敛集者和信贷资源的分配者,银行对资金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银行的授信行为。授信过程中由于检查成本高而且检查结果容易被竞争者观察和利用,存在一个免费搭便车问题,因此,高效地对借款人进行甄别和监督(Screening and Monitoring)是银行发挥其经济职能的重要途径。

Cetorelli和Peretto(2000)建立了一个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考察银行市场最优竞争结构。他们发现,在有较高集中度的寡占型市场结构当中,大银行为了保持自身资产具有较高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的水平,更愿意对高风险和低风险客户加以区分,增加借款筛选的激励。它们通常会利用其在信息收集和处理上的规模优势,更高效地收集和处理与投资活动相关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估,充分发挥其甄别、监督功能,增加安全、高品质贷款的比例,从而提高资金分配的效率。其他学者也发现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结构当中,大银行为了保证持有资产的质量,会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高低进行细致的筛选和甄别,并对借款人的信用或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从中筛选出合适的投资对象,进而改善银行对资金的配置功能(Christa Hainz,2003;Emilia Bonaccorsi di Patti et. al.,2004等)。

一旦银行市场当中银行数量过多,资金配置过程中对借款人的甄别和监督机制就会发生扭曲,出现效率的损失。Broecker(1990)、Nakamura和Riordan(1993)分析发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当某借款人被一家银行拒绝而转投其他银行申请贷款时,银行间过于激烈的竞争会使逆向选择问题更加严重:随着银行数量的增加,借款人投资的平均质量会降低,从而导致借款人无法偿付项目贷款的概率增加,银行面对的信用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最终导致资产质量大幅度下降。Hoff和Stiglitz(1997)研究也表明,随着市场上银行数量增加,声誉和影响借款人的回馈激励机制就会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新银行的“不断进入”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增加行业内已有银行的执行和监督成本,从而导致它们对其资金及相关服务的定价会高于所使用资金的边际成本,发生效率上的损失。Márquez(2002)也认为,在一个趋于完全竞争的银行业当中,借款人的具体信息变得更加分散,银行常缺乏足够的有关顾客行为的信息,而导致出现一个低效率的借款人筛选过程,影响到它们自身的信誉和可靠性。

(三)银行不完全竞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银行贷款作为外部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输血”和“造血”功能,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一些新兴、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由于资金流向的不确定性比较高,不得不以较高利率来获得信贷支持,这会抑制新兴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造成不良影响(Pagano和Jappelli,1993)。而且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会加剧这种不良效果的恶化。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且信息不对称严重,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有可能损伤企业和银行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银行面临更高的风险,一般不太愿意融资给没有足够担保物的中小企业,导致金融资源无法流向能产生高效率的地方;而一些富有创意并有望取得高额收益的中小企业因无法获得贷款,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行为,最终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Petersen和Rajan,1995)。

而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上,一些规模较大、市场支配能力较强的银行本身就存在同客户改善信贷关系的动机。因为借款人信息是决定贷款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些大银行往往通过建立长期信贷关系,从借款人处获取必要的专属信息,这有助于银行更加准确评估它对特定借款人授信的风险。随着合作关系的成熟,与银行保持长期关系的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会增大,融资成本也会降低,从而从长期信贷关系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利益。

Bonaccorsi di Patt和Gobbi(2001)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在具有一定寡占性的市场中,规模较大的银行更愿意通过发展关系型贷款尽力完善其信贷渠道,它们往往会选择一部分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贷款,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未来获取较高贷款收益打下基础。银企之间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银行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降低贷款评估审核成本,节省对抵押品的监控成本,获取较好的贷款收益。对于借款企业而言,由于银行在与其合作过程中可以了解信息,并且更为关注企业未来现金流而非现值,企业可以克服现期信息不透明、资产现值低以及缺乏担保品等困难,以较低的利率从银行获得信贷。Martin Ruckes(2004)也发现在一个适度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当中,大银行可以更好地把资金配置到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上,有效地帮助那些依赖于外部融资(如银行)的成长型产业更加迅速地发展,最终促进资金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长期增长。此外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譬如Cetorelli和Gambera(2001)对41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集中度较高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有利于新兴企业获得信贷支持,会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Beck、Demirgü?-Kunt和Levine(2003a)对74个国家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银行业集中度的增强会减少相应的金融障碍,增加企业获得银行支持的可能性,而且这种积极影响对中小企业具有显著性。

三、在市场化改革中优化银行的市场结构

总体来看,国际上关于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目前的理论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l)关于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研究的一些基础性概念和范畴,如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的定义等尚未得到较为一致的认识,影响了以其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和政策的制定;(2)关于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的数量分析和模型的设计运用较少,难以得出较为精确的结论和较强的解释力;(3)制度性因素对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西方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但对于经济转轨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和制度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还不够。

对于处在转轨经济过程的中国来说,还应该相应地增加对制度及制度变迁与银行业最优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这样无疑有助于提高对国内金融改革和发展相关重要问题的解释力,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直以来,中国采用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这导致了中国金融资产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基本上被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其他商业银行无论在资金规模上还是在市场份额上都不能与国有银行相比。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市场结构不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形成的,而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垄断格局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延续,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让所有的银行在市场上竞争,则会产生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很可能一批新兴的、没有历史负担的中小银行就会被挤出市场,而依旧保留了传统体制下效率低下、负担沉重的国有银行。

随着金融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推进,我国银行业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打破金融抑制下的行政垄断,降低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新兴市场主体的进入门槛,建立并完善多元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并存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这不仅仅要注重行业结构、工具等规模数量的扩张及银行相关比率的快速上升,更强调包括分工的发展和组织结构的优化,达到规模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有机统一,将市场竞争程度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从而推动银行业竞争性市场环境的形成。这样,一方面为大规模、大范围的银行等金融活动和发达的银行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从而使银行创新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有助于帮助政府和国有银行解决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增强中小银行竞争力,加强与国有银行竞争,发展更为全面和优良的金融业务,由此推动银行不断向前发展,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未来金融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Dell’Ariccia et. al. Adverse Selection as a Barrier to Entry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5).

[2]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M].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3]Doug Bruce. Banking on Competition: Results of CFIB Banking Survey[R].October 2003.

[4]Hellman.T,Murdock. K, and J Stigliz. Liberalization,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re Capital Requirement Enoug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5]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4(3).

[6]Cetorelli and Peretto.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2).

[7]Hoff, Karla, Joseph E. Stiglitz. Moneylenders and Bankers: Price-Increasing Subsidies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marke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

[8]Márquez Robert. Competition, Adverse Selection,

and Information Dispers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3).

[9]Bonaccorsi di Patt and Gobbi. The Effects of Bank Consolidation and Market Entry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R].Tema di discussione no.404. Bank of Italy, Rome,2001.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6篇

治理乱象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近期,银监会决定全面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和“三违反”(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三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等系列专项治理工作。这一系列工作,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坚决、三个主动”,即以回归服务实体本源、防范银行业风险为中心;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及套利行为,坚决弥补银行业规章制度短板;主动自查违法违规问题,主动精简业务流程和链条,主动避免各类套利行为。

基本内涵

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涉及非法金融活动等方面“十大乱象”,以及“三违反”“三套利”和“四不当”等行为,全面概括了当前银行业市场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的典型问题。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的基本内涵,就是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防范风险为目标,坚持“去尘”“除脏”“治乱”齐头并进,“抓猫”“打虎”“除鳄”同步发力,摸清乱象底数,还原风险本貌,整改建制,正本清源,净化环境,让银行业重新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轨道上来。这里,“尘”“脏”“乱”是指各种违法、违规及套利行为;“猫”是指钻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空子”的不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虎”是指掌握实权并利用职权、权钱交易的腐败分子;“鳄”是指利用所控的资本,兴风作浪、侵吞财富,扰乱金融市场的不法金融大佬。随着去杠杆、去泡沫和监管力度加大,此前隐藏很深的套利、杠杆和不法行为都将暴露,银行业违规、违约和被骗事件将频频曝光,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一夜之间,水落石出,谁在“裸泳”必将现形。

“三违反”核心要义

目前,无论是银行业机构内部制度,还是外部监管规制,均存在一些漏洞和短板。“牛栏关猫”现象表明制度存在缺陷,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问题屡查屡犯、前清后犯,反映出制度执行不严。“三违反”专项治理,核心是全面排查银行业在执行金融法律、监管规则、内部规章方面的遵守情况,找出制度漏洞,坚持问题导向、急用先行、协调配套原则强化监管制度建设,加强风险源头遏制,促使银行业机构进一步深化合规文化建设,筑牢依法、依规、依章经营的制度基础和机制保障,消除风险管控盲区,确保“不越监管底线、不踩规章红线、不碰违法违规高压线”。

“三套利”核心要义

从市场情况看,同业、投资、理财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产品很大程度存在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致使同业业务“变性”、理财业务“整容”、非标业务“暗奔”。“三套利”专项治理,核心是按照“资金来源于谁,谁就要承担管理责任,出了风险就要追究谁的责任,相应的监管机构也要承监管责任”的原则,全面检查是否存在各种套利手段,对银行假出表、调节监管指标、信贷与票据业务中的绕道监管、理财与同业的空转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要求银行业机构管好自己的员工、自己的业务和自己的资金,切实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建立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四不当”核心要义

“四不当”是对当前银行业机构创新业务未能回归实体本源、市场交易不审慎不合规、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收费行为不规范等扰乱市场秩序现象的高度概括。其中,“不当激励”是“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收费”的根本原因。“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核心是完善创新业务的治理机制、管理制度与流程,整治同业、理财、信托等投资业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管理体系,规范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治理乱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不仅是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规范业务行为、树立监管形象的应有之举,更是复杂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业回归本源、固本强基、防范风险和稳中求进而自发表达的内在需求。

治理乱象是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的需要。2016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8.3%,已超过传统金融强国美国,出现偏高态势;全国国有企业净利润2.32万亿元,而同期金融业的净利润却高达2.03万亿元,金融业仍然是十分赚钱的行业。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金融“脱实向虚”和过度金融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部分银行业机构打着创新的旗号,热衷表外循环、资金空转、产品嵌套,在金融体系甚至在金融集团内部自我循环、自我买卖、吹大泡沫、“自娱自乐”。这些自我服务型金融创新,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加大银行业经营风险,不利于合规文化建设,更在宏观层面上累积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杠杆与增加社会融资成本,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百业兴则金融强,金融的根基是实体经济。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就是要督促银行业机构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资金回归实体、经营回归主业、管理回归主责,解决虚拟经济“充血”和实体经济“贫血”并存的问题,使资金真正投向实体经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治理乱象是严防风险、坚守底线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业发展面临增长速度回调、风险集中暴露、发展泡沫消化、业务回归本源等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持续向银行业传导,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风险进一步累积,金融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我国金融业的“大考”远未结束。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重要举措,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各银行业机构和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增强时间窗口意识,与风险赛跑,敢于揭盖和亮剑,切实下决心处置一批重点风险,消除一批风险隐患,问责一批机构和人员,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打好“攻坚战”,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治理乱象是主动配合金融去杠杆的需要。有金融就有杠杆,但金融杠杆的高低,应与经济增速、资本充足和监管要求相适应,否则将产生“金融泡沫”。金融去杠杆,去的是无资本支撑、脱离监管的杠杆。近两年,宽松的货币环境为金融加杠杆提供了市场基础,银行业机构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上呈现新特点,即负债端依赖快速扩张的同业负债,资产端则借助表外理财尤其是同业理财直接或间接投资债券、非标、权益等多元化资产,致使银行业机构“扩表”加杠杆较为突出。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就是要将银行业机构资产扩张的多元形式纳入监管框架,直面沉疴和潜规则,强化充足资本支撑,倒逼银行业远离资金套利和监管套利,降低交易成本和操作风险,实现底层资产的透明化、通道融资的阳光化和资产投向的合规化。

治理乱象是弥补银行业制度短板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银行业务结构和风险表象出现了新形式、新变化、新挑战。如将传统金融产品“香肠式”拉长,发放贷款后一部分转为存款作为全额保证,并开出等额承兑汇票;将资管产品“套娃式”叠加,无法识别底层资产。此外,跨市场、跨行业交叉套利等问题,均反映出当前银行业机构内部规章和监管制度的“笼子”不同程度存在编而不密、扎而不紧、“牛栏关猫”等现象。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是努力参与、全力配合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健全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积极回应;是健全银行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实施细则,补齐监管制度短板的精准施策,以筑牢银行从业人员不敢违规的惩处威慑、不能违规的制度约束、不想违规的道德防线。

推进治理乱象的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

各银行业机构和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落实责任,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风险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排查整治本单位、本机构、本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序开展自我排查。各银行业机构要认真对照治理工作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排查,严格开展全系统自查及“上对下”抽查。排查要确保体制、机制、系统、流程、人员及业务的全覆盖,重点关注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及其负责人,强化薄弱环节、案件多发领域的排查,客观、真实、完整反映自身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若存应查未查、应发现未发现的问题,必须从严从重处理。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可通过审核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方案、非现场调阅资料、问询、约谈、听取汇报等综合督导方式了解机构自查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机构认真落实自查工作要求。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对照要求组织实施对自身监管工作的全面排查,弥补监管短板,提高监管质效。

严密实施监管检查。一是统筹组织检查。市场乱象整治和系列专项治理工作任务量大、涉及面广,且内容上有交叉,对象上有重合,实质上有共性。可统筹检查项目、内容、人员和经费,统一检查组织、方案、培训、进点、定性和处罚,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项目整合在一个检查组内并行开展。检查要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结果导向,瞄准银行业“十大市场乱象”,紧盯关键制度、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加强薄弱环节、案件多发领域风险排查,突出同业、投资、理财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检查,注重揭示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方面的违规问题。要精心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检查组,强化检查人员积极配合协作,并保持检查人员应有的独立性。凡存在影响或者可能影响依法公正履行职责情况的,应实行回避,不得参加相关事项的讨论、审核和决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对相关事项施加影响。

二是严控检查环节。做好查前准备,包括细化实施方案、做好查前培训、了解被查机构等方面,确保检查组成员熟知检查方案、检查依据、被查机构,明确分工安排,做好现场检查的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做强查中沟通,加强与被检查机构的沟通,增强被查机构的配合度。加强检查小组间沟通和各检查组的联动,提醒需关注的情况,借鉴检查经验和成果,快速找准检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相互验证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实查后定性,扎实做好检查事实确认书、检查事实与评价等问题认定工作,做到事实清楚、证据齐全、依据充分、定性准确。

三是注重核查“ 三流” 。“ 信息流”,如被查机构非现场监管信息、自查报告中反映的信息等,多种渠道收集被查机构相关信息,并对信息流进行甄别和分析,就有关情况进行针对性验证。“资金流”,紧密追踪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向,努力揭示出银行业资金的风险状况,追要资金流向和可疑线索,注重开展延伸调查。“物流”,主要包括凭证、合同、协议等,通过对档案系统的查阅和解读,剖析被查机构业务操作的合规状况,对其内控制度及执行力情况进行评估。

四是强化EAST系统应用。组织人员运用EAST系统进行检查对象的数据分析与疑点筛选,使监管检查有的放矢,让违法违规问题无处遁形。

全面揭示乱象问题。一是准确界定事实。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乱象识别、评估、定性和确认上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完整揭示问题。要避免问题揭示“碎片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关注“点”,抓住“ 线” , 把握“ 面” , “ 顺藤摸瓜”,把各种乱象和问题充分、完整地反映出怼H是规范收集证据。检查人员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有关机构和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证据材料,包括物证、证人证言、现场笔录等。收集的证据应当与违法违规事实具有关联性,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其违法违规事实,收集证据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对确需实施行政处罚的违法违规事项,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当抓紧予以行政处罚立案,并按照行政处罚证据的采信标准及要求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切实加强问题整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级监管部门要对自查、检查发现的问题分类列出清单,建立问题台账,按照严守整改标准、严格整改方式、严促整改成果的原则,明确时限,责任到人,逐一落实整改。同时要做到举一反三,从完善机制的源头上强化整改,杜绝同质同类问题的再发生。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问题的整改跟踪力度,督促银行业机构整改落实到位。

挥治理乱象的作用和效果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要强化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保持监管高压态势,要敢于亮剑、敢于碰硬,勇于“揭盖子”“打板子”,坚决治理金融市场乱象。要加大问责力度,强化机构问责、监管问责和对监管者问责,坚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银行业安全运行。

加强内部问责,加大机构自我纠偏压力。各银行业机构要按照标准“一根线”、问题“一本账”、处理“一条龙”的原则,提高内部问责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对于排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存在自查工作不落实、屡查屡犯不收手、整改问责不到位、监管检查不配合等情况,各银行业机构和各级监管部门要依法依规,严格落实问责要求。对于造成风险的,要坚持“一险三问”,严格惩处业务发起人、业务审批人和机构负责人;对于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要坚持“一损三问”,严肃问责销售人、核准人和机构负责人;对于发生案件的,要坚持“一案三问”,坚决问责经办人、相关知情人和机构负责人。要一次性问责到位,切实发挥查错纠偏作用。

加大惩处力度,增强银行监管震慑作用。各级监管部门要落实“穿透原则”,坚持“过罚相当”,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杜绝银行业机构从违法违规行为中获利。坚持“上追两级”“双线问责”,情节严重的,坚决顶格处罚。监管处罚要坚持“上追两级、三并追责(纠罚并重、罚没并举、双罚并行)”,并视违规情形采取责令暂停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责令调整董事及高管等审慎监管措施。推动建立银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对于严重违规违纪、被机构开除的责任人员,一律列入黑名单,实施行业禁入,防止高管“带病”流动、提拔。要切实发挥监管处理处罚威慑力,将违法违规问题铁腕出清,有效惩处银行业市场乱象。

弥补制度短板,发挥监管规制引领作用。通过银行业市场乱象治理工作,进一步摸清监管短板,找出薄弱环节。根据银行业务运行和风险的新变化、新现象和新特征,及时更新监管规则,填补法规空白,推进法规文件的“立改废”进程,以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做到“守土有责、履职负责、失职问责”,让监管部门成为国家和人民放心的“看门人”和“守夜人”。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7篇

2010年9月16日,台湾4家银行在大陆筹

建分行的申请,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台湾银行业的八年“登陆”梦想,在ECFA正式生效的第五天得以成真。

这是台湾金融业的转折之年。

自从《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之后,台湾银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高调抢进大陆市场,积极寻求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参股大陆银行。

“台资银行早期将目标客户定位在大陆台商,但是争夺大陆本地客户资源,分享大陆完整金融市场才是它们的长远目标。”厦门大学台研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说,“争取全面办理‘油水最为丰厚的’人民币业务才是它们梦寐以求的。”

争先抢进

6月29日ECFA签订之后,无论是公立银行还是民营银行,都开始积极寻求与大陆银行进行合作,或者筹划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

除了此次被批准设立分行的4家台资银行之外,台企银、玉山银等公司的高层也在8月前后分别与大陆多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洽谈合作事宜,兆丰金控将在大陆设立据点提上日程。目前,兆丰国际商银在台湾以外设立了31个据点,为海外台商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台商最多的大陆,却没有一个据点。

中信金控高层曾对外表示,预期10年后,来自大陆的收入将超越岛内。据悉,为布局大陆,台湾各大金融机构累计储备至少1500亿元新台币。

“岛内银行业市场小、竞争过于激烈、资产回报率非常低,早就期望进入大陆这个赚钱的市场。”唐永红表示。

以资产规模计,台湾是亚洲第四大银行业市场,但岛内银行众多、市场高度分散、过度的竞争导致信贷品质恶化、过度信贷消费等情况。2002年岛内银行业发生企金呆账风暴,2005、2006年又发生信用卡卡债风暴、现金卡风暴,台湾金融业经营环境渐趋恶化。2007年亚洲前300家银行里只有19家银行亏损,其中就有10家是台湾银行。

由于岛内的质疑,以及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缺失的制约,台湾银行业者眼看着大陆市场的大好机会和台商客户逐渐流失,却只能坐困愁城。

据悉,目前岛内银行存款29万亿元新台币,而贷款却只有18万亿元新台币,资金相对过剩,银行获利能力普遍较低。 唐永红说:“对于台湾银行业来说,大陆市场是最容易开拓,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

“偷渡的金融家”们

其实,在大陆早已经有台资银行“潜伏”并经营多年。

总部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已在大陆经营长达13年的上海华一银行便是其中一家。即便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上的华一银行第2家分行――天津分行,也已经运营了一年半,并且在去年开业后的第三个月实现单月赢利。

华一银行天津分行行长黄永财告诉记者,天津分行是华一银行华北区总部所在地,未来华一银行在天津将有3家同城支行,目前正在为筹备滨海支行而忙碌。

这家生在大陆,长在大陆的台资银行,赶上了两岸金融合作的黄金时期。台湾金融业市场的多家分析机构,已将其股票溢价确定为不低于3倍。

包括华一银行在内,在大陆已投入实际运营的台资银行,其设立方式如今看来显得有些特别,不仅都属于间接登陆,而且方式也有不同。

1995年成立的宁波协和银行,以及1997年成立的上海华一银行,它们的设立完全没有台湾岛内银行业者参与,只是为了解决台商融资困境,由具有产业背景的台资企业牵头成立。这是台资银行第一种间接登陆方式最为突出的特点。

无论是宁波协和银行的控股股东台湾太平协和集团,还是上海华一银行的控股股东台湾宝成国际集团,其实都没有银行经营背景。前者以经营石化业著称,后者则是全球制鞋业代工霸主。

当时处于台商投资大陆的一波高潮阶段,在大陆的台商很快就开始抱怨融资难,大陆主管部门决定允许台资企业在大陆成立银行。

太平协和集团的汪世忠,宝成国际集团的蔡其瑞,他们在两岸人脉深厚,抢得先机,蔡其瑞的华一银行在第一年就实现赢利。等到其他台商想效仿之时,这道门被关闭了。这两家台资银行的设立也一直被当做“特批”。直到现在,人们还戏称上海华一银行和宁波协和银行为“偷渡的金融家”。

另外一种间接登陆模式,则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台湾本土金融资本绕道香港间接参股大陆银行。此模式受惠的台资金融机构有身在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台湾富邦金控两家。

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通过控股香港上海商业银行间接持有上海银行的股份,的“上海银行”随后在多个业务领域低调地展开合作。

2008年,富邦金控通过香港富邦银行(前身为香港港基国际银行)间接持有厦门商业银行(2009年11月底更名为厦门银行)19.99%的股份。

后ECFA时代多直接登陆

虽然设立分支机构不如收购或者参股大陆银行来得快,但是随着两岸相继签署MOU、ECFA,台资银行业者对于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戴自家帽子”做生意的意愿较先前变得强烈。

2010年6月29日,两岸正式签署ECFA。在ECFA的关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里将银行业列入,大陆对台湾银行业给出的6项具体优惠措施也都属于“超WTO待遇”,某些方面甚至优于香港的CEPA待遇。

比如,ECFA服务贸易早收清单里给予台湾银行业“申请在大陆中西部、东北部开设绿色通道”的承诺,可使它们在这些区域能够快速设立分行并开展业务。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磊表示,由于台资银行规模小,台资金融机构对于其他外资银行来说并没有优势,大陆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相对台资银行业者较高,因此需要一些市场准入的优惠待遇。

获得了优惠待遇的台湾银行业者转而更积极地着手直接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大陆银行的参股价格由此被炒高。据了解,现在台湾银行业参股大陆银行的价格溢价2倍是起步价,3倍是行情价,甚至有的要到5倍,此一行情超出台资银行业者的预期。

商机开拓的意义远大于促进改革

大陆金融市场究竟有多大?这些台资银行进来之后,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目前只有一些业内人士或者机构给予一些侧面、间接的分析。

美林银行曾评估认为,由于大陆台商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以1/3企业有融资需求,仅潜在融资市场的规模就高达7.5万亿元新台币,超过台湾本地市场6万亿元新台币规模。

再加上,大陆市场潜力巨大的消费金融、财富管理、货币结算等业务收益。这是一张诱人的金融大饼。只要吃到这张金融大饼的一小口,台湾金融业的获利也将明显改善。此外,大陆银行业存贷利差大约是台湾银行业的3倍,大陆银行获利也就相对台湾岛内更为容易。

这些台资银行究竟能为解决台商融资难问题提供多大的帮助呢?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表示:“台资银行进来之后在业务、资信掌控等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目前进来的台资银行规模都不算大,对台商融资的帮助可能有限。”

黄永财则表示:“台资银行虽然规模比不上大陆银行,但在服务上至少超过大陆银行业10年,大陆的企业或个人金融需求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众多二线、三线城市仍然存在非常多的市场空间,这值得台资银行认真开发。

台湾宝来证券在分析“台湾金融机构登陆机会与可能发展方向”问题时认为,未来有经营特色的台资金融机构可望胜出,如具有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信用卡经营优势的台新金、中信金,具有多元化经营经验的国泰金、富邦金抑或是大陆金融机构学习、发展的方向。

台湾“经研院”院长洪德生曾撰文认为,想引进外资银行来达到促进中国银行体系改革的目的,似乎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台湾金融业者在大陆开设分行或参股,商机开拓的意义远大于对中国金融健全发展及强化体质的贡献。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8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

一、股东的约束

股东将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时,其交易价格是市场对银行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的反应。这一信息反应可直观地为监管部门所了解。而当公司破产倒闭,股东的股权价值也将首先遭到冲击,因此股东对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故而股东能够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当银行进行风险业务操作时,股东会选择卖出股权或者对银行经理层给予施压以纠正其管理中的风险行为。但另一方面,因股东在银行破产时只承担相应于出资额的有限责任,而在盈利时可获得所有投资带来的回报,因此,股东在选择银行时并非完全规避风险,所以股东对银行所进行的约束并非彻底,尤其是当银行面临经营失败的局面时,股权约束力更加薄弱,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是国有法人股,其性质类同于银行监管机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行为更加非商业化,其约束力量也更加非市场化。

二、银行债权人约束

(1)存款人约束。当存款人认识到银行的高风险行为时,会将其存款提出或转移至其他银行,这易引发银行挤兑,甚至造成银行倒闭。如果存款人在选择银行进行存款时,对银行不加以区分,则说明对银行系统的市场约束几乎不存在。对存款人是否有能力来评价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许多经济学者给予否定态度。Dewatripont和Tirole(l994)认为由于个人存款者行动分散,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且常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他们很少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对银行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因此难以对银行风险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而多数研究表明,当银行进行风险操作时,存款人可以以提高存款利率作为反应来约束银行风险行为,只是利率提高的程度在各国有所不同。但是以往较少有研究证实存款人可以通过减少银行存款来制约银行风险行为。(2)债券持有人约束。债券约束指银行债权人对银行经营的风险行为进行干预和施加压力以保障其债券的利益和价值。银行债权人可以分为高级债权持有者和次级债券持有者,而后者对银行的市场约束力量更为明显。银行次级债是一种固定期限大于等于5年的长期债券。它不对银行日常经营的损失进行弥补,且其获得偿付时处于存款和高级债券后。次级债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还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这一约束作用是由银行次级债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次级债的偿付次序决定了其持有者更加关注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当银行破产倒闭,次级债在十分靠后的位置上得到偿付,因此其背负着很高的风险成本。其次,尽管其偿付风险较高,但是在收益方面,它没有股权所能获得的银行高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而只能得到固定的银行利息,这一利息收益只是比存款利息稍高一点。因此,次级债券所有者的收益无法获得较好的保证,它要为银行经营失利付出高昂的成本,却不能从银行经营收益中获得额外的风险补偿。这就决定了次级债所有者比银行的其他利益主体更为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当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业务时,次级债所有人将采取行动。另外,市场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银行风险状况通过对次级债券在一、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操作来提高银行的筹资成本,从而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

三、其他相关者约束

(1)银行同业间的相互约束。当某一家银行经营风险较高时,同业市场可能对该银行的业务往来实行不合作的态度,不再向其拆出资金,这样该银行很可能出现资金紧张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尽管现实中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银行业在当下的竞争中将难以持久生存而遭遇淘汰。因此,同业之间的业务约束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信息中介机构的约束。信息中介机构具有专业化的队伍,相对于公众而言,其对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程度等信息的解读更为客观和准确,是公众难以独立收集和分析银行信息时的主要求助对象。因此,当银行经营状况较差时,信息中介机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评价反应,银行的利率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相应的反应,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行为决策,从而对银行的风险行为形成约束。(3)银行监管机构的约束。由于股东、存款人、债权人等针对银行风险行为会做出抛售银行股票、债券,要求银行调高利息支出水平等反应举措,这些数量和价格上的变动信息将传递给银行监管部门,监管者据此提取有用信息,对银行的风险行为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从而对银行的风险给以约束。

参 考 文 献

[1]孙龙建.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的框架阐释[J].金融论坛.2009(2)

[2]黄蕙.银行市场约束机制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4)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略营销战略

综观国内外银行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强化市场营销这一理念.通过我国商业银行的流程构造与市场营销的战略制定来实现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的飞跃。

一银行流程再造是我国银行业推进营销发展的基本策略

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振兴银行.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在严峻的挑战下.一种银行管理的新模式——银行流程再造应运而生。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对银行传统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方法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组,把市场营销部门推到最前台.充分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银行流程再造产生的结果是客户的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进.激发了银行的营销文化的重构.管理层与客户也变得更加接近。

业务流程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运作.银行也不例外。银行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银行与银行的差别实际源于各自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由此成为建立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

1.依据客户的价值定价

传统上.由于金融管制和特许经营.银行多采用关系定价.即把一揽子服务打包定价.对许多服务项目给予价格优惠.甚至免费.以此来吸引客户与其保持业务关系.消费其他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交叉补贴。在这金融竞争不激烈.消费者选择余地不大的情况下是可行的。金融自由化使银行的客户面临着极大的选择余地.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分离消费——向每一家金融机构购买其最廉价.最优质的服务,这使关系定价失去了意义。面对竞争,银行又转向了竞争定价.即随市场定价。但竞争定价并不能真实反映自己向客户创造的价值与自己的成本.这往往使银行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却失去了利润。银行流程再造是主张银行要根据对客户的价值定价.从而改变过去在定价中所处的被动地位.增加银行在定价中的主动权。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银行借此可以提高客户对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满足程度.银行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定更高的价格.并尽可能减少免费服务。再造之后的银行应该有多种定价方式.更多地根据客户的价值定价。

2.银行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外包是要商业银行有效运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将一般性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公司去做。通常,保存下来的业务最能体现银行的竞争优势.具有高附加值而外包则往往是具有低附加值的后勤、人事以及不再体现领先优势的一些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的业务处理。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以及独树一帜的服务手段等等。

3.整合业务流程

首先.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贡献的大小。对一个银行来讲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j对一个业务流程来讲.任何一个提高成本而没有贡献的活动都是不增值的活动。其次.业务流程的设计不应限于原有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式加以灵活调整.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减少活动的传递与重复.提高流程的效率。

4业务流程的多样化

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应付多样化的消费.往往无法满足客户在质量和时间方面的要求,银行流程再造强调银行在业务处理上应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设计出低、中、高三种风险类别的流程小组。经过初步的信用审核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加以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等程序处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来加以分析和研究。

二、银行营销策略的制定

银行市场营销计划是组织、指导、监督银行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管理方法是银行战略的最终体现。市场营销计划明确了计划期内的经营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预先测算成本和费用开支;规定了计划期内的具体经营策略可以使各级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工作方法使整个工作有条不紊有助于协调和沟通银行内部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由于市场营销计划预测未来市场环境要素的各种变化事先为银行提出应变对策能有效防止环境变化给银行带来的风险。编制市场营销计划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现状

包括对市场形势、产品形势、竞争形势、渠道形势、宏观环境,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市场形势主要分析以往数年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看法和购买行为等方面的资料。顾客的行为分析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主要有文化、社会阶层影响、相关群体、家庭等;内部因素涉及到顾客思维过程即一方面是心理影响心理影响因素由动机、感觉、态度和信念组成另一方面是每一个顾客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所处的生命周期、年龄、职业状况、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个性等。产品形势分析以往数年内各主要产品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价格和净利润;竞争形势分析竞争对手的经营规模、目标、市场占有率、营销策略等;渠道形势主要分析各主要渠道的销售量、变化等情况宏观环境主要分析对产品今后的销售会产生影响的人El、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趋势。

2.确定目标

营销计划中需要确定的目标归纳起来有三类:第一类是市场目标.即营销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是银行选定的并参与经营以达到经营目标的特定市场。它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各细分市场的容量、产品特征开发潜力.结合银行技术特点及经济实力确定的经营目标对象。通过细分市场.银行会发现不同的客户群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会发现市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种”未满足的需求就是市场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市场机会都能被利用.只有与银行经营目标、资源条件相一致.并且比竞争者有更大优势的市场机会才能被利用。第二类是销售目标.包括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等;第三类是财务收益主要是投资收益。

3.制定策略

明确了营销目标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及营销组合:

(1)产品策略:对银行来说,其产品策略更多的应关注新产品的开发。金融新产品是指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与现有金融产品相比有显著差异的产品.新产品并不一定是新发明的产品而是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创新、变革或变异。

(2)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指对开发的金融产品确定一个有竞争性的价格。价格策略是银行市场营销组合中的因素之一,是营销组合中惟一代表收益的因素它决定了银行盈利率的高低。银行业的价格主要包括利率、汇率和手续费三类。

(3)分销策略是指开发的金融产品通过什么

样的渠道向客户推销。分销是银行的一个重要的、同时又是被经常忽视的营销领域。银行业的分销渠道是指任何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和便利性,从而增加客户使用率或从使用中增力1银行收入的手段。银行分销渠道主要有:分支机构、银行卡、店内分行、电脑服务、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在多种分销渠道中,分支机构是最重要的分销渠道。选择分支机构地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长期的大笔财务开支。

(4)促销策略:是指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向客户进行宣传,促使客户了解并使用该产品。促销是为了促进产品服务的销售而采取的一种刺激行为,有广告宣传销售促进、派员推销、公共宣传等多种形式银行的广告使潜在的顾客意识到银行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将有助于达到顾客所期望的目标。广告的主要任务是帮助银行吸引消费者。它的基本作用是传播信息,同时也要起到劝说的作用。它使未来的用户认识到银行提供的某一产品或服务有助于实现他的个人目标。

三、结束语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银行业 市场营销 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 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 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晓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一对一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金融论坛,2003.3.

[2] 洛伦兹•格利茨.金融工程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艺术文化范文 下一篇:饮水工程论文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