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2 12:38:55

银行业市场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1篇

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是指银行业中少数几家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通常来说,少数几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大,它们在市场的垄断地位越高,行业内竞争度就越低。测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分为绝对集中度指标和相对集中度指标。

1.绝对集中度指标分析行业集中率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总和。一般情况下,CRN指数越大,该市场垄断程度越高,也就是说该行业市场集中度越高。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将产业市场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CR4≥85%,属于寡占Ⅰ型;75≤CR4﹤85,CR8≥85,属于寡占Ⅱ型;50≤CR4﹤75,75≤CR8﹤85,属于寡占Ⅲ型;35≤CR4﹤50,45≤CR4﹤75,属于寡占Ⅳ型;30≤CR4﹤35,40≤CR4﹤45,属于寡占Ⅴ型;CR4﹤30,CR4﹤40,属于竞争Ⅰ型。通过分析2007-2014年间我国前4家最大银行存款份额、贷款份额以及总资产份额都超过我国银行业对应总量的65%,而前8家最大银行存贷款份额以及总资产份额都超过我国银行业对应总量的85%。但是,我国前4家最大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前8家最大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根据贝恩对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属于寡占Ⅲ型,属于寡头垄断行业。分析可知,我国银行业属于寡头垄断行业,但是CRn指数有一定的缺陷,它不能够具体说明我国五大国有银行各自所占市场份额以及股份制银行各自的规模分布,这就需要引入赫希曼指数,进一步探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2.相对集中度指标分析赫希曼指数是指基于该行业中企业的总数和规模分布,即将相关市场上的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后再相加的总和。HHI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一般而言,HHI值应界于0与1之间,但通常之表示方法是将其值乘上10000而予以放大,故HHI应界于0到10000之间。美国司法部(Departmentofjustice)利用HHI作为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并且订下下列标准:HHI>3000,属于高寡占Ⅰ型;3000>HHI>1800,属于高寡占Ⅱ型;1800>HHI>1400,属于低寡占Ⅰ型;1400>HHI>1000,属于低寡占Ⅱ型;1000>HHI>500,属于竞争Ⅰ型;500>HHI,属于竞争Ⅱ型。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HHI指数从2007年到2014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在0.11-0.14之间波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HHI指数仍然很大,说明我国银行业竞争程度有所加强,但是银行业垄断优势仍然存在。利用以上标准,得出我国银行业从2007年到2014年HHI指数大都在1000到1400之间,说明我国银行业属于低寡占Ⅱ型。

二、银行业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银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也是衡量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通过从新企业进入市场和原来企业退出市场角度来分析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与市场集中度共同描述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

1.进入壁垒分析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进入壁垒是政策法律壁垒,它主要包括注册资本限制、机构设立和审批限制。首先,在注册资本方面,《商业银行银行法》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较高的注册资本使很多国内投资者很难进入银行业;其次,在机构设置和审批方面,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2.退出壁垒分析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是退出壁垒是政策法律壁垒。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不一样,银行业与国家民生息息相关,影响社会的稳定,如果银行退出市场,会造成过大的社会成本,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对银行退出机制也有严格地管制,为银行提供行政保护,防止银行倒闭,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是高度集中、进入和退出壁垒高的寡头垄断市场,但是我国银行垄断程度有所下降,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市场力量假说;结构效率假说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的适用性上。Stigler(1964)认为在市场集中度高的领域大银行更容易达成合谋,通过市场垄断势力获取利润,他认为是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绩效。Short(1979)选取加拿大、日本等国60家银行的数据,进行SCP分析得出利润和产业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而Smirlock(1985)在研究美国2700家银行的基础上,得出银行业获利与市场份额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否认了市场势力假说。Evanoff、Fortier(1988)等学者研究美国银行业市场时,得出市场份额对活力能力呈正相关,支持了市场势力假说。

Berger和Harman(1989)认为在市场势力假说中应该用价格而不是利润来作为被解释变量更合理,因为集中度高的市场中价格也高。Berger和Harman(1993)发现,虽然高市场集中度导致了低存款利率,但是市场集中度与银行获利能力没有正相关关系。Jackson(1992)将样本银行分为3个子集,研究发现在集中度最低的子样本中价格与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他认为结果支持了效率结构假说。同年Mullineaux、Thernton(1992)利用18个欧洲国家银行业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与获利能力正相关。Molyneux和Teppet(1993)对欧洲5国的研究和Williamsetal(1994)对西班牙1986至1988年的数据研究也都支持市场势力假说。Goldberg和Rai(1996)、Molyneux(1997)、Neven(1999)通过SCP分析框架也验证了市场势力假说的正确性。

虽然有更多的学者和数据支持市场势力假说,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银行规制的放松等,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市场势力并不一定能够索取更低的存款利率,因此市场力量假说很可能不再成立。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就有学者(Hanman 1997,Radecki 1998)指出市场集中度与存款利率间的负相关关系已经消失了。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关系的研究多采用SCP分析框架,最早运用SCP分析框架进行研究的是于良春、鞠源(1999),他们通过SCP框架研究得出我国银行业的高垄断市场结构导致的低效率的结论;林毅夫(2001)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非对称性角度研究发现: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大银行,而导致中小型银行发展明显不足。

赵旭、蒋振声等(2001)以利润率代表银行绩效研究15家大型商业银行1994―1998年数据运用DEA分析发现:银行绩效最大的影响因素是银行的效率;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负相关,但相关关系不显著。同年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研究16家银行1997―1999年数据,以利润率代表银行绩效以资产份额代表市场结构也得出相似结论。刘铮(2007)也通过实证分析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发现:市场集中度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否定了市场力量假说。宋玮、李植、王冬丽(2009)对我国商业银行2004―2007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与整体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张芳(2011)选取了14家商业银行1999―2008年的数据研究结果也同样否定了市场力量假说。

陈敬学(2004)采用DEA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我国均不适用,影响银行业绩效的是“银行内效应”。贺春临(2004)以利润率代表绩效以HHI指数和市场份额表示市场结构用DEA分析法研究了国内14家商业银行发现:我国银行业高市场集中度与低市场绩效并存,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我国的银行业都不适用。齐树天(2008)基于SCP框架采用SFA分析法对16家银行1994―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股份制银行在绩效上要高于国有大型银行,也同时拒绝了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

刘海云、魏文军、欧阳建新(2005)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与绩效的呈正相关关系,支持市场力量假说;但是在存款业务上,市场份额与银行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从而否定了效率结构假说。李庚寅等(2 005)对国有四大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1996―200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对于四大行来说,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对股份制银行来说,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有明显的显著关系。谭鹏万(2006)以HHI表示市场结构对33家银行2004―2007年的数据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张永灿、刘晓勇和杨志华(2008)采用DEA分析法研究了15家银行2001―2005年的数据得出市场份额与银行绩效呈负相关,拒绝市场势力假说,但是在规模上银行规模与银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显著。徐忠,沈艳等人(2009)基于SCP框架对363个县级金融机构2001―2004年数据研究后得出在整体上支持市场力量假说,但是在资产收益率上市场集中度与资产收益率呈显著负相关。另外李停(2012)在研究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时表示:应该将产权结构与市场结构同时考虑在内,产权结构也是影响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文献述评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3篇

这不仅是关系到它自身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它与整体经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关系的大问题。中国搞市场经济,需要资本市场,需要投资银行。如同证券市场的产生一样,投资银行也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直接产物。更深入地讲,前几年,投资银行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经济已经从产品市场化阶段进入了生产要素市场化阶段。在土地、劳动、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过程中,资本要素市场化过程的相对滞后,使得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成为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作为运营资本要素(使资本要素更顺畅地流动和配置)的专业中介机构投资银行自然必不可少,并随之也成为突出部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优化增量配置时,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同时为居民提供多种投资渠道,为企业减轻债务负担,通过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以改变企业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运行机制提供金融服务。特别在实施企业兼并收购、破产清偿和债务重组等,更离不开投资银行的服务。中国投资银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服务行业,是应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变迁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为制度变迁提供服务的。可以说,有了制度需求,便有了制度供给,制度需求创造制度供给。然而,一切都在变,特别是当全球经济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形态之时,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应是投资银行业战略调整的目标[2]。纵观我国,虽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济也已经从“短缺”步入“过剩”,物质资本的匮乏已不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唯一障碍,需求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效益下滑、开工不足和下岗失业等问题。但同时要看到,这种转变不是工业化阶段意义上的转变,而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新产业替代旧产业,在对新产业及其需求的培育和开发等方面显得尤为不足,进而影响到新产业的市场规模、市场质量,甚至影响到对新产业的需求创造。本来,一个产业的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应该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但在我国,制度变迁与产业结构的自然升级换代却存在着许多非经济因素。这也许是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杂乱无序、低效竞争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站在跨世纪发展的前沿,用跨世纪的战略眼光给我国投资银行定位,制定未来发展的战略及目标,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投资银行业前途命运的大事。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知识经济的大趋势会超越时空向我们迅猛涌来。它不看你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你是做好了准备,还是不具备条件。相反,越不具备条件,越是落后,就越会成为发达国家攫取利润的来源国。因此,我国唯一的选择,就是迎头赶上。国际经验表明,投资银行业的兴盛繁荣,已经成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更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特点,具体讲:

其一、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主要体现在从事投资银行业的雇员素质高,那些隐性知识主要储存于雇员的脑海中,体现在雇员的智力和经验上。

其二、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信息经济的特征。他们在信息的运用和创造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了雇员对信息认知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发挥。

其三、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同时也是创新经济的典型代表。它们在注重对雇员知识、智力的一种战略性运用的同时,更注重将创新和富有创造力作为公司经营的主要过程,甚至是全部过程。源于新,必然成长于斯。反观我国,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探讨方面,还是在实际运作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投资银行业作为一个产业,其地位和作用不仅仅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在国企战略重组中体现出来,更要在我国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中逐步体现出来。为此,我国投资银行行业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投资银行业的主体必须是拥有综合性知识和专业化技能的人力资本,这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生产力要素;2.投资银行业的客体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满足,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了真正的联动互动,迅速而充分地提供需求服务并创造性地满足需求,应该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重要特色。3.投资银行业的业主。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智力等去创新应是整个行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内容。21世纪,我国投资银行业如何利用和发挥自己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在物质资源增量和资源存量都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知识、智力这一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制造出更多的无形产品为经济发展服务,并在竞争中获胜。顺应经济形态的转型,寻找投资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应是我国投资银行发展趋势[3]。

二、中国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业市场结构的现状

1.投资银行的行业结构不合理,处于垄断竞争状态。

我国的证券行业和证券市场规模扩张很快。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5月,我国共有专业证券公司190家,具有兼营证券业务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203家,财务公司96家,融资租赁公司76家,证券交易营业部2412家;1999年5月份对原117家主承销商进行了资格复审,取消了信托投资公司的股票承销资格,批准确认了56家规模较大、业绩较好、运作较为规范、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的专业证券公司的主承销商资格。2003年5月,变为83家,其中:信达、华融、东方、长城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只能从事各自资产管理范围内的承销业务。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已设立基金管理公司40家,74家封闭式基金,规模已达1847.35亿元;有以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名义注册的近万家代客理财机构,它们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民营金融机构——开放式基金的策源地。截至2003年5月,在深沪两市开户的投资者已突破9000万户,境内上市公司达1229家,市价总值为73205.49亿元。

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的早期实行特许经营制,因此虽然较传统的利差银行更少保护,但该行业的进出壁垒仍然很高,行业竞争不够充分,以及市场近于寡头垄断,二级市场的格局则类似于垄断竞争。几乎没有必要的特许(如证券经纪网点的审批)限制了投行企业的自主选择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该朝阳行业在刚入少年即显露出了种种龙钟之态,对外竞争乏力。我国证券业经历了较短的券商供小于求的时期后迅速成为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尤以发行市场为最。在发行市场,各个券商无不使尽浑身解数,力争获得一席之地,其原因主要是:发行和上市指标成了稀缺资源,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差价,而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之间的巨大升值又使发行市场几乎成为零风险、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市场,只要取得了承销商资格就能稳赚一把。受益与风险不对称,使得投资银行不惜一切手段把主要人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一级市场的争夺上来。本来证券承销就是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基础业务,在目前情况下,几乎成了唯一业务。1999年A股发行,前八名券商占70%左右份额,其它主承销商却只能分得30%左右份额;证券交易(上交所)前八名券商占41.5%,而另外的券商才分得58.5%的市场份额。2000年,拥有中国证券会核准的股票主承销资格的113家券商中的43家承担了197家新股的主承销,其中前5名券商占据了70%,前20名占据了90%。一级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尽管在承销排行榜上居前几名的大都依然为老牌大券商,但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呈不断下跌之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券商也纷纷凭借天时、地利、人和从中分取一杯羹。地方券商依靠地方保护雄踞一方,其它中小券商也通过系统归并、跨行业跨地区的资产合并、增资扩股等方式,实力不断扩大,缩小了与大券商的差距。与前些年相比,几个老牌大券商垄断一级市场的格局被打破,维护多年、次序严谨的第一承销团,受到其他券商的激烈挑战[1]。

可见,我国投行市场现在正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状况。发行市场上的竞争主要存在于83家具有证券主承销资格的券商当中,而垄断则明显地体现在进入发行市场的门槛中,包括注册资本金等。在二级交易市场上,大券商依然依靠自身的实力和声誉保持一定的优势,随着通讯手段、交易网络化的发展,小券商也能瓜分一些地盘,但垄断竞争的总体局面并未改变。

2.我国投行的业务品种单一,层次浅,缺乏业务创新。

我国券商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证券一、二级市场,大中型券商目前的收入来源可分为五部分:承销股票收入、股票经纪佣金收入、保证金利差收入、股票自营收入、其他收入。据调查,以利润100%计,第一、二、四项合计占60%,第三项占30%,即券商经营重点仍是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企业并购、理财咨询、基金管理等新型核心业务尚不足10%。这与西方现资银行的收入构成形成鲜明对比,以美林集团为例(见表一)。

目前,我国券商仅限于一级市场承销、二级市场经纪业务,只有少数券商有少量的资产管理业务,在金融创新、资产管理、金融顾问、项目融资等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也正由于业务品种的单一,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券商在证券承销和经纪业务领域的恶性竞争和不规范行为。

我国券商的业务依然集中于投资银行传统业务范围当中,虽然现在大多数大券商已开始设立投资银行部,从事现资银行的核心业务,而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要数由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等国外投资银行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但是,中国投资银行业的业务范围总体上还是过于单一、浅层次,这势必造成业务上的过分竞争,并转化成恶性竞争、低效率竞争。

三、中国投资银行业市场发展前景

中国投资银行业正在发生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变化。主要有:市场主体由“多而散”向“少而精”转变,市场态势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竞争手段由“庸俗化”向规范化转化,业务范围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暴利时代向微利时代转变,市场角色由单纯“承销商”向“金融工程师”等多重角色转变,人才素质由“公关型”向“专家型”人才转变,市场管理由行政化向市场化、法制化转变,由封闭化向开放型市场转化等。

借鉴西方投资银行发展历史,特别是美国投资银行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得知:投资银行业发展的繁荣时期,正是投资银行创立、兼并、集中的频繁时期。可以说,现资银行业务,由于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业务多样化发展首先促使了业务的国际化发展,而业务的国际化竞争又加速了业务的专业化、集中化发展。虽然我国的投资银行业远未达到繁荣的阶段,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投资银行市场将有不可估量的前景。作为客观规律,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将走向与现代西方投资银行业相似的寡头竞争市场结构,原因如下:

1.从目前现状看,证券机构过多过滥,竞争力弱。专营证券公司90家,兼营300多家,呈现僧多粥少的状况,传统业务竞争激烈,大约有四成的证券机构收不抵支,而创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需一定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这对于资金规模小的券商来说是无能为力的,需大型公司来承担。此外,券商也面临着来自国外的挑战,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国外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将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我国券商若不及时增强实力,提高素质,将无法在跨国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关键在于迅速增强券商的实力,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营效率,培养高、精、尖人才,加强研究与开发新兴业务的能力,迎接挑战。这也可从我国券商近阶段纷纷增资扩股体现出来(见表二),但比起西方大的投资银行还是小巫见大巫(见表三),我国最大的国泰君安的注册资本还不及美林公司的7‰。

2.从行业特征看,投资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高素质人才来经营复杂和风险极大的创新业务。如:美林公司是美国超一流的投资银行,每年要维持一个庞大的承销网络,仅在研究费用上的支出就达2亿美元,为维持高水平服务,提高公司决策能力,每年需要高薪聘用大量分析人员和专家。因此,投资银行有一个适度规模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雄厚的公司才有实力聚集超一流专家型人才进行研究与开发创新业务[4]。

3.从国外经验来看,我国投资银行必须进行并购,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梯级化的行业结构。美国投资银行的行业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数百家投资银行中一流公司不到10家,像美林公司、高盛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等。而正是这几家为数不多的公司构成美国投资银行的主体,在承销业务中,前10名投资银行的承销量占全国总承销量的75%。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因此,我国投资银行集中趋势会进一步增强,将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活动,大量券商可能在这次兼并浪潮中被吞并,将形成若干规模较大的券商并存的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另外,梯级化的行业结构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从全球范围内投资银行所提供的服务看,主要可分成两类,即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即使对那些为数不多的综合性投资银行来说,一方面业务向多样化、交叉化发展;另一方面又根据自身的规模及业务特长,各有所长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美国证券业为例,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一些超大型证券公司,如美林、高盛、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他们在业务上各有所侧重,美林公司善于组织项目融资、产权交易,乐于充当敌意收购方的财务顾问;所罗门兄弟公司擅长于商业票据发行和政府债券交易,其经济业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可以预计,通过行业内部的重组与整合以及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中国证券未来将形成更加合理的行业布局,建立起以全国性大型券商为主体,地区性券商为依托,各专业性公司并存的行业结构[5]。

总而言之,中国投资银行业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然要面临着一对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矛盾。就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自身逻辑来说,它必须经历一个行业规制与规范发展的历史过程:就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与行业内外金融企业的共同挑战,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矛盾将伴随着中国投资银行业的成长与成熟,也催生着中国投资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体现在我国投资银行的市场结构上,其业务走向综合性,并以理资银行的核心业务即企业融资、兼并、收购、咨询服务、资产管理、创业资本等为主。同时,在行业结构上走向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的寡头竞争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年鉴1998[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社,2002.379.

[2]李红兵.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经济评论,2003,(1).

[3]屈年增.我国银行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界,2002,(6).

[4]王聪.美国投资银行核心业务演化及发展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2003,(2).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由银行;市场约束;选择条款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放松银行业的管制,这种趋势更多的是管制机构面对市场力量束手无策的结果。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业的稳定显得日趋重要。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银行危机给相关各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促使经济学家和管制者寻找更有效的方式来控制银行的冒险。经济学家本质上并没有提出前所未有的新思路,而是向依靠市场约束的原始方式回归。2004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新巴塞尔协议”明确将市场约束作为新的监管框架的三个支柱之一,标志着主要工业化国家对市场约束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

19世纪,自由银行业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这些银行在没有政府监管的环境下发展,由市场机制约束银行的风险控制。1884年之前的苏格兰、南北战争之前的美国、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和中国清朝,自由银行都获得了广泛发展。其中,苏格兰的银行业一直被认为是自由银行业的成功案例,关于自由银行业的研究为当代政策制定者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自由银行制度一直是众多研究用来解析银行业市场约束问题的钥匙。

关于自由银行业(free banking)没有十分明确定义,通常指19世纪左右出现的相对自由放任(laissez—faire)银行体系。schuler(1992)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自由银行”意味一个银行系统有竞争性的银行券发行,低的进入的法律障碍,银行储备不受中央控制等,很难说增加限制和相对自由就使银行体系不自由。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苏格兰的自由银行业为案例,在自由银行时期相对无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考察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效果,从而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

二、 苏格兰自由银行业良好的稳定性

苏格兰第一家银行是苏格兰银行(bank of scotland),苏格兰银行1695年从苏格兰议会获得执照,这个执照授权1716年以前在苏格兰垄断发行银行券。172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银行成立,两家主要银行的竞争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1746年,不列颠亚麻公司获得执照,建立银行目的是为了促进亚麻贸易。这三家主要的银行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其它中小银行都是无限责任公司。1844年,议会通过peel′s banking act的法案,该法案不再允许自由进入和限制私人发行银行券。从此,苏格兰银行业结束了自由银行时代。

通过ayr银行倒闭的事件,可以来说明苏格兰银行体系的稳定。虽然这是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最严重的倒闭事件,但是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没有受到影响。ayr银行的管理者过度扩张贷款业务,导致银行最终在1772年6月25日倒闭。只有13家小的私有银行由于受到传染而倒闭,17家有资格发行银行券大银行没有倒闭,这些显示清算机制有效的约束整个苏格兰银行系统(white,1984)。公众没有受到倒闭的损失,所有债权人最终都受到了全部赔偿,苏格兰银行和皇家银行以票面价格接受ayr银行券,通过这一举措来吸引更多存款,让他们的银行券更多的流通。

white(1984)进一步提出了苏格兰银行体系比英格兰更加稳定的证据,在1809年~1830年期间两国银行倒闭率的比较,苏格兰是年平均0.4%,而英格兰是1.81%。估计公众的相对损失,苏格兰的银行到1841年的损失总计32000英镑,相比较的伦敦的银行损失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对于white的研究引起了许多的质疑,例如sechrest(1988)指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情况差别不大,从1772年~1830年这一个更长时期来看,苏格兰地区的银行倒闭的比例是1.33%,而英格兰地区是1.41%或是1.81%。

对于苏格兰自由银行稳定性的考察,不仅局限于对倒闭及其损失的考察,效率的改进和企业家才能的提高等都有利于稳定性的改进。历史经验表明自由银行系统是有效率和很先进的,竞争锻炼了银行家的企业家技能和促进创新的意愿,给发展分支行提供了激励,从而使银行能够获得规模经济(dowd,1992)。

三、 苏格兰银行业早期市场约束——银行券决斗

在自由银行时期,银行自由发行银行券,银行通过多种方式来争取让人们使用自己发行的银行券。如果某一银行扩大了发行规模,同时也就限制竞争对手银行券的发行规模,被称为银行券决斗(note duels)。银行尽力将他们的银行券向公众发行的规模扩大,让公众尽可能长时间持有。银行的盈利直接与银行券的发行规模和公众持有时间有关,公众持有银行券,就等于将金银等硬通货使用权转交给银行,银行可以利用黄金硬通货等来进行投资等来获利。

银行可以雇用人员来专门收集竞争对手的银行券,他们将同时要求银行券兑付黄金,从而造成竞争对手流动性的困难,这些人被称为“银行券采集者”(note pickers)。为了让市场参与者更多的持有银行券,就必须让市场参与者确信银行安全、稳健,这种竞争方式有效的促使银行体系持有充足的储备,从而保持公众对银行券兑付的信心,防止要求大量银行券兑付造成的流动性问题。因此,kroszner(1995)认为银行券决斗是银行业市场约束产生的一个重要渠道。

苏格兰皇家银行(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成立之后,很快就采取这种方式来苏格兰银行(the bank of scotland)进行竞争,使得苏格兰银行流动性方面严重的困难,不得不中止兑付数个星期。苏格兰银行摆脱困境,在发行的银行券合约中加入选择条款,即如果存款人选择同意延迟六个月提款,银行将支付5%的年利率给存款人。由于选择条款的出现,“银行券决斗”没有迫使苏格兰银行退出市场,反而导致了双方的两败俱伤,同时激发了一系列金融创新来规避不利后果。因此,各银行放弃了这种效果不佳的竞争方式,苏格兰的银行业进入了近一个世纪的良性自由竞争时期。

四、 苏格兰银行业市场约束独特机制——选择条款

选择条款(option clause)就是银行向银行券持有者提出的一个延迟兑付的选择,如果持有者同意延迟一定期限进行兑付,持有人将获得相应的补偿。这类 “选择条款”有两个显著特征:规定延迟兑付的最大期限和向银行券持有人支付的补偿利率,两项都在合约中专门注明。更长延迟期限使银行有更多时间补充储备,但会被要求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和银行券持有人必须权衡延迟期限和惩罚利率的成本收益。

选择条款在上文提到的苏格兰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银行券决斗中出现,是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的重要金融创新。选择条款盛行时期是在1730年~1765年,苏格兰在这30多年内建立的多个新银行,所有银行券发行银行都采用选择条款。

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选择条款能够长期存在显然对于双方都有利。gherity(1995)提出三个命题:(1)选择条款对苏格兰防止挤兑至关重要;(2)防止挤兑是推动苏格兰银行采取选择条款的目的;(3)选择条款被公众没有歧视的接受,选择条款消除了“银行券决斗”的无效率,从而解决了自由银行体系不稳定的潜在根源。对于银行来说,选择条款保护了流动性,减少银行保持过多储备来而造成的损失。公众偏好选择条款的原因是选择条款增加他们对银行资产索偿权,还可以减少公众对预期银行挤兑的压力,使银行挤兑更少发生或破坏性更小。

white(1984),schuler(1992)和selgin(1988)等众多研究都指出选择条款在苏格兰历史中积极的作用。dowd(1988)研究却显示选择条款对银行稳定的作用不明显。同时,选择条款存在着潜在不利方面,银行不但可以采用选择条款来保护暂时的无流动性,还可以用来掩盖无清偿力,从而可能导致在延迟兑付期间进一步扩大损失。gorton(1984)解释中止兑付条款的激励相容问题时指出,只有能够存款人区分银行缺乏流动性而不是无清偿力,采用这项条款才能对银行控制风险形成有效激励。

五、 结论与启示

苏格兰自由银行时期的市场环境排除了管制约束影响,能够全面反映市场约束机制及其绩效。虽然对苏格兰银行业的稳定性的研究存在着一些争论,当今的银行业与自由银行时期的苏格兰银行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些并不影响本文研究的结论和政策主张。本文研究结论在于:在自由放任的环境中,银行体系存在内生的自我稳定机制。银行能够通过自身的制度创新(如选择条款)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市场参与者利用契约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正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的特征。虽然银行业存在着一些与一般产业相区别的明显特征,高的杠杆比率与合约非对称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体系存在脆弱性,但并不意味市场约束机制无法有效发挥自我稳定作用,而必须由政府管制约束来替代(例如diamond and dybvig,1983)。

长期以来,中国对银行的管制职责几乎完全由政府来履行,银行的债权人确信政府能够对他们的资产安全提供完全的担保,市场相关利益各方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和潜在的风险漠不关心。苏格兰自由银行的案例带来的启示在于:适度的放松中国银行业的管制,可以逐步培育市场参与各方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加市场参与者通过市场方式化解风险的能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面的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正向市场导向的运营模式转变,市场约束对维护银行业稳定的作用日益重要,更大限度的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对转型时期中国银行业健康、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dowd,kevin.option clauses and the stability of a laissez—faire monetary system.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1988,(1):319-333.

2.kroszner r..free banking:the scottish experience as a model for emerging economies.working paper,1995.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5篇

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目前在营业网点和市场占有、客户基础和保障、政府的支持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同时也面临冗员过多、不良资产比例仍居高不下、金融创新和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优势及强项(Strengths)

营业网点和市场占有的优势。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和布局,与外资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网点上具有先天优势,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点体系(表1),这为中资银行拓展金融业务与服务空间、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的网上银行业务还延伸了营业网点上的物理空间,进一步奠定了网点上的优势。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141家商业银行中,48家开设了网上银行业务,企业和个人网银注册用户总数已经达到7100万户,网上交易总额达到93.4万亿元。与之相比,外资银行则要逊色许多。截至2006年12月底,在中国注册的外资独资和合资法人银行业机构只有14家,同时存在200家外资银行分行和79家支行,242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网点数量少,办理业务并不便捷。从市场占有方面来看,2001年外资银行刚进入中国时,其市场份额占中国银行业资产份额的1.78%。但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以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仍只有1.89%,国内银行以绝对优势领先。

客户基础和保障优势。国内商业银行长时间的延续经营,已经培育了特定的客户群体和一定的忠诚度,基本上能够满足居民的金融需求,可以较为方便地提供除人民币存贷款和汇兑业务外的信用卡、基金代销、证券业务、保险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费用缴纳服务,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基础。可以预料,中国持续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还将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客户资源。而外资银行因为网点稀少和通过设置服务门槛对客户事实上的歧视,以及业务审批效率的低下,短期内无法拥有像中资行那样相对完整的产品线的现实,将使它们在竞争中显出下风。

品牌提升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增强的优势。我国一些大型银行在经历一系列的剥离不良资产、注资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等大动作后,经营利润大幅好转,发展和竞争能力得以提高,在国际银行界的形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消费者认同度逐渐增加。根据国际上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的《2006年中国银行体系展望》的报告,在对中国银行业财务实力、监管、外部经济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展望后,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级别,这显示了中资银行总体状况和竞争能力的改善。

政府支持的优势。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都不同程度的在各方面得到各级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可以预料,尽管我国已经履行承诺开放银行业市场,但出于审慎监管和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等考量,各级政府仍会在适当时候出手支持商业银行的运营,并可能在对外资银行在业务范围和监管要求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限制,这客观上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快速成长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

劣势及弱项(Weaknesses)

冗员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历史原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较多,管理层次多,机构臃肿,尽管顺应于重组和上市进行了一些机构的撤并,但与国际先进活跃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上仍差距不小,适应领先银行发展的人力资源激励、考核、培训和退出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这在外资银行全面抢滩国内市场,基于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和文化融合等考虑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正在增加对人才争夺的背景下,中资银行面临挑战。

不良资产问题依然困扰国内银行,案件多发的局面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06年12月份,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含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2549.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1%。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0534.9亿元,不良率9.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68.1亿元,不良率2.8%,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54.7亿元,不良率4.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3.6亿元,不良率5.9%。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仅为37.9亿元,不良贷款率0.8%,我国商业银行处置和防范不良资产的任务仍较重。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深受各类案件的影响,200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1085件,其中百万元以上大案273件,防范风险和加强内部控制的任务严峻。

收入结构不合理,赢利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利差构成中资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和盈利来源,利息收入占资产的比重为2.2%,这与世界前五大银行2.1%相比差距不大;但在非利息产品收入占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上,中资银行为0.45%,外资银行是1.7%,差距明显。同时,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而我国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0%左右徘徊。近十年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正由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向由非利息收入为主的方向转变,这显示未来银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围绕中间业务展开,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是银行提升赢利水平、增加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内地银行赢利能力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不够突出(表2),这在银行业市场开放,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放开后是中资银行一道难解题。

金融创新不足,风险管理能力低下。受制于分业经营和监管等限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层次目前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技术含量不高,吸纳型和模仿型创新较居多,自主式创新较少。而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则表现逼人,尤其在金融衍生品业务、代客理财、设立基金公司、资产证券化、银行保险业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在重要的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目前既没有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供商业银行对冲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也缺乏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为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转移信用风险提供平台,商业银行多是被动承担风险,利用自身盈利或资本进行风险补偿,在风险管理文化和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风险管理水平受到极大限制。

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人口红利等引致的经济持续平稳的增长,以及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市场开放后各类正向激励效应,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契机。但与此同时,竞争加剧引起的客户流失,业务受到冲击和过度监管等,将可能阻碍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机会(Opportunities)

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中资银行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特殊人口红利现象的存在,使1978~2006年间GDP平均增长9.7%,过去四年经济尤其以超过10%速度增长。可以预料,伴以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在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的同时,经济的辐射和各种溢出效应将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氛围和支撑。

庞大的市场空间创造的金融服务需求。我国目前银行业市场规模已达5万亿美元,并且每年约有14%~18%的存款增长,15%左右的贷款增长,这使我国银行市场成为全世界银行业市场的战略市场,蕴涵着无穷的展业空间。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全球性流动性过剩衍生出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及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人口的增长,外国市场对中资银行的对等开放,这些因素会使中资商业银行业面临巨大利好。

市场开放后的竞争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正向激励效应。随着银行业市场的开放,相对于长期受到政府的隐性保护、缺乏发展经验的中资银行而言,外资银行在业务品种、管理经验、信息技术和营销手段上的先进理念和运作模式,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最好范本。同时,中外资银行在信贷市场的剧烈竞争将有助于从两方面提升国内银行的筛选水平。一方面可以提高中资银行对于项目和贷款对象的筛选水平,降低筛选成本,促进发展;另一方面竞争过程也有助于对中资银行进行筛选,并甄别出好的银行,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

威胁(Threats)

客户流失的隐忧。按照“二八”定律的思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于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在信誉和服务质量上更有优势,且与分业经营的中国银行业不同,外资银行多能提供更为全面和完备的全能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也更能吸引优质客户。银行业市场开发后,外资银行可能凭借其各方面的领先资源而强化“摘樱桃”行为,与中资银行展开对大型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富裕个人等中高端市场的争夺,中资银行可能面临已有客户群体流失的威胁。

业务冲击加大。可以预料,外资银行将利用其熟悉现代银行经营的特点,依赖于其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为支撑,在中国市场将国外成熟的金融工具本土化,不仅会在批发业务(如大客户贷款)和零售业务(如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与国内银行直接面对面展开市场的拼抢,而且还将在投资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金融衍生业务等分市场对中资银行施加更大压力。

过度和不适当的监管。银行业市场开放以后,出于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型和审慎考虑,监管部门会加大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力度,但可能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当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可能加大中资银行的运作成本,并对未来的多样化经营和金融创新等造成现实障碍。

基于如上分析,采用SWOT矩阵形式,我们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一目了然(见表3)。

竞争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由5家大型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4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各类农村合作商业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未经改造的农村信用社等)组成。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机构网点,以及人员素质、科技水平、竞争能力等都不相同,在银行业市场已经开放带来的新格局下,绝不能采取相同的展业和发展战略,单纯围绕国内市场开展低水平的同质竞争。而应根据各类银行的具体实际,在大方向的指导下,分析自己的业务竞争能力,明确各自的市场定位,厘定银行的发展策略和文化,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形成与外资银行和国外银行竞争的强大合力。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重点采取“进攻推进型”战略。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第一梯队,也是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宏观性战略资源,背靠中央政府的支持。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和交通银行已经成功股改上市,农业银行股改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这几家商业银行在竞争战略上应该在发展和稳定国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参与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全球化布局,大力拓展国外市场,在高层次上和国际先进活跃银行展开竞争。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重点采取“增长领先型”战略。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创业阶段采取“大企业、大城市、沿海、沿江”的市场定位战略,运用“拼规模、上速度、抢大户”的做法,积累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大中型优质公司业务客户,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在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的背景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历史包袱轻、市场意识强、机构布局相对合理、创新能力强等方面的先天优势,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应从组织再造、经营策略、市场营销、风险管理、银行文化等入手进行银行建设,加强金融业务创新和科技投入,开发和稳定优质行业、优质企业、主流市场、主流客户等高价值目标客户群体,培育品牌,成为国内市场上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中坚力量。

城市商业银行群体重点推行“防御突破型”战略。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基本上都由原来各地的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成,其区域性与地方性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城市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独立性较强,决策性的工作在行内就可以完成,免去了大银行繁复的报批程序,具有决策链短、业务创新灵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优势。但应该看到,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发和创新、人员素质、资产规模和质量等方面不及大型国有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并没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经验和实力。因而,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发挥服务于城市中小客户群体和社区这个基础不动摇的同时,抓住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巨大发展机遇,扩大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提升经营管理绩效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推进我国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统筹与协调做出贡献。

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各类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机构,重点推行“扭转发展型”战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渐次深入,各农村合作银行机构的定位应主要是服务于“三农”的金融组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应看到,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未真正体现合作制,产权不清、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困境。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客户群体有限、盈利能力不强,经营中亏损严重,资产质量差,竞争力十分低下。农信社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积极跟上当前农村金融政策释放出较好信号的机遇和步伐,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甩脱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各类农户和中小企业,不断探索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向现代的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基于上面的分析,表4归纳了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SWOT矩阵。在银行业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认清自我,审时度势,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市场定位,为经济发展中金融扮演重要的角色提供论据。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6篇

治理乱象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近期,银监会决定全面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和“三违反”(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三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等系列专项治理工作。这一系列工作,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坚决、三个主动”,即以回归服务实体本源、防范银行业风险为中心;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及套利行为,坚决弥补银行业规章制度短板;主动自查违法违规问题,主动精简业务流程和链条,主动避免各类套利行为。

基本内涵

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涉及非法金融活动等方面“十大乱象”,以及“三违反”“三套利”和“四不当”等行为,全面概括了当前银行业市场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的典型问题。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的基本内涵,就是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防范风险为目标,坚持“去尘”“除脏”“治乱”齐头并进,“抓猫”“打虎”“除鳄”同步发力,摸清乱象底数,还原风险本貌,整改建制,正本清源,净化环境,让银行业重新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轨道上来。这里,“尘”“脏”“乱”是指各种违法、违规及套利行为;“猫”是指钻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空子”的不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虎”是指掌握实权并利用职权、权钱交易的腐败分子;“鳄”是指利用所控的资本,兴风作浪、侵吞财富,扰乱金融市场的不法金融大佬。随着去杠杆、去泡沫和监管力度加大,此前隐藏很深的套利、杠杆和不法行为都将暴露,银行业违规、违约和被骗事件将频频曝光,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一夜之间,水落石出,谁在“裸泳”必将现形。

“三违反”核心要义

目前,无论是银行业机构内部制度,还是外部监管规制,均存在一些漏洞和短板。“牛栏关猫”现象表明制度存在缺陷,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问题屡查屡犯、前清后犯,反映出制度执行不严。“三违反”专项治理,核心是全面排查银行业在执行金融法律、监管规则、内部规章方面的遵守情况,找出制度漏洞,坚持问题导向、急用先行、协调配套原则强化监管制度建设,加强风险源头遏制,促使银行业机构进一步深化合规文化建设,筑牢依法、依规、依章经营的制度基础和机制保障,消除风险管控盲区,确保“不越监管底线、不踩规章红线、不碰违法违规高压线”。

“三套利”核心要义

从市场情况看,同业、投资、理财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产品很大程度存在杠杆高、嵌套多、链条长、套利多等问题,致使同业业务“变性”、理财业务“整容”、非标业务“暗奔”。“三套利”专项治理,核心是按照“资金来源于谁,谁就要承担管理责任,出了风险就要追究谁的责任,相应的监管机构也要承监管责任”的原则,全面检查是否存在各种套利手段,对银行假出表、调节监管指标、信贷与票据业务中的绕道监管、理财与同业的空转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要求银行业机构管好自己的员工、自己的业务和自己的资金,切实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建立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四不当”核心要义

“四不当”是对当前银行业机构创新业务未能回归实体本源、市场交易不审慎不合规、考核激励机制不科学、收费行为不规范等扰乱市场秩序现象的高度概括。其中,“不当激励”是“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收费”的根本原因。“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核心是完善创新业务的治理机制、管理制度与流程,整治同业、理财、信托等投资业务,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管理体系,规范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治理乱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不仅是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规范业务行为、树立监管形象的应有之举,更是复杂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业回归本源、固本强基、防范风险和稳中求进而自发表达的内在需求。

治理乱象是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的需要。2016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8.3%,已超过传统金融强国美国,出现偏高态势;全国国有企业净利润2.32万亿元,而同期金融业的净利润却高达2.03万亿元,金融业仍然是十分赚钱的行业。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金融“脱实向虚”和过度金融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部分银行业机构打着创新的旗号,热衷表外循环、资金空转、产品嵌套,在金融体系甚至在金融集团内部自我循环、自我买卖、吹大泡沫、“自娱自乐”。这些自我服务型金融创新,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加大银行业经营风险,不利于合规文化建设,更在宏观层面上累积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杠杆与增加社会融资成本,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百业兴则金融强,金融的根基是实体经济。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就是要督促银行业机构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资金回归实体、经营回归主业、管理回归主责,解决虚拟经济“充血”和实体经济“贫血”并存的问题,使资金真正投向实体经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治理乱象是严防风险、坚守底线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业发展面临增长速度回调、风险集中暴露、发展泡沫消化、业务回归本源等压力和挑战。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持续向银行业传导,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风险进一步累积,金融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我国金融业的“大考”远未结束。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重要举措,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抓手。各银行业机构和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增强时间窗口意识,与风险赛跑,敢于揭盖和亮剑,切实下决心处置一批重点风险,消除一批风险隐患,问责一批机构和人员,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打好“攻坚战”,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治理乱象是主动配合金融去杠杆的需要。有金融就有杠杆,但金融杠杆的高低,应与经济增速、资本充足和监管要求相适应,否则将产生“金融泡沫”。金融去杠杆,去的是无资本支撑、脱离监管的杠杆。近两年,宽松的货币环境为金融加杠杆提供了市场基础,银行业机构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上呈现新特点,即负债端依赖快速扩张的同业负债,资产端则借助表外理财尤其是同业理财直接或间接投资债券、非标、权益等多元化资产,致使银行业机构“扩表”加杠杆较为突出。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就是要将银行业机构资产扩张的多元形式纳入监管框架,直面沉疴和潜规则,强化充足资本支撑,倒逼银行业远离资金套利和监管套利,降低交易成本和操作风险,实现底层资产的透明化、通道融资的阳光化和资产投向的合规化。

治理乱象是弥补银行业制度短板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银行业务结构和风险表象出现了新形式、新变化、新挑战。如将传统金融产品“香肠式”拉长,发放贷款后一部分转为存款作为全额保证,并开出等额承兑汇票;将资管产品“套娃式”叠加,无法识别底层资产。此外,跨市场、跨行业交叉套利等问题,均反映出当前银行业机构内部规章和监管制度的“笼子”不同程度存在编而不密、扎而不紧、“牛栏关猫”等现象。治理银行业市场乱象是努力参与、全力配合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健全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积极回应;是健全银行业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监管实施细则,补齐监管制度短板的精准施策,以筑牢银行从业人员不敢违规的惩处威慑、不能违规的制度约束、不想违规的道德防线。

推进治理乱象的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

各银行业机构和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落实责任,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风险为目标,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排查整治本单位、本机构、本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有序开展自我排查。各银行业机构要认真对照治理工作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排查,严格开展全系统自查及“上对下”抽查。排查要确保体制、机制、系统、流程、人员及业务的全覆盖,重点关注二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及其负责人,强化薄弱环节、案件多发领域的排查,客观、真实、完整反映自身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若存应查未查、应发现未发现的问题,必须从严从重处理。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可通过审核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方案、非现场调阅资料、问询、约谈、听取汇报等综合督导方式了解机构自查工作开展情况,督促机构认真落实自查工作要求。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对照要求组织实施对自身监管工作的全面排查,弥补监管短板,提高监管质效。

严密实施监管检查。一是统筹组织检查。市场乱象整治和系列专项治理工作任务量大、涉及面广,且内容上有交叉,对象上有重合,实质上有共性。可统筹检查项目、内容、人员和经费,统一检查组织、方案、培训、进点、定性和处罚,将“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项目整合在一个检查组内并行开展。检查要突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风险导向、结果导向,瞄准银行业“十大市场乱象”,紧盯关键制度、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加强薄弱环节、案件多发领域风险排查,突出同业、投资、理财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检查,注重揭示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方面的违规问题。要精心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检查组,强化检查人员积极配合协作,并保持检查人员应有的独立性。凡存在影响或者可能影响依法公正履行职责情况的,应实行回避,不得参加相关事项的讨论、审核和决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对相关事项施加影响。

二是严控检查环节。做好查前准备,包括细化实施方案、做好查前培训、了解被查机构等方面,确保检查组成员熟知检查方案、检查依据、被查机构,明确分工安排,做好现场检查的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做强查中沟通,加强与被检查机构的沟通,增强被查机构的配合度。加强检查小组间沟通和各检查组的联动,提醒需关注的情况,借鉴检查经验和成果,快速找准检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相互验证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实查后定性,扎实做好检查事实确认书、检查事实与评价等问题认定工作,做到事实清楚、证据齐全、依据充分、定性准确。

三是注重核查“ 三流” 。“ 信息流”,如被查机构非现场监管信息、自查报告中反映的信息等,多种渠道收集被查机构相关信息,并对信息流进行甄别和分析,就有关情况进行针对性验证。“资金流”,紧密追踪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向,努力揭示出银行业资金的风险状况,追要资金流向和可疑线索,注重开展延伸调查。“物流”,主要包括凭证、合同、协议等,通过对档案系统的查阅和解读,剖析被查机构业务操作的合规状况,对其内控制度及执行力情况进行评估。

四是强化EAST系统应用。组织人员运用EAST系统进行检查对象的数据分析与疑点筛选,使监管检查有的放矢,让违法违规问题无处遁形。

全面揭示乱象问题。一是准确界定事实。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乱象识别、评估、定性和确认上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完整揭示问题。要避免问题揭示“碎片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关注“点”,抓住“ 线” , 把握“ 面” , “ 顺藤摸瓜”,把各种乱象和问题充分、完整地反映出怼H是规范收集证据。检查人员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有关机构和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证据材料,包括物证、证人证言、现场笔录等。收集的证据应当与违法违规事实具有关联性,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其违法违规事实,收集证据行为符合法定程序。对确需实施行政处罚的违法违规事项,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当抓紧予以行政处罚立案,并按照行政处罚证据的采信标准及要求做好调查取证工作。

切实加强问题整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级监管部门要对自查、检查发现的问题分类列出清单,建立问题台账,按照严守整改标准、严格整改方式、严促整改成果的原则,明确时限,责任到人,逐一落实整改。同时要做到举一反三,从完善机制的源头上强化整改,杜绝同质同类问题的再发生。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问题的整改跟踪力度,督促银行业机构整改落实到位。

挥治理乱象的作用和效果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要强化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保持监管高压态势,要敢于亮剑、敢于碰硬,勇于“揭盖子”“打板子”,坚决治理金融市场乱象。要加大问责力度,强化机构问责、监管问责和对监管者问责,坚定维护市场秩序,促进银行业安全运行。

加强内部问责,加大机构自我纠偏压力。各银行业机构要按照标准“一根线”、问题“一本账”、处理“一条龙”的原则,提高内部问责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对于排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存在自查工作不落实、屡查屡犯不收手、整改问责不到位、监管检查不配合等情况,各银行业机构和各级监管部门要依法依规,严格落实问责要求。对于造成风险的,要坚持“一险三问”,严格惩处业务发起人、业务审批人和机构负责人;对于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要坚持“一损三问”,严肃问责销售人、核准人和机构负责人;对于发生案件的,要坚持“一案三问”,坚决问责经办人、相关知情人和机构负责人。要一次性问责到位,切实发挥查错纠偏作用。

加大惩处力度,增强银行监管震慑作用。各级监管部门要落实“穿透原则”,坚持“过罚相当”,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杜绝银行业机构从违法违规行为中获利。坚持“上追两级”“双线问责”,情节严重的,坚决顶格处罚。监管处罚要坚持“上追两级、三并追责(纠罚并重、罚没并举、双罚并行)”,并视违规情形采取责令暂停业务、停止批准开办新业务、停止批准增设分支机构、责令调整董事及高管等审慎监管措施。推动建立银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对于严重违规违纪、被机构开除的责任人员,一律列入黑名单,实施行业禁入,防止高管“带病”流动、提拔。要切实发挥监管处理处罚威慑力,将违法违规问题铁腕出清,有效惩处银行业市场乱象。

弥补制度短板,发挥监管规制引领作用。通过银行业市场乱象治理工作,进一步摸清监管短板,找出薄弱环节。根据银行业务运行和风险的新变化、新现象和新特征,及时更新监管规则,填补法规空白,推进法规文件的“立改废”进程,以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做到“守土有责、履职负责、失职问责”,让监管部门成为国家和人民放心的“看门人”和“守夜人”。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7篇

1.1数据来源

在实证分析中所选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于2000~2010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以及各个银行从2000~2010年的年报数据。选取的代表性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等10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15家银行基本可以反映我国银行业整体发展状况。

1.2变量选择

1.2.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在本文的分析当中,被解释变量主要是反映银行绩效的变量,目前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和净利息边际(NIM)。鉴于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一些年份还没有满足8%的监管要求,所以这里采用资本收益率作为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不合适;另外,尽管目前我国银行的利率管制不再那么严格,但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作为商业银行仍然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定价,所以,净利息边际指标也不适合做银行绩效的变量。因此,本文将选取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衡量银行绩效的变量,即选区ROA作为被解释变量。

1.2.2解释变量的选取解释变量主要是市场结构的变量。如前文所述,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主要包括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指标。市场集中度的指标又包括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CRn)和相对市场集中度指标(HHI)。在分析过程中,对于整个银行业样本采用HHI指标,对于子样本采用CRn指标。对于市场份额的选取,本文将用各个银行资产份额、存款份额和贷款份额的平均值来表示。

1.2.3控制变量的选取另外,在该模型当中,光有市场结构这一解释变量是很难完全反映银行的绩效,因此,在模型当中还需要加入一些对银行绩效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考虑到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控制变量:第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变量(RGDP),这一指标主要来衡量银行绩效是否受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第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通货膨胀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第三,银行规模(LSIZE),这一指标主要反映银行绩效和银行规模效益的关系,用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表示。第四,银行经营风险(RISK),用于反映银行风险与绩效的关系,主要采用贷存比指标来衡量。

1.3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Eviews6.0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和回归。为了更加全面的反映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本文分别对我国整个银行业、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第一列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52147较高,市场结构变量赫芬达尔指数在%水皮上显著为负,表明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绩效跟市场集中度是一种负的相关关系,这也反映了我国银行业要想提高市场绩效,就必须降低市场集中度,与此同时这也推进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方向。市场份额与市场绩效在5%水平上负相关,国内生产总值在10%水平上与市场绩效正相关。贷存比与市场绩效的关系不显著。

由表1的第二列方程我们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为0.93705。除了贷存比变量通货膨胀指数变量不显著之外,其余变量都比较显著。市场集中度指标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呈负向影响,市场份额对四大行的绩效同样也呈负向影响,同样说明了银行业的集中度越高,银行的绩效越不高,可能是由于缺乏竞争导致银行缺乏追求高绩效的动力。四大行的资产规模对银行的绩效呈正向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银行绩效同样呈正向影响,表明四大行的资产规模越大、经济增长越快,其资产收益率就越高,绩效就越好。这与现实生活也比较吻合。而四大行的贷存比和通货膨胀对绩效影响并不显著,表明我国四大行具有较强的抵抗流动性风险及市场风险的能力。但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同业需要四大行加强贷款资产的质量。

由表1的第三列方程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市场份额、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CR4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三个变量的比较显著之外,其他的变量都不显著。从回归系数来看,市场份额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呈正向影响,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对于其绩效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市场集中度指标对股份制银行的绩效呈显著负向影响,表明集中度过高,会阻碍股份制银行的市场绩效。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市场绩效有正向影响,这同样也符合实际情况。

2结束语

本文借鉴前人的做法,构建计量模型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对银行的绩效呈负向影响,表明我国不存在市场力量假说,但是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回归中我们发现,市场份额对其绩效有正向影响,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效率结构假说。这其实进一步说明,要推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绩效提升,就必须鼓励多元化的竞争主体,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进入门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给我国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本文来自于《陕西农业科学》杂志。《陕西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8篇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

一、股东的约束

股东将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时,其交易价格是市场对银行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的反应。这一信息反应可直观地为监管部门所了解。而当公司破产倒闭,股东的股权价值也将首先遭到冲击,因此股东对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故而股东能够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当银行进行风险业务操作时,股东会选择卖出股权或者对银行经理层给予施压以纠正其管理中的风险行为。但另一方面,因股东在银行破产时只承担相应于出资额的有限责任,而在盈利时可获得所有投资带来的回报,因此,股东在选择银行时并非完全规避风险,所以股东对银行所进行的约束并非彻底,尤其是当银行面临经营失败的局面时,股权约束力更加薄弱,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是国有法人股,其性质类同于银行监管机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行为更加非商业化,其约束力量也更加非市场化。

二、银行债权人约束

(1)存款人约束。当存款人认识到银行的高风险行为时,会将其存款提出或转移至其他银行,这易引发银行挤兑,甚至造成银行倒闭。如果存款人在选择银行进行存款时,对银行不加以区分,则说明对银行系统的市场约束几乎不存在。对存款人是否有能力来评价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许多经济学者给予否定态度。Dewatripont和Tirole(l994)认为由于个人存款者行动分散,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且常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他们很少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对银行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因此难以对银行风险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而多数研究表明,当银行进行风险操作时,存款人可以以提高存款利率作为反应来约束银行风险行为,只是利率提高的程度在各国有所不同。但是以往较少有研究证实存款人可以通过减少银行存款来制约银行风险行为。(2)债券持有人约束。债券约束指银行债权人对银行经营的风险行为进行干预和施加压力以保障其债券的利益和价值。银行债权人可以分为高级债权持有者和次级债券持有者,而后者对银行的市场约束力量更为明显。银行次级债是一种固定期限大于等于5年的长期债券。它不对银行日常经营的损失进行弥补,且其获得偿付时处于存款和高级债券后。次级债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还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这一约束作用是由银行次级债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次级债的偿付次序决定了其持有者更加关注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当银行破产倒闭,次级债在十分靠后的位置上得到偿付,因此其背负着很高的风险成本。其次,尽管其偿付风险较高,但是在收益方面,它没有股权所能获得的银行高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而只能得到固定的银行利息,这一利息收益只是比存款利息稍高一点。因此,次级债券所有者的收益无法获得较好的保证,它要为银行经营失利付出高昂的成本,却不能从银行经营收益中获得额外的风险补偿。这就决定了次级债所有者比银行的其他利益主体更为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当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业务时,次级债所有人将采取行动。另外,市场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银行风险状况通过对次级债券在一、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操作来提高银行的筹资成本,从而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

三、其他相关者约束

(1)银行同业间的相互约束。当某一家银行经营风险较高时,同业市场可能对该银行的业务往来实行不合作的态度,不再向其拆出资金,这样该银行很可能出现资金紧张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尽管现实中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银行业在当下的竞争中将难以持久生存而遭遇淘汰。因此,同业之间的业务约束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信息中介机构的约束。信息中介机构具有专业化的队伍,相对于公众而言,其对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程度等信息的解读更为客观和准确,是公众难以独立收集和分析银行信息时的主要求助对象。因此,当银行经营状况较差时,信息中介机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评价反应,银行的利率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相应的反应,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行为决策,从而对银行的风险行为形成约束。(3)银行监管机构的约束。由于股东、存款人、债权人等针对银行风险行为会做出抛售银行股票、债券,要求银行调高利息支出水平等反应举措,这些数量和价格上的变动信息将传递给银行监管部门,监管者据此提取有用信息,对银行的风险行为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从而对银行的风险给以约束。

参 考 文 献

[1]孙龙建.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的框架阐释[J].金融论坛.2009(2)

[2]黄蕙.银行市场约束机制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4)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略营销战略

综观国内外银行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强化市场营销这一理念.通过我国商业银行的流程构造与市场营销的战略制定来实现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的飞跃。

一银行流程再造是我国银行业推进营销发展的基本策略

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振兴银行.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在严峻的挑战下.一种银行管理的新模式——银行流程再造应运而生。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对银行传统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方法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组,把市场营销部门推到最前台.充分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银行流程再造产生的结果是客户的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进.激发了银行的营销文化的重构.管理层与客户也变得更加接近。

业务流程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运作.银行也不例外。银行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银行与银行的差别实际源于各自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由此成为建立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

1.依据客户的价值定价

传统上.由于金融管制和特许经营.银行多采用关系定价.即把一揽子服务打包定价.对许多服务项目给予价格优惠.甚至免费.以此来吸引客户与其保持业务关系.消费其他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交叉补贴。在这金融竞争不激烈.消费者选择余地不大的情况下是可行的。金融自由化使银行的客户面临着极大的选择余地.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分离消费——向每一家金融机构购买其最廉价.最优质的服务,这使关系定价失去了意义。面对竞争,银行又转向了竞争定价.即随市场定价。但竞争定价并不能真实反映自己向客户创造的价值与自己的成本.这往往使银行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却失去了利润。银行流程再造是主张银行要根据对客户的价值定价.从而改变过去在定价中所处的被动地位.增加银行在定价中的主动权。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银行借此可以提高客户对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满足程度.银行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定更高的价格.并尽可能减少免费服务。再造之后的银行应该有多种定价方式.更多地根据客户的价值定价。

2.银行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外包是要商业银行有效运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将一般性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公司去做。通常,保存下来的业务最能体现银行的竞争优势.具有高附加值而外包则往往是具有低附加值的后勤、人事以及不再体现领先优势的一些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的业务处理。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以及独树一帜的服务手段等等。

3.整合业务流程

首先.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贡献的大小。对一个银行来讲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j对一个业务流程来讲.任何一个提高成本而没有贡献的活动都是不增值的活动。其次.业务流程的设计不应限于原有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式加以灵活调整.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减少活动的传递与重复.提高流程的效率。

4业务流程的多样化

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应付多样化的消费.往往无法满足客户在质量和时间方面的要求,银行流程再造强调银行在业务处理上应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设计出低、中、高三种风险类别的流程小组。经过初步的信用审核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加以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等程序处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来加以分析和研究。

二、银行营销策略的制定

银行市场营销计划是组织、指导、监督银行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管理方法是银行战略的最终体现。市场营销计划明确了计划期内的经营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预先测算成本和费用开支;规定了计划期内的具体经营策略可以使各级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工作方法使整个工作有条不紊有助于协调和沟通银行内部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由于市场营销计划预测未来市场环境要素的各种变化事先为银行提出应变对策能有效防止环境变化给银行带来的风险。编制市场营销计划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现状

包括对市场形势、产品形势、竞争形势、渠道形势、宏观环境,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市场形势主要分析以往数年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看法和购买行为等方面的资料。顾客的行为分析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主要有文化、社会阶层影响、相关群体、家庭等;内部因素涉及到顾客思维过程即一方面是心理影响心理影响因素由动机、感觉、态度和信念组成另一方面是每一个顾客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所处的生命周期、年龄、职业状况、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个性等。产品形势分析以往数年内各主要产品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价格和净利润;竞争形势分析竞争对手的经营规模、目标、市场占有率、营销策略等;渠道形势主要分析各主要渠道的销售量、变化等情况宏观环境主要分析对产品今后的销售会产生影响的人El、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趋势。

2.确定目标

营销计划中需要确定的目标归纳起来有三类:第一类是市场目标.即营销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是银行选定的并参与经营以达到经营目标的特定市场。它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各细分市场的容量、产品特征开发潜力.结合银行技术特点及经济实力确定的经营目标对象。通过细分市场.银行会发现不同的客户群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会发现市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种”未满足的需求就是市场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市场机会都能被利用.只有与银行经营目标、资源条件相一致.并且比竞争者有更大优势的市场机会才能被利用。第二类是销售目标.包括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等;第三类是财务收益主要是投资收益。

3.制定策略

明确了营销目标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及营销组合:

(1)产品策略:对银行来说,其产品策略更多的应关注新产品的开发。金融新产品是指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与现有金融产品相比有显著差异的产品.新产品并不一定是新发明的产品而是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创新、变革或变异。

(2)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指对开发的金融产品确定一个有竞争性的价格。价格策略是银行市场营销组合中的因素之一,是营销组合中惟一代表收益的因素它决定了银行盈利率的高低。银行业的价格主要包括利率、汇率和手续费三类。

(3)分销策略是指开发的金融产品通过什么

样的渠道向客户推销。分销是银行的一个重要的、同时又是被经常忽视的营销领域。银行业的分销渠道是指任何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和便利性,从而增加客户使用率或从使用中增力1银行收入的手段。银行分销渠道主要有:分支机构、银行卡、店内分行、电脑服务、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在多种分销渠道中,分支机构是最重要的分销渠道。选择分支机构地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长期的大笔财务开支。

(4)促销策略:是指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向客户进行宣传,促使客户了解并使用该产品。促销是为了促进产品服务的销售而采取的一种刺激行为,有广告宣传销售促进、派员推销、公共宣传等多种形式银行的广告使潜在的顾客意识到银行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将有助于达到顾客所期望的目标。广告的主要任务是帮助银行吸引消费者。它的基本作用是传播信息,同时也要起到劝说的作用。它使未来的用户认识到银行提供的某一产品或服务有助于实现他的个人目标。

三、结束语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银行业 市场营销 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 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 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晓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一对一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金融论坛,2003.3.

[2] 洛伦兹•格利茨.金融工程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艺术文化范文 下一篇:饮水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