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09:54:39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1篇

《》:德州银行在努力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始终将公司治理放在首位,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请问贵行在公司治理工作中有哪些较为突出的表现?

孙玉芝:近年来,德州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确实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首先,我们初步找到了有效提升“两会一层”治理效率的途径,“董事会点火、经营层添柴、监事会给风”。即董事会明确重点工作规划目标和全行风险偏好政策;经营层围绕目标实现和政策落实,统筹资源、抓好执行;监事会则从优化内控环境、强化监督评价方面尽责跟进。在日常运营中,我们还摸索出了一些既实用也很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每周“三长(董事长、监事长和行长)”碰头会和工作日班子成员“早餐会”。这样既联络了相互间的感情又发挥了集体智慧,对德州银行日常运营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可以做到及时沟通、有效调度、跟踪问效、加快推进。

其次,我们有效发挥了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尤其是激发了独立董事诚信履职和专业履职的能力。德州银行是一家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但我们力求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要求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董事会团队,并有效发挥各部分的作用。我们从作为国家最高智库的中国社科院聘请知名专家做独立董事,给德州银行提供最好的智力支持。在该董事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中小银行发展研究基地,2012年该基地正式揭牌运营,该基地的建立是德州银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全国城商行同行中也算是一项创举。我们将该机构作为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支持机构,其第一个成果即是德州银行第三个5年发展规划,该规划对德州银行必将带来全面的战略提升,引导德州银行实现新的突破。此外,德州银行围绕现代银行创新趋势和小银行转型发展课题,开展了董事、监事履职培训;实施了外部监事坐班制,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调研制度,先后对13家中小股东企业、6家县域支行开展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近年来,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给德州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有效正能量,我们也逐步体会到了一个不断改进的公司治理架构所带来的好处。

最后,董事会的风险管控能力有明显提高。按照中国银监会相关法规,董事会对银行风险富有最终责任。德州银行多年的风风雨雨也的确让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家银行的核心领导团队,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近年来,与其他兄弟行一样,德州银行面临着较为艰难的经营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做到稳健经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德州银行董事会再三商讨、制定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从高层做起严把风险关。我们从“三长”入手,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建构防火墙,制定了《关于“三长”在风险管理中承担不同责任的意见》,同时将“三长”引咎辞职及责令辞职制度写入公司章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突出信用风险防控,保持案防高压态势,控制好其他业务管理风险,并围绕目标、责任、进度、奖惩4个维度,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这些工作也使德州银行的风险管理获得了较大改善,资本充足水平和资产质量连续提升,案防和重大责任事故也是连续几年保持“双零”。同时,给经营层减压也是近几年加强风险管理中很值得总结的一个方面。在经济环境较差的条件下,董事会认为,速度不是问题,质量才是关键,特别是经济下行期间,各类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将增大,管控风险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艰巨,业务增长的压力有可能引发盲目和冲动,不利于全局性工作持续推进。为此,我们在年度业务绩效工作目标规划制定中,注重给经营层留有余地,较好地缓释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保证了发展质量。

《》:刚刚您所谈到的主要是德州银行董事会的治理工作,那么在组织架构层面是否也做了有效的优化?

孙玉芝:近几年,德州银行在加强董事会层面治理的同时,也注重经营层组织架构层面的适应性调整和优化,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加强“两个能力的再造”。

一个是再造总部管理能力,打造横贯式总部管理架构。初步建成市场拓展、运营支持、风险控制和后勤保障四大业务条线,以经营层为主导,以总部部门为载体,建立了自上而下层层递进、自下而上逐级负责的压力传导和责任共担机制。在这个机制体系中,德州银行又重点加强了督办、限时办结和服务承诺三项制度建设,和以“跟踪问效”为特点的考评机制,该机制与部门绩效考评直接挂钩,与分管班子成员履职成效直接挂钩。除此之外,管辖中心管理模式是提高总部管理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针对资产规模不断增大、总部部门管理压力加大且管理成效不强等实际问题,德州银行建立了管辖中心管理模式,从下辖的38家支行中选择了5家支行作为管辖中心,并授权其行使一定的管理权,特别是在管辖中心设立了信用风险经理和操作风险经理岗位,重点加强所辖支行客户经理及柜员团队的合规管理和制度执行力建设,较好地弥补了总部第二道防线的不足。总行还授权管辖中心一定的“拓市场”和“带队伍”管理职能。一方面,授权其对所辖支行500万元以内的授信业务,行使最终审批权并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对于区域内业务拓展,授权管辖中心与辖属支行联动营销,以提高市场拓展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了以管辖中心为基础版块的支行之间干部员工沟通交流机制,改变了以往支行单兵作战、缺乏协同以及支行发展快慢不一、团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另一个是再造基础生产能力。这个措施主要针对支行,重点是强化各支行基础承载、服务拓展和品牌打造的作用。突出的措施是两个“差别化”。一是差别化定位。对于城区24家支行,考虑其服务空间及城区功能定位,打造特色支行,现已试验性地改造了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属支行、1家项目贷款专业支行、4家围绕商贸园区和物流企业服务专属支行;对于县域支行则重点打造全功能银行,围绕全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倾斜资源要素,倾斜政策支持,增强竞争力、服务覆盖和渗透力以及品牌影响力。二是差别化激励。在薪酬设计方面,体现基层优先原则,设定高于总部机关待遇标准;对于县域支行则在此基础上,设定高于城区支行的待遇标准,做到岗责相称、以岗定酬。同时,对于有支行特别是县域支行工作履历的干部职工,在晋职晋级方面体现优先,鼓励全行干部职工去一线、到基层。

《》: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对公司治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州银行在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特色呢?

孙玉芝:早在1990年初,我就来到了德州银行工作,当时叫“德州市城市信用社”,可以说,我是德州银行近20年风雨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文化是德州银行的“魂”,有了她,我们的员工才有归属感和凝聚力。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德州银行的文化建设,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概括为6个字,“家园”、“团队”和“规矩”。

一是家园心态尽职理事。德州银行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员工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大家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和睦共处、其乐融融。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得尽一份心和力,总行班子成员是“大家长”,对所辖部门、支行业务条线干部职工合规工作、诚信从业和清正做人负责;总部各部门总经理和支行行长是 “小家长”,对所属员工勤勉工作、健康成长负责。同时,把这种理念上的要求具化为管理者履职评价内容,将业务条线的整体业绩实现、团队成长和干部职工合规自律情况,与管理者的履职成效、绩效薪酬结合起来,使“家长”心里有“家”,心里有责、心里有爱。

二是文化建设熔冶团队。德州银行在理念引导、制度约束和人文关怀的同时,注重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成熟度。我们将2012年确定为“家园文化”建设年,以合规为第一责任,以诚信为基本要求,围绕打造成熟健康的经营文化、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创新载体平台,紧密结合审慎经营工作,逐季举行家园文化表彰总结大会,让那些爱“家园”、讲诚信、勇担当、业绩好的干部职工上前台、受表彰、得鼓励,营造正气清风,引导全行干部职工融入到建设“活力家园、青春商行”的行列中来。我们还建立了6个社团组织,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社团活动,陶冶身心、增强沟通,达成家园建设最广泛的认知;同时创办了《家园文化》杂志,重点面向基层一线,展现创业风采、反映成长心声、彰显个性魅力。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2篇

一、方案编制遵循的原则

(一)严格执行《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二)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处理好发展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确保对农村的基本金融支持不断提升。

(三)尊重“三社一行”历史,确保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平稳过渡。

(四)对涉及农商银行经营机制基本框架的内容,暂不能到位的,应制定替代方案,为农商银行今后发展预留调整空间。

(五)保持“三社一行”市场优势,并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农商银行跃上新台阶。

(六)深入贯彻经济资本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流程银行建设“三大核心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形成前、中、后台相互支持的流程运行体系,努力打造“科技引领型、管理先进型、资本约束型”银行。

(七)坚持党管干部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及职责

(一)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是农商银行的权力机构。

主要职责:

1.审议批准本行的发展规划,决定本行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3.选举和更换非由职工代表担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4.审议批准董事会报告和监事会报告;

5.审议批准本行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对本行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7.对本行发行债券和公开发行股份作出决议;

8.对本行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及变更组织形式作出决议;

9.修改本行章程;

10.审议通过股东大会议事规则;

11.审议单独或者合并持有本行3%以上股份的股东的提案;

12.审议本行在1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超过本行最近一期经审计总资产30%的事项;

13.审议通过董事会对董事的评价结果;

14.审议通过监事会对监事的评价结果;

15.审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本章程规定应当由股东大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董事会

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对股东大会负责,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和本行的经营决策机构。

主要职责:

1.确定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

2.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

3.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

4.决定本行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5.制定本行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风险资本分配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制定本行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方案以及发行债券方案;

7.拟定本行公开发行股份的方案;

8.拟订本行合并、分立、解散及变更组织形式方案;

9.审议批准本行重大贷款、重大投资、重大资产处置方案及重大关联交易;

10.聘任或解聘本行行长、董事会秘书,根据行长的提名聘任或解聘本行副行长和财务、审计、合规等部门负责人,并决定其报酬和奖惩事项;

11.决定本行的内部管理机构和分支机构的设置;

12.审定本行的基本管理制度;

13.制定本行章程修改方案;

14.负责本行的信息披露工作;

15.聘任或解聘向本行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16.决定本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政策;

17.监督高级管理层的履职情况;

18.负责定期评估并完善本行的公司治理状况;

19.对各董事的履职情况作出评价,并向股东大会报告;

20.本章程规定和股东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其中:独立董事1人。董事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独立董事每届任期与董事任期相同。独立董事在农商银行任职不得超过3年,3年期满,可以连续担任本行董事,但不得再担任独立董事。

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法定代表人)。下设战略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薪酬和提名委员会等五个专门委员会,并设置董事会办公室。

(三)监事会

监事会为农商银行的监督机构,对股东大会负责。

主要职责:

1.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

2.要求董事、董事长及高级管理人员纠正其损害本行利益的行为;

3.对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本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建议;

4.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审计和离任审计;

5.检查、监督本行的财务活动;

6.对本行的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审计,指导内部稽核部门的活动;

7.对董事、董事长及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质询;

8.对各监事的履职情况作出评价,并向股东大会报告;

9.监事长列席董事会会议;

10.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在董事会不履行召集和主持股东大会职责时召集和主持股东大会;

11.向股东大会提出提案;

12.按照《公司法》规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讼;

13.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本章程规定应当由监事会行使的其他职权。

监事会由5名监事组成,其中:1名由市国资委派驻,职工监事不少于1名。职工监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非职工监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监事会设监事长l人。下设提名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并设置监事会办公室。

(四)高级管理层

高级管理层根据银行章程及董事会授权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对董事会负责,同时接受监事会监督。

高级管理层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的经营管理活动不应受到干预。

高级管理层设行长1人,副行长3人。

高级管理层下设业务推进与协调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和财务审批委员会。

(五)党群组织

农商银行设立党委,由7人组成。设书记1人(董事长兼)、副书记2人(其中1人由行长兼)。

设立纪委。设纪委书记1人(监事长兼)。

群团组织按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工会主席由党委副书记兼)。

农商银行为市管金融企业,领导人员统一由市委进行管理。

三、任期及考核

农商银行领导人员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3年,党群组织负责人任期按《》和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农商银行纳入市市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范围,领导人员实行年薪制。

四、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农商银行内设机构按前、中、后台三个板块共设19个部门:

(一)前台营销服务板块6个部门

1三农业务部

主要职责:

(1)对三农政策进行研究,制定支持三农发展战略;

(2)制定三农业务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3)开发三农信贷产品,并组织营销推广;

(4)建立三农金融服务激励机制,并组织考核实施;

(5)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6)制定三农资金吸存方案,并组织实施;

(7)总结推广全行农村金融服务先进经验;

(8)做好有关三农金融服务报表的统计及上报工作。

2公司金融部

主要职责:

(1)负责根据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战略及市场定位,制订全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2)负责分解、落实全行金融业务年度经营目标,组织、推动支行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3)负责公司金融相关投向分析和市场分析(包括辖属农村市场),研究行业动态,投向分析报告、区域和行业分析报告,用于指导支行拓展城区和农村两个市场,优化公司金融业务的行业结构和客户结构。在发展城区公司金融的同时,确保对辖属农村市场的基本金融支持;

(4)负责建立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担保公司、大型专业商贸市场管理机构的日常沟通渠道,完善和提升已有的合作模式,获取新的、有价值的项目及市场信息,推动公司金融业务在全行取得板块式的突破;

(5)负责实施公司金融重大个案项目总、支行联动营销;

(6)负责组织、实施银团贷款;

(7)负责公司金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管理,组织落实总行级VIP客户的差异化服务和深度营销;

(8)负责全行公司金融客户经理队伍的条线管理,包括建立和维护全行客户经理管理系统,客户经理的准入、评级、培训和考核,同时指导支行管好客户经理队伍;

(9)负责公司金融已有产品的梳理和优化,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设计、需求发起、营销推广;

(10)负责组织推动支行业务发展部,做好贷前调查和日常贷后检查;

(11)参与面向公司客户的渠道选址,协同支行提出与公司金融业务相关的网点内部功能布局方案,参与公司金融电子银行业务的推广应用。

3个人金融部

主要职责:

(1)负责根据个人金融业务(含个体工商户及农户。下同)的发展战略及目标市场,制定全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规划;

(2)负责面向个人客户的全行年度业务指标和营销指导目标的制定、分解、推进及考核;

(3)负责个人金融相关的市场分析,资源配置区域分析,研究同业动态,探索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强化对城区和辖属农村市场个人金融服务,在发展城区个人金融的同时,确保对辖属农村市场的基本金融支持不断提升;

(4)负责全行性、批发性个人金融业务合作项目的市场拓展和营销策划,并组织推进项目的实施;

(5)负责制定个人金融中介合作机构和批量业务委托单位的准入、退出与评级管理办法,进行日常的业务管理与指导监督;

(6)负责制定个人客户端已有业务和产品的梳理与优化,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设计、需求发起、市场准入管理,参与验收并组织市场推广;

(7)负责制定全行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管理标准,组织实施VIP客户关系维护与管理;

(8)负责制定个人金融销售队伍管理制度,并承担总行层面对个人金融销售队伍的管理、等级评定、考核和激励职责,同时指导与监督分支机构对个人金融队伍的管理;

(9)管理网点的对私销售服务功能、销售品种及个人业务范围、销售服务时间、销售服务人员的规划、调整和监督检查;

(10)负责城区网点和农村网点的标准化和差异化销售服务规范,指导与监督分支机构落实实施;

(11)负责网点向销售终端转型的标准化建设,包括网点渠道选址,协同公司金融部、电子银行部和支行提出网点内部功能布局方案,框算年度预算,形成最终方案,并上报审批,通过后组织实施;参与电子渠道的推广应用。

4金融市场部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资金、票据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

(2)负责货币市场产品的交易与管理;

(3)负责固定收益产品的交易与管理;

(4)负责衍生产品的交易与管理;

(5)负责代客业务的交易与管理;

(6)负责全行持有至到期类债券的管理;

(7)负责资金业务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8)负责提供市场加权利率及存放同业利率的信息,参与制定全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和个人理财产品的价格;

(9)负责债券市场走势分析,关注债券发行的相关情况及同业理财产品的情况;负责资金业务的研究与产品开发;

(10)负责票据市场产品的交易与管理;

(11)负责系统内转贴现业务的开展;

(12)协助制定贴现业务营销方案和组织营销全行贴现业务;

(13)负责资金业务风险监控,以及资金业务财务管理与统计分析。

5电子银行部

主要职责:

(1)负责根据全行电子银行业务的战略规划及目标市场,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2)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通过电子银行业务改善对城区和辖属农村市场客户结算服务的途径;

(3)负责向银行业监管部门沟通、申请或报备电子银行产品服务的市场准入,以及业务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上报;

(4)负责与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含省联社核心系统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起草协议,以及业务外包的管理;

(5)发起并管理全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建设需求及建成后的升级功能需求;

(6)负责制定电子银行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业务章程、管理办法、客户协议等;

(7)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制定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方案和计划,对分支机构进行营销指导和支持,并组织对分支机构营销推进和业务考核;

(8)负责农商银行门户网站的运营和管理;

(9)负责组织推进自助机具营销与管理,负责与自助机具功能相关的创新需求发起及市场准入管理;

(10)负责落实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牵头建立并完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控制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风险管理检查活动;

(11)负责自助渠道(含电话、POS一体机。下同)选址;协同个人金融部和支行提出与自助渠道有关的网点内部功能布局方案,并参与决策;

(12)负责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需求的发起,建成后的营运管理和升级。

6总行营业部

主要职责:

(1)作为总行对外服务的最重要窗口,做好总行各级领导直接营销成功的大中型客户的维护,提供从公司金融到个人金融的各类服务;

(2)以大中型客户为市场定位,独立拓展市场、营销客户,并为营销成功的客户提供从公司金融到个人金融的各类服务;

(3)作为营销机构,接受总行各类经营指标考核,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指标;

(4)总行与央行、行外同业、下属经营机构的资金清算,总行为下属经营机构处理批量业务。

(二)支撑控制板块6个部门

1风险管理部

负责组织建立和实施本机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的统一管理,与业务部门保持独立。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和解释各类风险管理的政策和制度;

(2)组织对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3)研究确定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缓释方法;

(4)对全行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根据风险报告制度进行报告;

(5)负责全行资产质量指标的分解、调整、监控和考核;

(6)负责组织、审查和认定全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和统筹全行资产减值拨备;

(7)评估业务和产品创新、进入新市场以及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对决定开展的业务,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

(8)规范全行抵债资产管理,负责支行权限内抵债资产的报备和超支行权限抵债资产的审批;

(9)负责呆账核销及不良资产的诉讼管理,组织指导全行资产保全工作;

(10)建立风险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设定合理的考核范围、内容、标准和方法,将风险管理考核纳入经营管理综合考核之中;

(11)根据风险评估和考核,负责全行授信业务的制度安排;

(12)负责全行风险信息的收集、统计和分析;

(13)负责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14)牵头推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2信贷审批部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并解释全行授信业务制度办法;

(2)负责制定授信审查的基本资料要求、客户评价的基本要点和准入政策,制定统一评审标准;

(3)根据业务风险程度制定和执行相应的合理授信业务流程;并确定相应的授信前调查和授信后监控检查职责内容;

(4)负责在授权范围内对支行提交的各项表内、外授信业务进行评审、审批;

(5)建立客户统一授信、防范多头授信、关联性授信和集中授信风险制度,并负责在全行的执行;

(6)承担总行授信审批档案的保管和支行授信审批档案保管的检查、落实责任;

(7)负责对支行授信审批工作的检查指导;

(8)负责全行授信业务的信息统计、分析;

(9)负责总行贷审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10)协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合规管理部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计划,识别、评估和监测合规风险,定期向高级管理层提交合规风险评估报告;

(2)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准确把握法律、规则和准则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时为高级管理层提供合规建议,为产品研发提供合规与法律支持;

(3)负责与监管机构保持日常工作联系,跟踪和评估监管意见和监管要求的贯彻落实情况;

(4)负责统筹全行规章制度建设规划,对规章制度进行合规性审查,组织全行规章制度的梳理和维护;

(5)负责合规与法律培训,解答合规与法律咨询,组织全行法制宣传教育;

(6)负责对合同文本等法律文书进行法律审查,统筹管理全行格式合同文本;

(7)负责归口授权管理及法律文书签署;

(8)负责统筹管理全行民事诉讼(仲裁)案件,对非贷款类民事诉讼(仲裁)案件进行指导和管理,对疑难、重大案件提供法律支持;

(9)负责归口全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为全行专利、注册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法律咨询、维权保护,负责专利、商标机构的聘请;

(10)负责统筹全行外聘律师管理工作,负责全行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管理工作。

4计划财会部

主要职责:

(1)负责定期监测和报告资本状况,根据全行资本管理战略,配合业务发展计划,建议和实施资本筹集、利润分配方案等,综合运用各项资本管理工具,保持资本充足和优化资本结构;

(2)负责组织编制全行经营计划和财务预算,并向各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分解年度经营计划指标;负责全行经营状况的分析和计划执行控制,及与同业的跟踪比较;负责各分支机构年度经营效益的考核评价;

(3)负责建立完善全行成本管理体系,组织制定成本核算和控制流程;负责全行各项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定价管理,制定全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4)负责制定全行会计业务制度,组织实施新会计准则;

(5)负责制定全行统计制度,组织协调向有关监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向行内相关部门提供统计信息;

(6)负责全行会计报表(业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编制和报送;审核对外披露财务信息;

(7)负责根据国家的财税政策制定财务管理方针、政策、以及相关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全行财务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贯彻和执行;

(8)负责按照财务核算流程,实施财务核算的各项制度,负责全行集中采购物资的审核,对外股权投资的管理;负责总行日常财务核算,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年度决算工作;

(9)负责全行税务的统筹管理,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税务事项进行协调,筹划和管理;

(10)负责对分支机构财务、委派或主办会计的专业指导和管理,负责相关关键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核准;

(11)负责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5营运管理部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全行各类产品的会计核算办法,参与产品流程的确定和验收;

(2)负责全行人民币支付结算管理与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包括结算业务准入、变更与退出的管理、结算渠道的建设与管理、结算类产品功能需求的提出并参与开发和验收);

(3)负责全行人民币结算类中间业务的管理;

(4)负责全行现金库房的管理及日常出纳工作管理;

(5)负责全行重要空白凭证、客户预留印鉴、印押(压)证等的归口管理;

(6)负责全行业务印章、印模、票据样本、货币票样、重要业务机具的管理;

(7)负责全行反洗钱工作管理及数据报送;

(8)负责全行银企对账工作的管理;

(9)负责全行会计业务操作风险的管控,及组织全行会计结算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辅导;

(10)负责分支机构的营运管理工作的专业指导和考核;对分支机构相关关键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核准。

营运管理部辖属风险预警监测中心职责:

(1)负责制定本行风险预警监测相关业务规章制度、操作细则;

(2)负责会计业务的重点监督检查、风险预警监测和权限业务合规性审查的统一管理和协调;

(3)负责实施会计业务的质量管理,对质量监测情况进行定期分析、研究及改进。

营运管理部辖属现金中心职责:

(1)负责统筹规划全行金库的总体布局与建设,指导支行简易库房的建设与管理;

(2)负责领解现等业务指导和管理,在确保现金支付的前提下,合理调节库存现金头寸,提高现金综合运用率;

(3)负责自助机具的远程监控、离行式自助机具的集中补钞和集中核算;

(4)负责有关现金服务业务的开发、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管理;测算业务成本,合理确定现金服务产品价格。

6信息技术部

主要职责:

(1)负责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年度计划,统筹全行信息技术平台的规划和实施,制定全行信息技术平台软件和硬件设备的规范与标准;

(2)负责系统化梳理、整合并持续改进完善全行信息技术平台体系,对全行信息技术平台引入、整合、改造、升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系统性能改善和操作流程优化的可行性方案;

(3)负责根据其他部门提交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报告,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实施系统测试和性能测试,配合做好应用软件的功能测试和应用推广;

(4)负责全行信息技术平台软件和硬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保障全行应用系统的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

(5)负责汇总、拟定和执行总行信息技术平台开发的预算,确定全行信息技术平台软件和硬件设备的规格与型号,配合制定和选择与软件、硬件设备相关的厂商策略和商务运作;

(6)负责总行、支行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包括配套建设、技术支持等;

(7)负责制定全行的信息技术安全整体规划和策略,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安全体系和风险控制规程;

(8)负责落实质量管理体系,跟踪国内外金融信息技术应用动态,逐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集中化、业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

(三)后台监督保障板块7个部门

1办公室

主要职责:

(1)负责建立健全全行会议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指导和检查执行情况;组织安排全行性工作会议、行务(扩大)会议、行长(专题)办公会议等重要会议;

(2)负责建立健全全行公文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指导和检查执行情况;做好全行发文、收文和签报的流转工作;

(3)负责建立健全全行督办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指导和检查执行情况;对年度重点工作、行领导批办事项、行长(专题)办公会议决定事项等进行督办;

(4)负责建立健全全行行务信息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指导和检查执行情况;组织采编全行性信息刊物,建立和管理内部信息概览网站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协调联络和信息报送工作;

(5)负责管理全行行政公章和主要负责人名章,指导、监督其他印章管理;

(6)负责管理全行行政档案,指导、监督其他档案管理;

(7)负责建立健全全行保密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指导和检查执行情况,组织确定全行秘密事项;

(8)负责建立健全全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指导和检查执行情况;承办上级部门转办的来信、来函,受理客户的来信、来访和来电;

(9)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全行服务管理工作规划、营业网点规范服务标准和检查办法,对分支机构年度服务工作进行考核,处理对服务质量的投诉;

(10)负责联络、安排行领导重要外事接待;

(11)负责全行的对外公关宣传工作。

2人力资源(组织人事)部

主要职责:

(1)根据全行人力资源战略,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全行人力资源,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2)负责制定全行干部人事管理、劳动用工、薪酬福利、员工招聘、人员调配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规章制度和政策,并组织、推动各单位进行贯彻落实;

(3)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行人力资源规划;

(4)负责组织实施总行部室、分支机构绩效考核及收入分配工作;

(5)负责总行部室、分支机构内设部门及人员编制的归口管理;

(6)负责总行党委直管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以及相应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

(7)负责全行劳动用工、薪酬福利、人员招聘与调配、人事档案、职称、员工出国(境)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8)负责对全行各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9)负责全行员工培训工作的统一规划、计划、协调和管理。

(10)负责全行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3安全保卫部

主要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公安部门、监管机构对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的有关精神和要求,落实各支行与总行签订的治安保卫承包责任制工作,组织和推动全行“三防一保”工作的全面落实;

(2)负责制定全行安全保卫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监督和检查各单位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的情况;

(3)负责建立健全全行人防、物防、技防工作的运作体系,观察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做好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的维修、维护、保养等,组织开展对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确保全行安防设施的正常运转;

(4)负责与上级监管机构及公安、消防和保安押运公司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5)负责维护全行的安全生产环境和工作秩序,协同处置行内违法、违纪案件,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6)负责全行的消防安全,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日常检查,确保全行消防设施的正常运作,严防各类火灾事故发生;

(7)负责对全行金库、营业网点、自助银行安防设施施工图纸的审核、建设方案的评审、施工期间的监督,按时通过公安机关的合格验收;

(8)负责全行金库、营业网点和其他要害场所的守卫工作,以及守卫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4党群工作部

主要职责:

(1)负责全行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

(2)负责全行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

(3)负责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内创优、评优活动;

(4)负责全行工会建设和管理工作;

(5)负责全行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6)负责对外宣传和新闻工作;

(7)负责全行危机攻关管理。

5纪检监察室

主要职责:

(1)负责检查本行工作人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和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章制度落实情况;

(2)负责开展执法监察工作,针对执法监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或领导提出建议,下达监察建议书;

(3)负责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以及申诉、检举和控告,对来信来访、申诉、检举和控告的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和答复工作;建立举报工作档案,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4)负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查处违规违纪案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5)负责受理本单位管理权限内的工作人员及监察对象不服党纪和行政处分的申诉,并进行复议、复查和复审、复核;

(6)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

(7)抓好纪检监察干部的自身建设,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业务学习、培训工作,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与业务素质;

(8)负责本行纪委决定事项的督办工作,以及本行纪委文秘、会议、机要和档案管理工作;承办上级纪委和本行党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6审计部

主要职责:

(1)负责根据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和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拟定本行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经董事会批准,并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指导下,组织实施全行内部审计工作;

(2)负责根据内部审计章程,制订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和内部审计程序;

(3)负责定期向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和监管部门报告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4)负责定期对全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

(5)负责定期对全行风险状况的真实性和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程序的适用性、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

(6)负责定期对全行业务经营的合规性、会计记录的可靠性、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绩效的真实性实施审计和评价;

(7)负责定期对全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管理、维护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估;

(8)负责按内部控制要求对全行各经营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和经济责任实施审计;

(9)负责组织开展内审人员的培训,督促内审人员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程序和方法开展审计和后续审计工作,监督整改情况;

(10)负责牵头全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

7总务部

主要职责:

(1)负责制定全行固定资产和后勤保障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2)负责全行产权房及其他固定资产的管理、调配和处置;

(3)负责总行的总务、会务、接待和物业管理工作;

(4)负责全行集中采购物资的招投标和采购,总行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日常管理;

(5)负责分支机构营业用房和总行其他办公用房购置合同及租赁合同的签订,以及日常维修、后勤勤杂人员用工管理等物业管理工作;

(6)负责管理总行和分支机构工程项目,牵头协调网点建设立项至开业期间的跨部门事宜。

五、人员编制和中层管理人员职数

根据现有机构情况,农商银行人员编制暂定1450名(其中,总行150名、分支机构1300名)。中层干部职数原则上按各部、室1正1副配备,分支机构按1正2副配备。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3篇

突破传统营销思维,

开创“花山营销模式”

竞争依靠营销,资源依靠整合。武汉市花山新农村示范区建设项目是一个集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为一体的湖北省政府主导下的经营性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1亿元,其中项目资本金11亿元,向我行贷款30亿元,由花山公司的母公司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联发投)提供全额保证担保。湖北联发投是“1+8”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其实力十分雄厚。由于花山项目不仅得到各级政府重视,而且风险可控,因此该项目自始就成为众多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对象。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尽管农发行拥有资金、利率、规模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等众多政策优势,但如果不辅以适当营销战术,则势必不能将优势转化为资源。对此,江夏区支行坚持突破传统营销思维定势,在营销花山项目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花山营销模式”。一是争取上级支持,开创了三级行联合的联动营销模式。花山生态新城建设贷款项目金额高达30亿元,属于总行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项目,如果仅仅依靠支行单兵作战很难完成从立项到审批过程中涉及的各方面沟通协调工作。因此,在项目营销上,始终把争取上级行的鼎力支持作为营销高端项目的重要一环,花山项目营销全过程均得到了从营业部到省分行及相关专业部门的大力协助。二是对内开展项目“招标”,开创了项目营销考核模式。江夏区支行每年将制定的全年项目营销工作总目标实行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载体,然后实行内部“招标”,落实到项目小组或个人,并根据项目难易程度配备相应费用和奖金,鼓励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全员营销的积极性。三是对外开展“量体裁衣”,开创了一企一策的个性营销模式。对优质的大客户,如花山项目是“以宅基地换房”方式进行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将农民集中安置后实行迁村腾地,整理出来的超过安置区建设用地的土地按国家规定出让,项目公司再以土地出让收益收回投资和实现盈利。项目涉及用地1万亩以上,涉及总人口3.3万余人,项目实行滚动开发,建设周期较长,支行根据企业的实际信贷需求,从融资方案设计到用贷的每个环节均为企业量身打造融资解决方案,得到了企业的认同,为项目的成功营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整合资源优化服务,

开创“花山服务模式”

服务源自真诚,感动来自点滴。为了赢得用户满意,树立农发行的良好形象,支行提出在全行推行“整体营销”战略,即在支行内部,所有部门都要从“让客户满意”和促进业务发展的目的出发,积极配合客户部门开展各项工作。在处理客户需求时,各部门也要从“让用户满意”出发,互相协调,统一行动,千方百计达到客户满意的效果。一是客户部门挑选精兵强将,成立“项目金融服务团队”。由行长亲自挂帅,客户部门成立客户经理小组,同时设立A、B、C角,配备充足人力资源,做到随时响应和应急补位,以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各岗位职责。针对花山项目,江夏支行还坚持创建金牌客户营销维护团队,打造高标准“示范项目”。由于花山项目涉及上下级行相关部门之多、内外影响之大,支行坚持把该项目定位于全省“示范项目”的高度进行精细谋划,实行工作方案早制定、发现问题早排除、管理机制早完善,掌握了应对复杂局面的主动权。二是至诚服务,提高营销深度。支行坚持集中精力对优质客户持续开展深度营销,每个项目都成立客户服务小组,落实专人、专车,为客户提供从申贷到用贷的全程一条龙的随时上门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收获了不少“回头客”。如以往在对江夏区城司路网建设项目营销中,成立了以分管行长为首的服务小组,帮助起草合作协议、贷款委托书、贷款资金使用监管协议等文本,为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办贷中的实际难题,仅用20多天就将1.7亿元贷款发放到位,随后很快赢得了该公司另外一个2亿元的项目。三是实行部门间协同作战。建立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络协调机制,由办公室与会计部门紧紧围绕着业务发展这个中心,做好后勤保障和资金结算服务,切实做到“要人有人、要车有车、结算畅通无阻、营销费用向客户营销和一线倾斜”。“整体营销”策略的实施改变了以往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相互扯皮、相互埋怨、效率低下的状况,使全行在服务客户中站在了主动积极的位置上。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和相互配合,不仅使支行形象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严守贷款新规要求,

开创“花山支付模式”

合规创造价值,执行人人有责。花山项目贷款的投放恰逢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的出台。根据《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对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做到“实贷实付”。面对银监部门贷款新规的要求,支行一方面对全员做好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的细致培训,另一方面耐心向企业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但是,面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贷款资金支付流程和支取凭证审核操作上没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在实践中结合贷款新规和农发行相关制定规定,边干边总结,摸索出了一套“花山支付模式”。一是合理分工,严控信贷资金支付流程,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规。资金支付监管是防范贷款风险的关键关口,为了切实做好专款专用,在贷款资金支付使用时严格逐级逐笔审核。每笔资金支付需由2名客户经理审核签字后提交客户主管审核签字,最后由有权签批人审核签字通过后会计结算部门方可支付该笔资金。二是资金支取凭证审核。如花山项目资金支取依据:其一,凭花山公司内部的“合同付款支付审批表”。该审批表需列明相关合同号、工程进度、付款进度,以及本次付款金额,并经花山公司内部各个相关部门领导审批签字同意付款;其二,相关工程合同及发票;其三,严格按照农发行江夏区支行、花山公司和农商行化工新城支行三方监管协议支付农民拆迁补偿款,涉及到农民拆迁补偿款的需提供“个人拆迁资金开户通知书”,经花山公司和农发行江夏区支行双方盖章确认后农商行方可将资金划拨到各个农户存折中;其四,项目征地款主要是由花山镇各征地村与花山镇财政所签订委托收款协议,由花山镇财政所代为收款管理,征地款支付主要根据相关征地补偿协议及土地收储情况和资金需求申请等拨付资金,并由花山财政开具相关财务收据。项目实施以来,支行按照项目实施的特点和贷款新规的要求,教育全行员工努力克服怕麻烦的思想情绪,严格坚持根据项目进度和信贷投放计划分期分批签订合同,先后投放花山项目贷款15.66亿元,涉及借款合同6份,借款借据13份,资金支付审核488笔。按照贷款用途划分,分别支付拆迁征地及农民拆迁补偿款12.12亿元,工程款及其他3.54亿元;按贷款支付方式划分,贷款资金受托支付11.73亿元,自主方式支付3.93亿元,自主支付部分严格用于支付500万元以下工程款及拆迁款等零星支出,目前贷款累放额度中受托支付比例为77%,防范了贷款使用风险。从2010年9月28日第一笔贷款的投放至今,先后接受了总行监事会、总行客户三部、湖北省银监局等大大小小十几次的内外部门检查辅导,贷款投放及贷后管理工作均得到充分的肯定。

精细信贷基础管理,

开创“花山风险防控模式”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管理;IT支持体系

一、 构建IT支持体系的原则与重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分为三类:集团及战略客户、一般机构客户、中小企业及零售客户。其中,集团及战略客户属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点客户。当前,受到信息科技部门资源有限的约束,在IT资源不足的条件下,应按照客户的贡献度、重要程度等指标进行客户分类管理,为不同类别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客观上,信息科技部门的发展通常会经历单项应用阶段、跨部门整合阶段和战略规划阶段。在不同阶段,IT支持体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

1. 单项应用阶段。在单项应用阶段,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部门的要求集中于技术层面,包括软件系统、硬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故障的排除,即“消防队员”的角色。此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创新的原则为:(1)保障全行业务安全平稳运行与发展;(2)优先保障重点客户的需求。

2. 跨部门整合阶段。在跨部门整合阶段,在保证数据库安全与稳定的同时,信息科技部门还需要满足用户对高级技术支持和信息及时到位的需求,信息科技部门的目标逐渐转向管理职能。此时IT支持体系创新的原则为:(1)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根据成本和效益相匹配的原则,尽力解决自身和内部其他部门的新的IT需求;(2)在满足重点客户的需求下,解决绝大多数客户普遍的需求。

3. 在战略规划阶段,信息科技部门从技术服务部门转变为跨信息技术和业务的管理部门,并逐渐从支持保障部门过渡到战略部门。此时信息科技部门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并以IT支持驱动业务的发展。(1)保障所有客户提出的合理需求。(2)能够根据信息科技的最新发展,主动提升对客服的IT服务与支持,提升内部管理的效率,增加业务的附加价值、延长业务价值链。

我国银行业正处于从单项应用到跨部门整合的过渡阶段,兼具两个阶段的特点,此时的客户管理与服务创新的重点应该是提升信息部门的效率,以保证信息科技部门能够在保障全行业务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解决客户的普遍需求。

二、 IT支持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根据现代银行业的实践,在上述IT支持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与信息科技建设等几方面构建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具体地,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首席信息官制度;在组织建设方面能够准确定位并且提供高质量、高效信息服务的信息科技部门;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建立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1. 制度建设。

(1)人力资源管理。①明确人力资源计划目标。科学制定与信息规划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有利于改变IT部门人力分配不合理,知识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为银行业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证。②合理的人才需求结构。合理的、相互匹配的人才需求结构有利于互不专业人才群体的形成,同时高度细化分工的信息科技团队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经营信息化的目标。③持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信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企业管理层与信息部门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与培养,,我国商业银行可使专业人员通过实践,通过持续学习培养信息科技人才。

(2)首席信息官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即在高级管理层设立首席信息官一职,直接对行长负责,领导信息科技工作,并制定和实现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战略,使信息科技因素能够成为各项相关业务的决策依据,从管理的角度提升信息科技的重要性。首席信息官的具体职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方案;②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技术方案;③开展企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 组织建设。从组织建设来讲,科学的IT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合理定位IT部门。对于现代银行业来说,IT部门终将成为战略部门。因此,IT部门与业务部门是“鱼和水”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IT部门不应仅仅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而是应当围绕建设客户中心型的信息化银行这个目标做出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全社会的经商环境更加信息化,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建成全面信息化的银行。也就是,IT部门除了要负责领导银行的信息化和系统运维之外,还要拟定信息科技发展战略,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的发展作为全行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当好银行的“智囊”,承担传统信息科技技术职能和决策支持部门的职能。

IT部门的职能应当符合目前金融信息化的战略目标,科学划分各职能之间的界限,缩小部门间由于信息传递损失导致的沟通不畅。按照信息科技部门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决策支持部门的定位,应当将承担传统信息科技技术职能和决策支持部门的职能划分为:(1)IT系统基础设施的运营与维护;(2)维护IT系统数据库;(3)规划IT系统总体功能结构;(4)为企业决策提供IT支持;(5)规范与标准化相关技术标准;(6)企业职员信息化培训;(7)制定、完成企业信息化战略;(8)领导企业信息化工作,再造企业工作流程,推动企业变革。

3. 信息技术建设。“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开展业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营销理念就必须从传统的关系营销向现代的服务营销转变。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外延不短扩展,金融机构内部的界限也逐渐模糊,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逐渐向横管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在传统金融业面临着具有较低成本优势的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金融业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拓宽客户服务渠道,必将成为IT部门信息技术建设的重点。

(1)建设科学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是银行最重要的资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越发重视市场拓展与维护,相应的,识别客户贡献度、吸引有价值的客户并维护好客户管理就成为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开发包括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ACRM)系统和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CRM)在内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对客户数据整理、分析并用其做出响应的决策,开展相关业务就势在必行。一个具有完备功能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客户关系管理:①促进银行产品创新、再造工作流程、提升营销服务水平;②批量处理、分析客户相关信息;③根据不同需要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④整合分散在各独立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⑤通过多渠道综合比对分析形成统一客户视图。

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数据整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各独立交易系统中的数据以合意的方式整理、加工、保存、更新,使得各个信息系统的协同运作成为可能。

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流程再造。CRM的理念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从运营、决策等多方面再造流程,对工作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革。

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与服务创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行为习惯、偏好、运营特点等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服务。

(2)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服务客户,进一步拓展银行业务的价值链。不少著名的跨国银行已经将大数据技术应用至风险评估、产品创新、决策支持、差异化营销等多个领域。①风险评估。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增加信用风险输入维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动态管理客户的信用风险,降低违约概率,同时预防信用欺诈。②差异化营销。银行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预知企业客户未来资金需求,提前进行预约,提高客户体验。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报告,进行差异化营销,提高客户满意度。③需求分析和服务创新。可以利用整体样本数据,如从客户行业,收入,所在地,行业,资产,信用等各个方面对客户进行分类,依据其他的数据输入维度来确定客户的需求来定制产品。④运营效率提升。大数据可以展现不同产品线的实际收入和成本,帮助银行进行产品管理。还可以帮助市场部门有效监测营销方案和市场推广情况,提高营销精度,降低营销费用。⑤决策支持。大数据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为即将实施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归纳出规律,进一步演绎出新的决策。

(3)增加客户服务的渠道。对于银行业来说,电子银行服务能够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有效降低服务单位客户的成本,是实现多渠道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

电子银行业务较之于传统柜面业务有如下特点:①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银行突破了物理条件对银行服务时间、服务地点和服务能力的限制,使得大量银行业务的办理脱离了银行网点,从面对面的服务方式改为用户通过事先获得的电子证书获得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②用户的便捷自助操作。电子银行业务将商业银行从大量的固定资产与人力成本中解放出来,降低了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从客户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业务优化了业务办理流程,通过电子渠道,客户可以自主办理金融业务,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同时,电子银行服务使得客户摆脱了时间和空间对办理业务的限制,解决了全球一体化下金融交易可以全天进行,而金融机构还处在8小时工作制下的茅盾。③科技含量的投入使得边际成本低。对于电子银行来说,所能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功能越多,所提供的服务越安全和便捷,客户黏性就越大,所能吸引到的客户就越多,因而为单个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也逐渐趋于零,形成正反馈。④电子银行的发展提升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而电子银行是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结合的产物,因而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更加需要既懂金融业务,又懂IT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三、 我国商业银行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IT支持体系的实现路径

当前,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高效的客户服务与管理创新的IT支持体系,应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1. 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IT人员队伍。(1)培养一支高素质、懂银行业务、IT技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前台业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以及一些关键岗位配置信息科技部门人员。(2)完善信息科技人员业绩激励机制,拓宽信息科技人员发展空间。建立职务、职级与职称并行的薪酬体系,打破信息科技人员晋升的“天花板”。(3)明确核心能力发展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明确信息科技人员核心能力要求,科学制定信息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需求管理,加强专家级领军人才的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4)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制定更为细分和差异化的培训目标,建立涵盖入职与履职全方位、立体的培训体系。并结合业界最新变化调整培训方案与培训目标。

2. 向首席信息官制度过渡,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已经可以满足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绝大多数需求,正处于从“单项应用”阶段到“跨部门整合”阶段的过渡期。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实现银行业务向信息驱动模式转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户需求新变化,继续保持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优势,应当考虑建立起首席信息官制度,负责领导IT部门制定、完成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增设一名高层管理人员涉及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还要履行相关的组织程序和法律程序,审批流程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可采取渐进式方式向首席信息官制度过渡:例如,设立银行信息科技委员会(领导小组),由商业银行主要负责人或分管领导任委员会(领导小组)主任(组长),由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信息科技工作。

3. 明确IT部门的定位,构建能够动态满足客户主要需求的组织架构。本质上来说,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要与企业信息科技部门的定位相匹配。企业信息化程度与信息科技部门的不匹配会造成企业资源的错配,降低了企业资金运用效率与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企业信息化发展无益,因此应合理调整IT部门在银行业务与经营中的定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IT部门的定位不应当只是“救火队员”的角色。IT部门在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必须更多地了解业务部门的状况,积极疏通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化整合后的业务流程,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一个共享的数据与信息平台。除了保障基本业务正常运行外,银行业务流程和客户关系管理再造也应该作为IT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还应优化信息科技组织定位,根据银行业务部门的发展需要明确信息科技发展策略,依据内部控制与合规性的要求,建立涵盖IT风险管理、IT审计、IT专业技术的职能部门。提升信息科技的业务支持和决策支持功能。

4. 全面建立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以使用操作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主,多个系统间的数据形成了信息孤岛,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应当全面使用能够对数据价值深度挖掘的分析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ACRM),为业务运营和决策提供支持。

在统一的系统下建立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模块,模块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在统一系统下共享数据相互联系。建立数据仓库,为识别客户贡献度,细分客户类型,管理层决策储备相关数据。同时参照国际通行模型开发符合本行情况的客户贡献度模型,综合考虑与收入成本相关的多个因子,为提升决策水平、开展营销服务提供依据。

5. 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IT服务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营销服务水平。一是拓展客户资源。通过对大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我国商业银行可有效扩展客户信息接触面,获得更多市场机会;二是获取全面的客户画像,真实呈现客户身份、资产、喜好、情绪、行为、社会关系等“立体视图”。三是开展精准营销。

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对大量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可以有效识别授信人风险,提升整体的风险防控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利用大数据提高决策效率、优化处理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6. 强化电子银行渠道,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安全便捷服务。(1)提高呼叫响应系统的服务质量。在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电话呼叫中心和网络平台咨询服务体系应拓展为跨多种终端设备的交互系统,能够向电话、PC和移动端等多种终端设备提供咨询投诉等服务;(2)提升电子银行的客户吸引力。随着客户对全能银行服务的要求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所能提供服务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资金的沉淀量。因此,银行信息科技部门需要与业务部门共同努力丰富网上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使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多元的电子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雷陈光,陈运娟.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思维变革[J].金融与经济,2015,(4).

[2] 侯敬文,程功勋.大数据时代我国金融数据的服务创新.财经科学,2015,(10).

[3] 周林洁.金融集团信息科技机构组织设计与管理模式研究――以平安集团、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南方金融,2014,(9).

[4] 骆鹏.成都银行IT治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5] 严盖.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管理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作者简介:陈梓元(1987-),男,满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管理;王晟先(1991-),男,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农村金融;冯志静(1988-),女,汉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学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力公司; 财务集约化; 两个融合; 三个重点; 五个提高

一、坚持“三思三晋”工作方式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

2011年以来,公司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工作部署,坚持“三思三晋”工作方式和发展战略,按照公司确定的目标任务,以11项重大引领工作为抓手,加快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稳定,深入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公司和电网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生产经营主要指标显著提升。

(一)强化组织实施,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扎实推进

一是在全面学习国家电网公司深化应用方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制定下发了公司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实施细则,明确了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工作目标、原则、重点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细化分解了53项工作子任务,落实到4个专业组、9个部门、29个基层单位,同步细化重点工作里程碑计划115项。二是制定了公司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分类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各专业、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和督导,抓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寻找差距,制定改进措施,定期跟踪进展情况,确保了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二)完善财务标准,基础信息管理有序规范

一是建立会计政策平台,实现了重要会计政策的在线管理,强化对会计科目的管控力度,会计科目变更报批率达到100%。二是推广实施财务主数据标准,加强主数据平台建设,促进财务信息统一规范,清理虚拟供应商客户1 653个,完成61 748个物资供应商及员工信息银行代码的切换,税率代码等各类主数据的系统配置全部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已的主数据统一率达到100%。三是按照“分类合理、覆盖全面、步骤严谨、控制完善、运转高效”的原则,梳理完善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对应关系912个,统一规范预算管理流程17个、会计核算流程23个,推动财务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控制方法的高度统一,切实增强了财务管控能力。四是完善标准成本体系,制定完成配网检修标准成本34项、高损台区治理项目标准成本64项;拓宽生产运营标准成本管控范围,按照作业成本法制定了用电计量、信息运维等成本标准,标准成本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五是组织编写了《山西省电力公司财务应用系统操作手册》(五卷160万字),已由中国电力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尚属首例。手册紧密联系公司财务实际,以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融合为重点,对资产、工程、物资、修理、薪酬等15类业务、2 000余条会计科目进行了详细梳理,明确集成规则、操作流程、会计分录,对年度结账、辅助转资等13类专项操作进行了规范,同时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固化了会计处理模板,为公司财务会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化会计集中核算,会计基础管理进一步夯实

一是面对公司系统管理链条长、会计主体多、业务类型复杂的情况,仔细研究、勇于尝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开发内部协同平台,连续六个月财务集团对账率达到99%以上,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名列前茅。二是运用集中报账平台进行新增开发,实现所有会计业务通过单据传递方式集成,大大提高了会计凭证集成率和准确率。公司系统全口径单位实现财务快报和月度报表“一键式”生成,在国家电网公司快报与月报准确率考核中处于领先水平。三是加强会计决算管理,优化决算编报体系,细化审核内容,加强在线审核与现场审核,提高了决算编制与审核效率。四是积极运用集约化成果,研究开发完成财务辅助决策系统,建立分析模型,实现了公司系统财务决策分析、风险预警、同业对标多维度信息的实时生成,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了准确、详实的信息,为推动公司系统资产经营对标提供了平台。

(四)推进资金集中管理,资金保障、结算效率明显提升

一是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加强沟通并合理调配,从国家电网公司、中电财、英大信托公司解决内部融资59亿元,与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签署20亿元《循环贷款合同》,为省公司发展和电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二是积极拓展电费归集途径,在吕梁分公司开展信用社电费资金归集试点,统一在供电分公司开设一个账户,撤销了54个供电所账户,运用“四级编码”树状结构资金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电费缴存、清单对账、实时划转的准确率,保障了资金安全。三是在公司系统全面推行资金“电子支付”,通过在线审批,截至2011年11月底,公司系统108个预算编制单位成功实现电子支付875笔,金额32.79亿元,电子结算完成率86%,实现了公司系统资金支付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保障了资金支付的高效、快捷、安全。

(五)加快主辅分离改革,资产质量明显好转

一是顺利完成主辅分离改革。按照国资委和国家电网公司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全面清理上报了辅业单位资产负债、垫支款项、担保、资产占用以及影响分离改革实施的重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完成和信职工股收购工作,圆满完成了和辅业单位国有产权划转协议的签订,突出了电网主营业务,优化了公司资产结构,提高了公司资产质量,降低了公司经营风险。二是资产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整体产权级次、固定资产与设备联动率、重点低值易耗品在线管理完成率等9项指标在国家电网公司考核中名列前茅,重点低值易耗品实现在线管理,资产信息标准进一步统一,为资产管理辅助决策分析夯实了基础。三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化解了资金短缺、政策障碍、人员安置等困难,完成了晋能国际经贸有限公司、晋能钢结构有限公司清算,山西捷益热能设备有限公司划转辅业单位,清理了低效无效投资,有效缩短了产权级次和管理链条。四是深入开展资产清查。在2010年完成110kV及以上资产清查的基础上,2011年完成了35kV及以下电网资产清查。同时,加强农电资产管理,在临汾公司试点开发完成农电资产可视化管理系统,农电资产管理创新取得突破,目前已初步具备推广应用条件。

(六)加强预算集约调控,预算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深化项目预算管理,建立完善公司11类项目子库,基本实现了对基建、技改、大修、科信、固定资产零购等项目的全口径储备管理,并推动各专业项目储备库实用化、常态化运行。二是强化购售电、人工、大修、营销、科技、固定资产投入及专项成本需求对财务预算的支撑作用。加强项目安排与预算衔接,促进了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的协同。三是做好财务预算与项目预算和作业预算的衔接,切实做到了“项目服从预算”。把项目对应到具体作业,费用的消耗对应到最底层资产,切实做到了作业预算与标准成本的衔接,科学确定材料、人工、机械台班的消耗水平,将标准成本落到实处。四是加强预算执行控制,深化预算闭环管理。在公司系统各单位全面推行月度现金流量预算,运用预算、控制功能,实现预算与SAP及资金支付模块集成应用,提高了预算执行控制能力。五是加强成本精益管理,进一步防范经营风险。细化成本科目、支出标准和核算规则,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对因公出国、公务用车等六项费用分类核算要求,加强分项考核,提高成本管控的精细度和针对性。

(七)拓展系统集成应用,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优化财务管控模块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实现了ERP、财务管控、凭证协同、员工报销等业务系统与企业门户等基础平台的一体化应用。二是完善财务管控、成熟套装及项目储备库之间的集成平台,实现了项目预算全部由项目储备库自动,将项目储备与标准成本建设成果有机结合,全面推进了“五库合一”的应用。三是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应用持续深化,完成财务信息平台会计凭证双向实时传递、预算控制等集成接口的开发,优化财务与人资、经法、营销等集成接口,完成了财务管控系统与物资模块集成,实现现金流预算按旬编制,物资采购付款信息自动生成。年度预算编制实现了从综合计划、项目储备、交易、ERP、经法等各个系统中集成的管理目标,提高了财务与业务信息的关联性、一致性和及时性。四是深化系统应用。完成近400项业务需求及功能差异分析,近1 800个功能点的开发部署,“一键式”报表、电子支付、月度预算等模块均得到了全面应用,实现了物资、设备、资产“三码合一”,实现了现场设备与ERP设备、财务模块的实时联动,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新突破。

(八)积极争取电价政策,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准备充分、工作扎实,争取电价政策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两次电价调整中,在国家解决煤电价格矛盾、不考虑电网电价问题的情况下,积极汇报沟通,充分利用电源基地建设基金空间,疏导电网电价每千瓦时2厘钱;在基金政策衔接上,争取到从2011年年初将基金并入电价;采取“事前疏导”的措施,对煤层气发电补贴、提黄灌溉电量优惠、脱硝试点加价等超前予以疏导,间接提高了输配电价水平,为电网发展和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务支撑。二是规范自备机组管理,以太钢自备机组为契机,取得了自备机组“按全部受电变压器容量收取基本电费”的重大政策突破,采取自发自用电量“先上网再销售”模式,规范了自备电厂管理,扩大了市场占有率。三是积极沟通、拓宽电网建设资金渠道,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供电设施取得突破。太原、运城、阳泉分公司获批收费政策,为规范售电市场管理、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创造了条件。四是积极稳妥开展输配电价研究测算,参与了电网输配电价参数的合理取值问题研究,为下一步争取有利于确保公司稳定健康发展的电价政策,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

(九)增强工程“两算”管控,基建财务管理成效明显

一是全面推广应用基建辅助转资系统,提高工程业务信息与财务业务的集成率,当年新开工工程转资应用率为100%。二是积极研究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标准成本体系,细化各阶段财务管理重点,为基建标准成本的全面推行奠定基础。三是强化工程竣工决算管理,实施“两算”里程碑计划管理,对公司电网工程、2010年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开展重点跟踪,定期通报、专项督导,实现工程建设进度与财务进度“两轮”驱动。四是积极参与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审查,从业务源头规范流程、控制工程成本造价。通过“找短板、强基础、抓深化、重应用”,基建财务管理基础不断巩固,管理理念不断深化,管理内涵不断拓展,工程财务管控力成效明显。

(十)强化财会队伍建设,依法从严治企水平得到提高

一是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编制完成《山西省电力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施细则》,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考评指标体系,组织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明确风险管理目标,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二是先后组织了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治理、依法从严治企财务专项督查、依法治企审计等各项检查,按照财务专项检查整改要求,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细化整改内容、落实整改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三是扩大在线稽核范围,优化在线稽核功能,完善稽核规则,公司在线稽核覆盖率超过70%,风险诊断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四是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公司在举办两期财务管控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建功十二五、奉献在岗位”财务集约化协同技术技能比武竞赛,注重培养、强化训练、公平选拔,为优秀专业人才脱颖而出、展才释能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广大财会人员的学习热情。在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财务调考中,公司有两名同志分别获得基建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个人前十名,受到国家电网公司表彰,为公司争得了荣誉。实现了财会队伍素质和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水平“双提升”。

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继续深入推进,信息化平台得到优化提升,财务与业务进一步融合,财务管控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依法从严治企进一步加强。

二、财务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前,公司经营和财务工作总体态势良好,经营效益稳步增长,财务状况保持稳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宏观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外部经营形势不容乐观,公司内部管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财务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宏观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目前国际金融形势变化莫测,央行对新增贷款规模仍然控制较严,存款准备金率虽有所下调,但货币政策尚未发生方向性变化,资金供给仍然紧张,公司融资面临较大难度,融资成本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二是电量增长趋缓,增量效益减少。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2011年1—11月份公司售电量增速呈现下滑趋势,电量增长对效益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三是电价矛盾仍较突出。当前输配电价机制尚未建立,在煤电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电网环节积累的电价矛盾难以疏导,公司发展仍然缺乏电价机制保障。目前公司垫付脱硫加价补贴资金日益增加,加之可再生能源及燃气机组大规模投产,电价矛盾持续累积趋势明显。四是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日趋严格,依法从严治企压力加大。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垄断行业,国资委、电监会、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对公司的监管将更加全面深入,公司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强依法从严治企的压力不断加大。

(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务集约化与“五大”体系建设需要协同推进。“三集五大”是推进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2012年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启动推进“大规划、大建设、大检修、大运行、大营销”体系建设,公司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经济关系、管控模式等都发生重大变革。财务集约化如何支持“五大”体系建设,实现价值链和业务链紧密融合、协同运作,提升财务对业务的服务和管控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二是电网发展对财务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2012年电网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电网主业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撑电网发展,公司资产负债率远远超过国资委75%的警戒线,财务保障能力面临新的挑战。三是公司经营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由于公司历史沿革复杂、法人层级多、管理链条长、经营摊子大,从财务专项检查情况看,存在着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有章不循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利益驱动导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单位在电量抄收、工程建设、物资管理、成本使用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与多经、集体企业关联交易不尽规范,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公司财务监管体制机制尚待完善。部分业务单元没有完全按财务规则开展活动,“条块分割”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单位法制观念淡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对国家法律法规贯彻不彻底,对公司规章制度执行不坚决。部分单位财务部门未能有效发挥监督职责,各级分管财务的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对上级单位正确履职履责的机制尚不完善,基层财务管理职能弱化的现象比较明显。经营中的违章违纪事件仍有发生,依法理财、规范经营的任务依然较重。

三、把握一条主线、加强两个融合、抓住三个重点、推动五个提高

结合内外部经营形势和公司党组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公司财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主线,持续加强财务与业务的融合,财务集约化与“五大”体系建设的融合,紧紧抓住财务集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深化细化的重点,全力推动公司财务资源调控水平、战略引领水平、精益管控水平、保障支撑水平、风险防控水平的提高,助力公司整体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概括起来讲就是“把握一条主线、加强两个融合、抓住三个重点、推动五个提高。

(一)以“战略引领、强化考核”为目标,不断强化预算的调控力和执行力

一是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及时调整年度预算目标,提高预算对战略的适应性。在公司投资决策、预算安排中坚持价值创造导向和经济效益优先原则,优化公司资源配置,强化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综合平衡作用,增强公司管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开展滚动预算编制,在所属供电公司及子公司开展按季(月)滚动预算编制,将年度预算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年度战略目标“落地”。三是进一步加强成本精益化管理,结合物价变动、生产经营业务变化等情况,修订完善各类单位费用分类和支出标准,扩大标准成本的覆盖面、适应性;在试点基础上推行作业成本管理,提升一线成本管理精益化水平;加大对专项成本需求调研和审核力度,提升预算对企业资源的调控能力。四是深化项目预算管理,夯实项目管理基础,确保入库项目规模适度、评级科学。提高项目申报与标准作业库集成应用范围,构建标准作业、项目成本、作业工单之间的“强关联”模型,为项目作业标准成本管理奠定基础。五是动态跟踪各类成本入账,及时了解掌握各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业务预算分析和通报制度,从源头上强化预算执行控制,突出预算的“全面性、协同性、严肃性”。六是优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按照“导向清晰、责任明确、计分科学、易于操作”的原则,修订完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前移考核责任关口,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二)以“集团管控、优化流程”为基础,全面提升资金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资金管控平台,继续强化集团账户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实时监控功能,满足各单位对集团账户实时查询、分析和监控。统一规范集团账户会计处理标准,以每日汇总形式全过程反映集团账户内资金运动,确保资金安全、核算规范。二是严格银行账户管控,进一步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实现银行账户信息与主数据平台的无缝衔接,确保银行账户变动审批与会计科目的变更实现集成联动,杜绝表外账户“体外循环”。进一步优化资金支付路径,提高操作的实用性、便捷性、安全性,确保资金收支顺畅、安全高效。三是搭建公司统一“票据池”,实现票据在线集中管理。细化财务管控系统与营销系统、中电财票据系统、银行票据系统的集成,实现银行汇票信息的自动获取和在线处理,提高票据业务的流转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四是进一步推进资金集中支付与统一结算。出台《山西省电力公司大额资金集中支付实施细则》,优化资金结算平台功能,拓宽集中支付覆盖面,完善流程审批及内部岗位牵制制度,推进集中支付与现金流量预算的有机衔接,确保公司大额资金集中支付安全可靠。五是加强资金安全预警体系建设,组织开展资金安全检查、现金盘点及银行账户未达账项抽查,建立营销现金收费信息与银行现金缴费核查机制,严格不相容岗位分离,落实资金支付密钥定期更换制度,健全资金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公司资金安全。

(三)以“优化整合、规范有序”为依据,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标准化、精益化水平

一是加大力度清理非核心业务资产和低效无效投资,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和效益。二是深化资产精益管理,积极利用资产清查成果,修订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健全资产设备联动管理机制。规范资产设备对应关系,推动资产设备全过程统一联动,深化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不断提升资产信息对经营决策的支撑能力。三是全面开展土地权属和房屋权证清理规范工作,完善权证手续。加强无形资产权属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统一管控,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四是加强用户资产接收管理,规范接收程序,确保电网安全稳定、接收依法合规,努力提升电网有效资产比重。五是积极稳妥做好主多分开、多经资产收购整合财务工作,严格按规范程序开展审计、清算、评估、备案等工作,确保主多分开工作规范有序。六是扎实做好主辅分离国有产权划转移交及后续担保转移工作。在担保转移前,及时督促跟踪辅业单位财务状况,确保由省公司承担担保责任的银行借款按期偿还,严格控制或有风险。七是推进账销案存资产追索和销案工作。按照国资委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规则,加大对账销案存资产的管理力度,严格追索,对追索无望的资产依法收集证据,中介机构审核后,按内部管理程序审批后销案,不断提升资产管理精益化水平。

(四)以“标准成本、全程管控”为抓手,切实发挥基建财务管理过程管控职能

一是全面应用基建标准成本体系,切实发挥标准成本功能,抓好关键环节管控,有效控制工程成本。进一步落实工程竣工决算分级审批制度,把好决算转资收口关。二是深入推进工程财务全过程管理,从工程“前期规划与设计”成本控制管理为源头,完善项目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招标采购、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等关键环节的基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工程财务在项目投资及资产价值形成全过程中的管控作用。三是加强工程财务经济效益分析,完善基建财务管理报表体系和财务专项分析制度,实施项目立项与工程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管理,进一步提高财务的决策控制能力。四是进一步完善结算与决算基础业务信息,以强化竣工决算审核与批复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工程竣工决算编制质量与时效。五是强化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项目资金支付、成本入账及竣工决算管理,确保中央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六是加强工程财务风险管理。健全制度,优化流程,完善方法,建立工程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切实防范工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习惯性违章。

(五)以“完善标准、加强融合”为核心,继续拓展会计集中核算广度深度

一是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新修订的会计基础规范,紧密联系公司实际,系统梳理会计基础业务,修订《山西省电力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山西省电力公司财务应用手册》互为补充,形成公司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操作指南,为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财务管控标准流程,结合公司实际,制定省公司财务管控标准流程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财务工作流程规范化水平。三是继续深化会计集中管理,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强化集团对账考核,优化结账程序,加强账表一致性审核,严控报表质量,将决算审核由年度集中汇审分解到月度在线审核,将对账工作由会计期末管理转入日常管理,将会计政策由年度一次上报审批改为实时在线审核,切实提升财务报表的时效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四是按照“五大体系”建设进程,紧密结合业务前端的组织体系变化,及时调整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界面,优化财务应用系统,为五大体系建设提供坚强财务保障。

(六)以“深化细化、业务集成”为支撑,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一是进一步提升、优化系统功能。全面完成财务主数据实施,优化业务流程和系统实现路径,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从“功能导向”向“业务导向”、“用户导向”转变,开展系统易用化研究,改进系统实现方式,统筹推进成熟套装软件、财务管控、员工报销、协同平台的模块融合,提升信息平台实用性。通过深化细化财务信息集成应用,达到“操作处理规范、业务流程标准、应用集成通用、信息反映多维、系统功能实用”的目标。二是结合“三集五大”建设要求,系统分析“五大”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变化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影响,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梳理集成需求,加强流程衔接,推动管理融合,促进协同运作。三是拓展财务分析主题,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和经营辅助决策支持功能,细化成本分类,集成业务数据,拓展经营分析的广度、深度、细度,通过对财务指标分析的追本溯源,开展业务数据源头治理,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异常情况,让数据“说话”,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提升财务对公司经营决策的支持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决算管理,改革决算审核方式,坚持在线审核与现场审核并重,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数据质量控制。现场审核主要关注重大经济事项、重要业务处理和重点风险隐患,切实使年度决算编制成为总结经营发展状况、能够有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决算信息的分析利用,建立健全评估模型,对各单位财务经营情况进行测评诊断,增强会计信息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服务能力。

(七)以“主动沟通、积极筹划”为前提,千方百计争取电价财税政策支持

一是配合省物价局做好有关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成本监审和听证、舆论宣传工作,与营销部门及早研究阶梯电价执行中有关计量、免费用电处理等后续工作,快速推进居民阶梯电价实施。二是加强课题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研究跨区送电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电动汽车充换电价格机制、两部制电价执行范围扩大政策、居民生活用电峰谷电价政策等存在突出矛盾和适应改革方向的热点内容。三是做好价格收费政策争取和实施工作。争取推广居民住宅小区收费政策和供电服务收费政策,及时研究制定有关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配套管理办法;争取完善自备电厂有关收费政策,规范电量结算行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配合价格主管部门稳妥推进输配电成本监审和输配电价测算工作,跟踪国家有关电力市场改革动向,及早研究有关电价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五是加强财税筹划,争取政策支持。编制完善公司税务工作手册,固化纳税工作流程,促进税务管理标准化,夯实纳税基础工作,保证依法规范纳税。开展税务筹划,合理合法减轻公司税负。加强对重大财税问题的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争取工作主动。建立纳税评估模型,开展纳税管理考核评价。健全纳税风险管理体系,强化纳税分析,防控财税重大风险。

(八)以“完善制度、夯实基础”为根本,全面加强依法从严治企和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在线稽核、事后检查整改”三道防线,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夯实基础工作,提升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促进依法从严治企。二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财务稽核管理制度和在线稽核应用指南,规范在线稽核工作方式,完善稽核规则,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特殊开支项目进行专项稽核。紧密结合财务岗位职责,开展日常稽核,不断提升在线稽核水平。三是持续完善风险管理与内部评价体系,搭建财务风险预警平台,跟踪分析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风险点,对异常情况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实现风险实时监控。四是开展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检查,促进各单位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规范会计行为。对历次审计、财务检查出的问题,全面梳理、举一反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环节控制,落实岗位责任、强化业绩考核,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五是落实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按照重大财务事项报告的要求,必须定期报告相关情况,对重大财务收支、职工保障、外部检查等事项,必须及时报告,确保上下信息畅通。

(九)以“优秀文化、和谐执行”为理念,打造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优秀财会队伍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企业贷款;囚徒困境;重复博弈;合作条件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the loan relationship between bank and corporate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oice and contract.Through the case of ICBC Dezhou branch,we can see that the bank and the small business will form good cooperation in mature conditions although there maybe lack of trust.As Axelrod concluded in the developing repeated game model:the good cooperation is not in trust but in mature conditions.

Key Words:small business loan,Prisoner’s Dilemma,Repeated game,mature condition

中图分类号: F832.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45-04

一、引言

关于如何解决贷款难这个制约小型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有较多探讨和研究。综合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银行对小企业的信任是二者合作并形成信贷关系的关键。因为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大多数小企业无法提供规范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的担保,故难以获得银行的信任,从而无法得到贷款。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例要高于大银行,其理论解释是,小银行的组织结构优势使其比大银行更适合于提供小企业关系型贷款。所以林毅夫、李永军(2001)、李志(2002)、张捷(2002)等认为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然而笔者通过对工商银行德州市分行(以下简称“德州工行”)近年来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研究,认为信任并不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条件是否成熟才是能否达成合作的关键。只要合作条件成熟,大银行也可以成为小企业贷款的主要供给者,而且在当前情况下,其优势要高于小银行。

二、小企业与银行合作的博弈关系分析

(一)企业与银行博弈的囚徒困境

从博弈学角度来看,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选择与契约的动态过程。为便于分析,假定在这个博弈中,双方具有完全的行为理性,且具有完全的信息,即各自完全知道自己每个行为的收益,也完全知道当对方选择某个策略时的收益及应对策略。假设银行有两种策略可进行选择:提供贷款和不提供贷款;企业也有两种选择:偿还贷款和不偿还贷款。那么,这个博弈双方有四种策略组合,见图1。

从上述双方博弈组合策略看,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类的博弈模型,博弈的结果只有唯一一个纳什均衡,即(不提供贷款,不偿还贷款)策略组合,收益为(0,0)。从这个纳什均衡结果看,如果只进行一次甚至有限次完全且完善重复博弈,均不足以达到(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策略,因为在有限重复博弈中,双方都不知道哪一期是末期,博弈双方都不会看未来收益而只注重目前利益。

(二)大中型企业破解信贷囚徒困境的一般路径

一般认为,影响重复博弈均衡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博弈重复的次数和信息的完备性(completeness)。因为重复次数的重要性来自于参与人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权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每个参与人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但如果博弈无限次重复,将涉及到对未来收益的时间价值判断问题,即存在时间贴现因素,直接影响合作策略的收益,参与人可能会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战略。除博弈次数外,信息的完备性也是影响均衡结果的另一个因素,即当参与人的支付函数(特征)不为其他参与人所知时,该参与人可能趋向于建立一个“好”声誉(reputation)以换取长远利益。

大中型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向银行表明自己有到期还款的能力,并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来增强银行的信心,尤其是在当前企业征信系统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企业对一家银行的失信会及时被所有与其有信贷关系的银行所了解,大中型企业不会为一笔贷款而破坏自己的声誉;而且大中型企业经营稳定,所以银行可以将这个博弈认定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经过贴现之后,双方会对合作策略(提供贷款,偿还贷款)与不合作策略(即银行不提供贷款或企业不偿还贷款)下所得收益进行比较后作出选择,从而选择“冷酷战略”。我们知道,当参与双方有足够耐心时,冷酷战略是无限次囚徒博弈的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帕累托最优(提供贷款,偿还贷款)是每一个阶段的均衡结果,也就是说,银企双方的合作收益将是可以获得的,从而走出了一次性博弈时不合作的博弈困境。因此,只要双方看重未来收益,看重合作给双方未来带来较大收益时,彼此将会采取合作与信任态度。

(三)银行对小企业“冷酷战略”的原因

众所周知,小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质量差,银行特别是大银行难以取得关于企业经营的真实有效信息;而且,小企业普遍寿命短,银行即便能获知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无法相信二者之间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便银行出于对小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认可为其发放贷款,小企业也很难提供银行认可的担保。综合以上因素,银行特别是大银行难以与小企业达成合作关系。

三、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发展情况

大银行难以与小企业达成(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的均衡,这也符合小企业贷款难题长期无法破解的现实情况。但德州工行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却打破这一困境,实现了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塑造了一个大银行支持小企业的典型案例。

(一)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快速发展的情况

德州工行自2005年9月份开办小企业信贷以来,截至2009年末累计为870户小企业发放贷款74亿元。该行小企业信贷客户数达到331户,较上年增加44户;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1.7亿元,较年初增加6.48亿元,增长42.58%,增速不仅在四家国有银行中排名第一,而且还远高于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业务已进入高速增长期,2010年1季度增势更加迅猛,增量、增速均列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位。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该行小企业不良贷款余额0.31亿元,不良率为1.4%,五年来该行处置小企业不良贷款未发生任何损失。该行连续两年被山东省银监局评为“小企业授信先进单位”,并被确定为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类行,可以自行审批保证贷款业务,可审批的单户最高贷款额达3000万元。该行下属的陵县支行被工商银行总行确定为小企业业务单独核算试点行,是山东省仅有的两家试点行之一。

(二)德州工行发展小企业信贷的主要做法

1. 完善小企业金融专营经营体制。该行在2007年就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负责全市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具体组织工作;2009年4月,该行又在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的统一安排下,率先在全市成立了14家小企业专业支行和3家小企业业务分中心;在完成机构设置后,又选拔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小企业专营机构中,目前该行小企业客户经理已达到67人。

2. 优化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该行针对小企业贷款“需求急、要求快”的特点,构建绿色通道,实行无纸化审查,推行一站式审批、签批,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针对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完善的特点,制定了实用性强的包括实收资本、年销售额和企业主个人信用状况等指标在内的小企业评级授信制度,使效益好、信用好、前景好的小企业及时得到信贷支持。

3. 改革小企业金融业务考核机制。将小企业业务进行独立考核,设置业绩指标和风险指标。其中业绩指标考核客户经理经营业绩,风险指标与一般贷款的考核标准不同,只考核客户经理履职情况。对产生的违约、不良贷款,坚持“尽职免责,不尽职追责”的原则,从而提高了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拓展积极性。

4. 创新小企业信贷品种。为切实满足小企业“短、平、快”的资金需求特点,该行还在协同性、产品设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在内部协调上,统筹多部门发挥资讯、人才等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研究市场、找准需求,科学规范运作;推行理财顾问等新型手段,为企业改制、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在产品设计上,推出网上订单质押、网贷通等多项新产品,2008年和2009年该行有三项小企业创新产品获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创新奖。

四、德州工行能够破解小企业贷款“囚徒困境”的原因

(一)德州工行与小企业的合作基础并非充分信任

德州工行为什么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考核机制、产品设计等多方面迎合小企业信贷的特点呢?是该行充分信任小企业并确信与其之间信贷关系的博弈是无限重复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该行在小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着高比例的客户市场退出率。从开办小企业信贷业务以来,该行年均退出率达21.66%。其中发展最快的2009年,该行新拓展小企业客户149户,同时实施市场退出105户,退出率高达36.59%。由此可见,小企业客户的风险之大和该行的谨慎之处,同时也表明该行并未与小企业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合作基础。

(二)条件成熟是银行与小企业合作的真正基础

在银行未能对小企业实现充分信任的前提下,合作是如何达成的呢?我们可以在阿克斯罗德后来发展的重复博弈模型中得到答案。对于不完全信息下的合作博弈问题,阿克斯罗德的试验结果表明,信任并不是合作的真正基础,而是取决于这种合作的条件是否成熟。当条件成熟时,博弈者能通过对双方有利的可能性的试错学习、通过对其他成功者的模仿或通过选择成功的策略和剔除不成功的策略的盲目过程来达到相互的合作。也就是说,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的条件是否成熟比双方是否相互信任来得重要,在合适的环境下,合作甚至可以在敌对者之间产生。

(三)德州工行与小企业合作的前提条件

德州工行与小企业基于如下条件开展合作的:

1. 流动性过剩和上市带来的利润考核压力。由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着贷款规模的下降而上升,所以作为我国第一大商业银行的工商银行通常更愿意为大中型企业服务,这也是大中型企业是其主要客户的根本原因。但近年来,随着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日益充裕,特别是2008年底以来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导致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裕,工商银行在满足已有和潜在大中型客户的资金需求外,仍有大量的资金剩余,不得不投入票据市场和货币市场,这就为该行发展小企业信贷提供了资金基础。与此同时,上市给该行带来的业绩增长压力不断加大,而大中型企业贷款议价能力强,在银行间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般都执行基准利率甚至下浮,随着央行的降息,该行息差收入更是不断缩小,不得不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就为发展小企业信贷提供了内在动力。

2. 规避信贷集中风险。贷款倾向于大型企业,势必导致信贷风险的集中。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型优势企业数量少,一方面“垒大户”现象使风险过度集中,信贷风险并不比中小企业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竞争激烈,贷款利率较低,银行收益较少。而且大企业一般为当地的支柱企业,涉及社会稳定问题,即便贷款出现不良,有房地产等充足有效的抵押担保也难以执行。因此,工商银行出于风险分散和提高收益的考虑,开拓中小企业客户的动力较强。以德州工行为例,该行在开办小企业信贷业务前倾向于规模大的企业,其中德州某大型纺织集团的贷款一度占到该行贷款总量的一半以上,风险集中度过高;而且对该企业的贷款均实行小幅上浮甚至基准利率,风险和收益不相匹配。2008年,受金融危机及其他因素影响,该集团经营出现困难,导致该行巨额贷款形成不良,2009年经工商银行总行批准,将该集团在德州工行的4.5亿元贷款挂账停息,给其经营造成了极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德州工行内生出积极发展小企业信贷、分散信贷风险、提高经营收益的强大推动力。

3.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均将引导金融机构发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同时,随着小企业主要聚集的县域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小企业整体信用状况不断提高,信贷风险逐步下降。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部门负责人谈到:“政府重点抓,银行敢支持。”在政府大力推动的情况下,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地方政府大都会协助化解,这就为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德州市,为方便银行了解企业,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和德州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还联合主办小企业融资超市,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邀请各银行参加,同时通知企业,有信贷需求的可以直接和各银行面谈,注重实效,深得银行和企业的好评。

4. 交通、通讯等条件改善。工商银行在县域机构少,而小企业多在县域甚至乡镇,银行信贷人员需要通过较为频繁的实地调查来掌握小企业的相关情况,这在以前需要较高的营销成本。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公路以及网络、电话等通讯条件的改善,大大降低了营销费用。而且很多县市为集约用地,将位于乡镇的企业迁至县城周边的工业园区,这就为银行营销小企业客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小企业贷款利率高,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以德州工行为例,该行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左右,再加上由此带来的结算、工资、银行卡等收益,综合收益在30%以上。

5. 现代化的支付和征信管理手段。目前银行对于新拓展的中小企业客户,在贷前调查中一般不倚重中小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而是通过让企业在本行开立结算账户,通过考察企业销售结算情况来测算经营状况和现金流;并通过考察企业纳税情况、水电费缴纳情况等来进行验证;另外还较为重视企业主个人及高管人员信用状况,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的开通使银行可以及时了解到相关情况。这些先进的手段为银行更为深入地了解企业提供了可能。

6. 较为完备的信用担保体系。担保难一直是制约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担保公司的发展,地方也不断创新担保方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担保难的问题。

此外,快速发展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的技术支持发展。近年来随着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ATM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丰富,大银行也可以打破在县域机构少的瓶颈制约,为小企业提供“短、平、快”的信贷服务。以德州工行为例,通过该行推出的“网贷通”业务,小企业在办理一次抵押登记之后,授信可在2年内循环使用,而且每次贷款不需要到银行柜台办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直接贷款或还款,不受时间限制,晚上甚至节假日均可办理,而且期限灵活,7天至1年均可,也可提前还款,大大方便了小企业的日常需求。该业务开办不到一个月放贷近5000万元。

(四)小银行与小企业合作也是条件成熟的范例

尽管前期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例比大银行要高,其理论解释是小银行的组织结构优势使其比大银行更适合于提供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然而我们调查发现,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例高于大银行的主要原因是小银行资本额较低,根据监管要求无法满足大企业贷款需求,只能以中小企业为主。如德州市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的资本净额均在1亿元左右,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在7亿元左右,按照《商业银行法》对单一客户贷款额与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的要求,二者对单一企业的贷款额分别不得超过1000万元和7000万元,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特别是大额长期基本建设贷款的需求。另外,小银行资金成本较高,贷款利率回报要求也较高,而对大型企业贷款的利率较低,难以满足中小金融机构收益要求。从这一角度看,小银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也是以条件成熟为基础,只不过这一条件是小银行不得不选择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

五、几点启示

从对德州工行小企业信贷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目前银行与小企业合作的条件已经成熟,大银行也可以成为小企业信贷的重要供给者。

二是小企业贷款虽然风险大于大中型企业,但容易实施市场退出,银行只要做好预警,充分防范风险,发现问题及时退出,便可保障资金安全。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7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xx007年是xx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我县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规范管理的一年。一年来,联社领导班子一班人,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行动指南,以加快有效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依靠重庆市联社和xx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紧紧依靠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紧紧依靠全县广大员工的智慧力量,紧紧围绕联社改革、发展、管理工作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积极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联社领导班子履行工作职责、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报告如下,供组织考察、群众评议。

一、坚持以有效发展为第一要务,强化业务经营工作,业务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强化存款组织工作,实现了存款业务超常增长。一是通过市场形势分析、会议宣传动员等强化全员存款组织工作认识,进一步调动全员组织存款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通过营造和谐营业办公环境、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效率等,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加强存款市场资源调查、抢抓机遇、上下协同、全员配合,积极争取存款客户;四是实行存款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存款工作考核力度,给压力增动力。由于工作措施到位,在今年股市红火资金搬家、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全县信用社存款仍实现了超常增长。到xxxx月末,各项存款达到xxxx7999万元,较年初增加xx0xxxx7万元、增长xx8.87%,存款总量和增量再创历史新高,雄居全县金融同业之首。

(二)强化资金运用工作,资金运用成效明显。一是通过加大新贷款业务品种开发推广和贷款客户营销工作力度,努力增加贷款投放,贷款余额大幅增加,至xxxx月末,各项贷款账面余额87xx8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79xxxx万元、增长xxxx.8xx%,考虑联社牵头组织发放的社团贷款和处置的不良贷款,其贷款余额达到96009万元,比年初增加xx6xx7xx万元、增长xx8%,贷款总量、增量位居全县金融机构第一位并创历史之最;二是通过投资国债、企业债券,购买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组织参加人民银行特种存款和市联社约期存款,多元化、多渠道充分运用资金,到xxxx月末,债券投资总额达到xxxx000万元,特种存款和约期存款总额达到906xx万元,资金有效运用率达到8xx.8%,比年初的7xx.8%增加xxxx个百分点,资金得到了充分有效运用。

(三)强化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一是坚持把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作为业务工作重中之重,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常抓不懈;二是联社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并充实xx名管理干部专司其职,进一步加强了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力量;三是联社在总结历年清收不良贷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不良贷款清收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并出台了清收不良贷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县清收不良贷款提供了政策保证;四是加大不良贷款动态监测和责任追究;五是积极争取县委县府、以及人民法院等部门的重视支持,切实加大不良贷款行政清收和依法清收工作力度;六是规范贷款操作流程,从源头控制不良贷款,较好地控制了新增不良贷款。xxxx月末,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余额为xxxx79万元,比年初减少60xxxx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xx.7%,比年初下降9.xx个百分点;按五级分类余额为xxxx96xx万元,较年初减少990xx万元,占比为xxxx.98%,比年初下降xx8.xx9个百分点。贷款质量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

(四)强化组织收入工作,经营收入和效益大幅增加。至xxxx月末,共实现业务经营收入xx876.6万元,同比增加xxxx09.xx万元,增收xxxx%,其中:实现贷款利息收入xx776.9万元,同比增加770.xx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xx9.xx6万元,同比增加xxxx.xx万元;已实现账面利润xxxxxx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盈xx7xx.7万元,增长xx9.6%,已实现经济利润xx7xxxx万元,完成年度计划xx0xx%。年度业务收入、经营效益也为我县农村信用社历史之最。

二、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动摇,信贷支农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高度重视并圆满完成了县政府重点目标任务。将县政府重点目标任务纳社主要工作目标,并落实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进行季度、年度双重考核。截止xxxx月末:一是突出贷款营销重点,累放各类贷款60997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6xx0%,其中累放农户小额贷款xxxx7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xxxx70%;二是认真做好县域中小企业的扶持扶优工作,对县域xxxx家中小企业客户进行了评级授信,授信总额达xx0xx88万元,并借此累计对国司、宏达公司、渝方包装公司等xx7家中小企业放贷9708万元,较好地支持了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做好其他“三农”服务工作,全年累计为xx0余万农户兑付农业机具直补、三峡移民直补、退耕还林直补等资金xx000余万元,兑付率达xx00%,做到了及时、足额、到位,无拖扣款现象发生,累计为xx000余户烟农代付烤烟销售款xxxx89万元,切实体现了为农服务;四是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无安全事故和职工、群众上访事件发生;五是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县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对照《重点目标责任书》自查,我联社重点目标任务完成得分98分,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目标任务。

(二)进一步深化“信用工程”建设,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发放力度。通过落实“信用工程”创建目标责任制,继续实行农民客户经理制,各基层信用社紧紧依靠乡镇干部、村支“两委”和农民客户经理的力量,深入村组农户,扎实开展建档、评级、授信、发证等工作,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发放力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受惠面进一步扩大。到xxxx月末,全县信用社建立农户经济档案xxxxxxxx06户,建档面达到xx00%,评定农户信用等级8xx8xxxx户,评级面达97%,颁发贷款证709xxxx户、发证面达8xx%,累计为xx8000余户农户发放小额贷款xxxx777万元,户平贷款xxxx00元,累计创建等级“信用镇”xx个、“信用村”xx0个,并对xx006年成功创建的xxxx个“信用村”报县政府进行了表彰。

(三)以“三农”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新业务品种开发推广力度,有效满足多种服务需求。年初以来,联社组织力量多次深入农村农户、城镇居委、企业组织、产业大户、个体工商户等开展服务需求调查,适时陆续推出了系列个人贷款业务品种,如个人一手房按揭贷款、个人助业额度贷款、个人房屋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个人二手房按揭贷款、个人消费额度贷款、个人信用授信贷款等;针对农户授信额度不能满足其生产发展需求的现状,推出了农户特别授信贷款;针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主融资困难、程序较多的情况,分别推出了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和“捷贷宝”贷款品种;针对广大客户异地取款、跨行取款不便的问题,及时开通了柜面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为方便农民工现金存取,在全县每个网点推行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等。在推出新业务品种的同时,联社还加大每项新业务的推广营销力度,锁定不同客户,对客户实行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如今年8月,联社上门以特别授信贷款的方式为悦崃镇辣椒经销大户余跃兵提供收购资金xx0万元,解决了其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今年6月,联社以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方式向县丝绸公司放贷xxxx0万元,有效满足了企业季节性收购资金需求。

三、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各项改革工作实现新跨越

(一)园满完成了联社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今年年初,我们按照市联社“关于区县联社换届选举工作”的部署要求和本联社章程规定,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稳步推进,通过民主选举程序,依法建立了联社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联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完善了“三会”议事规则,由联社理事会根据上级组织提名聘任了联社主任,完整构建了联社“三会”组织架构,积极推进了联社民主管理进程。

(二)成功实现了央行票据兑付。我们在首次兑付央行票据失败之后,沉心静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央行票据兑付提高的相应准入条件,重新明确兑付工作目标,列出时间表,加强兑付工作力量,加大资金运用、财务收入组织、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等工作力度,联社上下通力合作,于今年一季度顺利达到票据兑付新的政策条件,并于今年二季度成功实现了xxxxxxxx万元的央行票据工作目标。

(三)合并组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工作顺利推进。按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筹建工作小组的统一部署,全市农村信用社于9月份启动该项工作。我联社相继召开了联社理事会议和社员代表会议,按法定程序形成了取消xx联社独立法人资格、与其他区县联社合并组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决议等法律文件;邀请资质机构对联社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进行了全面审计、评估,锁定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及时开展了征集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发起人工作,按政策条件对原入股本联社股金进行了妥善处置;按规定对不良贷款进行了处置,不良贷款指标如期达到了组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法定标准。

四、坚持合规管理、从严管理工作方针,强化各项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管理再上新台阶

(一)实施了全面风险管理。一是实施了信贷风险资产管理。在去年对贷款实施五级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贷款风险管理培训、检查、指导和纠正整改等,强化和落实了贷款风险动态管理,进一步提升了贷款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对贷款资产实施风险动态管理的同时,全面开展了非信贷资产清理分类工作,进一步掌握了全县信用社非信贷资产状况,并将全县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集中上收由联社统一管理。二是强化落实了操作风险管理,较好地控制了操作风险。加强防范操作风险规章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相关制度办法xx0余个;以“会议”和“培训”形式加强员工合规文化教育,以“学制度”、“懂制度”、“执行制度”为重点,教育职工事事按规章制度执行和操作,事事做到合规,事事都要落实好合规;加强合规性检查、指导和监督,信用社制度执行力进一步提升,岗位间监督制约能力明显提高,一线人员“合规意识”和“执行意识”明显增强。

(二)进一步加强了信贷管理。先后制定了《信贷业务事项限时办结制度》、《特别授权授信管理办法》等xx0余个管理办法,对加强信贷管理、拓展信贷领域、规范操作流程等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对“个人”、“企业”信用信息的更新和补录,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企业”征信系统,为把握客户信息、正确信贷决策提供了便利平台;借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借款人身份识别和验证系统,开展了自然人贷款客户身份信息联网核查;先后两次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全面内查外对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情况,发现了问题,为加强贷款管理、防范风险提供了第一手决策依据。

(三)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财务管理。一是较好地坚持和落实了会计出纳基本制度。较好地落实了账务核对制度,变内部往来资金xx月核对一次为xx0天一次,并严格执行换人核对的规定,外部客户账务核对由各信用社按月向客户发出余额对账单,并经客户核对确认后收回存档保管;较好地落实了业务授权管理、柜员密码管理、凭证印章管理等,相关重点环节均得到了有效监督和按规定执行落实;加强了会计账务合规化管理,通过检查和纠正,最大限度做到了基层社会计账务归户正确、记账准确、摘要清楚;加强了会计档案管理,对历年会计档案进行了分类清理和分类保管,会计档案管理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禁止费用开支大手大脚,尽力压缩不合理公用开支,全县费用开支同比减少xxxx万元,减幅达xx.8%;加强了财务费用合规性管理,做到费用开支审批程序和手续合规;加强了基层信用社房屋租赁管理,严格实行“三统一”,即由联社统一对外出租、统一对外签订合同、租赁收入由联社统一入“大账”,减小了信用社发生账外经营的可能。

(四)扎实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强化了安全风险管理。一是加大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提升了全员职工案防意识和防控能力。全年以会议和培训的形式,累计开展员工合规文化教育xx7期次,参训员工800余人次、参训率达xx00%,人平受训xx次以上;编发、转发各类案件简报、信息8期次,使职工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到警钟长鸣;组织职工观看《赌之害》等警示教育片、谈体会认识,不断强化员工警示教育。二是认真组织实施了案防责任工作目标。把与市联社、银监部门签订的案防责任目标纳入了联社主要工作目标,分别与联社部门、信用社层层签订了案防责任书,实行了案件风险目标责任年度考核。三是扎实开展了案件排查。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安全隐患、会出制度执行等作为重点排查领域和管理领域,把重要岗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职工作为重要排查对象和管理对象,进行了认真排查。通过排查,摸清了重点领域的风险点和重点人员的存在问题,并针对风险点及时研究落实了整改措施,限期进行了规范整改,针对重点人员存在问题,及时落实了帮助措施,累计进行了90余人次的交心谈话,确保了重点人员的思想稳定。四是进一步加大了案件及违规操作责任追究力度。全年共发出整改通知书xxxx0余社(人)次,稽核提示书xxxx份,经济处罚xxxx人次,金额xxxxxx00元,下岗学习、待岗收贷8人次。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五大系统”建设,提高案防技术手段和能力。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借款人身份识别和验证系统、柜员监控系统、“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反洗钱信息监测系统、信贷管理系统,通过“五大系统”建设,为案件防控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五)切实加强了稽核监督管理。一是调整充实了稽核队伍力量,联社稽核队伍力量由xx人增加到了xx人。二是加强了稽核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先后参加本联社业务培训9期次、xxxx人次,参加银监部门和市联社业务培训xx期次、9人次,联社稽核人员业务技能不断得到提高。三是认真开展年度经营成果真实性稽核检查、内控制度建设执行综合评价、“三道防线”履职情况监督检查和加强专项、重点稽核,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存在问题,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制约作用。

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员工队伍素质实现新提高

一是大规模开展全员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今年以来联社机关和基层信用社除坚持定期、不定期集中学习以外,联社先后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近xx0期次、培训员工xx000余人次,对全辖员工进行了以规章制度、综合管理、业务操作流程、会出基础知识、案件防范、反洗钱、报表系统、办公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与此同时,对每次培训落实了考试过关制度,凡考试不合格者年度考评不能评为优秀,强化了学习效果,较好地提升了员工业务素质。

二是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和落实联社中心组学习制度,将中心学习组成员扩大到联社中层干部,每周至少集中学习一次,每次学习不少于两小时。在学习中,注重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管理知识学习,保持领导班子清醒的政治头脑和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素质;坚持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听取员工意见,充分集聚民意,认真执行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凡涉及全局性问题和重大事项坚持由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切实维护班子团结统一;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不搞特殊,班子“龙头”作用得以较好发挥;在员工招聘、干部选聘、大宗物品采购、工程招标等工作中,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将各项工作都自觉置于上级部门和广大员工的严密监督之下。

(三)广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今年以来,联社注重并先后开展了以“又好又快”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建设,以“提升制度执行力”为核心的合规文化建设,以“顾客至上”为核心的服务文化建设,以“争优创新”为核心的竞争文化建设,以“创建文明单位、优胜单位”为核心的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了队伍凝聚力和竞争力,较好地解决了员工队伍中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进取心不强、发展意识、服务意识不浓的现状,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今年以来,通过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岗位轮换等措施办法,分期分批对联社中层干部、基层信用社主任、重要岗位员工进行了岗位轮换。全年轮换员工xx7名,其中联社中层干部8名、基层信用社主任xx0名、联社管理干部7名、基层信用社重要岗位员工xxxx名;坚持员工招收录用制度,新招业务岗位工xxxx人、应届大学毕业生xx名,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公开选拔了联社后备干部xx名;通过会议、座谈、个别沟通等形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强化队伍思想教育;加大信用社退休、退养、退职员工管理,通过召开退休、退养、退职人员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三退”人员,保证了“三退”人员稳定。

综上所述,联社领导班子较好地履行了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联社领导班子是一个称职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之所以能够履行职责、完成任务,得益于市联社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银行业监管机构、各级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和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是全县信用社广大员工团结拼搏的结果。

认真回顾xx007年的经营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面对形势发展,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新品种研发推广力度仍然不够,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地位未得到明显改变;三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8篇

年10月15日省市银监局成立,标志着省市银行业监管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年初,省市银监局制定了《关于省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各项监管工作明显加强,银行业各项业务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至年,是省市银行业发展和监管极具变化和挑战的关键时期。为了对未来五年省市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方向、目标及措施做出统筹规划和部署,省市银监局特制定《-年省市银行业发展与监管五年规划》(以下称“本规划”)。本规划是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监管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南。

第一部分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省市银行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初步建成了机构种类齐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较高、金融监管比较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

机构、业务蓬勃发展。截至年末,省市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6家,银行类服务网点1131个,并且种类齐全。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115亿元和6548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共有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31家,数量列全国第二,其资银行19家,成为港资银行在内地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最集中的城市。

银行业经营管理进一步改善。年末,省市市银行业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为55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73%,进入了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先进地区的行列。内控机制逐步完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省市银行业总体形势较好,金融风险相对较小。

改革创新继续向前推进。省市作为全国金融改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积极借鉴国外和香港的成功经验,在金融机构、业务品种、内部管理和金融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的示范作用。

银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省市银监局成立以来,按照银监会提出的“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新监管理念,结合省市实际,构建了监管规程、监管白皮书、风险评级办法、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以及包括本规划在内的五大工程的监管框架,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依法、规范、审慎、持续、有效监管,切实加大了监管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当前,银行业已成为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第三产业龙头,有力地促进了省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为省市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省市银行业在发展与监管工作中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内控薄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片面追求规模增长,资产规模与效益的增长不匹配,非理性、低水平竞争问题突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仍然偏高,而且暴露不充分,少数银行的经营包袱沉重,核销力度不足,缺少发展后劲;部分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并且计算不实,潜伏较大的风险;信用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企业逃废银行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银行的合法权益亟待保护;银行业监管的理念和机制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监管的技术手段还不完善,监管的专业化水平还不能适应监管职能转化的要求。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省市银行业未来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五年,省市银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全球化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和展开竞争提供了机遇,也加快了资本的流动,加剧了经济金融的波动,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一步扩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比发达国家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省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将受到更大的冲击。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同时,银行业监管呈现趋同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明确了有效银行监管体系应达到的各项基本要求,成为指导各国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各国的银行业监管框架逐步趋向一致。同时,各国银行监管内容、监管标准、银行业风险管理方法趋同,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审慎监管要求已成为各国银行业监管的重点和普遍要求。中国银监会也制定了提高监管有效性的行动计划。省市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应在监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预计将步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年均GDP增长将保持在7%以上,经济结构性调整加快。在稳定的宏观环境下,各银行业机构可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优化客户结构,取得业务发展的突破。

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将加剧我国银行业竞争。年末,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国际性银行在我国内地22个城市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到2006年末后,我国银行业也将根据WTO承诺,完全对外资银行开放。这就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国内银行业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才能适应对外开放与竞争。

利率、汇率改革进度加快。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人民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汇率制度的改革已提上议事日程,预计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也将扩大。在利率、汇率随供求变化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将不断显现和增长,银行业竞争也将加剧,各银行业机构需要适应自身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定价管理模式,采取有效的避险手段,防范利率、汇率风险。

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综合化经营趋势日益明显。目前,我国仍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但是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和国内银行业兼并重组的推进,金融机构的合作和创新将不断深入,银行、证券、保险业的资金往来日益密切,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性不断增强,综合化经营成为发展趋势。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有关具体措施的推出,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直接融资将会增强,证券业的发展将会加快居民储蓄存款的分流,银行业面临资金“脱媒”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步伐将不断加快,中间业务也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得到较快发展,银行业监管创新以及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业电子化水平上新台阶。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成为银行业变革的推动力量,并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成为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在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方面,信息技术都将给银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并对实现“扁平化”管理架构、控制各类风险等改革措施起到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金融体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全面展开,为国有银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商业化经营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增强了国有银行的整体实力,减轻了历史包袱。为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农联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将通过改制、兼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省市银行业也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

省市经济仍将持续快速增长。近两年,省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年GDP增长19.2%,年又增长17.3%。未来五年,省市经济增长预计有所放缓,但仍可保持在13%-16%左右。经济稳定增长有助于省市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CEPA协议的签署及实施为省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CEPA将加速省市及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深港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带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加快深港经济的同城化和促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CEPA对于解决深港金融业发展瓶颈,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于提升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带动省市银行业发展。

政府对金融业的扶持,有利于银行业的持续发展。省市围绕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定位,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并把金融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出台了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这种产业政策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总之,未来五年是银行业发展改革至关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银行业监管实现重要转折的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机遇与挑战,省市银行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省市银行业监管要上一个新台阶,只有未雨绸缪,加强规划,才能科学地引导银行业的发展,确保辖区银行业的健康、平稳运行。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省市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不断推进银行业完善内控机制、提高资产质量、加大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改革、提升竞争力,实现效益、质量、规模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省市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总体目标是:

促使辖区银行业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运行机制,成为资本充足、治理结构合理、内控严密、经营稳健、资产优良、服务和效益俱佳、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

严格审慎监管,提高有效监管能力,实现监管的规范化、专业化,为辖区银行业创造一个公开、公平、有序和诚信的竞争发展环境。

(三)具体目标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分解为以下五个具体目标:

1、机构发展目标

招商银行、省市发展银行要成为资本充足、管理规范、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具有知名品牌的现代化银行;市商业银行应发展成为立足省市,走向珠三角,面向全国的一流城市商业银行;市农联社应改制为规范运作的一流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国有和股份制非法人银行机构要成为在全国各自系统内管理水平、资产质量、竞争能力、经营效益居前的分支机构。政策性银行机构(含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汇局)创新应走在全国前列,办出省市特色。外资银行创新能力和经营业绩继续全国领先,多数港资银行成为主报告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经营业绩应做到全国领先。

2、经营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各银行业机构应有切合自身实际的经营理念以及明确的发展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法、高效、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应健全、合理、有效;应有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金融从业员工;不断扩大在金融市场上的份额、地位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建立有特色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产品体系等,在各自同业系统和全国保持金融创新领先地位。

规划期末,银行业机构资本充足率应在任何时点上保持8%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4%以上;不良贷款率保持4%以下,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100%;总资产净回报率应达到国际良好水准,争取达到1.2%;股本净回报率达到15%;成本收入比率控制在35-45%之内;单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和贷款年增长率不应高于全市同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之上的50%;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应逐年有所提高,到年力争达到18%。

3、监管发展目标

要坚持依法监管、规范监管、审慎监管、持续监管,推进有效银行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方式要向以风险监管为主兼顾合规监管转变,向注重对辖区法人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转变,向注重公司治理和风险内控的监管转变,向定性监管和定量监管相结合、加强风险评价和预警转变。要建立完善、健全的监管信息系统等技术平台。要有严格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打造一支学习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监管队伍。

4、环境发展目标

在辖区努力实现银行业无恶性竞争,金融秩序良好;推动社会诚信建设明显改善;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披露并处置风险;增强辖区公众对金融的风险意识,保持对银行业充足的信心。

5、年度发展目标

资本充足率。辖区法人银行业机构从年起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资本管理,并逐步形成完善的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到2007年末,全部法人银行机构资本充足率应在任何时点上保持8%以上,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4%以上。

公司治理与内控机制。年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进一步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架构,2006年要达到规范化、制度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到年要真正建立和培育起组织健全、运行稳定、制度完善、管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

总资产净回报率。年度要达到0.6%,以后逐年有所提高,到2007年应达到国际良好水准。

不良贷款。规划期内辖区银行业机构要严格控制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确保新发生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1%以内。不良贷款余额整体上保持持续下降,到年将不良贷款比率持续控制在4%以下。

拨备。年末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应达到60%,以后各年应继续有所增长,到年末应达到100%。年开始,各银行业机构应按照五级分类的要求,对表外资产和非信贷资产进行分类并计提风险准备。

风险评级。根据《省市市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级办法》,在对年末各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情况进行评级的基础上,以后每年被评为3级以下的银行应力争提高一个档次,到年力争消除4+级及以下等级银行。

第三部分整体规划

(一)银行业监管规划

1、资本监管规划

资本监管是风险监管的核心内容。规划期内,省市银监局将加大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力度,督促法人银行业机构在准确评估风险的基础上,提高五级分类的真实性,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足贷款损失准备,做实资本基础,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目标。

督促法人银行业机构建立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鼓励各法人银行业机构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本金,通过股东注资、发行股票、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发行可转债等方式改善资本结构,增强资本实力。督促法人银行业机构增强盈利能力,从当期利润中进行资本积累,从内部补充资本,对资本不足机构的利润分配进行限制。为法人银行机构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创造条件。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适当控制高风险传统业务,以减轻资本压力。支持商业银行探索通过资产证券化、转让资产、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

督促各银行业机构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促进商业银行通过压缩风险资产减缓资产扩张对资本的要求,增强风险缓释,提高贷款质量,缩小准备金缺口,降低总体风险权重。引导法人银行业机构对信贷资源和财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建立资本约束资产、防止盲目扩张的机制。鼓励银行业机构引入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等新的管理理念,加强风险管理,将资本监管的要求与自身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为资本充足率的长期持续稳定奠定基础。促进商业银行建立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指标为纽带,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为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资本不足纠正机制。省市银监局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及时了解法人银行业机构的风险状况,评估其资本充足状况,实施分类监管措施。对风险较大的机构,及时给予风险提示,并跟踪风险发展态势,督促采取措施改善风险状况或减少风险资产。对资本未达标的机构,实行限制性监管措施,要求调整资产结构、压缩资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等,限制其业务发展,并在机构设置、业务准入方面予以限制。

逐步推进资本监管方式创新。根据银行业机构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法人银行机构按照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进行监管。

2、资产质量监管规划

省市银监局要强化资产质量监管,督促各银行业机构切实提高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深化和健全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制度。从年开始,包括市农联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银行业机构要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对各项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全面、准确地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机构逐渐增加分类档次。

对各类机构资产风险分类情况实施专项现场检查。配合五级分类的实施,年和2006年,分别安排对各类机构五级分类情况的现场检查,全面深入了解省市银行业资产质量现状,跟踪监测贷款分类准确性的偏离度和贷款分类形态的动态变化,充分揭示各银行业机构的资产风险,并着重解决五级分类不准确、分类操作流程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提高五级分类的真实性和规范化。

加强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监测分析,提高资产监测分析质量。对集团公司贷款、关联客户贷款、大额贷款进行重点监测。对存量不良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对大额不良贷款逐笔、实时监控。鼓励和督促银行业机构创新手段,大力处置不良资产,加强对已核销贷款的追收力度。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资产,建立对新增不良资产的责任追究制度。

促进银行业机构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督促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建立以资产安全和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业绩考评体系。各机构要明晰各级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逐步建立风险评估、新产品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体系,增强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能力。督促各机构建立健全对关系人贷款、关联企业贷款方面的信贷管理及风险防范制度。督促各机构改进集团客户信贷管理,制定对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的具体办法。督促银行业机构建立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授信评级和信贷准入制度,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促进各机构建立集数据汇集、统计分析与风险监控为一体的资产质量监控系统,实现信贷业务相关数据的历史存储与集中管理。加强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以及行业动态等信息的收集与,为银行业机构信贷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风险指引和信息平台。

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建立逃废债企业黑名单制度,引导行业自律组织、借助媒体、协同有关部门对长期拖欠银行贷款和逃避悬空债务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维护金融债权。

3、内部控制监管规划

内部控制是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省市银监局将把内部控制监管作为现场检查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并促进各机构建立适应现代经营环境的内控体系。在2007年前对辖区主要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进行一次专项现场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对整改意见落实情况持续跟踪。

促进银行业法人机构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运作机制,建立对高级管理层授权经营的目标问责制度,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自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形成相互制衡关系。

促进银行业机构加强内部控制的组织建设,按照内部控制政策决策、制度建设、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四个环节,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信息渠道通畅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

督促银行业机构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稽核体系,加强稽核独立性,提高稽核质量。把对各银行业机构内部稽核的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监管的重要内容,并借助内部稽核提升银行监管效率。

加强和改进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促进商业银行制定全面的风险识别、计量、报告程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加强对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的评价。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对银行业机构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促使银行业机构切实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促进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严格贯彻落实各项内部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

4、市场准入监管规划

规划期内,省市银监局将逐步完善银行业新机构、新业务、新品种的市场准入评价,统一标准,规范程序,促进银行业机构的各项市场准入与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相匹配,与辖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加大引进新机构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省市银行业金融体系。年应完成市农联社改制成市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市邮政储汇局实行分账核算,为改制为邮政储蓄银行做好准备。积极引进各类外资银行机构,鼓励外资银行设立支行、自助银行、自动柜员机。鼓励业绩优良、管理规范的集团公司设立财务公司。鼓励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鼓励国内银行调整分支机构布局,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增加营业网点,并完善网点的服务功能。

加强机构准入前的审慎性评估,促进金融机构合理竞争。完善引进机构前的综合评估工作,对所在机构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性和业务经营发展的稳健性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引进该机构,保证引进机构的质量。加强对机构迁址管理,对拟迁址的机构要加强当地的经济总量状况、金融机构容量及各类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的考察,指导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机构布局。

积极支持银行业机构在业务、产品、服务方面大胆创新,鼓励大力发展低风险的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尝试开展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品种。加强对新业务和新产品开发的指导,引导银行业机构在发展中间业务时,科学量化风险溢价,合理平衡收益。加强对各项业务和服务收费的引导、协调和监督,为银行业机构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序的竞争环境。

完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工作。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监督,完善对高级管理人员经营理念、管理能力、职业操守的动态考核,并综合日常监管情况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年度履职评价,对不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及时取消任职资格。

市场准入管理与日常监管、现场检查结果相结合。把对银行业机构的日常监管情况和现场检查结果,作为审查审批机构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内控薄弱、违规问题较多、出现重大案件、严重违规、重要监管指标恶化等情况的银行业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继续推进市场化的风险处置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化的退出机制。

5、现场检查规划

规划期内,省市银监局将定期修改和完善《监管工作规程》,确保现场检查各项工作的制度和实际情况相适应,制定和完善现场检查的制度与规则,完善检查程序。

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增强现场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按照风险评级和非现场监管的结果,妥善安排对各类银行业机构的检查频率、检查范围、检查内容和检查方式。现场检查要抓住被检查机构的突出问题、关键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现场检查效率。

逐步改进现场检查手段。加快现场检查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2006年,初步建立现场检查辅助系统,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监管。大力推广和完善检查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监管检查方法。

加强落实现场检查整改意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现场检查意见,要及时反馈给银行业机构的总行或董事会,并加强跟踪检查,督促整改意见落实。

6、非现场监管规划

非现场监管是持续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规划期内,省市银监局要进一步加强非现场监管,切实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作用。

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和技术手段,提高监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将表外业务风险、非信贷资产风险等纳入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非现场监管信息采集网络化,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资产质量、盈利增长等情况进行历史趋势分析、同行业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实现数据核对、汇总、对比分析、查询、报表管理、上报和风险预警自动化。

年要进一步完善外资银行非现场监测系统,要在总结现有非现场监管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制定国内其他银行业机构的非现场监管系统,并进行试点。2006年,初步建成国内银行非现场监管数据库和监管信息系统。2007年对非现场监管系统进一步规范。2008年要全面实现非现场监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

进一步完善《省市市国内商业银行风险评级办法》,按照不同的评级体系对国内法人、非法人银行业机构进行评级。风险评级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高度重视定性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至2007年,每年评级一次。2007年后,要根据情况变化,动态调整评级结果。从年开始,要利用包括外资法人机构风险评级体系(CAMELS)、对外国银行分行并表监测体系/母行支持度评价体系(SOSA)以及单家风险评级体系(ROCA)在内的外资银行风险监管框架对外资银行进行评级。

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共享制度。非现场监管信息实施统一采集、集中处理,统一规定信息采集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将机构、业务经营、高级管理人员、市场退出、监管报表等资料录入非现场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非现场监管信息的集中管理和资源共享。

加强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的分工与协作,合理安排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人员,使之更加专业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人员应适当交叉,有效协调合作。非现场监管要为现场检查提供信息支持,现场检查要进一步深化、验证和落实非现场监管意见和结论。

建立非现场监管考核激励制度,促进非现场人员全身心投入非现场监管工作,并将非现场监管工作与考核挂钩,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质量。

7、透明度建设规划

省市银监局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办事程序公开,加强透明度建设。

完善行政许可事项的透明度。向被监管机构公开办事制度、监管程序,促进监管业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公开银行业机构办理各项业务的报送资料、工作流程,明确审批业务的工作时限。

增强监管结果的透明度。推行监管结果公告制度,定期公布监管工作信息。对有关的现场检查结果,将根据情况通报其上级行或董事会。每年编制监管报告“白皮书”,在银行业内部公布。

依法定期公布监管统计信息。定期公布银行业资产负债、不良贷款、中间业务收入、盈利状况等重要经营指标,实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查处情况公开披露,保障包括存款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增强对银行业机构经营的外部约束。

完善监管审慎会谈制度,建立监管机构与银行业机构互通信息的渠道。由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或社会中介等举行监管双边会谈,相互通报情况,交流信息。

要进一步加强银行业机构透明度建设,完善信息披露的程序和方法,明确重大事项披露的基本要求,促进辖区各银行业机构,特别是法人机构按照信息披露规定,逐步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财务状况和年度重大事项等内容进行公开披露。

8、监管队伍建设规划

省市银监局的监管干部队伍建设要为提高监管工作的水平服务,为员工个人发展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建立职位分类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对监管人员、综合人员和辅助人员,按照不同职位的职责任务、工作内容,制定出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养发展方向。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每年要集中一段时间学习,采用培训考察、讲座授课、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受训人员对内部相关人员再培训等方式,培养“学习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监管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年完善《省市银监局年度绩效考核暂行办法》,逐步形成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人员职务职级正常的晋升途径,促进监管队伍的职业化。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约法三章”,坚持述职、述廉、述学相结合,防范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

(二)银行业发展规划

1、公司治理规划

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努力创造条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积极引入境内外合格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

应充分发挥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要探索提高股东大会议事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应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决策效率和决策权威,确保董事会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和规范化,要设立对董事会直接负责的风险管理、审计、薪酬和提名等专门委员会。董事会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资本、质量、效益、管理和规模之间的平衡关系,制定银行业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维护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权益的作用。应提高监事会的监督权威,监事会应确保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督促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诚信、勤勉的义务。

应提高公司经营层的管理水平,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加强总部的管理能力和控制效率,加强公司整体经营活动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应对各级机构和经营者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条件的机构应建立与风险调整收益率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年市农联社应按要求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并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规划期内,省市发展银行、市商业银行、市农联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法人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协调有序的组织架构,逐步健全自我管理机制和内部制衡机制。力争到2006年,所有的法人银行业机构必须建立起规范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2、资本运作规划

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通过积极的资本运作,实现资产运作和资本运作的协调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规划期内,市农联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股权结构,深化股份制改革。市商业银行和市农联社还应创造条件,力争上市。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建立长期筹资的策略,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再融资,形成良好的资本补充渠道,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与业务发展规模相适应,并按照发展的要求,争取在适当时机发行外资股份,实现境外上市。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有选择地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壮大资本实力。

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根据自身的资本状况和发展规划,有步骤地统筹同业购并。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采取多种形式、多元渠道同业购并。市商业银行和市农联社应推进珠江三角洲特别是省市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同业购并。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在政策范围内创造条件积极进行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年省市建设集团财务公司和省市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引进新投资者,完善股权结构。

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考虑采取适当方式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等综合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在其业务范围内积极向证券、保险等行业渗透。规划期末,有条件的法人银行业机构可考虑选择合适的金融控股模式,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实现综合化经营。

各银行业机构应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广泛、稳固的业务合作关系,并通过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弥补银行业机构在服务范围、机构网络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培育和强化竞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管理体制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应改善和强化法人管理,加强总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服务、协调和监督的职能,强化业务处理的集中管理,逐步建立垂直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规划期内,各法人银行机构应按照横向协调、功能集约的要求,调整和重组总行职能部门。应在精简高效的基础上,平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形成扁平式的高效运行架构。应逐步形成总行对分支行主要业务线的垂直集中管理,总行建立统一的业务处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贷款审批等中心,这些中心对分支机构实施垂直集中管理。应设立垂直管理的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直接对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负责。

各商业银行分行应适应省市本地市场发展的趋势,在规划期内尽可能进行业务整合,逐步集中支行的批发性业务、零售客户的后台业务和部分服务职能,在分行建立统一的贷款审批、部分功能的业务处理、财务核算、区域营销、技术服务和安全保卫等中心,逐步将支行转变为零售业务的操作前台和营销前台。

各法人银行机构在理顺总分支机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级经营者的职权和经营目标,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应实现各类管理信息的集成化,理顺上下级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关系,形成畅通的报告渠道。

4、内部控制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应建立健全与其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各法人银行业机构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

各银行业机构的内部控制应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并由全体员工参与,任何决策或操作均应当有据可查。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银行业机构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相对独立,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

应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机构内部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避免因管理层的变更而影响其连续性和稳定性。

应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涉及资产、负债、财务和人事等重要事项变动均不得由一个人独自决定。

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及其性质,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各个岗位应当有正式的岗位职责说明和清晰的报告关系。应建立健全关键岗位的人员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程序监控等现代化手段,锁定分支机构的业务权限,对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应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对法律法规、外部监管的要求等进行跟踪分析,将其结果作为制订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案的重要依据。应及时更新法律法规、外部监管要求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相关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应建立并保持应急预案和程序,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和各类紧急情况,及时做出应急响应,以预防或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应当定期检查、维护应急的设施、设备和系统,确保其处于适用状态,并应定期测试其应急预案。

应保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经营管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风险信息。保证各级管理层及时获得国内外经济、金融动态信息和辖内经营管理信息。保证所有员工充分了解既定经营目标的相关信息,以及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政策、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应设立垂直管理、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内部审计稽核部门,配备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稽核人员,并应保证稽核人员有权获得所有经营管理信息。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应当合理确定审计频率和审计覆盖率,要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交稽核报告。

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反馈和纠正机制。应采取通过各职能部门的专项检查和内部审计稽核部门的经常性评价等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并根据内部监督结果、外部监管评价和其他组织的建议,提出内部控制的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并督促有关的职能部门和辖属机构落实。

5、风险管理规划

规划期内,各银行业机构应按照审慎、效率和有效监督的原则,逐步理顺风险控制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提升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应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要建立反应灵敏、过程连续的风险监控和预警系统,使事后发现转变成事前监测,事后纠正转变成事前预警。要进一步完善授权授信管理体制,加大力度推进垂直管理的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要按照行业、地区和客户等层次建立动态信息库,定期给予目标市场指引,增强事前风险防范能力。要优化审贷运行模式,完善集体审贷制度,逐步推进专家审贷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要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要提高对信贷资料真实性审查的水平,重视现金流的测算,审慎确定客户授信金额、期限和方式。要进一步加大贷后检查的力度,对贷后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审计稽核。要建立健全审慎的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制度,动态掌握各类资产的风险状况和真实价值。

招商银行应在年对客户信用评级模型进行试运行,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扩展,力争在年按新资本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要求量化信用风险。省市发展银行、市商业银行、市农联社应力争在规划期末建立客户信用评级体系,构筑适用的数据库并引入计量模型,科学测算违约概率,做好量化信用风险的前期工作。

应按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要灵活运用敏感度、风险值、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科学的度量。在此基础上,逐步由通过各项比例指标管控市场风险过渡到以风险敞口限额为主要控制指标的管理模式,并相应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要在政策允许和市场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全方位参与金融市场运作,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表外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使市场风险管理手段覆盖本外币、表内外、简单的产品和复杂的衍生产品、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要以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以内部资金定价转移和经济资本分配为手段,全面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于2006年底前,市商业银行和市农联社应于2007年底前分别达到《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相应完善市场风险控制体系。

应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要提升审计稽核理念,通过非现场稽核、内部控制评价、运用现代化工具审计,加大对操作风险的审计稽核力度。要通过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优化法律事务的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监察保卫体系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在业务运营过程中,要注意和防止出现政策风险。

应建立健全程序严密、制度完备的资产保全体系。应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有条件的机构要探索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应建立健全呆帐认定和核销的机制,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核销力度。应建立健全界限明确、认定科学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良资产的责任人要按照制度进行严肃处理。

6、市场营销规划

规划期内,各银行业机构应积极倡导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加强关系营销和品牌营销,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各商业银行应对客户、业务、区域和行业等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应进一步确立零售银行业务、公司银行业务、同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等业务发展重点。应塑造多层次的品牌体系,为客户提供分层服务,为形成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各银行业机构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将创新建议及时转化为金融产品与服务,逐步改善收入结构。应建立产品和服务体系的量本利核算系统,针对每一项新产品和服务,深入研究其合法合规性、风险可控性、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和投放市场的发展前景等,拟定完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各项产品和服务的推广、维护和淘汰策略。

应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多级营销和梯度分工,形成总行与分行、分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的有机联动,避免出现内耗,形成整体营销优势。

各银行业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与其他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共同开发、分享客户资源,共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各银行业机构应理性对待市场,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政策,积极培育有偿服务的金融消费环境,不得出现任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垫付资金等不正常现象。

应充分发挥省市毗邻港澳的优势,利用CEPA协议的机遇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有利条件,积极向港澳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推进,提高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应有选择地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借鉴和移植国际战略伙伴的先进技术和名牌产品,迅速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7、财务管理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应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规划,按照公司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要求确定财务管理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管理。

规划期内,有条件的法人银行业机构应建立健全财务总监制度。各商业银行还应改进财务管理体制,强化财务集中管理,逐步推行财务主管委派制,对委派人员实行竞聘制、任期制和交流制。

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计划管理和财务预测水平,对总部和各分支机构经营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估,实现资产负债管理信息化。

各银行业机构应围绕价值管理,进一步提高理财水平。要做好营运资本管理,强化各类投资管理,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要加强资金头寸的调度,进一步提高资金运作效益。要选择合适的股利分配政策,平衡公司发展和股东回报的关系。

应强化成本管理,推行全面预算,建立责任会计制度。要建立健全内部转让定价模式,提高成本分配管理水平,提升成本控制能力。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中心,推行全面预算和财务控制。要逐步实行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

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要建立完善的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制度和管理平台,逐步推行现代化的绩效评估和薪酬分配制度。

应加强财务报告管理,维护和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应制定合理的税务安排策略,提升税务安排能力,以适应发展和管理要求。

8、信息系统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应成立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对全公司业务发展和信息处理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

各银行业机构应把握国际先进的金融业务和技术发展方向,运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来改造金融业务运作模式和流程,应逐步建成全方位、全天候支持客户服务、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有机结合的现代银行业信息系统。

构建新信息系统应采纳主流和标准化技术,遵循业界标准,保持系统架构的开放性和通用性。要保证系统适用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应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建立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机制,实现工作方式由被动型的事后处理向主动型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转变,有效控制信息系统的技术风险,实现信息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应在对业务系统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建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电子门户。要进一步整合金融服务渠道,提升金融个性化服务水平,并使信息系统可以适应综合化经营的需要。

应改革信息技术工作体制,使信息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形成协作关系,加强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紧密联系,促使业务管理与信息技术交融发展、良性互动。应在统一规划和确保安全的条件下,探索信息系统的外包模式。

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入,进一步向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倾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为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应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全面提升信息系统的效率。

9、机构布局规划

各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模式,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促进分支机构实现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

规划期内,招商银行和省市发展银行应逐步按经济区域和管理幅度设置机构,力争在全国经济总量大的主要城市完成机构布局;应不失时机地抓住中西部开发的机遇,有选择地设置机构;应利用CEPA协议的机遇,积极进入香港金融市场;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市商业银行、市农联社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跨区域设置分支机构。

各商业银行应坚持经济效益、资源互补的原则,优化同城营业网点的布局。要对每个网点功能的定位进行分析,实行差异化服务。要提高网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适度控制单点营业办公面积,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对质量不高、长期亏损的网点,坚决进行撤并、迁移,要逐步加大对宝安、龙岗两区及部分社区内网点的设置力度,确保营业网点布局保持最优组合。

应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大力引进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出具有个性、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发展家庭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流动银行等新兴现代化金融业务,打破营业网点的时空约束。

为保证分支机构合规经营,各商业银行上级行要按制度辅导下属机构的经营管理,在新设分支机构的筹建和开业初期应组织辅导小组实施辅导工作。

10、人力资源规划

各银行业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于为银行业机构的整体发展服务、为员工个人发展服务。

应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包括引进吸纳机制、流动配置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开发培训机制。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市场化管理,建立人才招聘、选拔、使用、淘汰的市场化机制。

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现金分配与股权等非现金分配、短期分配与长期分配的有机结合,应积极探索经营者与职工的持股制度。各级管理者要敢于和善于应用激励机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关心员工,培养员工成长,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应提高人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加强岗位交流,实行岗位任期制,激活人力资源存量,实现人尽其才。在管理者“能下”上加大力度,在一般人员“能出”上取得突破,促使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达不到要求、业绩较差的员工及时退出,实现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

应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执业培训,保证培训时间,保证培训经费的有效投入和稳定增长,加强培训质量评估,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

11、企业文化规划

规划期内,银行业机构应各自统一价值观念,在内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行为秩序,通过构造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打造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银行业机构应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和产品,通过营销使优质的服务和产品的品牌深入人心。

应建设以开拓创新为重点的精神文化,大力提倡奋发学习、开拓进取、争先创新的精神。

应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的风险文化,坚持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坚持资本、质量、效益、内部管理和规模协调发展。

应建设以诚信为重点的行为文化,引导员工恪守职责、承担责任、履行义务、遵守承诺,将诚信的服务理念贯彻到工作中去。

应建设以统一通畅为重点的制度文化,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违章办不成事。

应建设以员工人生价值最大化为重点的人本文化,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融为一体,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机会,提高员工队伍的忠诚度和凝聚力。

(三)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环境规划

1、加强与市政府等部门的沟通

积极配合市政府落实鼓励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强与市政府的沟通,做好市属银行业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核准。配合市政府完成地方中小法人银行业机构的增资扩股工作。加强与国土、工商、海关、税务、金融办等部门的沟通,共同推进银行业机构经营环境的有效改善。加强与法院等司法部门的协调,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减轻处理不良资产的负担,为银行业机构清收不良资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与相关金融部门的协调

根据银监会确立的有关制度框架,与人民银行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制度安排和协调机制。

加强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的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定期就重大监管事项、跨行业监管等问题进行磋商,交流监管信息,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解决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支持银行、证券、保险业依法拓展业务,加快金融创新,控制金融风险。

3、加强与境外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进与境外银行业在人员、信息、技术、服务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联系合作。应推动深港两地银行业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要选派人员到香港培训,学习香港先进经验,加强信息交流。要稳步推进辖区银行业机构跨境发展。

4、建立与银行业机构的联系

与监管对象定期举行会谈,互通信息。参加银行业机构的有关会议。及时将监管意见和风险情况通报被监管银行业机构的总行或董事会。

5、强化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加强对银行业同业公会的指导和监督,促进协会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银行同业公会在行业自律、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业公会应秉承“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宗旨,抓好自律公约、执业标准和诚信体系、信用制度建设,健全行业规范,强化行业协调和行为管理作用,增强行业自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行业自律维护银行业的利益,反映行业呼声,规范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

6、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与各媒体建立良好互动关系,通过媒体建立监管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发挥各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7、培育理性的金融消费者群体

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现代金融知识、金融服务、风险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增进社会公众对风险的识别和了解,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第四部分组织与实施

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和同业公会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建立行之有效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宣传推动

省市银监局负责本规划的宣传、推动、组织和协调。各监管处应按照监管范围对银行业机构实施本规划进行指导。要对本规划的要点和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对银行业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辅导,使本规划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充分的理解,并转化为省市银行业经营者及监管者行动的指南。

(二)贯彻落实

各监管处、同业公会要根据自身职责,积极推动各银行业机构加强本规划的实施工作。各银行业机构应将自身发展计划同本规划结合起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要讲求实效,贯彻落实好本规划的内容和精神,创新实施机制,提高本规划的实施水平,保证整体实施效果。

(三)跟踪分析

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建立银行业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本规划实施的进度、工作重点及突出的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并对各银行业机构提出工作新要求。要进行专题研讨和调查研究,针对执行中出现的偏差,采取提示和纠正措施。

(四)调整修订

省市银监局应随着辖区银行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根据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后评价,对本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五)支持保障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9篇

明确支农主攻方向。我行从广西实际出发,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城镇建设确定为信贷主攻方向,重点支持北部湾经济区的土地整治、西江流域防涝、桂中治旱等重大涉农项目,全年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86.2亿元,支持农村路网建设项目32个、土地整理项目30个、水环境治理项目3个。

密切与政府合作。一是与自治区公路局、建投集团、旅投集团、水电集团等省级优质融资平台合作,依托平台投放涉农中长期贷款。二是动员各级政府将地方财政支农资金及其它涉农资金转存我行,2010年新增低成本财政存款12亿元。三是在与地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时,将整顿地方信用环境、消化我行历史包袱纳入合作要件,2010年各地政府代偿国有粮食企业不良贷款55笔、1840/2万元。  优化信贷结构。一是减“短”增“长”,增加贷款收益稳定性。2010年,我行中长期贷款净增75亿元,增幅78.9%,占全年贷款增量的90%,年末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达49.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减“信”增“押”,力争实现风险全覆盖。对以前年度发放的信用贷款,想尽一切办法追加抵押物或落实有效担保。三是减“劣”增“优”,对商业性贷款进行全面清理、规划,对“散、小、劣”型客户,稳妥有序地实施信贷退出。

完善服务功能。一是推动存款稳定快速增长,年末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4.5亿元,增幅57.5%,存款对利润的贡献率达48%。二是以咨询顾问类业务为突破口,推动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实现收入2709万元,同比增加1699万元,增幅168.2%。三是保持国际业务快速增长势头。充分挖掘外向型农产品加工贷款客户潜力,全年实现国际业务结算量2.6亿美元。

二、多措并举,克难攻坚,倾力清收风险和不良贷款

一是把现金清收任务分解到相关行,一把手负总责,按月通报进度;对未能达到阶段性目标的,通报批评并给予处罚。二是省、市、县行逐级成立清收小组,三级联动、上下协同。对清收任务重、难度大的分行,区分行班子成员多次到行指导,通过高端沟通争取当地政府支持。三是实行“三挂钩”,即清收效果与当事人的使用与组织处理挂钩、与绩效工资及奖金挂钩、与业务管理费分配挂钩。四是在已建立信贷关系的客户中,选择有实力的企业牵线搭桥,协助收购不良贷款企业的库存或重组其资产,全区通过重组方式共清收5家企业6619万元不良贷款。五是对最难啃的硬骨头,果断实施依法,通过拍卖抵押物收回贷款本息9笔、4879万元。

经过不懈努力,实现现金清收不良贷款97笔、1.7亿元,年末不良贷款余额降至3.7亿元、不良率降至1.07%。

三、创新机制,优化管理,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是强化学习培养人。坚持集中学习制度,保证每周至少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时间。开展“信贷制度学习和考试”活动,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参加全系统信贷业务知识竞赛获得团体第一,参加广西银行业协会信贷知识竞赛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广西参加西南赛区竞赛。

二是正向激励调动人。通过“公推公考公选”为优秀人才提供舞台,选拔15名副处级干部、36名科级干部;坚持进人逢进必考、上下交流。从基层行选调年轻员工到分行机关跟班学习,从分行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地、县行任职;开展“十佳团队、十佳管理者、十佳员工”评选并给予专项奖励。

三是严格制度约束人。针对风险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身边典型案例,开展为期3个月的集中警示教育;结合贯彻廉洁办贷“十不准”,对全辖从事第二职业的行为进行全面清理,并下发“四项禁令”;创立与客户廉政共建机制,同全辖789个贷款企业签订廉政协议。

四、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准确把握政策。对政策性银行来说,“政策”是资源,是优势,准确把握并用好用足政策才能乘势而上,反之就会错失良机。  二是必须紧紧依靠政府。农发行时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行积极主动服务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我们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让我们占据业务发展先机,进而实现银政双赢。

三是必须勇于解决困难。广西分行历史包袱重,案件和风险的压力大。解决好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既要有信心、有决心、有办法,更要有耐心、有韧劲,求真务实,克难攻坚。

一、明确粮食收购信贷指导思想

从2008粮食年度开始,我们确定了“用政策性收购来解决黑龙江的粮食收购”和“用政策性收购引导市场性收购”的指导思想;尽可能启动国家临储和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性粮食收购,减轻市场性粮食收购压力和风险;用托市收购价格来指导支持市场性收购贷款风险的防控。  2010粮食年度的秋粮收购截至年末,共发放粮食收购贷款140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106亿斤,分别比同期多放贷65.8亿元、多收购38.1亿斤。

实践证明,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开展粮食收购信贷工作,使我行较好地解决了保收购与防风险的矛盾,粮食收购信贷工作的主动权和可控性明显增强。

二、落实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政策

区别收购性质,优先支持政策性收购。区别收购性质就是区分政策性收购和市场性收购。其目的一方面要通过控制贷款节奏,启动政策性收购;另一方面要优先支持中央和地方储备企业收购粮食、掌握粮源,包括增储、临储、轮换和最低价收购,接受储备企业委托参与收购的地方粮食企业也纳入优先支持范围。

区别客户类型,优先支持重点企业。对参与市场性粮食收购的客户,按农业(粮油)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民营贸易企业进行区分;每类企业又按照一定标准区分为重点支持、积极支持、一般支持三类。通过优先支持保证重点企业的资金需要,不仅客户相对集中,贷款和粮食收购量还大幅度增加。

区别信誉状况,优先支持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凡经我行评定信用等级AA(含)以上,且大豆加工和玉米加工企业注册资本1亿元(含)以上,水稻、小麦加工企业以及购销贸易类龙头企业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的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区别购销方式,优先支持委托收购。把县(市)国有粮库的粮食购销区别为自营收购和委托收购。对历年经营良好、诚实守信且系统评定信用等级A-级(含)以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可开展自营收购和委托收购;对近三年来贷款无不良、利息无拖欠、库存无积压和经营无亏损的“四无”企业且系统评定信用等级BBB一级(含)以上的企业和政府指定并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企业,可以支持其开展委托收购业务。

三、强化内控措施,把案防制度

执行落到实处

建立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责任制。一是以“制度执行年”活动为契机,落实、推进全行合规建设总体工作规划目标。二是构建与省纪委共建惩防体系协调机制。三是每年与全辖二级分行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书。四是坚持不懈地抓合规、抓规范、抓内控、抓案防。

抓合规突出规范操作。一是结合培训抓制度执行。印发《员工从业行为规范――管理办法汇编》,人手一册;开展“履职尽责”学习活动。二是结合实际抓制度执行。细化民营企业法人和主要股东个人财产抵押办法,完善了《粮食企业异地储存粮食信贷监管办法》,试行了贷款调查审查平行作业;制定了全行办公、议事、办贷、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办法;梳理汇编各项信贷政策、制度办法,统一印制了客户经理操作手册。三是结合操作抓制度执行。完善了客户经理贷款尽职记录文本,实现了数据资料多部门多专业的共享。  抓内控强化“两个控制”功能。充分发挥综合业务系统、CM2006信贷管理系统的信贷管理功能,实现各种统计报表自动填报和完善数据查询功能,严格贷款操作流程。

四、强化惩处问责,提升风险案件防控水平

实行岗位轮换。在坚持县支行行长任职满三年轮岗的基础上,对到9月30日上一粮食年度收购贷款本息未结清的支行,待贷款本息收回后对支行行长进行交流任职;对支行副行长实行定期岗位轮换。

严格责任追究。采取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措施,严厉惩处违规违纪人员,绝不姑息迁就,保持问责高压态势。三年来,对内外部检查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按照规定进行经济处罚。同时,对当年粮食收购贷款出现不良的支行和上级管理行当年暂缓月绩效增资。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责任人,追究到底、追踪问责。

建立风险案件防控长效机制。通过与571户企业签订银企廉政共建协议、粮食销售责任书等方式,采取违规积分和对违规责任进行问责、网络反腐建设等各种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健全风险案件防控长效机制。

一、坚持求真务实,精心打造引领发展的坚强班子

2005年,我行确立了“以人为本,管理立行,质量建行,科技强行,创新兴行”的治行思路,提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坚持以稳健经营,促有效发展。2007年,我们进一步提出了“发展要与队伍素质相匹配,与管理能力相匹配,与信用环境相匹配”的理念,并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组织开展“管理年”活动。通过持之以恒抓管理,使管理理念日益深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管理效果日益显现。2005年至今,我行贷款余额增加602亿元,形成不良贷款4874万元,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其中准政策性贷款没有发生一笔风险,棉花贷款连续9年实现“双结零”,不良贷款率从26.2%降到2.2%。自2006年首次实现盈利以来,“十一五”期间累计盈利58亿元,实现了从亏损大户到盈利大户的历史性转变。

真抓实干,充分发挥班子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搞调研分析,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剖析问题、解决困难。省分行建立工作分析例会制度,每月定期集体研究全行经营发展情况。建立大客户报告制度,要求有关市分行将贷款1亿元以上准政策性和商业性客户的分析报告,每月报送省分行党委成员。二是带头履行“大客户经理”的职责,坚持高端营销。三是带头抓班子自身建设,自觉做团结的表率。每周召开行长碰头会,认真召开党委会、民主生活会。

严格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分支行班子战斗力。把选人用人、特别是选好配强一把手作为分支行班子建设的重点来抓。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业务精、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志担任一把手。对表现平庸、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群众意见大的,省分行党委动真格,不讲情面,先后对4名二级分行行长和3名副行长进行免、降职处理。先后建立健全了分支行班子成员以考促学制度、信贷管理包片责任制度、支行部分正职和全部副职竞聘上岗制度、在职处级干部调研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2007年起推行二级分行领导班子及成员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与单位及个人的绩效奖金直接挂钩,2010年又下发《关于加强分支行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

二、落实以人为本,着力锻造推动发展的精干队伍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管理立行,突出抓制度落实,抓执行力提高。一是加强专业条线管理。制定业务流程和操作标准50多个,全部纳入专业条线管理考核。每半年考核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建立行业分析指导制度,仅2010年就编发《业务信息参考》70余期。二是加强中层干部管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中层干部既亲历亲为抓业务工作,又身体力行抓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每名处级干部详细做好履职记录,省分行党委年底全部调阅。三是落实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了《信贷责任管理实施细则》和《贷款调查中心考评暂行办法》。对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严格追究责任。四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行掀起“单位创先进,个人争优秀”的热潮。积极开展“送温暖”等活动。

突出培训重点,丰富培训方式,促进了队伍素质提高。一是抓重点内容培训,提升操作技能。二是加强对重点人员培训,培养业务骨干。三是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三、不断完善机制,积极构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

建立创新机制,激发工作创造性。制定了创新成果评选和奖励办法,积极支持鼓励创新工作开展。2007年至今全行共推出创新成果210余项,多数被应用于经营管理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强化激励机制,引导干事创业积极性。以经营绩效考评为抓手,每季对全辖分支行经营指标考核情况通报督导,每年对盈利前10名和减亏增盈前10名的支行表彰奖励。全面推行支行岗位绩效考核分配制度,适当拉开绩效奖金分配档次。对国际业务等重点工作,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大专项考核力度。

健全监督机制,增强队伍廉洁自律性。一是根据权力大小、与贷款企业的密切程度以及产生腐败可能性,探索实行对监督对象A、B、C三级廉政风险等级管理。二是制定实施《支行行长监督办法》和《客户经理监督办法》,加强对重点岗位的监督管理。三是开发应用纪检监察综合管理网络系统,覆盖省市县三级,涵盖纪检监察和安全保卫工作各岗位环节。

一、 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大局所需、责任所在、商机使然

安徽是中部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因财力所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资金已成为困绕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

2009年以来,我行紧紧抓住安徽作为全国土地整治示范省份的重要机遇,探索

运用新农村建设贷款这个产品,把土地整治与治水治污、农民集中住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公共产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我行有效发展的主战场。两年累计投放治水治污、土地整治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234亿元。

二、坚持投向引导,把“三治”项目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首先是把握好投向。从投向上看:一是用于治水兴水、防洪抗旱减灾贷款179亿元,占50%。主要用于长江、淮河等主要干支流综合治理,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和县域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二是用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贷款71亿元,占20%。主要用于农民集中住房建设和农村科教文卫设施建设。三是用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贷款106亿元,占30%。

三、合规经营、规范管理,把风险防控放在首位

坚持规范管理,做到“三个管住”。一是管住项目资本金。一方面实行资本金审计制度,贷款投放前,由有权机构对项目资本金进行真实性审计;另一方面实行高端核查机制,项目签批前,由省分行分管后台的副行长、资深业务经理、区域风险经理或信贷管理处负责人到项目现场实地核查贷款条件落实情况。二是管住贷款用途。在流程签批中,明确主要责任人、重要责任人和经办责任人,出了问题,对号入座。同时,实行贷前约谈机制,由省分行对项目所在行的市、县分管行长及客户经理约谈。三是管住资金账户。借款人原则上在我行开立了基本账户,并按有关规定开立了信贷资金和项目收入专户以及偿债资金专户;项目建设单位在我行开立了一般存款账户。  坚持风险至上,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与督促落实工作。根据国务院19号文件精神和四部委具体要求,及时向省政府写出专题报告;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意见,督促抓紧清理规范。二是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管理,覆盖风险敞口。6月30日以后贷款,全部采用以土地抵押为主的担保方式;6月30日前审批的贷款,全部补办了合法担保手续。三是加强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分析。对6月30日前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严格按“三率”确定最高融资额度,并且要求地方政府承担还本付息责任;6月30日以后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通过监测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结合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现金流情况,综合判断贷款是否存在风险。

四、注重高端营销、高效办贷、高质量发展

积极开展大营销活动。一是实施高端营销。向总行申报的项目和省政府“861”重点项目,由省分行直接营销或牵头联合营销。二是以会促销。召开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项目营销汇报会,各行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是运用行业平台推荐项目,农发行独立审贷。与省国土资源厅建立了常态化的联席会议机制。由省政府牵头,成立了由省水利厅、农发行和省财政厅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农田水利协作银政联席会议。

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水平。一是组建省分行营销中心,内设项目培育、评估、督导三个小组,制定岗位职责,从项目培育、评估到贷后检查、后评价等全流程规范操作;二是对新营销的项目,省分行、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三级客户部门各指定专人,成立条线项目信贷服务小组。三是对重大民生项目或节能减排项目,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评估、优先审议审批,并探索平行评审方式。

有效提升发展质量。一是带动负债业务的发展。2010年,通过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带动组织财政性存款日均余额28亿元。二是带动现金清收。从地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中收回不良贷款2.55亿元。三是带动中间业务的提升。通过给项目单位提供评估咨询等财务顾问服务,2010年实现财务顾问费收入3492万元。四是带动资产收益水平的提高。2010年,我行中长期贷款百元综合收益率为7.2%。

一、强化品牌意识,坚持主体地位

我们认识到,传统业务是农发行多年精心打造和呵护的金字招牌和标志性业务“收购工作无小事”,对此我们有很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做好传统业务不仅是项政治任务,也是主产区农发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受地方融资平台清理等因素影响,我行去年中长期贷款少投放59.9亿元。由于我们一如既往地紧抓传统业务不放手,传统业务继续得到稳健发展,并及时回填了中长期信贷业务发展不足形成的空缺。全年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1.2亿元,不良贷款占比0.45%,比年初下降0.3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4.11亿元,比上年增加2.25亿元。

二、优化客户结构,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坚持动态管理,坚决淘汰劣质客户。对使用准政策性贷款的企业,坚持一年一审核,一年一调整,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特别是对改革改制不到位、产权不清晰的企业;信用等级在BBB级以下的粮油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下的棉花企业,都坚决退出收购贷款的支持序列,近三年累计对46家粮油企业、44家棉花企业实行了信贷退出。二是坚持创新思维,大胆引进新兴客户。对风险承受能力强、有品牌、经营管理和信誉良好的各类所有制企业,优先认定贷款资格、优先安排信贷规模。同时,灵活运用营销手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坚持至诚服务,积极培育龙头客户。按照“培养忠诚度,提升贡献度”的思路,一企一策,采取贷款利率下浮、实行公开授信管理、创新担保方式、合理使用信贷产品、争取国家贴息政策等多种方式,大力支持优质客户做大做强。近三年,先后培育省级以上粮棉油产业龙头企业客户112家。

三、把握市场规律,提高经营能力

一是加强市场分析,合理把握贷款节奏。去年,基于对棉价高开高走的判断,在新棉开秤后的1个星期内我们集中投放了21亿元资金支持企业收购。进入10月上旬,针对棉价疯涨态势,严格控制贷款投放,严禁企业跟风抢购,当月仅发放贷款7.5亿元。11月下旬,棉价下跌趋稳后,又及时追加贷款29亿元,支持企业边销边购。通过调控,去年全省籽棉收购均价最终控制在5.5元/斤左右,基本实现风险可控。二是运用信贷杠杆,引导企业理性经营。为防止企业盲目抬价抢购,我们在落实贷款条件的前提下,坚持分批发放贷款,并且原则上第一次发放贷款不得超过审批额度的40%。同时,为防止企业盲目赌市场,采取“年度清场、销贷挂钩”的办法,督促企业均衡销售,赚取合理利润。近三年,企业自主收购的粮棉油基本上都能按期完成清场任务。三是用好市场工具,支持企业规避风险。在切实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支持企业运用电子撮合等新兴市场工具合理避险、稳健经营。到去年末,全辖已有40%的新棉和57%的油脂通过远期交易提前落实了销售渠道,锁定了经营利润。四是发挥整体优势,大力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在粮棉油生产、流通、深加工等上下游领域的客户资源,积极牵线搭桥,支持贷款客户之间开展产销和供需衔接,推动收购资金大流通、大封闭。同时,利用产品优势,积极拉伸产业链条。

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方式

银行协同营销履职报告范文第10篇

为了防止类似危机重演并遏制危机蔓延,重建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国际社会在G20峰会的主导下开启了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变革。出席G20华盛顿峰会的领导人一致同意将“强化审慎监管制度,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防止市场滥用和欺诈行为,加强消费者保护”,确立为这场改革的两大共同行动目标①,并在之后的历次峰会上持续地强调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加强消费者保护对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意义,同时授权FSB、OECD等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制定金融消费者保护方案。作为对G20峰会的回应,FSB了《特别关注信贷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报告,重点探讨了信贷领域的消费者保护问题,提出了信贷消费者保护的监管框架;OECD则出台了《G20金融消费者保护高级原则》等文件,阐述了强化消费者保护的10项内容,确立了消费者保护制度设计的基本要素。与此同时,G20各成员国也相继开展了国内金融监管法制的改革。美国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始发地和震中地,对原有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制度重构,颁布了自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下称《多德—弗兰克法案》),明确将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确立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并建立了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英国也出台了新的金融改革法案,按照这两项监管目标并重的理念确立了目标监管(Objectives-basedRegulation)架构。实践表明,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并重现已成为国际监管界的共同价值追求。

主张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消费者保护并重的思想起源于1995年英国经济学家MichaelTaylor提出的“双峰”(twinpeaks)理论。然而,在“双峰”理论提出之时,国际社会并未对金融消费者保护予以足够的重视,且认为市场行为监管很可能与审慎监管发生冲突和重叠(MichaelTaylor,2009:78-82),只有澳大利亚、荷兰等少数国家对此予以了采纳②。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终于使各国政府意识到:金融产品的供给、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金融消费需求为基础的,如果金融监管只关注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而忽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金融业的发展就会失去广泛的社会支持,审慎监管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必须重塑监管价值目标,使金融监管回归安全与效率的适度平衡,强调防范金融风险与保护金融消费者并重。“双峰”理论在提出时的“遇冷”和在此次危机后“受宠”这一前后反差,反映出监管理念从强调投资者“买者自负”到重视对金融消费者“倾斜保护”的悄然变化。在“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提出之前,金融领域的消费者在不同部门有各自特定的称谓,即银行业中的存款人、保险业中的保险消费者和证券业中的投资者。就前两者而言,其参与金融服务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个人或家庭生活需要,将其划入金融消费者的范畴当无争议。但就投资者而言,在金融创新的影响下,其在投资主体、投资目的、投资能力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者群体的内部分化使金融消费者概念的最终认定产生了较大争议。按照民法上契约自由与平等协商的原则,民事主体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表现在证券市场上,即投资者应遵循“买者自负”的原则。基于该原则,投资者必须为其市场行为自行承担风险和损失。然而,在金融业放松管制、鼓励金融创新而忽视消费者保护的背景下,该原则适用的前提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一,资产证券化业务显著提高了金融产品的杠杆化、抽象化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了普通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难度。发行商经常通过误导甚至欺骗的方式规避信息披露要求,更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等。其二,日益复杂的证券市场和普遍缺失的金融教育导致普通投资者的专业水平、经济实力无法与市场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其三,松懈的市场监管无法有效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发行商往往将巨额损失转嫁给普通投资者,但监管当局却无法对其施加实质性约束,反倒成为造成投资者损失的间接导因。在这种现实情形下,投资者群体内部出现了分化,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机构投资者相比,缺乏投资所需的专业知识、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力,无法与日益强大的金融机构相抗衡。如果不加区分地将“买者自负”原则绝对地适用于所有投资者,要求其同等地承担一切损失,实际上是忽略了投资者之间的内在差异,导致一项原本公正的民法交易原则成为促使普通投资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推手。因此,在确认“买者自负”原则仍是投资者须遵循的基本市场原则的前提下,各国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仅强调该原则,无法有效调节金融机构与普通投资者之间的地位失衡,普通投资者属于金融消费者,应对其予以倾斜保护。这就为保护金融消费者这一监管目标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调整监管架构:审慎监管职能与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分离

从《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到《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经历了从“分业监管”到“功能监管”的革命性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金融业务综合化的不断发展,这种按金融业务类型设置的监管架构又面临新的挑战,其体制缺陷也逐渐显露:一是从事相同业务的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面临不同的监管标准要求,监管套利滋生;二是监管盲点与监管冲突并存,监管沟通不畅,监管协调不力。与美国不同,英国自金融服务局(FSA)成立以来,实行的是由单一监管机构同时承担审慎监管和消费者保护职能的统一监管模式。从FSA的履职情况来看,它几乎从未在审慎监管和消费者保护两项职能之间实现平衡。其履行审慎监管职能,通常都以削弱消费者保护职能为代价。美英两国的监管实践表明,无论是功能监管模式,还是统一监管模式,都不是金融监管体系设计的最优选择。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英在深刻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缺陷的基础上,倾向于建立目标监管模式的监管架构,包括将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职能和消费者保护职能分离,各由专门机构行使。与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模式相比,目标监管模式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它按照监管职能的不同将监管机构划分为审慎监管机构和市场行为监管机构两大体系,可以有效消除统一监管模式下单一监管机构在审慎监管和消费者保护之间面临的立场转换困境,有效抑制其重视审慎监管而忽视消费者保护的思想偏见,进而实现防范系统性风险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并重。第二,它打破了按照金融业务类型设置监管架构的藩篱,可以将具有协同效应的监管区域予以整合,有效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第三,它可以弥补由于金融创新而预期产生的监管空白(于永宁,2011:82),为未来的监管事项预留空间,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提升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主动性。鉴于目标监管模式的优越性,美国财政部在危机爆发后提交的《现代化金融监管结构蓝皮书》(下称《蓝皮书》)中指出,美国未来的金融监管目标主要有三个:维护市场稳定、强化审慎监管和加强消费者保护。基于此,长远理想的监管架构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市场稳定监管机构,负责处理一切关乎金融市场稳定的事项,该职责应继续由美联储承担,同时扩大其权力以监测整个金融体系;二是新设的审慎金融监管机构(PrudentialFinancialRegulatoryAgency),负责监管受担保的联邦存款机构和联邦保险机构;三是新设的商业行为监管机构(ConductofBusinessRegulatoryAgency),负责监管所有类型金融机构的商业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①。奥巴马政府执政后,财政部正式向国会提交的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金融监管改革的新基石:重塑金融监管与规制》延续了《蓝皮书》有关调整监管架构的精神,再次强调应将审慎监管职能与消费者保护职能分离,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授权其改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透明度和适当性,避免误导与欺诈②。但是,由于强大的政治阻力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多德—弗兰克法案》并未新设审慎金融监管机构,也未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而是在美联储内部建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onsumerFinancialProtectionBureau,CFPB),将危机前由财政部、货币监理署等七家机构共同行使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统归该部门行使。为最大限度地确保CFPB的独立性,《多德—弗兰克法案》赋予其在人事任免、职能设置和资金使用等诸多方面的自,使其免受美联储的干预①。同时,还赋予其充足的监管资源和实质的监管权力,为其开展行动提供便利②。CFPB的建立足以说明,美国已迈出从功能监管模式向目标监管模式过渡的关键一步。与美国的局部调整不同,英国对国内金融监管架构进行了彻底改革,采纳了目标监管模式,建立了“双峰”监管模型。具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英格兰银行内部建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inancialPolicyCommittee,FPC),负责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监管;二是建立审慎监管局(PrudentialReg-ulationAuthority,PRA),作为英格兰银行的附属机构,接管FSA的微观审慎监管职能;三是建立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ConductAuthority,FCA),接管FSA的消费者保护职能③。从美英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选择可以看出,监管体制的设计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方案。美英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主要不在于具体的制度变化,而在于重视消费者保护、将消费者保护职能与审慎监管职能分离这一监管理念的革新。

三、拓宽监管范围:机构监管向行为监管延伸

次贷危机爆发前,美英等发达国家普遍奉行“最少的监管即最好的监管”的圭臬。这一自由主义监管理念对效率过分推崇,使得监管机构过于依赖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忽视了金融机构资本逐利的本性和市场失灵问题,也忽视了金融市场内在的脆弱性和潜藏的系统性风险。这场百年罕见的危机充分暴露了一个自由放任的市场体系的缺陷,也迫使各国政府重新思考金融监管边界的设定。此次金融危机警醒世人:仅仅强调审慎层面的机构监管(institutionregulation),监测金融机构的资本和风险状况是不够的,还必须拓宽监管范围,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层面的行为监管(conductregulation),规范金融机构在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目前,对于何谓“行为监管”并无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行为监管的要素包括金融机构的销售实践、信息披露与市场透明度、消费者资产的维持与数据保护、消费者金融教育和金融意识以及市场竞争等(Koid,2011:1-10)。从实质上讲,行为监管就是指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实施的针对金融机构在零售服务领域内市场行为的监管,是“双峰”理论中审慎监管的相对范畴,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构成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与之相关的概念是产品监管(productregulation)。产品监管可以说是对监管边界的再延伸,即立足于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强调对更微观、更具体的产品本身实施监管。在现实条件下,虽然监管者通过信息披露等审慎监管要求,能够确保金融机构在表面上处于管控之下,但金融机构仍旧对产品功能设计、市场销售策略、合同条款条件的设置享有最终决定权。因此,监管当局只有更主动地介入金融机构的市场行为链,才能从源头上消除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

为了有效实施行为监管和产品监管,美英等国在其金融改革法案中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监督金融机构的商业实践活动。要求其评估消费者是否具有购买能力,对消费者提供充分、真实的信息,用简明、清晰、无欺诈性和误导性陈述的文字描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条款,披露该机构的监管状况。第二,限制商业银行的自营交易,并对非银行金融公司的金融交易提出更高资本要求。《多德—弗兰克法案》规定商业银行可以保留自营交易业务,但必须是用于对冲风险、利率掉期或外汇掉期;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百分之三④。第三,加强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要求衍生品交易在中央清算和票据交易中心进行,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其吸纳更多风险⑤。第四,确定识别问题金融产品的指标,实施产品干预(productinter-vention)。针对具有以下特征的产品,监管当局在市场准入和日常监测时应特别关注: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存在交叉补贴的产品、风险潜伏期长的产品、包含不同收费等级或诱惑利率或二次收费条款的产品、终止服务要付费的产品、附加不必要条件的产品等①。第五,开展零售行为风险的前景分析和金融机构商业模型及策略分析。主要是在同行评审的基础上,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策略发展报告、公司账簿、单一产品线收益状况等反映的信息,对宏观经济环境、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行为特点进行考量,对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型和投资策略展开系统分析,评估金融机构的脆弱性②。第六,进行金融机构行为风险的早期识别。通过市场维度和跨行业的数据分析、零售市场行为风险的前景分析、产品营销重大事件、金融监察专员(financialombudsman)和消费者组织等第三方提供的预警信息,尽早识别金融机构行为的潜在风险③。此外,监管当局还可以采用产品前置审批、特定产品禁止、产品价格干预、弱势客户群体保护等额外的权力和手段,实施行为监管和产品监管。

应当强调的是,行为监管并不是对机构监管的取代,而是危机爆发后各国监管当局在深刻认识到自由主义监管危害的情况下,为实施管控微观风险与防范系统性风险并重、实现风险监管的全面覆盖而将监管边界进行的适度延伸。在倡导行为监管的同时,各国监管当局也就进一步完善机构监管提出了改革方案。比如,应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综合监管,对其施加更高的审慎监管要求,健全监管标准,完善其市场退出机制;扩大被监管金融机构的范围,所有超大规模的金融公司,无论其是否为银行,都将被纳入监管范畴,对大型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其他投资顾问机构实施注册制管理,增加其透明度。

四、优化监管方式:引导市场竞争与实施审慎监管互补

金融危机前,美英等国监管当局保护本国消费者主要是通过对金融机构实施审慎监管而间接实现的。监管当局通常认为,只要确保金融机构经营良好,消费者权益就不会受损。但是,从金融危机产生的破坏效应来看,当局耗费巨大监管资源实施的审慎监管,并不能在客观上对消费者保护产生直接促进作用。分析表明,虽然完善的监管制度可以为消费者保护提供更多保障,但唯有引导良性的市场竞争、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才是从源头入手加强消费者保护的根本路径。美英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立法精神,并不仅仅是强调“更强化的监管”,而且也是在肯定金融创新、市场竞争与效率仍是重要价值追求的前提下,注重“更优化的监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回顾危机前美英等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不断开展的并购活动,在市场内催生了许多金融航母,独占了某些关键的服务领域,弱化了同行竞争,迫使消费者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接受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真实的信用评级,误导公众对金融机构信用状况的判断,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在后危机时代,引导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保持服务提供商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赋予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提升信贷的可获得性。在当下重构金融市场竞争秩序,并不是任由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而是要求监管当局重新思考市场竞争与消费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审慎监管、市场调节与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之间的平衡,摒弃“以监管促保护”的思想,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良性竞争,对消费者保护提供正向激励。因此,美英等国提出了旨在优化市场竞争的制度设计,比如,赋予CFPB有关竞争方面的监管权力,明确其可以制定金融竞争政策、审查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状况、纠正金融机构的不公平竞争行为④;要求监管当局与竞争管理机构互相磋商、密切合作,明确监管当局可以就金融市场中是否出现了能够阻止、限制或者扭曲市场竞争的事件质询竞争管理当局,后者必须在收到质询后的若干工作日内给出答复,指出其是否采取行动和采取何种行动等①。

不容忽视的是,消费者参与是构建良性市场竞争机制的重要一环,缺少消费者的有效监督和信息反馈,监管当局就无法对金融机构及其市场行为进行全面监测。消费者金融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监督作用、维护自身权益,如果消费者不能掌握丰富的金融知识,即使赋予其充分的选择权,也是徒劳。因此,唯有建立消费者金融教育长效机制,帮助消费者获取金融信息、增加金融知识、提高投资技巧、巩固投资信心,才能有效确保重构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稳健、长久地运行。

上一篇:银行信贷主管履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乡镇班子成员履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