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范文

时间:2023-03-15 04:29:19

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范文第1篇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并根据巴塞尔协定对利率风险的定义,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中存在的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并根据我国金融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Abstract】

ThispaperanalysesexternalreasonsofproductionofinterestrateriskwithinbankingsysteminChina。AccordingtothedefinitionofinterestrateriskintheBaselAccord,itdiscussesre-pricingrisk,spreadbasisrisk,yieldcurveriskandoptionriskincommercialbanks。ItalsosuggestssomemeasurementsoncontrollinginterestrateriskbasedonpresentprogressofChina’sfinancialreformation。

【Keywords】关键词

利率风险interestraterisk巴塞尔协定theBaselAccord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基差风险spreadbasis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选择权风险optionrisk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仍处于较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入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二是受社会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一是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1]。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国际清算银行的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利率风险由两方面因素构成: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利率变化使固定利率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业务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收益风险是指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这四类利率风险的现状:

1.重新定价风险

所谓重新定价风险是指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到期日的不同或者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的风险。在分析这类利率风险时,须对可能受到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加以分析,即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进行分析。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缺口越大,银行所承担的重新定价风险也越大。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为正缺口,当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有利率风险;反之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有利率风险[3]。

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自1996年5月以来,央行已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我国存贷款利率8年来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2004年开始,宏观经济的开始局部过热,物价从紧缩状态走向膨胀,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步入升息周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经历连续降息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降息预期,因此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一直处于不匹配状况,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为负且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长期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种高度适应降息周期的缺口状态将在利率上升时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净利息收入损失。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着资产负债成熟期的结构错配。资产负债的成熟期主要由其回流期决定,回流期指该项资产负债的本金最终回流的时间,在没有任何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只有在回流期后才得以重新定价,在此之前,利率的变动对资产负债的收付息没有影响。即使银行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利率变动方向,从而针对性地调整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但当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回流期不匹配时,也会因利率的变化产生收益波动。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直接原因是存贷款的期限结构错配,一方面存款的期限结构短期化,另一方面贷款的期限结构长期化,集中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表现为商业银行回流期的错配。这种回流期负缺口尚不至于引起流动性风险,但是升息周期中却给银行带来净利息收入的损失,由于负债的回流期短于资产的成熟期,负债被迅速定价而导致利息支出迅速增加,使得在某一时间区间内,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当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也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4]。

2.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回顾近几年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不乏因遭受基差风险而造成经营损失的实例。如从1996年起,连续8次降息,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个百分点,持续的利率下调导致1999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应付利息储备严重不足,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尤为严重,其负面影响持续到2001年[5]。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3.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结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并因此而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正收益率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就有收益率曲线风险[3]。

利率市场化后,重新定价的不相配性使商业银行暴露于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倾斜和下降的变化中。现行我国发行的国债利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和央行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间,银行资产以国债来代替企业贷款,不但收益可大大增加,而且风险为零。近几年债券资产在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短期看,这可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机会收益,但长期看,债券投资被锁定在较低的收益水平之内,一旦央行利率上调或债券发行利率回升,在债券二级市场换手率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到时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

4.选择权风险

利率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即利率变动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由此而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银行的许多存贷款业务都具有期权特征。期权的持有者,总是在对自己有利而对卖方不利的时候行使其权力,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不管实际利率变动是正的或是负的,只要名义利率变动,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偿付未到期贷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尤其是当客户提前还贷时,银行却没有得到相关的收入来弥补银行承受的风险,使银行系统积聚了大量的期权型的风险。利率的逐步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由于我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选择权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6]。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鉴于利率波动性上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诸多影响。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金融监管并未充分有效,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可能会产生较大范围的震动,因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创造充分的条件,其中,中央银行增强间接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内部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手段,加强利率风险控制[7]。

1.树立强烈的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国内银行业没有经过国外重大风险事件的“阵痛”,即使有些机构已惨遭市场风险酿成的损失,也没有引起多少重视,因而利率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离风险防范的要求甚远。很多银行的董事会还没有健全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有专门委员会的一些银行工作也未到位,甚至一年内连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很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仍不到位;绝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难以达到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对利率风险及时识别、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预防的目的。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国银行业高度重视。中国银监会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包括利率风险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提出了系统、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当前,国内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聘用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士,对《指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认真的研究并制定实施计划,加大实施《指引》的力度。银监会相关部门和各地银监局也要进一步提升对利率风险管控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利率风险管控的相关培训工作,加强利率风险的检查督促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控能力。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和《指引》的落实程度今后应作为银行新业务准入的重要标准[8]。

2.立足现实,着手开展缺口管理

近年来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利率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资产负债状况。有资料显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极为薄弱和有限。各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力、技术水平和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度选择一套适合的利率风险衡量软件。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是由构成资产负债表的无数存款、贷款和投资交易的累积结果,每笔存贷款都有自己的现金流量特征。在编制缺口报告时,应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及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自行决定这种报告编制频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较为适宜。太长会影响到准确性,太短又会加大操作成本。国有银行应该建有负责设计风险管理系统的独立风险控制部门,并确保有足够多的、能够进行稳健的风险管理的人员。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应该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测主要根据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来判断。在缺口模型中,银行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为由于期限结构的错配,基差风险及期权风险的存在,零缺口并不能保证风险也能够降为零,这只是在银行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用的一种防御措施。风险的最终消除仍依赖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

3.创造条件,积极探索运用利率衍生品管理利率风险

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且期限短,发放中长期固定利率贷款会产生很大的利率缺口,迫切需要在与客户签订固定利率贷款合同的同时,在利率互换市场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人民币利率互换就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在不同市场主体对利率走向判断不一样的时候,它们就会互换交易,这是在参与主体之间分摊市场风险的最有效工具。有了这项业务,公司就可以通过与商业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合约,把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通过这笔交易,公司将自己今后的债务成本一次性地固定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上,从而达到了规避利率风险的目的。当前我国银行体系积聚了巨大的利率风险,为金融稳定埋下了风险隐患。利率互换的高效避险功能,有利于商业银行为巨额债券资产规避利率风险,也有利于通过开展利率互换交易化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带来的风险。利率互换不仅将有效帮助金融机构规避巨大的利率风险,增强其应对能力,从而使得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更加稳固,提高了央行调控的自主性空间,利率衍生品的创新空间也随之打开[9]。

参考文献

[1]鲁盾.石果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9):34-45.

[2]刘喆.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现状及对策建议[J].河北金融,2003(6):30-31.

[3]毕鹏.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及对策[R].

[4]徐慧璇.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基于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R].2006-09.

[5]李树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防范[R].

[6]王蓓.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集团经济,2006(17):209-210.

[7]王伟.利率波动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J].国际金融研究,2001(6):39-42.

[8]唐双宁.提高中资银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R].2006.

银行利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利率 变动 经济 影响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完善,利率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在宏观上能够维持经济平衡,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微观经济效率。不仅如此,利率的存在还有利于利益的分配。近年来,央行经常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经常对银行利率做适当调整,通过将利率下调能够增加社会投资,从而使经济增长更加快速。而通过上调利率水平,又能够很好地抑制通胀,从而稳定物价和市场,让经济发展更加稳定。为了与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相互适应,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我国实行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现如今,利率正逐步趋于市场化,银行利率体系也日趋完善化,必将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一、银行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对投资活动有一定地调节作用,利率不仅仅会影响社会投资规模,其水平及结构变化也会使投资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利率往往能够对宏观经济变量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进而使其发生一定的变化。企业融资成本与利率水平呈正相关,利率增大,融资成本也会相应增大,导致企业融资的意愿和能力大大降低。如果从经济整体角度来看待的话,就会抑制社会投资,引导资金流向,让其对生产不断进行改进和调节,这对国民经济增长是极为有利的。

二、银行利率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

利率变动同样也会对国民储蓄进行有效调节,从而让国民储蓄总量、结构以及形式发生相应变化。

首先,从储蓄总体角度来看,利息就是人们进行资金存储所获得的收益。如果人们收入水平一直稳定状态,那么利率增大,就会使人们的储蓄收益增加,也就更有意愿将手中的资金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增加储蓄总量,反之亦然。换言之,就是说,在银行利率较高时将钱存入银行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高收益,这样人们就会倾向于把钱存在银行,而不会主动去投资。

其次,从储蓄结构角度分析,各种投资的利率,如证券、长期金融资产都会对储蓄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一旦短期利率上涨,那么短期金融资产在整个储蓄结构中的比重就会增加。原因在于短期投资利率上升,导致人们所获得的短期收益也会增加,人们进行短期投资的意愿也会更加强烈。

最后,从储蓄形式看,利率变化还会对储蓄形式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利率水平持续上涨,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存款储蓄的形式尽可能地增加利息收入;而如果利率持续下降,储蓄的形式可能会变成持币储蓄或实物储蓄,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因利率下降而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银行利率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利率还能有效调节居民消费行为,同时储蓄和消费总量也会受到利率的调节作用。利率下降,就是使居民消费成本水平降低,就会使居民消费的意愿更加强烈,从而让其提高当前消费水平,替代未来消费,刺激内需增长。利率一旦下降,居民储蓄存款的利息收益水平就会因此降低,导致其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率收入效应。而一旦利率上升,其作用刚好与此相反。央行多次进行利率调整,也是根据上述原理作出调整决策的。的来说,由于利率变化引起居民消费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

四、银行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存贷款业务是其主营业务,那么存贷利差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如果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利率上升,那么就会增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成本。相对应地,如果商业银行向企业放贷资金时,提高贷款利率,就会增加企业贷款成本,也会使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增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水平因此提高。在银行收入和支出中,利息的收入和支出往往占据很大比例。所以利率变化影响利息收入支出水平时,就会对银行营业收入和支出产生影响,最终影响银行利润水平。

五、银行利率变动对保险业的影响

很多寿险品种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储蓄功能,并且预定利率往往都是根据银行利率水平高低制定的。一旦央行下调银行利率,假定预定利率未发生任何变化,那么就会使寿险收益水平提高,往往要高于储蓄收益。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只要央行对银行利率进行下调,那么保险行业的预定利率也会跟着下降,导致寿险品种价格上扬。这样就会降低人们购买寿险的意愿,对寿险业的长远是极其不利的。对于寿险而言,其中很多人身保险品种往往都有长期返还性,如人身保险等,其纯保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用来提存准备金的,构成保险公司负债,能够将其进行投资获取利息收入,为将来给付保险金提供保障。所以说,保险公司未来给付保险金至少要与其负债投资收益水平持平。如果不能及时调整高预定利率的长期返还性保险业务,那么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上将会出现问题。对于长期险种而言,往往带有一定地储蓄功能,会因利率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一旦银行利率下降,其预定利率也会随之下调,不断弱化其储蓄功能,收益水平也会降低。就会打击人们购买长期寿险的意愿,对寿险业务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障碍。

六、银行利率变动对地产业的影响

银行利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预防措施

现阶段,我国不断的对利率市场进行改革、调整和规范,所以利率持续变化,增加了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成果并不能很好的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模型还不够健全,其实际操作也不够规范,还有就是缺乏完善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可以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非常少。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利率风险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仍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体现出了管理利率以及建设利率制度的过程。从那时开始,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明确了利率管理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重要职能的一个工作。并对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因此利率的管理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我国商业银行测量利率风险的水平较低,度量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利息收支占营业的收支比例和敏感性缺口,还有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我国的利益收入和资产负债业务,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还是不够高,中间业务的利润也不高,增加了利率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银行的资本不够充足,可是却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促使银行预防和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较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成为当前的情况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站在总量结构的角度来看,资产不平衡的负债、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之间有存借差,所以需要不断的对利率进行调整,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风险;从期限结构来分析,资产和负债结构的配比关系不够科学合理;从利率结构角度来分析,同期存款之间不科学的利差,这些都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有影响的内在因素。中央银行针对利率的导向性政策、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等,这些是影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主要因素,这是外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利率的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机会,也将其经济效益提高,可是也导致其不断流动的收益以及资产,并且缺乏安全性。

三、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系统

1.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标准进行识别和衡量

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利率风险。首先,利率敏感性资产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不够统一。其次,期限结构也缺乏匹配度,这些因素促使商业银行对价格进行重新制定,也提高了利率的风险;不断改变的收益曲线引发不同期限的两种债券收益利率的差距改变,导致一定的商业风险;如果利率发生改变,利率定价的基准也发生改变,导致利率的提高或者降低,促使客户期权风险的产生。在对利率风险进行正确识别以后,还需要分析评估风险。

2.管理利率风险的系统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对管理利率风险的体系进行完善,其组织和决策体系主要是表内管理。其次是表外管理,为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的内部控制利率风险的体系一定要健全,制定的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要使用业务自身的性质和复杂性,进而规范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在核实管理利率风险时一定要确保风险管理方式的稳健和监管方式的全面性,也就是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接着还要建立健全监管报告体系,合理规范的披露信息,促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更加的透明。

3.预防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的减轻当前的通胀压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合理的提高存款的利率,可以在储蓄竞争中获胜,也可以将负利率消除,同时因为上升的存款成本,各个商业银行就会将收益少的贷款减少,进而对国家整体信贷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解以后,发现管理利率分先对管理资产负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充分应用了资产负债表内预防措施。例如,制定利率、开发新产品、资金借入等,及时的调整商业银行资产期限以及负债期限,进而将利率风险规避。现在我国不断创新金融,也将利率风险的表外预防措施进行拓展,例如,利率期货合约等,这些都可以规避利率风险。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单调的负债品种,结构失衡,导致其主要利率风险是由定价风险带来的。并且积极的探索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还要全面综合的对资产表进行管理,促使其更加平衡,也要积极的拓展中间业务,创新资产负债的种类,促使其经营更加多元化。

还可以通过行业的协会或者团体共享数据、一起议价等,还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利率管理的经验,在市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提高对风险的防御能力,增加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银行利率持续变化,所以增大了利率风险,面临这个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要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提高管理利率风险的水平,以迎接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海威.基于VAR 模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0(10).

[2]李伏安.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9(20).

[3]陈东.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5).

作者简介:

银行利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利率管理开始实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赋予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但商业银行长期潜伏的利率风险也逐步显现出来,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央行控制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其他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国家主要为再贴现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调整基准利率,不决定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期限结构、风险结构自主决定。利率市场化包含以下内涵:市场利率的高低,不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而是通过基准利率的引导,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又能改变资金的流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挑战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将缩小,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负面冲击: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利率风险放大。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造成银行的净收入减少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来源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期限与重新定价的时间差,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利率变动导致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存在正缺口)时,利率下降将导致银行收益减少。反之,存在负缺口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收益减少。在我国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状况下,重定价风险突出表现在计息方式上。根据中央银行规定,人民币活期存款以结息日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对于定期存款,按存单开户日的利率计息;对于短期贷款,按照合同利率计息。对于中长期贷款,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计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一旦利率变动,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将影响银行的收益。尤其是在中长期存款与贷款业务中,利率下调时,“一年一定”的利率政策将导致贷款先于中长期存款重新定价。存款现金流支出固定不变,而贷款利息收入减少,因而银行将面临未来收益减少的风险。

(二)收益曲线风险

利率变化也会影响银行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对银行的收益不利影响时,就会形成收益曲线风险。以债市为例,银行是主要参与者,在总资产中,配置了相当比例的国债和金融债券。当利率变化导致债券收益曲线变陡时,银行收益就减少。

(三)基准风险

银行对不同金融工具定价所依据的利率指数不同所导致的风险。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完全匹配时.也同样存在此类风险。

(四)内含期权风险

银行存贷款合同中的各种选择性规定导致银行承受的风险。大多数贷款合同都允许债务人提前还款,存款人有随时取款的权利。一旦利率变动对债务人或存款人有利,银行客户会选择重新安排存款、贷款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

(五)逆向选择风险

由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通常不能直接评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和贷款人的道德品质,借款人获得贷款后有可能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银行提高利率,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会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高利率的结果是高风险项目挤出低风险项目,产生“逆向选择”现象,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整体质量下降,从而提高了项目的违约概率。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利率风险头寸很大,并呈快速上升的态势,面临的利率风险很高。2005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计37万亿元,其中贷款占6O%左右;负债中存款占80%左右。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85%左右,利息支出和金融机构往来支出占营业支出的65%左右。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的利率敏感性都很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使得重新定价风险成为近一个阶段最主要的利率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利率风险具有隐蔽、复杂、难以精确计量等特点,按照审慎原则有效管理利率风险对于银行的安全和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就是确定银行能够承受的利率风险限度,并寻求资产负债在数量、期限、利率方面的协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提高银行净利息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考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风险意识、管理架构,还是人员素质、风险控制技术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利率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存贷款规模扩张的竞争,在经营决策中普遍关心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未对利率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也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商业银行基本上不能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资金成本、供求关系自主制定不同的利率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匮乏。

(二)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

一是利率决策机构缺位,目前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常常是指定某一部门负责执行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缺少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政策及其有效的决策机制。二是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近几年,对高端客户贷款的营销中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而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操作的程序等方面相对缺乏。

(三)利率风险的避险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由于各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技术等手段的运用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详细的基础数据支持。二是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评判系统,对利率风险的识别、测度不能进行正确的衡量、分析。三是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风险的发生。四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五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

四)资金定价能力有待考验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价格的定位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市场竞争策略等宏观和微观层面。但目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经验。

(五)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力资源匮乏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要求甚高,而我国银行业目前接受这方面系统培训的人员甚少,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的能力较弱。利率走势预测工作的薄弱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一是要组建专门负责利率风险管理的委员会,如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和专门研究人员组成,定期就影响利率变化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制定应对利率风险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利率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二是组建专职人员队伍,负责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三是规范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建立分析、识别、计量、评估、预警和控制的利率管理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引入相关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模型,把利率风险尽可能数量化。根据利率风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管理系统软件和技术工具,提高风险测算和评估的效率。同时,要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能力。总之,要在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信息管理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监管模式

可以采用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监控模式。风险头寸的规模和性质由商业银行总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统一决策,并逐级分解到各基层机构,作为风险控制线对各级机构进行约束。若下级银行风险头寸超出控制限额,则把不能抵消的风险头寸自动提交上级行处理。

(三)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利率管理队伍

为了确保利率风险政策和管理程序的正确执行,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使用,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利率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专家充实利率风险管理岗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商业银行应在总行和分行的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起一支系统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的利率管理队伍,使他们成为利率风险管理主力军。

(四)完善产品定价体系

利率市场化后,价格对市场的敏感性将体现出来。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差别定价,扩大优质客户的市场份额。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需要,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在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利率水平。总行对各分行的定价授权,可依据各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同业竞争关系等因素确定。产品定价机制运行后,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稽核监督,避免自主定价造成下级管理者和经办者利用职权酿成道德风险。

(五)扩大中间业务和表外收入,拓宽商业银行收益来源

由于利率市场化会造成传统存、贷款利差减少,迫切要求银行增加其他收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必须适应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在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同时,应重点发展新的业务:(1)充分发挥银行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各种代收费、代保管、保险等业务,增强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积极拓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种业务,如银证通、证券资金清算、基金销售和托管业务等。(2)利用信息和信用优势,大力开展对客户的各种信息与信用咨询业务。(3)大力发展国际业务中的信用证、保函、国际托收、汇款、押汇等业务。(4)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展现代管理业务,抓住国有资本重组的历史机遇,发展理财顾问业务等。(5)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逐步扩大,逐步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上述新业务别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业务,比如国内外结算、财务顾问、承诺、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高附加值业务,是商业银行规避利率市场化风险、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点,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方向。

银行利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率风险;衡量;管理;兴业银行

在我国,利息收入一直是大多数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保持稳定的利息收入也是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条件之一。银行利息收入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利率,利率变动频繁且难以预测使得银行利息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得银行面临着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重要风险之一,因此,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也成为银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利率风险的简单介绍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因为市场利率的变动导致商业银行收益或者市场价值的波动。但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即市场利率的变动并不是必然导致银行利率风险的产生。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在数量、类型、期限等方面均完全相同,则不论利率如何变动,其对银行的存、贷款的影响都是完全相同的,存贷利差自然也不会变化。此时,不存在利率风险。然而,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利率的变动一般都会给银行带来潜在的利率风险。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及其管理

衡量利率风险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还有久期分析等,这里仅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这一分析方法。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导致银行资产、负债变化的不确定性,由此可知,与利率不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不会产生利率风险,这里的不相关资产和负债主要指:一是不生息的资产和不计息的负债;二是虽计息,但利息收入和支出在考察期间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在分析利率风险时,我们只考虑在考察期内受利率变化影响的资产和负债,也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

所谓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公式表示为:GAP=IRSA-IRSL。(其中,GAP代表利率敏感性缺口,IRSA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IRSL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称为正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称为负缺口;两者相等时称为零缺口。利率变动时,资金缺口的数额直接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银行处于不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时,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银行处于正缺口,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在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会增长。这是因为,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可以从利率敏感性资产中获得更多收益,同时也要对利率敏感性负债支付更多的利息,因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所以银行利息收入的增加会大于其利息支出的增加,最终结果就是银行净利息的增加。反之,市场利率下降时,净利息收入会减少。而当银行处于负缺口时,也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在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会增长。这是因为,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从利率敏感性资产中获得的收益减少,但同时对利率敏感性负债支付的利息也会减少,因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所以银行利息收入的减少会小于其利息支出的减少,最终还是导致银行净利息的增加。反之,市场利率上升时,净利息收入会减少。当银行处于零缺口时,则不论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银行都不存在利率风险,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即利率敏感性系数分析。利率敏感性系数的数值就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比值。当该系数大于1,即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银行处于正缺口;当系数小于1时,为负缺口;系数等于1时,为零缺口。利率敏感性系数分析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示方式上有所区别。

(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建立在银行对利率的预测上,旨在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对资产和负债的结构、数量、期限等的调整,保持一定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当银行预测市场利率上升,应采取措施适当增加正缺口,若银行处于负缺口状态,应尽量减少负缺口,努力达到正缺口。相反,当银行预测市场利率下降时,应适当增加负缺口。

三、兴业银行利率风险及管理策略分析

选用兴业银行2011年度资产负债表相关数据,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对其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如下分析。查阅资产负债表可知,兴业银行2011年的资产总额为2408798百万元,其他资产为8400百万元,在此设定利率敏感性资产为资产总额减去其他资产的剩余值,即为2400398百万元;负债总额为2292720百万元,其他负债为16442百万元,和上文保持一致,设定利率敏感性负债为负债总额减去其他负债的剩余值,即为2276278百万元。因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因此银行处于正缺口,且利率敏感性缺口为124120百万元,利率敏感性系数为1.0545,可以判断银行存在利率风险。假设未来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保持目前的趋势,二者之间的数值关系不发生显著改变。那么,如果未来利率上升,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会大于利息支出,这也就意味着其净利息收入将会增加;反之,未来利率下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会减少。

兴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银行若预计未来利率上升,则应继续扩大利率敏感性正缺口。银行可以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者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或者两者同时进行,也可以缩短资产到期日或者延长负债到期日,这样银行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若预计未来利率下降,则应积极营造利率敏感性负缺口。银行可以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者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或者两者同时进行,也可以延长资产到期日或者缩短负债到期日,同样银行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利率敏感性资产的增加既可以通过浮动利率资产的增加、固定利率资产的减少来满足,也可以通过缩短浮动利率资产的利率调整期、缩短资产的偿还期限从而通过重新发放资产来达到;利率敏感性资产的减少则相反。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增加或减少也是同样道理。当然,如果保持利率敏感性零缺口,则不论未来利率上升还是下降,银行都不存在利率风险,自然,银行也丧失了从利率风险中获利的可能。因此,若银行不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变动方向或者预测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可以考虑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同时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最终使得两者相等或者近似相等,此时,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为零。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金融形势巨大变化的发生,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利率风险的极大挑战,利率风险已逐步上升为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加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第一,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意识,设立职能明确的资产管理机构,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管理。

第二,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表内管理。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银行应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内的各种项目及其结构,使暴露于利率风险中的资产和负债缺口发生改变,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规避或降低利率风险的目的。

第三,通过金融创新,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规避利率风险。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尚不发达,提升空间还很大。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我国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陈小宪.风险、资本、市值--中国商业银行实现飞跃的核心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郑鸣.商业银行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春红,董晓亮.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4]游扬.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J].特区经济,2012(7)

银行利率范文第6篇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并根据巴塞尔协定对利率风险的定义,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中存在的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并根据我国金融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Abstract】

ThispaperanalysesexternalreasonsofproductionofinterestrateriskwithinbankingsysteminChina。AccordingtothedefinitionofinterestrateriskintheBaselAccord,itdiscussesre-pricingrisk,spreadbasisrisk,yieldcurveriskandoptionriskincommercialbanks。ItalsosuggestssomemeasurementsoncontrollinginterestrateriskbasedonpresentprogressofChina’sfinancialreformation。

【Keywords】关键词

利率风险interestraterisk巴塞尔协定theBaselAccord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基差风险spreadbasis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选择权风险optionrisk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仍处于较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入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二是受社会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一是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1]。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国际清算银行的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利率风险由两方面因素构成: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利率变化使固定利率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业务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收益风险是指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这四类利率风险的现状:

1.重新定价风险

所谓重新定价风险是指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到期日的不同或者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的风险。在分析这类利率风险时,须对可能受到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加以分析,即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进行分析。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缺口越大,银行所承担的重新定价风险也越大。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为正缺口,当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有利率风险;反之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有利率风险[3]。

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自1996年5月以来,央行已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我国存贷款利率8年来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2004年开始,宏观经济的开始局部过热,物价从紧缩状态走向膨胀,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步入升息周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经历连续降息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降息预期,因此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一直处于不匹配状况,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为负且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长期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种高度适应降息周期的缺口状态将在利率上升时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净利息收入损失。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着资产负债成熟期的结构错配。资产负债的成熟期主要由其回流期决定,回流期指该项资产负债的本金最终回流的时间,在没有任何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只有在回流期后才得以重新定价,在此之前,利率的变动对资产负债的收付息没有影响。即使银行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利率变动方向,从而针对性地调整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但当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回流期不匹配时,也会因利率的变化产生收益波动。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直接原因是存贷款的期限结构错配,一方面存款的期限结构短期化,另一方面贷款的期限结构长期化,集中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表现为商业银行回流期的错配。这种回流期负缺口尚不至于引起流动性风险,但是升息周期中却给银行带来净利息收入的损失,由于负债的回流期短于资产的成熟期,负债被迅速定价而导致利息支出迅速增加,使得在某一时间区间内,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当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也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4]。

2.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回顾近几年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不乏因遭受基差风险而造成经营损失的实例。如从1996年起,连续8次降息,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个百分点,持续的利率下调导致1999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应付利息储备严重不足,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尤为严重,其负面影响持续到2001年[5]。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3.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结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并因此而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正收益率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就有收益率曲线风险[3]。

利率市场化后,重新定价的不相配性使商业银行暴露于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倾斜和下降的变化中。现行我国发行的国债利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和央行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间,银行资产以国债来代替企业贷款,不但收益可大大增加,而且风险为零。近几年债券资产在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短期看,这可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机会收益,但长期看,债券投资被锁定在较低的收益水平之内,一旦央行利率上调或债券发行利率回升,在债券二级市场换手率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到时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

4.选择权风险

利率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即利率变动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由此而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银行的许多存贷款业务都具有期权特征。期权的持有者,总是在对自己有利而对卖方不利的时候行使其权力,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不管实际利率变动是正的或是负的,只要名义利率变动,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偿付未到期贷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尤其是当客户提前还贷时,银行却没有得到相关的收入来弥补银行承受的风险,使银行系统积聚了大量的期权型的风险。利率的逐步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由于我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选择权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6]。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鉴于利率波动性上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诸多影响。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金融监管并未充分有效,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可能会产生较大范围的震动,因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创造充分的条件,其中,中央银行增强间接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内部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手段,加强利率风险控制[7]。

1.树立强烈的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国内银行业没有经过国外重大风险事件的“阵痛”,即使有些机构已惨遭市场风险酿成的损失,也没有引起多少重视,因而利率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离风险防范的要求甚远。很多银行的董事会还没有健全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有专门委员会的一些银行工作也未到位,甚至一年内连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很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仍不到位;绝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难以达到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对利率风险及时识别、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预防的目的。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国银行业高度重视。中国银监会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包括利率风险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提出了系统、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当前,国内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聘用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士,对《指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认真的研究并制定实施计划,加大实施《指引》的力度。银监会相关部门和各地银监局也要进一步提升对利率风险管控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利率风险管控的相关培训工作,加强利率风险的检查督促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控能力。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和《指引》的落实程度今后应作为银行新业务准入的重要标准[8]。

2.立足现实,着手开展缺口管理

近年来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利率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资产负债状况。有资料显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极为薄弱和有限。各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力、技术水平和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度选择一套适合的利率风险衡量软件。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是由构成资产负债表的无数存款、贷款和投资交易的累积结果,每笔存贷款都有自己的现金流量特征。在编制缺口报告时,应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及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自行决定这种报告编制频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较为适宜。太长会影响到准确性,太短又会加大操作成本。国有银行应该建有负责设计风险管理系统的独立风险控制部门,并确保有足够多的、能够进行稳健的风险管理的人员。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应该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测主要根据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来判断。在缺口模型中,银行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为由于期限结构的错配,基差风险及期权风险的存在,零缺口并不能保证风险也能够降为零,这只是在银行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用的一种防御措施。风险的最终消除仍依赖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

3.创造条件,积极探索运用利率衍生品管理利率风险

银行利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持续期缺口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全面实施,宏观经济的过热或低迷、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等都会引起国内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非常重要。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利率敏感性资产(I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ISL)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包括浮动利率资产和负债,以及在分析期内到期的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两者的差额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ISG):ISG=ISA-ISL,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0,称为正缺口,存在正缺口的银行称为资产敏感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ISG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走势的预测而有意识地留下正或负缺口的策略。管理人员首先要预测利率的变动方向,在对利率走势做出判断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利用利率变动来获取更大的净利差收入或减少损失。当预测利率上升时,保持正缺口,增加的资产利息收入将超过增加的负债利息支出,从而使净利息收入增加。当预测利率下降时,则保持负缺口。

2.被动策略也称“免疫策略”,其核心在于保持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平衡,使缺口值为零或很小。采取主动性策略的关键问题在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上,如果利率走势与预期相反或利率变动不如预测的来得那么快,则银行将蒙受损失。此外,即使利率走势预测准确,但如果利率实际变动幅度较小,则采用主动策略就可能得不偿失,调节资产组合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一些小规模银行由于缺乏利率预测能力或缺乏调整资产组合的手段,往往采用被动策略。

二、持续期缺口分析和管理办法

(一)持续期缺口分析

持续期是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现值的加权平均与其现值之比,它衡量了未来预期的现金流的平均期限。

市场利率的上升会导致银行固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下降,且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越大,随着市场利率上升时,其市场价值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因此,持续期可以用来衡量资产负债的风险程度,持续期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可以看出,利率变动对一家银行的股本或资产净值所产生的变化依靠三个关键的素:

1.持续期缺口的大小。在利率上升时,资产的持续期长于其负债的持续期(正)的银行,资产价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负债的价值,因此银行净资产价值会下降。当利率下降时,情况相反。

2.利率(Y)变动的幅度。变动幅度越大,银行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3.银行的规模。银行规模越大,对于任何给定的利率变动,其净值变化会越大,反之,其净值变化会越小。

(二)管理办法

1.主动性策略是银行根据对利率未来变化的预测做出的,保持适当的持续期缺口,以获得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或减少损失。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上升,应减少持续期正缺口或扩大其负缺口,将缺口调整为负值,使未来资产价值的下降幅度小于负债价值的下降幅度,从而使银行净资产收入得以增值。如果预测市场利率将会下降,则可采取增加正缺口或减少负缺口的方法。

2.被动性策略指在保持银行净值的相对稳定,采用零缺口(“完全免疫”)或微缺口(“部分免疫”)的方式避免利率风险。具体就是使一家银行的资产持续期正好等于其经杠杆调整后的负债的持续期,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资产的收益与负债的成本以相同的幅度同向变化,从而有效避免利率风险。部分免疫的策略是从资产负债表中调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期搭配,使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平衡,保持这部分资产负债价值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三、利率敏感性缺口与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比较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优点有:第一,该管理方法简便、易于理解。就缺口分析而言,通过直接观察各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缺口正负及大小,就可以大致了解银行所呈现的利率敏感性类型及利率风险大小。第二,管理成本低。该管理方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银行要做到对利率的变化有准确的预测;缺口的调整要先于利率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银行改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缺口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缺口调整将变得非常困难。同时,缺口管理要将资产负债按一定的时期加以划分。划分时期的不同,利率敏感性缺口的数值也不一样,有时甚至出现完全错误的信息,将正缺口表示为负缺口,或将负缺口表示为正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忽视了期权性风险和基差风险。

(二)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的优点和缺陷

持续期缺口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1)它对整个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衡量。持续期从长期角度观察问题,有利于制定更为连续、更为系统的管理战略。(2)充分考虑了每项资产负债在未来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的时间价值,从而解决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中分析期的划分受主观影响的问题。

四、现实选择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来衡量利率风险更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其理由为: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是以原始成本为基础来计算资产负债价值的。另一方面,利率敏感性缺口法主要反映利率变动对利息收入的影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推行全面的持续期缺口管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美]米什金(李扬等译)。货币银行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洛伦兹?格利茨(唐旭等译)。金融工程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孟龙,杨柳.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述要[J].中国金融,1998.1

银行利率范文第8篇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利率风险产生于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具有不同性质的影响。区分不同性质的影响对于了解利率风险的发生机制,以及有效规避利率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利率变动的影响可以区分为显性影响与隐性影响两种类型。

一、显性影响

显性影响是指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未来利息收益与未来利息成本造成直接反应的能够在会计账面上得以体现的变动。利率变动的显性影响的产生与表现程度受制于两方面的因素:(1)存在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是指那些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收益率或利率能随之发生变化的资产。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的利率和收益率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的存在是利率变动直接影响产生的根本原因。(2)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匹配程度。利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匹配程度,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缺口”越大,则利率变动的直接影响程度也越大。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存量规模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较易取得,因此,利率变动带来的显性影响的度量也较为容易。其主要的测度方法是重定价模型(敏感性缺口模型)。敏感性缺口等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即:

其中,GAP表示利率敏感性缺口,ISA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ISL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GAP取值的大小与正负表现敏感性缺口的状态。取值越大表明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失衡状况越严重,利率风险的水平也越高。在利率变动量已知的情况下,可以计算显性影响产生的利率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具体利息水平变化。其公式为:

NII表示利率变化引起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变动,R表示利率变动的幅度。当利率敏感性缺口为0时,无论利率如何变动,净利息变动都等于0。就是说,如果利率敏感性缺口为0时,商业银行对显性影响带来的利率风险具有免疫能力。在R水平不发生变化时,当利率敏感性缺口越大,利率变化引起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变化也越大。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商业银行最早使用的测度利率风险工具。其构造原理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大体上反映利率风险的程度,至今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依然有广泛的运用。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绝大部分来自存贷利差收入。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可以有效地把握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变动,从而保证了利润的稳定性。但是利率敏感缺口模型终归是一种粗糙的利率风险计量方法。其最突出的问题是只能反映利率变动的显性影响,无法反映利率变动的隐性影响,不能充分考虑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产生的一系列现金流的价值影响。再者,利率敏感性缺口是一个与时间段有关的一个概念。不同的时间范围内,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存在差异,这会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正确评估利率变化引起的显性影响的整体效果。缺口的不稳定可能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陷入混乱。最后,利率敏感性缺口忽略了利率潜在的选择权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的计量假定考察期内的资产与负债均遵循既定的业务合同执行。但实际上,这种规范性协议也存在市场选择权的问题。客户在利率变动的预期下,可能提前支取存款,也可能提前或逾期归还,甚至不归还贷款。此外,利率敏感性缺口属于静态分析,没有将利率可能的变化趋势纳入考虑的范围。

二、隐性影响

隐性影响是指利率变动带来资本与负债的折现率的变化,改变了资本与负债规模的现值大小,从而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不会在资产负债表中得以体现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规则,隐性影响并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直观反映,因此相比较利率的显性影响,隐性影响的测度存在更多的困难。

(一)测度隐性影响的必要性分析

利率变动的隐性影响并不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各项指标,其影响不易直接观测,但是利率变动的隐性影响却是不容忽视与回避的。构造计量模型来测度隐性影响对于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十分必要,其必要性分析如下:

1.资产与负债的未来现金流比资产与负债的历

史成本更准确地反映了资产与负债的真实价值。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体现的是资产与负债的历史成本。以历史成本计量是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之一。历史成本计量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有历史原始凭证作依据,可以满足验证检查需要;第二,数据易于取得,简便易行,并与实现原则相联系;第三,计价无须经常调整账目,可防止随意改变会计记录,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如果资产与负债与未来的现金流相联系,那么以成本法计量资产与负债价值,其准确性会受到影响。

2.市场利率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手段。虽然资产与负债的未来现金流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资产与负债的真实价值,但是未来现金流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角色其计量却存在问题。一是处于不同时间点的未来现金流的加总问题;二是未来现金与当前现金的对比问题。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不能够直接划等号,运用未来现金流来表示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必须要处理好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的折算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未来资金等价于多少当前资金的问题。促成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差异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当前消费重于未来消费。当前消费满足的是当前需要,未来消费满足的是未来需要,当前需要具有更强的迫切性,即使必定发生的未来需要其重要性也弱于当前需要。由于当前资金实现的是当前需要,因此,其价值要高于未来资金。(2)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金本位货币制度终结后,通货的逐步膨胀成为各国货币的共同特征。由于通货处于贬值的长期趋势,促成当前资金的价值高于未来资金。(3)资金具备增值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资金具有普遍的增值能力,当前资金参与经济活动可以实现价值的增长。确定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的比率时,需要考虑这三方面的影响。但是,如果将三方面影响全部加以体现,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的比率确定将变得过于复杂,从而丧失了实际的操作性。在三个因素中,资金的增值能力是促成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并且便于计量操作。因此,资金的增值能力成为确定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比率的主要考虑因素。在不同市场环境、不同的资金运用主体、不同的资金投入项目下,资金增值能力会有不同的表现。但在确定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比率时考虑的资金增值能力,不是个别资金的增值能力,而是社会资金一般的增值能力,也就是,社会资金普遍所具有的平均增值能力。唯有如此,未来资金与当前资金的比率确定才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严格意义上讲,社会资金的一般增值能力是指社会每笔资金平均的收益率。这一平均收益率从操作层面上讲是无法取得的。但是,实际经济环境中,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有一个贴近的替代指标,就是市场利率水平。处于不断波动之中的市场利率水平虽然表面上受制于市场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但是从本质上讲,社会一般的资金增值能力才是市场利率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以市场利率作为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手段有其必然性。

3.市场利率变动影响资产与负债的未来现金流现值大小。市场利率变动影响折现率,折现率变化影响资产与负债的未来现金流现值大小,而未来现金流现值增减变化带来资产与负债真实价值的变化,使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这就是市场利率变动的隐性影响的发生机制。运用市场利率计算资产负债未来现金流现值可以体现从社会与市场两个视角出发的考量结果,可以更好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状态,便于对比分析商业银行不同时期,不同利率环境下的商业银行的经营质量。

(二)隐性影响的测度

1.到期日模型。到期日模型是通过计算商业银行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与负债的加权平均期限,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加以匹配而实现对利率风险的规避的。其计算公式为:

M=ni=1ΣWiMiM为商业银行的资产或负债的加权平均期限;Wi为第i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值在全部资产或负债市值总和中的比重;Mi为第i种资产或负债的期限。与敏感性缺口模型局限于利率变动的显性影响,忽略利率变动对市场价值的扰动,只是一种片面衡量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敞口不同,到期日模型通过权数Wi的使用,将利率变动的隐性影响引入到模型的计算公式之中,从而使得到期日M的大小反映了利率变动对于资产与负债市场价值的影响。但是到期日模型无法反映资产与负债在相同持有期内不同现金流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现金流的发生可能分布于整个贷款期间,而银行支付给存款者的存款及利息的现金流往往发生在期末,即使贷款和存款的到期日完全相同,商业银行也不能完全免疫于利率风险。再者,到期日模型虽然将利率变动的隐性影响引入到了计量公式之中,但是,对于利率变动的隐性影响的程度缺少明确的数据标识。

2.久期模型。久期(Duration)是弗雷德里克·麦考莱(FrederickMa-caulay)为了分析和管理债券组合利率风险于1938年提出的,称为麦考莱久期,也称持续期。与到期日相比,久期是一种更准确地测定资产与负债利率风险的方法,因为不仅考虑了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期限问题,还考虑了每笔现金流的具体情况。久期是债券(固定收益现金流的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的加权现值之和与债券当前现值之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久期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是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的前沿。它以一个简单明了的取值来概括复杂的资产与负债的利率风险水平,便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久期模型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充分反映了利率变动的隐性影响。久期模型具有几大优势:第一,等式(5)揭示了商业银行净值变动量与市场利率变动、杠杆修正的久期缺口、资产总量三者的关系。利用等式(5)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对净值变动量的控制。

只是这一控制局限在低水平的市场利率变动范围内。商业银行在利率变动趋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可以调整久期缺口为零,使银行处于利率风险“屏蔽”状态即利率免疫,从而规避利率风险。在能够把握利率未来趋势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有意识地将久期缺口调整为非零状态,从而在利率发生变动时能够获得额外收益。第二,等式(1)揭示了久期反映资产或负债利率弹性的功能。久期既可以衡量单项资产和负债的利率弹性,也能够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整体的利率弹性,从而可以使商业银行较好地把握利率变动的影响幅度。第三,资产或负债的久期取值可以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到期日,使得久期模型不单可以测度利率风险,同时也可以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如果资产久期大幅高于负债久期,意味着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患,需要适当降低资产的运用时间,而提高负债的占用时间;相反,如果负债久期大幅高于资产久期,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潜在使用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适当提高资产的运用时间,以此来增加未来收益。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利润依然来自存贷利差收入,以衡量商业银行利率变动显性影响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依旧有适宜的运用环境,但是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改变盈利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是发展的必然。当利差在商业银行总利润中比重逐渐缩小,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越来越得到重视的情况之下,商业银行采用久期管理利率风险的优势将逐渐凸显。并且,伴随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商业银行进入市场的渠道更加通畅。而久期模型分析法是一种考虑了利率变动隐性影响的市值法,其计算的利率风险更加接近商业银行的真实风险,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密切地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但久期模型也有其问题。首先,久期模型管理需要商业银行各期现金流数据,包括资产的流入现金流与负债的流出现金流。但是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业务中普遍存在隐含期权,因此未来现金流的确定要比纯粹的债券组合复杂的多。其次,久期模型计量中一个重要数据就是用于计算各期现金流的现值的利率水平。从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代表这一基准贴现率的是国债利率。但我国国债市场结构不够合理,交易不够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应用。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贴现率来计算久期存在困难。最后,久期模型的贴现利率水平是一个静态的利率水平,而利率风险来自利率水平的不断变化。没有考虑利率水平的动态变化,使得久期模型反映利率风险的能力与质量受到制约。

3.历史模拟法。VaR(valueatrisk)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和给定的置信度下,在给定的持有期间,某一投资组合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VaR管理法将市场的利率风险概括成一个概率值,表达简洁,易于理解。VaR管理法的计算公式为:其中,p=pt-pt-1为投资组合在持有期间内的收益变化,VaR为风险损失。该公式说明,在一定持有期内,特定投资组合的损失值小于或等于VaR的概率为α。VaR度量模型中,置信水平由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置信水平越高意味着VaR模型在极端事件发生时预测失败的可能性越小。在VaR风险管理中,历史模拟法是最简单和最直观的。历史模拟法是指根据市场因子的历史样本变化模拟证券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利用分位数给出一定置信度下的VaR估计。72历史模拟法根据以往一段时间内的资产组合的收益的频率分布,通过历史上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收益,以及在既定置信水平下的最低收益率,计算资产组合的VaR值。

历史模拟法假定商业银行收益率随时间独立同分布,以收益的历史数据样本的直方图作为对收益真实分布的估计。

历史模拟法计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以市场利率作为基本的市场因子,收集在某一时间段中市场利率的历史数据。利用资产定价模型,在利用市场利率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确定资产的盯市价值。

第二步:依据在N+1个时期市场利率的历史数据,假定未来的市场利率变化与过去完全相似,过去N+1个时期N个市场利率水平在未来都存在出现的可能性,模拟出在未来某一时期市场利率的N种表现结果。

第三步:依据市场利率未来N种可能的模拟水平,利用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出资产在N种市场利率的模拟水平下的N个未来可能市场价值。再将N个可能的资产市场价值与现在的资产价值相减,得到N个潜在的资产损益结果,最后,绘制N个潜在的资产损益分布的直方图。

第四步:利用资产损益分布直方图,运用分位数法,计算在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VaR数值。运用VaR法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克服了久期模型法不考虑市场利率变化,假设与现实不符的缺陷。通过模拟利率可能的变化情景来测度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与敏感性缺口法、到期日模型法、久期模型法相比较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利率风险的大小,具有更强的实用性。VaR法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利率风险的大小,任何没有专业背景的投资者与管理者都可以方便地使用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与管理。同时,VaR管理法是一种动态的模拟法,承担的是利率风险的事前风险估计,具有全面、客观、及时的优点,这是其他局限于事后衡量的风险管理方法所无法具备的。

银行利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贷款 风险控制 利率 利率监测 利率监测系统

针对贷款利率的监测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独立系统。多数银行都在贷款系统中设有对每笔贷款的使用利率查询模块,然后由人工进行监测。银行的上一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贷款系统,查询到下一级人员对自己所完成的每一笔贷款或对自己所管理的部门的每笔贷款,检查其使用利率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越权或错档等问题,同时对自己的上级负责,且接受上一级部门的监测。本文在分析了银行贷款过程中对利率运用的监测需求的基础上,归纳了各种贷款类型和利率政策即规定,建立了监测和违规处理模型,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利率监测分析系统。

一、现行贷款与利率监测存在的问题

在贷款利率监测,主要靠人工进行。造成的困难有一是工作量大:由于采用总行监测省行,省行监测地区支行,支行监测县级行的方式,越往上一级,工作量越大;二是容易出错:由于是人工方式,故因疲劳、心情等影响,很容易出现监测不到或判断错误的情形;三是易受干扰:人工在贷款利率监测过程中,很容易会因为人情、关系或某种压力而干扰到其监测的公正性。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贷款过程中对贷款利率使用情况的监测系统,能够按每笔贷款,监测到放贷人、执行时间、使用利率等情况,尤其是是否有错档或越权行为,并及时提出警告并从中干预,保证贷款的正常进行,同时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不收侵害。

二、银行利率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功能

我们设计的银行利率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一)数据导入与导出功能

由于本系统是依据业务人员在完成贷款后对其使用利率合规性的监测,故其数据来源于贷款系统,需要将贷款系统的数据导入到本系统,方可完成相应的监测工作。其次,现有的贷款系统一般都有数据导出功能,故刚好满足本系统的需求。

(二)基础数据维护

该功能主要包括利息信息、利率浮动区间、银行内部机构编码、审批权限设置四大维护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不同权限对上面四个功能进行维护和调整。

(三)汇总统计

生成中国人民银行和行业银行总行要求上报的12种报表,一般按季度生成报表上报。根据提供的利率分析系统增加的表格.xls和省级分行-人行利率报表(表样)得到12种报表的模板。系统报表主要包括:分企业类型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贷款固定利率水平表、人民币贷款固定利率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贴现利率水平表、银行分贷款类别和信用状况的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个人住房贷款固定利率水平表、个人住房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累放人民币贷款利率执行报告表、季度贷款不规范定价报告表和季度贷款定价监测情况通报表。

(四)分析与监测

分析与监测功能主要包括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错档越权管理。用户方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数据进行查询和简单汇总、分类分析,并依据数据结果进行文字分析。

(五)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为了防止数据库因异常情况损坏数据导致系统无法运行,要求系统具有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其中备份功能可以经常随时进行操作,但每天系统运行结束前必须备份全天的数据。但恢复功能一般慎用,只有在确认数据库出错时才会使用。除了原始数据之外,一般备份两份。恢复时按照三分之二多数正确进行恢复。

(六)用户及权限管理

该功能主要是对系统用户根据职权不同设置用户、用户等级和相应的权限,该功能的设置下,可以明确各级用户是否具备上面五项职能的权限及各项子权限的范围。从而确定人员权限和业务信息的保密范围。

三、系统性能需求

(1)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系统要按照“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设计,采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管理使用平台,统一的数据接口平台,使用户的总体投资小,售后服务成本低、升级容易、管理简单。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的架构使得系统平台结构关系变为简单,各个应用子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操作,会降低应用系统的扩展和实施的难度。

(2)灵活性:可以对软件进行很方便的配置。

(3)速度要求:按照总行要求每天回报各种业务数据的需求,本系统能够在20分钟内处理完省行一级的监测、监测报表生成工作。

(4)可扩展性。当有新的贷款品种出现时,所开发的软件能够很容易地添加新贷款品种的有关信息。

(5)接口简单:本系统上接贷款管理系统,从贷款系统中读取与利率应用相关的数据,然后进行监测与处理。同时下接银行内部管理系统,为银行对职工的工作业绩、奖惩提供部分依据。

四、数据需求

系统涉及的数据共有10类,分别为:法人贷款合同信息、个人贷款合同信息、法人贷款凭证信息、个人贷款凭证信息、基准利率信息、利率浮动区间信息、机构编码信息信息、二级分行编码分段信息、用户信息和贷款类别信息。

五、银行贷款利率监测系统设计

(一)业务流程设计

系统的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库结构设计

系统的数据库共含有11种表格,具体如包括法人合同表、个人合同表、法人凭证、个人凭证表、利率信息表、利率浮动区间表、机构代码表、二级分行编码分段表、用户信息表、贷款类别表和日志表等。

六、银行贷款利率监测系统实现与测试

本系统是以内蒙古农业银行为例实现的,故下面的界面标题和内容均针对该银行。

(一)报表查看模块

报表查看模块主要是根据所属机构、时间段(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和报表名称查看所生成的12种报表。报表查看的程序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查询模块

数据查询模块主要根据客户类型、所属机构、查询参照列、借款日期(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参照列内容查询相关信息,同时可将查询结果导出。本模块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数据分析模块

数据分析模块主要帮助用户对数据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比较数据的借款金额、加权利率、加权基准利率、上浮幅度%、最高利率、最代利率。该模块的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错档越权模块

(五)区间管理模块

此界面不仅可以查看利率浮动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对基本浮动信息进行编辑(即修改)和删除操作。用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给出的利率浮动标准设置一级分行利率浮动下限,再根据一级分行给出的标准来分别设置二级分行(支行、营业室)的利率浮动下限。各二级分行(支行、营业室)的浮动下限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标准。在进行“越权查询”时系统要以此为标准判断数据是否为越权数据。在进行“违规定价”(计息方式错误)查询时系统也以此为标准判断包括贴现利率在内的贷款利率是否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最低利率;利率下浮幅度是否超过人民银行规定区间;错误套用贷款利率类别。利率浮动区间应由管理员来设置。

(六)机构管理模块

此界面不仅可以查看机构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对基本机构信息进行编辑(即修改)和选择操作。机构代码为生成报表、查询数据、数据分析、错档越权查询等操作提供区分所属机构的标准,根据机构代码区分所属机构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原始数据中有比较准确的代码或名称。采用两级查询。用户可以对“机构代码”进行 “添加”、“修改”操作。

六、总结与展望

因此,目前的利率监测功能,实际上是依附在贷款系统上的一个具体功能,且只有单独的一项功能,在可以形成有关贷款信息报表之外,并不形成相关的监测报表。而且贷款系统庞大,安全级别高,不适合于在贷后随时随地启动系统进行监测活动。如果建立相对独立的利率监测系统,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各级领导可以随时掌握所属区域的贷款利率运用情况及违规程度和处理结果。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利率应用过程中的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贷款利率应用的监测,减少了认为因素,提高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也实现了总行对报表的要求,满足了统计汇总需求,缩短了银行的统计汇总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本系统开发在后,所以与主系统,即整个存贷款系统是独立的,这是由本系统开发时的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带来的不利之处是系统每次须从主系统导出数据,方可运行本系统,完成利率监测。所以,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本系统与主系统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在每笔贷款完成后即进入本系统,完成对该笔贷款的监测,以及时监测,早一点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尽可能减少银行的损失,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1997

[2]贾楠.利率决定理论与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商业,2008

[3]戴.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的”.管理科学文摘,2008

[4]李.我国利率监测分析体系构建研究.海南金融,2011

[5]谭祝君,邓坤.从利率市场化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天府新论,2005

[6]黎军,谢志扬,马智鹏.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

[7]蒋胜.银行项目贷款评估方法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4

[8]林淑彬.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设计优化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9]王天新.管理信息系统发展[J].现代情报,2007

[10]蔡国强,李怡娜.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系统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11]余伟萍.关于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J],情报杂志.1997

[12]毛基业,陈国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应用与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3]魏东,陈晓江,房鼎益.基于SOA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

[14]王晓燕.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软件开发方法与实现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5]梅宏,陈锋,冯耀东,杨杰.ABC:基于体系结构、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N].软件学报,2003

[16]万麟瑞,胡宏,孙红星.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

[17]伏晓,蔡圣闻,谢立.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

[18]庄友军.计算机网网络安全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

银行利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审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但是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比较独特的审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大多数大额存贷款都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等等市场业务一般都是由总行操作,故此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级分行以及总行来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在商业银行的这些层次来进行。在相关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进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报表,而这些报表往往不需要到实地进行查阅,因为这些资料都会被上交到一级分行及总行。因此,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及其内部审计基本上都是非现场审计。

(2)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也是进行非现场审计,但在一些方面,现场审计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比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无限上浮,这是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要更多的考虑贷款风险以及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但其实际制定的贷款利率能否体现上述因素,会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减少,这在报表资料上都是无法显示的,必须现场获取、查阅相关凭证才能够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价。

再比如存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不能上浮,虽然央行在国内的一些信用社正在开展利率上浮的试点,但全面的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适度上浮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别的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种高息揽存的违法手段,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而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利率风险,同样在其报表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也需要对一些原始凭证进行严密审计。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

1.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依靠计算机审计。

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基层银行的业务数据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上级机构,直至传输到总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得。利率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资产、负债项目,这些都是下级行向上级行报送的基本业务数据,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获取。

而且,在对利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越来越复杂多变,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如何、相关风险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测试。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如2004年建行总行审计部下属的非现场审计处和IT审计处,已经共同开发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中抢了先。一旦相关信息今后便捷、完备的录入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后,审计部门就能对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随时监控。新晨

(2)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否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审计

无论将来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手段如何发展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凭证进行审计。这一点的原因和前面论及的"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对于利率风险审计来说,非现场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如即便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依靠商业银行汇总到的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资料,仍然可以"非现场性"的完成绝大部分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同时,现场审计和实物审计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对于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J•索贝尔,《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4]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的创新》,《金融论坛》2004年第11期.

上一篇:灌溉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财会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