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范文

时间:2023-03-21 03:10:29

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1篇

“跑不赢刘翔,但要跑过CPI”,很多对理财一窍不通的市民正是在这句话的刺激下,纷纷拿出自己的血汗钱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试图跑赢上涨的CPI。这之中,选对了银行理解产品的市民皆大欢喜,而选错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则是蒙受亏损。

银行理财产品问题多

近年来,不管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纷纷广推自己的理财产品。现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银行理财产品高达数百种。其中不乏收益率好的产品,但是也存在着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理财产品。

先看一个银行理财巨额亏损的悲剧:今年10月,王先生在某银行网点办理储蓄业务,他的理财顾问小李告诉他该银行新推出一种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达到25%。王先生签字购买了100万元。几个月后,王先生购买的裂解产品到了赎回期,他查账后发现,由于前十个月的亏损,自己账户上蒸发了15万元,亏损了15%。

普益财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多家银行的76款理财产品到期未能兑现预期最高收益率。其中,未兑现预期收益产品最多的是中国银行,共有16款产品,均为结构型产品,分别与指数、汇率、黄金、基金挂钩,产品为汇聚宝、中银进取和博弈系列。中国农业银行有4款“金钥匙汇利丰”产品也未兑现预期收益。此外,在76款理财产品中有10款产品最终以零收益告终,出现亏损的两款银行理财产品分别来自平安银行与招商银行。

具体而言,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之“金选双赢”理财计划,亏损高达19.26%,这款产品属于证券投资类产品,理财期限为两年,预期最高收益设定为50%。另一款平安银行发行的安盈0808基金优选人民币理则计划,亏损10.48%,预期最高收益率为25%。

另外,有5家外资银行发行的产品未达预期收益,其中恒生银行5只,荷兰银行4只,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各3只,澳新银行1只。恒生银行的5只产品,均为结构型产品,且挂钩对象为股票,期限为1~2年的理财产品。其中可自动赎回股票挂钩保本投资产品(0TZR97),人民币产品理财期限为1年,预期最高收益为13.5%,最终得到的实际到期收益仅为0.56%。

除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未达预期收益和亏损情况,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也不合理。如国内某银行在其推出的一款信托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标明“该产品拟投资的资产组合预期年化收益率约3.42%,扣除该银行理财销售费、托管费等赞用,产品到期后,若所投资的资产按时收回全额资金,则客户可获得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为3.00%,超过3.00%的收益部分作为该银行的投资管理费。值得关注的是,这款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该银行对产品的本金和收益不提供承诺。

这种“亏了投资者扛、赚大了归银行”的产品设计,遭到了投资者的质疑。投资者赵小姐说:“这不就意味着如果产品亏损了我要自己负责,但是如果产品收益特别好银行就要拿走我的部分收益吗?这样的规定我难以接受。说明书里又是理财销售费、托管费,又是投资管理费的,这么多种费用,让我很迷惑。”目前,理财产品上设定“超出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条款的银行理财产品还有很多。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第一,虚为理财产品,实为保险产品。市民在银行营业厅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有时会有一些工作人员向其推荐所谓的“理财收益率高”“利息高”的产品,让投资者误以为是理财产品。而实际上,这些工作人员在银行内实则是在保险产品。他们正是以一些与理财产品和存款业务打的字眼和信息来诱导投资者。而投资者买下这款产品之后急需用钱时才会茫然的发现,这只是一纸保险单。

第二,高收益产品没有风险提示。我们时常看到在一些银行产品的宣传单上写着高达10%、20%,甚至30%的高预期收益率,但在宣传单上我们看不到其风险提示,看似毫无风险的样子。因而有许多投资者就糊里糊涂地被销售人员鼓动,购买了所谓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可是,到期后才发现,收益根本达不到销售人员介绍产品时所说的水平。

第三,市场预期收益率银行缺乏科学依据。很多投资者在申购某些带有欺骗色彩的理财产品时会发现,银行理财经理往往强调,产品可以保本,最高可获得多少的投资收益,而风险方面则只简单提及存在利率、汇率、市场等风险。如果要求重点介绍风险时,才会表示,由于资本市场的波动,实际上难以把握该产品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有多大。因此,所谓的市场预期收益都是银行自己定的。那么,投资者该如何进行判断?一旦有银行撒了谎,损失只能由投资者承担。而这一点上,银行发售的结拇胜产品上尤为突出。

银行理财产品选择技巧

面对如此良莠不齐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需要谨慎选择。从大的方面讲,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先擦亮眼睛,不要轻易迷信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银行在销售产品时,对风险会有“选择性忽略”,且在后期的理财过程中,银行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称,也总是对投资者“报喜不报忧”。所以很多都不保本,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具体来说,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第一,弄清楚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客户一般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和存入定期存款一样,是从购买当天计算起息,所以不少客户按照自己掐算的日子来银行取款却无货而归。有的客户认为这是欺骗,实则不然。银行埋财产品说明书中写的很清楚,何时为起息日何时到期日。

建议大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候,一定看清楚说明书中募集日和起息日,需要提醒一点是理财产品到账日,是在到期日再加三个工作日,注意如果在三个工作日期间,有周六日在其之中,还需要再多加两个工作日,这样所计算的到账日期即为正确的日期。

举例说明:假设30天理财产品,募集日为7月3日至7月5日、客户可以在这几日购买理财产品,起息日至到期日为7月6日至8月5日,到账日为到期日十三个工作日,因8月7日。8日为六日公休且,款项正确的到账日为8月10日。

第二,银行理财产品起点金额要明白。目前,很多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在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时候,不同的金额设置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一样。例如有的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写道:5至20万收益率2.4%;20至50万收益率2.6%;50至100万收益率2.8%;100万以上3%。如果您要购买这样理财产品可根据自身的资金能力,尽可能达到高一档的预期收益率,即使您所买入201万也是享受收益率2.6%,也让您所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达到收益最大化。

第三,理财产品的时限要分清。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品种很多,有日日型、周滚动型、还有约定日期常规理财产品,如果资金在很短的期限使用,做日日型灵通快线最佳;如果您的资金闲置期限能够在常规理财中选择到适合的理财产品,做常规理财更好;如果您的资金是每周固定滚动使用,那么就适合选择周滚动型;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滚动到账日,如果是法定节假日会自动顺延下一周到账,客户需要关注好到期日,以免耽误您的资金使用。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2篇

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有7000余款理财产品到期,其中,外资银行平均到期收益率达4.16%,远高于中资银行的2.68%。业内人士表示,外资银行主要受益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高收益,2010年三季度到期收益前十名均为结构性产品。

各出妙招

从2004年工商银行第一款“节节高”欧元理财产品问世以来,商业银行已经发行了上万款理财产品,并且逐渐建立了各自的理财品牌系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各家商业银行在理财品牌建设上形成了一定特色,有一些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值得总结。

总体来看,成功的理财产品品牌战略不外乎挂靠核心品牌、形成品牌梯次、通过品牌设计展现产品特色、在产品名称中突出投资亮点、开发专属理财品牌等。

例如,交通银行从2004年发行第一款理财产品至今,一直使用“得利宝”品牌,在该品牌下依次推出具有一定关联度的子品牌,不同子品牌对应相应类型产品,形成层次比较清晰又相对固定的产品系列,品牌形象丰富且稳定,易于整体营销(见图1)。

再如,很多外资银行将投资项目作为理财产品名称的主要组成部分,突出投资亮点,一目了然,方便理性投资者判断和选择。这方面的代表,有花旗银行“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之“环球能源”产品、汇丰银行“一篮子环球食品股票挂钩结构性产品”、渣打银行“美国石油指数基金挂钩结构性产品”等。

尚有不足

以上理财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大多只是个别商业银行的个别品牌,从整个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建设和管理的角度而言,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思考。

(一)品牌意识不强

理财产品和商品一样,通过打造品牌可以有效区分同类产品,在投资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偏好。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对理财品牌建设普遍缺乏较为系统的定位和整体策划,理财品牌和企业文化缺乏较为深度的结合,各个理财品牌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不利于理财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

品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理财产品没有“贴牌”就直接推出,如工商银行2007年第17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招商银行2004年人民币债券理财1号;有的理财品牌昙花一现,如光大银行发行的“金状元”人民币理财产品、北京银行发行的“步步高”美元理财产品;有的理财产品品牌系列不清,如建设银行“乾元”系列开放型资产组合理财产品,旗下品牌是“乾元―日日盈、周周盈、双周盈、月月盈、双月盈、季季盈”,但2009年又单独发行了一款“乾元通财―周周盈”,使整个品牌梯次显得凌乱。

(二)品牌形象单一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建设主要是平铺展开,在一级品牌之下缺乏子品牌开发,大多没有形成树状品牌梯次,在一级理财品牌既定的情况下,理财品牌缺乏纵深变化,品牌形象显得较为单一。如工商银行“稳得利”是该行2005年以来一直主打的理财品牌之一,直到2010年仍在较高频率地使用该品牌,但从2005年第一款“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到2010年“稳得利”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无论产品结构、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等如何变化,始终只是简单地冠以该品牌名称,从未进行品牌细化开发,形成系列。整个“稳得利”系列理财产品品牌形象单一,不能通过丰富的品牌建设体现该行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差别化理财服务,新的理财产品推出也不能给投资者留下较为深刻的第一印象,更不能很好地带动理财产品的营销宣传。同样情况的还有中国银行的“汇聚宝”、建设银行的“利得盈”等众多商业银行的理财品牌。

(三)产品名称不规范

理财产品名称不一,有的理财产品名称仅包括品牌名称、期数、投资币种和投资期限,如中国银行2005年人民币理财第二期、农业银行2007年“汇利丰”第九期美元3个月期产品;有的理财产品名称还包括投资品种、业务模式、项目名称等,如农业银行2007年“境外宝”金砖四国股票基金产品、工商银行2010年“工银财富”第54期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建设银行2010年“建行财富”南京路商圈企业股权收益权类人民币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名称组成不确定,有的过于简单,从名称上不能很好地体现产品设计与结构。在营销中,营销人员不能快速地通过产品名称了解产品主要信息,从而准确地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也无法从名称中形成初步的判断。同时,理财产品名称不规范也不利于后期的统计和分析。

完善之道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品牌序列,需要从以下三大原则出发做好理财品牌的定位与整体策划:

首先,要结合企业文化和特色。理财品牌的设计应该始终依托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特色。企业价值和品牌价值相互带动,塑造商业银行的整体品牌形象,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品牌。

其次,要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品牌设计的目标是客户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客户群体的特征,设计产品品牌并传播品牌价值,从而在客户心中形成独特位置。品牌的选择以至名称的确定都应该考虑投资者的偏好。

最后,要考虑营销需求。品牌的设计也要考虑营销的需要,在品牌设计时应该同步考虑产品营销,结合产品营销和整个理财业务的发展,设计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直接关系理财产品的营销,好的营销方案也可以提升品牌形象。

针对目前理财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商业银行应加强品牌意识,考虑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克服部门和业务条线的约束,完善理财品牌管理。

围绕企业文化与特色进行一级品牌开发

依托各家银行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文化和特色,围绕商业银行字号、行标、标志色等各种资源,特别是各行在国内已经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如“金葵花”、“龙”等进行理财品牌开发,并将此类品牌作为一级理财品牌,保持品牌稳定性,突出银行稳健经营特色和理财风格,体现企业品牌文化的一体性。努力打造一到两个一级核心品牌,在投资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同时,理财品牌的推出还可以结合各家商业银行的专有账户、信用卡品牌等特色产品和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策划和营销,形成品牌联动效应,如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理财产品。

区分投资类型进行二级理财品牌开发

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类型主要有:单一信贷类、单一债券类、滚动组合类、证券二级市场类、股权类、票据类、QD及结构类、其他类。这些投资类型相对稳定,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分别确定不同的二级品牌,方便营销人员从品牌名称中了解理财产品类型。并赋予一定的品牌寓意,如债券类理财产品,品牌名称应寓意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理财风格。

另外,伴随理财业务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新类型投资理财产品出现,在现有理财品牌开发时要从长远考虑。如开发黄金类理财产品品牌时,要考虑其他贵金属理财产品的出现,工行已经推出白银理财产品,在确定黄金理财品牌时就应该考虑该品牌的开放性,以方便其他贵金属理财产品出现时形成完整的品牌序列。如交通银行的“蓝色”系列,就可以在“新蓝、海蓝、宝蓝、天蓝”之外不断添加其他蓝色子品牌,为产品创新预留了充分的品牌扩充空间。随着红酒、艺术品、钱币等投资品的不断增加,二级品牌会不断扩充。

根据理财产品特色进行其他子品牌系列开发

理财产品的特色可能是投资期限,如“天天盈”、“周周盈”;可能是收益率,如“稳赢”、“节节高升”;可能是客户类型,如“尊享”、“钻石尊享”;可能是更为具体的投资对象,如挂钩B股的“宝B计划”;可能是特殊项目,如“爱心公益”等等,可以根据这些亮点开发不同的子品牌序列,形成完整的品牌梯次。

同时,三级品牌的开发也应该注重稳定性,应该是一些常见的理财要素并且具有亮点,如投资周期、收益,值得进行品牌化,并且保证能形成一个系列。单个三级品牌的开发意义不大,容易造成品牌繁杂、冗长,不如作为产品名称的组成。

按照客户需求规范理财产品名称组成及排序

在品牌之外,标识产品的就是产品名称。目前各种理财产品名称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期数、币种、投资对象、业务模式、投资期限、投资项目。银行应该根据客户对信息的关注度,合理安排产品名称组成和排序,对客户关心的理财亮点,如重大项目,要在产品名称中加以突出,形成相对稳定的名称模板。好的产品名称可以传递品牌不能覆盖的其他重要产品信息,方便营销人员掌握产品特点,抓住客户“眼球”,吸引客户购买。

对产品编号进行系统管理

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编号管理混乱。有的理财产品名称后带有产品编号,如中国银行2009年“搏弈”BY0907D3M期限可变理财产品,有的没有,没有规律可循。产品编号不能直接传递给客户产品信息,放在产品名称中增加了名称的长度,也不方便记忆,应该从名称中删去。但是,编号有利于理财产品标准化管理和统计分析,各家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理财产品的要素不同,对需要管理的产品要素如发行时间、期数、投资品种等确定相应的数字代码,单独制定一套编号体系,进行科学的编号管理。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3篇

银行理财产品或由银行销售(同时投资),或者由银行与信托公司及证券公司联合发售(资金管理委托给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所谓的银信合作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分支。本文谈及的是所有银行参与的理财产品,包括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但不包括纯粹的信托公司理财产品(也称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期限较短,有些只有几天。根据人民银行的定义及银行财务状况披露,我们认为银行通常只把保本型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而银行不正式承担信用风险的产品则记在表外。这样一来,多数理财产品被归类为表外产品。在此需要注意,表外不是指资金去向(资金仍在资产负债项下),而是指信用风险由谁正式承担。这是常见的误解之一。

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

根据2011年第三季度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报告,截至2011年9月末,表外银行理财总额增至3.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存款总额的4.2%、居民存款总额的9.7%,且较2011年初有9275亿元人民币的增长(这其中包含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根据信托业协会数据,银信合作产品总额在2011年年底达到了1.7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根据我们通过同业和一些银行披露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认为理财产品多半记在资产负债表外。例如,2011年上半年,三个主要国有银行发行了总值为6.8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假设平均期限为两个月,这三个银行的理财产品总额应为2.3万亿元人民币。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只记了597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估计总额的26%。假设这三家银行的理财产品记账方式代表了大多数银行的做法(即,约26%的理财产品记入资产负债表、74%记在表外),按2011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表外总额约合人民币3.3万亿元计算,2011年第三季度末理财产品资金总额(包括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的)约为人民币4.4万亿元。再加上第四季度发行的理财产品,即得出我们的全年估算:4.5万亿~5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普通存款总额的5.6%~6.2%、居民存款总额的12.7%~14.2%(2011年底普通存款额为80.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存款为35.3万亿元人民币)。

理财产品是否抽走银行系统的资金

市场内对理财产品的一个普遍理解是:这部分资金离开了银行存款和资产负债表,因而限制了银行贷出资金的能力。这引发了很多关于中国“存款流失”、银行账户吃紧及担心经济发展得不到所需资金的言论。特别是在新增贷款达不到市场预期时,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理财产品。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资金被用来购买理财产品时,它们通常确实离开了计入银行存贷比的存款账户(除非理财产品设计为结构性存款),但它们总是以某种形式存留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常常出现在托管人账户上。理财资金募集资金往往被集中在一起,从银行资产池中选择匹配的对象进行投资(或者进入资产池)。这些资产池包括企业贷款、同业贷款、贴现票据、委托贷款及其他金融工具。换言之,资金仍通过银行流入实体经济中,只是流入的渠道不同。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约有20%~30%的银行理财产品(逐个产品基础上)资金进入各种贷款中。我们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总额的75%以上进入贷款中。

我们强调银行理财产品不是银行部门遭遇存贷比问题的原因(因为理财产品是经过结构配置后,以便银行达到存贷比要求),而是当前资金面紧张的表现。银行要通过理财产品竞争获得资金,以缓解资金面的紧张。市场整体流动性状态源于人民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最明显的表现:高存准率)和放缓的外汇流入。如果人民银行放松货币政策,流动性紧张状态将得到缓解。

银行理财产品如何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存款流出储蓄账户对银行的净息差(NIMs)确实有负面的影响,对存贷比在70%以上(接近75%上限)的小型银行尤为如此,因为这样一来小型银行的资金来源就要靠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或者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基金公司的协议存款,而这种资金来源成本较高。

根据我们对一些银行的分析,2011年,同业存款和协议存款平均成本约为3个百分点,而普通客户存款(居民的和企业的)成本只有1.8个百分点。基于这些数据,假设再额外将5%的总存款结构性转移到理财产品,那么理论上银行的净息差将下降约5个基点、或者净利润下降3%(相当于又有4万亿元人民币进入理财产品),这个下降不可能靠理财产品发行和销售的费用抵销,因为我们考察的这些银行佣金率只有6~84个基点。

银行因何热衷于发行理财产品

我们认为原因有三:

过去几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不断增加,是因为每月末银行都要完成75%的存贷比考核。而能够合格计入存贷比的存款种类寥寥无几,所以银行通过发行能将资金转入不合格存款的产品来竞争合格的存款。也就是说,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并对产品加以设计,以使产品恰恰在资金被转移到可计入存贷比的普通存款时到期。时间点的选择要以银监会检查银行存贷比的时间为准,通常是在月末。这个对存款的竞争,加上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对冲操作,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哄抬近市场利率水平。

另一个动力源于紧张的贷款限额。2011年,银行可以通过把贷款卖给信托公司将贷款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上转移出去,然后再用理财产品给贷款融资。然而,监管机构自此开始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最后,银行使用理财产品来留住高端个人和企业客户,二者都为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和灵活性所吸引。

银行理财产品是否给银行业带来了风险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对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传统存款的回报率一直偏低,银行理财产品则提高了投资人的收益。然而,根据世界上其他市场的经验,对存款的激烈竞争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因为银行在这里做出的承诺无法安全兑现。如果我们对理财产品资金比例(约5%~6.5%)的估算正确,我们认为理财产品是需要谨慎监管的。

一个连带的风险是银行的信用风险。法律上,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对大部分产品不担负直接的信用风险。半数以上的理财产品不是保本的。但我们(还有其他人)担心的是,如果收益不好,投资人或许会声称银行卖给他们不适合的产品,而即便这种主张没有证据,银行也可能会主动和解。很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宣传资料只是模糊地描述资金如何投资,一旦出现纠纷,银行就可能被控信息披露不充分。

监管强度是否增加

中国银监会继续限制理财产品发行,着重限制资产池中风险较高的资产类型以及银行用以规避贷款限制的资产类型。例如,最近银监会指导叫停了贷款类型资产和同业贷款。很多时候,风险较高的贷款(尤其是给房地产部门的贷款)的利率极高、足以支付理财产品5%~6%的回报率。据说银监会也已禁止公司间委托贷款,旨在阻止银行担负这些贷款的信用风险。

可以投入资产池的资产种类已经大大缩减,但有些资产还是可以投的。据我们所知,银行仍可以将货币市场回购、债务证券及贴现票据投入理财产品资产池。而且,根据我们的理解,如果这些产品设计为结构性存款(各种产品资金分开管理),贷款资产还是可以用的。

关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有单独的规定。新规下整治规范更加严厉。例如,信托公司的信托资产规模要与净资本挂钩,及停止发行房地产信托产品。银信合作产品不允许设计为单一资金信托产品。尽管对银信合作产品加强了限制,我们认为风险更高的信托贷款和信托资产可能仍存在于组合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之中,但我们对它的规模和质量无从了解。

银行理财产品何去何从

显然,监管层对理财产品资产类型施加的压力越大,银行设计和销售理财产品就越难。目前理财产品项下资金总额仍在增长,但随着上述调整的实施,增长速度在2012年下半年或将放缓。

监管措施将持续影响理财产品的发展。此外,如果流动性放松了,理财产品的利率也将降向传统的定期存款利率水平,这无疑将削弱理财产品的吸引力。

再就是存款人对这些理财产品的潜在需求问题。过去两年中,理财产品轻松吸入了很多一线城市相对高收入家庭的大额存款。现在随着理财产品日趋普遍,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把目标扩大到存款较少的家庭,理财业务扩展速度可能会减慢。然而,那种容易吸引来的存款,还有多少存留在低回报的存款账户里的情况尚不明朗,我们估计数额很大。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4篇

理性购买3步走

一般来说,无论购买何种理财产品,都要坚持以下方法步骤。

了解自己

个人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要先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流动性要求等,选择适合的产品。

明白自己的理财目标 不同的理财目标决定了购买不同种类的理财产品,即要知道购买理财产品,是要达到短期收益还是较长期的稳健回报。一般说来,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好,但收益率低,适合短线投资人群;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相对较高,是定期存款的良好替代。

明白自己承受的风险底线 保守型的投资者倾向于选择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因为适合自己性格的产品才能让自己最安心。而风险偏好型的人,可以选择一些预期收益高但风险也大的理财产品,如保本浮动收益或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

明白资金的最长闲置时间 只有确定了自己的钱有多长时间闲置,才能正确选择各种时间长短不一的理财产品。一般来说,银行有权在提前终止日单方面主动决定提前终止,但是投资者一般没有这样的权利。所以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钱能闲置的最长时间是多长。

了解产品

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基本清楚产品的项信息。

弄清收益率 要弄清理财产品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还是累积收益率,是税前收益率还是税后收益率。要注意保证收益类产品与存款的不同。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一般都会有附加条件,而附加条件所带来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不要把预期收益错当实际收益,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银行并没有保证支付义务。某些银行为了使预期收益显得好看,其理财产品说明书上还将整个产品存续期的总收益写上,比如说一个2年期的产品收益率为16%,那么其年收益率约为8%,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要多留意预期收益或年收益率之类的关键字眼。还应该注意:最终收益应该是产品投资收益扣除管理费、托管费等费用后的收益。

看清产品投资对象 资金将投放于哪个市场,具体投资于什么金融产品,这些决定了该产品风险的大小及收益是否顺利实现。如果是挂钩型产品,应分析所挂钩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方向与区间是否与目前市场预期相符合,是否具有实现的可能。

明确产品流动性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手握现金、保持流动性已成为最热门的现金管理策略,而这一思路也渗入了银行理财产品领域。对个人投资者来说,理财产品的期限一般不宜过长,建议投资者认真考虑流动性问题,例如是否享有提前赎回权等。

精确匹配

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可向银行详细询问产品的相关特性,并配合银行工作人员完成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根据测评结果选择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之内的理财产品。

收益风险匹配 建议初次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尤其是中老年客户,可以先考虑保证收益类产品。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资金,比如要用来购置房产的资金同样也只适宜购买保证收益类产品。

有很多投资者在衡量银行理财产品是否值得购买时,往往只片面地看其预期收益率,挑选高预期收益的产品。但实际上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即便是投资理财银行产品,投资者还要学会止损,当出现亏损,特别是大幅亏损时,千万不要贪图所谓的手续费便宜等因素,无休止地进行展期,因为很多例子说明,不少理财产品在展期内亏损幅度反而进一步加剧。

流动性匹配 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开放式产品和期限较短产品,对流动性要求不太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期限较长的产品。另外,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客户还可以选择含有某些条款的产品,如含有提前赎回条款、可质押贷款条款的产品,通过提前赎回、质押贷款等方式获得流动性。此外,“滚动型产品”每期的投资期限一般较短,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后,可以选择将资金购买下一期产品,也可以选择将资金提出,也比较适合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

购买策略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还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多层次打理资产

所谓多层次投资,就是将闲置资金进行有效率的划分,分需求进行投资,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保全资产。首先,将要花掉的钱,如未来6个月的生活费,可以购买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获取比活期存款高的收益率。其次,把暂时不用的钱,放在投资中期理财产品上。目前不少3~6个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为4.5%~5%,而且不少产品可以滚动投资,既保持了较灵活的流动性,又获得了高于定存的收益率。而且,一旦股市出现投资机会,也可以随时进行转换。最后,将长期不用的钱放进理财账户,可以将这些钱购买1年期以上的理财产品,或者投资风险高一些的结构化理财产品、涉股类理财产品等。

看银行买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但是各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仍有着自己的侧重点。

中外资行各有优势 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较少,在人民币市场的投资能力较弱,相对来说,做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是有限的。而外资银行所做的结构性产品,多数是境外标的,可以构建更多的期权和对冲方式,在结构性产品上具有一定优势。

城商行预期收益略高 城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同,都是投资国债、票据等。投资方向、认购期、投资金额都相同的产品,预期收益率比大型银行高0.4%~0.8%。点差主要来自城商行的信用风险,投资者可适当把握。

可适当延长投资期限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之后,未来资金面宽松是趋势,短期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不会有大影响,但从中长期看,理财产品新配置资产收益水平会下降。未来产品收益率将逐步调降,投资者可适当选择投资期限偏长的理财产品,以锁定收益,如频繁购买短期理财产品,将面临再投资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5篇

继一季度创下发行累积规模4.17万亿元,同比172.52%的爆炸式增长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二季度再次刷新纪录。据Wind数据统计,4月-5月,各银行累计发行各类理财产品3252款,同比增长168%。

借理财产品表外渠道,绕开信贷限制,已然成为银行业监管和货币调控部门的盲区。这已明显影响到当前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业界认为,如果将理财产品因素考虑在内,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并不弱于去年,甚至有大幅增长。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今年以来M2频繁异动,1月高达17.2%,2月增速骤降至15.7%,3月突升至16.6%,4月再度骤降至低于预期的15.3%。期间波动已超出信贷和外汇占款所能解释的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年理财产品异军突起有关。

据了解,目前银监会正在就银行理财修订管理办法,将从信息披露、违规销售、产品设计上加强监管,预计于近两个月出台。然而,某资深银行业研究人士认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实际情况可能不会有实质性改变。”

火爆销售

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热情超乎很多业内人士的预期。近期,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推出“高门槛”理财产品,300万元起售,在销售当天就告售罄,在不预约的情况下有钱难求。这类产品收益率相对较高,期限则以半年到一年为多。

除了投资门槛升高,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更加明显。据Wind数据,今年一季度,1个-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占比为66.82%,较去年升高12个百分点。

“发行短期理财产品,通常在提前两天和期满的几天内,保留客户存款,以应对存贷比指标的考核,”一位大型银行理财产品设计部门人士称,“所以理财产品设计时,通常会安排到期日在季末附近的几天。”

年初以来,超短期理财产品频频出现,甚至不乏1天-2天的产品,而且年化预期收益率达3%-6%。但是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分析,高收益的超短期产品更像个“噱头”,因为每款理财产品都有募集期和结算期,如果加上这几天计算实际收益率,回报就会大打折扣。

部分银行甚至推出8%-10%年化收益率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与股票或大宗商品期货等高波动标的挂钩。在通货膨胀率高企的当下,跑赢CPI成为很多投资者的理财目标。而银行则小步让利,“高息”吸引存款达标存贷比考核。

规避紧缩

此前,银行借道银信合作突破信贷限量,已经受到银监会明文限制。今年1月,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其中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并按照每季度至少25%的比例予以压缩。

人民银行也在今年一季度首次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额统计中,纳入信托贷款,将该类融资置于货币政策调控范围内。

但是今年一季度开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中纯信贷类急速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0%左右,下降为5%左右,取而代之的是组合类产品的急速增长。该类产品的投向,通常包括债券、票据、信托等,但是未标明投资比例。

“投99%的信托贷款,1%的其他类,也算是组合产品,不是纯粹的银信合作业务,不被统计进表内。”一位大型银行理财人士介绍说。而通常的情况是。投资比例不会上报监管部门,从而躲开了监管视线。

“据部分信息明确产品判断,组合类产品中有超过40%是信贷类,而组合类产品占理财产品总量的30%以上,”王增武说,“实际上,组合类产品乃至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增长,部分地成为信贷规模受限后,银行信贷的替代品。”

理财产品的膨胀,让目前公布的“紧缩货币政策”变得不确定。根据人民银行的季度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

人民银行认为“稳健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但据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中心的估计,一季度借理财产品进入信贷市场的资金“至少1.6万亿元”。去年一季度,该数字为5000亿元。如果将该因素考虑在内,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不弱去年,甚至有大幅增长。

理财产品市场的膨胀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压力。鲁政委分析,理财产品一头连接资金供给方,一头连接资金使用者,其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在通胀预期下,存款转移渐成趋势,银行吸存压力巨大,理财产品帮助银行稳定资金来源,实际上推进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他认为,另一方面资金使用方通过理财渠道也可以获得较贷款低廉的资金,银行又不自觉地卷入了贷款利率市场化。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压力,“银行不能冒进也不能等死。”

潜在风险

理财产品规模的急速增长,背后是银行间的揽客大战,恶性竞争不时出现。

根据Wind数据,目前发行的上千种理财产品中,大部分没有公布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掺杂水分已是行业共性,也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

2011年4月,上海银监局《关于近期上海地区银行个人理财市场销售行为的风险提示》,概因此前多家在沪银行受到联合,在销售、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

“监管的失效与该市场的特点有关,”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说,“理财产品涉及债权、股票、票据、信贷、保险等多个领域,因此牵涉银监会、证监会、央行、保监会等多个部门,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监管系统。”在以部门监管为主的架构下,对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往往只解决局部问题上。

除此以外,目前并未有专门的“投资者保护部门”发挥作用。按照有关规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做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但这项程序往往流于形式。在理财产品狂热期,投资者也往往无心正视自身的风险偏好。而增加透明度、纠正理财产品定位等系统性工作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的野蛮生长,还可能对银行系统造成冲击。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大多利用了银行的回购和担保作为销售支撑,实际上并未实现风险转移,风险迷惑性和隐蔽性强,”一位国有大行风险部人士说,“虽然理财产品购买合同上有规定,银行不承担责任,但是当出现大幅亏损等情况时,银行业无法置身事外。”

他认为,“表外融资等业务应以真实的对冲风险需求和真实交易背景为前提,对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和控制措施。”

但实际上,当前理财产品的发展,以冲时点吸收存款为主要动力。上述人士认为,“盲目发展表外业务,小则颠覆一家银行,大则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目前,除了理财产品中的银信合作业务被要求转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计提相应资本,其他形式的理财产品并未纳入银行日常的风险管控中。

“一些区域性银行为了维护客户,会通过信托的方式发行一些理财产品满足客户资金需求,长贷短借。如果资金需求方无法按期兑付,在违约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垫付资金就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某国有大行风险管理部人士表示,“本来作为风险防控重要环节的信托公司也良莠不齐,一些小信托公司为了招揽业务在投资品的选择、产品设计上风控很薄弱。”

此前,部分银行推出黄金类理财产品。在黄金大牛市的背景下此类理财产品部分出现亏损。“这可能与产品设计和买卖时机不当有关。”三和锦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林说。但另据理财市场人士透露,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并没有投向贵金属市场,而被挪为他用,因此出现了亏损。

“信贷紧缩,间接融资扩容,银行流动性紧张,或许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常态。”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说,“理财产品过快膨胀有着天然土壤,对其监管已是迟早的事情。”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6篇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类型。2013年1月各收益类型产品数量变化不明显,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较2012年12月上升1.1%,1月占比21.2%,保息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占比分别为0.2%和68.8%。其中,非保本产品占比下降0.5%,保息固定收益型产品占比9.8%。参见图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币种。2013年1月份,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类产品2730款,占比为94.6%,占比下降0.7%;外币类产品合计为157款,数量较上月增加20款,分别为美元类、港币类、澳元类、欧元类、日元类、英镑类以及新西兰元,其占比分别为33.8%、23.6%、21.7%、10.8%、3.8%、3.8%以及2.5%。相比2012年12月而言,除港币类产品外,其余各类产品较2012年12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美元类产品降幅较大,为2.0%,参见图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限。1个月至3个月(含)期限的理财产品占比最大为58.3%,较2012年12月上升2.3%;而1年(不含)以上产品占比最小,为1.8%,3个月至6个月(含)和6个月至12个月(含)这两个投资区间所发产品的数量占比分别为25.9%和9.5%。从产品总体存续期限的统计上来看,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产品存续期限平均为117个月,较2012年12月缩短2天。参见图3。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类型。普通类理财产品主要涉及债券货币市场、组合资产管理及票据资产三类投向,占比分别为68.8%、29.5%与1.7%,参见图4。结构类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涉及股票市场、汇率市场、混合类、利率市场及商品市场,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26.3%、38.8%、2.5%、12.5%及20%。

商业银行所发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情况。商业银行所发售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情况。2年期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水平最高,为7.11%;3天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水平最低,为2.88%。从环比表现来看,除7天产品和2年期产品之外,其余各关键期限点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水平较上月均不同程度下降,这一点年末考核结束关系密切。从利差水平来看,期限为2年期产品的利差水平最高,为296个BP(基点)。6个月期和1年期产品利差较低,分别为96个BP和99个BP。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7篇

5月19日,中信银行某地方支行销售主管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

“你们的信托产品承诺收益这么高,向银监会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了么?银监会批准了么?”在回答过一系列比普通投资者专业得多的问题,李经理凭借最后一句问话,肯定这是来自银监会的密访电话。

李经理是中信银行下属一家地方支行的销售主管,不仅是她,同行间相继都接到了来自银监会的密访电话,以求证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在信息公开透明、风险提示等方面是否做足功课,给投资者更清晰的投资选择。

据了解,始于4月银监会的“清查风暴”第一批暗访结果将于近日正式通报,而查中发现问题被通报三次以上的商业银行,将被暂停理财业务资格。理财产品一直以来都是银行重要的收入生命线,倘若暂停,这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检查月”月底揭晓

据记者了解,无论是通过直接考察,还是评估产品,或者密访电话,理财业务大检查将在月底前结束。银监会已经给商业银行划下红线:凡是在理财业务检 查中发现问题被通报三次以上的商业银行,将被暂停理财业务资格。

银行理财产品的清查缘起于今年年初,少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的情况,引起投资者不满。部分该产品投资者指责商业银行在销售时没有对此进行说明。

“对于检查还是密访,我们都没有过大的压力,我们以前也是按照这种规范做事,现在照旧。”荷兰银行北京分行消费金融部销售主管孙向记者耸了耸肩。“现在监管机构加强的是对银行的规范,而投资者也不应忽视对自身的风险教育。”他认为,除了整顿理财产品,更应针对理财师的培训。“产品只是反映问题的集合体,而中国至少现在还没有形成第一批专业的理财师队伍,相应的成熟的理财者和理财市场都亟待形成。”

更新的理财品和观念

在5月21~24日召开的金博会上,参会理财者有了显著发现:风险提示被当作招牌,挂在银行展台最醒目的位置,在理财产品手册中,所有理财产品重新设计评审,“最高收益率”已经淡出,在产品推介中更加注重风险提示。以前,理财者习惯看到的很多银行的理财宣传,黑字粗体标明的是预期收益率,而现在换成了风险提示。

“很明显,没有去年那么火爆,赠送小礼品都没有发完。”一位布置展台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展示工作人员也共同发现了4个特点,由于“收益门”的直接影响,本次参会的投资者比以前少了很多,稀稀拉拉的投资者漫不经心地询问多过选购,找银行询问理财产品的理财者更少,即使是关心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向中资银行咨询的又比外资银行的理财者少很多。

此次对理财产品的检查将在5月底之前收官。在“红色警报”没有解除之前,各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积极性或许都不会太高。Wind数据统计,“五一”以来,截至5月14日半个月时间的理财产品为98款,下降近30%。

理财产品在设计上也有趋于保守,记者发现,接受过清查洗礼,目前多数银行仍然销售的大多是相对安全、保本的理财产品。有些挂钩股票的产品也变为每月收益和分红。“但这类产品,如果不是银行的‘熟客’,银行里一般不主动推荐。”一位外资银行的理财师告诉记者。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显示,4月银监会严格监管开始,高风险产品大规模退出市场,浮动收益类产品占比仅4%。

销售产品过程中,客户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银行还要求顾客先填写《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及《产品适合度测评表》。固然以前银行也会要求客户填写,但更多流于形式。“此类评估表很多银行之前也有,但都是用在高端理财中,对一些客户做度身订做的理财服务时才会使用。”而今各银行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题目设置也各不相同,并会严格留存档案,纳入整个银行系统。

有理财者提出疑问,银行现在整顿理财产品有些矫枉过正,好像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出了问题,这样做是因噎废食。西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要深回应,监管带来的应该是市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封杀高风险产品。一个成熟的理财市场需要具备丰富的产品品种和结构,既具有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也具有高风险的浮动收益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8篇

市场人士指出,这是央行金融市场司首次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市的条件。通知共分十七条,明确了申请在银行间债市开立理财产品债券账户的管理人的各项条件。

其中,央行规定,申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债券账户的理财产品,应以单只理财产品的名义开户,但理财产品由非本行的第三方托管人独立托管的,也可以理财产品系列或理财产品组合的名义开户。

据悉,按照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的原则,央行要求实现每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者的标的物对应,对每只理财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

同时,该通知也指出,未来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和托管人应向央行上海总部报备。已开立银行间账户的,应在一年内根据本通知的要求重新备案,并根据情况办理变更手续或重新开户。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并不是下发至所有银行,仅下发至16家商业银行,除了五大行外,还包括中信、光大、华夏、平安、招行、浦发、兴业、民生银行及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此前,一些商业银行理财开户多为丙类户,去年债市风暴时,理财产品在银行间债市开户一度暂停,其后也酝酿一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升级为乙类户,但央行并未正式发文规范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市。

央行金融市场司最新通知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应直接进行债券交易和结算;申请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户的理财产品,其管理人和托管人应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备案,并凭备案通知书在同业拆借中心申请办理债券联网结算手续,由其托管人和管理人向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海请算所申请开立债券账户。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再通过甲类户交易和结算,将由丙类户全面升级为乙类户,并都在线上交易。此前,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涉及普通投资者,所以央行未允许银行理财在银行间债市开户。银行理财产品往往通过开设丙类户或信托账户、券商账户、基金账户投资债市。债券产品占银行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类别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9篇

人民币理财 据第一理财网的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5日,共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21只,包括了中国银行在7月底起售的“人民币‘博•弈’理财第六期”等等。这些产品大部分虽以固定收益型为主,仍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另外一些浮动收益类的产品,由于与股市、汇率、信托等产品挂钩,概念新颖,也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踊跃认购。

在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银行中,光大银行和北京银行推出数量最多。光大银行本月推出的“A+计划”第八期、“T计划”第三期、阳光理财套餐计划都受到了市场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该行推出的首个人民币理财组合投资产品――“阳光理财套餐计划”。该计划分为浮动收益型和固定收益型两个套餐,投资方向包括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和信托投资理财产品两个部分,投资占比各为50%。其中,“浮动收益型”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信托投资理财产品组合套餐,整体套餐计划预期综合年收益率分为3.6%、3.2%、2.8%、2.4%和2.0%五个档次;“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美元收益)+信托投资理财产品(人民币收益)组合套餐,整体套餐计划预期综合年收益率区间为2.65%-2.74%(到期日折合为人民币)。这些投资组合比较好地集中了光大银行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和信托投资理财产品各自的优点,不仅使产品最终的综合投资收益与同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相比具有较大优势,而且为投资者的到期收益提供了一定保障。

建设银行则在本月推出了首款资产处置类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4.0%,投资期限22个月。投资对象为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委托中信信托设立的东方资产京津宁三地不良资产处置信托之优先级受益权。此类产品适合能够承担一定风险的中高端个人客户或机构客户。

外汇理财 无论从创新力度,还是发行数量上来看,外汇理财目前已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打产品。第一理财网的统计显示,本月截至8月15日共计发行外汇理财产品40只,算上发行期仍在8月内的7月份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数量达到了67只。平均每天都有两只产品在售,多样化的产品也让投资者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很多银行本月主要走“旧品新发”的路线,不断打造品牌,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汇聚宝”、 “汇财通”、“汇得盈”、“汇利丰”等,保持平均每月至少推出一期的发行速度。它们一般以固定收益为主,收益率均高于同期定期存款,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期限。

在浮动收益型产品中,花旗银行与汇丰银行的产品都选择了与股市挂钩。不同的是,汇丰银行的产品是 “海外股票指数”挂钩型,回报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表现挂钩,而花旗银行的产品投资收益则与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只热门股票的价格波动绝对值挂钩,5只股票分别代表石油、金融、电信、地产、航空等五大热点行业。花旗银行产品独特之处还在于独特的“摆动”特性,可以让投资者通过投资这五只股票涨跌幅度的绝对值获得潜在的高收益,而不必担心股价是上升还是下跌。

代客境外理财 本月市场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几家银行推出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上。8月上旬,共有5家银行推出了代客境外理财计划。

这些产品主要投资境外机构的票据或货币市场,但各有各的特点。比如,东亚银行的产品为境外非常流行的“反败为胜”单边触发看跌型汇率挂钩产品,即行情越差产品回报越高,挂钩汇率波动幅度越大,收益越高。该产品挂钩于英镑兑美元汇率,最高收益率为6%,这一收益率的实现条件则是英镑兑美元半年内任意时刻单边下跌480点。如果在未来6个月的任意时刻,英镑兑美元汇率下跌100点,收益率则为3.5%。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5家银行中,该行的产品手续费率最低,仅为0.075%。

此外,交通银行同时推出了“得利宝”和“汇聚通”两个品牌的代客境外理财计划。其中,“得利宝”系列产品投资于美元结构性票据及美元货币市场,投资期为一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该产品以人民币和美元双币种募集,细分为A、B、C三款,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2%。而为了分散客户的投资风险,提高客户的实际收益水平,该期产品将1年分为4个单独的观察期,客户有4次机会可以获取收益。

另一款“汇聚通”是交行与汇丰共同开发的品牌,由汇丰银行提供技术支持,双方联合设计的产品。第一期推出的是“看涨式环球货币篮子投资产品”,篮子货币为欧元、韩币和印度卢比,以美元或人民币认购,一年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2%。

银行理财产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理财;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国内居民财富得到迅猛增长,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逐渐扩大,并逐渐开始接受理财观念,希望通过多种投资组合使资产得到增值,人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再只局限于简单的存款取息、贷款融资,理财需求得以提升;另一方面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与发展已经开始突破传统业务的框架,转变以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为主要手段,全面拓展金融业务。诸多因素为中国个人理财市场创造了发展机遇,使个人理财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成为银行的新宠,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但在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仅就银行理财产品的内部规范发展发表个人建议。

一、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回顾

国内最早的个人理财业务由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于1996年推出, 2002年10月招商银行推出的“金葵花理财”业务,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形成大致在2004年,当年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发售结构化理财产品,具有公开信息的银行理财产品初具规模。2004-2005年,在国内利率市场化和利率改革、银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很快由萌芽期转入“超常规”的成长期,理财产品逐渐丰富,结构化产品日益复杂化,产品发行规模和数量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2008-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出现风险集中暴露,陷入了低潮和整顿时期,但此后愈发顽强,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接受和重视。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据统计,全年产品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较2010年上涨幅度分别为71%和134%。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现低开高走的态势,走过1月的低谷后,2月各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全面上涨。

伴随着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产生和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坚持了一贯的监管原则,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创新。2005年,为规范理财业务活动,促进理财业务的发展,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使银行理财业务有法可依。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内银行理财市场进入低谷,7月6日,银监会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0年,银行理财快速复苏,银监会先后于8月20日和8月28日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2011年,银行理财依然保持高速发展,银监会又分别于1月20日和9月30日出台《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上重要文件,持续在理财投资方向、产品报备、银信合作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对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促进作用。

从银行方面,理财产品相对其他传统业务而言虽然起步较晚,但因其经营风险较小而且收益稳定,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竞争力,而受到各家银行的竞相追捧。各行在产品设计、系统开发、制度建设、人员培养、客户维护等方面都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使得银行理财业务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打开市场,成为给银行带来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核心业务。

二、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较晚,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既面临着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外部风险,同样也面临着银行内部诸如品牌定位、规范营销、人才培养、系统建设等多方面问题。

1.银行缺乏对理财产品准确的发展定位和品牌战略

因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方向、期限、定价等方面的灵活性,和对银行及客户来说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特性,使得理财产品成为客户理财必不可少的品种,各家商业银行为争夺中高端客户,避免优质客户流失,展开了激烈的价格竞争,但要真正让客户认可某银行的理财品牌,获取稳定的市场份额和忠实的客户群体,准确的市场营销策划与个性化的产品创意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缺少准确的发展定位和品牌营销策略。许多银行只忙着抢占市场,营销行为大同小异,前期缺乏对目标客户的市场细分,产品设计与宣传杂乱无章,销售行为缺乏规范约束,缺少或根本没有售后的跟踪服务,也就无法在市场上和客户心目中形成优秀的品牌效应。

2.银行销售渠道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热销,促使各家银行加快了销售渠道的拓展和建设。目前,理财产品销售除了传统的“柜面销售”外,又出现“网银销售”和“手机银行销售”等方式,甚至推出“网银专享理财产品”。“网银销售” 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快捷便利的绿色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已经成为许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首选方式。以民生银行为例,2011年上半年,网银渠道理财销售额已突破2500亿元,是2010年全年的3.5倍,网银渠道购买理财产品的交易笔数和金额都超过了70%。

此外,理财产品市场目前还出现了第三方销售机构。不过,这类理财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务时,其后续服务仅限于提供一些行业信息或者客户沙龙活动,更个性化、细致的服务无法提供。

从服务和维护客户角度讲,不论是“柜面销售”,还是“网银销售”“手机银行销售”,都需要在渠道建设中关注不同客户群体的购买习惯和其他个性需求。如各家银行为更好地服务高端客户,会针对本行的金卡、白金、钻石、私人银行等不同类群的客户,为其量身定做理财产品,而有时也会在购买地点、购买渠道有所区别限制,这样就会给客户带来不便。所以,银行在拓展和完善渠道建设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银行系统支持、人员服务能力等银行内部因素,更应该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和购买习惯。

3.理财人员数量短缺,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2011年底举行的“2011第二届国家理财规划师年会”上,《2011年中国理财行业发展报告》称:目前我国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的家庭已经超过两千万户,高端理财市场规模庞大。这些富裕阶层多为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层和地方商人,拥有活跃的理财行为和较为成熟的理财理念,追求个性化的个人、家庭理财计划和创新型投资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首选目标客户。基于这一规模估算,目前中国理财规划师行业的缺口约60万人。伴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以及投资热情的高涨,这一缺口还将持续扩大,理财服务需求的大量增加进一步凸显了理财规划师行业的人才瓶颈。

目前银行理财从业人员不仅数量短缺,综合素质的现状也不容乐观。银行理财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业务,理财产品的销售不是孤立的单个理财产品的销售,它要求从事理财产品营销的人员具备涉及银行、保险、投资、税收、房地产、财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需要结合客户资产负债水平,个人生活习惯、理财需求、人生目标等因素,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大多是由较为出色的储蓄网点员工,经过一次或几次专门培训后上岗的,他们一般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产品设计的背景、资金运用渠道知之甚少,不具备为客户测算具体收益水平及分析可能存在风险的专业水平,也不能兼顾客户的短期和长期财务目标和人生规划,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难以适应日益专业化、复杂化理财产品营销要求,不利于理财产品的理性营销。

4.银行缺乏系统科学的营销体系、系统支持和考核机制

目前银行多为部门银行,而非流程银行,有强有力的条线管理,却缺乏横向的协作沟通,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产品融合、系统支持、考核机制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割裂,这种问题同样变现在银行理财产品营销体系的建立上。在银行内部,理财产品的研发、宣传、销售、系统支持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在没有系统科学的营销体系下,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就会出现产品设计部门不掌握销售渠道,销售部门不重视产品投资风险,宣传和财务部门要兼顾全行业务需求等诸多问题,缺乏有效的联动,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营销体系,从而影响理财产品实际的销售效果。

银行销售人员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系统支持,需要系统及时提供诸如股市、贵金属、基金、理财产品等相关数据的支持,同样需要对存量客户资产状况的了解分析,但从目前银行的系统支持看,普遍存在不同部门之间系统数据的割裂和不相容,缺少外部数据客观全面整合后的数据平台,也缺少银行内部不同系统之间数据的整合,使销售人员缺乏数据分析,对理财人员个体的知识水平和个人判断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不利于理财产品的理性销售。

同时银行在对理财产品的考核方面,也多存在两个甚至多个考核口径,一个产品研发部门,二是产品销售部门,而起到主导作用的是产品销售部门,因为产品的销量直接为网点带来了直接的利益,销售人员只要有动力,会将理财产品当成高收益的存款很快地卖给客户,而实际大多数银行在考核中也是把理财产品当成存款的替代品来考核的,甚至当成了调剂关键时点存款的非常有效的“资金池”。

5.银行应增强对理财产品风险的重视

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风险通常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银行销售风险、运营管理风险等,但在目前银行的产品宣传和销售过程中,银行在产品设计、运营管理和产品销售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淡化风险的问题。理财产品更多地被宣传为“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投资产品,而银行的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也只将投资期限、预期收益率、资金起点,以及与基金和股票相比较低的风险等作为向客户传递的主要信息,较少宣传产品投资方向,以及可能面临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对产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度也缺少应有的关注。

同时,银行内部将理财产品等同于存款替代品的定位,也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将资金委托银行投资,既然是投资,肯定面临一定的风险,但大量的客户因为银行的宣传而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了理财产品的期限、预期收益、资金起点等简单而表象的东西,而忽视了产品设计中很重要的方面―投资方向,也就是决定产品收益和风险的关键。如果银行在产品开发、员工培训和客户宣传上依然坚持目前的原则和导向,一方面在银行内部不加强对员工在产品上的客观宣传,树立正确的销售理念,仍然沿用等同存款的考核原则,另一方面继续“跑马圈地”式粗放的市场拓展,淡化对客户在产品风险上的客观陈述,将有可能出现客户实际的资金损失、客户对银行信任度的降低,甚至银行信用的严重透支,最终损害的是银行最为宝贵的银行信用和品牌价值。

三、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理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1.打破产品同质化,提升服务水准,加快品牌建设

目前,银行间理财产品的同质化,使得银行之间理财产品价格的竞争异常激烈,客户在选择产品种类时也主要对比各行产品的期限和预期收益,基本无视投资方向和其他风险提示,更不用说对哪家银行品牌的认可和忠诚度了,所以银行加快理财产品的品牌建设对吸引优质客户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银行发展战略和银行资源优势,制定明晰的理财品牌战略,与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策略相配合,重视品牌发展的科学规划,注重品牌的统一、连贯、有效的沟通和传播。

其次,银行必须细分市场,区别不同资产级别、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确定目标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同时建立顺畅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将客户的需求反馈产品研发部门,有利于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准确对接,鼓励研发有独特价值内涵的创新性产品,更好地契合客户的需求,增强客户的认同感。

第三,好的产品要有顺畅的销售渠道和优质的服务。银行要让客户有多种渠道选择,并加强销售人员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服务水准,改善客户服务体验,真正让客户享受到技术含量高、服务个性化的优质理财服务。

综上,理财产品只要依靠科学的发展战略、顺畅的销售渠道、优质规范的专业服务等,才能真正打造客户认可的优秀品牌。

2.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的销售行为

规范理财产品的销售,是监管部门的一贯要求,是银行自身业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对客户负责、树立银行理财品牌的需要。

首先,准确揭示产品风险。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对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必要公示、客观宣传,明确告知客户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并对客户进行必要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按照风险匹配原则,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

其次,持续提升销售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好产品,更要有好员工来销售,稳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做好理财产品销售的前提。银行要选拔优秀员工,参照理财规划师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专业培训,包括道德素质、业务知识、操作技能、行为规范、公关技巧等等,鼓励员工参加社会注册理财规划师的培训,使银行的客户经理不仅熟知本行的理财产品,更要变成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通才”。同时,也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机制和员工晋升通道,真正稳定专业理财人员队伍。

第三,持续做好客户教育和市场培育。

目前,虽然居民资产的积累催生了居民的理财意识,但理财教育的滞后造成了居民理财意识的不理性,盲目跟风选择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的客户比比皆是,所以,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有责任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担起居民理财教育的部分责任。正确地宣讲和销售银行理财产品,在充分了解客户经济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和长短期财务及人生目标后,负责任地为客户提供理财方案和购买建议,帮助客户树立科学理性的理财观念,为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帮助客户实现财务自由和人生目标。

3.完善渠道建设和系统支持

一是完善渠道建设,既考虑到不同产品的销售要求,又考虑到不同客户的购买习惯,让不同客户通过物理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都能及时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和相关的投资品种的最新信息,方便客户了解信息、判断选择,查询资金、便捷买卖,真正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安全便捷的理财产品购买渠道。

二是要加快银行电子化系统的集成。银行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把各种产品和服务及相关的业务操作、处理、管理、控制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系统,使银行能够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经营管理上的优势。

三是继续完善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借助这个系统,银行可以整合各业务部门端口接收的客户信息,并可根据不同的销售和管理需求进行客户筛选和数据分析,更为准确的为客户提供合适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方案,进一步将经营模式转变为客户主导型,通过个性化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跟踪服务措施,真正实施对客户的长期维护和客户的稳固关系战略。

4.继续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

银行理财实际就是客户的委托投资,理所当然地存在投资风险,所以首先,银行要纠正银行内部某些员工,甚至管理层,仍将理财产品单纯作为“低风险负债类产品”的认识偏差,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理性的发展理念,并以此指导产品设计和产品销售。第二,严格遵守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的规定要求,制定规范本行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员工宣传和销售行为,并加大执行和检查力度,真正规范在理财投资方向、产品报备、银信合作等方面的业务操作。第三,根据理财产品的产品特性,按照谨慎原则,适当调整理财产品的核算科目和考核政策,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状况和风险程度,并通过可考核正确引导前台销售。

作者简介:

韩晓琴(1972―),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金融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淄博市分行。

上一篇:夫妻共同财产范文 下一篇:婚前财产公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