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0:53:11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高校在英文教学中,英语文化素养是对教师素养的一种重要要求。但教师在英语的教学中通常缺少对国家人文知识、文化背景的讲授和学习。语言的学习失去了文化的支撑,将变的机械和乏味,这不利于语言的深入理解。同时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在一种语言中通常存在着不同于其它语言的思维逻辑。很多的老师和学生,把英语的学习定位为知识性的层面,在语言的学习中不知不觉的形成第一语言的思维,例如很多的学生用中国的语言思维来与英语的语言相结合,很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发展。

二、加强英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是一个学校无形的财富。加大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纯正的学习环境,随着学习者对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学习,英语学习的浓厚气氛,将使学习者进入到语言环境当中。快速的进入英语学习的环境,是语言学习者快速的掌握一种语言深入阶段的有效途径。丰富的课外英语学习和实践,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集趣味性、娱乐性、学习性于一体,如英语沙龙、英语辩论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会使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活泼有趣。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理性的学习观念。校园的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活动等主要的形式。

健康良性的英语文化建设,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有效途径。将为质朴、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种语言区的文化,与该语言区背后的地理环境、历史、风俗、宗教、经济、政治制度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不断的显著,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融合与理解显得更加重要。在英语文化的背后,主要是西方的传统文化,相对于东方文化的含蓄和内敛来说,西方人一般是比较开放的,性格也比较朗,更显得热情和奔放,注重享受大自然,这与他们的文化环境有一定关系。在英语文化的接触中,学习者很有可能在学习中,逐步的受西方崇尚自由等思想的影响,变得开放、主动、果断、敢为等好的因素影响,从而不断的改善和丰富自己的性格。长期的学习,必然使西方的生活理念与传统理念有一个融合,有利于学生开放性格和良好心态的培养。

三、多角度入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有效的将学生、教师、学校、甚至社会联系起来是英语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加强领导,完善英语教学管理制度,为英语教学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提供保证。同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相应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英语文化相关知识的引导。在英语学习的环境中,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共同的学习和营造学习气氛,它将是一个立体的,富有活力的窗口,它会使英语的学习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学生的学习潜能会得到激发,语言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成倍的提高。还要充分的利用信息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环境,为英语文化学习提高了新的手段和方式,学习者应该创新性的充分利用。诸如以上英语文化建设的方面还有很多,应做到多角度入手,服务于英语文化建设。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 功能 社会责任感

一、引言

在国外,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他在1932年的《教育社会学》中把“学校文化”称为在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在我国,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口号。随后的11月,“校园文化”及其建设正式写进文件,并得到和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在2004年12月,校园化建设成为我国实现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来,英语校园文化建设备受各高校的关注。

二、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1.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布置双语化校园、英语文化月等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了各种跟校园文化相关的英文表达,并灵活运用。在英语歌曲的演唱,英语话剧的表演,英语电影片段模仿表演,趣味性比赛,歌曲、英文电影配音等活动中,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2.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几乎各个高校都有种类丰富的英语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学校领导全面规划监控、教师全盘跟踪指导、辅导员班主任检查督导、学生干部分工负责、全体学生自觉参与的制度体系。因此,各个层面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大家各司其职、尽心尽力,使凝聚力加强。

3.调控学校运作。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项活动都明确规划开展的方法,每个个体都是里面的一员,必须充满主人翁的责任感,为了集体乐于奉献,执行好每一个活动。通过活动的执行,庞杂的师生员工配合默契,各取所需、各尽所能、互相促进,使得高校的良性发展。

4.调节放松师生员工心情。英语校园文化的娱乐作用主要是通过校园活动来完成的。由于高校师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既有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比较高的教师,又有正值青春年华的富有朝气的大学生,所以英语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有高雅的艺术,也有通俗的流行音乐,并行不悖、互相辉映,而且比其他群体活动更具有知识性、新颖性、教育性。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师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以便有更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为了了解我国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我调研了十几家国内高校。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校园文化基本上是在文娱活动方面的开展中完成的。不可否认,在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同学们的英语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是更需要把社会责任融入到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三、提高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在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当主导作用,有责任号召全体师生员工增强社会责任感,文明开展各项英语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与大学生在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起主体的作用,因此更加需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此让身边的其他人共同行动起来,使社会文明前进。我就如何增强师生社会责任感提出如下建议。

1.在英语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中,保持活动场地的清洁,爱护周围环境,注意环保。活动结束后,所用标语、设备或道具要完好保存,以便在下次相似活动或其他活动中重复利用。大学之间联系紧密、互相开放,在一些设施、器材、资料上资源共享。

2.大学校园里的英语文化活动不应,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娱乐的层次上,要经常进行英语求职面试,英语创业大赛等跟社会接轨的英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时,有个适当的心理预期。

3.开展一些能集教育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活动。例如,大学生西部英语实践活动,暑期下乡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英语,义务英语导游服务等活动。既能把理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又能让学生懂得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贫穷落后的地方和人群需要去救助、去帮助。

4.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间应该加强交流,更应该保持与外界的交流,吸收时代先进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并最终以一种更高的姿态体现。在这样交流与反馈、吸收与辐射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提高和对社会文化的引导。

5.高校应该很乐意对外开放大学里的英语教育设施设备,使高校成为当地英语文化的中心,吸引校外观众来参加本校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当地的英语学习氛围。

四、结语

鉴于在我国高校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的活动重娱乐轻社会实效的现状,我提出了上述有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的高校英语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英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长期坚持、全面积累。只有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上协调一致地进行,全方位加强高校英语文化建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学校重视,措施得力,全员共建,弥补不足,才会造就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师生的成长,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并起到良好的社会作用,带动周围的人去关注、关心整个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9.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S].2004.12.

[3]马立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优秀硕博士论文[A].2008,5.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一、好中选优,确定领衔

扬州市教育局、广陵区教育局已经进行了多年的三级骨干教师评选工作。我们学校的校级、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从学科教学的佼佼者中提拔的,大都是三级骨干,教研组长也是由学科教学的优秀教师担任。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就从这些优秀教师中遴选,采取主动报名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作为领衔人,首先要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要有和同事一起成长的双赢心态。如作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我首先带头担任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由教学副校长担任,他是市级学科带头人;英语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由教导副主任担任,她是区小学英语教学赛课一等奖获得者;音乐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由教学副校长担任,他是市中青年骨干;美术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由教研组长担任,她是区教学骨干;综合实践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由教科室主任担任,她是市级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品德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由教科室副主任担任,她是省级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科学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由优秀科技辅导员担任……确定了各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就为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率先垂范,引领教研

我们经常召开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会议,学习、修身,鼓励大家先学先行,做老师的表率。所有领衔人的教育教学工作或管理压力都比较大,但大家都坚持在教学一线,从不放松学习,主动参加各种教学业务培训,积极主持或参与教科研活动,笔耕不辍。我担任了学校校长,已经被评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12年我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小学正高级教师,主持的课题获201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其他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有的获江苏省赛课一等奖,有的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有的在新一轮市区三级骨干评选中成功晋级。由于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能够做到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教研,从而带动了一大批教师积极加入团队、投身教研,在专业成长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打造名师,确保领先

在管理上,我们设立了能上能下的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计入工作量,将工作室的成绩和绩效奖励、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领衔人在平时的工作中都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事业心。作为领衔人,他们的担子更重了,学校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倾力打造,确保他们处于领先位置。

对领衔人我们优先外派学习、培训,为他们找名师指导,推荐参加高一级赛课等。如科学学科领衔人教龄长,经验丰富。我们和他一起诊断分析、确定目标,为他搭建平台。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学期中,推荐他为区文明职工。我们指导他写辅导学生的体会,并推荐参加全国论文竞赛和发表。他的文章获全国一等奖,且相继发表。我们还为他争取参加市级赛课的机会,他也获得市级赛课一等奖。在他的带领下,学生参赛作品屡获大奖。科学教师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成绩喜人;活动多次被报纸报道,在市里召开的专题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为学校特色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派美术学科领衔人参加省里赛课,获一等奖;英语学科领衔人参加市级赛课获一等奖;品德学科带头人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在课程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校长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引导者,教师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性人物,课程文化建设主要通过课程实施这条主渠道来开展。各工作室领衔人深知这个道理,和其他教师一起承担着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主动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深入课堂上课、听课,将国家教材和校本教材有机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海纳百川,乐为人梯

身为领衔人,要有博大的胸怀,公平公正,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搭桥。

开学初,我们组织召开教师专业成长动员大会。教师们积极报名参加工作室活动,各工作室也帮助教师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确定主攻方向,指导教师制订专业成长规划。

各工作室的活动非常注意和学校工作整合,各工作室之间注意工作的协调、整合。各工作室多次邀请省市专家来学校做讲座;聘请专家指导教师做课题、写论文;组织教师外出观摩、培训、学习;每个星期请专家来校听课、评课、个别指导;鼓励每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各工作室要求每位教师完成规定的教科研任务,将实绩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

这样以点带面,以少数影响多数,目前,真是广种博收。学校教师人人争先,有的教师已在攻读教育硕士。教师的篇数成倍增长,论文获奖的人数越来越多,获奖层次越来越高。参加区级赛课均有人获一等奖。因此我校获得了广陵区师资建设工作先进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几年,我们积极借助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搭建的平台,放大辐射面。我担任了扬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老师和广陵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老师,数学学科的高峰龄副校长担任了区名师工作室的指导老师,综合实践学科的樊燕主任担任了区名师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我们也鼓励教师申报市、区名师工作室。市、区工作室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年龄有大小,经验有多少,个性也不同。我们在做好学校本职工作的同时,定期组织市、区工作室老师们磨课、研课、送教,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图书漂流、讲座辅导,主办、承办各种业务活动,推荐等。为了听老师的试教,我们常常几校奔波;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经常加班加点。但看到每个人的业务水平显著提升,多人在市三级骨干评选中顺利晋级时,我们虽苦尤乐。

领衔人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有爱心、诚心、恒心,不偏不倚,不急不躁,用欣赏的目光、激励的手段,促进每位教师进步。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综述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14-04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渐次展开。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关系人的发展的哲学范畴,主要表现的是人的趋善达美的需求、能力、精神、作风和方法。科学素质主要体现着人的学品,人文素质主要体现着人的人品,是在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内化、积淀和升华的一种善德和美感的存在及特性。人文素质作为个体人的内心世界尺度,是个人的情感维系、道德素质、文化心理、人文意识等方面的综合性体现。

因为科技竞争、市场经济等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比重被不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逐渐趋向式微,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开始盛行。高校作为为社会、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知识分子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理应居于重要位置。但是,上述种种不良思潮的流布,与我国高校学科的几度设置、调整等相互叠加,造成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下滑趋势明显。居于此,19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等人开始在全国呼吁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杨叔子指出:“历史虚无,民族虚无,有奶是娘,有钱是乡。如此下去,怎么不令人忧心忡忡呢?”此后,高校学生人文修养不足的问题开始引起重视。

贵州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近年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五年,贵州在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等方面均大幅提升。处于快速发展的贵州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究竟现状如何,采取了哪些途径,这将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即以贵州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研究对象,利用CNKI作为搜索引擎,将“人文素质”、“人文素养”、“贵州高校”等作为关键词,对近五年(2011年~2015年)贵州省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进行了检索。数据显示,2011~2015年,关于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的文献有68篇,对之进行了梳理,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二、从课程建设与改革出发。探讨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此类研究在收集到的文献中有19篇,占27.94%。研究者们大多从大学英语、体育、历史、大学语文等学科出发,讨论其中人文素质的渗透。这其中,针对体育学科、大学英语两门学科的讨论就有9篇。

研究者普遍认为,在当下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功利主义的读书观渗透进了很多大学生的头脑,“决定着他们的日常行为,影响着他们的品性塑造。”凯里学院徐汉晖进一步指出:“很多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大多主张,高校应该在课程改革中凸显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积极措施解Q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的问题。究竟如何利用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部分学人提出建立教学资源库、建立问题库等措施,以优化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如陈钰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一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有的提出,需要提升人文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如陆辉在谈到凯里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时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增加了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人文通识课程中开设了中西文明对比、古典文学欣赏等课程。”亦有学者指出,应该在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活跃人文素质相关课堂,提升教学的品味。尤值一提的是贵州财经大学岳彬的《论人文素质教育下的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岳文提出,目前高校文科实验室存在定位狭窄、体制缺失、形式单一、协作不够等问题,不能照搬工科实验室的标准和相关要求,要把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作为建设文科实验室的切入点,开发设计感悟体验模式,利用开展画廊、实验室观摩等手段,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

另外,丁永华、万国崔、彭咏等人的研究认为,将贵州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民族艺术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纳人高校的大学语文、地方史、艺术等课程,通过专业课、通识课等形式出现,可以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服务地方文化与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部分高校还开发出了具有浓郁贵州文化意味的地方文化课程,用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桃源铜仁文化课》,贵州师范学院开发的《大学人文与乡土教育》、《贵州地方史》等。

三、对医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丰富而生动

已有研究中,针对医学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丰富而生动,有相关文献15篇,比例为22.06%。其实,贵州医学类院校在本省高校的数量上并没有优势,本科类院校仅有三所,上述数据充分证明了贵州医学类院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视。

对于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首先是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性表现,如上述遵义医学院孙强的硕士论文《贵州省属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作者通过对贵州省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在改革人文课程体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做出努力,提升贵州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是关于部分专业(如护理)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如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杨英等人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学人还就校园内的实体建筑的医学人文价值进行了调查分析,如周红等人的《生命科学馆的医学人文价值调查与分析》,作者将学生是否对生命科学馆感兴趣、参观生命科学馆后的感受、参观解剖与组胚、法医馆的伦理道德意义等内容纳入调查问题,从对生命科学馆的认知,生命科学馆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作者指出:“医学教育部门和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充分发掘生命科学馆的人文价值,将其作为医学生提高人文价值的实体。”

二是对医学类高校人文课程建设的探讨。研究者大多认为,目前贵州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缺乏选课指导、考核方式不足、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师对课程重视不够、缺乏质量监督机制等问题,需要通过多方努力,让医学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走出困境。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杜敦科则分享了该校《社会与文化》这一课程的新模式:依托优秀教师,结合教师专长,将该课程切分为医学文化、医事管理、少数民族医学、医学伦理、医疗纠纷处理、生命教育、生态伦理、医学史、女性学等专题,分专题为学生授课,以解决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

笔者认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研究之所以得到重视,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有较大联系。针对专业性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张进科、胡娟、熊远兴等人就公安院校、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现状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办法。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部分研究⑿T拔幕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相互结合,力图阐明校园文化的形成、营造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现实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个包含面极为广泛的范畴,涉及到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建筑文化以及学校历史积淀等因素,诸因素共同构建起了校园文化的丰富载体,凸显为校园整体性的文化氛围。贵州学人在此方面也展开了讨论,研究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一是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的讨论。如贵州财经大学刘云等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引领人文、凝心聚力、陶冶情操,约束规范等人文内涵,是提升大学人文素养的重要行为过程。”二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途径的讨论。如遵义师范学院唐露萍等的《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以遵义师范学院“青春师院”精品活动为例》,提出了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群体文化建设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另有学人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如贵州大学孙芸、刘治军的《以诗教为依托打造高校特殊校园文化》,贵州师范学院邹晓青的《贵州师范学院国学经典文化传承与普及的探索》,贵州理工学院丁毅的《论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等。三是聚焦于校园的图书馆、校园建筑等载体,讨论学校人文景观在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杨文超的《关于贵州商业专科学校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的几点思考》,马贵平的《浅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聂森的《校园载体命名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等。

五、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

近年,贵州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问题也成为关注焦点。来自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刘雪飞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无用之用’之特质,使之被看成是额外以至于多余、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成为一种广泛现象。”此种现象既成共识,其中的原因、解决的出路就成为讨论的应有之义。

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薄弱原因的分析,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学生学业基础偏低,学时安排不尽合理。黔南州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罗万艳、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苏国波等人认为,高职学生大多的普通二本院校录取后的“落地果”,生源素质较差,同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较短,大多只有两年,导致了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受到严重限制。二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办学思想严重。研究者们认识到,迫于就业压力和市场导向,实用主义成为高职学院的重要考量,这样也导致学生容易表现出注重眼前利益缺乏人文关怀的心态,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暴露无遗。三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功利主义的办学倾向直接促使的是课程设置对人文类课程的漠视,而技术类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受到重视,这样,“一些学生人文文化知识缺乏,审美情趣偏低,对国际国内基本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现实世界、现实社会认识肤浅。”

如何解决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如下思路。一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杨丽芳、刘雪飞等认为,高素质、精干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既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又要鼓励非人文学科的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以增强教育活动中的人格感染力量。”二是在课程建设方面努力,调整人文课程的比例,在学科教育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例如针对医学类高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开设《医学伦理学》、《护理礼仪》、《医学哲学》、《医学史》、《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另外,王玉洁、李鸿强、陈丽、苏国波、施维等人则分别撰文,讨论在语文、英语、体育等课程中实施人文素质的渗透,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建立起真正的人文讲坛。三是加强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这一方面,学者们意在鼓励学生通过文化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活动等,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不断提升知识内涵。

六、结语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发现,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无论是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专业性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还是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思考,都已经较为全面。但是,和全国相比还有距离,主要体现在研究数量和研究层次两个方面。首先,研究数量方面,与全国相比我省处于较低的研究水平,以下为分年度比较: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方面与全国存在较大差距,研究的气氛还没有真正形成。

笔者在已有文献中对其中来源于“核心期刊”、“cssI”的文献进行了再次筛选,结果如下: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2.A君与南蛮姜亦炜

3.忘带钥匙崔亚博

4.踏雪谢凌志

5.我爱我"家"俞虹莺

6.挂吊针记杨世宏

7.让青春的翅膀随梦飞翔——学生工作侧记徐忠奎

8.才女好色魏晓婷

9.经典的生命力散文选刊(理论版) 崔海亮

10.元代文人生命之歌——散曲龚永标

11.余秋雨"从历史怀疑主义到历史参与主义"之评析沈韬

12.试论魏晋诗歌中彰显的侠义精神之嬗变蔺梅芳

13.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吴琳瑛

14.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语境及其移植赵敏

15.浅谈孔子之"仁"禹慧平

16.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左光华

17.爱国宣言曹希柱

18.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网吧市场现状与管理张宝珍

19.谈音乐表演艺术的情感体验张昌通

20.美术教学改革初探潘秀妹

21.浅谈中学班级管理艺术姬书明

22.浅析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廖德珍

23.浅议张叔良与近代苏州报业庞红舟

24.救救孩子——对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认识曹木

25.畅想大学生思想素质工作体系的提高刘孟荣,王亚

26.春风拂面杨柳青细雨润心桃李开——浅谈班主任的情感教育艺术姚长猛

2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学生一个世界——新课程改革下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聂红

28.我国服装品牌发展与运作模式初探张朝阳

29.刍议交际用语牵手高考试题陈秀红

30.解读写作背景感悟文章主题陆斌

31.对等腰三角形分割问题的教学研究与反思高兴平

32.行动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窦俊霞

33.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丁红

34.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李小萍

35.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政治新课改赵爱红

36.新课改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丁红

37.巧用留白艺术,昭显语文个性林建国

38.探究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张冬梅

39.数学教学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刘献龙

40.巧析古诗词刘华

41.赏析创新示范课《乡愁》谭正坤

42.寻异路探古文胜景——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王瑞红

43.散文选刊(理论版) 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王秀琴

44.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白静

45.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马庆明

46.浅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张荧

47.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秦浩

48.探究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能力赵会霞

49.试论体育的智育功能陈长义

50.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崔文华

51.中考作文复习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探朱咏菊

52.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赵鑫源

53.整一块菜地,播下数学的种子于士春

54.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韩静

55.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索黄学勤

56.新课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两种类型郑民生

57.浅谈语文课堂的素质训练尹娜娜

58.浅谈如何解决学生习作中的汉式英语郭凤娟

59.如何培养职专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刘玉红

60.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刘爱霞

61.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杜丽丽

62.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任广丰

63.巧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王会超

64.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设计孙造

6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育张志强

66.浅谈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刘复建

1.怎一个"情"字了得——说刘云散文仵从巨

2.走进三毛的真情博爱世界刘丽丽hHTTp://

3.自我沉沦的代价——论毕飞宇近作中女性的悲剧命运郭廷梅

4.爱的味道——比较阅读《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李雪

5.生命的赞歌——谈金波童话陈曦

6.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读后任敬伟

7.论文学创作中的作家创作陈曦

8.再读《风波》:叙事运动节奏中叙事意味的彰显王凤玲

9.悠长的忧,悠长的美——论《故乡》的美学风格张开翔,李亚欣

10.挪威的森林谢凌志,曾海

11.落后的世情韩松

12.我家宝贝初长成张荧

13.浅谈利用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李荣莉

14.评估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钟惠荣,韦武

1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张帅,钟会菊,刘凌云

16.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互动合作张燕

17.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评价方法初探周恩莲

18.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曹宇,贾绍宁,史建伟

19.论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张慧

20.浅谈古文阅读教学王爱梅

21.作文教学中的"激情"散文选刊(理论版) 朱捧霞

22.引路,开门——语文教师要努力上好作文教学课赵桂芬

23.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刘小湖

24.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曹木

25.初中科学多媒体教学与思考贾爱云

26.谈作文教学中赏识方法的运用寇小敏

27.教会学生查字典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李桂娥

28.朗读——阅读中的佼佼者罗瑾花

29.新时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王海朋

30.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尹功良

31.用数字资源辅助语文教学司园园

32.作文教学,我有话要说刘丽

33.如何提高政治教师自身信息素质李玲

34.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备考指南王建青

35.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潘俊彦

36.浅议中学英语"情境体验教学"刘向荣

37.怎样上好一堂英语阅读课刘骁

38.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郑金涛

39.浅谈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刘振文

40.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何伟杰

41.化学学习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裴红云

42.初中历史新课程活动应重视突破学生思维定势黄美君

43.浅谈初中英语口语训练宁银海

44.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探索吴伟静

45.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吴永雁

46.健美操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罗洪涛

47.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体验齐娜

48.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张安霞

49.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及其策略张素斌

50.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张晓英

51.高中阅读教学之我见王荣慧

52.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姬爱芝

5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石兰兰

54.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杨春华

55.职校班主任探索德育新思路董剑波

56.科学管理班级的几项建议陈建仁,孙淑怀

57.散文选刊(理论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漫谈刘浩永

58.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学应君飞

59.挑剔的"O"——拼音教学的一点启示刘新

60.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从兴趣开始任建荣,才智

61.谈谈中学班级管教张秀芳

62.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思考燕涛,倪保敬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散文化小说”的审美特征

麻木觉醒抗争——《生死场》的人性描画

《呼兰河传》:一首悠悠的思乡曲

鲁滨逊——生活在上帝影子下的启蒙主义者

暗夜中的天籁——波德莱尔《恶之花·腐尸》的反讽手法简析

论唐代诗人对《史记·留侯世家》的接受

寓主于宾,抒无限痴念之情——读词《惜秋华·七夕》

天鹅绝唱——论赵树理悲剧的产生

《新鸳鸯蝴蝶梦》奇文论瑕——兼与武晓磊先生商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校办学的灵魂

导生制——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试论如何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

浅议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如何做好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工作

浅谈新课程与新理念

浅谈美术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浅谈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论党政领导的自律和他律

苦恋与苦悟拯救与逍遥──贾宝玉的精神家园

当代市民题材小说管窥

近年学界对基督教在华传布史的研究

论新形势下的灌输教育

构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资源型城市应优先推进教育现代化

应注重教育活动中教育公平的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家化趋势

论创新教育

谈高校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更要关心差生

师范毕业生怎样尽快进入教师角色

怎样做21世纪的班主任

浅谈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英汉同音词的比较

谈英语中的人名造词法

本校专家学者简介

汉宋兼重——论戴震易学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

邓小腐败思想探析

从“民本”到“民生”——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论十大关系》与邓小平改革思想

张学良爱国主义精神的显著特点

局域网在高校办公自动化中的作用

论高校年轻干部教育管理问题

论萧红小说如诗如画的叙事特征

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论“酒神精神”的巫祝本源

“五四”女作家笔下的情爱世界

文学批评漫谈

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色

近代小说文体观的基本特征

谈文章修改

广告英语文体特点

议论文结尾艺术浅说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教改 和谐美

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带头作用。当前随着创建和谐社会工作的推进,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工作越来越重要而现实。校园文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大学语文教学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地挖掘大学语文中所蕴含的和谐美,进而消除其不和谐因素,意义十分重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上,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时代需要造就的不仅是精通自己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知识面宽,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大学语文应该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谐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根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和谐人”,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1.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生力军。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号召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1]。这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政治导向,大学语文能在全体师生中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始终不渝地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起到精神动员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已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正在逐渐支配大学生的行为和观念,大学语文课程能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而以批判的精神借鉴吸收,达到明辨是非的教育目的,为增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强化国家和谐、世界和谐观念。

大学语文作为中国文化精华的载体,必然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文化传统进行吸取和继承,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体系。它也会借鉴西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洋为中用,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自己。这种特点统一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中。大学语文课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新环境中的和谐校园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源泉。中华民族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极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蕴涵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优秀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认真总结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具体应用到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

3.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提倡人文精神,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英国学者怀特在他的著名论文《再论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教育[2]。不可讳言,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世界竞争中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学术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他们具有高尚的文化修养与精神素质。这些单从某学科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中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一种美好的校园文化气氛的浸润,往往会收到较佳的效果。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理工科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呼唤人文精神,促成人的和谐发展。离开了它,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

应该承认,当前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非中文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困境,但是有很多利于改革的因素存在于其中。目前,大学语文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而又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的一门公共课。反思传统大学语文教学诸种不和谐现状,它的目标定位不一、教学理念不明确,这可能也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教材曾经确立“人文精神”为其根本属性,应该说颇有远见卓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时代需要造就的不仅是精通自己的专业的人才,更需要知识面宽,有厚实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及文化素养的一代新人。大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人文精神,大学语文理应承担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大学语文应该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谐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美感及文化因素,将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立足“精神成人”教育,最终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启迪大学生心灵和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并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我们认为围绕“和谐”教育,从系统与专题、精讲与泛读、知识与精神等方面切入,大学语文教学将大有可为。我们设想要进一步充实大学语文教学中和谐理念的篇目,并尽可能使之科学化、系统化,比如以大学篇、修养篇、好诗歌、好文章、好译文等专题,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和谐理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协调平衡好教材、学生、方法等各个要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谐完成教书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3]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是“前所未有”的,这确实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也折射出提高大学生汉语文能力的紧迫性。而现在,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的高校仅有40余所。相比全国1000余所高校都把英语作为必修课,“大学语文”的光景只能用“惨淡经营”形容。这肯定是不正常的,因为语文教育在大学必修课的门槛徘徊,不仅有辱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尊严,更使母语教育缺乏必要的生长、提升空间。根据新浪网关于“是否支持将语文列为大学必修课”的最新调查显示,38842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0.2%的网友支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主管部门的支持,加上广大学子的欢迎,我们可以预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即将真正来临。高校教师有责任把大学语文从传统教学的尴尬中解放出来,致力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从“阅读理解”教育跃升为“启蒙创新”教育,进而为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开启崭新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3-01.

[2][美]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29.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隐性课程;英语教学;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21-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想做到与国际社会有效接轨,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人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样看来,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任重而道远。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语言应用能力从整体上看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英语教学中长存的“费时低效”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早在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召开英语教学座谈会时就提出“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少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这一问题一经提出,英语界的各部门各级联动,围绕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教学理论、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英语学习环境的营造以及各学习阶段之间的合理衔接等问题进行研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但收效仍不显著。我国英语课程设计与研究的滞后与时下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现状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从目前形势出发,从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教师的呈现方式的角度,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发和利用隐性英语课程来解决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问题不失为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

整体来看,本论文通过围绕隐性课程这一概念,通过考察高校校园情景内隐含人、事、物之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来揭示隐性英语课程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虽然不可能解决英语教育中的全部问题,但求充实英语教育中对课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引起英语界对隐性英语课程的关注度,为解决“费时低效”问题贡献一计。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计划、进行和发生的所有教育内容的总和,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理念的考察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上来,它载负着一定的知识体系并旨在通过一定的运作机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课程的设计对组织教学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普遍存在着过分重视本学科认知特殊性而忽视普通教育规律这一现象,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却忽视其实际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导致研究视野不够开阔。作为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并与相对于明确陈述和预先计划的显性课程兼容并包而呈现的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内发生和进行并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设计和发生的教育内容。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具有内容的多样性、影响方式的弥散性和间接性、功能的隐蔽性及效果的双重性之特点的语言输入途径,其强大的催化作用会助推学生学习英语、学好英语。因此,在肯定和借鉴教育学意义上的隐性课程概念的基础上,如何开发英语隐性课程不再仅是一个理论和教学理念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应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高校广泛的空间范围内,从过程性和实际性的角度对隐性英语课程加大研究的力度。

现代课程理论已经把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等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统列为隐性课程的范畴,并将其视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将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物质及精神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育中隐性英语课程进行分析。

首先,从制度方面而言,制度就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会对参与在其中的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隐性英语课程的作用是巨大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制度文化会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以每年两次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例,校领导和师生对考试过级率的重视度及社会对考试成绩的认可度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得到学校各级各方面的重视,教学主管部门除了加大对显性课程的要求外,会下大力气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加大对隐性英语课程的思量并付诸实践,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会被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管理层的重视有助于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积极思索如何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信息传递通道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活动的有效整合,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学生在兴趣的助推下逐渐适应自主学习。隐性英语课程在制度方面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学校对学生在英语第二课堂取得的成绩的认定。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包括一些英语学习类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文化节、英语沙龙、英语晚会、英语讲座、英语演讲、英语演讲辩论会、英语卡拉OK大赛、英文朗诵赛赛、外国经典电影赏析等,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宽阔的英语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使丰富多彩的英语主题活动形成常态化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据了解,很多高校每年都组织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并把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与各种评奖推优结合起来。这些做法都是英语隐性课程在制度上的体现,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其次,物质方面对隐性英语课程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环境和条件不无关系,作为外语而非二语的英语学习对中国学习者来说,所接受的语言输入是相当有限的,真实或是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更是少之甚少,因此,学习环境中的物质呈现形式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校园建筑、教学实施及教室布置、承载的精神和气场在彰显着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通观国内近几年的大学校园,从外在形态上看确实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其中缺少对英语教育的规律性和本质性特点的体现,不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学实施方面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英语教学的特点,忽视了英语教学活动效果对教学空间环境因素的要求。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普遍采取固定座位形式的教室且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教学信息的反馈。为了弥补显性英语课程教学在教学环境上的局限性,可在教学楼内、学生宿舍楼及学生食堂等场所设立英语文化长廊或张贴英语海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同时,使学生在充满英语学习氛围的空间环境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第三,从精神方面来看,包括体现集体行为风尚的高校校风、办学过程中教员逐渐形成的鲜明浓郁的教学观念、师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等对隐性英语课程的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天津天狮学院外国语学院的20名英语教师就英语课程的认识和参与度进行了考察,发现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目标和英语教学大纲为载体的显性课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衰减,而反映在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中呈现的师生角色多元化的隐性课程在教师心目中拥有较高地位。对教师进行考察后,笔者又对该校两个年级十个不同专业的327名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认识和评价进行了考察,从反馈结果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教室为媒体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无法满足学生日渐丰富的个人需求。相反,就隐性英语课程的影响力来看,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体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作为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教育力量,精神方面的隐性英语课程无形地支配着高校师生的行为和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校方要精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影响力,使教师乐于在课下通过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强化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意识,并敦促学生将想法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让教师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摆脱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吃不进、吃不消和吃不饱的状况,跳出“费时低效”的怪圈。

隐性课程本身即是一个开放的议题,我们应该以一个开放的胸襟和开阔的眼光来探讨隐性英语课程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从高校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是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心理,存在于学校的文化、制度和管理中,乃至暗含于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起着实质性作用。对于这点,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2004)曾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发现,学生并不会吸收课堂上教授内容。我们再怎么努力去教某一语言形式,我们仍无法保证学生一定会在某一时间学会这一语言形式。学生不但经常学不会明确交给他们的东西,反而会学会并没有交给他们的东西”。大学英语课堂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而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的主渠道。通过这一渠道,不仅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英语学习,而且能够高效地传播语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英语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全校上下全员齐心协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特点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现实《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大学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的要求,为我国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Martin,J.,What Should We Do with a Hidden Curriculum when We find One?In Giroux,H.& Purpel,D.(ed.),The 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 Education[A].1983.

[2]唐晓杰.西方“隐蔽课程”研究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2).

[3]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近年来,弘扬中华文化之声不绝于耳。从官方到民间,从学界到商界,从幼儿到大学,种种举措:以“国学”命名的“中心”、“研究所(院)”、读经班、“孟母堂”、各种规模的祭孔,甚至于让小学生着“唐装”站在太阳地里诵“三字经”,等等,不一而足。在全球化的今天,更要“走出去”,于是政府拨巨资在世界各国建立上百所“孔子学院”,派出教师教外国人学中文。据说我们经济、军事已经足够强大,就差文化这一“软实力”了。所以需要运用经济实力,不惜工本在全世界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

忽然又传来新闻:“大”上海几家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决定今年理工科免考语文(即中文),却必考外文!据说免考语文是为减轻学生负担,而必考外文是学好外文才有前程。也就是说,中文程度与前程无关,而对教外国人学中文却如此热心,这是怎么回事?我们的“文化”怎么啦?

关于弘扬“国学”,加强“软实力”之类的大题目本文姑且不论,此处只谈母语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语言除了是交流的工具外,更主要的是思想的依托、文化的载体,这点大概不会有人反对。而思想文化有简单与复杂、原始与发达之别,这就是书写文字的作用。否则,既然中国人生而会说中国话,何必再识字读书受教育?我多年前曾写过一文题为《中国人还是要学好中文》,就是有感于大张旗鼓地宣传全民学外语而发(那是为了迎奥运)。其中提到“一个人的文化底蕴,首先在本国文字的修养,因为文字是和历史文化分不开的”。人总是用母语来思考的,外语无法替代。显然,一个文盲(特殊天才例外)能达到的抽象思维与复杂思维的程度是有局限的。特别是中文与拼音文字不同,其独特处在于书写文字不能自然而然学会,对于外国人说来等于要学两次,而对中国人说来,中文读写程度的差别更加显著。我们动不动就以“五千年”文明自诩,有文字的历史大概三千年,这辉煌的文化如何体现,如何传承,当然在绵延不断的文字中。设若有一天,中国人都变成了文盲或半文盲(在鼓励“白卷英雄”的时代是有此趋势和可能的),那不论是三千年还是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就只能断裂了。

辩者会说,取消语文考试的只是少数学校,而且只是理工科。但是这里所体现的主导思想和释放的信息不可小看。对于作出这样决定的人来说,心目中要培养的只是高级工匠,且不说普遍的人文修养,即使为了实用,写论文、写较为复杂的设计方案,也需要语言表达,是否指望这些学科的所有学术论文都只用外文发表,而不再需要中文文本?何况“理科”不同于工科,从来自然科学是与哲学相通的,需要抽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思维用什么语言来承载,来表达?再者,我国现在教育完全是应试导向,恐怕一时改变不了,只能从应试的内容上去引导。重点大学理工科不考语文,虽然只是少数,其影响所及,可以使本来已经文化含量日益稀释的语文教学进一步边缘化,对中小学教育的方向无形中产生示范作用。还有一层可能教育官员们没有考虑到的:基层和农村的学校和学生由于环境和师资的差异,在外文上处于先天不利的竞争地位,而中文却可以努力一搏。把外文放在中文之上,不但不合理,而且会加大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这样说,无关民族主义、爱国宏旨。假设中国大学生只要学了某种外文(现在实际上指的就是英语)就能用外文思考,达到与该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样的深度和高度,在文化上变成英国人或美国人,直接传承欧美文化,具备一样的文化底蕴,或变成世界公民,达到国际标准,我也不反对。问题是变得了吗?

弃中文而重外文,还体现一种误区,即低估了掌握一种与母语完全不同语系的外文的难度。每一种成熟的文字都体现了某一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要深入其中,精通其义,运用自如,绝非易事。方今多少“托福”考得高分的学子,往往连一封用词、格式都正确得体的英文信都写不好;常见号称外文已“过关”的青年学子听外国学者做报告,如是自己熟悉的专业,能略懂大意就不错了。人家说一些幽默机智的话,会心而笑的就很少,甚至把意思听反了。试想,如果这些人听中文报告,演讲者略为含蓄一些、或用一些影射典故、表达一点雅谑,也都听不懂,该笑时笑不出来,岂不悲哀?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知现在中学语文中教不教这个成语典故?),别人的优雅步法没有学来,自己却不会走路了。根据本人的切身经验:从小学就开始学英文,大学的专业是“西方语言文学”,长年的工作是与洋人、洋文打交道,但是至今不敢说“精通”(我学的是英文和法文)。读尚可,写与说的能力无法与中文相比。无论是辩理还是抒情,能够调动自如的资源还是从小熏出来的中文库藏,外文可以作为补充,但决不能取代。自问资质至少及于中人,不算太愚钝,因此这一经验应该有普遍性。至于欧洲人掌握多种欧洲语言,那又当别论,因为他们大体上属于同一语系,同一文明体系、文化背景。即便如此,要达到精深的程度也非一蹴可及。现在英语几乎成为世界语,是国际场合通用交流工具,但是据我所见,那些黄发碧眼儿一开口,多数还是分得出是否来自英语国家。

其实,一部分学校的考试科目取消中文只是表象,中文之不受重视由来已久。别的不说,从充斥于电视屏幕的、不堪入目的错别字就可见一斑。如此重视“导向”的宣传部门对此毁我文化的现象却听之任之。究其因,起初是泛政治化,一切服从政治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几千年来的美文都以“人民性”为尺度加以取舍。又因有了“中国文化都是地主文化”这句权威语,够得上“人民性”,或有“进步意义”的作品就不多了。往昔读书人在诵读、吟哦中为优美的文字所熏陶、浸润,成为自己修养的一部分;而当代学子的所学却被强制纳入一种模子中加以分析、“批判”,只求“政治正确”,“文”是次要的;及至改革开放之后,又为商业大潮所冲击,迎合市场需求,高度实用主义,原来的政治化与新的拜金主义共同夹击,中文的文化内涵、人文意义就所剩无几了。更深层次的是我国当前教育不是以培养有独立思想、完整人格的人才为目标,而是为“我”所用,这个“我”无非是政权或企业。当然,现存学术机构如汗牛充栋,然而归根结底,通过各种“课题”,学术大部分还是为前二者所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文科,中文最多也就是一种工具,能做“文秘”,为首长起草文稿、为老总起草合同、为公司写广告词足矣!“中文”之用仅止于此,那深邃的哲思、丰富的历史、优雅的审美、独特的表意、人格和情操的熏陶……都不见了。就是想要批判其阻碍民族前进的负面的影响,也找不到节点。如此这般,今日为学,明日为师,不出几代,民族文化就向野蛮化、粗鄙化退化,此非危言耸听。

现在,建立“文化大国”与加强“软实力”联系在一起,成为流行的关键词之一。从一些举措来看,似乎其含义等同于加强对外宣传主流话语,在某些人那里,又与抵制“西化”相联系。这使我回想起“”后期(可能是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有一度干校忽然提倡学外文,并且树立典型。据说某工农兵学员以思想为动力,突击八个月就掌握了英语,其教材是小红书英文本。因为学外文的目的就是宣传思想,至于人家说的话是否听得懂不重要,语录以外的话也不必多说。现在当然与那时不一样,不过急于输出“文化”的心理有类似之处。那么输出什么呢?马克思是西方人,这是无论如何变不了的事实。尽管“西学中源”说由来已久,从《易经》中也可以找出市场经济,但是要说马克思主义我们“古已有之”,实在找不出根据。于是又只好请出两千年前的孔夫子来。实际上四书五经以及诸多古典著作早已译成外文,且有多个版本,外国有志于汉学者也一直在研读,只不过从来不普及,也不可能普及。那么我们今天输出什么文化呢?

现在中国人在国外已经一扫“穷酸”相,转而一掷千金成为奢侈品的疯狂购买者,以至于不少商店专设会中文的导购员,这倒是推广中文的一个途径。不过这些商店老板在殷勤接待,大赚一笔之后,背后免不了窃笑中国人“冤大头”,引不起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向往。过去,美国人一向被国人以及一些欧洲文化古国讥为“暴发户”,缺少文化根底,现在却轮到美国人说中国“经济繁荣,精神空白”,甚至“堕落”了。这决非“境外敌对势力”的攻击污蔑,笔者所听到、读到的此类议论多出自长年对中国友好,对中国改革抱有很大希望,甚至曾经作出贡献的人。有的外国人因向往中国文化而学汉语,但是到中国来之后,大失所望。须知世界上有的事物是金钱买不到,也无法用钱堆出来的,“文化影响”便是。中国有过无比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瑰丽的文学艺术,这是世界上无人否认,并且得到尊重的。这一点毋需我们自己宣传。问题是近代与现代,我们拿得出什么来?即使是古代文明,看得见的物质遗产已经为不肖子孙拆解、破坏得差不多了,现在似乎在靠挖祖坟显示“祖上从前曾经阔过”了。孔夫子他老人家也真是劳碌命,两千年后还要周游世界,苦苦为“炎黄子孙”支撑“软实力”!

再回到开头的学中文,我绝非反对学外文,也绝非“国粹”派,而是“不薄洋中文”。鉴于目前我国的文化贫穷的状况,少唱一点文化高调,拿出教洋人学中文的一半人力、财力扎扎实实地在国内普及和提高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再花点力气,净化电视屏幕,免得错别字、错成语连篇误人子弟(电视的影响大于教科书),这才是当务之急。任何一种古老文化都需要吸收外来文化之精华,有一个革新的过程,方能进入现代。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晚清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无数先贤在这方面作出了艰巨的努力,为建设新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而且成绩斐然。如果沿着那条道路走下去,今天可能是另一种景象,可惜后来不幸中断。我们现在要建设新文化,这一百年的历史遗产是不可忽视,也不能跳过的。

依我愚见,当前最好把文化建设与“软实力”以及“大国崛起”之类观念脱钩。因为如上所说,我国文化受政治化、实用化之害非浅。“软实力”一词本是舶来品,而且是美国人为确立超级大国地位而提出的。我们接过来就有在国际上争雄之意。以此来建设文化是本末倒置,又要落入为政治加外交需要的实用主义陷阱,而且急功近利,以与他国竞争为目标,实际上还是被牵着鼻子走,把外文放在中文之上的主导思想也与此有关。我深知此话十分不合时宜,但确实是我思考所得,如有识者能理解而共鸣,则幸甚。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张德权 《提升写作能力,把握工作机遇》

上一篇:高校英语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村英语论文范文